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评估方法十篇健康教育评估方法十篇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59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1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2

>>案例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案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SCL—90在妇科疾病患者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研究eVa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网络在资产评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多媒体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试述健康评估在护理程序中的应用Seminar教学法在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健康教育在小儿骨科中的应用研究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研究柯氏评估方法在供电企业培训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社区老年人健康功能诊断评估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多途径教学在《健康评估》中的运用人才测评在单一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Logit模型在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中的应用研究模糊数学理论在项目投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控制自我评估在人民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数据挖掘方法在政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樊新霞,刘永兵,姚鸣.pBL.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10-12;

[3]GitaSangestania,mahnazKhatibanb.Comparisonofproblem-basedlearningandlecture-basedlearninginmidwifery[J]nurseeducationtoday.2013.33(8):791-795.

[4]RachelSpronken_Smith,tonyHarland.Learningtoteachwithproblem-basedlearning[J]actuv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2009.10(2):138-153.

[5]何比琪.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

[6]封桂英,吕探云.我国护理学专业开设《健康评估》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承德医学院报,2006.1(04):431-433;

[7]林岚.趣味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C].《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议论文集》,2011年

[8]ClarkmC,nguyenHt,BrayC,LevineRe.team-basedlearninginanundergraduatenursingcourse.[J]th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2008.47(3):111-117.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3

1.未建立跨部门的健康教育团队。认为健康教育仅仅是护士的职责,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或药剂师等都没有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2.缺乏健康教育评估系统和效果评价。患者入院后就直接进行常规宣教,大多仅限于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介绍以及疾病基本知识宣教,未关注患者需求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喜好的方式,一次性宣教内容过多,患者难以接受和消化,教育方式通常是护士灌输式文字讲解,缺少简单明了的图片资料,未动态评价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

3.未建立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者仅关注健康教育完成情况(覆盖率),而忽略健康教育有效率,缺乏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效果追踪评价制度。

4.健康教育资料未体现同质化。缺乏各类疾病的教育处方模板,同一种疾病的教育处方内容不一致,未从患者的角度叙述。

5.健康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够。健康教育者没有接受较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二、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临床实践

1.建立跨部门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规范健康教育实施流程。建立由护理部主任为组长,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营养科、康复科、药剂科以及每个医疗单元均有健康教育联络员加入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

2.制定健康教育评估单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健康教育评估包括入院患者一般资料评估(年龄、籍贯、文化程度、主要语言等)、接受健康教育能力评估(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理解和遵循指令能力)、喜欢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评估(口授、宣传册子、图片、示范等)、学习意愿评估、学习障碍评估、健康教育需求对象评估(家属、病人)、教育时机评估、健康教育个体化需求评估(疾病知识、康复活动与锻炼、药物使用、饮食调理、、疼痛护理、设备安全、特殊检查)及其他等。并有评估时间和评估者签名,要求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班内(8小时内)完成健康教育评估。出院患者健康教育评估包括病人出院、转科、转院及其所需交通工具评估(轮椅、平车、救护车、其他或不需要)。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动态评价包括口述理解、会演示、需强化等。

3.制定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

3.1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提供教育资源,支持病人治疗依从性;评估并记录病人的教育需求;评估病人及家属的学习能力、学习愿望;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满足病人的持续健康需求;实施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内容;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方法效果评估;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应具备素质以及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8个方面共29个条目,以百分制统计。

3.2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实行院部、病区二级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病区质量控制组(i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每月自查1次,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相应的检查、反馈、改进措施的记录;院部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组(ii级)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成员3-5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每2月检查1次,及时整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在推动小组成员例会上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体现pDCa健康教育持续质量改进。

4.制定健康教育处方模板并资源共享。各类疾病的教育内容,按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出院教育的内容制定出各类疾病的教育模板:风格简洁、通俗易懂;从患者的角度叙述,一般应用第二人称;将目标人群设为小学2~3年级的教育程度;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或缩写词;避免错别字和含糊的表述;文字大小、字体统一;标题和副标题字体一致;布局合理;图案简洁明了;有制作部门和制作日期;每3年修订1次;侵入性操作的健康教育处方需由相关的医生、护士和有关辅助科室的专家联合制作。由各科室针对不同专业病种拟定,经推动小组成员共同审核后联系后勤总务部门外送印制,不同科室根据需要领取使用,体现健康教育同质化并资源共享。

5.加强对健康教育者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对健康教育者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包括JCi标准下病人家属教育(patientandfamilyeducation—pFe)标准细则解读学习、健康教育程序运用、成年人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的健康教育技巧培训以及标准化健康教育模板的制作等。

三、JCi标准下健康教育管理实践的效果

21个病区健康教育质量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6.04%提高到2014年1月的96.29%。其中,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他们参与治疗过程的权利从58.2%提高到95.9%;疼痛管理教育从60.2%提高到96.2%;康复技能训练教育从60.3提高到95.65%;评估患者生理和认知的局限性从65.68%提高到92.8%。侵入性操作由跨部门联合制作的健康教育单从没有到目前的13种。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总均分由2013年3月的85.17%提高到2014年1月的97.80%。

四、讨论

1.跨部门的健康教育团队促进健康教育全面实施。部门配合是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拓展的关键,跨部门合作是解决健康教育执行力、覆盖面较为有效的方式,因其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更容易取得成功。医院自成立跨部门的健康教育推动小组以来,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对有营养、康复或特殊用药教育需求的患者,及时联系营养师、康复师、药剂师等共同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仅仅是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念。跨部门的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减少或消除了由于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造成的障碍,促进了健康教育措施的全面实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系统的健康教育评估和效果评价有利于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的实施。护理评估是一种贴近患者的方式,基于对患者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评估的信息,提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制定针对性措施,同时,动态进行效果评价,及时改进措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连贯性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再次评估和制定出院健康教育计划,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促进疾病康复。

3.持续进行质量控制和督查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护理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质量控制的依据。笔者所在医院按照JCi标准,建立了《健康教育质量控制标准》,由推动小组负责组织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明白具体标准要求并贯彻执行,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督促检查是质量控制的保障,制订了质量管理标准后,关键是抓落实,现代质量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环节质量,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医院实施科室和院级二级质控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时反馈和提出改进措施。健康教育推动小组的全面质量控制和督查及病区护士的自我控制实现了健康教育的全程管理,从而及时发现健康教育中的质量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整改措施,保证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患者有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他们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有其他障碍,为了减少不同因素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医院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对有语言或听力障碍的患者,我们为其提供纸笔或使用图片和卡片进行教育,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引导性阅读教育;出院后需患者或家属自我照护者采用操作示范教育如人工袋的更换、吸入剂使用、单人转移截瘫患者、中风后患者患侧的摆放、以及胰岛素注射等,选择个体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5.对健康教育者的规范化培训是健康教育同质化的保障。由于没有经过统一的专门培训,实施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很可能对共同的治疗目标不够明确或对某一问题说法不统一,这些会导致患者在疾病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引起概念的混淆,使患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下降。医院由健康教育推动小组负责教育通识知识与技能培训,各部门教育联络员负责专业、专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保证教育者传授观念和知识的精准性、全面性和技巧性,确保教育同质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五、小结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4

【关键词】互联网;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

健康评估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的桥梁课,在整个护理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康评估的学习效果对护生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护理诊断和临床实践能力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健康评估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以往“一个人、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护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健康评估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互联网是各种医学信息的巨型图书馆,网上健康评估的教学资源众多,更新频繁。无论是对护生还是教师而言,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健康评估知识。随着互联网地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护理学教育模式将转向以互联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模式。

1互联网对护理学教育的影响

1.1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通常包括两部份: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护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讲授和有限的实验实训。这些内容乏味枯燥,重复脱节;难以把健康评估的知识同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繁杂零碎的健康评估知识,更难将健康评估的知识理论系统性的与各种疾病相联系。

互联网上资源丰富,图文并茂,正是学习健康评估的最佳方式。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产生原理制作成HtmL形式,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记忆也更加深刻。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在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有些资料例如肺部异常呼吸音的听诊,在课堂外几乎不可能再巩固复习,而仅仅是在实训课上的一次听诊却又很难记住并将各种异常呼吸音加以区分。如果课后利用互联网自学便可满足护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复习的需求。

2017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全面实行人机对话考试,对于护生来说,无疑难度又加大了许多,这就要求护生必须适应并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护士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的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下载这些软件多做练习,以提前适应人机对话的考试形式。

1.2教师利用互联网辅导教学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往往难于真实生动地展现各种异常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异常呼吸音及心音等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常见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内容的教学,只能靠教师死板生硬的讲解来传授。讲解费神费力,护生听起来更是抽象难懂。而网络上健康评估教学资源的演示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阐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例如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一小段心脏循环血流的视频,结合视频讲解,可以引起了护生学习兴趣,也更易理解。

近年来我们教研组通过对健康评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已将健康评估制作成为精品课。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提高护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率及理解度,尤其是对体格检查、各系统疾病的阳性体征等教学内容更为适宜。例如,在讲到一般状态体检中的各种异常面容时,以往授课时仅仅是结合课本上仅有的黑白图片讲解。现在,通过网络搜索患者特征性面容(如:满月面容)的图片放入课件中,在授课时边讲面容表情边放图象片断,护生看后一目了然。下次课复习时,护生看到图片就能很快说出这是什么面容,有什么特征,常见于哪些疾病,这就顺利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当然,健康评估这门学科要求护生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护生进行体格检查的一招一式必须严格规范准确。以往教师都会利用实训课指导学生互相检查,但这样仅能获得的是正常情况,而一些临床常见体征特别是心、肺、腹部异常情况则是无从得知的。为此为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我院在实训中心设立了内科实训室,总投资186万元,共配备了33套多媒体综合模拟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的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护生可以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操作,熟悉明确各种临床常见的异常体征。这样,护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除了已掌握的正常心肺听诊,同时也认识了临床常见的异常心音、异常呼吸音,触到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点、反跳痛等。

随机抽取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护生,实验组班级为53人,对照组班级为51人,用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腹部评估的教学,在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格检查的手法以及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取平均分,结果如下。不难看出,三种评估方式均显示互联网教学的实验组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2问题与思考

2.1硬件设施有限

在对健康评估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与互联网相连的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这就大大限制了利用互联网开展护理学教育。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对此,可以考虑先利用人电脑,以缓解对硬件集中投入的资金矛盾,护生自学也方便。虽然健康评估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学院应鼓励学生利用更多时间在网上获取健康评估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自学,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院再逐步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化建设。

2.2德育管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对健康评估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另一方面对学院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时代对护生的道德素质的新要求,引导护生如何正确识别信息中的“垃圾”,合理选择;引导护生抵制网上不健康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侵袭;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荣辱观,杜绝一切不文明网上行为。通过院校道德管理和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只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必然会被降到最低程度。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健康评估的日常课堂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认识并克服其不足,更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才能使健康评估教学以至其它护理学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真正做到与世界医学接轨。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5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20世纪80年代,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品质不断下降的实际情况,我国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此项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落实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对学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例如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组织领导和管理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无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然而,由于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譬如: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师资问题该如何解决?教师资格认证该怎样进行?心理咨询教师有哪些具体的上岗要求?如何解决专职人员的编制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区乃至各学校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应如何检查与评估?等等。这种落实措施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是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个重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出地区不平衡,在我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有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总体看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从类别来看:大学好于中小学,普通学校好于职业学校,重点学校好于一般学校。从质量上看: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育的成效差异比较大,有的富有特色、成效显著,有的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就全国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性

三、师资队伍不完善。素质不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建议,每6000~7500名儿童应不少于1名学校心理学专家为其提供服务。以全国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所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总数也不超过这个数目(大概只有1/10),况且也不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其次,教师素质不高,专职人员少。当前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来自四支队伍:一是政工干部;二是思想品德及其他人文社科类教师;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四是医院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医生。个别学校还有其他方面的人加盟进来。他们之中极少有人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训练,只接受过短期的培训,其中多数培训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水平低、培训时间不够、教学不规范等问题。他们在知识结构、心理健康理论的掌握、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以及咨询经验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即便是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也未必可以做一个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因为目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还缺少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缺乏心理咨询技巧方面的临床训练。

四、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家公认的理论。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最终必然导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毫无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

五、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6

1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7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德育教育队伍。因此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德育评估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它对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由于众多客观因素,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差,但同时他们又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一个关键年龄段,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难度很大。而通过德育评估,使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劣势,不断增强个人的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和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胜任德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职业教育德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职业学校德育评估缺乏理论依据

自18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教育评估的实践工作和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时至今日,专门从事德育评估研究的学者和文献却少之又少。而这些有限的学者和文献在研究中又偏重高效教育评估工作,这与当前主席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严重不符。虽然很多职业院校的德育评估工作已经开展,但缺乏德育评估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上的指导,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德育评估工作进展困难重重。

2.2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德育评估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技能教育的开展乃至最终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意义重大,它是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当期我国职业学校仍片面重视技能教育,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德育评估对加强和改进职校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股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职业学校办学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重要作用。

2.3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2014年4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指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一目标对很多职业院校而言仍然是一个笼统和抽象的概念,因此虽然我国很多职业学校已经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构建了自身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动态的目标体系,远未建立其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德育评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3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评估内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同时具备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的内容也与普通教育不尽相同。所以德育工作评估的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学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德育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的培养,应当充分体现在德育评估工作的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就是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相当的道德修养、健康心理和学习能力。

3.2将德育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阶段

实践课是职业院校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素养。此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也应结合实践课的内容和特点,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课阶段应当重点关注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德育渗透等,突出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及评价。

3.3优化德育工作课程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育学生现代人格和创新能力上,因此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在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应深挖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德育工作的课程理念是指标体系建设中首要关注的问题,优化德育工作课程,有机整合各项德育常规工作,才能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3.4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政策;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部;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66-04

Letschoolphysicaleducationpoliciesberooted

――Basedoninterpretationof[2014]no.3documentsissu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

ZHanGwen-peng,wanGJian,DonGGuo-yo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onapril21,2014,theministryofeducationissued3documents,namely,StudentphysicalHealthmonitoringandevaluationmethod,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physicaleducationworkassessmentmethod,andSchoolphysicaleducationworkannualReportmethod.Havinganalyzedthese3documents,theauthorsputforwardthefollowingopinions:serialnewmeasurestheyputforwardrealize“3-turning”,i.e.turningfromprocessmanagementtoresultmanagement,turningfromelasticpoliciestorigidpolicies,turningfromboundaryvaguenesstoboundaryclearness;fitnessdatasamplingreview,physicalhealthjudgmentandschoolphysicaleducationworkannualreportare3highlightsinseriesinstitutionalinnovations;seriesnewmeasuresinthese3documentsemphasizejointeffortsforjointmanagementinordertoconvergeintoasynergisticeffect,whichprovidespowerfulpolicyassuranceforbreakingdilemmascurrentlyfacedbyschoolphysicaleducationwork,andwillcertainlyfurtherpromotetherooting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policie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policy;teenagerphysicalhealth;ministryofeducation;China

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到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都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体育指导方针,这些政策均蕴含了“加强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1-3]。长期以来,尽管党和政府的系列政策文件均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虚化、弱化的问题,学校体育政策面临着落地难的困境。为落实中央精神、促进地方和学校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推动学校体育政策落地生根,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2014]3号文,该文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及《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以下简称“报告办法”)3个配套文件。这3个配套文件既是新时期贯彻中央7号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新举措,也是对今后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落地生根的新政策。为更好地理解教体艺[2014]3号文的精神,有必要对该文件的基本要求、政策目标与具体条文进行分析。

1[2014]3号文的政策目标

1.1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颁布系列的政策。以往颁布的政策文件,形成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的政策体系,基本保障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以往的政策不仅不够规范,而且还缺乏可操作性。[2014]3号文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与规范着手,构建了较为科学、边界清晰、主体明确、责任具体并有利于执行的政策架构。如“评价办法”规定了数据上报审核制度、数据抽查复核制度、体质健康研判制度以及监测结果公示制度等4项具体的政策制度。这4项制度保证了今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常态化与法定化,具有较强的政策指向与政策预期。“评估办法”确立了除高等学校以外的体育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等级、评估方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学校体育的评估。“报告办法”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进行年度报告、年度公示及报告情况分析的制度。年度报告和年度公示制度对地方政府、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具有明显的压力,而政策约束形成的压力,能够有力地促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利益相关者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另外,该项制度的确立打破了以往学校体育工作“不报告、不公示”的局面,这也对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1.2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止跌回升

“评价办法”目的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评估办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报告办法”的目的是“加强学校体育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责任”。而贯穿于上述目的中的[2014]3号文,不难发现其政策目标是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这一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4]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随后启动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新一轮改革,该次改革以体育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实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增强为目标。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5]从历次中央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示看,可概括为“高度重视、加强领导”8个字。“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内涵既是党中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积极回应,又是党中央对学体育工作的总要求。为了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和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2014]3号文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进行制度创新、明晰政策目标,为打破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2014]3号文的政策特点

2.1从注重过程管理转向注重结果管理

“评价办法”通过数据上报、数据抽查复核、体质健康研判以及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实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的追踪、分析与应用的管理。该办法建立的分析与应用制度,改变了以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上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评估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估结果不合格的5种情形:(1)不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2)不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3)学生体质健康连续3年下降;(4)不按要求上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及如实上报;(5)弄虚作假。在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中,存在这5种情形的直接评估为不合格[6]。其中在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从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到学生体质测试,共有4项1级指标、10项2级指标以及38项3级指标。这些指标均有明确的权重和要求,并且等级与系数清晰,这有利于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结果管理的追求。年度上,办法明确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和公示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7]。同时,与之配套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从开足体育课、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到体育器材达标数等共计16个指标。这些指标的年度报告,既有利于督促学校加强体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利于上级部门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年度变化,进而可实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结果追踪与管理。

2.2政策从弹性转向刚性

刚性表现:一是加强绩效考核评估,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二是强调责任追诉,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或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评估及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对绩效评估优良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及弄虚作假的直接否决,这既有助于转变以往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状况,也将有助于改变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化现象。在[2014]3号文的刚性政策压力下,如果地方、学校和教师出现违反该文件规定的事实,就要承担违反[2014]3号文的的责任。这种不利后果对于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讲,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政策压力,而且还关乎着地方、学校和教师的奖惩及荣誉。因此,[2014]3号文的政策刚性压力必将推动学校体育利益相关方重新审视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2.3从政策工作边界模糊转向清晰

[2014]3号文的另一个政策特点是政策边界清晰、责任明确,厘清了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环节的边界和责任,体现了政策的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自评结果报表和审核结果报表,该办法首次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是提高育人效果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指标,首次清楚地界定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在教育教学与办学中的实际地位与任务,明确了从校长到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及不利后果。上述创新性的政策设计,对今后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引与促进作用。另外,与评估办法配套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自评结果报表的政策依据,自评结果报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复核,复核结果公示并接受监督,以确保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严肃性,同时,审核结果报表和评估结果报告需上报教育部。这既从政策上保证了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主管部门发现问题并实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监督与管理。

3[2014]3号文的政策亮点

3.1由综合监督到专项监督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督导缺乏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导致教育监督仅靠行政监督及学校的自我监督实现,这既缺乏监督的政策及法律保障,也缺乏监督的实效,往往导致监督的弱化与虚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推进了教育督导的法制化。2013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其中第4条规定:责任督学对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经常性督导[8]。为了落实国家督导制度、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教体艺[2014]3号文尝试从制度层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力度,构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制度。该文件规定:各地要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作为监测教育发展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途径,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计划,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对重点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挂牌督导制度[8]。该制度的确立,既是对接国家教育督导政策的需要,也是在总结各地体育专项督导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政策亮点之一,实现了从综合的教育监督转向专项的体育监督。

3.2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

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始终停留在静态与过程管理的层面。以往囿于经济、社会发展及应试教育的原因,对涉及体育开课率、教学、师资队伍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往往重视不够,如遇上级监督、检查,学校即使采取“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也往往能获得利益相关方的默许。长此以往,在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学校体育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配置常常受到忽视,偶有关注学校体育工作也只是注重过程,忽略持续的追踪与强化管理。而教体艺[2014]3号文构建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打破了以往静态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状况,有助于上级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管理与年度实际变化情况的掌握。年度报告的重点要求反映地方和学校的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情况、经费投入、条件改善、教师队伍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等关键指标。这些实际情况的报告,对地方和学校而言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在每年强制报告一次的情况下,地方和学校在政策工具压力的指引与约束下,及时发现学校体育工作的不足并解决实际问题,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学校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3.3绩效考核由缺失到加强

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考核的实质在于提升其工作的实效,而以往学校体育绩效考核的缺失,致使学校体育政策彰显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基于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成为教体艺[2014]3号文的亮点之一。该文件指出,各地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做到“成绩突出有奖励,工作不力必惩罚”,这将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奖罚分明,调动学校体育工作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2014]3号文尤其强调对学生体质健康连续3年下降的地区实行教育评估和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制度。另外,学校体育工作自评结果报表、年度报表、审核结果报表的指标体系与制度设计,均体现了今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要求。也即是说,教体艺[2014]3号文的政策预期强调结果管理和绩效考核。

3.4由制度缺失到制度完善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如在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学生的弄虚作假行为、体质测试数据失真以及测试不严肃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体艺[2014]3号文从政策工具的制度设计着手,首先通过数据抽查复核的制度设计,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其次通过监测结果的公示排名,促使地方和学校要认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其中该文件明确规定,对弄虚作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并判定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不合格。建立在数据复核与监测结果公示基础上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今后会更加真实、可靠。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体质健康研判制度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研判分析,能够有针对性制定政策与干预措施,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

3.5考核指标由弱化到强化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与办学的各项指标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并未被纳入考核。教体艺[2014]3号文首次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纳入到了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体现坚持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打破了以往教育评估指标重在办学的各项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这对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趋势,提供积极的政策导向与政策支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指标纳入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表明教育部要切实贯彻中央精神,推动学校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政策导向。这将改变以往学校教育考核指标中学校体育面临的“虚化”和“弱化”现象,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考核指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必将有力推动地方、学校和教师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持续滑坡,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学校体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3]教育部教体艺[2014]3号文正是在《决定》的有关要求下,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最新政策创新与制度设计。该文件的与执行,必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产生新的局面,并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地生根和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4-09-15.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9

1改革的目的

《诊断学》作为临床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所教授的是疾病的诊断,不是从专业护理的角度去评估病人的功能状态。我校曾对2002级学生做过问卷分析,63.7%的学生认为诊断学的学习不适合护理专业。不仅如此,我校大部分护理系教师认为《诊断学》课程不能反应护理专业的特点,不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故从2004年起我校采取用《健康评估》代替《诊断学》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诊断学》强调对疾病的检查与诊断,《健康评估》强调护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包括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评估),从而有利于更全面提出护理诊断,采取护理措施,动态观测被评估者的病情变化。

2改革的内容

2.1教学内容

2.1.1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评估,符合护理工作以人为中心的工作要求。现代护理工作中的被评估者,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处在复杂社会背景下,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人,护理工作的要求是不仅能发现影响被评估者身体健康的生物因素,更能发现影响其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全方面促进被评估者的健康。

2.1.2减少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的课时比例。作为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掌握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保存方法,会看实验室、影像学报告单及正常心电图、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人员能够配合医疗人员观察、判断病情,作出合理护理诊断即可。故同临床专业相比,《健康评估》适当的减少了这些内容的课时,使其更符合护理教学的目的。优化教学内容后,《健康评估》课程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确立基于护理整体健康评估观念,从而真正的起到了护理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学科的桥梁的重要作用。

2.2教学师资

2.2.1在2003级以前的《诊断学》教学中,教学任务仅由内科的两名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临床的教师教授的内容多以临床疾病的检查与诊断为主,教学当中没有渗透护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得护生在学习完《健康评估》之后,仍然不会收集护理健康资料,提出护理诊断,教学效果较差。

2.2.2在2003-2005级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教学任务由2个教研室(内科、基础护理)共同承担。内科教师讲述心电图、身体评估和超声影像诊断,基础护理教师主讲症状学,心理社会评估和实验室诊断的内容。基础护理教研室在讲实验室诊断内容时对实验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保存方法讲述清晰,但对实验室检查报告单讲述过于简单、模糊。使得护生在学习完《健康评估》后,不会对实验室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

2.2.3在2006-2007级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教学任务由5个教研室(内科、影像、基础护理、临床护理、检验)共同承担。教研室内科主讲心电图和身体评估,影像教研室讲超声影像诊断,基础护理教研室讲心理社会评估,临床护理教研室讲述症状学,检验教研室讲授实验室诊断。

科目讲授分工越细,专业性越强,每位老师讲授的内容越专业,学生掌握的越好。而且在影像、检验教师授课前,护理系的教师会与其一起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的教师在一起探讨,使得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也使得影像、检验教师能更明确的掌握护理专业的重点,针对性更强。

2.3教学方法

2.3.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大量图片与视频短片可以直观轻松的表达以往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真实、形象的图片更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课件的框架结构更加清楚,更利于学生理解讲授内容的大纲。

2.3.2实验教学护理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学科,护士需要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知识,所以我校的护理专业教育中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例。在身体评估部分,由过去单纯的理论授课,发展到现在理论与实验共同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可以达到1:1,非常多的内容都是在实验课上讲授的。实验课开始时首先让同学们观看录像操作,录像看完后每班分成3组,由3位教师带领分别示教,以学生为被评估者,进行真人教学,最后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这种以实验室练习代替理论背记的方法,更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更深刻。除此之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心电图都相应的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3.3案例式教学在进行资料收集、心理社会评估等内容的学习时,任课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资料收集的方法。在学习症状学与身体评估时,在授课之前可以引入病例讨论。例如:在讲述心尖搏动位置变化时先介绍几个简单的病例,再让学生分析这些病人心尖搏动位置的变化,然后找个同学总结心尖搏动位置变化可以见于哪些情况,最后教师总结点评。用案例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觉得更贴近于临床,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医学思维,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以后分析、解决问题。

2.4教学评价方法

2.4.1以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考试成绩,而对实验成绩很少评价。护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专业,学习时实践能力缺失会导致临床工作中动手护理能力的不足。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健康评估》成绩评价包括理论成绩及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占到80%,实验成绩占到20%。为了规范实验操作,我校制订了实验指导与扣分标准,严格规范实验规程。

3改革的效果

3.1对2003级-2007级5届学生的对比发现,在实行教学改革后,学生与病人交谈、采集病史、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2003级与2007级学生《健康评估》理论成绩表

两级学生理论考试成级有明显差异,03级学生及格率为77.93%,07级学生及格率为94.3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总结

经过5年的健康评估教学改革,从学校督导办反应的学生教学反馈情况来看,92%的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建设感到满意,9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健康评估》课程学习适合护理专业学习,且反应护理专业特点。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接下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篇10

关键词:立体知识体系健康评估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24-02

健康评估是护理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学科的连接桥梁,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国内外同行都在针对健康评估的学科特点积极地进行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如:与临床护理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健康评估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立体知识体系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就立体教学体系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2015级高职护理专科4个班共620名学生,前期已上完解剖、组胚、病理、生理微免等课程。将1、3班设为改革组(306人),2、4班设为对照组(314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生源、性别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训各30学时。

2.2改革组。采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训课界限。

课程的设计主要运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来完成课程的设计。经专家访谈和深入医院等形式,对护理职业岗位进行调研,明确护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要点,进而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立体知识体系设计将医院的职业氛围融入进来,设计4大工作学习情境,分别是:①交流与沟通(“会说”和“会听”)。②身体评估(“会查”)。③辅助检查与护理(“会看”)。④护理评估记录(“会写”)。

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如案例导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

据工作情境将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重新整合。在交流沟通情景中,将健康史的采集、常见症状评估与心理社会评估组合,因为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临床工作中交流与沟通的具体实践方法。在体格检查情境中,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操作的授课,以实际临床操作为主线,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渗透、验证和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目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示教室(配有模拟床位),教师在进行身体评估操作示教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反示教,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临床具体工作的模拟实践中,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在辅助检查和护理情境中,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放在一起,在具体案例情景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明确辅助检查中临床护士工作的具体分工,培养学生的护士角色感,增强其今后的责任心。在护理评估记录中,将护理病历首页、护理评估记录和健康教育计划整合在一起,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具体案例将该内容系统完整地进行展现。将原来分散的内容模块从临床出发有机结合,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1]。

教学活动的实施:①老师均为“双师型”老师,另引进医院的临床外聘老师共同参与教学,相互听课备课,以提高校内老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校外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更好地促进师资的整合。每节课都配备一个多媒体操作室,操作室模拟标准病房,有10张床位及模拟患者,配有健康评估所需的相应操作用物,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室墙壁上附有相关操作的具体流程图用于指导学生实践[2]。②以多媒体示教室、模拟病房以及各实习医院为基础,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等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技能。把理论知识由原来的中心地位转化为服务地位,将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模块单独提出来详细讲述。在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课程的任务目标,达到课程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教、学、做”立体化。

3.评价方法

①期末综合评价:采用统一考试方式、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验操作考核。②调查问卷:对学生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6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学生成绩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成绩

改革组的理论考核平均(88.15±4.10)分,对照组为(76.43±5.41)分,改革组理论考核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48,p0.05)

2.满意度调查

改革组满意299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97.7%;对照组满意241例,不满意73例,满意率76.8%。改革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0.587,p0.05)

三、讨论

立体知识体系教学不以取得创新性知识成果为目的,而是借此培养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教学中融入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的总设计框架,从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资源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并确定所匹配的教学资源,和学与教方式、评价学习结果、教学实践验证。

高职院校重点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采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从学生护理技能认知的角度实现理论和实验的有效结合,培养护理专业岗位技能。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的现况和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护理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以岗位工作为核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立体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健康评估》先理论后实践,以学生为主导,结合护理专业临床设计教学过程,设置工作任务,由学生完成模拟的健康评估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及积极性,鼓励团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熟练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去解决临床工作问题,更符合护理工作的特点,贴近医院临床。实践表明,立体知识体系教学对学生理论及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有明显提高,该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健康评估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立体知识体系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上侧重培养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更能切合高职教育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被医疗单位认同。该教学属于教育应用研究,对国内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讨适合自己的健康评估教学体系。通过研究将对我校健康评估教学质量乃至医学教育整体质量提升一个新高度,并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对护理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