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03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1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原则

艺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思想进步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艺术门类以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能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艺术教育在我国各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大学生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不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是使自身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以后学习、工作中的长远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有其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公共艺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实施的教学原则应适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在校生的能力水平。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一)智育目的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但它却和智育关系紧密,相互联系与渗透,尤其是学生从中、小学模式化的线性教育进入到大学开放的发散引导式教育为主的阶段,艺术的智育目的显得尤为重要。智育是知识与智力的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许多知识教育,如基本的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鉴赏及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等,这些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和增加知识面。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许多智力教育,如艺术感性思维的创作方法,艺术想象及联想的表现方式,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技能型建设者。

(二)德育目的

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起着指导教育方向的重要作用。而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内容与任务上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良好的效果。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各任课教师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过程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使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渗透德育这一重要目的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向。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来说,要使学生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对各种艺术门类认知与理解,并通过对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深入学习,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审美观,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的合格人才。

(三)美育目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为美感或美学教育。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目的一方面融入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上。美育目的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其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主要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声音所反映出的自然美、思想美及艺术美等内容与形式的鉴赏、感受来实现的,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培养审美感受力。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对现实事物、思想意识、艺术作品等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些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得到审美过程中的愉悦感,提高学生发现、感受事物美的能力。3.培养审美鉴赏力。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授审美常识、艺术史论、艺术作品赏析等相关知识与能力来进行的,最终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及理想。4.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体现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赏析环节中,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以引导、开发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对身边与艺术作品中相关的事物“再造想象”增强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德育摆在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首,所以,高校各学科教学都必须围绕德育这一目标开展工作,使其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形同手足密不可分。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也能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来看,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联系与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艺术教育往往是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使学生不仅在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想象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还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间接承担了道德育人的作用。传统的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较为生硬,缺少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而艺术教育则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它主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听语言运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接受道德教育。所以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

(二)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方式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教学是以感性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无论是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史还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赏析,大都是教师以感性的语言讲解使学生理解、感受到各种艺术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大学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得现代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蓬勃发展,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艺术社团,公共艺术课教学就是这些艺术社团活动的扩展与外延,艺术社团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就更加的规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理性的技能与技巧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完成感性的课堂教学后,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对艺术社团中的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法指导。这一知行统一观,反映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把握和贯彻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2

关键词:体育、艺术2+1 解读 标准 要求 对策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预示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始。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标志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加强。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重申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同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要求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一通知的颁布,说明了国家在教育中长期的发展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来实施。纵观这些年,下发的政策与文件年年有,在解读这些政策与文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各个政策与文件都存在一些漏洞与缺陷,结合笔者学校的基本实际情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实施的有效性及延续性,所做出的改革和改革前差别不大。只有切实认清了这些漏洞与缺陷,才能更好地促进改革与政策的实行。

一、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提出的基本背景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学生体质没有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现了体质逐年下降的态势。2010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报道:《中国国民体质连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日本》,中国虽然在亚运会199金遥遥领先,但我国国民体质10年来却不断下降,有1.6亿人患高血压,有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75%的国民处在亚健康状态。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比率在世界上均高居前列。全民体质一直在下跌,青少年运动严重匮乏。从1990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我们的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的国民体质10年间不断下降。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监测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其中,反映耐力素质的长跑下降更为明显。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可以看出,如果任其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年代,青少年的体质将越来越差,难以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要求。在国民体质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11年又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同年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

二、“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提出的重要作用

“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的提出,在国民体质下降及传统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艺术2+1项目”的提出更注重各个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式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普遍采用应试策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造成人的其他素质低下,不利于人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提出有助于改善各个阶段学生的体质状况,提高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连续的国民体质下降、亚健康威胁着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寿命减短,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艺术2+1项目”的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各个阶段学生对于体育与艺术项目的兴趣,奠定终身体育的目标,提高体育与艺术的能力,改善体质和文化素质。再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提出,体现了体育与艺术项目在各个阶段的开展得到了重视。在国外,体育与艺术项目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这几个项目也成为了国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从而使这些国家国民的素质一直保持高水平,体育及艺术相关的学科发展也极其迅速,不断实现创新,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效益。所以,“体育、艺术2+1项目”的提出,对于素质水平及生产力的提升有重大的作用。

三、影响“体育、艺术2+1项目”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体育与艺术教育状况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体育、艺术2+1”的提出必然面对很多困境,需要解决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这些影响项目开展的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改善,那么这个项目就没有往下实施的延续性了。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社会共性现象,严重阻碍“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家长和学校在学生受教育阶段,追求的都是升学率,对体育与艺术并不重视,以致于学生对于体育艺术项目的作用得不到深刻的认识,从而忽视体育与艺术的发展。第二,各级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体育与艺术项目得不到深入开展。纵观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场地设备、师资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缺乏的状况,难以支持体育艺术项目的深入开展,成为阻碍项目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第三,教师对于体育艺术教育理念的传播不太正确。由于体育与艺术项目的教师本来在工作岗位上就得不到重视,加之其文化素养水平的限制,造成了这两类老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传播不够正确,主要体现在放羊式教学和应付式教学两方面。第四,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存在歪曲的情况。在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过于强调学习、考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学习的负担,使得各方面兴趣的培养不到位,影响了学生的心智的发展。

四、“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现行的缺陷与漏洞

在下发的“体育、艺术2+1项目”通知和政策中,笔者认为,存在着一些缺陷与漏洞,需要建立体系和完善内容。第一,监督机制不完善。要求中没有明确指明如何建立监督体系,谁来监督,怎么监督的问题。第二,目标设置不明显。在实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没有提及具体的时间目标,在时间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设立基本的身体素质指标和艺术能力指标。第三,内容要求不细化。在内容方面,缺少细节项目的选择性以及各个阶段学生达到何种要求的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第四,评价体系不强调。在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质以及技术技能、文化修养等方面是否得到提高。第五,兴趣培养模式不突出。通知要求中,没有在兴趣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任何的要求,即如何使用教授、宣传、培养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体育与艺术方面的兴趣。第六,有效延续性缺乏。在项目实行的过程中,有效延续性尤其重要,在下发通知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项目要求,使其发展成为一种高效的模式,不断向下延续,而不是今天发一个通知,明天发一个通知,到头来难以实行。

五、促进“体育、艺术2+1项目”实行的对策分析

第一,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各级教育局加强对各类学校项目开展的监督,实行常年不定期检查的监督机制,重点检查项目开展情况,学生体质变化情况等。各类学校则加大对于体育与艺术项目科组的管理力度,建立监督、检查和工作评比制度,教师嘉奖制度等,以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有效设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包括体质目标和技能目标。如在小学教育的阶段中,设置用多少年达到什么样的体质,掌握各个项目中什么技能等。

第三,细化项目内容的教学设置。即细化在各个阶段中的要求,如学生在2+1项目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拓展性的内容。例如武术项目中,学生应掌握长拳的何种套路,何种基本难度等。

第四,建立有效的兴趣培养模式。在学生对体育锻炼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合理强化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教授、宣传、培养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体育与艺术方面的兴趣。

第五,政策与各个阶段教育之间应设立有效延续性模式。主要体现在政策的阶段性深化改革,各个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教学之间保持教学的延续性。

第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场地设备的缺乏现状,提高相关科目教师的待遇水平,重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体质连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日本.南方周末,2010-11-30.

[2]赵松.论“体育、艺术2+1项目”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154.

[3]陈丽娟.中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具体化措施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160.

[4]王晓倩.体育与艺术“2+1”项目开展的瓶颈及推进策略[J].体育科技,2011,32(2):128-131.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义务教育;“体育、艺术2+1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加科学健康、生动活泼的体育和艺术活动,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可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健身、娱乐性正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具有战略性重要的意义,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具有独特功能及优势。

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面临困难与问题

1.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中,特别经济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堪忧,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严重不足,远远未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致使义务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难以得到保证。无法满足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求,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广东省对乡镇体育场地的投入是贵州、江西、青海、四省投入总和的63倍,进一步表明在民族农村地区不仅是体育器材,音乐和美术器材也极度缺乏。

2.农村地区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和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低等问题在当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现实问题,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差,农村体育教师跳槽现象严重,许多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美术、音乐教师,体育师资的缺口仍然很大,在一些偏远地区,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甚至存在兼职代课现象。

3.追求升学率,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强调要求学校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但在一些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还没有实质的改变,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不足。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跨度十年的对比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少年儿童睡眠时间在持续减少,近八成的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不论是学习日(周一至周五)还是周末,孩子们的睡眠时间都不足8小时,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为9小时。有49.5%的学生认为睡眠不足的原因是“作业太多”;32.3%的学生认为睡眠不足是因为“写作业太慢”;24.4%的学生认为睡眠不足原因是“学校要求到校时间太早”;13.4%的学生认为是“校外补习太多”;6.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家教补习”造成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优势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990年国家体育委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记载和统计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有近千种,其中汉族的民间体育项目有301项;其他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其数量、内容和形式之丰富堪称世界观之最。民族传统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可选择的内容,形成宽松、和谐、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同时在体育课堂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能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教学中摆脱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了增强教学吸引力的目的。

2.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纵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大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游戏娱乐形式开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健身性。它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承方式,许多传统项目极具美学意义和美的艺术创造。如壮族的抛绣球,布依族的丢花包,黎族的跳竹竿、舞龙、舞狮等集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文化艺术与体育得到和谐完美的结合,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3.德与体的高度统一,身与心的协调发展独特的教育功能优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属民族文化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性,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是时展的需要。对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当代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4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情况

现有中小学70所(小学41所,中学29所),学生5万余名,艺术专任教师296名(音乐教师144名、美术教师152名),外聘管乐、京剧等艺术教师72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实施各项有效措施,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局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制定艺术教育工作方案。以“抓普及人人享有,抓重点打造特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普及艺术教育和创建特色活动项目两项工程,以形式多样艺术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评选奖励机制为推动力,不断深化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成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校长负责,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具体抓落实,有计划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生艺术培养和艺术特长生选拔、升学机制不断完善。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性高、形式丰富

中小学积极组建校园艺术团和文艺社团,现有合唱队、舞蹈、京剧等近十个种类152个校园艺术团队,有573个学校文艺社团(音乐137个社团,美术128个社团,动漫、摄影、飞镲等其他类型308个社团),专用教室231个(音乐93个,美术84个,篆刻、版画等其他54个专用教室),2万多名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其中音乐4700名学生美术4800名学生其他12000名学生),学生参与度近50%。

中小学每年以艺术展演、文艺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100%。近三年来,学生艺术团先后参加了世界华人艺术节钢琴大赛、全国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健美操大赛等活动。在第十八届“海门艺术节”游园活动中,中小学艺术特色校、幼儿园和青少年宫书画院的200名师生共同参加“‘艺术蓓蕾绽滨海’——少儿艺术才艺展示”活动,师生共同展示了书法、篆刻、版画、藏书票、剪纸、刻瓷、刮色画、面塑、丝网花、集邮等才艺,得到游园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赏。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近年来,德育科积极推动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广泛认可。目前,一中心小学、上海道小学、实验中学和六中分别成立了铜管乐队,盐场小学的飞镲队、河头小学的落子队、浙江路小学的腰鼓队、向阳三小的秧歌队、桂林路小学和馨桥园小学的版画社等校园艺术社团初步形成规模。

德育科组织部分学校艺术教师到北京观摩学习,学习之后,各校借鉴先进的训练和管理经验,积极对各自的队伍进行节目的改进和创新。一中心小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将传统的铜管乐坐式演奏改编为行进表演,使表演更具观赏性;浙江路小学的腰鼓和向阳三小的秧歌不仅保留了原有广场舞蹈健身的功能,而且经过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结合。各校结合校情积极开展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建设,涌现出了青少年宫的小海螺艺术团、一中社团、六中铜管乐、实验学校民乐团、草小京剧、浙小腰鼓、馨桥园小学篆刻、中心庄小学楹联、贻成小学藏书票、徐州道小学集邮等一批在全区、全市、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教育学校。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30多所,占中小学校40%,其中小学达到20多所,接近70%。

(四)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校园艺术教育立足全面普及,整体提升中小学生艺术素养,重点培养艺术特长生。各中小学校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特长。今年,通过教育局组织考核认定的小学艺术特长生有797人,比去年增加241人,增幅43%,这也是连续第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共有133人通过市级中学艺术特长生认定,居滨海新区首位,实现连续三年10%以上的增长。今年共有31名小学毕业生通过初中艺术特长生考核录取,有13名初中艺术特长生被高中校预录。应届高考艺术类录取数量逐年攀升,今年有92名艺体类考生考入二本以上高等院校(2010年有43名,2011年有54名,2012年85名)。小学全面普及,初高中、大学有效衔接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五)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艺术教育,逐年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本学年达到112万元(教师培训费用12万元、专业团队建设53万元、购置图书及用品24万元、参加比赛经费23万元),为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得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逐年发展,变化很大,取得显著成绩,近3年来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获得116个部级、248个省市级奖项;实验学校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心庄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特色

(一)以比赛促提高,全面开展校园文艺展演活动

近年来,教育局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合唱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校园集体舞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水平。2013年6月初,教育局相继举办了合唱、器乐、舞蹈等专场汇演展评活动,全区60多所学校选送了150多个节目,2000多名学生参赛表演。经过选拔评选,推荐29所学校的60多个节目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目前得知至少取得两个一等奖,八个二等奖和八个三等奖,突破去年成绩(具体成绩下半年公布)。

上半年,结合滨海新区创建文明城区和海门艺术节活动,教育局举办了中小学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次活动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参与度和特色活动展示。三十多所学校参与编排的九个节目,既有传统歌舞的创新演绎,也有充满青春活力的特色健美操和行进中的铜管乐演奏,更有京剧联唱、武术表演等国粹节目的创新编排,充分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结合责任教育,深入开展“五爱唱读”工程

教育局德育科坚持将艺术教育与读书活动、责任教育有机结合,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五爱”歌曲大家唱和“五爱”书籍大家读的“五爱唱读”工程,在增强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学初,各中小学校广泛发动师生,精心选取歌曲和书目,调动学生参与合唱和读书热情。利用音乐课、晨读、大课间、午休等时间组织歌曲练习和读书指导,校园充满嘹亮的歌声和读书声。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开展“校园合唱节”,在班级合唱的基础上,成立校级合唱团,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此项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精神品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乐于读书的良好品质,营造出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三)发挥少年宫功能,拓宽校外艺术教育发展空间

青少年宫作为学生校外艺术教育重要部门,承担着中小学生艺术培养的重要职责。青少年宫现有声乐、器乐、科体、舞蹈、书画等33个科目培训班,每年为近万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艺术培训。青少年宫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文艺展演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百米长卷绘画比赛、“我的t台我做主”环保服装大赛、“大美滨海”幻灯片比赛、“秋风送爽含珍艺、丹枫迎秋蕴真情”送高雅艺术进军营等三十多场文艺活动,使60多所学校的12万人次学生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成立于一九九八年的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至今共参加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比赛活动100多场,舞蹈《踏浪》等近二十个节目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培养了宋佳(北京音乐舞蹈学校)、史丽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校)等十余名优秀艺术人才。青少年宫“永丰少儿书画苑”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举办师生书画展,积极推荐优秀学员参与市级比赛,为学员成长成才创设条件。

青少年宫充分挖掘自身艺术教育潜力,将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活动拓展到各中小学校,先后在新港一小、北塘学校、实验学校、一中心小学、草场街小学、上海道小学等十几所学校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专业课程,满足广大基层学校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拓宽艺术教育培训发展空间,为青少年创设和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不够

有些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认识浮浅,认为搞几个活动、出几个艺术尖子就是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白花钱”或“太烧钱”,不肯投入或经费投入少,不组织参加各项活动。一些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没有完整艺术教育建设的规划,人员配备不足,艺术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很少,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的学校没有艺术团队,社团种类少,参与学生少,艺术教育活动质量有待提高。

(二)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

中小学在艺术教育发展上由于发展基础、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明显的校际间不均衡的问题。实验学校、六中等传统艺术教育强校,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突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创新,学生参与面广。相较于这些传统艺术教育强校,更多的中小学校对于自己的艺术教育发展还没有准确定位,还没有找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还处于特色建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明显不均衡,现各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平均每校投入资金18096元,最多的桂林路小学投入20多万元,有6所学校根本没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有37%的学校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有22%的学校艺术教育设备满足不了教学和开展活动的需要。

(三)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本次调研中,38%的学校反映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专业艺术教师,导致规定的艺术课无法正常开设,更无法组织开展学生艺术社团;32%的学校反映目前学校艺术教师缺少专业培训,艺术教师专业素养达不到学校发展需要。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艺术展演中,学生服装整齐,而指挥教师却穿着休闲服装登场;有的指挥教师节奏把握不准,或有气无力一副病态。展演中个别学校学生演唱集体跑音;有的学校选送节目几年不变,这都说明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高水平艺术团队培养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中小学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目前仅有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更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艺术教育迫切需要打造更多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团体,从而带动艺术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作为各学校艺术社团骨干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却出现了报名和招收人数萎缩的情况,特别是高中艺术特长生招不足人甚至招不上人,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五、解决存在不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艺术教育认识,完善艺术教育培养机制

全面提升中小学艺术教育水平,需要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尤其是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要使学校上下形成这样的共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不仅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需要,更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更要保证内容上的赏心和悦目;学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艺术特长,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熏陶培养健全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

因此,要积极开展校长、艺术教师艺术教育培训指导,以研讨、学习交流、比赛、督导等形式,加大指导、评比、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认识水平,丰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加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创建机制,完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施行艺术教育评价奖励机制和艺术教师定期培训机制。

(二)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规范艺术教育课堂管理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务使艺术教育课开齐率和开足率达到100%,坚决杜绝削减、挤、占、挪用音乐美术课现象,确实保障学生美育教育时间和效果。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引导艺术教师不断加强艺术课程研究,深入探索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艺术项目,使校本课程与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衔接,递进发展。

各中小学校要在教育局配齐配足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基础上,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各中小学校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基础上,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域艺术资源、教师特别是艺术教师专业特长和技能、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学生易学会、好掌握的艺术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各中小学校每年要有计划地举行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和校园合唱活动,有效组织班级人人参与;成立校级艺术社团,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和精品打造。以此活跃学校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四)注重艺术特长生培养,促进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艺术特长生是各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是有专业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扩大艺术特长生招生比例,既有利于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扩大艺术人才培养范围。因此,在继续坚持小升初艺术特长生加分和艺术特长生免试提前录取政策基础上,增加艺术特长招生优惠幅度。建议将初中招生比例由原来的2%提升到4%(力争与体育持平),扩大高中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数量(二中申请20XX年招艺术特长生),同时进一步降低录取分数(由原来的5分(一中)、10分(紫云等)降到20分、30分),使更多的艺术特长学生享受到政策,激发家长和学生坚持艺术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要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艺术教育项目有序衔接发展机制,为艺术特长生专业发展建立制度保证。推广六中经验,以班级为建制成立乐团,特别是一中、二中这样的完中校,有利于项目持续发展,形成规模。

(五)打造精品艺术团队,引领艺术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

教育局要制定完善学校文化艺术特色发展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对艺术教育发展有序、形成规模、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各中小学在发展声乐、舞蹈、绘画等大众项目同时,要关注地域特色项目的发展,发掘传统文化特色,集中力量打造版画、铜管乐等特色项目。依托特色学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成立中小学版画工作室和中小学铜管乐团,积极推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发展地域特色,培养艺术特长学生提供人才保障。

(六)强化艺术教育师资培养,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要求,完善艺术教师评价考核办法,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参与教研活动等多方面表现与实绩对艺术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督促指导艺术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支持艺术教师的理论业务学习,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研活动,鼓励支持艺术教师组织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在配齐艺术教师开足艺术课程基础上,积极吸纳有艺术特长的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艺术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不断壮大艺术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5

[论文关键词]全人教育艺术教育全人发展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

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

关于“全人教育”,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罗杰斯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人的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组成: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这六个方面就像秋天庭院里开放的大波斯菊一样,每个花瓣代表一个方面和谐发展缺一不可。”隆·米勒认为,全人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智能,包括学习和识记相关信息的能力、创作批判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情感,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关怀,包括对那些感动他、吸引他的事件的关怀;三是身体,身体上的发展不仅指健康、营养、体格健壮,也指能够意识到身体不可能完全承受感情的压力和创伤,而且身体可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缄默知识;四是社会,主要指人们道德层面的发展;五是审美,即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六是灵性,指人在身体、社会和其他个性特质之外的内在特征。在上述六种基本要素中,精神性要素处于统领地位。隆米勒指出,精神性要素比知识技能更重要,教育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而应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以及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精神体验和人格全面培养。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强调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要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半个人”。全人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无限发展潜能的有机体,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成为“全人”的潜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刺激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艺术教育对全人发展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的生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学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载体的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的整体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和谐地将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及社会关系等不同方面融合在一起,促进着人的整体发展。

(一)艺术教育促进人的智能发展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蕴涵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智育过程,它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欣赏、表演、训练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而且借助艺术这一媒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因其自身生动具体的特点,而使受教者长久不忘。再者,艺术的思维方式是直觉加灵感,“相信直觉和灵感”也是科学思维的特征。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迁移到人们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为科学活动带来活力。

(二)艺术教育促进人的道德完善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柏拉图认为,“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以美求善是中国儒家的美学传统,以美辅德,讲的是艺术教育的道德功用。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发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桥梁。

(三)艺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优秀艺术作品对人心灵的涵养润泽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带来震颤、神驰、愉悦和慰藉,这是理性说教所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经过一定艺术熏陶的人,与自然万物有着更多灵性的沟通,更具有灵通的心境与悲怀之情,因而也更热爱自然与生命,更具有豁达平和的胸襟,更能体验、享受、珍惜生活美好的一面。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的生活方式是使社会走向和谐安乐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人文修养,改善其精神品质,完善其人格,启迪其心灵,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熟。可以说,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完整全面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艺术的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功能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其使命在于成全人的全面发展,以全人教育的视界投向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便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艺术教育实践

(一)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全人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其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而不是要把人培养成为工具的人、片面发展的人。关于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并没有权威表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的艺术课程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本次课程标准强调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了以往的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认识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重视部分学生,忽视面向全体;重视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以全人教育为导向,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不以课程为本,更不能以技能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为艺术而艺术;面向所有学生,不是面向少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二)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多元性

教育目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必须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样依赖于教育内容这一载体。全人教育强调多元化的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强调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的通识学习,以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动态发展。艺术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包含音乐、舞蹈、美术、雕塑、书法、戏曲、话剧、影视欣赏、文学等不同形式,各种艺术形式因为具有共同的艺术要素和形式规则而具有关联沟通之处。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育内容却相对狭窄、贫乏,往往只局限于美术、音乐、舞蹈,美术和音乐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画画和唱歌。从全人教育的目的出发,依据通识教育理念,就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更具深度和广度。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各艺术门类间横向融合,二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各艺术门类的横向交叉融合,指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唱歌、绘画、舞蹈等单一形式,更多的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质的融合,甚至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融合。不同门类艺术要素恰当的融合与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想象,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以及艺术感觉的形成。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指单一门类的艺术活动不但要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技法学习,还要注重艺术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多层面的感受。比如,某一类型的艺术活动中,可以自然、适当地渗透初步的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艺术的起源、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艺术家个人风格等。这样可以将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与情感、生活、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广泛、多层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重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6

关键词:艺术展演;推动;艺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注重人的创造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和主动精神的教育。早在1999年6月,我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指导性策略。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艺术素质教育是指,通过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艺术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辅德性、益智性、审美性四个基本特征,普通的艺术素质教育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素质教育标志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一、推行艺术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一)艺术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手段,科学是促进社会的科技发展手段,而艺术却是促进人文进步的手段。艺术以不同的美的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充实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由此,艺术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著名的《零点计划》,主要内容就是研究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时间跨度达30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项目研究。艺术以人文科学的特殊形式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其人文教育在人类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随着当代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社会的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战略中,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作用。

(二)推行艺术素质教育是我国时展的要求

艺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战略中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已予以高度注重,1988年美国公布了《走向文明——全国艺术教育现状研究》。1994年美国公布且通过了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确立了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赋予了艺术极高的教育地位,舞蹈首次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将舞蹈课程成为教育中的重要独立课程,承担着美育功能。美国在短短的历史中迅速找到了“艺术素质教育”这个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

而我国原本是有乐舞教育传统,却因历史发展遗失了这一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因以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目标,理工科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点,教育价值产生了偏差,教育结构向“重理轻文”严重倾斜,文科教育被削弱、艺术教育被忽视;时期,因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推进阶级斗争,艺术领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主要阵地,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被全面否定且加以批判。改革开放后,提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同步,艺术教育的发展才提上日程,但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崇尚的“唯理性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能力、个性成长、情感关怀,阻挡了艺术素质教育的步伐。直到2004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标志着艺术教育面对了每个学生,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推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重点,艺术素质教育迎来了它的朝阳。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

艺术素质教育是以艺术形式推动学生的素质提升,着重于人的艺术能力,培养艺术境界及形成艺术价值观为目的,它不能被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代替。艺术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推进社会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且终生受益的教育形式。

艺术素质教育并非专业性、成人化的技能性培训,它作用于每一个人,具有普及性;它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创造力、确立的健康生活态度和培养学习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有各种形式,如音乐是听觉艺术,在音乐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舞蹈以肢体语言来传递丰富的情感,以情唤美;美术以多变的线条、多样的色彩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不论是哪种艺术形式,它们达到同样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健全人格,创造自己多彩的人生。艺术素质教育以其生动的形式弥补了之前应试教育的缺陷,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形式。

二、以艺术展演为平台推进艺术素质教育

(一)艺术展演现象

大型文化艺术展演是指“大型文化艺术展演是一种以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为主题,以艺术表演民俗展演为内容,以一国、一省、一地区、一民族等的全民名誉为命题标志的数千人、数万人直接参与的全民性文化交流艺术展演”。有研究人员提出大型艺术展演概念内涵有:“规模较大;有目的性;对受众具有吸引力;投资主体与参与组织众多;对主办地带来效益;涉及艺术类型多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已经举办了三届,艺术展演主题鲜明、影响面广、场面宏大、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现场感强。大型艺术展演活动是以艺术展演为媒介,通过“艺术形式一艺术氛围一社会文化发展”逐层导入的方式,达到艺术展演目的一种公共艺术活动。

(二)艺术展演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展演担负着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角色。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更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催化、巩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学生除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外,也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媒介与平台。

文化艺术活动的展演包括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舞台艺术、影视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出色的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和各地人民的自身聪明才智,体现了各地精深博大的文化,引导未来人才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质以促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社会文化艺术的进步。

(三)艺术展演推进艺术素质教育的优势条件

1.艺术展演是推进艺术素质教育的平台,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艺术展演是艺术文化的汇聚交流地。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节目实质是艺术文化的承载体,艺术展演成为了艺术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出人们对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汇聚人们对于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引发观众对艺术文化的各类思考,在全国范围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各种不同艺术文化通过艺术展演中交流碰撞,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自我发挥和主动表现,为实现艺术的美育功能提供平台,为培养新时代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好充分准备。

艺术展演是全国性的活动,活动时间跨度长达三年,参与人员包括各类各级的在校受教育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届活动覆盖了全国80%的中小学生。每届广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都分别评选,仅艺术表演类(舞蹈)约200个优秀作品,获奖地区覆盖全省各市各地区,极大的促进形成本省本地区的良好艺术文化氛围。

2.艺术展演是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目标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教育目标即实现艺术的美育功能,指在教育中通过舞蹈、音乐、美术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通过艺术展演的作品,参加展演的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美、培养创作美的能力。

通过视觉与听觉去感受艺术展演活动中作品的学生,同样能获得对艺术的熏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辨识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及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比如艺术中的舞蹈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自我美、认识自我美、鉴赏自我美、创造自我美和超越自我美的一种美育形式和教育方式。在艺术展演活动中,舞蹈作品中的学生通过艺术化动作提高对美的领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主动展现自我的美和创造美,培养自信阳光的性格,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促成了个体的良好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三、为艺术展演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艺术展演为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在活动推进的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艺术素质教育目的,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造力为出发点,避免追求成人化、职业化,回归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提供思想认识的保障,突显艺术素质教育的地位

艺术素质教育对人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功利主义社会下的“应试教育”却给素质教育带来思想上的困扰。“应试教育”使人在追求成功中变得越来越僵化、目标越来越唯一,经济发展中的“应试教育”产物只会成为缺乏创造力与高远理想的机器,社会将最终推动发展动力。由此,艺术素质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显得尢为突出。

为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提供思想认识上的保障,需要端正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思想,积极认识艺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深远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思想品格,确立面向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艺术展演是面向全国民众的公开演出,主要目的是展示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健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美的追求。鼓励参加这个活动,展现感受学生的公共形象和感受到美丽的心灵、高尚情操,宣传主流的社会文化,引导形成核心的社会文化,最终促进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避免走向急功进利的误区。

(二)加大活动实施的制度保障,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实施普及化、层次化

加强普及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教育的现状:我国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市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高中选修模块中开始开设《音乐与舞蹈》课程,之前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程,舞蹈是没有通过学校课程普及。而美国早在1994年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已经将舞蹈课程单独设置,使之成为教育中的重要独立课程,承担着美育功能。由此,艺术课程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应成为重要的课程教育内容,其中中小学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大学的社团活动及通识教育课程都应成为普及艺术课程的重要桥梁。在艺术展演活动中分别设置舞蹈的“普通组”“专业组”及评奖的比例中“普通组”比“专业组”的奖项多,可以看出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

加强层次化。艺术素质教育应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应:通过国家课程改革的,在小学、中学、高中都分设艺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与活动设计、评价标准;在艺术展演活动中分别开展“中小学艺术展演”和“大学生艺术展演”,且在“中小学艺术展演”设置“小学组”“中学组”,分别在不同年龄层次进行活动展演。另一方面,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依靠氛围引导,还需要立体性综合引导,如从政府承担的教育职责进行行政管理、从学校承担的教育职责进行艺术教化、从家庭承担的教养职责进行间接支持。艺术展演活动是由地区—市—省—全国层层推进的,而每一个作品的展示演出都离不开活动的组织、学校艺术的教育及家庭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桂生.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0(1)

[2]肖媛妩.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初探.中国艺术研究院[J].2004.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7

一、开展“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制定了《天大附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局的有关要求,XX年2月我们制定了《天大附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方案》要求从XX年4月—2008年9月开展阶段,面对全校同学开展工作。

2、健全了管理体系,强化了目标管理

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是学校体育、艺术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的全面实施,我校自XX年开始把“项目”纳入到各班目标考核中,这一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各班和全体教师都把“2+1项目”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体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实施“2+1项目”是以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先导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市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关键,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的建设力度:一是提高教师认识水平的;二是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努力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三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专项2+1项目教育科研活动。

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特别是把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广泛深入的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有力的促进了全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各位老师和广大同学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

自实施“2+1项目”以来,我们通过宣传、组织培训,督导检查等措施,不仅促进了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转变了观念,切实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寓教育于“项目”之中,使每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体育、艺术教育。

2、增加了投入,改善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硬件建设

为促进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我校增加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投入,购置或自制体育、艺术器材,组织体育、艺术活动的经费达元,目前基本达到开展活动的硬件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几个月来,我们充分2+1工程这一有力契机,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体音美教师队伍,在区里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计划的体音美教师培训工作,校内培训体音美教师10余次。为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4、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

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课堂教学是基础,广泛开展课外、校外体育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在开足、开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同时,以体育学科和课外活动为突破口,带动学校艺术学科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课外文体活动新局面,我学校共有常年坚持训练的体育运动队、艺术团(队)3个,各种兴趣小组10余个。并且在不久前在区运动会和艺术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5.学生的参与率大幅度提高。

自开展2+1工程以来,学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纷纷选择了自己或喜欢或擅长的项目,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处处可以看到学生刻度练习的身影,可以体验到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各班都涌现出了几个“特长生”在协助老师,使班级水平共同上台阶。

以上是我校“2+1项目”开展以来的总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继续努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把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8

荷兰的艺术博物馆教育模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观者提供不同的教育功能。同时,各艺术博物馆根据自身不同的性质,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提供特殊的教育项目,包括对在校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对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对成年人的成人教育等。面向民众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参观者对博物馆展品的认知度,更以普及教育的形式提高了参观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及鉴赏能力,使到艺术博物馆参观成为有意义的一项教育活动。各艺术博物馆在开展的各项教育功能中,均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基础教育。

我们以国际权威的aRtCYCLopeDia检索目录[1]中有记录的51家荷兰艺术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2家艺术博物馆有专门针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项目或相关课程,占所有艺术博物馆的82.4%。只有不到一成的博物馆对小学生收取很低廉的门票费,其余九成多博物馆均对18岁以下青少年施行门票免费的制度。由此可见,荷兰的艺术博物馆注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并有一套完善的针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模式,鼓励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一、以学校为单位的艺术教育项目

(一)将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搬到博物馆里的教育模式:

荷兰的艺术博物馆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以学校为单位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小学生提供专业的人员解说、并准备了相应的教材供师生学习。这种将艺术教育课堂搬到博物馆里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可以在小小年纪接触到一流大师的名作。耳濡目染的热爱上艺术,热爱参观艺术博物馆,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将教学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即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以著名的梵?高博物馆(VanGoghmuseum)为例[2],博物馆的专业老师为小学生提供博物馆展品的专业讲解,并着重介绍作品的艺术性、探讨梵?高诸多主题性肖像画背后的故事,如绘画技巧、色彩运用、构图形式、光线、绘画材料等。同时,提出相关问题与前来参观的学生进行互动教育,探讨梵?高生活的历史环境及其艺术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专业老师的讲解会有所不同。整个讲解除了用母语荷兰语讲解外,也为国际学校的学生提供了英语讲解服务,使他们可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博物馆还针对小学生的教育从不同几个方面准备了专业的教材,包括专门为高年级学生准备的插图版的小说:《文森特?梵?高,一个艺术家的奋斗史》;博物馆编写的方便学生了解梵?高坎坷的艺术人生的教材:《梵?高的信件:艺术家自述》;及揭示19世纪末期艺术史上相对不知名的“自然主义艺术运动”的教材:《现实的幻象》。专业的博物馆教师讲解及教材配备,为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小学生了解梵?高及其同时代艺术家、艺术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二)在政府的参与下,艺术博物馆为小学生提供专业艺术课程的教育模式:

有些城市由于政府相关文化部门的参与,将小学教育与该城市的艺术博物馆教育相匹配,在将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搬到博物馆里的教育模式基础上更进一步,由艺术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为小学生开设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

海牙市政府为海牙市的所有小学提供了名为“文化名册”(Cultuurmenu)[3]的教育项目。所谓“文化名册”教育项目,即政府与海牙市内的十七家文化机构(以海牙市各著名博物馆为主)合作,为小学生提供课外教育的机会。通过对不同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参观,激发小学生对过去、对现在甚至对自我的认识。每个文化机构都在这个教育项目中立足某一领域,与学校的必修课紧密连接,推出适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课程,使孩子们在参观中得到教育,热爱学习热爱文化。

参与到“文化名册”教育项目的十七家文化机构中,有六所艺术博物馆,根据每家艺术博物馆各自的性质及不同的特殊情况,对小学生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六家艺术博物馆分别是: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海牙市立博物馆(GemeentemuseumDenHaag)、埃舍尔博物馆(escherinHetpaleis)、梅斯达格全景画博物馆(panoramamesdag)、梅斯达格藏品博物馆(DemesdagCollectie)、及海边雕塑博物馆(museumBeeldenaanZee)。

以埃舍尔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是参与到“文化名册”项目中唯一一座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自称为“图形艺术家”的埃舍尔(m.C.escher,1898-1972)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数学?容,包括分形、对称、错乱空间、密铺平面、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多面体等。他将精密的数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向观众展示一个全新的多维空间。埃舍尔博物馆里除了展出其生前作品,还运用现代化的光电模拟等形式,通过三维空间实现他在平面上展现的错乱空间及无限延伸的世界。

“文化名册”教育项目与埃舍尔博物馆的合作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带领学生们参观埃舍尔博物馆。针对小学的授课特点及埃舍尔艺术中的精髓,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线(水平,垂直,对角线)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们动手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重组、摆放,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模型。同时,通过探讨埃舍尔的艺术,在平面绘画中,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能力。

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在学校进行的,根据埃舍尔在意大利拉维罗的一幅黑白版画,要求学生们进行填色游戏。只不过游戏规则是,要求学生们通过观察原画的复制品,将原本画面中的黑白两色进行颠倒,填出与原画相反的黑白关系。

这样的教育项目,即开发了小学生们对艺术的喜爱,同时将授课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大大启发了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刺激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艺术博物馆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将教育的理念从最初的艺术教育拓展到人文、科学等各领域,使小学生们在教育的最初阶段接受各学科交叉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甚至将来人生的择业做了极好的铺垫,这些最初的基础教育对他们影响深远。

二、课外及家庭为主的辅助艺术教育项目

(一)为小学生提供的课堂外的艺术教育模式

除了以学校形式接受教育外,荷兰的艺术博物馆还开展类似“夏令营工作室”、模拟艺术家创作现场、参与式涂鸦等互动式艺术教育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以梵?高艺术博物馆为例,根据梵?高博物馆自身特点,这些艺术教育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小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接受艺术教育,亲自动手、动脑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这些课外艺术活动包括:锻炼小学生们利用电脑进行剪切、拼贴能力的“卡米尔(Camille)的西洋镜”教育项目;锻炼小学生动手创作能力的“工作室教育”活动;锻炼孩子们观察能力、对色彩、物体辨认能力的“寻宝活动”及“填色游戏”教育项目。这些教育项目,使得孩子们在娱乐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观察力,并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开拓创意思维,并最终体现到动手能力上。

(二)以家庭为单位接受教育的艺术教育模式:

荷兰的一些艺术博物馆还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参观艺术博物馆,以家庭为单位接受博物馆的艺术教育。

鹿特丹现代艺术中心(KunsthalRotterdam)是荷兰重要的现代美术馆之一,整个美术馆拥有33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每年承接25个左右的展览。除了基本的小学义务教育外,针对低年级儿童,鹿特丹现代艺术中心推出了“家庭年卡”优惠措施。鼓励大人与儿童一起展开“探索博物馆”之旅,并为儿童提供手工制作、猜谜、游戏等环节。同时每年夏季提供儿童乐园活动,每年秋季安排家庭参观特殊展等。

除了重视基础的小学教育外,80%的荷兰艺术博物馆还提供中学教育,20%的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提供高等教育。同时,还有十家博物馆提供成人教育、专业教育,使对民众的教育贯穿各个年龄段,做到以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为根本,衔接各年龄段教育,为提高整体国民艺术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由此可见,荷兰艺术博物馆对国民的艺术教育从小开始,引导启发相结合,并积极的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让孩子自发的爱上博物馆,爱上艺术,久而久之成为荷兰人文化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并延续至其后整个人生阶段,使受教育者习惯性自发性的接受艺术教育,将每到一处参观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艺术、接受艺术教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

正是由于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对各年龄各阶层受众群体提供的完善教育,使得荷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普及甚广,并进一步推动了其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艺术教育融入到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良性循环的带动了荷兰艺术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也从而提高了荷兰整个国民的艺术修养及文化修养。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9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国家素质教育体系中彰显出来,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力、想象力,以及使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要求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并且强调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加强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继续深入做好高校艺术教育,现就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以及相关问题与同行交流。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特征

1、情感性。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之一。它首先激发人的情感,然后波及理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情感交流包括艺术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会艺术的丰富审美情感内涵。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使它对人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穿透力,而且细致、久远。

2、形象性与生动性。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形象性与生动性,这使得它能激话人的艺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感染人、影响人。人们在观赏艺术作品时,原有的观念会无意识地被激起、被改造、被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也极大地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直接目的。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雅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学生开启智能,发展形象思维。绘画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空间想象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话动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得到完善,发展学术文化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的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等。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话动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3、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歌剧对推动中国革命斗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98年中国发生的特大洪灾,全国军民奋勇抗洪,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许多高校抓住这一题材,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形式再现军民抗洪的英雄形象,使大学生深受感动,彰显了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

4、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的艺术教育要心智和技艺并举。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话动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丰富的教育实践证明:经过艺术熏陶的学生容易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小。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技能训练误区

这是对大学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化的理解,目前,仍有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就是“学着唱唱歌、跳跳舞、看看电影……”。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技能教育和技法训练.但决不等同于此。艺术教育是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让学生获取基木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如果把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为仅仅是技法训练的简单综合,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那么,大学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木质,走入误区。当前,由于受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发展为艺术技能教育的“惯性”继续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用专业艺术教育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看重艺术竞赛成绩,以艺术奖励评价艺术教育效果等等。这种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李岚清曾指出过,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绘画、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素养。客观地说,那种专业化倾向的艺术教育只是“狭隘”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转贴于

(二)非艺术化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大学艺术教育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话动,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当成一种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开启学生智力,以至于把艺术教育纳入了德育和智育的轨道,导致了大学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特点的非艺术化现象。这种现象是与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和艺术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真理的形象化的表现,是另一条达致真理的途径和工具;认为艺术能“寓善于美”,能把道德训诫和伦理信条用一种生动有趣、富于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到艺术教育观念中,就会过多强调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的功能,而无视审美性、艺术性这一艺术的本质特性,无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等方面。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已成为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一大误区。

三、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

美育是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具有自身独特发展规律的整体,它具有自身特殊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融美于心灵”的作用,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产生美感,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陶醉,潜移默化地使心灵升化。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用美的艺术作品来教育人,其教育过程就是学生对美的感知过程,使学生处于对美的感受和感动的能动的激情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越是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高尔基则说得更具体:“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更好、更美。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坏的——仇视人和丑化人的东西,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庸俗贪婪的小市民习气所造成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敞耀。”这说明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情感实现的,它与通常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教育形式不同,甚至有时艺术教育引起的作用比后者更大。艺术类课程以其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相得益彰的方面,又要重视美育的客观规律性,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规律,逐步探索完整的美育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1-2门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同时保留目前的选修体制,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其次,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可能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理工科大学可以多开设艺术与科学互相交融的课程如《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数字艺术》等,综合性大学则可以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课程如《艺术哲学》等。当然,还要狠抓课程体系寻找相应的师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公共艺术教育要而向全体学生,艺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了让普通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可以尝试开设多门艺术实践课,如钢琴入门、手风琴演奏、数码摄影、吉他演奏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办更多的艺术实践话动,如艺术比赛、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展演话动等,使师生广泛参与、各方面普遍受益。

(三)提高艺术课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专业基础要过硬,人文知识要丰富,要善于将艺术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讲解。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讲求针对性,注意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以达到艺术欣赏课的最佳效果,另外,任课教师还应科学、正确地选取教学内容,选用优秀的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学校要成立公共艺术课教学研究机构,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审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尔基,论艺术,高尔基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艺术教育的目的篇10

关键词(冒号):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冒号):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冒号):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