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十篇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十篇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16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1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建议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探析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主观能动性提升策略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举措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能力分析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分析及调适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试论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地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浅析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探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的职业道德问题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探究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张莉.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就业现状与竞争优势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7):41~42

[3]谭世信、崔征、徐岩.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进行择业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73~74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2

关键词:艺术院校就业特点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进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据报道,我国2011届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突破66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人数实际更大。而在持续升温的“艺考热”的强烈推动下,艺术院校积极扩招,招生人数迅猛增长,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深入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1.1就业期望较高,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连续多年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薪酬的要求上,学生普遍要求月薪在2500元以上,与社会招聘单位的实际价位1500-2000元之间有不少的差距。二是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学生大都选择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甚少。对此原因,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成本较高,除了高昂的学费,其他诸如下乡采风、创作、购买工具也需要不少的费用。据保守计算,一名艺术院校大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最起码要花费八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元,是普通院校大学生的一倍以上。在付出高昂成本以后,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必然对今后的工作回报有更高的期望值。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往往与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艺术市场更为活跃,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因此对艺术人才的吸引力更强。故学生选择在更多人关注艺术的发达地区发展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1.2灵活就业形式多,传统签约形式少

以南方某艺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仅为20%多,近80%为未签约的灵活就业方式。所谓灵活就业,又称为“弹性就业”,很早就已存在,但作为一种就业形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即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就业形式。很多专家认为,灵活就业形式将成为今后就业的主要趋势,这点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从社会角度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自由性不断增强,可选择面不断扩大,过去“一签定终生”的用人形式逐渐减少;从用人单位角度看,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承担太多的用人成本,不签协议可使他们钻法律的漏洞,减少原本需要他们支付的社保等相关费用;从毕业生角度看,一方面他们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与用人单位谈判的筹码少,为了工作只能答应不公平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毕业生不想受协议的束缚,而自愿选择灵活就业方式。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最满意的工作状态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自主而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因此,灵活就业就成为他们青睐的就业形式。

1.3自主创业逐渐增多

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不断增加,其比例远高于其他普通院校。究其原因,从国家层面看,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收费;广东省还特别规定自2007年起,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和再就业小额贷款扶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有贷款需要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这些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从社会层面看,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自主创业的氛围逐渐盛行,鼓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行为;从毕业生层面看,一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很多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从事丰富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创业基础,另一方面,艺术类创业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开办培训班,只需租赁课室等基本场所就可以开始,成立设计公司,有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从事广告、平面、室内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1.4综合素质和求职技能欠缺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因为不懂得基本的求职技能而失去就业机会,比如,面试迟到,衣着过于随意,不懂礼仪等等。另外,不少招聘单位反映,部分学生在求职时经常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展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蒙骗过关,造成极坏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跟我们是艺术院校,平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有关系;再者,也跟学生平时缺乏专业的求职技能的培训有联系。

1.5跳槽频繁,企业忠实度较低

从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看,艺术院校大学生更换单位的速度较快,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在一年内跳槽,有些学生甚至在半年内更换过三个以上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就业的单位多为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倒闭淘汰的机会较大,学生被逼无奈只能另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多为灵活就业方式,学生所受约束较少,跳槽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艺术院校大学生多喜欢自由,追求个性,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倾向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就业观念中的“稳”、“铁”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一项工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各方面需求的时候,或者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把“跳槽”作为首选。

2.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2.1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目前,相当一部分艺术院校大学生报考艺术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只是由于在某些文化课成绩上有所欠缺,而进行艺术课程的短期投机性训练,选择报考艺术专业。因此,很多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忽视个人的长远发展。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从低年级开设,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用人市场的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

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与专业教学共同形成就业指导合力;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观教育,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才能,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学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流向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2.2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从近几年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使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转变,由狭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发展的多元模式转变,由传统师徒传承式教学向现代创新式教育转变。比如可通过辅修、课外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艺术交叉学科、热门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自主创业

艺术专业学科专业性较强,与市场联系紧密,学生崇尚自由,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种种因素决定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创业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少毕业生盲目创业,不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且打击了自己的创业信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引导,在创业理论、政策法规、经营运作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首先,学校要设立创业教育课程,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能够全面了解创业方面的具体知识,如企业常识、经营管理能力、创业流程等。其次,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能力的院校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再次,还可以邀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或知名企业的HR走进校园开设讲座,谈创业历程,以榜样的作用来引导。

2.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艺术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原则,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通过一、二年级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四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又增加用人单位与择业者的双向了解,为毕业生充分创造就业条件。

艺术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就业信息的有效收集,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艺术院校应积极建立就业信息渠道,发挥就业基地、专业老师的作用,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学生本人、招聘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多层次就业体系。建立信息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网上合作,高质量地做好需求信息的梳理、收集和工作,高效、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外,还可以发挥毕业校友的作用,通过校友会等形式,把毕业生与在校生有机联系,更好的发挥潜在的就业资源,更有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注:此文为广州美术学院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XJa027)。

参考文献:

[1]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李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艺术教育,2008,(S1).

[4]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01).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3

艺术类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困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艺术院校以及社会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艺考热”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相对减少。特别是艺术类企业,类似文化传播、陶艺、装饰装潢、广告、影视动画、节目制作等公司规模小,稳定性差,对艺术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小,这加剧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艺术类就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偏远地区、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对艺术人员的需求较少,致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明显集中而狭窄。

3、高校缺乏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长效机制。学院层面有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而专业系无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只有系书记、辅导员兼职负责就业。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信息与服务,这种服务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服务、系统性服务,这种服务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5、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笔者曾经对本院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仅40%的学生关注过就业形势,而对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64%学生回答是学好专业知识,仅36%的学生提到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能力。

6、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就业期望过高。艺术类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艺术类学生学费比普通类高,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以及就业薪酬和区域要求较高,由于专业特殊,他们对专业对口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加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面的狭窄性。

正因为有上述各方面原因存在,高职院校学院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打破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相应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措施。

二、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的就业工作制度。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主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艺术实践部以及各专业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的宏观领导。以此为基础,学院各专业系又成立了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系支部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行政干事、教研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领导,提高了效率。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并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就业工作职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标作为各系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之一,把完成任务与评比部门先进、个人先进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特困生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指标,综合考核院、系二级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这些工作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学院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艺术类专业试点“订单培养”模式,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后阶段性实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机结合。派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艺术类专业技能要求,紧跟时代脉搏,以市场的理念改造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保证行业企业按期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学校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入校即就业”。学生进行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做毕业设计时坚持以实景、实地为依托,结合实际。负责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采取学院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如此,艺术类毕业生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生存,后发展,打破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艺术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地方。

4、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全面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教学计划、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常规教育来抓,而不是阶段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就要让学生对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考虑自己所学艺术类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去确定规划。要使学生在校学习目标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专业和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类综合素养,这是基础;假期要求学生参加艺术类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与社会接触,了解现实社会的残酷、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进入毕业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选好第一份工作,同时邀请长期合作的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来我院开展毕业生就业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共同构建院团(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5、重视就业市场开发、多途径广泛寻找就业机会。一是招聘活动经常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认真收集各系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做精做美《毕业生资源信息》,使之成为毕业生联络用人单位最直观的大名片。定期高规格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邀请百余家用人单位来学院观看毕业生汇报演出或作品展览,参加招聘会,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二是就业市场开放化。我们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积极建设和开拓就业市场,形成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主动与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内外用人单位联系,开拓就业“订单培养”市场,年收集就业信息万余条;每年派人参加各地的毕业生招聘会,吸收经验,尽全力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三是就业管理信息化。对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及时更新完善网站网页内容,丰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专栏内容,方便学生查看最新的招聘信息。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4

关键词: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作者简介:李洁(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南昌航空大学教改立项课题“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105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2-02

一、综合性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从对设计艺术专业国内综合性大学的调研和文献查阅得到:

(一)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局限、与设计市场脱离。

(二)作品展示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体现。

(三)毕业设计由一位教师带数名学生,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忽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四)毕业设计答辩成员由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教师组成。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知识的考核,不利于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艺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上,大多维持服从学校统一管理,稍做调整的状态。这种现状制约了设计艺术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有改革的必要。

(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形式的改革

在我们提出“大设计”概念的今天,对设计的理解已经远远不止于专业的划分那样简单有序。大多设计项目都需要设计师同时具备建筑、环艺、平面设计、市场营销、财务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艺术毕业设计指导中,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多为一名老师带数名学生,由于单个老师精力与知识面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以及各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造成学生作品依旧停留在虚拟设计层面,不能使毕业设计很好的承担从校园走向设计市场的转型任务。整合教学资源,由不同专业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多名老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联合教学也逐渐引起各方重视:2007年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六所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北京798厂区北侧地块城市及建筑改造利用设计”,将实际项目引进毕业设计环节,并“摇旗呐喊”—联合教学探新路,毕业设计共舞台。2008年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七所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再度联手:“城市建筑的更新与再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现代工业博物馆群设计”。2009年同济大学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八所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天津Davos夏季论坛永久会址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2010年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八所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旧城更新—南京城南地区改造与建筑设计”。与此同时在200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系联合举办的“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联合指导环境艺术毕业设计”以图书出版的方式最终取得了相应的成果。[1]综上,不难看出,联合毕业设计已经初具规模,多导师共同指导也有共同的呼声,但目前参与并积极响应的只有少量的“先锋学校”,全国艺术类高校,以及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都应迎头赶上,适用并不断跟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方式方法。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的改革

首先,在国内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多局限于某一单独的设计门类。但在毕业设计中的跨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元文化重构的设计理念,不拘一格地采用新材料、新形式,突破以往的传统格局,由此产生生动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效果。其次,在国内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多为教师提供选题方案,学生自选命题相结合。因国内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同一专业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对毕业设计选题几乎陌生状态,不免造成选题结果的片面性。选题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会起到导向性、指引性、甚至思维上的拓展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慎之又慎。在选题环节,可以专门毕业设计成立选题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将相关学科、与设计艺术联系较为紧密且可能的学科汇集,并结合学生自选方案,提出一系列的选题方案,并由该小组组成专家论证选题的可行性,最后出台选题方案供学生挑选。

(三)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改革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都是由同一高校、同一专业教师组成。由于原有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毕业设计由本专业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在交叉学科领域有明显的不足,答辩会又是同一套人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学生丧失系统学习的可能。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应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思想,邀请和本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交叉学科教师,设计单位设计师参加答辩。即可以通过答辩使毕业生得到更广沿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得以进步。[2]

(四)毕业设计成绩组成形式的改革

作品展示是设计艺术学科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在各教学环节中就应该有目的培养学生作品展示的能力。作为作品而言只是个体,个体放入环境中,如何处理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给予作品什么环境气氛,才能更好地展现,这都需要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这也正是提出重视作品展示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高校设计艺术专业都设有毕业设计展览,展览多为优秀毕业设计的展示宣传,没有作为每一位毕业生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来要求。对于设计类专业,作品展示是检验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一部分来管理。

三、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思路的先进性

(一)促进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的提出,在诸多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的改革,可以在设计之初正确引导,为学生扩展思路,做到一个良好的领航作用。古人云:三人师,必有我师焉。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同专业及相关专业同行的交流不失为高校教师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形式的改革、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改革可以为同城、同省甚至全国的高校之间,跨专业领域教师之间,学院教师与设计单位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有效促进校内各学院之间交流,校外学校与设计单位、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且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毕业设计成绩组成形式的改革将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修养。并对设计艺术学生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与启发。

(二)推动综合性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更健康、有序的发展。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的提出,可以解决目前设计艺术学科毕业设计形

式上的局限性,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具艺术特色。可以改变设计艺术学科毕业设计在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过少、过浅的现状。可以使教育者重视设计艺术学科毕业设计展示作品这一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可以缓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答辩委会会成员单一性现状。

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的提出,将跨学科教师、设计市场人员加入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团队,使毕业设计整个流程良性循环。有效提高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有效提高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水平。有效促进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促进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步伐的加快。并对省内乃至全国其他兄弟院校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四、结束语

综合性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的提出,改变现存模式的弊端,对校方而言,提高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兄弟院校、设计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缩短与发达国家设计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对学生而言,学院教学与设计市场的距离拉近,推动学院教学的实战性,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并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专业精神带到工作中,成为终身受用的财富。[3]

参考文献: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5

[关键词]高校书法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宋斌(1977-),男,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崔全顺(1962-),男,湖南湘潭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辽宁鞍山11400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9-03

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最早创办了本科书法教育专业,书法艺术正式步入大学校园。几十年来,高等书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书法专业试点的开设,全国开设书法教育专业的高校(包括硕士和博士教育)已由2000年的8所上升到2011年的一百二十余所,其中招收书法本科生的院校六十余所,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高等书法教育的这种迅猛发展的形势无疑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本身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这种喜人的形势背后,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令人担忧。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并积极探讨应对的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书法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从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近五十年的高等书法教育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有的成为专业书法家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书法教育的辛勤工作者,还有的从事与书法艺术相关的各类行业。但是近十年来高校书法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约为五百人,2008年已增加到千余人,预计2015年将达到一千八百余人,这样的增长形势真是“令人欢喜令人忧”,欢喜的是书法人才后继有人,忧虑的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后以何谋生?难道都要成为书法家或者书法教师么?毕竟优秀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仍是少数,能够找到一份从事书法专业的稳定工作实在太难。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书法专业本科生毕业生250人,而真正从事书法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仅仅四十人左右,就业比例不足五分之一,而80%的学生处于待业状态或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再以笔者所在的鞍山师院为例,2011年书法专业毕业生人数28人,考取研究生3人(其中一人考取非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而真正从事书法专业或相关工作的仅有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4。虽然总体就业率不低,但都是由于选择了其他行业或考取了研究生。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书法≠专业”的观点,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但是辩证地看,如真能够敢于直面问题针砭时弊,至少从有益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件好事。

2.毕业生地域性数量分布差异较大。由于全国各地高校设立书法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不均,导致各地书法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分布产生巨大差异性。例如,2011年全国高校本科书法专业的招生计划共计1818人,而各高校的地域性数量分布差别很大,如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分别有6所、5所、4所共15所院校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共计达到773人,占全国招生人数的42.5%。相反,安徽、河北、辽宁每省只有一所高校招收书法本科生,招生人数共计只有60人,仅占总人数的3.3%。招生数量的地域差异将直接反映到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中,在毕业生过于集中的地区就业困难是必然的,其结果只能是内部竞争惨烈和就业压力倍增。这一点从2008年山东省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上已经显现,那年全国毕业生千余人,山东的250人已占了全国的1/4,而这250人中有80%没有从事与书法相关的工作,这种结果与书法专业毕业生过于集中的原因直接相关。

3.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造成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各地高校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不同,大部分是通过高考集训上来的,少数是从小有基础而高考前拜师培训的;第二,录取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再加之四年的培养目标与教育方式不同,因而出现了各地的高校之间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学术观点有所不同,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文化层次及个人综合能力各不相同,即使同一所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成绩也有优劣之分。种种因素共同促使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差别很大,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保研,成绩差的则毕业都成问题。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碌碌无为,空有一张毕业证书,只能无奈地加入到滚滚的失业大军。

二、高校书法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就业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书法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可能不仅仅在这一方面,但是就业问题确实是高校书法专业所有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内因:高等书法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这一原因可谓老生常谈,但是这一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是从书法专业建立之初就长期存在,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各高校都存在着这类问题,因此不得不谈。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设立者对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差,另一方面,就书法的本身而言,书法的内涵太宽泛了,用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样的词语形容也不为过。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在书法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偏于专职书法家,有的偏于书法教育,还有的偏于文学古文字,还有的上述几方面都兼顾。上述诸多原因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目标与社会需要相分离,从而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2)师资匮乏及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在书法专业设立之初显得尤为突出,近些年由于几所书法教育重点高校对书法人才的培养输出,使得高校能够引进一些优秀的书法硕士和博士充实到高校书法教育中来。但是这种人才引进毕竟是少数,而没有能力引进人才的高校只能望洋兴叹,只能是将本校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优点是物美价廉,而缺点则是内部繁殖。还有的院校师资人数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大部分院校的专职书法教师比例均较低,仅仅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而且很多属于“半路出家”,抑或是从校外临时招聘的人员,或缺少理论或缺少实践,严重影响了书法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3)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书法专业的生源质量与现行的高考录取方式有关,由于艺术类的文化科录取分数要比普通文科本科线低一二百分,因此更多的高中生是冲着这一录取优势而报考了书法专业的,而这类学生并不具备很好的艺术天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只是借助“走艺术生”这一途径达到考上大学的目的。而且由于利益驱使,各高校纷纷设立书法专业,并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形成一种“养鸡场”“放羊式”大规模培养的教育模式。入学门槛的降低势必影响生源的总体质量,一些地方院校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一些名校招生屡屡采用录用文理科状元形式的当下,书法专业却背道而驰。录用的学生或者文化课成绩极差,或者专业水平一般,而非品学兼优的生源,这只能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亵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是必然。

2.外因:尊文化、重书法的社会大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书法艺术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全社会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远远未达到应有的地步。诚如三峡大学周德聪教授在“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高等书法教育的处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书法生态环境,再精英式的教学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书法学科的生态环境就是要形成全民重视文化、尊重书法的艺术文化氛围,只有当人们的大众书法审美观念形成,我国古代文人精神、文人气质重新建立,才是书法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理念重新回归的时刻。

三、高校书法专业就业困难的应对措施分析

书法专业的就业情况在近几年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毕业生比较集中的省份。这种现象在十年前可能不太突出,因为大部分院校还处于专业刚刚起步阶段,招生规模也不大,各学校正忙于学科建设,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不够重视。可是当我们今天再重新审视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变化时,突然发现书法专业严峻的就业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在分析书法专业就业问题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各级领导应对书法给予重视。希望主管教育的领导、全国各高校的领导能够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站在一个对中国文化遗产高度关注、负责的高度,重视高校书法教育工作。应该认识到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源不好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小学书法教育基础薄弱,高考前只靠考前集训,这样的生源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类教育相比,书法教育最薄弱,从课程设置的普及度,到开课时间的长短、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书法教育的全面开展。

2.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修订培养目标是书法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艺术类院校应多开设书法艺术创作类课程。师范类院校可以依托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注重书法教育的人才培养。但两者绝不可以一刀切断,毫无联系。艺术类院校培养出的并非都是书法家,师范类的院校也可以培养专职书法艺术的人才。书法家与书法老师是不矛盾的,历史不乏既是书法家又从事书法教育的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等。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资源来确立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不必好高骛远,只有真正为学生未来服务的专业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越办越好。

3.拓宽就业渠道。根据近十年的学生就业情况和相关专业的调研,现提出一些就业渠道的建议。毕业生可以从事常规的教育行业,如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如书协等社会书法团体)等。此外还可以从事教育之外的行业,包括报刊社、出版社、电视台、文化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做专职书法家,或参军入伍做文艺兵。以上都是书法专业学生可以拓展并实践的就业行业。各高校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快走上就业岗位。

4.增加书法教育类课程,适当开设辅修类课程。书法教育类课程在一些学校已经开设,如聊城大学的“书法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很多中小学需要书法教师的社会背景下。这一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凸显它的重要性,2011年8月份国家已经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要相应开设书法课。这一文件的将会对全国书法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许多学校未来几年将有很大的书法教师缺口,这对于书法专业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而高校书法教育也可以借此机会相应开设与中小学书法教育相关的课程,如硬笔书法、中小学书法教学法等。另外,非教育类的辅修课程也应该适当开设,如美术学类课程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电脑制图等美术学、艺术设计类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灵活运用,如美术类院校可开设美术类辅修课程,而书法专业依托于其他专业的综合大学可以开设相应所在院系的相关课程,如文史哲类的课程。高校书法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只会书法,同样要具备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美术类或其他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也会为学生毕业求职的天平增加一个砝码。

5.控制招生人数,调整培养层次。正如三峡大学周德聪教授所言,作为高等书法教育,在本科层不宜盲目扩招。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专职从事书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就业尤为困难。为此,各地高校不宜盲目上马兴办书法专业,而是应该对书法专业的就业前景做一个全面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省份高校的招生人数和专业方向。所谓调整培养层次是指限制本科招生人数,适度发展研究生阶段书法教育,因为作为爱好与兴趣,不再处于低层次,而是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专业上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就业时学历优势尽显。而且可以鼓励在职就读书法研究生,这样可以避免了学生读研期间的一些经济压力。

进入21世纪后,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许多高校把学生招入学校后,只管培养不管毕业,这好像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学校认为在校培养是分内之事,而毕业后的事情已经不属于学校的责任,似乎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冷静的思考后,会发现真正影响一个学科一个专业长久发展的因素,正是人们常常忽视的就业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如果一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堪忧,势必会影响未来招生形势,而一个专业的招生都成了问题,又何谈所谓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呢?

因此,每一个书法教育者都要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既不要对书法专业就业问题盲目乐观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解决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体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了书法专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负责,才能对书法专业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参考文献]

[1]冉令江.书法≠专业[J].书法赏评,2009(4).

[2]王海华.关于书法教育的现实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刘元飞,高倩.简析高校书法专业所面临的问题[J].美术大观,2006(11).

[4]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6

[关键词]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点;就业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艺术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特点,探究新形势下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名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2010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困难。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31万人,超过2009年20万人,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了30年来最难时期。据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大多很迷茫。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只有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给自己正确定位,并充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职择业。

二、当前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来讲,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要贯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必须把握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体现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一)就业方式:灵活化倾向明显

艺术院校由于它的专业特性,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独特的、形式多样的,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这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相对于其他综合类院校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而言,艺术类院校学生更倾向于可以及时实现自身价值、符合专业特点的短期、阶段性职业规划,更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倾向于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灵活性的职业选择。因此,各种灵活就业方式更加适合艺术院校学生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随着自身年龄、阅历的变化,对于自己所想要从事的工作,以及想要实现的艺术理想而做出相应的变更。通过在校的基础专业学习,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他们往往可以突破所学专业的界限,将书本理论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并在工作中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工作拓展提供更丰富、更宝贵的经验。

此外,就业方式灵活化不仅仅表现在毕业生对于今后自身职业的规划上,甚至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已表现出来。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就利用做家教、参与艺术培训机构教学,甚至自己开办艺术培训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比如音乐类学生经常一对一地教授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不同的课程,他们或从事临时性、弹性的、非全日制的工作,或自主创业,而且都有相当的、固定的收入,这都属于灵活就业方式范畴。

(二)择业趋向:大城市区域倾向突出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择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艺术院校学生的工作地域大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大中型城市,究其原因:一是艺术院校学生大多出自大中型城市,中国人的本土观念比较浓厚,从大中型城市走出来后愿意向更大的城市发展,从而不愿意走向小城镇,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要求较高,不愿到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他们的期望显然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且西部各地对到基层创业者提供了种种优惠的条件,但有意者寥寥无几。

(三)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趋于加剧

进入艺术院校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业基础训练,使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热爱与付出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此高的投入必定促使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今后的工作回报具有更高的期望值。再者,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比较优越,良好的生活基础也使他们对今后的工作环境、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质量的追求都有更加强烈的欲望,择业心态也更为现实。他们觉得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艺术院校毕业生并不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来说,面临更多的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如何找到理想工作的问题,这就使得他们择业时脱离实际,既要求就业单位待遇超高,有发展前途,还要求专业基本对口。

三、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探究

针对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的特征,艺术院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职业蓝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定位,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临阵磨枪,也不应该是各种就业技巧的生搬硬套。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主要在承大学之前的兴趣爱好、知识专业基础,在发展大学专业方向、大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启个人初步职业发展,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求职。职业规划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为踏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艺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面向全院同学,引导在校生做好就业储备,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在校生接触就业相关知识。

(二)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帮助毕业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去基层岗位健康成长、锻炼成才,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努力营造毕业生敢下基层、愿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艺术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整体推进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的新形势,做好学生自我定位工作

针对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学院可开设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咨询会,帮助他们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从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发,指出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向广大毕业生介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特点和趋势,降低他们对就业抱有的过高期望值,转变求稳、求舒适的守旧观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引导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准确地找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注意有的放矢和有效求职。

在新的形势下,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要不断创新就业观念,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随时把握市场信息;此外,还要在专业精湛的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7

关键词:高等艺术职业院校(高职艺术院校)现状问题改革思路

高职钢琴教育作为高等钢琴教育的一种新类型,丰富了我国高等钢琴教育体系结构,同时也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钢琴教育的迫切要求。从2000年第一所高职艺术院校成立至今,全国独立设置的艺术职业院校约有25所(含民办院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艺术职业院校80%都设置了音乐表演专业,而在这一专业中基本都设置了钢琴演奏专业方向或其他钢琴类专业方向。但因这些高职艺术院校起步晚、规模小,又多为艺术中专升格而来,在组织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学科、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培养规格,多按普通本科教学模式来组织,有些院校干脆就按本科教育前三年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高职艺术学院教学的特色及优势并无法体现出来。高职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本科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这给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按照常理,有关钢琴教学现状或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思路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很多,可是虽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很多,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钢琴专业方面的课题研究却十分空乏。有一些零星的文章,如钟华的《高职钢琴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等。这些文章虽然从某些方面对高职钢琴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向进行了触及,但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并未进行系统与透彻的研究。

一、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现状

1.专业方向与课时安排

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目前大多开设了钢琴演奏方向,除此之外,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还开设了钢琴调律方向。

2.教学比重与师资结构

近年来,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方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院校年招生人数约为50人,其中钢琴专业主修10人左右,副修及选修人数100人左右,钢琴课程教学所占比重为60%。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师约为10人,其中大多为本省高等院校钢琴专业毕业生及附近省市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钢琴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也有少部分研究生学历。师生比为1:10。

3.内容与使用教材

高职艺术院校还没有适用的钢琴教材,钢琴课程多采用普通高等音乐学院的专业钢琴教材,较多选用古典与浪漫时期的钢琴经典作品。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是沿用专业院校的做法,一般采用指法练习、音阶、练习曲、复调音乐、乐曲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结构,对复调与练习曲重视不多,而且缺乏中国作品的练习,甚至在教学中所练习的作品多限于1979年以前创作的耳熟能详的作品。

4.生源情况与毕业去向

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的生源主要为各高职艺术院校中专阶段的毕业生,占46%,这部分学生的钢琴演奏程度及水平较高,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另一主要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约占35%,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但钢琴基础相对薄弱。在对钢琴演奏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得知,约6%的毕业生通过成人高考,升入成人本科院校就读;约4%的毕业生在音乐文化企业、艺术表演社团从事演奏及伴奏工作;约20%的毕业生在琴行从事钢琴教学和陪练教师;约10%的毕业生在幼儿园、私立艺术学校从事钢琴教学及陪练教学工作;近50%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或待业观望。在对钢琴调律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可知该方向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二、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与教学模式,高职钢琴教学与本科艺术院校及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钢琴教学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随着文化事业规模的扩大,文化事业的市场化趋势,音乐文化的普及,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在第一线从事钢琴表演、钢琴教育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对毕业生到岗后,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跟踪咨询和服务,发现我国目前的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演奏方向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以至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为:

1.缺乏职教理念的研究与树立

全国各艺术职业院校因其从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每位教师多为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接受的是学科型教育,注重的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较之职业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职教理念在高职钢琴教学领域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与树立,直接影响到办学模式的确立。正因职教理念的缺失或认识上的模糊,不能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教学手段沿袭传统,缺乏新意,教学内容狭窄,导致在办学实践中本科“压缩饼干”现象十分严重,缺乏从大政方针上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上予以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指导,最终导致学生就业不理想。

2.缺乏基于适应市场的专业设置

我国高职钢琴演奏方向的设置实质上沿袭了普通本科的专业设置,从专业名称到专业方向、培养目标都没有大的区别,专业方向单一,缺乏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尽管在钢琴类人才培养方面也新设了一些专业,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钢琴调律专业,但在培养模式上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较强的优势,尽管文化部已设立职业技能(钢琴)的鉴定标准,但鉴定标准的出台并未引起高职艺术院校的重视。

3.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质量不高

在我国,专业的钢琴教学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在这种专业教育体系里,一切都以选拔、培养和造就艺术家为中心。受这种体系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也习惯完全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经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并且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由于目前高职钢琴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在制定上受本科院校影响甚至重复,导致现有的课程体系“本科压缩饼干”现象严重,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和具体的规格要求尚未清晰,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最终导致把高职艺术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

三、高职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的改革思路

面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高职钢琴教学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职教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新的理念,有选择、有取舍地构造一套全新的培养方案,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来重新审视并转变办学理念是发展艺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钢琴应用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它具有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钢琴教师要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1.建立科学的高职钢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艺术院校钢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绝不能等同于高师,也不能等同于音乐学院等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师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是专门培养音乐教师的,音乐学院主要是培养演员的,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社会需求的、掌握音乐技术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具体地说,高职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具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能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音乐文化场所所需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社会音乐培训市场和群众文化艺术市场。

2.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

(1)课程设置应体现合理性

点面结合、多能一专是高职艺术院校钢琴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高职钢琴专业不是培养艺术精英,因此必须合理开设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全面学习专业课程,以适应职业需求。如果把弹奏技术和弹奏方法比作钢琴艺术大厦的地基,那么基本练习则是整个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点面结合、多能一专是指学生掌握的艺术能力必须全面,并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突出专长。

(2)课程设置应注重拓展性

从课程体系来看,可以分成必修和选修两种。在必修和选修的处理上,应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可分为专业技能类、专业理论类、综合人文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可分为钢琴表演、钢琴教学、钢琴陪练、钢琴调律、钢琴制造、钢琴销售、钢琴设计等;专业理论课程可分为艺术概论、流行音乐史及鉴赏、miDi音乐制作等;综合人文类课程可分为普通话、形象礼仪、美术基础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应充分向其他邻近学科拓展,要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较大的空间,并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3.走校企联合的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具有双重服务的功能。(1)高职专业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职毕业生主要在本省内就业,所以课程设置要考虑地方经济的特点;(2)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不考虑地方经济的特点,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它的“出口”即学生就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它的“进口”即生源就会出现问题。钢琴教学也不例外。高职钢琴教学要做到同时兼顾地方经济(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走校企联合的道路,即产学合作育人,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于钢琴调律、钢琴制造、钢琴销售、钢琴设计等技能课,学校可以通过向社会招标的方式,实行部分课程“外包”,引进优秀的企业培训公司,建立以企业精英、成功人士以及资深讲师组成的团队,在学校内建设“准职业教育环境”,打破学校老师给学生上课的传统模式,将学校的部分课程“外包”给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让学生除了学习学校的专业课程外,还能接受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求职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在教学上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即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缺乏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经历,编写的教材多与行业需求不相吻合。而目前市场上的准职业化教育和准职业化培训课程,目标客户多为高校毕业班学生或者有求职需求的人员。若这些课程“前置”于高职一、二年级的学生,建设“准职业教育环境”,行业“反客为主”,让钢琴制造厂、琴行等行业全程参与学校的钢琴教育,引导更多国内外的知名钢琴行业走进学校,即可以弥补高职钢琴教学的缺憾,还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总之,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育有许多的机会但也面临市场的巨大挑战。愿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育锐意改革,以在日益发展变化的文化产业中健康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雨梦.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科教文汇.2009(3上):217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8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艺术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5-0027-02

截至2007年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一达剑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这是一组来自中国青年报的统计数据,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等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更加严峻。据报道,2005年山东省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而一些纯专业艺术高校的就业率更低。而根据广州信息时报2007年1月20日的报道,近两年,在广东省高教厅公布的高校就业率中,广州美术学院连续两年排名倒数三甲位置。通过分析近年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而是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艺术院校毕业生能真正实现个人理想,一出校门就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可谓是凤毛鳞角,少之又少。而现在的艺术团体人才多是饱和状态,只能吸纳很少一部分毕业生,其它有一部分只能改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搞业余文体活动,而更多的毕业生则陷入暂时失业状态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以广州某艺术高校为例,笔者对随机抽取的84名即将要毕业的大四学生调查发现,在回答“毕业后最想做什么”,一题中,有“全职就业、兼职、创业、或其它”四项选择,其中有21人明确表示了想创业,占总人数的25%。另笔者调查发现的84名同学,95%以上的同学都有过兼职的经验。而据笔者平时了解到,该校的艺术生中至少有8成以上的学生曾有过创业的念头,而这种创业的风气本身在校园中又有辐射带z力模范效应。作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选择留在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专业的灵活多样性决定了他们选择工作方式的多样,或成立注册工作室、或参加演出、或出售作品、或办辅导班等等。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业大环境更加宽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牛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融资、社会保障、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其次、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提供岗位有限,而艺术类学生因为文化素质等方面竞争不过综合类大学校学生,因此,更需要寻求另外的途径解决生存的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大学生选择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之路。再次,创业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太多的约束和管制,注重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个性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受制某一个具体单位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而且艺术类学生多有一技专长,譬如设计、装饰等专业,非常灵活,适合市场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他们最终走向了创业之路。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创业”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牵涉到诸多因素,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熊彼特(schumpeter,1934)的定义为:实现企业组织的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从中我们可了解到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精神是创业的首要条件。而艺术类毕业生以为平时办“升大班”、摆小摊、开小店以及简单重复的接单等就是“创业”,这种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气候,技术含最低,也很难经得起市场的长久考验。当然,这是解决生存压力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业”,创业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局限于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找饭碗”,更是“造饭碗”的过程。

其次、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准备不够。自主创业,敢为人先,从中看到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勇气,但是,创业路上荆棘丛生,在实践中大多数的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这当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作为创业主体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创业心理准备不足,有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是因为目前的就业压力条件下而被迫创业,这种匆忙上阵使得他们缺少明确的目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二是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艺术类毕业生多有一技之长,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创业需要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许多艺术院校很少开这方面的课程,外加艺术大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又缺乏实战的经验,这些都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创业而力有所不足;再者,艺术类学生讲究个性、清高、追求个人价值的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创业带来不利影响。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争,需要团队的合作,艺术类学生如何协调好与团队的合作着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艺术类大学生本身资金的缺乏、市场经验的不足等都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再次、创业环境还需完善。从大环境上说,创业总是在一定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创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土壤、良好的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政策的支持。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些政策,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另外,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持肯定态度,但现在很多地方就业率统计中,学生创业不能计入“就业率”中,导致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不足”,因此,大学生创业尽管兴起好些年了,但发展仍很缓慢,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作为21世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将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由传统的单纯就业到现在的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采取彻实可形的措施,以加强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三、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

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学,创业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创业学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学中的成熟学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这些国家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在我国,创业教育尚在起步期,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还举办了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式开始。但是,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创业教育在很多艺术类高校只属于“正规教育”外的“业

余教育”,甚至处于缺席状态。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去。要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具体表现在就业指导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等相关能力。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只有专门知识,而缺乏跟创业相关的其它管理、营销等知识,这些就需要艺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师资非常重要,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的经验,实施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纸上谈兵,最好请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兼职授课,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或培训一批老师具有创新教育的知识和实践经历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

2、搭建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必须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办企业、研究所等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战演习场所。高校尤其是其艺术院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针对美术行业特点,开辟和建立比较稳定的就业基地,充分建立和发挥校园专业市场主体作用。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大学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与温州地方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先后为多家单位做装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以及品牌形象设计等等,共计60余家企业100余万元的收入。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9

一、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

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够扎实,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一旦所选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相差较大时候,他们在学习新技术能力上的弱点就会显现出来[1]。同时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艺术,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比较执着,宁愿放弃其他工作岗位也不愿意随意转行。

(2)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部分学生“半路出家”改学艺术

由于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使得部分文化课成绩差的高中生在家长或老师的指点下改学艺术,通过“捷径”考取大学。

(3)艺术类毕业生对经济待遇上的态度

艺术类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从经济上的投入相对普通毕业生来说,他们所花费的是普通毕业生的两倍甚至更多,高昂的学费和开销使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在潜意识里会把这些投入掺杂在其中,所选择的工作大都趋向于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层次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念[2]。

(4)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方面往往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大城市,他们认为在大城市发展空间较大,这一误区使得大城市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发展空间较大较大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选择去基层和经济发展滞慢的地区。事实当中,这些地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重视程度和渴求愿望更高,引进人才的政策有时会更好。

2.外部原因

(1)体制原因

高等教育确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农林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并且逐年扩招,但是社会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岗位远远滞后于高校扩招的速率。同时由于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和范围,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3]。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艺术类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就业去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等等。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市

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进人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招聘时更加慎重,通过笔试面试等各种途径进行考核。然而艺术类专业对口的部门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少,且吸收能力也有限。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由“统包统分”转变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上了[4]。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看,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象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艺术氛围相互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市场较为活跃,

艺术氛围较为浓厚,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向往去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的艺术,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艺术灵感。因此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地点扎堆现象的出现,但是这些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接纳能力有限。

农林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校的经费和招生数量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有些院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就业机构不够健全、人员欠缺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实现“专业化”,甚至出现断层。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当艺术类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他们所欠缺的择业意识显现的尤为明显[5-6]。

二、解决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艺术类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应该去公司进行实践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2.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观念受到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毕业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由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高投入,导致他们要求高回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高回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择业的挫折。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角色,干预面对挑战。树立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念,面向基层,不要追求地域性,应该到对艺术渴求愿望较好的地方去,不要扎堆于城市里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公司等。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艺术类毕业生的创业优势较为明显,因为他们个性鲜明,性格较为独立,多年的习惯使他们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能力强于其他类毕业生。他们渴望多样的思想交流,自主创业的意识较高。因此要加大创业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前期投入较低,几万人民币就能注册一家设计公司,所以这些有利的条件能积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学生的毕业人数递增,学校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已经严重超出能够承担的负荷,大多数农林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老师都是兼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又是艺术类专业的生存之本,因此学校应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思路应该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应走进学生内心,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念,积极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自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心理辅导为主,以形式政策教育和职场培训为辅进行开展。

加强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亲密,这是专职负责就业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受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够使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就要求专职负责就业的老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就业教育队伍。

4.调整专业设置和建立校企联合制度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学校也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学校既要完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应该开设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和引领本专业前言的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能力强、思路广的学生,培养复合型艺术类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能够从容面对事业上的转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设置问题,而导致就业去向窄的倾向。

在艺术类学生当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时间爱你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毕业生在本行业外地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终究是要面向企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多和企业进行沟通、探讨学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现在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校企合作,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方法,也是新时期教学体制的创新。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角色转变时间较快,这是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所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更为流畅,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刚进,段莹丽.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观察与思考.2009,5:150-151

[2]杨超瑜,李大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9:182-183

[3]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5):23-24

[4]李云先.新形势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72-73

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篇10

・艺术招考篇・

艺术特长生、艺术类、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艺术类和自主招生是三个不同的招生类别,因为都跟“艺术”二字有关,所以极易混淆。它们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高等学校多元化选拔人才,因此在报考程序和招生政策上又有相同之处。

艺术特长生与艺术类

招生目的不同。艺术类是高等艺术院校或者普通高校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通过高考招收的艺术考生。艺术特长生是高校为了活跃校园氛围,提升学生艺术素质水平,通过高考招收的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报考专业不同。艺术类考生报考的是高等艺术院校或者普通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舞蹈学、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等等,属文学学科门类,学生本科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艺术特长生要报考的是高校普通本科专业,如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等。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学生本科毕业授予不同的学士学位。招生人数不同。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人数大于艺术特长生的招生人数。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持续升温,全国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已经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全国各地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现已有700余所高校招收艺术类考生。而艺术特长生的招生人数不能超过高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招生人数是很有限的。招生政策不同。艺术类考生须获得省统考合格证方可填报相关艺术院校(专业)志愿。报考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考生须获得校考合格证后方能填报相关艺术院校(专业)志愿。报考艺术特长生的考生须符合普通高校报名的基本条件和各项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可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分数线和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科专业及其他高校所有艺术类专业拟录取的考生,其文化成绩必须达到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划定的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分数层次不同。按照教育部2006年的最新要求,艺术特长生录取分数不能低于学校同批调档线下20分,个别艺术特长突出的考生可降分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但该类考生不得超过学校艺术特长招生总数的15%。艺术类院校(专业)高考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

艺术特长生与自主招生

为扩大高校招生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从2002年起批准全国部分高校可以实行自主招生,目前已经达到59所。试点高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选拔标准和选才方向。符合试点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中学推荐,由中学向试点学校提供考生在校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获奖、特长等证明及写实性材料。试点高校组织专家组,按照自主确定并经公示的条件和考核办法,对推荐的考生材料进行审查,并在进行面试等相关测评、考核后,提出候选人,试点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参加自主招生的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高校投档。试点高校对通过先期考核和公示、统考成绩符合要求的考生,按照签订协议的政策,择优录取。入选考生应根据先期考核和公示的试点高校的要求填报志愿。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可将入选考生档案先于试点高校所在批次录取开始前投给有关高校。由于艺术特长生和自主招生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高等学校多元化选拔人才,因此在报考程序和招生政策中都有相同之处。如艺术特长生和自主招生都须参加高校组织的统一测试和全国统考,前期测试合格者都将与学校签订协议,考生和高校将根据签订的协议进行报考和录取。但从2004年开始,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不再纳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范围。

・温馨提示・

普通高校招生专业中主要有哪些艺术专业?

从近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来看,艺术专业主要有:绘画、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服装表演、表演艺术)、音乐(音乐学、音乐教育、器乐)、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广播影视(影视学、导演、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像制作、录音艺术)、美术学(美术教育)、建筑学、广告学以及动画、雕塑、珠宝鉴定等。一般而言,把美术专业和对美术有一定要求的艺术专业统称为美术类专业。美术类专业主要有:绘画、美术学、美术教育、动画、雕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

是谁催生了艺考热?

每年春季,他们掀起另一股客运的浪潮,不论从哈尔滨到海口,从上海到乌鲁木齐,还是从海南到北京,只要有艺术招生的城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名字叫艺术考生。近年来,艺考热,一浪高过一浪。据悉,2007年山东省艺考的人数已经达到16.9万,预计占全省高考人数的1/4,河南的艺考人数则较去年增长了近四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艺考热呢?

功利家长:学这个赚钱容易

“我家邻居是教小号的老师,家里人看人家赚钱容易,日子过得舒服就也让我入了这一行。”郭晓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三班的学生,学习小号已多年。在艺考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四五岁开始学习器乐、舞蹈,初一甚至小学三四年级就转入专业的艺校学习,平均学艺时间接近十年。有老师曾经问过他们一个问题:“假如有足够的钱,你会去做什么?”答案纷纭却没有一人选择搞音乐。孙科,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专业毕业班的学生,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知名的舞蹈演员,小学一年级时就把他送到青岛小海燕艺术学校进行专业的舞蹈学习。“这些孩子最初对艺术确实是有兴趣的,但功利心却让大多数家长充当了艺考的投机者,用孩子十几年的付出作赌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生科曹老师说。“把艺术作为敲门砖的学生就算读了大学也很难有大的发展,艺术首先讲求的是热爱。”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金千秋教授说,“艺术生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不少学生就修了英语、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双学位。”

江湖先生:这孩子该学艺术

张莹学胡13年,“当初我们那边老年活动中心的一个老师非说我乐感好,让我走艺术这条路,爸妈又不懂这一行,我就稀里糊涂地学了。”可以发现,很多孩子走专业艺术的道路,他们儿时学艺的指导老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何静的父母也是听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才让她放弃原本不错的功课专业学习琵琶的。在很多中小城市,这样的江湖先生大批地存在着,不谙行情的父母,被一时的兴趣把控的孩子,深深信服于指导老师对艺术才华的热情判断中。“要培养孩子对艺术真正的热爱,老师和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学艺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具备这两方面的优良条件,自己业务水平不怎么样的老师就敢收学生,蹩脚的老师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大批地存在着。”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影乐团指挥范焘说。据他介绍,国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乐团工作时所具备的素质,教学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好,不但要听大量的音乐会、唱片,参加演出以及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立刻适应乐团的工作环境。学生除了艺术以外还会同时学习其他领域、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培养却是单打一,搞艺术其他就都不管了,甚至文化课也不学了,最后就变成不得不走艺术这条路,但艺术的基本素质又不扎实,我们常常遇到乐器学了十几年,准备曲目表演不错但试奏能力很差的学生。”

老师:文化课不好,艺考吧

前几天,小伟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我们班主任让我学美术,哥,你看我要不要学?”娇娇现在读高二,每次成绩都在本科线的边缘,“班里不少成绩不好的学生陆续走了不少,基本都去学美术了。”艺考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被动参与的,“文化课不好,转艺考”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院校对艺术类专业的增设和扩招的拉动下,有的中学为追求升学率,采取劝说等方式鼓励成绩不好的学生参加艺考,甚至有的学校采取强制方式把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到艺术班。今年,除了播音主持、表演仍是报考焦点,以前不怎么被关注的影视编导、戏剧文学、数字动画、艺术管理等专业报考人数也出现了井喷。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方向,艺术类考生只招22人,但报考人数却超过1500人。中国戏曲学院的考场外,来自新疆的张女士边等考试中的女儿边查看下一个要赶赴的考场,她给女儿报了10所学校,都是影视、戏剧文学、动画这样的专业。“先考上再说吧!”当被问及这类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时,绝大多数家长表示不清楚。“以前家长都把这类专业作为捷径,这几年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其实竞争可能比普通高考还激烈。”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张智华教授说,“喜欢仅仅是一个前提,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否则天天赶场,费钱又耗精力,最后可能是艺考不成,普通高考也受影响。

・话大家知・

教育部公布的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有哪些?

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艺术学院。

美院成高考生的最佳捷径?

从去年开始,美术类院系在中国的招生空前火热,甚至远超过了音乐、影视类其他艺术专业。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测试拉开帷幕,其中有美术考生9.81万余人。在中国,考一所普通高校,大概是两个人录取一个,而一些艺术院校,比如闻名的美院,往往是30个人争夺一个入学机会。甚至有考生怕报不上名,在报名点前通宵排队。这种状况在近两年尤为凸显,也让很多美术界和教育界人士感到惊诧。侯宝川是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招生办主任,他透露消息说,2007年报考川美的考生人数已经达到4.5万余人,这还不包括占生源比例很大的重庆本地考生,这些人最保守估计也在7000人以上。今年川美仍然在扩招,总录取数量是1650人。录取比例是31.5∶1。侯主任说,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艺术类院校的报考人数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增幅最高的是去年,“能达到25%”,其中报考美术类的占大多数。据侯宝川介绍,中国有1700余所高等院校中80%设有艺术类专业,其中有八成设的是美术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类院系在中国的火热是空前的。有人把2006年以来的考生暴涨与这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联系起来。川美油画系大四本科生王凯印证了这一点。他现在兼职给准备报考川美的补习班授课,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对绘画毫无兴趣,只是因为家长听说绘画能赚钱,就决定让孩子学美术。但更多的考生,是因为艺考的文化课的门槛相对低,把它视为上大学的一条捷径。文化课分数线相对较低,高校招生数量较多,毕业后就业相对灵活,使得大量的考生选择艺术类专业――侯宝川说。

据川美国画系主任冯斌介绍,有一些省份,为了保证升学率,一些普通高中在学生读到高三时,让文科班全部转学美术,甚至一些高中在文科班、理科班外还设有美术班。不过,报考美术专业需要巨大的花销也频频见于报道,一个美术考生从学习专业课开始到报考结束,至少需要一万元。而那些从小就开始学画的考生,花费还不止于此。在川美,美术和设计类的报考费是180元/人,美术学等专业报考费为100元/人。鲁迅美术学院的报考费是200元/人,央美报考费则是260元/人。在北京,很少有学费少于2000元/月的考前班,考生通常需要在这里补习三到六个月。日常的花销同样高昂。在北京望京地区,补习班和出租屋数不胜数。而在中国其他中小城市,除了约800元/月的补习费,半年中,仅绘画所需的材料和资料就在3000元以上。据冯斌估算,单在川美外的这些周边产业,就有不少于3000万元的规模。他们中的许多人梦想着,一旦考上了美术院系,就等于跨入了一个财富的门槛,命运将于此转折。家长和考生也开始反思,作为高校中学费最高的专业之一,这种考前及考后都需要的高投入,是否真是一个能有相应回报的“长线投资”?

・考试提示・

艺术类院校专业考试与文化考试说明与注意事项(以美术院校为例)

1、专业考试:大多数美术院校(系)的专业考试时间与报名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专业考试有素描、写生、色彩、速写、创作设计等。不同的专业招生考试有不同的考试科目和不同的要求,比如报考油画、壁画、雕塑等专业的考生必须用素描或色彩方式完成创作试题;报考中国画、书法的考生一般考书法、篆刻、古汉语、国画基础等。其中面试一关,多与报名同时进行。如考生专业考试合格,报考院校将签发《报名登记表》,寄给考生本人,不合格者只发成绩通知单。

2、文化考试:考生通过专业考试后,凭所报考院校签发的《报名登记表》到户口所在地的市(区、县)大中专招生办公室指定的地点报名、正式填报志愿。考生无论参加文史类还是理科类考试,若考试中任何一科得分为零,均不得录取。

3、录取:按所在省(市)艺术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考生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均达到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参照考生填报的专业顺序,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专家报告篇・

艺术人才的成长之路

谈到艺术人才的成长之路,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梁熙和教授认为,艺术人才的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师培养、自身努力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容易实现的。首先,学校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对艺术人才成长起到关键作用。艺术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该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从而拓宽学生的成长之路。各学校应重视学生文艺社团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推动学校文艺创造,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结合。要做好学生艺术水平测试工作,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艺术科研。同时,教师的培养在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邹文琴、糜若如、孟玲等教授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使我国诞生出了许多民族唱法方面的佼佼者,女声方面有程桂兰、、董文华、郑绪岚、宋祖英、张也、汤灿等,男声方面有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郁钧剑、刘斌等。第二,选定目标、矢志不移、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很多艺术家之所以在艺术之路上执著追求、努力不懈,最终取得成功,无不是因为他们从小醉心于艺术,从艺术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确定了一生追求的方向。第三,社会大环境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广阔平台。艺术人才是否能茁壮成长,除了自身的创造才能外,还要有一个烘托艺术才能的氛围、一个对美感兴趣的阶层、一种能激发出这个阶层热情的社会环境。艺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应多创造机遇,给予呵护,积极为各类艺术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广大青少年艺术人才提供展示才艺的巨大舞台和广阔空间。同时,政府和团体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发现和培养各种文艺人才,通过各种奖励激励机制,关心、扶持、鼓励艺术人才的成长。

扎实的基本功是艺考的基础

参加艺考,最主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相关艺术专业基本功,这不仅决定考试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对考生将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袁益军在介绍艺术专业考试要求,给考生谈建议时表达的最中肯的观点。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2008年学院招生的主专业为:声乐、器乐、理论作曲、舞蹈,其考试要求如下:1.声乐:限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两种,一般不用通俗唱法;2.器乐:各类器乐不限,西洋、民族均可;3.理论作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作曲、和声、钢琴;4.舞蹈:主专业有基本功、即兴表演、模仿、剧目等四项;其中基本功包括目试、软开度、跳、转以及自选动作几个方面。这几个专业考试分值是这样分配的:主专业的考试成绩占60%,第二专业10%,视唱10%,乐理10%,练耳10%。其中乐理和练耳两项为笔试,视唱按单元抽,有简谱、五线谱,一、二条为必唱,三、四条由老师指定。第二专业考试所限范围是这样的:声乐学生可加试器乐、钢琴、舞蹈,器乐学生和理论作曲学生只能加试声乐,音乐表演生还需面试,内容包括形象、气质、专业素质、唱一首歌或演奏钢琴器乐。所以,无论是主专业考试还是第二专业、视唱、乐理等,都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是顺利考取艺术院校的基础。

找准专业方向,正确对待艺考热

近年来,艺考持续快速升温。在高峰论坛上,中国戏曲学院舞美艺术系主任王立强教授着重强调了两点:考生要找准自己的艺术专业方向,学校、家长应正确对待艺考升温这一社会现象。中国戏曲学院是艺术类的综合学院,分表演、音乐、戏曲文学、导演和美术几个专业,类似中国戏曲学院的还有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王教授说,近年来,艺术考试不断升温,大量艺术专业考生涌入各大艺术院校。部分院校纷纷加大招生数量,但是比例依然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重点艺术院校依然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考生人数加大,鱼目混珠、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突击练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无法灵活表现、随机处理。艺术考试是在大基础的层面上进行的深层设计与综合素质考查,如在素描、色彩的基础层面上,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相同专业考试不同的院校在内容上也有所变化。然而,许多考生并没有把握艺考规律,基本功底与理论知识不够,无法随机应变和从容平稳地参加应试。另外,王教授认为,在专业考试的理念上,广大艺考生应做到认清自我,摆正位置,找准方向。认清自我,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专业课情况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综合历年艺考状况把自己接近的院校水平做一个归类,老师也要进行配合。摆正位置,即在自己现有水平基础上,清楚明确地定好学习计划。找准方向,即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当年招生简章与专业配置确定报考学校与专业。对于美术基础教学,学校要全面抓,最好是从早抓起,不要等到最后再进行紧张突击。高中一年级开始就要打基础、培养兴趣、加深理念,平时更要多加引导;教学要系统化,科学配置,一定要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加大素质训练,重点培养,定点加工。同时,学校、家长应正确面对艺考热,找出专业取向,切不可盲目展开。

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的备战、应战、决战

在这次高峰论坛上,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王大海教授专门对美术设计类的考生传授法宝,就如何备战、应战、决战这一考试问题做了详细阐述。在备战方面,首先,要确立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艺考的学生们,他们既要在专业上不断下功夫,又不能把文化课抛开不顾,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忍耐力。选择了从艺这条路,就必然要做好跟自己的心理打持久战的准备。第三,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讲究策略。这跟文化课不同,应确立“眼高手低,先加后减”式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可以较快提高考生艺术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来应战艺考?第一,要综合评价自己的各项指标。可从三个方面,即文化课、专业课、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来综合评价,不要失衡。如对于学习美术的考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条件,因为这个专业不仅学费高,而且平时需要的必备用品多,四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二,要综合了解各个院校和拟招专业的情况。美术生在报考院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要多听、多问,减少报考的盲目性。要认真阅读各学校的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一定要了解具体招生和考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第三,给自己定好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了,这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来进行专业训练了。第四,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报考各个级别的艺术院校。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到了最关键的决战时刻,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考试前的运筹帷幄。到了临考时机,千万要注意放松一下,尤其是考前一两天,应当先熟悉下考场位置,了解一下考场采光的情况――何种光源、强弱、方向等,事先考虑好作画时采取何种处理手段。对于参加工艺美术考试的学生,一定要备齐工艺美术用的特殊工具。第二,考场上的随机应变。考场发挥要有良好的心态,无论你的专业水平高低,考场上都要认真审题,忌骄、忌怯场。设计考题要不落俗套,构思新颖。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想最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水准。第三,考试后的九霄云外。考试结束了,无论感觉好坏,都不要再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应马上调整好心态和状态,投入到文化课的复习备考中去。毕竟高考才进行了一半,要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文化课的考试,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

・新闻链接・

“2008山东艺术教育高峰论坛”在寿光举行

2007年11月17~18日,由清华美术学院、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山东出版集团新校园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8山东艺术教育高峰论坛”在寿光现代中学开幕。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艺术教育专家,全省各地区共40多所高级中学的校长、主任及老师等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在本次高峰论坛上,先后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柳光苏、中国戏曲学院舞蹈美术设计系教授王立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王大海、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袁益军、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梁熙广等,分别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和艺术教育范围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对于当前如何发展和谐艺术教育,创建艺术招生生态环境的新思路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就我国艺术教育考试、招生、教学、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就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艺术教育的推广与普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另外,全体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寿光现代中学舞蹈房、名人书画展、现代中学师生书画展、现代中学学生室外书画优秀书画作品展等,并于11月17日晚观看了寿光现代中学艺术生才艺表演――“和谐现代、艺苑风采”大型文艺晚会。

・艺术生就业篇・

艺术生如何就业?

2005年山东省本科共录取192270人,其中艺术类录取42462人,占到五分之一。与此同时,艺术生就业不容乐观,2005年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艺术生如何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从2004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普通专业就业率能达到70%以上,一些热门专业如数学等就业率达到80%甚至90%以上,而美术、音乐等专业签约率不超过45%。与2004年相比,该校2005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变化不大。山东大学是省内就业情况较好的高校之一,可是艺术生就业同样不理想。该校工业设计专业2005届共55位毕业生,只有20多人找到了工作。不少人由于找不到固定工作,只能在艺术培训班短期代课。据统计,山东省艺术类考生就业率不足50%,不仅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师范类学生50%的就业率。而一些专业艺术高校的就业率更低,省内某艺术院校就曾被报出只有20%左右的就业率。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说,造成艺术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艺术招生和报考呈现非理性的状态,很多高校不考虑社会需求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他还表示,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即使是青岛、济南等省内大城市,也仅占所有需求岗位的5%以内,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

在艺术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就业,成了艺术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娄彦主任说,与基础学科相比,艺术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此外,艺术生要注意保留平时的作业或好的作品,这对找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公司工作。比如设计专业,毕业后一般进入设计公司工作。对此,娄主任表示,毕业生除了到企业工作外,完全可以自主创业。据了解,该校不少往届艺术毕业生,自己注册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牌设计、广告制作等一系列业务。此外,目前艺术培训比较热,无法就业的艺术生,可以考虑到培训班代课,据了解有些培训班开出的老师薪酬标准还真不低。

自我评估和探讨就业问题

下面是一位艺术毕业生心路历程的自我表白,他很好地做出了自我评估,并能根据社会状况和个人遭遇情况,积极探索出了自我就业的新路子,给人以启示。

我是一个失败的音乐系学生,常常逃课,毕业时居然几门课不及格,在音乐系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我就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常常被老师作为反面典型用来教育学弟学妹。填志愿时,我不顾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反对,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第一,我学了13年的音乐;第二,音乐系比较浪漫、比较好玩。对于我来说,音乐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手段,但不是我生活的主流,我不想我的未来总是生活在虚无缥缈感性而不实际的音乐中。其实,音乐系的学生毕业后就是当音乐老师,这个职业当然不错,可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成功?毕业时,我们班55个人不过有10个找到工作,市区的也不多见,在双选会上居然30个人争一个名额,可见,就业的形势极其严峻。

我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在上学时做过生意,开过服装店,帮助几个公司做过企业策划,还在几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有的老师对此大为不解,只是用赞叹的口气说“你爸妈确实有本事……”真是叫我哭笑不得,找工作需要考试,关系户也要参与竞争,成绩和分数才是硬道理,当我和80多名来自中文系、新闻系毕业生甚至硕士研究生一起考试时,自己心里也没底,只有我是音乐专业的,但最终笔试我考了第12名,面试满分,总成绩前5名,连几个老总也对我大加赞赏,我终于在优异的成绩、向往的工作面前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同时,我还接到了好几家公司和单位的录取电话。音乐的确赋予我很多东西,比如艺术的感觉,让我在写一些文艺评论和人物通讯时游刃有余,而且把艺术的情调带入工作的紧张氛围中。在赢得工作机会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思考,音乐系毕业生将来的出路是什么?难道真要像今天这样几十个人争一个名额?所以,艺术生应该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多元化的学习一些知识,这样,路就会越走越宽,而不是过独木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