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22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1

一、生成性案例源于教学实践

1.生成性案例教学的导向性。生成性案例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地区在幼教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虽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主要面向幼儿园,但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对当今高中写作教学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高中生的生成性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多尔对案例教学的描述是:“……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案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学计划预先设定的课程。在多尔的眼中,教师是一个班级教学的领导者,虽是体现权威的角色,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生成性案例教学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快速提高写作能力,能运用案例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辨别,形成多维互动的氛围。师生平等地在一个个写作实践案例中,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呈螺旋状上升,共同提高。

2.生成性案例教学的创新性。近几年,新课程对作文写作的评价提出了“不预设主题”的理念,对评价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什么、怎样写”,生成性案例教学无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不是为生成而生成,弄成伪生成,而是教师通过一个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生成写作思维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权,重视个性张扬与思维创新,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对话与交流。案例是学生借鉴以往的范例,而不是标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激发创作热情,一些新认识和新思维在碰撞中有所生成。所以案例是一种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手段。

3.生成性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案例教学把写作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整个写作过程。最理想的写作方式是每一个学生充分、个性化地体验式写作。生成性案例教学是符合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自主写作”是就写作的内在品质,针对“被动写作”“机械写作”提出的;“合作写作”是就教学条件下写作的组织形式,针对“个体写作”而言的;“探究写作”是针对“接受写作”而言的,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作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和奇思妙想,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确保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和写成作文的前提。就教育的规律而言,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在不断与他人交流思想和不断沟通、生成新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案例。教师也应该在写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教学追求的新案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写作生成性教学案例的示范性,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生成性案例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作文案例则是学生个体思维发散的载体。

二、生成性案例教学的特点

1.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生成性案例教学落实了三大学习方法最好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会“自读、自写、自改”。特别是“自改”,即自己修改。这是生成性思维的一种“反馈”形式。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改,完善写作的每一个步骤,健全写作的思维张力。写作教学设计是“非预设性”生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新想法。这些新问题、新想法通过课堂讨论,进而达到预设所没有(甚至教师想也没想到)的目标。江苏省洋思中学就是这么指导学生“自写”的: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这样,不是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教师引导他们亲身感悟写作知识的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质量能大大提高。同时,生成性案例教学的写作模式打破了“学生写,老师改”的传统模式,倡导通过案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批改、共同进步的氛围。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写作权的教学理念,能真正起到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作用。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空气的“力量”;案例分析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平时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它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当抽象,要使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难点一:如何理解大气压的存在。难点二:关于大气压的测量,为什么能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强,原理是什么?又由于实验所用的汞有毒,所以该实验基本都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没有动手探究的机会,非常遗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了难点。

一、如何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改进。由于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难点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利用四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现象,将抽象的理性问题转化成学生擅长的感性认知,归纳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该课题的兴趣。

实验一:形变的瓶子

教师用手将空的矿泉水瓶捏扁,提问:“为什么矿泉水瓶会发生形变?谁是施力者?”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盖好瓶盖,用凉水浇矿泉水瓶,发现瓶子发生剧烈的形变。提问:“瓶子为什么会形变?谁是施力者?”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引出大气压强,这时学生是半信半疑状态,必须用更多的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二:冲不走的兵乓球

教师将矿泉水瓶装满水,把乒乓球放在瓶口上,倒置过来。

师:同学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轻巧的乒乓球会被水冲走吗?

师:谁托住乒乓球?(进一步提问。)

生:(讨论总结出)瓶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乒乓球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实验三:覆杯实验(学生实验)

(1)取一纸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2)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改变杯口朝向,纸片不下落,水还是不流出。

师:谁托住水柱?

生:(讨论总结出)瓶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实验四:谁喝得快?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开口的,让两名学生比赛,并对容易程度发表感言,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简便易行的实验,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整个课堂在求知探索之中进行,更彰显探究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这个难点。

二、关于大气压的测量

针对难点二,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实验体验引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借助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等效替代成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来进行测量,利用层层递进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扶阶而上,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完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半球实验,感受威力

(1)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让两个挂钩吸盘,吸在一起,排尽里面的气体,用手拉开看看。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邀请两位“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并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并感受大气压的威力,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第二步:分组探究,估测气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求解方法,分别是什么?我们能否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压强转换成固体压强或液体压强来测量?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教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用公式p=F/S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容易设计出以下(如图)两种实验: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吸盘(或针筒活塞)被拉动瞬间弹簧测计读数较难把握,学生实验探究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装沙子或水的挂瓶,或者用小钩码加橡皮泥来代替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大小。实验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到:吸盘中(或针筒)的空气往往难以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够精确。

第三步:转换思路,水柱测压

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所做的“覆杯实验”入手,让学生思考,换更高的容器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让学生试试看。实验后水依然不流出,教师继续发问:“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此时播放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支持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获得一种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

第四步:发现问题,寻找替代

学生发现上面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笔者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来计算大气压强,并强调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改进实验,由“覆杯实验”到“用水柱测压强”再将水柱换成汞柱,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探究;小组互动;创新思维

一、引言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到探究性教学是数学教学方式改变的重要标注,离开探究性教学就没有思维的广阔空间,就没有鲜活的思维火花,就不可能有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的某个内容,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合情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自主探究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知识中,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过程,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想,探究适当的结论和规律,并给出解释和证明.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习惯.因此探究性教学要面向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探究性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探究课堂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探究快乐,绽放炫丽的生命之花.

二、教学过程简录

2.不尽的探究

(1)探究活动一

师: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大家对这个问题解答的很深刻,但对数学家来说,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的产生,同学们可以根据本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分析,能否通过改变数字,条件,结论,或一般化,特殊化,类比拓展提出一些新的猜想呢?可以就此展开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激烈地进行着交流)

生3:从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定值,为什么会是定值呢,能推广到一般的情况吗?

生4:老师,我觉得这个定值中,涉及的直线非常重要,比如本题中的x轴,y轴,直线y=x,如果要推广到一般情形,这些直线又会变成什么呢?

生5:直线y=x和y轴都是y=x+2x渐近线,对于有双渐近线的曲线能够推广出一般结论吗?

生6:在此题的背景下,仅仅只有面积是定值吗?会不会其他量也是定值呢?

生7:我想对生5的问题的基础上再问一下,我们所学过的有双渐进线的曲线都有哪些?它们能有这样的性质吗?

生8:直线y=x和y轴都是y=x+2x渐近线,但是老师说过y=x-2x也有两条对称轴,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呢?把渐进线换成对称轴也会有这样的性质吗?

生9:曲线y=x+2x的一般情形是y=ax+b+1cx+d(ac>0).还是

y=ax+b+1cx+d(ac

点评我真的替学生们一下子能提出的这么多优秀的问题而为他们骄傲,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取点与散发点不同,获得的问题当然也不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小组互动,多角度地进行挖掘,这更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灵活,真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啊!

(2)探究活动二

师:同学们提出了非常优秀的问题,问题主要聚焦在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情况,和类比推广到其他有双渐进线的曲线这样的问题上.但是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清楚同学们问题中涉及的

四、结束语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4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入苯酚有其独有的作用。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在学生掌握苯酚性质的同时,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教材的这一安排以及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可能。

本节课的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在知识对比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苯酚性质实验讨论,学习苯酚的性质;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苯酚特性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来研究苯酚这一新物质的学习过程,来培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探索分为两个部分,一、官能团共性探讨,二、官能团特性的探讨

教学过程流程图如下: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的讨论教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苯酚固体、苯酚溶液、浓溴水、苯酚钠溶液、醋酸、稀盐酸、石蕊试液、pH试纸等。

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水槽、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在完成乙醇的教学后,提出一种也含羟基的烃的衍生物―苯酚并展示实物。

[学生]观察,听。

[教师]苯酚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成粉红色),它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一种烃的衍生物,这一新物质的学习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同学们的活动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具体的步骤一般为:

[投影]一种新的物质――研究结构、查资料提出假说(理论探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

老师则仅在一旁起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跃跃欲试。

[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苯酚的结构。

(1)[提问]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酚的结构,突出其中的羟基和苯基,特别是羟基。

(2)布置任务:同学们自由分组、自由组合(课前完成),根据苯酚的结构预知苯酚可能有的性质。

像这样,先给学生展示新物质,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接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然后切入正题――探究苯酚的性质。使整堂课的引入变的自然,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学生理论探究(假说)

[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自确定自己的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后,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性质:

[投影]

(1)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有部分同学认为苯酚与乙醇结构相似(都含羟基),应能溶于水;

有的可能有认为,苯酚结构与苯相似,应难溶于水。

(2)苯酚里有羟基应能和金属钠反应(学生意见较统一)

(3)苯酚分子中有苯环,与苯有相似之处苯酚应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较不肯定)

[教师]反问:苯酚的这些性质是大家从它的结构中推导出来,事实上有无这些性质呢?

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

3.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形形,有的方案设计的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强,体现出严密思维之美;有的方案,看是简单,但却实用,可行性强;有些方案则显得破绽百出,可行性差。对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应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给好的方案以肯定,给不完善的方案以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可行性分析,投影“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听、记;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后,学生动手开展实验。

4.实验验证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

下面列出部分小组的实验报告,以及指导的过程如下:

[学生实验1]

少量苯酚混浊澄清混浊(待用)[验证假设①]

(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常温下苯酚固体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之后,教师通过提问(常温下苯酚难溶于水是否就说明苯酚就难溶于水),引导学生从改变温度的角度继续探讨溶解性,得出正确的实验事实,这一步的指导也可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进行)

[学生实验2]少量苯酚熔化剧烈反应[验证假设②]

(教师指导学生在该实验的操作中注意安全问题)

[学生实验3]苯酚溶液白色沉淀(不明显)沉淀消失[验证假设③]

(现象不明显,教师提供有关产物三溴苯酚性质的资料(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查有关产物三溴苯酚的性质),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可建议学生补做实验4,或其他的学生自己提出的方案)

[实验4]溴水白色沉淀(学生通过查资料可知为三溴苯酚)

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

5.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结论和发现的问题。

[教师]把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穿针引线,抓住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这一阶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你讲完了我继续。组与组之间相互反驳,又相互合作,力求探讨出实质。表现出对真理追求的那份执著,让老师感动。

汇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

(1)从实验1的现象可得出:

[结论1]苯酚在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解释原因)由于苯酚结构中的羟基能溶于水,苯基难溶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苯酚有了特有的溶解性。

(2)从实验2的现象可得出:熔化的苯酚能与金属钠反应。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反应比乙醇更剧烈;其中又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反应条件不同不能比较,只能说明能与金属钠反应,此时教师应给第二种认识的同学以肯定,并引导学生继续探讨。

[教师]在乙醇与钠反应的原理探讨中大家已知道,钠是置换出羟基中的氢,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探讨出苯酚与钠反应也是置换出羟基中的氢(课外小组也可再探讨一下)。若在同一条件下,苯酚与钠反应比乙醇与钠反应剧烈,则说明酚羟基比醇羟基活泼。反之,醇羟基活泼。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继续设计实验进一步探讨(可提示:若酚羟基活泼则有可能它的溶液会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若显酸性酸性强还是弱呢?)。

[学生]认真听,着手设计实验。

下面是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

[实验5]1mL的苯酚溶液没变红

该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苯酚不显酸性或酸性较弱。

[实验5]1mL的苯酚浊液澄清溶液(苯酚钠)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

[实验6]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且酸性比盐酸弱。

[实验7]分二组

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且酸性比醋酸、碳酸都弱。

[结论2]苯酚中的羟基在苯环的作用下,羟基上的氢活泼些而显弱酸性,酸性比碳酸还弱。

(3)从实验3的现象可得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白色沉淀―三溴苯酚。此时可能会有部分同学会直接下结论:苯酚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比较,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激烈讨论,分析比较如下:

苯苯酚

反应物液溴溴水

温度不用加热不用加热

催化剂铁粉无

产物一溴代苯三溴苯酚

[结论3]从分析对比中学生可总结出: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起取代反应。

6.总结本节探究内容,上升为理论;并重申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探究的内容得出总的结论。

[结论]苯酚即具有苯基的性质,又具有羟基的性质,但因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使苯酚有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如弱酸性,易取代等性质。

[教师]最后点出:

(1)我们在以后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时,既要研究其中官能团的共性,又要掌握官能团在不同“氛围”内的特性。

(2)本节课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该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后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评价方案

苯酚性质内容设计成探究模式,并把其分为官能团共性探究和官能团特性探究两部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是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和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教育学;案例;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化发展呼唤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做出必要的变革。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现状面临挑战。“案例――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锻炼实践能力,发展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种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索,对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会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将案例教学和自主探究教学(或称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事先精心准备的教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组织开展案例讨论引起学生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最终走上“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其中,案例和探究是“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性词语。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教育学在坚持实践取向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它立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和探究活动两个关键性环节,使学生通过反观经验、总结提升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之上建构个体的“意义世界”,获得教师专业性,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案例,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教育问题,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做好课前预习。(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不同主体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于相同的教育案例,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这是教学中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教育事件意义建构的过程。(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建立理论知识与经验世界的联系,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图式。(4)多元评价,反馈探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差别评价方式,力求公正、全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在线及留言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并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机制。

二、“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我以“教育的构成”这一章中第一节“教师”(所用教材为张乐天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育案例是典型的、包含一定教育问题的事件。让学生觉察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激发他们思考、自觉开展探究的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寻找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呈现方式上下功夫;二是在引导上做文章,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产生疑惑。在讲授“教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通过呈现案例“一个孩子弄坏金表的故事”,让学生说出母亲和老师分别是怎么对待这个孩子的,以此分析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之间的区别,并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呈现。

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由简到难、步步设疑的原则。通过引用国际上对教师地位的认定,以及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中对教师的规定,提出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然后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1)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人员。通过问问题:教师像什么?引出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经验性认识,“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人梯、指挥、教练、火柴……”课前,教师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教师的名言警句,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提供国际上公认的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对比教师职业,梳理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个体的、情境的,而且是在共享性学习中习得的。合作性学习和讨论是关键的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交流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面对同样的情境和问题,学生会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而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教师根据研究假设、学生人数、自愿选择将班级合理搭配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强调小组讨论的规则之后,再让各小组进一步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最后提出各组的问题解决策略。围绕教师的专业素养构成,各个研究小组,分别用ppt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此环节的基本流程: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提问、评价――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要求:一个小组在展示ppt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评价。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6

【摘要】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核心”,学习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目标宗旨,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内在要义。案例课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其学习能力培养同样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简要论述了对案例课教学中学习技能培养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课;学习技能;培养

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核心”,能力是教与学活动的“要务”,学习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目标宗旨,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内在要义。教师实施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培养、锤炼和提升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水平。案例课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其学习能力培养同样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同样需要教师在案例讲授进程中,为高中生提供其动手实践、思维辨析、归纳概括等探究时机,并贯穿落实于整个案例课教学活动始终。本人现简要谈谈自己对案例课教学中学习技能培养的粗浅认识。

一、提供亲身感知数学案例时机,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技能

感知和理解数学案例条件及要求,是案例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同时,也是高中生有效解析数学案例的重要保障。高中生在“读”数学案例内容、“理”数学案例条件、“析”数学案例要义的进程中,自主阅读能力、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案例课教学时,应为学习对象提供亲身初步感知问题条件及要求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案例内容,共同分析问题条件,团队深挖问题内涵,对案例设置意图、内在联系有深刻理解和认识,为解析案例活动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如“已知在一个原点为o的坐标系中,a,B,C分别是平面上的三个点,求证a、B、C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并且α,β∈R,α+β=1,”案例课教学中,教者发挥高中生自主能动特性,在感知该案例内容环节,采用自主探知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高中生开展自主阅读研析问题案例的学习活动,通过对问题案例内容的反复阅读,高中生意识到该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向量共线定理的运用能力”,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有:“向量的线性运算”。在找寻问题条件内涵与解题要求之间的联系时,组建联合探知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小组分析活动,高中生认识到:“解答此题时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加以证明,解答的关键是证明三点要共线”。在此探知案例初始环节,高中生主体能动特性和协作意识有效增强,其自主合作的学习技能也得以有效提升。

二、强化探析数学案例活动指导,培养探究辨析数学技能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活动“轨迹”应贯穿落实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案例探究分析的过程,自然也应成为学生动手探究、动脑推理的践行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件要素,应充分展示其特性,发挥好作用,切实做好学习对象探究辨析过程的指导和引导工作,促进学习对象探究辨析、推导解析的深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数学案例思路探究和方法归纳等案例解答过程中,要主动“卸下”讲思路、说方法是教师应有职责的“片面认识”,将数学案例思路的探寻、解题规律的归纳等,放手让高中生进行操作实践,结合所探知的学习体会,开展深入细致的研析和探究活动。同时,要做好高中生案例解析思路和方法归纳的过程指导,针对思路推导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解答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归纳方法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和点拨,有效提高高中生探究辨析的数学技能。如“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的“已知tanα=1/7,tanβ=1/3,且α,β均为锐角,试求出α+2β的值是多少?”案例解析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解题思路推导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条件认为,该案例的解题思路是:“利用问题条件所揭示的内容选择正切函数,求出α+2β的正切值,然后根据问题条件确定其取值范围,并使其正切函数在其上单调或可判断函数值的正负,从而求出数值”。教师结合巡视学生探析情况,强调指出:“该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公式tan(α+β)与y=tanx单调性等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从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出发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进一步明晰高中生的探究路径。在高中生解答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所得,将解析思路通过解题过程进行“反映”,教师选取学生代表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活动,让高中生能够认知探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获得改正的方法,形成良好探究辨析技能。

三、鼓励不同案例解答观点呈现,培养创新求异思维技能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解析案例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但笔者在案例教学中发现,很多高中生探究分析案例解答思路进程中,局限于惯性思维,不能从多角度分析研究案例,采用不同方法解答案例,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程式化,单一性。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高中生探寻案例条件“表象”之外,并与案例展示的知识点深刻关联的深刻内涵,激励高中生大胆展示对案例解析的不同观点和思路,教师要对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予以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要有效利用评讲手段,引导高中生在点评阐述其他学生解题探析活动表现及效果进程中,充分表达解析的不同思路,逐步培养其创新求异的思维技能。

总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以上是本人在数学案例教学进程中,锤炼和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技能的认识和举措,如有不足,请同仁指正,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打造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真正夯实基础,提炼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一新.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年12期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列章节;问题教学

数列章节是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构建要素,是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数学模型,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列章节问题案例以其多变的形式和灵活的求解方法而备受高考试题命题者的关注,历年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当前,技能型学习人才已成为新课改下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归宿。近年来,本人在数列章节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解答活动,深刻认识到数列章节问题案例教学对高中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了有效实施,生动表现出了问题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本人现结合数列问题案例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利用数列问题案例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策略和体会。

一、利用数列问题案例探究性,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进行问题案例解答活动,就是学生之间互助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分析、解答的过程。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对高中生有效探索解题要领和方法,具有显著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列问题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列问题案例在展现知识要点要义上的概括作用,设置具有探究合作特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在群体合作中,开展问题探索分析活动,实现互助合作探究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性质以及与函数的关系”等内容,设置了“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2,其后为2n项的和为12,求再后面3n项的和”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问题活动,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析问题活动时,认识到该问题是考查学生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求和公式的应用。此时,学生之间结合问题条件,共同讨论问题案例解题方法,通过集体探讨认为,由已知条件,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根据前n项和公式列出关于首项a1和公比q及n的两个方程,解出a1和q关于n的表达式。此时,学生进行问题案例解题活动。学生在集体合作的探究问题过程中,探究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探究效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双提升。

二、体现数列问题案例发散性,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发散性是数学问题案例的根本特性之一,数列章节问题案例同样具有此种特性。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发散性数列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灵活性、全面性特性培养的重要抓手,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寻解题不同“突破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效能的提升和进步。

如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重难点,将该节教学内容考查知识点融入渗透到“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5=33,a45=153,求a60”问题案例中,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在该问题解答中,教师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探究分析活动,学生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性质的灵活运用”的问题案例。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该问题案例思路的探析,在探析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可先利用a1和d求得通项公式,再求a60,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an=am+(n-m)d求得d,也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等差数列中等距离求出各项组成的新数列仍为等差数列的性质求a60。此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解题活动。最后,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活动进行肯定性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合作探析发散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及方法,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思维活动更加全面,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三、放大数列问题案例综合性,开展综合辨析活动

笔者在数列章节知识体系的研析和问题案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数列章节知识点与函数、方程以及不等式等章节知识内容存在密切联系。同时,数列命题也已逐步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几何等知识综合,以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综合性问题形式出现,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抓手和综合性解题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

如在数列章节复习课问题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50,d=-0.6,(1)从第几项开始有an<0,(2)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大值”问题。通过对该数列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案例是要运用到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等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如在(1)解题时实质上是解一个不等式,但要注意n∈n,(2)实际上是研究Sn随n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发现,由于等差数列中的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用二次函数的方法求最值。学生对该类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的综合性问题进行解答时,能够对学生函数与方程思想策略的有效运用起到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综合性问题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和素养。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8

“案例研究”在全书共有13篇,每章各节都有编排,篇幅约占全书的1/5。可见,“案例研究”版块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不同“案例研究”内容及对学习的要求,其主要分为阅读拓展类、思考验证类、合作探究类。具体统计如表1。

一、阅读拓宽类:拓宽地理视野,激发好奇心

这类“案例研究”主要选取一些时代性、阅读性、趣味性较强的素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拓展地理知识、开阔地理视野、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从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对地理的兴趣。阅读拓展类“案例研究”主要有“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和“历法”三篇。在处理阅读拓展类“案例研究”时,教师可将其作为课文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习完正文后阅读,也可以作为课后学习的材料,放在课外阅读,当然,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和点拨,激发阅读兴趣。如“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这一“案例研究”可作为学习正文后的阅读材料,再加上这一案例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生活的地球密切相关,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以及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开阔地理视野,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然后设问“从这场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地球仍然是人类生存的惟一家园,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思考验证类:验证课文重点,培养思考力

这类“案例研究”主要是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验证,是课文知识的升华和延伸,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能立即有用武之力,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实践性。思考验证类“案例研究”有“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上海的‘热岛’效应”等七篇。在处理思考验证类“案例研究”时应充分与课文相应知识点结合,讲完知识点后可用相关“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上海的‘热岛’效应”就是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课文重要知识点的补充说明和验证。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案例融入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同时可进一步引申,让学生思考所在的城市是否也有“热岛”效应?应该怎样缓解所在城市的“热岛”效应?经历从“课文”到“生活”的过程,这样既充实了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注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合作探究类:形成合作意识,提高探究力

这类“案例研究”是对课文知识的拓展和进一步升华,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比较高。合作探究类“案例研究”包括“青藏铁路”、“寒潮的‘功’与‘过’”和“厄尔尼诺”三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教学“青藏铁路”,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通过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关于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关于青藏铁路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为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在课堂上,关于“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是什么?”、“修建青藏铁路对该地区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每组派出代表上台发言。最后,教师再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既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地理问题。

四、“案例研究”课堂实施例举

1.准备与预热

在实施“案例研究”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有关寒潮的资料,在课堂教学实施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寒潮的‘功’与‘过’”的标题和相关图片实例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案例研究上来,对寒潮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准备,保证在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讨论。

2.讨论与交流

这是案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分好小组,创设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大胆思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针对该案例,可以确定以下三个探究主题:①寒潮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②寒潮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③“寒潮的‘功’与‘过’”给我们什么启示?对问题①、②,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再加上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都能进一步归纳寒潮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对问题③,学生的答案可能各有千秋。在各小组展示环节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答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答案的正确性,并让学生及时反思错误原因。

3.拓展与深化

此为“案例研究”最有亮点的一环,它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提升迁移知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完成以上问题的探讨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①从“寒潮的‘功’与‘过’”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其它自然灾害?②应该怎样避免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但要运用到地理相关知识,还会牵涉其它学科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学会从图文资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探讨、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促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小结与点评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知识产权法是法律专业领域的重要课程,其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给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不同于以往说教的授课手段,案例法能够有效转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更加直观和生动,助力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索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知识产权法的课程发展目标,将案例法深入贯彻下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就具体的案例知识进行有效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及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当下比较受欢迎且在育人效能上比较突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指在教学实践期间,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搜集丰富的案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直观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案例的支撑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应用意识。在知识产权法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十分显著。能够有效转变课堂上基础法律概念的具体呈现方式,通过案例的支撑构建更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案例导向下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良好意识,并启发其对具体的案例内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助力学生所具有的实践和应用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需正确看待案例法这一育人模式,并将其合理应用到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活动当中,推动这一课程在教学领域实现深化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一)科学选择案例,明确目标。在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其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点,合理搜集相关案例,以此为支撑对具体的课程目标加以明确。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实现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助力课程教学实现深化改革[1]。例如,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下所兴起的剧本杀行业,便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社会案例,将其导入到课堂当中,即“XX创作了一部剧本杀作品,在他邮寄给外方剧本杀机构测本之后,发现被该机构盗版,提前印刷和进入市场,导致该名作者经济损失严重。”可以发现,该机构严重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盗用了作者知识创作成果,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合理制定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层面出发分层设置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搜集与案例有关的知识产权法相关基础知识,并探索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技巧,并促使其在案例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二)基于案例创设联想情境。在案例导入之后,教师需基于现代化教学载体有效支撑对具体的育人环境进行优化创设[2]。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启发,促使其能够在观察中深入理解案例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剧本杀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构建直观的动画,模拟案例中的人物以及情境进行情境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期间,就具体的案例要素,包含的人物关系以及所涉及的知识成果加以明确,让其能够确定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对整个案例加以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究。(三)科学分组,搜集基础理论素材。在案例展示之后,教师需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具体学情信息基础,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均衡分组。然后引导其围绕上述案例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拓展和丰富学生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储备,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关于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了解关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国家的所做出的处罚决策。(四)确定探究任务引导深入探究。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更自主、规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当中[3]。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期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座位分配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各个小组的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方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期间,教师需要从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名组长,明确其所具有的具体职能,引导其组织协调内部组员分工,做好案例讨论活动的主持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规范性开展,也能够让课程教学高效进行。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职能,全面关注各个小组的综合学习表现,针对其在案例研讨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其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也能够促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动各组的探究活动能够高效、稳定的落实。(五)案例汇报与发言,梳理思路。在引导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好汇报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通过有效讨论和互动交流,就具体的学习思路进行有效分享,总结并阐述观点。并在案例讨论之后,通过组间互动的方式,分享小组内部在案例探究与实践分析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让班级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案例探索方面的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性的提升。在学生汇报完成之后,教师需科学开展评价工作。可以利用微课这一载体所具有的资源直观整合功能,将学生在案例探索中的综合学习表现,进行可视化记录,然后进行直观展示。针对学生在案例活动当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科学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自身的学习品质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规范。

三、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一)保证所选案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应用案例法全面开展知识产权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课程的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诉求科学选择相关的案例资源。要遵循时效性与针对性的原则选择案例,从而保证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体系更具有规范性,也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丰富的法律常识储备。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切实关注国家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制定的战略法规,以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成果类型的丰富,在法律要素以及具体的执行标准方面所做出的修缮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即时性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更全面,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挑选三年之内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针对案例所做出的法律裁决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法律法规执行标准。同时,也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征,能够切实反映与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有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本质,更深层次地掌握相关的法律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要充分发掘具有较强生活化特征的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生活常识储备的支撑下,更好地参与到案例探索当中。从而让其能够在案例探索中积累更加丰富的法律生活常识,避免在今后的成长与社会实践中,因为自己在法律常识方面的缺失,做出违背知识产权法的不良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法律素养[4]。(二)创新案例形式,构建多元化案例活动。在教学实践期间,教师需关注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呈现的具体学习诉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优化,对具体的活动环境以及实施渠道进行有效拓展。从而让学生拥有优质且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多种活动有效开展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内在含义的理解与感悟。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探索。以“专利侵权”等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等同原则教育认知,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素材导入到课堂上,然后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育人目标。引导其在组内协调分工的学习环境,就具体的案例资源进行有效整理,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阐述自己对案例的观点,就侵权的具体判定步骤进行有效梳理,并在阐述时表明所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课堂上践行案例法时,教师需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构建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实施案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构建模拟审判的教学模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产权法具体应用以及真实的审判环境进行模拟,然后引导学生扮演角色,站在司法人员的角度客观分析案例中所存在的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此外,教师也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科学组织诊所式的育人模式。与当地的相关司法机构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让其有效接触具体实际案例,然后就案例进行有效诊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客观利用知识产权法等基础内容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三)借助先进载体,拓展案例资源储备中心。在案例教学期间,教师需关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课程内容就具体的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拓展,进一步构建资源储备中心,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合理借助微课拓展育人空间,打造线上互动交流体系。

四、结论

依前所述,知识产权法是重要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教师针对基础概念进行灌输和说教式授课,则很难让学生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产生深入参与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思路启发和思维训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新时期的教改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育人手段,将案例法有效地贯彻和应用到教学当中。科学选择案例,合理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受到良好的启发,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内在含义,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潘.知识产权法实践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02):187-188.

[2]田妍妍.对知识产权法学教改的反思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33):158-159.

[3]白丽.“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50-52.

探究性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医学领域探究合作法护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6-01

探究合作法,是一种互动性以及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方法[1]。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查询、探讨与交流、创设情景、动手操作等,即由学生自主活动探索求知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医学护理专业课程[2]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能力。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新的护理观和创新能力及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探究合作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临床案例引出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求新,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新模式。

1.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案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目前,国内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充分,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师或者是年龄偏大的老资格教师,或者是他们培养的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因此,这就直接的造成了医学护理的专业案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每节课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理论知识,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其丧失了独立思考、勤于动手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严重的制约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1.2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应用性

医学护理专业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但是目前的中职卫校一般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临床课教学不能在病房完成。课堂教学仅仅依靠模拟病房和多媒体网络信息教学系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课程枯燥范围,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丧失了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只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甚至连理论知识都没有充分掌握。

2.探究合作法在护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得到应用的必要性及意义

2.1探究合作法是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将探究合作法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帮助其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并且能够和同学相互合作、沟通交流,实现其对未知领域的共同的探索,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风气,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2探究合作法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新变化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是指:有创造力、具有团队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过硬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而我国现阶段中职卫校将探究合作法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与他人沟通交流,实现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新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3.我国中职卫校实现探究合作法应用于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现实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中职以上的在校学生所占比重大,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情况十分紧张,人力资源市场拥挤,就业率明显偏低[3],因此,我国的中职卫校要想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增强自身在整个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将其培养为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创新型人才。以医学护理专业为例,把探究合作法广泛应用于护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提高中职卫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3.1加强投资力度,保证探究合作式教学的正常开展

充足的资金是探究合作式教学的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学校本身并无足够的资金,来作为研究探究合作法在护理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活动经费,因此,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大投资,努力为其提供资金保证,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4]。

3.2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实现探究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应用

从根本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而探究合作法就是人性化教育教学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为了实现探究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应用,推动教育体制的优化和改革,促进人性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完善本校教育教学体系。

3.3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当今的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初步的普及,但是“人性化”教育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传统的教育制度仍然统治着课堂教学,统治着大多数学生以及老师。尤其是广大学生在经过大约十二年左右的应试教育之后,思想被严重束缚住了,并且潜意识之中,开始习惯应试教育,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思维体系,因此,当其接触到更为人性化的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时候,并不是欢喜,而是潜意识之中不愿意改变的排斥。所以,学生本身的观念才是我们在医学护理案例教学之中应用探究合作法,推动素质教育普及的最大的敌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实现人性化教育,中职卫校以及中职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学生的工作,改变其传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结语

广大学生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中职卫校要想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意识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的把探究合作法应用于护理专业案例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极影,李其刚.案例呈现和模型演示与系统讲授相结合法在护理病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6-28.

[2]刘云云,王文良,朱翠青.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J].淮安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