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35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1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电业局在充分吸收其他单位员工职业通道建设中的精华,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创造行地开展了员工职业通道建设工作,从2006年起陆续开展了三明供电系统各级人才的推荐和选拔工作,经过6年多的努力共培养出省公司级首席专业人才11人、三明供电系统首席队伍53人,星级农电工120多人,一个横跨电力主要专业、覆盖全地区的专业人才培养梯队已初具规模。

构建员工职业通道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人员是供电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关系到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意识到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几任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工作,特别是三明电业局作为一个山区供电企业,随着近几年电网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流动的加速,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电网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摆在局人力资源部一个急迫需要破解的难题。

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梯队的先决条件。在制定“十一五”、“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三明电业局组织人才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提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工作整体思路,明确人才开发和培养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为“十一五”、“十二五”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面、明确了目标。

主要做法

一、多渠道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

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和难点部分是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是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保证。为此,要加快推进以人才评价、绩效评价、有效激励和保障为重点的机制建设。

一是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量化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开展考试、技能竞赛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积极推进人才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技能等级的评价与鉴定工作。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周期性地组织开展各专业比武和技能竞赛,为员工施展才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平台。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各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建设,仅靠一个单位自身力量要想建立各级、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是不可能的。建立以本单位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必须借助或参考外来聘人才评价标准。

四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类型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对管理人才着重考核专业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技术人才着重考核专业理论水平、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技术成果及转化效益、同行公认度;对技能人才主要考核爱岗敬业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打破身份限制、拓展人才选拔范围

以往我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是全民身份的员工,但随着我局用工形式存在多样化,除了正式员工外,其它身份如农电工、派遣员工和外聘工的员工也开始承担了主业核心岗位的工作,因此必须将其它身份人员纳入“四个”通道建设。

尽管县级供电公司员工素质与直属单位员工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事实证明了在个别专业中,一些县公司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将县公司员工纳入“四个”通道建设管理。

三、分专业、分层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

按照分专业、分层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的原则,通过“首席带新人”、“厂家带客户”、“离岗研修”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快各专业、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重视管理人才培训。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情景演练、项目攻关、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实战型”培训,着重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通过岗位交流、挂职锻炼、到先进企业实习和到国内外名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尽快培养出一批忠诚敬业、懂经营会管理、执行能力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是加快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不同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承担和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科技项目研究的机会;积极推进与国内著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联合,通过项目合作、考察交流、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为优秀人才指定导师或聘任为本单位兼职教师的形式,进行传、帮、带,促进优秀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加快职业化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结合国家“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福建省技术能手的选拔,积极参加上级机关举办的职工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将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考评、优秀技能人才选拔推荐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读书自学、观摩研讨、拜师学艺、师带徒和创新创效活动,促进岗位成才;认真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调动技能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加快提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专业技术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梯队建设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发挥经济利益和荣誉激励的双重激励作用,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倡导荣誉激励,进一步突出优秀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大力提升荣誉表彰的激励力度,充分展示人才的荣誉价值,发挥荣誉激励的鼓舞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培养优秀人才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物质建立激励方面,为加大对激励力度,我局改变了以往采用津贴补助的方式,而是采取了各级通道人员直接以岗级挂钩的机制,如职业通道六级人员享受本部门(单位)领导副职的岗级待遇,对于还没有采取岗级薪酬方式的人员才利用津贴制。同时加大了对进入通道人员的精神激励,通过让优秀人才参与专业会议、优先安排参加专业培训等机制,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

取得成效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以管理型、技术型、技能型和劳模型“四个通道”建设的实施为载体,带动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实施优秀人才选拔培养的同时,加强对一般员工的培养,通过发挥优秀人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在全局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们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经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梯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力、创新力得到了提升,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也对更好地掌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加速培养了电力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为电力企业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效的支持,同时为加强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二、构建人尽其才的人才培养格局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梯队人力资本

几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人才的竞争。相比企业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人才成为了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满足企业的市场竞争需求,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如何合理的组建一支布局合理、结构完备的人才梯队,使得企业一旦遭遇不可预期的人事变动,保证有持续的人才接替补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人才梯队建设已经被众多企业纳入企业管理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基于人才梯队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下文对企业如何进行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进行探讨。

一、人才梯队建设的定义

所谓人才梯队建设,就是指在企业当前的人才储备的基础上,未雨绸缪的进行后备人才的有效选拔与培养,并注重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年龄的人才梯队,避免企业的人才断层。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人事变动,企业能够有相应的后备人才接替。如何有效推进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弥合人力资本断裂的链条,已经成为多数企业领导层关注的焦点。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着手建立了后备人才管理体系。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稳定企业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和原则

1.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

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对人才建设的目的,本文有如下理解:

一是避免人才断层的现象出现,保障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企业一旦出现某一时期的员工流动量超过预期数值或者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的现象,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进行补缺,后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人才梯队建设就是为避免人才断层现象的出现而进行的后备人才储备,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

二是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使优秀的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储备人才,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刺激他们为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合理优化人才招聘,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员工流动性太高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招聘和开发成本,企业开展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晋升方式的配置,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企业。

2.人才梯队建设的原则

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本文认为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立足于企业发展,公正公开的原则。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基于可能会出现的人员空缺预期,是针对员工的弹性计划,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能仅仅是对空缺岗位的罗列,要放眼企业的未来人才需求,做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全过程的透明,推进人才的合理统筹,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优化人才梯队的布局与结构,提高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的效率和公平。

二是结合关键岗位需求,德才兼备的原则。企业的关键岗位掌控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控制着企业的关键资源,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在进行梯队建设的人才选拔时,全方面考查人才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三是对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进行定期考察,结构优化的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在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企业在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定期对梯队建设的成效进行考察,保证人才梯队结构的优化。考察的关键在于评估后备人才在多大程度上能填补重要职位的空缺。一般来说,企业保证80%以上的内部聘用率是企业人才配置成功的标志。如果外部聘用的员工过多,这预示着企业的培训效果的失败,同时也会使员工的离职率增高,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时,需遵循结构优化原则。

三、企业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的策略

企业想要更好地进行人才梯队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其次要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对人才梯队建设的认识

21世纪,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明确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引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对于企业的领导层来说,要加强他们对人才梯队建设的认识,只有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制定出相关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相关制度标准,进行专门基金的配备或者专业机构的设置,为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基础。由于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企业还应该不断深化普通员工对人才梯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员工了解人才梯队建设,认识到企业为优秀员工提供的晋升计划等,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为企业配备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最能反映企业地本质特征的,是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所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为人才梯队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实质上就是梯级式的培养后备人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提高人才梯队建设效率。比如企业可以让普通员工认识到,企业领导参与制定企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领导层对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视传达给员工,同时,各级企业内部管理者应承担企业人才培养的职责,并由上至下逐级贯彻,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3.构建人才梯队建设系统模型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应是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构建人才梯队建设系统模型应包括人才梯队资源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等五个部分。

人才梯队资源池是指企业可以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组建资源池,在组建时首先要注意资源池层级的划分,原则上每个层级均可以建立一个资源池,而企业一般关注重要的、高层次的资源池。其次,资源池的人选来源,一般包括通道之内和通道之外两种。最后,要注意资源池的容量,企业的人才梯队资源池一般是按照不同通道、层级建立的,每个资源池的容量是由企业对该类、该层级人员总需求以及总需求与人才梯队的比率所决定的,比如Ge的接班人计划采用的就是1:3的比例。

人才区分机制包含两个来源: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资源池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熔炉,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进则退”是最基本的区分机制。

人才选拔机制包括入池标准和筛选、淘汰出资源池,企业通过人才梯队资源池不断地培养、筛选后备人才,不断地提高企业后备人才能力水平。

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是指为了激励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后备人才的发展进行激励,比如借鉴iBm、华为等业界优秀企业的做法,梯队建设任务未达标者,不能得到提拔。

企业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人才后备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3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学术梯队建设创新机制 

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看该高校是否有高水平的学科,而学术梯队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抓好学术梯队建设,不仅意味着促进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和学术人才的脱颖而出,以及获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高校学术梯队研究现状 

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生存、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而学术梯队是凝聚师资队伍的核心。学术梯队是高校里面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的团体,是教师队伍的一种存在形式。学术梯队由学术带头人带领的同时,梯队内还包含不同层次水平的骨干成员和一般成员,成员之间在相近的学术领域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任务。目前关于高校学术梯队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之间的关系、学术梯队的发展规律和合理学术梯队组成的衡量标准等方面。 

1.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之间的关系。诸多研究者认为,高校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创建一定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象征,而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保证。创建高水平学科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2.学术梯队的发展规律。学术梯队的发展主要存在阶段性、冲突演化性和差异性三大规律。(1)阶段性演进规律。高校学术梯队的发展主要经历初步建立、适应规范、稳步发展和完善成熟四个阶段。(2)冲突演化规律。高校学术梯队内部的冲突主要来自梯队成员和梯队之间、梯队成员之间两个层面。其中,梯队成员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3)差异性发展规律。学术梯队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里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高校的定位和办学使命不同,从而导致学术梯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同。 

3.合理学术梯队组成的衡量标准。首先,合理的学术梯队组成中必须要有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梯队中的作用非常大,他需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能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学科前沿,适时地组织力量结合学科发展大方向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对梯队内的其他成员起领导和培养作用。其次,为保证学术梯队能够正常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学术梯队中要包含不同的职务比例、知识层次和年龄结构。再次,合理的学术梯队需要定期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效果。最后,学术梯队内部要有良好的研究氛围,包括全体成员团结合作、学术思想活跃、作风民主等。 

二、南京理工大学在学术梯队建设中的创新机制 

1.培训培养机制。学术梯队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同时进行,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要同时抓。外部引进需要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但对于已经入校且发展稳定的学术梯队成员,更重要的是做好其后期培养工作,从而使学术梯队内部的学历、学缘和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南京理工大学历来将学术人才培养放在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1)重视教师基本技能培训。教师基本技能过硬是培养好学生的前提,岗前培训、讲课竞赛都属于高校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范畴。岗前培训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法学、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把好教师上岗第一关;讲课竞赛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同行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2)积极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加强学术合作交流是促进学术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可设立一些科研项目,支持教师互访交流,吸收新的学术思想;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活跃学科氛围,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提高学科影响力。 

2.竞争激励机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詹姆斯的研究表明,如果对一个人施以激励,其能力发挥可以由原来的20%~30%提高至80%~90%。因此,要想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可以采取将竞争激励用于学术梯队建设中的方法。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选拔人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体来说:(1)改革薪酬待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是决定人在工作中表现的三大因素,其中尤以利益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通过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术梯队建设中,改革薪酬待遇是吸引人才、提高人才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只有使梯队内成员的付出和收获相匹配,才能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建立“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用人渠道。改革绩效津贴实施方案、对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实行额外奖励、对卓有成就的教师采取年薪制等,都可以有效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利益激励在学术梯队建设中的作用。(2)考核工作量。通过对学术梯队成员在个人聘用期内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有效判断其是否已经完成聘期工作任务,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教师考核一般分为见习期考核、首聘期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高校可围绕梯队管理多方调研,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制度中将教学工作量、科研奖励、人才培养质量、论文层次、成果获奖层次等指标进行量化。同时,将考核结果和津贴政策相结合,从而极大地调动梯队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3.评估评价机制。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乃至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可以运用评估检查的方式对学术梯队的结构和实力水平进行检验。梯队结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梯队内成员的层次水平、年龄和学历结构、职称分布、科研产出等;梯队实力评估应包括对梯队内不同层次人员的评估。评估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自评、他评、专家评、部门评和学生评等。针对某些高校评估过程中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新绩效评估激励制度要质与量并重,对文章他引率和影响因子等进行调查,从而有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同时,评估结果可作为教师职称评聘、津贴发放金额的参考。 

4.严格选聘机制。拥有精良的成员是学术梯队能否取得良好成绩的先决条件,因此,合理、有效的人才选聘机制对于学术梯队的发展至关重要。具体措施有:(1)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分批前往多个国家进行招聘,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2)严格规范人才引进程序。首先,各个学院成立师资建设委员会,严格审核应聘人资料,面试前对应聘人进行全方位了解。其次,应聘人现场答辩后,学院师资建设委员会投票决定其是否适合引进。最后,院系对拟引进人员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师资建设委员会最终裁定其是否适合引进。(3)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现象阻碍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可对毕业留校生提出严格要求,并严格控制留校生比例。 

5.助推发展机制。青年教师是学术梯队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关系着梯队未来的发展和兴衰。因此,应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体来说:(1)加大校领导联系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年学者协会”等平台的作用,畅通青年教师意见建议的反馈渠道。(2)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资助力度,推行青年教师融入团队、学科计划,组建研究平台。(3)结合“资金学者”计划的实施,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4)建立健全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和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5)推进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赴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培训进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6)加大推行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力度;制定灵活多样的薪酬管理模式,在分配中向青年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姜煜,付珊珊,吴华溢.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在高校学术梯队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1,12(4). 

[2]蔡亮.构建高校学术梯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0).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4

【关键词】企业;人才梯队;后备人才;建设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一种战略资源,对企业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满足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需求,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迫切需要组建适合自身发展、布局和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支完整的具有高战斗力与执行力的人才队伍。如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成为企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理论概述及重要作用

人才梯队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引出的一种新型人力资源战略建设概念,意即当现有人才尚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地有计划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也就是做好人才储备,以便当这批人才变动后能及时得到替补,而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同样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如此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犹如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样,故形象地称为“人才梯队”。

人才梯队建设的理论有很多,就现有文献来看,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潜能开发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冰山理论等。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把人力视作一种资源,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开发和管理,确立了人力资源在经济组织中的重要地位。潜能开发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通过科学开发,可使自身的潜能外化为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能力,强调人的潜能开发需要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相结合,其有效途径包括制定职业规划、充分幵发大脑功能、保持健康心态、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坚定意志、勤于思考、加强学习实践等。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潜藏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种呈阶梯状排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时间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需要的迫切程度并不一样。在激励人的行动时,只有针对其最迫切的需要实施激励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冰山理论认为,企业的人才结构如同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人人可见的正在维持企业运转的人才团队,海平面以下的人才群体是预防突发的人才危机,保障人才新陈代谢,时刻准备接掌重任的“候任梯队”,再往下是“深水区的冰山”,是供“甄选人才”之需的第三梯队。建立“冰山式的人才结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上述这些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对于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企业也在实践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人才塑造工程,对企业兴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保障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人才梯队建设除了满足企业当下的人才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未来因员工流动等原因造成的职位空缺得以顺利填补。其次,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消耗。员工的流动难免会增加企业的搜寻成本、招聘与开发成本,尤其是高质量的核心员工,需要企业为之付出高昂的薪酬与调试成本。再次,维护企业核心文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从而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措施

如果企业希望建立一支合格的人才梯队,在需要人才时,永远有合适人选,就必须明确企业现阶段及未来所需人才种类,合理地从社会和企业内部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并定期进行评估管理,调整、安排好人才职务,发挥人才最大潜力。其关键措施如下:

1.提高认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也是竞争优势持续的源泉。企业必须大力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储备,抓好人才梯队建设。由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决定了人才梯队建设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应不断深化认识,将人才梯队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持续创新性地推动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的组织运行网络,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为人才梯队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抓好后备人才选拔。后备人才的选拔首先要明确该梯队选人的标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选拔程序和办法,使具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得以胜出,从而提供机会和资源助其快速成长。而选拔标杆的确定,不仅要体现企业的长期目标,明确战略发展所需人才数量与结构,还要依据岗位特征设立量化指标体系,以便评估与操作。在方法上,应坚持内部选拔为主,为内部潜力者提供广泛的职业成才空间。同时,改进人才甄选技术。在深入了解员工关键资质的基础上,企业参照其发展意愿与业绩考核结果,运用权威或专业机构开发的测评软件,盘点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才。然后通过更为严格的竞聘程序进行优选,确保真正遴选出合格的后备人才。

3.采取有效方式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和个人特点,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包括培训课程、轮岗计划、继续教育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跟踪和反馈。一是培训课程。企业培训部门负责实施各项培训计划,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培训课程。二是轮岗计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侧重在为其提供宽口径的轮岗计划,使其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具备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为职位晋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继续教育。企业要为后备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选派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系统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梯队建设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可更好地选拔理想人才,提高人才梯队整体水平。首先,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通过构建不同通道、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标杆模型,定义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来组织实施绩效评价与考核。要建立专业、权威的考核机构,并完善优化考核流程。其次,建立和实施过程评估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各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对不同层次后备人才进行分类考核评价。主要从工作表现、培养结果及进步情况等方面了解。考核结果分优、合格、不合格三档。综合考评为优者,优先晋升;为合格者,继续进行培养;为不合格者,取消其后备人才资格,退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考核过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尽量寻求共识,保持及时善意的沟通,推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建设局面的形成。

5.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的有力手段。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应梯队人才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更包括员工的培训情况、绩效考核结果、获奖情况以及职业素质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精准的信息管理是保障人才梯队建设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企业要积极利用现有eRp系统,积极推进各级人才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5

关键词高校校报学生记者梯队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1校报培养学生记者的必要与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记者对高校校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功能和完成自身工作十分必要。

从人才培养职能角度看,培养学生记者是校报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虽未参与直接的课堂教学,但高校校报同样承载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记者参与到校报新闻采编工作中,可以使他们视野得以拓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从校报自身的需要看,学生记者是为校报提供稳定稿源、扩大校报影响力的中坚力量。专职编辑、记者少,工作任务重是校报普遍状态,需要建立学生记者队伍,以扩大新闻来源。另一方面,学生记者本身来自学生,最了解广大学生的生活。由他们组织文字形成的报道更更容易引起校内受众的共鸣。

对学生记者进行培养是校报诸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学生记者的培养需要面对以下两个挑战:

一是非专业,业务水平基本零起点,人才培养周期长。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能为校报提供更贴近校园生活的素材,但绝大多数来自非新闻专业,缺乏专业知识。因此,要保证办报质量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以保证他们的稿件有较高质量。高校校报往往出版周期长,容量也有限,这使人才培养周期也较长。

二是流动性大,这对校报质量的稳定影响非常大。新成员一般需经较长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记者,较成熟的学生记者往往集中在高年级,但他们又面临外出实习、工作、毕业离校等情况。主要通过实践获得的新闻采写技能很难在记者间传承,因此他们离开团队后,低年级的记者又往往仍处于成长中,这容易造成学生记者团青黄不接,校报质量不能稳定发挥。

2从选拔开始建设人才梯队

保持校报质量稳定及稳中求进,离不开高素质的学生记者队伍,他们是高校校报稳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减少人才流动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将校报记者团变成一个人才济济之地,随时都有能提供高质量稿件的学生记者。

学生记者团人力资源丰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人才磁场,能够吸引那些爱好文字工作的同学参与校报实践。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广为宣扬校报是汇聚人才之地的形象,这样才能招到一流的人才。二是记者人才顺利交接无断层,当高年级者离开后,要做到保证至少有两到三名合适的低年级记者具备顶替老记者的实力,成为新主力。这两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形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才磁场,才能保证人才无断层;人才丰足,办报质量稳定才能展现出校报汇聚人才的实力。

校报若想形成人才磁场,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生记者梯队,首先需形成一定的招募、甄选机制。据实践经验,选择的学生记者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社会活动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考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通过校报刊登启事招募记者,报名者多数为有报刊阅读习惯者;要求附上自己的文字作品,通过他们的报名文稿了解其文字能力等,完成初步筛选;面试中,一方面了解其思想素质、思维能力以及对记者工作的喜爱程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初步获得对校报的必要认识,重新对是否进入校报团队进行确认,使那些真正热爱校报事业者脱颖而出。

要建立梯队,选拔时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记者培养周期长。为避免他们刚成为熟练记者就离队,选拔需向一年级新生倾斜。二要根据备选者所长,实现团队中个体互补。我们尽量使学生记者素质全面,客观上每个学生记者都有各自较为擅长的题材和体裁,短短时间很难达到全面。因此,同批记者需形成互补,同时也需与往届记者形成互补。

3校报学生记者人才梯队的培养

要形成人才磁场,还应根据人才梯队建设需要,对新进记者进行有效的培养。他们大部分缺少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进行系列培训指导,确保他们正式接触采写时已有一定的技巧和决断能力。

高校校报的党报性质要求这种培训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学生记者例会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帮助他们了解分析各种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在新闻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判断。当然,因个体差异存在,这种培训既包括集中培训,也包括日常的个别指导。

在建设和培养学生记者形成梯队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设定较明确的培训方向,对其长处加以扶持,使其长处更长,弥补短处,在校报这个平台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出个人潜力。基于此,要减少人才流动带来的问题,就有必要有计划地针对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记者各体有区别地进行培养和指导,尽量使各年级间形成优势互补。

有这样的人才培训指导作基础,校报人才梯队才有大有潜力的记者不断补充,才能真正建成一个人才荟萃之地。另外,定期评估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放到实践中加以实战锻炼,让整个梯队保持良好的状态,不出现人才断层。同时,要利用各种绩效管理工具、评估方法等对他们进行考评,通过稿费、奖励、加分、表彰等方式鼓励他们。

4学生记者梯队培养中要避免的问题

首先,由于校报编辑通常具有自己的版面分工,因此学生记者往往主要由负责学生版面编辑直接联系,这常令在学生记者培养工作存在这样一个错误:只把学生记者培养和指导当作某个人的工作。实际上单凭个人承担起培养工作的重任难度非常大。每期校报各版面、板块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生活一块,都允许学生记者参与,唯有如此他们的视野才能打开,新闻素养才能更全面提高。而某一个编辑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记者都一一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指导,这不利于发挥人才长处,也不利于人才梯队的建设。因此需要全体校报编辑人员的共同协作,共同在记者培养方面投入相当精力。

其次,避免中止学生记者培训。当校报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经费不够充足时,学生记者集中培训往往被取消。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不出对校报业务的负面影响,但日后容易造成人才梯队的断层,使校报遭遇严重的人才短缺和瓶颈问题。

最后,是避免学生记者终身制。有时候,我们必须告诉某位实习学生记者他确实不适合从事记者工作。毕竟,校报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很难以分散、平均的用力来实现每个个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校报绝对有必要根据实际表现,对学生记者进行筛选,保证人才梯队上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当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正关,王兴东,罗艳.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管理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6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才;建设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因为不管什么战略,终归是由人才来制定的,由人才来实施的。因此,在人世间任何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对于人才特别是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才,怎么去选择、培养、使用和保留,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呢?本人以为,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着手:

一、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

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界定问题。只有明确哪些是企业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抓住人才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的界定,可借助企业核心岗位界定模型(见图),根据岗位的战略价值和可替代性两个维度,判定核心岗位,从而明确企业的战略性人才队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应破除以下观念障碍:第一,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要敢于启用不是全才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用人关键在于“用人如器”,扬长避短。第二,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要根据单位的发展战略去选择人才,让有战略价值的年轻人,在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最少保守且很容易干出一番事业之时,委以重任。歌德曾说过:“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第三,破除唯学历论的观念。实践证明,只有经得起实绩考验的人,才是可以选拔提升的人,这是一条用人铁则。美国硅谷人才开发的一条秘诀,就是不看学历,也不看资历,唯崇尚精于业务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战略性人才配置规划

战略性人才一旦界定清楚,就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要求,对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配置规划。企业必须有一个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个性心理素质结构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人才队伍,才能相得益彰,开拓局面。

首先,人才队伍盘点是掌握企业人才配置现状的基本性工作,通过建立包括企业人才技能清单与管理技能清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准确及时掌握企业人才现状,并需要根据分类分层的理念,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人才短板和差距,为人才配置规划提供依据。

其次,人才测评是判断企业人才特别是战略性人才素质能力的重要工具,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组合,对现有人才进行评价。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的甄选,选拔出能够胜任现有岗位、有强烈进取精神、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战略人才。我们认为全面科学的人才测评指标有:定量指标(在单位服务年限、年龄、专业、工作经验、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定性指标(工作业绩、知识、能力、品德、突出贡献),参考性指标(变革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控制能力、全面领导能力、执行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品德素质指标(责任心、忠诚度、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知识指标(专业知识、学识、相关知识)。

最后,需要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要求,建构符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各类战略性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发展目标。

三、战略性人才队伍梯队规划

确立了发展目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无非两条路,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前者可在短期内迅速补充企业所需人才,但直接成本高,还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而后者培养周期长,间接成本高,但从长期来看,人才对企业忠诚度高,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企业短期内人才补充可借助外部招聘,但长期应立足于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从而为人才供给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人才梯队体系建设,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1.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人才评价体系可以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作为标准,按照不同类型和层次岗位和人才对素质能力的要求,明确岗位所需要的全员核心、序列通用和专业能力,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同时,人才测评工具的合理使用也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2.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的评价标准,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人才培养所涵盖的内容很多,简单地讲,单位战略人才可采用两种培养模式。一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宜采用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科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强调业务管理与技术管理上深度培养,宜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技术领域内轮岗+项目运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3.人才库。人才库建设是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企业人才梯队的基本框架,利用信息化手段,分类分层,对各类战略性人才的基本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人才库管理工作。

四、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

在界定清楚战略性人才队伍、明确发展目标并构建人才梯队体系后,如何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进行日常管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本人认为,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是根据企业长期经营的需要而制定的,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与人力资源供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分解,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贡献程度,以及人才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包括管理模式、薪酬绩效以及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如经营管理人才需要采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术人才要有专业发展通道,技能人才要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等等。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7

关键词: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

超声影像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它运用现代高新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医学图像,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在计生服务中心超声影像室发展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快超声影像室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梯队培养,搞好超声影像学科建设。

1建立超声影像人才规划

医学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素质要求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他们不同成长阶段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实际技能以及素质要求等。领导应密切关注后备人才的继续深造、临床诊疗实践、医学研究和创新提高等,对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订周密的培养计划,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对医学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诊治能力强的年轻医师,应安排到能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工作[1]。

2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运行机制

人才梯队是在骨干人才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当有骨干人才离开时,能及时将储备人才补充上去,保证人力资源的延续性。建立人才梯队管理机制,提高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保留骨干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的持续供给,从而不断提升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区分机制来源于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只有具备某个类别、某个级别(或胜任力要求)的任职资格且达到一定业绩的人员才能够进入人才资源池。人才梯队资源池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系统,人才在这里要么进步、要么被淘汰。不进则退是这个系统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这一轮被淘汰的人,改进后还可以再进来,进来了仍然有可能被再淘汰。通过人才梯队资源池不断地培养、筛选后备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后备人才的专业技能;②人才选拔机制。资源池建立后,后备人才的"入池"、培养和筛选淘汰是一个长期的、例行化的工作。经过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和从资源池中选拔人才两个逆向的过程,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就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③人才激励机制。为了激励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可以设定一些单项奖,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对于在工作中有很大贡献的人才可以在晋职晋级中优先选拔[2]。

3重视超声影像专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

超声影像专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必须具备组织框架,采取滚动发展的形式,避免断层现象,采取计生服务中心培养和中心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术风气,点面结合,造成一种人人有奔头、个个有奋斗目标的局面,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发展。

超声影像医师要全面掌握本学科范畴内相关知识,其知识结构应融合医学各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具备以医学专业划分的"横向知识结构",主动创造和发掘新知识。因此,现代超声影像医学知识广泛、学科跨度大、设备技术发展迅速,管理者应明确人才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地融人医疗实践中,不断推动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超声影像医学基础实验研究基地,把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从创新的高度致力于人才培养[3]。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超声影像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各种宣讲、交流会和学习研讨,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做好病例收集、影像分析等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追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积极鼓励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交流探讨,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广泛的国内外交流渠道。鼓励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5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医院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创建医院精神,它是影响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医院精神是医院全体员工一致认同、彼此共鸣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是整个医院的精神支柱。其内容是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医院,督促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会提升超声影像人员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不断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在辛勤的工作中,超声影像人员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患者也能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最终使计生服务中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对计生服务中心的了解与理解,只有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能做到全方位地促进超声影像室的和谐发展[4]。

6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医学影像网络教学中心

医学超声影像诊断学教学多数是图谱分析,为保证学生有机会大量接触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图谱资料。科室可与高校合作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医学超声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中心建成后,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任一终端上使用相关资源。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要大力提倡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超声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5]。

7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超声影像室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必须有一个较高学术水平、远见卓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其次要建设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采用多途径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益。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长期进修和短期学习以及科内培训和科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除加强业务培训外,注重继续教育。计生服务中心出资购买医学数据库使用权,保证临床医生最快时间知晓医学前沿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为计生服务中心医学科研发展奠定基础。大胆使用中青年技术骨干,定任务加担子,使他们有压力、有干劲,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对不适应学科发展的人员进行内部调整。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培育机制和完备的专业人才体系,促进科室的迅速发展[6]。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超声影像人员要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计生服务中心和超声影像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才智.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J].医学信息,2009,22(4):510-511,505.

[2]王香芬.如何有效进行人才梯队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46-148.

[3]宋梅.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1):74-75.

[4]张才智,吴建琼.如何提高超声影像人员素质全方位为患者服务[J].医学信息,2009,22(5):664-665.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8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管理

现当代中国博物馆讲解队伍建设经历了一条“临时抽调――三员一体――专职化队伍”的发展轨迹。[1]这一轨迹既是适应游客文化需求、更好服务大众的客观需要,又是提升讲解工作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讲解管理工作科学化、人性化的应有之义。讲解员的队伍建设要朝着“利于群众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群众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2]的方向发展,“人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因素”,在讲解员队伍管理上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把“以人为本”的里面渗透在讲解员管理的各个方面;学术培养上,拓宽讲解学术交流与成果的渠道,解决制约讲解员学术发展瓶颈的问题;人员流动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梯队建设及考评机制等方面也应逐步完善。

1转变管理理念

目前业界有关讲解员队伍管理的理论文章,大多集中在呼吁讲解员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我约束等方面。诚然,行业的道德建设与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个行业从业者的呼声大多数集中在加强自我修养与自我约束上,这种现象在整体水平发展较高的行业里面是较为罕见的。一个行业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由行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工作经验的交流以及对自身的关注等多方面组成的交响乐而不应该缺乏某些音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对讲解业务的“干预过多、管理过死、限制过严”[3]。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讲解业务的活力而且不利于培养从业人员的主人公意识,影响队伍的长久发展与稳定。转变管理理念的关键是真正领会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不仅以可以决定自己外在形象与社会声誉的“人”为本,也要以自己“员工”为本[4],讲解行业要把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上级主管部门重视与支持,转移到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社会的支持下,依靠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共同发展讲解事业,关心从业者的工作生活情况,让讲解员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发展空间与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相匹配。这一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落实三中全会相关决定的内在要求。

2加大学术培养力度

讲解员的基本功是良好的学术修养,提高讲解从业者学术素养,首先要明确讲解工作专业性、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既要发挥以海老师为代表老一辈讲解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又要鼓励文博研究等领域的学术专家积极参与到讲解工作中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在日常工作中要从单位与个人两个方面加以落实;同时,需要扩大学术交流平台。在文博行业的职称划分上,文博研究与宣传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类别,但目前讲解员职称评定的论文,特别是核心期刊论文大多是文博研究的论文而鲜有直接研究宣教工作本身的学术论文,其深层次原因是学术交流平台不足。从博物馆学理论上讲,“文博研究、宣传教育,是博物馆实现自身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专业性学术刊物,特别是核心期刊若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宣传教育类型的论文与文博研究成果以合理的比例安排版面、加强宣传,将对提高讲解人员的学术起到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

3健全微观人才流动机制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机构,法定的准入机制确保了新进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大多数人员都满足了从事讲解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讲解队伍的整体形象对于年轻人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要在综合素质考评及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讲解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注意培养业务多面手,专中选优,注意避免因培养周期、队伍稳定等缘故凝固讲解队伍人员流动;同时,要健全流出机制,资深讲解人员转变研究方向的岗位限制应放松,建立专职人员与聘任制讲解员相结合的讲解队伍、文博专家兼职从事讲解工作相结合。按照工作客观需要形成“系统、激励、协调、择优、新任,易进易出、量才使用”[6]的动态人员管理方式。从短期看,这样的方式可能会使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讲解员暂时离开讲解队伍,但从长远看,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个讲解行业的吸引力,可以鼓励从业者的积极性,有利于讲解队伍的长期发展、进步。

4加强梯队建设

讲解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工作设置,应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完善梯队建设。

“老-中-青”梯队建设。讲解员队伍应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讲解员队伍。青年讲解员是生力军,中年讲解员是业务骨干,随着社会的重视以及文博行业对讲解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讲解队伍将从目前的完成接待任务向培养出精品讲解员的趋势发展;从现有的满足重要接待、满足讲解大赛的临时型培养,向本单位讲解典范形象树立转换;从赛前培养到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培养;从外在形象的突击培养,向文化知识深造、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从完善服务技能,向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转换。要顺应时展需要,加强基本讲解队伍的建设。年龄比较大的讲解员对于讲解工作的前瞻性论述,为目前的讲解工作指明了道路。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讲解梯队是一项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人员的待遇限制。这一梯队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宣教领域职业深造、渠道拓宽,同时职称评定、人员交流、保证研究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专家―全职―业余”梯队建设。讲解员队伍的合理结构应该是专家、专职、志愿者三员一体。实现讲解员“专家-专职-志愿者”梯队建设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有过许多成功的实践,既有利于专业人员发挥最大作用,又有利于博物馆讲解质量的提高。在进行这一梯队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汲取国外、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

5完善量化考核

目前的量化考核主要以讲解场次、数量、观众满意度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同样明显: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利益,轻发展潜力。今后的考核应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进行。讲解工作是讲解宣教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讲解员欲达到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必定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努力钻研,同时也要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因此考核应综合考虑数量、学习能力、观众满意度等方面综合因素,做到工作实践与行业发展前景相集合。

6结语

人是事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一个行业的发展,对从业者切身利益的关注与保护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拓宽人员发展空间,才能充分调动从业者积极性,促进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敏.博物馆实用讲解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14.

[2]全国博物馆群教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博物馆,1991(03).

[3]杜平安,梁永朋.博物馆学论丛[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9:10.

[4]博文.讲解工作中的“真善美”[n].中国文物报,2010,10,13.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9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团学骨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theKeyofartStudents'Leaguebackbonetrainingandmode

ZHenGChenchao

(artSchoolof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

abstractartStudents'educationalmanagementisoftenaprobleminuniversities,andartstudents'trainingmodeofthebackbone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articlethinksthat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artgroupstolearnthebackboneoftheartstudentstocombinethecharacteristicsofattentionandemotionaleducationplayaroleinstudentmanagementwork,establishandimproveapersonalizedtrainingsystembasedonpersonalityandcommon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artStudentsLeagueincriticalbackboneofculture,madeechelontrainingmodesuitableforartsgroupstolearnthebackboneofthetrainingmodelandencourageinnovation.

Keywordsartprofessional;leaguebackbone;trainingmode

1当前艺术类团学骨干的基本特点

(1)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上都与普通文理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着明显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使得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不随大流,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好恶分明,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行动,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求新求异,容易感情用事而很少顾及后果,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个性鲜明、情感丰富虽然是学习艺术所必备的品质,但也容易导致艺术类团学骨干我行我素、不注重自我约束、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团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对表现出较强个性和随意性的艺术类团学骨干加以教育引导,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协调处理好团学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2)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由于高考艺术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在外寄宿写生,到全国各地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这使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当他们一进入高校后,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进入大学以后,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更是要求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了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代表,艺术类团学干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并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过多沉迷于艺术领域致使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艺术类团学干部容易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容易出现过于自尊和自负情绪,主观盲目性较大。他们在团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往往期望值过高,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从而较易碰壁。面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挫折往往没有心理准备,有时也很难及时调整目标和调适自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3)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创新能力同质化。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能力与持久创新能力,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不可否认,很多团学干部经过四年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2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的关键

(1)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它用感性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经验取向较为明显,因此艺术类学生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感性。

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思想上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行为较为散漫、缺乏自我约束的状况,应建立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科学的制度管理,同时,更应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做到使情感教育和制度管理相辅相成。情感教育强调思想感情的交流,注重以情动人,在工作中应该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处理事务时要多为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考虑。情感教育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如果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就会使管理流于表面,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

(2)构建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管理制度。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特点,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这样不但能严格规范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而且在团学组织中能形成一种高效务实的团队氛围。为使学生骨干的考核更趋合理公平,可以制定《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考核制度》等量化考核措施作为考核学生干部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对艺术类学生干部进行差别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学生干部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形式。针对学生干部不同的价值取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尤其要注重个性与集体的协调与融合,加强学生干部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让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同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的培养,在遵循高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注重艺术类专业的个体特殊性,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使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兴趣和潜能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和深度发展。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如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等,让他们的才能得到认可,从而感受到艺术专业的魅力和工作的乐趣。

3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模式

(1)团学骨干梯队培养模式。学生干部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现有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同时培养或锻炼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即做好人才储备,形成人才补充和顶替机制。团学干部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桥梁,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院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人才梯队培养避免了人才断层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干部的顺利交接,有利于吸收低年级的学生精英加入人才梯队中来。在人才梯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增强情感沟通促进梯队的凝聚力,给各梯队人才都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梯队成员间只有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增强组织的团结稳定,减少或避免矛盾产生。而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团学组织向心力的达成,更进一步促进主席部长和干事间的紧密配合。二是确定培养的关键人才。新生团干作为团学工作的主力军,从一进校就应注重培养锻炼。新生中小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可以将之列为重点进行培养。三是对梯度人才定期考察,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梯队建设应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团学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加以考察,适度优化组织梯度结构,在满足团学人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骨干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授予部门之星、五四红旗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工作绩效纳入到奖助学金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和学生基本素质考评等项目中去。针对取得良好成绩的集体可设定团体荣誉称号,例如团委学生会优秀部门和优秀团支部,以增强团学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应重视舆论宣传,营造团学干部自我激励的良好氛围。

(2)鼓励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是团学工作发展的灵魂,作为创新型团学组织的主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团学干部队伍,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领,还要注重培养团学骨干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构建富有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不断培养和强化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要求团学干部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并加强探索,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培养团学干部的创新性思维和执行能力。二是激发创新思维,突出艺术专业优势,积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军地共建书法绘画摄影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等。既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又用艺术的形式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园文体活动可采用项目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对活动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适应因学生差异性引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的科学有序管理与发展。校园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在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中所起的宣传作用。三是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锻炼平台。通过成立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吸收有特长的学生加入,下设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的艺术团平时有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学期末举办汇报演出活动展示阶段成果。凝聚艺术类社团的力量举办社团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可推荐优秀团学骨干积极申报创业团队,以艺术工作室这一有效载体,依托校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创新思维,为职业发展提供了历练的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艺术类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DXGSB2013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晓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三大关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2):12-14.

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篇10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