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的方向十篇统计学的方向十篇

统计学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00

统计学的方向篇1

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就是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统计学专业:

1、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统计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从而为后面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统计学专业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来源:文章屋网)

统计学的方向篇2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金融;教学

伴随着高校办学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部分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组合的新时期。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依托传统的学科优势,结合日新月异的新学科发展,开设了一些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专业,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诸如高校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思考,围绕当前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前景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学界和同行。

1应用统计学开设的必要性

应用统计学发展的广袤前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不同学科的重构。这同样让传统统计学也开始走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从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上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到来引发了传统统计学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天文学、基因学、宇宙学、流行病学、经济金融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同时当前依托网络的金融创新工具也异军突起。而金融统计侧重于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从该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统计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放在应用统计学的语境下,其特殊性是不言自明的。寻求二者之间的差异化,填补地方高校办学中的“红海”困境,构建高校办学的“蓝海”战略,是当前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应用统计专业(金融统计方向)的毕业生也得到了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人才市场也反馈出了渴求的信号。据财经网“阿里云联合8高校开新专业3年培养5万数据工作者”报道,Linkedin网站在全球调查得知,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是2014年最受雇主喜欢的项技。[2]为此在目前高校办学竞争日趋加剧的环境下,部分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整合资源,办好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现实场域中的尴尬

1、跨学科教学的尴尬。担忧两层皮教学,顾此失彼。现实场景下,从教师维度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来自于纯粹数学领域,要不来自于金融学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跨学科、重实践的丰盈厚重的教学经验。授课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教学的顾此失彼现象。即要不过于偏重数学理论,而忽视了金融学领域;要不过于倚重或者强调金融知识,而弱化了统计学。从学生维度,研究显示,该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偏向于金融方面,将统计和其他知识视为了金融的辅助。[3]在选取该专业的动机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世俗色彩与功利性动机。显然,这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吻合的。

2、职称评审中的尴尬。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研究方向的聚焦,便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和爆发,也有助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一些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就存在如下的尴尬。由于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授课老师的选取上,受到了一定局限。目前的授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于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师,该学科的教师在职称走向上,主要是数学领域。而金融学教师讲授该专业课程,就略微显得尴尬了。尤其在金融经济类职称的申报上就无形中受到了弱化边缘。现实情境造成了目前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单一或者“近亲化”现象,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边讲边学的处境。这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优化发展是不利的。

3、学生未来发展的尴尬。担心就业力的下降,也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尴尬。优质的学科专业未必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市场所需求的学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给予积极回应。由于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都是新专业。毕业生的届数不多,总体人数不多,就业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信心。

3现实场域困境的化解对策

1、凝练专业方向。其一,围绕该专业,应该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的梯队。以科研成果带动专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导下,建设数学与金融相融合、学缘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设置合理的评聘标准与要求,打通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教师的上升通道。采取引进海内外优秀金融统计人才和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等方式,拓宽学科教师的视野,筑牢学科教师的金融统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科学合理的评聘为牵引,留住专业人才,争取走在金融统计教育教学的前列。其二,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引进案例分析法、讨论式参与法、科研项目的教学方式。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对学生的培育应着眼于业界发展的实践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培育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深入分析,契合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如强化金融统计理论和微观金融统计业务的结合,运用eviews,SpSS,matlab等各种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凸显金融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或者以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相关联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及实践活动。三是也可以试行多导师制联合指导。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有数学学科背景,也要有金融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契合紧密,关涉多个学科,单一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难以统摄教学与实践,可以探索以数学教师为主导,金融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采用多导师制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4]多个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开展金融统计应用的实践,提升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搭建交流平台。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交流平台的搭建意在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与外界教学资源对接融合的生态格局。高校教师最好能够在相应公司学习实践,而相应的公司人员(比如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分析机构等)可以走向教师讲台。这样该专业的传统视野下的封闭性,就有望得到解决。这旨在打通与外界交流渠道的阻滞,让高校一线教学与社会的具体应用尤其相应的公司机构有效衔接起来。笔者今年三月份学校组织参加了河南省金融工程学会会议,感受颇深。参会的人员有金融机构,也有咨询公司,同时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也很高。

3、规划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推出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学生的期待就是高校办学的动力之源。学生一入校,应该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四年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可以以当前知名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工程师的要求作为参照系。同时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研究中来。尤其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要充分运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理论知识,运用建模思维,来解析金融问题,构成学生四年专业发展的主线。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有必要在依托“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统计”基础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本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实力,“引入学科前沿及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实例,督促学生计算机实现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monte?Carlo?method),养成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的意识”。[5]打造与构建数学统计与金融统计想融通的优势学科,以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统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相长,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当前勃兴的慕课或者翻转课堂,其实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启示。这些崭新教学形式的背后,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学的挑战,昭示着传统和现代的转换。这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应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应有所呈现。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特色一在跨界,二在应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办学宗旨。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的思想深入人心,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实践中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校及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专科、本专业统计学教育教学中,仍保留与延续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内容,譬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对于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必需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好基础,其需要学习及掌握的内容将会更多。依托统计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科的认知和体悟中来,让纯粹的数学技巧转换为具有极强应用性的教学范式上来。同时对金融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测量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的学生必须结合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其中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显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相长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4结语

高校开办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惑。但是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和长久愿景已经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具参考的坐标。同时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也需要几个、十几个的办学周期的滋养。为此,当下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和错觉。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重构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教育理念,加快专业教师梯队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金融统计课程建设,必然能加快推进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应用统计”研究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构与创新———首届“大数据与应用统计国际会议”述评[J].统计研究,2015(2).

[2]张学新.大数据时代本科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

[3]管强,何冬泉.有效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专业导论课的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4]祝丹,陈立双.大数据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2).

[5]蒋远营,吴群英,张浩敏,王想.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统计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9).

统计学的方向篇3

一、统计学硕士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课程缺乏

2011年统计学专业才作为一级学科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统计硕士的教学尚未形成体系。统计学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的开设历史短,各大高校对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各个研究方向的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模糊。课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统计硕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统计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统计的研究工作。统计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理统计基础较好。统计硕士的培养计划中,专门培养统计能力的课程较少,其余多是根据每个导师所研究的领域安排的课程,与统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尤为缺乏。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计硕士的教学形式却还很单一。统计硕士教学多是板书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极少数的课程由学生讲解或讨论。这些少数的课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领悟,但统计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巩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应用广泛,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取据的分析。高校开设的软件课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软件等,掌握这些软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中来运用。教学实例的欠缺,让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应用统计知识时困难重重。

二、方法建议

1.合理规划研究方向

目前统计学硕士教学中存在统计学各研究方向教学模糊。合理地规划各个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是培养统计硕士的基础。如今统计学渗透于各行各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划分,需要结合统计学实际的运用及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设置,都要着眼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学科,例如教育统计,应该结合统计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或统计知识,统计学的作用就是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解决其他学科的实际数据等问题。

2.适当增加教学课程、教学实例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统计学更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实践。增加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增设统计学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统计学是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的结果正确地推断出某种现象规律的科学。统计学教学与实际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学实例不仅能加强专业方向的研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学

统计硕士的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改变目前教学单一的一种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根据所学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而且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学生还可通过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来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讲课的形式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前准备要讲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统计学的方向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群;教学改革

2011年鲁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2年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期间,鲁东大学将围绕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夯实理论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激励知识创新”的原则,创新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设置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专业特色方向;围绕特色方向培养目标,确立了各个方向的课程构成。本文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规划、基于方向群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组织与规划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层次性、个性化和模块化。通过设计不同的基础理论模块、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来体现层次教育、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013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突出工程应用,设置了数据库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三个特色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知识体系设置上,首先从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着手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其次,根据知识体系选定相关课程,并从课程相关性、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确定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数据库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系统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群具体规划如下:

1.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掌握了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具备了数据库设计的能力;“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代表了程序设计的两大方向,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将在第五学期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科学规范地进行软件开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将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型数据库”主要讲授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oracle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将在第六学期开设;“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应用课程,旨在锻炼学生对于数据库、编程语言以及软件开发思想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第七学期开设,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单片机系统与应用”“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电路、数字逻辑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具备了进行计算机系统学习的硬件理论基础;“单片机系统及应用”作为嵌入式系统的入门级课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常用接口、元器件的硬件设计和底层控制程序的编写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的相关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将在第五学期前半学期开设;“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应用”课程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将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开设;“eDa技术与应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中间层,将在第六学期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是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硬件知识和嵌入式系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在第七学期开设。

3.智能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模式识别”“计算智能”“机器视觉”“互联网数据处理”以及“智能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将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智能技术概论”“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等课程,“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将在第五学期开设,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算法基础;“机器视觉”和“互联网数据处理”偏重于互联网各种类型数据的处理,结合推荐系统等应用,将在第六学期开设;“智能系统开发”是综合实践类课程,训练学生构建包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系统,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改革

课程群是由内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的多门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亲和性,突出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技能定位,凸显它们为共同培养目标而服务的特征。本章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探讨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问题。

1.优化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群的理论教学,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的实现,从而打破了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因此,课程群建立之后,首先应该基于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选拔能够把握课程群培养目标、熟悉教学内容的资深教师担任课程群负责人,定期组织课程群主讲教师进行讨论,以建设目标为依据,对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同时,课程群中的每门课程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子目标。以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为例,具体优化方法说明如下:

(1)删减课程中重复、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本专业方向的前沿知识。在“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两种编程语言的授课中,对程序语言的语法内容应该进行删减,结合项目从系统的角度结合案例进行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述。在“大型数据库”课程中不再讲述与数据库原理课程重复的SQL语法部分,重点讲解oracle殊的SQL语法结构、pL/SQL程序设计以及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课程中简化传统的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重点基于UmL讲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则是以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为之后的毕业设计和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2)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侧重点。“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知识点侧重于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课程侧重于数据库设计、管理与维护,“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语言、数据库、开发方法是构建一个案例系统的必备条件。通过一个案例系统的开发将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合为一体。

(3)选取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贯穿于课程群课程的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程群的规模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在开发语言Java和C#教学中,借助于教学案例讲解开发语言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在大型数据库课程中结合案例讲解数据库后台编程的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里从工程的角度进行整个案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中实现案例系统的完整开发。在整个课程群的教学中,选取的案例是连续的、不断迭代和完善的。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群课程理论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要求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多次、分步骤的教学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相关性很大,先开课亦是后续实践课的基础。因此,可以考虑选择同一个项目,贯穿于各门课程。项目的选择需要课程群所有老师讨论确定,选取学生容易理解、可实现、操作性强的项目,也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评定。项目选定以后,根据项目总体规划进行任务划分,密切结合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任务的分配。在所有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修完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后将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穿插采用案例教学法会使得内容的讲解更加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再进行操作演示,最后学生进行模仿完成相应的任务。当然,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至关重要。应该基于课程群的总体目标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选取有效的案例,充分发挥每个案例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加强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

引入课程群后,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各门课程的知识点既有侧重点又有相互的关联。而现有的教材只针对单一课程,更多地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很少兼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不能满足方向课程群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在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编写满足课程群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

三、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改革

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与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增加实验学时,加大实践学分的比重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以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为例,Java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验学时都增加到36学时。

2.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在每门课程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向课程群中最后一门课程,如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作为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一些课程增设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训环节

例如,Java课程讲完后开设两周的Java综合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一些核心课程也增开相应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程的开展主要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习惯于照着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步骤操作。如果脱离教师提供的实验大纲或参考程序,大多数同学将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实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教师直接将实验详细步骤或程序发给学生,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依赖性。为此,教师应该调整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少量验证性实验,可在实验参考文档中巧妙设置错误,使系统产生故障,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相对较难,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

四、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最熟悉的考核方式就是卷面考试。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全面地、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高低等等。同时,对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课程考核,其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同时每门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为此,基于方向课程群,探讨课程考核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考试形式多样化

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如“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课程。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大型数据库技术”,采用上机考试方式,通过学生的操作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则可以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同时,如果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在一个学期开设,则可以探讨采用一个大作业同时考核两门课程内容的方式。如设计并实现一个应用系统,既可以考查数据库知识又可以考查编程语言的掌握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完成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建立综合测评体系

通常情况下,综合成绩一般由三七分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而来。考虑到专业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都设有实验课时,因此实验成绩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通过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的建设,多门课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并形成一条主线,使得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点,有利于专业特色方向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山东省名校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数据库系统开发两个课程群(共10门课程)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同时,在课程群的带动下,又设立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校级精品课程10余门。未来几年,继续坚持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mooC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佳红,彭佳文,拜战胜.农科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3):66-67.

[2]陈家俊,韩郁葱,杨洋.基于课程群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6):122-123.

统计学的方向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Curricula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无论开办哪个专业方向,都可以在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课程,形成“必修课程”集合(完整覆盖《规范》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当一个学校希望开设多于一个专业方向时,教学资源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个学校要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造为“信息技术”方向,许多已有的课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统计学的方向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好统计法为主题,加快统计事业改革步伐,树立统计形象,做到科学统计、依法统计,努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提供科学、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创一流的服务质量,统一流的统计数据,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整改原则

要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落实责任、分工协作、突出重点,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对马上能够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行立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限时解决;对涉及面广的问题,各领导和各股室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综合治理。牵头领导和责任科室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工作方案。

三、整改内容和措施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以及第二阶段的广泛征求意见,局党支部认真查找自身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思想认识、责任意识、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管理和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全面系统的梳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统计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使统计工作面临更多新情况、新挑战,客观上要求统计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局领导班子当中,在新的形势面前,对统计工作的思路认识、领导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点的要求,思想观念中存在受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束缚的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理念贯彻的不够深入。表现为工作中习惯于按照既有的规定办和按照上级领导的意见办,对基层统计工作要求紧迫、反映强烈的问题,缺少灵活应变的方法和措施。

2、增进横向、纵向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横向交流,开展与我区其他县市统计局以及其他城市兄弟单位的相互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加强纵向沟通,与市统计局以及街道计统办之间进一步密切联系。

3、统计分析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统计分析工作必须更深入、更细致、更透彻,要进一步提高时效性和分析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整改措施

针对分析检查到的问题和不足,为在统计工作中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1、加强学习,在统计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班子成员的学习要按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认真抓好各种专题的学习,进一步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创新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做好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统计服务,认真抓好、抓实、抓细,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坚持自学,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

2、密切联系,加强横向、纵向的沟通交流

要进一步密切与相关业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积极加强横向、纵向的业务交流。一是密切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等上级业务单位联系,掌握业务上级意图和工作思路,使我区统计工作能够在思路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从而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二是加强学习交流,开展与我市其他区统计局以及其他城市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先进统计工作经验,促进工作发展;三是加强对街道计统办的业务指导,经常走访调研,掌握基层统计工作情况。

3、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资料,不断提炼统计分析内容,认真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扩大统计分析视野,切实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在完成统计数据收集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专业统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开发和运用,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切实强化各级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高度关注制约和影响统计工作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使有限的统计资源转化为应用成果,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4、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克服畏难情绪和满足现状思想,积极拓展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级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统计工作的热情。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通过与干部职工谈心,进一步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工作,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同事间的沟通,增进感情,促进工作中的团结协作。

5、要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统计工作肩负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和研究分析的重要职能,要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第一手数据资料的优势,把数据用快、用活、用足、用准,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现状和特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过去以经济统计为主逐步向经济和社会统计并重转变;由过去的封闭式统计逐步向开放式统计、阳光统计转变,建立健全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统计体系。

四、整改落实监督保障机制

(一)整改方案形成后,将在局内网公布,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进行修订。

统计学的方向篇7

关键词:高职统计 课程项目化 统计课程改革

高职统计课程改革是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当前高职统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事关高职统计教育改革的成败。而高职统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其重中之重。如何按照“大统计”的思想,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优化整合统计学科知识,构建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突出统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其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对此,我们在调查和分析当前统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就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做法。

了解统计职业岗位需求差异

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是开发和构建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在统计专业课程开发及其体系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了解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差异,掌握统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特点,结合统计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和整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前统计职业大体有三类:

一是统计工作人员

指政府统计机关或者其他统计机构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统计职业资格水平可分为初级(统计员和助理统计师)、中级(统计师)和高级(高级统计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二是统计教学科研人员

指从事统计教育教学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统计教师及从事统计科学研究的专职统计教学或研究人员,其职业资格水平也分为初级(助教或研究实习员)、中级(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和高级(教授、副教授或研究院、副研究员)三个层级,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三是调查分析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4月29日面向社会的第六批新职业,即指运用定性和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以供客户决策参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从业资格水平同样分为初级(初级调查分析师)、中级(中级调查分析师)和高级(高级调查分析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这三类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来看,各有特点。统计工作人员是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专职统计岗位,又有兼职统计岗位,分布面广,岗位设置数量较多。依据统计机构性质,可分为政府统计工作人员、行业统计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其岗位职责分别是从事政府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的生产、加工、分析、传播、管理等工作,并且涉及到数据设计、数据调查、数据核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传播、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专门知识。只不过,因具体岗位情况差异,对数据知识水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统计行政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低一些,而统计业务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高一些。此外,专兼职统计岗位设置的不同也对数据知识水平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设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特别是政府统计机构,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数据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复杂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比较高;设兼职统计岗位的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统计机构,要求掌握一般的数据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简单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不高。显然,统计工作人员岗位需求主要以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为主。而统计教学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统计学术研究工作,分布面较窄,岗位设置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统计科研机构,岗位数量有限,对数据理论知识水平要求高,一般需要高学历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至于统计调查分析师,虽然业务领域更广泛,但是主要涉及数据产品的生产与分析,数据知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强,侧重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学历要求不高。因此,统计职业岗位需求不同,对统计数据知识的层次要求存在差异,进而对统计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要求也不同。换句话说,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及其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统计职业岗位需求特点进行设计。

准确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航标。

课程需不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如何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课程教学方法如何调整、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高职统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统计项目任务课程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事关统计项目任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高职统计教育面向什么职业领域及其岗位培养人才、培养什么层次及其规格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而为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的设计及其内容选择提供依据。而从当前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特点来看,统计教学科研人员对学历要求高,一般为本科以上,专科层次的高职统计专业教育显然无法培养。换言之,只能培养面向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分析师职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统计专门人才。具体地说,侧重面向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机构、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和专门的统计服务咨询公司等单位,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需要的具体从事统计数据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和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其中分三个专业方向,即统计调查方向、统计信息管理方向和统计数据咨询方向,以满足相关统计机构对统计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为开发模块化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提供依据。

设计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既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勾画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核心在于如何设计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结构。而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统计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基于知识应用的侧重培养学生统计职业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课程,因此必须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进行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结构设计。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统计职业工作岗位,划分统计工作过程。比如依据统计工作人员职业岗位,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将统计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数据的开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传播与管理、分析与报告、消费与应用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二是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以统计数据知识为参照点进行统计课程项目化开发,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创建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三是以统计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依据高职统计专业培养方向,开发和创建以项目整合任务,以任务剪裁知识、融知识于项目任务之中的统计项目任务型模块课程;四是依据统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统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统计调查师职业资格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学生自主创业所需的创新素质,构建立体化的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侧重面向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设计出了高职统计专业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

从这个体系的内容结构来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共9门课程,主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素养,包括《统计职业道德与法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统计管理与沟通》《统计应用文写作》《统计与数学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训练》《大学生创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和《统计英语基础训练》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共5门,即《经济与统计基础》(包含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常用统计软件操作与使用》《统计数据的识别与消费》《统计思维训练》和《社会经济调查方法》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岗位能力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统计岗位胜任能力,依据高职统计专业方向进行分别设置。比如统计调查方向设置4门课程,即《统计数据的生产技术》(上、下册)《统计数据的加工与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综合能力训练》(包含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统计调查表制作、实地调查访问及技巧训练、数据调查报告写作和数据分析软件操作等若干个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调查岗位的胜任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3-5门,主要是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比如《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商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财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课程,可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兴趣进行选修。这样,既体现高职统计教育与普通高等统计教育的差别,又反映了高职统计教育培养的特点,特别是打破了统计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3、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0(下)。

统计学的方向篇8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些开办多年的老专业,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这些老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脱离了主流的市场环境,招生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生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后面简称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专业一般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和维护技能,也学编程和网络技术,但每一方面都不精深,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的应用维护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各个技能更加精深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而临的选择是要么改新专业,要么改方向,要么被淘汰。相对于改换专业的伤筋动骨,改变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改到哪一个方向,才能不与其它的专业冲突,又能最大限度地存留该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实训条件,是众多教管人员苦苦探索的难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取了多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近年开办的新方向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为大家找到解决方案,也为其它老专业的改革提供一点启迪。

1典型新方向的横向比较

以前的计算机专业就像“万金油”,学的技术比较多,但都不够精深,适合于计算机处于尚未普及,市场大量缺乏计算机维护管理和软件应用的环境。其核心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学习精深的技能,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从多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办的新方向中获得材料,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1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与老计算机专业比较接近,课程变化不大,培养的是能从事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企业计算机网站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硬件维护、系统管理、办公文档处理、企业网站运维等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主干课程有主板维修、商务流程处理、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关系数据库和SQL、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等。主要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硬件检修员、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这个方向仍然偏重于电脑维修、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能,核心岗位偏多,对于这些技能学习得也不够精深。对于电脑维修,没有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对于网络管理,对路由与交换的技术学得不深;对于信息管理,也仅仅学了关系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仍然保留着老计算机专业的学得多、学得浅、“万金油”的特点。

1.2企业信息管理

有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该方向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信息化行业,培养具备eRp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能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或在it企业从事eRp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售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管理、仓库管理、eRp项目实施、系统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核心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eRp系统实践、eRp项目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有既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事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复合型人才。该定义有几层意思:一是从事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作,即该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或it人员,而是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二是承担的任务是综合性的,不仅有通常的it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明确点出是复合型人才,而这尤其重要,在国家职业标准中,界定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是很少的,这才是该方向的要点所在。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资格考证,通过后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打交道,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开发和运用的职位,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管理举足轻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重要影响,虽然我国的企业经历了近20多年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1.3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面向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培养能够从事网站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动画设计、视频加工、交互设计等岗位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一般有网站视觉形象设计、网站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Flash游戏开发、Vi形象设计、交互媒体制作、虚拟实境设计等。毕业生主要从事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型专门工作。多媒体方向是目前市场的热门方向,但这个方向如何定位存在争论,是完全偏向美工、动漫的设计制作,还是学习多种多媒体的技术,不追求某一门技术的精通,各所院校有所不同。完全偏向美工、动漫,首先是与动漫专业有所冲突,而且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个方向很难学好。广泛学习多种多媒体技术,每门技术都达不到精通,在这个行业又面临很大的竞争,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1.4weB程序设计方向

weB程序设计方向面向weB网站建设、网站前台界面设计、网站后台维护、weB程序软件安装测试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weB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后台管理程序开发、weB程序集成等专业能力。主干课程有网页设计、图像制作、SQLSeRVeR高级应用、windows程序设计、项目开发训练、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企业网站制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weB软件编写、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工作。weB程序设计在软件开发技能中难度偏小,比较适合高职生。现在互联网普及,以前的单机应用程序都需要开发成能在浏览器上运行的weB程序,因此开发量很大,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对于基础较好的高职生来说,从事weB程序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找工作容易,薪酬上涨空间大。

1.5动漫方向

动漫方向培养掌握图文软件、三维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能从事办公事务、图文排版、平面设计与制作、网站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动画制作与视频处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核心课程有构成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数字摄影、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图文制作、影视制作与编辑、Ri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三维图形设计、aUtoCaD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就业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师、网络信息编辑师、印刷和广告业平面设计师、动画和游戏设计师、音影视设计师、三维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等。动漫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多媒体方向更加精深的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跟动漫专业可能冲突,只适合尚未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其次,由于动漫对于美术基础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些技能。建议有这方面的兴趣,或者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选择这个方向。

1.6移动互联网方向

移动互联网方向培养掌握移动终端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核心课程有android应用与开发、ioS应用与开发、移动web编程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移动测试技术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ioS应用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weB开发工程师、手机测试工程师、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等。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4G移动互联网正在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8.7亿元,同比增速66.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占总网民数的74.5%;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58亿部,增速达167%,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在经历了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四个时代之后,伴随着4G应用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成为it行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未来多年内将都是热门的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都在轮番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报告显示,移动软件工程师已居于职业收入排行榜榜首。所以就业好、收入高是这个方向的优点。但是这个方向偏向于开发,跟传统的软件开发专业有一定冲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已经包含了移动开发方向。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针对于目前高职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如果偏重于前台开发和测试技能,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2各方向的分析和推荐

统计学的方向篇9

了解统计职业岗位需求差异

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是开发和构建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在统计专业课程开发及其体系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了解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差异,掌握统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特点,结合统计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和整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前统计职业大体有三类:

一是统计工作人员

指政府统计机关或者其他统计机构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统计职业资格水平可分为初级(统计员和助理统计师)、中级(统计师)和高级(高级统计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二是统计教学科研人员

指从事统计教育教学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统计教师及从事统计科学研究的专职统计教学或研究人员,其职业资格水平也分为初级(助教或研究实习员)、中级(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和高级(教授、副教授或研究院、副研究员)三个层级,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三是调查分析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4月29日面向社会的第六批新职业,即指运用定性和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以供客户决策参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从业资格水平同样分为初级(初级调查分析师)、中级(中级调查分析师)和高级(高级调查分析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这三类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来看,各有特点。统计工作人员是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专职统计岗位,又有兼职统计岗位,分布面广,岗位设置数量较多。依据统计机构性质,可分为政府统计工作人员、行业统计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其岗位职责分别是从事政府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的生产、加工、分析、传播、管理等工作,并且涉及到数据设计、数据调查、数据核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传播、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专门知识。只不过,因具体岗位情况差异,对数据知识水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统计行政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低一些,而统计业务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高一些。此外,专兼职统计岗位设置的不同也对数据知识水平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设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特别是政府统计机构,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数据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复杂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比较高;设兼职统计岗位的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统计机构,要求掌握一般的数据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简单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不高。显然,统计工作人员岗位需求主要以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为主。而统计教学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统计学术研究工作,分布面较窄,岗位设置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统计科研机构,岗位数量有限,对数据理论知识水平要求高,一般需要高学历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至于统计调查分析师,虽然业务领域更广泛,但是主要涉及数据产品的生产与分析,数据知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强,侧重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学历要求不高。因此,统计职业岗位需求不同,对统计数据知识的层次要求存在差异,进而对统计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要求也不同。换句话说,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及其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统计职业岗位需求特点进行设计。

准确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航标。

课程需不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如何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课程教学方法如何调整、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高职统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统计项目任务课程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事关统计项目任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高职统计教育面向什么职业领域及其岗位培养人才、培养什么层次及其规格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而为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的设计及其内容选择提供依据。而从当前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特点来看,统计教学科研人员对学历要求高,一般为本科以上,专科层次的高职统计专业教育显然无法培养。换言之,只能培养面向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分析师职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统计专门人才。具体地说,侧重面向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机构、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和专门的统计服务咨询公司等单位,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需要的具体从事统计数据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和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其中分三个专业方向,即统计调查方向、统计信息管理方向和统计数据咨询方向,以满足相关统计机构对统计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为开发模块化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提供依据。

设计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既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勾画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核心在于如何设计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结构。而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统计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基于知识应用的侧重培养学生统计职业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课程,因此必须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进行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结构设计。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统计职业工作岗位,划分统计工作过程。比如依据统计工作人员职业岗位,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将统计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数据的开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传播与管理、分析与报告、消费与应用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二是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以统计数据知识为参照点进行统计课程项目化开发,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创建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三是以统计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依据高职统计专业培养方向,开发和创建以项目整合任务,以任务剪裁知识、融知识于项目任务之中的统计项目任务型模块课程;四是依据统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统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统计调查师职业资格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学生自主创业所需的创新素质,构建立体化的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侧重面向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设计出了高职统计专业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

统计学的方向篇10

【关键词】自杀倾向

自杀与人类文明同时存在,居全世界第10位死因〔1〕。在中国,自杀居第5位死因,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4〕。本文以自杀意念和性相关行为为研究重点,以医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与性相关行为的联系,分析性相关行为与自杀意念的交互作用,为自杀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层整群抽取某医学院1~5年级本科生50个班,155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946%)。其中男生936人,女生530人,年龄18~25岁,平均(2057±144)岁。一年级491人,二年级311人,三年级401人,四年级216人,五年级47人。来自城镇学生725人,来自农村学生741人。独生子女326人,非独生子女1140人。

12方法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项目〔5,6〕,结合我国青年学生自杀和性相关行为研究实际情况,确定35项相关因素和行为编制调查问卷。对认真考虑过自杀条目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意念,对制定过自杀计划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计划,对自杀未遂肯定回答者定义为自杀未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调查项目肯定回答任意一项及以上者统计为有自杀倾向。调查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主要统计分析有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男女生自杀倾向报告情况调查医学生1466人中有182人报告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41%。男女分别为1314%和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262)。有128人报告有自杀计划,发生率为873%,男女分别为887%(83/936)和849%(45/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806)。有108人报告有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37%,男女分别为865%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p=0012)。累计有234人报告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1596%。男女分别为1699%和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p=0154)。

22不同生源的自杀倾向报告情况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352%和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3,p=0205)。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910%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618)。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717%和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8)。累计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710%和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4,p=0238)。

23不同年级自杀倾向报告情况1~5年级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998%,997%,1596%,1296%,2128%,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950486,p=000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分别为713%,579%,1072%,1111%,1702%,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064885,p=0000)。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70%,547%,973%,1065%,213%,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107221,p=0000)。累计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303%,1222%,2170%,1574%,2340%,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835342,p=0000)。

24独生子女自杀倾向报告情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902%和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3,p=0000)。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1319%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p=0001)。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8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4,p=0000)。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2301%和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8,p=0000)。

25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1)

表1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26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倾向作为因变量,以全部31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方程的有12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见表2。

表2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本次调查医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41%,873%,737%,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为1596%,与文献报道近似〔5〕。男女学生、不同生源自杀倾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似〔3,6〕,可能与独生子女自身具有好强固执、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点,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对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进行分析,高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可能随着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的延长,学习上、经济上、感情上的困扰增多,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缓解,将增加发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对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被医生告知患性病等27项因素和行为与自杀倾向发生有统计学联系。其中与同学保持广泛友谊、有知心同学、自信等3项是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倾向与经常怨天尤人等12项因素和性相关行为有联系,提示在消除混杂因素作用之后仍然有多项性相关行为与自杀倾向的发生有关,说明性相关行为在自杀倾向的产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自杀倾向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自杀重在预防,为预防大学生的自杀,高校应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协调处理自杀、暴力或其他突发事件。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恋爱、性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保持家庭、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RachelJenkins.addressingsuicideasapublichealthproblem[J].Lancet,2002,9:359:813-814.

〔2〕michaelRphillips,XianyunLi,YanpingZhang.SuicideratesinChina,1995-99[J].Lancet,2002,9:359:835-840.

〔3〕赵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3.

〔4〕SteinD,BromD,elizura,etal.theassociationbetweenattitudestowardsuicideandsuicidalideationinadolescents[J].actapsychiatrScand,1998,97: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