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十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十篇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47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旅游系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从起步至今仅有二十多年,却经历了数量规模跨越式扩张的发展历程,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高度的学科关联特征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但往往是学校内哪个学科捷足先登,旅游的后续发展就打上该学科的烙印,有人文的、历史、英语、地理、地质、经济、管理等,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专业归属不同。至2004年,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院校已增加到了210所,不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处在不同学院,有的在经济或管理学院,有的在人文或外语学院,有的在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其二是课程体系的偏重不同,即便是在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旅游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并对主要开设课程进行了规定,全国范围内同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也不统一,不同系列的旅游教材涉猎的内容体系和侧重不同。

其三是课程内容不同。由于“出身”不同,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分歧,使各校同一课程名称下的内容体系相差很大,造成按照课程大纲定的教材往往是内容差异很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还未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第四是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相对独立。各学科对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本学科的延伸应用而非旅游本身出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很多是对其他相关课程移植后的再拼盘;同一层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中,有些内容在各课程中或重复、或漏缺、或顺序凌乱、或轻重颠倒。例如“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者”等概念在不同课程中相继重复出现,但不仅表述不同,甚至定义大相径庭。因此,旅游专业急需建立一套相对规范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意义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如理学、工学、农学等,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即二级学科)称为专业,是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科体系概念指的是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将多个分支学科组织在一起的研究框架,其学科内容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严格逻辑同一性的知识体系。专业是培养人的基本单元,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是密切相关的[1]但又有所区别。目前在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构建旅游学科体系的内容较多,实际上是要将现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体系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或呼吁自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开始一直持续不断,10年过去了,唯一与旅游有关的专业仍然是置于管理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科建设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实施“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后,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都把解决原来设置过细偏窄问题放在首位,都是朝着不断拓宽专业的方向努力。就专业特点而言.旅游管理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涉及领域广泛,要建立一级学科体系制约的因素很多,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理顺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在现有学科归属状况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者脑海里应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体系结构图,在不违反旅游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制定课程大纲,由大纲编撰或选用教材。旅游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它决定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向着成熟的路上迈进,旅游教育通过专业建设工作推动着旅游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三、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视角

1.有关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少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一级学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系列型”、“模块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林刚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管理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系列、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等四个系列的“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许春晓从课程内容与旅游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活动课程四大模块;田喜洲从课程体系的框架应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考虑,构建了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吴必虎,邢珏珏根据《旅游研究纪事》3年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章中的某类主题词总数最多和某一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划分出了旅游管理学(337个词)、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311个7)、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201个词)、旅游经济学(163个词)和旅游心理学(118个词)五大类型,表明其旅游分支学科中研究较深入,也由此来判断其知识较之其他更具深度和广度。龙江智认为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来构建旅游的学科体系,即从旅游者的个体旅游行为体验作为脉络进入,衍生至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支脉出来。将旅游学研究领域划分为三部分:其一,研究旅游体验本身(个体和群体);其二,研究旅游场的管理问题(微观和宏观);其三,研究旅游体验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或什么方法去构建学科体系或专业课程体系,都离不开旅游所涉及的几大块内容的不同组合。某种程度上说,广泛存在的既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不仅是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严重,甚至同一本教材的前后章节都有重复。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质疑。因此旅游教育研究是否可以换一个视角,即从研究建立学科体系的热潮中转向对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入手呢?

2.基于98专业目录中主干课程的不同层次院校的课程体系建立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7]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因此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在共同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培养目标和就业取向分层次地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例如沿海地区大城市或重点院校的旅游专业与西部地区或地方性院校在课程体系的侧重上就应该不同。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总结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多年的体会、结合旅游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构成旅游的主客体要素等,笔者将旅游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个体系,即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共给和旅游价值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两大块(图)。

(1)旅游本科专业知识的内容体系划分。笔者根据较多教材所采用的“旅游”的定义:旅游,包括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共给系统以及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即旅游价值系统。这种划分充分体现了旅游是一个由旅游者(需求)、旅游对象及其服务媒介(供给)共同“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一直以来,旅游教育界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整个专业的课程内容没有做很好的梳理,因人设课、因书设课、根据书名定教材、根据某一本教材编写课程大纲等现象依然比较多见,在教才上似乎每一本教材都致力于把所关联的内容涉及到并讲清楚,这也是导致内容重复,主线不清、前后跳越。笔者所探讨的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将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

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

纵向上可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

(2)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支撑条件

①要制定一套结构严禁、层次清晰、各课衔接有序的课程教学大纲。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大纲往往是专业在开课之前或由系主任、或由某任科老师根据某一本教材的目录内容格式化编写的,而国内同一课程名称教材的内容和侧重相差甚远,一旦更换教材就造成课程大纲作废或修改。因此要使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个相对系统和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非教材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大纲使非常必要的。

②要按照总体框架和课程大纲要求编撰或选用一套较为的体系的旅游教材。因为国家没有专业课程大纲的规范要求,因此现阶段旅游管理教材编写非常混乱,经常出现根据教材目录上之构的教材结果是货不对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教材,或根据大纲要求严格选用。

③专业教师上课要清晰自己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大纲体系,以便在同一问题的众多概念混杂中合理取舍,避免前后课程阐述不同或不同的老师阐述不同给学生造成混乱。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主编: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50

[2]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66~6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143~145

[4]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S1):186~189

[5]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旅游学刊.2005(4):73~79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确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否构建科学合理、高效运作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问题。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为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首先,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和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过旅游教育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学术界对旅游教育的应用性形成了共识。应用性教育门类,都应该与某一领域相适应,与某一行业相适应,与某一职业相适应,而且要在相对稳定中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1]。旅游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学校应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变革,要求旅游教育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旅游企业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发优势与自主创新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和旅游学科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服务产业,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构成旅游产业的主体,他们各自的运行规律和其内部的管理关系是不同的,其业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同时,旅游管理学科本身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实践基础之上、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它所涉及的知识与理论非常广泛,其自身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第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旅游企业是以顾客活动为纽带,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的服务型企业,其业务活动的无形性、综合协调性、强文化性、生产与销售的同一性、脆弱性、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其工作需要,其综合素质结构应包括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管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二、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体现人的认识规律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交互性,是一种教与学相互密切作用的实践体系,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诞生的旅游教育同样要遵守教育的这一本质规律。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实践可以很好地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等。同时,旅游产业的应用性、综合性且变革迅速的产业性质要求旅游教育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宽知识面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旅游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并提供旅游管理人才成长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适应和满足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必经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实践教学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地位的同时,我们应把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使实践性教学应避免两种偏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在本科阶段就细分专业方向,拔高本科教育,误导学生似乎旅游管理人才不需要从基层做起,忽视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以实践操作、技能学习代替专业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本科教育等同于大专教育,降低本科教育的层次,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三、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

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其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的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和知识、素质结构,确定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旅游教育作为旅游理论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离不开旅游学科理论的指导。

2、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3、以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师生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重视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注重用信息化带动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优化实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问题

旅游教育不能只讲纯理论、纯知识,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必须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2]。要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摆脱传统的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影响,改变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次,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及其时序安排上,应根据学习过程的认知本质和本科学年的周期,在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专业技能课程模拟实践课程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专业战略理论及知识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的培养程序与阶梯式提高机制,及时地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由此融会贯通。第三、鉴于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征,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还应考虑与业界的有效结合问题。在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等各方面紧密依托旅游企业,跟踪旅游企业最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发展,紧密贴近就业市场,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旅游产业业界的动态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2.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分配比例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体系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进度等,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边缘学科,开设的课程多,不同的课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课程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概论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3∶2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实践和理论的比例按4∶1或3∶1进行为宜。

3.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行业调查和旅游企业业务实习10~12周。但一些旅游企业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收实习期半年以内的学生实习。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不应该局限于旅游企业第一线的实习,而应该寻求模式的多样化。如,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对旅游管理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育学生对计算机、仪器设备等与实际工作相仿的环境、程序、设备的适应能力;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实验酒吧、客房、餐厅、实验旅行社等,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双赢、互动”为指导思想,与一些大宾馆、酒店、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巩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熟悉旅游企业的具体操作过程。另外,还可以采用假期服务实习、积极参入地方旅游节会、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方法手段,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企业具体运作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江.关于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

育教学特刊,2004,19-20.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3

1.1思想政治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素质在当前中国的旅游事业发展中,不只是要体现新型的经济产业属性,而且要发挥文化产业属性,需要承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的重要职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旅游发展对中国既是经济的重要承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推进者,需要成为中国先进精神风貌的良好展现窗口,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决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1.2职业道德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旅游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属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体现出充分的内在服务属性.因此,旅游从业人员需要为旅游服务对象在食、住、行、游、购和娱乐等方面都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在服务方面具有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保证现代旅游业成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为现代的文化和艺术先进元素的传播提供顺畅的渠道,也要求旅游领域的各层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就是说,为了全面诠释现代旅游不只是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更加便捷的物质服务,而且让大家享受文化之旅和艺术之旅的精神大餐,要求旅游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具备强烈的现代服务意识和高水平的敬业精神,而这些都决定了职业道德素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1.3文化知识素质是旅游专业学生关键素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经济领域一样,需要升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挖掘产业的内在价值.从这一角度出发,为旅游领域的现展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形成更加全面的文化知识体系,才能为旅游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的市场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不只是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旅游知识,而且要促使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各类文化知识,例如,景观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学生文化素质的增强,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价值强化的新需求,是现代旅游业品位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由此也可以判定,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也是旅游专业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1.4职业技能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素质旅游行业的运转和管理的顺利实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处理技能.也就是说,无论是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还是前沿的旅游管理技术的落实,都要求现代旅游业的合格人才在职业技能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2].换句话讲,现代旅游业发展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必须有具备高水平职业技能素质的专业人才与之匹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具备宏观的研判决策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微观的细节管理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现代旅游行业对于专业人才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不但要体现职业技能的多面性、交叉性和应变性,而且在技能掌握上要求更加娴熟和精益求精,这就决定了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组成.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管理机构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包括:1)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职责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科学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一方面保证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保持正确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素质教育方案的推行状况的检查和监督机制,进一步保证素质教育工作按照预期目标不断前行.2)构建以教师队伍和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为基本依托的素质教育实施平台.发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使得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领域,营造全面参与的综合素质教育浓厚氛围,构建全面推进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3)实现专业的各方面力量在素质教育的合理分工.管理行政人员应当承担教学改革、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政工作、体育和美育等综合素质相关教学内容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党支部和团委应主要推行学生的思政品德素质教育、劳动素质培养、以及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的计划、开展和提升;而教学人员则在落实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专业教育的总体部署,具体承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内容.利用分工基础上的良好协作,使得综合素质教育既落于实处,又形成合力.

3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基于前面的分析,在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非常关键的位置上.相应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3.1从强化入学指导开始,尽早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定位较为模糊的问题,例如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自己参加高职学习的领域时,许多学生并没有清晰的职业意识,选择专业的理由或依据非常简单,常常都用很单纯的“喜欢旅游”“曾经去过很多景区”说法作为自己选择基础.对于毕业后从事职业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虑,从而缺乏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修养的认识,在思想政治素质上的投入和成效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为了有效改变学生完全依据爱好和愿望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不利状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旅游专业的学习,及时修正将来从事旅游事业的态度,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从最初的教学活动中就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从最初的新生入学指导工作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指导人员就一定要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作为重要的教学阵地,让学生们从了解旅游业、正确理解旅游从业意义等方面入手,全面而深入地准确认知旅游专业的学习,从而在带动学生从简单的专业思想进入到深刻的思考中,从一开始就促使学生们设计、制定以及落实职业规划,使得思想政治素质融入到学生们当前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去,激发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3.2从严格日常管理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旅游业的服务行业性质,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职业道德素质放在必要的位置上.其中,应当以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为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必要的基础.在这方面,主要应帮助学生们形成热情友好、耐心细致、乐观向上以及出众的自我调节能力等正面的素养.考虑到这类重要的心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每一天的巩固中不断得到强化,才能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思维和行为.鉴于此,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职业道德素养的平时教育和持续强化,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这项教育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力量一定要在日常管理中时刻体现职业道德引导的色彩,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该领域的工作可以体现为各类思想教育活动,也可以采取有效的目标鼓励手段,还应当全面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以及情感共鸣教育等,此外,还应当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纾解压力、坚定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等,从而为学生成长为具备优异职业道德素质的新时代旅游人才提供支持.3.3以加强理论教学为抓手,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在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教学,不过主要局限在旅游主题上,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心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缺少.因此,为了健全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旅游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需要,应当在原有的文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丰富旅游专业课程结构,在保证以往的旅游专业必修课的知识得到牢固掌握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逐步有效地扩展学生在文化领域的专业视野和运用能力.可以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安排的20余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相关的文化专业课程,进一步延伸教学链条,着重增加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思考,从而为学生们在文化素养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习惯性,保证他们拥有持续完善和提高文化素质的能力[3].3.4以深化社会实践为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努力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长于动口,短于动手的不足,应借助于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在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利用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发挥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等其他教育的优势所在,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长处变得更加明显.所以,一方面应当继续在课程教学中,继续为学生构建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发挥以往社会实践形式价值的同时,丰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不但学习和掌握实际操作技巧,而且能够在技巧方面体现自己的创造精神.此外,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能够验证素质教育成果和其他能力.为了有效推动社会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强化自身的队伍建设,例如从外部引入旅游领域一些在长期管理中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和良好知识传授能力的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充实日常教学的力量,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演进之间形成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也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旅游工作的客观实践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也可以和一些旅游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前沿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强化对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在实战中快速进步.

4结论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4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最早的一批旅游法教材的问世,各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并设为专业必修课。《旅游政策法规》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记忆,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旅游业的发展

趋势。

一、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不是法律研究或者担当律师等,而大多是和旅游行业有关的职业,如旅行社工作、导游员、酒店服务或是旅游教育等工作。有鉴于此,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服务、商务、公关、营销、管理等业务能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院校从事经营管理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内容大多涵盖面太广,没有完全立足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过于面面俱到。同时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基本技能。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教程》(第三版)一书为例,全书共有十六个章节,涉及到旅游与旅游法制建设、旅游法律关系、旅游保险、旅游交通、食品安全以及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与领队人员等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有关市场规制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税收、价格等法律制度,如此宽泛和专业的法律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种思品政治类的通识课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所要求的法学基础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的,而且彼此之间也缺乏衔接。这样导致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旅游政策法规的一些法律条款、进行法理分析时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师缺乏法学专业背景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等。教师们的专业方向大多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或是酒店管理专业还有就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因为涉及到法律的课程就是《旅游政策法规》,学院没有必要为了这一两门课专门聘请法学专业的老师,也基本没有法学专业的人员来应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岗位。这就导致只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虽然说旅游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要上好这门课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法学知识才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和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全面把握好这门课,否则老师都不是能很好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条款,学生更是如坠云里,一头雾水。

(四)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旅游政策法规》涉及到旅游业六大构成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必须要先解释清楚法律条款,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讲授式。虽然有些部分可结合案例、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措施,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仍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学习心理。

二、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根据高校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以旅游为业,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而应当是结合旅游专业,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旅游政策法规律的相关知识。例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就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讲授时必讲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学习了解,如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解惑。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现行旅游法律的规定,又可以使对法律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扩展,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安排值得一试。

同时对于必讲的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模块设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按照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设置六大模块,再加上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旅游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和旅游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一共九个模块来进行教学。总之,构建《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为支点,旅游者的旅游行程作为串连线,搭建《旅游政策法规》的教材内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或教师在模拟情

景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设计场景扮演角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展现。如旅行社的设立、导游证的申领、旅游合同的订立、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投诉、旅游纠纷等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申请设立旅行社的个人,导游员,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游客,旅游者,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工商、公安等行政管理人员这些相关角色,模拟处理问题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熟悉。

2、案件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旅游法规实践互动式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又要考虑其时效性和实用性。如:每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大旅游案例就可以引用。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引起行业关注的真实事件或情景也可以引用。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配合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如导游小张在一次带团过程中,兜售物品,索要小费而受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惩罚,同时还牵累了旅行社,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导游、旅行社经理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导游小张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争论过程、旅行社经理的自我辩解以及处罚的法律依据、处罚结果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相应规定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图表展示教学法

所谓图表展示教学法就是把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本课程的很多的法律条款都是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光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刚刚才背下的法规条款,下节课一提问就已经忘了一大半了,或是记忆的不清楚。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既一目了然,有直观的映像,也可以对知识点有宏观的把握,便于记忆掌握。在本课程中可以设计成图表形式的知识点,如导游人员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领队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计分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图表分别就扣10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8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6分的情形归纳列出等以此类推。其他的还有如,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旅游出入境主要证件及申办程序,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类型。

本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本着因材施法,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自己则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引导者或者指

导者。

(三)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师培训进修项目

教师的培训进修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高校而言,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在高等院校面向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还是很多的,一般来说,平均每年有两次去外省高校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本省完成的也不少。但进修的内容一部分是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如笔者所在学校贵州师范大学安排教师去西安外国语学院培训外语。一部分是教学技能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专业讲座培训。而针对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进修并不多,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可以考虑根据教师所教授课程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这样起码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教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完善和补充法学知识的不足,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大多数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显得比较单一,存在重结果、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其实在教学中本课程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所以在对本课程的考核中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课程应本着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并重的考核原则,来设置考核方式。可以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运用知识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10%+课堂评价(含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提问等活动中的表现)×30%+期末卷面成绩×60%。

三、小结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5

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致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随着旅游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发展,对从事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时,应该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自如的胜任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在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三、结语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本人从大学本科开始接触到旅游管理,四年大学本科、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两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算起来,与旅游管理结缘已有九个年头。现已近而立之年的我回首这九年的学习和工作,只觉得脑中空空如也,不禁心有戚戚焉。别人问起学旅游学了什么,竟然心中发虚。这可以说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共同感受。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曾经说过旅游专业的大学教育,是落后于实践的,是浅薄的。旅游企业不用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深,而是因为用了几年之后觉得他们学的和高职高专差不多。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与高职高专的学生所学内容差不多,使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没有形成学科自信。

在旅游研究方面,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学生有自己“母学科”的支持,有理论和方法论的依仗,反而比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有优势。academy(internationalacademyfortheStudyoftourism,国际旅游科学院)里的院士没有几个是学旅游管理出身,大部分是地理学、人类学,或者是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人。现在中国旅游学术界有话语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可以说是一条腿在“母学科”,一条腿在旅游上,他们可以利用其“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旅游方面的研究。当然,这是国际、国内旅游研究的一个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双腿迈进旅游上来,但是,不得不说,有了学者自身“母学科”的支撑,使得旅游研究更加顺畅。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不太愿意要本、硕学旅游管理的学生,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比较浅薄,没有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师不愿意要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出路何在?如何才能成为旅游研究的主力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和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亟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改进之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更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内涵。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有想象力

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生严谨有余,然想象力不足。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只能墨守陈规,突破不了原有的樊笼,在旅游内生理论方面不能有很好的突破,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想象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原创的源泉。

二、打造多学科基础

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本科教学中可能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等“旅游×××学”。如果仅仅学这些教材,只能是博而不精。在我们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虽说人的脑容量和精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涉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其理论和方法论,或者选准一门学科深入研究。霍元甲原本不适合练武,但是他通过勤奋努力,博采众长终成一派。现在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像当初虚弱时的霍元甲,通过不断努力,众学科之长肯定能够有所突破。

三、加强方法论的研究

旅游研究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而运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和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更容易被杂志社采纳,因此形成了崇尚定量分析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旅游研究人员应该熟练掌握spss、stata等各种软件。但是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同一个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时间做同一份调查问卷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由于我国的国民性,调查问卷的答案可能不是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等等,因此,现在很多学者呼唤定性方法的回归。旅游研究人员应该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另外,现在有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叫做网络民族志(netnography),利用博客、微博、Facebook,利用网上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采用照片分析方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四、关注学术前沿

肖洪根教授在华侨大学旅游系工作时很早就接触到了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tourismmanagement(旅游管理)等旅游学术刊物,满是灰尘的过刊,一卷一卷的被他拿出来研读。他比较早的接触到英文旅游学术文献,直接进入学术前沿,而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多少深入研究过annals或者tm。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潜下心来,认真钻研,多看一些annals、tm、《旅游学刊》等权威性杂志,关注旅游大家的著作,关注学术前沿,使自己有敏锐的眼光,保持学术敏感性。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Communityoflearningandpractice)是一种知识转移/知识效用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很多人没有做过导游、没有当过酒店的经理或服务人员等等,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因此不能实现知行合一,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洪根认为大学/学院应该把酒店所有的部门经理都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员,同时,学院所有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都应该同时兼任酒店的管理职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聘请全部部门经理做lecturer(讲师)、instructor(教员),同时,学院做饭店研究的人,任何时候,如有必要,都可以去当经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行合一,这是理论与实践对接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事旅游研究的人员应该创造或利用各种机会做做导游或旅行社经理或酒店经理等,了解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达到知行合一。

六、精通一至两门外语

外语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阅读外文文献的工具。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一至两门外语,打破国际交流的屏障,以便更好地接触国际学术前沿。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旅游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这种困境,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培养想象力、打造多学科基础、加强方法论的研究、关注学术前沿、践行知行合一、精通外语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和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王宁,马波,肖洪根,谢彦君著.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D].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D].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3]陈才著.旅游体验的性质与结构――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D].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7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8

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并且促进了文化交流等社会方面的发展。2014年,中国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8万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56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人们外出旅游时,在享受异地风情的同时也关注着旅游的服务质量及其产品的设计,完美的产品设计加上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抓起,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相应的教育发展也非常的缓慢,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开设适应旅游业需求的课程,从而保证大量优秀的旅游人才投入旅游事业中,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本科和高职旅游教育是我国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来源,而研究生旅游教育尚未占据主导。而本科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类教育。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科和高职教育上的差别并不明显。而陈国生等人认为,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高校课程体系所存在的弊端等都要求对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改革,21世纪的高校课程体系应具有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的现代、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等4个方面的特点。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基于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突出高等教育特色,注重素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旅游产业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构成。

课程设置是任何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也体现旅游专业特色,本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作为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将来旅游学科调整的潮流和方向,同时兼顾旅游企业管理一般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以培养目标应用为中心,从旅游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出发,分析各种旅游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此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大部分,其中,职业素质包括基本素质、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技能包括导游能力、旅游电子商务能力、旅游财务管理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景区景点管理能力、旅游饭店管理能力。

2.课程体系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是要确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与知识,以及达到该技能所必须的基础技术、能力和知识。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制适应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在此阶段注意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技能与知识课。最后,基础课程主要是该专业所需求的文化基础和学习手段。因此,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基础课部分主要学习一些文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身心素质、文化素养等基本素质,着重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法制观念。例如,从事管理工作,需要管理数学和一定的哲学及经济学知识。这一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科学发展观》等。专业基础课部分,主要是为学习专业课及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做准备。主要包括从业基本能力和心理准备。旅游业是高接触行业,与各方面人士交往是职业特点,在能力准备上必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因而语言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培养出成为专业基础课程。在行业准备方面,最主要是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准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包括礼貌、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旅游审美等。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专业课部分,主要针对旅游行业岗位技能特点开设课程。包括在景区、旅行社、旅游公司从事导游解说、组团、接团、带团、规划设计、财务、人力资源、物业等方面的管理,提升学生的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地规划设计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能力、旅游电子商务能力、旅游财务管理能力。如《导游原理与业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四、具体对策与措施

1.树立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社会性、基层性的特性,因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实用型、复合型。既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使学生向宽、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2.构建多目标的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体系。在满足社会、学校、企业三方需求的目标下,进行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体系内容涵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能力素养等方面。培养旅游人才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其行业归属感低。

3.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科学安排的基础上将公共基础课稍作变动,增加部分专业课教学时数和科目,酌情幅度加强实践课、实训项目的教学比例,使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比例逐步合理。

4.合理进行培养阶段的规划与分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四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对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摸索。强调人才培养的分段式培养和管理,明确阶段性特征与任务,突出实习、实践阶段的优化设计,务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经管类专业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基本知识,更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所学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会计的思维方式,理解并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运用会计知识解决未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培养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然而,目前在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色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学在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然而,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吃力等诸多问题,学生不能明确掌握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在课程开设的目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并学会获取会计信息,树立会计思维方式,运用会计课程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应用会计信息帮助旅游组织进行决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均开设了会计课程,虽然会计课程教材种类较多,但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较缺乏,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师自编讲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借贷复式记账的应用等。此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也与会计专业一样,注重会计账务处理过程。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也是如此,由于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的会计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方式和内容,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缺乏积极性,难以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改进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为会计主体,教授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与旅游行业财务工作实务相结合。目前较少可供选择的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材,教师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旅游行业实务,合理编制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所有专业均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外,突出在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中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运用会计知识分析并解决旅游管理的实务问题。结合专业特点,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他们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较少有在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虽然这些教师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学科专业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旅游行业知识欠缺,教授过程中难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实务结合教学,仅按照会计专业一样的授课方法,将直接影响旅游管理2017年第24期教改•教研专业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应响应湖南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号召,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特别是到旅行社、饭店等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观摩,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运用实务经验到教学中,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务的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

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使用实践设施和场所。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会计手工实训室,实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纸质版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注重的是会计实务的账务处理过程。另有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会计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会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这些会计实践教学适用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实现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时采用的是手工记账,与会计专业实训内容相同,学生在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缺乏积极性,不能掌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也不能理解会计信息和自身专业的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建成金融工程专业eRp实训室,可以采用eRp实训室进行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用eRp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不仅仅限于传统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是全面的认识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帮助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了解会计知识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联系,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eRp实训室尚在测试阶段,主要满足金融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还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12日,是湖南科技学院全资校办企业,获得过“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永州市旅游行业“十年零投诉”单位等荣誉,是湖南科技学院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湖南科技学院校长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和改变了公司管理模式,2016年由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姚先林老师任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实训与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山花旅行社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见习实操的承办单位,每年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日常培训并组织见习,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及实操认识,导游业务知识、景区讲解等课程的实操见习。虽然山花旅行社设置了财务办公室,但公司的财务业务外包给学院财务部完成。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这一实训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置财务部门,提供会计课程实践工作岗位,这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可在山花旅行社内开展实践教学。对经管学院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而言,借助山花旅行社熟悉旅行社会计实务,提高自身实践经验,为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务案例。同时,也方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旅行社为会计主体,熟悉旅游行业的会计实务和操作,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联系,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析并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此外,学生在旅行社实训中切身感受创业过程,增强他们的创业动力,也为旅行社建立了人才储备力量,学校和山花旅行社实现互惠双赢。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各个专业量身制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修改注重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程序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各经管类专业的联系,树立会计思维方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欧阳仪臻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颜转运.浅析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6,(02)124.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65-01

面对旅游业呈现的新特点,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高职院校如何有规划的进行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实现学生就业为努力方向。纵观高职院校的改革,多在教学模式,教育机制,实习机制,师资队伍进行改革,现就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提出建议。

1培养发展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

(1)有针对性授课,改变传统教育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许多学校单独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教授旅游管理知识,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而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等旅游管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就业方向为学生开设课程,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2)解决学与用的实际问题。从近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广,可以去很多岗位就业,而许多学生不愿意在一家单位一直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幻想,感觉不合适就调换工作,同时由于学生知识面广而不深,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学校应该把旅游管理专业跟着专业性质分开,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根据地区需要培养人才,把培养的重点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上。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应该包括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等。

(1)入学时开始专业意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将来工作领域方面的知识。从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专业意识教育高职院校应该知道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3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1安排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专业技能,制定有区域特色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跟企业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也丰富教职人员的教学经验。

3.2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技能比赛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能得到直接上岗的机会。

3.3学校创办旅游相关社团,锻炼综合能力

部分学校开办旅游社团,在老师教研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多种知识竞赛,调查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树立专业意识,增加对本专业的的热爱。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方面知识,教师应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有重点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4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专业发展改革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新形

调查江苏2013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超过半数设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位居第二,部分院校设有涉外旅游,多数为传统旅游业,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专业几乎没有。

4.2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查阅10年江苏省资料,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远低于市场需求。学生对旅游管理高职院校不认可,旅游专业开发形势不乐观,生源不足达不到课设课程要求,旅游业改革面临困境。

4.3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优势

目前,学校与大型企业共同合作建立专业培养人才还是一个口号,即使有些学校跟企业合作,层次也多处于较浅层次,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不是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企业几乎没有加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教学中来。总之,学校和企业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共享、校企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并没有落到实处。

4.4专业国际化水平不高

调查江苏旅游专业国际接轨情况,发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方案都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

5面向新形势改革所做的思考

(1)把传统旅游专业做大做强。

许多旅游建设专业中的基础专业,都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应该把这些传统旅游业做大做强,在原来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薄弱专业建设传统的专业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因此,应该加大对薄弱专业投入的力度。发掘当地旅游特色,根据当地旅游资源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培养适应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先关专业服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对旅游业的投入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区发展规划,培养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有针对的开发专业,根据经济发展新需求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调整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根据需要开发新的专业,这些新兴专业要经过多方认证,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能把实际需要和光明的前景结合起来,对新型专业加大投入力度。

(3)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建立专业的进退机制,根据招生计划、实际录取报到率就业情况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发展与地区特色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课程必修和选修结合,在培养综合能力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培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4)建设有内涵,高质量的专业。

挖掘特色专业,开设与之适应的课程,提高师资水平,通过调研,编制教材,跟企业合作教学,在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抓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有内涵高质量专业,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子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管理改革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