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57

美术教育课程篇1

1.培养目标的衔接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前提,因此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几乎可以等同于无,主要就是让幼儿涂鸦,识别颜色之间的不同,没有对于美术更进一步的讲解。而小学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美术的启蒙教育,教学目的是传授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主要注重个性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孩子的大脑。幼儿美术教育的涉及面十分广,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事物。因此必须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具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2.美术课程衔接

在明确培养目标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核心工作就是美术课程的衔接。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对接体系,这是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基点。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该过渡时期,许多原本对绘画较为喜欢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极为不耐烦的倾向,有的甚至选择了放弃绘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美术课程的衔接工作,调动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不足

首先,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小学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许多学校为了让孩子学好美术,通常会增加美术的课时或是延长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从学校的角度看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忘记了玩耍才是孩子的天性,要孩子牺牲他们玩耍的时间学习美术,势必会造成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坐立不安。其次,美术老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校认为美术老师无非就是教孩子写写画画,对于美术老师的选拔并不严格,殊不知这是对于孩子极大的不负责。老师对于美术不太了解,教学时只会生搬硬套书上的内容,从而破坏孩子的兴趣。同时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也极有可能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一次次被打击。

三、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策略

1.找准衔接点

对于幼小美术课程的衔接,首先,必须找好衔接点,只有找好了衔接点,才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美术教学。要找好衔接点并非易事,如果要想做好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工作,美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通过对幼儿教材与小学教材之间的对比找准幼小美术课程的衔接点。

2.了解幼儿心理

学龄初期的儿童,处于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思维往往比较活跃,想象能力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做事比较灵活,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事物,在绘画方面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时拥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但他们的思维常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缺乏经验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此时应该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借助各种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激发儿童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儿童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想象、沟通、交流能力。这些能力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儿童心理特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适当地拓宽儿童的美术视野,并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带动他们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通过美术教学让他们洞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变,不能太过单一,更不能生搬硬套,从而使儿童对美术感到厌烦。小学美术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不是要他们真正掌握多少美术知识。适当运用新技法教学,对于维持儿童的兴趣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首先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经过观察他们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户外教学。其次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事物,让孩子们观看后进行思考,再在纸上画出他们想表现的事物。

4.课程实施活动化

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幼小衔接的儿童思维发展依旧带有极强的知觉集中倾向、具体形象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在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引导,让儿童学会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想象表现在绘画上,也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通过对多种事物的观察,将其融合为一幅画,也就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要实施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应该综合运用游戏、户外活动等教学方法,调动孩子的感官,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只有通过多种实践,让孩子参与其中,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的技能以及思维想象能力。

5.课程评价多元化

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对于课程评价必须做到以尊重儿童,不打击儿童自信心为前提,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心理是十分敏感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其的影响十分大。因此评价的内容要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为主,使评价成为儿童了解自我、认清自我、约束自我、鼓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同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孩子的进步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评价不仅要着眼于孩子现在,更要着眼于孩子的将来。

四、总结

美术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核心审美创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事业逐渐进步的同时,引导教学进步的,是教学目的。也是教育过程中一切教学行动的根本,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也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必须得以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工作者们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形式,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课堂环境,丰富教学模式,给学生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

原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训练为主的教学形式,将美术教学的观念设立为了——纯绘画性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因此制约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综合性,将此等同于一种单一的艺术训练,限制了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制约了美术科目教育作为重要教育门类应具有的重要价值。美术本身就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将其限制于技术这一单一的方面,将美术教学置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前,我们的教育义务不单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特长,同时毕业后要能迅速地融合到社会的发展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当前的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挑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撞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迫使我们要更具有现代意识、知识和技术手段,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能力。美术教学更是要注重创造性的开拓,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

1美术教育的灵魂——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美术教学是所有教学科目中体现创造性最为贴切的学科。创造性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多方面的,而非单单存在于美术教学中。创造是生命力的体现,创造是希望的繁衍,创造是进步的齿轮,创造力是我们美术教学中,必将得以重视的重要教学因素。通过美术的课堂教育学生提升了美感能力,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创造性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回归到艺术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所得的美感经验,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得以应用,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

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思维方法上,尽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设置,给学生营造出富有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教师不断地给予鼓舞和支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地创造。

2美术教育的核心——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在美术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意识,美术教学本身也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人们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作基本也是为了表达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会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例如:我们观察一棵树的时候,注重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在生活中审美眼光是尤为重要的,看待各种事物的眼光,欣赏事物的能力等等,一切的行为都离不开审美。

美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趣味和风格,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能够对社会的一些事物辩证地对待。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那么回归到生活中后,我们的教育也要服务于生活。因得到教育而让生活更有色彩。通过审美的眼光看世界,发现社会中的美,那么社会回报给我们的会更多。社会本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多元化文化观

随和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课堂需要,教育者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实现教育的多样化。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美术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同时注重社会各方面意识形态和各行业知识的交流与实践,能够将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也必须得以重视。能够让学生有多元意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了解世界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美术形式和语言。多元美术的精髓就在于,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性,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人生的角度不同,因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式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学会感知世界,学会认识人类,在人类现有的文明成果中汲取、学习,从而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人格。

4结束语

美术教学,是美的传递,美的感悟,在美中学会感悟,掌握知识。美术本身只是手段、条件和过程。美术本身绝对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不是从美术到美术,而是要通过美术迈向其他领域。给美术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美术教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审美意识和多元文化观的全面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美术教育课程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美术教学改革

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长期受绘画、美术学专业的影响,难以完全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因此,亟需对素描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成为美术教育专业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素描课程的引导下,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①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偏重于关注技巧性,没有建立起独立、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体系,导致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很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都是专业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简化,导致整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滞后,培养的美术人才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陈旧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始终立足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美术素养。但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与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安排上,也存在对素描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偏离等问题。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模式,整个素描课程的教学仍然重表现、轻理论,加上部分教师的一些思想局限,如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技巧性知识,对于素描课程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全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表达不清、技巧性知识的传授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这种素描课程将导致整个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素描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整个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随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素描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等美术素描教材,其中,《美术之路——素描》与《素描求索》这两本教材深受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但是这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对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③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素描教材,导致整个素描课程的开展遇到困境,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三)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现阶段,高校的素描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一般主要是绘画与设计。而对于本职工作素描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给学生传授不同的素描方法和观点,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素描课程的整体性特征不能完全掌握,进而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素描课程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使整个素描课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二、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素描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美术教育专业来看,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素描技巧,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工作,以及必要的课外作业辅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内容教学,使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素描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④其次,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在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素描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点的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描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来进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教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用适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首先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素描教材,使用合理的教材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素描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结构,厘清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师,或对素描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素描教学知识,以更好地改革素描课程。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素描课程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三)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

素描课程教师应从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了解美术教育专业与素描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反映出教与学的关系,关注素描教学的主要构成;将教师、学生、教材进行统一,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总之,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明确素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素描课程教学,从选择教材、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完成素描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的开展情况,对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及素描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厘清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素描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董俊超.对素描概念的全面诠释——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的素描课程研究[J].美术大观,2014(6):147.

②朱平.高师素描教学的境遇及转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4-315.

③崔春,王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0(5):119-120.

④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1):56-57.

美术教育课程篇4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之分析与研究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美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中学的美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任务。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的:人文精神是“(1)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2)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和神学对人的束缚。(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泯灭。(4)个性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其应的意识形态束缚。(5)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或“(1)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物中的主体地位。(2)个人的自由与尊严。(3完人理想。(4)人的精神文化品格。(5)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区别于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非专业的美学教育。非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与专业美术教育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一Sputnik。美国教育家进入自我反省阶段,它直接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特别是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课程改革运动。艺术类的教学科目遇到生存的挑战。以自我表现和社会重建主义为基础的旧的艺术教育理论随着进步主义教育的过时而被抛弃一边。……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倾向。……艺术在教育之所以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先于其他任何科目或学科早早地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新的《普通初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初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及方法

美术教育课程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教育的对象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目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有所改变,为学前美术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然而学前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为美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本文就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以及学前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其课程体系的建立来分析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之间蕴含的关系,研究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和作用,它既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美术教师专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完成高师美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任务。

一、美术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美术是指运用造型手段进行的含有美的价值的活动,如绘画、泥塑、手工等。教育是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指导、帮助、培养。进入19世纪以后,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了一定的地位。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学前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为专业的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学前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学前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体系,为基础美术教育人员打下良好的美术教育基础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前美术教育是高师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对提高专业学生素质和推动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美术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和专业学生的美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学前美术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开展,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担负着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艰巨任务和挑战。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所以学校需要创作良好的条件,对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基础上建立的,增设了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知识,教学重大主要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从而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技法和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这为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为学前美术教师的课程设置更加有专业性和实用性。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把握,并且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美术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力。这同时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提出了挑战。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然而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明确其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造具有学前美术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的美术重点是在于美术文化和基础教育的传授,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更加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适应和促进学前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学前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需要适当地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该积极开展美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试验,继承我国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广大美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加强学前美术理论教育和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水平。

美术教育课程篇6

特殊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具有专业特色。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以培养合格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为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往的美术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死板、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内容陈旧,只是一些简单的欣赏、绘画、手工内容,无法满足当今幼儿园教师的用人要求;以往专业欣赏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型的学科课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发展;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术教学课时量太少。美术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主要开设美术基础课,每学期的美术教学课时量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也很难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对于简笔画、线描、黑白装饰画、国画、彩铅画、版画、卡通画等美术技能课只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第二,美术实践类课程开设不足。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时间和教学条件的保障。户外写生教学、幼儿园见习、参与幼儿园环境设计、参观画展、美术类兴趣小组活动等实践课教学形式较为缺乏。第三,艺术素养类课程的缺失。美术欣赏课、书法课程作为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选修课和必修课,本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往往被忽视。现在一些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水平较低,影响其今后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来说,基础造型能力训练、色彩训练、中国画线描与水墨实践、装饰画与图案设计、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字体设计等课程都要合理配置,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方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与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第一,要及时更新美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塑造和培养,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美术教师,培养他们的美术素质、绘画技能和绘画教学能力等,使其毕业后能够完全适应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加强美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美术课程设置就应该具有符合大众化、实用性和寓教于乐的特点。第二,学习形式的转变。学前儿童美术学习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美术教育的学习形式是形象思维,美术课程形象思维的自由性和发散性给予美术课堂教学很大的自由度,所以培养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开启他们的智力发展。第三,加强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师都出身于“纯艺术”专业,往往缺乏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基础知识等理论知识,所以美术教师加强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还应成为幼儿教育专家。加强美术教师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能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第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策略。根据现代美术教育时代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上将综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区域特点,适当增加本地民间文化内容,美术课程设置不应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这样可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教材。同时,还可以加强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思路,可以增加一些学前教育一线美术教师的示范辅导课程,请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幼儿园美术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讲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专业化水平。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也可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了解实际教学,根据美术教学需要设置这样的交流探讨美术教学课程。

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设置

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其美术课程内容设置一定具有其专业特色,在以往开设的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版画等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之上,还要增加诸如手工制作、简笔画、舞台美术、美术欣赏等特色专业课程,美术课程类型设置要多样化,还要保障教学课时的充足和美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完备。针对以往美术课程内容缺乏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缺点,综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若干领域,将美术课程设置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细化为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第一,设置一些能够培养大学生儿童画创意能力的美术课程。在必修课方面,可以设置线描写生课程、色彩造型课程、儿童画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特点,运用单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在平面上快速解决静物、风景、人物和动物等造型问题,运用线条可以高度概括和勾画出准确的形象轮廓,适合学前教育儿童的美术感知能力。当然不是说素描课程可以取消,而是线描写生课程可以有效解决形象造型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更适合幼儿美术教育特点。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色彩对视觉神经的刺激最为强烈和敏感,运用色彩进行美术造型符合幼儿的特点,因为儿童画用色具有重主观、轻客观的特点。通过对色彩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色彩的调配、对比、调和等原理,学会运用色彩工具进行造型,表现一种思想情感和意境。儿童画课程设置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年龄特征,因为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画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特征。儿童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采用拟人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夸张的表情进行多场景和特殊技法的综合运用。在选修课方面,可以开设西洋画、国画、版画、装饰画等一些具有拓展性的绘画工具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保持学生对绘画的新鲜感和创新欲。第二,设置一些可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美术课程。在必修课方面可以设置诸如简笔画、学前儿童美术教材教法等课程。简笔画是一种利用点、线、面进行造型的绘画技能课。简笔画用笔概括洗练,构图简约,内涵丰富,作画快速,形象生动,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是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看文绘图的能力,从而达到学前教育教学挂图和环境布置的绘画功底要求。在简笔画教学过程中,除了人物、动物、景物、风景绘画之外,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漫画是必备的绘画技能课程,卡通漫画还能锻炼学生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开设诸如幼儿园美术教学观摩课、学前美术教学编写教案、试教、实训等美术教学活动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手段,提早适应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工作要求。在选修课方面可以开设诸如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软件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操作数码相机、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第三,设置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环境创设能力的课程。必修课方面,开设诸如纸工、布工、泥工等手工制作课程;环境创设方面,开设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和黑板报、墙板、布告栏和宣传广告等版式设计课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能力,才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细致耐心的个性品质。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课程的基础上,再通过学习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等知识,掌握幼儿园墙面、区角、走廊等学习生活环境的装饰布置方法。在选修课方面,可以开展木工、金工、漆工等手工制作技术学习,使学生掌握将较难使用的材料加工成艺术作品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开设美术字、舞美设计、画展布置、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等选修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美术技能。最后,还可以开设一门民间美术课程,因为它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促使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总之,美术课程设置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内容上一定要符合新课标,美术基础课与实践课课时分配比重要适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础造型能力、美术应用与提高、手工制作和专业选修等四大板块的课程。

四、结语

美术教育课程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课程

作者简介:唐娟(1982—),女,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美术

中学教育关系着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但是,应试教育成为阻碍初中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美术教育达不到教学目标,无法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辨别美丑的作用。教育部在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是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黄金时期,所以美术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学生不重视美术教学

初中的课程分为主科副科,高中分为文理科,而美术课在学科中的比重非常少。据统计,多数初高中的美术课一周才一次,开课率不到90%,甚至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原因之一是多数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认为美术课程是副科,不能为升学考试加分。另外,学校对美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单一,教师仅有教科书、彩色粉笔,缺乏美术课所该具备的辅助教学设备。另外,一些学校的“主科”教师随意占用美术课的现象普遍,学校不加以监督,打击了美术教师的教学信心和积极性。

2.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善

很多学校对美术教育边缘化,导致美术教师缺乏培训、进修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机会,美术教师学历水平低,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一节课就是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再让学生照着画,不给学生讲美学知识。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比较差。教学中,常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场面混乱,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这些教学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上的欠缺。造成这些原因是初中美术教师对教学不努力钻研,对所教学生的特征缺乏全面的了解,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1.改变对美术的认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美术课程,为初中生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学校要对美术学科进行合理课改,为美术教师树立教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家长对美术的全面认识,优化美术教学的结构,初中美术教学可以由书本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课程结构,提高美术课程在学科中的所占比例,通过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教学实践方面,教带学生到户外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利用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身心愉悦,主动学习探究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初中美术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师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下,初中美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初中美术教师队伍尤其重要。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展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物品,以引起学生注意,用提问、启发的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不管学生的画作是美是丑,教师在点评时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初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思维能力等,并具较高的心理素质。初中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科学设计的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师的正确指导,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定期进修,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丽敏.美术教育心理学[J].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2).

美术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美术课程;特色教育;课程设置;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开展实践中,教学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单一,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重视度不够高,很多学校只是设置了简单的美术基础知识课程或者基础的美术训练课程,但是往往缺少了不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幼儿自发进行美术活动能力的培养,浅显孤立的美术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与学龄前幼儿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相脱节,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展的功能

(一)培养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被社会发展所逐渐淘汰,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互动式教育,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幼儿的差异性发展。因此,结合新时代学前教育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在美术课程设置时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幼儿自身审美特点和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差异性教育能力。此外,合理的美术课程设置也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解在知识接收和传授中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在学前教育开展时引导幼儿在美术创作方面全面、均衡、个性地良性发展。

(二)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色

基于学龄前幼儿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相较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幼儿园的美术课程及相关美术活动通常会涉及到更多的方面,不仅包括绘画技能一项,还有对美的鉴赏、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以上能力的培养,可能会涉及到人文、自然、地理、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甚至会涉及到幼儿心理学应用。因此,在涉及到的众多学科知识中,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教育主线,融汇各个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整合各个学科,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体现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出综合全面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增强课内外学习统一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因此,统筹学生在课上课下所涉及到的各种美术活动,形成美术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美术相关的课后活动,如美术类文艺活动、美术竞赛等,用以培养学生美术训练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课内外美术学习的统一度,让美术进入学生的生活,进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行更游刃有余的实用性美术教育为幼儿的学前教育发展助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具体开展实施

(一)设置培养幼儿创意绘画能力的课程

在很多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因为幼儿的绘画水平较低,所以更多注重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往往会忽略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增设更多培养幼儿绘画创意的课程。比如,开展素描写生课程,培养幼儿快速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另外,色彩运用课程也必不可少,色彩对人的神经刺激性最强,感染力也最强,色彩运用课程可以帮助幼儿表达情感,也能帮助幼儿建立对绘画的自信。除此之外,拟人化、夸张化的儿童画创作也需要纳入课程,这些课程的创新教学开展,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完成对可观对象的描绘而非一味模仿绘画成品,进而培养幼儿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设置培养幼儿绘画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龄前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绘画这一活动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比如,简笔画利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进行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描绘,笔触简单洗练,作品形象生动,表现力也极强,正是化具象为抽象的典型美术形式;而且,简笔画对于幼儿的写实功底和绘画技巧要求都非常低,可操作性高、上手快,再加上拟人化的卡通形象,非常受幼儿的欢迎,简单快速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加入开拓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美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设置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课程

绘画不仅可以在画纸上进行,还可以有很多的创作形式。美术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艺术,只要是可以着墨、显像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美术创作。因此,培养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墙体、走廊、黑板、布告栏、区角等地方正适合作为培养幼儿环境创设能力的好地方,教师带领幼儿在这些地方进行进行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平面、立体、透视的认知。同时,美观的环境也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中也应该加入培养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以及不同情况下对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能力的课程。

三、结语

美术教育课程篇9

美术史课程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外美术史上的美术现象、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及其风格流变的系统了解和学习,掌握中外美术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规律,并且通过对代表性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和审美素质。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讲,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美术史知识,更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美术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合格美术教师的过程中,美术史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许多具体问题,例如美术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仍然运行着不太合理的课程结构和陈旧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学资源匮乏等等。然而笔者从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多年,感触最深的还是:与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配套的图像资源的贫乏,并且认为这是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所有教师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图像资源的贫乏使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也是美术史课程枯燥、乏味而令学生厌学的最终根源之一。试述其理由如下:其一、美术史虽然是以文字形态存在的美术知识系统,具体美术作品的存在也并非意味着美术史的存在,但其产生的根源却是视觉图像——美术作品,一部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图像史,并且由同一部图像史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术史,有多少艺术史家,就有多少种艺术史,现当代西方艺术史学中众多活跃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史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图像史比它的相应的文字形态的美术史更具有说服力和发言权。既然是美术史,它就不同于文学史或其它史学形态,所以教学也就不可能与其它史学学科教学同样对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脱离与之并行的美术作品的图像系统,否则就背离了美术专业理论的教学规律。离开视觉图像,给学生灌输美术史作者文字形态的理论知识,无视学生的视觉体验,是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最大悲哀,也是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其二、从教学和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美术史教学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固定不变的美术史知识的活动,更在于通过美术史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所以,学生有权利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对当前现行的美术史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甚至提出质疑,也完全有可能发展和补充完善美术史,这是通过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我国的艺术史学科发展滞后,除研究起步较晚以外,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体系的缺陷也有极大的关系。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枯燥、乏味的教学和文字理论的教条所扼杀。作为视觉艺术理论的教学就应该符合、顺应视觉艺术的内在规律,应将关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由文字生成说法和由图像生成说法结合起来、交叉发展,图像与相应的文字理论相结合,才是美术史教学的最佳方式。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的美术史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书写的吗?离开视觉图像也是科学正确的;高师的美术史教材中不是有大量的图片吗?怎么能说脱离图像系统?笔者的用意并不是否定我们现在美术史的价值,而是从美术学科教学规律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科学、高深的美术理论更需要直观的视觉图像的配合,才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更深刻、透彻,况且脱离视觉图像进行视觉艺术理论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现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师美术史教材,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美术学科特点,是配有大量图片,但图片的规格、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需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视觉图像和观看者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心物场”,美术原作和方寸大小且模糊不清的印刷品,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无理取闹地要求给所有学生提供美术史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全部美术原作,这不现实,也不可能。笔者的用意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目前的技术力量,构建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美术作品复制品的配套图像系统,使复制品最大限度地肖似于原作,在规格和尺寸上与原作保持一致,在材质、色彩上将失真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基本准确反映原作的风貌,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高质量的配套“图像版教材”。很显然凭借教师个人和院系的努力不可能完成这个系统的构建,所以在目前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大好局面下,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应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的目标,与全国各师范院校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加强对美术史学科课程配套图像系统的构建,而且应该将图像系统的构建写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规范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为此,笔者提出个人对构建图像系统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与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美术同行们商榷。一、制作高质量的与美术史课程教材配套的美术原作复制品。这是目前解决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资料匮乏问题的惟一有效途径,也是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早在19世纪,美国美术教育中就充分利用印刷术和彩色复制品的策略,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凭借当今的技术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目前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市场虽然也有部分与美术史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印刷品,但都是零星、点滴的,而且图像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和院系没有经济实力也不可能购买大量的美术原作,但也无法购买到优质、系统的成套复制品。所以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国家正规出版社、美术专业院校、著名大型博物馆等机构共同协作,有必要时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复制与现行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配套的美术原作复制品图像系统,以高质量、高清晰、低误差的模型、图像系统服务于美术教师教育。同时按美术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编排,使这些复制品具有美术史学科的系统性,成为图像版的美术史教材,各高师院校可与美术史文字教材一起征订配套的“图像版教材”,使美术史课程的教学顺应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p#分页标题#e#二、发挥网络和数码技术等高科技的强大功能,建立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系统的网络共享资源这是解决高师美术史教学图像资料匮乏问题的另一可行途径,目前采用制作电子课件的形式解决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是许多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使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有一定的改善,但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像素低,质量有限,放大后失真,容易引起误读,使鉴赏失去意义,教师个人拍摄的图片受各种条件限制又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传统的幻灯片、录像带图像效果差,而且幻灯片允许欣赏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电子版美术史图像系统的构建,还得依靠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和进一步的规范,以保证电子版图像的高质量,为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高清晰、高质量的电子版图像系统,建立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系统的网络共享资源。据笔者了解: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成了国内外惟一的电子画廊,利用高像数码拍摄书画,高清视频展示书画,以零等待、零距离、零模糊、零误差的图像质量服务于专家、学者们的鉴定与研究。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对欣赏、研究古代绘画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由此可见,凭借当前的技术,加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其它机构的支持,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也完全可能利用这种高科技设备进行教学。如果使高师美术史教学中的电子图像达到零等待、零距离、零模糊、零误差的水平,那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将会是另外一种情景。三、充分发挥现有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功能,促进高师院校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十分重视博物馆教学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博物馆学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指出:“博物馆系有组织,非营利的永久机构,主要是为教育或美学的目的”。目前我国部分有博物馆的大学教学对博物馆的利用还十分有限,一些现有美术专业博物馆的高校一般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性的展示活动或研究性收藏上,与教学的联系少之甚少,而绝大多数高师院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则极少有博物馆,美术原作的收藏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学生很少有观赏的机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功能,也极少被开发和利用,虽然全国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和陈列不是为着美术教育的目的,没有美术史学科的观念,缺乏系统性,但教学中可以根据美术史课程、教材特定章节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利用,能亲眼看着几千年以前的人类美术真迹,在博物馆内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其效果是以其它图像为主的教室教学无法比拟的。例如我们甘肃虽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但省内的美术教育资源却十分丰富,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县炳灵寺石窟等遍布省内的佛教石窟雕塑、壁画以外,各地方博物馆还有大量的青铜器、彩陶等工艺美术品收藏,在史前美术、先秦美术、佛教美术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而就笔者所了解,这些美术教育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却很少被有效运用于甘肃高师院校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可以将国家、地方政府投资或主管的博物馆、美术馆履行教育功能的内容写进教育法规文件,使博物馆、美术馆不仅为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而且在藏品的种类、陈列的方法、时期的划分、门类的编制等方面具有美术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保证美术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也应加快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的进程,并且本着为美术教育服务的目的,使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收藏具有美术史的理念,将博物馆、美术馆视为教室的延伸。为了教学的需要,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在起步阶段可以仿效19世纪美国大学博物馆的方法,可以收藏教学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复制品,以满足美术史教学的最基本需要。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文字理论形态的知识系统,一个是视觉图像形态的知识系统,是同一种民族文化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斯金指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二本,但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图像系统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人类历史、美术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高质量的配套图像系统对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本体作用。

美术教育课程篇10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

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

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w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