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3:45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9-01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课外学习材料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开展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尽量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开展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只有具有探究兴趣,才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与本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而这三个问题要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难度不高,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以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1]。

2.阅读教材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阅读材料,结合本堂课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供学生探究之用[2]。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同时历史学习水平较低,进而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科学的把握探究任务的难度,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探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表格、比较等方式进行相应知识的记忆,并且利用相应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此外,学生还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探究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探究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探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且思维是较为活跃的,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此外,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学生才能够努力的克服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的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主动想方设法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中).2012(05).

[2]魏文娟.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文史月刊.2012(08).

[3]顾三花.初中历史复习应避免"多、快、好、省"[J].文史月刊.2012(08).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2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内容。初中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普遍低效。如何才能更好开展历史综合探究课程教学活动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关于促使初中历史综合探究课有效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有效方式;探索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初中课程,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探究活动课(以下简称探究活动课),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活动课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探究活动设计,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探究活动重复大部分课堂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内容相互矛盾,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让人感觉探究活动内容没有太大的意义。

2.探究活动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着力点。目前有不少教师将探究活动演变成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主要模式,提出的知识训练型的问题比较多,启发思维类的问题太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

3.探究活动浅层化

探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形式化以及形式上的答题化导致探究活动的浅层化。如果学生不主动探究问题,只是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来学习,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解决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应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探究活动课的实效。

1.恰当运用探究活动课强化知识重难点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多但往往是概括性过强,跳跃性过大,甚至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感觉有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课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毕竟学生参与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参与的程度与效果。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应该是教师在上探究活动课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3.充分利用家乡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家乡历史变迁过程,收集整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资料,了解前辈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山西地区的古运河、桥梁、寺庙、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情况。

4.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打造民主的课堂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到是和老师平等交流,开展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让学生收获探索历史的成就感。

5.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课,积极拓展学生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4

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34-01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呢?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活中、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达到解决问题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中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既然探究式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设置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对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去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有许多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知识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用学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授《最可爱的人》这节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英雄事迹的短片,短片中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显示出中国人民英雄的形象。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了自己。短片中的壮烈场景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借此我提出了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呢?

同学们都被短片中的英雄事迹所吸引了,他们对、等这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与毅力支撑着他们呢?对此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由此我引入了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可爱的人。让同学们在好奇心情的带领下,跟我一起展开了今天课堂的教学。

2启发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就集实践性、问题性以及参与性于一体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就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们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使学生有一种寻根问底、追寻奥秘根源的求知欲望。在探究奥秘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掌握知识、启发思维。也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的十年》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探究学习:(1)“”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呢?(2)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发表自己的观点。(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5)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6)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7)“”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8)“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9)“”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以后,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启发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而当今大部分的初中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感觉上历史课枯燥,无味,对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我们就根本无法实施探究式教学了。那么,我们怎样改变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这种局面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则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极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例如,笔者在教授《》这节课时,就提前让同学们在课下利用网络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颁布的原因、时间、采取的措施、完成的时间以及这个法颁布的意义等等。然后在课堂中,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的教学,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我提出来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以下问题:

(1)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2)这次同过去的有什么不同?(3)的意义是什么?(4)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5)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我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将科学探究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应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的只是形式上的探究,而是要深入思维的层面。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历史知识中包含了众多的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是人类发展进程及智慧成果的缩影。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且与当前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史,理解较为困难,因而对历史学习并不感兴趣。对此,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教学导入激发初始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兴趣尤为重要,就如同第一印象一样。教师必须在学生接触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初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使其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良好印象”,并主动接触、学习,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程导入是学生每堂历史课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教师还应对每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置,结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生虽然接触过西方文化,但是对西方历史了解较少,再加上人往往对熟悉的文化更能够产生亲近感,因而在西方历史的学习中存在一些困难,学习兴趣不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对故事十分感兴趣的特点,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的课程导入中,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故事或是神话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如,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了一定浅显的了解,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初始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二、以多样化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价值,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实物图片、历史漫画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图片,利用文字解读图片,运用图片理解文字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讲授上产生的枯燥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其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电影,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片段,对学生听觉和视觉予以刺激,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人民的激动之情,以直观方式获取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主动学习并记忆。

三、以趣味任务延续学生兴趣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兴趣,更是要求教师能够延续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保持更大的热情。

对此,教师还应为学生设置各类趣味性任务,实现其学习兴趣的长效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其中时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口号、歌谣等。如“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这些口号,并将一些感到十分有趣的口号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讲解这一口号所描述的实际内容和体现出的历史内涵。学生对这一任务十分感兴趣,能够自觉在课后予以完成,实现自主学习,并由此感受到历史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达到延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为学生安排历史剧编写任务、角色扮演编排任务、历史相关影视作品观赏任务等,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兴趣欠缺的情况,教师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兴趣予以培养。通过在课程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利用多样化资源对学生兴趣予以强化、安排趣味任务使学生兴趣得以延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85-86.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6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

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知道”和“了解”,属于识记层次,是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而高中课程标准在“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认识”的层次,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就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学的难度和高度。

2.教材编写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是将太平天国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一个反侵略事件来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而高中教材的编写理念在于突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差异可见一斑。

3.教学方法的差异

我们分别听了6所学校(初高中各3所)6位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3位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总体上仍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但缺乏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几位高中老师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老师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适时进行方法点拨。由此可见,在本课教学中,初中教学形似新课程教学,实则延续了传统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中教学则采用了新课程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对于太平天国这一部分内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以被动的简单的勾划课文、背诵知识点为主,而且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在高中,在课内,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史实,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并分别用准确、简练、规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并通过学习,感悟历史,总结太平天国对后世的历史启迪;在课外,一些还阅读了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了洪秀全、洪仁、曾国藩等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平。这些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材料研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概括阐释等学习方法。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探索

1.建立初高中老师定期互动交流机制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缺乏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在听课前,我们组织部分初高中历史老师之间就太平天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座谈,一是课前互相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互相听课,三是课后交流座谈,从中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使初高中老师的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既避免简单重复,又防止差异过大,寻求更多的一致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调研学情,制定教法

(1)学初调研。高一历史老师应该积极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建立能够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也使高一新生尽快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2)课前测试。高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测试或者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老师在课前预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初中所学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标准要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而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上。

(3)阶段反思与调整。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会发现一些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通过自我反思,并征求学生意见,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前所述,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中,那位老师精心设计并使用导学案教学,和没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班级相比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因此,使用导学案教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的内容、探究性问题、巩固练习、课后反思等。导学案的使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学生进入高一后,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很不适应,遇到材料一头雾水,究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低。因而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达到课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必须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其补充史料,并教给其阅读的方法。

5.初中老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彻底改变简单勾划和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一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时代背景。

6.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内容视野有些狭隘,远离学生和现实生活。这样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习惯方面不尽如人意。初中历史课标和高中历史课标都要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这个核心资源以外,图书馆、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产、网络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历史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贾丹“学案导学”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侯文艳学案导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4。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7

在实验初级阶段,需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随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可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无论是教师帮助学生、还是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立足于学习目标的问题化、具体化。2.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于一体。3.不惟教科书和课辅等资料。4.可适当让一些学术不同观点介入。5.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6.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因为“历史不仅仅属于历史,它更属于今天和明天。”7.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相沟通。如教材的“改革开放”内容与当地改革开放及成果相沟通。8.体现探索性、创新性。9.突出开放性、挑战性。

就当前教学来说应立哪些重点目标?

1.对历史事理的比较与评价。2.针对历史事理、现象谈个人的认识、感受或观点和结论。3.充当历史当事人,再现历史情景,面对历史事实,谈其良策。4.针对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做出解释。5.对国内国际发展战略提出意见或建议。

怎样才能确立好目标?应科学把握好“五度”:1.准确度。2.角度。3.难度。4.跨度。5.广度。

二、民主教学活动的保障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2.先“体验性学习”,再合作学习。以体验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十分有益。

3.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教师可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或方法;并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时间。

4.注重个性化发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享有学习方法、方式选择上的自由感和自由权。

5.师生平等。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也不要责怪学生,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安全感。

6.延迟判断,给学生能够创新的机会。“延迟判断”就是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遇有障碍时,教师延迟对学生创新结果的否定。

7.对创新性问题的研讨,教师尽量少对学生下“权威性”结论。

8.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讲出获得创新的思维过程、方法、步骤或遇到障碍的地方,便于其他学生借鉴。

9.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教师应科学运用创新思维理论,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扩散思维、聚合思维、立体思维。

10.科学启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三、适时疏导的规范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世界观等,在做出准确判断、评价的基础上,给予科学指导。具体措施有:

1.科学实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所谓“科学实施”,就是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征。直观、具体地使学生明确唯物与唯心史观的区别,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历史事实、施教空洞地理论。转贴于

2.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理。分析历史事理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归根到底就是要分析其是否促进或阻碍了历史向前发展:是主观上的作用,还是客观上的影响;主观作用大,还是客观影响大。衡量的标准要客观,不能脱离其当时的历史环境。

3.科学把握创新思维的灵感“度”。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历史的本来事实,任意拔高历史的客观作用,否则就会歪曲历史的真实性。

4.与时俱进,科学掌握历史史观。我国历史书籍丰厚且分别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史观不尽相同:旧时代强调的是英雄创造历史;毛泽东时代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当代尊重英雄和群众的共同作用。只有史观上的正确性,才会有学习、分析、研究历史过程中辨别是非的科学性。

四、课内外结合的联动策略

1.要放弃惟教材的错误观念。教科书只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载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应提倡学生广泛涉猎有关课外历史知识,以开阔学生眼界,能有更高水平的创新。

2.创造条件,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一是学用结合;二是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3.充分利用课内外互补功能。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广阔时空,加深、加宽历史学习和研究;同时,课外学习所遇疑难和障碍,也可拿到课内通过合作学习得以探究解决。

五、科学评价的多元策略

首先是评价的全面性。从宏观上讲,不仅要对学生的创新结果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也要进行评价。从微观角度讲,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其次是评价的针对性。评价的标准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特征,切合新课程“标准”。不能降低评价标准,更不能任意拔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第三是评价的综合性。1.综合评价的原则;2.综合评价的方法;3.综合评价的项目。

第四是评价的自主性。在评价方法、项目的选择上,对教师来讲,应尽量让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的全过程。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理念;学生主体;多媒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非常明显的问题:以往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育的前进速度,更严重制约了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高中历史教育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笔者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愿结合自身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粗浅感悟,试就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热情”。

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牢牢摒弃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等落后的教学模式,更要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做到有效“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例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知识涉及诸多侵略战争以及中华民族儿女的反抗史实,不但跨度较大,而且知识点也颇为琐碎、复杂。如果完全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罗列好的知识点一一灌输给学生,不但会沉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而且还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学习错误感,更谈不上深入领悟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鉴于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1840―1949年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史实,以及概述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勇于斗争的英雄革命事迹。如此,既真正落实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交流活动,还帮助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深刻认识,而这对于他们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等历史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帮助。

二、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设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条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丰富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远程教育等方面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与优势,它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范围,还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课堂上所学的历史具体知识点,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积极、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并收获了来自学生的积极反响与回应。

例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部分知识涉及中美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事件,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这一重要外交历史事件,我在上课前几天,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视频资料,并在历史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多媒体具备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仿佛真正走入那场跌宕起伏却最终推动中美两国关系趋向正常化的“乒乓外交”历史事件之中,这对于开阔他们的历史视野范围、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高效率、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构建自然也不在话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大范围普及,将高中历史教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度。这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无限新鲜活力元素的同时,也使得诸多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艰难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不但要敢于直面正视这其中存在的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更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此方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地推动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更好进步,并以此为基础真正为高中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在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标诸多理念之后的切身感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为广大历史教学同仁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子荣.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刍议[J].贵州教育,2005(8).

[2]石佩敏.新课标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9

关键字:高一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初高中历史衔接

G633.51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且确立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六大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方面而言,加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策略,非常迫切。

一、有效教学及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二、及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及历史教学分析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分析:

首先,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初中历史采取了通史体例,时序性特征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新课程则采用了模块+专题体例,这种体例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具体到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重政治史,经世界史、轻经济文化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分别编制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足鼎立。

(二)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中考采用开卷方式,仅占50分,学生历史基础普遍薄弱,且思想上不重视。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如故,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一)对初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有效研读。“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此,历史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已储备历史知识,再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施教,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考其他版本的优点。

初中采用的通史编写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涉及知识在初中并没有独立成章,但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可以寻找相关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5)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6)通过宣政院管辖,知道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7)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强调掌握“分析”、“认识”、“说明”、“探讨”的能力,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宗法制、九卿、挟书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等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二)“依标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取舍。我校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依据新课标要求,参考了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后我决定本专题补充如下内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元朝的一省二院制、汉朝的另一种选官制征辟制、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等内容。对教材“关于夏商政治形式”、“六王毕,四海统一”、“法令出一”、“清朝的边疆政策”进行大胆的舍弃或略讲。

(三)对教学结构的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结构性教学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结构整合时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和课标的要求。

本专题是必修一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热点。我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两个关系和四条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四条主线。第一课时讲早期政治制度,重点讲分封制和宗法制;从第二课开始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中央C构,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内容。

一、中央机构。主要包含皇帝制和中央官制,重新整理线索为: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二院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第一对主要矛盾。

二、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高考主要考察秦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和元的行省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二对主要矛盾。这样的课堂内容调整使学生很快能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明确这些措施是维护皇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于战国,建立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征辟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二府三司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发展于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这样又将所有的制度回位到了各自的朝代,成功的从横向和纵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每一位高一历史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面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现实,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龙报新.陈晓瑞.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9-43.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物赏析赏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物赏析和历史事件介绍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朝代和特定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介绍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内容,初中生很难在短期内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才存在一定难度。许多一线历史教师都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显著问题就是讲得太深,而学生不理解,讲得太浅又达不到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教学基本规律及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对具体历史事件不太感兴趣,多数学生却对历史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好初中历史教学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历史人物这样一条历史主线,重点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赏析。当学生对众多历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容易思考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政治决策或军事战略,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好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人物赏析策略。

(一)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有君王、丞相、将军、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汉奸等。这些风格各异、性格特长各不相同的人,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能抓住这些优势,对课堂进行设计,那么历史课程就能非常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让学生以听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学到知识。只不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并且,分析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错误否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做过一件对的事情就掩盖他的缺点和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然后从人性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在历史抉择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教师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他们进行评判,例如,一些喜欢诸葛亮的人会把他评价为神一样的存在,而一些讨厌袁世凯的人则会将他视为魔鬼一般的坏蛋。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难免存在极端思想,容易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理性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

(二)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将特定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历史事件成为人物评价的论据。例如,当我们高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时,有必要对他做出的政治决策进行分析,这就必然提到“贞观之治”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样的人物评价才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如果一个教师仅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谈,那么就实现不了历史教师的目标。相反,我们应该借助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全面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能够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历史课程更生动活泼,以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尽管对于初中生而言,太多历史事件讲解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很乱,短期内不可能记住诸多历史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对历史人物有充分了解,这对历史教学课程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

通常,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多数都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影响。例如,政治家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历史学家为我们的历史记录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一些品德败坏的历史人物,如秦桧、袁世凯等,他们给历史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伤害了许多人,成为民族耻辱。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历史人物赏析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功劳与过失,然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情怀、智慧、才华进行了解,进而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由于优秀历史人物众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智慧、勇敢、刻苦钻研、刚正不阿等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通过历史人物学习,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积极影响,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有利于他们成长。据了解,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之后,开始对其中众多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产生浓厚兴趣,并视他们为偶像,这也是优秀历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开展历史课程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初中课程当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学习难度较低,但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度强化历史人物赏析教学环节,让初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历史,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文章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赏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人物赏析为主线,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事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有望获得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3(02):38-4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