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十篇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十篇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10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1

为做好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工作,及时掌握国有企业和城镇集团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会计信息,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20**年度企业会计报表>的通知》(财统[20**]2号)和《财政部关于加强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工作的通知》(财统[20**]5号),现将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套报表为企业向财政部门报送的年终会计决算统一报告格式,适用于辖区内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编报。国有和集体金融、保险企业不属于本套报表编报范围。

二、本套报表由报表封面、主表、附表和行业补充指标表组成,其中报表封面、主表、附表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企业填报;行业补充指标表仅适用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选择填报。

*、本套报表为基层与汇总统一格式,基本单位填报级次为:大型企业(含大型企业集团)为第*级以上(含第*级)各级企业,第*级以下企业并入第*级进行填报;中小型企业为第二级(含第二级)以上企业填报,第二级以下企业并入第二级进行填报。

基本填报单位是指同时具备法人资格、独立核算并能够编制完整会计报表的企业(单位)。

四、各类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报表编制工作,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全面做好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和权益,及正确结转损益等年终决算工作基础上,按照本套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等具体要求,以20**年12月31日年终会计决算结果和其他有关资料填报。

五、各类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均使用本套报表格式,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可参考使用本套报表格式,但实行分别组织的方式,即:分别布置落实、分别编制报表、分别录入微机、分别审核数据、分别汇总上报。

六、以产权为纽带组建的企业集团,应当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的编制原则、范围及编制方法按财政部《关于印发<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5]11号)、《关于下发<企业年度汇总会计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财统[2000]12号)、《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2002]18号)及《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通知》(财会[20**]10号)有关规定执行。

七、对企业集团所属的财务公司、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控股的境外企业以及与财政有经常性经费领拨关系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编报要求如下:

(一)集团公司应将所属财务公司编报的金融企业会计报表转换为企业会计报表后,纳入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

(二)集团公司应将所属建设单位(项目)编报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报表转换为企业会计报表后,纳入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

(*)集团公司所属的控股境外企业,应按要求单独编报20**年度境外企业会计报表。同时,附送集团公司境内外合并会计报表。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报表合并时,以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与相应币种汇率的中间价折算。

(四)集团公司所属的与财政有经常性经费领拨关系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应按要求单独编报20**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在上报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工作部门的同时,抄送负责企业决算报表工作的部门。

八、企业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市财政局《转发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若干问题的通知>》(大财工字[2001]302号)和《转发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大财工字[2001]341号)有关规定。市直各企业应在20**年12月31日前向财政局对口业务处提交年度审计备案报告,并附送《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备案表》一式二份。

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应当对审计报告涉及的相关内容提出财务处理或财务调整的意见;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应对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具体内容分析原因,提交整改意见,报告财政部门;在2002年度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应在上报20**年度会计决算报表时说明对上年问题进行整改的情况。

九、市直各国有、集体企业应认真落实填报工作任务,确保报表数据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并于2004年3月10日前上报市财政局对口业务处一式二份。上报的内容为:

(一)会计报表及编制说明。会计报表须依次按照报表封面、汇编范围企业树型结构表、主表、附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情况表、汇编范围企业户数变动分析表、行业补充指标表的顺序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

(二)分户数据软盘和合并报表软盘;

(*)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十、各地区财政局应按照本通知精神,认真组织本地区企业报表的布置、收集、审核和汇总工作,并于2004年3月15日前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情况表、汇编范围企业户数变动分析表、加盖公章的汇总会计报表及编制说明、汇总数据软盘和全部基层企业分户数据软盘(要求按对口业务处建立树型结构)上报市财政局统计评价处。

十一、企业年度会计决算报表不仅是各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企业要高度重视会计决算报表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人员及物质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规定。要严把质量关,除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及文件要求进行审核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设置的公式参数、过录表查询、有效性审核等功能,及时组织对所属企业进行验审。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有关企业进行核实、修改,严禁擅自越级调整基层企业报表数据。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2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

《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所下的定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可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和经济现实,在外在形式与其相背离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应以实质和经济现实作为核算和反映的依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合并会计报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在会计核算中,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成本法,二是权益法。

《企业会计制度》第22条第2款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见,制度所规定的持股比例只是形式上的标准,而是否具有控制权和重大影响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在对长期股权投资选择核算方法时,不但要看是否拥有被投资单位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而且更要看是否对对方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若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的资本总额不到20%。但却能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实质上的控制,则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如果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或者是控制或影响能力受到限制,即使投资达到20%或20%以上,也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母子公司体制下,母公司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需将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以母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报表。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关键问题之一即在于如何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不含50%),或虽然占该单位注册资本总额不足50%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执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是《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其所控制的境内外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从《企业会计制度》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控制”,一方面是指形式上的控制,它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2)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3)母公司直接拥有、间接控制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另一方面是指实质上的控制,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达成协议,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权益性资本;(2)根据章程和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3)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在这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合并报表中会计主体的界定非常重要。在公司股份分散在许多股东手上的情况下,一家企业购买了另一家企业30%左右甚至25%左右的有投票表决权股份,就足以达到控股的目的。这样,30%或25%就是控股比例。因此,完全控制一家企业经营和财务方针所需的持股比例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在进行判断时不能只根据形式上是否拥有50%的股份,而是要看其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一:X上市公司拥有江苏X公司45%的股份,另一投资者a拥有江苏X公司7%的股份。a和X上市公司经磋商达成委托协议,X上市公司通过协议控制江苏X公司7%的股份,加上原有的45%,X上市公司实质上已拥有江苏X公司50%以上的股份。这种情况下,X上市公司对江苏X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了控制权,使江苏X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子公司。因此,会计处理上,X上市公司股权计量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江苏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财会www.KUaiJiLUnwen.Com

以上案例表明,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范围,持股比例不是绝对唯一标准。在持股比例不足50%的情况下,投资企业往往通过与其他投资者达成协议,受托管理和控制被投资企业,从而最终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权益性资本。

案例二:a上市公司是上海X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对上海X公司没有绝对控股权,而B上市公司是上海X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对上海X公可拥有绝对控股。但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a上市公司对上海X公司拥有经营管理权,并负责委派和推荐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这种情况下,a上市公司也就是取得了上海X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使上海X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子公司。因此,会计处理上,a上市公司股权计量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a上市公司应将上海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以上案例表明,现实中实质控制权可能不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如果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有权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则即使是第二大股东,也实质上拥有了对该子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应将该子公司纳入其合并报表的编报范围。

案例三:X上市公司之控股子公司外国X公司为收购X业务,从外国几家银行取得人民币十几亿元的银团借款。根据相关协议,外国X公司在贷款本息全额偿还之前必须维持一定的财务比率,除日常经营用资产以外不得发生其他重大资产收购,如业务收购或股权收购等。同时在贷款本息全额偿还之前,外国X公司不得宣告或分派股利,并不得发生除债权人特别允许以外的其他债务。X上市公司对外国X公司的股权证已交由外国X银行托管,在外国X公司全额偿还借款本息之前,X上市公司对其控股权不得低于51%。由于股利分配或股权转让等情形而产生的股份或财产将交由外国X银行托管。很明显,在外国X公司全额偿还借款本息之前,外国X公司资金调度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X上市公司股权计量上,不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也不应将外国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母公司虽然形式上拥有一些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母公司并不能有效地对其实施控制,或者对其控制权受到限制,为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解,依据实质重与形式原则,母公司可以不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内。这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体现。这些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2)购入子公司时股权转让手续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3)联合控制主体(合营企业)。

案例三表明,对投资对象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但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企业会计制度》第12条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案例三所示的情况,因不符合资产的定义,股权计量上不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也不应将该投资对象纳入合并的范围。

案例四:X上市公司之控股子公司香港X公司2004年收购了C公司持有深圳X公司37.5%的股份,成为深圳X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股权转让款在2004年已经付清,深圳X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由X上市公司委派。但是,深圳X公司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本)的有关规定,股权转让手续和修改合营合同、章程应报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由于深圳X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反对意见,并拒绝在修改合营协议、合同、章程上签名盖章,截止至2004年12月31日,有关股权转让手续尚未获得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新《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深圳X公司的修改合营合同没有依法成立,是无效合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本)第2条规定:“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合营者按照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协议、合同、章程在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分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根据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深圳X公司不能够向香港X公司汇出香港X公司应分得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X上市公司为深圳X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并对深圳X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了控制权,但由于深圳X公司向境外资金调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外汇管制,X上市公司在股权计量上,不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也不应将深圳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以上案例表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济性质特殊,对其有约束力的法律、行政法规较多,如投资、利润分配、外汇业务等。这种情况下,应慎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目前,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都投资有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按照所有权理论,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即采用比例合并法对经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企业会计制度》在第158条中也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但是,投资企业将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的前提是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实质控制权。合营企业由于经济性质和经营方式特殊,任何合营一方均不能够实质控制合营企业。对按比例合并进来的这部分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和现金流量,实际上投资企业单方面控制不了。因此,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合营企业)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2005年7月,财政部公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取消了比例合并法,要求对于联合控制主体(合营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财会www.KUaiJiLUnwen.Com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3

关键词:国际板;世界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61-04

一、国际板建设的理论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应该发挥、如何发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定价权、话语权,目前各界尚存在不同认识。这是国际板建设的主要理论障碍。

一方面,目前有研究认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欧美部分主要国家的政府和家庭负债率都比较高,鉴于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这种状况还可能长期存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外部条件;同时,由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积累了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银行系统还有约50万亿元人民币的私人储蓄,这为中国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挥中国资本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提供了内部条件。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重要资本市场之一。但中国资本市场目前还不具备主导世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条件,过早国际化还可能带来负作用。持有这种主张的研究者不少,其侧重点也很多。比如,有学者研究认为,与欧美股市、香港股市相比,中国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偏高;当股票上市涉及到两个市场的时候,往往是a股市场的发行价格偏高。因此,如果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发行股票,这意味着要拥有同等股份数量的权益,中国投资者要比外国投资者花更多的钱。或者说出同等的钱,中国投资者获得的股东权益要少于外国投资者。这就导致上市公司资产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导致国民财富外流。

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外国公司到东道国发行证券并上市的研究,包括法律学者进行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所依据的实践都是经济和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都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金融已经比较发达以后开始的国际板实践。因此,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比如中国)和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比如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角色,对于这个问题,世界范围内缺乏发展中国家成功建设国际板的先例,而国外研究也几乎没有涉及这一问题,这都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学者在国际板问题上的分歧。

二、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三个方面关系问题

(一)国际板和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关系

虽然目前表示愿意到中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还不多,但国际板推出以后。上海和香港在国际范围内争夺上市的企业资源似乎不可避免。这也是目前香港方面对上海推出国际板、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存在忧虑的原因。从中国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虽然国务院于2009年3月25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但是,继续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长期贯彻一国两制这一重要制度仍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国际板建设和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系是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制度问题。

不过,尽管香港和上海在争夺海外上市资源方面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似乎也不一定完全是“你死我活”的。比如,近几年纳斯达克和纽约交易所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两个交易所在中国都设有办事处。许多原本计划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比如新东方、永新同方,先后都转到纽约交易所上市。即便如此,两个交易所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削弱美国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和其他外国公司的吸引力,美国依然是外国公司上市地的重要选择。何况,交易所之间仍然可以通过确定适当标准来确定自己针对的上市群体,巩固和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纳斯达克仍然是高科技公司的上市首选地,而纽约交易所依然是大盘股、蓝筹股公司的集中地。

(二)国际板和外汇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目前支持国际板的理由之一,在于后者能够从不同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外汇方面的问题,比如外汇储备较多、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维护人民币币值以及拓宽境外人民币进入渠道问题等。国际板开通后。允许外国公司将境内发行证券获得的人民币兑换为外汇汇出境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外汇较多的问题。同时,允许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以基金方式购买国际板股票,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因此,国际板的建设将会涉及目前外汇体制的松动、甚至改革,从而改变了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但是。国际板的建设是否能起到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这仍然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此外,目前国内a股市场市盈率大大高于国外股市,而国内证券发行越来越市场化的情况下,允许外国公司将国内证券发行所得人民币换成外汇汇出境内,政府很难通过采用额度控制等办法控制汇出境外的外汇(因为发行价主要由市场来确定):如果采用额度或类似办法加以控制(比如控制上市发行的节奏),那么,又有可能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初衷相背离。如何加以平衡,这都是国际板建设在外汇管理制度方面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国际板和国内板的关系问题

允许外国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势必会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外国公司的法律规定。是否将外国公司区别对待、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是否会造成适用于外国公司的法律制度和适用于国内公司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过大,从而不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这是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第三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从目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国际板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吸引外国公司到该国或该地区上市的措施,因此,基本都会加以区别对待,并且主要是降低标准,不完全要求外国公司完全遵守东道国的要求。比如,美国证券法律要求美国公司必须公布季报,而国际板公司则无需遵守这个要求。这大大减轻了国际板公司在财务报表准备和季报披露方面的负担。不过,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板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似乎不是很高,因此,适用于国际板公司特殊制度的存在没有对国内版公司的规制构成威胁。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近几年许多企业(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同时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我国事实上同时存在适用于国内公司的法律制度和适用于H股公司的法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种法律制度并存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前述企业本质上仍然是中国企业,不同类型股票(a股和H股)、不同法律制度的差异仍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国际板公司可

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试图在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创造出一块特别适用于这些千差万别的公司,并且这种差异不至于对目前国内板造成冲击,从而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这将是国际板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三、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五个具体层面的问题

(一)保荐、发行和审批流程

对于创业板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和上市,中国证监会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对于创业板企业,中国证监会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这些规则是否可以适用以及如何适用于差异较大的外国公司,目前尚未看见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中的许多问题都还有待深入讨论。比如,在我国上市的企业,必须经过承销商的辅导,并且通过辅导验收;针对创业板企业,中国证监会专门设立创业板发审会对创业板企业的证券发行进行审核。从创业板企业的发行上市管理办法来看,国际板企业似乎也应该有专门的规则和程序加以规范,但适用于国内一般企业和创业板企业的规则,如何适用、是否需要修改以适应国际板企业发行上市的需要,这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招股书披露要求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对于国内上市的企业招股书披露内容与格式做了要求。但是,对于国际板公司而言,前述准则没有包含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通常要求国际板公司招股书需要披露的内容。比如,美国和香港的证券监管机构都要求国际板公司需要披露其母国的法律状况、公司章程的主要内容。美国还要求国际板公司披露其本母国公司法和美国主要州的公司法的主要差异,以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所投资的国际板公司的情况。因此,许多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比如百度)的招股书中都有专章披露中国法律规定、公司设立地(比如开曼)的公司法和美国德拉华州公司法的差异等问题。此外,这些企业的招股书还有专门针对外国法律风险的风险因素,以提醒投资者加以注意。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前述准则完全针对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证券的情况,对于国际板公司千差万别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涉及。因此,修改和完善适用于国际板的披露内容和格式要求,这是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操作方面的问题。

(三)适用财务准则

中国证监会2007年2月2日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07年修订)》对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作了规定。总的来讲。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需要根据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进行相应披露。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板的实践来看,这些国家或地区证券法律通常允许国际板公司或者采用东道国公司采用的会计准则,比如美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采用的美国会计准则。或者采用国际上认可的其他会计准则,比如国际会计准则(iFRS)。2008年以前,美国要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板公司必须编制和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时的主要差异;但2008年后。这个规定也加以废除。

因此,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板实践都对外国公司“网开一面”,并不强制其按照东道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前述中国证监会的编报规则如何适用于国际板公司?是否允许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如果采用其他会计准则(比如香港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中国的相关规则应该如何既能吸引外国公司上市,又能充分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利益?这是中国国际板建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具体操作性问题。

(四)交易所上市规则

上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是中国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该规则主要针对中国公司制定,目前还没有看到适用于外国公司的相关规定。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板实践来看,这些金融中心的交易所通常都有专门针对在该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规则。通常而言,这些规则相对更为宽松。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美国公司的董事会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对于外国公司,除了审计委员会是美国证券法强制要求必须建立的以外,外国公司可以不用建立薪酬委员会的提名委员会。当然,许多外国公司为了表示在公司治理方面与美国公司看齐,他们会主动建立这些委员会。但另一方面,纽约证券交易所会要求外国公司的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证明该外国公司不建立这些委员会并不违反其母国的法律要求。

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如何能够做到既吸引外国公司上市,又能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这是国际板建设方面在交易所上市规则层面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公司治理守则

中国证监会2002年1月7日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6年3月16日还颁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更为细化的规则。总的来讲,这些准则或规则针对的是中国境内成立的公司、针对的是中国的公司法实践,基本没有考虑到中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所应该遵循的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板实践来看,其基本的原则是一方面尽量尊重外国公司母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不完全强制性要求外国公司遵守东道国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做出一些最低限度的法律强制性要求,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协调国际板和国内版公司治理方面的差异。

比如,由于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针对的是中国公司,因此,该准则做出了关于监事会、董事会秘书这些机构的要求。美国或香港的公司都没有监事会、董事会秘书这样的机构,但美国和香港的法律或相关规则都没有强制要求外国公司取消这些机构,以便于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安排保持一致。而是允许这些机构的存在但要求外国公司详细披露这些机构的权限。另一方面,美国2002年萨宾法颁布以后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包括外国公司,必须建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强化董事会在审阅财务报告方面的监督功能。同样的,对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H股公司,香港要求这些H股公司的章程中必须加入与类别股东会议有关的条款,要求H股公司在涉及某些影响H股股东权益的问题上,除了召开公司的全体股东大会以外,还必须召开单独的H股股东大会,两个大会都审议通过了相关事项,这些事项才能算最后通过。

因此,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外国公司的公司治理守则,规定哪些公司治理要求是强制性规定、哪些公司治理要求可以尊重外国公司母国的要求,这是国际板建设在公司治理层面必须解决的另一个操作性问题。

四、结束语

第一,从国际板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来看。充分讨论国际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在国际板建设的理论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是目前国际板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国际板建设存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意味着国际板的建设完全需要等待理论上共识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在国际板建设的问题上不能采取尝试、创新的态度。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4

1.为了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规范公司银行存款的使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及所属子公司、分公司。

第二章银行存款开户的有关规定

1.公司及所属独立核算单位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按规定的审批手续开设银行账户,非独立核算单位原则上不准开设银行账号,异地设立的分公司经公司财务部批准,可在当地设立银行结算账户。

2.公司财务部统一管理各银行账户,下属分、子公司经批准独立开设的银行账户,必须报公司财务部备案管理。

3.银行账户只能用于规定业务范围内的银行结算,不得出租、出借,不得用于个人结算。

4.公司只能选择一家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在多家银行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在同一家银行的几个分支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

5.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时,必须填制“开户申请书”,提供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正本等有关文件,送交盖有企业印章的印鉴卡片,经银行审核同意,并凭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发的开户许可证开立账户。

6.申请开立一般存款、临时存款、专用存款账户,应填制“开户申请书”,提供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同意其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开户的证明等证件,送交盖有企业印章的卡片,银行审核同意后开立账户。

7.基本存款账户是企业办理日常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企业的工资和资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8.一般存款账户是企业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存款转存、与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的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

9.临时存款账户是企业因临时经营活动需要开立的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根据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

10.专用存款账是企业因特定用途需要开设的账户。

第三章银行结算方式

1.银行汇票结算方式。

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2.商业汇票结算方式。

商业汇票是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由交易双方商定,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3.银行本票结算方式。

银行本票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

4.支票。

支票是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现金支票不可以转账,转账支票不能支取现金。

5.汇兑。

汇兑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汇兑分信汇、电汇两种,由汇款人选择使用。

6.委托收款。

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

7.托收承付。

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兑付款的结算方式。

8.信用证。

信用证是在异地商品交易中,由购货方先将货款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向外地销货方开户银行签发的一种保证支付款项的书面证明。一般用于国际贸易,以保证购货方不会拖欠销货方的货款。

第四章银行存款的管理

1.公司在两个银行账户之间转存资金时,须经财务部负责人同意。

2.出纳人员必须在办理完毕收付款单据的当日将其及时转交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5

1.原理。外汇收支情况表(以下简称外汇表)编制的工作底稿法,就是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外汇表的期初数(即上期外汇表的期末数,或按规定调整后的上年外汇表期末数,下同)为基础,对本期发生的所有外汇收支业务,编制调整分录,通过将调整分录记入工作底稿并进行计算调整,结出外汇表的期末数来编制外汇表。

2.底稿格式。工作底稿法下,整个底稿纵向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资产项目,第二段为负债和经常项目差额项目(含“实收境外资本”、“实收境内外汇资本”项目,以下统称负债项目);表的横向栏目名称自左向右分别为“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借方、贷方)及序号”、“期末数”。

3.外汇表填报的一般要求:(1)一律使用美元计量,非美元币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每年12月31日公布的外汇汇率折算;(2)各项目金额数据填写到个位,个位以下数字四舍五入。

4.期初数的填写。外汇表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年报之一,必须经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因此,会计人员应以注册会计师审定的上年度外汇表的“期末数”,作为本年外汇表的“期初数”。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年外汇表发表了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会计人员应按照审核报告的意见对上年外汇表进行修订,以修正后的上年外汇表的“期末数”作为本年外汇表“期初数”。

5.调整分录及其编制依据。工作底稿法的核心是编制调整分录,而调整分录的基本依据是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凡发生一笔外汇经济业务,或发生涉及外汇项目即至少有一方需要以外币记账的经济业务,都可以编制一笔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外汇表项目及明细项目的、借贷方相等的调整分录,并通过调整分录计算业务发生后外汇项目结存数(期末数)。外汇经济业务调整分录的编制,可参照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定的、北京中慧会计师等编写的《如何编制外汇收支情况表》(以下简称《编表说明》)第三章列举的“外汇对比分录”。

二、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外汇表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绘制空白底稿。工作底稿可参照本文例题表二格式绘制。

第二步,将外汇表各项目名称及明细项目和上期的“期末数”过入底稿的“期初数”,并试算平衡。

第三步,对当期外汇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四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底稿的相应项目及明细项目。如果调整分录道数较多,也可先行汇总,以汇总金额过入工作底稿。

第五步,核对记入工作底稿上的调整分录,借、贷方合计数应当相等。

第六步,按资产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借方-调整分录贷方=期末数”、负债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贷方-调整分录借方=期末数”的计算公式,结出底稿上外汇表各项目、明细项目的“期末数”并记入各相应行次中。

第七步,试算平衡。试算资产项目期末数合计是否等于负债项目期末数合计,如不等,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正。

第八步,账表核对。采用查账法,检查外汇表期末数中除“非外汇形式资产”、“结购汇差额”、“汇率折算差额”、“其他资产”、“经常项目差额”以外的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期末数,检证其是否与会计账中各相应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相等(指美元余额或折合成美元后的余额),如不等,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正。

第九步,根据底稿上各项目、明细项目的期初数、期末数编制外汇表,并再次试算平衡。

三、例题

例(见《编表说明》第四章例1),中资企业a公司与外国企业B公司合资开办一外商投资企业w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投资比例3:5,其2006年12月31日外汇表(年报)各项目期末数如底稿中2007年“期初数”。

2007年度,w公司发生的涉及外汇计价的经济业务如下(比《编表说明》的例1有删节):(1)接受现金捐赠10万美元;(2)向境外借入贷款300万美元,已存入外币存款账户;(3)计提借款利息15万美元;(4)收到上年出口贷款100万美元;(5)偿还境外借款本金50万美元,利息20万美元;(6)进口原材料一批,支付货款200万美元,款项已付,材料未到;(7)出口产品一批,销售价款280万美元,产品已发出,货款尚未到;(8)中方股东a公司向外方股东B公司溢价出让10%股权,转让价120万美元;(9)根据股东会决议,将当年实现的净利润40%分配给股东,外方股东按比例应得50万美元,款项尚未汇出。

试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w公司2007年度外汇收支情况表。

第一步,绘制空白底稿,填写各具体项目名称(见表二,底稿中省略了明细项目和未涉及的项目)。

第二步,将2006年度外汇表各项目的及“期末数”作为2007年度各项目的“期初数”过入底稿,结出合计并试算平衡(见表二第1、2栏)。

第三步,根据2007年度外汇收支业务编制调整分录(见表一)。

表一2007年度外汇收支业务调整分录表

金额单位:万美元

注: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方股东,外商投资企业只负责对双方转让的股权进行“过户”,即按转让股权中涉及实收资本(股本)的金额,借记“实收资本――中方”科目,贷记“实收资本――外方”科目。至于股权的实际作价,应由外方股东直接向中方股东支付,被投资企业账面除反映实收资本“过户”外,并不反映股权的实际作价,因此,编制外汇表时,仍按80万美元计量。

第四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底稿(见表二第3、4栏)。

第五步,核对记入底稿上的调整分录,借、贷方合计均为1105万元,相符。

第六步,按计算公式结出底稿上的“期末数”(见表二第5栏)。

第七步,试算平衡:“资产项目合计”与“负债和经常项目差额合计”金额均为1273万美元,相符。

第八步,账表核对。将工作底稿中第一至第三、第十一至第十八共11个项目的期末数与会计账上相关明细账户余额进行核对。比如:“外汇货币资金”项目期末数,应与会计账的“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以外币计量的美元余额或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的年末余额合计数相等;“应付外籍人员工资”项目,应与“应付工资”或“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以外币计量的美元余额或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的年末余额合计数相等……

第九步,根据表二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编制2007年度外汇表(略)。

表二w公司2007年度外汇收支情况表工作底稿

报表截止日:2007年12月31日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6

中国_____公司和_____国_____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国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投资举办合资经营企业,特订立本合同。

第二章合资双方

第一条合资合同双方

合同双方如下:

1.1.“中国_____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是一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法律组织和存在的企业法人,在中国注册,持有编号为_____的营业执照。

法定地址:

法人代表:

1.2.“_____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是一个按_____国法律组织和存在的企业法人,在_____注册,持有编号为_____的营业执照。

法定地址:

法人代表:

1.3.各方均表明自己是按中国法律或_____国法律合法成立的有效法人,具有缔结本合资合同并履行本合同义务所需的全部法人权限。

第三章合资公司的成立

第二条按照中国的合资企业法和其它有关法律和法规,合同双方同意在中国境内_____省_____市建立合资公司。

第三条合资公司的中文名称为_______

合资公司的英文名称为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

第四条合资公司为中国法人,受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以下简称“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从事其一切活动。

第五条 合资公司的法律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责任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双方的责任以各自对注册资本的出资为限。合资公司的利润按双方对注册资本出资的比例由双方分享。

第四章生产和经营的目的范围和规模

第六条目的

合资双方希望加强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从事第七条所规定的经营活动,……(根据具体情况写),为投资双方带来满意的经济利益。

第七条合资公司生产和经营范围(略)

第八条合资公司生产规模(略)

第五章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

第九条总投资

合资公司的总投资额为________人民币。

第十条注册资本

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_____人民币,其中:

甲方_____元,占_____%;

乙方_____元,占_____%。(如乙方以外币出资,按照缴款当日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第十一条双方将以下列作为出资:

11.1.甲方:现金_____元

机械设备_____元

厂房_____元

工地使用费_____元

工业产权_____元

其它_____元

共_____元

11.2.乙方:现金_____元

机械设备_____元

工业产权_____元

其它_____元

共_____元

第十二条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由甲、乙方按其出资比例分_____期缴付,每期缴付的数额如下:(略)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7

关键词: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2-0000-01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工作”的试点单位,我公司按照《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试点工作筹备、组建各项任务,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项工作运行平稳。从一年多的运行情况看,我认为要抓住几方面的重点,具体阐述如下:

一、高度重视是试点工作开展的前提

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工作是新时期供电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银川供电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面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三易其稿,详细制定了《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试点操作方案》并报送宁夏电力公司核准。同时陆续编制了《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工作宣传发动方案》、《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试点期间应急处置预案》等各类方案。以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委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会等方式,落实各类工作事宜,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为我公司顺利完成业务委托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障。

二、农电公司组建是试点工作开展的核心

为积极争取政府等各方的理解与支持,我公司多次与当地工商、劳人等部门积极沟通、汇报。2012年5月8日,银川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工商注册工作,在宁夏电力公司率先挂牌成立。并及时将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能强的人员优先推荐进入农电公司管理岗位,为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提供有利保证。

三、业务运营监管是试点工作开展的保障

根据公司业务委托实施方案要求,设立了四个中心供电所,具体负责供电所核心业务的实施及外委业务的督导、评价。银川供电公司在与农电公司签订《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协议书》的基础上,各业务部签订了《执行协议书》,明确了综合管理、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及评价方法。编制出台了《电压及无功管理流程》、《农网线损管理流程》等15项生产、营销核心业务流程,理清了工作界面和责任主体。为业务委托工作转入正式运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要依法注册,规范经营

农电服务公司积极与工商管理部门沟通,克服重重困难,历时近一个半月先后完成公司名称核准、企业注资、出具“验资证明书”、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办理完成“企业代码证”、税务登记等工商注册流程。启用了“公司行政章”、“财务专用章”、“法人代表个人名章”等公章,完成了银行基本账户开设工作。按照国家电监会办理承装、承修、承试资质的有关规定,农电服务公司积极与电监会沟通办理相关资质。

(二)要优化治理结构,依法治企

农电服务公司按照《公司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通过农电服务公司股东会议选聘了公司的执行董事和监事。先后编制印发了《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管理规定汇编》和《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各岗位职责汇编》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公司各部门、业务部及业务站的负责人,为进一步完善公司决策依法合规、权利清晰、责任明确、管控有力、运转高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要办公设施(备)产权明晰,配置齐全

农电服务公司依据《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协议书》要求,对公司使用和运维的办公设施(备)、车辆信息、农网设备等重要办公、生产信息依据产权逐一进行造册登记。确保甲、乙双方帐、卡、物登记不留死角,产权清晰。同时农电服务公司还本着厉行节约,适度实用的原则重新对部分网络通讯设施和值班宿舍办公家具进行了购置补充,基本做到了物尽其用。

(四)要优中选优,配齐配强管理人员

按照主业借用人员岗位归级和人员设置标准指导性意见,银川供电公司领导集体决策,从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的实际出发,将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能强的主业人员优先推荐进入农电服务公司管理岗位。银川供电公司还通过成立农电服务管理中心,统一解决农电服务公司对于借用主业人员的工资发放和绩效考核。银川供电公司十分注重借工人员管理,截止目前,农电服务公司及业务部借工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并签订了借工协议,没有出现人员混岗现象。银川供电公司还将农电管理中心纳入全公司基层单位绩效管理体系。通过一年多来的梳理整合,委托试点各组织机构设置合理,人员聘用手续完备,农电服务公司定员、定岗、定编符合有关要求,较好实现了人员的真派遣、业务的真委托。农电员工劳动合同改签工作是本次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公司周密部署,广泛宣传,规范有序的完成了全部农电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农电员工队伍保持稳定。

(五)要外委业务有新突破

银川供电公司指导农电服务公司以企业化模式运作,积极稳妥开展外委业务。(1)是规范经营。农电服务公司按照银川供电公司“做优、做强、做规范”的指导原则,聘请有经验的法律顾问就外委业务涉及的合同文本等法律事宜进行认真梳理和规范,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2)是灵活设置工程项目部。农电服务公司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承揽的客户工程,按照电压等级和建设程度的不同,灵活设置相应的项目经理和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对承揽工程进行前期勘察、设计出图、施工组织、验收送电和工程款结算等事宜。(3)是争取多方支持。农电服务公司积极争取与当地物价、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主动沟通,全力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和谐顺畅的外部工作环境。

(六)要企业管理新气象。一是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农电服务公司修订出台三级绩效评价体系:(1)对委托业务、外委业务、综合管理等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明确指标的责任主体,确保公司良性发展。(2)是细化工作流程。农电服务公司认真总结一年多来运营经验,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堵塞各类管理问题和工作隐患,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3)是凝练职工“精、气、神”。农电服务公司有效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切实解决职工关心和关注的工作、生活困难,努力提高农电员工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适时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努力增强农电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8

台湾地区“公司法”自1929年制定以来,在制度设计上一贯以单一公司个体作为规范对象,直至“公司法”增订第六章之一(关系企业)以前,对关系企业之经营及运作始终未设有完整、直接之规范。惟随着台湾企业生活及环境之变化,目前企业经营规模已走向集团化或关系企业之形态,逐渐取代单一企业而成为企业经营形态之主流(注:王志诚:《论关系企业章之经营影响范畴与周边财经立法》,载《会计研究月刊》第141期(1997年8月),第21页。)。

按关系企业乃经济发展之产物,公司如为业务或获利之目的,转投资于其他公司,不但可使业务发展稳定,亦可分散经营风险,原值加以鼓励(注:赖源河:《“公司法”修正草案-第六章之一关系企业-条文说明》,载《政大法学评论》第44期(1991年12月),第57页。)。但在公司实务上却常见有控制公司利用旗下之从属公司从事不利益之经营,导致该从属公司及其少数股东、债权人遭受损害,而使控制公司或其他从属公司获利。抑有进者,则由控制公司操纵交易条件、调整损益,从事不合营业常规之交易,以达逃漏税捐之目的,影响从属公司之正常经营甚巨,从而实有必要订定关系企业之相关法令来规范。

如观诸“关系企业章”之立法目的,主要是为维护大众交易之安全,保障从属公司少数股东及其债权人之权益,促进关系企业健全营运,以配合经济发展,达成商业现代化之目的(注:参阅台湾《“立法院”第三届第三会期第十五次会议议案关系文书》,1987年4月16日印发。)。惟问题在于,“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中仍使用许多不确定之法律概念,未来如何正确把握立法目的而加以具体化或类型化,使法律适用得以明确,以及落实其规范目的,乃当前之首要课题。除此之外,在“关系企业章”订定后,相关财经法令涉及关系企业之认定及相关配套规范之适用者,如何配合修正或变更,乃至于如何赋与新解释,使法律适用能够尽量全面一致,亦属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除说明关系企业之类型及分析“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之主要规范内容外,尚拟针对“公司法”增订关系企业章后,各种周边财经法令应如何配套调整之问题,提出个人之管见,以供各界参考。

二、台湾地区“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之立法背景与意旨

(一)台湾企业集团之现况

依据“中华征信所”在1970年所为之调查显示,台湾前100大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是625家,平均每个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为6.25家,雇用员工人数有23.5万人,资产总值新台币703亿(注:赖英照:《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介述》,载《证券暨期货管理》第16卷第1期(1998年1月),第2页。)。其后在1980年,台湾前100大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虽无巨幅成长,仍约是645家,平均每个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为6.45家,但雇用员工人数则有31.2万余人,资产总值已超过新台币4148亿(注:参阅梁宇贤主持:《关系企业与公平交易法有关问题之研究》,台湾“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1984年12月,第52—56页。)。更值注意者,在1994年台湾前115大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则已高达1091家,平均每个企业集团所包括之企业数为9.49家,同时所雇用之员工人数更多达48.9万人,资产总额激增至新台币50854亿之规模(注:赖英照,《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介述》,载《证券暨期货管理》第16卷第1期(1998年1月),第2页。)。

观诸上开调查资料,企业集团在台湾早期是以稳定之速度发展,然而在最近几年,则成长飞速,不仅日益蓬勃,且日趋普遍。不但大规模企业多以企业集团之形态经营,甚至在中小企业也逐渐出现此种现象。至于在企业集团之经营方式方面,由于台湾并未禁止控股公司之设置,且在“公司法”增订关系企业章以前,对于企业集团之形成及运作,几乎未有较完整之法律规范,因此其经营方式诚各具特色,难以整理出明确之统一模式。一般而言,大致上有下列二种:一是由企业集团之核心负责人统一指挥及协调,二是设置总管理处担任指挥及协调工作(注:参阅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1988年,第206页。)。

(二)立法经过

基本上,台湾地区“公司法”增订关系企业章之构想,乃起源于1976年之“启达公司”案,并于1977年由台湾“经济部”委托施智谋教授研拟草案。当时虽积极参照引进德国股份法(aktiengesetz)有关关系企业之规定,提出“公司法”“结合企业”章草案共21个条文(注:参阅施智谋:《公司法(校正版)》,谢美枝发行,1987年,第321—335页。),但遭搁置,并未纳入1980年“公司法”之修正案中。其后在1981年,由于台湾“行政院”指示“经济部”应于“公司法”中明定关系企业之定义及管理,台湾“经济部”乃再委托赖英照教授研拟草案,分别就关系企业所产生之法律问题、美国法之相关案例、德国法之规定、台湾关系企业之现况、关系企业立法草案之原则及说明等方面,进行深入之分析,爰建议于“公司法”中增列第六章之一,共计14个条文(注:参阅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1988年,第111—231页。)。其后,台湾“经济部”虽以上开条文草案为蓝本,于1986年核定将“控制公司及从属公司章”增列于“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第六章之一,报请台湾“行政院”审议,惟台湾“行政院”则指示应对相互投资公司之规范及关系企业联合财务报表等再加以补充(注:高静远:《公司法关系企业专章立法沿革与条文说明》,载《会计研究月刊》第141期(1997年8月),第10—11页。),遂使其立法进度再度延宕。

另应特别注意者,乃台湾在1990年修订“公司法”,放宽公司转投资之限制时,鉴于将导致关系企业更易形成之结果,台湾“立法院”乃以附带决议之方式,要求台湾“经济部”应尽速在“公司法”中订出规范关系企业之专章规定或制定一部“关系企业法”(注:查台湾“立法院”在1990年审议通过“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时,并作成“行政院应于民国八十年九月三十日前,将公司法关系企业专章或法案,送请本院审议”之决议。参阅台湾“立法院”秘书处编印:《法律案专辑第一百五十六辑-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秘书处,1993年,第264—265页。)。有鉴于此,台湾“经济部”乃更积极研拟规范关系企业之法令,而于1991年成立“公司法”全盘研修小组,由赖源河教授及李模教授主持,经历18次研究委员会议,二次公听会,终于在1991年8月完成“公司法”关系企业章草案,报请台湾“行政院”院会通过,并于1991年11月29日送请台湾“立法院”审议,凡16个条文。

“公司法”关系企业章草案在送请台湾“立法院”审议后,台湾“立法院”虽早在1992年就完成一读会之审查,但因企业界表达高度之反对声浪,便未能立即继续完成二读会及三读会之审查。而迟至1997年5月13日台湾“立法院”经朝野协商后,乃在限缩关系企业章之适用范围及删除部分具有争议性之条文后(注:关于台湾“立法院”于1997年5月13日所为朝野协商之内容,参阅台湾“立法院”秘书处编印:《法律案专辑第二百一十二辑(下)-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秘书处,1997年,第492—494页。),始得以顺利进入立法程序,最后则于1997年5月31日三读通过。而依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之关系企业章,仅有12个条文,除将原草案第369条之11、第369条之14至第369条之16予以删除外,同时修正原草案第369条之2及第369条之13等规定。

(三)立法目的

任何法律之规定,皆有其意欲实现之规范目的,而解释法律既以贯彻法律目的为主要任务,尤其“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中尚使用诸多不确定之法律概念,从而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法律目的。依据台湾“行政院”当时函请台湾“立法院”审议之“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之总说明,可知“公司法”增订关系企业章之主要目的,是鉴于关系企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上已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在企业经营方式上,亦已取代单一企业成为主流。兹为维护大众交易之安全,保障从属公司少数股东及其债权人之权益,促进关系企业健全营运,以配合经济发展,达成商业现代化之目标(注:关于台湾“立法院”于1997年5月13日所为朝野协商之内容,参阅台湾“立法院”秘书处编印:《法律案专辑第二百一十二辑(下)-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秘书处,1997年,第3页;另见赖源河:《实用商事法精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96页。)。质言之,就关系企业章之立法目的而言,主要可分为下列三者,彼此息息相关:(1)维护大众交易之安全。(2)保障从属公司少数股东及其债权人之权益。(3)促进关系企业健全营运。

三、关系企业之形成与类型

按关系企业之界定,主要应以公司间是否存在着指挥监督关系为准。至于此种指挥监督关系不论是藉由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之控制或透过持股等方式来达成,如已达到指挥监督之程度,皆属于关系企业之一种类型。依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1之规定:“本法所称关系企业,指独立存在而相互间具有下列关系之企业:一、有控制与从属关系之公司。二、相互投资公司。”可知台湾“公司法”上所称之关系企业,其类型分为控制从属公司及相互投资公司两种。以下则分别从关系企业之形成原因,就关系企业之类型加以分析及检讨。

(一)因持股而形成之关系企业

一般而言,如以持股总数或出资总额之多寡,作为是否构成关系企业之认定标准,因属从形式上作判断,较为容易且明确。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2第1项规定:“公司持有他公司有表决权之股份或出资额,超过他公司已发行有表决权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半数者为控制公司,该他公司为从属公司。”换言之,一旦公司持有他公司超过50%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即具有控制从属关系,而为“公司法”上所称之关系企业。又法条文字既然使用“超过”之字眼,故如所持有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恰好仅有50%,则尚非该条项所称之关系企业。

另外,由于公司间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的行为,表面上虽有转投资之行为,但实质上仅是将同一份资本进行账面上的移转,从而将造成资本虚增之效果(注:王志诚:《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第172页。)。有鉴于此,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9第1项爰规定:“公司与他公司相互投资各达对方有表决权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1/3以上者,为相互投资公司。”也即将相互投资公司纳入关系企业之范围。

(二)因控制而形成之关系企业

如从现代公司之控制形态来观察,已逐渐从传统上所称之“所有者控制”,转化成所谓“经营者控制”(注:参阅王志诚:《员工参与经营机关之法理与论争(上)-企业法与经营学之交错领域》,载《集保月刊》第51期(1998年2月),第6—9页。),因此公司除可透过直接持股及相互投资之方式,对他公司建立指挥监督关系外,事实上也可以其他方式,取得他公司之实质控制能力。因此,台湾“公司法”在关系企业之范围界定上,除采取“相对形式控制”之立法原则外,也采行“相对实质控制”之立法原则(注:参阅刘绍梁:《论关系企业法》,载《经社法制论丛》第21期(1998年元月),第6页。)。但问题在于,如果公司并非以全部控制或过半数控制股权之方式,形式上控制他公司之经营权,则是否达到实质控制之程度或以何方式控制?皆属事实判断之问题,因此在实质控制之判断上,除非是具体而明确之个案外,恐将出现见仁见智之看法。

有鉴于此,台湾“公司法”乃对何谓实质控制加以类型化,试图在适用上得以具体且明确。首先,依“公司法”第369条之2第2项之规定:“除前项外,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他公司之人事、财务或业务经营者亦为控制公司,该他公司为从属公司。”其次,依“公司法”第369条之3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推定为有控制与从属关系:一、公司与他公司之执行业务股东或董事有半数以上相同者。二、公司与他公司之已发行有表决权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有半数以上为相同之股东持有或出资者。”

惟应注意者,乃上开三种实质控制之类型,不仅与一般社会观念上或会计实务上之关系人交易为狭窄(注:刘绍梁,《论关系企业法》,载《经社法制论丛》第21期(1998年元月),第7页。),且亦未将因契约关系而形成实质控制者纳入关系企业之范围(注:以德国法制对关系企业之范围界定而言,其《股份法》第15条、291条及第292条尚将具有下列五种企业契约(unternehmensvertrages)关系者,纳入关系企业之范围:(一)控制企业(beherrschungsvertrage)。(二)输纳盈余契约(gewinnabführungsvertr@①ge)。(三)盈余共同体契约(gewinngemeinschaftsvertr@①ge)。(四)部分输纳盈余契约(teilgewinnabführungsvertr@①ge)。(五)营业租赁及营业委托经营契约(betriebspacht-undbetriebsüberlassungsvertr@①ge)。vgl.ulricheisenhardt,gesellschaftsrecht,c.h.beck,1989,s.409.),似未落实实质控制之基本理念。又由于台湾立法院在审议“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之过程中,将原草案第369条之14及第369条之16等规定予以删除(注:查公司法关系企业章原草案第369条之14之规定为:“关系企业为统一管理或协调各公司之经营,而设有专责机构者,该专责机构之人员因执行职务对他人所生之赔偿责任,各公司应负连带责任。”又原草案第369条之16之规定为:“非公司组织之营利事业或私法人,对他公司具有本章规定之控制关系者,准用本章有关控制公司之规定。”),从而不仅使其适用对象仅限于公司组织,而不及于其他非公司组织之营利事业或私法人,同时导致在公司实务上,实际上立于企业集团顶点,而负责统一管理或协调各关系企业经营之总管理处等专责机构,可免受“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之规范。由此观之,台湾“公司法”关系企业章对关系企业所设定之定义及范围,恐仍有相当大之法律漏洞存在。

四、从属公司股东及债权人权益之保护

(一)控制公司及其负责人之义务

按从属公司既为控制公司所控制,则从属公司股东及债权人之权益即易受控制公司之侵害,因此理论上除应认为控制公司及其负责人应对从属公司负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外(注:参阅并木俊守:《亲子关系会社の法律实务(改订版)》,中央经济社,平成三年,第155页。),同时亦应认为控制股东对从属公司负有忠实义务(注:参阅王泰诠:《公司法新论》,三民书局,1998年,第402—403页;赖英照,《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介述》,载《证券暨期货管理》第16卷第1期(1998年1月),第4页。),亦即控制公司及其负责人不能为任何有害于从属公司之行为,除应对从属公司忠诚外,尚应以从属公司之利益为优先,遇有利益冲突时应加以充分公开或揭露,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为自己或其他第三人谋取利益。因此,控制公司如使从属公司从事不利益之经营,而受有损害时,即属违背其忠实义务之情事,应对从属公司负损害赔偿之责任,以保障从属公司股东或债权人之权益。有鉴于此,台湾“公司法”关系企业章为保障从属公司股东及债权人之权益,以加强投资人之信心,爰于第369条之4第1项规定:“控制公司直接或间接使从属公司为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不利益之经营,而未于营业年度终了时为适当补偿,致从属公司受有损害者,应负赔偿责任。”即本于斯旨。

(二)民事责任要件之制度设计

1.赔偿义务人

按控制公司如违反其对从属公司应尽之注意义务或忠实义务,乃至于因从事不法行为,而导致从属公司受有损害时,本应负违约或侵权之赔偿责任。惟由于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4第1项特别就控制公司之赔偿责任另设规定,因此如从权利行使容易化之观点而言,似不妨认为其为一个独立之责任类型。

又赔偿义务人虽以控制公司为原则,但鉴于控制公司之所以会使从属公司为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不利益之经营,其真正之行为人通常是控制公司之负责人,故“公司法”第369条之4第2项并规定:“控制公司负责人使从属公司为前项之经营者,应与控制公司就前项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而将控制公司之负责人亦列为赔偿义务之主体。此外,由于控制公司纵然有使从属公司为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不利益经营之行为,但不一定使其本身受有利益,而可能是使同一企业集团之其他从属公司受有利益,故“公司法”第369条之5更规定:“控制公司负责人使从属公司为前条第一项之经营,致他从属公司受有利益,受有利益之该他从属公司于其所受利益限度内,就从属公司依前条规定应负之赔偿,负连带责任。”亦即也将受有利益之他从属公司,纳入赔偿义务人之范围,以免控制公司本身无资产可供清偿,而使从属公司之股东及债权人蒙受损害(注:参阅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5条文修正草案之说明。台湾“立法院”秘书处编印,关于台湾“立法院”于1997年5月13日所为朝野协商之内容,参阅台湾“立法院”秘书处编印:《法律案专辑第二百一十二辑(下)-公司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秘书处,1997年,第3页;另见赖源河:《实用商事法精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4页。)。

2.不法行为

控制公司应对从属公司负损害赔偿责任之前提要件,是控制公司直接或间接使从属公司为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不利益之经营。惟重点在于,何谓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不利益之经营?诚属难认定之问题。一般认为,所谓不合营业常规或不利益之经营,应以控制公司要求从属公司进行交易行为时,是否依一般商业交易原则或商业惯例,再进一步分析其合理程度(注:王志诚:《论关系企业章之经营影响范畴与周边财经立法》,载《会计研究月刊》第141期(1997年8月),第25—26页;赖源河,《实用商事法精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97—198页。)。且如观诸目前台湾“所得税法”第43条之1对认定不合营业常规之实务运作,则通常是指关系企业间就收益、成本、费用与损益之摊计不合理而言,其常见之类型如下:

(1)关系企业间商品或股票之销售或交易价格,低于国际或国内市场上正常交易之合理价格甚多者(注:台湾“财政部”1965年11月30日台财税第37935号函:“财政部”1982年7月31日台财税第821491991号函。台湾“财政部税制委员会”编印,《所得税法令汇编》,“财政部税制委员会”,1994年,第423—425页。)。

(2)关系企业间相互融资,而不计收利息者(注:台湾“财政部”1972年11月19日台财税第8225号函。“台湾财政部税制委员会”编印,《所得税法令汇编》,“财政部税制委员会”,1994年,第424页。)。

(3)关系企业间借贷款项,而以低于融资成本之利率计收利息者(注:台湾“财政部”1972年7月23日台财税第19331号函。“台湾财政部税制委员会”编印,《所得税法令汇编》,“财政部税制委员会”,1994年,第424页。)。

由于何谓不合营业常规或不利益之经营属极不确定之法律概念,因此在认定上不妨参考各先进国家之实务判例,尤其是美国公司实务上有关“揭穿公司面纱原则”(piercingthecorporateveil)(注:所谓“揭穿公司面纱原则”,亦称为“法人格否认法理”,一般在关系企业之情形,是指如按控制公司操控从属公司之经营,且对从属公司之小股东或债权人造成损害,法院为保护从属公司之债权人,可揭穿公司面纱,否定从属公司之法人人格,将控制公司与从属公司视为同一法律主体,而使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之债权人负责。seeclark,corporatelaw,little,brownandcompany,1986,pp.71-74;joelseligman,corporations,little,brownandcompany,1995,p.87.)之相关案例,更有助于了解。例如控制公司如过度行使其控制力,甚至对从属公司为诈欺、不忠诚或不公平之行为(useofcontrolbytheparenttocommitfraudoradishonestandunjustact),而有滥用其法律上权利或违反法令或义务之情事者(注:seeclark,supranote27,p.72.),皆应认为是对从属公司为不利益之经营行为。

3.赔偿请求权人

既然从属公司是控制公司为不合营业常规或不利益经营行为之受害人,因此损害赔偿请求权之主体自应为从属公司。惟由于从属公司受控制公司所指挥监督,如欲期待控制公司主动赔偿从属公司之损害或从属公司主动向控制公司提出损害赔偿之请求,诚属不可能,故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4第3项规定:“控制公司未为第一项之赔偿,从属公司之债权人或继续一年以上持有从属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1%以上之股东,得以自己名义行使前二项从属公司之权利,请求对从属公司为给付。”亦即从属公司之少数股东或债权人得直接以自己之名义,代位从属公司向控制公司、其负责人或受有利益之其他从属公司请求损害赔偿。

但就上开代位诉讼之规定而言,虽不以从属公司之董事会或监察人怠于行使权利为前提,但由于并未设有诸如诉讼费上限或举证责任转换等配套措施,因此从属公司之少数股东或债权人恐将因须面对难于克服之诉讼风险及成本,而裹足不前。

4.损害赔偿之计算基准

损害赔偿成立后,如何量定损害赔偿之范围,并非易事,其在计算关系企业间损害赔偿之金额上亦然,依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4第1项之规定,控制公司必须未于营业年度终了时为适当补偿,致从属公司受有损害者,始应负赔偿责任。质言之,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之损害赔偿,是以一个营业年度作为总合计算之基准,而非以个案交易作为计算基准。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9

erp实习一个多月来学会了许多东西,我在erp实习的公司担任会计主管,现在总结一下我当会计主管时做过的工作。

一、编制了我们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我们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加强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国家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和实验要求,并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别制定本制度的。

2、我们公司财会工作实行财务总监负责制。公司主管财务的会计主管协助财务总监全面领导公司的财会管理工作。公司设立财务部,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由会计主管、审计和出纳具体负责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

3、财务总监在公司财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1)全面领导公司的财会管理工作;(2)组织领导公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3)组织领导公司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工作;(4)参与公司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5)参与对外经济合同、协议和其他经济文件的审定;(6)负责对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聘任提出方案;(7)组织制定公司财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经济责任制度,有效防范各种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8)审批日常未列入年度综合财务预算的开支项目;(9)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或盖章,并对签署的财务会计报告负责。

4、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进行会计监督。(2)负责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3)负责合理设置帐薄,正确填制凭证,严格审查摘要的规范性、科目的准确性。(4)负责帐务处理,按时完成各种报表和分析报告。(5)负责整理、装订、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财务文件等资料。(6)负责定期审核、检查债权和债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汇报。(7)做好劳资、社会保障等有关财务工作。(8)负责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的年检和保管工作;负责单位法人印鉴的保管工作。(9)负责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提供分析报告。10、负责财务软件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

5、审计与出纳的主要职责:(1)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及公司制定的财会管理制度,对公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逐笔、逐项审核,审核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2)按实际发生的情况及有关规定和程序正确填制对外原始凭证;(3)负责公司职工的工资、公司内各种津贴、福利费等费用的审核与发放;(4)办理现金的收支、银行存款结算业务;(5)保管好库存现金、有价证券、有关印章和空白支票、空白发票、空白收据等各种票据。

6、会计的主要职责:(1)根据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2)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公司内会计报表,并按规定定期打印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3)接待系、部、处等部门查询其收入分配和经费使用等情况

二、确定财务处理程序,并根据我们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1、公司按照《公司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要规范。

2、财务的一般程序应为:原始凭证审核、编制记账凭证、复核、出纳收付并登记日记账、会计档案员归挡。

3、公司会计核算方法采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账簿设置为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若干辅助账。

4、公司会计报表主要为对外会计报表。包括的对外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明确公司的内部牵制制度

1、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支付,一般应按会计人员审核、软件操作员编制记帐凭证、审核出纳科科长复核、财务处长签字批准,交出纳人员付款程序进行。财会人员不能一个人同时兼任付款和记账。

2、发放职工工资,应由人事处工资科编制工资单,经审核出纳科科长审核后交出纳人员向银行办理工资转账手续。

3、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4、资产控制应遵循下列规定:(1)资产的保管与账簿的记账,应由不同人员分别负责;(2)资产的保管,应明确指派人员负责,以免责任混淆;(3)有形资产应加强防护,以免私自或不当使用;(4)各项支出的核决与支付,应分责办理;(5)已签章的付款支票,不得由该支票签章人或核决人领取或寄发;(6)有关现金、存货等收发的单据,应事先印妥连续编号;(7)各项付款凭据一经支付,应即加盖支付印戳销案,防止重复请款;(8)存于内部保险箱或银行保险箱的有价证券等贵重物品,应由二人以上共同保管;(9)定期举行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全面盘点,一般以每半年一次为宜;(10)公司收款采用财政部门监制的正式收据或税务部门监制的正式发票开具,不得涂改。

四、制定公司会计的核算方法

1、公司会计核算的会计期间为月份、季度、年度,我公司采用年度作为会计期间。

2、公司的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做到记录准确,内容完整,方法正确,手续齐备,符合时限。我公司按实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业务的发生。

3、我公司的记账原则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4、我公司的收入和费用计算按照相互配比的原则。

5、我公司的各项财产物资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

6、我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

7、我公司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8、我公司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

9、我公司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均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均作为资本性支出。

10、我公司的会计核算均及时进行。

国有企业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汇风险;国际资金转移;国际税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63-02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国际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从事国际工商业活动的企业数量与规模迅速增长,大批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不是一般企业管理专业的简单延伸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首先,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国际环境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包含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其次,企业承担的风险不同,从事国际工商业活动的企业除了要承担国内应承担的风险外,还要承担因跨国经营可能招致的其他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远途运输风险等。最后,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国家间存在着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国内适用的管理方式在国外不一定适用。因此,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人事、财务、营销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策略。

1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也称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对企业业绩的潜在影响。外汇风险有以下三种类型:经营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企业的销售数量、价格、成本、费用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改变的风险;交易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企业已经发生尚未结算的外币债权债务的价值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未来收入或支出的现金价值发生改变的风险;会计风险,是指国际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将不同货币计价的财务报表折算成同一货币计价的会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报表价值和利润价值发生改变的风险。在几种风险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经营风险管理,其次考虑交易风险,最后考虑折算风险。外汇风险管理是国际财务管理中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一部分,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对汇率风险暴露的测度和管理,使国际企业的市场价值、获利能力以及净现金流量达到最大化。

(1)经营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的三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随着汇率的变化,会导致外币现金流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广泛的。一方面,要建立分散化战略。根据分散风险的原理,企业从事的业务种类越多,经营的范围越广,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多元化经营安排正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多元化经营安排不仅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原料、生产地点和销售地点。当一个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营时,某个国家的汇率变化对该国子公司的不利影响可能会被在其他国家受到的有力影响所抵消,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可以相对减小。分散化战略除了能够抵御风险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信息,判断国际市场的不均衡性,从而采取措施在汇率发生变化后能够使公司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注意战略调整。具体来说指跨国公司根据对汇率的变化、市场走势的判断,在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趋势,提供全球竞争地位。战略性调整涉及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如本币贬值后,公司将扩大其生产额度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反之亦然。

(2)交易风险管理。首先,可以采用提前与延迟结算的方法进行交易风险的事前管理。如果判断准确,这两种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约偿债所需要的本币资金,降低交易风险。同时,通过设置再开票中心,对没有业务联系的企业也可以进行资金融通,实现提前或延迟付款。但这些方法不一定绝对有效,因此企业在选取降低交易风险措施时,必须随时关注这些措施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成本或损失以权衡利弊。其次,在交易风险的交易管理方面,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借款与投资等方式保值,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外汇敞口,避免交易风险。

(3)折算风险管理。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通常使用所在国的货币来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为了反映企业的整体状况,母公司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果不是以历史汇率来折算,而是采用现行汇率或是报告期平均汇率来折算,报表项目的本币金额就会受到这一期间汇率波动的影响。防范折算风险的基本方法是套头交易,即根据会计受险程度,适当增加硬货币的资产和减少软货币的资产,同时减少硬货币的负债和增加软货币的负债。

2跨国公司资金转移管理

国际转移价格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强化管理控制。国际转移价格最初是作为国际企业对其海外公司的业绩评价和管理控制的手段。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国际企业往往采用分权式管理。在海外设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成为责任中心,实行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制度。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国际转移价格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当国际企业直接转移资金的渠道受到东道国的影响时,国际转移价格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再次,调节利润水平。国际企业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可以利用转移价格的变化调高或调低各子公司的利润。子公司高价购入低价出售可以将利润调低,子公司高价出售低价购入可以将利润调高。最后,绕过政策限制。近年来,许多国家政府都加强了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经营活动以及外资流动的管理和控制,限制国际企业进行不利于本国利益的行为因为国际企业可以利用国际转移价格绕开这些限制。

转移价格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指以外部市场价格作为企业内部转移定价基础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将各子公司都视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所确定的转移价格基本上接近于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但最后的内部销售价格要从市价中减去一定百分比的毛利。这是因为公司对外销售产品时会产生一些销售费用,而在国际企业内部销售时就会省去这些费用。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子公司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经营业绩的考评。

(2)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指以供货企业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毛利来确定。这种方法在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常被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克服了以市价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很难找到公允价值的缺陷,但却缺乏灵活机动性,缺乏可比性,不利于提高效率。

(3)自主交易的定价方法,在自主交易的定价方法下,每个子公司都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可以自主交易定价,总部基本上不予干预。这种方法有利于企业的分权化管理,使各子公司经理人员的权责相结合,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各子公司进行业绩考评和奖惩。但由于交易是自愿的,所以对子公司有利的价格可能对公司整体不利,不利于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4)双重定价方法,指企业当局对买方子公司的购入商品采取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对卖方子公司的售出商品采取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定价方法,这种方法不会产生成本定价方法下的卖方子公司既作为成本中心又作为利润中心的矛盾,也不存在市价法下买方子公司不愿意内购的问题。

3跨国公司税收管理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利时发生的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双重课税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原则,或者在采用同一税收原则时具体的规定不同。税收管辖权是国家在税收领域的体现,可分为三类:居民税收管辖权,其原则是国家对其居民从境外取得的所有收入都有权征收所得税;公民税收管辖权,国家税收当局对本国居住在国内外的公民的全部所得予以征税;地域税收管辖权,其原则是国家有权对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所得征税,而对来自国外的所得免税。如果一国按地域税收管辖权征税,另一国按居民税收管辖权征税,或两国对居民身份的定义不同,那么,国际企业的某些所得会遭受双重征税,这样就违背了公平原则,大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阻碍国际经营的发展。

如果世界各国都使用统一的税收管辖权,就不会存在双重征税的现象。但这并不现实,因为各国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若统一使用收入来源地的税收管辖权,发展中国家会积极的接受,因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而实现的税收利益没有外流,但发达国家会抵制,因为他们失去了直接投资的税收利益。若统一行使居民管辖权,发达国家满意,因为他们的居民拥有来源于全世界的绝大部分收入,但很明显这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政府间的双边或多边协定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1)免税法。免税法是指海外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只需在东道国交纳所得税,母国不再对这项收入征收所得税。根据免税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全部免税法和部分免税法。前者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取得的并已在东道国征税的全部所得放弃征税权;后者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的居民在国外所得的免税只限于一般收入项目。

(2)抵免法。抵免法是指居民所在国允许本国居民纳税人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用已在来源国缴纳的税款抵免应在居住国缴纳税款的一部分。

(3)扣税法。扣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允许纳税人将其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款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其余的按居住国税率计算征税。这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重复征税。

4结论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是直接关系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其独具的管理特点以及复杂的管理环境决定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公司的特殊性。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跨国公司也从中受益匪浅。公司要围绕资金来源和财务环境变量,针对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不可避免的风险,做好财务规划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顺利周转和财务效益的增加,使公司实现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