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17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1

关键词:高校;师生;健康管理

高职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使高校群体正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目前大学生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1]。另据某高校相关调查,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1.54%以上[2],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和控制将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高校学生集体生活、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具有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双重威胁,高校校园健康服务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师生员工超重、血压高值、高血脂、高尿酸、转氨酶异常等明显上升;校园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率以及ppD强阳性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师生突出的健康问题与全国高校基本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医院应积极探索高校人群健康管理,调整医疗服务的工作模式,有效维护和促进师生员工健康。

1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陈君石、黄建始专家认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3]。还有专家认为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或者疾病状态的各类人群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对健康状态做出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4]。具体可以理解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以上观点表述不同,但其内涵都一样,就是要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导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结合健康管理的概念及现代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学校健康管理就是为师生个体或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2高校健康管理的思路

高校有其特殊性,因此立足学校的校情,搭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健康管理框架。

2.1寻找政策依据任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政策的支持。依据国家关于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规定、通知精神和指导意见等,其中包括《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20余条目作为政策依据,筛选其中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进行归纳融合,形成校本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文本。

2.2明确健康管理理论依据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5]。其核心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就有机会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通过这五个方面工作提升健康水平[6]。

2.3建立联动运行的工作机制高校的健康管理,要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由于教职员工岗位类别繁多,人员情况各异;学生层次众多,类别不同,因此需建立校医院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健康管理层面,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保证健康管理政策和实施效果相一致,健康管理与推动学校发展相一致。

2.3.1形成完善的学校预警监控体系

2.3.1.1健康体检制度: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健康管理内容实施的第一步[7],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分层、项目合理、有指向性和特异性的健康检查规范和制度,体现健康体检的预警监测作用,动态了解参检人的健康情况,增强过程监控。

2.3.1.2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生在接诊后可得到系统对高危人群统一的警示标定,有利于第一时间传染性疾病、潜在疾病、重大疾病发现与追踪,强化就诊环节对危险因素的预警和监测,增强环节监控功能,从而提升健康体检和学校医疗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延续性。

2.3.2管理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学校健康管理中人力资源是制约工作的因素之一,目前校医院医护人员起着健康管理师的作用,他们不仅承担采集健康信息,查询服务对象各种资料,数据录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还要识别危险因素、进行重点个体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和教育,辅助临床决策。这些工作既需要熟练的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拓宽的专业知识面来支撑。因此,合理统筹人力资源,大力度培训现有人员的同时,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特殊的资源优势来补充,搭建起健康管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健康管理方法更科学,成果更明显。

2.3.3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曾提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要使健康管理服务的理念、模式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同,首先要强化健康理念,营造校园健康氛围,要通过扩大宣传、丰富管理内容等手段,给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多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更多健康自我管理经验的支持。实现知行果的互动循环,促进自我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提高。

3管理模式初探

3.1模式在学校健康管理实践中,应用健康管理理论,采取综合群体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较全面的健康管理。即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和个性化(personal)医疗。

健康体检、首诊管理(发现个体、群体危险因素)预警监测(健康问题)追踪随访、干预(高危人群、患者)为一体的的"健康后续管理模式",改变既往健康体检和就诊后缺乏连续服务的状况,形成集重点人群为干预核心,高危人群为预防对象的管理体系,最终向全员健康管理过渡。

3.2基本步骤

3.2.1信息系统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就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校医院现有HiS系统及健检后健康管理系统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平台。通过这两大系统的整合,可获得个体的基本信息、医疗数据、体检数据,建立完整的、动态的师生电子健康档案。其基本架构包括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周期性健康检查、复检的项目及结果结论、既往病史、就诊记录以及有关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筛查及疾病危险性评价的信息、转会诊记录、预防接种、患者教育。

3.2.2收集健康信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筛选高危人群,对发现的健康问题,首先找出影响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给出病种(包括传染病)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使健康管理者及服务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健康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分布[7]。

3.2.3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来获得预防和延缓重大疾病发生,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具体内容为定期随访、追踪、健康复查、诊断,知己管理、指导医疗等。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干预计划和干预措施来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3.2.4提供个体和群体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更有效的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管理个人的健康,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干预策略。

健康管理服务引入学校,可以认为是当前学校健康工作的升级。以教师、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高校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学生、家长、教职工及学校对医疗费用的支出,降低办学成本,也为师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校园和谐稳定及社会影响有重大的意义。

开展健康管理是系统工程,虽然"健康管理后续服务"模式在实际中比较易于操作,但人、财、物方面存在局限性,因而也是导致一些结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校医院在长期基层卫生服务中积累了预防保健、医疗及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经验;其基础建设、配套环境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医院单方要协调多部门解决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应强调校医院牵头,多平台合作下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机制。

健康是多维的,健康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而资源需要管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发展的基点在于师生的健康,师生健康是整个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是影响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之一。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7]。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和实现wHo"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双兰,贾卫国,王冬,等.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8,22(1):80.

[2]亢元,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的潜在危害性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4):18.

[3,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0-45.

[5]黄璐.健康管理理念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9):856.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2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心理健康

教师承担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使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心理健康情况,处于各种原因,现在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需进一步推进人性化管理进程,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更加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管理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和谐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想状态是师生双向互动、潜移默化、目标统一。心理健康的教师会“以心交心,以爱释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约之以纪”,使这种用心教育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达到平等、愉悦、和谐的情境和氛围。

从工作或职业认同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价值观应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工作或职业认同在工作中表现出敬业爱岗的精神。教师职业认同即教师在内心里对教育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从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体会到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实践证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层次越高,就会以更加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教育职业,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将其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和崇高的事业。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随着社会的期望愈加沉重。然而社会关注的仅仅是教师这一职业,常常忽略了教师本身,仍然没有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目前,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评价标准程序化、强行量化,实行“一刀切”,缺乏公开性和发展性,机械、简单的评价方法很难从教师的差异性和教学背景进行全面考量,这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学校人性化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目标,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或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提出是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抓好人的管理,树立人的要素第一的思想,加强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一项根本性任务。讲政治是管好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工作更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依法治教得以实现的支柱,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而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都是要靠人来做的,只有自觉、科学地去做,才能做好。思想支配行动,就可以努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讲公平是管好人的关键。坚持一视同仁,量才是用,以诚相待,平等待人,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根据“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的原则,安排好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最佳效能。坚持民主化管理,注重细节,抓过程管理,势必取得一定成效。坚持树立典型,鼓励多数,立足于大多数人的观点,都要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学校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

面对种种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应加倍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制定规章制度、拟订教学规划过程中,都要重视考虑教师心理,给予教师更多、更广的灵活度和自,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从人的需要去经营和发展学校。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构建丰富的教师文化体系,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格局。教师评价,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统计分析,对教师工作和结果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进行的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学校应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最终目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教师其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同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教师外人发展的积极性。注意评价指标的完备性、科学性。除“德”、“勤”、“能”、“绩”、还应有“心”,即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教师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正视现实,不断进取,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学习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3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快速提高。在这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教育的环境也硝烟四起。曾几何时,人们看到了“教师有偿补课”、“教师体罚学生”、“是谁把我们的孩子逼成了‘陈胜、吴广’”、“救救教师,就是救救孩子,就是救救中国”等等诸多文章,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首先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着升学率、学生考分排队、家长期望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职称评定、实行淘汰的聘任制、学校奖金条例等多重压力。其次,教师所担负的角色也不断变化,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革新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理想的角色,对于学生要扮演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辅导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共同体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教师,能够担当起这么多的重任吗?201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了检测。检测表明,69%的教师有严重的自卑心态,其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等问题更是凸显。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教师由于职业活动和多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有损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1.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传授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巨匠,承担着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任,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连接过去、未来的纽带和桥梁。

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是一个关乎良知与良心的职业,教师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社会的良知所在。卢梭就曾经说过:天下只有教师和军人这两种职业是不能为金钱工作的。因为这两种职业都高度依赖于道德素质,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关系到个人命运的浮沉。我们国家对教师的重视也体现在法律法规上,《教师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详细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育德、育心。教育的本质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给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在不知不觉地熏陶着学生。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己则不能教人。要培养合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为有合格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应当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较大。教师工作重复性大,工作繁琐、琐碎;工作接触的空间有限,教室――办公室;每天要面对着四、五十名学生,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而且不止是在学校期间,下班的个人时间有时也被占用。教师就像根始终紧绷的弦,在超负荷地工作,不被社会媒体、家长等理解,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1.教师的压力。教师不仅工作繁重、琐碎而且压力过大。这种压力,来自于职业本身的要求、学生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偏见、教师的评价机制。自古就有“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炬”……这一系列的赞誉和美称,在充分肯定教师的光荣、伟大和无私的同时,也给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世人的眼里,教师必须与众不同、言行严谨、为人师表,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家长眼里,家长不懂教育,所以送孩子上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就是教师没教好。学校评价教师的机制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上出现的对教师的一些误解和不理解,使不少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了怀疑。教师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要求教师事事完美,从而导致了教师的焦虑水平偏高,脾气暴躁,易被激怒。

2.教育的对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过度呵护,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自由散漫等不良恶习;有的家长由于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理、照顾,用金钱来补偿,很多孩子在成长中缺乏责任心、好逸恶劳;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造成孩子不是自卑、孤僻,就是执拗、冷酷。家庭教育有危机,造成家长过度干涉学校工作,孩子在学校稍有问题,家长就过分责难教师。例如:某学校班里有一名学生,因为多次与老师们发生顶撞,老师多次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无效。一天该学生又顶撞辱骂老师,老师请家长来学校,并多次打电话,到了晚上家长终于来到学校。家长到校后,气势汹汹地把老师训斥了一顿,认为是老师为了小事找家长麻烦,耽误了他的时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学校里学生侮辱教师的事件经常发生,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家长们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兴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也要归罪于教师。社会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成了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却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成了弱势群体当中更弱势的“个体”。教师的心理承受着不断的打击,势必造成焦虑症状,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

3.生活的状况。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超负荷的工作与多重责任又使教师无暇顾及家人及家务,常常由此产生内疚感。教师工作本身比较辛苦,收入却不尽人意。现实生活中,教师们拮据的消费,单一的语言交流模式,以及拘谨的衣着,都成为不少社会人士嘲弄、鄙视教师的依据,这使得教师难以抬起头,受辱不断,且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情结。另外,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过分倚重规章制度,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过分关注教学实绩,不理性看待教学;不考虑教师处境,不理会教师想法,不倾听教师呼声,使教师抑郁满腹。长此以往,教师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

三、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最长,从事的活动都围绕着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如何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1.心理情绪具有传递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犹如一股暗流,生生不息,不绝如缕,情绪的交流常会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却无时不在左右你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学家指出:“尽管你不是刻意模仿对方的情绪,仅是看到别人表达情感,你便会有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感染、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正是这种情绪的协调程度,决定了人际关系的互动顺利与否。”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也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总是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上。

2.师源性心理伤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学习、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基本还属于模仿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教师的过度批评和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致使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教师的辱骂或体罚行为会给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出现智力障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使他们在班级中表现出退缩行为和严重的自卑感。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造成学生害怕、说谎、恐惧、逆反、违抗、厌学、消极、悲观等情绪和行为的原因是心理失调。由于教师的不良影响,造成有的学生痛恨某个教师、痛恨某门课程,甚至痛恨所有的教师、痛恨学校和学习,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个性,变得内向、寡言、退缩,产生了学校恐惧症、教师恐惧症。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造成人的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上存在着问题。

1.科学认识教育过程,端正心态。认识不清容易造成行为上的混乱,如何正确地面对学生、家长、社会以及自己,是新时代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培养学生不能急。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不能快速发展。教育必须是科学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育的特点。这个规律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错误,可依然在做“拔苗助长”的事。现在幼儿园大班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和家长的你,在这个年龄段学过吗?现在小学课程的难度水平,适应大多数学生吗?教师是“园丁”,庭院里有玫瑰花还有含羞草,浇水施肥的时间不同,量也不同,不能只要玫瑰拔掉草吧?教育需要理清思路、找准目标和方向,需要安宁、清净的教育环境,才能愉快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2.培养积极的心态。教师职业被教师称为含泪奔跑的职业。这眼泪有辛酸,但更多的是感动。积极的心态是心灵健康的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引财富、成功的快乐和自身的健康。拥有积极心态的教师,就能看到学生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生活才充满美好、希望和快乐。只有构建和谐、宽松、愉快的校园工作环境,教师才能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教书育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创造和谐的生命状态。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4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9-01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不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教育成果,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否良好能够决定教育成果的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要严格、谨慎,通过完善教师的心理问题来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达标。

1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实是非常的明显的。在当前的减负大环境下尤其突出。

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口相声,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一个教师如果有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在教育过程中会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在融合的关系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的热情能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开心的去接受教育,深入研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模范教师的形成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眼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那么教师的双面性格就容易成为教育中的伪君子形象,让学生无法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怀疑,这样教育效果肯定就不会理想,所以教师不能够忽视的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节教师心理素质,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的提出对于教师工作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改变,过去完全专注于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现在需要更多地将注意力分散到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上,所以教师要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首先去提升自己的心里健康,适应工作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2.1改变思维定势

过去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形式已经相对的比较固定化,因此在人们心中很难一是颠覆,学生的成绩始终是和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考中考等等考试都是注重教育成绩,所以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新课程预示着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不再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这除了需要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和升学模式有所改变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心里能够适应和接受,改变教育模式和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角度来进行教学,像是将课堂进行延伸,在课后进行一些实践性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等。这些方式都是过去教育中不曾出现的,而且这样开放生动的教育更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心中难免会有压力,认为减轻了负担,那么学习效果就会下降,因为过去都是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给予学生更多活动的空间,是不是会荒废学业,让他们没有心情学习,产生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过去的一些例子来看,高分低能是过去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一方面认为他们的学识和动手能力不相符;另一方面认为他们没有创新能力,因为过分的专注于书本而忽略了实践,所以这是过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现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所以更多的体现是动手能力,教师应该要转变思维方式。

2.2完善心理品质

人的个体之间存在了一定的思维差异,通过思维品质而体现出来。心里品质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识、兴趣、情绪等等本质特征。其实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2.3合理调控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反应,过于激动的情绪往往无法反应事物的真实面貌,教师的情绪管控也是教师心里健康状态的一个标准。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加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再挫折面前长嗟短叹,也不会在胜利来临时沾沾自喜。

教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喜怒哀乐都会有,受到各种刺激也会有情绪的出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够要求教师完全的没有情绪,那样只会是机器人,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调节和管控的工作,通过这些训练来让情绪不至于大起大落,影响工作。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5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8-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日常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辅导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值得研究。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年中后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而其心理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监督、管教和束缚。大学阶段是学生真正摆脱外界的依赖、全面走向成熟、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矛盾多、内心冲突多,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风暴雨期”。近年来,大学生一些自杀行为在我们周围频频发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作为时代娇子,他们为何如此轻易舍弃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可见作为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对于辅导员来说,管理好班级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向――群体心态,却往往被忽视。所谓群体心态,是指因为某种纽带关系(如学习、工作等)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具有共同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与个人独处时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是人类及其社会的一种本原状态,它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理性“基本趋零”的潜在的状态。群体心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归属感。这是群体心态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一种个体以所参加的群体为出发点,自觉把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向群体靠拢的情感,自觉维护群体声誉,顾及群体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一起,情感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保持一致。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向其他人表明身份时,我是某某学校的,正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个人归属感的强烈程度,因群体凝聚力的大小而不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则个人的归属感就越强。

二是认同感。这是指个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基本保持一致的情感。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着共同和基本一致的目标和利益,这就使得该群体在对外关系,尤其是触及到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时,群体成员都会保持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在一个班的同学当然都希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当本校的同学和外人发生矛盾时,心理上总是会倾向本校同学。

三是促进心理。这是基于群体心态的归属感、认同感而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状况:同一个人,个体状态下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在个体状态下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却表现踊跃。这是因为个体由于有了群体的强大支持和后盾力量,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顿时感到强大起来,无形中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

所以,辅导员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就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这种关系下,辅导员工作就容易开展。学生遇到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就会主动找到辅导员,敞开心扉,接受辅导员的劝慰。在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意义,所谓心理问题诱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就不复存在了。

2.健康的班级氛围、民主的课堂环境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生不只是单个的个体,他们要融入班级这个集体中。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而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因此,班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心理氛围,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性,若班内呈现认真读书、勤学向上的风气,学生就会对人生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积累知识,向优秀同学学习。班级将呈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之风,学生能形成对他人有热心、爱心、关心等健康心理,同时,看待问题和挫折能开朗乐观,正视现实,积极解决。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是课堂。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体谅、理解、帮助,而不是嘲笑、打击。这种“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会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辅导员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和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宿舍、洞悉学生的变化,根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确立主题班会内容或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掌握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联手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

孩子的第一学校是家庭,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是家长。正是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大学生阶段,为数不少的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就业,给予学生的是最大的经济支持,但忽略了孩子对精神需求和感情需求的要求。独在异乡求学,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关爱。因此只有家校联手,才能达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亚玲;班级管理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周刊》-2016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6

四年一度的世界奥运盛会如期举行,2012年第30届伦敦成为盛夏关注的焦点。开幕式带给世人一届“团结、进取”纯英伦味的全景式奥运会。空降的007和伊利莎白女王,拓展的馆外场景,体现环保和低碳生活的和平鸽自行车骑手,象征接力的7个年轻主火炬手神情庄重,慢慢环绕现场一周,铜花瓣创意点燃奥运圣火,送入万米高空的璀璨五环,形成最美的火花姿态。期待这一刻,奥运圣火不息,敲响的奥林匹克圣钟回音流长!体育精神的多元化、专业化、普及化汇成一曲奥运圣歌世代传唱!

竞技体育精神是体现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之一,健康爱好的多样化,能减轻生活压力,保持工作活力。教育要发展,课改要变通,特色要突出,效果要明显。优势在于人才要适应社会就业发展的需要。

1.发展田径要有天赋秉性,和后天的科学专业训练及参赛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需要,田径运动员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且受青春期年龄限制。

2.一般中学训练,缺乏科学性和弹性机制,重新树立特色项目和球类传统项目优势,外加选修。

3.加入俱乐部的爱好者,更容易接纳普及程度高的竞技运动项目“三大球”、“两小球”,街舞健身操、广场民族舞、KtV等休闲运动项目,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且方便操作。不受人数和负荷量的限制,兴趣上限高。作为社会就业需要,可从兴趣爱好中多方发展,突出专长。多项选修,培养兴趣爱好,增加专业纵深水准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改变学科之间的某些偏执,求同存异,共同提升教育素质。

教育课改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就业趋势看到,课改势在必行。全面选修能开展的项目,精中选专,兴趣多样化,专业多元化,才是发展途径。作为在职人士,深有体会,专业知识仅限于本知识领域,而共同的健康爱好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凝聚成群体无形力量,变成人际关系的健康枢纽,是社交生活的动力枢纽。

多项选修兴趣,集中专业优势,使其向精、深、细、专方向发展,强强联合,呈现全明星阵容,促进特长优势和临场处理的沉着冷静,共同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展现学校特色,重现一箭10环的效应,出现综艺喜乐汇的局面。

课改多元化必须要以更新新课改环境中健康理念的良性循环和体育情感渗透为基础。

健康教育中学校搭建的主导信息平台、学生身心健康的反映指标、全民健康素质中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力是良性循环的三要素。

学生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库是学校首要任务要素。学校要服从身心健康需要,制定系统化的长效性策略,使学生身心健康有序发展。身心健康有体质健康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衡量。他们互通有无,关系到学校的树人大计,人才的健康转型,成功愿望。

体质健康指标有一定的素质基础(测试评价)体系灵活性、灵敏性、协调性和集体协作意识。具体到每个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就突出了性别、年龄、基础素质、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教师拿捏尺度,分层施导,提升运动水平的不平衡性。心理素质指标有理论学习和运动技能结合的实践能力、成才愿望。面对挫折,积极应对,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理智多于冲动,临场处理冷静有效。

学校搭建信息平台,了解人才转型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实动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空间向社会需要方向延伸,提高就业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创教育之优,树百年之计。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枢纽。为了体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要一致。学校的确做了大量家校联系、社会讲座、可是环环相扣的家庭、学校、社会基础教育中,社会群体的负面影响和就业趋势的难易程度,直接导致下一代的行动力。故学校呼吁家庭、学校、社会保持认同性,共同造就健康下一代。国民具有未来忧患意识,自我民族管理意识,社会才能长足进步。

学校教育目标的成功尝试,在于注重学生体质健康,也注重学生心理动态,乐教好学,分层施教,给学生更多地自我完善时间。身心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规范化意识及行动力,比赛中把握住自己的理智心态,教育子女谁也不会为别人的人生买单。同学之间用度aa制。互动交流,搭建社区平台,丰富业余,休闲假期步入健康实践生活,走一走,看一看,完成一次触景生情的心灵洗礼。健康心理体现在生活中,如安全准驾心理,稳中求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生命活力的释放。立足现实,超越自我,快乐人生。身心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中,语言渗透、场景激发;教师主导、作业实践;遵循既定条例,课后总结得失,分析成因,疏通瓶颈;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提升现实生活中解决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用所学回馈社会、感恩父母,精彩呈现,增强自我成就感。

新课改的高要求,高深理念促使教师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工作的细致入微,青年教师的青春活力,管理者的情商呈现人性化的艺术魅力。

家庭作为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受到良好教育传输的关键在于其乐融融的家庭子女成才管理平台,宽松的氛围,心理成长的发展空间中提升自己的需要。

学校通过传导、授业、解惑、心理辅导、基础技能培训,防范意识和心智趋于成熟,有正当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判断力,行动力,现实生活态度有安全防范意识。日常生活中要有投资理财价值意识,由经济实用型向心理平衡型过渡发展,有现实价值取向。关注教师健康,成立职工之家健身房,运用多媒体教学上室外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展示。

社会综合环境中,教育要扬长,理念要提升,要促进时尚优雅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情感教育是联系教学双方关系的纽带,是否得当予示课的成败。渗透到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人乐观生活态度的再现,也是人际关系的良师益友。

情感教育有个感知,理性认识,思维升华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和度的衡量,如运用适当,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造成不良影响。

体育教学中情感氛围的传导,关键在于教师选择时机,临场发挥,联系身边的事,以人为本,没有特定的模式。《体育与健康》中的目的任务很明确。但我认为,体育课中最重要的是做一个能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人,包括造就其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体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之一,体育精神是一个人创业生存的信念。如果在中学时代遇到改变其一生关键的导师,激活其内心深处,则会影响其将来,甚至一生。

教学中快乐不能予设,情感渗透时机却无处不在。

第一次课,除讲述课本内容的重大变革外,特别强调心品、创新、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未来一生中的重要性。带着乐观的情绪,自觉去参与、去体验快乐,学会忘掉不愉快,体育运动能使人产生自信、力量、催人奋进。

利用课的内容,展示自身特长,激发学生和自己比一比。而且在那些属于男性数量较多的集体项目,证明篮球、街舞等不是男性的专利,释放教师活力,体现教师积极进取,文明的一面。提倡他们应多学会几种健身方法和到异性领域去挖掘自己的潜力。

上室内课时,针对学生了解少,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阐述、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有成功的愿望,督促、开导活动较少或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特意找机会共同体验和分享集体活动的快乐。

遇到球类课时,项目结合游戏。游戏内容要体现参与、协作意识,活跃气氛为主。采用足球规则,篮球场地,做地滚球游戏,要求做到手不离球,球不离地。结果出现了四组手脑智力拼比的有趣场面,气氛热烈得忘了严寒酷署。下课总结时,及时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设想和构思。

讲述理论知识,联系同学们喜爱的操场从运动力学、生物化学、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让同学们感受,加上他们已有知识的判断,引发他们内心深处潜存认识,激活思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说明,问题在联想过程中得到合理解释。

针对高三级同学的协调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学习街午时,首先做心理疏导,提出要求:(1)提高协调素质,放松心情。(2)练习学生知难而上,敢于表现的心理。(3)培养乐感和提升自身气质。(4)街午的特点是轻松自由、具有动感活力。经过基本步法的学习学生由当初的胆怯不前到自觉自愿跟着音乐做甚至要求教师教一些动作及组合练习,说明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助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培养坚定的信念。联系高考,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突显个人形象,向银幕形象提升。有声有色,情感丰富,形象丰满,才能脱颖而出。

遇到冬季长跑时,借机开导,消除学生心理负担,鼓励同学向自身体能,惰性较量。增强自信、毅力,磨练自己,心境愉快的完成,借用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正值学校规划建校之际,安排义务劳动发出建校规划,人人有责的倡议。设想同学友人故地重游,二十年后来相会时,自豪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付出是值得一谈。

通过观赏体育频道的国际大赛。直观地画面:全力以赴的拼搏意识,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较量,成功的喜悦。融入自己的愿望,让自己的情感升华。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和同学交流,重申自己的观点,根据当前事例教育学生为国出力,为体育呐喊,为奥运精神发扬光大。增强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实现和平共存的美好心愿。促进人类体育事业的进步,让五环旗高高飘扬在五大洲,让奥林匹克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7

贵阳供电局

贵阳供电局由原贵阳市南供电局和贵阳市北供电局合并组建、并于2007年2月挂牌成立,全局正式职工2000多人,承担着贵阳市云岩、南明、金阳、乌当、白云、小河、花溪、修文、开阳、息烽7区3县、清镇1个县级市以及黔南州的龙里、惠水、长顺、罗甸4个县共15个区、县、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696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6座,主变253台,总容量14592.63兆伏安,拥有各类客户156.81万户。

近年来,为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员工幸福感,承担好社会责任,服务好电力客户,贵阳供电局提出并实施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构建和谐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南网”的企业宗旨,贵州电网公司提出了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加快和谐企业构建步伐,努力提升员工幸福感。贵阳供电局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需要广大员工的推动,需要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而员工的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评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努力创造和提升。对于贵阳供电局的长远发展,怎样让员工有幸福和谐的状态、感受和评价,怎样用亲情温暖员工的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员工的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例如谈心、慰问、帮扶等手段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GDp的增长,人对精神需求的提升,员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有效的、涉及员工内心感受的心理健康管理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的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是贵州电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用电客户不断增加,供电量不断扩张,业务量不断加大,员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例如有的员工带着心理情绪上岗,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控制,引发了操作安全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薪酬,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有的把自身的心理负面情绪传播到客户,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引起客户严重不满。贵阳供电局要承担好社会责任,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形象,就需要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力度,从提升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着手,培养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宗旨、承担企业使命的积极正面情绪,大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服务水平、敬业精神,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管理,缓解窗口员工焦虑不安、恶劣心境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去做好电力供应服务,让电力企业透过他们优良的工作服务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这一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前教育人、批评人,转到关怀人、关爱人,转到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更多的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必将增强企业活力。   

将人文关怀理念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用和谐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周边的事物,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形态,以开阔的心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中着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知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发展、自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贵阳供电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为指导,以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为目标,把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运行体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关爱员工氛围,引进外部知识技能,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创新集体干预、工作坊、个案咨询等工作方式,全方位疏导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与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管理落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处。其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

贵阳供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两级组织。

1、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副局长谭小青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政工部主任、营销部主任、分县局局长等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项目推进方案审查,审定作业流程,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划拨专项基金,给予心理健康管理有效的组织、资金保障。

2、建立二级实施队伍

为积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心理专员队伍,在涉及部门选定对心理学有兴趣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担任心理专员,不定期召开专员会,安排布置工作,让专员负责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部门的实施,做好员工与心理健康领导体系的沟通与互动。

3、构建心理健康作业流程【见下图】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贵阳供电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日常运行体系【见下图】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管理知识,营造关爱员工氛围

贵阳供电局是全省推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第一家国企,“员工心理健康”这个理念全局干部员工都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怎样配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分三步进行推进:

1、召开全局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进行全局心理健康管理知识普及

为让全局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召开了召开全局性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机关各主要部室成员、车间及分县局负责人及各部门干部员工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邀请了国内资深的专业心理人士对心理健康管理进行解说:

一是让员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有心理问题是丢面子的事情。如果有人得了心脏病,他不会觉得丢面子,他的家人也不会,而只会觉得他不幸,并给予他特别的同情与关照。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他和他的家人就会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和掩饰,他周围缺乏教养的人甚至还会取笑他。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一般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上的,心理障碍与重症精神病的患病率却很低。但即使得了神经症或精神病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因为它们只是们未能处理好内心愿望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已。

有心理障碍或得了精神病就是产生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也是危险与机遇的结合,因此,只要处理得好,人就会有超出常态的自发现与成长。这里所说的"处理",指的就是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找到专业人员即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门指导下的康复过程。

误区二: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的确,心理医生有责任治疗心理障碍并且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就如同心理卫生学有最低与最高目标一样,上述工作也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之一。除了向有心理障碍和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有最低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最高目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例如奥运冠军在赛前所接受的正是这后一类的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其实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当他们作为当事者而迷惘的时候,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并且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感觉该多么美好!可以说,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远远多于心理障碍患者。那就是说员工不是一定要有心理障碍才进行心理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提高生活品质得到精神享受,感受企业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和生活。

2、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先导性专题培训

要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必须要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深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有效领导和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针对以及领导体系人员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学习,先后到北京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学习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到北京移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企学习心理健康在企业的实践方法。其次还利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的英文单词第1个字母组合)在北京召开的机会,聆听了国际、国内杰出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心理健康管理项目推进得到很多启发。

其次针对二级实施体系人员,举办了多期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资深心理培训师进行授课,让首次接触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员对工作的概念、内容有了了解;并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心理健康专员队该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心理沙龙、小型讨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心理健康专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

3、通过多种手段分阶段宣传心理健康管理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后,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分阶段让全局干部员工对这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第1阶段,是整个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端,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全局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接受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项服务。本阶段通过讲座、心理健康使用手册、电子邮件、网页、手机报等形式,向全局员工全面介绍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服务内容、执行程序,以及员工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管理的帮助,让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第2阶段,在心理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开始展开的情况下,宣传促进作为辅助,推动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培训、海报、随心刊、爱心卡、宣传栏、电子期刊、内刊专栏、网页等渠道,向员工进行主题知识的介绍、服务的反馈,活动的预告和建议信息的收集等信息互动。

第3阶段,本阶段是宣传的最后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项目的阶段收尾。经过一个心理健康管理周期的磨合,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此时的宣传促进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时期的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展望下一步新一个周期的工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这阶段的重点是评估工作,宣传促进作为辅助,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呼吁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访谈、反馈等,对推动评估的开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评估,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明确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性和准对性:一是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一定数量的抽样评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二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机会,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发自的潜能;三是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整体的心理状况,针对员工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2、选择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有效手段

在抽样评估工作中借助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采取了心理访谈(“一对一”、“一对多”)和心理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心理访谈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员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谈话,谈话通过设定的内容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心理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卫生自评表、压力测试表等通过国内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评估表格)的形式,让员工进行答题选择,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首先在调查人数上确保达到全局员工总人数的30%;其次员工类别涉及中层干部、普通专责、班组长、一线员工;还在评估中强调调查指导语和保密原则,消除员工顾虑,如实反映情况。

3、准确界定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结果

1)焦虑、抑郁人员比例偏高:从抽样结果看,中度和重度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占12.0%,中度和重度焦虑倾向的员工比例占9.2%。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情感、人际交往方面。

2)职业枯竭现象明显:员工的职业枯竭现象明显,表现在“质疑工作价值”、“怀疑工作能力”方面。

3)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较低:表现在“活力”、“奉献”、“专注”度不够。

4)员工的压力感受较高:高压力感受的员工比例占60.1%,58.7%认为压力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线员工普遍反映长期压力积累让自己变得易怒、身心疲倦、工作更容易出错。过半员工认为带来负面影响的压力源前五位分别为薪酬、客户服务、工作负荷、组织公平和管理制度。

5)员工的满意度稍低:员工同事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单位满意度、晋升满意度、酬劳满意度偏低。

6)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感受等组织指标稍低,包括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受、群体的组织公平的感受稍低。

 通过心理评估整体分析,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职业压力、婚姻亲子、组织公平四个大方面。

(四)创新大型心理培训、专题心理工作坊和个案心理咨询方式

针对第一阶段心理调查出现的四大心理问题,引入外部技术支持,通过认真研讨,贵阳供电局创新了大型针对性集中心理培训、小规模焦点工作坊和个体心理咨询三种工作方式,用“点、线、面”都涉及的方式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大型精品讲座解决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先后举办了“人际沟通技巧与压力管理”、“解码亲密关系,享受幸福婚姻”、95598人员“你好!也好!—压力管理”等40余场讲座,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进行授课,通过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充满热情的讲课,通过体验式活动、游戏、学员互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员工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

特别在“修炼领导情商,让员工快乐工作”大型讲座中,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授课,从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觉察力、表达力、同感力、情绪管理力四个方面将心理学的理论、技巧运用在管理工作中,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位从事多年政工工作的中层干部在听完讲座后,感慨万千的说:“以前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只知道进行“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单方面的努力,现在听完讲座后,知道了员工的个性千差万别,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跟不同的员工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包括通过了解员工人格类型、肢体语言、字体风格、面部表情等,观察员工的状态,运用同感共情等谈话技巧,很好的切入员工的内心世界,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运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一线员工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参与者进行。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帮助。针对心理调查出现的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介绍负面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扰,现场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例如: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厌倦情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解决心理问题。员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单位里度过,都在职场上打拼,不同角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老员工常遇到的问题是:工作了几年,也换过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工作也无法表现出更多的激情。

  新员工的问题常常是这样的:作为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始终无法与公司的文化与理念融合,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因心态的影响大打折扣。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激励,但在基层“留人”却越来越难,该如何知道他们都要什么呢?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员工指点迷津。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核心,以提高企业内员工敬业度和职场幸福感为研究领域,围绕员工的积极优势、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五大积极因素展开。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丰富生动的培训课程以及一对一咨询形式,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潜能,在组织内规划并发展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成长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并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积极组织!并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运用心理测评工具:运用“职业兴趣测评”调查问卷,让学员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岗位领域,帮助学员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运用镜子技术:课程是面镜子,镜子的背面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镜子前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由此照出自己内在的心态结构和优势领域。

三是尝试渐修渐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帮助学员对内在心理冲突、内心与环境冲突进行分析,促使学员领悟并由内而外的的改变。

许多参与活动的员工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已经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讲到:课程很丰富,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让他们参考使用的,活动中充满了欢笑与快乐,大家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来自调度管理所的新员工说,这种授课方式真是意犹未尽,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理论在今天的课上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其中很有印象的是老师提到的几个“非理性”观念,着实纠正了们很多人的错误意识。

  工作坊根据“小组讨论-成员分享-老师讲解”的模式进行,老师布置了很多题目让大家去用心选择、填写,每个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在聆听别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

3、启动个人心理咨询培训平台解决员工敏感性心理问题

个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员工敏感、隐私类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比较隐私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丧亲疾病等方面。这些问题员工往往不愿意暴露给同事、朋友等亲近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又沉重的压在员工的心底,不良情绪时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贵阳供电局针对这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创办了个人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北京远程电话咨询平台和贵阳地区面询平台,员工遇到这类不愿启齿的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提升系统“心灵相约”爱心卡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见下图】

在这张卡上,设计了心理咨询预约方式、预约电话,还有咨询电子邮箱,专家会在2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心理咨询平台分为北京远程和贵阳本地两个平台,主要考虑贵州本地的心理咨询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两个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员工提出的、难度高低不同的心理问题,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不同问题。据统计,目前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北京远程、贵阳共计达200余人次。

例如:新分到配电岗位一位22岁的女员工,喜欢本部门一个小伙子,向他表白后遭到拒绝,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得上别人,什么都觉得自己一定干不好,工作总出错。该女员工拨打求助热线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4次咨询,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劣势,咨询师对她进行了情感认知调整,帮助她建立了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使她恢复了快乐、自信的状态,工作日渐出色。

(五)创新三个结合,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创新三个结合:

首先把员工心理管理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局把部门支部书记作为二级心理健康实施体系的成员,对支部书记进行了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知识培训,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技巧与员工进行沟通。

其次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企业非常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心理健康系统的开展可以建立在员工转换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结合,这样不仅能为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员工间的渗透,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把该项目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安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我局把安全生产、电力营销与心理管理密切结合,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问题,在员工遇到上述问题时,可以进行心理援助,同时在没有调整好状态时,可以申请进行“工作风险避险”,确保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和行风事故的发生。

通过三结合工作的开展,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其效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效,通过定期评估进行效果测试。评估的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评估的员工数量为总人数的30%,评估的手段为通过经典心理测试问卷进行评估,问卷选定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神经症状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委托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在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期间,一共进行了2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11.3%

改善

身体幸福感

12.3%

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15.6%

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0.5%

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0.9%

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5%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0%

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8%

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2

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5%

稍有改善

高焦虑倾向

1.5%

稍有改善

第二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20%

明显改善

身体幸福感

21.3%

明显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25.6%

明显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8.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9.9%

明显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1.1%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7%

明显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18.2%

明显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9.3%

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18%

明显改善

高焦虑倾向

21.5%

明显改善

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员工群体的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受、满意度、神经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从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来看,员工工作中更具有职业活力,更有奉献精神和专注的态度;使员工学会了更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压力缓解和调节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员工压力主观感受也有明显缓和。

但是从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改变到的指标是:“对酬劳满意度”和“对晋升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因为国企工资体系的问题和人才提拔的特色性,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对这类指标认知的改善要差些。鉴于这两项指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明显改变,通过与人事、政工、工会等职能部门进行研讨,认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认知调整、缓解压力等情绪管理手段虽然改变甚微,是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要通过合理的办法进行调整,所以心理健康专项领导小组向局分管领导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岗位设置、酬劳合理、晋升提拔制度进行改进。在2011年下半年局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对岗位、薪酬进行了合理配置和理顺,特别提高了一线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开通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才通道,选聘了一批技术、技能专家,他们通过技术成才这条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景。再次通过专项心理测评,达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贵阳供电局员工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是能够主动要求管理者进行帮助,要求主动参加大型心理讲座,工作坊的员工越来越多,遇到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咨询师“一对一”帮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宿感,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心贴心的帮助,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部门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在岗学习指标大幅提升,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130,一年来,有近百.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员工主动参加用电宣传活动,微笑服务、规范服务,温馨服务成为员工的习惯,员工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能手竞赛不断获奖,有先后2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各种奖项。特别是在2011年民族运动会期间,各分局一线员工主动请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战斗在保电一线,圆满完成了停电任务,为贵州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促进了电力生产、电力营销服务的高效运行

安全管理2011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四季度,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未发生有责任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未发生生产人身死亡事故,未发生有责任的较大电网和设备事故,未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未发生因违反调度纪律而造成的事故。发生a类一般设备事故1起(220kV鸡场变110kVⅡ母母线保护区外故障动作跳闸事故),同比减3少起;未发生a、B类一般电网事故,同比持平;未发生电网一类障碍,同比减少4起;未发生设备一类障碍,同比较少3起。在2011年贵州电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中,的考核成绩名列贵州电网公司九家供电局之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明显改观:自从推行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以来,95598监听抽样情况不合格率达到比去年同期降低25%;客户投诉、举报量逐月下降,月合计发生数3件,低于硬性计划指标5件;供电可靠率达到99.906%,用户平均停电时间5.82小时/每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732次,同比改善幅度明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电力行风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

(三)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进了打造和谐企业的步伐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9

首先,我感觉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调整和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不仅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正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实、有勇气、愿意进步和发展的教师。要一个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篇10

关键词:职高学生;问题心理;高度关注;及时矫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88-02

随着前几年普高扩招的持续升温,职高学校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势必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于职校学生这个成长期的特殊群体,面对社会、家庭和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将如何给予正确引导,如何调试他们心理平衡的砝码,如何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为他们心理、身体双重健康保驾护航,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据调查,现在职高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方面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一些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

职高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是一个“多事”的阶段。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不愿受别人的管束,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职高生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职高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正是由于学生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矫正、疏导,才使他们产生种种不良行为。诸如辍学、厌学、沉溺网吧等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中,而且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旦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冷静思考或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通过破坏公物、打架、逃课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因此,对职高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矫治对策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是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矫治并非一件易事。加强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解放思想,更新育人理念。职业中学,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为办学宗旨的,为“就业”而教,为“就业”而学应是职业中学的主旋律。因此,在职业中学里,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尺度不应该再是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应是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水平,即考量学生的尺度不再是学生纸上写得怎么样,而是手上做得怎么样。若能以此标准去审视所谓的问题心理学生,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与普通学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的这一“先天优势”,努力改变学生的习惯认知,积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矫治,奠定信心基础。同时,作为育人者,也应该解放思想,克服“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防止仅凭入学成绩或档案上的个别词句,而轻易对一个学生下结论。

2.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实施“爱心教育”。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好恶、处事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

笔者在班级实施“爱心接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把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写下来,然后交给教师,由教师仔细解答。学生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要认真回答每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这种做的优点是:一是能够避免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可以使师生平等相待,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紧张心理,教师也能真情实意地为学生完成“解惑”。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抑制甚至延缓问题心理的恶化,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安全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德育教材中就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应加以挖掘、整理、提炼。同时,营造和谐、富激情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例如,组织学生讨论。职高生对某些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发表个人看法、敢于争论。这种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解除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获得个性的宣泄、张扬和解放,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

4.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心病还须心药治”,教师除积极联合家长,开展心理卫生咨询之外,更多的应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走出心理误区,保持阳光心态,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5.开展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人的心理素质可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来提高。在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在相互帮助和相互鼓励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友善的气氛中得到缓解和排除。如开展文娱活动、读书报告会、歌咏比赛、体育活动、绿化校园等。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逐步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职高生心理问题的矫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改变的,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了社会、为了学生,我们都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