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楼随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9:15

三剑楼随笔篇1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峭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山上古迹大多与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峰、后峰辟为后甘露寺公园,1986年更名为北固山公园。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苏武、米布、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凤凰池—试剑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固山公园的大门。进入大门,我们在左侧看到的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

在凤凰池右边,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剑石”3字清晰可辨。

说起试剑石,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

【铁塔—阿倍仲麻吕诗碑】

各位游客:大家随我上山,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我们看到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各位从铁塔拾级向西走,前方有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寒山寺导游词·江苏周庄导游词·扬州瘦西湖导游词·淮安市导游词·夫子庙导游词%

【“南徐净域”题额—“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古甘露寺】

由《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大家在一座圆拱门上看到了“南徐净域”题额。或许有的游客会问:此地为何称作“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大家转过身,看看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穿过“南徐净域”的门洞,我们就到达了建在北固山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

【祭江亭】

我们穿过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

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

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多景楼—狠石—溜马涧】

沿着祭江亭往前走,在甘露寺的背后,我们看到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沿着多景楼下山向西,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而现在我们见到的狠石,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

三剑楼随笔篇2

其实这样一块“靠山石”,岂止刘部长的办公室才有?某地法院,巍巍大门之上,赫然挂出偌大一把长剑,外加一副弓箭,一概面南而立。法院高悬“避邪剑”是什么“迷信”呢?原来是为了“反腐败”。因为前几任的院长,不是,就是下狱,所以新院长一来,便觉得风水有问题,为了不重蹈覆辙,也是听了“高人”一言,于是祭出一把长剑,以祈从此可保“不倒”。

法院的“避邪剑”刚刚挂出,就传来某县的“风水楼”新闻――这个尚有近十万人没有脱贫的贫困县,县衙门的办公楼前,既有求财纳吉的“聚宝盆”,也有用以“挡煞气”的三层牌坊,既有喷泉呈祥的“龙眼”,也有环绕四周的无名怪兽,当然更有一排排高耸的石柱,要靠它来“镇河妖”。但十分奇怪的是,衙门前面,唯独没有一条大道――原来“风水楼”南的广场,原先设有一条宽敞大道。然而“风水大师”跑来一看,便跟“一把手”咬了耳朵,说“这道路正对着你的办公室”,叫做“穿心箭”,于是“一把手”立马拍板,将这条通行不到一个月的道路砸掉。

当然更为典型的,莫过于某地一个“机关”,三任主官“出事”,所以深感“不利”,便请来“高人”。结果“大师”说了三条,一是主楼正对某厂大烟囱,像个灵位,不吉,要画符驱邪;二是楼后阴气太重,威风不振,暗箭难防,要立石狮一对镇院避邪;三是门前台阶为八级,犯大忌,按命学须改为九级,暗合“九五之尊”,才能长久。“风水大师”三条“指示”,该机关条条整改,“全部落实”,尤其是台阶改建竣工验收之时,“大师”一看石板表面有黑色杂质,连呼“不吉”,于是连夜返工,全部敲掉更新……

还是回到刘部长办公室的那块“靠山石”来――一块石头,天天膜拜,但“靠山”还是不硬,终于没有保住刘部长的“不倒”。在刘部长之前,早有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听“高人”说他是“直线高升”之命,只是命里还缺一桥,于是竟将国道改线,在水库上横架一桥,以便直通“副总理”之位。结果呢?“高升”到了监牢里,居然判了死缓。

三剑楼随笔篇3

主要院系:中国画、造型艺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与人文等。

知名校友: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等。

每到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城市里的高校,在那里可以看到和我同龄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然后我会在持续刺激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我有幸来到花城广州,来到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我没有理由不爱这里、不爱我所学习的专业,我的艺术热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

广美,我们心中天堂的模样

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由广东华南文艺学院、湖北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8年南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昌岗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

昌岗老校区虽然小,但是很精致,看似拥挤的建筑群落显得很有特色,斑驳的树干被雨水浸润,书写着历史的沧桑,走在林荫小道上,总会让人有一种在新旧时光中交替穿梭的感觉。这里的教学楼虽然没有大学城新校区的气派,但随处可见的小雕塑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和艺术气息。办公主楼藤蔓缠绕,长条形的建筑结构简洁又不失大气,方墙圆柱体现出广美人张扬的个性与兼容的艺术品质。美术馆是艺术的汇集地,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展示舞台,是大家学习与交流的好去处。这里每年都会承办各种大型展览,为校内外广大参观者提供鉴赏的平台。而每年的毕业展更是吸引了数十万热爱艺术的人前来观展,在这里,艺术与生活完美地交汇在一起。广美体育馆的涂鸦墙已成为广美靓丽的风景线之一,教学楼的天台则是学子们挥洒青春热情的秘密基地。如今,这份热情也改变着原本略显单调的生活区,学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以黑白色调为主的生活区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活力。

校徽中的建筑是昌岗老校区的教学楼,修建于1953年。老校区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原始的象征,蕴含着广美最高的历史荣耀,那栋教学楼则代表着广美的开始。

每年,当你看到日渐喧闹的夜市,看到水果摊上越来越多的水果,看到女生的花裙子、男生的短袖衬衫,你就该知道广州的夏天来了。正当青春的学子们渴望蓝天,享受微风,大家站在宿舍的阳台上,俯瞰多彩的校园,俯瞰随风飞逝的时光。

刚来广美时,我依旧过着高中时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我眼中的广美要么是林荫小道,要么是挂满教具的教室,却不曾发现广美独有的美。没过多久,我便喜欢上用相机留住我所看到的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渐渐发现在每一个镜头下,广美都有一种别具韵味的美。而在广美最不能错过的美景就是在宿舍阳台上看到的夕阳西下时的广美校园。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想说的是,广美就是我心中天堂的模样。

很显然,广美不仅仅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它的美也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这样开放的美的天堂是每一个崇尚艺术的学子都会为之不懈追求的,而那随处可见的广美红也正如广美人一样热情奔放、积极向上。

岭南画派薪火相传

著名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就坐落在广美昌岗老校区内,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于1991年落成,以其典雅富丽的独特外貌引人瞩目。负责设计该馆的何镜堂和莫伯治两位大师以其高深的造诣构思了一个独特的造型,设计从具象到抽象,将现代展览功能与岭南文化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岭南画派的文化内涵实质。该设计在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

纪念馆前筑有长方形的水池,池正中的斜梯直入二楼纪念馆正门。整座建筑的外墙均以白色装饰,且外观造型独特,犹如琼楼玉宇般华丽幽雅,馆内共分四层,有纪念馆大厅、陈列大厅、展览大厅、贵宾接待厅、收藏室、字画装裱室等,分设有收藏部、展览部、研究部、创作部、办公室等业务部门。

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的画派体系,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我国建国后最优秀的画派之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体现了岭南画派所张扬的艺术主张,也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精髓。该画派的创始人是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人称“岭南三杰”,高剑父和陈树人是清末广州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弟子,高奇峰曾与其兄高剑父留学日本,学习美术。

从历史上看,岭南画派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洋的影响,还受到印度、伊朗、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影响。高剑父的部分追随者以及学生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海外,学画的人把岭南画派视为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所以传承也更广一些。

三剑楼随笔篇4

关键词:李白传统写法创新艺术魅力

古有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度颂扬,今有胡适《白话文学史》“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的由衷赞叹。的确,李白引领唐代诗文走向了文学艺术的巅峰。正所谓“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降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

李白用他飘逸的美在盛唐文学中腾云驾雾,以他独特的思维和风格来挑战传统诗文的束缚。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余光中《寻李白》赞云:“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文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大气磅礴,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

一、形飘意渺显奇思

相比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素直陈,柳永的婉转缠绵,苏轼的大气豪放,陆游的爱国忧民来说,李白诗文显示出独有的形式和意象之奇美。

1.从雄奇的超常意象到生活化的普通意象应有尽有

李白在创作中偏好硕大的意象,在诗中表现为对雄奇阔大、奇伟壮观的意象的追求。他笔下的山峰高危壮险,崎岖挺拔:“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他笔下的江河奔腾咆哮,雄浑壮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些巨大的意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视觉所能观赏的程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同时,生活中的普通意象在李白诗文里随处可见,如酒、剑和月。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他的酒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可以“且饮美酒登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侠义,又代表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他“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他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月则表现出他的空灵与隽永,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酒之狂放与剑之桀骜,在月下皆回归于心灵的安宁与静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在夸张变形的手法中信手拈来数字思维的转换

李白诗中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不同,他擅长夸张变形手法,通过改变事物的大小、多少甚至形体规模,来获取震撼的视觉艺术效果。例如:使数目变小为大,变少为多:“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五绝·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形象超越现实而存在,人为地扭转事物的本貌而铸就壮美的效果。

3.强烈明丽的玄幻色彩呼之欲出

李白是诗文中大量出现鲜艳色彩词汇的诗人,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1]这跟李白开朗的性格是不无关系的。正是这些明丽的色调和不加修饰的词语,反映了李白不屈的高洁人格。

4.清新单纯的语言使人眼前一亮

李白的诗歌追求简洁美与纯净美,用笔简洁凝练,欲写小处而从大处落笔,简笔勾勒刻画细节,展现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每一个意象总是力求鲜明,耐人寻味。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的语言如清水芙蓉,不饰雕琢,脱口而出,《静夜思》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极佳例子。

5.节奏韵律的骈散交相辉映

李白对散文把握自如,骨气刚健,内容充实,情感充沛。他摒弃了六朝骈文过分追求形式,语言浮艳,内容空洞的特点,创出自己的文风。他在《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写道:“退思狂愆,五情冰炭,罔知所措,昼愧于影,夜愧于魄,启处不遑,战局无地。”语势加强,更能体现李白因误闯长史仪仗诚惶诚恐的心情。

二、性直言白吐真情

李白的天性爽直畅快,行诗成文并无多虑,习惯把第一直觉抒发出来。他的气质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感情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奔涌而出宛若喷溢的火山。但同时,他的思想又十分复杂,因为他受到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影响。他心理素质中的精华部分是人格独立,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是最光辉的亮点。可以说,李白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自由主义者,从思想到行为再到成作,无不体现出他飘逸奔放的气质。

李白自由思想的内容具体明确,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不受限制。他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在当时是超前又不可想象的。当他自信十足时,则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当他应诏入京求官,则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当他政治失意,则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后者写于他被贬后,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但同时也反映了他随遇而安、心胸豁达、不恋功名的一面。

三、寻根溯源探成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李白诗文这种独树一帜的独到美呢?我们在古籍中是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的。

三剑楼随笔篇5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选自《栏杆柏遍》)

李白一生的思想极其复杂,游侠精神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游侠精神,以节义为本的人格崇拜,对自由平等的赞赏,对报国精神的认同,深深地影响了李白的心理与性格,并且对李白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白俨然成了中国诗人中的游侠。

游侠李白

夏立君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能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成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对比欣赏

《把栏杆拍遍》与《游侠李白》两篇文章,一个写辛弃疾,一个写李白,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诗词大家。作者都从两位大家的生平事迹、诗词创作等角度构思行文,运用多种修辞,突显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但同中有异,具体如下:

一、文章内容上

《把栏杆拍遍》用辛弃疾的几首词串起了他的坎坷人生,再现其拍遍栏杆也无法排解的一腔哀愁愤怨,概述了辛弃疾不平凡的一生,剖析了辛弃疾成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根本原因。《游侠李白》从李白重侠轻儒、重义轻财、藐视权贵等方面写出了“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一个真实鲜活、浪漫不羁的诗仙李白。

二、艺术手法上

《把栏杆拍遍》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为线索,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说明他作为词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文章不是单纯地叙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而是通过把他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作比较,来说明他的词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从而紧扣总纲。《游侠李白》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独的人生之路。对李白游侠精神的赞赏与崇拜是指引作者重走西域之路,探寻西域文化的精神动力,也是连缀全文的有力线索。

三、语言上

三剑楼随笔篇6

狮河村位于剑川坝子东南端,是远近闻名的“木雕之乡”。人口约2800人,从事木雕的就有1700人,人说狮河“家家户户做木雕,老老少少齐动手”,大概就是眼前的场景了。

2013年初春,云贵高原的清晨还透着凉意,天还没亮,云南省剑川县桃源村白族小伙段文青与父亲段学军起了个大早,草草扒上几口早饭,跨上摩托车驶向20多里外的狮河村。段家的新宅快完工了,按照白族习俗,堂屋要用六扇格子门,狮河村是远近闻名的“木雕之乡”,连邻县的乡民都常慕名前来订购格子门。

大约半小时后,狮河村到了。一下车,段学军就找不着北了,他十多年前到狮河村走亲戚,村里还是清一色的青瓦小院,如今,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房拔地而起,车水马龙恍若来到了县城。父子俩走进一家店铺,迎面飘来木料的清香,墙角、窗台、花台上倚着一块块雕花板,段学军随手拿起一块,放在手里打量:梅树枝繁叶茂,枝条苍劲古朴,点点梅花点缀在枝头,栩栩如生。

格子门,也称格扇,日本唤作格子户,一般由格眼、腰串与障水板三部分构成,是古代庙宇、会馆、宫殿、民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木门。格子门如今在都市中已不多见,而剑川的白族人家,房屋大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正两耳”布局,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正房两山都有“漏阁”,两侧建有耳房,迎面打一堵别具民族风格的一高两低的照壁。无论哪种布局,堂屋往往选用六扇格子门,一来采光充分,二来也美观大方,这个古老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上午八点,阳光洒满了狮河村村口那片空坝子,锯木机鼓噪的声响把这个村庄从睡梦中唤醒,狮河村的男人、女人,纷纷搬出自家板凳、行头,拿出全套的雕刀,从街头到巷尾,满目都是埋头做活路的木匠。狮河村位于剑川坝子东南端,下辖上河、下河、官登三个自然村,人口约2800人,从事木雕的就有1700人,人说狮河“家家户户做木雕,老老少少齐动手”,大概就是眼前的场景了。

段文青跟父亲在村里晃悠了半天,打听到格子门的行情。六扇手工雕刻的格子门价格在5000元上下,机器雕的只要3000元,相差2000元,这可是段文青在昆明一个月的工钱了。机器雕的格子门线条生硬,工艺粗糙,段学军想起自家祖传的“梅兰竹菊”格子门,祖辈重金延请木匠雕了三个月才完工,单说“牡丹”那扇门,牡丹含苞待放,喜鹊在枝头喳闹,哪里是木雕,分明就是一幅花鸟画。

段学军跟儿子商量了半天,还是订购了一套手工格子门。我问他,机器雕的不是便宜得多么?段学军说:“在剑川,格子门的好坏,往往是一户人家富庶与否的标志,过去有人家娶亲,亲戚抬着几扇格子门跟在迎亲队伍后面,新娘才觉得面子十足。我们宁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把格子门张罗地漂漂亮亮的,那是白族人代代相传的纽带。”

一场战争带来的古老手艺

剑川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要冲,商贾、文人、工匠、官吏、僧侣往来不绝,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在这里交融,给剑川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与建筑技巧。

大清早的上门生意,令木匠罗照华很是高兴,段学军离开后,他转身回屋泡了壶普洱茶,开始了一天的活路。罗照华18岁学徒,现年37岁的他已经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20个年头了。今天,他雕的是块格子门格眼,比起“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图案,格眼其实是格子门最传统的样式,宋人李诚的《营造法式》卷七《小木作制度二・格子门》收录了八种格子门样式,便全部为格眼。

从《营造法式》与剑川格子门的关系,似乎不难看出剑川木雕与中原文化的某种关联。罗照华告诉我,他刚学徒的时候,师傅讲过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剑川有个木匠叫阿生,和徒弟入宫建造“揽月楼”,路上遇到一个白发老者沿街乞讨,阿生把身上的银子全部给了老者,老者接过钱后突然消失了,半空中传来浑如洪钟的声音:“我是木匠祖师鲁班,剑川木匠品性好,我把《木经》传授给你们,并封剑川为‘木雕之乡’。”话音刚落,空中落下一把木尺,上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八个金字。从此,剑川木匠人才辈出,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村里的本主庙除了大黑天神外,还供奉鲁班,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村里木匠都要到此祭拜,拜谢祖师爷给了剑川人这门谋生的手艺。

中国木匠历来奉鲁班为祖师,剑川木雕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个窠臼。历史上,剑川木雕的起源,或许与一场战争不无关联,流淌着流亡与背井离乡的苦楚。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步入了它的晚年,这个迟暮的王朝已经无力抵抗来自西北的吐蕃与西南南诏王朝的轮番挑衅。大唐咸通二年至十年间(公元861~869年),南诏三次攻袭益州府(今四川),掳掠十万工匠而回。这些工匠后来被当作奴隶,分配到南诏各地,当时的南诏王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楼阁,工匠将余生投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再未回到故土。唐代的益州,乐山大佛完工后便加盖了数十米高的楼阁;成都大慈寺有阁殿、塔、厅堂、房廊八千五百二十四间,可见当时的西蜀建筑与木雕工艺已颇为成熟。

西蜀工匠给剑川木雕带来了大唐王朝的血液,而木雕手艺在剑川其实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1957年3月,剑川县政府组织民众对剑湖南端的海门口及海尾河“裁弯改直”,工人在清理泥沙时,接二连三在淤泥中挖出一根根粗细不一的木桩,共有224根,下端削尖插入土中,上面还有榫卯连接,显然是一处干栏式建筑遗址。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同位素测定,大约距今3000年上下,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

2008年,海门口再度引起全世界的瞩目,13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了4000余根木构架,整个遗址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木柱底部均被砍削成钝尖壮,柱身大多有人工加工的痕迹,长的2米多,短的几十厘米,一些横木上和桩柱上发现凿有榫口和榫头,以及连接在一起的榫卯构件,可见当时的古人已经熟练掌握了砍、劈、削、凿、穿、插等建筑手法。这也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干栏式建筑遗址。

除了历史渊源,剑川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交通位置,或许也是孕育木雕的土壤。剑川多山地,少平坝,洪水、干旱、地震等灾害时有发生,多变的气候不适合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这就注定了农耕无法成为剑川百姓的重心,学会一两门手艺才能谋生。其次,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剑川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要冲,商贾、文人、工匠、官吏、僧侣往来不绝,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乃至异域的东南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给剑川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与建筑技巧。

如果说商周时期的海门口干栏式建筑尚处于萌芽阶段,来自西蜀大地的工匠,则给它注入了大唐王朝的基因。唐代以后,剑川木雕再不见于史料记载,我们已无法勾勒出唐代之后剑川木雕的演变脉络,时至明清才再次见诸史籍。而流存至今的剑川木雕,也大多为明清年间的作品,今天的剑川古城,尚保存明代院落21个,清代院落146个,邻近古镇散落着为数众多的庙宇、戏台、民居,如同一位位阅尽沧桑的老者,讲述着剑川木雕的春秋演义,也成为我们了解剑川木雕的绝佳标本。

明清古建筑的木雕博物馆

在中国,或许再没有一个像剑川古城这样的地方,能保存如此多的明清院落,鬼斧神工的木雕技艺令人惊叹,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也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剑川木雕史。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结束了在丽江的行程,经鹤庆来到剑川,当日天色已晚,徐霞客在山塍塘借宿了一晚,第二天来到县城,投宿在城北杨贡生家中。在《徐霞客游记・滇行游记七》中,他写道:“税放行李于北街杨贡生家,乃买鱼于市。见街北有祠,入谒之。”

2013年3月的一个清晨,剑川古城氤氲在一场小雨中,青石板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轻轻叩响北门街27号的大门,杨大爷从火炉旁起身,把我领进门。老伴张金李在内屋听见来了客人,“嘎吱”一声推开斑驳的格子窗,探出头跟我打招呼。

北门街27号住着杨贡生的后人,院落南北两侧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盖上了砖瓦新房,只有里面还保存了几间明代建筑。筒瓦上枯黄的杂草,磨得光滑的门槛,黑黢黢的格子门以及那些面目模糊的雕龙梁头,无不诉说着庭院的历史。

徐霞客用大量笔触描述着剑川山水,却对投宿的杨家大院只字未提。陪同我采访的张笑先生是剑川著名学者,研究木雕已有十余年历史,他说,徐霞客关注的是山川之美,而非木雕之美,眼前的杨家大院许多木构件都是剑川木雕的杰作,比如屋檐下的龙形梁头,纵然已逾数百年,龙头厚重粗犷,龙眼怒目圆瞪,龙须飘逸逼真,古朴而凝重。

此外,赵姓将军第、张姓宅院、陈氏宅院、何可及故居等院落也都是出自明代匠人之手。西门街60号便是何可及故居,修建于明天启元年至天启三年间(1620~1623年)。何可及官至陕西道御史、太仆寺卿,或许正是这段在外为官的经历,院落为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格局,而不是剑川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中堂的梅花形格子门纵然距今已数百年,却完好如初,雕花如同点点梅花一般点缀在格子门上,堪称明代剑川木雕的精品。

从何可及故居穿过几条小巷,便是古城赫赫有名的“鲁将军府”。明清两代,鲁家先后出过震威将军、建威将军,民国年间,这里还走出了第九战区司令官,58军军长鲁元。“鲁将军府”修建于清嘉庆年间,一进两院,南院为“四合五天井”,北院为“三坊一照壁”。张笑说,明代梁坊一般无雕刻,时至清代,“鲁将军府”梁坊下方出现了“白鹤飞松”、“竹报平安”、“暗八仙”等装饰性雕刻,其风格走向了精细与婉约。

1958年,“鲁将军府”被用作公社食堂,鲁家人不得不搬离祖宅。临走时,鲁元将军的弟媳张德和舍不得格子门,求着街坊四邻偷偷把六扇格子门卸下来,偷偷运到城外土坯房中。低矮的土坯房放不下格子门,张德和铺在地上当床板,就这样把六扇格子门保存了下来。1963年,鲁家子孙重返祖宅,此时的将军府已破败不堪,昔日雕刻精美的格子窗、梁坊也缺的缺,残的残了。

几年前,有学者到剑川古城考察木雕,他惊奇地发现,“鲁将军府”的格子门是整个剑川乃至中国发现的唯一一组“百福百寿门”。木匠在格眼中间又创造性地按上一枚枚印章大小的木雕,上刻百余个不同字体的“福”或“寿”字。现代书法作品中常常有“百福图”、“百寿图”,没想到数百年前的剑川工匠居然在木头上雕出了一幅幅“百福图”、“百寿图”,令人惊叹他们的鬼斧神工与精巧构思。

走出将军府已是黄昏,雨停了,青黛色筒瓦的缝隙间枯草萋萋,滴水上张牙舞爪的兽面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雕花门楼如同一只只张翅欲飞的雄鹰,排列在狭窄的街道两侧,直至没入巷道深处。陈旧的木门半掩,女人们在院落里淘米、洗菜,准备一家人的晚饭,古老的剑川古城又平静地走过了一天。在中国,或许再没有一个像剑川古城这样的地方,能保存如此多的明清院落,它们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也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剑川木雕史。

剑川大山神的建筑地图

清代、民国年间,一批批剑川木匠哼着《出门调》离开故土,远赴贵州、四川、广西,甚至更远的缅甸、越南、老挝谋生,在中国西南乃至异域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

“江水悠悠向东流,泪水滚滚注心头;三弦弹起出门调,喝不尽忧愁。隔山隔水隔家乡,隔父隔母隔妻儿;背井离乡做木匠,一生当马牛……”

这是在剑川广为流传的一首《出门调》,字里行间浸透着木匠外出谋生的种种艰辛,背井离乡,起早贪黑,忍受着与亲人别离的痛楚。大约在清代,剑川木雕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一批批剑川木匠外出谋生计,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西南。

2009年夏天,昆明市金碧广场,灯光下的金马碧鸡坊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金碧辉煌。市民消暑纳凉,孩童嬉戏打闹,外地游客在牌楼下留影,这里已然成为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很少有人知道,金马碧鸡坊其实是剑川木匠的杰作。牌楼最早修建于大明宣德年间,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金马碧鸡坊。此前,剑川木匠接连修建了剑川文庙、大理府衙、昆明三市街忠爱坊,在云南名噪一时,复原金马碧鸡坊的重担便当仁不让地落在了剑川工匠肩上。

剑川大山神(剑川人对大木匠的称呼)杨文樾领着徒弟来到昆明,实地勘察,四处寻找上了年纪的老昆明人,咨询昔日金马碧鸡坊的样式。几个月后,崭新的金马碧鸡坊最终完工,牌楼为典型的“四柱三开间”,各高14米,宽18米,值得一提的是斗拱,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安放在柱子与梁之间的过渡性木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环环相扣。金马碧鸡坊的斗拱共有五层,称为“四踩五跳”,如蟒蛇缠绕,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都足以象征和代表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清人涨泓在剑川任过几年知州,在《滇南新语》一书中说,他写到:“盖剑土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张泓还记载了剑川木匠的往来周期,“近则仲夏孟冬载获两归,远则以收获为期必一返,获毕仍往”。清代、民国年间,一批批剑川木匠哼着《出门调》离开故土,远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甚至更远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谋生计,这个木匠潮大约持续了两三百年之久,也在中国西南乃至异域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

今天的云南省,留存着诸多清代、民国年间的寺庙、会馆、牌楼、民居,其中不少精品皆出自剑川工匠之手,比如昆明国通寺、华亭寺、筇竹寺,腾冲和顺图书馆,建水孔庙,晋宁盘龙寺、大理大慈寺、杜文秀帅府,丽江木王府,保山飞来寺,中甸归化寺(松赞林寺)等等。直到今天,剑川木匠依旧走南闯北,四海为家。2009年冬天,我来到四川省西昌市礼州古镇,古刹西禅寺正在大修,古老的大殿里,几个年轻的木匠正在雕凿格子门,我问他们来自哪里,结果全是剑川木匠;2010年春天,四川凉山州泸沽湖,一户摩梭人家新房完工了,不消说,也是剑川木匠的杰作。

剑川木雕书写西南建筑史

一代代剑川木匠,用手中的铁凿、雕刀,在中国西南留下了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写下了一部西南木雕史,倘若没有剑川木雕,中国西南或许便是建筑史与木雕史的荒漠。

如果说剑川木雕的古代瑰宝散落在民间,其现代精品则出自大山神段国良之手。从狮河村回到剑川县城后,我到古典木雕家具厂拜访段国良,现年66岁的他从事木雕手艺已近半个世纪了。1997年,段国良以大理国名画《张胜温画卷》为蓝本,雕刻了一组《张胜温画卷》,由136块高1.8米、全长97.6米的木雕组成,气势恢宏,是我国目前最长的木雕,后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当做“镇馆之宝”珍藏。他也是云南仅有的两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另一位为斑锡工艺大师赖国庆。

清晨,和煦的阳光透过格子门格眼,洒在一张坑坑洼洼的桌案上,大大小小的雕刀散落一桌,段国良手握雕刀,正雕凿一块挂屏,题材为三层博古架:最上面是只花瓶,朵朵尽情绽放;第二层是个笔筒,搁着几只毛笔,旁边还有几本线装书;最底下是个茶盘,一个紫砂壶,三两个茶盏。木料长约1米,宽20厘米,厚约10厘米,且不说方尺之间布置了如此琳琅满目的物件,花瓶、笔筒、茶壶、茶盏全是镂空雕刻,看起来如同实物搁在博古架上一般。

中国木雕工艺,久负盛名的有浙江东阳木雕与黄杨木雕,福建莆田木雕、龙眼木雕,广东潮州木雕等等,因地域不同,选材、雕工也各有千秋。浙江东阳木雕以浮雕技艺为主,画面布局与中国传统白描画一脉相承,采取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层次分明,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剧故事为主,俗话说,“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福建龙眼木雕以龙眼树(即桂圆树),特别是根部为材料,虬根疤节,姿态万端,题材以人物为主,以圆雕为主。

相比之下,剑川木雕往往选用质地细腻、柔韧的青皮木,虽也有博古架、文房四宝等题材,却以山水花鸟、珍禽异兽为主,更有一种自然的意趣。段国良说,挂屏用的青皮料,是在香格里拉一带买的,刚拉回来的木料潮湿,得锯成一截截的,横竖交叉,码到院子里阴干两年后才能使用。剑川木匠有四把刀,平刀、圆刀、三角刀、弯刀,每种刀又有诸多尺寸,平刀、圆最常用,弯刀主要用做深浮雕,灵桥巧的三角刀则用于最后的平整。雕刻完成后再用砂纸打磨,第一道用粗砂,尔后越来越细。这些流程,与传统的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等并无太大区别,而剑川木雕最精妙的特色,就是玲珑剔透的透漏雕了。

眼前的博古架挂屏,自上而下错综复杂四五层,单一朵而言,100多片花瓣居然无一雷同,针尖大小的花蕊也清清楚楚,如同一朵娇羞的搁在木板上一样。段国良说,在剑川,只有上了年纪的老木匠才能雕挂屏,更有甚者,10厘米厚的木料居然雕出七八层图案,锋利的雕刀在狭窄的缝隙间来回动作,倘若雕刀不小心割坏一处,几个月的活路就泡汤了。这四件博古架大约要花费4个月,售价在4万元左右。

离开剑川前一天,段学军打电话邀请我参加他家的上梁仪式。那天清晨,我来到桃源村时,一位木匠正在大梁上吟唱着剑川古老的民谣:“紫金梁、紫金梁,元江紫木做大梁。主人选得黄道日,后人个个挑大梁。主人厚道多吉日,良心总用尺子量。四乡八寨同庆贺,共祝主人竖新房。今天大梁上房后,地久又天长……”

三剑楼随笔篇7

春、秋天时,适合待在宿舍里,一边读书,一边聆听苏格兰民谣,偶尔凝望窗外的满天飞絮或缤纷落英。

夏季时,街衢巷弄中人声杂沓,剑河上笑语流漾。假期里,学生大多返乡过节或出国游历了,学院里寂静非凡,适合在书阁里读书写字。运气好时,偌大的古楼从早到晚都是你专属的。

而隆冬之际,在宿舍研究不免孤寂,书阁又嫌晦暗阴郁。这个时节,最适合拣一家咖啡馆,点上一杯热巧克力,再切一块蓝莓蛋糕,在音乐、人声、咖啡香与书本交织成的浪漫故事中,消磨一下午的光阴。

剑桥市中心有许多咖啡馆,各有特色,也吸引不同的客群。观光客、上班族和学生喜爱的Starbucks、Costa和Caffènero,自然是一应俱全。waterstones附设的咖啡馆流淌着书香,光照熹微,不失典雅。小巷子里,也不乏当地人经营的吃茶店,这些店的手工蛋糕、饼干和汤品尤其诱人。

我最喜欢的marks&Spencer咖啡馆,空间宽敞明亮,不播放慑人心神的音乐,也没有消费时间的限制,适合习惯缓缓读书静思的人。marks&Spencer提供许多精致的食物和饮品,顾客约八成是六十岁以上的英国老淑女和老绅士,几乎没有观光客,年轻人也不多。在里头可以随意聆听阅历丰富的长辈们对话,并且分析他们的腔调和用语。

负笈剑桥的这一年多,在咖啡馆遇过许多逸事。

曾经在millRoad的Costa听到英国妇女高声谩骂,以英文来说,那种污秽的程度是我前所未闻。坐在我对面的老太太放下纸笔,目瞪口呆望着我,仿佛想问发生什么大事。

曾经在Starbucks一边读书,一边记录耳边响起的“爱”的词句,例如“Lovely”、“thankyou”、“Givemylovetomary”。

曾经在marks&Spencer,有一位年约七十的女士,因为发现一件没人顾的行李而大惊失色,立即把杯盘端到最远的座位,并呼唤店员上前处理。结果证实是虚惊一场,行李的主人只是去了洗手间。

当然,咖啡馆里也有“小确幸”(“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

三剑楼随笔篇8

诗律蒙亲授,朋游忝自迎。题头筠管缦,教射角弓騂。

矮马驼鬓,牦牛兽面缨。G对谈依赳赳,送客步盈盈。

米碗诸贤让,蠡杯大户倾。一船席外语,三榼拍心精。

传盏加分数,横波掷目成。华奴歌淅淅,媚子舞卿卿。

斗设狂为好,谁忧饮败名。屠过隐朱亥,楼梦古秦嬴。

环坐唯便草,投盘暂废觥。春郊才烂熳,夕鼓已砰轰。

荏苒移灰琯,喧阗倦塞兵。糟浆闻渐足,书剑讶无成。

抵璧惭虚弃,弹珠觉用轻。遂笼云际鹤,来狎谷中莺。

学问攻方苦,篇章兴太清。囊疏萤易透,锥钝股多坑。

笔阵戈矛合,文房栋桷撑。豆萁才敏俊,羽猎正峥嵘。

岐下寻时别,京师触处行。醉眠街北庙,闲绕宅南营。

柳爱凌寒软,梅怜上番惊。观松青黛笠,栏药紫霞英。

尽日听僧讲,通宵咏月明。正耽幽趣乐,旋被宦途萦。

吏晋资材枉,留秦岁序更。我髯黳数寸,君发白千茎。

芸阁怀铅暇,姑峰带雪晴。何由身倚玉,空睹翰飞琼。

世道难于剑,谗言巧似笙。但憎心可转,不解跽如擎。

始效神羊触,俄随旅雁征。孤芳安可驻,五鼎几时烹。

潦倒沉泥滓,欹危践矫衡。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巫峡连天水,章台塞路荆。雨摧渔火焰,风引竹枝声。

分作屯之蹇,那知困亦亨。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

逸杰雄姿迥,皇王雅论评。蕙依潜可习,云合定谁令。

原燎逢冰井,鸿流值木罂。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

迅拔看鹏举,高音侍鹤鸣。所期人拭目,焉肯自佯盲。

三剑楼随笔篇9

雪山中,阵阵寒气扑面而来,带来彻骨的寒冷。大片大片粉妆玉砌的世界,银装素裹,有着无穷的诗意,但此时,众人却无心欣赏着诗意,漫天的冰雪也被茫茫杀气催化开来,不再圣洁。

“楼主!”凌云目光复杂,看着神情冷淡的冯炎秋,道:“你怎么来了?”

冯炎秋目光幽深,如一潭古水,冰冷彻骨,但却含着许多莫名的意味:“你受伤了?”虽是疑问句,但语气却极为肯定。

“是。”凌云略略点头,心中不由得腾起一丝暖意,“其实没什么大碍。”

慕冰一身白衣,仿佛融进了冰雪之中,冷冷地看着对面的两个人,那个一身青衣,很飘逸的少年是否就是中原第一大势力凝碧楼的楼主冯炎秋?那年轻女子是否就是凝碧楼四大护法之一的凌云或清梦?她暗自思忖,但始终没有定论。

“青锋剑,或许,你今天,又要沾满许多人的鲜血……”冯炎秋好似没有听到慕冰饱含杀气的话,轻轻抚过手中的青锋剑,仿佛自言自语,淡淡道。

“呵,我或许杀不了你,但我可以先杀了她。”慕冰目光一转,冷冷地指向凌云。

凌云淡漠地一笑:“我看你没这个本事。所有想要杀我的人,都被我杀了。”她淡漠地扬起手中的剑。

“那我倒不妨试试。”毫无预兆的,慕冰放下手中的斧头,轻喝道:“莫翎羽,结诛天阵!”在一片天伐族人中,站在中央的少年莫翎羽一扬手,天伐族人顿时换位,纷纷站立,神情肃穆,莫翎羽白衣轻扬,一头蓝发在冰雪中显得尤为醒目:“囚封天之道,改换地之魂,亡众生之灵,起众心之魔,结诛天阵!”

凌云的瞳孔微不可察的一闪:“楼主,这阵法不简单,我先去一试。”冯炎秋淡淡地点点头,目光中一闪而过一丝不安,随即又幽深地看着中心的阵眼。

被慕冰放下的大斧化为了无数的碎片,纷纷扬扬的落下,融进了每个族人的身体里。箍在斧柄上的金环复又回到慕冰的脖子上,从每个天伐族人的头顶上,飘出一缕若有若无的蓝色气体,渐渐的凝聚在一起。

慕冰站立在原地,神情好似献祭一般庄重,她素手一挥,双手勾勒出一个柔和的弧度,脖子上的金环刹那间金光熄了下去,周围蓦然间出现了无边无际的浓雾,伸出手,连五根指头都无法瞧见,更别谈看见周围人了。

“不好,这迷雾有毒!”冯炎秋心生警惕,低下头,查看地上的冰雪。他赫然发现,原来一尘不染的冰雪不知何时已经全部变成了浅灰色!仅仅是十息的功夫,好剧烈的毒!

一片朦胧中,只听得有阵阵琴声传来,这琴声不同于无尘的古琴,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一般充满诗意,也不似秦王破阵乐那般充满豪气,更不似霓裳羽衣曲那般奢靡,这琴音,带着无穷无尽的杀气,听着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想要情不自禁地伴着音乐而战,仿佛战死就是归途。

琴声陡然一转,轻的几不可闻,轻灵灵的好似从九天落下的玄音,九霄仙音落凡尘,一片平和之气,与之前的杀伐之音迥异。凌云忽然心生警兆,一道道劲风扑面而来,她剑一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她轻喝道,身形如蝶,轻盈飞旋,春江花月夜剑式的第四招随即施展开来,如风,如影,如剑,不可捉摸却又无处不在。

一剑刺中。“啊!”慕冰蓦然一声惨叫,凌云的剑不偏不倚的插在她的心口,好在被内甲稍稍挡了一下,刺得并不是很深,凌云“刷”的一下拔出剑,鲜血直流。她脸色苍白,目光冷淡,仿佛穿透了重重迷雾,冷冷地看着凌云,让人不寒而栗:“你可曾听说过末法血劫?”她的声音犹如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同地狱的幽冥之音,让人胆寒。

“末法血劫?不好!”凌云的脑海中蓦然浮现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大约在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铸剑大师名叫欧冶子,欧冶子的一生铸了无数把剑,但其中最为凶险的一把就是末血剑。传说,末血剑并不是欧冶子亲自铸成,而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女,跳入铸剑池中,献祭而成。越女苦恋越国大夫范蠡,而范蠡却带着西施去了西湖上泛舟,越女伤心之下,舍身献祭。铸出来的末血剑,倾尽了越女毕生的血泪。这是一把遗恨之剑,夙愿难了,留待后人去圆梦。

但是,剑铸成后不久,又出现了一位奇才,那就是薛烛的高祖父薛尘。薛尘此人,一生沉迷于剑道,尤其钟爱末血剑,终于在晚年人剑合一,将末血剑融入体内,练成了末法血劫。所谓末法血劫,就是将对手对你的伤害加倍的返还给他。薛尘练成后也觉得威力太大,加上自己差一点走火入魔,于是就将末法血劫的功法谱埋藏在地下,待后人改良。

但是,这三百年来,从未有人练成末法血劫,这是一部早已失传的功法。

凌云诧异道:“你怎么会末法血劫?”慕冰冷笑一声,忽然间眸中有一丝血光一闪而过,凌云只感觉到自己的四肢无比沉重,莫说拿剑,站立都是问题,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口仿佛被利器一刺,低头一看,满都是鲜血流了出来,落在湖色衣服上,显得触目惊心,她轻咳一声,不曾想咳出来的满是鲜血。

慕冰手指轻轻划过自己的手腕,凌云只感觉身体一震,一道深深的印迹出现在自己的手腕,经脉俱断,她盘膝坐下,凝神静气,内视自己体内的情况。真是一看吓一跳,凌云赫然的发现,自己体内的所有经脉上都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缝,五脏六腑也都呈现出一种毫无生机的灰褐色,恐怕她很难坚持下去。凌云手一翻,手中出现了一个小药瓶,她倒出了一颗晶莹剔透,洁净无瑕的小药丸,挣扎着服了下去。

慕冰看着她,冷笑一声:“末法血劫之下,从没有人可以活。”她手一挥,更多的浓雾向着凌云处漫去,她被呛得轻轻咳嗽起来,一缕鲜血挂在嘴角,更多了一份病态美。

慕冰站立在原地,手中好似出现了一架虚拟的琴,琴音骤然响起,铿锵有力,宛如铁血军人奏响的军歌。琴声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平和,时而杀机四溢,虽然听似杂乱无章,但却不经意间击中了人的心弦,叫人不禁深深沉醉其中,随着琴音不断震荡,不可自拔。

“心魔曲!”冯炎秋冷笑道,周围依旧是一片浓雾,什么都看不清,心魔曲,只能对付心智不坚定的人,对付他,恐怕还不管用。

“凌云怎么这么久还没动静?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冯炎秋思索片刻,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担心。

慕冰冷笑一声:“我一定要引出你的心魔。”她手指在无形的琴弦上滑动的更快,琴声也越加激荡,忽而手势一缓,琴声一顿,又转柔和,仿佛拉开了记忆的帷幕,引发人的回忆。

琴声灵动,似九霄仙音,一个个音符,跳跃在人的心间。琴调一变,变得极为深沉,带着深深的惋叹,莫名的苍凉,远离红尘,红尘是远了,可红尘中的人却难忘记。那些不愿想起的记忆又一次浮现,冯炎秋不由得低低一叹:“赵无尘,父亲,沈楼主,慕容幽雨,还有凌云……”凌云,说自己对她一点感情没有肯定是假的,只可惜,自己是注定要孤独一辈子的。

凌云静静地坐在地上,倾听着慕冰的琴音,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幽冥曲,虽然动听可是总不能长久。

“你会在动情的那一刻死去……”当年,沈楼主看到决心练无情道的她,轻轻一叹,“潇儿,别太勉强自己,可莫要炼情成锁,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别人,徒增痛苦。”

那年,她叫何潇,十六岁。

就像所有悲剧的开头都是个喜剧一样,她曾经也有过一段美好的童年。小时候,她的父亲是岱朝一品大官,官至太尉,为三军总司令,小的时候,物质生活是富裕的,只可惜,盛名之下,都是孤独。因为惧怕父亲,小时候,邻家的小朋友从来不和她玩,她只能独自一人在家中看书,习字,做女红……

这样的日子也是不长久的,她六岁时,禁军首领连轻鸿起兵反抗岱朝,最终取得了成功,建立了靖朝。而她的父亲,就是连轻鸿所杀的第一批人中的一部分。

母亲带着她拼死逃脱,从此以后,两人相依为命,她渐渐长大,只可惜,若是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下去,又怎么会有今日的凌云?母亲长得实在太美了,我见犹怜,何况是那靖朝初建时如狼似虎的官军?

有一天,她做梦也忘不了,有个官军首领,很小的官,看到了母亲,就直了眼,点名说要母亲晚上去陪他。母亲当然不答应,谁知道,那官军首领就看着她,威胁到:“你女儿虽然年纪小,但是姿色也不错……”母亲只好含泪答应了。

从此以后,天天都有这样的叔叔前来,有时是官军,有时是街坊邻居中赚了一笔钱的富人,她家的生活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但是,每当她走出去时,街坊邻居总是对她指指点点,背后的流言蜚语也就多了起来。

终于有一天,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她闯进家门,质问母亲:“这一切,是不是真的?”母亲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定定的看着她,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

年少懵懂的她怎么能读懂母亲那双慈爱的目中有多少苦楚!她就当母亲默认了,不禁怒从心起,抬手就甩了母亲两个嘴巴,随即哭着跑出家门。

“小丫头,怎么了?”一身白衣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面色苍白,一双眼睛深不可测中却带着丝丝温情,就那样,默默地看着她。她只感觉到心底最后一丝防线也已经崩溃,趴在那男子身上哭了起来。

三剑楼随笔篇10

刚开始接触到《红楼梦》时,泪湿透了枕巾,感伤黛玉的葬花泣泪,喜迎刘姥姥进大观园,为金剑投井而感到悲伤。再看《红楼梦》时,真真正正领略到了他人所说的:人性的迂腐和心机,人目的干疮白孔,尽收眼底。家族的兴衰,封建的社会更是揭开了真实的内幕。叛逆和孤傲,贤淑或狠毒,全都深入人心。多少人无不惋惜,感叹……

从此,生活中更添了一丝惆怅,哪怕是一曲哀沉的小调,一朵残花或败柳,也能回古望今,泣如雨下。

后遇保尔•坷察金,再随鲁滨逊孤岛求生,看三毛沙漠寻梦,才真正开始懂得人性的美丽,世界的真善美。乐观使一个人面对挫折却能微笑度过,好比霍金,张海迪;乐观使诗人提笔挥洒那满腔的热血与抱负,好比杜甫;乐观两鬓斑白的花甲文人仍愿干骑卷平冈,好比坡。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明快是品书之人所能感受得到的;“长风破流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足以令沮丧自馁的失足昔重扬自信风帆;更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那股气魄令读者哑然,而我也不例外。

路漫漫齐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追寻那条充满书韵的道路,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