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律文化的特征十篇法律文化的特征十篇

法律文化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2:00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1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在今后几千年的发展中,又融合了法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最K形成了以“礼制”为核心的、独特的法律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族本位、伦理中心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人们的行为必须维护家族的利益,符合伦理的要求。家族主义是指个人的行为必须以家族和家族利益为目的,个人必须服从于家族。张晋藩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而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宗法与政治的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家法与国法不仅在本质上一到致,而且适用时想通,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定为家法所严禁,反之,违反家法的行为也必定为国法所不容,由家法与国法共同组成的传统法律,是中国所独有的。伦理中心是对人们在血缘、辈份方面作出的规定,也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人一出生,就陷入一个由血缘和地缘共同编织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这个网络构成了人们生活、劳动、交往的大致范围,亲属关系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会关系,亲情义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在严密的伦理关系的束缚下,几乎是做为家长的附属物而存在,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二)礼法互补,差序格局

中国古代最早的“礼”是原始社会祭祀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礼”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礼”的主要功能在于“别贵贱”、“序尊卑,确定了“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功能,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经过长期的演变,“礼”就由原来单纯的风俗习惯演变成了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人人必须遵循,“礼”就逐渐有了法律的作用,后来就以国家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便有了强制性。可以这样说,“礼”是法的核心内容,法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社会中的“礼”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因血缘和地缘的不同,“礼”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它是以因人而异的等差性为特征的,它的作用就是论证等差的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礼的等差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等差性,人和人的血缘不同,亲疏关系也就不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所形成的有远有近的关系,就形成了所谓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具有极强的伸缩性,会随着位于中心的人的地位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以自己为中心的格局却始终不会改变。

(三)无讼是求,道德教化

无讼”理念提倡谦和、无争、互让互爱、道德教化,包含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和谐价值。首先,和谐是“无讼”理念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调解最终的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关系中协调与和睦是第一位的。民众往往以争讼为道德败坏的标志,以无讼为教化有道的标志。其次,古代中国人以讼为凶,以和为贵。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乡土社会为主的熟人社会。民众消极的诉讼观念使人们不愿用国家公权力来解决各种纠纷。在熟人社会中,民众处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中,而法律所能处理的法律关系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或一小部分,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则往往被排除在外。因此,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人们各守本分、和睦相处,不为私利而争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实惠和福利,这种和谐、安定、平静、有序的社会状态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和追求的。“无讼”作为和谐的表象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自然也为人们所想往。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习,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出其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合理性和曾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可以从中领会到许多值得现在及将来借鉴的东西。

(一)“重义轻利”与现代社会的义利取向

儒家的义利观集中体现在“见利思义”和“义以生利”这两个观点上。“见利思义”,即是当一个君子面临利益关系时,要以是否合乎“义”为标准,来判断是否获得或占有这些“利”。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自律原则。这就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是“见利忘义”。对于那些损害他人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获利机会,则一个正直的君子应摒弃的。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不协调性,市场经济在发展初期还具有盲目性。市场经济提供的宽松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重视的。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的规范,达到了这个标准的经济行为就是将“义”与“利”统一的行为,就是合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无讼息争”与现代社会的调解机制

应当承认的是,诞生于儒家背景下的“无讼”思想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代法学的不发达等等。这些缺陷无疑对当代的法制现代化是不利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追求和谐的精神仍具有现代价值。“无讼”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秩序和稳定追求的集中体现。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正在慢慢的瓦解,但是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调节人们之间利益的标准并没有完全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期,因此,稳定就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秩序价值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的创举,也是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一些社会组织或是有资历的人充当“法院”的角色,进行调解解决一些社会纠纷,不仅可以维护当事人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可以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节省了司法资源。

(三)“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贵民、安民、恤民、忧民、亲民、爱民等方面。告诫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旦统治者“失德”,就没有资格也不符合“天意'来完成统治,新的、道德高尚的统治者也必然会取而代之。

如今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要重视发挥传统民本文化的作用,借鉴弘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古为今用,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新时代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群众,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用真情实感去爱民,启发我们一切为群众着想,重视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狠刹“”,防患于未然,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2

第二作者:孟显芳,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刑法学研究生,

第三作者:张娟,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经济法研究生。

摘要: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作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种经验和传统的综合,其内容以及特征表现对于我国法制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我国法律文化亦进行了相应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法律文化特征发展

一、法律文化的界定

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其主要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和习惯。①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的不断全球化,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文化的竞争将是最为终局性和关键性的。法律文化通俗来讲就是法律观念或者法律意识,其所涉及的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法律及司法机构、法律职业家等的态度,对于解决冲突方式的选择、政府标准以及法律价值尺度等。其具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二,法律文化是社会观念形态、群体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制度中有关法律制度的那一部分以及文化总体功能作用于法制活动而产生的内容;第三,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本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总和;第四,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对法或法律制度的观点和态度的形态,包括法律意识及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②通过以上的这些特征分析,法律文化其主要是社会实践以及法律实践所积累经验的综合,是所有人类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容

我国法律文化,其属于世界法律文化范畴,其亦是法律意识、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等几千年经验、知识、习惯、行为模式以及传统的总和。但是其作为中华法系的精髓,从上古开始一直到清末,必然会存在着其独自所有的特征。我国的法律文化大致内容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③我国法律文化在其几千年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价值、法律理念以及司法传统。

三、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

我国法律文化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相对比的东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法律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首先,“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这种法律文化理念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所秉承的,“礼”在中国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在古代被作为治国的根本,“礼”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意识范畴。同时,古代的法律中,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利用较小,其注重法律的惩罚与威慑作用。

其次,“皇权至上”,“家族权力本位”。中国古代强调国家权力本文,家族权力本文,君主的权力之大可以达到制约法律的地步。君主作为国家法律的最高来源,对于法律的支配与限制有着决定性的权力,在家庭中,家族的族长或者家庭的父亲以及兄长视为家庭法律的制定者。同时,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集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于一身。

第三,我国古代的法律是公法与私法合一,实体法与诉讼法合一,这就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中华法系这一具有独特特征的法系。

第四,“息事宁人,平争止讼”。我国古代的法律心理是简单解决事情,简单解决人际关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过大的矛盾产生以及激发。这种法律心理的生成,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刺激以及“家族本位”的利益模式相关。人们认为其行为的好坏以及行为的对错自然有上天对其作出判断,同时家族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均会形成简单解决所有事情的行事心理。

最后,“国法、天理、人情、相结合”。在我国古代的审判中,在适用国家法律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情以及案件的正义性这些情节,而且在某些时候将这些情节放大。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人情是避免惩罚的合理理由,当然“皇恩”在司法审判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天之之理”也是审判的参照依据。对于人情作为裁量依据,笔者认为其是存在着一定理由的,就是东汉董仲舒提出的“儒术”,要求人人对其自身行为进行各自约束,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教与伦理约束。④

四、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多种传统,显示出来多种特征,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变迁,我国法律文化也进行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以民为中心替代以刑为中心。随着经济以及人文的发展,仅仅以惩罚作为统治的手段出现较大的争议,慢慢的,社会形态出现变更,加之经济的不断发展,权利的不断深入,“民刑并重”逐渐取代了“重刑轻民”,法律不再是作为惩罚的工具,法律亦是保护权利的工具。

其次,司法开始逐步独立。在我国古代司法权与行政权集于地方官员一体,司法权力的行使往往会受到行政权的干涉。但是,在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从制度、物质保证、职业资格等方面作出了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的相应规定。

最后,法律体系的开放性。我国古代的法律是比较封闭的,在早期,法律是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知道的,这是由于我国的自然经济以及宗法制度决定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以及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法律体系不断开放,不仅人民民主化不断加强,对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不断增加。(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阎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期。

[2]于向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显滨:“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价值的应然归属”,《河北法学》,2013年2月第2期。

注解

①百度百科:http:///view/231943.htm。

②百度百科:http:///view/231943.htm。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3

关键词:文化文化哲学法律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23-02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把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文化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按照他的理解,显型的法律文化的体现是法律制度、法律设施、法律组织机构等,而法律思想、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识就是法律文化隐型的体现。

张文显教授在他的《法理学》一书中这样解释,“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张中秋教授这样认为: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表现出来,并在精神上和原则上引导或制约它们发展的一般观念及价值系统。它内在于思想、制度、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并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付子堂教授这样定义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和法律想像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以及由此产生的与法律活动相关的器物的全部内容。”

从以上的各种表述中可以明确:“法律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创造的,内隐在法律理论、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当中并通过人们的观念、习惯、心理等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法律因素的总和。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民族习性、民族心理与传统和习惯,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理解和需求的某种行为模式的沉淀。”

二、文化哲学中法律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内涵的生存方式,是代表着人的生存的自由维度的价值规范体系;文化还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在这几种中的精神文化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它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集中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超越性和创造性,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外显与体现。法律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层次,它本身暗含着一种哲学的理论内涵。

首先,法律文化是抽象性、静态性、超主体性的结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都是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法律文化的静态理解:社会制度是传播与演化文化的真正要素,它以人类生活为基础,也以人类的文明为基础。人们在社会的交往中产生了需要—合理的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断的促进法律文化制度化、体系化,同时,这些制度化、法律化的东西折射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古代的宗法关系蕴含了宗族的礼制文化;西方的契约法律制度再现了理性主义文化和自然主义文化的结合。

其次,文化是人创造的,因而它具有主体性、内在性的特征。法律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并获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法律文化所包含的法律观念、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内容体现它的主体性。衣俊卿认为可以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下对文化从本体上加以理解:文化不在于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域或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的对象,文化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它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机理性的的东西。因而,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意识体现了人们在感性与理性过程中对法律现象的不同认识阶段。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以及法律习惯又通过意识和文化的教化内化在人的思想深处,形成一种文化积淀。

再次,法律文化蕴含着逻辑的动与静的统一。文化具有内在的自由和创造性,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的过程,它不但是物化的成果和产品,也是沉淀在人的意识中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和对象划的规范。文化所代表的人对自然的超越的维度或者是自由和创造的维度是人的特殊的生存基础。人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文化创造,人们总是不断地更新、超越、重建已有的文化样态。因此法律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应该在律动中把握法律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三、多元化的法律文化的哲学依据和表现

哲学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哲学也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模式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文化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哲学的形态。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总是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行为,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根据和意义。人的生存的深层维度就是文化模式的内化。大体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多元化法律文化的哲学依据。

首先,哲学是人类的理性事业的一部分,它不但具备通性的特征,同时,它也具备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其实这也是某种文化内涵的哲学表现,这种哲学表达了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或某个时代的文化生存模式,特定的文化内涵总是不自觉的影响哲学的视野,而哲学也会规定着某种文化的模式,因此,不同的文化的本质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和解释。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类型,而这种类型是群体的、历史的参与的结果。群体的参与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文化的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方式的制约,所以,不同的文化结构会出现多元化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心理不同,法律在也会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有奴隶制时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封建时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以及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

其次,同一个时代的法律文化由于民族和地域的特征,也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风格。由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语言等,法律文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封建主义时期,西方的的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中国的法律文化呈现了人文主义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法律文化还呈现民族的特征。这种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他们的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被某种民族心理主导和支配着。在他们的法律文化的灵魂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的惯性。这种深层的表现及法律观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中国的法律文化面对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因此,各种差异下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西方的法律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内生的过程,是自身社会文明的成果。中国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后发式的混合,这种混合既有外在的动力也有内在的动力,这种模式中包括传统的法律文化、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从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中可以发现这种冲突就是把特定时空中的其他法律价值的东西从人们的思想中剔除,使得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化的支配结构中变成一种单一的理想维度。还有就是哪一种文化是采用的标准、哪一种文化是根基和基础。这都是法律文化所面临的全球化境遇中的挑战。面对着这样的境遇,我们中国的法律文化应该坚持几个方面的态度:

首先,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出现自己的文化任人宰割的现象。其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借鉴西方的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之处,法律文化本身是一个与价值相关的体系,因此,也要采取审视的态度,要在西方的法律文化的主体中来理解西方的法律文化,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简单的客体。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的道德、个人的德行和人性的发展,同时要剔除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中对自然需求的物欲观念。我们也应该在法律文化中强调幸福、自由、和人的主体性,使之回归人的心灵深处。我们应该在科学与人本的两种价值中使法律文化走向多元化,使法律文化呈现出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方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e040)]

参考文献:

1.张中秋著.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法律出版社,2003

2.刘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9

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1997

4.韩冰.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下)——从中国法律文化的现状谈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构建[J].前沿,2005(3)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4

摘要:本文介绍了汉语语音合成语料库tH-CoSS的建设和分析。本语料库包括男女声朗读语句约2万个。语料库分为四个部分:ttS系统建库用语句、ttS系统测试用语句、特殊语调语句和特殊音节组。语料设计考虑了语料的平衡和音段、韵律信息的丰富。语料库中除了文本、语音数据外,还带有音段切分标志,标注文件采用XmL格式。为了方便语音分析与开发,特研制了标注软件。本文还给出了语境特征对语音韵律影响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语音合成;汉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语音合成ttS(texttoSpeech)技术是指将文字转变为语音输出的技术。当前语音合成多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拼接合成,因此语料库建设在合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立设计合理、高质量语音语料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1]。

本语音合成语料库(tsingHua―corpusofSpeechSynthesis,简称tH―CoSS)是由清华大学完成。该语料库面向汉语普通话语音合成的研究、开发和评测。语料本文主要选自新闻,包括汉语普通话男/女声朗读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语句长度为5―25个音节。此外语料库还录制了一定数量的轻声、儿化音节组和上声单音节。采样率16KHz,量化精度16位,全部数据约3GB字节。语音数据的标注包括汉字、带声调的拼音、音节边界和韵律边界信息,标注文件遵守XmL扩展标记语言规范。

本文将简要介绍本语料库的设计、标注和分析。其中,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语料库的设计和标注,第四节语料库的数据内容,第五节介绍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析了语境特征对语音韵律影响。

2tH―CoSS语料库设计

语料库建设过程包括文本设计、录音、标注等。流程如图1所示。在建设过程中,每一步都要进行精心校对,专用的软件工具也是必要的。

2.1文本设计

语料库的文本设计是指选取录音文本。这是语料库的关键问题之一[2,3]。涉及的问题包括:明确需求和目的;确定语音基本单位;收集语料素材;研制语料选取算法和软件。目标是最小冗余度、最大覆盖率、科学合理的语料集。在tH-CoSS的文本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汉语ttS的特殊要求,兼顾语音分析的通用性、标准化,以语音学知识指导的计算机处理。在大量原始语料素材的基础上,针对各子库的不同特点和用途,抽取和构造出各自的录音文本。

2.1.1ttS系统建库语料设计

目前大多数汉语ttS系统以音节为基本单元,面向新闻播报或信息服务,待合成内容主要是表述事实。因此本语料以陈述语句为主,约5000句。此外还包含轻声、儿化词语,以及上声单音节。原始素材取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大量的新闻报章,并且参考了国家语委公布的必读轻声和儿化词表。

面向汉语ttS系统的建库需求,设计原则是兼顾音段和韵律两个层次。先满足音段需求:覆盖汉语的1200多种有调音节。再考虑声调组合、音段音联现象、各种清浊搭配等。在语句挑选时,参照句型分类,考虑句子长度;语句中选录部分轻声和轻读音节;同时以音节为中心,考虑前后音联搭配、音节位置的组合以及音节在自然语流中出现的频率。

首先对原始语料库进行断句和拼音转写,转换成带有拼音的语句、语块(Chunk)或词语。再用Greedy算法从大规模语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句集。这样可得到所需的语料85%左右。缺少部分由人工设计完成。

文本设计的目标是用尽量少的语料覆盖尽可能多的自然语言现象。这样音库容量就不会太大,又能保证合成语音的质量。初选语料后,再进行校对和优化。校对汉字、拼音、韵律结构;分析统计语音覆盖情况;并修改和增删必要的内容。

2.1.2ttS系统测试语料库设计

为了探索合成语音与自然语音的差别,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测试和改进方案,tH―Coss提供了1000句的测试语料。该部分语句浓缩了不同语境下最常见的语音现象,包括多音字读音、自动分词、常见数字/符号等多方面考察点。可以用于合成语音评价和分析。

普通话ttS系统测试语料库的文本原始素材、设计方法与普通话ttS系统建库语料库一致,但需注意避免韵律成分的简单重复。不同之处在于,该语料库的设计过程并不是全自动的,部分含有考察点的语句由人工手动添加。显然,这部分语料除用于测试外,也可集成到建库语料中使用。

2.2.3普通话语调分析用语料库的设计

普通话语调分析用语料库是为普通话语调的分析提供素材,为语调建模、带语气的语音合成提供数据基础。该子库包含疑问句和感叹/祈使句两大部分。与建库语料不同的是,该语料的录制不再限于中性语调,而是要求发音人基于设定的场景进行自然发音。语调分析语料的来源主要是小说、散文等富含情感变化的文字材料。设计时以手工挑选为主,但上下文语境覆盖率仍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3tH―CoSS的标注

标注是提高语音语料库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特征。标注系统分为音段标注和韵律标注。而韵律标注和音段标注涉及到标注内容、符号表示、标注文件格式等问题。语音的参考文本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语料库系统中,将其归入文档和标注部分。

3.1音段标注

音段标注是利用文本标示语音数据的发音。分为“实际发音”和“正则发音”。本语料库选择“实际发音”为标注内容。如:“讲演”标为“jiang2yan3”。

音段标注设计的基本问题是选择标音符号。目前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拼接合成系统中,多采用音节作为合成基元。因此音段标音可以采用汉语拼音,至于音素单元的读音差别可以从音素的语境信息中获得。如拼音中的“i”分属不同的音节,自然就可以区分之。考虑到对音段更细致的标注的需要,我们参考mCipa标音系统[4],设计了基于26个英文字母和数字集的计算机可读汉语标音符号集作为补充。标音符号采用小写字母表示,音素均用双字母表示,简明规范,计算机处理也很方便。

在静音段部分,借鉴timit的表示方法,把静音段“作为与音段同等的语音单元(sil)来处理,以便前后音联、边界属性等特征的描述和划分”。

3.2 韵律结构标注

韵律标注包括韵律结构标示和韵律参数计算。本语料库一方面根据语音数据,在文本中标注韵律边界信息,另一方面对语音数据进行分析,切分音节,标示音节边界;计算语音的基音频率。

韵律结构标示:音节在韵律结构中的位置是最常用的韵律信息,如音节到韵律边界的距离,边界等级等。tH-CoSS的韵律结构标示为五个层级,并以韵律单元末采样点序号“end_sample”标示韵律边界。自顶向下依次为:

1)标注的根结构为“utterance”单元,代表整个语音文件中的语音段。

2)“utterance”单元可能被划分为若干个语句,标记为“sentence”。

3)“sentence”单元可能被划分为若干个韵律短语单元,标记为“prosodic_phrase”。

4)韵律短语单元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韵律词单元,标记为“prosodic_word”。

5)最基本的单元为音节“syllable”。音节的属性,包括汉字(Char)、拼音(pinyin)、音位音标(mCipa)、音节结束位置(end_sample)等。另外,静音部分用与音节同层的静音单元加以说明,用“sil”表示。

音节间音联紧密程度标记:在自然语流中,往往出现相邻音节的发音正常却难以切分的情况,在前音节以鼻辅音结尾而后音节以元音开头的情况下尤为常见,吴宗济先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目前有的合成系统采用混合基元,以提高合成语音的自然度。考虑到这些系统的需要,tH―Coss对“结合紧密”的音节对进行标记“co”,方便了混合基元的使用。此外,为适应ttS建库的需求,还设计了代表语音发音质量的符号。

3.3tH-CoSS的标注文件格式规范

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简明易懂、可扩展和可移植性强以及结构清晰良好的优点,为标注的结构性、通用性、友好性和可扩展性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tH―CoSS采用符合xm11.0规范的标注文件格式,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进行浏览和扩展都很方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标注信息,而不用重新设计整个标注体系,只需遵守如下的基本规范。

・每个声音文件对应一个标注文件――.lab文件。所有.lab的中的标记在一个.dtd文件中定义,注释也全部写在.dtd文件中。.lab中心符号全部采用外部定义,且不包括任何注释。

・标注文件.lab按照语音时间顺序,为树状结构。韵律结构层次定义为元素(eLement),韵律单元的属性定义为属性(attLiSt),根元素为utterance,按照自顶向下的层次,标注文件为树状结构,体现韵律成分的层级关系。

・所有.lab和.dtd文件严格遵守xm11.0规范。(.lab文件相当于.xml文件,可以在ie上以树状框架显示。)

・每个声音文件.wav对应的.lab文件记录该段语音中每个音节的汉字、拼音、发音质量和始末位置等信息,以及韵律层级结构。

对于每一个韵律元素,除了末采样点“end―sample”以外的第一个属性是该元素的“标签”属性。它是该元素的最基本描述,在标注工具中将作为标签显示。

3.4标注工具VisualSpeech

为方便数据库的标注与维护,我们还开发了相应的工具软件VisualSpeech,工作界面如图2所示。

其主要功能包括声音文件的显示、修改、更新,音节自动切分,基频、能量、频谱等声学参数高正确率的自动分析,标注文件的浏览、修改、更新,标注定义的修改与转换,自动文本一音节对齐等。此外,我们还为新的标注内容与自动算法预留了接口。

4tH-CoSS的数据内容

设计完成的语料,经过录音、预处理、标注和反复校对,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集。

表2给出了建库用语料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韵律成分的分布较为合理。

录音数据的基本分析:表3是语料的语速和基频的分析结果。其中,最大/最小基频是指音节平均基频的最大最小值。可以看出各项数据的分布较为合理,符合中性语调语音的基本特性。系统测试语料比系统建库语速快、起伏变化略大。相比之下,男声比女声起伏变化小。句尾音节的平均基频较低,体现了陈述语句的语调降阶现象。

最后还进行了主观听评抽查,随机抽取部分语句进行听评。听音结果表明同一发音人的语音在听感上音质一致、音高稳定、语调自然。而两个发音人的对比听音结果,听音人一致表示男发音入库的语音更为稳定、饱满。在ttS系统中应用,合成结果的可懂度与自然度也比较令人满意。

另外,为了方便建立不同规模的语音库,我们还将系统建库语料中的音节按照基频、时长、能量、韵律位置等聚类,提取类中心,在满足音节覆盖的前提下,提取出1/5的语音数据,构成建库语料的核心数据集。供ttS系统建立小规模数据库,实践表明,合成语音的可懂度满足要求,自然度尚好。

5 语境特征对韵律表现的影响

语音分析是语音处理中的基础工作,丰富的语料库数据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语境特征联系着文本与语音韵律表现。它在语料库文本选取和ttS系统基元选取算法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分析语境特征在音节聚类中的作用,可以为基于语境特征的选音算法提供参考[5]。本文选用决策树工具,通过音节聚类,对语境特征对音节韵律表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语境特征对音节韵律表现影响的程度[6]。分析用数据集是tH―CoSS中的主体数据,即ttS系统建库语料。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性风格下,语境信息对自然语音韵律表现的影响。

本文利用CaRt决策树,用11个语境特征建立问题集,计算韵律参数向量的距离,对tH―CoSS主体数据中的音节进行聚类。分析不同语境特征(问题集)对聚类结果的影响,统计各个特征在决策树中的出现率以及出现的平均层级,并利用一个权重函数,计算每个语境特征对韵律参数影响的权重。语境特征包括:音节在韵律词中的位置(pinw)、在韵律短语中的位置(pinp)、在句子中的位置(pinS)特征。声调音联特征是前音节声调类型(Lt)、后音节声调类型(Rt)。音段音联特征是:后音节声母(Rph)、前音节韵母(Lph),后音节声母类别(Rtype)、前音节韵母类别(Ltype)、后音节首音类别(RiC)、前音节尾音类别(LFC)。本研究中,韵律参数向量由时长、基频、均方根能量构成。基频向量是该音节长度的0.15、0.5、0.85处的基频平滑值。

决策树生成过程中,问题的出现率及其在决策树中的位置,反映了相应的语境特征对韵律特征的影响,两者分别代表了特征对样本韵律表现区分次数的多少和区分度的大小。统计结果表明:声调音联特征的出现率最高,且后音节声调出现率比前音节的略高。而音节在韵律词或韵律短语中位置的出现率也很高,且出现的平均层级比较低。反映出声调、位置对语音韵律表现的高区分度。

为了综合考察特征在决策分类中的重要性,我们定义了如下权重函数。综合分析特征出现频度及其在决策树中层级。每棵树征的重要性权重函数:

其中,count(leaf∈i)表示树i中的叶子节点数,它代表了树的规模。

按照上述函数进行CaRt聚类,统计特征的出现率和特征出现的平均层级,并计算权重函数iF(x),结果如表4所示。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重要性权重函数综合了特征在聚类决策过程中的出现率和位置信息,综合反映了语境特征对语音韵律表现的影响方式和相对程度。其中,音节在韵律词内的位置被统计出是对韵律表现影响最大的语境特征,韵律短语内位置则位于第二――事实上,某特定音节在韵律结构内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前后音联对该音节韵律表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其次是前音节的音段特征,且基于发音部位的分类的权重要高于基于发音方式的分类。然后是声调音联,与音段音联相反,后音节声调的影响略大。统计结果还表明:男女声两部分语料的样本数和类规模相近,两部分语料聚类结果中的特征分布也大致相同,也说明了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另外,轻声的分布较为特殊,而对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聚类结果也与陈述句存在差异。

6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设计制作的面向汉语普通话语音合成的语料库tH―CoSS。设计和实现了符合国际通用的XmL规范的标注系统。本语料库可用于语音合成的开发和评测,也可用于语音分析。目前已提供给国内外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决策树的语音分析,研究了语境特征对韵律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语境特征的相对权重,为新的语料库建设、基元选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5

关键词:物流定性;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D923;D922.2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对物流业的定性

物流业涵盖了从原材料到商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物流不仅涉及到包装、运输、存储、搬运等一般过程,而且涉及到信息处理、劳务纠纷、商运保险等环节,再加上国际间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拓展,物流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事务相对较广。对物流供应链上的所用环节进行定性是判断物流领域相关法律适用的前提。物流业的定性主要有以下特征:

1.服务性与综合性

物流业从本质上讲属于有偿的服务,它是以运输为核心的集成了储藏、包装、搬运、配送等环节,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重点的服务过程。由于物流行业的环节众多,涉及的法律事物相对复杂,对物流整个行业进行规范相对困难,而且物流行业涉及的法律事物又体现在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国际惯例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因此物流业在法律领域也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首先,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和行业性的操作标准都与物流有直接的联系。其次,物流涉及到众多的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经营管理人员,其法律适用的范围更有综合性特征。第三,不同法律法规只能调整部分与物流业有关的事物,在客观上造成了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影响到物流法律的适用范围。

2.延展性与多样性

物流领域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交通工具多,物流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也相应的较多,首先,这使物流业既适用于民事法律有关的运输合同、仓储合同、保管合同等特殊法律合同等规则,也有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例如,物流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与操作法律法规,物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使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有极大的延展性。其次,物流交易行业交易行为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物流服务通常与多方建立了复杂的关系,例如,多方企业和个人约定的物流合同,物流合同的电子化,物流支付缴费领域纠纷等等,这些多种复杂关系和多种矛盾使物流业领域适用不现的法律,因此表现出物流领域法规的多样性。

3.国际性法律特征

跨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增多,使物流法律适用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国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大量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物流纠纷不得不使物流领域法律适用问题拿到国际的大背景下。首先,物流业务的国际性特征带来了国际立法与各国法律适用的平衡问题,大量国际公约成为我国国际物流领域的适用范例。其次,物流业的法律问题超越了国家的界线,全世界通用的标准正在成为定性国际物流纠纷的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这使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向着国际技术标准化与操作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4.技术性特征

与普及法律法规不同,物流行业与技术紧密相关,技术是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目前整个物流行业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商务运行过程。首先,物流业的运行始终都伴随着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物流业的法律法规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与技术有关的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其次,技术性的规范必然成为物流领域法律适用的焦点,物流法律与物流技术紧密相联,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物流业进行定性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我国物流法的适用存在的问题

1.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用于调整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散见于与物流行业的相关的交通运输、贸易、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当中。由于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物流法缺乏系统性,导致我国物流行业调整中存在冲突现象,致使物流法律法规的适用也不明确,这不仅弱化了物流法律法规的调节裁判作用,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物流纠纷难以有效适用某款法律条文。

2.F有法律法规规范性较差

由于我国物流法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调节性较差,法律效力也相对较小。首先,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很多由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法律条件的局限性过大,地域保护性较强,执行层次较低,法的适用范围也相对较小。其次,这些散乱的法律条文在执行过程中不具有操作性,从而不利于积极的调整法律主体之间的利益。第三,由于物流法长期得不到根本上的完善,从而导致物流法无系统性可言,也使物流法缺乏国际话语权。

3.物流法的真空状况明显

由于物流法律法规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散见的法规条文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导致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常常有真空地带存在。首先,不少物流业的法律冲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进行调整,不少新出现的问题都不能找到必要的法律法规来适用。其次,新物流技术发展较快,过时的行业标准文件与行业操作规范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由于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同导致的纠纷,常常使物流法律法规调整陷入被动。第三,各个地方政府执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同,从而导致物流业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进步。

4.难与国际物流法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理应在更宏观的视野上进行顶层设计,在微观的细节上加调控。但是,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发展较慢的现实,使我国物流法律还不能完全脱离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首先,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难与国际物流法有效接轨,使我国物流业难以适应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第二,我国物流法与国际物流业的行业标准要求不一致,迫使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必须考虑做出相应的修改,以转变当前在国际物流法律实务中适用性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研究物流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应当从物流行业的定性入手,从而找到建立我国物流法适用的前提与基础。由于物流业具有的服务性、综合性、科技性、国际性等特征,使我国物流法的适用也充分暴露出了物流法律法规缺乏整体性、有效性、完善性和国际性等问题,因此需要我国物流法加快修整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6

应当说明的是,法典化的含义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英美法系认为,法典“是法律、规则和规章的系统收集、总结或者修改,是私人或者官方按照特定主题将现行有效的法律予以归类整理和系统化”,即法典化是指将各种法规予以归类、系统化,编纂成法典,如《国内收入法典》被编入《美国联邦法典》第26篇内。而德国等大陆法系认为,法典是“一套体系,具有建立于某些共同原则之上的统一的概念”,而其精确性正来自这种统一性,它能够调整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那些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是否包括针对某个法律部门共同问题的系统性立法。我国也应取后种意义上的法典化概念。

从各国现行税法法典化情况来看,其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法典模式。这是将所有税收法律、法规编纂成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的法典,其内容包括适用于所有税收活动中的一些共同性问题的总则规范、税收实体法规范和税收程序法规范。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很少,只有美国、法国、巴西。在统一法典模式下,并不排除以其他形式规定税法问题,如美国,有关税权划分、立法程序、开征的税种及其限制等由宪法及其修正案规定,税收程序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适用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第二种是通则化模式,即税法通则加各单行税收法律、法规模式。这是将重要的、基本的税收法律规范集中规定在一部税法通则中,以便对各单行税法起统领、协调作用,而有关各税种法、征管程序、救济程序等专门税收事项仍采用单行法的形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等,而比利时、爱沙尼亚、捷克也正在制定税法通则。这种模式也不排除在宪法、行政程序法及其他单行法律中规定有关税法问题。第三种是分散模式,即单行法律、法规模式。这是将所有税收法律问题都采取单行法律、法规的形式,没有就有关税收的共同问题制定统一适用的法律。这种模式下的税收法律规范分散规定在各种税法文件中,不仅缺乏共同性问题的系统规定,而且各种规定易相互重叠、冲突或遗漏,是法典化程度最低的模式,目前不少国家采用这种模式,我国也属于这种类型。

分析上述三种模式,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在现行法典化模式的国家中,采用综合法典模式国家税法的法典化程度并不比采用通则化模式国家的法典化程度高。如美国《国内收入法典》,其有关适用于所有税收的一般规则分布在税法典的各个部分;税法典中的“F”部分是关于“程序和管理”,但对每一特别税收或类似税收的征收都有各自的程序规定。法国有关税收程序问题也是由专门的税收程序法规定的。相反,比较而言,制定了税法通则的第二种模式国家税法的法典化程度更高,这尤以《德国税收通则》为最,因为它们都有关于税收基本问题、共同问题的系统规定。第二,在税法法典化中,以采用通则化模式最为普遍。将税收活动中一些基本的和共同性的问题规定在税法通则中,而将税收中的专门问题留给各单行税收法律规定,既解决了税收立法的体系化问题,又将税收活动中的特殊问题通过单行法律加以具体灵活调整,是一种科学、富有效率的立法模式,因而受到税法法典化体例模式国家的广泛采行。第三,税法法典化的主要形式是税收程序法的法典化。这表现在:一是各国已制定的税法通则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程序问题的规定。例如《德国税收通则》,共九编415条,除第一编总则、第二编欠税责任法中的少量规定为实体债务法的内容外(如有关税收的定义、欠税责任关系、税收优惠的目的等章),其他七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税收程序问题的规定。二是采用综合法典模式国家的税法典中,其有关税收共同问题的规定也主要是程序方面的内容。如《美国国内收入法典》,分标题的内容除了“程序与管理”部分是有关税收程序问题的共同规定外,其他部分主要是按照所得税、遗产和赠与税等主要税种的内容分别规定,没有对适用于所有税收问题的一般规则进行集中规定。法国则有专门的税收程序法,它独立于税法典。

应当指出的是,各国税法法典化表现为税收程序法法典化的方式,是有其现实原因和合理性的。一是各国的税制要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作为其法律形式的各实体税法也必须要经常修订和完善,这使得实体税法的法典化成为困难和不必要。即采用以税收实体规范作为法典主要内容的模式时,不仅法典的编纂工程巨大,而且在修订和适用时也很不方便。二是有关各税法通则性内容和税收程序性规定较为稳定,技术性强,将这些内容以通则式法典予以规定,从立法技术和实际运用上来说,都是简便易行的。上述两个方面反映了税收法律中包含两个在稳定性、共同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组成部分,一个是适应社会经济变动的修订激烈的税收实体法,另一个是较稳定的、共同的、修订不激烈的税收程序法。三是随着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发展,各国在税法法典化实践中,认识到税收程序性规定在提高征税效率和保护纳税人权利上的重要性。于是尝试税法法典化的国家,都将工作集中在以税收程序性规定为主要内容的税法通则的制定上。同时,各国有关对税收程序法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即属于税法总则的事项,逐渐被纳入税收程序法中。而在我们看来,税收实体法的重心在于税法分则,税收程序法则构成税法总则的核心,因为税法总则实际上是有关税收征纳原则、征纳制度、征税机关组织的法律。实践中,各国并没有将税收程序法的内容限定为纯粹的程序法,而是将有关征税行为、征税机关组织、征税权限等实体内容与税收程序一起规定在税收程序法中,即各国实定税收程序法都表现为我们称之为税法通则这种形式,从而使税收程序法的制定与税法通则的制定进一步吻合。

二、中国税法通则的模式

在具体确定我国税法通则的模式时,我们认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要采用与行政程序法并列的方式。我国制定税法通则,必须考虑好与行政程序法的衔接和协调。鉴于税收活动的特殊性、大量性、经常性,税收征纳活动应当主要适用以税收程序制度为重要内容的税法通则,行政程序法处于对税法通则补充的地位。第二,税法通则在国家整个税法体系中处于基本法位阶。税法通则应当是税法法典化在我国现实中的表现形式,它应当就有关税收征纳实体和程序制度、税收债务要素中的基本问题等作出规定,以便为税收征纳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成为制定其他税法规范的“母法”。第三,在规模上,我国税法通则应当采用与日本、韩国相近的适度的、较发达的税法通则形式。德国税收通则属于发达式的税收法典,体系庞大,内容完整,从追求完美的角度看,它是税法通则的理想模式。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都没有德国那么健全;我国现行的立法习惯也多是采用制定单行法律的形式,每部税法的篇幅都很小,条文最多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也只有94条,而且法律用语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不强,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多,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考察报告中所说的,“中国的立法传统习惯用比较抽象、广泛的词句,更像是制定宪法的风格,而不是写细、写具体。其结果是中国的税法和规定加起来所描述的细节也不及西方国家某一项法律里描述的细节多”;目前,我国的立法技术也无法达到德国税收通则对立法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我国在第一次制定税法通则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过于理想化和急于就成,现在还不能采用德国的法典模式。同时,我们也不能采用俄罗斯的“发展式”模式。因为俄罗斯税法通则过于简单,内容狭小,原则性太强,且不注重程序问题的规定,满足不了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需要。相比较而言,日本、韩国的税法通则体系完整,规模适度,有关税收程序的基本问题都作出了规定,又有一定的操作性,值得我国借鉴。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移植,而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有所取舍和创新,做到民族特色和国际标准的有机结合。

三、中国税法通则的基本内容

为了确定中国税法通则的内容,避免法律调整过程中出现空档、重叠和冲突等问题,保证法律适用的效果,关键是要处理好税法通则与下列法律的关系:

一是与宪法的关系。按照税收法定主义要求,有关税收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税收管理体制、税权划分、公民纳税的基本义务等问题,应当由居于国家根本大法位阶的宪法来规定,这些问题是税法通则不能解决、也解决不好的。如果降格在税法通则中规定,也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二是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税收程序与行政程序有许多共同属性,它基本上可归于行政程序,因此,以征纳程序作为主要内容的税法通则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在总体上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税法通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特别行政程序法。目前,世界上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德国、日本采取的排除式,即行政程序法不适用于税收程序活动。但需说明的是,这种适用除外是在形式意义上的,因为德国税收通则已经将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典中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直接移用过来。另一种是行政程序法补充适用于税收程序活动,这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式,它考虑了税收程序活动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普通行政程序活动的特殊性,我国的税法通则也应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但是,为了使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正当程序制度能够在税收程序中得到适用,就必须将其吸收规定到税法通则中,并于行政程序法同步公布施行,否则即会出现像台湾因在行政程序法之前施行的税捐稽征法排除其适用的情形,从而影响行政程序法应有的功能,并使税收征纳活动缺乏更严格的程序保障规定。

三是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我国现行的税收程序制度主要规定在税收征管法中,税收征管法实际上扮演着“小税法通则”的角色。制定税法通则时,应认真总结税收征管法实施的经验,并将其中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制度上升到税法通则中。日本、韩国都分别制定有税收通则法和国税征收法,前者是有关税收问题的基本法和普通法,而国税征收法主要是有关税收征收程序,特别是有关滞纳处分程序的规定,其目的是要在实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时,调整好与私法上债权和其他财产权利的关系。我国将来也应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税法通则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即税法通则是有关税收程序问题的基本法、综合法和上位法,税收征管法将缩小和纯化为主要规定税收征收程序和强制执行程序的专门法、下位法。税收征管法、其他单行税收程序性法律以及各实体税法中有关特定程序问题的规定不得与税法通则的规定相抵触,即税法通则优先于其他法律适用。换言之,将来税法通则应采用我国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92条、《韩国国税征收法》第2条所规定的相类似的方式,来处理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关于中国税法通则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在实体上,应当规定下列内容(其中有些内容也属于程序问题):一是税法基本原则,包括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等一般原则,比例原则、实质课税原则、量能课税原则、诚信原则、生存权保障原则等程序与实体共通原则,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尊重纳税人原则、作出决定原则、程序及时原则等税收程序性原则等;二是税收征管权,税收债务的构成要素,纳税义务的成立、继承和消灭,税收特别措施等;三是征纳行为,包括征税行为的效力、合法要件、成立、生效、变更、撤销、转换、废止、附款等规则;四是法律责任,包括程序违法和实体违法的法律责任、征税主体违法和纳税主体违法的法律责任、抽象税收行为违法和具体税收行为违法的法律责任、一般税收违法行为和税收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它涉及到税收违法行为的构成、法律责任的形式、税收罚则的适用等。

有关税收活动的程序制度,应当是税法通则规定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内容。在这些程序制度中,一是有关税收管理程序、税收确定程序、税收征收程序、税收检查程序、税收执行程序、税收处罚程序等税收征纳程序制度,它们是程序制度最主要的方面。二是有关税收救济程序。目前,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税法通则中,都有关于税收救济程序内容的规定,体现了对税收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整体规范的思想。但鉴于我国已制定了专门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税法通则中有关救济程序的规定应当是原则性的,主要是结合税收争议救济的特点,规定一些特别适用的程序保障制度。三是有关税收行政立法程序。征税机关制定税收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抽象税收行为的程序,属于税收程序的范围,并且是征税机关实施税收征管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种税收法规、规章在税收征纳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抽象税收行为,应当在税法通则中就有关税收规范的制定程序作出规定。当然,鉴于我国已制定了《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税法通则中只需就税收规范制定程序中某些特殊事项作出规定,如在税收规范文件的提案、起草、听取意见和评议、公布中,应当更多地吸收广大纳税人参与。四是税收内部程序。主要是征税机关之间的关系(如上下级或不同级别征税机关之间关系的原则、授权、委托、行政协助)、管辖(如管辖原则、类型、权限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等。但各国税法通则中涉及的主要是征税机关相互间的关系和管辖,一般不涉及征税机关的设置、实体权限划分、征税经费来源等内容,后者应当由宪法和组织法规定。但考虑到我国组织法并不健全,有关税收征管体制、征税职权等也应在税法通则中规定。

四、中国税法通则的立法架构

税法通则的立法架构是税法通则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的安排。立法架构虽然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处理好了,不仅有利于税法通则的制定,更有利于其理解与执行。在确定税法通则的立法架构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必须处理好实体与程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少国家的税法通则以征税行为为核心概念构筑,是关于征税权运行的法律。例如,《德国税收通则》除了“第一编总则”是关于税法共同问题的规定,“第二编欠税责法”是关于实体税收债务的规定外,“第三编一般程序规则”的结构为征税主体——税收程序的一般规定(总则)——征税具体行为的一般规定,以下各编则按照专门税收程序(核查与确定程序、检查程序、征收程序、执行程序)——救济程序(行政救济程序、司法救济程序)来安排。可以看出,德国税收通则的制定采用了征税权自我规范的立法思路,其法典呈线性结构。首先规定征税权行使主体,接着是关于税收程序的一般规定,然后是程序运行结果的征税行为自身的效力,并重点对各专门税收程序(特别税收程序)进行了规定,最后是税收救济程序,遵循了按照主体、征税行为、对征税行为的救济的大陆法系立法结构的一般模式。

不过,各国税法通则中的程序性规定一直是立法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以程序性规定为基本内容的国家(如日本),就是上述实体内容占有较大比重的国家也是如此。对程序性内容的规定,其立法架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述德国的一般程序规定与专门程序规定即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类型,即在总则中,不分征税行为的种类和程序的阶段,对各种类型税收程序的共同事项作出统一、集中的规定,即关于税收程序的一般规定,如当事人、回避、证据、期限、期日、送达等;在分则中,对专门程序作出特别规定,如核定与确定程序、检查程序、征收程序、强制执行程序等。另一种是不区分总则与分则,而是根据征税行为的种类,规定相应的程序。我们认为,中国税法通则在架构立法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税法通则应当对税收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共同问题进行全面的规范,可以考虑借鉴德国税收通则的立法结构,按照总则——税收债务——主体——税收程序的一般规定——征税行为——专门税收程序——法律责任为立法主线。第二,在程序性内容的规定上,应采用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方式,将基本的、共同的税收程序制度集中规定在总则中,可使法典精简密实;而在分则中,可以针对特定征纳行为的特点规定专门程序,使一般性与特殊性得以很好地结合。第三,应考虑与行政程序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的关系,但更要结合税收征纳的特点,而不必拘泥于现行规定,即要将反映税收活动规律的科学、正当、有效的原则和制度吸收到法律中,使税法通则在税法体系中具有基本法、综合法的位阶,并成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法律。

五、中国税法通则的立法时机和起草组织安排

我国有关税法通则的立法调研、起草已有很长时间,至1999年初,国家税务总局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草稿已经六易其稿,法律框架和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完成。为履行wto规则,我国必须尽快建立统一、公开、公平、高效的行政执法制度。在具体把握我国税法通则制定的原则、条件、内容、时机时,应坚持以下要求:

一是以我国加入wto和正在进行的行政程序立法为契机,统筹规划,调整立法思路,不失时机地重新启动我国税法通则的立法调研、法案起草和学术研究工作。值得关注的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税法通则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应当整合相关资源积极组织实施。

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收立法理论研究,既要总结梳理我国税法学术研究成果,也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税收立法和税法学理论,提高我国税收立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三是认真总结我国税收征管法立法和实施的经验,总结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在税收征管领域的实施情况,并对征税机关制定的大量税收规章等进行整理,对税收征纳实践情况进行调查,以便使制定的税法通则成为符合实际、能够为中国的现实所接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

四是制定统一的税法通则与制定各单行税收法律齐头并进,分步实施。为了使立法机关正在制定的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已通过)、行政收费法等法律更好地适应税收活动,应当结合税收征纳实际,同时起草这些法律在税收领域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还应当配合统一行政程序法的起草及各单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加紧税法通则的起草、协调、调研工作。其最终目标是在行政程序法颁布实施时,同步公布施行税法通则。即便行政程序法因故搁浅,税法通则在时机成熟时也应当单独颁布,以使在与国民财产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税收征纳领域实施统一的程序法律,为纳税人提供公正、公开、合理的程序保障,并可为将来行政程序法典的实施积累经验。[1]

五是改革税法通则草案起草的组织形式,充分吸纳社会各界参与税法通则的制定,使立法过程成为推动中国税法理论研究和税收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由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或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组织起草《税法通则(官方稿)》,可在现行税收基本法(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由中国财税法学会这一“民间”学术机构组织起草《税法通则(专家稿)》,可不必拘泥于现行的官方草案,而是在理念、体例、架构和制度设计上体现应有的特色和风格。吸纳民间机构起草基本法性质的税法草案,对于提升理论界对税收立法的参与程度,增强税法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公正性,繁荣学术研究,促进全民税法意识的提高和税法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在现代税收国家,人民与国家之间最广泛的行政程序关系为税收程序关系。为了保证制定出来的行政程序法典具有本国特色并能够产生好的法律实效,必须注意大量吸收税收程序法在适用中的经验。

「参考资料

[1]Black‘sLawDictionary,5thedition,westpublishingCompany,1979,p.233

[2]许善达等。中国税收法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7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法律英语

一、引言

刘宓庆认为,法律文书即狭义上的公文文体;贾文波将法律文书归类为经贸文体;而吕俊等人则认为法律文书属于专门用途文体。尽管看法不一,但都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即:用词准确规范,句子长且复杂,语篇结构严谨。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他强调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信息功能最为重要,认为翻译应追求一种“共同语言”,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因此法律文本的译者不仅要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法律术语和文体特点,还要对这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二、法律英语的功能对等汉译

(一)语言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1.法律词汇

法律英语用词正式庄重。它有许多专业词汇,使用古体词和外来词,一些普通词有其特殊的法律意义。译者应遵循语言“规范化”,即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也应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完全对等的语义关系,以找到等价术语。译者还需注重语言的“一致性”,即一个术语在同一个语篇中只用一个表达。

2.法律词组

法律文本经常使用近义词,近义词组rectify,amendormodify体现了法律语言“准确性”特征,译为校正、修改和修正。法律英语也常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概念的现象。这些同义词组只表达一个含义,如fairandequitable(合理的)。译者应遵循“精炼性”,做到精练准确。

3.动词名词化

动词名词化在法律英语中较普遍。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所以英译汉时应将名词翻译为动词,以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如:theobligationsunderarticles3and4donotapplytoproceduresprovidedinmultilateralagreementsconcludedundertheauspicesofwiporelatingtotheacquisitionormaintenanc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划线部分应译为动词:获得和维护。

4.情态动词

法律英语中使用大量情态动词,如shall和may。shall的使用表现出立法成员的强烈意志,具有强制性,通常译为应该、必须,但在翻译时注重其“规约性”,把这种强制的语气表达出即可。

5.模糊语言

法律文书有时须使用意义模糊灵活的词语去准确表达法律概念或事实。如:necessary,asearlyaspossible等,可译为:所需和尽早,这些词是对无法量定的情况进行限制概括,体现了法律的“科学性”。

(二)句式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句式复杂冗长。刘宓庆将长句翻译分六步: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区分主从、捋清层次、调整搭配及润饰词语。通过庖丁解牛,分析句子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理解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译者方可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如:

Chinashallestablishordesignateanofficialjournaldedicatedtothepublicationofalllaws,regulationsandothermeasurespertainingtooraffectingtradeingoods,services,tRipSorthecontrolofforeignexchangeand,afterpublicationofitslaws,regulationsorothermeasuresinsuchjournal,shallprovideareasonableperiodforcommenttotheappropriateauthoritiesbeforesuchmeasuresareimplemented,exceptforthoselaws,regulationsandothermeasuresinvolvingnationalsecurity,specificmeasuressettingforeignexchangeratesormonetarypolicyandothermeasuresthepublicationofwhichwouldimpedelawenforcement.转贴于

通过对该句逻辑和语意进行分析,找出其主干:Chinaestablishordesignatejournalandprovideaperiod.其中“dedicated...”用来修饰“officialjournal”;而“after...”“before...”是第二个谓语动词的状语,“exceptfor...”是补充,补充的内容包含三方面,并有各自的修饰限定语。

在表达阶段按照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式的调整搭配,并润饰词语。该句译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一官方刊物,用于公布所有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tRipS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其法律、法规或其他措施在该刊物上公布之后,应在此类措施实施之前提供一段可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的合理时间,但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确定外汇汇率或货币政策的特定措施,以及一旦公布则会妨碍法律实施的其他措施除外。

(三)语篇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规范化”,其多采用分条列款的方式。译者可使用同一模式,确保在全面真实地传递原文的语篇意义的同时,又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最后达到意义传达和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8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法律英语

一、引言

刘宓庆认为,法律文书即狭义上的公文文体;贾文波将法律文书归类为经贸文体;而吕俊等人则认为法律文书属于专门用途文体。尽管看法不一,但都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即:用词准确规范,句子长且复杂,语篇结构严谨。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他强调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信息功能最为重要,认为翻译应追求一种“共同语言”,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因此法律文本的译者不仅要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法律术语和文体特点,还要对这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二、法律英语的功能对等汉译

(一)语言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1.法律词汇

法律英语用词正式庄重。它有许多专业词汇,使用古体词和外来词,一些普通词有其特殊的法律意义。译者应遵循语言“规范化”,即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也应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完全对等的语义关系,以找到等价术语。译者还需注重语言的“一致性”,即一个术语在同一个语篇中只用一个表达。

2.法律词组

法律文本经常使用近义词,近义词组rectify,amendormodify体现了法律语言“准确性”特征,译为校正、修改和修正。法律英语也常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概念的现象。这些同义词组只表达一个含义,如fairandequitable(合理的)。译者应遵循“精炼性”,做到精练准确。

3.动词名词化

动词名词化在法律英语中较普遍。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所以英译汉时应将名词翻译为动词,以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如:theobligationsunderarticles3and4donotapplytoproceduresprovidedinmultilateralagreementsconcludedundertheauspicesofwiporelatingtotheacquisitionormaintenanc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划线部分应译为动词:获得和维护。

4.情态动词

法律英语中使用大量情态动词,如shall和may。shall的使用表现出立法成员的强烈意志,具有强制性,通常译为应该、必须,但在翻译时注重其“规约性”,把这种强制的语气表达出即可。

5.模糊语言

法律文书有时须使用意义模糊灵活的词语去准确表达法律概念或事实。如:necessary,asearlyaspossible等,可译为:所需和尽早,这些词是对无法量定的情况进行限制概括,体现了法律的“科学性”。

(二)句式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句式复杂冗长。刘宓庆将长句翻译分六步: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区分主从、捋清层次、调整搭配及润饰词语。通过庖丁解牛,分析句子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理解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译者方可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如:

Chinashallestablishordesignateanofficialjournaldedicatedtothepublicationofalllaws,regulationsandothermeasurespertainingtooraffectingtradeingoods,services,tRipSorthecontrolofforeignexchangeand,afterpublicationofitslaws,regulationsorothermeasuresinsuchjournal,shallprovideareasonableperiodforcommenttotheappropriateauthoritiesbeforesuchmeasuresareimplemented,exceptforthoselaws,regulationsandothermeasuresinvolvingnationalsecurity,specificmeasuressettingforeignexchangeratesormonetarypolicyandothermeasuresthepublicationofwhichwouldimpedelawenforcement.

通过对该句逻辑和语意进行分析,找出其主干:Chinaestablishordesignatejournalandprovideaperiod.其中“dedicated...”用来修饰“officialjournal”;而“after...”“before...”是第二个谓语动词的状语,“exceptfor...”是补充,补充的内容包含三方面,并有各自的修饰限定语。

在表达阶段按照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式的调整搭配,并润饰词语。该句译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一官方刊物,用于公布所有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tRipS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其法律、法规或其他措施在该刊物上公布之后,应在此类措施实施之前提供一段可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的合理时间,但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确定外汇汇率或货币政策的特定措施,以及一旦公布则会妨碍法律实施的其他措施除外。

(三)语篇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规范化”,其多采用分条列款的方式。译者可使用同一模式,确保在全面真实地传递原文的语篇意义的同时,又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最后达到意义传达和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9

关键词:石油地质;特征;规律

对石油地质工作进行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在特征与规律形式上,虽然他们在石油描述过程中体现了更细致的分布状况,但特征与规律之间也具有较大联系。所以为了保证石油勘探工作的顺利实施,本文对相关问题就进行了探讨。

1概述石油地质中的特征与规律

特征的研究主要是特性,是对事物的特点以及性质的分析形式。而规律是一种法则形式,是事物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实现的特征形式,不仅具有一定普遍性,还存在较大的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具有较大联系[1]。规律表现的是一种独特性,它能够反复体现出特质形式,只要具有足够的独特性,就能实现较大的变化规律。特征与规律两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在地质石油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容易将它们混淆,但在研究成果上也具有较大联系,对石油勘探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在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对地质的规律研究体现了较大变化。在研究期间,必须要建立一定的研究思路,虽然受多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综合估量中,地质研究人员不仅要在整体上形成全局的思想分析,还要实现石油勘探工作的全面性、深层次认识。根据研究期间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资料分析,不仅要在本质上进行深度挖掘,掌握地质条件的不同规律,还要研究地质表面形式,并作出深层次的研究形式,这样才能对石油地质在规律的深层次研究,才能实现更好的探索形式,才能实现石油勘探重要的研究方向。

2特征与规律之间的联系

2.1沉积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对沉积结构的研究形式比较多。根据含油砂岩的具体特点,它是一种块状后层,该砂岩能够储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层中,主要在深灰泥岩层[2]。在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期间,相关人员在砂体研究上体现了更深进步。根据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对沉积结构也具有较大了解。在该地段,砂体的研究呈现了新的解释。因为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沉积问题具有不同研究形式,所以在整体趋势上看,沉积问题的研究领域是一项有规律的探索方式。在历史层面上进行研究,特别对沉积的相关特征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相关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对沉积问题在各个结构上的层面分析也具有较大提升,从以前在单种结构层次上进行分析,后来,又实现具体体系的分析形式,最后,实现层序层学的分析形式。人们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对沉积结构中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相继阐述了它在演变过程中的实际规律。

2.2构造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勘探期间,对构造结构的研究也具有较大进步。由于石油在地质条件上的不同形态,地质构造也存在较大变化,同时,相关的特征与规律在构造形式上也存在较大不同[3]。在构造研究形式上,相关人员在实践方式上得到较大探索,不仅研究了构造特征,也阐述了构造的相关的规律,并得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如:在凹陷带以及断裂地带的背斜构造,该地区研究的特征虽然没有较大变化,但在规律变化上比较明显。主要的规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力学机制,一种是动力学过程。根据断裂地带在背斜构造上的研究,相关人员认为,可能是一种边界断层,并不断实现了背斜现象;也可能是拱张效果形成的背斜现象;也可能是倾向于逆牵引形式。特别是断层研究形式上,虽然不同的研究形式体现了不同法人变化规律,但这种研究行为也存在较大消极性。例如:研究期间体现了单体性、阶段性特征。在地质石油研究过程中,特别是相关的勘测形式,人们对盆地的走滑、伸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不仅研究了构造的延伸,也由外力结构形成了内力结构的研究形式。在几何探索形式上,以动力学的延伸形成了表现特征以及内在规律的主要研究形式。

2.3油藏特征与规律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研究油藏的特征以及相关的分布规律,是主要的重点形式。如:在吉林油田中,对油藏的分布特征正在不断研究,并得到较大深化形式。吉林油田中的分布特征主要为环状、复试相聚等分布形式。对油藏特征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外在结构上,已经加大了更深层次认识[4]。近几年,研究形式已经在规律上得到较大变化,不仅在控制因素上得到改变,也实现了对因素联系的分析。从单一的油藏理论实现了分布形式的研究。如:研究油气复试聚集以及源控理论等。我国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对石油的勘探工作在油藏方向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不仅将相关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分层次研究,也对两方面体现的差异做出探讨。根据油藏对相关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能够阐述油藏的具体特征。如果要对油藏中的变化规律实现更深的研究趋势,就要对油藏进行细致分析,掌握油藏中的各个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体现实时分析以及动态分析效果。

3结语

石油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能源建设,在石油勘探期间,要提高石油利用率,就要对石油地质的产生的特征以及规律做出具体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实现石油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诗.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浅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03:1-5+111.

[2]杨靳庆.初探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J].化工管理,2014,33:204.

[3]于静,花宇,梁启武.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分析[J].科技传播,2015,18:113-114.

法律文化的特征篇10

关键词:音高,功能,差异

 

语言不同于音乐,主要是通过音质的变化来区别符号的。因而音质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非音质成分,即语言韵律成分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但我们知道,语言这种听觉符号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说我们日常交际中的语言呈线性语流状态,是由音质成分和非音质成分,即韵律成分共同构成的。如果我们只关注音质成分,忽略了音高、音强、音长等韵律成分,即使清晰、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具体的音素,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整段语流。韵律成分的变化很大成度上影响着语音的自然度,英语学习中的听力弱及“土腔土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韵律成分的重视不够。因而,英汉语音的韵律成分特征的比较分析,对我们认识英汉语言中韵律特征的功能差异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英语语音语调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韵律特征的概念及性质

语言的韵律特征(prosodicfeature)通常指传统观点上的“非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它包括音高、音强和音长三个方面的特征,涉及语音的音位层、音节层、音节组合层和语句层。在音位层,韵律特征往往能起提高音质音位听辨度的作用,使音质音位的感知更加准确和清晰;在音节层,韵律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声调语言中的声调以及非声调语言的轻重音(stressedandunstressed);在音节组合层,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语流音变或连读变调;在由音节和音节组合组成的语句层,语调(intonation)是韵律特征最突出的特点。

一般语言中,韵律特征有以下四个基本属性:1、附着性:韵律特征都是附着在固有的音质成分之上的。2、综合性:调位除了音高这个区别性特征之外,往往还要伴随着音长和音强;重位除了音强这个主要区别性特征之外,也伴随着音高和音长;时位除了音长之外,也有音高和音强的因素起作用。3、共存性:韵律特征永远和音质成分共时存在,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像音素那样单独切分并提取出来进行分析。4、相对性:韵律特征永远和它同一语段的统一发音的特征相比较才能显示出它的特点,不像音素那样可以用客观的标准来描写和分析,绝对音值是没有意义的。

每一个音段,不管是多短或多长,都必然伴有一定的音高、音长和音强,三者共同构成了这个音段特有的韵律特征。人类巧妙地运用这些特征来分辨意义,表达感情,增加听辨率。这多方面的作用交织在一起,虽难于描写和分析,但却容易控制和模仿,形成语言的韵律特征的各个特色。下面,以音高为出发点,分析韵律特征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及功能差异。。

二音高特征在英汉语言中的表现及功能差异

2.1音高特征在汉语中的表现及功能

音高在语言中叫音调,音调可表现在语词和语句上。音高在汉语普通话语词上叫声调,它是区别意义的。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高变化模式,不同的模式决定不同的意义。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基本音高变化模式,通常称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基本调位,对于这四个基本调位我们可以从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来讨论。

调类指的是声调的归类。不同的调类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ma55]、麻[ma35]、马[ma214]、骂[ma51],由于调类不同,词义不同。至于调类的名称,则来自古音系统,此不赘述。调值指每一类声调的实际读音。通常汉语普通话用五度标记法来标明调值的相对音高。。普通话调类、调值的具体情况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