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十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十篇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09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1

(一)基本原则。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开展合作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努力实现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有效发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为支撑,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发展重点。一是围绕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势项目和特色农产品,以加快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实现一村(乡)一种主导产品,一种产品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一个品牌。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组织形式。三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同合作社、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协会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合作社,使之在竞争市场中带动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目标任务。力争到20*年,全县较规范的合作社发展到50个,基本覆盖全县14个乡镇;培育5个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点;8个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的农产品品牌。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各项管理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拓宽领域,增强市场竞争;指导合作社申请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创建名牌产品等,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程序和优惠扶持政策

(一)做好指导、咨询和审查工作。县农工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帮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好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的咨询和业务指导,并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登记备案。

(二)工商部门做好注册登记服务。工商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办照工作。凡符合登记条件的,工商部门应简化登记程序,免收登记费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从20*年起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种养区域特色明显、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县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优惠政策,在信贷资金上要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特别是在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倾斜。县财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贴息支持。鼓励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联的企业,同合作社建立信贷联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

(四)在农业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过论证筛选,可以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的,实行专项扶持。

(五)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初级加工、包装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和畜禽配种,疫病防治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被确定为国家或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用地、用电及农产品运输方面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在坚持“依法、自愿、自偿”的前提下,由村委会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方式优先解决;合作社种养等生产用电、用水由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开辟合作社用电、用水绿色通道,并给予适当优惠;全县从事农产品运输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对持有“绿色通道通行证”的农产品运输车辆,在其运输过程中,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拦车检查、扣押和罚款。

(七)强化人才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工作,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有一定技能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合作社去兼职;鼓励农村能人大户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在推荐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候选人时,给予一定倾斜。

(八)健全督查机制。设立合作社经营环境投诉专线,由纪检、农工等部门落实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对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政策

1、给予奖励的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各项章程、制度健全,运作规范;

(2)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

(3)有健全规范的会计核算,有社员公积金账户,有供应台帐、生产台帐、销售台帐;

(4)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收支账目,每年不少于两次;

(5)每年合作社成员增长5%以上;

(6)产前统一代购生产资料占成员所需生产资料总量的40%以上;

(7)产中搞好技术支持,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00人次以上;

(8)产后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占成员所产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

(9)成员年收入高于非成员收入30%以上;

(*)合作社净资产达到5万元以上;

(11)对从事蔬菜、畜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参照华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标准执行;对从事林果业、手工业和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能带领社员共同致富。

符合以上各项条件、带动社员增收明显的,经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审定,一次性对其给予3万元的奖励。

2、确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市级示范合作社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

3、对符合奖励条件第1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由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对其给予适当的扶持资金。

4、对经工商部门登记发证的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经销农副产品成绩突出者,参照合作社奖励办法予以适当奖励。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2

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据统计分析。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二、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大局,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夯实产业基础。各乡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因此要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确定发展思路,明确合作社成立的目标。二是实施“一村一品”战略。要按照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的原则,进行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整合,统一标准,减少内耗,以利于形成资源共享和集聚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能人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有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为“三农”服务意识强的能人牵头,才能带动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合作社、牵头人和农民“三赢”目标。

2、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健康运行。一是努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考虑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二是要大力挖掘资金投入的潜力。要发挥农民自主的能动性,坚持“自己投入,自己受益”的原则,加大自身的融资力度。三是要大力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要改变金融部门对合作社抗风险、还贷能力弱的片面性认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有关金融机构要尽快制定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估体系,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融资力度。

3、健全内部机制,创新合作内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必须着力在发展的基础上求规范,在规范的过程中求发展。一要规范章程。从泰来县实际出发,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特点的合作社章程,明确合作社的服务宗旨、社员资格、股权设置、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与义务等。二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理会及其内设机构,促进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三要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提高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要建立经常化的培训制度。强化合作知识、质量管理和营销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社员的整体素质和照章办事的自觉性,增强合作社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机会主义行为;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53-0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原因分析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以及入社农户呈现“翻番式”快速增长(见下表)。合作社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多年来人们所期待的,但是数量增长的原因却是复杂的,有的是合理的、能够促进发展、产生积极效果的,有的则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

本文认为,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合作社法实施后规范注册登记。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自20世纪90年代后已经建立的大量合作社、协会按照要求重新注册登记,即部分原名称为“协会”的重新注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先挂靠在或者在有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登记的重新注册登记。2005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在各级民政部门、地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无统一规定),全国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已经达到15万多个,这些合作社或协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重新注册登记,即事实上已经存在。

2.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需求拉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更加严峻,既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竞争挤压,也面临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部分优质农产品“卖难”、价格波动剧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提高、提高农业效益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农户联合起来抗御市场风险,加快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等等都不断强化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

3.成功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效应。自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好典型,在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以及开拓市场、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典型示范带动着各地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中央及各级政府政策等推动。中央及各地出台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例如,从2004年起,农业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畜牧养殖小区、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建设中,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实施载体;出台《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等等。这些政策以及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成为合作社数量大增的重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假合作社”或者“空壳社”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现象存在。

5.机会主义行为推动合作社数量及入社农户“虚增”。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对建立合作社制定了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甚至有的项目只能以合作社的组织名义去申请。同时,在地方实际操作过程中,注册登记合作社的门槛很低、成本很低,有的并未完全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操作,有的信息失真等。两方面使得部分合作社登记完后并未产生应有的作用,有的实际上名存实亡。如果这种合作社不能够得到有效抑制或取缔,反而得到有关的支持、实惠,其将产生不良的示范后果,极为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6.地方政府制定数量发展目标以及行政推动。通过网络搜索,能够发现许多地方都制定了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其中合作社数量以及入社农户数量是主要的指标。制定规划、数量目标激励合作社发展无可厚非,也是应当的。问题在于,有了规划,不少地方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采取行政推动,难免出现为完成任务的“空壳社”,在合作社有关数据不断攀升的表象之下存在潜在的隐患。事实上,合作社的发展数量以及入社农户是很难预测的(包括基数信息不真),在发展过程中新的合作社不断产生、有些合作社倒闭应当是正常的现象。现实中似乎合作社一旦成立就永远存在、都在正常经营,很少有关于合作社倒闭的报道以及分析,难以产生警示作用。

二、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决定因素)

办好合作社难,办好现代规范合作社更难。总结中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1.培育或聘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作社领导核心。在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乃至持续发展过程中,培育热心农民共同事业的农民活动积极分子,增强合作社的领导力起着关键作用,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的理念、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合作社的成败。作为合作社领导核心,即经营管理团队必须是“好人+能人”,好人是热心为社员服务,能人是能够为社员服好务。在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到合作社管理层经营能力的局限性,必须聘任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否则很可能难以进一步做强做大。

2.形成合作社的价值支柱:合作文化。在国际合作社发展历史中,特别强调合作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民主管理、经济参与、盈余返还、对社员进行合作教育等,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如自助的价值(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独立性、自己的事自己做),互助的价值(合作、团结、和平、集体行动),民主的价值(平等、参与、合作),普遍的价值(全球性、开放性)等。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特有的合作文化理念,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民本精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精诚团结、患难与共的合作精神,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等。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合作社成员的共识,共同自觉遵守,合作社就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和动力。

3.构建和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机制(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内部机制(或制度)做出了基本的法律界定,成为合作社共同的制度基础,如财务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但是,合作社毕竟是农民自己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有些具体规定需要结合合作社自身实际和发展要求灵活规定,并经过社员代表大会同意写进章程。

4.拓展合作领域和增值空间,形成持续引力。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吸引力来自于对社员的服务需求满足、增加社员收入、扩大合作社积累发展实力,要根据产业与产品特性,不断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品牌化、信誉化。

5.形成品牌与影响力、吸引力至关重要。基于产品的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形成品牌优势,围绕品牌做强做大合作社以及产业链是国内外许多合作社成功的重要经验。例如,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的“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依托开发保护和提升传统“沙窝萝卜”品牌的优势以及合作社经营管理团队的努力、地方政府的指导帮助,将很多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和分级包装销售,在未申请任何补贴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良性运转,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户要求加入,对种植户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进一步向加工领域拓展。

6.地方政府部门正确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指导和帮助,扶持的内容包括项目支持、合作社有关人员培训、技术推广部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传、产品认证、法律保障等,扶持的方式包括财政补贴、融资贴息等。对于合作社的培训辅导内容,在各地实践中应根据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发展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分别确定有针对性的内容。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社发展的市场环境导致持续经营难。新时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在各种加工、运销物流公司已经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农民合作意识相对淡薄、缺乏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处于弱势的农民创业增收和弱质的农业价值提升过程,其发展的市场环境、组织交易成本、组织风险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相互模仿、同步震荡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品牌建设维护难,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导致依靠合作社组织“垄断部分市场”难,各种经营主体的无序竞争导致合作社与单个农户相比优势不明显、与公司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在世界合作运动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世界农业组织形式向大型化、公司化发展的背景下,依靠发展单体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然面临很多难题。

2.部分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正确导致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有些企业领办合作社目的是为争取获得优惠的税收政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或取得用地等便利;有的个人领办合作社为获得合作社的扶持补助资金,出现“空壳社”、“家族社”现象、领办人的“趋利”行为以及销售环节的“经纪人”倾向等,违背了合作社的宗旨与原则。部分地区办合作社行政推动色彩浓,不少是“要我发展”而不是“我要发展”;经济功能较弱,提供的有效服务较少,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力等。

3.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4.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意识不强。部分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决策制度规范化程度低,内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是领导人一人决策;部分合作社出现团体社员垄断经营管理权、农户丧失经营决策权现象;部分合作社对外合作缺乏诚信,与技术人员等合作意识不强、激励机制缺乏等等。

5.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四、新时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认清合作社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按规律有序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合作社的成功运营和持续发展壮大要比一般的公司或企业难的多,其涉及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共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优胜劣汰的组织化提升过程,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帮助但却难以代替组织发展的自我规律。在中国由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社的发展方式也预示着合作社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真正的合作社覆盖大部分农户、发挥组织作用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时间,任何人难以代替农民的自我选择。

2.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大。正如前文所述,近几年合作社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存在机会主义套取扶持资金等潜在负面影响,需要改变有限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按照示范标准社建设的要求,宁缺毋滥,择优扶持,促进其做强做大。要明确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投放重点,改革支持方式,重点是为合作社成员及其管理者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建设培训,提供商业服务、技术援助,办公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科技等。要由直接资金扶持转向实物,如设备、良种等生产资料扶持等。

3.研究村委会(或村民小组)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合作社发展的几种模式中,从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内外环境条件看,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持续经营的很可能是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领办,这种模式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以及村党支部的权威性、凝聚力,实现合作社组织低成本发展,很可能将是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应当鼓励提倡。基于市场选择的能人或大户领办型是理想的典型模式,但成功并且持续经营壮大难度很大,将面临资金问题、品牌问题、对外竞争问题、接班人问题等。龙头企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领办等其他方式会存在企业、技术部门与农户的利益矛盾,其持续性值得怀疑。当然,村委会领办合作社会遇到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能否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村委会职能调整与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很值得研究,也可能会大大推进中国农民基层组织创新的步伐,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

4.建立依托科研机构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制度,为政策支持提供基础依据。目前自下而上由地方主管部门填报的合作社统计信息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形象、政绩、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等要求很可能只填报好的方面,而对于实际经营状况、困难与问题、经营不善乃至名存实亡的合作社等信息隐瞒不报,致使难以掌握合作社客观真实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因此,本文建议,要发挥科研机构人力资源优势、研究优势、知识优势,在全国建立一批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通过调研定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铁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孙中华,魏百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4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意义;方向;要求;对策

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把握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总体要求,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逐步通过农机作业服务转向开展土地经营,形成粮食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是大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整合和优化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经营效益。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农机统一服务,逐步参与土地流转,最终实现集约化经营,将逐步从农机专业服务转向土地经营形成粮食生产合作社。

1.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机化水平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要措施

目前,双辽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农机化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各个生产环节及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不是靠单户单机能够完成的。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规模化作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和信誉度高,在激烈的作业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能满足耕种收作业的服务;也可提供浇水、植保和农产品初加工全过程作业服务,不仅能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而且能推动全过程机械化,是农机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选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只有通过全面快速提高农机化水平,才能够解放生产力,才能把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收入。

2、发展方向与总体要求

2.1正确把握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设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应该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坚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作业方面下功夫。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土地托管、土地租赁,实现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只有坚持这一发展方向,才能引领农村农民的发展潮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才有生命力。

2.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五化”要求和需要实现的3个转化

一是建设标准化。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一定的标准,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和发展。首先要依法工商注册登记,建设配齐配套设施。二是经营企业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就要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首先产权关系明晰,合作社内部股份、产权责任、权力义务要明确,不能含糊。三是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和合作社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其次是建立健全财务、机具、安全生产、人员等各项管理制度,并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合作社内部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四是作业规模化。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要向规模化发展,只有坚持规模化作业,才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质量,合作社才有经济效益。在当前机械作业服务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探索作业的规模化,才能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转变。五是生产科技化。农机生产要坚持科技化。首先要使用适用、先进、环保、节能、可靠的农业生产机械。其次是提高农机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推广使用节本增效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机积极性。

当前,正处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起步阶段,要想建设规范、标准、有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努力实现3个转化:一是从农机大户流动式、即时性作业向固定式作业转变。目前,开展的农机跨区作业多数采取流动式即时性的作业交易。二是从分散、零星作业向规模化作业转变。目前,机械作业地块分散零星,是造成作业效率不高、作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对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和订单,积少成多,以达到规模化作业。3、发展对策

3.1领导推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尽管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机制和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农机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机部门要把合作社建设列入工作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切实抓出成效。积极给党委、政府做好参谋,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整合农村各项政策资源,全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2政策促动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土管、工商、税务、物价、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各级农机部门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资金、场地、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扶持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合作社只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了,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来规范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制是农村成为各自以家庭的生产方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自发的农村合作,发展成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有些农民,还对合作社存在传统的认识,以为是走回头路。他们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在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农民甚至还存在错误认识。就是大多数农民,也不了解今天的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本质,误认为合作社是服务于政府的“官办”组织,因此,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农民甚至“谈社色变”,误将合作社等同于集体经济,以为又是要搞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用行政命令和财产“归大堆”的办法,变相的改变土地承包制,建立集体农业的模式,因此,许多农民害怕或者拒绝参加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的配套政策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配套政策。第一,是监管不到位。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注册成本低,又没有设立专门部门来监管,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假合作社,只有名字,没有实体,也不属于农民。它们想方设法套取国家资金,没有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第二,是配套政策滞后。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如在税收方面,合作社虽然有税收减免,但有些地方税务部门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

3、专业合作社与发展资金

目前,我国大多数合作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日常周转资金,主要来自社员的入社股金,合作社的利润几乎都返还给社员,留下的利润和积累就相当有限。合作社强调的是按产品二次分配,重社员的权益,这种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其他资本的进入,合作社吸引社会资本的可能性很小。合作社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由于金融系统不健全,合作社担保抵押能力有限,有的金融机构宁愿贷款给个人,也不愿意贷款给合作社,误以为合作社的在权人不托底,存在的风向兴达。

二、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需看到不足,才能找到差距,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要以规范促发展,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真正起到带领农民达到增产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优化外部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优化外部环境,还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优化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引导合作社发展,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合作社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要增强农民的合作理念,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宣传《合作社法》和相关国家优惠政策,增强依法办社意识;宣传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扩大合作社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第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与支持合作社发展。发展合作社,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第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设立扶持合作社专项资金,要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等办法进行扶持。农业建设项目或专项支农资金,要向合作社倾斜。第二,是加大信贷扶持。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方便合作社贷款融资。第三,是要建立资金的互助组织。要制订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贷合作支持和鼓励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措施

农户通过联合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它可以突破传统家庭联产承包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局限,以强大有力的整体去参与市场交易,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其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户,出资总额2.73万亿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山东省,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十分值得研究。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规范引导到提供优质服务等各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规模化发展进入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

2007~2010年是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期,随后进入平稳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3万户,占全国总量的7.4%,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出资总额2360.93亿元,占全国出资额的9.8%,在全国排第二位;户均出资规模也不断壮大,户均出资额达339.38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206.08万元)高出67.4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初具规模。但通过调查发展,多数农民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照章办事,甚至没有正常运转,沦为“空壳社”。河南省政府应根据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引导农民合作社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转变。目前,全省专业合作示范社中,承担农业部、财政部部级示范项目的近60家,承担省级示范项目的166家。

2.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且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拓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个农业部门,还涉及农机作业、资金合作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诸多环节,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注重在市场营销、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基地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开辟了产品增值空间。如鹤壁市淇滨区饮马泉薯业合作社,除了为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服务之外,还积极注册了“饮马泉”商标,并进行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2014年又申请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为社员提供的服务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合作社单体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其经营规模偏小。众所周知,当未达到指定经济实力时接下来很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产业链条短、服务层次低、资产增长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合作社资金、人才短缺

资金、技术和人才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目前合作社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一方面缺乏发展资金。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自有资产少且自身积累有限,加上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有些合作社虽然可以获得部分财政扶持资金,但受雇面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合作社企业家和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善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决策都是由几个发起人或能人拍案决定的,再加上社员多是文化低、年龄较大的农民,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向更大更广的空间发展。

3.合作社定位不高,服务能力弱

一般的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仅局限于产前农资统一采购和产后农副产品销售初级合作服务,大多缺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加工的认识,大局观念不强,缺乏发展观;多数合作社往往是以村为单位,产品总量及市场占有率有限,并且在信息搜集、技术引进、社员培训、农产品质量检与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着小农意识。

4.政府对合作社扶持不到位

一是政府有关合作社发展环境的制度供给不到位。如规范的合作社法律、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制度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合作社处于一种“有量无质”的“虚胖”局面。二是一些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和一些优惠政策等没有有效的与合作社对接,这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一)建设综合性的联合社,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针对单个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规模小、产业链短、经营层次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河南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综合性的联合社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可以有效地整合政策、社会、市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综合型的合作社不但能解决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矛盾和问题,还能以合作社在所有涉农领域的其他收益来弥补弱势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收益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融资方式,培训专业人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合作金融方面,山东省引入托管银行的方法值得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监管部门与合作托管银行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合作社不再设资金池而是委托给银行,托管银行为社员结算户或银行卡等提供金融服务并为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提供业务指导、风险预警等服务。这不仅避免了利用合作社进行非法集资或组织者捐钱走人的,还可以使不善金融管理的合作社得到银行专业指导。另外,要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人才方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涉农领域、管理领域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开展对合作社带头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定期培训。

(三)建立并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发展

当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规范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民主的内部治理组织、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等),做到正常运行、规范运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那些“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虚假合作社劝其申请注销退出。二是出台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规范化发展的措施。如从入社农民增收率、带动农户数量、交易额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分级奖励办法,按发展质量来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的奖励。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合作社网络化

互联网农业,当前很热。“网购、快递,我们当地出现了“飞毛腿”,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实现产消零距离的条件。”哈尔滨欣跃三莓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龙如是说。农村网络的普及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可能。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如手机农信通。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也是正在新兴的一种农产品供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也有利于品牌的宣传。

(五)处理好“政社关系”,使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行政推动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行政介入不当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也应将广大社员的愿望、呼声与意见等及时反馈给政府,使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给予相应地支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官助”的极佳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涛,范会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创新――基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刘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党政干部论坛,2013(02).

[3]雷瑛.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问题解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05).

[4]温铁军.建设综合性合作社推进农业三产化[eB/oL].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2014-12-14.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7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就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提出相应策略。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1.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1.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1.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1.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2.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引导;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3日

近几年来,衢州市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农业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加强引导、积极介入、主动服务,有力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省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股权清晰、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特点

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衢州市农业坚持“特色推进”战略,农业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资源丰富。全市各地利用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蜂业、食用菌、粮食、生猪、渔业、蔬菜、柑桔、竹木、家禽、茶叶、猕猴桃、山茶油等主要农产业,此类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多,发展势头较好,它们依赖于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特色产业的壮大而壮大,同时又发挥着稳定原料供应、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全市现有的34家蜂产品企业,其原材料的60%依靠16家蜂业合作社提供。蜂产品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合作社收购原料,提高了蜂农养蜂入社的积极性,也为自身赢得了机遇。例如,恒亮蜂产品公司借助蜂业合作社,建立了有机蜂基地,完善了质量溯源机制,在国内率先打破欧盟“绿色壁垒”,成为部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依托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效益明显。各类合作社,能够利用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优势,组织农户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商标、统一市场营销,与广大农户结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帮助农户较好地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效益比较明显。如成立于2014年8月的游溪食用菌合作社,现有社员137户,主要由村干部带动。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生产技术,提高种菇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单袋食用菌利润从0.5元左右提高到1.5元。

(三)依托市场机制的产销结合型合作社经营情况较好。产销结合型合作社能够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了保障,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如塘岭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由45户蔬菜种植户和5户贩销、加工户组成,蔬菜种植户负责蔬菜种植,贩销户负责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卖菜难问题,达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良好效果。衢州猕猴桃产业一度由于销售价格低等原因,不少桃园失管。银泰猕猴桃合作社组建后,积极组织销售,产业的发展开始回升,猕猴桃的销售价从最低时的1元/公斤,逐渐上升到6元/公斤,甚至有外地猕猴桃流入衢州,进入银泰的销售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一)宣传教育不够深入。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农业经济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未跟上,不少干部、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不知道合作社是做什么的,能为农民带来什么好处,对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经营规模总体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一是民主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合作社没有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专门财务人员,未按章程制度办事,合作社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决策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二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合作社能力普遍较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尽管有比较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但精力和时间主要在企业;三是经营效益欠佳。经营管理不规范最后体现在效益上,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合作社经济效益欠佳,如天蓬生猪合作社为广大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对养猪户的养殖效益有很大帮助,但合作社本身并不赢利,其经费开支靠天蓬公司补贴。一些种养专业村组建的合作社,在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培训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靠村集体经济的补贴维持运行。

(三)部门服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已明确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衢州市在农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上还不够明确,由于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不力,出现了“谁都可以负责,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合作社健康发展;二是优惠政策得不到兑现。近年来,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从税收、供电、用地、运输等不同方面给予合作社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优惠政策还无法较好落实到位;三是贷款比较困难。合作社没有资产抵押,财务管理普遍不规范,银行发放信贷比较困难,导致合作社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四)一些合作社组织经营规模小、合作程度低。部分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专业大户、技术能手或企业主发起的,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他们只能带动周围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经营农业商务的实力较弱,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尤其是在一些市场前景很好的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划需要的跨乡镇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专业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边远山区很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较为简单、合作水平低,缺乏一个专业合作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

三、对策建议

结合衢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是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由欠发达市情所决定的。衢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政府支持,降低组织成本,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合作社组建原则,帮助农民建立各种专业经济组织。从所调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乡镇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塘岭的高山蔬菜合作社、江郎食用菌专业经济合作社等,在发展过程中,镇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扶持。目前,在市场要素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二)完善扶持政策,提高预期收益。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互和非盈利性,由于衢州市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亟须政府借鉴许多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实行倾斜政策。具体做法上可参考:一是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支持合作社组织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鼓励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给予免收特产税和增值税等待遇;对依托农民合作社组织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的待遇;二是资金扶持。市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政策性银行应为合作组织提供低息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创造宽松的条件发展合作金融,为合作社的成功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通过补贴低价供应生产资料。如对农机具、化肥、农药、饲料、良种、农用电等给予不同的价格补贴。四是减免相关费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注册时,免收各种规费。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对策;河南林州

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市场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1,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走合作化生产经营道路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联姻。

林州市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信贷扶持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小作坊到大规模、由松散型到紧凑型,涌现出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覆盖领域广泛、组织类型多样、带动效应凸显等特点。到目前为止,在林州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3家,注册资金1.3亿元,拥有农民社员6000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达3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000余户,带动农户增收43万余元。林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包括畜牧业、林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服务业、水产养殖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兵作战”到“抱团”闯市场,为广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1.1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脱节的问题,增加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如鑫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统一购买饲料,可优惠10%左右;茶店乡胡家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统购价格均高于市场价格,既减少了农户外出推销的费用,又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还打消了农民种植药材的后顾之忧。

1.2带动了高效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林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扩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初步成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部分合作社都在品种引进、产中管理、产品质量等环节实行了统一管理,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推进。如东姚洪河米业主要生产小米、小杂粮系列产品,年产量500t以上,是集小米、小杂粮深加工和优质小杂粮品种种植、推广、示范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稳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种植,为产品申请了商标注册,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2004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3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上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使农民积极性提高,投入增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截止目前,林州市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02家,入社农户2300余户,年生猪出栏数达80余万头,生猪存栏72万头,万头猪场有26家,规模养殖密集小区有32个,养殖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在市场竞争和农产品交易中获得先机,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如金牧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胡家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都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协作,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如嘉禾农技推广专业合作社等。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农民单枪独马闯市场的有效方式。

1.4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分红、返利等利益分配方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4]。如嘉禾农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与本村和邻村签订了26.67hm2玉米收获合同,根据作物成熟先后,合理安排机械作业,共完成玉米收获33.33hm2有余,玉米秸秆还田、深耕、旋耕达160hm2,播种小麦40hm2,毛收入17.1万元,纯收入8.9万元。入社社员每台入社机车的收入较未入社会员增收3000~5000元。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在种植、养殖、加工的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参社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民没有尝到入社甜头,抱有观望心理。政府应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上,加强服务,营造宽松环境,强化示范引导,让农民自愿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2)规模不大,竞争不强。一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有的才近万元;乡镇发展也不平衡,特色经济发达的乡镇发展快,像东姚、茶店、原康等,没有特色的乡镇发展较慢。政府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并宣传引导农民自发融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民主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有些专业合作社虽然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但存在议事不经常、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有些虽设立了账本,但多为流水账,为年底分红留下隐患。应对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合作创业精神,提高管理水平[5]。

3参考文献

[1]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2]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3]汪先永.密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快速规范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09(9):1.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对策;河南林州

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市场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1,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走合作化生产经营道路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联姻。

林州市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信贷扶持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小作坊到大规模、由松散型到紧凑型,涌现出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覆盖领域广泛、组织类型多样、带动效应凸显等特点。到目前为止,在林州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3家,注册资金1.3亿元,拥有农民社员6000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达3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000余户,带动农户增收43万余元。林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包括畜牧业、林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服务业、水产养殖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兵作战”到“抱团”闯市场,为广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1.1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脱节的问题,增加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如鑫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统一购买饲料,可优惠10%左右;茶店乡胡家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统购价格均高于市场价格,既减少了农户外出推销的费用,又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还打消了农民种植药材的后顾之忧。

1.2带动了高效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林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扩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初步成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部分合作社都在品种引进、产中管理、产品质量等环节实行了统一管理,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推进。如东姚洪河米业主要生产小米、小杂粮系列产品,年产量500t以上,是集小米、小杂粮深加工和优质小杂粮品种种植、推广、示范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稳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种植,为产品申请了商标注册,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2004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3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上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使农民积极性提高,投入增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截止目前,林州市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02家,入社农户2300余户,年生猪出栏数达80余万头,生猪存栏72万头,万头猪场有26家,规模养殖密集小区有32个,养殖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在市场竞争和农产品交易中获得先机,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如金牧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胡家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都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协作,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如嘉禾农技推广专业合作社等。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农民单枪独马闯市场的有效方式。转贴于

1.4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分红、返利等利益分配方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4]。如嘉禾农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与本村和邻村签订了26.67hm2玉米收获合同,根据作物成熟先后,合理安排机械作业,共完成玉米收获33.33hm2有余,玉米秸秆还田、深耕、旋耕达160hm2,播种小麦40hm2,毛收入17.1万元,纯收入8.9万元。入社社员每台入社机车的收入较未入社会员增收3000~5000元。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在种植、养殖、加工的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参社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民没有尝到入社甜头,抱有观望心理。政府应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上,加强服务,营造宽松环境,强化示范引导,让农民自愿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2)规模不大,竞争不强。一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有的才近万元;乡镇发展也不平衡,特色经济发达的乡镇发展快,像东姚、茶店、原康等,没有特色的乡镇发展较慢。政府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并宣传引导农民自发融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民主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有些专业合作社虽然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但存在议事不经常、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有些虽设立了账本,但多为流水账,为年底分红留下隐患。应对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合作创业精神,提高管理水平[5]。

3参考文献

[1]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