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十篇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十篇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18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的不断转型,现行公务用车供给制的保障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弱点。军队公务用车管理难度大、车辆超配多、使用费用高、公车私用频,严重影响了军费的供给效率,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此为选题,旨在通过提出我军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几个问题来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军队财务公务车货币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有它特定的发展步骤。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公务用车改革的规律并按其行事,我们将可以缩短这一过程,反之,这一过程就会较长。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的主要步骤的划分要根据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来制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主要步骤:

一、确定改革方向

方向是事物发展前进的指引,只有确定了改革方向,以下的步骤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确定改革方向是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首先应做的事。军队公务用车改革可选择的模式有多种,包括集中管理模式、租赁模式以及货币化模式,到底选择哪种模式,是实施改革首先要确定的事。根据军队节省军费开支和保障社会化的目的,结合我国正处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军队公务用车改革的方向是公务用车货币化――实行货币化保障。公务用车货币化,就是把机关单位应该享受的公车待遇量化成一定数量的货币。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在现阶段具有可行性。

二、制定改革方案

制定改革方案是实施货币化保障的第二步,在明确了改革方向之后就应该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相关方案,为下一步的试点打下基础。制定改革方案,主要是改革的主体根据公务用车货币化的改革方向,结合下一阶段的改革试点,制定改革方案。制定一个合理和可行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方案和配套实施办法是改革成功的一半,制定改革方案时,一定要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或本部门改革模式,这为军队公务用车实现货币化保障提供了很多借鉴,当然还需结合我军实际、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不论是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还是改革的难点都将为这个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制定改革方案是公务用车改革的重要步骤,对改革方案要认真论证把关。由总后勤部财务部和军交部及有关部门,根据公务用车货币化的改革方向,结合现阶段军队的实际情况,拟定初步的公务用车货币化管理实施办法。军队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出台前要经过深入的调查摸底,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官兵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或少数人说了算。2007年2月26日,经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意见》对军队后勤保障以及其他保障社会化的阶段都有要求,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意见》所提出的要求,确定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的改革步骤。

三、进行试点改革

在制定完改革方案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试点改革。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改革试点与我国地方改革试点不一样,地方的一些公车改革某些是地方自发性的改革。而军队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要在军委或总部的直接指导下,首先要确定试点区域、试点单位、试点内容、试点时间等问题。各单位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案,进行改革试点。试点过程不强求统一,条件成熟的,改革步伐可以适当快一些,然后在这些试点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使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保证改革稳步推进。试运行阶段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为下一部全面推广实施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改革

试点阶段结束后,根据试点单位和地区的实践,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和具体细则,在全军各大单位范围内推广,从而使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在军队范围内全面展开。改革过程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稳步推进。各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逐步地摸索铺开,在改革同时也可结合本单位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改革过程中的措施,但是这些配套措施不能与上级的精神、指示和规定相违背。改革应坚持自下而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找准突破口,逐步大力推广。总的说来,军队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保障的过程将是一种渐进性的改革。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选择,必须先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试点,先积累经验,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不断地完善。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改革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推进军队公务用车货币化保障进程中要切合实际,统筹兼顾,努力把这项改革稳步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2

为了响应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的号召,积极落实《贵州省少先队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根据团县委《关于开展中学共青团和少先队改革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就现阶段的少先队建设、改革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打算整改措施进行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2020年度,我校现有师生人数308人,少先队员244人,大队1个,中队7个,中队辅导员7名。

二、工作进展

(一)通过QQ群转发《少先队改革方案》,要求班主任仔细研读《方案》的要求。

(二)成立了学校少工委。

(三)注重常规、切实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计划扎实、工作规范。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好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各项日常工作,使得大队部工作规范而且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

2.规范布置,营造氛围。学校领导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 

3.认真选拔、充实队伍。

为了使队干部交替工作顺利进行,让更多的队员得到锻炼和培养,由辅导员老师推荐,民主选举产生新学年的大队委成员。  

(四)狠抓日常、强化队员的文明礼仪。

1.加强学习,提高意识

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我校充分利用开学周、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队员的行为习惯加以正面宣传和教育。开学初组织各中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队员的日常言行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2.狠抓日常,力促规范

全面落实值周条列,完善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对队员每天的仪容仪表、纪律、清洁卫生、在校行为规范、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方面进行检查管理。通过中队轮换值周制度,把对队员的常规教育和管理落到实处。

三、少先队改革方面

我校大队部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地创造体验活动的载体,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上级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一)三月初开展“环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带领“红领巾”打扫学校附近垃圾,寻找学校的卫生死角;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清洁环保”活动中去,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大清理大整治,对教学楼走廊、楼梯间、教室等彻底清扫,重点清除卫生死角。同时还积极倡议和号召家长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清洁校园、美化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营造了“美丽家园人人共建、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通过师生的一致努力,使校园内外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此次活动,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为共建卫生家园、美丽赤瓦小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四月初,”开展“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清明节活动。通过活动给队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升华。使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立志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砥砺自己品行,为国家的和平稳定、富强、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三)五月初,专门召开全面深入学习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5月5日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在调研青年创业工作时对广大青年寄予的学习活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六月“快乐月”让学生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开展“童心向党,激情飞扬庆六一”系列活动。

四、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怎样把少先队活动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实践,如何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样,有意义的活动成为当务之急。

(二)怎样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和爱家乡的意识,通过怎样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少先队员自己动手、动脑,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亲身体验中长见识,增才干,加强队员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的教育。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队伍的凝聚力还有待加强,工作机制还要继续完善,怎样调动全体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怎样加强中队辅导员的集体学习,使大家乐于、敢于参与少先队的各项工作。

五、建议打算

(一)建议团市委加大学校辅导员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适应新形势对少先队辅导员的新要求,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3

锦州城区警务改革要点

【图表说明】2011年5月以来,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以夯实社区警务、做强刑侦中队、完善防控体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城区警务机制改革,全力打造社区民警专职化、刑侦工作专业化、巡逻防控专群化的新型警务模式,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1.社区民警专职化,打造民意警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锦州市公安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城区警务改革的一条主线和重中之重来抓,实行社区民警专职化,打造出了一条顺应民意的全新警务机制。

存在问题:社区民警沉不下去,基础信息传不上来

近年来,很多地区新建的社区警务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认为警务室成了花架子。对此,锦州社区民警解释:社区民警每3天就要到所里参加一次24小时值班,接处警、办案件,第二天如果遇有紧急情况还要全员上阵,参加各种维稳处突、执勤控访等活动。这就出现了哪里事多就去哪里忙活的情况,案件办理衔接不畅,工作七扯八拽,没有头绪,疲于应付。每周下社区的时间甚至连一天都达不到,有时刚刚来到社区,就被所里找了回去,根本没有时间料理自己的“责任田”。警务室见不到人,群众有意见在所难免。对于当前公安社区警务现状,辽宁省公安厅厅长薛恒表示,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社区民警沉不下去,这直接导致了基础信息采集不上来,使很多系统处于“空转”状态;由于基层刑侦力量薄弱,预警指令下到基层所队后不能及时落地查控,使很多指令处于“空投”状态。“两空”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化的深度应用,这是辽宁乃至全国都在认真研究破解的难题。在改革前的近两年,锦州市区两级公安局先后精简了395名民警充实到派出所,配齐了社区民警,但由于民警真正沉到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基础信息采集数量少、质量差、更新维护不及时,信息平台“两空”状态始终没能改变。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综合性作战实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基层派出所所长深有感触:过去,当所长的有三难:钱难要、人难管、活难干,特别是维稳控防、信息化建设等一些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都要靠派出所所长自己搞资金、抓建设,派出所处于“勉强维持”的运行状态,所长处于“累死累活不落好,出了问题被拿掉”的境地。锦州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支队负责人表示,派出所除了要抓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外,还要拿出大量精力承担维稳处突、破案抓逃、人犯处理等工作,上面千条线,最终都穿进派出所这一根针,民警基本上是“围所转、大锅饭、干活乱”,工作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解决方案:社区民警专职专责,做实做强社区警务

锦州市公安局局长董雪峰说,在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打造一流警务的着眼点,都必须符合老百姓的意愿,群众在哪里,就要把警务的重心放在哪里。

基于这一认识,锦州市公安局把做实、做强、做精社区警务作为城区警务改革的首要任务。第一步先对派出所机构进行优化设置,明确职责,将社区警务做实。撤销派出所原有的“三队一室”设置和刑警驻所中队,按职责设岗位,按岗位定民警,派出所只设社区民警、治安民警和户籍内勤民警三个岗位。明确派出所只负责事实清楚、不需要侦查的等5类简单刑事案件的办理,在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统一移交刑侦部门办理;明确社区民警专门负责社区警务工作,正常情况下不参加值班备勤、案件查处和其他临时性工作。

随后,为使沉到社区的民警能够有效开展工作,市公安局决定向社区民警放权,把社区警务做强。该局将社区行业场所治安处罚权、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权、违法经营查处权以及新增特种行业和三级消防列管场所的前置审批权等“五项权力”下放给社区民警。

为将社区警务做精,该局根据社区复杂情况和公安工作的实际,把两个以上相邻相近的社区整合成一个警务区,一个警务区由一名社区民警兼任警长,负责安排警务区日常工作;为每名社区民警配备两名事业编辅警,协助社区民警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和维护等工作。按照警务室全部有独立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内部设施完善的标准,投入838万元,新建了24个警务室,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改革成效:基层基础全面夯实,信息整合能力增强

社区民警专职化后,使得社区民警下不去、基础信息上不来的难题得到全面破解。2011年6月以来,全市录入出租房屋信息26283条,暂住人口信息47509条,分别是前5个月总量的3.54倍和1.83倍;通过信息化手段侦破案件占破案数量的72.8%。锦州市公安局还制定出台了干部选拔、表彰奖励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向基层倾斜的政策,让责权利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目前,已有4名优秀社区民警走上派出所副所长的岗位。过去,社区民警是个谁也不愿意干的岗位,如今,社区民警已经成了大家争抢的岗位。薛恒称,下一步在全省的改革中,要在制度上对社区民警待遇给予充分保障,让社区民警岗位实现“让我去干”到“我要去干”的历史性转变。

2.刑侦工作专业化,打造民生警务

人们常说,党和政府看公安,主要看破案,人民群众看公安,主要也是看破案。由此不难看出,刑侦工作在公安警务中的重要地位。为此,锦州市的城区警务改革围绕辽宁省公安厅党委确立的“打造国际一流警务”的目标,在对刑侦工作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已初见成效。

存在问题:基层刑侦力量弱,案件侦破效能低

群众对公安破案状况是否满意呢?锦州市公安局局长董雪峰曾在全省公安现场会上自爆“家丑”说:在锦州,虽然杀人案件侦破率连续两年达到100%,而由驻所刑侦中队负责的一般刑事案件破案率明显偏低,始终在10%左右徘徊,尤其是占发案总量85%的侵财类案件破案率仅为6%左右。对此,不仅广大群众有意见,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满意。辽宁省公安厅厅长薛恒说,在2011年辽宁省公安厅组织开展的百万群众评公安活动中,群众对公安机关第一位的期盼,就是希望进一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增强公众安全感。同时,薛恒表示,在强化大要案攻坚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那些小案的侦破,全面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满意。

对于刑事案件侦破效能低现象,锦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说,改革前,刑警中队隶属于派出所,只配2到3名民警,在负责刑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派出所其他任务,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刑侦工作,基础信息采集、情报研判、刑嫌调控、阵地控制等基础性工作基本撂荒。没有海量、鲜活、准确的刑事情报信息,“大情报”平台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情报研判成果的深度和精度有限,有些甚至无法研判,导致大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得不到及时侦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刑侦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力量分散,只有从创新刑侦体制机制入手,深入推进刑侦专业化改革,把张开的指头握成拳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重点建刑侦中队,集中侦破小案件

锦州公安刑侦改革主要是以组建刑侦中队为抓手,加强刑侦基层专业力量建设,集中侦破群众关注的涉及民生的小案件。

在总体布局上,根据城区分局的治安复杂程度、人口居住密度、发案分布情况,在古塔、凌河两个分局,分别建立了铁南刑侦中队、铁北刑侦中队;

在人员配备上,保证每个中队达到15人以上,确保“个个懂侦查破案、人人会信息应用”,使城区分局刑侦民警与全局总警力的比例由以前的不足10%提升至17%;

在办公用房上,按照公安部的刑侦中队建设标准,多渠道解决相应的办公用房,在设置“三室”的基础上,还分别单独设置信息采集室、物证保管室等;

在后勤保障上,分局按照人均23650元的标准,对刑侦民警公用经费予以全额保障,遇有重大案件和专项行动,拨付专项经费,一次性配齐办公用品、单警装备,为每个中队配备3至4台办案车辆。

明确了市局刑侦支队、分局刑侦大队和刑侦中队各自承担的刑事案件侦办范围和任务,建立起指挥高效、责任明确、整体联动的打击刑事犯罪工作机制,既强化了刑侦基础工作,又加速了信息研判成果转化;既提高了大要案侦破的攻坚能力,又实现了由注重大要案侦破向大小案件侦破并重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小案难破”的问题。

同时,锦州公安还充分依托省公安厅“四台一站”的情报资源,组建了以刑侦支队为主体,以指挥中心、技侦、特警、监管、网安等11个警种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合成作战队。合成作战队下设研判中心和行动队,研判中心专门负责信息研判,行动队专门负责落实研判队下达的指令,使信息研判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成战斗力。

改革成效:打与防信息共享,破案率大幅提升

刑侦中队的组建,不仅强化了刑侦基础工作,使基础信息及时采集录入平台,为情报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通过对情报指令及时落地查控,最大限度地将研判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2011年6月以来,该局通过对来锦重大犯罪前科人员、高危地区人员落地查控,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9名,破案126起。

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形成了专业力量的优势互补。刑侦支队和分局大队在刑事技术上为刑侦中队提供有力支持,在情报深度研判上明确打击重点和方向,将大案侦破机制和研判成果转化向“小案件”侦破延伸;刑侦中队通过依托警务区物建特情、建立自控阵地等工作,为大案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6月以来,全市城区发生侵财犯罪案件845起,破获339起,破案率达40.12%。

刑侦中队和派出所在一块阵地上形成了打击和防范两个“拳头”,通过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打防双赢。2011年6月以来,该市刑事发案1375起,同比下降3.8%;破案638起,同比提高31.3%。

3.巡逻防控专群化,打造民心警务

平安是群众的第一需求、第一期盼。而平安的实现途径很大程度依赖于防控体系建设。近年来,锦州市公安机关创新城市防控体系,围绕“屯警街面”,最大限度提高群众见警率;围绕“警力跟着警情走”,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围绕“专群巡逻力量”建设,最大限度震慑犯罪分子。不断增强防控能力,织密防控网络,有效提高了掌控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的持续平稳。

存在问题:白天案多投诉高,基层所队负担重

锦州市公安局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城区构建起点线面合围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挤压了犯罪空间,夜间发案数大幅下降了,但白天发案数却上来了,尤其是110警情类治安案件办案质量较低,群众投诉率居高不下。锦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负责人称,在工作中发现,分局巡特警大队同时负责维稳处突、巡逻防控和110接处警,常常陷入大量接处警和复杂治安案件办理工作中,影响了维稳处突和巡逻防控职能作用的发挥。由于分局没有一支专门力量专司维稳处突工作,不得不经常调动派出所、刑警队的力量参与处置,严重增加了基层所队的工作负担。

辽宁省公安厅厅长薛恒在分析巡防工作时说,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主要是巡防处突体制工作不顺,具体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主体不明。有的地方由治安户政部门牵头,有的地方由巡特警部门负责,多头指挥、管理不顺;

二是职能不清。有的主要负责街面巡逻和卡点盘查堵控,有的除负责上述工作外,还要承担110接处警、维稳处突等任务,缺少统一规范,存在盲区漏洞;

三是合力不强。一些地方巡特警、派出所民警和辅警力量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缺乏有效配合,难以形成联动;

四是保障不力。有的地方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经费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持续运转。

解决方案:多警联动,重专业防控,引入社会化

锦州市公安局围绕构建社会化联动、点线面合围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明确防控主体,完善协作机制,深化信息导控,努力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围绕平安转”。

首先,充实治安防控专业队伍。将110大队整合到巡特警大队,在3个城区分局分别组建不低于50人的巡特警大队。明确由派出所按属地原则接处警,由巡特警支队、反恐支队和城区分局巡特警大队专职维稳处突、专职巡逻防控,并具有对各类治安防控力量的领导、指挥和指导权。不仅解决了白天城区街面防控空白点和警情类治安案件办案质量低的问题,还把派出所警力从维稳任务中真正解放出来,切实松绑减负。

其次是强化治安防控多警联动。市局巡特警支队、反恐支队和分局巡特警大队,根据两级指挥中心的警情,指导6个城际警务工作站、22个街面警务平台、126支社区巡防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巡逻防控。为全市社区巡防车、摩托车和巡逻民警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和单警手持终端定位仪,市局指挥中心通过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移动警务系统,对各类巡逻主体直接实施“点对点”指挥调度,减少了指挥层级,提高了防控效能。

再次,积极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全市自建自管、分散独立的365名联防队员进行整编,并新招聘139名联防队员,组建了126支社区巡防队。先后成立了互联网、宾馆旅店、开锁业、物业公司、出租车5个行业协会,其中出租车行业协会3800台出租车近7000名从业人员与巡特警建立了“巡逻同盟”。同时,社区民警充分发挥兼任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的优势,积极整合司法、工商、城管等部门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依靠专群结合织密了治安防控的天罗地网。

改革成效:社区案件大幅降,民警风貌焕然新

基层巡防力量的加强,使得社区案件大幅度下降,群众安全感大幅度提升。自2009年8月以来,夜间巡防时段案件同比下降35.6%,126个社区中有89个实现了零发案。

市局指挥中心对各类巡逻主体的“点对点”指挥调度,减少了指挥层级,既震慑了犯罪分子,也增强了打击现行犯罪的机动性和灵活性。2010年,全市城区街面发案同比大幅下降,其中街面“两抢”案件同比下降了32.46%。

由于这次警务改革是自下而上的,顺应了民警的真实意愿,维护了民警的切身利益,激发了民警的首创精神,广大民警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现在,基层民警立足本岗,专研本职,扎根基层,融入百姓,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做到了警务室门常开、警常在。2011年6月以来,全市基层民警共为群众做好事1327件,救助群众231人次,办理各类证件919件,收到群众表扬信69封、锦旗42面。

4.锦州城区警务改革经验在辽宁省推广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4

[摘要]文稿总结了一年来泰宁县整合农村派出所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派出所改革建议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加强公安派出所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泰宁县整合派出所警务资源工作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整合派出所警务资源是做强做大做实基层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面向基层的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确保警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强调:"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中央文件和全国"二十公"精神为公安派出所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公安派出所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农村社会治安相对平稳,推进农村派出所工作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较少,通过农村派出所工作改革实践为城市派出所工作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应为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进程的正确选择。

当前,农村派出所建设遇到许多现实困难与问题,与做大做强做实基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警力配置不足。一个农村派出所一般只有三四名民警,民警忙于值班和应付检查等繁杂工作,学习和开展基础工作的时间没有保证。二是经费保障紧张。这与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安经费"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保障机制有关,但公安内部资源管理不科学也是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资源分配不合理,非战斗单位占用了大量资源,有限的经费资源和公安装备很难落实到基层一线;另一方面,公安经费缺乏统筹管理,公安科技投入过时、重复建设、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三是基础工作薄弱。派出所的"婆婆"多,农村派出所为了维持工作运转,主要精力用于筹集经费,导致基础工作薄弱,治安防控能力下降。

摆脱以上困境的途径之一,就是改变农村派出所一乡一所的设置模式,整合农村派出所,建立新型警务运行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泰宁县农村派出所工作改革的实践

泰宁县位于我省山区腹地,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地区治安工作的需要,县公安局于2004年通过调整机构设置和警务机制,进行了整合派出所改革实践:

(一)优化配置,科学撤并。按照相邻合并的原则,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地域面积、交通状况、治安复杂程度等,合并相邻的两个派出所,设立中心派出所;在被撤并派出所所在乡设立警务站,由中心派出所派民警轮流驻点。同时,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方便群众报警求助,按照就近出警原则重新调整了各派出所的接处警辖区,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由中心派出所全面承担起辖区的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避免派出所整合后出现管理混乱现象。

(二)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首先,重新科学划分责任区。将整合的两个派出所辖区划分成相同数目的责任区,每个民警既有一个中心所所在乡的责任区,又有一个警务站所在乡的责任区;两个乡政府所在地责任区由于治安形势相对复杂,由派出所所长和指导员分别负责。通过合理划分责任区,保证了民警无论在中心所还是在警务站,都能熟悉辖区治安情况,保证中心派出所承担起整个辖区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其次,完善派出所工作制度。建立了《接待群众制度》、《警情通报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内部和外部联系制度》,分解细化派出所民警的职责任务,确保各项管理和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再次,强化基础工作。为弥补警务站警力不多的问题,县公安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警务站实行公安民警与乡镇司法、调解、综治等部门干部联合办公制度,通过抓"两办"(综治办、司法办)、强"两会"(治保会、调解会)、建"两队"(护村队、巡逻队),筑"三条防线"(宣传教育、纠纷化解、专项整治),形成了治安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服务,改进工作。为防止派出所整合后出现的治安管理"真空"和给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中心派出所每周轮流派1名民警驻点警务站,逢墟日增加为2名(其中1名为户籍警)。同时,加强窗口单位建设,落实为民服务措施,兑现服务承诺,开展便民利民活动,落实代办证件、送证下乡等便民活动,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解决了因机构设置调整后给群众带来不便等问题。

(四)加强宣传,争取支持。在认真分析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派出所整合的可行性方案,报告县委、县政府,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同时,深入被撤消派出所所在乡开展宣传,充分考虑并努力解决群众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打消群众的顾虑。

通过一年的实践,泰宁县派出所整合改革初显成效:一是派出所警力明显增加。全县公安派出所机构精减了33%,派出所警力增长了17%,占全局总警力的42.6%,每个派出所的警力均达到5人以上。一批业务精、年纪轻、身体素质好的民警被充实到派出所。二是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派出所民警从应付检查、值班备勤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责任区做好基础工作。全县组建了城区治安巡逻队、低保人员义务巡逻队、治安信息员队伍、保安队和治保队等五支队伍,警民联防,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更加严密。三是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全县没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和群体性治安事件,刑事立案数比上年下降4.6%,其中可防性案件下降9.5%。经调查测评,94%以上的群众有安全感。四是公安保障更加有力。县公安局积极筹措资金,更新了全部中心派出所的交通工具,建设、修缮了大多数中心派出所的办公楼。同时,与上年相比,2004年每个派出所节约经费均超过20%。

三、建设集打防控为一体的公安派出所

整合农村派出所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派出所的整体实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派出所民警存在重打轻防思想,对新的警务运行机制尚不适应。一些派出所的防控手段简单,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通过基础工作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不强。为此,要以创造"平安区域"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派出所工作,努力实现做大做强做实的目标。

(一)牢固树立派出所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警力资源,使派出所的警力配置与治安实际、基层基础工作等相适应,与提高工作效率和队伍战斗力相适应。按照"小机关大基层、小科室大所队"的模式,统筹各警种、各部门的设置,精简机关,充实派出所,想方设法改善派出所的通讯、防护、交通等装备,在岗位津贴、办公经费上给予派出所倾斜,调动派出所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以群众满意率为最终评判标准,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完善派出所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机制。明确上级综合部门的直接检查考核权,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派出所的负担。提倡科学用警,精简会议文件,力戒形式主义,保证派出所民警能够集中时间、精力种好"责任田"。

(二)扎实推进派出所警务勤务改革。适应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积极改革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着力解决基础工作薄弱、打防脱节等突出问题,提高服务现实斗争的能力。一要创新警务模式,明确警务职责。派出所实行"三队一室"(社区警务队、巡逻防控队、刑侦队和内勤综合室)模式。社区警务队负责人口管理、治安行政管理、治安案件查处、交通和消防安全防范、情报信息和服务群众工作;巡逻防控队负责开展治安巡逻、维护公共治安秩序、110接处警、紧急救助和抓捕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工作;刑侦队负责组织侦破辖区刑事案件,及时通报案情,并提出防范控制措施;内勤综合室负责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以及统计、档案管理、文书材料、信息协调等内务工作。二要落实管理机制,承担打防任务。教育派出所民警牢固树立基础工作为第一要务理念,牢固树立基础工作为侦察破案服务理念,牢固树立防侦一体化理念。建立责任共担、工作共抓、成绩共享的绩效考评办法,明确社区警务、巡逻队既有管理防范任务,又有破案任务,实行辖区发破案任务捆绑考核机制,以解决派出所不承担破案任务后出现的基础工作没有落脚点问题。畅通联系渠道,建立情报信息研判会、警情通报、案情分析会制,加强内部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有针对性地指导防范、破案工作。三要抓好工作磨合,形成打防合力。针对派出所民警刑事侦察业务不熟、技术装备薄弱的现状,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等方法,逐步理顺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刑侦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根据派出所的实际情况,实行刑侦民警包片制、驻所制等,指导派出所落实侦查破案工作。建立团结协作、联勤互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所队磨合,逐步形成刑侦抓重大疑难案件侦破、派出所承担一般案件侦破的工作格局。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对档案职称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为了这项工作,省档案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三次召开会议,4月28日专门进行了动员部署,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沈文定同志就档案职称改革工作有关情况作了说明和介绍,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档案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

对“以考代评”,档案系统同志在思想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认识问题,认为局(馆)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职称与实际待遇不挂钩,有没有职称无所谓。档案职称“以考代评”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要站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工作。

首先,档案职称改革是顺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自*年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广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得到肯定,待遇得到提高,调动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稳定档案专业技术队伍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扩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各界对档案干部的专业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改革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目前实行的职称制度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档案队伍的人才结构和专业技术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省档案局早在20*年就开始研究酝酿,去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实施办法》于今年2月正式颁布实施。

其次,档案职称改革是加强档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年档案局(馆)实行公务员制度管理,从事档案专业工作的人员不能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局(馆)停评职称至今已经10多年了。档案部门是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门,各级档案局(馆)和各级机关档案室是档案专业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档案干部队伍的主体,由于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的局限性、评审方法的单一性等问题,把档案干部队伍的主体全部挡在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大门之外,导致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素质的急剧下滑,人才青黄不接,已明显阻碍整个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行“以考代评”制度,把从事档案工作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纳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档案专业技术队伍,提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对于全面调动档案干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档案职称改革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地、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分析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中,大家都看到了档案人才队伍眼界不够宽、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新形势要求有差距的问题,尤其是各级档案馆普遍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改革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实行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高级职称“考评结合”、公务员“评聘分开”新的评价办法,对于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尤其是加强高级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意义非常深远。

二、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和履行任务职责

由于今年是职称改革的第一年,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落实,各级档案部门的任务职责也各不相同。省档案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材和考试大纲的编写出版,研究建立考试题库,做好全省师资培训工作,配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事考试办公室)做好考试的各项相关工作(如:出卷、报名、阅卷、发证等),与省人事部门协调,做好有关政策的制定、解释等工作。

市档案局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主动配合市人事、考试部门,做好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及考务工作,开展“以考代评”的培训辅导工作。由于这次考试是面向全社会的,并且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培训的范围、要求都与以往培训不同,所以有一定的压力。

县(区)档案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以考代评”宣传、发动工作。不仅要鼓励发动本局(馆)干部积极参与以考代评工作;而且要发动本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人员来参加以考代评工作,尤其是动员各级机关的档案人员都来参加以考代评工作。要通过“以考代评”扩大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影响,提升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要通过“以考代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档案,投身到我们档案队伍中来,壮大档案干部队伍的力量。这次我们把市属单位协作组组长也请来,主要是请你们会后做好“以考代评”宣传、发动工作,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协作组的每个档案员。因为原来不能参加职称评审的机关档案员从今年开始可以参加职称考试,请他们也能积极参加。

三、加强领导,确保档案职称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要保证档案职称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档案部门的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确实要负起责任,尽好职责,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主抓、职能处室尽职尽责”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宣传发动要到位。此次档案职称改革,对于舟山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天开会本身就是一次宣传和动员。希望各地要尽好宣传发动的责任,使档案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实施办法》的主要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各级档案局(馆)的同志要带头参加考试,用自身的积极行动支持、宣传档案职称改革工作。

三是沟通协调要到位。要注意搞好与人事、职改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好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希望各地要与人事部门、职改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四是保障措施要到位。

教材预计5月份就可以正式出版发行。考试大纲,省档案局准备在今年考试通知出来后一并在网上公布。省档案局将在6月举办全省师资培训班。市档

案局也将适时组织考前培训工作,请各地积极协助。

同志们,今年是档案职称改革关键的一年,考试和评审双轨并行,工作量会增加不少,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工作的标准不能降。刚才,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6

清明节是祖国传统化节日,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传统化教育,不断增加学生修养、提升素质。小编为您整理了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方案,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顽强的意志,练就过硬的本领,成人成才,报效祖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团结互助等行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

二、扫墓地点:卫辉市凤凰台烈士陵园

三、扫墓时间:3月31日上午

四、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五、活动安排:

1、准备活动安排:

(1)全体师生3月31日上午7时40分在学校旗台前集合,班主任清点人数。

(2)7时50分学生步行前往卫辉市烈士陵园。

(3)在烈士陵园广场内,学生按平时升旗队行面向烈士英雄纪念碑站立。

2、祭扫烈士墓程序安排:

(1)敬献花圈。

(2)默哀1分钟。

(3)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4)重温入队誓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领誓)。

(5)领导讲话。(李主任代表学校讲话)

(6)为烈士墓敬献白花,清理烈士陵园内的垃圾。

六、活动要求:

1。各班主任在活动前做好学生安全教育、纪律教育、环境卫生教育、互帮互助教育。

2。各班主任在活动前,需对清明扫墓的有关知识向同学们做好介绍。

3。各班组织复习少先队入队誓词及宣誓动作。

4。少先队员必须穿校服、佩带红领巾。

5。各班主任和老师在活动中组织学生有纪律地活动。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祖国传统化节日,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传统化教育,不断增加学生修养、提升素质。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主题

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

三、活动时间

4月3日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教室

五、参加人员

五年级五班全体师生

六、活动程序

1、唱队歌

2、班主任宣布活动主题:同学们,本月的班队会主题是: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4月4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我们利用清明节三天的时间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了解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的意义,并利用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谈。清明过后,写出祭奠体会,发表感言心声。

3、主持人献词: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奏哀乐,全体默哀3分钟。)

主持人发言: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名人张玉华将军,课前我们都收集了有关张玉华将军的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名誉校长张玉华将军的事迹。

4、主持人发言:我们的乡,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你还了解哪些英雄的感人事迹,给大介绍一下。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背景:

清明节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具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怀念逝者,祭祀祖先,缅怀烈士。为了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当中的学生团员党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此次清明扫墓活动,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扫墓活动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使命感,使我们自觉的投身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活动主题:缅怀英勇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四、活动时间:****年4月5日

五、活动地点:烈士陵园

六、活动参与人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

七、活动主办: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活动的负责人:祝文龙

八、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①通过内部例会宣传活动,告知活动内容;

②通过飞信、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活动详情,统计参与人员信息;

③安排人员提前一周前往烈士陵园熟悉路线及环境为正式活动做准备;

④提前搜集烈士陵园相关资料,并张贴条幅;

活动流程:

1.、在学校邮局门前召集参与人员,清点人数,作好记录;(7:00~7:20)

2、组织队伍有序进入烈士陵园;(9:30~9:35)

3、部长带领大家一起前往烈士纪念碑祭拜先烈;(9:35~9:50)

a)整理队伍,全体安静,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b)代表向烈士敬献花圈;

c)全体默哀1分钟;

d)由祝文龙带领全体人员宣誓;

e)全体人员依次向先烈敬献花朵,敬献完后回到原位置;

f)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全体合影留念;

4、集合队伍,清点人数;(11:00~11:05)

九、活动注意事项:

1、烈士墓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举行祭扫活动,要穿着整洁。

2、墓地是英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

3、在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在参观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保持安静,有秩序,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

4、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墓地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5、如果早晨临时不能到的,请及时向负责人说明,以免耽搁行程;途中如有事离队要向负责人说明,得到许可签退后方可离开,且离队后的安全问题由本人负责。

十、活动的经费

单价(元)数目总价

条幅5合计10米50

花篮,小白花50,2.52,20100,50

车费520100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7

关键词:足球热;发展;原因

自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后,足球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该方案由中央批准颁布,站在国家高度规划足球的改革和发展,将足球放在重要发展地位。自该方案后,有关足球的各种报道层出不穷。如,提出足球进校园,在中小学推广足球操;清华时隔4年再招足球特长生;北师大成立首个校园足球研究机构;足球进社区,社区配备足球指导员;各地方政府和学界研究者开展有关足球发展的各种研讨会等一系列有关足球的新闻报道和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什么国家重点提出发展足球项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足球在我国盛行现象的原因。

1、足球兴起的历史原因

足球起源于中国,成型于英国,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的雏形。我国古代蹴鞠的发展经历了由黄帝时期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盛行,最后到清朝的衰落这一过程。我国有几千年的蹴鞠历史,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提出发展足球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中国古代足球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用于军事练兵,蹴鞠曾经是战争的武艺或军事训练的手段;用于节日娱乐,属于一种民风习俗或民间活动,如“寒食蹴鞠”;用于朝廷宴请,作为一种娱乐表演;蹴鞠艺人的出现,教坊中有专业蹴鞠艺人;用于娱乐消遣,蹴鞠在民间开展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蹴鞠在中国古代的体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我国具有丰厚的足球历史文化积淀,这对提出重点发展足球提供重要依据。此外,2006年国务院将蹴鞠列为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说明蹴鞠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产物。由上述足球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见,此次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纵观我国古代体育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蹴鞠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为足球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作为足球的发源地,具有丰厚的足球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得天独厚的足球历史文化条件为重点发展足球提供历史依据。

2、发展足球的现实原因

中国足球命途多舛,经历着一段多难的血泪征程。现代中国足球处于窘境,特别是男足一直是被大众嘲讽的对象。自2002年“黄金一代”男足进入世界杯决赛后,中国在足坛上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男足,被媒体称为“伤不起的国足,扶不起的阿斗”。国足自身面临的成绩突破困境和大众媒体对国足的各种负面报道让男足受到社会的诟病。由于中国足球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将国足放在战略发展地位。为了改善中国足球发展处于困境的状况,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中国足球改革的方案,重点发展足球项目,将足球放在战略发展地位。通过足球发展方案的提出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加快发展足球项目,提升我国足球的国际地位,这样可以极大改善中国足球的地位和现状,改善我国足球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局面,提升球员和球迷对国足的信心。此外,现代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职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展可以认为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一种表征。因为足球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盛会,提高我国足球水平,可以提升我国在世界足坛的地位,改变之前在世界足坛羸弱的形象,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重点发展足球是提升我国在世界足坛地位的必然要求。

3、足球的经济价值

无论从经济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足球有着超出运动本身的意义。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足球产业年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足球产业占整个体育产业总产值约40%,当之无愧的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带动经济发展,形成独特的“足球经济”。“足球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很强,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足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广告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足球经济带动整个足球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足球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体育产业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提出重点发展足球的策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此外,足球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国家将足球作为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的突破口。由于有着广泛的参与人群与关注度,一直以来,中国足球都被视作体育改革的先锋。足球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较大的一项,国家将足球作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足球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将足球作为一个体育产业改革的先锋代表进行改革,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然要求。

4、足球项目的魅力体现

足球项目体现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值得提倡和学习。这些精神的贯彻,可以成为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手段。“足球精神”体现在协作精神,足球项目需要队员之间的协作和完美配合才可以取得最终的比赛胜利。“足球精神”还体现在团队精神,可以激励团队里的每位成员勇往向前,奋力争先,团队精神也是团体凝聚力的旗帜。足球项目需要合作精神,团体精神和协作精神,这些精神和品质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明确的集体观念,有助于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奋斗目标,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反对狭隘个人主义。同时,这些精神的培养和提倡,可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提高民族凝聚力。因此,足球运动体现的精神品质是提出发展足球的内在要求。

5、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刻不容缓,“少年强则国强”国家一直积极致力于采用各种改革措施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局面。足球改革方案提出推进校园足球普及,这对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加强国家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通过校园足球的开展,带动校园体育活动,能够进一步发展“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的开展和进行。国家大力提倡足球进校园,对培养新一代足球运动员,扩大足球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提升总体运动能力有重要意义。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可以增加足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育新一代的足球爱好者,更能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

结语

由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提出重点发展足球而非其它运动项目有一定的原因。足球迎来了它的春天,在我国将足球放在战略地位提出大力发展。各地纷纷响应政府号召,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足球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如,大力兴建足球学校,扩展师资队伍等。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风靡一时的“足球热”而是持续发展的“足球火”。这就要求政府和地方在大力提倡发展足球的同时,也必须要警惕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做法的极端化,功利化,盲目模仿等消极问题。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发展中国足球,实现我国足球可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2003.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8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纽带,团县委始终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为中心,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融合,努力完成了2018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我的中国梦”“不忘初心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二是深化体验式教育,广泛开展“红领巾手牵手”“动感中队创建”“亲子爱心义卖”等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寻找最美南粤少年”等活动,评选表彰最美紫金少年、优秀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为青少年树立了一批榜样标杆;四是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共组织关爱留守儿童、贫困青少年、特殊青少年活动30多场,为200多名贫困生发放社会助学金75万元;五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有效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六是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中学共青团名师工作室,打造了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有效优化了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团县委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助力我县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中学共青团、少先队改革还不够到位;二是辅导站的工作合力不大,作用有待提升;三是品牌活动创新不足,思想引领作用不强。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团县委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深化中学共青团改革和少先队改革,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少先队改革实施方案》是新时代中学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指南,今后,团县委将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深度对接推动改革,在改革攻坚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根据制定的任务和时间表严格落实,逐步推进改革攻坚,通过改革选优配强团队干部,强化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团队组织更好地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争取各方资源,继续深入推动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特别是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使用。辅导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利于提升我县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辅导站制度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大力争取专业人才支持,着力打造青少年“社区矫正”“校园防欺凌”“防性侵教育”“父母学堂”“心理疏导”等品牌活动。

三、结合创文工作,创新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品牌,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县各中学中建立团校、小学中建立少工委,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核心价值观你我齐践行”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发展团员志愿者和红领巾志愿者,引领青少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五四”“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为契机,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和主题团队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和美德教育;充分挖掘苏区血田、红屋、刘尔崧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紫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道德实践内涵。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9

自1993年上海试点校长职级制以来,过去二十余年间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展开职级制改革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但目前针对职级制改革的研究从总体来说数量较少,且多局限于单个区域,立足于多区域政策实践的经验总结性研究还较为缺乏。而无论是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在2011年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校长职级制都成为了宏观政策着力推进的改革举措,当前对校长职级制试点地区改革经验总结的研究缺失,造成了尚未试点地区缺乏可借鉴的制度经验,从而对职级制改革的大范围推进带来了决策困难。

一、改革政策文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职级制改革的技术性问题上,最为突出也最迫切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设计改革的政策文本。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作为具有探索、实验性质的公共政策,职级制改革政策文本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本文正是基于实地调研信息,对各地职级制改革的政策文本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维度主要为政策文本设计中的政策目标、颁发主体、配套性措施、实施对象等四个方面,而这些也是未来各地区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时最需要在政策文本中首先明确的政策基准面。

(一)政策目标

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动因源于各地对校长队伍管理实践中不同难题的解决,由此各地的政策出发点也充满了地方色彩。从调研数据来看,各地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很少基于单一目标,而是基于多个目标,总结起来共有四个目标。其中最为常见的目标是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其次是淡化学校或校长的行政色彩以及理顺校长队伍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根据职级适当提升校长的待遇水平也是部分地区的政策出发点。而根据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1年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校长职级制都被作为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的重要改革手段,可以看出,未来各地职级制改革还是应当以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作为政策出发点,兼顾其他政策目标。

(二)政策颁布主体

校长职级制改革涉及校长的人事任命、管理、工资等多个方面,因此,多地校长职级制改革都采取多部门联合的途径,颁布政策文件的主体通常为市委办公室、市政府转发,政策制定者则涉及教工委、教委、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编委办、财政等部门。

(三)改革配套性措施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先出台职级改革主文件,再逐步追加配套方案措施。一般而言,除校长职级的评审认定外,各地都围绕政策目标的实现出台系列配套性措施,包括四个方面:校长的职级工资标准、选拔聘任制度、流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在这些配套性措施配合下,各地改革的推进才更为顺畅。

(四)实施范围和对象

在实施对象范围上,各地也有所不同。从实施对象来看,大部分地区职级制改革仅涉及正职校长,部分地区(如深圳)将副校长也纳入职级制改革中。从实施范围来看,一般校长职级制涉及全日制中小学、特殊学校等,但也有部分地区(如上海市)将幼儿园、职业学校等学校校长也纳入职级制管理之中。具体见下表。

二、政策文本的分析纬度

在对各地政策进行基础信息扫描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评估各地政策文本在改革实践中的可行性,为其他地区政策文本的制定提供经验。在本文中,政策文本的分析维度采用了巴尔达赫的观点,即影响一项公共政策的目标实现主要有四个影响因素: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本文借鉴这一可行性评估的框架,从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四个维度对各地职级制政策文本在实践中的运行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各地校长职级制政策的技术层面分析

从技术层面衡量公共政策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一标准包含两个重要含义:一是是否具备实现政策目标的技术手段;二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政策目标。

在校长职级制改革这一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存在着对三种技术手段的衡量:一是对校长职级的评定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二是对校长办学绩效评价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三是针对不同的校长职级,是否具备相应的培训发展体系以助力校长专业发展。

1.校长职级评定与校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考核评价与职级制评审密不可分,许多地方在进行初次职级评审后,除高级别的职级评审还需经过特定程序外,大多依据日常业绩考核作为晋级升档标准。因此对校长职级评定与绩效评价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将结合进行。

考察校长职级制评定的技术手段,按照不同职级对校长群体进行划分,事实上是对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合理衡量。目前,大部分较早开展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地区都已经开发出具有操作意义的校长职级评审认定指标体系,而在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展较晚的地区,还没有可操作意义上的校长职级制评审认定指标体系,但也已开发出相应的指标框架。从各地校长业绩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已在政策中明确校长业绩评价考核的内容及其标准。

总体来看,校长职级制评审认定、绩效考核所需的指标体系在技术手段上并不难实现。从各地政策文本来看,除实施较晚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都已形成评审指标体系。然而这些标准体系在权重、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评审手段也不尽相同,造成其科学性、合理性各异。这意味着目前虽然已具有能实现校长职级制政策目标的技术水平,但借用技术手段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未来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在职级评定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2.校长职级制专业培训体系

尽管大部分地区都在座谈中提及按职级分层培训的重要性,但目前仅有一半地区在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职级提供分层分类的培训,而真正按不同职级提供分层分类培训的地区几乎没有。可以看出,尽管通过职级制提升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各地职级制改革的出发点,并且提供分级培训、菜单式的定制服务等在技术手段上也已经具备,但在各地实践中,由于现有的技术手段在运用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难题,如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监控评价,如何保障培训在更大范围具有可复制性等。

(二)各地校长职级制政策的经济层面分析

经济层面是从政策资源角度衡量政策可行性,包含两个重要含义:一是该政策方案使用各种经济资源的可能性;二是对该政策实施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职级制改革的成效难以量化,因此主要评估政策方案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

校长职级制改革所需要的经济资源主要是对校长职级工资的财政投入。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校长职级制改革都采取了增量改革的形式,仅有极少数地区采取存量改革或暂未出台相关政策。而改革所需的财政经费并没有列入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增量改革多是采取专项经费的形式进行发放;存量改革则是从整体的教师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留存,由教育部门统一核算校长能绩工资与级等工资所需费用。这两种不同的经费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增量改革能够减少教师与校长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并能够在更高水平上提升校长待遇,但其弊端在于经费来源的不稳定性,由于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支出,其合法性基础薄弱,可持续性受到政策波动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存量改革能够减少由于政策波动带来的可持续性差的问题,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在同一个财政盘子里支出,容易激化校长与教师间的利益矛盾。

(三)各地校长职级制政策的政治层面分析

政治层面是从社会共识的角度考察公共政策可行性,即考察一项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形成社会共识。

校长职级制在多大程度上达成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一是对校长队伍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的社会共识;二是提升校长待遇的社会共识。

对于校长队伍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的社会共识,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在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专业化提升教育质量是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议题。而无论是大学去行政化还是公务员试行职级序列工资,也都反映出社会与政府在按照专业人员标准改革公共部门上所达成的共识。

对提升校长待遇的社会共识,则还需培育社会共识基础。尽管目前缺乏数据支撑,但社会对教师、公务员等公共部门雇员的涨薪问题十分敏感。从各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校长的工资水平实际上并不高,但信息透明度有待增强。只有在校长工资问题上加大信息透明度,才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普遍的社会共识。

校长待遇提升的另外一个共识基础是对校长与教师间合理水平差距的共识。目前各地均存在教师对校长待遇水平十分敏感的现象,校长群体也对班子成员由于职级工资造成的不均衡表示焦虑。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工资水平差异并形成业内共识,是未来相关部门工作的另一个努力方向。

(四)各地校长职级制政策的行政层面分析

行政层面是从行政操作的角度考察公共政策可行性,即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可能性问题。其考察标准包括:权威、制度约定、能力以及组织支持。

校长职级制的行政可行性主要是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精准实施。从政策文本的颁发主体已经能够窥见各地在减少行政摩擦成本上所付出的努力――校长职级制的改革涉及多个部门,行政上的可操作性有赖于各部门形成合力的组织支持。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地区的职级制都需要教育部门联合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社保部门、编制部门等共同制定,以减少政策执行的交易成本。

但组织支持并不足以支撑职级制的顺利推进,职级制的改革最初是由教育部门推动,其他部门推动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在职级制推行更为彻底的青岛与潍坊,部门协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说职级制改革的行政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权威推动,但这就会带来政策持续性不可预期的问题。

三、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的经验特性

在基础信息扫描与政策文本运行的基本情况评估之外,对各地共同的政策经验进行总结也能够为未来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推广提供信息基础。总体来说,各地在校长职级制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经验特性。

(一)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的必要准备

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改革经验、研究先行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的必要准备。作为一项探索性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过程充满了“未知”,各地亟须明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路线图。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各地在校长职级制改革之前都组建或外聘研究团队,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各地区还对已开展的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地区进行调研,充分学习改革经验。应该说,前期理论研究与对其他地区改革经验的借鉴,在很大程度上为改革提供了正确引导。

(二)职级制改革试点的基础

充分、准确把握本区域内校长队伍的基本现状是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的基础。各地区职级制改革的第二个政策经验是充分、准确地把握本区域内校长队伍管理的基本现状,调研中发现,各地区在职级制实施前都有对本地区校长队伍的全方位基线调研,包括对区域内基础教育实情、学校管理、校长队伍管理等基本情况的研究。

校长职级的比例结构,不仅涉及对校长队伍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结构的判断,也涉及对区域内校长队伍建设方向的判断。由此,职级结构本身的划分,需要结合区域内校长队伍的现状才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三)校长职级制实施的基本步骤

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深化完善、形成制度,是校长职级制实施的基本步骤。改革的第三个共同经验是各地区都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与完善制度,才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广。这一经验是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性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特征缩影。

(四)职级制实施的基本载体

以改革为契机,建立起以职级制为核心的系列制度是校长职级制实施的基本载体。如前所述,校长职级制改革涉及校长队伍管理的多个方面,由此各地的职级制度建设也涵盖了不同的方面。各地区职级制改革一般都会建立、完善包括任职资格、任期、选拔、职级、职级工资、绩效考评等校长管理制度。

在相关制度建设基础上,各地区都加大了对职级评定与绩效考核所需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开发,总体来看各地都成立了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根据多元化评价与多中心治理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且来源多元化的评价队伍。

(五)校长职级制改革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

地方政府强力推动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最后一个共同的政策经验是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职级制改革的内容和过程,涉及政府多部门间权限的重新划分,也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因此职级制改革亟须减少部门间的摩擦成本,而这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以更好地在部门间统筹、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少先队改革方案要点篇10

关键词:敏捷开发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14-02

敏捷开发是21世纪初产生的新型软件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软件开发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的。敏捷开发技术中包含了先进的开发理念――Scrum模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Scrum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响应能力。Scrum开发方法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参与人员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交流合作,强调软件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1物联网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物联网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现有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大多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入项目教学的模块,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学习。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的现象,学生感受不到真正的、企业化的物联网氛围,因此不愿意自主地动手操作。

(2)自2010年国内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物联网专业至今,经历了六年的实践,但是学校在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其课程大多是演示型和验证型的[1],缺少在真实的物联网环境下面操作的经验,其教学过程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缺乏物联网工程的实践经验,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教师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职称评定,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科研型的,“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缺乏。任课教师缺少物联网工程的实践经验,将过多的学时用于理论教学,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物联网的实际需求脱节。

2基于敏捷开发中Scrum模式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物联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敏捷开发中的scrum方式引入物联网实训课程中,根据敏捷开发的思想,在物联网教学改革中应用Scrum模式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让学生感受真实企业中物联网的氛围。

2.1根据Scrum开发模式划分物联网实践教学阶段

Scrum开发模式将软件开发分为5个阶段:确定项目内容与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召开计划会议,每日站会(日常例会),召开项目评审会议,召开项目反思会议。

根据Scrum开发模式,将物联网教学阶段划分为5个部分:明确教学内容并制订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日常授课、阶段性教学效果评议、教学效果总结。

2.2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物联网教学阶段的5个部分,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部分:明确教学内容并制订方案。由教师制订物联网专业的实施性教学方案、学生分组方案。教学实施周期为一个学期,每周为一个教学小周期,由任课教师将物联网教学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并且标注项目的优先级。

(2)第二部分:编写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教师召开讨论会议,根据教学内容和实施性教学方案编写物联网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这两项内容由物联网教师团队共同完成。

每学期初召开教师讨论会议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由课程负责人告知团队该课程中重要且优先级较高的项目模块,教师团队共同探讨,一起决定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进度,并合理地安排课时,形成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标准文档,保存备用。

(3)第三部分:根据计划进行日常授课。教师团队成员各自按照授课计划进行日常授课,并为接下来的一堂课制定计划。在日常授课部分,每个教师要回答3个问题:上一堂课我做了什么?今天的这堂课我要怎么做?我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第四部分:阶段性教学效果评议。在每一个教学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团队成员要向课程负责人汇报教学情况,展示教学效果,并说明下一阶段的执行计划,由课程负责人评价其教学质量[4]。

(5)第五部分:教学效果总结反思。在整个物联网教学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团队的成员要向课程负责人汇报整个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情况,演示经典的教学案例,展示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反思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2.3项目分工与角色扮演

在Scrum模式中,其项目团队由产品负责人、项目主管和开发团队组成。产品负责人的职责是保证产品效益的最优化和开发团队工作价值的最大化。项目主管的职责是确保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实施项目计划。开发团队是自发组织的团队,通常人数在3至9人。敏捷开发方式认为,团队人数少于3人则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团队人数大于9人则需要协调的事务过多,影响执行效率,因此,3~9人的开发团队能够最好地完成项目工作,而不需要依靠团队以外的人员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校实际的教学环境,产品负责人由任课教师担任,项目主管和开发团队由学生担任。开发团队由6名同学组成,其中1名同学兼任项目主管。6名同学中2名同学完成物联网感知层的安装与调试,2名同学完成物联网应用层软件的安装与配置,还有2名同学完成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和pC应用开发(.net和wpF)。

2.4考核评价

根据Scrum模式的特点,将物联网课程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考评时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每次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时,任课教师要以产品负责人的身份参加考核评价,每个项目的综合得分取决于每个学生的个人贡献和项目团队的整体得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个人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3]。

3结语

通过在物联网教学过程中引入敏捷开发和Scrum模式,对物联网教学在教学阶段的划分、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以及成绩考核方式4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证明,以敏捷开发模式进行物联网专业教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显著的改善,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胜任“物联网”相关岗位工作。笔者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敏捷开发模式将会在物联网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治海.“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70-71.

[2]黄伟,徐新黎.开放式教学法在物联网导论教学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15(2):68-72.

[3]吴衡.基于敏捷开发的高校网络评教系统[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4):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