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的要求十篇健康教育的要求十篇

健康教育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0:25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性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6-02

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也伴随着对教育、教育知识的生产及教师在教育知识生产中作用的认识而逐渐深化。求真、崇善、爱美的意识,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旋律。同时,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专业化进程中教师德性要求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作者将结合几年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及对高职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内外在动力方面的一些思考来谈谈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要求。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

我国学术界把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即专业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范畴的不断专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也不例外,即通过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成长过程。但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自身的核心问题,即高职教师存在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只有实现三性统一和整合发展,才能不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并尽量强调其学术性。同时,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但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出来,不能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也是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的。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只有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下,学生同样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牺牲品,中小学生如此,高职生更是这样。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特定时期应运而生,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在很多学校,这一群体大多以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充当,似乎觉得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这一现象是混淆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表现,也就不能建构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了,那又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呢?可以想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于让真正向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德育、说教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前望而却步,以至于贻误了最佳的教育、治疗时机。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理论基础,还要学习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而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教师德性不仅能维持教育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充分实现其潜能,也能促使教师内心一种向善的追求。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专业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学术空间,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完善的专业自我。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建立充分的专业自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最初进入教学之时,总会对自己是否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心中没底,特别是在“任何人都能对教育发表评论”这一历史时期,似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时的学习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专业化之路时,就不仅仅满足于一些“道听途说”了。他需要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为其搭建教育平台,为其教学和心理辅导奠定一个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尊严。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自觉、自主的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执著力来达到在专业化培养的“内升”,促进其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并且进行适当的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有了这份专业自信,在从业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效能感,才能让自我的发展朝着高度专业化的目标去努力。

(2)独立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为什么当前一些辅导让学生在其中更加迷茫呢?可能更多地是因为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意识充斥着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必须用现代的心理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从业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心理学意识。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

(3)娴熟的专业能力、技巧,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的悟性!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师范性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培养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德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教给学生看似实用的专业知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一个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1)要能从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接受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正向、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个学生能能否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人的任何心理困扰的背后,都是人自身性格的不完善。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从其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形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技术的巨大进步易导致世界的非人化倾向,因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解决自己的问题,肩负自己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要促使个性不断成熟发展。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将高职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的专业实践性。

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事情本身从当时的情境中剥离出来,进行“空对空”的教育,即或是采用、借鉴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也大有让学生产生遥远的感觉。例如,从我院来看,大多是土建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上,是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分析、汲取的,作为一个追求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心理学结合起来,其结合后的效果如何,就体现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实践性的德性修养了。

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将是教育全民化、学习化的内在呼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实现职后的自主成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就需要在德性方面来历练自己了。

参考文献

1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3

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为重点,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素养,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素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切实保障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工作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领导和业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能、研究工作思路、探索活动载体、增强工作责任,切实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建设项目做深、做细、做实、做优。要结合各单位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目标计划到位。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制订好各自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时间段和工作目标,并按计划有序开展好各项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工作措施到位。按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按国家《健康教育服务规范》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健康教育人员和设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核。形式多样地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拓展健康教育载体,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四是资料收集到位。各单位要指定专人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健康教育工作资料,特别是照片等原始资料,确保在各类工作评审和考核时有详实的资料可看、可查。

(二)落实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安排专人负责。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按时接受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是配备多种设施。按照国家《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完善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并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正常使用。

三是准备各种形式。各乡镇要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采取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入户宣传资料及播放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加强督查指导。县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协作,协助建立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各种健康宣传日,与基层共同举办公众健康教育咨询和讲座,促进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实现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健康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各乡镇卫生院要及时将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情况上报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上报内容均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为准。

(三)积极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人人具备基本卫生知识、人人掌握基本健康技能、人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积极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应具备的理念、技能和行为,鼓励城乡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不断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知晓率。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推广居民健康素养网上测评系统,组织至少30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测评。

一是继续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继续贯彻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抓好中小学健康教育评价工作。要落实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做到有课程、有课本、有老师、有教案、有测试。开展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继续开展创建“无烟学校”、“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劳动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技术和传播手段,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就业前健康教育培训。做好职业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教育和女工保护的健康教育,减少职业危害,保障工人身心健康。

三是切实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按照《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和健康行为干预工作。进一步调动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和餐饮行业的积极性,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性环境和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氛围。按照分级管理制度,积极创建符合标准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单位(企业)”和“示范食堂(餐厅)”。

(四)动员全社会参与控烟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无烟日”等卫生纪念日,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宣传栏、网络、入户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扩大控烟成果,减少吸烟人群。积极开展无烟学校、无烟单位等创建活动。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果,继续开展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控烟暗访和督导;加强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医院设立规范的戒烟门诊,提供临床戒烟服务。

(五)增强新闻媒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认真做好县电视台《公共卫生服务之窗》、县新闻中心《健康与生活》等栏目,提高栏目质量。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供稿和参与讲座。县医院、中医院、保健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精神病防治院按要求及时提供有关卫生防病科普知识稿件,按时完成讲座任务(各单位任务数详见附表1),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及时报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新动态。为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局成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专家组,负责业务指导和相关宣传资料审核。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系

各乡镇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领导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健全工作网络。要制定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并开展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配备照像机、影像播放设备等必要的硬件设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全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一名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将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名单、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于4月8日前以电子稿上报局公卫办备案(见附表2)。

(二)明确责任,确保任务落实

各单位要按照计划要求,制定本单位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人员、措施、考核、效果、奖罚八落实,确保任务不推诿、不落空。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外科手术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15-02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只有把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站在医学事业总体高度来认识自己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是一门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改变服务对象有关的健康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被用于临床。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普通外科手术病人健康教育的需求,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作者对外科住院病人进行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2010年1―12月在我附院普外、胸外、泌尿外科、肝胆外科住院病人164例愿意合作患者进行了调查。

2.方法:自行设计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格,内容包括:(1)对主治医生和护士的需求;(2)对普通外科相关知识的需求;(3)对普通外科病人饮食的需求;(4)对活动锻炼的需求;(5)对术前健康教育的需求;(6)术后健康教育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其需求结果以普通外科知识、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和主治医师为最高,普通外科住院手术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比较结果见(表1)。又根据手术前后教育需求特点和手术期护理要求,设计了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指导的需求项目,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外科病人对术式介绍、并发症预防、疼痛和饮食指导需求比较强烈,对戒烟、深呼吸、有效排痰、床上排便等与手术相关的适应行为指导重视不够。说明外科病人比较注重与个体康复直接相关的实用性教育,而对配合手术的护理要求认识不足,减少并发症、解除手术创伤带来的痛苦是外科病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并能从中获利的直接动因。掌握这一需求特点,将有利于指导病人认清术前适应行为训练对减少并发症的意义,帮助病人建立符合手术期护理要求的适应行为。

三、调查分析

1.健康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做到具体化和专业化。本调查表明健康教育内容应根据不同病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在住院期间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是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对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教育要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内容与步骤,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2.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已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交通事故、暴力行为以及突发性灾难事故等已经成为人们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威胁。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使病人及家属建立对医生的信任,从而遵从医嘱,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健康教育,可满足病人心理需求,实现对病人的心理保健,消除病人及家属的不良心理反应,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健康教育是改善医院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健康教育促进了医院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并通过向社会宣传医院的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等扩大了医院的影响,扩大了医疗市场,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3.患者健康教育形式的选择:(1)通过与护理人员交谈,口头提问的方式,护理人员能直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2)树立健康教育服务理念,高度重视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提高护理质量重点来抓。(3)加强护士培训,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护理观念,不断提高护理理论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健康教育技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4)普通外科新入院患者,需做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经治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使他们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减少悲观情绪和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普通外科术后饮食调理和早期下床活动对其术后康复影响较大,若调理不好或锻炼不当,会延迟其恢复,所以对患者饮食和功能锻炼的教育一定要到位,争取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6)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样,由于患者文化层次及素质的不同对健康教育主观要求也不同,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做到因人施教,节省教育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普通外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疾病健康教育关系密切,手术患者健康教育需要采取一般性教育、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及示范性教育,要把握时机因人施教,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消除存在的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冬梅.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彭雪英.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巧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12.

[3]孙茜.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实施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3,20(5):86.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5

【关键词】优质护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07-01

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作为健康教育阵地,以患者及患者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1]。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医改的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更多、更新、更高,因此,对实施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时,注意好以下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1住院护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住院健康教育是指对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的教育,这亦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重点。住院患者由于在院时间相对较长,与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多,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应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教育[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入院教育指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建立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病区环境、医护人员介绍等,方法可采用口头、手册及宣传栏等。

1.2住院教育指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丰富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配合治疗的能力。教育内容则应根据患者的健康问题和治疗护理特点来选择。如高血压患者,在确定诊断阶段,可让患者系统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诊断标准等知识;在治疗阶段,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用药、血压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出院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测血压技术,掌握有利于稳定病情的卫生知识,如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所采用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包括口头宣讲、发健康教育手册、床边演示、定期讲课、病人现身说法、小组讨论、电视录像和学习资料等。

1.3手术前教育是指择期手术前进行得教育。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的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和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进行的包括知识灌输和行为训练的教育。

1.4手术后教育是指对已完成手术的患者进行的教育。目的是提高患者术后配合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1.5出院教育是指在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或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康复。

2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应应注意的问题

2.1注意教育的个体性。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条件、性格特点等均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必然不同。这样,在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时机的把握等。护士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进行临床护理时要求的“护士长九知道”、“责任护士十知道”,其目的是要求护理人员了解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正是体现了这种针对性。

2.2把握教育的时机性。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阶段性,不同时机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对一位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就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责任医护对其进行的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手术室麻醉师和专班护士的术前访视及术中心理支持、回病房的术后教育以及出院电话回访等。患者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也就必须有所区别,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全部灌输给病人,那样做势必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2.3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其中包括护患关系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等[4]。这些方法的熟练掌握,对于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有利于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施知识的灌输以及行为的训练指导。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注意教育方法的融汇贯通。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根据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健康需求等情况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情境的不同,正确地加以选择,并将这些教育方法优化组合,这是达成健康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例如对于糖尿病人饮食管理的健康教育中,将口头、文字、形象、实践、多媒体等健康教育方法根据不同的健康需求来优化组合,回取得良好的效果。

2.5循证护理理论指导健康教育实践。循证护理,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循证护理主要包含护理对象的需求、护士的经验和当前最佳的证据三个方面,而经济、高效、可行和现代化的护理健康教育也必然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5]。可以说,应用循证护理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为科学高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以及教育的有效性,必然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总结

临床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方法,合理运用健康教育技巧,并注意好以上五个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姜冬久主编.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牟善芳,李平,赵惠主编.护理学理论基础[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9

[3]黄津芳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8-29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6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7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63

心血管疾病的外科学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1]。但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结果的难预测性,使患者及家属产生焦虑、抑郁,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2],有必要进行术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偶遇抽样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年龄≥18岁,排除精神疾病、听力障碍等无法接受访谈和调查者。237例符合标准,获得知情同意后,189例纳入本研究。剔除13例不完整资料,176例有效可用。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文献回顾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由心脏外科医疗护理专家审阅、讨论、修订后使用。问卷分4部分:(1)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2)术前健康教育、家庭支持需求程度和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3)术前健康教育知识需求;(4)术前健康教育形式需求。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176例患者中,男93例(52.8%),年龄18~78岁,未婚64例(36.4%),已婚103例(58.5%),丧偶9例(5.1%)。受教育年限≤9年102例(57.6%),>9年74例(42.0%)。

2.2术前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家庭支持需求程度、健康教育时机选择,见表1、表2。

2.3患者对术前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见表3、。

2.4患者对术前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见表4、表5。

3讨论

3.1术前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家庭支持需求程度以及健康教育时机选择表1调查数据显示术前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需求程度较高。患者认为在手术前获得相关信息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心脏手术创伤大、危险性高、花费高,患者认为家庭支持能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国外研究发现,手术等待时间是对患者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健康教育时机有助于预期效果的实现[3]。表2数据显示患者倾向于选择术前3d、术前1周接受健康教育。

3.2术前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术前准备、术后重症监护、术后可能并发症及措施是患者术前最需要获得的知识。患者及家属希望通过相关知识媒介,指导他们配合手术治疗,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心脏手术知识及治疗经过需求程度中等,说明患者及家属愿意了解心脏手术知识和治疗经过。对手术过程了解需求低,反映患者及家属对心脏手术复杂性和风险性的潜意识回避,以缓解心理压力。

3.3患者对术前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心脏外科专业人员是患者首选的健康信息来源,医护人员的详细全面指导,会使他们更满意,健康教育效果更好。家庭成员信息来源次之,反映患者对家庭支持的依赖,在建立健康教育方案时充分考虑家庭支持的作用。病友信息来源需求不容忽视,医护人员重视患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引导正确和积极的信息交流。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相对较少,与疾病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健康教育实施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书籍、宣传手册因携带、阅读方便成为患者最希望的健康教育形式。DVD宣教片能够形象、生动、全面的传递信息。国外研究证实,多媒体形式术前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术前健康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做好术前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4]。集体学习由医疗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内容灵活并适应患者需求,但部分患者因病情限制,不能参与。单独教育选择最少,与医护人力资源不足有关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单独。

国外研究表明健康教育需求受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如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前焦虑,术后疼痛程度比男性高,术前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重视焦虑、疼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5]。本研究没有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前健康教育需求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讨论,健康教育内容需求项目不细化,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细化调查项目,扩大样本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心脏手术术前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BabaeeG,Keshavarzm,Hidarniala,etal.effectofahealtheducationpro,gramonqualityoflifeinpatientsundergoing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J].actamedicalranica,2007,45(1):69-75.

[2]Deyirmenjianm,Karamn.preoperativepatienteducationforopen-heartpatients:asourceofanxiety[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2006,62(1):111-117.

[3]GoodmanH,DavisonJ,preedym,etal.patientandstaffperspectiveofanurse-ledsupportprogrammeforpatientswaitingforcardiacsurgery:participantperspectiveofacardiacsupportprogramme[J].eurJCardiovascnurs,2009,8(1):67-73.

[4]ongJ,millerpS,applebyR,etal.effectofapreoperativeinstructionaldigitalvideodisconpatientknowledgeandpreparednessforengaginginpostoperativecareactivities[J].nursClin,2009,44(1):103-115.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8

【关键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方法

医院健康教育是指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不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1]。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也是医学模式和医院服务方向转变的标志。我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自开展以来,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现将我院近两年的关于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方法作以介绍:

1住院健康教育是指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接受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几个方面

住院教育的开展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其及时性针对性和指导作用更加明显[2]。住院患者在院时间长、便于医护患之间相互了解,利于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的开展。但是,住院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心理变化大,又要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所以,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按照患者的需求、治疗、护理、检查等的不同,分内科健康教育计划、外科健康教育计划、产科健康教育计划。

1.1内科健康教育计划

1.1.1入院教育旨在使病人及其家属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遵守医院制度。要求医护人员热情主动、态度诚恳。方法主要以口头讲解、文字介绍为主。内容有: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的姓名,介绍病区环境,介绍相关制度,安全告知,用物准备等。

1.1.2病房教育病房教育是住院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制定教育计划时,首先评估患者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技能需求,适宜地选择或增加教育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示范、演示指导等。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在教育时间上要根据患者需求和治疗护理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查房时间、治疗护理时、巡视病房时、患者或家属提出疑问时等,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病房教育的目的是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改善教育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内容:①疾病知识的宣教,包括:导致或诱发本疾病的主要原因,本病的症状及特点,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指导,预防本病发展的相关措施,饮食、活动锻炼指导。②药物知识宣教,包括:向患者解释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的名称及用法,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特殊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静脉用药的目的、注意点、滴速等;③辅助检查知识宣教,包括:有关本疾病常规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1.3出院教育包括: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知识,饮食、休息、锻炼的指导,出院后用药指导,复诊的时间,告知病人吸烟的危害性及控烟措施的指导。旨在使患者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消除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和习惯,形成健康行为,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保持健康,方式多选择口头讲解,健康处方,宣传册,解答患者疑问等多种形式,时间是在患者出院前2-3天进行。

1.2外科健康教育计划

1.2.1入院教育内容、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

1.2.2病房教育与内科健康教育计划内容相比多出术前教育和术后教育。术前教育有呼吸道准备,肠道准备,床上排尿、排便训练,术前日及数日准备等。术后教育有饮食、指导,活动、休息指导,各种管道护理指导,疼痛、发热等特殊护理指导,并发症的预防等。另外,还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或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1.2.3出院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内容上多出指导患者继续康复训练、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

1.3产科健康教育计划

1.3.1入院教育内容、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

1.3.2病房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产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所以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内容有:用物准备,指左侧卧位、自测胎动;告知胎膜早破、妊高症、先兆早产、前置胎盘、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注意事项,先兆流产征兆;分娩过程简要介绍,术前准备项目及目的,分娩前、后心理指导;产后孕妇健康宣教有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亲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指导,如何保证乳汁充足,如何挤奶,分娩后的休息、饮食卫生活动指导,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意义,新生儿生理体重下降与黄疸的原理及处理方法,新生儿沐浴、脐带、臀部的护理方法,产后避孕的指导等等。以上内容仍然是根据患者的需求、治疗、护理等的需要选择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1.3.3出院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内容有: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时间,产后饮食、休息、卫生、运动指导,咨询热线等。

1.4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对于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由本科室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全科患者及其家属,在本科室设置的“健康之家”集中进行。多采用讲座、幻灯片、发放宣传资料、演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旨在增强社会人群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利于降低我国慢性病、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2患者健康教育的评价

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检验健康教育是否流于形式,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再评价,这样一种模式,达到使患者确实从中受益[3]。我院是在每一项教育内容后面以填写表格形式进行评价。方法是行为观察、口头回答或书面问卷。表格内容有教育的时间、方式、效果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签字。评价效果分优、良、一般、差四级。如评价为一般或差时,要求查找原因,修改教育计划,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3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

我国的健康教育的现状是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评估机制,健康教育内容泛化,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标准,质量控制中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考核指标[4]。鉴于上述现状,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我院各临床科室每周一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加强本专科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等知识的培训,方法多采纳讲授、幻灯片等。旨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防治疾病知识和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科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健康教育理论、方法、沟通技巧等,方法有讲座,发放学习资料等。目的是提高职工对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日]铃木美惠子,陈淑君.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

[2]吕资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0-177.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9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56)。

作者简介:高金才(1974―),男,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就随之增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道路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能力不深厚、专业技能不精湛、专业发展动力不充沛等,影响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做好“两落实”,构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两落实”即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地位待遇要求,使教师心有所属、心有所系,最终实现身心安顿,专心本职。“两落实”主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

1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执业标准和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支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专业队伍。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要求

现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貌似完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很难反映和满足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真实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愿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和尴尬直接制约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切实保证与班主任享有同等福利待遇,保证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与自我价值感相关问题上享有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对待的权利。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

二、实现“两完善”,永葆教师专业化的生机与活力

“两完善”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使教师心有所思、心有所专。“两完善”主要解决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动力和水平提升问题。

1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虽然自上而下颁布了政策、出台了文件,但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实际而有效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非硬性要求,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保证。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已经有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现实也表明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而如果校长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具体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纲要》修订稿为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教师的资格和素质要求,制订务实规划,在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着力解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展。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要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督导范围,制订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把教师的专业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某些美好的要求写在计划总结里、讲在大会汇报里。

2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依据《纲要》修订稿的相关要求,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纳入视野,统一制订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健康教育的要求篇10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让生活更健康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全面推进我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取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信息,增强师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本事,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目标

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师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到达95%以上,健康行为构成率到达85%以上,各项健康教育工作指标到达国家有关标准。

(二)工作原则

1、面向全体。在教育对象上头向全县各学校及全体师生。

2、身心兼顾。在资料上做到生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并重。

3、统筹结合。在方式方法上统筹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等学校工作,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坚持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

4、知行转化。在效果上注重将健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健康习惯和礼貌生活方式,既关注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又关注健康行为构成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保障。

5、互相促进。在目的上,摆正为学生服务与为创立服务的关系,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师生。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建立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幼儿园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构成领导重视,一级抓一级,人人参与的局面。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量化细化工作指标,落实人、财、物,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职责制。按照健康教育工作目标要求,建立目标职责制,层层落实职责,把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学校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学校发生群体性发热、咳嗽、腹泻、食物中毒以及麻疹、腮腺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书面报县教育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健康教育。学校要经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改善学生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心灵;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食堂分级量化管理,重点抓好学校食堂、小卖部及饮用水的卫生监管,确保师生用餐、饮水安全;按照《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生团体用餐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学校卫生综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相应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努力按规定配备好专(兼)职保健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学校突发卫生事件联络员队伍,组织培训学习。

4、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工作档案。各校(园)应逐条对照《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配足教材教具,改善教学卫生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宣传器材,建立和巩固健康教育宣传阵地,营造健康环境。各中小学要有一名学校领导具体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学校组织协调关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景,制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同时做好各项活动材料的收集、记录,规范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5、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工作做为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资料。对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教育局给予表彰、奖励。

五、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1、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为重点,确保每周0、5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系统开展健康教育。

2、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取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将体、卫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综合改革方面构成特色。

3、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和家长做好学生的年度体检工作,重点做好入园(托)幼儿和中小学新生的体检。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对特异体质学生应在学校体育等各项活动中予以照顾。

4、进取开辟宣传阵地,加大健康教育传播力度。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广播站、图书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网页、电视课堂、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各校应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橱窗(黑板报),每月至少更换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网站上设立健康教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