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管理的要点十篇设计管理的要点十篇

设计管理的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00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1

一、公厕规划设计的要求

公厕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街道分布、固定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详细编制。其内容要求是布局合理、数量适宜、选址适当、环境协调、专业监督。

1、布局合理

布局合理是指公厕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内要有适当的分布密度和服务半径,要做到随人口分布基本均匀、使用起来尽量方便。所谓“随人口分布基本均匀”是指:繁华区域公厕间距宜在300米以内,一般区域控制在500米左右,人口稀疏区域控制在800米-1公里即可。而“使用起来尽量方便”是指:尽量消除公厕盲点,服务于各类人群及分等级的公厕分布基本均匀。

2、数量适宜

数量适宜是指公厕的座数和每座公厕的使用面积应与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成正比。即:新城区和新建住宅小区每万人不少于2座,每座面积不少于50平方;平房及棚户区每万人不少于10座,每座面积不少于100平方;流动人口较多的商业区以及广场、车站、港口等每千人不少于2个蹲位,内部公厕对外开放的酌情减少。

3、选址恰当

选址恰当是指寻找方便并便于清运粪便。具体要求有:1、距离市政道路不能太远,以50米以内为宜;2、最好是行人必经之处;3、要有恰当的标志和特征;4、不要与其他建筑物功能构成矛盾。

4、环境协调

环境协调主要指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适当布置,尽量选址于路边、街角、绿化点外缘、转角空隙;

2、式样不要过于突出或夸张,宜用绿化或其他景物点缀陪衬;

3、选型和谐,与周围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

5、专业监督

专业监督是指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在具体的区域详细规划审批定稿时,一定要征求环卫部门的意见或建立各相关行业合署审批机制。

二、公厕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城市公厕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城市化的建设中,景观设计发挥着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但是人们在进行整体景观设计的同时,往往忽视其中一些小的细节,那就是公厕的设计。从这方面来说,公厕设计具有细部景观设计的效果,因此,公厕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要点:

1、公厕的整体方案设计要体现全面先进的原则

所谓全面先进就是指无论在投资、造型还是在设施上都要精品化,要比周围环境提升一个档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市民长此以往对公厕形成的脏、乱、臭的印象。

2、公厕的外观设计和谐的原则

所谓外观和谐是指无论公厕的内部多么先进,其外观一定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公厕可以设计成区域环境的焦点,也可以是景观环境的景点,也可以是环境过渡的连接点,但绝不能是区域环境景观的“破坏点”或“飞来点”。

3、公厕的内部设计简约清爽的原则

公厕的内部设计简约清爽是指内部功能分区简单明了,不要迷宫化,视觉上要给人清爽的感觉,利于清洗保洁。用料上成熟化,既不要一味最求新颖、精巧,也不应为降低造价而采用淘汰、落后产品。

4、公厕的设施设计成熟先进的原则

所谓设施设计成熟先进是指公厕的给排水设施应该通畅并易于检修,管理设施自动化程度高,空气清新度高,卫生设施节能且安全可靠,使用寿命较长。

5、公厕的附属设计人文关怀的原则

公厕的附属设计人文关怀是指公厕根据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应设计加载不同的附属功能。中、老年居多的休闲广场除应强调公厕设施的无障碍化以外,还应加载休闲及短暂休息功能;少年儿童居多的游乐园附近公厕除应强调卫生设施的安全性以外,还应加载简单娱乐的功能;而商业购物中心周边的公厕除应加大女厕的使用面积外,还应加载洗面、化妆的功能等等。

公厕的规划与设计其实都是为公厕建设服务的,没有建设行为,再好的规划与设计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公厕的建设才是纲,纲举目张,规划、设计甚至建成后的管理都要落实到广义的建设上来。

三、公厕建设、管理的难点和解决对策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公厕建设,概括起来都有三大难点,分别是:观念、机制和资金。其他诸如公厕规划、用地难,周边居民反对,开发商利益驱动,财政投入捉襟见肘,甚至公厕管理素质低下等等,其实都是由公厕建设三大难点衍生或相互作用形成的。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吃喝”而轻视吃喝的另一端,导致了中国享誉世界的食文化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陷患。多少年来,中国“是厕就臭”的事实反映了中国人厕所观念和如厕行为的落后,也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上的疏漏,以及社会文明意识的缺陷。因此,毁坏公厕设施、污染公厕环境、“宁愿就近找个墙角方便,也不愿多走两步如厕”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谓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系统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的内涵。首先,它是城市环境意识的转变。它要求树立保护公厕设施、为维护环境清洁做贡献的文明、健康、卫生的公德意识。

其次,它还是人的一种形为方式的转变。它要求人们在如厕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摒弃那种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的行为。

人的思想转变了,机制的突破就有了基础。所谓机制的突破,其实就是转变单纯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厕的惯例,建立“公厕公建”的机制。

首先,“公厕公建”并不是不要政府投资了,而是将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制定游戏规则,出台公厕规划建设的法律条例,对城市区域规划行为进行管理。“公厕公建”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督促力度,制定相关规定,敦促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时,强制设置一定规模的厕所,供业主和社会使用,逐步通过政策引导,将之发展成开发商的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除了以政府投资建设公厕外,还要通过审批、税收等调控手段大力提倡大型商场、宾馆酒店、餐饮场所等公共建筑附建公厕,并负责附建公厕的管理、维护,将公厕建设、管理行为转化为一种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积极行动的公益行为。

为更多的筹措公共厕所的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应效仿国外成熟经验,鼓励或组织成立旨在解决城市公益事业资金困难的类似文明基金会。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捐款,甚至国际组织及金融机构的公益资金,投入到城市旧城区公共厕所的改造及管理等相关工作上来。

相对于公厕建设来说,公厕管理的困难和投入要大得多。公厕的管理分人员的管理和设施的管理两部分。两部分的管理各有其特点,同时又相互影响。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档次和处于什么位置的公厕几乎都一样。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一个公厕从建成投入使用到拆除报废,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相对建设周期长的多的时期内,无论是人员、日常使用经费还是维护的投入都比建设经费要大得多。

而国内大多数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造成公厕逐步由景观变成污染源,面貌由文明变成丑陋,市民由欢迎变成抵制,公厕的建设陷入越走越窄的境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公厕的建设力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厕管理的水平,提高公厕管理人员的待遇。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2

关键词:建设项目,项目管理,因素,措施

 

长期以来,建设项目管理中普遍把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放在建设施工:阶段,而忽视了建筑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因素

1.1设计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存在“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技术与经济分离

这与我国设计单位现行体制有关,设计单位缺乏主动对工程设计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积极性,缺乏预算约束机制,设计人员关心更多的是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不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与比选。。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均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财务、概预算人员的职责。而财务、概预算人员又脱离工程设计过程和各环节,僵化地算死帐。有的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然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乏工程造价指标的硬约束,难于从根本上控制工程造价。

1.2设计方案考虑不周,设计保守

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设计的艺术美和结构的安全性,还必须考虑造价的合理性。目前,工程设计中更多的注重美观与安全,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控制关心较少。设计方案缺乏技术经济比较和优化,设计普遍保守。

1.3擅自扩大设计范围,设计标准高出建设要求

项目设计的范围和设计标准是由项目的使用功能、技术进步的要求决定的,应该说在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建设方满意的标准就是合理的设计标准。但在目前的工程设计中设计方经常忽略这一点,设计中习惯于追求尽善尽美,尽情发挥艺术想象,施展设计才华,不顾建设方的实际需要和投资约束,擅自扩大设计范围,设计标准高出建设要求。

1.4设计单位内部概预算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未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质量低,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相互脱节设计单位普遍不重视经济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缺乏激励技术人员重视设计经济性的措施。有的单位由于费用问题,甚至取消了概、预算人员。缺乏对工程概预算的严格审查制度,对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没有连续性。。

1.5设计失误现象时有发生。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几个方法

2.1强化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熟悉相关造价知识

工程设计中必须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结构形式、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度。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出施工图预算,就可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因此设计人员要想真正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必须熟悉本专业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有关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

2.2积极开展设计招标,通过设计招标和力案评价,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及设计方案

工程设计决定工程造价,在相同的使用功能和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工程造价总是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合理范围,图纸设计则可能存在浪费现象。因此,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缩短工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都起着重要作用。为使设计人员做好方案,应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单位,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都起着重要作用。设计方案评标中要把工程造价指标的控制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促使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通过竞争,使功能好、造价低、效益高、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这样也有利于打破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封锁状态,形成统一开放的建筑设计市场。设计企业凭借自身的资质、实力,以最优化的设计、最合理的造价来赢得市场,使工程造价在设计这一关键阶段得以有效地控制。

2.3引入设计阶段监理机制,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大多还停留在施工阶段,作为对投资影响可能性最大的设计阶段的监理,却实行较为缓慢。设计作为一种技术产品,设计的优劣无人认定与评价。出了事故有人问,浪费却没人管。业主要谋求在投资许可范围内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并达到与时代相吻合的美观,就必须对设计阶段实行监理制度,以全过程监督管理,从而避免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失误,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4加大对设计阶段的投入,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

长期以来,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设计创新,被社会认可的只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控制工程造价的创新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尤其在目前,设计单位为了生存,为了拿到设计任务,不惜在低廉的劳务性取费的条件下,不断压低设计费,使得设计单位完成图纸的质量大打折扣,不但不能进行多方案比较,想方设法降低工程造价,而且一味追求“快出图、少画图”,导致设计深度不够,为日后施工造成隐患。很少有业主想到,这相当于建筑工程全寿命费用百分之一的设计费,基本决定了工程项目全部随后的费用。设计人员在降低工程造价上深挖潜力的成果,得不到表扬和奖励,反而要承担风险,政策上没有很好地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造成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只求安全保险,不问造价高低,导致了工程设计的肥梁、胖柱、深基础、超筋、大截面和任意提高混凝土强度、抬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中应当引入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奖励那些设计方案优秀、工程造价节省的设计,处罚那些因设计浪费而造成经济损失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上,业主在与设计单位签定委托设计合同时,可以列

入相关的奖罚性条款,以调动设计人员主动控制工程造价的积极性。设计企业在批准的限额内,在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新技术、新材料节约工程投资,业主对设计者所付出的这些劳动应给予报酬,可从优化设计所取得的投资节省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给予奖励。而对那些只注重工程安全,而忽视工程造价的设计必须要求其修改、返工,在充分论证、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实行限额设计。。因此,业主在对设计费的支付上,也可考虑暂留一定比例的尾款,待工程竣工结算后视工程造价的控制质量再与支付。通过奖励与处罚,即可提高设计质量又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3.设计阶段降低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

3.1多方案比选

同一设计任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时应从所有可用方案中选用最满意的方案,择优而用。通过方案比选,不仅可防止片面强调安全而加大安全系数,留有过多的富余量的倾向,而且对现有结构体系、结构材料可通过反复比较,找到各自适合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3.2选用合理的理论计算模型

比如,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分析有两类方法:将构件视为均质弹性体的弹性理论计算方法和考虑钢筋混凝土塑性变形影响的塑性理论方法。由于钢筋混凝土为弹塑性材料,因此按塑性理论设计更能发挥材料的受力性能,既经济又比弹性理论更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况。例如,对于钢筋混凝土双向扳,典型的工程实例分析对比表明,采用塑性理论设计可比弹性理论节约20~30%的钢筋。

3.3合理的构造设计

构造设计是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件最小截面的确定、构造钢筋的选取、结构细部构造处理等,看似平常,却是结构设计艺术性的集中体现,是检验结构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结构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影响。

4.结束语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重点也要转向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效果评价,力求做到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及经济合理基础上追求技术先进,让控制造价的观念渗透到每一项技术与设计措施之中。

【参考文献】

[1]吕炜,付志红.基于统计方法的工程量清单投标竞价策略[J],工业工程,2007,01.

[2]刘俊刚.新情况下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

[3]宋吉荣.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4]邱义明.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林驰.建设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6]杨洁.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4.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3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GSm-R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简称Ci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iR集成了GSm-R及450mHz模拟制式下调度通信、无线调度命令传送、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和其他业务功能,已经成为机车和动车组的主要车载通信设备,装备各类列车两万多套。

 

为实现CiR基于位置的呼叫,满足CiR调度功能的运用需求,需要正确加载CiR数据。CiR数据用于向司机提供运行位置、短号码、选线提示、模式转换、站名显示及车站电话等信息,是以铁路GiS数据库为基础,依据GSm-R网络编号数据制作,是CiR正常运用的基础数据。

 

铁路GiS数据和CiR数据管理是伴随着铁路无线通信设备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的数据管理工作,实现并保证CiR调度通信功能的正常运用。作为一项数据管理工作中的两个部分,铁路GiS数据管理和CiR数据管理的重点和工作要点又有不同,分别做阐述。

 

1铁路GiS数据及管理工作要点

 

1.1铁路GiS概述

 

GiS(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对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信息系统。

 

铁路GiS是指铁路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采集、存储、管理全国铁路地理信息数据,形成详尽的数据库,并能以图像化、地图化的方式显示。铁路GiS由总公司数据管理系统、各路局数据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器、GpS手动采集器、GpS自动采集板及专用数据通道组成。

 

铁路GiS数据库按铁路线为单位存储信息点的经纬度、海拔、调度区段等信息。每条铁路线上,每隔一百米采集一个信息点,在车站中心、进出站信号机、局界等位置采集特殊的信息点信息,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整理、汇编、上传、审批,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目前,铁路GiS数据库已经存储全国各类铁路线总长度达九万多公里。

 

铁路GiS数据的主要用途是用于CiR数据的制作,CiR数据中的各铁路线经纬度信息来自铁路GiS数据库。

 

1.2铁路GiS数据管理工作要点

 

对铁路GiS数据的管理,主要是对铁路GiS数据的申请、采集、整理、上传的各阶段进行管理,按照“依法合规、及时准确、严格规范”的原则进行。

 

1.2.1铁路GiS数据申请、采集的工作要点

 

铁路GiS数据的新增及变更要填写申请表,明确线路代码、线路类型、线路里程、通信制式等线路信息,经审批后上传。

 

手动数据采集需要正确采集线路起止点、站中心、进出站信号机、局界点、通信模式转换点等点的信息,公里标需要采用运营正式公里标。进行数据审核时,重点审查采集的信息点是否准确到位、信息点有无遗漏、公里标的输入是否正确等。手动数据的采集可以结合新建线路静态验收进行。

 

自动数据采集要在机车taX箱插入GpS自动采集板,在行车的过程中对经纬度、海拔、车次、时间等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存储。自动采集时需要确认机车LKJ数据已经灌装,采集时上下行线路要全程采集。新建线路的联调联试期间是数据自动采集的关键时期,可借助检测车进行上线采集。

 

1.2.2铁路GiS数据整理、上传的工作要点

 

现场手动、自动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在数据管理系统上进行整理、上传工作。进行数据整理时,要根据GSm-R编号方案、线路基础数据、调度区段设置等相关文件正确录入车站电话号码、车站代码、调度区段名称等信息,严格复核后上传总公司数据管理系统,经过总公司审核后存储入数据库。

 

2CiR数据及管理工作要点

 

2.1CiR数据的作用

 

CiR数据包括主控、GpS、mmi(CiR的操作显示终端)等单元的数据,是以铁路GiS数据库为基础,依据GSm-R网络编号方案数据制作并进行设备升级加载。CiR数据的主要作用如下:

 

(1)在GSm-R区段,确定列车运行位置,基于运行位置在mmi上显示当前的线路名、区段名称、通信制式,mmi上对应按键显示出前方车站、本地车站、后方车站的名称,“车站”和“调度”按键对应本线路车站值班台和调度台短号码。

 

(2)在450mHz通信区段,确定列车的运行位置,基于运行位置在mmi显示当前的线路、区段名称、通信制式和通信频率等。

 

(3)在450mHz和GSm-R切换区域,通过数据定位信息实现450mHz和GSm-R通信模式的自动切换。

 

(4)在多条运行线路并行且距离较近,定位信息无法区分线路时,或在GSm-R区段多条线路共用GSm-R基站小区时,根据数据库中预先设定区域向CiR主控单元、mmi等输出运行线路选线列表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供司机选择当前的运行线路。

 

2.2CiR数据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CiR数据的管理,主要是对CiR数据的制作、验证、加载的各阶段进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数据升级的效率。CiR数据的管理涉及到铁路GiS数据、GSm-R编号数据、列车交路及入库检修等多方面,又与新线开通、列车运行需求紧密相关,在管理中遇到以下主要问题:

 

(1)缺少对运用数据的统一规范。各CiR厂家虽然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制作数据,但是对实际运营线路名称显示、语音提示点、选线列表、通信录等制作不统一,选线区域范围的划定不一致,造成各个厂家的CiR数据在运用中差别较大,给司机操作带来很大不便。有的厂家选线语音提示过多,干扰了司机的正常操作。

 

(2)CiR数据版本号命名不统一,版本管理不便。

 

对版本号的标识,各个厂家版本号命名规则各不相同,在设备中的查看方法也不一样。因为升级频繁,往往前一次还没完成,下一次升级又开始,特别是还有机车和动车组跨局调配的以及返厂修等情况,造成了CiR的版本状况复杂,不利于维护统计。

 

(3)不同厂家CiR数据升级的方法及时长不同,维护不便。

 

目前不同厂家的CiR设备内部硬件平台不统一,有单片机控制和工控机控制两种,数据库结构及算法不统一,升级方法和携带的工具不同,设备单次升级的时长也差别很大,给维护带来不便。

 

(4)数据变更频繁,修改升级工作量较大。

 

新线开通、站名更改、列车交路变更、GSm-R编号数据调整等原因均会引起CiR数据的变更,而现有的CiR数据库,即使增加支线或修改某个站名,都要对整个CiR数据库进行升级。CiR数量较多,又装备在各类列车上,机车隶属于不同的机务段、动车隶属于不同的动车段,列车调拨流动性大、回库时间不统一,造成数据升级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

 

(5)GSm-R编号数据调整时,CiR数据的修改升级难以同步完成。

 

当GSm-R编号数据特别是短号码数据调整时,GSm-R编号数据的修改通常在一个或几个天窗点就可以完成,而对应CiR数据的修改升级因为装配的列车数量多、流动性大,又涉及到外局运行的列车,升级工作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成,对外局列车的升级进度也难以把控,给这期间调度通信功能的正常运用带来影响。

 

2.3CiR数据管理工作要点

 

针对CiR数据管理中的问题,需要对CiR数据的管理进行统一组织和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问题的发生。在目前的技术规范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统一制定升级方案规范数据应用、合并升级次数减少工作量、加强与GSm-R编号数据调整的配合、增进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流等。

 

具体来说,CiR数据管理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如下:

 

2.3.1对会引起CiR数据变更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

 

首先要对新线开通、站名更改、列车交路变更和GSm-R编号数据调整等会引起CiR数据变更的原因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认管内CiR数据是否需要升级。确需升级时,尽可能把数据修改合并在一次数据升级中完成,对于高铁客专线的开通,没有普通机车运行交路的,当次升级可以不涉及普通机车,减少升级次数和工作量。

 

2.3.2制定数据升级方案

 

为统一和规范各个厂家的数据运用,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需要在征求使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CiR工作模式设置原则,统一制定数据升级方案,作为当次数据升级工作的大纲。

 

升级方案制定中需要注意和确定的关键信息:

 

(1)确定数据升级的版本号。

 

方案中统一确定当次升级的版本号,各个厂家当次升级的版本号一致,版本号上要标有时间,并且要把版本号标注在CiR的mmi菜单中,便于查看和管理。

 

(2)确定升级数据中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线路起止点等线路基本信息。

 

CiR的mmi显示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要与线路基础数据一致,使用正式公布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需注意车站名称更改的情况。

 

(3)确定枢纽地区及线路并线区段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

 

选线区域的范围、选线列表的内容。

 

方案中对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和选线区域要配图表说明,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选择要恰当,与铁路GiS数据、基站覆盖情况及短号码路由指向相符合;选线区域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各类列车的交路和调度通信需求,减少的语音提示的次数;各个厂家在同一区域选线列表的内容相同,便于司机操作。

 

(4)确定运行中mmi上车站站名的按键显示。

 

车站站名按键显示规则要符合CiR技术规范要求,特别要注意枢纽地区、车站有多个场的情况下,站名显示要满足运行不同交路列车的调度通信需求。

 

(5)确定线路短号码和线路代码。

 

目前CiR中mmi上的“调度”“车站”按键用短号码数据进行呼叫,需要要根据相关文件及规范,对各条线的短号码及现场基站的短号码路由指向情况进行梳理,特别注意核对枢纽地区联络线的归属调度台和实际覆盖基站的短号码路由指向是否一致(现场情况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易出问题,造成CiR在某些区段调度呼叫不通)。线路代码也是CiR数据制作的基础数据,在发送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时需要上传,要在方案中对线路代码加以明确。

 

(6)确定升级列车的范围、升级次序和进度、完成时间节点、备品备件及轨道车的升级等其他事项。

 

2.3.3数据制作、添乘验证和升级加载

 

(1)数据升级方案制定后,各个厂家根据升级方案进行数据制作。数据制作完成后,要对各厂家的新版数据进行添乘验证,在添乘中对站名显示、语音提示点、选线列表、模式转换点等数据进行核对,并对mmi上的站名显示按键进行拨测试验,保证新版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验证无误后,各级业务部门下达升级工单,现场工区根据升级要求和列车出入库情况,进行逐台列车CiR数据的升级,并做好台帐管理工作。

 

(3)对于涉及GSm-R网络编号数据调整,对应CiR数据的修改升级不能短时间完成的情况,在数据升级期间采取CiR张贴提示卡、申请GSm-R编号数据新旧短号码暂时并用等方法过渡(例如:在合蚌客专、笕杭线、合武绕行线等线路的短号码数据调整时,对运行列车的CiR数据升级采用了以上方法顺利过渡);对于涉及外局列车运行本局线路,需要进行数据升级的,向相关铁路局发电文告知。

 

3CiR数据升级方式的优化设计

 

GSm-R网络可采用GpRS方式传输数据,利用GpRS方式可以进行CiR数据的无线传输。下一步可以将目前既有分散的库检台进行联网,组建CiR检修管理系统,接入GSm-R网络,在核心网增加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统一储存、监控、管理各厂家的数据版本,利用GSm-R网络GpRS方式进行CiR数据包的无线数据传输,同时在CiR库检中增加“数据版本校核”这一项目及相关功能。

 

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1)各厂家对CiR新版数据提前做好实验、验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验证好的数据统一存储在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中。

 

(2)在库检中进行“数据版本校核”项目时,CiR通过库检基站GSm-R网络向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发送CiR的厂家、数据版本号等信息。

 

(3)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收到CiR数据版本信息后进行校核,判断CiR数据版本是否为最新。当发现新版本时,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根据CiR的ip地址,通过GSm-R网络以GpRS方式进行CiR数据包的传输。为保证数据包传输准确,可采取数据校验、核对、纠错等方法。

 

(4)CiR收到新版本数据后进行数据的加载、重置,完成后由库检人员进行各项目例行库检,确认CiR数据升级良好、各项单元状态正常。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数据升级的优点有:

 

(1)将CiR数据存储在地面的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中,利用GSm-R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减少了携带工具逐台上车升级的工作量。

 

(2)数据升级过程在库检中进行,升级后通过库检作业来把控,而不是通过GSm-R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对运用中的CiR在线升级,可以避免对CiR的正常运用造成影响,且不占用线路上GSm-R信道资源,保证数据升级的安全性、可靠性。

 

(3)CiR库检中增加“数据版本校核”这一项目,对所有入库检修的列车均进行数据版本的校核作业,可以及时发现新数据版本并进行升级,保证数据运用的及时性,避免升级中出现遗漏。

 

(4)利用机车号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可以根据已升级列车的ip地址,确定升级列车的机车号,便于对列车CiR数据升级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下一步还可以扩展库检台的遥测功能,实时查询列车的CiR数据版本信息,及时把控数据版本的运用情况。

 

4结束语

 

随着GSm-R网络建设的发展和CiR的广泛运用,铁路GiS数据和CiR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数据管理工作,工作量加大的同时,对管理工作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近几年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阐述了GiS数据及CiR数据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要点,提出了利用GSm-R网络GpRS方式进行数据升级的方法和实现流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升级的效率,在应用中还要对方案进一步细化,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方式

好的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相关工业企业中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也在战略部署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体现,以此也证明了工业设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工业设计本身作为一种工业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1]尽管,企业中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工业设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设计管理仍然是当前阶段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文章中针对工业设计的设计管理方式,对其进行了思考。

1设计管理的概念

所谓设计管理,主要是近年来在设计领域中提出的概念。针对设计工程而言,有组织的计划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达到之前所设定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管理作为约束。[2]为此,设计管理理念的提出,也是帮助现代化管理观念引入的重要媒介,以此也为设计概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计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重视度。

2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管理发展过程

设计管理的形成需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一些人认为,设计只是针对形式与功能而言,设计师也主要倾向于设计技巧与创造水平,将解决产品造型与功能作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并不会注重产品在社会上的价值以及在市场中的沟通能力。在20世纪中期,逐渐地考虑效率与经济的相关因素,开始重视设计师的设计、商业与市场的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发展至20世纪中期,工业产品逐渐出现全球化趋势,产品质量、文化内涵也不断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化效应,如此一来,在设计的过程中,管理便逐渐深入,设计管理的理念也逐渐形成。随后发展至20世纪末期,工业设计的全球化逐渐形成,部分跨国企业中的设计管理也逐渐融入了产品策略、设计趋势等方面,在各个部门中,设计管理也逐渐被重视。

3从设计管理角度看工业设计

在设计管理角度对工业设计进行分析,工业设计本身涉及了众多学科与领域,这种特殊的形式也导致设计管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发挥空间比较大。在明确设计项目、组织设计程序、协调设计人员以及监督设计执行等方面,运用设计管理,可以保证设计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也有相关学者对此提出了一定的见解,认为设计管理具有以下优势:其一,有助于实现技术的突破,全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其二,有助于实现市场产品的开发,利用设计对市场加以引导,不断开发新产品;其三,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全面减小能源消耗。

4工业设计中设计管理的内容

4.1设计师管理

(1)依靠企业外部的自由设计师、设计事务所。自由设计师即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属于任何企业的独立设计人员。因为自由设计师的工作具有自由性,针对其设计管理工作便格外重要。在这一点来说,B&o企业中的设计管理便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价值。[3]该企业中的产品在国际设计领域内尽管早已名闻遐迩,但是其企业内部并未设立属于自己的设计部门,只是任用自由设计师,并对其进行精心设计管理,以此长期维持品牌的设计风格。

(2)驻厂设计师的组织及管理。驻厂设计师与自由设计师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驻厂设计师是企业所雇佣的特定设计师,主要为所属企业提供设计服务。[4]现阶段,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中也都具备属于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如海尔、美的等企业。为了对驻厂设计师的工作能够协调一致,并对产品设计的连续性进行保证,务必要在设计师组织结构以及设计管理这两点进行详细的安排。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所设计的产品外观造型更加标准化,设计部门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视觉标准的要求,在要求的规范之下,以此体现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2企业设计管理

(1)在企业中成立设计管理组织部门。受社会进步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也在逐渐激化。企业中设计师的工作压力与难度也在不断提高,想要开拓新价值空间与利润点愈发困难。[5]特别是现如今我国企业在技术的优势并非十分明显,只是依靠设计,以此树立企业的形象,并创造产品卖点,其中存在的困难也不言而喻。现如今,企业中的设计师面对该特殊环境,务必对设计师的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才能够解决企业中面临的设计问题。面对强大压力,在企业中成立全新的组织部门进行管理设计,并全力支持设计团队的工作,才能不断为企业设计好产品。

(2)建立完整的企业指导制度。为了对企业统一的形象加以控制,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设计指导制度,该制度为设计标准手册,主要是对企业中的设计项目活动加以控制,并全面准确地将企业发展精神、经营理念以及发展战略进行体现。该制度中不仅包含了企业的标志、标准色以及标准字体等一些平面视觉的基本要素,一些企业中识别计划体系的相关内容,还包含了企业中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相关指导准则与形态特点,以此对企业工业设计的连续性进行保证。

5设计管理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5.1设计管理中干预的合理性

管理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相应的制约,那么制约的“度”却是成为相关人员重视的重点。设计管理制约主要是全方位地参与到设计项目与设计行为当中,还是可以游离在设计项目外部,是在设计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5.2管理思想的客观与主观

管理伴随着标准,设计项目的质量以何为根据进行判断,这也是设计管理客观与主观需要考虑的问题。

5.3设计的风格

管理与要求相伴相生,设计产品的风格是按照设计师自己的意念展示自己的技巧,还是为迎合市场变化,这也是设计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6结语

文章中针对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管理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设计师管理、企业设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可知,设计管理不仅对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企业树立独特的设计风格、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联社,陈登凯,张栖铭.面向工业设计的协同设计管理技术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05):844-849+852.

[2]林鸿,江牧.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管理探析[J].包装工程,2011(24):87-90.

[3]张红燕,刘子建.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浅谈设计管理[J].美与时代(上),2009(02):31-34.

[4]杨君顺,沈浩,李雪静.设计管理模式的探讨――工业设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3(02):98-100.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5

[关键词]epC项目;管理实施;关键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84-01

1epC项目管理概述

epC项目管理指的是由一个企业作为工程的主要承包对象,严格的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对于工程的采购、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权负责,并协调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关系,并在设计、采购、施工进度上深度合理交叉,这既有利于缩短工期,又能对整个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质量、进度、HSe的综合管理,最大程度上满足业主需求的一个工程承包模式。在这种工程承包模式中,业主仅在总工期、总投资、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宏观控制,杜绝了传统项目管理中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相关参建方的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但是,这种模式在具体的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完善这种模式,使其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epC项目管理实施中关键要点常见的问题分析

2.1项目管理人员投入问题

人员投入是epC项目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整个工程建设成功完成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建设项目中,epC项目管理人员的投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人员投入数量严重不足,由于epC项目管理实施包含设计、采购和施工全过程,项目管理包含内容广泛,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不同阶段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各有不同,部分承包商为节省开支和人力投入,大大缩减管理人员数量,甚至一人管理多个工程阶段,造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项目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的不同过程,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各有不同的要求,一些承包商并不重视专业相称的管理调配,导致管理人员素质与其岗位要求极不相称,同时,为节省资金,也不愿聘请或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给epC项目管理实施带来严重的影响;再次,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某种原因导致的管理人员临时更换,对项目管理实施效率和实施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2项目初步设计中的管理问题

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是后期施工成功进行的关键,容不得半点差错。在我国建设项目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下:首先,项目初步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建设项目中最为常见,由于一些小型建设项目不受重视,监管不严,常给一些无良承包商投机机会;其次,项目设计未考虑风险影响因素,在项目设计中不做实地调研,不做风险评估,也很少与业主方沟通交流,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后期施工过程设计图纸频繁改动,项目设计和后期实施出现严重脱节,给施工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再次,项目设计监管机制的缺失,项目设计质量决定着工程建设质量,目前,国内的监管机制仅限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对于建设前期的设计过程并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2.3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问题

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是确保epC项目总承包顺利完工的最后一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总结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下:一是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建设项目常常在环境较为复杂的野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较多,如果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高,对风险因素没有预判和识别能力,对于施工安全和质量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二是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有限,由于水电站施工环境复杂,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施工团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对于施工遇到关键技术要点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给项目建设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3.epC项目管理实施中关键要点把控策略分析

3.1重视人员投入,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项目管理涉及到设计、采购和施工多个方面,且各方面都有较为独立的技术特性,因此,在对于人员的投入上,不仅数量上要达标,其管理人员的综合质素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人员数量要达标,避免一人多岗多职现象的出现,无论是项目的设计、采购还是后期施工,必须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各阶段管理具备足够的人力支持;其次,加强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此,应严格选拔各项目阶段的管理人员并做好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对于技术性很强的关键环节应组建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或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完成,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再次,人员调配要确保科学合理,避免出现人员流动性大、频繁调配的情况出现,以提升epC项目管理实施的稳定性。

3.2加强初步设计,做好项目设计的科学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设质量和设计标准必须严格满足建设项目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建设项目,一旦设计出现差错,导致后期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带来的影响将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做好项目设计的科学管理工作。首先,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要强化设计人员对项目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确保设计人员认真对待,项目方案设计中要结合项目建设实际环境、行业准则以及业主方建设要求等进行科学规划,确保项目设计能够顺利实施;其次,项目设计过程必须做好风险评估,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项目设计时要和业主方多沟通交流,确保设计达到业主满意标准,另一方面对后期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并在设计中要做好风险防御措施;再次,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对工程总承包中项目设计阶段的监管机制,督促承包方在设计阶段做好设计管理,保证设计方案质量。

3.3强化风险意识,确保施工建设质量安全

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是确保epC项目管理实施的最后一环,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功完成的关键。为此,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并实行全员风险监督,确保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做好风险把控;另一方面企业应着手组建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提高企业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确保其在复杂环境和高难度技术施工上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应对,这既是对于保证施工现场建设质量安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epC工程总承包是一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承接方式,但同时也有着高风险。因此,承包企业必须强化epC项目管理,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设计施工团队,分析项目管理实施过程各环节的关键影响要点,做好项目管理实施中各环节关键要点的把控,以规避和降低企业承包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模式

abstract:withtheceaseless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ofChina,thereisarapiddevelopmentofurbanrailtransportation.thedesignmanagementastheimportantcontentofurbanrailtransitprojectmanage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realiz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railtraffic.inthispaper,themanagementmodesofurbanrailtransitdesignareanalyzed.

Keywords:urbanrailtraffic;desig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的复杂子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及投资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短时间设计周期中,得到质量高及投资省的设计成果,对建设项目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而选择不同的设计管理模式则对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对整个工程项目成功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其设计工作的特点能通过以下方面表现,一是工作界面比较复杂,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会涉及到在建与已建项目间、城市规划与建设间、各工点设计间、各系统设计间以及系统与工点间的接口处理和技术问题;二是专业系统多又复杂,接口问题也很多,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会涉及很多专业系统工程,每个专业都各自独立,可同时又有很多接口关系存在,这些都要在设计中进行协调及处理;三是协调部门多,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不仅要和市政、供电、规划、交通、消防及通讯等部门协调,还要跟业主、设计咨询单位或者设计监理部门和各设计单位间进行协调;四是设计的服务时间长,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如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设计边界条件的变化、设计缺陷及不可抵抗等主客观因素而引起的设计变更及现场服务。这些设计工作特点进一步说明了设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难度,设计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来说,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其设计管理模式可概括为设计总承包、设计总体及设计总体总包管理模式三种。

二、三种设计管理模式

1.设计总承包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下,业主把工程设计全部委托给相关的总承包设计单位,并且由总承包的设计单位进行分包发包,总承包单位要对业主负总责,通过设计总承包公司,把参与工程设计各分包单位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自上而下、严密纵向的合同管理体系。这种设计管理模式特点是能够以总包方身份对整个工程设计工作进行负责,包括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招标采购、施工阶段、安装调试及验收等阶段,并承担主要的设计任务,且对分包单位的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其设计的技术及设计管理工作包括设计技术要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设计变更控制、限额设计及文档信息的管理等,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实施全方位的调控与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确保设计成果的高效、优质、合理及经济。

2.设计总体总包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指业主同时委托设计总体总包的管理单位及设计分项单位,并签订合同关系,这样设计总体总包的管理单位能够对分项单位实施管理协调及技术统筹,在管理上为业主授权设计总包管理及分项设计关系,而在技术上为总体与系统、总体与工点的关系。设计总体总包的管理单位要对工程设计负有总体技术及设计管理的责任,除了对自身所承担设计负责外,还要对分项设计单位给予管理及考核,并对分项单位交付成果进行审定,其设计工作业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中,对工程设计质量、技术要求、进度及投资控制等进行全面参与,以保证建设工程能够达到优质、经济、合理及高效的设计目标。

3.设计总体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指业主把设计总体及总体管理工作托付给设计总体单位,同时选择若干分项单位进行分项设计,并签订分项合同,其设计总体单位及分项单位都受到业主委托,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合同关系,设计总体单位和分项单位间,仅存在着技术总体与系统及总体与工点关系。业主能够对工程设计单位各项设计工作及设计合同给予全面调控,并且设计总体单位能够对分项单位进行技术管理及总包管理,总包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是计划、质量、合同及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业主能够依据拥有自身管理能力,对工程设计进行灵活控制。而设计总体单位主要服务范围为对总体设计和有关的总体技术工作进行负责,做好设计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像技术接口的协调工作、有关的文档信息管理及质量考核等。

三、三种设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这三种设计管理模式在我国主要城市均有使用,它们有着自身特点及适用条件,现在通过业主的管理工作量及控制力、总体单位的要求及积极性、管理接口及流程和国内的应用程度等方面对三种设计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管理模式比较如表1所示。

表1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设计总承包的管理模式设计总体总包的管理模式设计总体的管理模式

业主管理的工作量及控制力业主管理的工作量小,其控制力也比较弱业主管理的工作量比较大,其控制力也比较强业主管理的工作量大,其控制力也很强

设计总体单位要求及积极性对设计总体单位的综合能力要求高,积极性也比较高对设计总体单位的综合能力要求高,积极性也高对设计单位的技术综合力要求高,积极性一般

管理接口及流程管理的接口少,流程与职责清晰管理的接口比较少,流程与职责比较清晰管理的接口较多,流程与职责交叉多

国内的应用程度应用程度较少应用程度普遍应用程度较少

四、设计管理模式选择方面的几点建议

这三种设计管理模式均有着自身特点,它们在实际工程项目里的应用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业主认识、资源状况及建设规模等情况。现在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像角色和职能的错配、总体和分项的错配以及任务和费用的错配等,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在选择管理模式时,要明确角色和职能间的关系,分清业主设计和设计总体间的管理界面,清楚知道业主应该承担向政府部门报批及协调等设计的管理职能,设计总体的主要职能为系统及工点方案和接口的协调工作,同时还应该将引入的审图及设计咨询单位的职责进行匹配。在任务和费用匹配上,无论采用何种设计管理模式,业主的监督管理职责都是存在的,并且应该参与到城市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并积极配合相关单位进行管理。明确各费用间存在的关系,像设计取费基数所指的是工程建安费,其设计内容并包括交通疏解及管线改迁等市政配套及前期工程,招标设计与招标配合服务并不是同一个阶段。关于设计总体及分项匹配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像一些城市业主要求设计总体及分项要完全的分开,这些设计总体单位所承担分项设计内容是很少的,有的甚至没有分项设计,这样就会使得设计总体费用和设计总体在全过程里的工作内容并不相符;还有些总体单位将难度大、系统性、总体性及先开工设计任务转移给了分项单位,这跟总体单位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匹配的。因此,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好设计管理模式后,业主、设计总体单位及设计分项单位,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并使得角色和职能、总体和分项以及任务和费用间相互匹配,仅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符合优质、经济、合理及高效的目标。

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在设计及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总体能力比较强的设计单位及人才队伍,在设计管理模式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各自都有着自身优点,这需要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建设规模、资源状况及自身经验等情况来适当选择,适合城市轨道交通情况的就是最好的交通模式,其选用关键在界面清晰、定位准确及权责匹配等。

参考文献:

[1]胡章喜.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09)

[2]刘雅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7

承包商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考虑设计对采购和施工的影响,避免了设计和采购、施工的矛盾,减少了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可以显著减少项目成本,缩短工期。epC业务中项目的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费用控制至关重要,因此优秀的设计管理是epC业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由于工程项目的造价源头和技术含金量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因此目前epC工程业务大部分由设计院承接和实施。随着我国总承包模式的推广,一些大型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也开始着手承接epC业务,而设计管理能力弱小成为其承接epC业务的短板。如何开展高效的设计管理工作成为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揽epC业务的必修课。笔者将从epC设计管理的特点出发,从设计单位选择、设计管理组织架构和设计管理办法3个方面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高效的设计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二、设计单位的选择

传统施工总承包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其承接的epC业务设计工作主要通过与设计院合作完成。设计院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管理的质量,因此选择一家技术能力强、管理优秀、服务到位的设计院非常重要。为了客观合理地对设计院做出评价和选择,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非常关键。通过对国内外管理文献中对epC总承包中对分包商的选择考核指标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设计单位的选择主要从设计单位的项目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项目HSe管理、项目资料管理和项目沟通管理等17个考评指标进行评判。笔者在上述已有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转型开展epC业务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增加了服务态度的评价指标,并得出操作性较强的设计单位合作评价表(见表1所列)。在选择设计合作单位时,建议选择3家左右的备选单位进行评价。该评价表可以由公司相关部门分别填写或请与该单位合作过的承包商填写,取其平均值作为评价得分,根据得分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

三、设计管理组织架构的确定

epC项目通常情况下建设规模较大,而此类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贯穿于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至项目实施完成的整个建设周期,管理协调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通常需要具有丰富设计管理经验的人才来完成。因此,典型的epC项目设计管理组织架构中,设计管理工作主要由项目专设的设计经理主导完成。由设计单位承接的epC总承包的典型设计管理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此类组织架构一般在设计院主导的epC项目中采用。由于设计院中具有较专业的设计管理人才,因而对各专业设计工作具有较全面的把控能力。对于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接的epC总承包设计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与设计单位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种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缺陷有两点。一是尽管设计过程管理主要是由设计合作单位来完成,但是实际运作还是以总承包单位为主体,设计院主要是从中收取设计费,设计小组是否严格执行设计院的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小组人才是否严格按照总承包部要求配置、设计小组是否严格把控设计工作每个环节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设计院在通过设计优化、限额设计来提升产品功能价值、降低工程费用上主动性不足,epC设计管理目标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由于传统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等了解较少,因此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这对管理人员做决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对于施工企业,除了存在上述缺陷之外,也有其明显的管理优势:一是施工企业具有专业的大型项目现场管理人才,对施工和采购有较丰富的经验,对设计方案存在的可施工性和方案经济性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因此可以在设计阶段及时开展设计、施工和采购三方的联动工作,提早确定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避免出现大量方案性变更,有利于项目进度、投资和质量管理,是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优点。二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epC总承包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采购的“三边”管理模式,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而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项目现场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与设计单位、采购单位协调工作的丰富经验,这对发挥epC总承包的优势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对以上优缺点分析可见,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epC设计管理工作时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设计管理架构,发挥其大型项目现场管理经验的特长,扬长避短。笔者总结某些大型国有企业epC项目设计管理模式,提出以下管理架构(如图2所示)。采用上述管理架构时,项目总工对设计管理工作负总体责任;公司技术管理部门为项目总工提供业务支持服务;咨询单位为项目总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以弥补项目总工设计管理经验不足和对设计规范理解不透彻等缺陷;设计过程管理主要由设计合作单位指定的设计项目经理来完成,而设计与施工和采购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主要由项目总工完成。这样既利用了设计院的设计管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项目总工高效组织设计、施工和采购联动的优势,实现epC承包方式的价值。

四、设计管理办法

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承接epC业务的设计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设计单位的设计管理采用本单位的作业程序和管理制度,管理上较为全面深入;而施工企业的设计管理主要与设计单位共同完成,其设计过程管理主要由设计合作单位完成,施工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设计合作单位的管理来完成设计管理工作。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设计管理办法。笔者建议施工企业的设计管理办法重点放在设计与施工和采购联动、设计审查和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上。而在设计过程中,施工企业主要监督设计单位严格执行该单位的作业程序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epC管理模式的优势,让设计管理真正达到为项目增值的目标。

五、总结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输油管道设计

近年来随着炼化企业产能的逐步提高,对于原料的需求逐渐加大,为保证原料的供应需敷设相配套的输油管道。经开采的石油和进口原油通过管道进行密闭输送,以达到安全高效配输。早期原油管道输送体系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对原油的长距离输送要求,设计单位必须改变原油管道设计方案,确保长输管道输送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项目管理法的内容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对一些与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项目管理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将项目管理法运用于管道设计,应先掌握项目管理法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于设计管理。

1.阶段化管理

项目管理法注重调控流程的控制,阶段化管理指的是从立项之初直到系统运行维护的全过程,这对于管道设计是最为基础的管理环节。其要求对某个工程进行阶段化处理,然后制定批评的管理方案,从局部提高原油管道的设计成效,从而达到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如:就输油管道工程来说,以阶段化管理为指导思想,可根据目前工程项目的特点,将项目管理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从每个环节上对管道设计方案进行控制[1]。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原油输送地区的特点,选定阶段化的控制措施,为原油管道设计执行个性化的控制决策。

2.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也很重要,在工程设计运作方面,应尽可能的进行数量化,做到责任清楚,确保每个设计环节的有序性。比如:用明确的模块或子系统表达客户的需求,精确计算到每阶段所需的人工、物力、财力等。

3.优化管理

优化管理就是分析项目每部分所蕴涵的知识、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扬项目进程中的经验,引导设计人员从多个角度规划工程结构,避免人为性失误造成的多种问题。如:原油管道设计工作里,需要选用综合指标去衡量管道设计的优劣,应当有一个完整的评估管理体系作为依据。项目管理法中的优化管理是对项目层次的提升,先收集各种与项目有关的信息,经过全面性地分析处理之后,参照所得结果提出相应的规划,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

二、原油管道设计原则

原油管道工程是调配原油运输的重点项目,完善管道设计工作是保障原油运输质量的关键。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原油管道工程建设是维持石油开采及炼化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传统管道设计方案存在的缺陷,国家要求各地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要求设计单位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布置图纸,指导原油管道的优化设计。项目管理法应用原油管道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回顾过去原油管道采纳的设计方案,执行于现场安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管道结构与地表空间利用不协调,阻碍了地面交通活动的正常进行。基于项目管理法的原油管道设计,应坚持针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使最终选定的方案与管道施工相互统一。设计人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管道运输情况,选择针对的管道布置形式,使管道设计更符合地区原油调配的要求,从而方便了原油运输流程的快捷[2]。

2.协调性原则

原油管道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油田、码头及炼厂之间的油料输送,方便了自然资源的调度运用。协调性原则要求管道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为了减少阻力一般都尽量直线敷设,其方法有地上、管沟和地下三种。在输油站场以内的管道,大都应在地上敷设。站场外的输油管道,为了不妨碍交通和占用农田,一般都把管道经过防腐处理后直接埋在地下,输油管道规范输油敷设不小于0.8m。

3.持续性原则

原油管道工程投入的成本资金较大,无论是对国家或企业均是很大的经济开支。项目管理法中要求研究对象符合阶段化运行的需要,还要满足工程长远计划的规定。因此,输油管道设计必须适应持续性的原则,按照规定的使用年限进行优化改进,让管道正式运行后发挥出预期的输油效果。量化管理观念提出,某个项目管理要考虑输油工程的持久性运作,不能仅适应某个时期的原油输送指标要求,而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出应有的输送功能,这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是很关键的。

三、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

设计是管道工程建造的初始阶段,优化管道设计方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输油难题,提高原油的输送效率。项目管理指导下,采用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控制系统实现原油管道的监控与调度管理。

1.信号传递

远距离传输是管道调度的难点之一,利用计算机作为控制中心可解决管道站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对管道智能化改造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从实际原油资源调度情况来看,油田向炼厂配输主要系统站点都利用了信号传递方法,以此来解决管道作业的调度问题。计算机调度系统选用与管道同敷光缆通信作为传输平台,其具有传输快、干扰小、稳定等特点,当感应到异常状况时,保护了原油运输的稳定性。

2.管道监控

完善原油系统工作时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输油管道和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计算机调度中心设置了在线监控系统,在维持输油管道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完成工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工艺参数的检测,通过数据的智能分析判断是否有管道风险发展。设计人员要收集准确的管道数据,为后期管道控制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另外,随着管道工程改造进程的加快,设计单位必须要完善管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为输油作业调控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3.管道输油调度

长输管道设计必须要配备相应的监控体系,根据项目管理法的实际应用要求,对管道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计算机调度中心应用于管道控制,推动了传统管道朝着自动化运行方向改造,管道全面实现自动化作业模式是未来调度规划的主流趋势[5]。可借助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立的管道调度中心,根据各地方的实际用油需求分配,使长距离管道输送效率得以提升;面对大范围的传输,也可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完成作业。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设计\管理咨询计划\控制项目

设计管理就是管理单位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术以满足业主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在工期、投资和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以使业主获得最大效益,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的控制。

设计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范围根据各单位的性质和分工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设计管理的职责范围包括:参与评选设计方案;参与选择勘察设计单位,协助业主签订勘察设计合同;监督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的执行,控制设计质量,并对成果进行审核;控制设计进度满足建设进度要求;审核设计概(预)算,实施或协助实施投资控制;参与工程主要设备选型;参与工程设计交底和竣工验收;协调设计单位与有关各方的关系。

以下通过设计管理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中所起的作用,介绍一些方法和经验。

一、编写“设计导则”,优选设计单位。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召开广东省、广州市人大、政协等政务会议的重要场所,是体现我省、市政务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的重要公共设施。针对该项目专业技术复杂、建设时间短的特点,设计管理单位组织了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共同成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导则》编制小组,通过参观调研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市会议中心、山东大会堂、中山纪念堂等国内大型会议设施,分析比较国外同类先进会议建筑的特点和经验,在充分考虑人大。政协的会务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和国外有关先进标准规范,编制了“设计导则”。有效地引导设计单位所提交的成果除满足一定功能和深度要求外,还应符合设计管理单位编制的设计导则。

业主对设计单位的选定可以采取直接指定、设计招标及设计方案竞赛等方式。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为了征集到理想的方案,进行了设计方案国际邀请赛,参赛的方案共十一个,从中评出了三个优胜方案,再以对优胜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竞赛的方式,优选出中标单位。设计管理单位从方案评审阶段就开始介人,通过了解同类项目的建设经验,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总结与优化方案,使设计方案最大程度满足建筑主体功能的需求。

二、通过设计总包带动整体设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也发生了变化。项目业主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法构思项目管理组织的模式,形成了以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为原则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总体构想。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工期紧、技术难度大,使用功能要求高,项目主要包括会议、酒店两大功能建筑,涵盖建筑声学、舞台工艺、建筑智能化、室内装修、园林景观等多个专业设计,任何一个设计单位无论是从自身实力,还是类似工程业绩出发,要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都会存在较大困难。业主为了实现对本项目设计工作的有力统一协调与管理,决定采用设计总承包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业主将项目设计全权委托给设计总承包单位,由设计总承包单位直接进行专项设计分包,该设计总承包单位在项目设计上向业主负全部责任,同时由设计管理单位对分包单位的资质、业绩及人员架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模式通过一个有经验的设计总承包单位,直接把参与项目设计的各分包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纵向管理体系。

设计总承包单位以总包方的身份全面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并直接承担主要设计任务,同时对参与设计的各分包单位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投资控制等目标实施全方位管理和调控,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整体设计工作的成果达到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目标。

三、加强设计策划,把握主要控制点。

鉴于本项目建设工期紧、技术难度大的特点,为确保项目的建筑设计能满足声学、舞台工艺、安防、会议智能系统、装修、景观等技术和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确保项目在目前国内外同类会议中心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靠性,设计总包单位邀请了国内知名。行业中领先的专项分包设计单位进行专项设计。为了推进设计计划、合理统筹控制工程进度和建设工期,加强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工作,设计管理单位必须加强设计策划,把握主要控制点。

(一)加强设计计划管理设计计划对于工程项目能否按时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设计工作进度会影响项目整体进度,而且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建筑装饰选材等方面的设计工作质量也会影响项目进度。设计计划除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反复修改方案等情况外,还应对处理变更,问题解答等的及时性做出规定。

1、设计计划的内容包括:设计依据和范围、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质量保证程序和要求、进度计划和主要控制点、技术经济要求、安全和环保要求等。

2、设计计划除应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与要求、相关的质量规定和标准外,还应同时满足企业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管理体系的要求。

3、设计计划应明确项目费用控制指标、设计人工时指标和限额设计指标,并建立项目设计执行效果测量基准。

4、设计进度计划应符合项目总进度计划的要求,充分考虑设计工作的内部逻辑关系及资源分配、外部约束等条件,并应与工程勘察。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度协调。

(二)检查和验证设计计划的实施为有效地通过规定的工作来实施设计计划,并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设计计划,明确设计计划的控制点,设计管理单位应加强与设计单位协调以确保设计计划目标的实现,推动计划实施的进度。

1、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设计计划,以满足计划控制目标的要求。

2、通过建立设计技术总协调组,满足计划控制目标的要求,督促各设计单位建立设计协调程序,让有关专业之间能及时互提条件,协调和控制好各个专业之间的接口关系。

3、建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程序,按计划进行设计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

4、协调设计工作按计划与采购、施工等进行有序的衔接并处理好接口关系。

5、审查初步设计或基础工程设计文件时,检查设计文件是否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或详细工程设计文件的需要。审查施工图或详细工程设计文件时,检查其是否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以及运行的需要。

6、检查设计选用的设备材料是否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数量等,其质量要求是否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7、在施工前,检查设计单位是否及时进行设计交底,说明设计意图,解析设计文件,明确设计要求。

8、根据合同约定,督促设计单位提供试运行阶段的技术服务。

设计管理的要点篇10

关键词:设计师管理者管理体系

设计管理一方面是对设计师及设计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在企业管理的层面上,对新产品开发以及为推广这些产品所做的辅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与规划。对于其中两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设计师,应该加强自身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设计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运用各项资源达到既定目标,“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是在资源上的开发、组织、策划和控制。在研究设计管理这一“行为”之前,我们应该对管理者与设计师本身,两个角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院长郑庆源提出: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

管理不能离开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作为在设计管理中起不同作用的设计师与管理者,深入探究设计师与管理者的关系,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是重中之重。

一、设计师的角色

设计师是创造设计解决方案的人,以从事产品作业来设计产品。设计师也作为“使用者的代言人”,但有时在这方面做的不尽人意。设计师被视为一名富有激情的思考者,坚持自己的设计风格。同时设计师是综合者,产品设计师的知识范围往往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但由于涉及面非常的广,有时对很多学科掌握不能深入,只是对其应用性质有所了解,而以对“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设计师远离决策和权力中心,一直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他们更多地与商品和包装有关,而不是基本的研究与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才能有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管理者的角色

在地位上,管理者是高层的组织、监督人员;在功能上,在于“决定做什么并协调其他人去做”,一般作为设计主管出现。Stone和Freeman于1992年定义管理者为对下列4项活动负责之人:“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管理者要对企业事物有非凡的理解力,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设计经营战略、设计标准、产品之间的相关性与传承性、设计稽核、设计评价,甚至要处理造型方面遇到的的法律问题。同时管理者要协调设计师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以求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效益。

人(设计师、管理者)是设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各方面需要人去实现,而且是需要经验丰富、专业扎实、善于沟通的人去实现。致使设计管理不见起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在设计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实现人的优质化。

三、设计师与管理者的区别与关联

(一)设计师与管理者的区别从以下几点深入对比

1、目标:管理者把设计看作是增加产品价值的重要源泉,从中得到长期的利润回报;而设计师的目标是阶段性的,是短期的,更注重用户的使用情况及产品的创新性。

2、重点:管理者的重点是对人和物的组织与协调;设计师更专注于物,对单个设计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重点表达自己的设计概念及产品的创新性与使用情况。

3、知识结构:管理者对于现代管理学、会计、工程、语言的和数字的学科理解多一些,有广泛的行业知识,同时还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一定了解;而设计师更倾向于视觉的艺术性的感受。虽然管理者和设计师所受教育不同,但也要有交叉点。

4、思考风格:管理者的思考风格是连续性的、直线性的;设计师的思考风格则是阶段性的,有时会忽视整体工作的连贯性。

5、行为:管理者的行为是协调性的,具有一定的控制性;而设计师的行为是创造性的,把资源转化成产品。

(二)设计师与管理者的内在关联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过程,设计是以人为本,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了解设计师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动设计师的积极性,让整体处于协调的状态。美籍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王安创办了的驰名世界的王安电脑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他把设计和研制产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看成公司的灵魂,努力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在具体工作中,他根据员工的不同工作类型、特点、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设计管理对设计师的要求,既要有优秀的设计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包括对设计资源的整体组织、配置、调控、整合、转换能力。同时,设计师应该要影响管理者,如果说设计师没有这样的一种角色使命,他也称不上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当然前提是设计师要知道管理者所想的东西,知道企业的限制因素,在有限的空间里把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很多设计管理者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产生的,设计师经多年的训练,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另外,让设计管理者进入企业的决策层,指导企业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会促进设计部门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四、管理者与设计师应形成设计管理中的和谐体系

产品设计的成败,除了取决于设计师个人的技能和修养外,还要有一个和谐的管理体制。其中对于设计而言,设计沟通是提高设计工作绩效和管理的有效基础,是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程序中促使设计良好发展的一项关键活动。工业设计并不是局限在产品设计及其他相关的附属的设计领域,这只是设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市场调研、品牌规划、设计完善、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提供互补的技巧,确定设计与企业战略,使各专业人员相互沟通,对设计流程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控制,最终管理者与设计师共建设计管理的和谐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