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34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2

一、会计人才培养相关文献回顾

从现有文献来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但会计教育落后于会计变革,培养目标侧重于专门技能教育,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教育方法仍侧重于灌输式教育。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网络的不断推进,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重要性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难以应对复杂的职业能力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数量庞大,但卓越人才匮乏,存在“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满足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需求。李启平、王冠(2011)认为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有利于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徐晓媛和史代敏(2011)指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在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能力上存在差距。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很多学者展开了研究。程书燕(2011)提出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质疑-互动式”教学模式;王树国(2011)建议通过实施“英才班”培养计划,搭建研究型、自主型学习的平台;丁凯(2011)提议采取双学位制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曾庆玉、姚梅林(2011)认为,应构建会计人才的“适应性专长”培养模式。传统会计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围绕会计制度和准则,缺乏组织决策能力的培养,大多从专业知识内容体系构架(刘曙霞,2011),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任务重、缺少新兴会计学科、涉外会计知识和双语教学课程及恰当的评价体系(张倩、陈英,2014)。衡翠、李丹、移峥峰(2011)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创新文化环境的缺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研究发现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远远低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认知水平,亟待推进各种创新性教学方法改革。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依然以学科供给为导向,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忽视具备实务和通用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培养的会计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导致这一现象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单一师资力量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一)校内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传统会计人才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很多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和扎实,但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难以将经济活动发展对会计技能的需要融入课堂教学,远离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而且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但经验丰富、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外语水平有限,年轻教师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难以在双语教学和国际化会计知识传授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差会计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通常是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来完成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大都设有校内会计手工操作和电算化实训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机会,进而提高实践能力。但由于实验操作大多与理论教学分离,实训形式比较单一、机械化,实训内容重复性强,学生缺乏兴趣,进而导致实训整体效果较差。另外,组织学生去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企业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到相关单位财会部门的生产实习,针对性又不强。且毕业实习环节也受到很多限制,如: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到单位实习,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建立比较困难,尤其是针对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更难找到相关单位进行跨国业务实习;即使有单位接收会计实习生,也不愿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财务数据,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其实践能力。

此外,各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校内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术性,偏离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实践基地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

三、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关系网络的应用对增强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适应能力、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既要依靠学校内部资源,也要牢牢嵌入实际的经济生活,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笔者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构建多维模式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一)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素

(1)关系网络。社会网络视阈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校与外部环境建立各种关系网,强关系有利于传播难以量化和表述的隐性知识,弱关系有利于获取异质性信息。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网络模式中,应从时间和情感上多投入,与社会兼职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网,以获取丰富的资源。

(2)需求定位。社会网络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责任履行的需求;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和国际化需求;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社会兼职导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的需求等。目前,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高层会计人员比较稀缺,尤其缺乏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开拓意识的卓越会计人才。因此,在社会网络视阈下,必须正确定位会计人才的需求导向。

(3)信任机制。信任程度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社会兼职导师对学校和会计学生的信任,是保障整个网络培养模式得以运作的关键。因此,通过建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制度约束和组织惯例,形成良好的校企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机和机会主义行为。

(4)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良好的伙伴关系得以稳定而健康地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由于部分学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会做出破坏稳定伙伴关系的行为,影响会计网络培养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应建立奖惩机制对愿意合作、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激励,对有损整体利益、违背职业道德的自利行为给予惩罚。

(二)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网络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市场和会计职业组织对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兼职导师与学校教师应共同研讨,讨论教学大纲,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会计实践相衔接,编写以公司真实业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教材、教学案例、网络教学系统等。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将记账业务、审计业务等引入会计实验,在校外兼职导师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与纳税申报过程,使学生了解真实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业务。为满足区域服务的需求,针对矿业会计方向,根据矿业背景开设《矿业企业会计》、《资源会计》、《工程审计》、《煤炭会计实务》等课程;为实现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贸易》、《国际会计》、《涉外税收》等相关课程;针对资格证书的考取,如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aCCa)等职业资格,可以开设《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审计》等课程。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启发式教学;由问题结论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由注重记忆转变为综合应用,积极引导问题教学、自主学习、案例教学、基于课题和项目的教学。在教学考核时由终结式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而并非以期末一次闭卷考试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时调整教学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施“双导师制”。优秀的师资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内专职教师与社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承担会计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积极到会计实验室、企业进行实习,同时,高校也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吸纳一些资深的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担任校外导师,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或指导,以提高会计应用能力。另外,鉴于卓越会计人才国际化的需要,会计教育者还要注意掌握并提高外语水平、国外会计准则以及跨国企业业务处理方面的能力。

(4)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会计人才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完善校内会计手工仿真模拟和电算化实训室;其次,通过考察企业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选择恰当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所联合培养实习体制。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等方式,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前瞻性、应用性认识,提高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满足国际化的需要,还应努力建立海外实践基地,为掌握跨国业务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论

社会网络视阈下的会计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会计学培养方式,校内教师掌握前沿的会计学术知识,社会兼职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实践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模式的协同,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卓越会计人才;同时,检验校内教师的创新型理论知识,拓展社会兼职导师的思维,并促使其知识的更新。基于社会网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促进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综合创新的共赢模式。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编号:GBC1212077)、“社会网络视阈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编号:GBD121301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编号:JGZ2012012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3]李远艳:《全球化背景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视角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6期。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3

艺术类人才是社会精神文明具体体现的角度之一,社会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艺术类人才,也离不开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会艺术类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是业余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各有其社会功能。艺术类院校对艺术人才的专业性、精英性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新时期艺术类人才的能力与实际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社会普及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国民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在艺术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中寻求突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传统的

培养方式,而传统的艺术人才评价体系与方法无外乎技能加专业的单一模式,更多情况下对于外在表演型内容的考量远高于对内在思维模式与知识、认知结构的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人才多元化思维特色的发挥,也将培养过程变得尤为单一化和模式化,不利于艺术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着大量人文课程的进行,考评环节并不注重量化手段的使用,更多着眼于思维形态的建立与行为和知识结构的同一性。而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相当的人文基础与考评者对被考评者的充分掌控与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就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革新

应用型艺术人才与传统的精英型艺术人才不同,其涵盖的范围要更广,实用性与创造性要更强,更能适应新时期多元化的艺术领域。对跨界、融合性艺术学科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培养理念。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

着重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21世纪到来时,对其他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达到完全理想的状态。而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创新与应用则更为重要,但显然在现今的培养理念下,并未达到对新时期艺术人才的标准要求。究其原因,与培养理念更新不足有一定关联。应用型艺术人才讲求对艺术理念与能力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表演,因此在对应用型艺术人才进行培养时,应立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不能过分依赖传统的观念,结合时代,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艺术本质是需要一定天赋的,而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挖掘每个人对艺术最大的体会与领悟力,结合其潜质为其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达到良性循环。在具体目标与指导下,人才培养的效率与动力会双向提升。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懈怠情绪;另一方面带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可以在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与需求上略早准备,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未来道路上,做好规划,能够将人才培养的成果早日反作用于艺术路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健全培养内容。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

非常侧重于艺术技能的提升。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脱离综合素质、强调技能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暴露了其弊端,在信息量迅速增长的21世纪,单纯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已经远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全方位的需求,要想成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艺术人才,博学的文化知识与发散性思维必不可少,因此在现今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内容的健全与调整势在必行。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艺术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同样作用于其他学科,想要培养出高规格的艺术人才,只有将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参透才行,这就需要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较多的充实。在其近年来的发展规律下,分支学科内部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学科表现是不同艺术类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不光是现今世界艺术人才的新兴趋势,也是国内艺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国内艺术人才培养内容中比较欠缺文学、鉴赏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更多侧重于对艺术本身探究的内容。这使得在艺术类学科与领域建设与扩充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而文学等领域对艺术本身的影响不可小觑,如能在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精髓,对于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都覆盖了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的范畴,如《戏剧文学、历史与评论》《艺术研究》《艺术史》《音乐管理与营销》等在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中非常少见的学科与命题。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方向,特别是在更高阶段的艺术人才培养中,理论水平的重要性更将进一步体现出来。

第三,完善培养方式。艺术专业多样而富于

个性,因此无法只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对艺术人才进行一刀切式实践。在具体人才培养方式下,以个别与集体,共性与个性,互动研讨,小组研讨等形式进行灵活部署,将十分有利于艺术思维的激发与启迪。艺术培养的最大特色是互为人师,这也是与其他学科教与学一言堂所不一样的地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直接施与者会从被培养者的反馈中总结出更实际的经验,反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在不同思维模式与认知角度的启发下,可以产生全新的思维方向,这也是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必不可少的创新技能。现今艺术类竞赛数量较前有大幅增长,而艺术类人才的应用之处也在艺术类人才竞赛中有着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方式中,合理融入竞赛项目,对培养实践成果是很有效的体现。此外,还需加强艺术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重。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式虽有艺术实践的数量,但往往是质、量难以兼顾,而一定数量的实践是对艺术应用最强有力的保障。在培养环节中,合理且丰满的融入艺术实践内容,对于新时期艺术平台建设与人才实践能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在培养改革中必须要践行的,有别于传统的看图说话。互动式学习过程的内容与结果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框与纹目。而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在过程中会迸发很多在命题下全新的艺术理念与火花,这些在传统的培养方式中很难成型。培养方式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成绩会产生质的影响。单纯追求内容的培养方式很难形成社会与艺术综合发展需要的根基。而追求内外一致的综合培养模式不单是对艺术人才自身的潜质激发也是对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本身的一种正面影响,可谓是双赢之举。

三、当前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在学校系统开设艺术类课程,对学校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特别是在20世纪初对学生的音乐艺术类课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新中__国成立以来,对艺术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专业性与全面性并重的境地。一方面,新中国的发展急需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如何在艺术人才发展道路上不断完善与丰盈更显得至关重要。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日渐成熟,但在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人才的供需失衡。近年来,随着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艺术人才的院校与社会机构不断增加。其中本科31所,高职42所,中职130余所,其他民营机构则更是无法统计确定。但如此规模还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据《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普及型与应用型艺术人才需求得以催生,而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精英型艺术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数量如此庞大的人才需求。

第二,艺术人才培养资源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为中心的艺术培养范围较为集中,且多为精英式教育,专业性很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人才的多层次和立体化培养,普及型与应用性人才明显不足。在西部地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相对较少,且师资不够均衡,这一方面限制了西部地区艺术人才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示了艺术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根本矛盾。

第三,艺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由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定位都是精英型人才,而如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精英型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很多艺术人才因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而没有很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未能在恰当的位置进行培养与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定位。

第四,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随着艺术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化,各类艺术培养机构应运而生。其中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培养机构发展时间并不长,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尚处于不断丰盈的阶段,因此使得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的配比是否合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与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需求的契合度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与细化,随着时间的积累与人才反馈,这一现象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第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艺术人才在短期内需求量急剧上升,导致很多艺术人才培养机构组建较为仓促,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缺少必要的人才与师资储备,导致其培养体系与人才模式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对外输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第六,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由于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人才经费支持,如没有非常完善可靠的支持很难良性运转,因此政府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与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亟待加强。

四、对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应以培育扎实的艺术表达功底为导向。这是对艺术人才考评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无论外延如何改革和变更,艺术最本质的是技术基础,但脱离其他而只谈技术则是矫枉过正,必须合理客观的将技术作为培养与考评的内容才能够真正为艺术服务,这是不可随意省略的艺术基础。在表达艺术与人的关系时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应以培育完整的艺术人格为目标。艺术培养是一种人格塑造的过程。因为艺术的产生就是一个复杂的性格再现的过程。没有完整的艺术人格很难谈及将艺术用心用情的完整表达。诚然,对艺术人格的考评是一个无法量化的过程,其难度要远高于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但这是艺术体系中必须下大力气完善与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从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与艺术现象的解读来进行。辟如,在当今社会的价值__观下,对艺术的地位与价值应进行深刻地剖析与思考。如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类似内容的辨析与讨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把握个人内心的思想层面,做好进一步的情感培养。

第三,应引导艺术人才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古今皆是如此。而在现今社会,能够坚守艺术的道德规范,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的艺术人才成了紧俏品和抢手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对艺术人才数量的急切需求;二是对艺术人才艺术理想的迫切希望。艺术与其他人文科目的本质区别之一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提升,是一项对量变引起质变理念践行得最为彻底的社会科学。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则无从谈及对艺术的贡献与对社会文明的推动。因此,在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确保人才具备正确的艺术理想是对前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撑。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实行,不宜硬性量化。

第四,应注重制订突出人才个性的培养方案。能够根据不同的人才优势与特点灵活掌握培养模式的调整,有所侧重,对人才的潜质、定位等可以做出平衡恰当的估量,这也是在正面作用于艺术人才能力考评环节的基础改善方式。第五,应注重将培养成果以专业汇报的形式加以展现。以一定形式客观衡量艺术人才的培养成果是激励机制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艺术人才最终的发挥空间即是将艺术成果向广大观众进行系统地展现。具体操作可遵循艺术培养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不能过于随意敷衍,也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掌握好展示成果的度才是施行好该方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在艺术人才培养中需要时刻动脑筋的难点所在。第六,应强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团队水平直接影响艺术人才培养的水准和规格,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取得高规格的人才培养成果,就必须要建设高规格的人才培养团队,而这一过程必须遵从科学化、规范化与严格化的原则,任何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绝不可有任何情绪化因素。在国内外艺术人才多样化的今天,衡量一个合格的艺术人才培养者的根本原则除了专业水平的层次与规格外,性格是否适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专业水平的比重。

五、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与报道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未来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以其提高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明确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模。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比例与同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艺术人才培养比例的比照发现,前者远高于后者,且一直在上升状态。这很直接地反映了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模之大。而这种规模的扩大是否迎合市场的需要,还是供大于求导致了批量生产?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纲领化的严峻问题。为了平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艺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应适当把住入口关。在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的同时,抓紧人才的基本素养的考量,并对当前的艺术市场需求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确保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又不会造成人才培养资源的过度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艺术人才的供需关系。

第二,对艺术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考量。在当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研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单纯的艺术能力表现已不再是重点。而在当前的艺术人才层次提升体系中,对综合能力的考察早已替代了以往只专注于单一的技术衡量。随着就业市场的紧俏,高学历俨然已成为了艺术人才的敲门砖。在大量艺术人才涌入市场的大环境下,是否能够坚持学历与能力的对等性是一个十分需要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收紧入口,提高出口。抬高人才提升的入门标准,对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考量,宁缺毋滥。把住人才的输出标准,在应用人才的平台与通道上实现双向选择,全面考察。当然,这种提升绝非朝夕可成,需要长期进行严格把控才会有较大的改观。

第三,开展多层次艺术普及工作。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立体层面的,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人才模式。而这无疑为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兼顾人才的专业质量,又要考虑其未来的工作可能以及应用范畴,尽可能适应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国家对高级艺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及物资投资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有一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业已在社会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与艺术价值;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取得预期的培养成绩,抑或是在社会相关领域取得的艺术回馈远达不到培养预期。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力求在多层次上下功夫,应至少对高、中、低三层次进行专门化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解决,在社会上进行艺术普及工作,加强对不同层次人才回馈社会文化艺术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通过艺术普及,提升社会对艺术的需求阈值,使不同层次的艺术人才均能在社会艺术工作中发挥其应有价值。第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求与国际接轨。俗话说:艺术无国界,一语道破了艺术较之其他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从事艺术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单纯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情感表达。这种特殊的方式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极强的挑战性与难度。在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道路上,除满足国内艺术需求以外,面向国际文化艺术舞台的信念与理想则是非常完美的终极目标。无论是西方古典艺术,还是民族传统艺术甚至新艺术,只有突破文化的束缚,受到不同民族、学派、文化背景的接纳与传播,才是真正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全部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国际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请进来走出去的文化精髓在各国的思想建设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刺激了许多新思想与新的流派。特别在艺术领域,与众不同成为了新时期艺术得以受到关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特殊时期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应时刻充满危机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更加多元的艺术因素加以贯通,将是未来在艺术领域取得成绩的制胜法宝。只有打开眼界走向世界,才能够将中国本土的艺术培养成果输送到更高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在目前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医学和发展和食品行业的价值非常明显。从实践发展需求来看,生物医学工程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强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十分的重大。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进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

1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难点

1.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难点。从目前的工作实践来看,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的情况[1]。其实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既要理论支持,也要实践工作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两者并重。但是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理论培养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实践研究满足不了理论发展的需要,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本质上都是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异化发展,所以在具体人才培养中,如何进行两者的协调统筹变成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1.2培养的针对性

针对性也是目前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难题。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中,某些方面的针对性是必须要攻克的,因为攻克某一点往往会带动一个面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针对性攻克效果不高[2]。而这种效果较弱的情况发生,一方面是对生物医学工程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不强。简而言之,在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性是必须要进行强化的内容,但是目前的人才培养,对于范围化过于看重,导致了对培养针对性的忽略,所以整个人才培养无法向高精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培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措施

2.1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对理论细节和实践细节进行区别研究。通过区别研究的深入,理论特点和实践特点会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第二是针对理论和实践的特点进行相关性融合[3]。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在检验理论的基础上促进理论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两方面细节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性的连接,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特点为根本展开。通过这样的结合,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会具有综合性的价值。简而言之,在进行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进行理论培养的加强,另一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培养的深入,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整个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得到加强,培养的效果也得到提升。

2.2在培养中实现针对性的突破

在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也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从研究上进行。在研究上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以加深有关研究的层次,这样,理论方面会实现突破。第二是进行人员的突破。人员的突破主要指的是在把握人员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势发挥,从而实现其特长培养[4]。简而言之,无论是研究层次的加深还是人员特点的成长,最终都会对作用于人才的综合价值提升,所以可以实现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针对性培养的强化,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稳步提升。随着培养短板的不断补齐,整个培养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性会的显著的进步,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

2.3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人才,培训导师以及队伍也必须具备高水平,这样,人才的成长才会更快,人才的质量也会更高。而为了打造专业化的培训导师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具有领域理论研究的人员做配合,另一方面要寻求领域内具有实践探索经验的人员做帮助。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水平实践人员的共同作用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才会更加的具有效果。简而言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人员来带动,所以重视培训队伍的水平提升,无论是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还是对医学工程本身的研究,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生物医学工程对于医疗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要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人才的力量,所以进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对于生物医学工作价值明显,所以分析其培养的具体方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费雅洁,王健.网络工程专业“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2):69-71,80.

[2]赵娜,马春雷,张栋.关于国际焊接技师在高职院校培养方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118.

[3]杨圣春.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6):32-35.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onceptanalysisandparadigmConstructionof

CollegetalentstrainingmodelConstruction

CUiYingjing,ZHanGZhenyu,wanGGui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Jinan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22)

abstractSincetheneed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explorethetalentstrainingmodestartexploringfurtherdemonstratestheeliteuniversitytrainingmodelisendogenousdrivingforcefor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istotakethecharacter,connotativedevelopmentpathoftheobjectiverequirements;andonthisbasisonexploringanumberofelitetalenttrainingparadigm,notingthattheconceptofinnovationintalentcultivationoftheneedtobuild"fullattention"ofthelinkagemechanismand"multi-skill"trainingspecifications.

Keywordshighereducation;elitetalents;trainingmode

1高校探索实践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高校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其中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大众教育的来临并不等于精英教育的衰落,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经指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都是科教兴国战略所必要的组成部分,哪一个方面也不能缺少,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这两者之间要适当分工,准确定位。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是矛盾的,我们要从辩证统一的角度衡量和协调两者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在立足大众教育的同时加强和改进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大众化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拓展和实践精英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是学生分层次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诠释。

1.2高校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里的人才指的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人才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的精英和代表,精英人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院校必须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大力培养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精英。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需求更加趋于多样化、复杂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变迁,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趋于多样化、多元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英化教育与以满足社会经济多元化需求为目标的大众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培养精英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是高校不可回避的时代职责和使命。

1.3高校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是避免趋同化、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数目逐年增加,处于同水平、同层次的高校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办学层次和类型不清,教师资源匮乏比较严重,盲目攀比、追求升格,甚至出现了“千校一面”的趋同化现象,学校之间为了争取优秀生源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高校趋同化的内生根源在于高校的办学定位不甚明晰、办学目标有待明确、办学理念有待拓宽,办学特色有待彰显。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突出重围,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是摆在众多高校眼前的重要任务,也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索。很多高校为了在竞争中立足,越来越认识到了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其中不断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培养出带有自己学校特色和烙印的精英人才,培养出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内能够引领风潮、独显的行业精英,对于提升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更会为该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生生不息的正能量。

2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若干构建范式探析

2.1高校探索精英人才培养要回归因材施教,贵在理念创新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进一步明确、分享、宣传精英教育理念是开展英才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一是要创新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培养,体现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是多层面的,因此开展精英人才培养,必须深入调查,要着力采取分层次、分类型、多样化、有特色的培养理念,研究产业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学术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更要在培养模式维度上打破校内与校外、国内和国外、课堂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的人为界限,建立有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人才发展的多样式、有弹性、可选择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2.2精英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全员关注”、“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关注”的联动机制

精英人才培养要做到实处,不单单仅是一句口号和一个方案,只有举全校之力才能落实好、见实效。高校要开展精英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形成“全员关注”的局面,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各学院也要通力配合,各部门要做好保障,校院两级领导、基础课老师、公共课老师、通识教育课老师、实验课老师、教务管理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等高校各个层面的人员力量要形成合力,全员关注,全员配合。“全过程关注”是指在精英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过三关,要把好“精英人才入口选拔关”、“日常教学培养机制改革关”以及“日常管理、实践、毕业就业升学管理关”,要将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念、目标定位、培养方式多层面结合的产物,涵盖课程配置、专业设计、教学实验和质量监控等多个过程环节。“全方位关注”是指要搞好组织机构、人员岗位、培养经费以及配套政策的全方位跟进,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试点和操作顺利进行,要深刻地认识到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克服有限理性带来的弊端和疏漏,就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做好跟进,搞好分析,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在优化、改革、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2.3培养精英人才“一专多能”培养规格:主动性、精细化、建构式、国际化、复合型、有德行

精英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多样的,但是笔者认为既为精英,首先要满足一专多能的特质,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有修养、有德行、有团队精神。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技巧,沟通、表达能力强,有国际化视野,有一定国内访学和国外访学的能力和经验,富有探索精神,善于理论实践结合,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储备和专业领域的先进科研能力。

注:济南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高校精英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1302)

参考文献

[1]教改联读班.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招生网.[2009-10-10].http://zsb.sjtu.edu.cn/fetchpage.actiontype=article&itemiD=28&subtype=sdb

[2]潘云鹤,路雨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ll):2l.

[3]程亚,周前进.华中大启明学院很诱人[n].武汉晨报,2008(9).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6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等等。作为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教育阶段总体教学水平,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无疑是提高其总体水平和素质能力的核心所在。

随着小学教育教学对象的群体属性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更为彻底,这对于小学教师又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有效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笔者认真研究和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如下几方面主要的特点。

1.各类师范院校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回顾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各类师范院校设立的初衷即为各个教育阶段培养专业的教育人才。在这些师范类院校中,即有专门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这些院校承担着输送和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大部分毕业生都已经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虽然近年来,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人才也开始进入小学教师队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师范类院校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健全。相比于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为健全。除了有明确的培养主体以外,还具备相对完善的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人才输送方式,等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此外,这套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选拔的覆盖面广泛,选材对象范围也会更加宽泛。

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近年来,各地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各个小学的班型不断扩大,对于小学教师的数量要求更多。除此以外,当前小学教育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教师和相关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现有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不但每年可提供的人才数量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而且在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改革。众所周知,教师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体。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小学教师具备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并首先达到素质教育实施者的要求。在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只有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提高教育和培养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质的突破和提高,才能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之中,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工作实施者的重任。

2.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通过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实现了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也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教学活动。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系统地接受各类知识,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3.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在充分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习终身制习惯的目标。千百年来,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普遍推崇。通过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师能够更加充分地施展自身独特的教学能力,也更加有助于其挖掘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潜力,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基础。

三、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暴露出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正如前文所述,各类师范类院校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这显然与其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相比于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机构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为先进,培养工作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合理开发人才的各项潜能。与之相比,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大量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造就出的人才,在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大同小异,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对于很多师范类院校来说,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很多年都在延用一套教材,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此外,一些师范院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就导致了这些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长期存在实践教学技能较差的问题。

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机制严重缺失。小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岗前教育培养,还应当包括岗位再教育和再培训环节。小学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样也会遇到一系列困惑的问题,需要在一定阶段后通过系统地教育和培训加以解决。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加之学校对于岗位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措施。一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广泛引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二是要提高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增加现代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三是要完善岗位再教育环节,提高学校对于岗位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文秘站:、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7-0021-0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当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路径之一。应用技术型大学c高职高专院校都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畴,两者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层次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会直接反映于学校全部工作的指向及最后所达成的效果上,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该严格界定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才能实现有的放矢,在服务社会、立足区域发展中,才能突显出人才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着重梳理出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异同,以为相关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表述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德国被称为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传承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属于两个教育体系的复合和交叉点。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对比,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中,应用科学大学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传授和积累技术技能为核心,培养的是工程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近几年的事情。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12月正式获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以中德学院的陶艺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力度挖掘出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学校理论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不同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实际的企业研发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并充实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以企业项目为驱动,以整套工艺技术流程认知充实教学内容,最后达到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技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指专科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针对于社会某一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较少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懂得某一具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可,重点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类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将技术人员的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实体,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工作中要求毕业生上手快、适应性强。同时,从学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各个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制造、维护、运行、检测、施工等工作;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相关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三)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1.人才培养的类型差异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分析定位,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工程项目中,工程型人才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申报、设计、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发;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化成实际的物质形态,具体从事现场的技术应用和实施;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将某种技术应用于特定生产过程的能力,只在技术系统中承担某一环节的技术操作。技能与技术相比,技能具有单一性、预定性、重复性及物化性的特点,注重操作技能的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不及工程型人才的专业和深度,相比之下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在技术能力的应用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上相比较,技能型人才更加突出的是其技能操作的熟练度,在技术应用的能力上,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没有可比性。基于人才类型不同,可以分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2.人才岗位的职责区分

从人才未来适应的职业范围分析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对岗位群,可以实现跨岗位就业,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职业的实践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生在时展过程中,能够适应岗位变迁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变化,同时具备理论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双重属性,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的高技术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实现就业。综其所述,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担负培养生产中需要的初级或中级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范围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相对狭窄,强调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一般企业部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大量高级技工主要满足当前各类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技术水平更高,适应的职业范围更广,职业潜力更大。3.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

基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相比,理论知识体系比较扎实和全面,面对的是岗位群。基于人才能力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对学生某一技术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偏重于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娴熟,提高生产效率。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生产现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在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于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基于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执行力和规范意识的培养,同时培养其岗位的责任心、安全意识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沟通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对技术的规定性不同

技术,而非单一的科学知识是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文字表述背后,其实蕴含了对技术知识的不同选择。从国际视野看,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是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从层次要素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层次的区别,不是单指表象上的人才能力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高低不同,而是本质上对于各层次人才的工作分工不同导致的所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的综合化程度、类型、工作情境、复杂程度的不可预知程度的不同。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选择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无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都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或岗位群确定各自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于复杂多变型技术任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与高等专科院校,定位于为社会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各种专t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实践工作者,培养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生产、装配、维修、保养等具体工作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后大多担任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核心骨干,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风向标,学校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围绕企业需求展开。例如,德国四年制应用科学大学把培养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学生未来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导向,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再以文化背景大体一致的我国台湾为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培育良好公民及胜任基层技术与服务工作所需能力,并奠定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能力,培养具有在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与发展的能力。可以看出,两者人才培养目标在规格上都强调在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人才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质上指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将技术设计、技术构想等原型方案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探视出并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底层技术人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咨询的能力;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指定顾客提供综合性服务并能够承担相应责任能力的人才。这也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核心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更要具备面对复杂的生产设备、多变的生产现场,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地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技术设计、开发、运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二)基于熟练强化型技能任务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比,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技术-生产”的领域中更接近于“生产”领域的位置,以“生产”领域为目标,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能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在生产一线只要作为从事熟练常规工作的技术员,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熟练化操作技能,这种熟练化技能与复杂的应用技术相比,通过强化训练就可以实现。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不只是具备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更强调“技能性”和“创新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同型异质特点。所谓“同型”,指两者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相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属性;所谓“异质”,指的是高职强调技能,属于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应用技术大学更多偏重工程技术,属于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技术对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型异质特点,是因为所要求的技术性质不尽相同导致的。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是面向社会一线岗位,重点在于培养“技术-生产”这一链条中的“生产”领域主要负责一线生产工作的技术工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培养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要能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不仅属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也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技术-生产”链条中的“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现场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并对生产现场进行指导监督、统筹管理,主要职业为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构建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在培养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中,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探索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资源平台,通过企业的实践项目驱动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可以实现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尚元明,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165.

[2]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

[3]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17.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06-16.

[5]刘德深,马凤鸣.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本科职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9-121.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l):6-10.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积极影响;培养策略

1现阶段企业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现状

1.1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工作经验积累过少

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所担任的职位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营销策划、财务、人资管理等,且工商管理人才一般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层的职务,因此这对于从业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另外也要求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工商管理人才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岗位,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岗位中很难将工作出色完成。大多数工作者在入职后,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而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地完成工作,对于难题也会无从下手。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从业者没有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不愿意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产生很大的差距,无法独立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他们大多倾向于纸上谈兵,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加剧了工商管理工作中各类问题的发生。

1.2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不清晰

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认知水平有限,认为只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便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岗位的工作。在新时期下工商管理人才应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水平无法与新时期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实现对接,这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3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同时缺乏创新意识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竞争、风险与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工商管理的岗位工作中,相关从业者往往较多地表现为安于现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严重缺乏,总体表现为工商管理人员在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水平都处于较低的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短期阶段性的经营目标,还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而言,都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要彻底转变思想,树立新时期的创新思维,在工作中必须要积极主动,不断创新,与新时期的发展保持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工商管理相关工作的健康开展。

2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加强培养和考核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管理人才也有层次之分,所以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简而言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首先对于刚入职的工商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刚出校门进入岗位工作,虽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除了对其进行岗位相关工作职责的培训外,还要对其专业素养进行培训,另外还要加强其对基础工作的操作能力,以使其更快地适应工商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其次对于初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在其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的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要对其在企业管理、组织协调、实践项目等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向高级工商管理人才逐渐过渡。最后是对于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言,针对这部分从业者要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以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从业者多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战略合作能力等等,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2对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采取分层目标设置方法

除了要对不同阶段的管理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以外,由于从业者个性以及理解程度的差异,在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中也要因人而异,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人才也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层次培养,根据个性化的差异,以及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培养,不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于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其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人才,要针对两种不同的人才类型进行不同的培养,对于理论性的工商管理人才而言,明确培养的目标,即要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更好地去指导相关的实践,以提升其实践技能水平,从而使其能够全面综合发展。在实践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其决策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促使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3重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不断创新产品以及拓宽业务范围以外,内部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也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最终都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只有不断保持创新的热情以及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才能始终保持与时展同步,因此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一直保持创新精神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如果通过不断的学习,从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汲取养分,并应用到工作中,以此来进行创新是不难做到的。另外,对于工商管理人员而言,更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在学习工作中要具有坚持的精神,要能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努力去征服,为后期工作的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在新时期下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对创新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使其意识到创新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意义,在实际的培养中,可以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进行讲解,以加深对内涵的理解,这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专业人才,为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健开展助力。

2.4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由于其较为注重对基础工作以及理论的培养,很难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因此不利于综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在现阶段,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时展的趋势,并能够应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通过网络教学,或者是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是非常高效的。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人才既能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后期的实际工作很有帮助。

2.5探索校企合作形式,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后备军

现阶段,企业虽然有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计划,但往往由于自身资源的一些限制,使得培养工作停滞或者不够完善。鉴于此种情况,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培养工商管理的人才后备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企业可以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以及人才需求规划,与高校共同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专业性更强的工商管理人才。一旦校企合作关系建立,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能够降低培养人才的时间和成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中。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储备军,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篇10

abstract:new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astheteaching-orientedinstitutions,aretotrainapplication-orientedprofessionals,soitisimportanttobuildqualitysystemoftheapplication-orientedprofessionalstraining.theprerequisiteoftheconstructionofqualityassurancesystemofapplication-orientedpersonneltrainingisschooleducationpositioning,thebasisistrainingprogramofapplication-oriented,thecoreisthereformoftrainingmodel,andtheguaranteeistheperfectorganizationmanagementandmonitoringsystem.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Keywords:new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personneltraining;qualityassurance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49-02

1问题的提出

在1999年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有相当数量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这些院校曾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它们的升格意味着社会、国家、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肯定,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后逐渐步入内涵发展的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工作重心也必然在升格后转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被淘汰,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构建符合自身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问题。与大规模的招生不相适应的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场地、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能够跟上张扩招的需要,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目前的重要工作。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根据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在这个重要文件中提出:“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其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经济社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2.2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不清、分类不明,导致大多数高校拼命往综合性、研究型的路上挤,人才培养模式趋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1]。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既需要一批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数量更加大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当多的行业,需求最多的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动手能力强的,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专业人员,也就是是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能人才。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其就应当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特别是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各个高等学校都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个任务更加迫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产生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进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行列,但是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的很多的问题,都影响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影响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由于主要任务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市场上的反应就是其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高等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就必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

3.1找准学校办学定位是前提所谓的学校定位,就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2],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所高校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状况出发,对自身某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校谋求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前提,也是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按照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原则,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准确是关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前提。我国高校目前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类型亦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属于教学型大学,因此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上不能搞攀比,不能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因此找准办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3.2修订完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3],对人才培养至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基本环节,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质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规格要求而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教学环节等等,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必须彻底完善修订其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中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及为实现此规格质量要求而建立完善一定的课程体系等等。

3.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对于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取得生存发展,必须彻底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破我国高等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关键。

3.4完善的组织管理和监控制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除了定位好学院的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还要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和监控制度。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的力量、组织起各个方面的资源,如果仅仅具有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而缺乏像对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缺乏相对应的质量监控制度是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只有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才能够调动起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有序进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规格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4具体做法

4.1制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规格在实践中,许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追求高大精,向一些老牌大学或者研究性大学的专业看齐,而不考虑自己学校的许多实际情况,往往照搬其他老牌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这样必然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但是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对其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办学总体定位,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突出应用型。我院在2009年度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特别是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研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一定要符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是说各行业生产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4.2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在综合分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院本身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出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能过分注重理论性课程,理论性课程做到“够用”就好,而要将大量的课时分配给实践性课程,“应用犁本科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而不要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尤其要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实践性。”[4]在我院的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都在缩减课时的情形下,加大了实践课时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文科各个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基本上都达到总课时的25%,而理工科各专业实践课时数量达到总课时数的35%。

4.3改革实验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改革实验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首先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同时加大开放实验数量,调动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实习锻炼。我院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特别是新增加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保证每个新增的专业、都能够有符合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

4.4加强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对于本科教育不熟悉,这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容易走上发展上的误区,各项工作往往会出现无章可寻的盲目情形,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就很有必要。从制度上规范化,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商洛学院为了规范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落实责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2009年全面制定、修订了各项管制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商洛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定》、《商洛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暂行规定》等58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工作流程,做到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学院设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加强教学的宏观检查、指导,成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通过随机听课、教学运行环节督查、教学文件落实执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种方式,形成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教机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工作学生信息员制度,通过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

4.5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我院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培养出能够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模块管理、分流培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市场就业要求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其自身个性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实际选择相应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应用性的课程作为支撑,学生选准某个模块,就选修这个模块的相应课程,就向这个模块方向发展。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我院根据市场需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我院与商洛烟草局建立定“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为商洛当地培养烟草种植管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4.6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商洛学院,由于主要功能在于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样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因为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商洛学院升本以后学院领导就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选配教师到相关学校、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进修、参加培训,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工作人员来学校任课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杜彦良.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C].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