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十篇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十篇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38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优势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具备创新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为完全符合大脑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思维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

一、思维导图的原理和优势

脑科学研究发现,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人脑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本身就是树状发散式的。思维导图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发散式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遵循一套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呈现知识信息,有利于促进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思维导图把人的思维用画图和线条形成的辐射发散性结构记录在纸张上,将文字、数字、图形和符号结合在一起,以全脑思考的方式显现在面前,完全适应人脑的结构。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在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进行得较为广泛。目前,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英国、新加坡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二、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的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结果造成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有主动探索、创造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形成和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科同仁积极探索高中地理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把“思维导图”引进教学,在学习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是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较新领域。

三、思维导图优势在高中地理教与学中取得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促使参与教师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改进板书设计,利于学生学习,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而对于学生的益处更加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记笔记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体系,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记忆,促进学生小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冲武,向冬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生成学习的探讨[J].网络科技时代,2007(08):91.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2

现代地理教育理论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且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理性知识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现代地理学科重视思维能力,以逻辑思维控制大量的地理素材。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几个方面。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出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正如地理新课标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思维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它控制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和调节各种能力的运用。所以,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广泛的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按照学科分类,各门学科分别属于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两大类别,唯有地理学科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要素,具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教育的能力。

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离不开思维能力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诱发抽象思维,概括其中的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有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结合他们对县城区的了解来阐述,长途汽车站为何要设在城区外缘?县城高级住宅小区分布在城区的哪些位置及影响因素?商业步行街分布及最佳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弄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更能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和规律。

(二)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的内容有不同的属性,在学习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采用不同的思维形式。由于中学地理教材是以抽象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在思维能力方面,逻辑思维显得尤为突出。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如教材中,大气运动章节中,先是从热力环流这一最基本形式开始,进而学习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知识,其实,我们抓住其本质,进行综合分析或比较,就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些内容,它们的主线所反应出来的就是:气温影响气压,气压影响风。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第40小题第2问“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如果学生平时注重逻辑思维训练,掌握气温、气压、风他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难得到正确答案。

(三)认真剖析教材,培养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比如学习洞庭湖湿地保护内容时,与教材前面所学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人均值仅占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我国粮食产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什么现在还要进行退田还湖,进行湿地保护?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进行思维,若继续开发洞庭湖区湿地,对这里的环境、生态、以及下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等产生哪些影响。引导分析,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带来的灾难,我们将开发湿地得到的耕地及粮食与洪灾造成的损失相比,学生就不难理解教材内容。利用逆向思维,在地理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应用:如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黄赤交角大小、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水平动物体的偏转等),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土地荒漠化的防治等,都可以用逆向思维加以理解。

(四)注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中学地理教材,特别是有关人文地理部分,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可以从某一个具体案例,抓住关键点,由一个点或多个点向外发散。如西北地区的教学,抓住关键点―深居内陆距海远,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而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生产活动、工农业发展、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理解。黄河的治理,抓住一个点―泥沙的治理,分析中游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干流水利工程建设等。发散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习了西北地区,就不难理解中亚地区,学习了黄河的治理,也就不难理解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具体到我们桃源县山区农业的开发和水土保持。

(五)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地理教材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性强,这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3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经过连续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2.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4

关键词: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5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6

关键词生活学习地理思维

对许多进入文科学习的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绝大部分同学会一致推举高一地理的必修一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在高中文科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许多地理事物的表达必须以某个区域为依托。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地理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的原理是什么?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文科地理复习阶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文科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要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要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题目纲纲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整治措施会有哪些?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只有通过思维感性知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知识。因此,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和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重,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发展。因此:

(1)充分运用地图。地图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有利于抽象思维。

(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教师应利用地理事实,充分说明人类既要生存又要发展,人口既要繁衍又要控制,资源既要利用又要节约,环境既要改造又要保护等辩证关系,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3)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培养求异思维、多端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

新教材的问题研究要求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台上的演员”变为“台下的导演”,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其中问题的选择是教师导演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选好课题,做好问题设计,从身边事情到书本内容,从易到难,使之具有适当难度和目标,又可分解为不同层次和小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例如开展《莆田市外来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课题研究时,我又分为几个小课题:①《莆田市外来民工的起居环境的调查分析》;②《莆田市外来民工的文体、娱乐的调查分析》;③《莆田市外来民工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的调查分析》;④《莆田市外来民工对社会治安管理影响的调查分析》;⑤《莆田市外来民工婚姻问题的调查分析》。然后让同学们回家问左邻右舍,问亲戚,问长辈,甚至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回校后分组集中讨论。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手段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通过这种活动为学生开展开放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教师在选题时要侧重于开放性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要求学生从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观察资料、数据和图片进行归纳分析,然后进行综合思考,从而得到研究性结论。所以设计问题一般要求有很强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而分析结论又具有很强的概括综合思维能力。

5.教师在课堂中放下架子,创造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诱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是教师当“导演”和“演员”,学生当“观众”和“听众”,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唯命是从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分析原因是“师道尊严”,每位学生有心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否则会被老师和其他同学认为是“异端”。所心我认为要改变这种传统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多用“你说呢?”“你认为怎么样?”“你认为怎么做更好?”等语言。实践证明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热情,开放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挖掘思维潜能。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被长辈娇生惯养,形成独特的个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教师应从“教学生学习”转变为“陪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其乐融融的环境下,启动开放性思维的潜能,提高思维品质。比如在讨论“怎样才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时,让同学畅所欲言,最后得出应建立锲形的城市绿化,多栽培象蒲公英这种能吸收有害气体的防护林,发展庭院经济,建立屋顶花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水体面积,从而减少热岛效应的结论。当然也有学生提出应限制大城市发展,建设卫星城镇,分散大城市职能,大力建设新型城镇。更有甚者提出象俄罗斯、加拿大、北欧等高纬度地区的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城市热岛效应达到御寒的目的,让学生思想遨游,任意遐想,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7

关键词理性思维;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做准备[1],教育者必须慎重地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然而,如今科学成果发展迅速,新知识不断出现,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专业化[2],无法确定哪些是学生未来人生需要的知识[1]。因此,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变成不易实现的教育目标[2]。而与掌握足够的知识相比,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更有效的途径[2]。理性思维已经受到了中、外学者和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thenationalRes-earchCouncil,简称nRC)在2009年公布的《科学学习的校外教育:人员、地点、追求》中指出,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报告提出,科学学习和科学实践的最终目标有6个,分别是“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参与科学推理”“反思科学”“参与科学实践”和“认同科学事业”[3]。nRC提出的这一科学学习模型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应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的科学知识很容易被遗忘,而“参与科学推理”的过程会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3]。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其中就包括理性思维这一基本要点[4]。为了让学生有能力面对未来课堂之外的生活,理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明确的目标,尤其应体现在科学课堂中。

1生物学课程中的理性思维

《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性思维有2种解释:一是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与感性的活动相对;二是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5]。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将理性思维视为基于逻辑和推理的加工过程,并与基于直觉和情绪机制的加工过程相对应。心理学家则将理性思维定义为推理的特定思考过程[6]。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的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4]。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的范式,需要思维者巧妙地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的标准,充分运用逻辑并精心权衡事实,以提高思维的质量。理性思维是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理性思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学者定义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即在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下,合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问题信息合理运用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7]。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聚焦在: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论辩的准绳。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定义的理性思维与许多学者所说的“科学思维”(scientificthinking)十分接近。库恩(Kuhn)将科学思维定义为有意识的寻求知识的过程,包括以寻求和加强知识为目的思考[8]。科学思维是理论和证据相互协调的过程。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论不够完善,需通过新的证据检验和完善已有理论,获取新的知识。库恩(2011)认为,科学思维并不是罕见的思维过程,而是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并不是只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普通人也应该具有科学思维[2]。由此可见,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从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理性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性

每个人生来就会思考,这是人的天性。然而,日常思考常会参杂有偏颇、扭曲、局部甚至无知。卓越的思想和思维习惯并不会生来有之,需要系统地培养。理性思维便是卓越的思维习惯,是生物学课程可以实现,也应该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之一。通过生物学课程和其他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能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性议题;能够将理性思维作为一种可以带到每一节理科课堂并可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能将“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等思维的要素内化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将其应用于倾听和发言、阅读与写作等未来的专业工作或个人生活之中,使理性思维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人们制造、建造或创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或思维)的质量。低劣的思维会在财力或生活质量上付出昂贵的代价。理性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逻辑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是高质量的思维范式和习惯。作为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习得的理性思维,可用于改善他们在其他科学领域的认识和观点,也可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从认知的视角看,理性思维是获得正确信念或结论的艺术;从实践的视角看,理性思维是对所思问题获得明智答案的途径。

3学校教育和科学教育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知识和信息不是单纯的记忆和重复,而是需要主动寻找和使用,对世界进行探寻,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剥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教育不是没有思维过程的事实性知识的累积,不是教师将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个人的思维过程[1]。杜威认为学校所能做或必须为学生做的事就是关注他们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布鲁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靠对知识的机械理解和记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必须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布鲁纳强调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学习。布鲁纳的观点对学校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库恩(1993)认为,理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最终目标[2]。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能够支持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如何使用知识,构建并评价假设和观点[1]。具备理性思维的学生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能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理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为了理解科学过程,是促进知识学习的过程。理性思维作为智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这种能力一旦获得就不会失去,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索,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都需要使用理性思维[1]。库恩(2007)还指出,理性思维本质上是社会,不是只发生在人们头脑中的过程[8]。理性思维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包括所有为获取更多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思维过程。理性思维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实际上,正是由于想要对科学进行理解,才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单纯地增加知识,而是概念转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确实是教育的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在理性思维能力之上的,因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对于社会,学校教育应培养最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用合理的论证作出判断,而具备理性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这种人才。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理性思维可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作出决策。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过教育”的个体,他们能理解和评价与科学相关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决定,甚至进一步成为从事与科学相关事业的专门人才。这就需要科学课程应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作为重要的目标。

4在科学和生物学课堂培养理性思维———论证技能的发展

如前所述,理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科学和生物学课程的明确目标。理性思维的培养应放在高中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策略和方式被研究者证明行之有效,其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论证(argument)或科学论证,并以此发展学生的论证技能,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

4.1论证技能

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解释数据理解现象,通过其他学生的反驳辩护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论证以便构建、辩护和评价科学解释的能力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9]。2012年美国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中明确强调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论证技能。无论是科学家发现知识或建立理论,还是工程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都依赖于论证技能[10]。

4.2论证技能对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工作本身就是论证的过程。个人提出理论观点后,经过他人质疑,个人论证、解释才能最终被社会接受[1]。无论是科学事实还是科学理论,都要经过公众的争辩,经历论证的构建才能成为科学[1]。在一个科学理论被提出后,通常会有几个与其竞争的理论。理论提出者需要经历论证的过程,分析证据及证据在不同理论的适应性,以此在公众面前论证自己的理论。论证在理论提出者头脑中的思维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在进行理论建立的过程中就需要思考如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提出的理论。通过培养学生的论证技能,可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支持、评价及修正观点,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为研究问题构建合理的解释。在论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且这种思维能力可运用到其他任何情境中[1]。论证给予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现给他人的机会,通过交流,有利于学生表达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证过程中回答“为什么”“有什么依据”等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改进,在今后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善于询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自我管理和修正有很大的益处。通过论证,学生将学会如何针对一个主张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主张[1]。同时,论证过程对提高学生的论证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会在写作中展现真实的论证过程,陈述主张然后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1]。若学生具备了有效获得知识的技能,就可运用这些技能获取知识。受教育的人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知道某些知识,而在于他们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运用技能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人,就是应具备充分的能力和深厚的兴趣去学习和发现的人。

4.3如何发展论证技能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8

关键词:思维方法;初中科学;高中物理;衔接

在高一新课程中,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师生的一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上出现了“架空”现象。笔者采用师生访谈的形式,尝试剖析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思维方法问题。本文从思维方法角度,透视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思维方法在衔接中存在的断层

先看初中科学老师的访谈反馈。初中科学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从教学内容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练习题大多要求学生解说现象,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从教学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课标范围内,对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再看高中物理老师的访谈反馈。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际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对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再看高一学生的一种常见状况:初中科学学得不错,兴趣也浓,中考成绩也不错;高中却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都不知道怎么学了。根据上述现状,笔者从思维方法角度,对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断层问题做如下分析:问题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着脱节现象。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这种强调能力立意,符合新课程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九年级时,应试现象太害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包揽一切,学生一味等着喂食,功利性太强。以致部分学生喜欢做题目,不喜欢动手做实验,关注题目的结果,不注重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学生能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却很少关心有多少学生是否知其所以然,忽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二:初高中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初中教材中比较直观的、对思维能力要求较低的内容,如测量、力、运动、用电常识,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达到教材要求;而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如八年级教材中压强、浮力和九年级教材中电功率,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出错最多。这说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科学,将这种思维的培养要求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且在物理科、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的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不适应的原因。另外,初中实行素质教育,而高中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这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性。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效益,实现思维方法衔接的几种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外,与抽象思维比较,它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历来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忽视观察、演示实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也会因为缺少形象的支持而难以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他们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仍然直接或间接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在实验中不仅有形象的感受,还有形象的识别和描述。实验过程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所探究的问题无法呈现出实验现象,有时即便有现象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使实验的现象“显现”出来。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渗透模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用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反映和替代客观对象,并通过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种方法就是模型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例如: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建立合理的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还可向学生渗透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模型建立、完善的历史。模型的不断提出、修正、更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初中阶段这种模型思维方法的渗透,避免了学生进入高一接触到理想模型时的陌生感。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在建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加强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动态思维能力。根据思维对象不断运动变化的特点,适时改变思维的程序和方向,并调控思维的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叫做动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相反,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相对静止和稳定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就是静态思维。物理学研究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各物理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从相互关系中掌握概念和物理规律。要学好物理,高中生要具备动态思维。从高一学生的错题根源来看,学生对孤立的、不变的问题,易于理解,而对于变化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则较难掌握。从思维发展来看,高一年级的新学生比较熟悉静态思维,动态思维能力亟待培养。所以很有必要树立初中生的动态思维意识。4.重视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在原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取得新颖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成果,这样的思维活动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有层次高低之分: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取得重大的新发明,建立崭新的科学理论,对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这是高层的创造思维;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个体来说,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巧妙地运用前所未有的新成果,也是创造思维活动。这种新异的、符合任务要求的高品质的思维方式对学好高中物理有极大的帮助。初中科学综合实践,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及反省的习惯,系统地解决问题和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重视知识的建构。从而逐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使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不仅仅是高中物理老师的责任,也是初中科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在思想上,初中教师要做好“送”的准备,在策略上,要实施相应的有效手段,向课堂要效益,搭好思维方法台阶,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由于初中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很有必要参加各种研修。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内涵。通过校本研修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的物理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横向和纵向集体备课,即加强一个年级段的集体备课和初中整个阶段的科学课程中物理章节的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水平。利用网络研修解决教师教学上的困惑,通过网络研修,教师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和智慧的共享,促进自我素质迅速成长。缩小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差异,为初高中教学架设“阶梯”,让学生都能顺利越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作者:姚掌仙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译.美Roberj.SternbergLouiseSpearSwerling著.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朱龙翔.物理教学思维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科学6册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9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结构生活实际

当今很多高中文科学生觉得地理很难学,诸多地理老师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要学好文科必须学好地理,学好了地理就如同学好了文科。”高中地理的难点,也是最难学的部分大致为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人教版)以及区域地理分析这两部分,笔者经过连续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不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归结于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欠缺。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中,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归纳为: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这几种特性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需要转化思维,对高中地理问题的认识更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可是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只是把地理学科局限在文科,同时加上初中学习时没有形成全面的地理知识,长期以来,导致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依赖死记硬背,依赖记忆地理结论,对地理知识原理的探究基本上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分析“地方时”,课本中只是明确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时刻早,可是没有提供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设置为几点钟,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能计算时间,同时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不去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这就对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形成了障碍,简单的问题还能解决,遇到较难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二、综合分析鉴别能力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学习时用综合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现实中很多学生往往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时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能形成全面的认知。例如对光和热的理解,学生认为某地方的太阳辐射非常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就必定充足,但学生不够清楚的是:热量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导致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光照充足的青藏地区,热量不足时,怎样去进行正常的思维。再如在分析为什么阿巴拉契亚山脉比较平缓,多数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其根本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

三、提高学生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的途径

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思维。学生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的已有的知识积极正确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挖掘,使学生拥有完整的全面的知识。例如对地貌的分析,学生开始会有一些零碎的认识,比如明确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同时不太清楚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此时老师适机引导,抛出问题:为什么大陆会飘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论,大陆水平漂移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哪?长期朝一个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大陆那么重还会漂移?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假设,再归结到已经明确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同时也能解决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这类问题。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0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教学;信息基础;拓展课实践

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水平也随之提升,而信息技术是高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社会各界对这方面问题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信息化已经是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主流,加上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且渗透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拓展课的实践教学,应对其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水平及其有效性。

一、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对信息技术拓展课的重要性

1.拓展课建设基础

计算机科学已被充分应用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领域,且其科学理论体系及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高校中学科布局及门类也不断健全,现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学科,是信息技术学科开展的关键。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因此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计算思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是未来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教学的重要契机。

2.计算思维培养可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教学地位

在信息技术拓展课中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理念非常关键,它可以将计算思维学科思想更好地转移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此类能力更好地融入各个学科。学生以此能够及时掌握社会的各方面变化,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拓展课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非常有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基于计算思维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实践策略

1.充分掌握拓展时机

拓展可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延伸及补充,但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其重要性。可以说,拓展不仅是在简单的讲授之后再展开,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掌握适当的时机,教师可以将拓展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出现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且其可实行的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于拓展课中合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将其融入不同的学习和教学阶段,可以说拓展可于课前进行,更可于课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

2.有效掌握拓展内容

计算思维所蕴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间不仅蕴含着算法思维及分解思维和评估思维,更有着更多的概括思维及抽象思维,这些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行拓展课时,应选择合理的切入点,且全面分析实际教学内容及要求。要更好地掌握拓展课中需要培养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

3.合理应用实验拓展环节

信息技术拓展训练最为有效的形式就是实验,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计算机基本及综合应用技能,这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采用信息技术知识处理相应的问题。信息技术拓展实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这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而言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基于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更适宜的实验内容,抑或合理细化某些必须做的实验,要保证实验内容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且在实验拓展课程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作好引导者,为学生及时分析各种问题,以便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应不断强化各项实验训练,有效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应不断加强各种信息技术基本原理的正确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操作各种软件及工具的能力,这些技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不过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教学水平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认识计算思维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更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快速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处理问题,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