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农业市场分析十篇生态农业市场分析十篇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6:33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零售业态变迁SCp范式消费者效用

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经济体制30多年来的改革,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经历着变革。从1979年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贸市场开始取代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成为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贸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超市零售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四川随之也引进了这种零售形式,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零售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基于此种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找到影响变迁的诱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政府规范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零售组织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零售业态从营销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处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李春成、李崇光,2007)。因此本文将农产品零售业态定义为通过买卖形式将农产品直接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销售行业。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问题直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代表主要有:董晓霞等(2006)把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国营菜场时期、农贸市场时期和超市迅速发展时期,并阐述了超市零售对农户的影响。邓涛(2006)对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变迁历史作了细致介绍,指出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主导地位,是生鲜零售业态变革的正确途径。宣亚南等(2003)对生鲜超市压倒农贸市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两种零售组织也理出了一些各自的特点,认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暂时还有难度。

业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和零售终端组织形式的超市零售有大量研究,其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超市是否能很快取代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胡定寰等(2003)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的调查,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经营特点,超市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齐永智(2004)认为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左两军(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李春成等(2007)认为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的特点,使其有各自的市场空间,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共存;赵晓飞等(2009)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发现,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这些文献从侧面也反映了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相关研究通常是设定一系列变量,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加以验证,得出最后结论,缺乏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上把握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根本元素。或者通常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构成国家成分的地区或者省份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指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各自竞争力是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诱因。

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推理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从改革开放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取消统购统销的过渡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至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十项政策》)颁布,明确提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产品流通。这个时期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特点表现为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农产品零售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6-1997年)。《十项政策》颁行以后,农贸市场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1988年“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第三个阶段,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出现并迅速发展,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动力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零售手风琴假说(Hollander,1966)、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零售生命周期理论(Bass)等,他们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消费者的导向原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不仅关系到对零售企业的效益评价,也是实施营销战略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基础(中村孝士,1987),还是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决定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称之为效用或者收益,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是期望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即效用的最大化。而影响消费效用实现最大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

在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供给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产品流通终端的零售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在决定了与对手相比不同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竞争力与供给水平成正比,竞争力越强,供给水平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将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各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两大要素。下面应用SCp框架分析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为假设建立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四川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特征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特点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定假设的合理性。

(一)零售组织的SCp分析

建立在主流的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从而达到分析产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以及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SCp分析框架对三种零售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厘出各自的经营竞争力,如图1所示。

1.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组织行为一般由其市场结构决定,基于市场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行为。三种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表1所示。

2.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通过上述对三种零售组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处于过渡时期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带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效率很低;带有完全竞争特征的农贸市场在短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本身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利润率较低;超市零售带有很强的垄断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透过市场绩效,三种零售组织的优劣势分析如表2所示。

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劣势在于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低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优势和劣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关系,能方便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消费者效用论的运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Y表示预算支出,用p表示价格,用X代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pg、pn、pc分别表示国营价格、农贸市场价格和超市价格,g、n、c分别表示消费者同一时期内去三种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的次数,U表示效用。假设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三个零售终端,任何一个消费者用于消费农产品的Y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且pc>pn>pg,同时,任何单独的消费者不能影响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

令max(U(x))=U(g,n,c)

s·t·p*X≤Y

消费者选择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的边际效用为mUg,选择农贸市场的边际效用为mUn,选择超市的边际效用为mUc。则有:

mUi/mUj=pi/pj(i≠j,i=g,n,c;j=g,n,c)

根据p*X≤Y,推出p≤Y/X,而要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p应该等于Y/X,所以p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零售组织的临界价格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定时,其选择零售终端的临界价格与消费者预算成正比。通过三种零售组织农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临界价格进行比较,来解释消费者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差异。

第一,p≤pg时。当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小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只有选择在国营零售组织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即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很低,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起比国营零售组织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国营零售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

第二,pg≤p≤pn时。即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大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小于等于农贸市场的价格时,国营零售和农贸市场共存,当p更接近pg时,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反之,则倾向于后者。

第三,pn≤p≤pg时。同理,消费者由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农贸市场和超市零售都是可选择的农产品零售组织形式。

第四,p>pc时。人们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高,对农产品消费时已不再受预算的约束。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在超市或者比超市定位更高的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诱因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所选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经济年鉴。有些数据鉴于资料所限,存在一些缺省,但不影响论文结论。

(一)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1978-1985年)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呈现出pg≤p≤pn的水平。

验证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零售业态的变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这个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居民的购买力低,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因此能得以继续存在。但同时这个时期居民的收入呈现上涨趋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贸市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正是呈现出pg≤p≤pn的水平,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按照上述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贸市场比国营和集体零售更具竞争力。如假设成立,则要求随时间的推进,农贸市场应该呈迅速成长状态,国营和集体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渐缓或衰退。

由表4可见,集市贸易成交额连年上涨,国营、集体商业零售组织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事实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二)农贸市场时期

这个时期(1986-1997年)农贸市场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消费水平处于p接近等于pn的水平,消费者要获得最大化效用,就应该首选农贸市场进行农产品采购。

验证假设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这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提升快、总体水平不高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继续上升,基数逐渐扩大,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相比过渡时期阶段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仍然较大,城镇基本上为温饱水平,农村更是处于贫困水平。居民基于农产品的消费还是更多出于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考虑,推动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正是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符合假设1的结论。

验证假设2。这个时期消费者在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更多是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农贸市场相较农产品超市和其他零售形式更具竞争力。表6是四川1986-1997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集市贸易不管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极大扩大,农贸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应地,农产品超市零售组织刚处于萌芽阶段,无力与其抗衡,其发展特征符合假设2的结论。

(三)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

这个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零售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现为pn≤p≤pg。

验证假设1,如表7所示。

可见这一时期四川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城镇进入小康并接近于富裕阶段,2009年农村收入也迈入小康水准。但由于仅限于小康水平和温饱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消费差别便得以呈现(见表8)。到目前为止,超市并没能取代农贸市场,而是二者得以共存。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由理论推理可知,农贸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n的购买者。农产品零售超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更安全、更卫生、优质、环境舒适等方面,主要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c的购买者。四川零售业态这一阶段的特点就应表现为农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虽大,但逐渐减缓或下降,相应地,农产品超市所占市场份额渐高、规模扩大。通过表9、表10显示,这一时期统计数据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结论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在需求量一定时,影响效用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需求决定供给,因而收入水平决定零售组织形态。供给反过来影响需求,而影响零售组织供给水平的主要要素是其竞争力,因此组织竞争力是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事实与理论相符,证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省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是在没有考虑需求量变动下做出的假设和验证,但通常需求量变动也会体现在收入的变动上,因此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长期来看,超市零售取代农贸市场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种趋势,但短期内不会发生。长期而言,超市零售作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取代在较低阶段产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局部地区已达到p>pc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却不高,到2009年城镇居民仅接近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只有小康水平。表现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收入发展不平衡,使得农贸市场和零售超市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零售市场组织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二者共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3.邓涛.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6.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11)

7.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和前景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8.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9.袁玉坤.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研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选择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9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董晓霞,黄季,ScottRozelle,王红林.北京超市发展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果蔬生产和销售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生态蔬菜;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07-03

生态蔬菜是指在蔬菜的育苗、栽培、采收、运输到上市供应的全过程中,无有害环境因素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清洁卫生的蔬菜产品。发展生态蔬菜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为蔬菜栽培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搞好贵州生态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仅仅掌握一般的栽培技术是不够的,在结合贵州环境地理优势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区域化蔬菜生产格局、栽培制度的改革,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201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近1200万亩,产值230.6亿元,全省农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达524元,纯收入466元,已分别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民总收入的26.3%和15%。

一、贵州省生态蔬菜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全省国土面积17615247公顷。农用土地15251925公顷。占总国土面积的86.58%。贵州具有独特的“天然空调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候在15℃,降雨较多,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土壤、水质和空气环境良好,生产地的外源性污染很小,适宜叶菜类生产以及各类正季蔬菜生产,是生态蔬菜理想的生产地。此外,贵州是人口大省,并且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在贵州发展生态蔬菜具有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区位优势上。发展空间大,贵州是西南交通枢纽,正在建设的“两高”、省内“6横7纵8联”、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等系列交通网络,将形成链接珠江三角洲、成渝经济区、长珠潭城市群、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目标市场的快速通道网络,极大地促进以东南亚为主要流向的贵州蔬菜产业发展,也将有利于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客商进入贵州谋求发展,将贵州蔬菜推向世界。再者,建设生态蔬菜基地,与城市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也能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另外。贵州省聚集了几所重点高校。学校内部基本都开设了农学科,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试验田推广,这对发展贵州省生态蔬菜行业起到巨大的良性作用。

2.劣势分析

生态蔬菜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而贵州一直以来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教育都是出于落后的地位。整体的贵州人员的素质较低。而农村人口的人员素质更低,导致贵州省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从而影响贵州生态蔬菜的长远发展,生态蔬菜的产业化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的交通建设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滞后的,市场体系的建设也不健全,对于一些菜农来讲信息来源路径比较狭窄,一般是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和人们的一般喜好来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对于外源市场的信息反映是比较“迟钝的”。再者,蔬菜的保鲜期较短,一般以鲜销为主,如果产销组织发展缓慢,就会制约生态蔬菜的规模化生产。如果遇到严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会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挫伤其积极性,减少在生态蔬菜生产上的投入,从而不能保证蔬菜优良品质持续下去。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对贵州的自然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导致对其土地以及水质的污染也加重,从而影响贵州生态蔬菜的发展。

3.机会分析

“十二五”时期对贵州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三创一办”呼吁推广生态蔬菜。在贵州贵阳“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主办2011年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贵州发展带来机遇。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同时。必然要对贵州的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们爱护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说排污减排,就会为发展生态蔬菜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会提倡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而这是对传统农业的巨大挑战,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集中发展生态蔬菜产业上来,为发展生态蔬菜赢得主动权,并起到了坚强的堡垒作用。在主办2011年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外来游客众多,蔬菜需求量大,借此机会展示了新鲜的生态蔬菜。使他们获得美的口感享受,为贵州生态蔬菜赢得一个良好的口碑。

按“质量立菜”思路,贵州蔬菜办设立了蔬菜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工作小组,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分3个阶段集中开展蔬菜产品。无公害、绿色蔬菜、蔬菜种植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效果。这为生态蔬菜的质量安全赢得了保障。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同时拓宽了贵州蔬菜销售渠道,贴上“爽爽贵阳生态蔬菜”标签的西红柿、青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为消费者带去安全健康的绿色饮食。

4.威胁分析

贵州建设了许多生态蔬菜基地,如“两湖一库”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以及正在建设的白云区1000亩生态蔬菜基地等。然而贵州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农业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主要灾害有倒春寒、秋雨低温、冰雹、洪涝干旱、大风等,加之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较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广大农村致富的桎梏。

二、贵州生态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低下

蔬菜的生产与传统的蔬菜生产不一样,生态蔬菜的生产除了一般的工艺以及优质的种子外,还需要达到无污染、无公害的控制标准。只有掌握了产销技术,才能使种类品种、品质、清洗、整理、分级、包装等方面和市场接轨。但贵州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教育水平更低,在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人口的30%左右。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占60%左右,低下的人员素质很难达到市场需要的严格标准,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难按照严格的规程办事。

2.经营主体分散、规模小

笔者通过对贵州的调查,发现贵州生态蔬菜生产的经营主体分散,进入市场的主要是零星的“散户”。存在大量的“单兵”作战。没有形成规模。由于蔬菜生产周期短,市场调节快,进入的门槛也较低,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缺乏产业优势

缺乏长远规划,生产投入不足,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贵州生态蔬菜生产企业普遍缺乏长远规划,大部分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利益,投入不足。生产要素很难得以合理的整合,有些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式的小菜园生产方式。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生产技术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单一品种规模小,如白菜、黄瓜、番茄、辣椒等主

要品种,从种植的条件、技术、品质和市场价格等方面都很好,但种植的规模始终较小。农户缺乏商品经济的理念,没有品牌意识,在产品的销售上没有实行分拣,不分形状大小,按市场的最低价格出售。农户得到的利润不高。不能从种植蔬菜中得到物质需求。更不能形成规模生产。

4.主体信息不对称

蔬菜生产主体大部分是分散的农户,具有地位上的弱势。贵州的市场信息系统没有建立,没有专门的为农户分析市场信息的专门部门,一方面农户获取信息的途径较窄,并且获取的信息一般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农户的手中,但消费者却能依据市场的价格了解农户的行为,所以对生产的主客体以及市场的调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使农户能较好的获取市场信息,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有限。

三、发展对策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科技的支撑。所以要培养蔬菜科研领军人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人才。加大蔬菜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有了科学技术的引领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优新品种,实现生态蔬菜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和政府的支持。在生态蔬菜发展产业中,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适合的人才,根据生态蔬菜产业的发展培养懂技术的专门人才,多搞农村技术讲解以及开展农业知识的普及活动,加强农村人员素质的提升。

2.实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

加强蔬菜龙头企业、蔬菜经济合作组织和蔬菜经营大户对市场的了解,促进他们和市场对接程度的提高。据笔者调研。目前贵州蔬菜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大约占40%。要建立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使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逐渐得到完善。发展生态蔬菜,基地是基础,龙头企业是关键。“多彩贵州。爽爽的贵阳”,借助这一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贵州投资,使贵州的生态蔬菜更多的与市场接轨,参与市场的竞争,使资源优势转为商品优势。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参与龙头建设,新增蔬菜基地每亩的补助资金,直接用于生产补贴,扩大蔬菜的种植规模,合理引导企业,专业协会,或使种植大户资金投向生态蔬菜产业。省、市、县加大对蔬菜生产环节补助资金的投入,农业部门要选派骨干带薪长期蹲点,从蔬菜育苗、移栽、中期管理以及市场销售全程跟踪服务、协调。基本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得生产布局,标准生产,确保农民增收。

3.打造“贵州生态蔬菜”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

要树立品牌文化意识。一种产品有品牌就有市场,有品牌使用价值就提高。正如“老干妈,黔山牌”等蔬菜品牌一样,经过科学的加工,包装后,注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进入市场成为佳品。牌子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表现。生态蔬菜被认为是无污染的健康安全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要借助各种宣传途径,宣传贵州优越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安全、健康”的蔬菜产地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帮助蔬菜种植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施商标战略。龙头企业要起先锋带头作用,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牌计划。借助贵州“红色文化”、有“爽爽的贵阳”之称的天然气候和令人留念旅游胜地,扩大品牌效应。优选一批在标准化、地方特色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蔬菜品种、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开展商标注册登记。努力提高我省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速推进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进程。加强商品蔬菜的规格化、包装化、标识化管理。推进蔬菜的包装化、商标化、品牌化生产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组建一个完整、信息灵敏、覆盖面广的销售信息收集系统

组建有效的信息运作系统,作好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和工作,让蔬菜生产主体能够直接获取市场信息,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户收益。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期货农业;蛛网模型;套期保值

一、引言

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源于10世纪初的芝加哥1990年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建立――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1991年我国推出第一个期货品种――小麦期货,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起步。而后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三大期货交易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截至2010年中国约有期货经纪公司近200家,2010年较为活跃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主要有玉米,大豆,糖类等,大商所209年全年累计成交额达到13.79万亿元,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30%,累计成交量高达4.3亿手,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56%,同比增长分别为130%和56%。郑商所全年累计成交额达到6.3万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15.5%,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6%;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额25.5万亿元,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5%,同比增长84.4%。大商所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世界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额最大的国家,大商所是仅次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

二、农产品期货交易与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荷兰经济学家定伯根、意大利经济学家里奇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并开始研究的,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命名为“蛛网模型”。蛛网模型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它是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做动态分析,其基本假定为商品的本周期的产量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即供给函数Qst=f(pt-1);商品本期的需求量取决于本期的价格Qst=f(pt),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Qdt=α-βpt

Qst=δ+γpt-1

Qdt=Qst

蛛网模型有三种形态:发散性、收敛性和均衡性。均衡性是当供给和需求都处于均衡状态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既不向均衡点偏紧也不远离。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这是一种“收敛型的蛛网”。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其原有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一般人认为农产品供给对于价格富有弹性,而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属于缺乏弹性,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表现为发散式蛛网模型。根据我国农产品历史数据和经过国内多数专家调查结果,一般认为我国的农产品呈现发散式蛛网模型。而正是因为这种周而复始的周期波动,使得每一次农产品价格的调整,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市场适应时间,而这每一次调整的背后带来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损失,尽快使得发散性的蛛网模型回归到平衡性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通过远期合约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期货交易方式应运而生。

因为期货市场具有两大功能:首先,价格发现,引导生产的功能。其次,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功能。

三、蛛网模型分析盐城农产品市场

作为江苏省农业生产基地,近几年,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下面笔者通过蛛网模型对盐城农产品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关系,验证盐城农产品市场呈现蛛网形态。以下收集的是2003年至2010年盐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如表1所示。以产量表示供给量,交易量代表需求量,以十年为时间轴分析市场。

农产品价格pt是根据上一年pt-1作为基期,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基于2002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根据eviews软件分析数据得出产量Qt的回归函数:

Qst=418.1807+0.8476pt-1

然后再根据交易量(代表需求量)根据数据得出回归方程:

Qdt=-1.096802pt-1+331.4702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2003年至2009年我国蛛网模型呈现发散结构,供给量的弹性小于需求量的弹性,可以推出2003-2009年盐城市农产品供给的蛛网模型呈现发散形状,如图1所示:

四、探讨蛛网模型呈现发散形态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较弱,农民农产品收入主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产品市场限制减少,同时不断给予农民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供给增加。其次,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大,农民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和知识的限制,使得中国农产品市场很容易受到投机分子的炒作和控制。因而农产品供给市场很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再次,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农产品需求弹性呈现降低趋势。产品的需求弹性主要受其可替代性产品的影响。替代产品越多,相近程度越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可供选择的农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这必然使得我国居民的需求弹性越来越低。最后,政府转移性财政支出是影响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方面,政府转移性财政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财政;财政补贴;其他财政补贴,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民生产补助越来越多,同时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政府采购是城镇居民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与产业部门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地位相当重要。政府采购增多,同样能够刺激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

本文中,我们通过2003-2010年的历史数据来验证盐城农业生产和交易情况,根据蛛网模型,我们得出结论:盐城农产品市场呈现发散型的蛛网模型,表明盐城当地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这使得盐城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对于价格的反映较为明显,且对于价格的变动,供给的反应程度明显大于需求的反应程度,使得盐城当地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为了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而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必须引进切实有效的交易机制,这种情况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在盐城应运而生。

五、发展盐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农业期货市场有利于实现盐城个体农业生产与农业市场的链接,使得当地以家庭农业为主的个体农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规范化,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引导生产的功能,通过期货市场来反映市场农产品的供求情况,及时准确反映价格信息和市场波动情况,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出现生产滞销,低价贱卖的情况。

其次,通过在盐城当地建立期货市场有利于推进盐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大省市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期货市场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发展期货市场,以期货公司或农产品收购公司为主,通过以合作社为单位,集中农业生产,一方面集中劳动力,避免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直接打交道的繁琐,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公司来牵头农户,通过期货信息进行决策参考,并且及时把握信息从而进行套期保值。

再次,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期货市场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农业经济预期趋向于稳定,这使得农户追求的经济效益趋向于长期化,这将大大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农户将更加注重于农业的投入,农田的保护,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措施

第一,全方位普及期货市场知识,加强农产品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制度完善,充分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通过“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期货市场”模式来建立健全的“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的发展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管理公司。通过组织农户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扶持农业,需求引导农业,走科学生产,规范化的农业生产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由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牵头、领导、组织,由于经济合作组织的参与,使得农户和涉农企业都能更放心,从而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通过招商引资措施,积极引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收购龙头企业,同时培养农产期货市场主体,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2010年盐城农产品播种面积为1369.7万亩,粮食总产量622.5万吨,占江苏省粮食总产量的20%,是江苏省农产品生产第一大省。目前盐城市拥有23家从事大宗农产品交易的交易所,其中,包括恒丰农产品交易所,江苏弘业期货公司分公司等大型企业,以B2B、B2C为主要营业模式。通过政府组织大型农产品公司引导农户生产,同时给予相关的企业在项目资金、贴息方面的补偿,建立企业与农户直接对话,生产购销一体的合作机制,通过鼓励公司直接与农户对话,评选出“十佳农村经济合作社”、“期货农业优秀企业”等奖项,促进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拉动经济增长。盐城农业种植分布饼状图,如图2所示。

第三,政府积极争取银行提供信用贷款,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引导涉农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对参与农产品套期保值的企业加大贷款扶持力度,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鼓励龙头企业运用期货市场做大做强,同时加强金融监督避免企业进行恶意炒作农产品等投机行为。组织银行与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进行对话,加强联系,由银行对相关企业按照贷款审核标准,同时给予一定优惠的前提下,确定企业的信用额度,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期货市场”市场模型图,如图3所示。

在图中,政府、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三大主体要素,其中政府起着引导沟通的作用;龙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通过套期保值,引导生产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则是农业种植的直接履行者,在科学生产的知道之下,理性生产,直接可以避免由于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谷贱伤农”的悲剧。我相信通过“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盐城市作为江苏省农业生产大市,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应用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本身的农业发展优势,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发展,为实现“打造生态农业第一大市”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武汉委员会撰稿.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加快湖北期货农业发展[J].武汉金融,2011(6).

2.朱利,朱江.论期货市场与订单农业[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2000(3).

3.年燕,盐城农业电子商务建设路径研究[J].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专栏,2010(10).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家庭农场;运作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515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但从试点区的调查来看,家庭农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发展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运作效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家庭农场的运作绩效?家庭农场的运作绩效应如何评价?从理论上探明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部经管司,2013)”。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家庭农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长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3)以农业收入为主,农业净收入占总收益的80%以上。(4)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当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①。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区分开来。

胡书东(1996)认为,家庭农场既兼有集体农场及小农经济的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二者的缺陷。首先,家庭农场的产权结构较为简单,农场主及家庭成员作为主要的劳动力提供者,其收入直接取决于农场经营的好坏,一般不存在产权激励不足的问题,即便是雇佣少量劳动力,劳动的监督成本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集体农场的缺点;其次,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更高,与小农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再次,家庭农场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设备,强化管理理念,采纳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规划投入及产出,形成最佳的经营规模;最后,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改变经营安排。因此,家庭农场的组织结构既延续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特征,又是新时期对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关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研究文献,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由于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均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分析家庭农场运作绩效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于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合作社内在的影响因素,如张晓山(2004)认为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合作社的发展影响很大,专业大户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pulfer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员对社长的信任度、人力资源状况及成员结构是影响合作社绩效的重要因素。二是从外部环境入手探讨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如egerstrom(2004)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全面分析了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外部环境因素,认为合作社除了受到同业竞争、原材料供应者及产品购买者的市场力量、潜在替代者的影响外,还受到政治、文化、公众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孔祥智等(2005)认为影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法律及社会发展环境因素。三是结合内部资源及外部环境分析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如韩俊等(2006)认为,合作社的内部资源和客观条件会影响合作社的健康成长;ZuhuiHuang等(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合作社绩效的主要因素为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社长能力、社员人力资本。

在研究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的同时,有学者对合作社绩效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最开始的一元评价主体过渡到多元评价主体,从最初考察单一绩效过渡到综合考察综合绩效。如刘滨等(2009)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内部治理机制、社员收益、组织收益、发展潜力及社会影响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依据,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检验;徐旭初等(2009;2010)则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可以通过行为绩效和产出绩效两个方面来衡量,并利用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其中,行为绩效主要反映在组织建设和运营活动上,产出绩效可以通过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及社会影响来测量;赵佳荣(2010)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价指标除了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以外,还应包括生态绩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鉴于家庭农场在经营主体、成员构成、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特殊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虽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二、假设提出及模型构建

在本研究中,对于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测量,参考徐旭初等(2009)及赵佳荣(2010)在测量农民合作社绩效时所用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家庭农场的特点进行相应改编,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测量。经济绩效主要包括:年总产值、盈亏情况、产品品牌度;社会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区域影响力、表彰次数、示范效应;生态绩效指标主要包括:绿色产品产量、环保投入、周边居民满意度。

由于影响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本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结合家庭农场的特点,从内部特征和外部资源入手综合考察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三个方面。

1.物质资本。物质资本主要是指家庭农场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是其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条件。本研究结合郭红东等(2009)的研究,从注册资金、土地面积、年均投资量、品牌建设等来衡量。在合作社的研究中发现,合作社拥有的物质资本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合作社的绩效越高(郭红东等,2009);郭云涛(2009)也认为,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会直接影响其经济及社会效益,但没有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故我们可以认为,当家庭农场具有较高的物质资本时,其运营绩效的各项指标也会表现得更好,由此得到假设1、2、3:

假设1: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对其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对其社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对其生态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人力资本。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农场主及家庭主要成员的年龄、知识、经验、判断等,是家庭农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普遍偏小,农场主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本研究用家庭成员数、农场主教育年限、农场主年龄、创办年数等指标来测量。家庭农场主要由家庭成员组成,与一般性经济组织相比,家庭成员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倾向,有利于降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进而提高组织绩效(陈纪平,2008);黄延廷(2010)也认为家庭农场易于制定、执行较为严密的生产经营计划,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故我们得到假设3、4、5:

假设3: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对其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4: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对其社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5: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对其生态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社会资本。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主要指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关系,社会资源主要指与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公众之间的关系。家庭农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了其经营水平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会对其绩效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借鉴黄岩和陈泽华(2011)的研究成果,从政府支持力度、资金借贷难度、经销商关系紧密度、供应商关系紧密度及公众关系紧密度来测量。在合作社的研究中,郭红东等(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合作社的社会资本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仅次于物质资本,合作社社会资本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合作社的成长水平;郭云涛(2009)以广西为例分析我国家庭农场所存在的问题时也指出,由于我国家庭农场存在弱小、分散等特点,难以通过联合形成封闭的社会网络,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社会资本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农场经营绩效。故我们得到假设7、8、9:

假设7: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对其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8: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对其社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9: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对其生态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构建出以下家庭农场运作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见图1。

图1家庭农场运作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三、变量测量与数据描述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自变量及因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来自前人的研究文献或结合家庭农场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各变量的测量指标详见表1。其中,社会资本中的公众关系紧密度及社会绩效中的周边居民满意度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测量,其他指标都为家庭农场的具体测量指标。

(二)数据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3年3月笔者联合武汉市农业局发展计划与财务处对武汉市家庭农场所做的调查。家庭农场样本的选取标准为:一是已经注册,二是符合本文概念界定中所描述的4个特征。共得到167个家庭农场样本,主要集中在种植(53家)、水产(46家)、种养型(28家)及循环农业型(24家)四种模式上,其他模式为16家。样本家庭农场2012年收入均在20万以上,年投入量均在10万以上。对于社会资本中的公众关系紧密度及社会绩效中的周边居民满意度的测量,通过随机选取家庭农场样本附近的10户村民进行填答,取均值作为这两个指标的测量值。对反向量表进行反向计分处理后,具体指标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由于测量指标存在不同量纲,故首先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784,p

利用amoS170对理论模型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模型中六个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大于08,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除X35公众关系紧密度的载荷为0677,稍低于07外),且各潜变量的aVe值均高于05的判别标准,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在区分效度方面,如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则可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从表3可知,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因此,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二)整体模型结果

利用amoS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1370(p=0003),RmSea=0047,nFi=0917,CFi=0976,GFi=0903。考虑到χ2检验对于样本大小具有高度敏感性,尽管p值未达到参考标准(p>005),但其它拟合指标都高于适配临界值,可以认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各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对其经济绩效及社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61和0209),假设1、2得到验证,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相对于社会绩效,物质资本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更大,而物质资本对生态绩效的影响不显著(R=0056,p>005),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仅对经济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R=0259,p>005),而对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假设4获得支持,假设5、6未通过验证;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对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资本对社会绩效的影响最大(R=0504,p>0001),对生态绩效的影响次之(R=0356,p>001),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最小(R=0227,p>005),假设7、8、9均得到验证。

图2路径模型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武汉市167家家庭农场为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农场的物质资本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其运作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且对经济绩效的提升更为明显,但对生态绩效无显著影响;第二,人力资本的投入能明显提升经济绩效,但对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的提升无显著影响;第三,社会资本的投入能明显提升家庭农场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具体而言,对社会绩效的提升效应最大,其次是生态绩效,然后是经济绩效。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对于家庭农场而言,要提高综合绩效,必须特别重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争取政府支持,提高贷款的可得性,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协调地方公众的关系等,以提升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察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家庭农场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

注释:

①2013年3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所确定的纳入调查范围的家庭农场应符合的“七个标准”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egerstrom,L.obstaclestocooperation.CooperativesandLocalDevelopment:theoryandapplicationsforthe21stCentury[m].meSharp,2004:70-92.

[2]Huang,Z.,Y.Fu,etal.theefficiencyofagriculturalmarketingCooperativesinChina′sZhejiangprovince[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13,34(3):272-282.

[3]pulfer,i.,m.Lips.Successfactorsforfarmingcollectives[C].the12thCongress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economists,Ghent,2008.

[4]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3):43-48.

[5]郭红东,楼栋.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8):24-31.

[6]郭云涛.家庭农场的资本,市场与经济效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1(2):56-61.

[7]韩俊,秦中春.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红旗文稿,2006,145(15):1-14.

[8]胡书东.家庭农场: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业的出路[J].管理世界,1996(5):65-70.

[9]黄延廷.家庭农场优势与农地规模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0(5):20-23.

[10]孔祥智,张小林.陕、宁、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制约因素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52-57.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渝北区农家乐旅游Swot分析

一、渝北区农家乐的现状

渝北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近郊农业大区,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先天优势和条件,也是我市较好和较早发展农家乐的地区之一。渝北区农家乐始于1997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已经发展到420余家的规模,形成了以两路鹿山村、玉峰山镇以及统景、张关风景区为代表的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渝北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都市生态观光型农家乐。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家乐,兼具农业公园的作用。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沙坪生态园、玉峰山森林公园内各种主题的生态园区,鹿山村、长河村的农家乐等,是渝北区政府着力建设的四大都市旅游品牌中的都市农业生态游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今后渝北农家乐的主要发展方向。

2.产业基地型。这种类型的农业主要是依托科技,发展科研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加工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走廊,为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现代化农业的教育基地。渝北区百里花卉长廊、农业园区的农家乐就是这种类型。

3.宾馆型。依托景区景点,发挥区位优势,以价廉为主要经营策略,以提供吃、住服务为主要经营手段,统景温泉景区、张关白岩景区、玉峰山森林公园属于这种类型

4.餐饮型。是以解决游客就餐难为发展契机,以满足游客价廉、味美、舒适、随意的消费需求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为主要经营特色,这种类型是全区面广量大的“农家乐”的主要发展形态(如渝北区机场路周边的农家排挡)。由于缺乏经营特色,此类型的农家乐将渐渐淡出农家乐市场。

二、对渝北区农家乐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态势)分析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是对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实力及其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遇和威胁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对地区的可能影响上。

渝中区旅游方式主要以人文景观为主,由于受到区位的限制,发展农家乐的条件不好,基本没有发展潜力。沙坪坝作为都市旅游文化大区,自然旅游资源较少。主要集中在歌乐山和西部九镇。但其农家乐发展较早,较成规模。南岸区农家乐,起步于1997年,几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发展到300余家,是我市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效益最好的农家乐片区。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农产业也被南岸区列为支柱产业。

1.旅游资源优势

渝北区是主城旅游资源大区,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景区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统景温泉片区、张关溶洞片区、华蓥山镇旅游片区;(2)本身就以农家乐或更高级形式发展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aaaa级的鹿山村、市级规划重点玉峰山农家乐片区、规划中的王家、沙平生态旅游片区;(3)人文景点。龙兴古镇、花卉园、民俗文化村、碧津公园。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文化景区为开展以景区依托为的农家乐和都市生态观光型农家乐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区位优势

渝北区是主城北大门,属于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交通便捷,国际空港江北机场坐落于此,国道210线与319线在此交汇,即将修建的渝怀铁路横贯全区。区政府所在地距重庆港朝天门码头和重庆火车站仅20公里,有公交快车608、610、619等直达往返,市区到渝北旅游景点均开通旅游专线车已形成。主城任何一个区乘车到达渝北都不会超过一个半小时,发达的城区公交系统可以吸引以部分在双休日选择以近郊农家旅游的城区消费者。座拥空港的便利条件更是能抢先吸引来渝旅游度假甚至商务活动的外地游客甚至外国朋友,通过发展高档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村,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解决了农家乐的客源大部分都是来自本区和周边区县。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水平和层次不高的和“自己人攒自己人的钱”的而对旅游经济贡献不大的弊端。

3.政策优势

2004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强化了对包括都市生态游在内的政策支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市旅游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由市政府审批出台,规划提出,将在未来5年内,采取五种模式打造“一城三翼”的旅游农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省级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在对农家乐的支持方面,市商委编制的《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重庆市将在5年内,新增200家星级农家乐。5年内,重庆市将新增加10个农家乐成片区域,新增星级农家乐200家,新增的农家乐将统一外观、统一风格进行建设。2006年,重庆将集中打造南岸区南山镇的石牛片区、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的高峰寺村和清和村、渝北区玉峰山村三个示范片区的农家乐,去农家乐住宿旅游将更舒适。根据《意见》,“十一五”期间,除渝中区外,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都要规划发展2—3个农家乐成片区域。

三、问题分析

1.对区农家乐资源缺乏宣传和包装,农家乐旅游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差别优势

长期以来,渝北区对辖区内的农家乐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宣传和包装,在主城区甚至渝北的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圈,很少见到宣传渝北区农家乐旅游的广告牌。在对本区旅游产业的宣传上,区财政投入也着重的是对统景、张关的倾斜,而对农家乐旅游的总体宣传还做得不够。其次,渝北区大部分农家乐的发展水平还是停留在吃饭、喝茶、打牌为主的低层次发展水平阶段。而在农家乐发展得较好的南岸、九龙坡甚至是沙坪坝区,都分别提出了发展农家乐的一系列方案。南岸区更是在90年代就投巨资建成了南山旅游公路,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又大力支持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积极选择了具有“短、平、快”性质的花木、优质水果、观赏鱼和休闲度假四大产业为重点扶持的都市现代农业支柱产业。而九龙坡区在早1997年分析了自己的区位、区情后,在全市率先提出发展都市农业,并将经济效益高、污染小的花卉、水果、蔬菜、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生态旅游业定为都市农业发展的五大支柱.其中南岸区农家乐的发展使之很快成为主城甚至是大重庆农家乐的名片,其知名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农家乐。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4-02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城市新定位为郊区发展格局的调整和资源整合指明了方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Swot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综合分析事物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的定性分析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机会和威胁,以期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界定

自从都市农业、现代农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以来,诸多国内学者都试图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定义(见表1)。

归纳并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义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

二、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

1.首都优势。首都优势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特殊功能定位而取得的。它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要素。然而,首都优势却是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数量和质量。⑦首都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中心的优势。北京在金融、保险、交通、通信、旅游和商贸等各方面都是全国的中心,使北京经济生机勃勃,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政治和文化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的化身或象征符号,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对全国的文化建设、观念更新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首都优势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战略性无形资产,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推动了“绿色北京”的建设。与此同时,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北京形成了众多新的地标性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2.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区位分布来说,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发达的现代化设施与发展环境,山区是北京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北京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特色已成为北京的品牌之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为北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北京交通发达,城市到周边农村的交通体系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已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有利于降低北京周边区县农产品物流费用,使农产品以较低的运输价格以及快捷的速度运到城市,使得北京近郊都市农业的农产品在与较远地区农产品的竞争上获得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极大地有利于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从城市到农村路途时间缩短,交通方式选择多样,极大地鼓励了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到农村游玩,体验乡村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都市农业功能体系多样化发展。

3.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表现形式很多,本文就文化资源优势方面进行分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创意农业文化,北京文化积淀深厚,是东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郊区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积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间艺术,保留了丰富而深厚的乡土文化,具备大力发展高品位的观光休闲农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颐养情操的需求。这为北京郊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郊区民俗文化的良好环境。

4.科技优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与知识的密集区。目前,已形成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完备、农科教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长期以来,依靠这些优势建起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主要有“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等,这些都市型现代农业窗口,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在科技人才资源、科技资金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农业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具有领先于全国的显著优势,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形成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农业科研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领域,主要表现为:(1)依托科技优势,发展生物工程农业。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特色种业、种苗业及生物质能产业使京郊都市农业发展形式多样化。(2)挖掘民间技艺,发展创意农业。北京利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内涵,在京郊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如麦秸画、桃木雕刻、圣木干花、人参娃娃、玉米皮纺织、蛋壳雕刻画等等,其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使农产品身价大增,丰富了京郊乡村旅游商品。

三、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分析

1.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量不足300立方米。近年来北京降水量减少,干旱局势加剧,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加之二、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使得农业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农业同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除水资源因素制约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外,北京土地资源也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hm2。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为22.60万hm2,到2020年为21.47万hm2。⑧

农村为城市地区服务,一旦城市地区有扩张的需要,农村的土地就会被征用。随着北京市大规模发展需征用的土地远远大于每一年新开垦耕地的总额,城市发展用地极为短缺;再加上北京市郊已城市化的具有高级差收入的农业耕地,随城市外延扩张逐年递减,使都市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城乡融合、并不断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基本内涵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农业组织形式、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信用服务等,内容十分广泛。然而,北京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组织形式单一,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等缺陷,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

四、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分析

1.巨大的市场需求。北京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占城区人口1/3的高收入群体,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消费多元化等特点,这些高收入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进入了高品质、安全化和个性化阶段,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将成为他们消费的主流,这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民俗业、果园观光、采摘等都市型休闲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周末去郊区农家乐出游,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旅游市场机遇;此外,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休闲观光、绿色食品和精品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膨胀扩大。

2.合理的总体规划。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确立,成为北京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农业是城市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底线,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定,为北京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良好机遇。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北京郊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⑨因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威胁分析

1.劳动力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加之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发达,周边农民就业机会逐渐增加,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轻农、弃农思潮日益抬升。近几年,北京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产值上看,除个别年份外,北京市第一产业贡献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

2.生态环境较脆弱。随着首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说首都中心生态圈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那么北京京郊生态圈中存在的沙尘天气、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则是威胁首都生态安全的最大问题,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见图1)。

六、结论

综上所述,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其必要性,并且有很好的客观基础与政策环境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北京市要立足市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刘明.试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功能与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1996.3(12)

②刘军萍,荣文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与优势条件的耦合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05.26(6):50-53

③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24.

④雷德才,郑渝,喻绍春.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4):8-11

⑤沈华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农业,2007.13(1)

⑥王朝年.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机装备[J].农业开发研究,2010(11):16-19

⑦王树林.首都优势:北京发展经济的核心优势[J].新视野,2009(5)

⑧赵永志.耕地资源短缺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J].北京农业,2010

⑨王有年.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⑩冯刚.区域生态与产业合作模式研究:以张家口北京生态合作思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24-27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零售;乡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44-01

1农民的收入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6年1至3季度,中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达124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9%,远超出2003年全年同比增长7.4%的水平。

中国现在有8亿多农村人口,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集镇是最主要的形式。集镇的壮大必然会形成新的市场空间。拥有70%人口的农村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目前购买力只占40%左右,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逐渐减免,农民的购买力会逐渐上升。

2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先取消农业税,接着农村合作医疗,然后分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这些举措直接或者间接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最近,商务部提出了2005年多项重点工作,其中“万村千乡”工程,即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实施建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一项内容,引起了各方极大关注。

3农村零售经营业态分析

3.1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农村市场销售服务还基本上是个盲点,农村零售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造成这局面更重要的是与城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不重视农村市场、农村售后服务有关。农村传统市场以个体私营为主,营业设施简陋,经销低档商品,市场监督薄弱,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农民身受其害。什么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定期回访售后服务完全是一种奢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零售商业的发展。

3.2经营形态模式比较单调

在不少乡镇,一直以来其零售业态主要是供销社形式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店,甚至以棚为市,摆滩设点,而且时间一般集中、定时。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国有、集体商业的推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遍布各个乡村的个体食品杂货店,即便如此,其规模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数量日益增大的农村市场,再加上消费人群地狱分布广阔和交通不便,农村仍以小型便利店为主要形式。由于经营能力,财务能力,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如家电连锁店、超级市场、廉价店、专卖店等新的商业形态还未在农村普及。总之,农村零售市场缺乏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3.3管理水平低下组织化程度低

在农村市场上,个体、私营商户是消费品经营的主体,由于个私商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又由于农村缺少流通规则和商业执行机构,流通秩序混乱,竞争行为不规范,假烟、假酒、劣质饮料、假冒洗涤用品等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影响着商业信誉。

3.4流通手段落后

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地方财政实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难以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相当一部分业主对商品知识知之甚少,营销观念更是滞后。零售业主基本很少和供应商或消费者沟通,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购销状态,很难展开有效的营销活动。农村金融系统的不完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业主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后盾,一旦资金周转困难,将限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国内零售企业进军农村之优势分析

(1)将农村零售连锁组织化将大大提高业态的竞争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如夫妻店、小杂货店、小型超市等,由于受到资本和经营方式的约束,大多数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体小店铺,没有任何组织性,面临着规模过小,竞争力差,效率低下的境地,重组形成有序,可控的统一系统,提高组织化程度。这种组织化的优势是:①使得企业资源得到统一调配,有效组织,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优化流通业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②整个连锁总部系统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对各个零售业态的整合,纳入统一的管理机构,流通职能明确。由此“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规范化经营将促进农村零售管理水平的提高。①规范化管理,加强动态监控,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②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去指导,监督和调度各零售业态的经营运作,推进管理科学化,确保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③连锁总部通过管理的及时输出,使得优秀管理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店铺贯彻实施,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

(3)规模经济效益将使产生农村零售业态的低价格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农村新建立的零售业态所提供的日用必需品的销售价格是否便宜,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首要因素。零售业态的低家个优势可以通过经营方式的变革产生。连锁经营方式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实行采纳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一方面适应农民消费者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保障零售业态的经营规模。这种经营规模优势表现在,连锁总部统一批量采购,这就为农村零售业态产生低价格优势带来了可能。

5进军农村之意义

5.1有利于响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促进农村商品市场的丰富

国家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中小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必将大大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享受城市中同样的物美价廉,促进农村物流,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2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零售发展成连锁经营,一方面,农副土特产品流通水平显著提高,扩大了农村的农副土特产品销售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就能为当地农村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5.3有利于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将极大地拓展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空间。部分立足本地发展的区域性零售龙头公司,由于网点扩张已经进入富裕的县级市场,门店继续开设到乡村是水到渠成之事,它们将成为挺进农村市场的先遣军,并率先从这次万村千乡工程中受益。

综述,农村市场将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谁先进军农村市场谁将占有先机。

参考文献

[1]姚延敏.“万村千乡”带来百亿商机[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4).

[2]武文珍.运用连锁经营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分销网络[J].农业经济,2006,(6).

[3]鲍宏礼,管竹笋.我国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6,(9).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零售;乡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1农民的收入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6年1至3季度,中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达124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9%,远超出2003年全年同比增长7.4%的水平。

中国现在有8亿多农村人口,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展集镇是最主要的形式。集镇的壮大必然会形成新的市场空间。拥有70%人口的农村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目前购买力只占40%左右,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逐渐减免,农民的购买力会逐渐上升。

2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先取消农业税,接着农村合作医疗,然后分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这些举措直接或者间接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最近,商务部提出了2005年多项重点工作,其中“万村千乡”工程,即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实施建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一项内容,引起了各方极大关注。

3农村零售经营业态分析

3.1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农村市场销售服务还基本上是个盲点,农村零售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造成这局面更重要的是与城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不重视农村市场、农村售后服务有关。农村传统市场以个体私营为主,营业设施简陋,经销低档商品,市场监督薄弱,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农民身受其害。什么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定期回访售后服务完全是一种奢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零售商业的发展。

3.2经营形态模式比较单调

在不少乡镇,一直以来其零售业态主要是供销社形式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店,甚至以棚为市,摆滩设点,而且时间一般集中、定时。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国有、集体商业的推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遍布各个乡村的个体食品杂货店,即便如此,其规模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数量日益增大的农村市场,再加上消费人群地狱分布广阔和交通不便,农村仍以小型便利店为主要形式。由于经营能力,财务能力,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如家电连锁店、超级市场、廉价店、专卖店等新的商业形态还未在农村普及。总之,农村零售市场缺乏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3.3管理水平低下组织化程度低

在农村市场上,个体、私营商户是消费品经营的主体,由于个私商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又由于农村缺少流通规则和商业执行机构,流通秩序混乱,竞争行为不规范,假烟、假酒、劣质饮料、假冒洗涤用品等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影响着商业信誉。

3.4流通手段落后

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地方财政实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难以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相当一部分业主对商品知识知之甚少,营销观念更是滞后。零售业主基本很少和供应商或消费者沟通,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购销状态,很难展开有效的营销活动。农村金融系统的不完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业主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后盾,一旦资金周转困难,将限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国内零售企业进军农村之优势分析

(1)将农村零售连锁组织化将大大提高业态的竞争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如夫妻店、小杂货店、小型超市等,由于受到资本和经营方式的约束,大多数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体小店铺,没有任何组织性,面临着规模过小,竞争力差,效率低下的境地,重组形成有序,可控的统一系统,提高组织化程度。这种组织化的优势是:①使得企业资源得到统一调配,有效组织,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优化流通业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②整个连锁总部系统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对各个零售业态的整合,纳入统一的管理机构,流通职能明确。由此“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规范化经营将促进农村零售管理水平的提高。①规范化管理,加强动态监控,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②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去指导,监督和调度各零售业态的经营运作,推进管理科学化,确保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③连锁总部通过管理的及时输出,使得优秀管理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店铺贯彻实施,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

(3)规模经济效益将使产生农村零售业态的低价格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农村新建立的零售业态所提供的日用必需品的销售价格是否便宜,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首要因素。零售业态的低家个优势可以通过经营方式的变革产生。连锁经营方式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实行采纳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一方面适应农民消费者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保障零售业态的经营规模。这种经营规模优势表现在,连锁总部统一批量采购,这就为农村零售业态产生低价格优势带来了可能。

5进军农村之意义

5.1有利于响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促进农村商品市场的丰富

国家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中小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必将大大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享受城市中同样的物美价廉,促进农村物流,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2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零售发展成连锁经营,一方面,农副土特产品流通水平显著提高,扩大了农村的农副土特产品销售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就能为当地农村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5.3有利于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将极大地拓展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空间。部分立足本地发展的区域性零售龙头公司,由于网点扩张已经进入富裕的县级市场,门店继续开设到乡村是水到渠成之事,它们将成为挺进农村市场的先遣军,并率先从这次万村千乡工程中受益。

综述,农村市场将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谁先进军农村市场谁将占有先机。

参考文献

[1]姚延敏.“万村千乡”带来百亿商机[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4).

[2]武文珍.运用连锁经营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分销网络[J].农业经济,2006,(6).

[3]鲍宏礼,管竹笋.我国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6,(9).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碳金融农业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