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40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战略管理;综合绩效;人员考核;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5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71-03Doi:10.13535/ki.11-4406/n.2015.0513

1综合绩效考核相关概述

要研究电力企业管理综合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明确综合绩效考核的含义,综合绩效考核由于其明确性、客观性不仅仅在电力企业中备受推崇,在我国政府的公共部门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本文综合绩效考核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在电力企业中综合绩效考核是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或监督部门依照电力企业已经指定的人员考核标准、体系进行分数的总结或是对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靠员工个人表现进行判断,还需要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点评、整体情况调研等等多个方面。对于电力企业在人员的管理方面来看,绩效是电力企业内部工作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企业内部整体考核严谨才有可能进行很好的战略部署。

2电力企业综合绩效考核

2.1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复杂

电力企业综合绩效管理体系服务,在我国政府等公共行政部门使用比较频繁。主要是我国政府对于公共部门的一个统称,我国政府是多个公共部门组成的结合体,从中央到地方,从一个大的公共部门到无数个小的部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的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相比来说,电力企业为了确保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有机管理的有效性,避免因管理系统管理负责带来的不便,电力企业实施综合绩效管理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2.2健全绩效信息系统

电力企业内部综合管理体系概况的控制。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企业若要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继续提高内部综合绩效信息体系建立。经过这样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使电力企业能真正实现由简单的基础监督差错到落实内部合理运作、科学的考核体系,发挥电力企业综合绩效管理模式的独有优势。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恰恰也是属于电力企业综合绩效管理发展体制之中的。利用信息技术,企业资源管理网络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电力企业内部综合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互联网人们更容易加强沟通和联系,实现公众参与管理,为公众自由表达意志提供了空间。电力企业可以实行网上招聘,也可以实行全方位的态管理。

2.3不断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促进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

首先要加强宣传,树立“综合管理是企业内部第一管理制度”的观念。其次,电力企业应该探索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最后,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要有计划进行开发,要尊重员工需要,要善于积极授权。人本管理的内涵是以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为中心,实现组织员工整体的发展而不是几个人的发展。因综合管理是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所以综合管理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

3.1综合绩效考核被划分到单独部门进行工作

实际上,综合绩效考核在电力企业中因其性质不同,应当被作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中一个单独的部门存在,但是这里的单独部门,和我们前面解释的单独部门有所区别。作为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多数电力企业中并没有将综合绩效考核和电力企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也没有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的制度方案进行有机结合。在电力企业中,对于电力企业相关人才的管理属于人力资源上的管理,这其中应当明确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这也是电力企业员工工作的重点。因为,只有在员工知道自己工作内容、方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熟悉电力企业业务,为电力企业带来业绩的同时提升自身。另外,员工通过自身业绩的取得,也直接成为电力企业综合绩效考核的主要衡量标准通过员工绩效取得,也是判断其工作状况的主要判断依据。基于这种原因,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应当在独立中与其他部门保持联系,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的电力企业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有的电力企业甚至在内部的人员综合绩效考核形同虚设,内部人员构成也比较混乱、不明确。

3.2缺少实践,完全模拟西方国家电力企业内部综合绩效考核制度

受我国固有思想和现实因素影响,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员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现代化发展引进我国的。我国对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在电力企业中的实践都有限,因此,导致我国电力企业未来方便也是为了快速在电力企业中实践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直接将西方国家电力企业在综合绩效考核上的制度、方式、方法拿过来使用。因为和我国时间发展情况不符,这种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发展并不顺利,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出现很多问题,员工消极情绪严重。对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来说,无论是电力企业发展、国家国情、法律制度、人员构成、薪金标准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和我国电力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那么一定会导致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没有办法顺利在电力企业内部实施,然而,我国大多数的电力企业管理者在电力企业出现这种情况后依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改进和治理。

3.3综合绩效考核主要范围上不清晰

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绩效考核上制定的标准看,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将综合绩效考核的内容涵盖在两个点。一方面是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能力、道德、素质、勤劳程度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则是对员工在相应工作业绩上的表现,即为电力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从现代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看,上述两点已经不能表现出电力企业员工在综合绩效考核方面上的优劣,单纯依靠这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也是缺少科学性的。作为我国从小到大的体能、智力、德育的固定考核,很容易影响管理者在实际进行判断上还有一些主观情绪或者是判断中因其他情况带来的片面因素。

3.4总结综合绩效考核中存在不足

由于在综合绩效考核上缺少实践经验,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后不能很好地进行后续工作的安排和对员工进行改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对于考核工作过于片面,只注重在考核结果出现后存在的不足和为电力企业带来的经济性损失,却忽视了怎样通过加强员工培养、训练对员工现有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进而出现员工在综合绩效考核之后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发展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也会在员工之间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影响电力企业全面发展。对于电力企业员工来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综合绩效考核无非是对员工薪资、未来职业发展的最终评断,因此,要将电力企业员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和薪资、员工未来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员工的积极性,但是显然我国电力企业还没有在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进行这方面的重视。

4建立健全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建议

4.1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综合绩效考核信息和交流体系

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对一定信息的掌握,和内部员工通过一定平台进行有效交流,另外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是信息和交流管理体系之内的。

为适应经济发展对电力企业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上要求的转变,充分发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在电力企业整体管理中的优越性,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和交流平台体系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普及电子化进程。力求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和软件,让电力企业员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告别传统,增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电力企业在员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方面管理和认识。采用信息化对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在电力企业员工绩效交流平台上相关管理者可以适当公布一些综合绩效考核优秀的员工,让其他员工通过这样的平台找到自己不足,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2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考核监督制度

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绩效考核是衡量其内部员工的重要标准。我国几乎所有的电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一套新型的内部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如加强平时考核、强化年终考核。从现在电力企业发展看,在内部工作人员考核监督上制定的制度看,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例如,在积分考核具体评定上没有明显的规定,相应的考核项目缺少实际操作,工作人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印象成为考核标准,缺少客观基础性评断,主观臆断更多。因此对电力企业员工的考核,要根据德、能、勤、绩全面考核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不同的任务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科学确立指标的权数。在已经掌握到的各项数据上看,对于绩效管理的体系设置,不仅仅要以电力企业的具体办事效率为导向,其中电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评价都是属于绩效管理中的主要方面,控制着政府综合绩效考核的方方面面,决定了电力企业在未来办事效率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建立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应当站在其内部工作人员的角度上,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为完善发展需要,诸如个人职业规划、上升空间、工资、福利等都应计入到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考核监督制度之中。

4.3完善电力企业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综合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一种能够起到有效约束的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当中。电力企业作为在我国有着特殊地位的经济发展主体就更应该如此,制定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能够使电力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和方法,还为电力企业建立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多元参与机制提供了有效保障。我国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而实际上,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属于一种“问责”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能够使电力企业员工在自身工作方面的做法更加趋于制度化,严格打击电力企业部分工作人员只单纯注重指标完成而忽视电力企业形象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5结语

伴随着经济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绩效考核研究的程度在电力企业管理上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为了电力企业未来更好地发展,这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方式更应该发展下去。所以,清楚明确电力企业员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对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电力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系统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出现才有可能使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压力下,推动自身发展,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内部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为电力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当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于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方面的执行能力要求也会更高,通过电力企业包括其下属各个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综合绩效考核的监督和检查,有效地保障了电力企业内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强.基于综合绩效考量的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2]孙超平.基于改进的平衡分卡的军工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段军.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

[4]郑永伟.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12).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平安企业”创建活动为平台,在抓好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综治工作的同时,实施民营企业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我县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水平,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保障和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推进民营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企业治安防范各项措施,努力实现无刑事案件、无安全事故、无职工集体越级上访、无职工违法犯罪,着力打造“平安企业”。

(二)具体目标:在全县符合条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建立完善综治工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总体要求创建面达100%,使各项工作机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达到有组织、有人员、有制度、有措施,有实效的“五有”要求,实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的创建效果。具体表现在:

(1)企业内部治安状况良好。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面落实,企业治安防范水平明显提高,治安隐患得到有效消除,盗窃等多发性、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不发生职工吸毒、参与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员工国家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外向型企业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得到加强。

(2)企业内部关系和谐。企业调解组织健全,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正常;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规范有序;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因劳资关系、企业改制、工伤、职业病等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和处理,不发生企业职工群体访、越级访等影响较大的事件。

(3)企业内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措施落实,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严重职业病危害和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放射源等管制物品管理规范,不发生泄露,爆炸和脱管失控事件;不发生因配合不力、控制不力导致传染病在厂区内扩大传染的事件;不发生较大职业中毒事件;食堂、餐厅不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各类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性事件防范及时,处置到位。

(4)企业依法诚信经营,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主、企业职工守法、诚信经营意识大大提高;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商业规则,不发生偷、漏税、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破坏社会主义县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案件;企业防范商业欺诈等经营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5年8月)。工作任务是:做好创建“平安企业”、推进“综治进民企”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并对民营企业进行调查摸排,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5年8月—2015年12月)。工作任务是:全面推进和指导民营企业开展“平安企业”创建工作;注册资金500万以上、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规定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2015年12月)。工作任务是:把开展创建“平安企业”、推进“综治进民企”活动纳入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考核内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和命名。对符合县级先进的“平安企业”,由县经委牵头,县综治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经检查验收后,报县综治委命名。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建立民营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县工信委“平安企业”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委投资股,负责落实县综治委的统一部署,牵头组织开展创建“平安企业”的日常工作;全面推行和完善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法人责任制”,建立由法定代表人负总责,企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科室、车间、班组负责人或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的组织领导机制,民营企业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应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企业负责人应与内部机构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实行企业、科室、车间、班组四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设立企业治安保卫部门,配备专人,实行双重管理,既向本企业领导负责,又按“属地管理”原则接受所在乡镇(街道)综治部门和开发区社区的管理。企业员工300人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应设立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含治安保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禁毒、反、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等管理职能),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应配备综治联络员、纠纷调解员。综治联络员负责落实本部门、本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所属辖区综治、公安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和工作部署;纠纷调解员负责定期排查治安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及时调解企业内部的民间纠纷。企业综治联络员、纠纷调解员名册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备案。员工在300-200人的企业,应建立企业内部治保室,配备专职治保工作人员。200人以下企业,应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实现与主管部门、所在辖区综治、公安部门的信息沟通。

2、完善企业治保工作运行机制。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治安自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值班备勤、治安巡逻、看楼护院、纠纷排查、法制宣传等治安防范工作;加强对职工的法制、道德教育;指导企业建章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3、强化行业监管部门联动机制。县工信委和对民营企业负有行业管理职责的当地乡镇政府主管部门,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检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督促排查和整改企业治安隐患;对发现的治安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积极帮助指导督促企业消除内部治安隐患,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完善企业内部的治安管理。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息化;综合管控信息平台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发展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和手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优化控制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的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使用,实现企业知识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与效率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过程。国有企业正处于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建设企业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充分有效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要求日益强烈。

一、现状分析

我单位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属于一级企业下设的二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有一定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应用与综合管理两类,本文主要对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讨论。我单位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主要完成了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及多个专项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建设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少顶层策划,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各业务机关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独立开展信息化建设,功能、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各系统间集成困难,数据维护、采集、统计分析困难,数据可信度不高,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功能不全,应用深度不够。企业门户、oa系统仅包括会议、公文、出差申请等若干功能模块,系统功能单一,由于与上级部门共用系统,功能不可定制,系统适应性与易用性距离单位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系统分散,未进行有效整合。各系统未进行有效整合,互相独立,部分功能重复,服务器负载不均衡,部分系统部署在老旧服务器上,系统性能、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四)信息孤岛,信息挖掘与利用水平低。各系统互相独立,未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形成若干信息孤岛,系统信息准确性和全面性较低,无法形成有效标识单位整体运行情况的数据全集,更无法对信息进行挖掘与利用,无法为单位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五)静态建设,缺乏持续完善机制。缺乏专业的建设、应用与维护团队,系统建设与应用多为“一锤子买卖”,管建不管修、管建不管改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系统与单位业务实际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废止不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无法与单位业务发展同步,实现持续改进完善。

二、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按照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化D型要求,在全面梳理、优化单位业务流程基础上,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无纸化,形成规范、统一、时效的运行数据全集,为单位绩效考核、运行质量评价、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提升单位人、财、物综合管控能力与管理效能,形成高效协同与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提高单位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功能需求:

(一)规范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和数据核心,采用成熟商用商业关系数据库构建数据覆盖全面、关系紧密、性能高效的基础数据库,可为各类增值信息处理与分析提供全面、可信、时效的数据全集。

(二)基于单一数据源的业务平台。梳理确定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模块化,基于单一数据源与业务流程构建业务平台,支撑综合管理、科研计划、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管理职能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定制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集,并以各类流程为基础,分类归集并积累业务信息。

(三)以岗位职责确定的权限体系。全面开展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梳理,构建业务流程中的岗位权限体系,建立岗位与系统权限间的映射关系图,完善任务驱动的业务信息流。

(四)基于标准的系统集成接口集。为归集形成单位运行数据全集,需基于规范统一数据结构标准,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与其他主要信息系统间的系统接口,(下转第62页)(上接第47页)实现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归集与业务流程推送机制,为构建单位数据全集提供支撑。

(五)以数据全集为支撑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基于数据全集开展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对单位数据全集进行深加工,完成绩效考核和运行质量评价,为单位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提高决策科学性。

三、工作建议

(一)顶层规划,通过信息化建设重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信息化建设不能仅限于改善现状,还要着力推动企业核心的再造与转型。企业必须制定信息化顶层规划,将信息化建设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力量,通过不断地调整、建设、完善,释放企业活力。

(二)瞄准产品化应用,打造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咨询能力。目前,各类企业存在大量的综合管理类系统建设需求,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在尝试定制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综合管理系统,市场需求巨大。从技术角度看,综合管理类系统开发的难度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与流程优化方面,系统架构、功能开发、部署实施等环节均能采用外包开发的模式。为此,建议在企业综合管控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瞄准产品化应用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类平台产品,培养形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咨询能力,形成企业新的业务能力与利润增长点。

(三)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间的良性互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已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通过电子流程规范并固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合规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梳理、改进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加适应市场化要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盈利能力。

(四)实现自主运维,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持续改进机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综合管控信息平台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需组建平台建设、改进与运维团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时改进、扩充系统功能,并在平台产品化定制营销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四、效果预期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通过不断优化与持续改进,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面、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管控体系,建立起激励、创新、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实现单位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自顶向下推动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开发过程复杂。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必须始终围绕企业远景目标,按照既定的建设方案和路线图分阶段推动实施,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着力推动产品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目标。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中央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作者简介:孙曾勇(1977-),女,山东邹城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师;李崇刚(1963-),男,山西忻州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92-03

中央企业大多数是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依据,设计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没有突出体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及集团化的特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差。目前国资委主要是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财务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开展管理工作,没有及时根据规范和指引进行更新修正,有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要求和需要。

从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来看,国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鼓励性要求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属于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要求而受到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的制裁或处罚。这使得大部分中央企业在国资委的敦促下对内部控制有关规定采取从宽执行而非从严执行,存在着糊弄应付检查的心理,导致主观执行的意识不强,内部控制被动发展和被动执行,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国资委的股东代表功能,加强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指导。

一、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从宏观角度,在不干涉各下属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活动。在进行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以内部控制评价作为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该体系的执行效果,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体现中央企业的特殊性

中央企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中央企业是国有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应当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中央企业监管弱化的事实,从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监管,主要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角度出发,研究出资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方法。二是中央企业具有多目标性。国有资本的性质使得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政府赋予了中央企业其他市场主体所不具有的目标,如提高效益、国家安全、稳定就业、产业调整、稳定价格等。中央企业既要实现经济功能,又要实现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2.全面内部控制

以全面内部控制为口径,最终体现为五个目标,即合规性、资产安全性、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率和效果及发展战略,树立全口径内部控制评价理念。

3.衔接性原则

中央企业母公司内部控制在权限设定、流程设定等方面上与国资委、下与子公司相衔接,才能形成中央企业有效的监管模式。

二、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有五个控制目标:战略目标、效率效果目标、资产安全目标、报告目标和遵循法律法规目标。而效率、效果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都属于运营目标包含的内容,因此可以将效果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合并为企业运营目标。

结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现有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从国资委出资人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监管信息、内部控制补充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2.中央企业内部控制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的可行性。因此,文中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运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中很好地解决了各要素评价中的权重问题。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有效解决了评价要素界限模糊、要素重叠的问题。以HD公司为例进行内部控制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1)各层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a。依据上述构建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层开始,依次进行同一层次、同一类指标下的元素两两分别比较,并按其重要程度为其进行分级。

构建比较数列:

aij表示Xi与Xj针对某个评价指标相互比较重要程度之比的赋值。本文中指标间的赋值采用l~9标度法进行标度,如表1所示。这种方法可以较准确的对指标进行赋值,从而增强权重的真实性。

上式中,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与矩阵阶数有关,如表2所示。满足C.R.0.10时,就初步认为判断矩阵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重新赋值,进行修正,后再计算,直到C.R.

利用此方法和步骤,依次进行财务报告可靠性、运营目标、法律法规的遵循评价指标的构造矩阵,从而计算出各指标权重。

(2)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内部控制的评价值。通过应用模糊评价法计算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值,将内部控制的定性评价定量化。

首先,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评语集U=={优,良,中,较差,差}和与此对应的分数集p=={95,85,70,50,20}。评语集与分值之间的关系如表5所示。

其次,构造评价对象的隶属度矩阵。隶属度是指由众多人数组成的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对内部控制评价中某一指标Xi的评价为Ui的人数占参与内部评价人员总数的比值。

构建的隶属度矩阵如下:

RiJ=[rij1,rij2,rij3,rij4,rij5]

其中,riJ表示某一评价指标在获得各个评语的隶属度。

根据HD公司邀请的10位专家评语集中的五个评语,分别对HD公司的十个二级指标评价打分,然后将调查得分整理计算确定指标隶属度矩阵见表6。

2)一级指标评价结果结算,wi为二级评价指标特征向量,Qi表示一级评价指标评价值:

战略目标评分=(0.25,0.75)*=88.25

3)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w为一级评价指标特征向量,Q表示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值:

按照以上方法,对各项一、二级指标逐项进行打分,最终HD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计算结果见表7。

(3)评价结果分析。HD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分值为91.82分,这一评价结果表明HD公司对内部控制目标保证程度较高,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优良的。这种由作为外部监督独立且具有权威性的政府监管部门对HD公司的监督与评价,更好地促进了HD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与完善。

三、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由各个企业自行确定,既浪费企业的资源,也不利于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对外部使用者意义不大。建议由监管部门制定一套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指标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解决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互比较,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建议针对中央企业业务范围广、经营状况复杂的实际情形对各中央企业开展全口径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工作,今后各监管部门仍需深入讨论研究中央企业监管问题,加强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以及各类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Z].2010.

[2]国资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Z].2012.

[3]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

2011,(1).

[4]国资委.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Z].2006.

[5]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5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思考

国家电网公司为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强化整体运营功效,“十一五”期间在公司系统内全面开展了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综合计划是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主要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是深入推动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公司整体管控能力,实现公司整体效益优先、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内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面建立电力生产市场化、实施厂网分开战略的背景下,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逐步变为现实,电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的作用形式使计划管理从事后调节转向了事前调节。计划工作不再是固守计划体制,沿袭计划模式,而是利用计划的全局性、前瞻性,促进企业效益的最佳实现。目前,为适应国网公司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多数供电企业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目标的依据。综合计划是公司近期工作的策划,是指标、项目、费用、进度计划的具体体现,依托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专业规划和全面预算结果,在各专业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季)度计划。综合计划管理要建立一套规划、计划、预算、指标控制、项目管理、审计、统计、分析、检查、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此提高计划的执行力。

二、综合计划管理实施效果

1.突出了计划管理的刚性作用

综合计划管理将供电企业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和经营业绩等指标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将供电企业年度管理目标、考核指标、生产经营任务等纳入综合计划中,使其成为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涉及供电企业年度管理目标、资产经营考核指标、省控技改项目、自控大修项目等,成为供电企业各专业层面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提升了供电企业绩效指标,规范了项目立项过程,减少了预算偏差,降低了成本费用,实现了计划的刚性管理。

2.提高了计划管理的过程管控作用

综合计划管理将供电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供电服务和营销服务进行统一运作,协调发展,形成一体化的运作纽带。综合计划管理应以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与控制、计划调整、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为主线,对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调整、考核(考评)等全过程进行管控,并加强供电企业各部门、环节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综合计划过程管控协调机制,确保完成省电力公司下达的目标、任务、计划,努力实现供电企业的战略目标。

3.确保了年度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与供电企业发展、电网发展和市场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是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建、经营和科技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实施和加强综合计划管理,把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特别是业绩指标、重点工作、投资项目、转资计划、成本入账计划等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部门工作主线,全力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有待细化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没有充分融合,管理工作还存在壁垒现象,各职能部门只是将管理理念围绕部门专项计划进行“自转”,没有系统地将部门专项计划指标与公司综合计划指标进行统一运筹,“自转”没有围绕“公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没有统一运作,存在两分离的现状。且供电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综合计划安排上自我加压意识比较薄弱,计划安排比较笼统,造成供电企业安排年度综合计划缺乏精细化的专业措施和方案。

2.综合计划与全面预算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没有全面建立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建立与全面预算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计划管理只对经营结果进行管控,没有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运作的全过程,不利于计划管控的范围与深度的拓展,对全面管控公司年度的整体经营成果没有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

3.综合计划的预控管理和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以来,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但在具体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管控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预期指标,整体管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SG186信息化系统数据信息共享应加快

SG186信息系统(eRp、pmS、SG营销、协同办公等)实施,是供电企业深入推动公司“四化”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综合计划管理系统没有与SG186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形成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数据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

四、深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加强综合计划管理与专项计划管理的精细化协作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不是简单地将各种专业计划汇总,而是要从企业全局考虑,对未来一年企业各类专业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综合计划编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与各类专业计划有着直接关系。供电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在组织专业管理部门编制各类专业计划时,应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结合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将各专业层面的计划与综合计划目标指标进行统一运筹,细化专项计划编制,明确到具体项目、具体内容和资金需求,要与综合计划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2.建立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

目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只是对经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没有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运作过程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可以有效改变以往投资项目打包下达,实现项目计划与资金预算直接关联,将资金预算明确到单项工程项目,确保计划安排、项目实施、资金账务和投资完成统计紧密衔接,避免因实际施工计划及工作量严重脱节、变动过大等问题。结合企业往年完成实际,可从预算角度出发,对资产经营中的可控费用、修理费用、成本费用等量化指标,确定每季度应完成的资金入账比例,实现成本费用均衡发生,减少年底“冒大数”的现象发生。预算管理与综合计划相结合的模式,对加强资产经营、工程进度、费用控制和指标值的控制力度,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绩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加强对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建立内部管控机制

供电企业应根据年度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综合计划内部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综合计划下达的预期指标。首先,要对年度综合计划指标和目标任务进行测算,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室和专业部门,编制下达年度目标计划,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大工程建设要纳入供电企业重点工作计划中,明确完成目标和考核标识,并细化到月,按月进行月跟踪和评价,进行全面监督、评价和考核。其次,供电企业应将实施的年度业绩目标考核、部门责任制考核、综合计划管理、重点工作完成等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供电企业“四位一体化”的绩效考核平台,形成部门季度和年度绩效考核目标,通过对月度重点工作、综合计划管理考核和管控,确保季度和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的全面完成。最后,以综合计划管理为手段,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项目费用使用管理工作,以综合计划管理来跟踪资金流向、资金运作和资金周转率,从而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4.加快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信息质量

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系统与SG186系统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后,可改变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多次录入数据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提高了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和项目数据的采集汇总工作的力度。同时信息系统共享后,一方面可以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企业管理的中央数据库,并可根据管理职能需要设置相关指标读取权限,分权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中提取各年度主要经营指标的完成数值,对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现创新与完善。一方面,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结构逐步优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带来了更加有力的发展保障;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实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系统资源逐步完善,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合理实现企业内在资源的综合探索,推进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体系拓展与创新。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会计数据管理下与计算機自动化挂系统相结合[1],一方面,企业会计借助系统平台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实现现代企业财务运行综合分配,降低企业财政赤字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资源分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推进现代企业资源的全面分析管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二、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是综合性内部审计管理形式,新型企业管理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冲击性[2]。其一,会计信息化内部审计信息综合化管理,信息资源结构完善,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内部设计包括多方面,是企业整体财务运行各个部门的综合对接,两者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理念和管理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直接对接,对出现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资源不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开展整体缺乏的开展思想做引导,无法保障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合理运行;其二,会计信息化的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作保障,信息化管理需要有综合性会计人才作保障,但传统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与人才都是单方面的管理,缺乏企业内部审计综合性管理,新旧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结构的不同吗,对现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推行上较困难,非但没有达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作用,反而制约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充分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管理对策

(一)增强新会计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逐步完善,必须转变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理念,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开展具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例如:企业组织内部设计人员对新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报表管理等方面的内部审计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开展带来新指导理念;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指导理念的变化,也应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理念与我国会计管理新准则相适应,例如: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对我国新会计行为准则中报表管理中的负债表、损益表的分析,信息核算标准实施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好企业内部审计经济分配结构的综合规划,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顺利进行。

(二)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现代新型会计信息化管理结构优化,实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管理技术升级,一方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审核采用系统自动化审计为主,人工辅助为主的审计格局,例如:现代企业采用Sap系统作为企业规划管理的主要处理系统[3],依据系统整体规划要求,将企业内部审计进行进行多方面综合运算,同时新内部经济管理系统可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经济衡量结合企业产品经营、市场营销、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审计,完善的系统数据结构能够提高现代企业经济运行的风险预测能力,发挥现代企业内部涉审计应用做用;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资源综合拓展的直接体现,实现企业内部经济运行与市场行情的统一分析,企业可以在数字化系统中,实现企业资源综合分析,及时对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风险进行警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引导现代企业转型与时展相适应。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了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在新时期发挥经济控制管理的作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制度。打破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单一部门管理制度,实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的审核标准一体化控制。例如:现代企业资源内部设计管理制度[4],不仅要制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做好企业审计系统信息处理标准,严格按照我国新会计管理规则进行内部审计系统信息处理控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推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发挥良好的信息控制管理新标准。

(四)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

实现会计信息化发展,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一方面,做好现代企业内部设计专业能力提升,进行内部审计人员新型内部审计管理技术的培训学习,实现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与企业内部审计新系统的合理对接;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保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作用。

此外,加大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也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作用下的有效措施[5],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部分信息公开,为国家审计和大众监督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数据,会计信息充分应用主义优势,引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型发展的必然性选择,基于对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的论述,对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信息应用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为现代企业发展探索新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臧勇,周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78-80.

[2]彭坤.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9:95+97.

[3]罗东升.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D].四川大学,2005.

[4]刘志慧.关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9:202.

[5]侯乐鹃.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14:66-67.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综合部工作质量思考

abstract:thegeneraldepartmentisgraduallyreplaceofficeinmanyenterprisesadlyarisen,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office,integrateddepartmentfacednewmore,worksystemmoremassive,taskmoreheavyandcomplicated,moredifficultchallenge.theworkqualityandlevelofthewholeenterprisedirectlyrelatedtoinformationcirculation,thespeedoftheinformationexchange,impactontheenterpriseoperationefficiency.therefore,howtoimprovethenewperiodofthegeneraldepartmentworkefficiency,hasbecomeaconcernandexplored.

Keywords:thegeneraldepartmentworkquality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综合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但其对办公室综合职能的概括更加贴切、准确。因此,近年来,“综合部”这个新的职能部门名词正逐步取代“办公室”在许多企业悄然兴起。因其“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又被称之为“不管部”。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扩张,综合部面临的新情况更多、工作体系更加庞大、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挑战更加艰巨。其工作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运转效率。因此,如何做好综合部工作,提高其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使其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于新时期国有企业发展要求,已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综合部的基本职能

目前,许多企业的综合部担负着政务管理、事务管理、法人治理、人力资源和党建群团、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职能。但不论职能再多,简而言之,其基本职能都可概括为“辅助政务、掌管事务、综合服务”,也就是“三办”(办文、办会、办事)。具体工作就是文字撰写、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事务管理、信息调研、会议工作、接待工作、保密、服务领导、综合协调等。具体到每个企业,可视情况予以增减。

当前综合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门职能界定不够清晰

很多综合部管理者没有对部门内部各项职能作出清晰、明确的界定,往往凭工作经验和临时决策办事,当一大堆的事儿同时搅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现象,导致工作效果不甚理想,劳而无功。

2.部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不尽合理

从目前企业综合部人员配置来看,很多企业都没有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和综合部所担负的具体职能进行合理的科室设置或人员配置,不是过于精简、严重不足,就是配置过多、人浮于事。

3.人员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相适应

以文辅政是综合部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延伸,规格高、规模大的大型商务活动及会议越来越多,在一些国有企业,党建群团、宣传报道各项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为满足法人治理需要,企业文字工作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综合部要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以文辅政职能。而在当前,许多企业综合部“笔杆子”普遍缺乏,导致部分人长期体力脑力透支,而材料质量却不高。

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头脑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认为综合部工作简单,人员素质要求不高,只要没法对口到其它部门的都可以安排到综合部,导致综合部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加之一些人学习主动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大多愿意从事事务性工作,造成部门臃肿,人浮于事,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面临的新情况

1.服务对象要求更高。当今企业,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文化水平、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素质提高对综合部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工作环境更为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和谐、民主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遗留及新生问题较多,企业内部矛盾及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各类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综合部协调工作难度较前有所加大。

3.办公工具更为先进。电子办公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电子政务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也对综合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综合部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4.人员变动更加频繁。在许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企业,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充分运用,项目周期越来越短,单位人员的流动性随之增加,综合部人员的稳定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综合部人员必须不断适应新变化,及时掌握新情况。

二、做好新时期综合部工作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科学配置,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各司其职

要提高效率,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对综合部的工作职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部门人员配置,对部门人员给予合理的分工,明确其工作职责权限,只有权责明确,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忙而不乱。

1.综合部职能界定及现状分析

(1)辅助政务。在综合部诸多基本职能中,辅助政务应该是工作重点。只有把以文辅政、信息调研、办文办会作为工作重点,才能有效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务的不断扩展延伸,以及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群团、宣传报道等各项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规格高、规模大的大型商务活动及会议越来越多,需要完成的文字材料在传统文、电、稿及计划、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激剧增加。同时,为满足法人治理需要,法人治理规章制度及“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预案、披露信息需要起草,综合部文字工作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综合部要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以文辅政职能。

而当前综合部的现状是文字能力较强的“笔杆子”普遍缺乏,一般一个单位就一、两个或几乎没有,他们必须夜以继日笔耕不辍才能勉强应付,导致个别员工长期体力脑力透支,处于严重亚健康状态,而材料质量却不高。

(2)服务协调。与其他只具有业务性的职能部门相比,综合部是企业的中枢部门,其工作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因此,沟通协调是综合部的一项重要职能,只有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确保公司决策和领导意图不走样。同时,综合部还要为单位领导、各部门、广大员工和基层单位服好务,承担起日常办公用品采购,车辆、会议安排,来宾来访接待,组织各类学习娱乐活动等各项行政事务,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从主观上讲,综合部非常想把各项服务协调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但经常却是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却不知到底忙了些啥,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2.综合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分工原则

(1)机构设置原则。应根据企业规模及综合部的性质任务、工作量进行综合部层级设置。规模较小的企业可只设部长――(副部长)――职员;较大的可设部长――副部长――科室――职员,并实行层级负责、分级管理。

(2)人员配置原则。要使综合部人员配置更为科学合理,必须以“办文、办会、办事”这一基本职能为基础,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进行合理配置。首先应确保进入综合部工作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保证综合部整体素质的前提。其次要确保综合部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能够互补,既要有以写作见长的人员,又要有以办事能力见长的管理型人才,还要有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的技能型人才。

比如“办文”人员配置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负责公文处理的文书人员,一类为负责文字撰写的文秘人员。文书人员应当非常熟悉公文的种类、结构、特点和公文处理的原则、要求及行文制度,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较高的工作热情和政治觉悟。文秘人员必须有较强的文字能力、政策把控能力和一定的思想深度、站位高度。

“办会”人员则应当熟悉会务工作和接待工作礼仪、规范、流程,具备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还能熟练掌握视频、ppt制作、音响话筒调试等专业技能。配合企业宣传报道和会议需要,还应配备具有一定照相与摄影技能的人员,以便在工作中及时、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有关影像。“办事”人员要有较强有日常事务处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热情。

(3)分工原则。分工是为了明确权责分配,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分工时要对部门人员作全面分析,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各尽所能,适才适用,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在分工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协作精神和补位意识,做到分工不分家,有事大家帮,使整个部门始终处于一种完美无缝的工作状态。分工后,部门负责人应对部门予以充分信任,适当放权,减少请求汇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高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管理能力

1.实施制度化管理

面对繁锁的日常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工作程序,很容易导致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要提高综合部工作效率,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对公文处理、印信管理、档案管理、来宾接待、物品购置发放、车辆调度、处置等都要明确其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确规范,使人人养成自觉遵章办事的习惯。在制订制度时应多一些标准,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定量,少一些定性,将操作规则细化到每一项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有良好的规章制度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将它执行到位,否则再完备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所以综合部要用制度来约束人,绝不为不按制度办事的人开绿灯,只有这样才能把颁布的管理文件落实到位,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2.实施标准化管理

(1)公文模板标准化。为确保常用公文撰写规范,减少格式套用程序,提高办文办事效率,综合部应制作常用公文(上行文、下行文、函、会议纪要)格式模板,将基本结构和撰写要求模式化,统一提供给企业内部相关单位、部门使用。

(2)会议组织标准化。会议的种类很多、规模各异,小型会议凭经验组织基本能够满足会议需求,但承办大中型会议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标准化筹备组织流程,按标准流程做好会前准备和会中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议组织有序、忙而不乱。会前准备应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出会议建议方案,包括会议主题、时间、地点、议程日程安排、会议规模、参会人员、经费预算、筹备分工等;二是及时将建议方案报领导或上级单位审批,由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还需召开会议进行审定,以纪要形式确定相关内容;三是制发会议通知、邀请函(附回执)、有关票证(入场券、通行证、代表证、嘉宾证等),包括会议名称、内容、参会人员、时间、地点、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四是做好会议筹备工作。一般性会议可按照会议方案分工开展准备工作,大中型会议应成立专门的会议筹备工作机构,其下设若干工作组(如秘书组、协调联系组、现场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等)开展工作,分别做好会议文件材料(主持词、领导讲话稿、经验材料、会议文件、会务手册等)准备(材料准备应分工合作,统筹安排),参会人员名单收集与分组,会场布置,会议必须品(签到簿、座牌、电脑、投影、录音笔、话筒)准备和与会人员住宿、膳食、交通、安全、医疗等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会议召开前夕,筹备机构领导应带队对筹备事项进行逐一检查落实,会议期间,担当现场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督促各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履职尽责,确保会议每一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将以上过程和内容制作成一套基本固定的会议组织流程模板,再根据每次会议内容、形式、规模作适当增减,既可基本确保会议组织有条不紊,不出大的纰漏,又能使会议组织者不至过于疲累,劳而无功。

3.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办公,推行电子公文。

办公现代化是办公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电子公文网上交换是公文处理的必然发展方向,可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推进综合部工作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现在网络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大部分企业除可以上互联网外,一般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系统之间、部门之间都是联通的,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储量大、各项功能齐全、运行速度快捷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建立电子政务内网,引进现代化办公软件,将日常办公、资料档案存储、文件收发、会议管理等都通过网络来进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在推行电子公文的过程中,企业全员要自觉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努力适应现代化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待遇激励,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人是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做好综合部工作,必须创新管理思路,在强调综合部工作的服务性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温暖、健康的工作环境,切实关心综合部工作人员生活工作中的难题,帮助他们解决待遇、职级和职业发展规划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综合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部工作人员的整体合力,开创一种团结向上、积极奉献、努力作为的工作氛围,使综合部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办发[1996]14号)

2.《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

3.关于印发《科学技术部会议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办字[2007]749号)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8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是促进国企有序运营的关键因素,对会计行为操作是否能够做到规范化有着直接影响,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现阶段,国有企业频频出现的腐败、资产流失等现象主要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构建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起的。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是,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在构建过程中一些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含义,往往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着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否合理也就无关紧要了。而又由于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其常常会认为会计监督会削弱自身的经营自,所以会对会计监督产生一定抵触,甚至完全不顾及会计监督给予的建议和管制,这种管理层的不支持,严重阻碍着会计监督智能锁的发挥[1]。

二是,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常常导致虽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却无法真正落实,形同虚设,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单位经济活动也呈现出乏力状态,由于缺乏行政方面的保障,也造成相关监督工作难以全方位实施。同时,也由于很多企业会计部门只管建设,而忽视财会惹事权,在这种制度下使得会计人员的地位无法得到独立,这也使得会计人员的任免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愿。这样的管理体制也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方面的意志,进而导致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科学有效实施。

三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监督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等原因,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使得会计人员素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任人唯亲。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国企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降低,因而会计监督力度不够。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在监督过程中采用的监督理念与模式都过于陈旧,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展相应的监督工作,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2]。

二、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策略

(1)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制度。要想国企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会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将会计监督工作的每个环节进一步落实到各个部门,并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真正实行责任制,进而使会计监督体系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进一步优化国内法律结构与体系,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在法制性、强制性,以及合理性的背景下顺利落实,并充分体现出有法可依的精神,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为相关执法、会计监督等相关部门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监督管理氛围,从而促进国有企业会计监督能力得到显着提高[3]。

(2)建立健全国企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会计工作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对国企整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效果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会计监督工作则为国企经济项目的有效落实与推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会计监督机制的覆盖范畴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进而使其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更良好的运营环境。同时,还要将构建后的会计监督机制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进而使职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能够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监督机制的约束,所以各国有企业设立专业化的会计部门,并且还要要求其具有较为完善的操作流程与制度要求,并以此来促进会计监督机制的贯彻落实[4]。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始终遵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工作原则,并在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质量得到显着提升。

最后,国企还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仅是推动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企会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应该充分重视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对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水平。另外,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严格按照问责制度,对国投企业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责追究,具体来讲,就是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则国家政府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规法等,对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情况严重的应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处罚[5]。

(3)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国企应充分重视起会计工作的者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古国企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构建现代化和先进化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丰富、新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其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理念,以及良好的自控能力,进而使得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自觉的遵循相应的会计法规。

然而,当前我国国企大部分的会计工作者,通常都是由上级领导直接任命来就任会计岗位的,这些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严格、系统和专业化的资格考核流程,进而导致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在工作中实际行为操作与职业道德要求严重脱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国有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以及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进而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剔除会计工作者者行列。同时,国企还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业务性质,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并且还要对培训后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另外,还要根据择优上岗的原则,对会计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进而使当前国企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也进一步提升其实际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为科学、有效的构建与完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9

一、现状分析

我单位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属于一级企业下设的二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有一定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应用与综合管理两类,本文主要对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讨论。我单位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主要完成了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及多个专项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建设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少顶层策划,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各业务机关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独立开展信息化建设,功能、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各系统间集成困难,数据维护、采集、统计分析困难,数据可信度不高,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功能不全,应用深度不够。企业门户、oa系统仅包括会议、公文、出差申请等若干功能模块,系统功能单一,由于与上级部门共用系统,功能不可定制,系统适应性与易用性距离单位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系统分散,未进行有效整合。各系统未进行有效整合,互相独立,部分功能重复,服务器负载不均衡,部分系统部署在老旧服务器上,系统性能、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四)信息孤岛,信息挖掘与利用水平低。各系统互相独立,未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形成若干信息孤岛,系统信息准确性和全面性较低,无法形成有效标识单位整体运行情况的数据全集,更无法对信息进行挖掘与利用,无法为单位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五)静态建设,缺乏持续完善机制。缺乏专业的建设、应用与维护团队,系统建设与应用多为“一锤子买卖”,管建不管修、管建不管改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系统与单位业务实际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废止不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无法与单位业务发展同步,实现持续改进完善。

二、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按照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化?D型要求,在全面梳理、优化单位业务流程基础上,构建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无纸化,形成规范、统一、时效的运行数据全集,为单位绩效考核、运行质量评价、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提升单位人、财、物综合管控能力与管理效能,形成高效协同与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提高单位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功能需求:

(一)规范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和数据核心,采用成熟商用商业关系数据库构建数据覆盖全面、关系紧密、性能高效的基础数据库,可为各类增值信息处理与分析提供全面、可信、时效的数据全集。

(二)基于单一数据源的业务平台。梳理确定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模块化,基于单一数据源与业务流程构建业务平台,支撑综合管理、科研计划、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管理职能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定制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集,并以各类流程为基础,分类归集并积累业务信息。

(三)以岗位职责确定的权限体系。全面开展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梳理,构建业务流程中的岗位权限体系,建立岗位与系统权限间的映射关系图,完善任务驱动的业务信息流。

(四)基于标准的系统集成接口集。为归集形成单位运行数据全集,需基于规范统一数据结构标准,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与其他主要信息系统间的系统接口,(下转第62页)(上接第47页)实现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归集与业务流程推送机制,为构建单位数据全集提供支撑。

(五)以数据全集为支撑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基于数据全集开展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对单位数据全集进行深加工,完成绩效考核和运行质量评价,为单位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提高决策科学性。

三、工作建议

(一)顶层规划,通过信息化建设重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信息化建设不能仅限于改善现状,还要着力推动企业核心的再造与转型。企业必须制定信息化顶层规划,将信息化建设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力量,通过不断地调整、建设、完善,释放企业活力。

(二)瞄准产品化应用,打造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咨询能力。目前,各类企业存在大量的综合管理类系统建设需求,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在尝试定制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综合管理系统,市场需求巨大。从技术角度看,综合管理类系统开发的难度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与流程优化方面,系统架构、功能开发、部署实施等环节均能采用外包开发的模式。为此,建议在企业综合管控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瞄准产品化应用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类平台产品,培养形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咨询能力,形成企业新的业务能力与利润增长点。

(三)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间的良性互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已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综合管控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通过电子流程规范并固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合规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梳理、改进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加适应市场化要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盈利能力。

(四)实现自主运维,建立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持续改进机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综合管控信息平台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需组建平台建设、改进与运维团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时改进、扩充系统功能,并在平台产品化定制营销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四、效果预期

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通过不断优化与持续改进,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面、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管控体系,建立起激励、创新、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实现单位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国企综合部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企业统计分析管理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实行了对企业信息和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以全面的了解。企业对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开始于上世纪中叶,从那时开始,企业习惯于从综合统计分析报表中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综合统计分析的对象和目标也不同。对生产型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的对象主要是产值和产量。对于产品销售企业来说,综合统计分析的对象主要是产品的库存量和销售量等数据。虽然当前的企业对综合统计分析工作都有一定认识,但是在实际对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1)部分企业对数据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设置专门的统计管理岗位,导致数据综合统计分析工作流于形式。(2)部分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数据来源不准确,有些数据不是来自于生产和销售第一线,而是财务人员的推测与估算,这导致了最后统计出的结果与实际偏差很大。(3)一些企业的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对待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不够认真和细致。从以上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说明,部分企业对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是企业发展的要求理解不够透彻。

二、如何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

要想更好的理解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就要明确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我国,企业综合统计分析是管理企业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对企业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可以有效的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数据综合统计分析的意义在于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所以,要想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各项统计制度

对于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各个企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制度方面、管理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首先,企业要统一思想,明确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是对企业的基础产值产量数据和库存销售数据做全面的汇总和分析,是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重要反映,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领导层的决策,因此,必要要对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建立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能够顺利执行,并落到实处。建立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包括建立统计员专职岗位制度、统计分析工作执行制度和综合统计分析责任考核制度等。再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将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来抓,要求综合统计分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保证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2、采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数据管理中早已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概念。而对于企业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也应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予以支撑,建立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的数据库,对原始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结果予以储存,方便日后的随时调用和查看。目前企业的数据量很大,如果不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而依靠传统的记录和计算方式,恐怕是难以完成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的。因此,企业必须要为综合统计分析工作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才能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的能力。因此,配备先进设备在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中很有必要。

3、企业要培养专业的综合统计分析人员,建立完善的统计人员管理机制

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人员要完成的不单单是对企业基础数据的收集,还要完成对各类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因此,企业从事综合统计分析的人员一定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能够胜任统计分析的工作。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培养专业的综合统计分析人员,并建立完善的统计人员管理机制,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使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做出成效,达到预期效果,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层服务。

三、加强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是企业日常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能否得到准确反映,关系到领导层是否能够根据统计信息作出决策。所以,企业必须加强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切实做好企业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将企业的综合统计分析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的作用,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服好务。

参考文献:

[1]田永祺.论统计信息质量[J].内蒙古财经学报,1999,(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