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十篇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十篇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30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2001年首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部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育江.陕西省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5(6).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政策制度土地流转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4.5【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河南省迎来了一个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河南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协作共进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然而,调研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工商企业在进入涉农领域后,虽然为农村注入了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工商资本的快速进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了隐患①②。

河南省涉农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在坚持“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可行路径。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河南省工商企业向涉农产业投资,以及涉农企业自身发展方面,呈现出企业数量及投资规模扩大、产业集群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特征。

多元经营主体扩张化。据河南省工商局关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全省登记在册的涉农重点企业6400多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企业有2972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农场3810户,农民联合体63811户,总量全国第二。其中,涉农经营主体类型较多,既有本地承包专业户、家庭模式、农民联合体,也有国内外工商企业等,其投资形式涵盖股权、债权投资等。

涉农产业集群化。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将产业集聚区理念与农业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在农业产品深加工和第三产业(如观光农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量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全力构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8月13日公布了河南省2013年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包含12大类139个。投资领域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重要环节。2014年以来,河南省重点打造了40个畜牧产业化集群,农业产业化集群为河南省培育出了一批龙头企业、股市名将。截至目前,全省涉农上市企业15家,其中境外上市两家,在会审核3家,进入辅导期6家,上市后备企业48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198万人,辐射带动全省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占全省农户的五成以上,户均增收2300元。

组织模式多样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文件,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式提供了法律保护。2014年最新一号文件强调,在不危及国家粮食总量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流转,尤其是向涉农深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工商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经营联合体、种养殖专户、农业深加工企业、涉农第三服务企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经营规模混合并存、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河南省涉农企业存在的问题

工商企业进入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根据对河南省各地市情况的走访、调查与分析,工商企业在进入农业领域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不健全。基础设施是影响工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直接因素。基础设施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公路修筑等级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能源供给环境恶劣、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方面。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瓶颈是公共基础设施太落后,制约了企业涉农投资的积极性③。目前,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覆盖面较广,但是却存在道路承载能力差、路面较窄、部分路段损毁失修等。水利设施多年失修,导致水库虽多,但蓄水能力和抗灾能力较低;排灌设施欠缺,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靠天吃饭等问题。此外,农村电网电压不稳定、电力服务连续性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二,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是制约工商企业开展涉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农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最大困难是寻找租期较长、租金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面积规模的土地。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相对混乱,分配机制不透明导致的长期出让土地使用权的障碍;另一方面,限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手续不健全等原因,土地流转租金的涨落直接影响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土地资源对涉农企业的制约还体现在土地使用方面。涉农企业如果仅仅通过规模养种植,基本处于盈亏边缘,赚的都是国家的财政补贴钱,利润率较低。如果追求高效益,要么从事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要么搞涉农第三产业,如观光旅游、花卉基地等。但不管哪种模式,都需要大规模建设生产车间用于日常生产经营。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国家、地方都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涉农企业用地问题,这对涉农企业来说,存在极大经营风险。

第三,金融服务不到位。首先,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相对单一化,目前基本只有银行贷款服务,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方面涉农企业前期土地资源承包、仓房建设、设备购买等要支付大额资金,同时季节性生产资料购置(如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过程管理(如雇佣劳力发放工资等)等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资产、经营风险高、利润低等原因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其次,涉农保险产品严重缺乏。由于农业风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大,且赔付率较高,保险机构对开拓农村市场缺乏积极性,保险公司涉及农业的项目和产品比较少。最后,期货市场交易品种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近年来出现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暴涨现象,更出现了农产品烂在地里无人收购,甚至个别极端情况导致菜农自杀的惨剧。

第四,专业技术人才不给力。河南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创新水平更低。尤其是近年来,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对农业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进入农业领域之后,缺少懂农业技术的专门人才指导,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也不够完善,已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流失现象,同时更缺乏本土化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技术人才。使得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发展更加困难。

第五,信息技术服务不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涉农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政府信息平台较少,不够完善,使得政府和企业、农民等各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政策信息不能及时的宣传,缺乏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信息以及渠道,工商资本供需各方互相不了解其情况,资金、土地、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难以较好的有机整合。二是信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未能有效利用,影响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速度和规模。

工商企业进入后面临的挑战。一是来自粮食安全方面的挑战。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在粮食主产省尤为明显。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21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大量的土地流转,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利益驱使,在某些地方也造成了耕地的“流转性丧失”。流转土地用途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改为价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生猪等规模养殖等;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私自变更土地的使用性质,变相开发房地产、开办工厂等,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二是来自社会稳定方面的挑战。近年来,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从顶层设计向实际操作转移的过渡期,相关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还很不健全,甚至缺失。由此而引起的问题在政府、利益集团,以及农业本身等主体行为上都有所体现。如故意拖欠土地流转补偿款,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干预;政府引导不到位以及缺乏后续社会保障,导致土地补偿款未能得到合理使用,农民自身素质所引发的奢侈消费、等不良社会现象,很快将补偿款消耗殆尽,其中部分失地农民由于缺乏有效生活来源,逐步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④⑤。

对策与建议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应紧紧围绕强化工商企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接和互动,确保工商企业规范、有序地进入农业领域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强化基础,优化投资环境。要使工商企业顺利进入农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政府不断夯实涉农公共基础设施,为涉农投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明确政府定位。政府应摆脱过去市场主导地位的大政府形象,转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政府搞服务的新生态。作为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二是突出建设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突出重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标准农田工程等项目建设、基于蓄水排灌能力提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于道路交通需求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为工商企业顺利进入农村区域、农业领域,创造有利环境条件。此外,除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软件配套方面,也应当予以强化,尤其是管理体制改革。

修订政策,规范主体行为。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及涉农企业出现的非农非粮化等问题,河南省应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订或修订相关政策制度,规范主体的行为。首先,基于河南省情,积极制定土地流转规范制度,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财产抵押、转让等土地流转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土地流转统一综合服务平台。再次,政府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地理特征、区域经济特色、社会文化背景等,严格明确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范围⑥,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依靠政策优惠、扶持和对土地流转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管,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重点进入急需资金的设施农业、生态循环等农业领域,以规避工商企业改变土地用途及其不合理使用支农资金等行为。最后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居民保障体系,政府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一步解决农民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切身利益问题。

拓宽渠道,提升融资服务水平。第一,银行要主动走向涉农经营大户与工商企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业务范围及经营周期的不同资金需求,创新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合理确定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拓宽抵押、质押担保物范围,如林权、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与扶持性作用,比如为工商资本涉农项目提供贴息、创业资本等。第二,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力推进涉农担保、保险体系建设,鼓励各大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增加涉农保险品种。第三,进一步发展完善农业期货市场,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充分利用好郑州粮食期货交易市场规避风险。

加强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从根本上说,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瓶颈是人才。首先,农业生产是实用性较高的生产实践活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出传统“知识教育”误区,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强化实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力争做到工商资本和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其次,政府需通过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交流和使用,带动工业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第三,政府、企业、涉农科研机构与当地高等院校应紧密合作,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借助“本地人”对本区域内气候、土壤、降雨等客观条件的熟识,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更加“接地气”,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思想,从金融、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新型“互联网农业”。一是政府要搭建更多的信息平台,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对农业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加强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对接。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了农业实时生产数据的采集,云计算技术为农业数据分析与存储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的计算平台,大数据为各类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加强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产品流通的对接。“褚橙”、“柳桃”是成功的范例。互联网最擅长营销,既可采用传统饥渴营销策略,也可基于大数据技术利用社交工具进行精准营销。三是加强物联网技术与食品安全的对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而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相结合则可构建安全可信的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为食品安全事件提供参考。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89)

【注释】

①张尊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三农问题》,2013年第8期。

②吕军书,张鹏:“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需要探求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2014年第3期。

③安文靖:“河南省工商局出台新规,促进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映象网,2013年10月10日。

④李晶晶:“引进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1期。

⑤张洪源,张利庠:“负责任农业投资原则对我国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启示”,《经济纵横》,2014年第4期。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3

一、永胜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对小微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宏观调控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增加对小微企业信贷投入,通过制定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信用评级规则、风险定价方法、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到2012年末,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6454万元,占各类企业贷款余额的94.89%,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46%,较上年同期增长16734万元,增幅56.31%。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各项企业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表单位:万元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表单位:万元、%

(二)融资方式以短期、抵押贷款为主

一是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对小微企业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截止2012末,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向小微企业发放抵押贷款余额46454万元,较2008年增长12.17倍。2013年首次向丽江永胜金禾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担保贷款500万元,实现担保贷款零突破。二是贷款期限以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三是在贷款流程方面,从2010年下半年起,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约期还款方式,采用按月还本付息和按季约期还款,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资金流动性增强,贷款回收率得到提高。

(三)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占比低,确保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营状况,实现双赢局面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万元、%

从图表可见,2008至2012年,永胜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及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呈逐渐下降趋势。截止2012年末,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68007万元,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4173万元,不良贷款占比2.48%。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6454万元,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369万元,不良贷款占比0.79%,比年初下降122万元,降幅24.85%,较2008年下降1390万元,降幅79.02%。不良贷款降比明显,资产质量得到提高。

(四)实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新突破

2010年起,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尝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方向的贷款,首次向永胜土地储备中心和华坪土地储备中心发放1600万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现零突破。至2012年末,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向丽江古城天和城市经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开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永胜土地储备中心发放4500万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较2010增长2900万元,增幅181.25%。同年,首次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700万元,2012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600万元,增幅85.71%。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不利于小微企业长足发展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情况表单位:%

从图表可看出,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实行上浮,2008~2012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除2011年外,均在50%以上,虽然仍低于2009年人民银行规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得高于基准利率的2.3倍的规定,但对于多数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微企业,利率仍然相对较高,由于利率上浮的影响加投资环境不畅等原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二)融资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一是在贷款期限方面。永胜县农村信用社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主要是短期融资,以解决客户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产品相对单一。而大多数小微企业随着经营发展,将不断增加对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购置、更新等方面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短期融资产品为主的信贷供给结构将不能满足优质小微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其次,在贷款方式方面,据调查,永胜县小微企业贷款仍以传统抵押贷款为主,融资方式单一,未能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做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诸如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相对传统的信贷产品尚未开展,难以全面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不健全,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一是受环境影响大,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淘汰率高。小微企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生产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低;二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信息不透明,会计报表失真等现象,这些都给银行信贷造成一定风险。三是管理水平滞后。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决策上存在随意性,企业发展定位不明,市场营销思路不清,主导产品趋于同化严重,造成企业发展前途难测。四是企业信用等级低。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起步较晚,自有资金少,偿还能力弱,经营业绩不稳定,信贷投放风险相对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

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倾斜政策,特别是利率方面,充分结合小微企业经济特点,制定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平台建设,共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转变服务方式,创新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加大对小微企业服务力度,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作为主要增长点,拓展信贷产品。一是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小微企业特点设计审贷流程和定价机制,优化信贷业务流程,简化信贷办理手续,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在抵押物品的选择上要广,不仅仅限制于土地和房产,可以扩大至产成品、半成品、应收账款甚至专利技术、企业产权、林权、商标使用权等。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实施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和联保,或者是依托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三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结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积极创新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四是继续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缓解小、微型企业还款压力。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传统会计指标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业企业不能像其他工业企业那样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迅速增大经营规模,而且农产品单位价格低下,因此农业企业很容易出现破产,终止经营、背农弃农的现象,这会动摇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于防止农业企业出现财务异常而导致破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尚不完善,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型体系,尤其是在农业企业更为缺乏。本文研究的基于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对农业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对农业企业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而且,将科学合理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应用到农业企业中,可以为我国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开拓新的视野和思路,帮助农业企业尽早地预测到财务危机的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减少和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4世纪,英法等国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农村以后的经济产物,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以后产生的,在产业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大量发展起来,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国外最早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从1932年Fitzpartrick进行的一项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开始的,他以19对破产和非破产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比率。1966年美国的Beaver在《会计评论》上提出了单变量预警分析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危机判别研究才真正进入系统化阶段,发现离经营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可预见性越强。Fana在2000年应用改进后的支持向量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农业企业在1949年以前为数很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直到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对这方面作出相关的介绍和研究,才有相关的评述性文章出现。在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警模型。1996年周首华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陈静在1999年选取1995年到1997年的27家St公司和配对的公司建立了单一判定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在St发生的前三年预测能力比较好。吴世农、卢贤义(2001)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困境发生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也开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总体上,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集中在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三、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传统会计指标体系概述

传统的会计指标是根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的,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中,主要是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1.偿债能力。它反映的是农业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农业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判断企业能否偿还现有到期债务,是否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以便决策是否应改变偿债能力现状。偿债能力的指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长期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金占用率。

2.盈利能力。它是农业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所有相关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资收益和债权本息都是由农业企业的利润提供的,利润是除投资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盈利是农业企业经营最主要的目标。只有在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的基础上,农业企业才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

3.成长能力。它是对农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对农业企业扩展经营能力的分析,反映了农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农业企业的成长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

4.营运能力。它是指农业企业的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收益,主要是对营运资产周转速度和周转效率的衡量,评价和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为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发现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农业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补充。评价农业企业的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在以上四种指标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会计指标几乎包含了农业企业全部的财务信息,运用这些会计指标构建财务危机模型,可以预测以及及时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保证农业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传统的会计指标涵盖了农业企业所有重要的财务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很准确的预测出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首先,选用上面四种能力中的20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stata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剔除相关性很高的指标。其次,对剩余的指标因素做因子分析,从研究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依赖性出发,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共同度与方差贡献率的计算。再次,利用回归法中最小二乘估计法得出各个单因子的得分函数F。最后,根据旋转之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因子得分Y(Y=a1F1+a2F2+…anFn),并根据Y值的大小范围判定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Y值>0时,该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可继续按照原来预定的经营方案与资本结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Y值

四、总结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人物、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很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导致农业企业的倒闭以及破产。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传统的会计指标体系,并从理论方面阐述该模型建立过程,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在公司财务危机到来之前,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避免或者阻碍财务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财务危机,保证农业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闵云鹤,陈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11(1).

[2]袁锋,李怡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探讨[J].财务理论,2011(1).

[3]黄曦,程晓娟,邱实.基于显著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的财务危

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4]杨成炎,李琼.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与

选择[J].理财观点,2011.

[5]杨利,李瑞芬.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J].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现状;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农业科研单位税收筹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融资困境;破解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又称为农业一体化。对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于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实现一体化和系统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特征。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主体

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就是对农业资金有需求的主体即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户主要有农业经营个体和农业经营集体两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的专业化知识,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呈现出短期临时周期、金额较小,无抵押担保物,风险较大,同时资金需求的农户数量巨大但零散的特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产品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具体组织形式包括农户加公司,专业农业协会和股份制合作模式。中央历次出台的农业政策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各种专业协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成立的专业协会已达上万个。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或中介组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主要有:龙头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70%以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此外对于总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以及年销售收入也有相应数额的规定。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扩展农业市场,促进区域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金融供给主体

从当前农业资金融资的渠道和方来看,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民间非正式融资。政策性融资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银行两个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具有的弱质性,对外部市场资金吸引不足,要求政府必须进行财政资金的投入,承担农业发展的职责;政策性银行在我国主要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功能,主要是通过这个金融机构实现的。贷款方向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农户、龙头企业等。商业性融资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融资的主要商业性金融机构,这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融资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但其自身的经营目的和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并不能为中小规模农业融资主体提供足够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但从规模上看,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信贷总量是最大的,目前它仍然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困境的主要方式;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减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扩大融资规模,减轻政府与银行的资金供给压力,促进企业转变和改进经营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民间非正式融资是处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之外的灰色金融。本文在研究中把农业产业化融资供给方主要界定为政府、金融机构。

三、农业产业化融资与金融支持的困境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的现状与困境

1.农户融资状况当前,农户对于资金需求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农户融资需求金额小,筹资频次高且具有临时性。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其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维持和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购买农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周转,所以农户在融资规模上相对较小,当农户需要资金时才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生产周期结束后就会还款,融资的次数较高。第二,农户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对于自然环境依赖程度高,加上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户的市场意识不足盲目生产,使得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当风险较大时,农户的收益波动性大,收益水平较低,此时融资困难。当风险较小时,农户收益较为稳定,收益水平较高,比较容易融资。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呈现上述特点,加之,我国农户数量是巨大的,每一个农户的需求又有所不同,要为每一个农户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金融支持的难度可想而知。2.龙头企业融资状况龙头企业主要分为形成中的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成熟,管理水平较高,管理制度健全,经济效益稳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均较为顺畅。对于正在形成的龙头企业,受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影响较大,经营风险高,流动资金不足,收益波动性大,缺乏抵押担保物,达不到金融机构放款条件,直接上市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于资金规模的需求。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问题

如前所述,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融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但农业现代化融资供给现状并不乐观。1.政策性融资供给第一,政府财政投入。首先,政府财政投入规模方面。政府财政对于农业支出每年都有百亿元的规模增长,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财政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其次,政府对农业现代化资金引导机制方面。目前,各地方政府大都设立了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也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问题,但政府更侧重于大型和中型的社会性农业建设性项目,对中小型农业加工企业的融资引导性不足;最后,在设施农业建设融资方面。政府在设施农业融资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功能定位不清晰。第二,政策性银行融资。农业产业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但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范围仅限于生产种植环节中粮,棉、油的收购,在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没有涉足。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开发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缺少落地的制度安排。2.商业性融资供给第一,商业性金融机构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自身具有盈利性,讲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其虽然可以为农业产业化部分融资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但无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抵押物不足的中小融资主体提供相应的、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融资虽然可以有效减轻财政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供给压力,有利于优化农业经营的融资结构,拓展融资渠道,但是从财务角度而言,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发行债券和股票,无论那种筹资方式,其资本成本均较高。从实务操作角度讲,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债券,其发行的条件和要求都相当苛刻,导致目前农业企业资本市场利用程度较低。只有极少数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获得资本市场融资,一般的农业企业,即使是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实现。总之,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融资主体考虑利用不同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对于规模性龙头企业可以商业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为辅,而规模较小正在发展中的龙头企业,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性金融。同时,应对农业价值链融资机制积极推进,使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获得高效的外部资金,还可以扩展融资渠道,获得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内部融资。但目前总体上讲,无论是各融资主体还是农业现代化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并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满足,与其发展速度相比融资状况仍处于滞后状态。

四、从供给侧进行高效金融支持,破解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的现实困境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政策性金融在农业产业化融资中的基础作用

1.政府财政方面加强财政资金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确保资金投入的充分到位。为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农业创新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手段,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开发更多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发挥支农政策效应,支持农业产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循环的周期较长的特点,考虑适当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资金使用周期的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农村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完善农业企业再贷款授权管理办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优惠信贷作用,今后,应该在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创新开发、农村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业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其政策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放宽其信用等级标准,提高农业企业的资信程度;加快引入信息化办公和管理理念,提高结算效率,探索不同的信贷模式,农业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服务,满足农业企业的实际结算需求。

(二)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提升金

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融服务质量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得到全面快捷的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应该把融资服务渗透到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1.增加农业抵押物的品种,拓展农业融资渠道农业抵押贷款缺乏有效担保物,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开发新的抵押模式,探索土地经营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新型抵押物,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融资规模,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2.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流程,管理办法、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将涉农信贷比例情况纳入分支机构绩效考核,更好地破解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题。3.创新农业还款方式农村商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针对农业生产流动资金不充足,周转贷款筹资压力大的特点,可创新农业还款方式,对现代化观光农业、农业高科技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领域进行倾斜,帮助发展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4.健全银保互动,增加再担保公司,促进现有信用担保资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合作,一方面消除了农业企业担保不足的难题,同时降低了银行的经营经营风险。同时,在具体业务上,逐步开展农业企业融资租赁、农户信用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票据融资担保等新业务,改变业务单一的状况。设立再担保公司,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压力,改善中小农业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风险

农业的生产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后这些风险就体现在工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金融机构上,减少这些风险,就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但一直以来,农业保险没有起到理想效果,农业产业化融资困难。发展农业保险,要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着力,双管齐下。在探索农行政策性保险的发展模式的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开发有利于满足用户需要的保险产品,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险业务,还可考虑引进外资农业保险公司,增加农业保险的竞争性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的保险机构,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具体措施上,可以增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和农业工业企业保险意识;推进保险与再保险,成立多样性的农业保险运营机构,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保险业务,减少保险公司本身具有的市场风险;健全政府财政上的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保险机制。

(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农业产业化融资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发展各种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逐渐地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短期融资方面,可考虑发展短期融资券债券、商业票据以及综合性的短期债券品种。长期融资方面,继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强强联合,在国内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此过程中,要求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培育促进农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组织,帮助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甚至是国际资本市场。此外,可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助力农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的设立,不仅可以将分散的资本集中投入到农业产业化运行中,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供给规模,而且由于外部市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邓雅静,冯庆水.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证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7).

[2]宋玉龙.对齐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现状调查[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张晓萍.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与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7

为使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即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2000年开始,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创造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能够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抗衡、具有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我国开始择优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农业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在我国八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中,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出了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要求有关部门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这些企业以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截至2004年9月我国经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和供销合作总社联合的、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国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151家增加到近600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及东部地区,国家对所扶持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衡量标准,并对之有着比较严格的定量与定性的要求。对入围企业总的要求是必需具备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点;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则需要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营产品要具有明显优势、有较强的出口创汇潜力或进口替代能力,或具有较大带动面的特色产业。为了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上,国家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中还规定:有关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并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

二、对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思考

在我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开拓市场、技术创新,通过辐射把千万家农户联结起来,起着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样板与示范作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发展不仅关乎这些企业自身的兴衰,也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是,依照新兴古典经济理论,“交易效率是市场生产力的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则决定着社会总的生产力水平,亦即当分工的好处大于分工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时,社会分工才能逐步演进并不断完善,从而使社会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综合提升”①,据此可以认为,市场生产力乃至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能片面着眼于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应着力于提高地区性农业分工水平的演进。区域内与农业相关的明晰而稳定的分工网络的形成才是农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提高的标志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因此,弄清楚我国农业分工演进过程中影响总交易费用发生的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总交易费用的衡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有参与者在做出了决策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即内生交易费用,它是决策者为满足有利于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自利行为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一些不尽合理的制度及地方保护现象的存在、国家或区域内设立的贸易壁垒等。内生交易费用是人们在其有意识的干预下形成的,它的产生甚至可更多归于道德的范畴。

另一方面则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即外生交易费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外生交易费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与决策者因局部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经济扭曲结果没有直接关系,却是影响社会分工演进所发生的主要交易费用。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组成产业的果林业发展为例,在我国很多地区,从与果林发展相关的生产资料到果林的栽培,果品分类、处理、包装、贮藏、加工以及进行国内外贸易即进入流通环节,再到顾客消费的全过程中及以上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检测,都受到了因为高交易费用的存在所导致的低交易效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该产业内社会分工水平的发展,而且越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越是源头环节,其社会分工水平就越低,落后的社会化分工水平不仅桎梏了果林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果林生产结构的多样化,更影响了果林产品的商品化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因此也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农村综合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果林业发展可以大体描述为3种状态:

(1)我国西北部的许多地区及我国中部的交通不发达地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或局部分工的初始状态。在这些区域内我国果林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受其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基本处于比较原始的发展状态,如位于我国西部的新疆、甘肃、贵州、内蒙古等许多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四川、广西、福建等省份的部分交通不发达地区,该区域内的很多果农对承包果树只是进行简单的粗放管理,甚至不管理而只管收获,对收获的果品或自给自足或在当地集市就近出售,只能满足小范围内对果品的需要。

(2)大部分地区的果林业发展处于局部分工状态。果农要对承包果树负责从种到收的大部分环节,包括生产资料的购买,果树的土、肥、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一直到果实的采收,许多果农甚至还要从事对所产果品的贮藏和运销。

(3)小部分地区的果林业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已经接近较为完善的社会分工状态。处于这一状态的地区已成为我国果林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受区域内较高层次总体社会分工水平的影响,果林产业化全过程已趋近一个比较完善的分工状态,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水平、生产率、果林产品及其生产资料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程度都逐渐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这种状态在我国苹果第一生产大省的陕西省,果品出口总量第一的山东省,总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的周边地区表现比较明显。这些地区的果农只负责组织生产,果品的包装、贮运和销售由果品公司或加工企业承担。为了使果品生产更趋于标准化,提升果品商品性能,在生产资料的选择甚至病虫害防治上都依据统一标准,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有利于果品增值的生产资料、运输、贮藏、包装、加工生产与经销企业。

当果林业发展处于第一和第二种状态时,从生产资料的供应与使用到技术、信息的获得以及人们的专业化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或自给自足或只有极少部分进入流通领域,主要是人们难以逾越由高额外生交易费用所造成的低交易效率的门坎,如果没有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帮助,这些地区的果林业发展就会长期处于相对低水平状态。即使已经处于第三种状态的果林产业与国际上果林产业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仍然要追源于我国整体的社会化分工程度,尤其是我国农业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社会化分工程度距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分工尚有一定距离,如在世界果林产品贸易中始终保持强劲地位的欧、美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果林产业的社会化分工程度受其综合国力的影响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早在二战刚刚结束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增长,日本的水果生产过程的社会分工就已日趋完善,如果树保护、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品的人工控制着色等工序已经开始有专人负责,分工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苹果栽培技术、育种技术以及果品机械的快速发展,这也为其果林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及其在世界苹果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事实上,由自给自足演进到局部的社会分工再到完全社会分工,应该是整个社会所有产业以网络状态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渐进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演进有其必然性,但却历时慢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已势不可挡,依据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我国任由社会分工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而自发演进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使用有效的方法加快我国的社会化分工进程,但“人为的加速”外生交易费用的下降又需要各级政府做出综合考量,从源头上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果林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序幕的拉开而开始迅猛发展,产量和面积均跃居并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近些年也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但是,其发展速度与本行业的社会分工水平却出现了严重失衡,与该产业相关的社会分工演进远远落后于果林业自身的发展速度,以致在果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分工层次的缺失。对于分工层次的缺失可以做如下解释:一个完善的社会分工结构是由各个分工层次逐渐形成的致密而清晰的分工网络构成的,这个分工网络能够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至少是部分比较稳定的构架。缺失的分工层次会使整个分工网络变得凌乱和不稳定。对于我国的果林业发展来说,这些缺失的分工层次也成了产业正常发展的“瓶颈”。对于尚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或刚刚进入局部分工初始状态的地区快速生长的果品加工企业,其发展壮大应该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是:

1.缺少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社会分工环境。社会分工演进从其初始的自给自足到局部的分工再到完全分工状态,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产业交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复杂而稳定的社会分工网络的渐进过程。受落后地区社会总体分工水平的影响,除了人力、包括土地在内的部分生产资料成本较低以及拥有一定的资源特色外,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面临着巨大挑战的社会分工环境的“拓荒者”,企业成长要以很高的交易费用为代价。在我国,许多从事果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大多采用目前效果比较好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为了果品整齐,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甚至要负责为果农提供优质种苗,要请专家对果农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照顾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还要投资上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如陕西苹果为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苹果汁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摆在这一地区苹果汁加工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是,苹果生产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几年的童期生产过程,从种苗投资到幼树管理直至果树进入结果期,均属于纯投入过程,没有政府对苹果生产过程农民果树品种改造及基础投资的支持等各种优惠政策,企业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在我国边远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成长于低交易效率下分工层次严重缺失的客观环境中,负担了昂贵的交易费用,加大了企业运行成本,客观上面临着与高分工水平地区同类企业相比更大的经营风险。

2.企业担当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地区性分工演进的社会责任。如果农业企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而成长并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带动力的企业甚至能够入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他们也将确如其名,在地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如我国“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承德露露集团”、“赣南果业”等一大批农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虽然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面对与克服地区性高交易费用与分工层次缺失而带来的高运行成本问题,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定的产品市场优势,企业的辐射与联结作用能够使本地区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陆续得到相应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整个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也因此得到提升。陕西省近年发展起来的几大苹果汁生产企业,在经历了几年艰苦的创业历程之后,产品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该省的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与这些企业发展相关的诸如果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销售、果树栽培、果品采后处理及贮藏、果品加工以及各种运输服务等社会化分工网络也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广东、山东、山西等省的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不断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和市场交易体系,在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同时使区域性的农业分工水平得到提升。

3.当不发达地区的分工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地区的分工水平时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两类地区间的物质流通,最终提升农业分工水平及综合生产力水平。克鲁格曼曾经提出国际贸易总是发生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地区)之间,而比较利益较多的发达国家(地区)与落后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大大小于互相类似的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①。几个发达国家或地区稳定而清晰的社会化分工网络的融合,如欧洲的德、法、英、意,北美的美国与加拿大等,它们彼此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相近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尤其具有相似的社会分工水平,其内部贸易更像是将几张脉络结构相似的网结为一体,这要比联结结构迥异的网容易得多,因此,当北美贸易区设想南扩而成为美洲自由贸易区时,尽管国家间想尽一切办法甚至采用了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却因为国家及地区间在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与分歧而一次次搁浅,欧美一些官员和部分学者对不愿接受落后国家成为其成员的做法也有着同样的解释②。位于发达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社会分工网络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除了在其原有基础上保持适当发展外,更多的是稳固并发展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而落后地区的龙头企业所担当的责任更多在于新的社会分工网络的编织,通过这种“编织”而逐步趋近于发达地区的分工网络并实现较早与之融合,最终提升分工水平及生产力水平。当农业总体分工水平趋于比较完善的状态,每个企业包括龙头企业都将变成稳定的社会分工网络中的分支,他们将完全融入并分布于整个网络,构成完善而稳定的社会分工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促进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1.找准企业生长点,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生长”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相对落后地区的农业企业的成长比发达地区要困难得多,因此在相对落后地区找准企业的生产点就显得格外重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新成长的农业企业一定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具备特色优势。新生长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都比较差,再加上“分工缺失”环境,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很容易在成长初期夭折。所以,政府不仅对已经成为“重点龙头”的农业企业,还要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所有农业企业实行有利于其发展的优惠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一般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政府投入要注意从“缺失的分工层次”入手,完善我国农业及与之相关产业的社会分工结构,如以政府出资的方式,在农业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及集贸市场设立检测点,形成完备的检测网络,并把检测重点放在生产环节上,定期抽样,跟踪检测,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种做法不仅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以财政支付手段减少了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需由经营者负担的大部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区域性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2.技巧性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人们对龙头企业经常会产生一些误解。误解之一,龙头企业是利税大户,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源泉。其实落后地区的龙头企业受其发展环境的影响,他们除了面对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巨大竞争压力外,还背负着比较沉重的社会包袱,担当着促进区域性社会分工演进之责,因此,与发达地区的同类企业相比在许多方面仍然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如陈怡2001年对江苏省10家龙头企业调查发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虽然这些企业未出现亏损现象,但总体盈利水平却并不乐观①。误解之二,龙头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龙头企业不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龙头企业的产值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越不平衡,龙头企业不过是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一个或几个亮点,龙头企业或由于自身的不断发展或由于受惠于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向外部的不断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总体分工水平的发展,但需要一定的过程,它们不能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总的水平。地区总体分工水平的完善与否才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衡量标准。

要做到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科学扶持,应该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落实好政府给予农业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生交易费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促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风险;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1.024

党的“十”牢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再次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上了政治高度。近20年来,农村和乡(镇)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中小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销售,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关键一环。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融资难、现金流紧缺、农产品占用资金量大、资金回收风险大、利润低等财务风险,研究该问题,对找出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普适性财务风险管理办法,促进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1财务风险概念

财物风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因对外举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各种可能性,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引发的,主要是债务比例不合理,负债规模与风险大小成正比。广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只要有资金的流通运动就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不仅在企业筹融资过程中可能发生,在企业的投资、收益分配活动也可能发生。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

2.1自然生产风险大

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农、林、牧、渔产品以及初级加工品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其生产经营严重依赖农产品,而农产品必然受自然条件影响。自然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加工企业的采购数量、采购成本、储存成本、采购的农产品质量,从而影响加工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同时,加工企业回收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产品生产地域性特征明显,以及物流成本变化大等因素影响。

2.2农产品生产和采购的季节性

农产品由于其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加工企业采购和生产的季节性突出。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可能出现收获季节,有大量农产品原材料而企业无充足资金采购,未收获季节企业有资金而农户无原材料出售,进一步造成原材料的短缺而抬高收购成本,或收获季节大量收购导致农产品原材料成本和人工加工成本、储存成本大幅增加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

2.3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盈利能力指企业获取利润能力。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对外筹融资能力以及债务清偿能力也越强,财务风险越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农产品原料占有资金多,农产品利润率低、企业恶性竞争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盈利能力较弱,财物风险较高。一般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指标值一般为10%~20%,大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很低,这就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少数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但由于进入门槛低,很快引来跟风进入者,大幅拉低盈利水平。不少企业在某些年份的盈利水平为负值,甚至出现倒闭情况。

2.4偿还债务能力差

部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巨额债务到期而无法偿还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其偿还债务能力强弱便是衡量该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标尺。企业偿债的能力越强,其经济实力、财务状况也越好,企业经济实力、财务状况越好,其抵御财务风险能力也越强,反之则越弱。绝大多数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流动现金与债务比率低于200%,说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偿还债务能力都较差。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企业近三年未能从银行贷取大笔贷款,因为其资产和信用状况银行不认可。

3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3.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企业经营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规模过小,资本积累慢,只有经过强化经营能力,把自身企业经营好,才能抵御因农产品行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尽可能避免财务人员和经营者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以防止财务危机的爆发或使损失降到最低。

3.2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理性对外投资

农产品加工行业本身盈利水平低,扩大规模慢,因此适当的融资或对外投资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迅速成长具有战略意义。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多家企业相互联保,在农产品收购季节共同向银行贷款,以缓解短期内收购原料的资金压力。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身投资周期长、产品附加值较低、投资回收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建立多元化筹融资渠道,例如农户参与或接受农户入股,向银行贷款、向上下游企业投资、融资。同时,注重投资、融资的期限配置,结合自身现金流状况和盈利状况合理配置长、短期投资、融资比例,考虑资金筹集的数量、时间、成本,合理化解财务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结合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提出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经营能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理性对外投资等措施,希望借助以上措施帮助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化解除财务风险,助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9

1.管理概念模糊从现有的一些农业科技企业来看,其所属科技企业中,有大部分职工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一切管理模式均采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负责人的任用、利润分配制度、资源利用、职工考核等无一例外,农业科技企业本身希望有更多的自,但又排斥实行全成本,这就造成了企业与事业不分,管理模糊,其结果是:员工普遍无责任感;企业过度依赖于主管单位;不珍惜单位的资源;促使主管单位行政插手企业。

2.企业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农业企业运行模式的影响,很多由原来农科教单位创办或转制而成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与转制母体仍有密切联系,许多新合并或转制而成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的运行管理制度,企业的决策权一般都纵,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诸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同盟型的机构形同虚设,造成管理者推卸责任。因此运行管理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制约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3.高素质人才匮乏从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差,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聘用、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大,他们聘用时对其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等方面把握不到位。受“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科技企业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因此农业科技型企业人才引进要比其他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在人才任免方面其运行管理不到位。

4.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低于国外水平,创新意识不强,系统结构不均衡,投入与产出通常不对等。农业科技企业在创新方面,其科研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是创新效果差的最大障碍。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科研人员等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管理的模式优化

1.强化动力机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内在冲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推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首先,提高全民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重新认识,使民众认识到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应大力宣传报道农业科技企业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组织、团体和个人投身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其次,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增加农业和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需求。第三,引导和鼓励非农企业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并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2.优化导向机制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良好运作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导向机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利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第一,政府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以及技术产品的保护,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各方面的权益。第二,制定科技含量保护价格政策,对农业技术产品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农业科技企业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显著的农业技术产品。第三,出台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农业技术产品开发的非农业科技企业在工商金融、外贸、海关、商检、人事工资和奖励等方面给予照顾。第四,优惠税收政策,对农业科技开发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或个人缩短税收范围,

3.完善投入机制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特殊性,其研制周期较长,对资金、人员以及场所的占用要高于其他领域,因此,其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投资机制就成为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第一,建立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主的专项贷款项目,优先向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企业贷款;第二,建立企业自我积累与村镇共同积累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基金积累模式,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扶持对当地农业发展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企业的项目开发及其相关研究;第三,多渠道积聚农业科技发展的各方面的力量,例如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非农企业创办农业科技企业,鼓励和引导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以各种方式参与现有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品的生产及其推广。第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点试办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区,集中一批高起点、高效益、高收益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形成规模优势,减低开发成本。第五,强化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科研和产品开发。

4.建立协调机制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机关和中介组织的协调,因此,建立协调机制则能够起到纽带作用,把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各个方面、环节合理地联系起来,并使相关部门或人员都能从农业科技成果中获得自己所向往的收益,共同促进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抓信息网络。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国内以及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农业产品的市场状态、农民及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产品的需求状况等都是信息网络建设要抓住的重点内容;其次落实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农业产品的专业市场配置。一要确保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出或服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二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最优的农业技术服务,并得到货真价实的产品;三是抓农业技术服务网络的建设,也就是农业科技售后工作,以便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如播种机械、生产机械等,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这是确保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四是做好保障工作,农业科技开发要受农业本身特性的影响,使得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风险多多。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推动发展

目前,很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仅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且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为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1乡镇企业的概念

对于不同的研究学者而言,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和内涵的总结也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乡镇企业主要是指,以农民或者是农业集体经济的投资为主,在乡镇范围内从事企业生产,招聘的员工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人员。这类企业暂时定义为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真正提出“乡镇企业”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认识到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的概念,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经济总值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源于乡镇企业的收入,这说明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在管理和经营方面都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乡镇企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因此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过程中,依然在农村经济的组成方面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乡镇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我国的乡镇企业来讲,不仅仅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而且还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重视,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从而能够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进入企业寻找工作,使得乡镇企业有着足够的劳动力,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很多农民开始认识到乡镇企业的良好机遇,纷纷通过创业建立了乡镇企业,从而使得某个区域的乡镇企业数量增加,因此这些企业会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其次,虽然目前很多农民进入企业寻找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民选择进入资源条件更好的城市进行打工,所以目前很多乡镇企业还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

1.4乡镇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乡镇企业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调整,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乡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第一,很多乡镇企业在经营中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不断地扩大乡镇企业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成技术提高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向着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方向发展;当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就会与城市中的企业进行融合,从而能够不断扩大企业在乡镇和城市中的市场份额。第二,对于其他的乡镇企业来讲,由于发展过程比较艰辛,在管理和盈利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来提高生成技术,从而依然朝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目前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

乡镇企业与传统的城市企业不同,其对农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在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一制度下,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务农工作中解脱出来,到乡镇企业中参加工作。这时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刚刚开始成立,因此虽然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第二阶段,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十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加上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乡镇企业的政策,从而使得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总值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与城市企业相比,农村的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乡镇企业开始进入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对农村经济总值的增长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乡镇企业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农民生活也有着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据调查:农民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都是来自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农民进入企业打工,工资福利与务农相比有着较大的提高,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能够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例如:乡镇企业附近成立超市、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三,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目前我国农村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农村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农村产生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结论

目前,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述了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宏霞,贾琼,谢宗棠.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增长的实证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6(1):119-123.

[2]肖唤元,秦龙.构建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探析[J].农业经济,2015(2):116-118.

[3]谢宗棠,刘燕华,刘宏霞.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增长分析———以新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