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27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1

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全省文物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年全市文物工作,安排部署2008年文物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刚才,智安同志就去年的文物工作作了全面的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天平同志宣读了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会上还签订了文物安全及创佳评差目标责任书。智安同志所讲的意见和天平同志的安排都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文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文物遗址维修保护、纪念馆建设、文物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如期封顶,十三处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桥儿沟旧址二期项目已批复立项;“三山两河”治理工程涉及文物遗迹和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我市境内长城、秦直道等大遗址的调查工作进展顺利;一大批革命旧址得到维修保护;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文物保护宣传氛围已初步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战在文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市文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全市文物遗址点多、面散,保护任务艰巨,保护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较为滞后,保护设施有待加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够浓厚;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还不够科学,重利用、轻保护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改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文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蕴涵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我市是一个文物大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和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5808处,数量位居全省各市之首。共有革命遗址351处,其中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有9处,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馆藏文物44112件,其中历史文物11740件,革命文物32372件;一级文物182件,二级文物2743件,三级文物12162件。

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发展我市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首先,文物是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延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的圣地,承载着5000年中华文明史,特别是以黄帝陵为代表的大量遗址遗存和以枣园、杨家岭为代表的革命旧址,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凝聚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兴不朽之大志”,既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我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文物是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首次把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就我市而言,革命旧址遍布全市,革命文物数量众多,这些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及其蕴含的延安精神,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保护、发掘、管理好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文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既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保障。离开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做好文物工作对于促进我市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文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推进文化文物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在文物。因此,在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文物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潜在的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物工作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区政府、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物事业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开创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做好文物工作,促进文物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这个方针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一条主线,也是指导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基本准则。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物工作要紧扣“十六字方针”这条主线,把握维修保护和合理利用两个重点,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景区建设、大体制管理”方向,全面推动文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文物保护规划是指导文物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去年,市文物部门委托省古建研究所着手编制了《延安革命遗址保护规划》。今年,要加快规划评审步伐,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要注重《保护规划》与《延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启动实施县区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规划的纲性约束,促进文物事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二是做好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各县区、各级文物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目前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保护范围不清、记录档案不全、管理机构缺位、保护标志不明晰等问题。同时,要参照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逐步提高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三是切实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各县区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5号)精神,切实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将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建设项目审批单位序列,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后方可办理审批和建设手续。

(二)集中力量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要实现我市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打造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工程。要按照“大手笔规划、大景区建设”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景区,实现文物事业和旅游事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今年,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抓好“一号工程”建设。“一号工程”延安基地建设项目是中央决定实施的重大项目,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促进我市红色旅游发展的龙头项目,中省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各有关县区和部门要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要求,本着“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充实施工力量,加强质量监督,切实把该项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并力争于今年10月1日对外开放。二是抓紧做好桥儿沟旧址景区二期工程设计方案评审、施工图设计等各项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同时,按照全市“三山两河”治理规划,积极开展涉及文物保护和文物遗迹恢复的方案深化设计工作,切实搞好旧址本体的维修保护。三是依托我市丰富的文物资源,谋划建设延安博物馆、南泥湾景区、清凉山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大项目、大景区带动文物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各县区也要结合当地文物资源优势,谋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大景区,以此推动文物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切实提高文物安全工作水平。近年来,我市馆藏文物安全形势比较平稳,但田野文物管护难度大,古墓葬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各县区政府和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所承担的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责任,始终把安全放在文物工作的首位,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文物安全责任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文物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管护,充分发挥基层文保员的主观能动性,严防死守,真正做到“守土有责”。要认真落实文物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文物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要积极推进文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要用新的视野看待文物事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途径,要按照大体制管理的思路,有效整合文物资源。要深入研究我市文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打破文物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有利保护的文物管理新体制,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

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普查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认真落实实施方案。去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延政办发〔*〕122号),市文物局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抓紧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普查工作任务繁重,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选调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普查机构。市文物部门要尽快开展普查人员业务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普查工作的技术、规范和工作要求,确保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是保障普查经费。按照国务院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市、县两级财政要根据上级经费的拨付情况落实配套资金,并承担本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文物调查经费、普查人员经费等日常开支,将其一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各级普查机构也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管好用好普查资金。四是确保工作进度。此次普查从去年9月开始,到2011年10月结束。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各阶段的工作部署,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认真开展普查工作,按时完成普查任务,确保普查质量。

四、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努力营造文物工作的良好氛围

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要求,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意识。

要加强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切实把文物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务求做到文物保护“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特别是财政投入问题,希望各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要密切配合。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城建规划部门要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控制工作;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环保部门要严肃查处文物保护区内的污染行为;旅游、宗教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文物部门搞好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消防部门要切实抓好文物消防工作;公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损毁、盗窃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国土、交通、工商等各有关部门都要围绕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要廉洁从政。各级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深化“筑防线、保廉洁、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要认真研究分析文物工作中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工作环节,严肃工程承包、采购、文物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纪律,防止可能出现的、损害单位和群众利益的行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廉政建设的模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自重、自省、自励,带头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2

关键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精神象征及其现实价值

(一)红色旅游的精神象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活的见证,组织群众参观游览,既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又可以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红色纪念地、红色遗址都承载了共产党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价值

红色旅游可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增强参与者的爱国、爱党情怀,同时可以一举两得,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兼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文化工作、政治工作。

1.经济价值。红色旅游可以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把尘封的历史遗产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体现革命老区的独特魅力,促进老区经济发展,提高老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文化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浴血奋战,沉淀下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在革命大时代中的淬炼和升华,是形成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这不单单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髓。红色旅游的过程,不止是观光旅游的过程,更是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陶冶情操的过程。赋予红色旅游了解历史、挖掘革命精神的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色,弘扬和培育民族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政治价值。发展红色旅游,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革命史、光荣史,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用事实说话,告诉人民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二、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的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在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

红色景区目前大多由政府主导开发,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除了门票,几乎没有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收入来源。有些景区以提高门票价格的方式求效益,但又抑制了客流量的增长,相当数量的红色旅游景区甚至是高投入、低收益,只能靠卖学校、机关的团体票维持运转,发展被动,缺乏活力,甚至步入恶性循环。

(二)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建设

革命遗址遗迹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革命老区不仅地方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景点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点”,能看的内容有限,扩展空间又不大。好不容易等来的游客,只是走马观花,看完就走,当地的住宿、餐饮、服务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实现更大的经济附加价值。客流量少,又由于接待条件制约留不住人,这让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已经成为红色景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对旅游资源重利用、轻保护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特别是对景区的一些露天景点,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放任附近的居民在这些景点周围兴建招待所、饭店、娱乐场所、购物商店等,再加上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环境及重点景物造成了很大破坏。

(四)景区趋同化

不少红色景区在景点的建设和管理上日渐趋同,不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使得游客分不清红色景区间的不同之处,使一部分游客对红色旅游产生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更严重地影响红色旅游全行业的口碑和效益,使红色旅游难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甚至日趋萧条。

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面,又是通过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合理安排,科学规划

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制订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要加强对现有红色革命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红色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工作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对于那些还没有纳入红色革命遗迹的遗址,要纳入到红色革命遗迹中,设定保护级别。对那些保护现状不是很好或者已经损坏不复存在的红色革命遗迹,要加大保护力度,或者是在原址建设标志性的纪念碑并将红色文化遗迹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那些正在利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要做到利用与保护开发相结合,突出特色,挖掘内涵,增强趣味,搞好活动,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综合效益,创立红色旅游精品名牌效应。一些革命遗址地处偏远山区,有着很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绿”色资源丰富。在制订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切实做好“红”和“绿”相结合的文章,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和促进红色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必须按照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把红色旅游景点周边的其他旅游景点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使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业发展等协调融合。

1.突出主题。突出红色主题、突出革命主题,在规划之初线路设计时,就应该明确思路、缕清脉络,形成以红色为主线、主题鲜明同时又兼顾娱乐性、趣味性等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在旅游交通、食宿、服务、购物等方面做好结合文章。

2.区分层次。根据学生、机关工作人员、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旅游者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体验方式,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考虑旅游者的心理、生理、精力状态,尽可能全面地迎合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以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增强红色旅游的普遍性和吸引力。

3.合理安排。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游览线路,掌握好节奏,做到使旅游活动兼具怀旧元素、教育元素、时代元素,既有被动参观,又有互动参与,确保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整合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一方面红色旅游方兴未艾,要构建产业化格局;另一方面红色旅游又要克服各种困难,满足多方面需要,打造旅游特色精品。二者之间迫切需要一种可行的“桥梁”进行承接。“整合”概念的产生恰逢其时,呼之欲出。

关于整合的功能

从旅游角度分析,整合功能是一种最重要的功能,它是实现旅游目标的手段。它存在于旅游研究、开发和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一般来说,整合功能就是一种媒介功能、一种优化功能、一种组合功能、一种保障功能,而其本质上,则是一种创新、一种旅游理念、行为和产业的创新。而这些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为媒介功能,整合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利益趋同性。它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对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满足连接起来,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筛选、主题的挖掘、产品的设计、景点的开发,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作为优化功能,整合反映了同类事物内部之间重要性、代表性、基础性、全局性、关联性的差异,在比较与优胜劣汰中,它能够达到红色旅游实现途径的最有效选择,达到红色旅游目标的最佳定位、达到红色旅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组合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的同质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共同的主题下,相近内容、相临地域的、同样具有典型开发价值的红色资源可以成为同一类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组合和开发应用的基础。

作为保障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如果说,红色旅游是一个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社会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那么,它可以确保红色旅游出精品、出品牌、出效益。

关于整合的目标

整合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宏观的统筹性、选择的多样性、数量的广博性、地域的宽泛性、效益的综合性、形象的鲜明性。

整合规划

红色旅游规划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龙头。整合规划,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行分级规划,分级负责,分步组织实施,着力打造重点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整合领导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能独特、系统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地方较多,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整合资源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从红色资源内部来说,不仅仅要整合物质资源,还要整合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从红色资源外部来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整合相关资源。

整合区域

发展红色旅游面对两个课题:一是如何在贫困落后、交通不便、分属于不同行政单位管辖的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更好地发展老区经济。二是在2004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规定,相同主题的重大项目,原则上全国只建设一个的前提下,如何跨越若干行政区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实践证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共同的发展思路应当是:进一步扫除影响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省市多方跨域协调,跨区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链”,携手共创整体“红色”旅游品牌,走红色区域旅游联合之路,共同做大区域旅游蛋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共同发展。

整合效益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整合形象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树立形象。主题形象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过程中所积累、遗存下来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精髓和依据。突出旅游主题形象,能够反映自身特色,推动宣传促销,实现红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

关于整合的任务

当前,整合红色旅游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合”的角度,建设“五大工程”,即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首先,在精品工程建设上,要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打造“经典景区”入手,重点推出“精品线路”,着力培育“重点旅游区”,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配套工程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综合改造现有各类配套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红色旅游配套需求。

在保护工程建设上,一要做好抢救工作。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整理。二要做好保护性开发工作。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

在宣传工程建设上,主要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四大媒体,合力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产业工程建设上,要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和要求,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关于整合的实施

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就是从五个层面上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宏观控制。首先,进行全国的总体规划编制。其次,进行区域性规划编制。再次,进行地区规划编制。省及省辖市要按照《纲要》确定的原则,制定富于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规划。第四,进行保护规划编制。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建设性、利用性破坏。第五,做好专业规划衔接工作。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

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就是有组织计划、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富有成效地推进红色旅游的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着眼和服务于全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动红色旅游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要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坚持重点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革命文物保护和经营,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在对红色旅游进行宣传报道、系列推广活动的精心组织、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效果显著的推广体系。

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就是实行统筹协调,形成综合优势,通过各级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区域、线路和复合性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突出抓好景观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休闲与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

整合旅游要素资源。要完善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项目,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区域联合

区域联合,就是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第一,树立系统观念。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第二,必须成片连带发展。第三,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条块分割。

效益多盈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事业。为此,要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塑造整体品牌

塑造整体品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主题概念。二是联手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三是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红色旅游的安全、质量、秩序和效益,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国内要闻版发表的《“红色旅游”激人奋起》

2.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4

关键词: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

1人文景观分类

1.1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是遗存在社会上或者被埋葬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物古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与历史重大事件、革命运动、历史名人有关系的、有纪念价值及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纪念物品等;第二点,具有历史性、艺术性、价值性的文化遗址、古墓、古建筑、石窟、摩岩石刻等;第三点,古代各个朝代有价值的艺术品;第四点,古代文献资料,具有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第五点,各时代的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及生活的代表物品;第六点,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及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

1.2革命活动地

指现代革命家以及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等。例如井冈山、延安、双峰寨等革命活动地,像鲁迅的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也属于这类景观。

1.3现代活动人文景观

代表现代经济、科技、艺术、文化的活动场所的景观,如音乐厅、歌剧院、博物馆和展览馆。还有农业博览园这类的观赏、科普的观光地也是人文景观。

1.4地区、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各地区的特殊风俗习惯、民族特色,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体育、生产活动,民居、村寨、雕塑以及手工艺术品等风土民情。

2人文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现代化模式重

很多景区的景观大门、亭台、楼阁等都有一些刻字题字的景观,很多都是随便请刻字师傅刻上去的,甚至连书法界的名人都称不上。这些刻字的无非是想仿造古代的情景,给人一种历史感。然而这些景区的做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景区人文风景的品味。

2.2人文风景受到冷落

很多景区并没有把人文景观放到重要的位置,没有开发、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很多城市的古建筑并没有被开发保护,古建筑反而在城市规划之外,古建筑闲置问题严重。

2.3仿旧非旧

人造园林的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历史上的古代建筑都是经过风水的勘测,不能轻易废除。古代建筑的保护问题很重要,保护不仅是保护建筑本身的风貌,修缮和整旧工作很重要,建筑的风水环境也需要保护。很多景区在挖掘人文景观时,找不到合适的着手点,构架建设也不合理。

2.4重复建设

人文景观一直是风景区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人文景观在近些年成为风景旅游区中最受欢迎的景观。景区对人文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大,反而造成重复建设。一些城市是人文景观旅游胜地,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建筑也仿造着古代建筑的风格,忽略了环境整体景观的保护。

3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的作用构架与实践

3.1深度合理挖掘

许多景区的人文景观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开发较少。想要充分挖掘出人文景观,从景区内外深入挖掘,寻找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加大景观的宣传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宣传,达到宣传效果。

3.2做好规划

在开发挖掘人文景观时,要做到合理规划。规划好人文景观,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很大影响力,人文景观在风景区扮演重要的角色,规划好人文景观在风景区的规模,合理适度开发人文景观,做到不破坏人文景观的历史真实性、科学的开发整合人文景观的历史资源。遵循合理开发、严格保护、科学管理、持续利用的原则。

3.3加强建设

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建设,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对建设对象要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考察建设环境是否符合标准,坚持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时代意义。

3.4加强保护

人文景观的保护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包括保护区内的土地、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都要符合保护规划,不能破坏周围的景观、环境,更不得妨碍其他景观设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一切保护开发的活动。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5

关键词:赣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赣州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文化战略定位。赣州市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州是红色故都,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奠基,

伟大的苏区精神在此孕育形成。近年来,赣州市多措并举,切实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红色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一、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重大意义

随着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了赣州市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任务。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有利于弘扬以苏区精神为核心的赣南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赣州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和红色文化品牌升级。

(一)以苏区精神为核心的赣南红色文化为培育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源泉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红色文化精神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内容。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培育自觉艰苦奋斗精神。孕育红色文化的革命时期和发展建设时期涌现的典型先进人物是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标识。传承和创新赣南红色文化能极大地增强对广大群众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有利于赣南红色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随着近年来赣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物质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强烈。《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推出,红色精神宣传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但还存在文化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文化作品差异化不明显的问题。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有助于提高赣南红色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和一体化程度,优化赣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红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其成为赣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有利于将近代红色文化和传统客家文件进行复合开发,对丰富赣州市城市文化精神内涵,充分展示城市个性文化魅力,推动赣南文化产业和品牌升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基本情况

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文化遗存的丰富性和密集度全国罕见。根据《若干意见》要求,赣州在红色遗产保护,发展红色文化特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等方面做相当多的工作。

(一)科学编制了《赣南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和《赣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总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求,2012年7月,由江西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牵头,赣州组织编制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并成立了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规划课题组,委托清华大学文化产业(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从赣州市实际出发,提出打造“三基地两区一目的地”,即全国重要的苏区精神和中央苏区历史研究基地、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高起点的编制规划为赣州市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打开了科学发展的空间。

(二)着力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4年批复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立项报告的要求,赣州相关部门分年度编制了革命遗址维修方案,2014年至2016年共有近700处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程项目获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大批革命遗址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目前,已开辟为红色旅游景点且有专人维护的有341个,建立的国家、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别为65个、16个、18个;全市有30余万人次参加了革命文物认护,被保护的珍贵革命文物有800多件。先后建成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一批苏区革命历史标志性建筑,直观地向人们展示赣州红色革命史全貌。

赣州市还正着手对苏区文化史料进行抢救性保护,组织专家学者对苏区历史典籍、档案、文献、故事、歌谣、戏剧、标语、漫画,以及各类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通过这些创造性的保护措施,使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再现光辉的苏区历史和伟大的苏区精神。

(三)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赣州市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收集、整理和创作各类红色题材作品,制作了《永远的歌谣》、《报名参军》、《活捉公审张辉瓒》等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兴国山歌专辑《情动哎呀嘞》整理收入了《苏区干部好作风》、《送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曲目,一经出版发行便受到市场热捧;连续拍摄了《老镜子》、《红土地上的望夫石》等纪录片,以及《兴国,兴国》、《我的传奇老婆》、《长冈七日》等红色电视剧和电影。其中,《长冈七日》在中国电影频道首播,《兴国,兴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重点打造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已演出300余场,大获观众好评,社会反响强烈,并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和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赣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典范之作。

(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

为传承好红色基因,赣州在全市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育新人”等德育教育系列活动,组建“红色大篷车”、“红色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构建红色文化熏陶教育平台;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书屋等工程,在全市开展“读一本红色书籍”等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网络,使红色文化教育入心、入脑。同时,做好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等文章,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如今,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有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

三、赣州市在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中面临的挑战

从近期工作成效看,赣州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对照《若干意见》的要求,看到其中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做好工作的方向。

(一)红色文化产业链条缺乏延伸性

赣州在红色文化的产业链条上,目前仍以分散单一的红色遗址保护和参观为主,各县区在红色文化产业开发上还是“各行其事”,各自规划,缺乏“大赣州”、“大开发”概念。例如:在赣南苏区整体上看,还没有真正形成住、行、食、娱、购一条龙的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在红色文化产品开发上,虽然赣州已经开发了领袖瓷盘、红色遗址模型、红军人物毛绒玩具和印有红色元素的打火机、U盘等产品,但红色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还过于单一,产品质量也不够精美。另外,红色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还很肤浅,“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现有红色文化产品没有充分展现这些精神底蕴。

(二)红色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建设还存不足

赣州市下辖的各区县在红色文化旅游合作中缺乏协同配合,在对外宣传推广利用红色资源过程中,几乎各自为战,没有很好地融合形成合力。从赣州市范围来看,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存在分段现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从而导致红色旅游线路覆盖面不广的局面。另外,赣州市与吉安、闽西、粤东北等市县的旅游衔接合作还有较大空间,红色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和城市间的游客周转传送机制还没建立,红色文化旅游经典线路的多样性和体验性仍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三)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缺乏

当下,赣州市急需红色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红色文化发展的高端领军人物。在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红色创意产品的策划创新方面仍然感到乏力,红色创意产业项目吸引力不强,红色创意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红色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红色素养亟待提高,在宣传红色文化时更多是照本宣科,没能够把红色文化与时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不够。[1]红色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领军人才缺乏,红色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较为模糊,红色文化品牌特色不够鲜明。以上所述的根源终究是缺乏各层次的红色文化继承和创新的专业人才。

(四)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陈旧

赣州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将受众假设为主动学习、接受的个体,缺乏实践体验。在红色文化教育时,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理论被动式的传播方式,讲授的内容太过于传统,缺乏时代活力。在红色旅游上,不少红色景点静态旅游方式多,游客进行红色旅游时缺乏参与感。许多展览场馆的展品大多采取静态的陈列方式,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出现停留时间短,无法深入了解展品的红色文化内涵。当今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而赣州还没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视频点播等信息传播渠道,全方位传播红色文化。

四、赣州加快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对策、建议

赣州要进一步加快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就需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问题。那么,赣州市应该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呢?

(一)建立赣州红色文化金融平台,优化红色文化产业链条

资金投入情况,必然会影响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赣州应做好投融资工作,多渠道解决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要建立红色文化金融平台,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吸收银行、外资和民间等资本进入,成立股份合作形式的赣州红色文化创投基金,盘活资金流量,提高红色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二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符号价值,加大红色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赣州应该挖掘红、电视、动漫、游戏的衍生产业链和衍生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专业的机构管理,要建立红色市场准入机制。

(二)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融合

赣南拥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将赣南红色文化与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是传承和创新赣南红色文化的有效渠道。一是要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游客集散中心,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与吉安、闽西、粤东北等地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延长游客消费路径。二是要树立大赣州观念,跳出各区县埋头单干的圈子,加强各区县红色文化创新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要打造以红色年代为背景的“文化体验”旅游项目,例如:红军行军线路体验、红色记忆、红军村生活体验等,形成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红色文化景区模式,提高游客参与热情。

(三)加大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人才是赣州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核心生产要素。作为赣州市来说,由于各种原因,比较难以吸引和留住顶尖红色文化发展策划人才和产业创意人才。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红色人才引进奖励机制,鼓励省内甚至是全国知名红色文化创意人才投身赣州创业发展。一是可以委托专业人才猎头公司,引进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各类高端人才。二是依托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驻市高校资源优势,开设相关专业或培训班,订单培养红色文化战略规划、创意设计、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本土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制定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发展规划。

(四)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平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建设赣州红色文化传播中央数字化平台,以提高赣州红色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赣州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首先,要收集整合赣州各地的红色文化实物资料,建设赣州红色文化中央数字化资源库,将红色资源通过照片、视频、3D等技术保存起来。其次,建立赣州红色文化网络图书馆,将与赣州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制作成电子版,并开发智能手机网上阅读功能。

另一方面,要加大运用新媒体拓宽赣州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一是赣州要建立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门户网站,扩大受众对赣州红色文化的获取渠道。二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对赣州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通过创建纪念馆或红色景区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赣州红色文化相关资讯,同时利用3D仿真技术开发手机浏览场馆和查看实物细节功能,实现赣州红色文化高效率、辐射广的传播效果。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6

内容摘要:整合,就是一种媒介、一种优化、一种组合、一种保障,是实现旅游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其本质上,则是一种创新、一种旅游理念、行为和产业的创新。提出整合问题,确定整合目标,实施整合措施,完成整合任务,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旅游整合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一方面红色旅游方兴未艾,要构建产业化格局;另一方面红色旅游又要克服各种困难,满足多方面需要,打造旅游特色精品。二者之间迫切需要一种可行的“桥梁”进行承接。“整合”概念的产生恰逢其时,呼之欲出。

关于整合的功能

从旅游角度分析,整合功能是一种最重要的功能,它是实现旅游目标的手段。它存在于旅游研究、开发和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一般来说,整合功能就是一种媒介功能、一种优化功能、一种组合功能、一种保障功能,而其本质上,则是一种创新、一种旅游理念、行为和产业的创新。而这些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为媒介功能,整合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利益趋同性。它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对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满足连接起来,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筛选、主题的挖掘、产品的设计、景点的开发,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作为优化功能,整合反映了同类事物内部之间重要性、代表性、基础性、全局性、关联性的差异,在比较与优胜劣汰中,它能够达到红色旅游实现途径的最有效选择,达到红色旅游目标的最佳定位、达到红色旅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组合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的同质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共同的主题下,相近内容、相临地域的、同样具有典型开发价值的红色资源可以成为同一类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组合和开发应用的基础。

作为保障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如果说,红色旅游是一个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社会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那么,它可以确保红色旅游出精品、出品牌、出效益。

关于整合的目标

整合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宏观的统筹性、选择的多样性、数量的广博性、地域的宽泛性、效益的综合性、形象的鲜明性。

整合规划

红色旅游规划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龙头。整合规划,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行分级规划,分级负责,分步组织实施,着力打造重点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整合领导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能独特、系统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地方较多,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整合资源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从红色资源内部来说,不仅仅要整合物质资源,还要整合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从红色资源外部来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整合相关资源。

整合区域

发展红色旅游面对两个课题:一是如何在贫困落后、交通不便、分属于不同行政单位管辖的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更好地发展老区经济。二是在2004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规定,相同主题的重大项目,原则上全国只建设一个的前提下,如何跨越若干行政区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实践证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共同的发展思路应当是:进一步扫除影响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省市多方跨域协调,跨区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链”,携手共创整体“红色”旅游品牌,走红色区域旅游联合之路,共同做大区域旅游蛋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共同发展。

整合效益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整合形象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树立形象。主题形象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过程中所积累、遗存下来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精髓和依据。突出旅游主题形象,能够反映自身特色,推动宣传促销,实现红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

关于整合的任务

当前,整合红色旅游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合”的角度,建设“五大工程”,即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首先,在精品工程建设上,要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打造“经典景区”入手,重点推出“精品线路”,着力培育“重点旅游区”,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配套工程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综合改造现有各类配套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红色旅游配套需求。

在保护工程建设上,一要做好抢救工作。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整理。二要做好保护性开发工作。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

在宣传工程建设上,主要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四大媒体,合力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产业工程建设上,要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和要求,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关于整合的实施

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就是从五个层面上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宏观控制。首先,进行全国的总体规划编制。其次,进行区域性规划编制。再次,进行地区规划编制。省及省辖市要按照《纲要》确定的原则,制定富于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规划。第四,进行保护规划编制。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建设性、利用性破坏。第五,做好专业规划衔接工作。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

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就是有组织计划、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富有成效地推进红色旅游的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着眼和服务于全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动红色旅游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要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坚持重点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革命文物保护和经营,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在对红色旅游进行宣传报道、系列推广活动的精心组织、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效果显著的推广体系。

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就是实行统筹协调,形成综合优势,通过各级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区域、线路和复合性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突出抓好景观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休闲与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

整合旅游要素资源。要完善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项目,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区域联合

区域联合,就是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第一,树立系统观念。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第二,必须成片连带发展。第三,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条块分割。

效益多盈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事业。为此,要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塑造整体品牌

塑造整体品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主题概念。二是联手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三是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红色旅游的安全、质量、秩序和效益,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新晨

1.200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国内要闻版发表的《“红色旅游”激人奋起》

2.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7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重庆是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知名度,令许多城市望尘莫及。八年抗日战争,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富有价值和代表性,是重庆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庆的抗战陪都旅游文化开发,以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功开发出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景区和线路。近年来随作社会各界呼声日增,也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修建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等。然而,由于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仅限于遗迹的保护和开发。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又不得力,致使不少抗战陪都遗迹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的一些遗迹由于自然和人文影响毁损、破坏严重。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端正认识、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管理。否则,重庆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本文从开发意义、资源现状、开发设想、开发管理等方面作一分析和思考。

一、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挖掘、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旅游开发始终与资源保护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启动,才能有效地保护重庆的抗战遗迹和陪都遗迹,才能保护和弘扬抗战陪都文化。

3.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类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抗战陪都文物遗址遗迹加以保护,并将这些独特的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抗战文化做成全国、世界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能够构建独特的重庆旅游形象,提升重庆的城市地位。

4.发展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可以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的开发,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据统计,重庆大大小小的抗战陪都遗迹有近400处之多,这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因种类和分布不同概括如下:

1.国民政府及中央机关旧址: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府遗址行政院旧址、立法院和司法院旧址、考试院旧址、监察院旧址、国民参政会旧址、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国民政府的行政、军事等权力机关大多集中于市区,立法、司法、监察等民意机构多分散在郊区。

2.中共南方局及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等革命遗址:重庆不但成为最高当局所在之地,也成为国共两党保持联系之地。最初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分别设在市内机房街和棉花街30号,但在1939年均被日机炸毁,遂迁至红岩村;《新华日报》的营业部也由西王街迁至渝中区民主路208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领袖、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等人工作和生活的遗址较为集中地分布于上清寺及附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保存。

3.抗战遗址:重庆在抗战时期谱写了最为悲壮和光辉的篇章,留下了许多为挽救祖国危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遗址,如“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抗建堂旧址、抗战胜利纪念碑、跳伞塔、苏军烈士墓、张自忠将军墓,分布较为零散。

4.名人旧居:抗战时期的重庆,党、政、军、学、商等各界名人云集于此,留下了众多的生活、工作和居住地,被保存至今的多达几十处,占现存重庆陪都文化遗址的50%以上,是陪都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布于重庆市区及北碚区、巴南区,如林森别墅“林园”、孔祥熙官邸“孔园”、“二陈”别墅、马歇尔寓所、宋子文公馆、张治中私邸、宋庆龄旧居、白崇禧的旧居、冯玉祥旧居、杨森公馆、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陈独秀旧居等等。

5.驻重庆使馆及通讯机关旧址:抗战时期,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使馆或通讯机关,如苏联大使馆和塔斯社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英国大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和澳大利亚大使馆、法国领事馆、加拿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这些使馆集中分布在市区内。

三、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规划。《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次明确将重庆陪都遗址纳入规划,列出了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由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制定的中国重庆城市环境项目《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也有关于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此外,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抗日战争陪都博物馆、黄山陪都遗址等项目进行过总体规划,制定了红岩革命纪念馆保护建设规划,在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已有的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性方面,还是在规划的可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开发规划方面,《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虽然涉及部分抗战遗址,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内容。重庆的抗战文化资源,无论是它的文物价值,还是它的经济价值,在重庆市的所有文化资源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至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全面对重庆抗战陪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的专题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一般而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不顾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城保护的审批程序,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资源,破坏原有文物环境的传统风貌。如“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战时儿童保育会旧址”、“国民政府大门”等的拆除就是突出的例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二是“保护性”破坏,由于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往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甚至有的建筑不按原貌修复,面目全非。如梁实秋旧居“雅舍”的保护就是保护性破坏的一个代表;三是“开发性”破坏,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对一些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某些部门目光短浅,为了适应旅游者的所谓“需要”,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遗址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文物,名为开发,实为破坏,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3.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据《陪都遗址寻踪》一书不完全统计,重庆比较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266处,保存完好的仅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宋庆龄旧居、旧居、马歇尔旧居等5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78处,部分残存的81处,已拆毁的54处。在266处遗址中,需要维修的达210处,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部门馆厅建筑破旧不堪,陈列设施陈旧,展示手段落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有1处(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也仅有红岩村革命纪念馆、黄山官邸、林园、孔公馆、宋庆龄故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址、张自忠将军墓等几处。

四、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1.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过去,在旅游开发中,强调旅游资源开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旅游资源只有“保护”观念,不应该有“开发”之说法。资源有物质形态的,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止有如前所述的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这种观念下,作旅游开发,才能展开视野,才能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形成“空壳”开发。

2.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实施综合开发。旅游开发包括旅游景区开发、旅游线路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不仅包括资源、市场、形象开发,还包括旅游环境的塑造和建设;旅游线路的开发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诸多方面。这意味作旅游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兵种协同作战,进行综合研究、综合规划、综合设计,以系统观的思想和方法来开发设计旅游项目,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旅游价值。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同其他旅游开发一样,必须实施综合开发、整体开发,不能象目前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脚痛医脚,手痛医手”的单兵作战的办法的进行开发。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8

[关键词]红色文物;红色旅游;发展

[作者简介]梁敏(1963—),女,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馆员。(江西南昌330046)

江西是红色文物、红色资源大省。这里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这些地方都蕴藏着部级和省级重点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中国革命光辉史的见证。相对应地,其红色文物保护工作则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依托红色文物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为促进红色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而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红色旅游,是对红色文物保护的觉醒。民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从抓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变到重视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上来。另一重要方面是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对家乡乡土的热爱。如此,精神文明大为进步,从而又激发大众爱护红色文物、保护红色文物的极大热情和积极性。

红色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它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要将它传承于后代,同时也要对其合理开发,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但由于人们对红色文物的保护不重视,甚至不认为其是文化遗产,导致大量文物遭受到建设性和毁灭性的破坏。红色文物的稀缺性和非再生性,使其具有巨大的社会人文资源价值,其保护价值更甚。

一、红色文物与红色旅游的关系

(一)红色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文物单位不能并入旅游企业中去,更不能将文物单位作为资产对外招标及租赁经营。

依照国家文物法,一经确定为各个等级的文物,就应依法保护。文物工作有“保护”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红色文物也是这样的。红色文物只有在得到合理保护的先决条件下,才能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对旅游发挥作用。科学和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非常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能偏颇,应当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不抓利用,只讲保护,将使红色文物工作陷于被动封闭;只讲利用,不抓保护,就会对红色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以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来协调和处理红色文物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国际社会共识的主诣思想方法,在认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利用为次,以长期利益为重,使红色革命文物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完善,以此推动红色旅游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合理的红色旅游开发利用,可体现红色文物的文物价值与社会价值

红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将来的,它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应该受到灵活、理性的保护。

(四)在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与细则时注重保护红色文物遗产的兼顾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在遵循创新性原则、特色原则、区域合作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原则。从保护和开发的协调性规划角度认为,红色旅游资源应坚持保护为主,保护文物和生态的有序开发,开发的整体性、开发的多元化和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宣教内容,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进步

发展红色旅游,也促进了红色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和前题。红色旅游品牌的展示必须在深入研究革命历史,及其红色文物的基础上汲取灵感,从而获取核心内容与规划理念的创造性开发。红色旅游为红色文物保护工作拓展了空间。同时也为红色文物的展示、宣教、保护研究摸索出了可资借鉴的保贵经验和方法。

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经济与全国经济一起共同发展的的关系纽带。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催生了红色旅游产业的产生及其发展壮大,红色旅游的良性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加强了红色文物保护的经济基础的来源,这样就促进了红色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发展。

(六)切实保护好红色文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红色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切实保护好这些红色文物,将其建设成为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红色文物遍布全国各地,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就需要把这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七)探索红色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和谐发展的新结合模式

红色文物要求在保护好的前题下,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保护,有必要实现双赢模式。

二、红色文物开发利用原则

对红色文物进行系统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红色文物的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也是红色文物的的灵魂与实质。在开发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以体现其巨大的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就是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以体现其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强调以有效保护促开发的原则

红色文物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有不可再生性,要作先保护后开发,以保促发原则。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首先要建立红色文物保护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与《文物管理条例》慎建重建的保护与修复。给予具体文物资源以合理的准确定位。其次要加强对红色文物资源周边环境的保护,再是加强红色文物资源当地民风民俗的保护。

(三)注重社会参与原则

在开发时要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引导鼓励多种利益主体对红色文物资源进行投资与保护。

(四)遵守合理合法原则即是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保持红色文物资源的原真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发挥红色文物资源的史料借鉴、历史,陶、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激发爱国情怀,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展示中华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社会及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一作用,保护作为红色旅游依托物的红色文物资源才更显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保护,把这种宝贵的特殊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才能把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充分利用起来。

落实科学发展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红色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落实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全面、有效地保护遗产,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功能。

长期以来,红色文物利用率低,因缺乏充分的利用,保护也不充分。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渐渐摸索出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最佳利用方式,这就是红色旅游,并受到全国人民喜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参考文献]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好全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顺利推进*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红色政权和人民武装根据地,革命老区在传播革命火种、培养锻炼干部、壮大革命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改革开放30年了,全县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我县大部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依然严重滞后,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其它地区。为此,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认真做好当前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各乡(镇)、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做好革命老区开发规划编制这一项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组织开展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搞好革命老区规划编制工作对于促进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搞好此次革命老区开发规划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搞好协调配合,认真组织编制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为促进我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明确思路,严格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好各项工作

此次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州上要求各县要于20*年8月份全面完成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当前全县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作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

要严格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好规划编制工作。一是要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遵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要遵循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遵循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要遵循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五个结合”力争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同时,确保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工作目标。确保革命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工作,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是指导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这次涉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所有规划一定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贫困原因等实际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革命老区建设规划,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救济救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把解决好居住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的出路问题,作为此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工作规律,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立足于全县农业资源开发基础条件,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搞好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开发林产业,大力发展辣椒、花生、蔬菜、水果、三七、蚕桑和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规模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特别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原则要求每个建制村要规划实施好1至2个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每个乡镇要抓好1至2个特色产业。对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尽快促进其做大做强。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老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家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范围广大,增收致富项目众多。为此,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县劳动保障、农业、科技等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就业率。要切实加强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和输出地输入地互动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目的有组织地输出,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有序化程度,确保贫困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力争老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到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同时,要认真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规范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纳入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每年从革命老区中筛选一批重点贫困村和特色产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在整村推进、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产业扶贫和信贷扶贫项目建设中优先组织实施。县属各挂钩帮扶单位要紧紧围绕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把部门行业优势与老区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四)加强老区“四通”工程建设。在村村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四通”工程建设中,要优先安排革命老区。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通邮和开通广播电视。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投入,紧紧围绕人均1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目标,规划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加大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户兴修基本农田,发展小型、微型水利,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化程度,努力建成能灌能排的农业灌溉体系,切实解决好农田灌溉、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中要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环境恶化、缺乏生存条件的村寨要优先实行易地搬迁;大力推进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建设,减少薪柴消耗,着力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老区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切实保护老区农民的生存环境。

四、明确职责,确保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圆满完成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需要各乡(镇)、各部门认真搞好协调配合工作。为此,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全县国民经济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经济商务局负责全县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全县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的筹措并及时划拨有关经费;县扶贫办负责全县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农业局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水务局负责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交通局负责全县通路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全县生态环境及经济林果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全县教育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科技局负责全县农村科技培训及项目推广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全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文化局负责乡村文化事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宗局负责全县民族宗教事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政局负责“三老”人员(老战士、老党员、老交通员)遗孀、遗嘱以及农村低保等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卫生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环保局负责全县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全县广播电视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统计局负责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县畜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三七特产局负责三七产业的生物药业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县烟草公司负责全县烤烟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供销社负责全县百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电信有限公司*县分公司负责全县通信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供电公司负责全县农村通电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革命老区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在各部门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县革命老区开发规划(20*—2012年)》的最终定稿和上报。同时,各部门的行业规划必须于20*年6月15日前上报县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篇10

【关键词】《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安康市;红色旅游;统筹发展

7月10日,国函(2016)120号《国务院关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正式公开,原则同意《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至此,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由40多名川陕渝三省市代表、委员联合附议的《关于恳盼国家尽早制定并配套相关政策的建议》和《关于编制实施的建议》变成了现实。

《规划》将陕南安康整体纳入,使安康迎来加快振兴发展的新契机。《规划》提出加强旅游发展,自2004年起步以来,我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老区发展旅游,首当其冲要发展红色旅游。面对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安康旅游业界当抢抓机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规划落地,善用红色资源,打造红绿相映文旅相融的旅游新业态,构筑艰苦奋斗的信仰新高地。

一、安康红色产业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有序

安康红色资源富集,在全省乃至全国独具风格。在陕西革命老区划分中,安康市的紫阳、宁陕、石泉、汉阴、汉滨、旬阳被命名为革命老区乡镇,其中,旬阳属于一类老区乡镇,余者为二类老区乡镇。安康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原突围鄂豫陕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王震、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都曾在安康开展过革命斗争。1932年底,领导的红三军进行“七千里小长征”时途经安康;同年底,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转战鄂豫陕三省在安康活动,后主力部队经紫阳等地入川,开辟了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安康后,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等率领下战略转移至鄂豫陕边界,途中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先期在安康的旬阳、商洛的镇安、湖北郧西活动并开辟革命根据地,后逐步扩大范围,安康大部分都成了鄂豫陕根据地或武装游击区;红二十五军部分人员没有随主力北上,后组建了红七十四师继续战斗。1937年七十四师撤离陕南时的人数由初期700余人发展到2100余人。在红二十五军的影响下,杨虎城部队中以安康汉阴人何振亚为首的一部分主张积极抗日的爱国青年官兵先后起义,回到安康,后组建我党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该部队大部分官兵都是安康人,是安康贡献给我党的一支武装,西安事变后被编入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屡建战功。抗日战争时期,安康城区一线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长达六年的轰炸,安康广大民众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原战区司令员李先念率领中原部队突围至陕南,按照中央指示“在陕南建立临时根据地”,继而建立中原突围鄂豫陕根据地,安康汉江以北各县均纳入范围,根据地存续一年多。安康学院源流之一就是1943年成立的安康县县立职业技术学校,而这所学校就是当时一批有志之士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日机轰炸安康的情景,怀抱实业救国的愿望创建起来的。

安康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发展。当前,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纪录片《中国抗战航空前哨》正在热播,该片就是对安康抗战历史的回顾;央视电影频道2015年11月19日黄金时间首播的电影《红军乡》,是一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再现红军在陕南安康旬阳县战斗历程的优秀影片。另外,安康也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发掘,加强了对红色纪念场所和纪念标志物的保护和修复。2015年8月,安康汉滨区老区促进会筹措140多万元,在汉滨区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建成了“枧沟苏维埃政权成立地纪念广场”和旧址展室,再现当年红二十五军带领地方群众成立“安康县枧沟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的历史图景。2015年12月31日,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管理局牛蹄岭战斗遗址红色旅游项目开工建设,计划一期投资2000多万,是国家红色旅游二期经典项目之一。国家aaa级精品红色旅游景点旬阳县红军镇的“红军纪念馆园区”,一期完成总投资1500余万元。目前,红军纪念园第二期正在扩建。其他诸如安康烈士陵园、各县区烈士陵园,汉阴陕南第一军纪念公园,宁陕三烈士墓等,都是安康境内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安康红色文艺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二、顺应发展,承接《规划》,促进安康红色旅游上水平

2015年11月8日,陕西省旅游局在延安召开践行“三严三实”推动陕西红色旅游发展交流座谈会,就如何挖掘各地红色旅游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如何扩大宣传、如何使红色旅游更好地惠及民生等问题进行了总结交流。在陕西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娄勤俭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日前,外交部部长在“陕西全球推介活动”上,建议到场的外国使节到陕西去看看红色场所。他强调“红色旅游已成为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际友谊的一个重要途径”。7月18日在宁夏参观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时强调,“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底色”。为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规划》和中省市“十三五”发展部署,应结合实际,用五大发展理念和系统思维来统筹安康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1、树立科学保护的观念,坚持保护中发掘

摒弃重发掘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错误观念,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施红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

2、猿志品化开发

对物质形态诸如牛蹄岭战争遗址、红军镇革命纪念园等革命遗址,平利八仙镇廖乾五旧居等的开发要紧贴史实,注重原貌;对非物质形态诸如文艺作品,要加强研究,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要加快安康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创建步伐,推进红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原突围革命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等景区建设,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

3、坚持协调性发展

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构筑以红色旅游和安康优美自然禀赋相得益彰的旅游体系,打造红绿相融的、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进协调发展

构建与周边省份、省内旅游业的系统发展能力,加大安康市旅游业支撑板块的宽度和厚度,实现旅游产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5、善用红色文化,构筑艰苦奋斗信仰新高地

旅游是以文化为支撑的。红色文化是孕育红色旅游景区的肥沃土壤,红色旅游则是红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现。“要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理当饮水思源,我们理当继续发扬老区精神。”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发展”,谆谆教导,言犹在耳。“红色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红色文化对在红色旅游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