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新课标十篇初中历史新课标十篇

初中历史新课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08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1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方式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新课标的出台,要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必须作出改变。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渐渐固化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下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个在新课标下创新历史教学方式的策略,以供同行进行交流。

一、采用“导入”式教学,增加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从我们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知道历史这一学科,有些学生很喜欢,有些学生兴趣一般,而有些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要让历史教学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历史,懂历史。那么,如何让那些对历史学科兴趣一般及没有兴趣的学生增加对历史的兴趣呢?不妨试试“导入”式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器物之前,可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照片、画像、视频,给他们讲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古代史中讲到《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节时,可以给学生放一小段电视剧《成吉思汗》;讲到《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小段电视剧《贞观之治》《贞观长歌》或《唐太宗李世民》;讲到《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节时,可给学生播放“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淳化大鼎”“毛公鼎”等我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的照片,虽然教科书上有时也印有这些照片,但通过多媒体播放时,能显得更加直观、生动。

再如,正式上课之前可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讨论在他的印象中对某个人物或是某段历史的认识、看法等,讨论结束后让其讲出自己的认识,然后再导入课题。比如,在讲到近代史中的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印象中的袁世凯以及对袁世凯称帝的看法。

总之,为了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题不要太急促,不要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尽量采用导入的方法,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点燃其思维火花,促使其主动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尝试打乱教科书的编写顺序,为学生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线索

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一般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内容的编写,而我们在讲授时,也多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解,有时在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扩充。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穿插较混乱,有时当我们讲完一两章之后做几个小测试,发现学生已经把内容记混乱了。所以当所用的教材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编写的教材时,不妨打乱一下教科书的内容,把每一个事件、每一条线索梳理得更清晰。

比如,近代中华民族的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这一事件,一些教科书上是从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写起,其间穿插了中英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等等。这些事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顺序来讲,要花很多时间,而且收到的效果不一定好。但如果将这一条线索进行梳理,则可以把它梳理成各个阶级反侵略的态度的线索,包括农民阶级的反侵略(如义和团运动等)、地主官僚阶级的反侵略(如洋务运动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反侵略(如张謇等人的实业救国)等,再具体分析每一个阶级反侵略的背景、原因、反抗经过、最终取得的结果、意义、历史教训等等。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也依据时间顺序分成了四课内容,除了一些具体的事变(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外,也可尝试将其梳理成的抗战和共产党的抗战两条线索,分析国共两党各自在每一阶段的抗日态度及采取这种态度的背景、原因,梳理两党在抗日中的成功战役、失败战役,最后再总结经验、意义,得出历史教训。

三、打破传统的一维评价模式,建立多维评价体系,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涉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我们往往只根据教科书上该章节最后的评价加以展开,有时教材上的评价很简洁,或是只侧重于某一方面,另一方面则用寥寥几句带过。

众所周知,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说,评价不能只涉及单一的方面,无论教材上的评价是否从多维的角度展开,我们在授课时都应从多维的角度展开评价。比如,对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评价,既要看到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又要看到他的某些做法和政策的失误,他崇尚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基于这些历史事实对他的功和过做出客观的评价。

因此,涉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我们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并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加强历史分析、历史自学的方法引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比小学增加了好几门,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习方法也应相应地作出改变,否则就难以适应多科目的学习,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帮助,比如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回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向学生提问时,不仅要提问“点”的问题,更要提问“面”的问题,因为“点”的问题学生一般很容易回答,但是“面”的问题却常常不知所措。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较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点?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回答。学生在回答时,常常只能照搬教材上的一些零散的内容,找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而难以进行比较分析,完整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题意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上找出零星的知识点,在知识点上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作答。在答题时,教会学生养成分点作答的好习惯,比如:①、②、③……使得条理清晰。

2.列大事年表和设计表格

大事年表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在学完每一单元后,可鼓励学生自己列出本单元的大事年表,自己梳理历史线索。另外,还可对每个单元、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进行表格设计,自己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3.试着编写课文提纲

当学完一个单元或者学完整本书之后,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文提纲的编写,此编写可在头脑里构思进行,也可具体地落实到纸上。编写课文提纲不仅有利于梳理历史线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1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修订版新课标,这个新课标的出台,是对过去10年新课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教材编订的指导。修订审议后的新课标,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反映了审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表现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时具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特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还是那样的照本宣科?还是那样的死记硬背?还是那样的唯分数至上?这些只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被时代所淘汰,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失去本应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进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书旨在育人,学校便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而课堂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要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们的历史学科,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分为四各方面,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现实已然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让现实来适应我们,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去提升自我,进而营造出与我们有利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要先从历史教师和历史学科自身入手加以改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上好历史课?

关于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多的人都简单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是很遥远的。

其实不尽然。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这两个字说起。“历”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脚趾走过一片田地,引申为经历、经过的事情,历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用手记录所获得的猎物,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引申为史官。由此可见,“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然而,这个“过去”却是相对的。试想,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历史。那么,我们也穿越一下,站在未来角度来看现在呢?“现在”就不是历史了吗?所以,我们如果把历史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之内,恐怕就要偏离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总和。

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历史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罗列上。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也要让学生做到“以古为镜”,我们要通过历史课教给学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怎样上好历史课?可能更多的历史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要说的是,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去讲“历史”;既然“历史课”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的,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去“鉴”。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不要把“历史”仅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远的过去,更不要把“历史课”认为是没有一点时代感、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的课程。我们要努力改变他们这种片面的认识,要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教学阵地——课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课堂都是他展现自我、体现价值的阵地。别人可以轻视“历史课”,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学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们要用课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历史”的意义。要守住这块阵地,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掌控好课堂,用自己的教学和魅力来征服学生,占领课堂,进而实现我们教师自身和学科的价值。

第三,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历史虽然是文科科目,但它同样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历史现象中提炼出对自己现实生活、学习有用的东西来,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达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去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发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3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

三、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讲和练融为一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的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建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其蕴含的是一个国家泱泱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毫不夸张的说,历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历史教学,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热爱祖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人才。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探究发展的过程,下面总结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夯实基础,认真备课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积极学习新得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新课标强调知识间的组织、串联,初中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新教材的一大特点便是知识容量增大且涉及面广,其中一些知识对我们而言甚至有些陌生,例如古代哲学,艺术中的印象派、抽象主义等。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充电”,广泛而大量的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另外,教学的作用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导火索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蕴含的是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及社会状况等因素。所以,教师需要增加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备课是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设计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不仅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和知识结构梳理的过程,更是教师从各班级当前的学情出发以制定不同授课方式的一个过程。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因此,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学情出发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例如,有的班级孩子思维活跃,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授课方式;有的班级孩子思维紧凑,善于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二、有效课堂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除了扎实的课前准备,更重要的便是提升课堂效率。歌德曾f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如百家讲坛中的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书本上的文字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改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历史不再是一本本泛黄的书本,而是一帧帧跳动的画面,使观众在兴趣之余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避免“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当前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剧情的需要,电视剧多对史实进行了改编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但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电视剧不等同于历史。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例如,新闻中播报的“中东局势动荡”、“美俄对抗”、“乌克兰危机”等,由此出发,追因溯果。结合这些看得见的事实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引导他们就当前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也更易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校园,深入至课堂教学,它推动了当代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带了的春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组合形象地“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

新课程的导入: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带入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或一段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从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拓展课堂内容。历史是人类以往活动的综合,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经历丰富;无数历史珍品璀璨夺目、美轮美奂;历史场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容纳、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例如,在进行《红军长征》一节教学时,结合电子地图并配上活动箭头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让学生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当涉及到重要地点时辅以影视资料,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就红军开始失败的原因,为何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5

1.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有教材、胸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历史的教材编排并没有规律性,知识点比较模糊和零散。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熟悉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整合教材,为了使知识系统化,要理清历史各部分发展的线索,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通过对比、梳理把课本上零散的知识用图表或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与整合,是落实课程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熟悉于心就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再根据学情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学生活动,选择运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上去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倾注关爱之情、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二要训练学习方法,要建立学习小组,训练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参与式教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关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重大事件准备史料让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史料、历史地图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因果、动机与后果等的历史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二、结语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6

关键词:重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24-01

一、加强课标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四大特性,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科地位(包括社会,各级行政领导、校长和教师),加强课标学习,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在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司马迁、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林觉民等历史人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著《史记》,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27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迫中创作文学名著《红楼梦》等坚强意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林觉民流血牺牲,舍生取义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法要新颖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有抑扬动挫,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历史知识;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一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感受生活,感知社会,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应采用录间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话剧、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愉悦学习,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课改理念,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化:(1)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种目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转化,注重教学中“情感场”的建构,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2)教学结构: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格式向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转化。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场面。(3)教学方法:从学生被动加入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会质疑、学会操作、学会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4)教学组织:从学生个体学习向集体共同学习转化,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和参与程度,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功能。。如我在讲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重农抑商”?这一政策是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和“重农抑商”有无关系?“三农”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同学们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批判传统观点,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学习探索的主体性。

四、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平价目标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即时评价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角度,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手势、态度等评价工具,及时启发、激励、肯定学生的表现,收效良好。因为即时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的优点,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7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因为这些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呢?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作如下探析:

一、转变主体意识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思想,不搞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真正置于自已平等的地位上,把课堂当作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历史教学课堂改变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体现内因的根本作用,外因才能够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已看书、质疑、思考、讨论运用,真正理解了历史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课堂变成互动交流对话的场所,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放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等,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积极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当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在学生和老师以及部分家长心目中一直被称作“小科”或“副课”,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必须用历史的根源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历史。有位历史学家曾非常深刻地指出:“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他就成了,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能立国的。”历史教育对民族文化素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恩格斯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

新课标的精髓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历史课程更是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理解和尊敬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发明的文化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波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已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历史课同时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居于导向和动力的地位。一个人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高可以转化为促进诸方面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历史课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的方法可谓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见的有: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展开课堂对话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5、诱导启发,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首古诗、一句箴言、一则典故、一件藏品、一帧图片……都可以使课堂兴趣盎然,生机无限。例如在教授《虎门销烟》一课介绍钦差大臣林则徐时引用了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导入语,学生的思维细胞被激活,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闭关锁国、多灾多难的“天朝帝国”时代,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的趣味性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因而才会产生强大内驱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学生的喜爱,它能提供宽裕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成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教授《马关条约》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形成对每条内容危害的认识,进而形成总的结论。而在分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时出示问题: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分析得出两种现象的本质不同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到非常欣慰。学生的这个发现,对学生个体来说,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由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很多学生难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前后联系不起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了这样一个口决:“40鸦片51平(太平)”、“56又来英法军”、“60-90办洋务”、“83-85中法争”、“95《马关条约》订”、“1911闹革命,12民国在南京”,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轻松有趣,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凸显人文关怀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8

在新课标下我们教育者应有新的教学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摆脱升学的指挥棒,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学习历史但不等于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还是要方法。在多年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三步教学方法。

一、首先是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而且,在预习后,要求学生将课后习题完成,我在教授新课中将书本上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其次是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最后是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9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汲取文化知识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那么,在初中历史课中,教师应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原本唱主角的地位转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学或课堂讨论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要想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表达出活生生的历史画面,而不是照搬照抄枯燥的考试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多了解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画面中激发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及求知热情。

3.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由原本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原本被动的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这是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在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已经越来越多的注重主观题的考核,也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这也说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模式,素质发展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的教科书在整体结构上尽量按照整个历史阶段贯穿的形式设计,避免知识结构的分离,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整合。从初中历史的知识构成来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汲取了考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素养。在这种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基于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历史场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历史教学不能随意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进行修改,更不能歪曲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歪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想法,自觉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等有关历史背景时,教师若仅按照课本内容讲解由李自成率领农民开展起义的经过,或者清朝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成立帝皇地位等文字描述,那么学生必然会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但是,教师可在课堂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假设若李自成在起义中能够打败明朝的剩余部队,那么起义的结果又是什么样?或者比较明末农民起义与过去的农民起义有何区别?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并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回答有错误的同学,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应该以鼓励为主,并指明正确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开拓思维思考历史,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初中历史课程中要求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笔者通过以上一些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2]伍燕嫦.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王振平,崔纪民.谈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4).

[4]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初中历史新课标篇10

关键词: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05-01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量大,历史事件、人物年代多,时空跨度大。要使初中学生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学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状,让初中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否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并切实把对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教育界普遍关注并亟待研究探索现实的重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一、纠正认识偏差,提升思想认识

1、寻求支持,营造氛围。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争取主动,积极地寻求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主动筹建历史长廊,历史过道等历史知识氛围,通过学生天天时时对历史知识的接触和面对面对话,促进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解除对历史的认识隔阂。

2、搞好宣传,纠偏正向。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和校内报刊,采取每周一个历史小故事、小事件、小知识,在听看中感悟历史知识的丰富和博大,积极开办校内历史小广角,让学生自由交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使认识得到纠偏正向。

3、思想引领,提升认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用马克思、恩克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史实内部的联系和实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二、注重兴趣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1、运用电子传媒,注重吸引提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再现历史事件和事件经过,让学生身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教师适时反映或补充重要史实,印证重要观点,解释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认识,从而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和思想认同,提升学历史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浓厚情趣。事实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要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你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你的思想。在授课中注重让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3、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只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历史知识大串联、辩论赛、历史人物小对话等课外活动,切实让学生亲自认识它或走进它,体会历史其中的奥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4、主动关心关爱,融洽师生感情。作为历史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多谈心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喜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学生“交朋友”当知己,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喜欢你讲话和授课,进而喜欢历史这门课程。

5、注重激励先进,营造比学氛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方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表扬。必要时可主动设制一个情况,让其主动解答,帮助落后生提升信心。通过激励表扬使学生实现从讨厌上历史课向爱上历史课的转变,通过培育学历史的兴趣爱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遵循认知结构,创新历史教学

1、突出通俗易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注重口语化语言,多用白话授课和简明课件,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少用成语复杂课件,让学生听后似懂非懂,看后似明非明。要多采取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形象直观,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负,提升学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难点突破。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因遇见难点问题,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作为老师要加大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突破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要进行全面点破,加大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留丁点死角和疑问,切实帮助扫清障碍,达到破除瓶颈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在破解中得到提升。

3、注重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围绕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特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声音的高低,取舍音速的快慢,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要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的辩证统一,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当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首先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才能对各类教材融会贯通,驾驭自如,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是我们永不停止所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