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十篇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十篇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8:29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1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根基

GDp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在各国之后的经济学研究中,纷纷将GDp作为了经济横向比较的参考与依据,让人们误认为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仅仅是国家GDp增长方式。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世界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这种观点主要的思想是指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本国的经济发展是研究内容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其研究内容之一。在这种观点之中包含了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思想。

弗朗斯瓦魁奈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首次提出了世界主义经济学概念。亚当斯密与弗朗斯瓦魁奈有着共同的观点,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立足在世界范围之内。萨伊著有《实用政治经济学》一书,该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指出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队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西斯蒙第指出政治经济学科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得人类的幸福得到增进。他指出政府成立的目的并不是对财富进行积累,财富积累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已,通过财富积累实现公民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才是其真正的目的。而是要通过财富的积累为全体公民提供物质生活方面的快乐。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全球化经济的思维是低碳经济思维的起源。

(二)低碳经济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比较与继承

1.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皮尔斯所著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绿色经济主要指的是对环境进行维护、资源进行保护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平衡式经济。循环经济属于利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新形态经济。生态经济指的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而成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态与经济所组成的系统中的结构、功能以及运动规定等。

从本质上讲,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都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降低经济投入、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这几个经济思想都是在3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生态经济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进行要以生态规律为指导。循环经济指的是利用循环的理念指导经济活动。绿色经济指的是在总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消耗价值,实际上就是绿色GDp低碳经济指的是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升为代价,属于生态经济范畴。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比较之后发现,低碳经济更能够体现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目标,抓住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低碳经济思想是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危机的情况下人类通过反省与总结提出的思想,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等,但是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中的相关理论可供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进行借鉴与参考。

2.低碳经济与气候经济学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指出了经济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球气候变迁政策奠基人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对天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指出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将与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时的影响不相上下。

气候经济学中是对经济从气候的角度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低碳经济又主要是研究二氧化碳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内涵方面来讲,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具有相同的内涵,是对于同一种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气候经济学是低碳经济理论进行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需要对气候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关注与借鉴。

3.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及最优化。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第一,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的估算,包括物质方面的直接损失,人类身体与精神方面的损害等;第二,对环境治理过程中投入带来的产出进行评估,包括污染治理的直接效益损失,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损失等;第三,污染者付费制定及付费力度的制定;排污指标转让金额的制定。资源环境经济学中认为资源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而环境的损害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对这些价值与成本进行核算与解决。如果出现较高的碳排放,必然会都会环境造成一定是损害,只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才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避免。因此,低碳经济是存在着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相互交叉的内容的。当前,资源环境经济学科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低碳经济在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参考与借鉴。

(三)构建低碳经济理论的设想

在经济学的众多分支之中就包含低碳经济。因此,当前出现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不能够协调的问题能够通过经济学中的内容进行解决,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中涉及的学科较多,需要从跨学科的视野上进行综合的把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对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继承;第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些分析方法进行借鉴;第三,对制度学分析方法进行利用。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人们的经济活动强度在工业革命之前非常小,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要比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低,生态系统能够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调节,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模式导致了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币、能够负荷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因此就出现了由于温室气体而造成的环境受到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导致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更加严重的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富的提高,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为提高本国GDp,这些理论都已经不再适合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了。当前出现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理论,都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主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在这些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将低碳纳人到研究的内容之中。在全球当前的环境问题中,温室效应问题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问题之一,出现这种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新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了对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完善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解释,代表的比较优势(亚当斯密)、相对比较优势(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伯蒂尔奥林);另一方面是从新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进行解释性在这些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观点中,都是将本国作为了研究的重点,发展国际合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本国的经济总量得到增加,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竞争力的上升与增强,而其中的贸易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对合作方都有利,然而从生态效益角度进行分析,会导致更多的合作负效应的产生,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当前的国际合作过程中,主要是发达国家同着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转移,而其中转移的主要内容包括制造等环节,在这些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中,由于发展不充分导致了技术较为落后,能源结构并不合理等,使得在承接制造等环节的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流动的特性,最终将成为整个国际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中关于国际合作发展的相关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际经济合作的困境。而且低碳经济理论中对国际经济学原有的经济研究视角进行了拓宽,两者之间的融合使国际经济学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了整个国际社会整体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

(三)对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引导作用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拉动经济发展是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归结起来是物质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并不合理,如果要促进物质消费进行发展,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控制,又必然会影响到物质消费的发展。物质消费的刺激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目标冲突问题。物质消费的主体是发到国家与发达地区的居民,这些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中,生理需求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了,而已享受型、炫耀性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并且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四)实现了相关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丰富

低碳经济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辅助性的工具出现了很多。虽然当前并没有对这些概念实现完善,但是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了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新内容。由于气候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因此就要求经济学家必须对风险、不确定性等最为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新壁垒;碳足迹;形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所谓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指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利用现有的,或者正在创新的先进技术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而贸易新壁垒则是针对传统贸易壁垒来说的,是一种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所产生和形成的新的壁垒形式。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使得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国家能耗、减少污染指数,并尽可能的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研究和开发低碳产品。这样一来,便很容易使得国际贸易在低碳经济的驱动下产生贸易壁垒,从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

1.国际贸易新壁垒的解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壁垒阻碍和制约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与传统的贸易壁垒相比,新贸易壁垒所包含的壁垒类型更多,不仅是指技术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当低碳经济成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时,位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必然会有所调整,而在这调整过程中,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概率将大大增大,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原因。在最近几年中,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中还出现了新的壁垒形式,即碳足迹、碳关税。碳足迹和碳关税等新贸易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和发展。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足迹”越大,碳耗用量就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多。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的提出,与不容乐观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密不可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为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逐渐被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淘汰;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标准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对于达不到低碳标准的商品进口时则征收碳关税。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也尤其明显。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也是投入巨大资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变革获得该领域的发言权。目前,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低碳经济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低碳经济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国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另外,各个国家的低碳标准因各国生产技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低碳制度、低碳标准的不同导致国际贸易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时,引发各国在贸易领域的争端和冲突,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引入了碳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控制碳排放,这种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此外,碳关税容易变相成为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也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得知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主要是碳足迹和碳关税,也就是低碳壁垒。就我国而言,我国想要获得更多的对外贸易机会,以及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必须排除万难,努力克服低碳壁垒对贸易行为制约,领导低碳经济。下面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四点当前可采取的国际贸易低碳壁垒应对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2.制定相应的开发。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并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

3.提倡全民低碳消费。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要营造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氛围,加大了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管理,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排污控制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政策激励,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家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共识。截至目前,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生活社区,提倡建设低碳建筑,将低碳消费观念贯彻并落实到了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中。

4.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自力更生。政府转变职能,通过财政政策投资建设设备,投资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技术,帮助企业充分降低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各个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熟悉低碳标准,通过对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减少产品的碳排放;实行“走出去”战略,到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就地销售,回避碳关税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层出不穷,碳关税和碳足迹为低碳经济下主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为了缓解低碳经济所带来的贸易压力,减少贸易冲突,我国必须纵观全局,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际贸易新壁垒带来的贸易压力,切实避免由低碳经济带来的贸易风险,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积极发展,并对世界公平贸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会计理论创新;会计实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

(一)会计核算目标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既要符合传统企业会计准则,又要满足低碳生产的需要。因此低碳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反映职能,督促企业通过低碳生产,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集约型生产效果,从而改变传统会计中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而视环境于不顾的单一目标。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低碳生产经营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相关会计信息,满足各个信息使用者管理决策的需要。

(二)会计假设的创新

1.主体假设,低碳会计主体假设应涵盖两个内容:首先是将散落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污染事项与补偿、环保资金等纳入低碳会计核算体系,这是企业自身在低碳会计体系中的微观方面;其次要尽量考虑该会计主体同其他会计主体对于环境因素的关联,因为环境问题是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应从全球的角度在宏观层面上处理环境问题。

2.持续经营假设,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持续经营假设不仅包括传统会计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是可持续的,还包括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循环是可持续的。

3.会计分期假设,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分期在传统会计分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容,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收益期、治理污染费用期、废旧物品回收期等。由于低碳会计期间的模糊性,那些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量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措施所产生的价值消耗以及其潜在的收益很难正确分摊得到各个期间中。因此,低碳会计的污染治理费用期、环境保护收益期等期间的确认应该是会计分期的重要内容。

4.多重计量假设,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内容是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的结合,在这种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的情况下,只用货币形式计量是不行的,这样很难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在低碳生产经营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就难以为信息使用者披露可靠的低碳经营绩效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非货币计量为辅”的多重计量方式。

(三)会计要素确认的创新

1.资产确认的创新,低碳资产可以定义为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获得,并由企业控制或拥有,能为企业提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现金流入的资产。

2.低碳负债确认的创新,企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就会存在潜在的社会责任及其义务,形成预计负债,同时也会因为低碳生产导致各种经济利益的流出。

3.低碳收入确认的创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收入除了传统会计所包含的企业生产经营所得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得到政府的补贴、奖励、税收减免以及副产品收入和回收的“三废”收入等。

4.低碳成本费用确认的创新,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获得收入的同时也会发生诸如环境保护支出费用、自然资源损耗以及为治理环境污染和低碳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工、料等成本费用,因此低碳会计成本应包括各种有关环境方面的支出。

(四)财务报告的创新

1.非独立低碳会计报告,要使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完善,我们就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这些传统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上着手,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设项目以将低碳信息纳入其中。

2.独立低碳会计报告,独立低碳会计报告是传统会计报告的延伸与拓展,由于低碳会计中有关环境绩效信息主要以非货币性信息为主,传统会计报表就无法反映这部分信息,为了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低碳生产经营效益得到一个合适的结论,我们可以在编制传统会计财务报表的同时将有关环境部分的信息单独编制为环境报表来集中、全面和系统地揭示企业低碳会计信息。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实务创新

(一)会计科目的创新

1.补充修改总账科目,为了适应经营管理的新要求,对于不符合低碳会计核算的传统会计科目,需要修改其总账科目,对于传统会计科目体系中没有包含的经济业务,需要增加总账科目来核算。

2.增设会计明细科目,鉴于传统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没有考虑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导致很多低碳会计所需的数据不能记录在传统会计核算范围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增设一些会计明细科目并对其分类归集和汇总。

3.细化会计科目,由于传统会计与低碳会计相互融合,若不对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化,则难以将两者分别开来。因此,我们还应该对一些现有会计科目进一步分类细化,从而进一步适应发展低碳会计要求。

(二)会计凭证的创新

1.原始凭证的设计,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我们应根据低碳会计经济业务的内容、核算方式和经营方式来创新相应的原始凭证,做到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能得到正确合理的原始凭证,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原始凭证系统。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一样,任何一张原始凭证均应该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经济业务内容和执行责任。

2.记账凭证的设计,低碳会计中的记账凭证和财务会计中的大同小异,因此可以不对其做出过多的创新,只是在确定记账凭证的种类以及编制方法时,应该多多考虑一下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被设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创新

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创新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差不多,最好采用单独披露的方法,这样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方便地了解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就,但是在实务中应注意信息披露的客观公正性,不能通过各种手段隐藏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而只披露有利于企业的信息,从而误导广大的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5

1.1构建基础

1.1.1科学性基础。科学性基础是判断环境评价结果质量的标准。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保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从科学的层面设计,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相关的环境数据来源必须准确,其次评估方法要科学,环境指标必须达到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提高资源可利用率、节能减排、降低环境破坏程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减排、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实行。

1.1.2可操作性基础。可操作性可将评价指标运用于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指标含义的明确性和计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

1.1.3动态与稳定相结合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指标设置应随着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也随之调整和细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不能一直处于动态状态下,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保证相对稳定。动态与稳定相结合的基础,既能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目前情况,又能推测其动态变化的走向。

1.1.4政策性原则。要将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形势,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要考虑相关国际公约。设计出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以及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评价指标。

1.2环保指标评价的完善

环境保护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开展的情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环保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人们生产生活是否达到低碳的要求,及是否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其内容涵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投入、治污力度和减排效果等。主要的环保评价指标有:工业废水达标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空气污染降低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其范围涵盖经济、科技、资源、社会、环境等多领域,使各种角度、各种层次都受到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约束,使我国环境保护得到全方位的开展。

二、结语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作为国内最大的森林资源基地,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否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是否具备发展优势以及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着手。利用Swot方法从结构分析入手,对国有林区内部资源、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明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1.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第一,森林资源丰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林地面积850.7万hm2,占全国国有林区29.3%,占全省42.3%;活立木总蓄积7.9亿m3,占全国国有林区27.7%,占全省的52.6%。广袤的森林为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系列法规出台,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软环境支持。2003年以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出台对于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影响。《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的出台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解决了森工的体制定位问题,清晰界定了森工的省级林业行政管理权限,有效提升了森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森工企业能力提升,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基地保障。中国龙江森林工业总公司自身可以承担国内外大型林业科研项目及森林调查、规划、基本建设工程等科研、设计、施工工作。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中国龙江森林工业总公司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第四,科研院所人力资源雄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黑龙江省林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1319人,占国内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19%。另外,黑龙江省拥有大专院校59所,共计831个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120万人,充足的人力资源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较好的智力基础。

1.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第一,国有林区森林管理尚需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机制不灵活,市场化程度欠缺,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区的发展。另外,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界限模糊。第二,森林资源危机还未得到根本缓解。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采伐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现有林分中,幼中龄林面积占81.60%,蓄积占74.90%,成熟林面积仅占3.63%,蓄积只占5.79%,大量的幼中龄林亟待抚育。第三,森工经济总量小,产业化水平低。2010年森工行业的增加值仅为143亿元,占全省GDp的1.4%。森林产业发展滞后,接续产业投入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收入仍然以木材生产为主。第四,国有林区产业落后,活力不足。一方面是森林的培育业投入较少,发展后劲不足,林业工业的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效益较低;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经营深度不够,在发展中区域特征体现的较弱。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产业的现状,还不能适应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第五,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利用与创新整合力相对落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企业和林业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林业发展所需技术,但是由于林区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及合作机制,发展中存在着低碳技术创新与管理同实践发展脱节现象,造成低碳经济与创新整合力低的情况。

1.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分析

第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在“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紧密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发挥林区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融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之中,加快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国有林区。第二,林业“四个地位”的确立。新时期发展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的四个地位进行了明确,进一步统一了社会各界对林业的认识,明确了林业发展任务、发展资金及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第三,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民生质量改善。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策略的刺激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林区道路、饮水安全、供热等项目趋于完善,推进了林区生活环境的改善。第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规划与实施。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工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发展,主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而国有林区要真正实现全面、低碳发展,依靠的是经济转型,需要相关产业尤其是低碳产业的支撑。

1.4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分析

第一,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及黑龙江省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中对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给予了相应优惠政策,但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较差,造成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同时低碳经济发展中运行机制的不畅对当地低碳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威胁,重点表现为激励机制的不足和惩罚机制的不完善。第二,国有林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社会发展受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均处于边远山区,交通运输不便,造成区域经济的不发达,从而对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阻碍。第三,林地流失严峻,森林资源结构失衡。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在林地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发展中存在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毁林开荒、超额采伐、滥占林地现象的频繁出现,如不及时处理与解决,将影响到今后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第四,当地居民低碳生产生活理念薄弱。国有林区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并没有低碳经济的概念,长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观念相悖。在林区居民的生产中,高能耗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成明显挑战。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自内部的劣势和外部威胁。因此,为更好地推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尝试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设计。

2.1战略思路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总体框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保证。新的发展时期,国有林区须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按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完成其发展的历史使命。黑龙江省作为最大的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经济发展低碳化、生态发展经济化、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化”的战略思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经济发展低碳化是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交通、消费、服务、工业、农业、建筑的低碳化。要求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中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低碳发展。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可选择优先或重点发展行业,推进经济发展的清洁、低碳化。生态发展经济化是在生态系统所承载的能力范围内,利用林业系统工程及生态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的相应原理来改变林区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发展经济化体现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物质与精神文明、自然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化、生态发展经济化的综合统一。它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内容。要求经济高效、环境合理、社会文明、人的行为和谐、社会系统健康。因此,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化应是制定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重点考虑的问题。

2.2战略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依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设定。

1)长期目标———实现林区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该产业体系的建立既包括传统高碳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还包括林区战略性低碳新型产业的发展。开发利用林区生物质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林区新能源,为林区低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另外,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尤其是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其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国有林区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的建设应该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内容。通过政策的支持,保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一方面,落实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下,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林区低碳经济;另一方面,抓住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机会,强化政府规划导向,把政府指导和规范经济发展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

2)中期目标———做好林区能源管理。首先,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比重。需要国有林区不断完成能源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体制。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减少林区对石化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依赖程度。结合林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依靠低碳技术发展以生物质为载体的生物质能源,并将其开发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新能源。依托低碳经济发展新技术,提高林区林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科技含量。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促进林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节能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多方主体参与。一方面需要国有林区开发和利用能源管理系统,对林区所辖的企业能源消费状况进行跟踪与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国有森工企业改善设备效率。将原有高耗能、低利用率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或更换。再次,开发低碳技术,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提升低碳科技的发展水平是解决林区碳排放严峻状况的必要途径。在发展中需要选择与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技术,并提升低碳技术的转化率和普及率。一方面依托较好的科技平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支持低碳科技的研究与开拓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来支撑低碳科技研究。

3)短期目标———建立低碳运行机制、形成低碳意识。首先,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实际,建立一套操作简单、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科学地对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综合考虑到经济、生态、社会等各子系统指标量化难易程度,注意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运行与协调机制。构建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森工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国有林区资源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碳汇交易制度,实现市场参与主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一步增强其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再次,树立低碳理念,开展试验示范。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要将低碳理念贯穿到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促进林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林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2.3战略重点

第一,优化林区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基础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林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林区农业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走高效、有机的生态农业之路;低碳工业的发展,要求林区进行能源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结构,采用低碳、节能和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低碳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林区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低碳服务行业的发展在服务流程的设计、耗材、产品、营销、消费等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减少服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提高民生质量,建设低碳城镇。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同林区城镇化发展相结合,发展生态城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推进森林生态城镇建设。建立一批生态环境优良、独具特色的小城镇,作为提升森工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把森林生态城市(镇)分别定位为旅游、工业、商贸、边贸、特色产业等主导型,通过生态城镇建设,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局县共建,使森林生态城镇成为龙头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在生态城镇建设中发展建筑低碳化。建筑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单元,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引入低碳理念,选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为低碳城镇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审计;应用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不仅能源行业,同时建筑、化工和制造业等等也都朝着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目标。审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促进力量,对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低碳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时间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最终结果,是人们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根本目的、要求的总和。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较多体现在为政府实施低碳经济提供建议,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审计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过程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适当性和遵循性;(2)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3)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4)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5)加强对低碳交易体系的研究。

二、低碳审计的内容

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可以沿着低碳生产、低碳技术、新能源开发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由国家机关进行的低碳经济审计属于宏观层次,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国家制定的低碳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审计,同时也为低碳经济制度体制、方针和政策的发展完善服务。低碳审计可进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事前审计结合低碳评价,事中审计对节能减排的执行过程定期监督,事后审计主要对效果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管理政策法规。第二,对低碳经济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从对资金的预算、筹措、管理、使用到投资进行环环审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审计监督的传统范畴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进行适当调整。低碳财税资金是针对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者减免的,审计中要严格审查项目或者产品的符合性,避免搭便车现象存在。另外,严格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以及使用效果,即是否达到预期的低碳促进效果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第三,对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根据目前欧美国家的经验,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有激励政策,如使用节能设备和节能建筑等低碳技术开发行为。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需要以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进行认证为前提。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透露“十二五”将在国内开设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也需要对碳源和碳汇进行确认。通过政策手段,由国家林业局与几大能源公司开展碳交易,带动国内碳交易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尚未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英国实施碳交易惯例,这个平台的核心就是第三方的独立认证机构,只有这样机构的存在才能对排放量进行审核和确认,交易成为可能,这也是我国碳交易平台建设的瓶颈。除了宏观层次,企事业单位还应该进行微观层次的低碳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制度、政策、目标、标准的贯彻执行,以及责任的落实完成。企业在建设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短期内的支出会大于收获,因此,需要实施低碳审计来监管督促企业开展低碳活动。通过低碳审计,能够发现企业在低碳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风险并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企业采取低碳消费方式。

三、低碳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在开展低碳审计的程序上,第一,审前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审计重点、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审计重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基础上可侧重于节能减排、环境绩效、低碳技术创新与运用、清洁能源的贡献份额等。由于低碳审计要求比较量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相关的参考评价指标的收集及制定显得比较缺乏。我国审计队伍的现状可能无法胜任,但可多咨询低碳和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人才的意见,集中培养同时涉及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低碳审查标准。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指标和相对指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可以引用测算模型Co2=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由于此模型只是估算总的排放量,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比如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制造工业、居民和交通运输业,作为二级指标进行审计检查。第二,事中审计或者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深入了解低碳投入、运营费用、经济产出等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虑审计对象生产环境和技术实力等的低碳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建筑碳排放占了全国全部碳排放的将近一半,因此,碳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筑物上,也就是说能耗最大的建筑业应该借鉴香港的经验,实行碳审计系列活动,这样就能够分析出现有的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找到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审计师实施审计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在审计过程中,突出和创新使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等等审计调查方法,考虑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的碳排放量,还要考虑外部性因素,技术创新经济型指标以及效益性指标,使用计量法和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综合执行审计过程。第三,总结和撰写审计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不少公司自主把碳排放量写入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一方面以督促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信息使自己脱颖而出。公司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资料以及有第三方保证的自愿参与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审计报告提供的科学合理的数据,有助于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或者相关设备运行状况,从而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和能源高效利用方法,让政府、企业、公众都明白能源都消耗在哪里,而碳排放又排放到何处,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

四、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

第一,完善低碳审计的体制、政策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审计信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并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审计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开展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法规,但具体到审计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更新工作还没有跟上,应该结合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评价低碳消费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尽快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专家预计,发达国家至少有25亿吨的减排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碳减排市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中国来说,碳交易仍然是个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碳价格控制,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我国在从事碳交易的同时,应着眼于从清洁发展机制(CDm)中获取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由此不断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碳交易平台的建立需要成熟的碳认证业务,因此社会审计机构的碳认证领域的业务拓展开发具有市场空间。第三,做好低碳意识的推广工作,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投资必不可少。低碳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方法和措施,同时在探索中有所创造。开展低碳经济审计的目的是为国家和企业的低碳生产管理,尤其是对节能技改管理提供科学的改进意见,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审计意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为此,一方面,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管理、计量、统计、能源利用、能效分析、财务分析、环境保护、低碳生产等方面有充分的从业经验,以保证改进意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有专职的低碳经济生产管理师,他们既能为低碳生产、能源利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管理,克服资源浪费,又能较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微观层面

作为低碳审计主体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应扩展相关碳审计业务,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户资源和专业技能优势实现业务范围的逐步渗透和扩张。并通过引进专门人才,与外部专家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确立审计技能的优势,扩大市场影响,进而不断拓展碳审计市场份额。由于与传统的审计框架不同,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区别对待传统的以鉴证服务为主的业务和碳审计业务。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借助客户资源优势,挖掘潜在新客户,不仅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增加了筹码,同时也拓展了市场份额。在部分国家,以产品的碳足迹为样本的试验计划已经在进行中。在英国,20家公司已经与政府资助的碳信托合作,试点碳基金股票单位级的碳审计及零售产品的碳认证。在法国,连锁超市对26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了碳追踪,并使用了“红绿灯”标记作为碳编码系统以显示碳评级。德国的十个大公司,包括巴斯夫、汉高、利乐、Rewe集团对小部分样本进行了碳足迹试验。在日本,30个公司合作的“生态产品”计划正在运行中,而在韩国试点进行了对十大消费产品的碳评级。可见,在公众和企业界,在产品层面建设碳审计和碳认证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创造培养多领域专业人才的机会。在香港,由能源学会主办的CertifiedCarbonauditorprofessional(Cap)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资格认证得到开展,为社会各界有兴趣并致力于投身低碳事业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应该考虑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减少碳排放为直接动力,革新生产技术,才能立足国际市场有力竞争。通过碳审计使企业明白能源消耗在哪里,碳排放到哪里,从而帮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产品,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2]李惠珍.低碳经济与审计[J].会计之友.2010(31)

[3]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审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99-02

低碳审计主要是指由相关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经营、财务信息、资源利用、职责履行等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的特殊管理。意在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责任意识、管理水平和绩效,提出审计建议。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审计目标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目标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由此可见,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活动、低碳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进而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适当性、遵循性和效益性;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低碳产品补助资金申请和使用的合理性,低碳技术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低碳财税减免的真实性和效果性;低碳交易行为的真实性等。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审计内容

(一)低碳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效果审计

低碳政策的制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审计的重点是相关政策是否符合中国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是否合法合规,政策的制定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审计首先要检查的是政策法规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其次是审查执行政策法规措施的手段是否可行,第三是审查具体政策规定是否合理,第四是评价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审计中应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有关部门,以利于政策法规的修订和管理,提高政策法规实施效果。

(二)低碳经济资金的绩效审计

审计职能的传统范畴在应用于低碳经济时,需要适当的调整。低碳经济资金主要是政府为促进和发展低碳,针对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减免的资金。建立低碳资金绩效审计是推进低碳审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低碳审计急需建立健全的机制。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审查项目或者产品的合理性,是否属于低碳经济的范畴。另外,要严格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要对是否达到预期的低碳促进效果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

目前欧美国家,以英国为例,其主要采用了税收激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具体表现在:鼓励高效节能车辆的使用、使用太阳设备、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等。对这些产品使用低碳税收减免的前提是存在低碳产品,或进行低碳行为与交易。关于如何确认低碳产品、低碳行为和交易,则要求审计人员对其进行认证,认证的内容具体包括:是否是低碳产品、产品是否达到相关标准、是否发生了低碳行为与交易。

三、中国低碳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可操作性差

审计信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可以弥补市场不足,矫正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并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而且,审计关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中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开展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然而,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审计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却没有明确低碳审计的法律基础,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审计准则。

(二)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公众缺乏认知

碳交易市场存在的基础是国家制定排放限制额,再给各个商业领域一定的排放配额,排放许可权的持有者可以对许可权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目前有关国家排放权分配计划的原则、排放交易权分配程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

2008年8月5日,中国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市场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这两家交易所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环境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但是中国的碳交易制度并不成熟,极易造成相关部门新的权力寻租问题。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也未达成一致意见,相关审计标准更难以确定。要实现碳交易的良好运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尽早统一会计、审计准则,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低碳经济审计专业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欠缺

低碳审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审计概念和审计门类,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审计理论,又要熟悉政策、技术、管理等内容。有学者还提出应设置专门的碳账户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限,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也相对滞后,成为广泛实行低碳审计的障碍;相比较之下,美国环境审计部门主要由会计、项目评估师、科技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人员组成。在缺少低碳审计培训的情况下,低碳审计是难以取得很大的成绩的,这也是制约中国低碳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推行低碳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加深对低碳审计及其功能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低碳审计对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之一,低碳审计的推行既能促进人们加深对环境保护义务的认识,也可成为一种重要的预警与检测手段。

(二)完善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审计制度、法律法规是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的根本保证,是保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低碳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国家审计署应适当修改《审计法》,以明确低碳审计的法律地位,确定低碳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中国证监会也应相应修改《证券法》,增加上市公司的低碳审计内容。

完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严格的执法来保证实施。审计机关在法律制度的执行中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审查执行法律政策的手段是否合理、可行,法律制度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有助于低碳审计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低碳政策的贯彻实施,使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三)培养低碳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低碳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的部门与行业较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不仅应掌握各种统计、检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能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而且要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出企业使用能源存在的问题,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对参与企业低碳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培训,是顺利开展企业碳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培训可以使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碳审计方法,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培训,还能培养胜任低碳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低碳审计人才不仅应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审计资格,而且应掌握各类碳排放、碳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则和碳核算技术。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2]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3]李慧珍.低碳经济与审计[J].会计之友,2010,(31).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9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低碳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因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亟须法律的规制和监督。面对日益壮大的低碳经济发展势头,全人类必须达成一个共识,即一旦低碳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法律法规的保障是寸步难行的,需要大力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进而从技术和法律层面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宏大目标。

1、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并在政策与法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也在保障低碳经济稳步发展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政府也在不断地制订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出台了很多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迄今为止,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方面已经制定了《煤炭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这些法规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同时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很多与前述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计划和政策。更是为我国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上述中的现行法律法规大多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层面目前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这都会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根据笔者的研究,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能源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相对欠缺

现今施行的能源方面的单行法律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内容比较单一。随着国际社会能源问题的突出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趋势,能源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急需制定一部系统的能源基本法,去监督各种能源开发利用的行为,规范能源开发秩序,进一步从立法层面推进低碳经济的理念,促进我国能源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能源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促进能源领域单行法律的制定,也能为其他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修改提供很多实践性的建议,这些最终可以有助于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有效完善。

(2)现行的低碳经济法律内容相对滞后且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的低碳经济法律主要有《煤炭法》、《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在这些法律规定中,部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与规范的内容规定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太符合,有的甚至偏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状况。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这样一种立法思想的感染,即制定法律时尽量“宜粗不宜细”,同时我国现行很多的低碳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文多属原则性的规定,规则性不够突出,具体内容规定不明确,非常缺乏操作性。如果不能从细节入手,从明确的规则做起,就不能达到有效规范、调整和解决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

(3)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做出了重要的改变,即大力推行低碳的理念,发展低碳经济。而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是由一系列庞大繁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综合起来进行调整的,迄今为止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也缺乏一部专门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此外,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实施的法律与其他的法规、规章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法律之间、法律与法规、规章之间存在极不协调的现象,同时缺乏体系性、全面性,此种状况对我国大力推行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1、加快能源立法,完善低碳经济法制建设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涉及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等,但在目前的能源开发和监管规范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如看重政策轻视法律法规、看重部门管理轻视综合调控等,且其他单行能源法对某些领域或方向不能做出调整和监督,影响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进程。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系统地制定一部《能源法》或《低碳经济法》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

2、建立健全保障低碳经济运行的行政法体系

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需要重新统筹政府的职能,去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低碳经济,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责。要想建立健全保障低碳经济健康运行的行政法体系,就要致力于将依赖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的发展思路转变成依赖管理创新、科技进步的新思路。因为发展低碳经济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推进,更重要的是必须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探索低碳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其中的一般规律,参照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明确地建立健全严密有效、相互制约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3、制定并完善配套法规,努力促进低碳经济有效发展

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除了完善环境与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外,还需对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其他法规作出适时适度的修改,包括涉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部门法,如民商法、经济法等。就民商法方面而言,主要是碳交易这一层面,政府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减少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在经济法领域,可以制定一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性规范政策,对低碳经济的运行发挥正向的刺激和引导作用,也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篇10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银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首先由发达国家去承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12年以后,在去承担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义务;(2)国际贸易减排的机制(iet),联合履行的机制(ji)和清洁发展的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的三大种机制。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一并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低碳经济的特性体现为较低排放、较低污染、较低消耗和较高效益、较高效能以及较高效率。国际社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低碳经济也是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选择低碳经济这种形式。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作用甚重,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低碳金融制度的完善创新等将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低碳金融毫无疑问将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一次重要的理论成效。

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创新,其内容主要有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低碳金融的不断推进,促成低碳金融长效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动力的银行,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保护环境,敢于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金融。

一、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

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三、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四、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