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十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十篇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26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1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简要回顾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分重要,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事业从无到有,资金从少到多,影响力从小到大,管理从散乱到基本成体系,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从不了解、不理解到主动申请项目,积极拥护并参与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加大资金投入,狠抓项目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多年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达到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及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产农业区标准,不仅保证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进而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类建设用地进入高峰期,各地区将重点放在保经济发展上,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和加快用地报批作为头等大事。对推进当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金多、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多干事问题多的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各级土地整治机构人员较少,专业性不强,力量相对不足。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上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工作被动,大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机构人员少,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全国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已十分困难。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没有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各地区为了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发生冲突,已成为影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现行预算体系已不能适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项目投资范围仅局限于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范围,将农村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等排除在外,资金预算体系中,现行的预算定额、建设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通过开展以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以田、水、路、林与村综合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还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一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目前,已实施的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工程建设突出、示范效果明显,可以成为样板工程的综合性项目不多。二是项目实施范围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始终围绕客土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投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用地整理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项目建设周期往往拖延时间过长,且资金使用率不高。大量专项资金滞留在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没有落实到项目。

4强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措施

4.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一是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基层人民政府的宣传力度。县、乡基层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建议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宣传重心放在县、乡基层人民政府,调动基层人民政府申报项目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鼓励乡镇政府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监督和协调等相关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这项事业,关系重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量大,政策性强,对专业和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严格监管,规范管理,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作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派专人担任群众监理员参与项目实施。

4.2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信息检测监管系统为抓手,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一是要做好规划。有了规划,任务才能明确,工作才有方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是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协调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关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应上升到政府层面,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指导有关各部门的工作。二是搭建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监测监管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效率,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时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作为项目管理系统,对各地区把握政策方向,规范项目实施也起到重要作用。

4.3规范资金使用,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管理,整合使用其他各类涉农建设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或平衡预算,不得用于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无关的其他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修改项目预算,严禁超预算开支,保证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的投入。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按预算、按进度、按质量拨付工程款。工程施工费由承担单位支付到施工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费用实行预算控制、据实列支、领导审核、统一结帐及集中支付。鼓励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使用涉农、涉地部门资金,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中,对于村庄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复垦之外的工程,如村庄道路、给排水、安全设施和电网等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住房改造、居住集中以及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等要求,积极统筹相关建设资金,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进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在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整治模式、统筹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2

为深入贯彻《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在“两新”工程建设中加强建设用地复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提升扩面“两分两换”全面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的政策意见(试行)》,深化完善“两分两换”、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现就在“两新”工程建设中加强建设用地复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在“两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可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统筹城乡“缺抓手”问题,对于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拓展用地空间和规模、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及促进“两新”工程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着力克服“重建新、轻拆旧”、“重用地、轻复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在“两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一手抓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一手抓建设用地复垦,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

当前,我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己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牢固树立“要用地、先造地”的理念,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缓解我区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各镇、街道要对辖区内闲置或废弃的工矿企业、砖瓦窑、校舍、老村部、集体仓库场地、堆场、预制场、道路、建新未拆旧房屋等建设用地进行一次全面排摸,做到能复则复、应复尽复;对于搬迁后形成一定规模的老宅基地,须及时规划上报立项复垦。同时,对已进城就业,且具有稳定收入来源、在城镇拥有自住房的住户,鼓励其永久性放弃农村宅基地,对其房屋以及宅基地复垦给予一定补偿,补偿标准由各镇、街道自行制定。

三、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要以行政村或镇、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对区域内农用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各镇、街道要抓紧编制完善镇(街道)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统筹安排搬迁农户安置用地的选址,控制其规模,并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在此基础上,按照“农户自愿、先易后难、连片整组整村整镇推进”原则,结合2010~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及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一次具体排摸,梳理出今年年内和明后年能竣工验收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并重新申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科学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年度推进计划,确保全区2010年新增耕地面积达到3100亩,确保全区年内竣工验收农村宅基地复垦面积不少于1400亩。项目区要选择一村为主,可幅射周边自然村组,各镇、街道今年年内要完成2个以上整组(村民小组)连片,明后年各完成3个以上整组连片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区,2012年底前完成今年批准立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明后年立项的项目,按立项期限完成好整治项目。

四、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一)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质量。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竣工项目须严格执行区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复核认定制度,层层把好质量关,确保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整治后建成的标准农田要达到70%以上,土地开发整理净增耕地面积达到4%以上。凡存在规划设计实施不到位、新增耕地面积不实、路沟渠不配套等问题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律不予初验。

(二)加强后续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将复垦后有条件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或基本农田整备区,并上图入库,按基本农田“五不准”、标准农田“四化”建设要求,加强后续管理,落实保护责任。有条件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要纳入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全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布局优化、规模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一)强化耕地保护资金保障。区政府将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折抵指标有偿使用费净收益等资金,按规定专项用于耕地保护。

(二)实行宅基地复垦项目以奖代补。项目区宅基地复垦经省、市、区验收合格,省、市政府给予奖励的基础上,对农村宅基地连片整村整组复垦,且搬迁到市镇社区集聚的按照区政府办《关于鼓励农村宅基地整村整组连片复垦加快推进农民居住向新市镇集聚的实施意见(试行)》实行奖励。

(三)继续开展优质项目评选。依照2009年省级“十佳开发整理复垦”质量示范工程评选办法,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行评优和奖励。

(四)整合使用相关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思路,把村庄整治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扶持“两新”工程建设中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五)严格执行工程资金专项审计。加强对“两新”工程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资金审计,项目竣工验收后工程建设承担单位必须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审计部门负责工程资金专项审计,对资金使用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跟踪问责。

六、坚持统筹兼顾,加强节余指标管理

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原有的建设用地一要复耕,二要通过空间置换方式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要留足农村发展用地、使农民有土地收益,最后节余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城镇使用,土地级差收益要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余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由区建立指标交易平台进行市场交易,价格参照旧房搬迁补助、宅基地复垦成本、新房建造补助、新安置点的土地取得成本和“三通一平”等费用综合测算,在区内随行就市交易。经批准区内节余指标可在市级交易平台上公开交易。通过市场交易,显现指标市场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将土地级差收益返回农村和农业。今后,将视情逐步扩大指标交易比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经验收确认的指标,由区复垦办建立台帐,统一管理,并由国土资源部门纳入年度用地计划。

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规划与建设局、区农经局、区水利局、区审计局、区国土分局等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指导协调和督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各镇、街道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二)明确责任分工。区委农办(统筹办)负责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牵头组织协调工作。区财政局要整合项目区内的村庄整治、农房改造、现代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河道清淤、绿化造林、农村联网公路等建设投入,制定落实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专项制度,切实做好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的计提和支付等保障工作,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区规划与建设局要突出“新市镇社区为主、原小集镇社区为辅、城乡一体新社区为补充”的1+X框架结构,负责做好“两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项目选址及基础设施、公建配套等建设管理工作。区农经局要做好集体土地流转经营管理工作,平原绿化配套,参与复垦项目的验收,加强复垦土地质量管理与农艺技术指导,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区水利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水利规划和填埋水域的审批,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块内路、沟、渠等配套设施的布局设计、施工管理,配合国土部门做好项目竣工后验收工作。区审计局负责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审计工作。区国土分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查、报批、竣工验收及上报复核等工作。各镇、街道作为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体和责任单位,要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申报、资金筹措、落实好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财务审计等工作,在项目立项时广泛宣传发动,通过项目论证会、村民(代表)大会、签字确认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也要严格把关,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两新”工程建设。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3

邛崃市和金堂县具体的做法主要是:

一、实行综合整治。邛崃市、金堂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金土地”工程实施规划,以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综合布局,大力开展农户搬迁,集中建设中心村和聚居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邛崃市乐平乡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想进行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紧紧把握住田、水、林、村、路综合整治的原则,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科学选址,统一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商业区和文化娱乐区。通过综合整治,乐平乡项目区耕地连片、规整,道路通畅;新建的中心村庭院整洁,水电气配套进户,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统一领导。邛崃市、金堂县的土地整理工作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加强统一领导,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水利、交通、规划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部门的职能特点和技术专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避免了各行其道的单打一做法,集中资金、技术、人力、物力,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金堂县福兴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心村和聚居点、生活配套设施、古镇保护、畜禽养殖场等建设和改造。在金堂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县财政、农业、水利、交通及规划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的总体规划制定、可行性研究、施工设计,共同为这一项目筹集配套资金900多万元,集中建设中心村的水、电、路、燃气和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安装了排污管道,建设了畜禽养殖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了乡级公路,美化了周边环境。

三、完善相关政策。邛崃市、金堂县政府十分重视制定和完善与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在政策制定工作中,十分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后开展政策制定工作,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田、水、林、村、路综合整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政策。金堂县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开展占补平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经济条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分配、分批拆建、集体补偿、保护耕地”的原则,制定了建设中心村、聚居点的补助政策,对搬迁农户平均每人给予5000元的建房补贴,基本解决了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工程完工后,项目区1/3左右的农户搬入中心村居住。其中部分农民利用这个机会弃农经商,既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耕地集约利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拓宽投资渠道。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思想,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邛崃市和金堂县对项目投资体制和投资范围进行了大胆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项目运作、社会介入、科技支撑的运作模式,努力实现投资结构多元化,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邛崃市和金堂县投入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中,既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新增耕地折抵指标流转收入等资金,也有来自农业、林业、建设、水利和规划等各部门的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水利部门的小流域治理资金、交通部门“村村通资金”等。同时,邛崃市、金堂县还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土地整理,通过指标流转市场,有偿流转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筹集资金。为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邛崃市、金堂县还建立了土地整理专项基金,设立了土地整理资金管理专户,对上述三类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集中投入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使之产生良性互动,形成1+1大于2的良好效果。同时,邛崃市和金堂县根据迁村并点工作的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适当扩大了项目的投资范围,加大了对占补平衡项目区农民房屋搬迁、补偿和重建的资金投入力度。

五、保护生态环境。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邛崃市、金堂县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十分重视对土地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土地整理项目对动植物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建设更加合理、功能更强的景观生态环境。邛崃市在开展土地整理时,特别注意在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中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加大对项目区土地景观、生态环境、历史遗迹和旅游文化设施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实现了项目区农业、环境、自然生态、土地景观、旅游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满足了项目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统一发展。

邛崃市、金堂县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实行田、水、林、村、路综合治理,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土地开发整理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土地开发整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现就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统筹城乡,综合布局,进行田、水、林、村、路综合整治。过去许多地方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由于认识上不到位,注重了对田、水、林、路的治理,忽视了对村庄的整治,影响了项目建设综合效益的实现。因此,今后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要注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与其他有关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貌地形特点、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不同因素,在广泛征求当地农民意见基础上,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布局中,使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工业园区与农业生产基地、生产生活设施与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形成腾地、归并、整治、造田的一条龙实施模式,做到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最终实现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坚持“四统一”运作模式,形成合力。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部门投入农业和农村的资金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较为分散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门之间各搞各的规划,各做各的项目,各投各的资金,没有形成合力。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不能满足项目区田、水、林、村、路综合整治的需要,也不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今后各地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时,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和统一实施的“四统一”模式。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规划,对项目区田、水、林、村、路进行综合整治。各部门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分工协作,集中投入,统一实施项目建设,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宅基地改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四统一”模式的好处是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各部门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相互支持,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特点、技术专长和资源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工作。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4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结合地貌类型区及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治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内容。同时,本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精品工程,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科技意识,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山西省晋中市拟对平遥县石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治理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灌溉用蓄水池。

2小流域概况

项目区位于平遥县卜宜乡遐角村附近,属石沟小流域。项目区梁峁起伏,地表支离破碎,山高坡陡沟深,土质疏松,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在晋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基本能够代表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规律、程度、危害及生态环境、地质地理等特征。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2km2。

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少雪;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昼夜温差大,雨少风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减少,温凉宜人,多晴朗天气,光照比较充足。

平均年日照时数2433.2小时,年均气温10.1℃,全年霜前≥10℃积温3386.6℃。年平均降水量439mm,主要分布在7-9月。主导风向,春秋冬季为西南风,夏季多为东北风,平均风速2.6m/s。全年无霜期为136-174天,平川较长,山区较短。

石沟小流域地貌类型为土中低山区和黄土沟梁区,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5.62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90.6%,其中,轻度流失面积0.25km2,中度流失面积1.33km2,强度流失面积3.44km2,极强度流失面积0.59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53%,23.72%,61.19%,10.57%。

3建设目标、规模及任务

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营造经济林68.3hm2,水保林36.0hm2,封育治理395.7hm2。通过实施种植经济林措施和封育措施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建设,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随着项目区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km2(林草措施面积1.04km2,封育治理3.96km2),使石沟流域治理区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期末累计达到93.1%;林草植被覆盖率,期末达到50.8%。项目区内气候得到调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项目措施实施后,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到治理期末,各项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通过栽植经济林,林业产值将大大增加。

建设规模:

1、经济林、水保林规划设计

经过同项目区村民沟通,村民希望建立集中连片的果园,以发展农业生产;村民普遍认为经济林栽培经济效益高,通过经济林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项目区内存在的部分撂荒地,坡度较缓,植被稀疏,土层较厚,集中连片,适宜建立高标准经济林。在满足灌溉要求、地形平缓的区域发展经济林,种植核桃面积42.5hm2、桑树25.8hm2。

水保林以当地常见且长势良好的油松和侧柏为主,栽植面积均为18.0hm2。

2、新修蓄水池规划

为保障经济林优质丰产,除加强管理外,必须有充足的灌溉用水,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确定在流域内更新原有水源井1眼,更换井用水泵1台;在地形较高的区域修建1座蓄水池,蓄水池容量为200m3。

3、封育治理建设规划

项目区年均降雨量439毫米,疏林地多,能达到水土保持封育治理的条件,再加上当地政府禁牧政策已落实到位,采取封育治理是合理的。

本次综合治理拟封育治理面积395.7hm2,布设在石沟流域下游东侧的荒山荒坡和疏林地上。主要在路口和一些缓坡处设置栅栏,加强管理,以严防牛羊入内,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封育治理区的植被恢复。

3建设工程量

本次规划小流域治理工程包括工程措施、经济林、封育治理、养殖工程及配套工程,各项工程所需工程量如下:

1、工程措施

修建高位蓄水池1座;土方开挖805.8m3,土方回填675.8m3,m7.5浆砌石20m3,C25混凝土49.4m3;修筑生产、管理道路总长3.1km。

2、林草措施

核桃种植面积42.5hm2,桑树面积25.8hm2,;油松和侧柏均为18.0hm2,共需要苗木154943株。

3、封育治理

封禁治理面积为395.7hm2。围栏由铁丝网片和混凝土桩组成,设计围栏预制混凝土桩尺寸为12×12×220cm,为C20混凝土预制件。立柱安装平均间距6.0m,埋深50cm,地形起伏较大时,适当缩短间距,拐角处加设立柱。铁丝网片在两根混凝土桩之间,两根混凝土桩之间距离为5m,设置8道横丝,横向间距20cm。每60cm加一道纵丝,用线卡和横丝相连,共9道,再在两桩间沿对角线设交叉丝2道(斜拉丝)。封育围栏长5700m。

4规划设计评价

4.1功能区域划分评价

石沟小流域面积较小,在现有基础上采取的统一规划、整体布局旨在补充、完善、提高的编制思路正确。就规划的措施来看,整体性强,重点突出,实施方便,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以及达到的示范目标明确。按照《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水土流失规律与现状治理措施基础,合理开发,将水土保持措施、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生态自然修复融为一体。

4.2突出地域特色

突出了中低山区和黄土沟梁区治理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将“坡沟”治理模式的具体措施在流域不同的支毛沟得以展示;二是针对沟坡道路径流控制难的普遍难点问题,采取蓄、用、引、排结合措施,增强了治理效果;三是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适当栽植当地百姓能接受的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树种,起到了对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美化的作用,使流域内民众经济收入得以增加。

4.3标准高、面积适中、作用明显

设计中石沟小流域面积较小,现状治理措施标准较低,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的高标准措施的整体布局实施,使综合治理程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打造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精品工程,并为流域内可持续发展、对外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5结论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引用并推广了先进的实用技术,使流域不仅成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与示范的基地,而且还成为群众观摩、青少年科普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基地。

通过这些工程、植物及封禁措施,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提高本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对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远杰宋晓明李静华,骆驼山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流域建设实践与探索,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4期。

[2]乔彦芬姜德文田玉柱,综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以北京市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第1期。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5

一、意义和任务

综合整治土地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以建设促保护,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按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滩涂地、荒草地和通过改良为基本农田的一般耕地,计划五年时间全县综合整治土地面积8万亩(基本农田4.5万亩,未利用地3.5万亩),其中:20*年综合整治1.9万亩(基本农田0.9万亩,未利用地1.0万亩)。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安排综合整治任务(详见附表)。

二、整治工作的范围和对象

(一)范围。整治范围包括:全县行政辖区内的“空心村”、拆除后的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滩涂、可通过改良为基本农田的一般耕地。

(二)对象。

整治对象包括:1、违法占地开办的砖瓦窑场和拆除后的砖瓦窑场;2、用地期限已届满的工业和采矿用地;3、因经济效益低或其他原因,停产的工业和采矿用地;4、村内和周边长期不用的空闲地;5、已另外选址建新房的农户原有的宅基地;6、长期不用的宅基地;7、需整治的打谷场用地;8、农村其他依法应整治的土地;9、大广高速公路占补平衡整治用地;10、滩涂、丘陵地;11、灾后重建后已搬迁的村庄;12、已拆除的砖瓦窑场不能转产的土地;13、可通过改良为基本农田的一般耕地。

三、方法和步骤

(一)调查摸底。根据各乡镇初步调查统计,全县可以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各乡镇要在4月30日以前完成调查摸底、实地核查工作,进一步澄清底子,逐块逐类进行统计,上图上簿进行台帐管理。

(二)科学规划。综合整治土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搞好前期规划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在项目规划设计和选址上,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集中连片、先易后难、稳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搞好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结合与衔接,做到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三)严格管理。综合整治土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制度、合同制度等五项制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立项申报、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公开招标、签定合同、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和申请终验制度。要完善档案管理,加强后期管护,注重项目实施质量,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成果利用。占补平衡项目的新增耕地验收合格后按程序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管理,作为规划调整指标和占补平衡使用。验收合格的新增基本农田可按程序作为规划调整、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补划基本农田使用。

四、土地整治任务分配原则

1、土地整治要依据就高不就低,就远不就近,就大不就小的原则,科学规划,认真实施。2、以各乡镇土地详查数和耕地后备耕资源调查数为基础,确定各乡镇每年应整治的任务。3、土地整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拆除砖瓦窑场、本乡镇发展经济的需要、小集镇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适度安排。4、土地整治要体现先易后难,先整治先利用的原则。5、土地整治要体现有利于全县建设项目安排使用为前提,长期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

五、验收的条件和标准

(一)条件。

各乡镇对符合整治要求的项目,在图、表和实地相统一的前提下,以乡镇人民政府为单位书面申请县政府验收,县政府上报市政府核准验收。

(二)标准。综合整治的耕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质量达到一般耕地或基本农田标准。

六、措施和要求

(一)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副县长蒋文俊同志任组长,县政府法制室主任钱长鹏同志、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申军同志任副组长,县发改委、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电业局、县交通局、县国土资源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国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保证综合整治土地的顺利实施。

(二)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河南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关于贯彻财政部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20*〕85号)、《*省财政厅、物价局、土地局关于印发〈*省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外字〔*〕4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政办〔20*〕33号)等有关文件规定,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额用于整治土地。县政府安排土地出让金总价款的5%用于综合整治土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由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核立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总价款5%由县财政部门安排当年预算,资金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县财政和审计部门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多元投融资渠道,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单位和个人资金,本着“谁整治、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实施综合整治土地。

(三)奖惩措施。

1、综合整治土地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采取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对整治的面积、质量、效果进行量化,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县政府对综合整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优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对超额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任务的乡镇,县政府授予土地整治先进单位,乡镇长、分管领导和国土资源所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并给予奖励。

3、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进行综合整治,经验收达到一般耕地标准的,给予投资者500元/亩的补助,并使投资者在土地承包期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受益权。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juh”为你整理了这篇村级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19〕86号)、《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20〕68号)的要求,宣威市财政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组于2020年11月对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单位提供的明细账、会计凭证、项目合同等相关资料实施了逐项核查、通过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询问等程序,形成本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请求事项有关意见的函》(国土资厅函〔2016〕683号)有关要求,以及《云南省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和《云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等相关规划的战略部署,为协调人口与资源矛盾,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引导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增长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拟在乌蒙山云南片区实施扶贫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切实推进乌蒙山云南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保持政策稳定,发展产业,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曲靖市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属于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子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预算总投资5848.91万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1、资金情况。2018年9月30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云国土资〔2018〕195号),下达了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曲财农〔2018〕129号下达2018年中央土地整治工作专项资金宣威市专项资金为58,489,100.00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工程:完成土地平整面积213.8025公顷;土方垒埂12381.10万m3;石方垒埂7828.08万m3。

(2)灌溉与排水工程:取水口3座;取水坝1座;500m3

蓄水池8座;300立方米3蓄水池17座;100立方米蓄水池54座,闸阀井43座,改建坝塘1座;支管25条,总长度为21523.84m;毛管55条,总长度为19359.55m;钢闸门2座,管道井4座,斗渠1条,总长为587.62m,农渠10条,总长5052.38m;路侧沟12条,总长6274m;斗沟1条,总长度为41.42m;Ⅰ型农桥4座,Ⅱ型农桥4座,过水路面1座,盖板涵9座,盖板涵4座,Ⅰ型管涵57座,Ⅱ型管涵49座,Dn500管涵22座,Dn1000管涵5座,Dn200管涵1座;农桥修复1座,泵房4座。

(3)田间道路工程:改建田间道31条,长40762.29m;新建田间道5条,长4768.97m;改建生产路40条,长34412.59m;新建生产路26条,长13674.21m;田间道错车道256段;挡墙3411.55米。

(4)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改建田间道(水泥路)14204.68m;太阳能路灯239盏;公厕4座,建筑面积241.40㎡;晾晒场1块。

(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墙3162.10m;拦砂坝8座;山体边坡绿化1.3333公顷;林草修复区面积200.8171公顷;生态修复区面积54.64公顷。

(二)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建设规模为1276.1165公顷(19141.75亩),其中整理面积为1193.5912公顷,开发面积为27.8906公顷,复垦面积54.6347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6.7236公顷,其中通过整理得到新增耕地1.7808公顷,开发得到新增耕地23.907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2.09%,项目实施后的耕地面积达到1018.2963公顷(其中:水田0.7251公顷,水浇地16.1110公顷,旱地9.8875公顷)。

(三)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于2018年7月完成勘测,2018年底完成规划设计,2019年1月完成招投标。项目区划分为八个标段,分别由八家施工单位进行施工。2019年2月15日项目开工,2019年9月10日竣工。2020年8月11日,宣威市人民政府及时组织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了自检自查,2020年9月2日,项目通过了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竣工初验。2020年11月2日,省自然资源厅对项目进行了外业验收。

1、成立机构抓好项目实施管理。成立了项目实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的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能职责,从制度上强化管理,规范管理行为。

2、规范使用资金。资金使用严格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资金实行专款、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项目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无挤占、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3、项目实施执行“六制”。该项目在实施中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有关规定实现了项目公告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工程量复核和审计制度。

4、项目质量符合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指挥部及监理部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严把工程质量关,使项目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拨付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工程质量达到合格要求。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绩效评价目的是全面掌握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科学分析评价重大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综合成效,分析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主要包括9个方面:1、资金保障充分,使用合理规范;2、工程稳步实施;3、增强资源保障能力;4、节约集约利用资源;5、推动现代农业发展;6、促进地方经济发展;7、助推脱贫攻坚;8、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是项目的实施主体,即宣威市自然资源局,评价范围是项目所涉及的阿浪、花鱼两个村。

(二)绩效评价原则、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1、绩效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遵循:(1)科学规范原则。要求绩效评价严格遵循既定程序,科学可行;(2)公开公正原则。要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3)分级分类原则。要求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分类组织实施;(4)绩效相关原则。要求支出与其产出之间有紧密相关关系。

2、绩效评价依据。

一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中央、省重大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要求;三是部门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等相关规定和规划;四是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五是预算管理制度及办法,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财务和会计资料;六是项目设立的政策依据和目标,预算批复、资金安排和分配等相关材料,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报告、项目决算或验收报告等相关材料;七是《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19〕86号)、《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20〕68号);八是其他相关资料。

3、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绩效评价小组在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支出特点,运用定量定性原则,确定了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实际,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逐级合理设计,主要构成如下:

一级指标4个,包括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二级指标10个,包括项目立项、绩效目标、资金投入、资金管理、组织实施、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项目效益;三级指标17个,主要是二级指标细化和量化。

以上情况详见附件1《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分体系及评分表》

4、绩效评价方法。

结合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因地制宜,本次绩效评价采用了指标评价、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评价。

5、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标准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用于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绩效评价标准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行业现状、项目规模、历史经验和专家意见等合理选择。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首先查阅项目建设相关文件资料,了解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申报、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管理、施工管理、验收等工作情况;到现场查看工程建设实际效果,对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修复、农村居民点整治几个单项工程中具体的单元、单位与分部工程选取部分进行查看了解;对项目区的人民群众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客观掌握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直观。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一)绩效评价综合结论。

通过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地方脱贫成果,确保了农民持续增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加耕地资源。通过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大力扶持,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建设使得宣威市增加了宝贵的耕地资源,项目共完成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7236公顷。耕地面积的增加,实现了耕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2.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产值。在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建设过程中,对水、路、田进行综合整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形成“田成块、水相连、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经测算,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新增粮食总产量536.70吨。通过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耕地的产能,为宣威市区域性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通过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区土地耕地质量提高,配套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了耕地的机械化作业,加速了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集中,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项目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地域优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益。整个项目预计新增农业总产值510.99万元。

3.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项目实施后,通过系统土地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并配套相应的农田灌溉、道路设施;增强了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使水资源得到有序利用,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土地平整进行坡改梯工程,大大减少水流对坡面的冲刷,控制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均有所提高,改善了项目区水、肥条件,保障了项目区灌溉合理,排水通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三保”能力,使项目区成为典型的生态农业区,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构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户随时都可灵活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从而提高收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灌溉、道路、饮水等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完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集约利用土地。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项目区内原先零碎的耕地、贫瘠的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灌排方便的稳产农田,农田格局明显改观,农田更加适应农业生产要求和耕作习惯。于此同时,项目区内农村各类用地布局也更加合理,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利用,城乡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1.56%的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也为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整治后,劳动力投入减少,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相对下降;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农民参与工程建设,以及优良生产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业生产成本相对下降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其生活状况,“惠农、富民、强农”效应突出。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区农民人均农业增收额970.27元/人,新增就业人数151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如:砂、石、水泥等,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消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费4912.38万元,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增收渠道。

6.促进社会和谐。项目实施后,为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可以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农村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形成双赢局面。项目实施可为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人地矛盾得到缓和,可以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7、建设美丽乡村。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项目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和农田合理布局,提高了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完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人居环境,工程实施后新建了晒场及打谷场,便于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农闲时晒场及打谷场也成为了村民生活娱乐场所,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分100分,单位自评98分,自评结论为“优”。经评价组考评打分,评价综合得分为96分,评价等级为“优”(详见附件1《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分体系及评分表》)。

(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

项目完成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7236公顷,新增耕地率2.09%;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22.3837公顷;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22.4214公顷、新增和改善防涝面积957.0874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9.7391公顷;完成林草修复面积200.8171公顷;完成村庄整治面积53.5361公顷。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项目决策情况分析。

为组织实施好乌蒙山贷因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切实助推宣威精准脱贫,按照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关要求,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宣威市鸟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为指挥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指挥长,市发改、财政、交通、住建、扶贫办、农业、水利、林业、审计、环保等有关部门及项目涉及的乡(镇、接到)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申报工作及全面领导项目的组织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部门、监理机构、项目承包单位及项目区群众代表等对竣工后的工程项目进行自检自查。

(二)项目过程情况分析。

在项目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各单位履行职责,承担项目建设管理任务,落实有关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及相关技术服务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努力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项目工程结束后,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整理竣工验收资料,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自检自查,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初验,项目实施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在项目立项、实施过程中,镇、村参与了土地权属管理工作,对项目建设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项目区群众通过咨询式参与、邀请式参与、委托式参加等方式参与了项目综合决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项目的变更管理、验收管理等严格按规定执行,确保项目建设按期、按质完成。

(三)项目产出情况分析

通过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耕地的产能,为宣威市区域性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经测算,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新增粮食总产量536.70吨。通过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区土地耕地质量提高,配套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了耕地的机械化作业,加速了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集中,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项目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地域优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益。整个项目预计新增农业总产值510.99万元。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项目建成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重大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要求。同时土地整治项目最根本的投资目的是工程建成后能实现投资目标,长期、有效、稳定的发挥项目效益,造福于民。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为加快项目顺利实施,2018年8月20日宣威市人民政府以宣政办发﹝2018﹞109号文成立了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等工作。

(二)严格落实项目实施各项制度。市自然资源局编制了该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职责和资金保障等。项目工程分为8个标段,2019年2月工程施工以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8家施工单位,以邀请招标方式确定1家监理单位,分别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项目工程2019年2月15日开工,2019年9月10日竣工,按照项目的规划设计完成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三)严格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专人专账管理,资金严格按规定拨付,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四)严格执行工程变更规定和程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影响,涉及工程变更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并报经上级同意后方可作变更处理,不允许擅自变更工程内容。

(五)解决好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工程施工快速推进。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深度不够,存在变更现象。

在项目实施中发现部分项目规划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规划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够得力,规划综合性不强。土地整治与村庄、交通、水利、电网、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的功能不够;规划深度不到位。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有的只是片区建设规划,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规划落实不够。项目选择随意性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同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不完全符合群众意愿和当地实际,变更现象普遍存在,项目不能严格按照批准设计进行,实施中变更设计、调整预算,不同程度存在项目计划与预算执行不严的问题。

(二)缺乏技术人才,实施监管不足。

土地整治工作人员中,工程管理专业人员太少,多数人员工程管理能力、经验不足。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不够严密。由于土地整理任务很重,包括项目踏勘、方案论证、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土地整理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技术力量不足,难以适应目前土地整理的形势,任务的需要。因人员力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客观因素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虽有相应的审查报批、监督检查、分片监管责任制等制度,但任存在对个别项目踏勘复核不到位、实施进度不清楚、工程决算不掌握等问题。

(三)项目管理欠缺,资料不完善。

现场指挥部管理人员不够到位,项目实施管理技术力量薄弱,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竣工结算工作严谨度不够,导致部分标段竣工结算资料工程类别没有按设计的工程分类结算,项目施工完成后,影像、照片的资料不全,未能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整个过程。

(四)运营管护不足,土地效益不高。

项目竣工后,土地整治工程交付项目区群众使用后,缺少后期管护。虽明确由项目区乡镇、村委会和收益群众进行管护,但管护标准、管护内容、管护方式、管护主体和维护资金等相关内容还不明确,不能有效的实现权、责、利的相互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导致项目区基础设施无法长效使用。项目移交后管护力度有限,不能充分发挥项目设施应有的作用,使项目效益长期、持久发挥。

七、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

在土地整治前要开展土地整治需求调查,依从“自上而下”的科学明珠的决策体系,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主要收集项目区农户的土地整治相关的各类需求,为整理规划设计以及决策等关键环节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内容。同时应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互相协调,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生产、农业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规划、林业保护利用和环境生态建设等有关要求,合理编制项目的规划设计。

此外,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还要以全面的视角、严谨的部署,注重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与土地生产相关的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为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应与日后土地利益方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土地整治的综合性,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建设土地整治队伍,扩充技术人才。

大部分土地整治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非专业对口,侧重于项目的组织实施、工程管理及有关协调工作,虽在实际施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工民建、水工、农艺、工程决算、财务等专业技术知识。今后应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土地整治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学习,加大土地整治队伍和人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人员对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文件、规定、规范、标准的学习,力求使土地整治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严格执行六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告制和审计制。规范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统计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建立专项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对工程实施过程要加强监督与管理,首先,要制定切实的项目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监管的目的、任务以及重点、措施做到详细的规定与研究。其次,成立相关项目建设的推动机制,设置办公室,从而实现对业务的监督指导。再者要对关键的相对重大的重点示范工程,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周、月、季度以及年度都要有定期的会议与总结,并结合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对分工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基本设施的筹建、土地的整理以及拆迁等要有专门的分包领导、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这些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有利于工程的正常推动与顺利进行。

(四)建立后期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管护。

建立健全项目后期评价机制,加大对破坏项目工程设施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程设施维护管理不力,发生非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要追究责任。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通过制定资金使用办法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用于项目后期维护保养,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工程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参与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营造使用爱护工程设施的社会氛围。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7

1农村土地整治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农田整合活动,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在增加农业耕地的同时,建设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集中开展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等项目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成片”的美丽农村新貌。

其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优化土地结构布局。结合城乡体系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布局建设,适度调整和撤销并入布局分散的自然村集体,对腾出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使腾退的宅基地、农村废弃土地和空闲土地进一步被利用起来,建设新的村集体,形成农村人口向着城镇中心集中,产业向着聚集区集中,农业耕地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经营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对农村路网、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和广播电视系统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完善,为农村地区配合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社会养老体系、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系统。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脏乱差环境,实现对农村布局结构优化,提升?r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四,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引导农民群众开展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向前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中,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最后,解决建设用地困难。农村土地整治都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用地体系中。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将同村建设用地资源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调剂到地区产集聚区和城乡建设用地中。

2科学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对策分析

2.1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性和综合性很高的工作,其涉及面广泛,工程量大,因此在实施之前科学规划十分重要。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过程中要按照重点整治大规模连片耕地、无人居住的闲置宅基地、大片废弃用地,坚持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结合,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采矿塌陷区治理相结合,和村集体与城乡规划相结合,与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联合国土、农业、水利、环保、工商等多部门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对整个治理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保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汇集民智。规划方案制定出台之后,要通过专项会议、听证会,在多个媒体渠道进行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后农民群众满意。

2.2尊重农民群众,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将惠及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目标。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权属调整以及后期管理维护过程中都要坚持从农民角度出发,全民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并且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群众。同时要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决禁止一刀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8

在工作总体布局上,认真进行谋划。一是在分管工作的总体把握上。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供地的关键作用和执法的保障作用,做到无缝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在夯实基础,理顺机制上。加大《城乡规划法》的执法力度,制定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争取提交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申请把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列入2014年市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强化政府在土地储备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有规划、发改、财政、建设、房产、公用事业等部门参加的土地储备供应制度,明确土地储备供应的程序。规范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审批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建、交通、公路计划确立机制。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违法建设综合治理机制。三是在项目实施上。按照大城建和大交通的思路,摆布重点项目。第一个层面是加强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功能,增强中心城市与县区互动,形成亚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群。主要项目是修好三条路。向北加快实施濮清快速通道项目,加快濮清一体化进程。向东城柳快速路早日建成通车,增强向东面的辐射带动力。向南打通长庆路,带动城区东南部与老城片区的连片开发。第二个层面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北区开发,修建开德路,改造绿城路,开州路向北延伸,推进综合人防工程建设;逐步启动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开发;积极推进城中改造。第三个层面是完善城市功能。对胜利东路等城市干道进行维修;新建、改建一批背街小巷;建设一批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污雨水泵站;对旧城区的供暖管线进行改造。

按照分工和部门划分,将明年的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城建工作

(一)抓好两个整治。一是建设环境整治。严格城市规划监察,对全市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行排查梳理,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建设,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优化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二是城乡环境整治。抓好城乡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集中整治促进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搭建新型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二是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营造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监管的新格局。三是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三)实施工程。一是积极落实政府为民承诺的实事,完成省定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任务,加快背街小巷改造、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等建设,全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二是抓好城市路网工程。做好长庆路南延、五一西路等路段及城区易积水路段雨水泵站建设等前期工作,尽快打通城市断头路,解决城市排水不畅问题。三是加快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筹建进度,确定建设运作方式,力争明年建成投用;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排放等级标准。四是加快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步伐。五是加快地下水源给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建设,确保城市用水安全。六是加快新建换热站和供热管网配套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七是加快环状燃气主管网建设,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保证连续稳定安全供应。八是加快公交停车场和保养车间建设,保障公交安全高效运营。

二、规划工作

(一)开展示范区发展战略研究,启动示范区空间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重点围绕示范区空间与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定位、特色定位、复合型产业与复合型城区构建等进行战略研究和论证,形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综合方案”,科学确定示范区发展的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启动示范区空间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落实“示范区发展战略综合方案”的框架和理念,科学安排示范区功能分区,统筹优化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完善和补充**城市功能,规划优美人居环境,构建复合城市发展格局。

(二)深化完善重要专项规划。一是完成**市综合交通规划;二是启动城市绿线规划、城市蓝线及水系景观规划;三是启动地下管网普查。计划2014年底完成濮上路东、京开大道西区域管网普查任务,为启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黄线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结合濮北片区的全面启动,尽快完善绿城片区、绿城西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二是启动并加快绿城南片区和马庄桥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三是抓好建设南片区、文教片区等近期建设区域的控制性详规编制。

(五)开展城镇经济带规划战略研究,进一步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一是围绕濮清南、濮范台两条发展轴开展**市城镇经济带规划战略研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做出新探索。二是积极做好市域村镇规划等编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六)重大城建项目规划。一是示范区基础设施:抓好“四路一带一园”的规划建设。四路是开州路北延工程(绿城路-北环路段,红线宽70米,长2720米)、濮上路北延(中原路-高阳路段,红线宽50米,长2665米)、高阳路(濮上路-京开大道段,红线宽40米,长4913米)、绿城路改造工程。一带是绿城路(濮上路-京开大道段,红线宽50米,长3955米,两侧绿化带各30米)沿路绿化带工程。一园是城北公园。位于开州路东、卫都路南,约300亩,可结合综合人防工程实施建设。二是示范区产业与服务项目:抓好“一园三基地”规划建设。一园是商贸物流园。位于卫都路南,京开大道西,是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物流区,建成后可带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三基地是供电公司生产基地、移动公司生产基地和电信公司生产基地。以上三个项目均已立项,其中供电生产基地已完成征地,移动、电信生产基地已完成选址,都是其省级公司支持的项目。三是建成区基础设施:抓好“二路一园一管网”规划建设。二路是长庆路南延工程和胜利东路改造。长庆路南延工程可打破市区与**县产业集聚区及老城东区的交通瓶颈,也利于东部建设片区的综合开发建设。胜利路东段改造。胜利路东段(大庆路-盘锦路段,红线宽50米,长2656米),目前仅有快车道,且年久失修,建议结合中原油田联合实施。一园是中心公园。位于黄河路南,长庆路西,中心商务区东南,约300亩。可结合中心商务区规划和招商引资方案,采取招商方式,结合人防工程实施推进。一管网是城东区污水干管。铺设文化路(黄河路-绿城路)、绿城路(文化路-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管将基本解决该区域污水排放问题。四是建成区产业服务项目。着力抓好即市中心商务区规划建设。市中心商务区已获批为省级现代服务示范区,其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已储备土地尚有300余亩,按照规划,可面向大型综合商业、星级酒店、商贸等项目招商,新建规模50余万平方米,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

三、国土资源工作。

(一)理顺机制。一是建立发改、规划、国土等多部门重点项目用地审核联动机制,减少因部门信息不畅造成的项目办理进程的梗阻,加快用地项目运转效率。二是健全国土资源资金保障、监管机制,为耕地保护、土地储备、土地征收、资产利用等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地保证土地专项资金安全、高效。

(二)突出亮点。一是构筑政府经营城市土地新平台。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实现土地储备工作的联审联批联动。成立市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决定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协调解决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土地收购储备项目的联审联批。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区、乡政府责任,使储备土地的征收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使储备地块尽快入库,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库中无地,经营性用地投放量过少、收益相对较低的局面。加大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力度,将城建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储备土地的征收供应工作相衔接,收购储备对象的确定与城市规划建设,尤其是新区建设紧密结合,优先储备有增值潜力的地块。二是启动油区石油污染土地治理恢复工作。我市有油区石油污染土地面积2万多亩,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启动油区污染土地治理工作,进一步拓展用地空间。三是打造1-2个全省土地整理项目示范工程。将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交通、城建、水利、民政、发改等部门资金,统一投放项目区,实施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三)实现突破。一是破解征地难的瓶颈,实现征地工作新突破。加大征地政策宣传力度,拓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途径,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出台《坚决制止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通知》,凡未经批准、违法占用耕地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在征地时不予补偿,推动土地征收工作依法有序开展。二是破解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实现用地保障工作新突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拓宽各类建设用地渠道,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二次调查及乡级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规划与调控作用,为长期经济发展布好局,为近期经济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加大储备土地中批而未征土地征收力度,对市城区批而未征的3000亩土地,加大土地征收力度,尽快盘活,储备入库。三是破解土地执法难的瓶颈,实现执法监察工作新突破。改变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的做法,在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内部各相关工作机构都参与的“全员监管”,对土地管理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管的“全程监管”,建立规划、土地、城管等部门“联动监管”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建立违法用地地上建(构)筑物的拆除机制,实行城管监察与国土资源监察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制止违法用地行为;发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的作用,对于国土资源部门查处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监察等部门的配合。

四、交通公路

(一)加快公路建设,建立“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一是抓住机遇,强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在建的濮范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冀豫界至南乐段的建设,确保明年底如期建成通车。我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达到6000公里,“十二五”末突破8000公里。紧紧抓住我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我市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前期工作,确保德商高速公路范县段明年开工建设,安南高速公路东延争取明年开工建设;科学谋划范县至汶上、**至东明、范县至山东平阴、**环城高速前期工作。二是认真研究,重点做好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建立市到县、县与县之间的快速通道。认真研究国家、省有关干线公路建设改造的政策,尽快完成市区到清丰、市区到**省道的升级改造和市城区至柳屯快速通道东延至范县的建设。三是增加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积极研究上级政策,尽快完善项目申报,重点搞好产业集聚区内道路建设。

(二)积极创新,努力破解交通基础建设资金难题。认真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投资,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在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快速通道建设中,除努力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和财政投资外,充分利用银行贷款,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沿线县(区)以土地开发资金偿还。

(三)加快运输场站建设。完成**长途汽车站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以**客运西站、**客运北站、**客运南站(老城汽车站)、**客运东站和中原客运总站为重点,各县汽车站为补充的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内场站的规划建设,作为项目落地发展的条件优势,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提前进行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环保工作

(一)强化措施,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2014年我市减排目标CoD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1%和5%,分别控制在2.5万吨和2.9万吨以内。为确保完成任务,一是细化《**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方案》,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加强汇报调度工作,及时掌握减排工作进展情况。二是确保原有减排项目的正常运行,要对具有减排能力但尚未发挥减排效益的项目加强督促,使其尽快发挥效益。三是加大县区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水量。市污水处理厂、中原大化、龙丰纸业等企业加快深度治理工程建设及验收。继续淘汰造纸、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支持重点企业做大。

(二)继续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专项治理工作。着力做好金堤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流域的综合整治工作。围绕污染减排,重点做好重点流域规划项目的达标排放、非电行业脱硫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三)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深入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继续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推动我市生态创建工作正常运行。

六、房地产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5万平方米,年内建成10万平方米。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年内建成5万平方米,提供1000套廉租住房房源。贯彻落实新的《**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办法》,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真正惠及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出台《**市廉租住房出售暂行办法》,建立和完善流转机制。

(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年内开工建设普通商品住宅5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做好“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升我市住宅建筑的科技含量。

七、地震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得到广泛普及。

二是贯彻落实好《**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第120号令),拟出台具体的贯彻落实办法,对相关单位的职责、登记审批程序等予以明确,并制定相关措施,真正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9

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样一条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内容也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的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是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家庭为43.7%,相差5.8个百分点。而根据联合国利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国家的标准,城镇居民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跨入小康和富裕型,而农村家庭分别在1983年和2000年跨入温饱和小康型,总体发展水平相差10年~15年[1]。除此以外,城乡二元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还很滞后;等等。当前,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经上升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今后,我国将投入560亿元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的土地综合整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2],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逐步成为推进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标准。二、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土地综合整治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土地开发整理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后者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和延伸,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但以1999年《土地管理法》提出土地整理为里程碑,以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土地整理中心为标志[3]。我国十多年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初期的土地整理呈粗放式发展,即片面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量的保证以及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土地综合整治,不单是土地复垦、开发和整理,它还要求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2009年的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土地整治,实际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土地综合整治实质上是通过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结合,对人(农民)、产业以及社会经济进行综合的统筹,使农民从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实现在一样的土地过上不一样的生活[4]。三、城乡一体化的意义英国的埃比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思想[5]。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发展状态。这种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是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家庭为43.7%,相差5.8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利用恩格尔系数评价贫富国家的标准,城镇居民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跨入小康和富裕型,而农村家庭分别在1983年和2000年跨入温饱和小康型,总体发展水平相差10年~15年[6]。通过加大对农业投资、建设涉农项目、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可续发展观,是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也体现了城乡现代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过程。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1.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可以通过城乡协调度的测算进行定量评价。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一个系统的协调度可定义为组成该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协调性应包括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协调。协调的概念表明,协调度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目标是追求系统的整体最优。#p#分页标题#e#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指标选择是否恰当、周全,直接决定着评价的科学性。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选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便于量化的主要指标因子,同时以城乡融合这一目标为基础建立起反映城乡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因此,评杨荣南的《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即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最后通过计算,加权求和[7]。罗雅丽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度,再对发展水平和差异化程度设置各个三级指标,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展水平的得分和差异化程度的得分求和得出总的城乡一体化程度[8]。张雁东等从衣、食、住、行、保障等五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分为18个子指标,进行加权求和[9]。本文综合以上几种方法的优点,构建出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出城乡一体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2.权重及其评价结果的确定(1)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要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λ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同时,定义Ri为随机性指标一般,当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对判断矩阵中的数值加以调整。(2)评价结果的确定。运用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出某市的社会进步水平、生态设施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协调度(以分值表示)。并依据城乡协调度百分制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划分为高(>55)、较高(55-49)、中(30-49)、低(<30)4类。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分析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多都是借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农用地质量、增加农业灌溉面积、提高项目区的交通便利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必然带来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配套政策,使得农民身份逐步转变为市民,也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很多权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缩小。(3)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不仅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好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国家通过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破解了建设项目用地难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先减后增,增减平衡”原则,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有偿转让,调剂到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使用,使得一定区域的城乡发展得到统筹发展。2.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反作用(1)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良好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以大幅度改善,因此,城乡一体化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加强调土地整治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整治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长远、综合的考虑。(2)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造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农村的路网、供水、通电、通讯、广播电视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的完善,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实现了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这样,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实施条件。六、政策建议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科学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规划。通过制定详细、科学的规划,确定分阶段的整治目标,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运行在健康的轨道上。一个科学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操作性强,即制定出来的规划不能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必须要切实可行;二是数据真实,自下而上汇总的各个地类的数量要真实可靠,从而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整治安排;三是要因地制宜,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一定要适应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能一拥而上,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整治的范围和目标。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尊重民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这是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成败的关键。只有农民都积极响应并充分发表意见,土地综合整治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实现综合整治的目标。当前,“和谐”是我们国家的时代最强音。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实施任何一项政策,都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加强沟通。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当中,要采取逐个询问、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公共参与分析,考虑项目区群众以及利用相关者的积极性,杜绝农民“被上楼”现象的发生。当然,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需求也要作进一步分析。农民的需求往往以现实利益为主,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向和趋势等问题上,必须由地方政府进行引导并向农民交底,即使农民一时不能理解,也要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地方政府要同时考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对村庄的影响和农民的现实需求。#p#分页标题#e#3.采取多种途径,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再加上土地的增值。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前,必须要精确核算实施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与回收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Bot、ppp、土地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四种模式可为不同情况下土地整理募集资金[10]。4.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含义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简单的理解为农民进城。土地和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农民失地后,如果进城以后没有稳定的职业和社会保障,就可能出现一大批城市“贫民”和无业游离的市民,或沦为现代城市的“贫民区”,这将会有社会不稳定、发展不协调的可能。“一体化”也绝不是“一样化”,把基础设施、社会管理支出、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无差别化一体,而在社会形态上要有城乡“差别”,才能体现乡风、民俗和村容。5.土地综合整治要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土地综合整治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充分考虑城乡现实存在的差异,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也要积极为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机会,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七、总结土地综合整治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转方式调结构、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杠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关系密切,两者互为动力,互相促进,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篇10

关键词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法;问题;黄岔坡;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1-0254-01

1西吉县黄岔坡项目区基本情况

西吉县黄岔坡项目区地貌类型主要以梁峁沟壑类型为主,土壤以侵蚀黑垆土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5.5℃,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40mm。总面积21.73km2,涉及1个乡镇4个行政村,835户,总人口3340人,其中农业人口3206人,区内坡耕地1353.05hm2,截至2012年底,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06hm2,治理程度10.46%。其中:梯田162.58hm2,占坡耕地面积的12.02%,人均梯田面积约0.05hm2。营造水保林39.4hm2,种草面积6.08hm2,林草覆盖率为2.09%。农民人均纯收入2763元,人均产粮387kg。

项目区农村各业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明显的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林业产值低下,副业表现出以输出劳务为主的单一局面。项目区川台地少,宜修梯田坡耕地多,人均梯田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土保肥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温饱问题,迫切需要加快项目区坡耕地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步伐[1]。

2主要做法

2.1科学规划,长远安排

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全县“围庄田”工程的建设重点、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同时还明确了“围庄就近,方便生产,利于管理,实际实惠”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整村推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实施原则[2-3]。各乡镇也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和发展规划,将建设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块,为全县按期实现“四项工程”整体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2整合项目,捆绑实施

动员群众投资投劳,整合“围庄田”工程与相关农业项目,捆绑实施,以解决资金问题。同步规划实施项目区治理、扶贫整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实行常年整修与阶段突击整修相结合,以机械平田为主,人工整修为辅[4]。

2.3典型示范,抓点带面

每年都建立一批示范点、示范村,依靠典型示范,全面推动落实,以加快“围庄田”工程建设进度。

2.4积极探索,完善思路

立足山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小康生态家园建设模式,进一步探索山区小康家园建设新路子,为“围庄田”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

2.5配套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将梯田建设与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与开发“五大产业”相结合,坚持走好“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抓调整”的旱作农业路子。

2.6强化管理,推动落实

将“围庄田”工程建设作为年度农村经济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设立单项奖和整村达标建设奖,实行“百分量化、阶段检查、单项计分、综合评估、择优计奖”的办法,县委、县政府每年还组织2次大型的督查活动,及时总结评比,通报表扬,从而推动梯田工程的顺利实施。

3存在的问题

梯田是解决西吉县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西吉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最为突出的是资金不足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展和按期实现整体达标。为此,要以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切实加快坡耕地工程建设步伐[6]。

4今后产业培育开发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其指标体系,根据项目区土地资源调查结果,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状况、土层厚度等自然条件差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选定影响项目区土地质量的主要因子,即地形部位、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5个因子,并将每个因子指标分为六级,并赋权重分,然后对各地块单元进行综合评分,再按分值高低划分出项目区土地质量的等级情况[7]。

按照上述评价标准,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评分并划分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各等级土地资源情况结果为:一级土地面积162.58hm2,占总面积的7.48%,为宜农地。以梯田为主,是项目区主要的粮食和林果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土地生产率。二级土地面积1111.92hm2,占总面积的51.17%,为宜农、宜果地。主要分布于坡度较缓的梁峁坡,土层深厚,以坡地为主,可作为实现人均粮食自给的来源地,应通过修梯田提高土地质量。三级土地面积315.13hm2,占总面积的14.50%,为宜林、宜草地。主要分布于梁峁坡中上部,土壤质地一般,在满足基本农田要求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畜草业。四级土地面积387.16hm2,占总面(下转第257页)

(上接第254页)

积的17.82%,为宜林、牧地。主要分布于沟坡,为大于25°的陡坡地和覆盖度小于20%的荒草地。利用方向是造林、种草和封禁。五级土地面积131.56hm2,占总面积的6.05%,主要分布于阳面梁坡,利用方向是村庄和居民用地。六级土地面积64.65hm2,占总面积的2.98%,大部分是裸岩、裸土、陡崖坎,暂时无法直接利用。宜农、林、牧、果用地1976.79hm2,占总面积的90.97%。

5参考文献

[1]程君.西吉县黄岔坡耕地现状及工程总体布置设计[J].甘肃农业,2013(19):49-50.

[2]吴宝奇.浅谈西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黄岔坡项目为例[J].甘肃农业,2013(18):42,45.

[3]苏长芳.朝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2):259-260.

[4]和俊.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1(2):11-13.

[5]范彦淳.河南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201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