首页范文生产物流的作用十篇生产物流的作用十篇

生产物流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59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

关键词:国际化分工;跨国公司;国际物流运作;生产全球化

一、目前国际物流运作现状

1.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有助于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强强联合,使企业能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以及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且制造企业如果与物流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还能节约运输成本,从而创造更多效益,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制造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获取利益。目前已有很多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了战略合作,例如:早在2007年,中海就与首钢签订了铁矿石的长期运输合同,这一合同的签订有利于中海稳定货源,对于首钢来说,不断变化的海运费所带来的困扰也将成为过去。中远物流与tCL电器、长虹集团、中核集团等国内大型生产制造企业都已确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截至2009年,中外运合同物流事业部已经与卡夫、美赞臣、阿克苏诺贝尔、雅培等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合同,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2012年5月,铁道部直属大型企业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大型设备生产企业,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与物流公司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互赢。

2.外资物流企业不断进入

中国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不断冲击,我国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一席之位将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早在2004年,美国联邦快递就已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外运敦豪也已经进入中国多年。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4年增幅高达125%。1984年进入中国的英运物流有限公司已从早期的货代企业发展成为拥有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等业务的综合物流企业。2004年,英运的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中外运敦豪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中国318个城市,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了50%的增长率。

3.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企业纷纷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通过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一个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成为品牌价值800多亿,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的企业,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又如著名的戴尔公司,其将不擅长的环节给行业中做得最好的公司去经营,而自己则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因此该公司的供应链仅包括了戴尔、供应商和顾客这3方,中间环节的省略大大减少了各种分销渠道的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大幅降低,为公司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新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成为可能,其中poS和条形码技术已在大多数物流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但已有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完善自身的物流信息化系统,力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准时化战略、连续补货战略、自动补充战略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今年,中海集团与软件供应商招商迪辰尝试将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ireless)与互联网技术(weB)应用于物流、交通与供应链管理领域。

5.多式联运以及其他联合运输方式的实现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增长,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货物若要出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就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支持,货物可以通过多式联运以及其他联合运输方式运送到内陆地区,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产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由于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果不能从本国市场得到就要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供给,而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要求在国际间进行流动。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和矿业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居全球第53位。我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存在许多矿产品种资源不足,品味低的现象,这将大大影响我国钢铁业的扩张,我国市场对于有色金属、木材、天然胶等的需求量都很大,40%以上的木材都是依靠进口。除了原材料缺乏,发展中国家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有了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以便在全球竞争中争得一席之位,发达国家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些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品及生产过程国际化

国内市场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或服务更多地可以通过销往国外市场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发展的道路,这些企业到国外开办新公司或者设立子公司,逐步扩大其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却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如何将这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此时“全球产品”的概念应用而生。这里所提到的“全球产品”具体表现在: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在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的研发在拥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产品的装配在靠近销售地的地区进行。这就犹如把一个产品的生产分工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使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使生产分工日益向国际专业化分工发展。

3.科学技术国际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长期以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间科学技术的交流,重要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以我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把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任务来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其他国家合办研发机构、开办国际培训班、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物流运作对生产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

中国加入wto之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2001—2010年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历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货物需要进出口势必会让公共运输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必然能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框架,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以青岛、天津和大连港为重点的北方航运中心,这些港口码头集装箱通过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大大提高了货物的装卸速率,且随着船舶的不断大型化,船舶运力得以增长,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人才短缺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假使没有专业的人员来为企业服务,很多企业的扩张行为将受到阻碍。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各国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对稀缺人才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这些行为都将大大刺激人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除此之外,大量招商引资信息的公布也必将吸引外资流入我国。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时刻监督产品从生产到到达目的地的全过程,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已被广泛应用,目标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监控产品在途状态。

2.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除了要拥有良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外,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也相当关注,如要与其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企业就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目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纷纷进行战略合作,制造企业与后者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在保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销往更远消费者更多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此外,现代物流拥有先进的包装储存运输设备,产品在销往目的地过程中不会因路途遥远而受到损坏,集装箱化的运输方式也大大减少了产品在途的装卸次数,对于特殊产品也可以有特定的运输方式和外包装来保障货物的安全,这些运作方式大大促进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3.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企业跨国经营和商品跨国生产

国际市场壁垒的减少使得中国很多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跨国经营,考虑到资金相对不足等问题,国内的企业可选择先在一些中小城市设办事处或建厂,而后再逐步向大城市发展,像海尔和福建的耀华就选在美国一些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地区建立工厂和库存中心。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帮助企业牢牢控制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状结构,从宏观上进行综合管理,让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在以往的年代,一个产品通常是由一个特定的制造商独立生产出来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产品已经不再是独家生产,比如非常有名的波音喷气客机,看似名义上是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但是真正参与生产的是6个国家的l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把生产、运送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完成,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并与他们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比如将运输外包给物流公司或者在劳动密集型国家进行来料加工。

4.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物流科学技术在全球的应用

近年来,物流理论与物流信息技术互相促进、交互发展,对物流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以广泛使用的条码技术为例,超市或连锁店只要简单扫描一下条形码就可以知道店内现在还有多少库存,该商品销售数量、预定了多少该商品,预定的该商品有多少在运输途中以及具体的到达时间等。早在1998年,就已有数千家连锁店、仓储超市、配送中心采用商品条码技术进行商业自动化管理,条码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提高条码质量进而将该技术逐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中已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条码技术不断得到完善,而后又出现了射频技术,其与条码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再如,国际物流的高速发展不断对物流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货物进出口数量的增加,只有借助先进的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信息技术才可以实现运输的高效率服务。而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子公司或企业间进行战略合作时,必然会将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企业或部门进行资源共享,进而使物流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宝根:全球化生产的涵义、方式与意义[J].求实,2005(6).

[2]刘生华:外资物流企业进入的挑战与应对[J].当代经济,2007(2).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2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概述

(一)农产品物流及其成本概念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进行过总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将农产品物流定义为:农产品物流即农产品销售物流,是指由于农产品的销售而引起的农产品在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学者任伟、李学功则认为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本文根据物流的国家标准的定义,结合农产品的特点,将农产品物流定义为: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农产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定向移动的经济活动过程,是农产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的系统。

农产品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前的原材料采购直到农产品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的总和,包括供应或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等。狭义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仅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被称为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结构内涵农产品种类繁多,物流模式和环节差异较大,物流成本的构成也各不相同,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农产品物流成本的结构。

(1)农产品物流成本功能结构。按农产品物流各种活动的功能作用不同,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有:运输成本,指农产品在位移过程中借助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储存成本,指农产品在静止状态下以存货形式发生的费用;装卸搬运成本,指农产品在物流各环节衔接过程中产生的装卸和搬运的费用;包装成本,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为了保护产品或促进销售而进行包装的费用;流通加工成本,指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各种再加工的费用;配送成本,指农产品向最终消费者配货、送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信息成本,指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各种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处理产生的费用。

(2)农产品物流成本过程结构。按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所经过的不同环节,其成本构成可以分为:农产品供应或采购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生产开始前所发生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或采购费用;农产品生产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与物流有关的各种费用;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指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为了完成销售所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农产品废弃物流成本,指农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处理费用。

(3)农产品物流成本形态结构。按农产品物流成本在会计账目上的不同形态,其构成主要有:农产品显性物流成本,又被称为农产品会计成本,指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计入的各种农产品物流的支出费用,如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农产品隐形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所支付的费用,在会计账目上无法作为成本项目体现出来,如农产品生产企业自有车辆的运输费用等。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制约影响因素

(一)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认识要有效控制物流成本,首先必须对其有全面认识。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农业又是我国一个较为落后的领域,造成农产品物流的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具体表现为:

(1)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现代物流理念模糊。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人对什么是现代物流认识模糊,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很多活动就是物流,并产生着大量的物流成本。而生产和加工成本又是农产品物流成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对农产品物流降本作用的忽视,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近几年,很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飞涨,但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尤其是个体农户并没有因此而受益,很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物流在国外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模糊就难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利润。

(2)农产品物流参与者对物流成本认识不全面。我国对物流的传统认识仅限于储存和运输两个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产品物流的参与者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也只有这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很多中间环节如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所产生的成本,在现代物流中,这些中间环节的成本所占的比例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认识不全,也就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现代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素和参与者众多,传统的核算方法难以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准确的考量,这是一个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核算方法落后。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农产品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很多成本项目中,很难把握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全貌。核算时,只有农产品运输和储存费用作为物流成本被单独列出,其他成本项目都是混淆在一起的。如果物流业务没有外包,农产品运输的司机工资会统列入人工费,农产品生产物流成本会列入生产费用,农产品物流的管理费用会列入管理费,最终核算出来的物流成本只是全部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不利于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准确认识和有效控制。

(2)核算主体难以确定。农产品物流的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这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主体难以确定。很多规模较小的参与者如个体农户,家庭作坊式的农产品加工者不掌握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没有能力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准确核算。而大型的参与者也仅仅是对自己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没有法定义务去核算合作伙伴的物流成本,最终造成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不完全,给成本管理和控制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存在缺陷农产品物流如何组织和其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目前常见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行业协会主导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主导模式,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行业协会主导模式是地方农产品行业协会和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对整个农产品物流进行控制和协调,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供货保障;物流园区主导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约化、一体化及规模化组织和管理;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又被称为农超对接模式,是农产品超市绕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向农产品生产者采购农产品,并对整个农产品物流进行组织和管理;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把农产品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专业的组织和管理。这些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在应用中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不够灵活,不能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二是对农产品物流市场有着较高的配套要求,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难以充分发挥各组织模式的优势。

(四)农产品物流成本指标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环节众多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物流活动。要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必须针对每一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制定尽可能量化的指标,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指标体系非常不完善,农产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各环节均缺乏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加上成本核算方法比较模糊,这就使得成本的控制缺乏方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一)强化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的成本观念为了有效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必须强化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的成本观念,使大家对什么是农产品物流成本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可以使大家了解什么是物流成本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等。由于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存在较大差异,培训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对单个的农户或农村合作组织,应该采用宣传画、标语等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采用更为专业的理论培训、在职进修等方式。

(2)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之所以出现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认识,是因为很多农产品物流的参与者不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简单的培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很多高校的财会专业开设了成本管理的相关课程,但往往不会开设农产品物流相关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通过订单的方式来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大量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解决观念落后的根本途径。

(二)在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activityBasedCosting)法认为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要依靠作业来产生,作业消耗资源并最终导致成本的发生。依据作业成本法,农产品物流中的每一项功能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按照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然后以各物流功能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不同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并汇总得到作业总成本,最后计算各功能的总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

(三)构建灵活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物流组织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一个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等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链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供应链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中广泛存在的效益背反、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对外界环境要求较高等不足,能够使整个链条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通常是参与各方中实力最强的,有能力对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管理和协调。龙头企业关注的不是链条中单个人或企业的物流成本,而是整个系统的总成本,通过建立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约束机制和风险抵御机制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以实现总成本最低和总收益最大。

(四)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指标体系,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农产品物流主要由供应、生产、销售和废弃四个环节构成,这也是成本产生的主要领域。可以针对这四个环节分别制定成本控制指标,组成一个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然后采取对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农产品物流成本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并保证各对策措施的有机协调,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现农民收益的同时,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达到农产品供应链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姗、章文芳、陆洲:《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管理探析》,《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1期。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3

关键词: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缺乏理论知识,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推动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4

关键词:逆向物流结构模型流程规划设计作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次提出了“逆向物流”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众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越来越重视逆向物流的研究。我国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认识与发展的阶段。简单地说,逆向物流,是正向物流的相反流动。它分为企业外部逆向物流和企业内部逆向物流。企业外部逆向物流,即把物资、服务等要素从消费者沿着供应链各节点流向生产商的过程。而企业内部逆向物流,是指生产中边角余料、原材料、次品的回收、再利用以及企业内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不断地追求更大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市场和加快营销速度。单位时间产品输出量增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退货

造成退货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产品质量存在缺陷。目前,生产系统不能保证产品100%合格率,出厂的检验工作也不能完全做到万无一失。另外,大规模生产也导致次品数量增加。第二,产品运输不合理。由于运输系统的不完善,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产品被盗、缺件、功能受损或包装受损,从而导致客户不满意而退货。第三,订单处理疏忽。在订单处理过程中,造成产品错误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第四,客户无理由退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商家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在销售过程中承诺,只要客户对产品不满意,可以无理由退货。

(二)产品召回

产品创新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当创新产品的生产体系和生产工艺不成熟时,就增加了产品缺陷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对客户造成较大危害。世界上许多大型公司如福特、英特尔、iBm等都有过召回产品的历史。产品召回的过程也是逆向物流形成的过程。

(三)再生资源的利用

再生资源的回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报废产品的回收,另外一种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的回收。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生产成本已经很低了,通过报废产品、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的回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下一步战略。日本、美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重视报废产品的回收,而我国制造企业对报废产品的回收关注相对滞后,不过现在也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高度关注。这些报废产品的回收,形成了企业外部的逆向物流。

与报废产品回收的目的一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合格率,就如产品的合格率一样,不会达到100%。且在加工零部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边角余料,这些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都可作为原材料继续使用,重新进入生产流程中,成为再生资源,这就形成了企业内部的逆向物流。

(四)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

随着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的回收报废产品的责任。在德国,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在美国,政府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在不断下降,更多的是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在这些回收的产品中,一部分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另一部分则是无法再利用而成为废弃物。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以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逆向物流的结构模型

(一)逆向物流的网链结构模型

逆向物流一般是由消费者、零售商、配送中心、生产商所构成的一个物流网络。一个生产商有多个配送中心,一个配送中心面对多家零售商,一个零售商面对多个最终消费者。逆向物流的网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阎子刚、赵继新,2010)。

逆向物流沿着消费者逆向流向生产者,在整个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和部门,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来完成整个逆向物流活动。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资金链、信息链,同时也是一条产品价值递减链。逆向物流涉及的环节多、业务种类复杂,加上工作人员消极应对的态度,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逆向物流网链的特点

1.不确定性。与正向物流相比,逆向物流产生的数量、时间和地点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产生逆向物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退货商品或报废商品处理过程复杂,也增加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复杂性。

2.处理费用高。很多逆向物流的产品通常缺乏规范的包装,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利用运输和仓储的规模效益;另外,这些产品还需要人工判断、检测和处理,增加了人工费用。

3.产品自身价值的递减性。退回或召回的商品,由于在逆向物流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运输、仓储、处理等费用,导致商品自身的成本沿着逆向物流链不断上涨,其本身的价值也就不断递减。

4.社会价值的递增性。对于回收的报废产品、零部件或边角余料,对于消费者失去了价值,但通过逆向物流作为资源再利用,又获得了新的价值(曲昭仲,2009)。

基于逆向物流的流程规划

(一)流程规划内容

逆向物流经过的每一个环节,相应的企业或部门都会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业务处理。

1.回收。主要指退货、产品召回、产品报废以及废零件、边角余料的回收过程。在逆向物流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设有相对应的部门或工作人员负责此项业务的接待工作。

2.检验。对于流经逆向物流的各级节点都要对回收产品进行检验,以控制逆向物流的不合理形成。如零售商通过退货检验,可控制客户的无理由退货;配送中心通过检验,可知道产品是再分销,还是回流给厂家;生产商通过检验,决定对产品进行维修、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还是作为报废产品进行回收。

3.分类。每个节点在检查过程中都要分类,确定产品回流的原因,以便对流经该节点的逆向物流进行分流处理,决定是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还是回流到下一级节点。

4.处理。经过各级节点分类后,先由自身节点处理,对不能处理的问题向下一级节点转移,由下一级节点处理。如,零售商对逆向物流中可再销售的产品继续销售,无法再销售的产品交由配送中心处理。配送中心对于可再分销的产品继续分销,无法分销的转移厂家处理。厂家对于可维修产品维修后再销售;不可维修,但可作为资源再利用的,通过整理后可重新进入原料供应系统;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则作为废弃物通过环保方式处理。

(二)流程规划图

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及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构建逆向物流网络运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在整个网络构成中,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构成一个封闭的网络流程图,最终无法维修与再利用的产品可作为废弃物处理。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物资流动的顺畅,才能推动企业稳定向前发展。

(三)运行网络流程图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与正常供应链系统的业务关系。运行逆向物流网络流程图时,有一部分产品经过分析、检验后会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逆向物流与正常供应链系统的关系,在共享信息的同时,要避免与正常供应链业务产生冲突,做好信息流的处理工作,并处理好由此带动的实物流、资金流等工作。

2.努力提高逆向物流的服务质量。很多部门或工作人员对退回的产品带有排斥心理,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售后服务,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企业除了培训员工积极正确地对待逆向物流外,还应积极地为逆向物流创造更好的服务途径。如壳牌公司、诺基亚公司、Ut斯达康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邮政签订了收件人付费业务,即到付业务。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其产品的保修、返修等逆向物流费用结算过程中手续繁杂,给客户和厂商造成较大麻烦的问题。因为在我国国内市场中,这些厂商的维修点、销售点遍布全国各地,而客户比较分散,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也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3.成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逆向物流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协调好供应链各节点的逆向物流业务,建议成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管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等业务。逆向物流管理部门的成立能更好地处理与正向物流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企业物资平稳、顺畅运行。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流程的作用

(一)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环境日益复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损失也在同步增长,原材料的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也不断上涨。企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通过逆向物流形成一定范围的原材料供应,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也可促进供应链的整合。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不可小视。

(二)提高客户满意度

强化逆向物流,可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逆向物流与消费者紧密相连,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产品,无论是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企业良好逆向物流带动下进行维修或包换,可以增加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良好发展。

(三)承担社会责任

包装箱、旧家电、电子产品等作为废弃物随意丢入垃圾场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也进一步恶化了生活环境。如,一枚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相当于一个正常人一生的饮水量。因此,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与引导下,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肩负起社会责任。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旧家电等回收工作。

结论

我国逆向物流管理起步较晚,企业在逆向物流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可以肯定的说,报废产品的回收将会成为我国生产性企业逆向物流的主流业务。企业管理者应把逆向物流提到企业战略的角度实施管理。在回收方式、回收渠道以及配套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决策,配备专门的团队和工作人员开展实施。另外,国家也应该制定健全的法规和责任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地进行逆向物流的管理工作,既为企业谋得利益,也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阎子刚,赵继新.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曲昭仲.物流运输管理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5

关键词: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逆向供应链

abstract:thispaperraisedself-operatedmodeofoperationsupportedbythelogisticsoutsourc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supplychainonthebasisofcomparingtheoperationmodesandstudyingthecurrentofautomobilereverselogistics.thismodenotonlytakesfulladvantageofthewide-rangedservicenetworksofthehigh-quality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butalsomakesthemsupervisethesale&servicedistributorandimproveinformationasymmetryproblem.thismodeispracticaltosomeextent.

Keywords:automobilereverselogistics;operationmode;reversesupplychain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汽车正向物流已得到较好发展,各汽车制造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正向物流都比较关注。然而,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地位的上升、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与环保法规的健全和资源利用的创新,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只注重汽车的正向物流是不够的,汽车逆向物流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实施汽车逆向物流,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形成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同时,汽车逆向物流也是重新获得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使用价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汽车逆向物流的内涵

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当汽车报废时,汽车内部各系统的零部件有些可以继续使用,有些经维修后仍可使用,绝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汽车产业进行再循环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综合我国相关文献,汽车逆向物流的定义可归纳为:汽车逆向物流是以满足顾客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对汽车产品和相关信息实行从下游到上游的物流活动,包括退货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大部分。其中,退货物流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等从需方返回到供方的物流活动,如汽车召回;废弃物物流指将已失去经济活动价值的原使用物品,通过回收、检测、处理等,送到专门的处理中心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如报废汽车的处理。

汽车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逆向物流:一是生产过程逆向物流,包括工艺性排泄物、生产过程的废品废料;二是流通过程逆向物流,最典型的是汽车运输产生的木箱、台架、捆带等包装废弃物,这些有的可以直接回收利用,有的要进入物资大循环再生利用;三是消费过程逆向物流,包括故障维修、缺陷产品召回和废旧汽车回收利用。

2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比较

目前,世界上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自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外包模式。

2.1自营模式

逆向物流的自营模式指生产企业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自己管理退货和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业务。在逆向物流自营方式下,企业不仅重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包括退货的管理),还重视产品在消费之后的废旧物品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处理。企业建立遍及所有本企业产品销售区域的逆向物流网络,以回收各种回流物品,并将其送到企业的回流物品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这种运作方式适合于范围很广的回流物品,通常这些物品的回收再利用价值较高或者专业性较强,或者是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回收处理或召回的,主要包括退货和维修(召回)、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包装材料的循环使用等。汽车的某些零部件经处理后,重复使用的价值较高,且专业性也较强。同时,2004年我国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并相继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所以,国外汽车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大都采用自营模式。这也与国外很多汽车生产商是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有关。例如,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福特等世界著名汽车厂商都曾有过召回产品的纪录,并且召回的全过程和最终的处置都是由这些厂商自己独立管理完成的。

2.2联合经营模式

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模式指生产相同产品或者相似产品的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以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的逆向物流系统(包括回收网络和处理企业),为各合作企业甚至包括非合作企业提供逆向物流服务。在政府管制条件下建立联合逆向物流系统,不仅可减轻单个企业在建立逆向物流系统上的巨额投资压力,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容易实现规模经营,还可为各合作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保证该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原材料来源,实现企业间合作共赢。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生产或消费之后的废旧物品,如消费后的废旧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具、生产过程中报废的金属器具、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纸张和玻璃,等等。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集合多家企业的资源共同完成单个企业难以完成的事情;易于推动多家企业合作,在行业内形成协会及共同的规范等。目前汽车行业较少采用这种模式。但若以后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汽车及相应行业的制度规范,实现行业内众多汽车生产厂家的合作,这种模式也是较理想的方式。

2.3外包模式

逆向物流的外包模式指生产企业通过协议形式将其回流产品的回收处理业务,以支付费用等方式交由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减少企业在逆向物流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将巨大的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降低逆向物流管理的成本;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核心业务上,更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逆向物流的外包方式适合于逆向物流的绝大多数情况。无论是产品退货、维修(召回),还是报废之后废旧物品的回收,都可以采用外包方式。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可能更趋向于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讲,将逆向物流外包,更是实施专业化运作、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模式已在国外的其他行业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很少有汽车企业放心地把逆向物流全部外包出去。转3我国汽车企业逆向物流情况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逆向物流尚不成熟,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好逆向物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1)设施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逆向物流网络。虽然绝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设施,但汽车逆向物流服务仍处于分散、割裂、封闭和无序竞争状态。尽管逆向物流可以利用汽车正向物流所布置的网络,但逆向物流的特性使其在利用这些网点时不能充分发挥网点的作用。

(2)信息方面,汽车制造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其原因一方面是汽车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产品,逆向物流活动本身非常复杂,对信息系统的柔性化要求高,难以在传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增加了构建和完善汽车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经营理念未跟上时展步伐,着眼于企业的短期收益,不愿意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上投入资金。汽车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缺乏,导致汽车制造企业与终端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下游的销售服务商常利用汽车生产厂家的一些管理漏洞赚取额外利润。

(3)能力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处理逆向物流的能力较弱。与国外企业相比,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力仍然比较弱,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迫切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而汽车逆向物流是对顾客满意度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消费者退货和产品缺陷召回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汽车企业在这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弱,同时又面临着提高研发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严峻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

4我国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新模式:自营为主,辅以外包

逆向供应链是为了从客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所必需的一系列参与者及其活动,其目的是对回收品进行处置或者再利用。逆向供应链上同样有三种基本流在流动,即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提高逆向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对供应链上这几种流进行优化管理,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增值,并提升顾客满意度,形成企业独特的获利能力。

针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实际并结合逆向供应链的理论,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可以采用自营为主辅以外包的运作模式。它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整合起来,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发挥所有节点的优势和功能,实现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在这种模式中,汽车制造企业是逆向物流活动的发起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整个活动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标准都由它制定,制造企业也是资金流的起点、信息流的起点与终点,其他节点的作业活动在它的计划和控制下进行,对生产厂家负责(如图1)。

这种模式与自营模式的区别在于生产企业不建立自己的回收网络,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渠道进行产品的回收等活动。这样,生产企业能节约用于建立回收网络的资金,避免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这种模式与外包模式的区别在于生产企业是逆向物流活动的主导,整个活动都在它的策划和控制之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是某些具体作业环节的从事者,不参与方案的策划,是生产企业实现有效逆向物流管理的一种手段。这样,生产企业能够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或者不经济的活动。

对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在建立汽车逆向物流网络中,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布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高效的衔接机制。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不仅拥有广泛的服务网络和渠道,还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这一资源,化巨大的固定投资为相对较少的变动成本,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投入,也符合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同时又能保证汽车逆向物流活动在设施方面的要求。其次,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介入,可以使其与汽车销售服务商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关系,改善汽车制造企业与最终用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保证逆向物流活动的质量和进度。另外,逆向物流业务压力的减少,又可以使汽车生产厂家专注于汽车的研发设计等核心业务,增强竞争力。

5结束语

如果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那么汽车逆向物流就是汽车物流的更进一步的利润源泉。在当前顾客更加注重售后服务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国汽车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汽车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逆向物流现状,结合自营与外包优点的自营为主、辅以外包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当然,这也带来了合理选择及评价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如何与其协作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李正锋.基于Swot矩阵评析我国汽车企业逆向物流[J].华东经济管理,2007(1):61-63.

[2]阮略成,李杰.第三方汽车逆向物流模式浅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12):39-41.

[3]李松庆.供应链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管理研究[J].山东经济,2005(6):80-82.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6

   一、共生理论与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模式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调节的共同生存与协同进化的共生系统。目前,人们越来越接受“内共生是进化创新的重要来源”[7]的观点。如今,共生理论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成为探讨各类组织共生关系产生和发展规律、共生关系与共生环境相互作用、共生单元进化与创新作用的理论工具。

   物流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物流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由众多相关物流企业与机构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集聚,是以共生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现象。因此,物流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共生,通过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共生网络,共生是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动力,也是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借助共生理论,本文认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是指集群内企业与物流服务需求主体以及集群内企业间、企业与组织机构间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依据一定的共生模式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竞争合作的关系,同时也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生物共生理论相似,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也包括三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演化的方向和规律。因此,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集群共生系统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以及共生单元间的分工与合作,共生单元间通过良好的共生界面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供需流”,进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集群共生结构使集群内具有畅通的“供需流”交流渠道,为保持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及共生能量的增加。

   二、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根据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的本质特性,结合相关文献[8]、[9]、[10]和研究目的,本文从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资源集聚能力、集群共生单元间的分工合作、集群共生系统资源共享水平三个方面揭示其与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关系,并借助实证的办法予以进一步的验证。

   1.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资源集聚

   所谓资源集聚,指集群共生系统内部企业和部门通过利用共生体特有的资源、环境和组织特征来实现对集群共生体外部资源的吸引。资源集聚的核心功能是把物流设施、资金、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要素进行集聚并进行优化配置。一方面,通过集聚,能够克服物流供给与市场的诸多矛盾,创造物流市场,实现市场的扩大;另一方面,通过集聚,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服务运营成本,提高集群内物流服务企业的响应速度,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共生效率,促进集群共生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资源集聚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2.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分工合作

   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内的共生单元通过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彼此分工合作,共同为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提供集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从微观角度看,共生体内的每个企业、部门及机构只是处于物流服务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或仅仅提供部分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从整个共生系统角度看,第四方物流(4pl)、第三方物流(3pl)以及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性物流企业,通过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与集成,为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提供集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因此,集群共生体内的共生单元间通过物流服务供应链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及共生企业能力,增加共生体的共生能量。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分工合作水平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3.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资源共享

   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物流资源,发挥物流的集成功能。鉴于物流资源的分散化和无序化,需要一种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或一个整合的载体与平台,来组织、开发、利用这些物流资源,而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恰恰适应了这种资源整合的需求,可以说物流资源共享在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可视为物流产业的众多相关企业和其他组织在某个地理区域上的“资源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促成了共生单元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集群共生体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稳定状态,资源共享程度越大,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就越大,共生共享就越稳定。通过这种资源整合,不仅促进了“供需流”等要素在企业间的快速扩散,还有利于企业间合作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资源共享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1.问卷设计

   在文献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和“头脑风暴”法对问卷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讨论和修改,并借助召开物流园区发展研讨会的机会,对物流园区负责人、物流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物流研究人员进行了试调查,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与反馈意见修改条款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形成正式问卷。每个影响因素变量设置了4~5个操作变量,每个操作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级变量来测量答卷人对每个研究变量的信念,其中数字1代表“非常不同意”,数字5代表“非常同意”。对这些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问卷定稿之后,我们选择了浙江省11个地(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进行研究。考虑到是向大量的物流园区发放问卷,并且还要保证一定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保证问卷填写的时间和质量,课题组采取了多种问卷发放办法。第一,在选取浙江省传化物流基地、绍兴柯桥物流园区、宁波梅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进行调研和访谈时,直接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第二,利用浙江籍学生的关系自行发放问卷,通过这些联系人与相关物流园区联系,由他们将问卷以电子邮件或纸质问卷的形式发放给物流园区(基地)的被调查者,请他们填写完毕后将问卷发给问卷联系人,然后再由联系人通过电子邮件发回或亲自将问卷交回。第三,课题组在浙江省物流供应链研讨会议上向物流园区参会企业家发放问卷,请调查者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由于问卷的填写对象较有针对性,因此可以认为问卷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有效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1份,收回151份,有效问卷146份,回收率为83.42%,问卷有效率为80.66%。

   2.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在研究模型之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指标通常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α系数。克隆巴赫α系数越大,表示该变量各个题项的相关性越大,即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沃策尔(wortzel)[11]认为,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0.7~0.98之间属于高信度,而处在0.35以下应拒绝使用。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从中可以发现,问卷处于高信度范围内,是适合的,这表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可靠程度高。

   (2)效度检验。效度评价一般包括内容效度和构建效度两个效度。本研究使用的问卷项目及测量量表大部分来自过去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同时,在最终问卷确定之前,我们还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咨询,通过预试修正了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对于构建效度,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各变量的构建测度。各拟合指标的拟合要求卡方自由度比/df一般应该大于1小于3;规范拟合指数nfi、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的值大于0.9,越接近1越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验证性因子分析各项指标见,可见各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sem模型的确立

   sem是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肯证式因素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数据分析工具。sem可以对每个估计参数值的适合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及对该参数在自由估计情况下所导致的显著性改变与模型整体适合度的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包括对能够解释若干组观测变量协方差的潜在变量的检验。在目前的管理研究中,特别是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的情况下,sem是针对传统回归分析弱点(变量观测性、多重共线性)开发出来并得到承认的数据分析方法。

   在概念模型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针对amos7.0软件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图1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图。初始模型有4个潜在变量,17个观测变量。其中,资源集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为外生潜在变量,共生发展程度为内生变量。除此之外,还存在17个残差变量,残差变量的作用是保证模型的检验过程能够成立,因为从问卷得出的指标值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使指标值完全匹配于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使路径能够得到验证,概念模型能够得到证明,必须引入残差变量。

   4.结构模型拟合及假设检验

   为从各方面评价结构模型能否解释原始样本数据,首先使用amos7.0软件对研究模型与实证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拟合指标及检验值见表4。根据前面介绍的各拟合指标的拟合要求,从表4可以看出,/df小于3,规范拟合指数nfi、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的值均大于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5,各指标拟合情况比较理想,模型拟合结果良好。

   5.结果讨论

   运用amos8.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程度与资源集聚、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序运行结果见图2。根据图2的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系数,可得出三个研究假设的相关信息,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路径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criticalratio,简称cr,即t值),当t的绝对值大于等于2时,即可认定路径系数在显著水平0.05以下与零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路径系数的t值(见表5),可以判断资源集聚、分工合作水平、资源共享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通过路径系数可以看出,从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影响来看,资源共享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分工合作水平,最后是资源集聚。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7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一、企业物流成本

1.物流成本的定义和特点

物流成本(LogisticCost)是指企业产品在空间移动或者空间占有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来讲,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的过程中,如包装、装卸搬运、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各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产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从原材料供应开始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的销售以及废物的回收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的全部资金消耗。

企业产品物流成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品物流在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没有安排单独的项目,所有的物流费用都只能列在一栏,要明确、清楚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费用,仍有一定难度。第二,多数物流成本都是企业无法精确控制的,如:保管费用中的过量进货、过量生产、紧急运输都属于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管理难度。

2.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企业物流成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它贯穿于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涵盖了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供应开始,到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成品的储存、运输、装卸和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保管、配送,再到废物的回收和利用等环节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具体来说,企业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物资消耗,产品在物流活动中所产生的合理损耗,用来保证物流活动顺利运行的资金费用,物流活动所需的人力成本,研究、设计、重建和改善物流活动所需费用以及在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其他费用等。从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来看,物流成本核算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两个方面。

3.物流成本核算范围

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物流管理的目标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进行计算、确认、归集和报告的制度。企业通过较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实现对其物流所产生的成本消耗的计算和分析,对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库存费用。库存费用就是企业在保存货物时所产生的仓储费用、合理范围内的货物损耗、为保存货物所缴纳的保险、库存人员的工资、相关税收以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现代物流费用与传统物流费用在核算方面的最大区别就是现代物流费用将库存占压资金利息计入到物流成本之中,这样才能将加速资金周转和降低物流成本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二,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包括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输和区域间运输。其他运输则是指铁路运输、船舶运输、空中运输和管道运输。另外,搬运和装卸所需要的费用也属于运输成本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物流管理费用。部分物流管理费是通过用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来的。

二、优化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加强物流管理的活动中,企业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尽可能地使物流资源耗费和成本支出按原有的计划进行,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1.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物流运作包括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和功能性物流作业。对于这些物流运作活动,不仅需要进行定性的制度管理,而且更需要进行定量的价值管理。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物流资源,它们可以是时间、空间,也可以是速度。企业必须要在对这些物流消耗进行计算和确认的基础上考核其收益性和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体现在商品的实现价值中,这就要求企业既要确认收益,还要确认这部分被消耗的物流资源的成本。企业生产和销售商品的总成本是影响企业收益的根本因素,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要对物流消耗进行严格的掌控。企业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对企业物流资源消耗的控制应该贯穿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使整个物流流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物流成本本身所具有的导向作用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物流成本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物流活动更加地合理化。

2.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

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彼此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循环进行构成了物流成本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原因是:

第一,有效地实施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控制物流成本又可以更准确、更可靠地对物流成本预测。

第二,物流成本计划(预算)是一种预先计划好的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而物流成本控制,反过来又可以对物流成本预算进行检测和监督。

第三,预先的物流成本核算可以对实际物流成本进行反映和监督,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

第四,在物流费用产生的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找到实际物流成本与计划物流成本之间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明确其经济责任,同时及时向企业反馈物流成本信息。利用这样一个过程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物流成本反馈控制。

第五,通过物流成本评价,可以有效提高物流部门的业绩,它是有效实施物流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

3.物流成本控制是改善物流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众多的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中,成本是一项直接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要提高企业利润,就必须降低成本。目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各种成本都在增加,比如说员工薪酬工资、商品原料价格、设备更新换代等等。单纯依靠技术的更新以及生产设备智能化的提升几乎已经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扩大到了极限。想要提高企业收益,只能从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成本着手,采取措施控制并降低物流成本。因此,企业应该在物流管理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对企业物流每个环节耗费的指导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偏差,以最大程度地将物流成本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4.有利于维护客户关系以应对市场竞争

降低物流消耗的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客户占有绝对的优势。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保证现有的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能否满足客户的需要又受到了企业投入资源能力的制约。所以,企业需要在物流消耗成本和客户要求之间进行技术衡量。

物流成本所针对的对象不是企业的经营结果,而是为客户服务的过程,因此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就是企业物流成本区别于其他企业成本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物流成本已经成了现代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战略决策资源。

三、优化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理念

通过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控制物流成本的基本理念,时间和空间的有效节约都是实现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只有树立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企业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整合物流运作过程,减少时间的延误和空间的闲置,将物流成本投入减少到最小化,实现优质的物流服务和物流效率。

第一,从宏观角度把握商品流通过程,控制物流成本。企业应从宏观上把握物流行业的控制成本,不仅提高本企业的物流效率,也要致力于从产品生产到产品流通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控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决定是否加大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和扩建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便民店、零售点遍布大街小巷,面对新型的市场发展动态,企业有必要做出适时地调整,与零售商铺取得直接联系并开展物流活动,建立健全符合时展需求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办公自动化设施。虽然可能导致原有投资的搁浅,却从整体上提高了商品流通的速度,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

第二,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措施控制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实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首要目标。激烈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大多数企业都会通过压低产品价格来求得一线生机,因此,经济实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不仅使企业可以相对降低产品价格,也有效减少了产品周转次数和周转时间,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仅仅依靠个别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供应商、零售商、运输行业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配合。由此可见,企业中的生产部门、营销部门、采购部门以及物流部门都是不断追求成本最小化的中坚力量,各部门之间需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通过积极的营销策略减少退货成本。在企业的物流投资中,退货成本所占比重最大。为了预防因为商品断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多数批发商及零售商会选择大量囤货。为有效缓解这种现象,大部分地区实施了poS系统,它可以根据商品现有的经营状况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销售趋势。然而,poS系统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即无法对季节性或流行性商品做出合理预测,这种时候便很容易出现滞销现象和退货问题。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企业就需要跟踪调查产品的销售情况,制定积极地营销策略提高销售成绩不佳的产品业绩,在用户店铺安装eoS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及时调整产品数量及种类,从源头上遏制产品滞销及退货问题。

2.运用作业成本法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在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应用作业成本法,企业既可以获取有关作业实施及完成情况的信息,也可以观察到资源及成本的流动过程,从整体上把握产品趋势。企业在运营中应用作业成本核算法是符合实际需求并且切实可行的。

首先,作业成本法是由资源、作业、成本系数及成本标的四部分组成的成本核算系统。其次,诸如计算机、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成为可能,这就为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技术支持,既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又降低了计量及出错成本的概率。再次,作业成本法尤其适合诸如制造业等运营成本较高、服务种类多样的行业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业成本法的统计数据既可以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也可以参考成本核算中的原始数据,例如,承运合同中包含的成本核算对象;统计单中关于订单接收、维修次数及维修时间的详细记录;成本记录单中关于资源消耗及资金投入的使用情况。

成本作业法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企业通过成本作业法既降低了核算成本的资金投入,又大体上掌握了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效率效果。另一方面,企业还可通过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汇集国内较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及商贸企业,形成一体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威望。

3.整合物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物流企业只有将存储、运输、配送等服务项目整合在一起,突破传统模式和行业限制,协调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才有可能成功建设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满足不同企业的物流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第一,物流企业应先进行内部调节,精简优化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通过资本联合、资本集中等手段兼并规模较小、结构散乱的物流企业,一方面集中了分散的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又减少了竞争对手,扩大了规模。既发挥了整体优势及规模优势,又促进传统物流行业向着现代化、专业化不断迈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第三,物流企业间还可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及信息服务,通过降低成本支出获取经济效益。

4.构建完善的物流成本责任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随着生产自动化的普及,企业通过压缩产品生产时间获取经济效益的空间不复存在。现代竞争的实质就是成本的竞争,千方百计地降低材料、采购、交通、存储、装卸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完善并优化物流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健全物流费用核算机构,选择恰当的核算方式了解物流成本构成。第二,制定物流活动计划,采取宏观调控手段。第三,构建评估体系,分析物流部门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第四,建立物流成本控制系统,采用专业、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步骤分析物流成本性态、物流责任管理及物流效益等。企业要贯彻执行物流活动的评估体系,透彻分析物流盈亏,紧抓成本效益,由传统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专业、全能企业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5.借助现代信息化物流来控制物流成本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成立物流信息系统。现阶段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与信息化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资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传递。及时有效的信息流通是企业制定生产计划、调动运输设施、控制生产节奏的源泉活水,是确保供需平衡的可靠保障。

利用信息技术将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商、材料提供商、物流公司以及各个合作单位放置在同一个供应链体系之内,实现信息共享,物流企业便可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不同的客户需求,并作出相应的回复,从而避免了由于信息延误或信息偏差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传统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结协作,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

参考文献

[1]鹿亚芹,马丽岩.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3):88-89

[2]刘敬平.休闲食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6):74

[3]曾兰桂.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2(11):61,63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8

[关键词]生产物流物流管理模式toCeRpJit

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对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生产企业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交货期都在缩短,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比重大幅增加,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因此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也更加复杂,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来满足物流量的增大、流速的提高的要求,达到流程的更加有效。

一、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制造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活动,是具体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它渗透在生产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生产企业的物流系统

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工序的改进、加工或组装技术以及加工设备的更新,而与此相关的生产线的设计、设备的布置、物料的存储及流动、对订单的反应、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很少受到关注,因而车间在制品、原材料的存量往往会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对设备的利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的连锁反应,造成了不良影响。

企业的物流状况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运作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改进,但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的运营模式不适合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很多问题的出现:

不能迅速对客户订单或客户的个性需求做出反应;

供应商管理有缺陷,采购提前期过长;

各部门缺少合作,信息共享程度小,传递速度慢,经常失真;

车间在制品存量过高,库存时高时低;

设备和人员的工作计划不合理,时紧时松,设备和人员出现突发事件。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也引入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但却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几种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物流管理模式,并对其应用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几种物流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随着经济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发达国家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我国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生产物流运营模式的重要性。现就几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Jit“拉动式(pullSystem)”物流管理模式

Jit(Justintime,准时制)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应用“准时化”策略,尽量做到低库存,以改善企业生产的财力、劳力的浪费和低效率问题。它的核心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输送合适数量和质量的物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Jit管理的对象是制造过程的“产品流”,管理的核心是作用于生产现场的“看板管理”(Kanbans),依此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Jit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管理技术之一。

Jit物流管理模式的运作,首先,从最终产品装配出发,由下游工序反向来启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每个车间和工序都是“顾客”,按当时的需要提出需求指令;前序车间和工序成为“供应商”,按顾客的需求指令进行生产和供应,没有需求就不进行作业。需求信息流逆向拉动物流,这种方式称为拉动模式。其物流管理模式可用图2表示。

图2Jit拉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Jit的主要缺点是:(1)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企业管理基础,注重员工、企业、设备等的功能与合作,尽量维持生产的稳定和能力平衡,要求较高;(2)Jit要求产品品种相似并且有稳定的生产周期;(3)实施过程中要求零库存,但因市场和生产的波动,控制一定的库存量很有必要;(4)整体计划性较弱,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起来的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产品订货和需求预测来制订主生产计划,然后依据物料清单和提前期制定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车间按计划制造零部件,再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计划部门,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后续工序,而不用考虑后续工序是否需要。因而mRpii采用的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mRpii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信息处理的速度快,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制造信息进行追踪更新,从而达到应用信息系统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和决策的目的。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管理范围扩展为整条供应链,其目标是客户满意和服务创新,从而体现了用户需求的宗旨。这种模式克服了mRpⅡ通过计划滚动进行事中控制生产过程、实时性较差的缺点。eRp采用的也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eRp/mRpⅡ这类“推进式”控制方式,要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物流输入和输出按计划要求按时完成。而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外界各种因素和需求会变动,该模式的运行中经常有异常事件发生,提前期的预测不准,造成“计划变化滞后”的情况,各车间、工序之间的数量和品种都难以衔接,交货期难以如期实现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通常采用调整修改计划,设置安全库存,加班加点,加强调度控制力度,增加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措施。同时,也要发生相关的库存费用、人工费用、管理和投资费用;因此,eRp/mRpⅡ系统虽然比较完善,但也难以单独做到准时化高效生产。

3.BpR――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重建,以达到“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的目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是继tQm(全面质量管理)、Jit、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成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原来的业务流程不能在新环境下做出快捷的反应,即使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操作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为了改变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得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有所提高。因此,BpR的实施要求用全局思想、系统观点来确定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以使重建后的新组织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捷。

4.toC物流管理模式

toC(theoryofConstraint)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eliyahum.Goldratt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继mRp和Jit后的又一项组织生产方式,是关于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或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消除这些约束,并做好非瓶颈部分的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toC通常由一套解决瓶颈问题的流程和一套日常管理工具组成,生产企业应用toC模式,能够将在制品积压的数量压到最低,从而解决瓶颈工序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浪费。

但是,toC主要是针对车间工序的物流控制系统,不能代替mRpii的全部功能,所以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toC要发挥作用还需要与其他模式结合。

5.混合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生产企业的各类物流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单独某一种模式的应用都不会起到令人满意的效用,因此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比如,“推动式”和“拉动式”相结合,mRp和Jit相结合、eRp/Jit与toC相结合、网络计划和mRp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计划与控制模型等针对某些具体生产方式的计划与控制模型。虽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成模式在企业实际管理运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术的趋势还是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四个方面:

(1)eRp与Jit的集成应用研究;(2)eRp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3)eRp、Jit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4)CaX、pDm与eRp的集成方法研究。

三、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

现代生产制造企业选择整体的物流操作模式时,往往都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选择,其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资金能力、产品物流特性、产品技术特征等。

企业对物流有较高要求,如果物流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则企业对物流配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如果企业的物流能力较弱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物流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物流经营活动有着较大影响;当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时,并且物流对于企业来讲比重不大,这时完全可以采取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强项方面。

然而,生产制造企业在选择应用何种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时,还必须要慎重考虑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以及不同物流模式的优缺互补性,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合适的物流管理模式来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田娟马涛:生产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5(9)

[2]邵燕华:中小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3]李玉民严广全:基于mRpii和Jit集成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6(7)

[4]余祖德位雅莉:企业的物流战略及其模式选择探析[J].物流科技,2004(1)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9

关键词:港口物流系统;多式联运;生产运作;物联网

一、港口物流系统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的功能从单一货运生产到综合物流汇集,从传统货流到货流、商流、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全面大流通,运输方式也从车船换装到联合运输、联合经营,从传统装卸工艺到以国际集装箱门到门多式联运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运输方式的转变。港口作为现代商品集聚与调度运输的物流中心,依靠其在区位上的特殊优势和多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的条件优势,在经济贸易和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和功能结构的港口物流系统。但是,大多数文献只是从宏观概念的角度对港口物流系统予以分析与定义,很少从具体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港口物流系统具体的结构和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给出了具体角度下港口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发展需求。

从物流运输链的角度分析,港口是作为运转中枢的重要枢纽,是公路与铁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结合部。从生产运作的角度分析,港口是作为从事货物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以及进行相关信息处理和服务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的场所,在较大的生产运作空间内具有复杂的港内物流系统。

二、港口物流系统的定义

关于港口物流系统的定义,王玲等(2005)认为,港口物流系统是国际和地区综合物流服务链中的重要环节,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最终目的,以对港口相关的物流活动和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为手段,从而实现货物在港的高效率、高效益的装卸、集疏和物流服务增值。

莫宝民(2009)参考以上定义,把港口物流系统定义为由提供港口物流服务的码头设施、仓储设施、集疏运条件、运输车辆、搬运设备和工具、通信设施和网络、港口作业及管理人员、口岸配套服务设施体系和港口后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集疏运系统及其信息系统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干动态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本文认为后者的定义更全面、更具体。

三、基于不同角度的港口物流系统分析与发展研究

(一)基于物流运输链角度的港口物流系统

根据以上对于港口物流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物流运输链在整个港口物流系统动态流动中起着基础支撑的作用。基于港口物流基本要素对港口现代物流的诠释,港口物流活动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流体、载体和流向。流体是指经过港口的货物,载体指流体借以流动的设施和设备,流向指港内流体从起点到止点的流动方向。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流动与运作都是基于物流运输链的,因此从物流运输链的角度对港口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港口作为公路与铁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结合部,是运转中枢的重要枢纽。狭义上的港口物流运输链是由船舶运输部分、港口内部的物流运输部分和集疏运系统中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部分组成。基于物流运输链角度的港口物流系统具有如下图1的体系结构。

从运输链角度分析港口物流系统,主要分为船舶运输、港内运输以及与港口物流运输紧密相联系的集疏运系统中的港外运输方式。近年来,港口已经巩固了它作为复杂物流网络载体的地位,而由船舶运输、港内运输以及集疏运系统中的多种运输方式在运输链条基础上形成了复杂但很具有发展潜力的多式联运物流运输模式。因此,对于港口物流运输链的研究,可以从对多式联运物流运输的研究着手。

多式联运物流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物流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在当今的深海运输与近海运输港口中,其他可用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管道以及航空运输。基于高效、友好物流运输的目标,多式联运物流运输方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鼓励和促进。例如,近年来欧盟委员会了一系列旨在推进近海运输发展的措施,其目的是使其成为物流链中可持续进行的一部分以解决如今欧洲陆运运输中遭遇的拥堵问题。在欧洲北部,多式联运物流运输的意义可以由近海运输持续增长的重要性反映出来。近海运输由常规的班轮服务和渡口通过快速、有效和灵活的衔接操作方式来搬运不同类型车辆上的大批货物组成,包括大宗钢铁材料和建筑用材料的车辆运输,滚装滚卸操作方式中的整车物流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集装箱运输要求日益增大,多式联运物流运输方式在我国也已经得到了切实的发展。在综合考虑我国沿海港口土地资源紧张、陆运运输拥堵,结合提高效率、优化成本、保护环境等因素的情况下,发展多式联运物流运输中的海铁联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顾名思义,海铁联运是指商品货物经过船舶运输到达港口后经由铁路再次转运,或者货物由内陆经铁路运送至沿海的港口,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一次性的申报、查验、放行程序就可完成的物流运输方式。作为港口多式联运物流中的主要组成方式,近几年来,上海港着重探索和实践海铁联运在集装箱业务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今,上海港已经同合肥、成都、南京等城市开通了集装箱铁路运输车次,而且可以直接同马士基、现代商船等著名船舶运输公司进行对接。尽管如此,海铁联运的业务量占上海港集疏运总体业务量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今信息通信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在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具有很好的嵌入性和应用性,将对海铁联运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由于多式联运物流运输复杂性的特征,进行有效的管理调度必须有复杂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其对于开发电子物流管理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来加强安全和简化物流运输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基于物联网技术DSRC(专用短程无线通信)的智能运输系统及其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具有支撑未来多式联运物流运输方式发展的潜力。

(二)基于生产运作角度的港口物流系统

基于生产运作角度来分析港口物流系统,港口是作为从事货物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以及进行相关信息处理和服务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的场所,在较大的生产运作空间内具有复杂的港内物流系统。港口物流系统的生产运作研究主要是研究解决港口物流系统优化和资源整合问题,使港口物流系统达到高效运作的目的。

本文根据王玲等(2005)对港口物流运营子系统的定义,参考王玉(2010)对港口物流运营系统的定义,提出了港口物流系统中的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的定义: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主要用于完成港口物流活动的计划、控制与实施,它主要由港口的船舶靠泊、码头装卸、港内搬运与调度、仓储堆场管理、流通加工、港口生产控制与调度、集疏运等环节以及涉及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的企业部门、基础设施和相关信息和服务等构成。物流生产运作系统作为港口物流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生产运作的中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物流生产运作能力及效率,是提高港口物流服务质量和增强港口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在综合Biehou和Gray(2005)研究的基础上,王玉给出了一种港口物流系统图的绘制方式见下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港口物流系统主要由港口基础设施、港口信息系统、区域配送中心、由靠泊系统、装卸系统等组成的港内物流运营系统、港口相关因素以及分布在两端的港口自然水域与依托港口的相关产业体系组成。港口物流运营系统是港口物流系统的子系统,主要由靠泊系统、装卸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集疏系统组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于上述对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的定义以及港口物流运营系统结构图,本文认为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具有如下图3的体系结构。

港口生产控制与调度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依托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通过运用传感器技术、RFiD识别技术、无线定位导航技术、无线(有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后台应用管理层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监测与传输,进行高效精确的物流生产运作,实现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的实时控制、科学调度以及合理决策。港口的船舶靠泊、码头装卸、港内搬运与调度、仓储等环节需要依靠港口的基础设施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在港口生产控制与调度环节的智能监测与调控下,精确、合理、安全地实施相关的物流运作操作。

图3所示的港口生产与运作系统只是现代港口生产运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港口经营体制、管理理念的改变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港口生产运作的模式已经不限于以上基本的港口物流作业,而是开展多元化发展经营的道路。在以港口基本生产运作环节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临港物流园区服务、临港集配运输、物流融资租赁等业务,不同的港口具有不同的生产运作模式,没有统一的体系结构,但对于上述的港口内物流生产运作模式却有类似的体系结构。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港口物流系统的定义及港口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过基于两种不同角度对港口物流系统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和解决港口物流运输链、港口物流生产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港口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和有机整体。尽管基于不同角度分析的港口物流系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整个港口物流系统动态运作中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的港口物流运输链和港口物流生产运作系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而港口物流供应链则是基于以上两者的有效运作,代表着港口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

2.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体系上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为港口物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在保证港口物流系统效益和安全的基础上,将港口物流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汪长江.港口现代物流:概念诠释、效率测评与增进对策――绿色理念背景下基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的研讨[J].管理世界,2008(6).

[2]王玲等.港口物流系统的重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物流技术,2005(2).

[3]唐建桥等.港口物流系统分析及其综合通过能力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

[4]莫宝民.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adrian.e.Coronadomondragon,etc.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sinmultimodallogistics:acaseofroleandcontributionthroughwirelessvehicularnetworksinaseaportlocation[J].int.J.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7).

[6]张小伟.论物联网技术在上海港海铁联运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2(1).

[7]K.Bichou,R.Gray.acriticalreviewofconventionalterminologyforclassifyingseaport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2005(39).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0

【关键词】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模型;实施效果

一、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产生与主要贡献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fca)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来源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环境管理机构。该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而后被引进到日本企业并应用于管理及生产流程的各个方面。早在1999年,日本经济部门、贸易部门和工业部门就联合开发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实施的相关措施,包括一系列的模型设计方案,而且,这些部门又于2006年对上述方案提出了改进措施。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是降低企业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环境管理会计方法,也是职业经理人和生产管理者的一种决策工具。物料流量成本会计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物料分为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两部分,在加工过程中利用更简单实用的方法计算物料耗费的数量,同时结合使用先进设备,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为更好地确认成本、计量损失,物料流量成本会计首先将损失成本分为不合格产品引发的成本、废弃物成本及其他排放物产生的成本三类;其次计算各类损失成本在每道生产工序产生的数量并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www.133229.Com除了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跌价损失和其他加工成本被分配到这种损失成本中,废弃物成本也以同样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这就是废弃物被叫做“负产品”的原因。

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计算模型与过程

(一)物料流量成本的分类

在解释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计算过程以前,首先,要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按照成本计算的需要分为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正产品成本指的是被投入到加工过程中的产品(正产品)并在下一流程继续得到利用的成本;负产品成本指的是变成废弃物或回收物质(负产品)的材料成本。其次,在全部的生产过程范围内计算成本,一项流程产生的正产品成本伴随着新投入的成本共同计入下一流程的投入成本。

出于计量需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成本被分为四类:1.物料成本(mc):包括在最初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主要原材料,在中间过程投入的替代材料以及例如清洁剂、溶剂等辅助材料;2.系统成本(sc):包括劳动力成本、跌价损失、管理费用等在内的整个系统产生的成本;3.能源成本(ec):包括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电、燃料等产生的成本;4.废弃物处理成本:处置废弃物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二)物料流量成本的基本计算模型

在具体应用mfca进行成本核算以前,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并建立mfca计算模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将投入的系统成本和能源成本按照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的比例分配到每个流程中,其中包括作为投入成本流入下一阶段的正产品成本。图1反映了某个中间生产流程的系统成本分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上一阶段传递过来的正产品(200kg)被作为主要原材料投入到该阶段,同时额外投入100kg材料作为辅助材料。

图2反映了应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进行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假设生产该产品经过三道制作过程,即物料加工过程、局部加工过程和最终加工过程。每个过程投入生产过程的总成本都是新投入成本与上一流程传递下来成本之和(物料加工流程作为初始流程,投入的传递成本为零),投入生产后,产出的产品成本都按照4:1的比例分配到正负产品中,正产品成本作为传递成本转移到下一流程中,而负产品则退出生产流程,这个分配过程一直进行,直到产品加工完成。总成本反映的是总共投入的成本量,而全部的正产品成本和全部的负产品成本反映的则是产出的总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投入量的总和与产出量的总和是相等的。

图2清晰地体现了每个加工过程所投入原料中正产品与负产品的成本比例关系,并使各种物料的来源与去向见之于各流程中,尤其是将负产品计入产品成本,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正产品的产出率,努力降低负产品即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三、mfca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区别与实施效果

(一)mfca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区别

传统成本会计的目的在于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单位产品中,因此加工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成本不被确认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传统成本会计中标准成本法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时,企业核算部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即“成本差异”来分析企业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并由此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但是成本差异并不能够反映所有的物料损失,因为标准成本在设定时已包括了一部分作为物料损失的废弃物成本,只有超出标准成本的物料成本部分才被考虑为损失成本。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所有不能转化为产品的成本确认为损失成本,即负产品成本。因此,物料流量成本会计能够确认全部的物料损失,而标准成本法却不能够全面反映所有的物料损失。如图3所示。

投入该流程的主要原材料(材料a)来源于上一流程产生的正产品,而负产品则变成废弃物退出流程;然后,将辅助材料与主要原材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配比。由图1所示,上一流程传递的主要原材料200kg产出正产品180kg和负产品20kg;100kg辅助材料经过加工则得到20kg正产品和80kg负产品。加工前投入的原材料和与加工后得到的正负产品总量相等,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正负产品数量乘以单位产品价值很容易得到了正负产品成本。正产品又作为原材料投入下一流程,而负产品则退出流程。

基于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分配比例,进一步分摊系统成本。首先分摊新投入的系统成本,由于该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与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相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得到正产品和负产品,因此按照产出的正产品和负产品(200kg:100kg)的比例分配新投入的系统成本,得到正产品与负产品的系统成本分别为6700元和3300元。

其次,分摊上一流程传递下来的系统成本,由于该系统成本是随着上一流程的正产品(主要原材料)共同转移到该流程的,所以该系统成本应按照上一流程产生的正负产品比例进行分配。假设上一流程产生的正负产品比例为9:1,因此得到分配给正产品的系统成本为9000元,分配给负产品的系统成本1000元。这样就将该流程投入的全部系统成本分配完成,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配能源成本。

3.物料流量成本的基本计算过程

图1反映的只是全部生产过程中某一流程的系统成本分配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mfca分配各种成本的方法并对mfca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应用图2进一步解释说明物料在生产全过程的流向与分摊。

如图4所示,标准成本法将制造费用、燃料费用与定额的差额作为损失成本。例如,如果你工作时间超过提前设定的标准时间,多出来的那部分被确认为损失。mfca将所有生产出负产品的制造费用和燃料费用确认为负产品系统成本(sc)和负产品能源成本(ec)。

此外,废弃物处理成本没有被考虑在传统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内,许多公司将它认定为一项单独的费用。而mfca将它划定在损失成本范围内,作为负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mfca核算的本质特征是将生产过程中所有不能转化为产品的物料确认为损失成本(负产品成本),并使传统成本计算中难以明确反映的废弃物价值清晰可见,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计算过程中淹没废弃物成本的局限性。

(二)推进实施mfca的主要效果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通过计算负产品成本(损失成本)作为现阶段制造生产率的综合评估标准。要积极推进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实施就要控制负产品成本的产生和数量。产出的负产品成本(损失成本)来源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所以针对不同生产阶段的相关因素将推进效果分为以下三类:

1.实施mfca可以改进生产车间的日常目标价值管理。该管理指的是发生在生产车间的日常改进措施,意在提高基于管理指标(如产出率、废品率等)的目标价值。通过运用mfca将产出率和废品率转变为成本差异作为日常管理的目标,可以改进生产车间的日常管理,使其更加透明化。

2.实施mfca可以对成本降低的效果进行准确估价。由生产部门或工程技术部门引发的改进活动集中在现有设备、设计的更新或生产过程的改进。通过运用mfca计算确认工程技术部门的各项成本以及对成本降低的效果进行准确估价。如果同时存在几种改进措施的话,mfca将是一种设置优先权的有效工具,且对投资收益率的估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3.实施mfca可以改进对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由产品开发设计部门引起的改革可能会在物料减少和成本降低方面引起更大幅度的改进。应用mfca可以使加工成本的产出率可见,同时使设计者清楚认识到每道工序的物料产出率的提高对总的成本降低做了多少贡献。因此mfca是检验成本计划阶段改进效果的有效工具。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需要在其不同生产阶段对环境因素进行考虑。很多公司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过程中通过安装先进的业务设施和排放设施,致力于环保节能的生产活动,以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实现零排放。虽然废弃物回收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回收过程中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和能源,除此以外,废弃物的产生也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因此有可能也必须减少废物本身的产生。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fca)运用于企业的生产流程能使每道流程产生的废弃物可见,不断督促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本身的产生,而不是扩大废弃物的回收。这也导致了生产进程和废物处理流程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物料成本和一般制造费用的降低,从而极大降低了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实现加强环境保护和提高盈利能力的双赢局面。物料流量成本会计通过将环境业绩融入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实现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j].会计研究,2008(12):69-76.

[2]肖序.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概念的深化[j].财会学习,2009(9):15-17.

[3]environmentalindustriesoffice,environmentalpolicydivisionindustrial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andenvironmentbureauministryofeconomy,tradeandindustry.guidefor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eb/ol].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