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物流总结十篇农村物流总结十篇

农村物流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30

农村物流总结篇1

一、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变量选择

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相互关系是现实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现状,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总合来计算农村增加值的估计值。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到2005年的19.5∶44.4∶36.1。2000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706.78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4756.85亿元,农村增加值8463.63亿元,农村投资727.81亿元,农村消费3999.35亿元。农村投资与消费是必须关注的重要变量,[7]2000年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增加值2522.60元,人均农村增加值110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31元,农村人均投资216.9元,农村人均消费1192.01元。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25.76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5054.48亿元,农村增加值9080.24亿元,农村投资868.65亿元,农村消费4407.82亿元。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增加值2977.06元,人均农村增加值137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1.73元,农村人均投资285.23元,农村人均消费1496.61元。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2006至2010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6.32%下降到13.25%,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87.56元提高到3815.58元,年均增长13.82%。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村投资增长普遍低于农村消费增长,西部地区农村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差距逐步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对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水平,主要衡量农产品正规和准正规物流机构的农产品运销,并从物流来源和物流运行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物流来源方面看,依据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选择物流供给指标、物流需求指标,本研究选取物流网络里程、货运周转量两个指标。从物流运行方面看,应当选择物流成效这一指标。然而,由于中国缺乏这一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在实际分析中,本研究利用交通、仓储及通信业的总产值来构造物流产值指标的数据资料,[8]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物流业产值比较来衡量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程度。[9]西部地区物流总量的所有相关数据参见表1。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网)、《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二、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相互关系的实证方法

本研究通过以下三个模型完成aDF检验:本研究以aiC和SC确定最优滞后期数。

三、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数量特征

(一)各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10]对中国西部12省市区农产品的各物流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及其指标的相应对应关系如表2。通过检验可以看出,时间序列的FR和tZ原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大于该序列的检验值的临界值,说明FR和tZ时间序列都是平稳变量;而时间序列的RGDp、XF、wwL、HYZ、wLC原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该序列的检验值的临界值,这说明RGDp、XF、wwL、HYZ、wLC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变量。表3表明中国西部12省市区农产品的各物流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为一阶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变量采用差分算子进行检验。

(二)协整性检验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农村经济增加指标(GDp)与物流供给能力指标(物流网络里程)和物流成效指标(物流产值)都是单整的,呈现出非平稳特征。本文选取常用的Johansen检验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检验。表4协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存在协整关系。表5确定的是西部12省市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物流网络里程和物流产值的均衡向量,得出β=(1.000000,2.443309,-2.720113)。通过协整检验确定的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发现2005~2012年间,农村经济增加值GDp与物流网络里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加值GDp与物流产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说明2005~2012年间,从总体上来看,物流产值对农村经济之间是正向作用关系,物流产值的上升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在转轨时期,对农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这与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运销活动效率低下也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增加指标(GDp)与物流需求能力指标(货运周转量)和物流成效指标(物流产值)也都是单整的,呈现出非平稳特征。本文同样选取常用的Johansen检验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检验。表6协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格朗杰因果检验1.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7表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物流网络里程和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表8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对农村经济总产值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的增长是促进农村GDp增长的正向原因。2.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9表示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物流产值与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是农民收人变化的主要原因。表10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物流网络里程的增长对农民收入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是农民收入增长的负向原因,而物流产值的增长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原因。表11建立VaR模型,确定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增加对农民收入变化的作用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增加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原因;而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与表10的模型一致,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负向原因。3.西部地区农村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12表示西部地区农村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投资变化的原因;农村投资变化是物流网络里程增长的原因;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投资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表13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投资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投资的增加是正向的促进作用,物流网络里程增长的原因是农村投资变化。4.西部地区农村消费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14表示西部地区农村消费与农产品物流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的原因,农村消费增长量比上一期的增加同样也是物流产值增长的原因。表15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消费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拟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说明模型遗漏了其他重要相关变量。但是从模型中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系数为正,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的增长与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之间互为正向原因。

四、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评价

(一)西部地区农产品正规物流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物流网络里程对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只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这一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说明了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帕特里克典的“供给领先”模式。[11]但依据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有效农产品物流来源仍然处于自我积累阶段;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与整体物流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没有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未能促进农产品正规物流发展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货运周转量水平。这一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说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符合帕特里克经典的“需求追随”模式。[12]但依据本研究的定义,从功能物流角度看,农产品货运周转量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代表农产品物流发展。不能转化为农村有效投资的农产品货运周转量增长,只能是功能异化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充其量只是农产品物流机构自身的发展,而非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农村物流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产品物流;模糊物元;向量回归;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83-05

StudiesonSupportiveRolesofRuralinformatizationon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Logistics

ZHanGGuang-sheng

(LogisticsDepartment,pinghuCampusofJiaxingUniversity,pinghu314200,Zhejiang,China)

abstract:BasedonstatusofdevelopmentofChina’sruralinformatization,indexsystemrepresentingthelevelofruralinformatizationandtimeseriesofindicatorsfrom2003to2010waschosentoevaluatethelevelofdevelopmentofruralinformatizationbyusingentropyweightmethodandfuzzymatter-elementanalysis.BasedonVaRmode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evelofinformatizationinruralareasand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logisticswasanalyzedbyusingcointegrationanalysis,eCm,impulseresponseandvariancedecomposition.Resultsshowedthatlong-termcointegrationrelationshipexistedbetweenthelevelofruralinformatizationand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logistics.Ruralinformatizationcaneffectivelypromot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logistics.asthetimegoeson,impactandcontributionofdisturbancewillgraduallystabilized.

Keywords:ruralinformatization;agriculturalproductslogistics;fuzzymatterelement;Vectorregression;entropymethod

信息产业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农村信息化是一个规模大、知识综合集成度高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基本涵义是信息知识成为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发展至今中国农村信息化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也直接提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信息化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农村信息化一方面可提高生产决策能力,有效避免农产品物流中的“牛鞭效应”,增加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农村信息化对于加快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村信息化进行了研究,Quibriamg[1]分析了典型亚洲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的作用,得出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市场信息以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研究结论;Cecchinis等[2]分析了印度的典型案例,发现信息化技术可以缓解贫困问题,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白硕[3]研究了信息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案例,得出其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的结论;李道亮等[4]从农村信息化内涵出发,论述了农村信息化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志爽[5]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需解决的“三农”问题,得出农村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张安[6]证明了信息产业对GDp增长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吴迎春[7]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结论;黄立君等[8]认为农业物流信息使农业物流更高效、合理,可降低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出加强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文献可发现目前大多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农村生产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合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农村信息化指标水平测评内容不一致;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多为主观确定;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的影响研究多为理论研究,方法简单。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都是研究的热点,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两者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如何,信息化能否推动农产品物流进程,推动作用的程度又将怎样,本研究将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模型方法介绍

模糊物元分析法就是把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基本原理是在确定评价事物基本特征指标的基础上,确定评价事物的特征向量值与各特征值的经典域及权重,由隶属度函数确定待评价事物与各质量等级的隶属度关系,最终判断出各事物质量等级高低实现对事物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分析模糊物元评价后的结果,指标间动态联系明确以及符合经济理论的结果。

1.1模糊物元分析法基本原理

在物元分析中,分别由m、C、x确定三要素,事物m有n个特征C1,C2,…,Cn及其相应量值x1,x2,…,xn,则称R为n维物元,m个事物的n维物元组成在一起,便构成m个事物的n维复合物元,记为Rmn。若Rmn的量值为模糊物元量值,则称为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记作■mn。通过设定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或者根据从优隶属度原则使矩阵转换到矩阵(1)。

■mn=m1m2…mmC1η11η21…ηm1C2η12η22…ηm2……………Cnη1nη2n…ηmn(1)

式中,mi为2003~2010年中第i年(i=1,2,…,8);Cj为表征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特征第j个指标;xij为第i年的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量值;ηij第i年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模糊量值。正确地确定隶属函数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优隶属度指各单项指标的模糊量值,属于最优方案中指标模糊量值的隶属程度。基于从优隶属度原则得到复合模糊物元矩阵,为更充分地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量化指标的相对性,选用公式(2)来计算从优隶属度。

ηij=■×100%(2)

式中,ximax、ximin为第j个特征中i年份的上下限。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mn中各量化指标的从优隶属度的最大值构成了最优模糊物元,其最大值均为1。令,εij=(1-?浊ij)2则由εij构成的矩阵为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ε,即:

Rε=m1m2…mmC1ε11ε21…εm1C2ε12ε22…εm2……………Cnε1nε2n…εmn(3)

贴近度是衡量各方案与最优方案间相互接近程度的一个尺度,计算出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否则越不接近。可以根据计算出的贴近度,算出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大小及方案间的相对优劣次序。每一次的量化结果都是对同一事物全部特征共同作用的综合得分,可以先乘后加模式计算欧式贴近度,计算公式:Ki=1-■,i=1,2,…,m。其中ωj表示第j指标的综合权重。

1.2熵权法确定权重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常使用易产生偏差的主观方法。信息论中熵值反映了信息无序化程度,可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效用,由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其计算步骤如下:假定被评价对象有m个,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n个,构建判断矩阵:R=(rij)mn(i=1,2,…,n;j=1,2,…,m),采用公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熵的概念可定义m个评价事物n个评价指标的熵为:Hj=-(∑■■fijlnfij)/lnn。式中fij=bij/∑■■bij,对于fij=0,lnfij无意义;对fij=0的计算加以修正,将其定义为fij=(1+bij)/∑■■(1+bij)。计算指标的熵权和权重:ωj=(1-Hi)/(n-∑■■Hi),且满足∑■■ωj=1。

1.3向量自回归分析

向量自回归分析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建立VaR模型时,主要依靠隶属数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数据,同时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其结合了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通常模型没有任何外生变量,每一内生变量都由它的滞后值以及模型中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解释,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检验及脉冲检验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过程。对于得到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水平与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建立向量回归模型,可以看成是对经济系统的动态性研究,收集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范畴,可进行向量回归分析,主要的步骤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及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实证分析

2.1指标选取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国家信息化指标工作会议中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学者们设立了各自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陆安祥等[9]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网络建设、技术应用、消费水平与发展等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20项指标;杨诚等[10]提出了能较为全面反映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刘世洪[11]基于Delphi法确定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权重,并计算出全国和各省市的农村信息化指数;谢中亮等[12]根据建设新农村中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四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程度体系。

以现有农村信息化(inF)指标体系文献资料为基础,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三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分别为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数(台)、百户家庭电脑数(台)、百户固定电话数(部)、百户移动电话数(部)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②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亿元);③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是保证农村信息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而产生的费用。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及规避市场风险。为此在表征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选取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aG)作为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模糊物元方法得到的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布在[0,1]之间,为此农产品物流总额采用百分制增长率来表示。

2.2农村信息化能力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选取农村信息化指标2003~2010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样本区间。另外为消除干扰,对部分样本数据采用指数平滑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模糊物元与熵权法的计算过程,得到各年份农村信息化各指标的权重值和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k,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最后的能力值来看各年份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各地区整体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2003~2010年,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且2003年为农村信息化能力最小值0.0537,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0.7759。通过比较算出的权重可知,各指标重要程度顺序及比例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8.33%)、百户家庭电脑数(13.62%)、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2.71%)、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9%)、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1.22%)、百户家庭电视数(11.03%)、百户移动电话数(5.98%)、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5.94%)、百户固定电话数(4.96%)、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4.42%)。总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是权重较高的部分,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权重较低,这说明相对于后者前两者能直接对信息化产生作用。

在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中国农产品物流额稳步,但其增长率起伏比较大。在2003~2008年期间,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逐年提升,并且在2008年增长率达到了17.60%,但由于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再次导致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后随着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迅速恢复,增长率快速提升。

2.3向量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为减少数据的较大波动,在模型检验之前将两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ninF和lnaG。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会导致虚假回归。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aDF检验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采用aiC最小准则确定。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序列lninF和lnaG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具有单位根;一阶差分lninF和lnaG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属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分析非平稳的单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含义:如果两个变量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若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协整检验使这些变量的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避免了伪回归、区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针对多变量Johansen检验法和针对两个变量eG两步检验法。采用eG两步法对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总额进行协整分析,因lninF和lnaG属一阶单整,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aGt=-1.9211+0.4721lniFt(4)

(-4.75)(1.87)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残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表3):

根据表3,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统计量比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要小,说明此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两者是长期协整的,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误差修正模型(eCm)是一种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eCm实质上是含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允许变量间存在短期波动,适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在协整检验基础上,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模型选择方法,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滞后期,建立的eCm模型为:

lnaGt=0.0276+0.4230lninFt+1.2814?着t-1

(0.06)(0.41)(2.37)(5)

式中,aG短期波动分为两部分:短期农村信息化水平变化的影响和农产品物流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由模型(5)可知:当信息化水平变化1%时,aG将变化0.4230%,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误差修正项?着t-1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误差修正项以1.281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aG值的控制,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

4)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可以从更加微观的变动中揭示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图1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轨迹的期间,纵轴代表响应程度。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扰动立即做出了响应,且为正向。自第1~2期间内,响应程度急剧上升至0.3左右;第2~8期间,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脉冲程度有一定的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趋缓。这说明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提高有着正向传导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效应。

方差分解能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可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图2)可看出,在第1期,农产品物流总额预测方差全部由自身扰动所引起,农村信息化的贡献程度为0。但随着预测期的推移,aG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缓慢下降,而由农村信息化扰动引起部分的百分比缓慢增加,且在第4期后贡献程度趋于稳定,两者的百分比大约为农产品物流95%,aG自身5%。

3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中国2003~2010年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为分析样本,对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法计算得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向量回归分析模型,分别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检验了两者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均为非稳定序列,但两者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且为一阶单整;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农村信息化指标对农产品物流增长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修正项以1.281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脉冲响应曲线在第2期,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扰动非常明显,且为正向;随着预测期推移,在方差分解中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区域稳定。基于上述研究,表明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长期和短期中均对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技术、资金上不断加大投入以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QUiBRiamG.tedtschangandmari-lenreyes-macasaquit[J].Journaloftheasiapacificeconomy,2002(3):285-309.

[2]CeCCHiniS,SCottC.Can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pplicationscontributetopovertyreduction?Lessonsfromruralindia[J].informationtechnologyforDevelopment,2003(10):73-84.

[3]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3(6):47-59.

[4]李道亮,张立伟.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30-31.

[5]王志爽.农村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0-41.

[6]张安.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实证与分析[J].情报杂志,2006(7):108-111.

[7]吴迎春.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全国31省的样本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黄立君,杨广林,吕金庆,等.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与信息化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5):250-253.

[9]陆安祥,赵云龙,秦向阳,等.农村信息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50-52.

[10]杨诚,蒋志华.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9(2):24-27.

农村物流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交通物流,农民,致富渠道

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时下,山东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并逐渐形成了多种物流服务形式。通过形式各异、服务细化的农村物流组织网络,广大农民所需日用品、农资能够顺畅地运送到身边。与此同时,农产品也拥有了快速向城市输送的网络通道。快步发展的农村交通物流正推动山东农民创业致富、农业健康发展、农村和谐稳定。

1.发展农村交通物流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中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物流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不高、流通方式落后、部分农资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农村缺乏完备的物流服务体系,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因素。

现代物流业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融合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已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物流在整个物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农村交通物流,不仅整合了农村交通资源,还提高了运输、理货、配送、仓储等组织效率,缩短了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有利于拉动对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2.发展农村交通物流是交通运输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

交通运输部门掌控着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等物流核心资源,大力推动农村交通物流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交通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积极应对费税改革的有效方法。自2007年以来,山东省交通运输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广泛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了发展农村交通物流的战备决策,要求全省交通运输部门坚持以加强交通服务“三农”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契机,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总结、完善、提升、推广”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监管机制,着力打造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集约化的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连接城乡、面向全国,功能完备、衔接顺畅、运转高效、服务一流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创造全省农村交通物流品牌,为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仅2008年,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在莱阳、沾化、荣成、宁阳等8个县(市、区)开展了第一批农村交通物流试点,8个试点县(市、区)共投资3亿多元,规划用地2500亩,建成或在建县级分拨中心10处、站场近100个、网点700余处,投入运营车辆3600余辆,初步在试点地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物流网络体系。试点工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成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初步显现。

从目前我省交通物流发展的势态看,一方面,为农村物流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提供了优质的物流服务,为农民群众增收节支创造了条件;第三方面,降低了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内的县、乡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市、区)的实践是有力的例证。仅2009年,莱阳交通物流中心发送货物80多万吨,实现运输收入1.6亿元,税收300万多元,为鲁花等企业节省直接运输费用5000多万元,为广大农民减少物流成本1500多万元。荣成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多亿元,完成了物流货运总量4000万吨,其中农副产品物流货运总量达到500多万吨,仅此一项可为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沾化县通过农村交通物流网络,科学组织运力和货源,运送冬枣的车辆返程运回枣农急需的生产和生活物品,实现了“双向物流”,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下洼镇冬枣运输费用从2008年每斤1元下降到目前的0.4元,仅运输环节就节约成本达1800余万元,为当地人均增收500元。岚山区全区物流业实现税收4329万元,占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18%,同比增长84%。农村物流试点新增服务业项目87个,为农村增加就业岗位6000多个。

3.发展农村交通物流必须因地制宜,服务三农

农村物流的服务类型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农村综合物流服务,以为乡镇企业生产流通和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为主,兼顾季节性家产品购销运输服务,主要采用干线长途货运、甩挂运输和县内网络配送方式;二是农村便民物流服务,以农村客运班车捎载为主要运输手段,开展农资、良种、医药、日常消费等连锁商业网点的下行补货配送。同时,培育受理小件、零散货物的上行发运市场。全省农村物流企业要针对不同服务类型,充分利用交通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主动调整经营战略,积极组织货源,合理布局运营网点,建立和完善物流运营网络,探索不同条件下的运营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在农村交通物流建设中必须把握以下环节:

3.1打造公用性物流设施平台,构建县、乡、村物流网络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试点县(市、区)必须搭建公用性农村物流设施平台,整合农村分散的物流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按照“层次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完备、资源整合、公用开放、集约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县级物流分拨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三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县级物流分拨中心的选址,应全面考虑区域经济布局、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辐射带动作用等因素;建设规模、功能布局应充分满足当前农村物流发展的需要,又要为未来的发展提升留出足够的空间;主体建筑必须按照省厅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按照标准导入统一的外观形象标识系统。乡镇物流站场仓储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资源,依托“四位一体”乡镇交管所进行改建、扩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区位优势明显、物流需求较大的行政村要合理布设物流网点,并注意利用和整合邮政、供销等系统的网点资源,逐步建立起完善、公用的物流设施体系和网络体系。

3.2搭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可以说,信息化是打开农村物流的金钥匙。从第一批农村交通物流试点情况看,建设的信息系统水平不高、功能简单,不能满足农村交通物流发展的需要。各试点单位必须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现代物流理念,开发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引导企业应用先进科技,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为农村交通物流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公共信息平台要解决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如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机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诚信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等。农村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注意做好三个对接:一是以省厅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接;二是与各级交通部门管理平台对接;三是和邮政、供销等流通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商流、交通流、信息流的结合,结合自身需求开发个性化模块,尽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3.3互相借鉴学习,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在搞好农村交通物流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相关运营管理机制,重点是建立和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政府引导扶持机制、企业运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考虑将农村交通物流企业纳入涉农企业范畴,对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和扶植民营资本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大批发商、仓储经营户、运销经纪人,改造提升为交通物流公司,或者引导有规模的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变,按照市场规律运营,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以燃油税费改革为契机,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人员倾斜一线,加强运输市场的监管,加强统计调查、信息等工作,夯实管理工作基础。

3.4扩大服务规模,实现农村交通物流可持续发展

农村物流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影响;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2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2.1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有沼泽化的趋势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100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明显抬高,水面缩小,水质反复受到污染。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的情况。

2.2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10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上增多。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2.3总氮、氨氮是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2.4聚居点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3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探讨

3.1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突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加强水环境治理

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等公益单位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3.3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4循环利用、推广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3.5结合地区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6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即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农村物流总结篇5

【关键词】农村电商;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和新路径

一、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巨大

2016年农村电商蓝海市场即将爆发,国家在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等方面下功夫,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充满吸引力,我国的农村县级行政区划约有2900个,县城人口约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从经济总量角度看,全国农村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占全国GDp的56%;农村县域经济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全国的50%,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县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增加,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驶入了“快速道”

近年来,随着电脑、互联网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购物、农产品信息。农村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民的增加,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驶入了“快速道”,加之国家政策和市场的激励,未来农村电商将继续升温,继续在“快速道”上加速。

(三)在“互联网+”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

近些年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形态快速发展,不断渗透于各个领域,尤其是“互联网+n”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类农村网店、网商、微商、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农村电商村等如雨后春笋般发芽、成长。

二、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制约因素

(一)农村网络、电脑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富西贫”的态势,而且农村不同地区互联网建设情况也不相同,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些西部地区的偏远乡村,还停留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阶段,互联网普及率极低,加之偏远地区受财力、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陷入“最后一公里”的困境之中。

(二)农业信息网站不健全,人们总体消费观念相对落后

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统计分析平台(CnZZ)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有近四万个农业网站,而农业信息网站仅占全国网站总数的1.4%,农村市场巨大的信息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同时,农村信息的滞后,使得很多农民接触最新的消费观念较少,对电商跨时空、跨地域交易不易接受,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和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新型农村电商专业服务人员匮乏,致使农村电商发展缓慢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需要一支质量高、结构合理、优秀的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其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储备已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有些农村电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不扎实,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把握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农村,出现电商人才空白,或是出现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致使农村电商发展缓慢。

农村地区物流建设发展缓慢,阻碍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而农村人口分布广泛及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就了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问题的出现,广泛分布的人口、交通相对落后,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同时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大挑战。

加速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和新路径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一机,两电”下乡活动

电商活动的开展,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搞好农村电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推进“一机,两电”下乡活动,即“手机下乡”、“电视下乡”、“电脑下乡”等形式,同时提高足够的宽带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农村电商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必要的基础条件。

加快农村信息网站的建设,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

农村信息网站的不健全、无法快捷的获取市场动态,因此,应积极构建“互联网+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还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宣传电商的优越性,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纠正农民对电商的偏见,挖掘农民从事电商的积极性。

(三)加强电商人才的引进、培训,鼓励农村电商人才投身于农村事业

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电商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电商人才严重匮乏,为此,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引起来,走出去”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引进来。加大宣传,引进高素质电商人才。其二,走出去。向先进企业、市县学习,实地考察互动,参加各种电子商务研讨会,到名校找名师请教等形式为农村电商输送电商人才。

(四)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完善物流配送模式

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必须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产业,首先因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其次,加大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更加专业和高效的物流服务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同时不断完善物流配送模式,根据农产品的特点,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多方调研、实地考察、高校联合研发等方式,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也日趋成熟,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创新路径[j]对外贸易实务,2015(12)

[2]樊鹏.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9)

农村物流总结篇6

一、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1.影响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原理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是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样社会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顺利地卖出去,各自所需要的产品才能顺利地买进来,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限,致使我们的工业品即使在结构上平衡、在总量上也是不平衡的,有相当部分的工业产品是注定卖不出去的。

在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很少讨论发展中国家农业本身的发展问题,一般都把农业看成是促进工业化的手段,它的作用就是向工业支援剩余劳动,剩余粮食和资本,是从工业品的角度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工业支援农业,并最终挤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至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约翰·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也是工业与农业革命总是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革命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农业不能有一个显著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工业品的生产就难以增长,工业部门很难发展,同时也使第三产业发展步履艰难。从经济学上来说,现代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分工和协作极为发达,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需要人口集中、收入提高、生活方式改变、消费多样化。没有这些条件,发展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是不可能的。显然,现时的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短期难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它所必须的条件。农村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的失衡,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2.影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组成部门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结构有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种。传统型的社会结构即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多数则处于社会下层;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社会中间层(中产阶级)占主流的社会,对稳定社会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中产阶级是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对社会高层和底层的冲突会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二是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和冲突很难有影响力。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三是中产阶级是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和企业家阶层,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概括起来说: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而城乡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农民人口占将近70%,加上无业、失业和半失业的庞大的社会边缘化群体,估计,中国现在有80%的人口处于社会下层和边缘状态,庞大的社会底层的存在既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又使中国社会隐藏着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是颠覆性。

3.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进小康的门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强调的是经济学的指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到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

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大学人数不应低于适龄人数的20%,第三产业占45%以上。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在全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将近70%。城乡的非均衡发展,使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社会整体水平。根据1991年确定的小康社会16个基本监测指标,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蛋白质摄取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这三项指标都集中在农村。显而易见,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在农村。

二、发展物流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发展物流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业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提供支持市场支撑,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现代物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物流”引入我国以后,我国的各级政府、企业、知名学者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物流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而且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它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认清、把握这些机遇与环境,我国的物流产业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可以成为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稳定就业渠道。

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消费需求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追求商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按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安排“订单”生产,而要顺利完成订单生产必须要有高效的物流系统作支持,以保证原材料的顺利供应和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及组装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快速、专业的售后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如现在非常流行的“送货上门”服务,而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也同样需要物流系统作为前提,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是一切物流活动的组织基础,是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充满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连网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物流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已经使得物流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例如,条形码、CD-Rom存储器、eDi等新技术的出现。

政府部门宏观上的政策支持。自从物流引入我国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就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我国各级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若干物流节点与物流线路的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努力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现代物流企业能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岗位

物流领域涉及面广,作业活动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七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它吸收劳动力的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已从1991年的1617万人上升到2002年的2084万人,因此物流产业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在物流的所有作业活动中,除了信息处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外,其他物流作业活动非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动力转移人员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

3.现代物流产业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消化和转移

现代物流产业能够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增加。首先,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优势明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现代物流产业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它能够及时、全面地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利用这个供求信息,农民在生产前期可以及时、合理地调节农业种植种类,减少种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现增收。其次,现代物流产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辐射面广见长。它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控制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所以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则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从而在农业生产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专业的农业物流企业能够推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专业的物流企业通过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提供规范化的包装。而这些可以给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使他们实现农业内部转移,即“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4.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物流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机遇。据统计,1994至2001年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为38.4万亿元,增长了11.8倍,年均递增了26.1%,大大高于同期GDp16.1%的年均增速。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社会对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也将逐渐加大,因此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三、结论

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新思想新观念的流入,促使农民价值取向的革新,加速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农村和农民更快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这必将使农村劳动力向物流行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规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办2006年课题(2006FJJo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仙娥,王春艳.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4:60-64.

[2]张桂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121-127.

[3]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78-85.

农村物流总结篇7

关键词:交邮合作;村邮站;农村物流

一、引言

县域农村物流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物流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农村物流指的是从农村生产资料采购到农产品销售,包括农产品运输、储藏、流通加工等多种活动的集成。由于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基础性差、管理不便等问题,通过交邮合作来改善农村物流现状成为了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交邮合作是指通过交通运输部门与邮政部门的联合,依托综合的物流信息平台、邮政网点和运输网络,实现优势互补,以满足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门到门服务需求。交通与邮政的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村物流服务的系统性效率,提高县域农村物流服务质量。

宁海县是宁波率先开展交邮合作试点的生态农业大县。近几年,宁海县大力推进交通物流基地建设、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发展以及城乡物流配送,并根据公益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宁海县村邮站和交通物流共建试点。通过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品牌优势[4],借力交通物流政策优势、市场优势,不断完善宁海县农村物流网络,农村“零距离、门到门”终端服务体系初现雏形。2012年,该项目被列为宁波市农村物流发展试点项目。2013年,又入选浙江省交通大物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项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宁海县交邮合作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县域农村物流发展提供案例。

二、宁海县交邮合作农村物流现状调研基本概况

1.调研过程

2014年6月至8月,项目组奔赴宁海县对交邮合作农村物流的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活动通过电话、问卷以及专访的方式展开。调查内容具体包括宁海县农村发展基本情况、村邮站建设情况及主要业务、交邮合作项目实施的效果和不足等。调研过程得到了宁海县交通运输局物流办的大力支持,使调研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2.调研范围及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范围为宁波市宁海县农村地区。2013年,宁海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58位。农业人口数量达到5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5%。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4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约43.69万亩,农副产品产量超过80万吨,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0余家,农业市级龙头企业29家。农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日用品和农资等消费超过50亿元,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但受本身地域、历史等因素限制,农村仅有小卖铺、流动摊贩等购物场所,且商品种类十分有限。因此,多数农民只能跑到城里进行采购。由于小批量运输货物下乡成本较高,配送商承担农村物流配送的意愿并不强烈。此外,宁海县也是农产品产销大县,共拥有茶叶、蔬菜、竹笋、柑桔、枇杷、虾蟹、贝类、鱼类、土鸡、生猪等“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如今这些农产品进入城市销售的物流配送问题也亟待解决。

3.宁海县域农村物流需求及村邮站发展现状调研

目前,宁海县共拥有369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交邮合作项目的不断推进,宁海县邮政局已在全县行政村设立了村邮站364个,并在此基础上叠加设置了100个村邮站物流服务网点,农村覆盖率接近100%。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38份,对于宁海县交邮合作村邮站建设的基本民情进行了考察。

(1)宁海县村民月收入及消费情况

宁海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村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显著提升。根据图1可见,村民的月收入水平大多集中在2500元左右,1500元-2500元之间的人口比例达到34%,月收入处于2500元-5000元之间的人口比例达到29%,5000元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20%。这表明宁海县农村村民的收入已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在消费方面,月消费在800元-1500元的人群占比达到32%,月消费在1500元-3000元的人群占比达到42%,而3000元及以上消费的人群所占比例仅有1%(见图2)。由此可见,当前宁海县的农村消费仍以小额消费为主,消费的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调研情况初步判断,是受到了农村物流运输不便的影响。

(2)宁海县村民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情况

宁海县是农业生产大县,拥有枇杷、土鸡、贝壳类海鲜等数十种农特产,因此农资配送在县域农村物流服务需求中占据较高的比例。同时,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农村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迅速。很多村民加入了网上购物的潮流,快递业务量与日俱增,促使电商物流服务需求迅速膨胀。此外,邮政报刊、信件发送也有一定的物流服务需求量。根据图3可见,村民在农产品运输方面的物流服务需求占33%,在电商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占35%;信件、报刊收取等物流服务需求占19%。

(3)宁海县村民对村邮站的了解情况

宁海县村邮站项目始于2012年,初衷是响应宁波建设大物流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为广大村民提供生活、生产上的便利。但是,由于自身宣传与推广不足,以及管理缺陷,运营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图4可见,只有21%的村民对村邮站有所了解,63%的村民只是听说过,而有16%的村民完全不知道村邮站的存在。

(4)宁海县村邮站服务情况

村邮站建设的目标是提供emS、报刊、信件、包裹收发以及通讯费、水电费缴纳、养老金领取、邮政汇兑、助农小额取款、农资配送等综合一体化服务。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物流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滞后,人才匮乏等因素,部分业务无法开展,如养老金领取、邮政汇兑、助农小额取款。有些场地偏小的村邮站还无法提供大件货物、包裹的寄送。根据调研结果来看,村邮站目前的运营主体为邮政部门,整个业务量中报刊收发占26%,小件包裹收发占18%,挂号信收取占7%。此外,水电费、通讯费的缴付分别占25%、14%(见图5)。

(5)宁海县村邮站服务质量情况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村邮站建设的场所大多是村子里的小卖铺或者空闲的办公室。由于场地狭小且较为拥挤,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大件包裹的寄收十分不便甚至无法进行。服务人员多未经过正式的物流培训,服务意识较为淡薄,信件接送错误屡有发生。根据图6可见,村民对于村邮站的满意度只有3%。对于工作人员的不满意占32%,对于环境的不满意占28%,对于业务的不满意占25%。

三、宁海县村邮站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及实际走访的结果来看,通过村邮站建设的确能够将物流触角延伸到农村的终端,有效提高县域农村物流的覆盖面和公共效益。但是,村邮站项目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合作力度不够

目前,村邮站的运营依然以邮政为主,交通部门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发挥交通物流在农村物流组织和运营中的强大优势。单纯依靠邮政部门,难以实施大规模的物流活动,导致目前的村邮站服务业务拓展缓慢。

2.成本过高,经营困难

目前,村邮站服务的范围主要是为村民提供信报邮件接收、出售邮票信封、代收代订报刊、充缴水电话费及代办邮政农资业务(如农药、化肥、谷种)等公共服务。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农民消费能力较弱等因素,村邮站的物流运营成本普遍偏高。导致经营者积极性不高,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

3.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不尽人意

从近年来的运营来看,村邮站的服务主要还集中在邮件接收投送、代缴水电费、通讯费等简单物流及增资服务。而作为主要需求的农资分销配送等方面的服务都未真正的实施,与最初的项目功能设计还有较大差距。村邮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缺失也影响了物流服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的进一步推进。

4.保障措施乏力

(1)场地设施受限。如今村邮站基本安排在村委会办公室或者村子的便利商店,缺乏专门使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体积较大的货物就难以受理,同时包裹的安全保管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2)运营资金不足。政府项目的资金主要投入在建设部分,对于运营过程中的人员投入与激励不足。导致村邮站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如邮件多随处堆放,任由村民自取。

就目前来看,由于有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村邮站项目基本能够实现平稳运行,但其作用远未发挥,项目运转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四、基于交邮合作的县域农村物流服务发展建议

村邮站是交邮合作发展县域农村物流的载体,结合本次调研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加快村邮站建设

就目前来看,村邮站的布点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农村终端的布局。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村邮站能力的提升以及村邮站之间的网络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村邮站设施建设,实现村邮站的功能拓展;加快完成连接村邮网点的物流网络布局,实现村邮站间的高效协作。此外,应进一步重视品牌建设,使交邮合作村邮站服务深入人心,促进项目的推广和拓展。

2.推进交通与邮政的合作

县域农村物流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的艰巨工程,也是提升农村福祉的重要途径。单靠一个部门无法根本性解决其发展中的瓶颈,通过加强交邮合作,实现交通与邮政的优势互补,是现阶段县域农村物流发展的较优选项。交邮合作,首先是要明确交通与邮政部门的各自分工,以及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就目前来看,村邮站建设主要以邮政为基础,所提供的服务也主要偏向于这一领域。为了使村邮站更有生机,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注入交通物流的活水,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交邮合作的关键就在于将交通与邮政的资源有效整合,提升村邮站的运作效率。

3.合理平衡成本与效益

县域农村物流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其市场兼公益的特性。因此,在交邮合作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项目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农村物流的公益性,对于部分明显缺乏收益,但又关系到农村民生和村民生活便利的部分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使其能够实现收支平衡,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农村的物流需求。

4.拓展多样

拓展多样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的村邮站服务基础上,加大物流服务的拓展。依托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提供电商下乡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满足村民对于互联网购物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的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水产养殖区域可以配套提供冷链物流服务,方便地方经济发展。此外,还可以结合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适时开展如小额贷款、助农保险等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以物流为基础的全方位助农服务。

5.提高服务质量

便民是县域农村物流发展的主旨,交邮合作发展县域农村物流的根本应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在硬件上,要大力改变现有村邮站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区域内部环境,合理布局,避免拥挤杂乱。在软实力上,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人员管理体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改变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服务能力、态度和水平。

五、结论

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宁海县域农村物流发展与村邮站建设的现状进行客观地分析,并指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分别从村邮站建设、交邮合作、成本效益平衡、服务多样性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宁海县交邮合作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跟踪宁海县交邮合作农村物流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并与其它地区农村物流的发展实例进行比较,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科学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利新,张襄英.构建我国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4:3-4.

[2]nagendraR.Velaga,markBeecroft,JohnD.nelson,DavidCorsar,peteredwards.transportpovertymeetsthedigitaldivide:accessibilityandconnectivityinruralcommunitie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2,21:102,112.

[3]DanaShapiro,Davidpearlmutter,mosheSchwartz.theemergenceofruraltransportstrategiesinresponsetorisingfuelcosts[J].energypolicy,2012,44:92,100.

[4]周晓燕,赵建欣.我国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79-80.

农村物流总结篇8

0引言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截止2005年我国农业污染对全国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为1/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合报》(2010年2月6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氮占总氮量的57%、农业源排放的磷占总磷的67%、农业源排放的CoD占总CoD的43%(见表1)。农业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度使用的农业化学品对土壤造成极大污染,甚至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养殖业集中排放的大量废物及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对土壤及水体造成极大污染;以及各种生活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所有这些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尽快恢复农村生态环境迫在眉睫。1长治市农村污染现状1.1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从长治市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来看,农业源排放CoD达16654t,占全市CoD总排放量的35%;总氮达6339t,占全市总氮排放量的61%;总磷达759t,占全市总磷排放量的83%,见表2。1.2农业化学品的污染农业化学品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我市农田有机肥施用量在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量最高才达29%,而过量施用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和浸蚀等进入环境、进入水体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壤,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减少、汇碳功能弱化等,同时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平均用量为14kg/km2,但利用率不足30%,化学农药的滥用可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的新陈代谢活动,不仅使土壤毒化,而且可在植物生长期进入其体内,使农产品品质下降,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还可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部分浪费的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农业化学品过量施用造成综合立体污染的同时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和硝酸盐及残留在动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抗生素和农药都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1.3白色污染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因此农膜残片积留在农田中对环境造成危害,影响农机耕作、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农作物残片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农膜残片而死亡。长治市2006年—2010年5年期间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使用情况,见表3。1.4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禽畜养殖业大规模集中排放的废物及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对环境造成污染。据2010年统计,长治市上规模的养殖场133家,排出的粪便量达26.85t,详见表4。禽畜养殖所引起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严重的恶臭加剧空气污染。禽畜粪便在臭氧条件下可分解成氨、乙烯醇、硫化氢、甲胺等恶臭气体,影响人畜健康;b)对水体造成有机污染。从养植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流入水体,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c)对土壤造成污染,禽畜养殖业排出的大量废弃物,废弃物中带入的氮、磷、重金属及各种抗生素对土壤造成污染。1.5大气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和noX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有专家估算,目前农业源排放的甲烷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的氧化亚氮占全国总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90%1.6生活垃圾污染我市许多农村存在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污水无序排放,露天厕所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随意排放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且垃圾中存在大量的诸如塑料制品、快餐盒、废旧电池等难以降解的物质,未经处理的垃圾还有可能传播疾病,直接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2.1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法规或条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农村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且可操作性不强,已远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需求[1]。2.2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农业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农村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缺失,造成农村污染防治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真空,更谈不到监督力度。2.3农村污染防治还存在认识的不足我们目前的污染治理还局限于点源治理,并没有对整个流域进行统一布局、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因而在某些污染防治过程中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2]。2.4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加之宣传力度欠缺,因而农村干部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因而出现了一些干部为了本地区眼前的经济利益置环保法于不顾,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大力发展经济,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造成极坏的影响。3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3.1理念的转变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2020年将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一改坚持多年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转而提出了“现代农业”这一更加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想,并指出农业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长期目标。#p#分页标题#e#3.2政策与措施近些年,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开始关注并着手整治。2009年先后颁布《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对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生态示范建设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实施以来,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村镇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2010年2月,国家环保部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从宏观技术层面上指导农村开展污染防治工作,解决农村生活污染的突出问题,并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4如何做好我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从我市的农村污染现状来看,形势已十分严峻,加之我市的农村环保工作还存在起步晚、起点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要彻底改变现状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改善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应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4.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国家应尽快制定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农村环境标准。4.2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健全执法机构为了在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在原有的环保管理体制基础上应推行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农村环保机构的建设,充实农村环保机构,各级政府与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环保部门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3]。4.3统一布局,分类治理在今后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改正过去的污染治理的误区,对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要做到整个流域布局,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经济条件和现有种植结构,最大限度照顾农业的利益,在源头上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实行总量控制。4.4加大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在继续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尤其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有确保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才能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4.5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有着重大意义,《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本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农村生活中的生活污水、生活垃、粪便和废气等所引起污染如何防治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县一级环保部门要大力宣传《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并扎实推进各项措施,从而推动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4.6发展生态农业4.6.1科学种田推广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该技术不但可增产8%,还可节氮26%、节磷20%、提高氧肥利用率11%,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可大大降低化肥的使用量。4.6.2农牧结合推行农牧结合,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可实现减少化肥用量和缓解畜禽粪便污染,同时提倡农民多使用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不但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也可间接降低了化肥的用量。4.6.3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控制病虫害,以减少农药的使用。4.6.4推广沼气的使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沼气技术以已趋成熟,沼气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但可以降低有机物的污染,同时实现使用能清洁能源,从而达到污染防治、减排和节能的效应。4.7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意识目前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淡薄,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认识不足,因此在广大农村必须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意识。5结语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大力搞好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我们应在不断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同时,完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的发展,把我市农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

农村物流总结篇9

关键词: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20.033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乎我国发展的大局,农业发展进程和现代化水平决定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作为农民立业之根本,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环节之一,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流转,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

针对“确权”一词,就是对权利的确认和确定。而农村土地确权中的权利主要指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其他项权利的内容。在实际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过程当中,还会遇到一些十分复杂的情况,可以说每一宗土地确权工作都是十分繁琐的,涉及的内容也很多,要想顺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一定的时间。但是一般来讲,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工作流程: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最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而在实际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程序,所以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时间,更需要广大农业工作者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我国农业蓬勃发展的大局面,作为农村经济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笔者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多年,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总结了一些实际开展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

要想保证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前总结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遇到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关键,总结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说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是一件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也有利于土地的健康流转。因此要及时总结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遇到的问题,保证农民切身利益,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笔者总结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村土地确权的真正含义;二是土地原始资料不全,部分土地面积和情况有变化;三是土地经营权证需要变更。

1.1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村土地确权的真正含义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对于农民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农户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心中疑惑多,不能理解农村土地确权的重要意义。虽然确权工作有试点支撑,但是很多农村试点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内容和意义,造成多数农户不了解农村土地流转。

1.2土地原始资料不全,部分土地面积和情况有变化

开展土地确权工作需要原始土地资料,但是出现很多农户原始材料不完整甚至是丢失的现象,给土地确权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和困难。而且有的农户的土地面积有变化,有的土地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总之在实际开展土地确权工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解决和细化。

1.3土地经营权证需要变更

有一部农户的土地经营权证需要变更,比如原有土地户主去世以及一些分家的农户都需要变更土地经营权证。

2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要作用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2.1解决土地纠纷,化解农村矛盾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土地权属不清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口头协议,给后期土地健康流转带来很多麻烦和问题。而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明确土地权属问题,保护了农户的合法权益,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化解了农村社会矛盾,不但有利于农村土地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2.2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物权,进一步保护土地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将农民与土地物权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2.3有利于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明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有利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使承包关系变得和谐。尤其是针对当前农村在外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大大有利于土地的健康流转。同时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有利于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德宏.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J].前线,2004,(09).

[2]关锐捷,李伟毅.以农村土地确权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1).

农村物流总结篇10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115号要求,对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云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云南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云南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09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09〕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2009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09〕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09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是云南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09〕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0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