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19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1

1.1复苏———改革开放为新疆纺织产业带来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新疆把纺织工业列为了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和高利润、高税收、高创汇的优势产业,新疆纺织产业慢慢从严冬中复苏,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10年内,新疆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新增了2.4倍,新建了新疆毛纺织厂、昌吉棉纺织厂、库尔勒棉纺织厂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纺织企业[2],产品也从棉纺织品扩展到了毛纺织品。然而在90年度末期,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纺织行业与全国纺织业一样,又重新陷入了新一轮的逆境。

1.2曲折发展———二十一世纪新疆纺织产业

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纺织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装备不断现代化,产品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3]但产业链不完善,产品品种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与内地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2新疆纺织产业的现状

目前,新疆纺织产业由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化纤等子产业构成。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在新疆纺织企业总数中,棉纺织企业约占39%,毛纺织企业约占8.1%,亚麻企业约占1.5%,针织企业约占3.7%,服装企业约占46.3%,化纤企业约占6.6%,家纺企业约占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棉纺织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新疆棉纺织产业的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51%;化纤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也十分突出,依托丰富的棉花原料,新疆粘胶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粘胶纤维产能占到全国20%,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46%;毛纺织业是新疆传统的优势产业,但在市场和内地企业的双重挤压下,新疆毛纺织产业始终处于不断萎缩中,2010年,新疆毛纺织产业的产值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新疆服装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都普遍偏小,产值也较低,2010年,新疆服装产业的产值也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见图1)。由此可见,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极不均衡。服装、家纺等下游终端产业产能的缺乏,导致了新疆纺织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内地市场。远离消费市场,长途的运输,使新疆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重重困难;同时,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又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极易受到内地纺织企业需求波动的影响。此外,从纺织产业价值链来看,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也导致了新疆纺织产业利润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原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能源费用的提高,都会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004年及近几年棉花价格的上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纺织品终端产业产能的不足,使得新疆地区有很多纺织消费品来自于内地。长途的运输,使得新疆地区纺织品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内地市场,从而损害了新疆地区广大纺织品消费者的利益。

3新疆棉纺织、服装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分析

3.1新疆棉纺织产业及产品结构分析

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及东疆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目前,新疆棉纺织企业中约90.6%的企业是单纺企业,只生产棉纱,棉纺织产业中各产能的发展极不均衡。由于棉纺产能远远多于棉织产能,因此,新疆棉纺企业的棉纱产品,除少量本地消化外,绝大部分得运往外地销售。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运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新疆棉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地下游企业发展的制约[7]。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内地纺织企业产品市场的萎缩,使得内地纺织企业对棉纱需求的减少,这一现象马上就影响到了新疆棉纺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使得新疆一部分产品单一,档次较低,主要是依赖内地市场销售的棉纺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根据对新疆48家生产棉纱产品企业的调研,新疆棉纺产品主要有普梳纱、精梳纱、半精梳纱、紧密纺纱、气流纺纱、色纱等。其中,生产普梳纱的企业约占棉纱生产企业总数的35.4%,生产精梳纱的企业约占77%,生产紧密纺纱的企业约占54.2%,生产气流纺纱的企业约占31.2%,生产半精梳纱的企业约占2.1%,生产色纱的企业约占4.2%。这些数据表明,新疆棉纺产品主要集中在白纱方面,色纱作为纱线中的高端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白纱方面,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档的精梳纱、紧密纺纱中,此外,普梳纱、气流纺纱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新疆棉纺产品结构比较均衡,产品档次呈梯度,基本能满足下游产业不同产品的需求。普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16s-40s范围,其中,生产16s-25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普梳纱企业总数的35.3%,生产26s-40s纱的企业约占64.7%;精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40s-350s范围,其中,生产40s-6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精梳纱企业总数的21.6%,生产60s-100s纱的企业约占72.2%,生产100s以上的企业约占6.2%;气流纺产品的纱支基本在12s-32s范围,其中,生产12s-2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气流纺纱企业总数的73.3%,生产21s-32s纱的企业约占26.7%。从上述产品结构可以看到,新疆棉纺产品主要偏向于中高档,这使得新疆棉纺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疆地区棉织面料类产品主要有棉坯布、棉印染布、棉针织布等。其中,棉印染布作为棉坯布的下游产品,2010年产量只占棉坯布产量的0.39%。制约棉印染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治区政府对印染产业的发展相当慎重;其二是印染布与最终消费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必须紧跟市场潮流,这就要求印染布从下单到交货,周期必须很短,而新疆地区服装业不发达,对印染布的需求不大,这就使得印染产品必须以内地市场为主,长途的运输制约了新疆印染布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9]。由于本地缺乏印染产业,因此新疆地区大部分棉坯布也以内地市场为主。相比于棉纱,长途的运输,除了增加产品成本外,也使得新疆棉布的交货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导致新疆棉布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较弱。[10]新疆地区生产的针织面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后续产品生产的需要,因此进入市场的较少。

3.2新疆服装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目前,新疆服装生产企业大约有60多家,主要以生产职业装、工装、舞台装为主,其销售市场主要是本地的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销往国外。新疆服装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再加上新疆地区上游原料产业的缺失,因此无论是在内地市场还是在本地市场,新疆服装产业的竞争力都很弱,市场占有率很低。

4新疆纺织产品销售市场分析

4.1本地市场

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总人口只有2200多万;再加上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民族、甚至是相同民族不同居住区域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多样性[11],单个市场容量不大。目前新疆纺织产业以新疆地区为主销售市场的主要是服装。目前,在新疆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型服装企业有4000多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仅三家。总体情况是: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由于新疆服装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大陆产品的销售中,即使内地企业的产品成本加上运费,在价格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能及时跟进国际服装潮流,因此在高档服装领域,新疆企业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新疆服装企业始终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新疆地区服装企业要发展,必须依托自己的优势。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细分市场需求量不大,正好适合于规模小、实力弱的服装企业实施小而专、特色经营的战略。新疆服装企业可以依托自己了解市场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具有特色的服装,从而以产品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12]。而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则可以利用新疆的地域优势开拓周边的国际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且这些国家的服装产业都不太发达,因此对中国产品具有较大的潜在需求[13]。

4.2内地市场

内地市场是新疆纺织产品的主要市场。根据对48家棉纺企业的调查,仅有5家企业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其余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都在内地(见图2)。在内地市场中,除17家企业产品在集团内部下游企业之间流通外,其余企业产品都进入了普通流通领域,参与内地市场的竞争。鉴于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新疆的棉纺产品在内地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运输成本以及新疆火车外运运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这些优势[15]。因此对新疆棉纺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以弥补长途运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其次,应完善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链,增加本地市场对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棉纱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

4.3国际市场

新疆地处亚洲中心,有多个口岸与周边国家接壤,贸易地理位置极具优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又与周边国家相通。这一切都为新疆纺织产业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一直以来,新疆纺织产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棉花、棉纱、棉坯布等半成品为主,附加值很低,而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很少。再加上出口量不大,因此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16]。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完善是很重要的一环。服装产业作为纺织产业的终端产业,其发展对新疆整个纺织产业链都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而新疆服装产业要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国际市场是新疆纺织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销售市场,其开拓程度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多。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加深。

外部需求的减弱,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之风正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即便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沿海省份有的出口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深处内陆的湖北各大产业同样感受到出口增长压力,尤其是处在振兴之中的纺织产业,如何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经验的机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把“渡难关”和“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逆势而上,“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纺织业建成“千亿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纺织品服装国际化经营现状

湖北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在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棉纱线、棉坯布出口省份,曾经为中美纺织品配额基数的确定作出重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纺织业快速崛起,湖北纺织企业的市场开始萎缩。进入本世纪,在市场引导下,湖北纺织业再显活力。

1.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尤其是服装发展迅猛。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5.34%、19%、13.82%和14.3%。2008年出口达到15.1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服装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具体参见下表)。

2.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不断拓宽。经过调研分析,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主要是由欧美引领发展潮流,只有与欧美市场对接,湖北的出口才有机会快速增长,产品的销路也才更加广阔。过去,湖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在亚洲,占比超过50%。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对北美等市场的开拓,亚洲市场占整个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对欧洲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以2008年为例,湖北对欧洲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出口总量的35.8%;对亚洲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量的36.4%,对北美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出口总量的13.9%。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量,主要体现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的亚洲市场增长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出口的发展,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是市场多元化的成果。

3.湖北纺织产业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湖北在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通过合资合作,涌现出美尔雅、美岛、美春、爱帝等一批纺织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制重组、设备更新接单能力较强,能为日本和欧洲客户加工中高档西服,是服装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也培育了一些湖北纺织服装品牌,美尔雅和多佳两个品牌曾经获得“中国出口名牌”,2007-2008年度有45家企业品牌被评为“湖北出口名牌”,其中有10家企业属纺织类,占比重较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产品通过了欧洲、美国等的质量认证,并获得在法国等国的注册,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4.湖北纺织产业“走出去”开始起步。湖北纺织企业“走出去”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一家湖北公司在乌克兰成立了中外合资双星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到2008年底,湖北累计有六个纺织类“走出去”项目,分布在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项目投资总额17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884万美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项目为独资项目,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项目,是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市场覆盖面却比较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下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收购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或同欧美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采取投资参股,购买一部分销售渠道,利用股权关系建起湖北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纽带。通过“走出去”,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减少贸易磨擦等,保证湖北纺织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获取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三、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尽管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以2008年为例,没有一家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只有三家,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7家,与广东、山东、江浙等省企业在出口规模上相关很大;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出口金额增长;同时,出口成本不断增加,去年劳动力、纺织材料、染料及运输成本都提高了20%,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到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利润只有1%-3%等等。

当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国内沿海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能够做到逆市而上,稳定增长,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把湖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内外纺织业重新洗牌的环境下,湖北纺织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有新的思考和对策。

1.推进市场多元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结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潜藏风险是巨大的。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更需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稳定。我们要结合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从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出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以纺织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为主,以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的产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满足多数人群需要。纵深拓展欧美市场,巩固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并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2.建立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服装为例,湖北西服出口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和黄冈市,针织内衣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装和牛仔服主要集中在随州市等。湖北的棉花、棉纱和坯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针织服装、工装和牛仔服对产业配套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出口;西服等高档服装集中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与东部沿海产业配套的需要,湖北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还得与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由于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够完善,不仅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也制约了规模化。因此,围绕纺织服装主导品种,建立一定区域内纺织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配套加工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湖北纺织服装竞争力。

3.壮大纺织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低成本扩张,尤其要以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营销,形成纺织产业航母。让更多的企业依托航母,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和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关注市场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以湖北为例,2008年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之和已经占到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82%。纺织服装出口前三名企业中,两家是三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是沿海地区的上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由此也看出中小纺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差。通过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让大企业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调整结构,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对目前纺织产业全球大洗牌。

4.培育纺织品服装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都有向高端化、名牌化发展的趋势,从湖北出口日本的高档西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湖北服装出口多是为外国贴牌生产,如出口到日本的西服,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针织服装等,甚至出口到香港地区的服装,也以经销商品牌为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有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湖北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去甚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用品牌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是一种趋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但要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应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文化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把品牌变成竞争力,做名牌企业,经营品牌产品。

5.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在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也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如鄂东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日本的转移,武汉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香港地区的转移。这些转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也提升了。现在沿海纺织产业有向内地加速转移趋势,湖北一方面做好承接,让转移的企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做好吸收消化提高,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经验的同时,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http:mofcom.gov.cn.

[3]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4]赵京霞.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3

2008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出口的路走得很艰难:在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外需不足、市场疲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大量中小纺织企业倒闭的大背景下,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793.9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9.6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7.28个百分点。

值得欣慰的是,在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国家对服装出口企业及时出台了扶持政策:从8月1日起,国家对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有利于缓解中小服装企业亏损局面,稳定就业,进一步调动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

服装出口:中国绝对优势难以撼动

据专家介绍,纺织服装是一个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大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最为完整、产业规模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的产业。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出口量超过了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2008年,虽然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加快、美国经济减速、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影响。近年来,尽管印度、土耳其、越南等新兴国家纺织服装出口快速增长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一定威胁,但中国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一支独秀的局面短时间内仍然很难被撼动。一方面印度等其他国家纺织服装出口规模与中国相去甚远,中国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能力;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面临出口压力,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有增无减。因此,尽管面对出口压力,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量价齐升的理想局面。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出口793.93亿美元,同比仍增长9.69%,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比重达到了12.58%;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达到105.94(按上年同期为100)。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7.20,服装出口价格指数为105.08。

专家认为,随着2008年欧美纺织配额的取消,未来中国在欧美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之国家对纺织服装出口鼓励政策的落实到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将会进一步调动起来,2008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仍有可能达到15%以上。

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有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有利因素,但2008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对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出现由高速增长变为快速增长拐点,而且目前这个拐点已经较为清晰。今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较上年同期同比仅增长9.6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7.28个百分点。而且扣除汇率因素后,今年前六个月的月度出口金额增幅有四个月为负。其中,6月份服装及衣着类附件产品出口93.1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76%。

据专家分析,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行业产能有了很大的释放,纺织服装出口出现大幅增长,纺织服装出口的释放效应已经大为减弱,目前释放潜力已经基本用尽。而且近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且这种势头还会持续。尤其是今年以来,受“次贷款”危机影响,美国市场需求不旺,前六个月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增长0.65%。由于外需下降,服装市场销售低迷,使服装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恶化。零售商在不得不打折销售的状况下,将进一步压低服装采购价格,这将使中国服装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大为降低,议价空间受到极大压缩(目前许多企业议价空间只有3~5%)。同时,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增加的部分或多或少地挤占了其他国家的部分市场份额。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依靠这种方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将不断下降。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的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出口企业成衣出口利润已下降到1元/件。同时汇兑风险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使企业不敢接单和接长单;另一方面国外采购商拖长了结算期,以获得汇率利差,将风险转移到了中国出口企业。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内外压力依然较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相关企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全球服装向新兴市场扩张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带来的需求不旺,无论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且这种势头还会持续。由此,全球服装产业继续向中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南非等新兴市场扩张,其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可以预见,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零售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汇,乃至于决定品牌业绩,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平衡产业布局的砝码。同时,由于新兴发展国家市场本身存在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模式的特点,市场容积度较高,不同经营方向与规模的国际服装企业都可找到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高低端产业在与同类对手竞争的同时还面临跨层次的较量。相对应的,新兴国家自有服装品牌以及零售企业不得不群起应战,全方位接受考验。

全球服装市场另一个变化是两极缓慢分化的迹象较为明显:一方面高端风格产品依然左右每一季流行趋势,标示出生活品质的极限高度;另一方面大众化时尚风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世界大同”的威力,甚至一些跨国零售企业在全世界各个专卖店新品上架保持同步,原有的“时尚时差”几乎消失,体现出消费主义的强大力量。

在服装销售方式上,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服装已进入一个全新膨胀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美国在线销售业绩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其中服装类产品最为可观。2006年美国消费者服装行为有8%通过互联网完成,服装类产品销售额达到183亿美元,居在线销售榜榜首;而2007年全美服装购买行为有10%通过网上交易完成,服装在线销售额将飙升至221亿美元。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互联网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在线购物,销售市场将因此进行重新分割整合,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美国服装市场:

针织品占半壁江山

据专家介绍,美国是世界纺织品消费大国,目前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超过20公斤。同时美国又是全球最大

的纺织品进口国,80%以上服装及纺织从世界各国进口。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2007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服装249.3亿美元,约占当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值的14.2%。今年以来,由于受“次贷款”危机影响,美国市场需求不旺,前六个月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增长0.65%。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对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地位依然长期重要,未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继续把开拓美国市场作为重中之中。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随着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纺织品与服装需求有了较大变化,值得我国出口企业予以关注。其主要变化有:

――针织品已占半壁江山。美国人在穿着方面十分追求休闲、舒适、健康,在一般场合衣着较随便。由于针织服装富有弹性、穿着舒适不怕变形,故深受各阶层人的喜爱。因此,在美国穿针织服装人群有增无减。据了解,在服饰市场中,美国针织服装销售额已超过梭织服装,占据半壁江山。同时,针织服装的品种与质量也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男士t恤流行双面布加印花。男士t恤有厚薄型之分,厚型以双面布为主适宜春末夏初穿着,目前较流行的是在双面布上加印花。由于采用电脑分色或照相制版、印制精细轮廓清晰具有色织效果,深受中老年男士喜爱。薄型t恤以单面布或彩横条为主,使用纱支较细(18.5-9.7tex)色彩以中浅色居多。使用原料除纯棉外,也有棉/毛、棉/晴、棉/粘等多种,并采用提花与印花加工方法较多色泽偏深,并多数采用衬衫领是其特色。

――女士t恤面料多样。织物使用原料既有纯棉也有混纺与交织。如绢丝与棉交织、涤丝与棉交织等,有的还含有3~5%氨纶丝,以增加织物弹性体现女性体形美。有的采用素色加印花和绣花相结手段提高其服饰精致度。此外,用针织提花横机生产的毛衫类针织服装也已逐步进入美国市场。由于采用横机织造尺寸调节范围大稳定性好,基本上可以做到“量体裁衣”,穿着得体,故已逐步被美国消费群体尤其是白领女性的尝识成为外衣化高档服饰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童装t恤发展最快。由于童装t恤具有明快活泼多样配套等特点,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服装。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与西南部地区由于气侯较温暖,儿童一年四季多数穿针织服装,成为针织服装中最受欢迎产品之一。由于童装用料省,而价格与成人服装差异不大,是盈利率较高的品种。

――针织外衣注重品牌效应。在美国,由于群众性体育运动较普及,受体育名人效应影响,在青年人群中都以能穿上品牌运动服装而感到自豪,故穿名牌运动服已形成了消费群体,在商场中开辟专区来陈列运动服装,并拥有nike、adidas、iReebck、nBa等一批著名品牌运动服装。

――针织服装原料向高档化与功能化发展。为了充分显示针织服装穿着舒适,表面光洁,织纹清晰等风格,故对纱线(丝)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条干均匀、粗细节疵点少外,多数选用精梳纱为原料,高档次薄型t恤衫有的选用9.7tex(60S)精梳纱或用美国pima长绒棉纺纱。对混纺纱线选用以天然纤维高于合成纤维为原则,使用化纤比例一般不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混色纱编织可省针织物染色加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织物表面产生异色效应风格,近几年针织产品中使用混色纱线增加较快。目前在中高档针织衫中使用混色纱已从原双色向多彩色发展。

双边监控体系:拓宽对欧盟服装出口空间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在欧盟进口市场的份额高达34.3%。从2006年以来,由于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了严格的配额限制,极大限制了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能力。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9月,中欧双方就合作建立纺织品双边监控体系达成共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两年多的输欧纺织品配额限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为期一年的双监控方案。根据中欧经贸混委会达成的共识,在取消所有输欧纺织品数量限制的前提下,我国将备忘录项下的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连衣裙、胸衣、亚麻纱共8个类别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为期仅一年的出口许可。欧盟凭我国的电子数据给进口商颁发进口许可证,实现对输欧纺织品的有效监控。

专家指出,双边监控体系的实施,从总体上来说对中国纺织业是个利好消息。这将为中欧双方企业创造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的空间。在“双边监控”管理模式下,欧盟至少在监控期间不会动辄拿出反倾销等手段制造贸易摩擦。通过监控,如果发现问题,欧盟先要与中方协商,协商不成才会采取其它措施,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为我国企业对欧纺织品贸易争取较大的主动性。

专家认为,随着配额的取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眼光瞄准欧盟市场,将欧盟看作是一个后配额时期的市场增长点。但欧盟市场细分度较高,群体对衣着讲究,个性化要求高,对产品有内在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的要求,纺织品市场出现急剧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专家同时提醒我国相关企业,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出口秩序,杜绝无序出口行为。因为没有配额限制不代表没有绝对的数量限制。如果中国企业争相对欧出口,2005年中国对欧纺织品出口井喷现象会再度出现,很可能招致欧盟新的限制措施。中国企业要想在欧盟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实行差异化经营,集设计、打样、生产、销售为一体,走出一条符合中欧市场发展趋势的道路。

“走出去”:避开贸易摩擦

专家指出,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也是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仅2006年以来,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更成为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此外,作为贸易保护相关措施之一的技术壁垒也成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一道难越的关。如欧盟相继颁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安全性”名义对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自身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更是减少贸易摩擦,避让贸易壁垒的重要举措。有关专家指出,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目前“走出去”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4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外贸;挑战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2-02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外贸总值为1756.1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4.42%,同比增长19.11%,贸易顺差1568.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9.83%。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增幅比上年明显下降。2009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670.24亿美元,同比下降9.8%。

从2009年11月份开始,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幅已经转正,12月份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10%,直接带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增幅转正为4.48%。纵观2009年全年,纺织服装纺织出口终在年底飘红。面对大量短期订单和国际市场缓慢复苏,市场上对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的乐观愿望在回升。

二、纺织服装外贸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有所回暖,但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在各国大规模宏观政策干预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经济出现了趋稳的态势,但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严重受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将是漫长和不稳定的。据imF预测,2010年将增长2.5%。其中,美国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2.6%和0.8%,欧元区分别增长-4.8%和-0.3%,日本则分别增长-6.0%和1.7%,亚洲新工业化经济体分别增长-5.2%和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和4.7%。总体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0年将比2009年有所上升,发达经济体除欧元区外重回增长轨道,但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要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在世界经济有所复苏的带动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形势在2010年会好于2009年,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和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使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具一定优势,但仍需面对挑战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的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继续扩展,在世界经济回暖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较好效果,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逐渐转好,特别是国内市场对2010年经济复苏预期良好,增强了企业信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明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会发生改变,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在建项目的完成都决定了政府公共投资仍会维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供给将较为充裕,能够满足投资增长的资金需求。外贸形势的好转会带动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增长加速,国家对纺织服装产业各项支持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这都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外贸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需面临的挑战

1.美欧日纺织服装进口步伐依然缓慢。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家,也是中国服装外贸第二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服装消费市场不景气,也使得对中国服装的进口力度明显减弱。而受美国市场萧条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对中国服装进口的需求也呈下降态势。欧洲市场消费能力减缓,日本消费市场低迷,服装进口缩减。

2.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稳定,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下降。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升值幅度达6.4%,2009年汇率变化不稳定,但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国外从中国进口服装的成本上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削弱,而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因汇率上涨大大减少了利润。

3.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低成本优势。国家此前大幅度调整外贸关税税率,一些无自营进出口权的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将受到威胁。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成本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社会要求提高职工待遇的呼声不断升高,政府也加强了企业用工保障措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同时,能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贸压力加大。另外,纺织行业的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和环保部门监察力度加大,污水处理投入费用增加,成本上升。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外贸增速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各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方案纷纷出台,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善。取消配额仅仅是取消了外贸产品在数量上的限制,并不表示纺织品服装外贸真正畅通无阻。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绿色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的有力武器。例如,欧盟市场要求进口商品附有“生态标签”,德国要求中国外贸的纺织品不能含有108种偶氮染料等,这些都是非关税壁垒。除了传统的质量标准(iSo9000)、环境标准(iSo14000),还有新近出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如不允许使用童工、保证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广州和江浙沪一带不少从事外贸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不过是国外纺织品的加工基地,产品附加值低,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已普遍要求中国企业执行Sa8000社会标准,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企业若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很难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

5.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只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工艺等非核心竞争优势,而品牌和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都被外商牢牢掌握。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久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海外订单量不稳定,诸多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已经面临危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品牌的知名度远远不够,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非常少,或者说基本没有。

四、金融危机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对策

1.积极通过“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展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参加国际展会,是目前大部分沿海外贸企业选择的一条突围之路。“展会方式比较实际,可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去年的一个展会上我们接到了三四个客户,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还有不少南美客人。”在某纺织用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看来,走出去参展是寻找新客户的有利渠道,他认为,“面对面与客商进行洽谈与沟通”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该负责人认为,“展会总比电子商贸靠得牢一点,采购商既然到了展会现场,总是有采购的意愿的,现在形势不好,多参加展会也就会增加我们的曝光率,增加我们得到海外订单的机会。”

2.采取适当方法,规避汇率波动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即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及汇率,到期时按照协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业务。通过该种方式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带来的利润损失。二是尽量与客户协商,选择强势货币结算。三是针对少数客户可以协商使用汇率中间点,即约定一个汇率点,结算时如果即时汇率高于该点,则价格保持协议价不变;如果即时汇率低于该点,则由供货企业和外商共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部分辅料加以冲抵。

3.从技术层面提高竞争力。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促低端商品的制造商们向高端产品生产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以适应高档产品外贸的需要。目前中国外销服装的面料约70%左右依赖进口。丝绸服装和牛仔服装使用国产面料虽较多,但经商检判为不合格产品的达30%。中国主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人员素质和研发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上具有优势,应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拓展技术纺织品的路子。

4.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滋长。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市场萧条必然会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对此,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同时我们应积极引用外资,开展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产业的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

5.开创自主品牌战略。在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甚至可能继续阴云密布的情况下,大多数以贴牌加工或者外贸为主的服装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研发推出自主品牌,打造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是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扶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走出阴霾的必由之路。尽管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转型做自主品牌的尝试过程中坎坷不断,但危机=危险+机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金融危机反而能够让更多的外贸企业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选择自主品牌之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找准机遇,果断出击。

参考文献:

[1]郭晨.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9,(8):52-55.

[2]周运宝.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战略突围研究[J].经济论坛,2009,(8):31-32.

[3]董道梅.江苏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12):42-44.

[4]启言.服装外贸企业品牌化提速难[J].市场观察,2009,(10):83.

[5]张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20-21.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5

但是,在老一代的纺织产业集群基地,专业市场也面临着更迫切的升级改造形势:硬件升级以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建设、功能配套需求,软件升级以适应日益细分化的市场经营管理、商户发展的需求,是一批市场面临的共同问题……

综述:

1978-2007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改变中国

文/夏令敏

近几年来,我们和大家一样越来越关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基于对专业市场认识上的变化。以前面料、加工、销售都是各自发展,现在工业和商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很难区分开来,工业有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商业也在品牌上有所发展。

现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功能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硬件在提升、理念在提升、服务在提升,区别于百货商场,独立于纺织服装业,它既有交易功能,也有品牌提升和质量保证的功能。例如虎门的以纯、杭州四季青的秋水伊人。他们都是从小摊位做起,后发展成大规模经营。因此,纺织工业协会非常重视,设立了专业市场联盟办公室,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帮助。

从近30年的发展来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繁荣了地方经济。从产地型、销地型市场的形成,到产销互动、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产业发展中都起到了作用。在许多以纺织为主导产业,地方经济中纺织占大比例的地区,纺织业按照产业市场发展需求,发展的都很好,例如绍兴、石狮、虎门,他们都成为了地方的支柱型产业。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现在无人不去市场采购服装,专业市场满足了大多数人民群众衣饰消费的基本需求。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还促了进就业。从杭州四季青早上的繁荣景象说起,一个摊位需要有3-6人不等,那么一个大市场就大约有30-40万人能解决就业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服务销售的人员,这样就为地方劳动力转移解决大问题,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1.近几年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提升增值,市场硬件水平大幅提升。从外部的建筑设施,到内部的服务设施,都按照大型商场的水平来做。2.市场本身档次、销售的产品也都过了低档的状态,更多的是在产品质量上提升、在品牌上培育。许多商家纷纷创建自己的品牌,培育市场上的品牌。在专业市场里,商家从单纯贸易,到自己加工,再到创建自己自有品牌。从而看出专业市场在品牌提升上特别明显。3.专业市场投资大幅增加。不管是投资者来自房地产,还是来自化工石油,最后资金都汇集到了专业市场的建设中。不管资金来自什么方面,我们都该欢迎他们。这些投资者投资于专业市场建设是巨大利润的驱使,也是市场这只无形大手在发挥作用。问题是到目前,投资的热度不减,虽然有好的专业市场,也会有经营不好的专业市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当前,业内人士都在考虑专业市场的提升问题,营业额的增加是否能继续保持,其实就是专业市场今后的发展问题。我认为专业市场将在商品展示、品牌提升、形象设计和贸易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韩国和美国在三四十年前也有类似我们这样的服装批发市场,呈现了跟我们类似的业态。但是到现在,他们的专业市场其实就是展示。那里只有一个一个的品牌展示间,人不多,客人只是过来看样品下单订购。而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我们有巨大的产业支撑,我们有特殊的中国国情。就如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就是纺织服装产业价值的体现,是纺织产业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品牌提升的重要环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6

关键词:钻石模型;广州纺织品服装;竞争力

1 引言

中国的服装业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广州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城市,2008年全球经济恶化的速度不断挑战各行各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广州纺织服装的运行也陷入低谷。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ter)教授对美国、英国等10个全球重要贸易国进行系统调研后,在继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即为“钻石模型”,是波特教授提出的一种描述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含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4个基本因素,连同机遇与政府2个辅助要素,彼此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动态互动的菱形架构系统。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立足于产业,通过连接微观的生产和需求要素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政府要素,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连接起来。基于钻石理论模型,如何提高广州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稳定服装出口的贸易地位。

2 基于钻石模型的五大要素的分析

2.1 服装生产要素

波特把要素条件归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其中。物质资源以及初级劳动力资源属于基础要素条件,通信设备、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科研设备和技术诀窍等属于高级要素条件,高级要素条件对竞争优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服装生产的基础要素来看,广州做为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立一个服装企业的门槛低,制作服装的技术含量低。其次,从服装生产的高级要素来看,工厂的基础设施毕竟薄弱,还处于几十年前的那种半手工半机械阶段。从事服装面料以及款式设计的人才较少。大部分出口企业几十年来。只忙于眼下的订单和利润,忙于与同行业的在财和物方面的竞争,根本无暇在产品的技术革新、升级换代上下功夫,不愿意增添现代化的加工、检测手段和设备,更不愿意在研发新产品、创造企业资助品牌的产品上下功夫。

2.2 服装的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需求状况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索。衡量一个市场的需求状况。需要从消费者的数量以及购买力来作出综合判断。广州纺织品服装行业是非常有活力和基础的行业。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广州具有一定规模(不包括个体企业)的服装企业有2800多家,年销量约385亿元人民币,总产量约8.3亿件,工业圊区6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38个。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成熟,服装竞争由价格吸引转变为质量吸引。

2.3 服装产业的相关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首先,从服装产业的上游支持产业来看。棉花流通行业,这个棉纺产业链条承上启下的环节的巨大变化,带动着上游棉花生产和下游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纺织品服装业是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管理层大部分来自农民和工人,不少企业存在小农意识,为了眼前利益竞相压价,导致无序竞争,相互残杀。生产的服装往往档次不高,而且科技含量低,外观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浓烈。许多服装厂是从外加工作坊转变而来,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竞争力。国内外销售市场没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没有冲破。

2.5 政府和机会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而关于机会。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为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2008年下半年我国连续两次回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并暂停加工贸易限制类进口目录中轻纺类272个海关编码商品的保证金台帐“实转”政策。但从经广州关区的出口总体情况看。政策的回暖并未能迅速抵御因金融风暴带来需求下降的影响。

3 提升广州市纺织品服装竞争力的策略

(1)充分利用会展平台,帮助纺织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国内的展览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服装专业交易市场也日渐火爆。中国进出口交易会琶洲会馆已经正是启用,它的总面积达到108.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到55.8万平方米。这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参展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走出国门。参加其它国家的展览交易会,如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展览中心等等,以此获得更多的商机。

(2)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品牌。纺织机械是生产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基础。实行“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攻关相结合研制新型装备”的方针。引人世界上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今年来,广州涌现了一批服装服饰品牌。如班尼路,犁人坊cbase等等,但是相对于d&g、lee、ck等等国际品牌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企业应该参考成功的品牌商业模式,在款式上、质量上、品牌推广上进行创新。

(3)吸收专业人才。目前,全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广州纺织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这些人才将自己的知识、技术以及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人们对衣服要求更为精品化、精细化。这正需要优秀的专业服装设计人员的加入。

(4)出台对纺织服装业扶植政策。棉花是纺织品服装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政府应出台棉花生产补贴项目,刺激棉农种植积极性,稳定棉花的供应市场,这样才能有效稳定纺织品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呈现萧条状态。政府可通过上调行业出口退税率以及平稳人民币汇率,改普行业运行的宏观环境。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7

abstract:Chinesetextilegarmentindustryconstitutesthemainindustryforactivetradebalanceforalongtime.However,intherecentcoupleofyears,suchbrilliantindustryissufferingthe"depression"periodduetoaseries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factors,suchas,theappreciationofRmB,thedecreasingtextileproducts'exportdrawback,thegreatincreasingofproductioncost,americansubprimecrisis,etc.allthebarriersmentionedabovewillbeanalyzedinthispapertointroducethethesisstatementthatthethoroughreformofChinesetextilegarmentindustryshouldberealizedbyexpandingtheoccupancyofdomesticmarketandrestructuringtheindustryitself.

中国作为全球纺织行业第一生产、出口、消费大国,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全球的2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然而,近两年来,在人民币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减少、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美国次贷危机、贸易壁垒等诸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三大困境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重大影响。到2008年7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1%。对纺织服装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纺织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下降。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通过相关计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

中国作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大国,主要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和低档次产品为主。随着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外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纺织服装产品成本增加,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发展迅速,也促使中国损失了大量国外订单。就国内而言,曾经以价格低廉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在江苏常熟、苏州,上千家中小民营纺织企业相继倒闭,还有一些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苦熬。

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

2008年Cpi数值不断攀升,1~7月,Cpi同比增长均超过6.3%,8月Cpi同比增长4.9%,为2007年7月以来涨幅最低值。自2007年4月份起,在Cpi同比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衣着类的价格同比却在逐步下降。2008年7、8月同比下降分别为1.4%和1.1%。也就是说,在内需市场上,物价普遍上升了,衣服鞋子的价格却下降了。纺织服装价格上涨乏力,对于产业层次低、依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这种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其次,1月1日开始,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纺织业作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典型代表,这次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巨大冲击。

同时由于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原料成本的提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致使三年来服装面料、辅料价格上涨了20%,从而进一步压缩了纺织服装业的利润。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4月爆发,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发生以来,对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多家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股市债市剧烈波动。伴随着油价大幅上涨,通胀加剧,信贷紧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日益加大。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风险的大环境下,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耐用消费品而言,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股市的大幅度下滑,金融市场萎靡。这导致人们在纺织服装产品上的购买能力普遍下降。从而对纺织服装业产生影响。

蓄势待发应走三步棋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这是多年来中国服装业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家降低出口退税期望转变的行业现状。凭借此次的行业危机,中国纺织服装业有望实现产业整合与升级。

扩大内需

中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均以出口为主,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不惜通过价格战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订单,造成竞争无序,严重损害了企业和行业的利益。过去,仅凭出口退税,很多中小服装公司均有利可图。但由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单纯依靠低廉的价格已经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致使很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因此,曾经很多企业使用的“外贸赚利润”的策略已经破产。具备了一定资本积累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内需市场。

中国作为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服装的需求量是相当庞大的。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人对服装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品牌公司未能在逐年扩大的内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品牌的产品设计能力低下和管理模式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人的整体消费模式有关。

很多国内品牌企业抱怨“国内服装市场已经呈现白热化竞争形势”,因此想在这片“红海”中站稳脚跟已并非易事,更不用说寻求企业的发展了。而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国外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有以FastFashion闻名的ZaRa、H&m等,也有一些在本国走低端路线,以中高端姿态步入中国的公司,他们渴望在中国服装市场尚未成熟的阶段分一杯羹。这些公司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外,国人对国外品牌的盲目推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内需市场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品牌寻求发展还是需要依靠企业在产品设计和整体的运营管理方面加大改进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呼吁国人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支持。

海外并购

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从而引起的全球经济萎靡,一些国外的私营企业和机构正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对外投资成本,均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并购机会。

2007年末,雅戈尔并购美国eLLwooD旗下香港新马集团,此项"拓荒性"举动在业界率先引发传统产业竞争力突围方式的探讨。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的大型服装企业走出国门,利用被并购品牌已有的海外市场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打开通往海外的门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设计、管理、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快速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方法。

目前,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首先,国内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并购行为。其次,进行跨国并购需要大量资金。虽然,商务部称,政府应提供税收便利以及放松外汇使用的相关管制,使"走出去"的企业能够发行外汇债券进行融资;继续推动与有关国家签订经贸合作、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为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拥有海外并购实力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还比较有限。

雅戈尔的此项举措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开辟了一条新路,是对传统行业的一次革新性尝试。此种方式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经理人的具体实施。

产业整合

由于此次纺织服装业整体面临的危机,从积极方面来看,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一次“洗牌”,很多不具备资本积累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一些不具备长远目光的企业经理人也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

中国纺织服装业只是从去年开始才出现了颓势吗?其实不然。产业中的危机、问题早已存在多年,很多服装公司的利润在不断降低,但由于还存在利润空间,大部分企业的老板都固步自封,不会寻求转变。因此,从去年开始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影响导致行业利润的大幅降低,致使很多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这也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整合的内在需求。

进行产业整合,就是通过供应链整合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

供应链(Supply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

所谓产业链(industry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因此,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8

中国麻纺织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谈到中国麻纺织业的发展总体思路时介绍,中国麻纺织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加快麻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竟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作为根本任务。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麻纺织业抓住发展机遇期,加快调整结构,完善麻纺织产业链,提升麻纺织产品水平,大力开发最终麻纺织品和服装,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中国麻纺织业在“十一・五”

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

亚麻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近年来美国市场、东南亚市场增长迅速,对亚麻终端制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全球亚麻纱和布的生产能力已逐步向中国转移,但高档亚麻面料及关键的后整理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欧国家手中。从全球亚麻纺锭数和织机的分布看,中国和东欧占了全球生产能力的80%以上。世界各国亚麻总纺织能力达到100万锭。其中我国已具有亚麻纺80万锭。随着亚麻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预计今后10年我国纤维亚麻原料市场将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这对我国麻纺织业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和产品布局难得的好时机。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我们应提升麻纺织品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麻纺织品附加值,提高麻类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

实施麻纺织名牌战略,

引领“麻时尚”消费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对麻纺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有文化背景和麻纺织品的技术水平原因,但现在麻纺织产品纱、织物、面料和服装等制品的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因此弘扬麻纺织品消费文化、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际与国内麻纺织品市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市场规模的麻纺织和麻制品服装名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麻纺织行业会展、营销、物流、权威期刊、权威网站等各项服务平台方面开展工作。其中于2006年4月12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纺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产品衔接会在上海举行。为麻纺织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的相互沟通、产品衔接,提供了机会,为麻纺行业完善产业链条,走向终端产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麻纺织品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需求和消费时尚潮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2006年10月18〜25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两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举行。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以“麻”为主题的时尚推广活动,因此2006年成为中国的“麻时尚”推广元年。这些全新的举措使麻产品的完美特质在新时期以崭新时尚个性展现给消费者,并引领新的“麻时尚”消费。

坚持“大麻纺”的发展思路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9

纺织运行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平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出口、效益指标增速较上年平稳回升,投资增长基本正常。纺织工业行业经济运行整体运行状况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平。具体表现为:

生产增速有所放缓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总体减缓,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增速普遍下降,服装产量同比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纱、布、服装产量分别达到1990.0万吨、1670.7万吨、319.9亿米、124.5亿件,同比分别增长5.8%、8.8%、8.9%、0.6%,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8.8、4.4、2.8、7.2个百分点。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以及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是造成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出口增速同比回升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出口累计增速总体保持稳定,根据海关数据,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2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0.4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543.81亿美元,同比增长9.74%;服装出口额为76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0%。行业出口同比较快回升主要与上年年初基数过低有关,恢复性增长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棉制产品出口反弹尤为突出,1~6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6.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19.3个百分点,较同期非棉制产品出口增速快7.7个百分点。预计随着基数效应减弱以及一些非需求因素逐步消除,纺织行业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回落迹象。6月当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仅增长5.1%,增速较此前月份明显减缓。

内需零售增速环比有所提高

受国内宏观经济减速、消费信心不足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我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有所减慢,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面临内需增长动力放缓压力,上半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9%,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0.8个百分点。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6月当月服装零售环比有所上升。6月份,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较1~5月份反弹3.9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3%,是上半年最快月度同比增速。

投资增长基本平稳

2013年以来,纺织企业投资信心较上年有所恢复,行业新开工投资项目稳定增加,投资总额增速虽同比有所放缓,但与上年末相比增速基本平稳。1~6月,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实际完成额为3915.9亿元,同比增长15.0%,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为7279个,同比增加5.9%,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6个百分点。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6月中西部投资额占比达到40.1%,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增速18.1%,快于东部地区4.8个百分点。

运行质效稳定增长

2013年以来,随着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及市场适应能力增强,纺织行业总体经济效益状况较上年同期明显好转。1~5月,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02.9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89.5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上年同期20.5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6%,较上年同期略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周转率同比提高8.8%,总资产周转率同比提高3%,三费比例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3.6%。绝大部分子行业效益提高较一季度有所加快。

下半年纺织下行压力巨大

2013年下半年,纺织行业面临的运行环境总体仍较为复杂,支撑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但各种外部压力也不容忽视。初步预计,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生产、销售、效益、投资等主要运行指标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随着上年同期统计基数升高,下半年行业产销、效益增速将较上半年有所回调。下半年,影响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因素主要有:国际市场需求依然低迷

2013年以来,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情况并未显著恢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也并未彻底缓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5月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下降5.0%,1~5月日本进口额(以美元计)同比下降2.9%,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依然低迷;在棉价差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美国、欧盟、日本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0.4、5.1和1.6百分点。

下半年,国际市场整体仍缺乏回升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再度调低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1%,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且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需前景依然低迷,不确定性较高;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部分简单加工订单进一步向国外调整转移的趋势仍将继续。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出口总额难以持续维持上半年的增长水平,增速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内需保持平稳增长

受国内宏观经济减速、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我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此前年份均有所放缓,纺织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也因此有所增加。但与波动较大的出口相比较,上半年我国衣着类消费增长总体平稳,4月以来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速呈现逐月回升走势,内需市场对纺织行业的平稳运行仍然发挥了首要支撑作用。

下半年,内需市场的基本面总体依然稳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以及消费渠道、模式日益丰富多样,我国衣着类内需规模仍将继续稳步扩大。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季度以来居民的消费意愿环比有所回升,表明随着市场信心逐步趋稳,衣着类内需增速也仍有提升空间,将继续为纺织行业平稳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内外棉价差影响依然突出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10

一、国际棉花价格下滑的原因

(一)市场需求下降

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萎缩,全球纺织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下降。今年一季度,欧美日三大主要纺织品服装市场向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同比下降6.55%,其中欧盟下降8.37%。我国需求方面,1~4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4.82%,较上年同期下降14.7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终端需求不足,对棉花原料的需求下降明显。

(二)炒作因素

棉花需求下降,下期棉花供给状况不明朗,前期棉花价格被爆炒至过高,国际资本大鳄借机大幅做空棉花期货,成了棉花下跌的直接原因,游资炒作扩大了棉价震荡幅度。

二、对纺织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按理说,棉价下降对降低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成本,提振纺织品服装需求具有一定作用。但2011年国内棉花采取临时收储政策,国内棉价维持在19000元/吨左右,国内外棉价持续拉大,价差幅度超过5000元/吨。

我国棉花进口采取配额政策,企业不能自由从国际市场采购棉花。由此导致国内纺织企业的棉花原料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企业,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削弱,国际市场份额被侵蚀。棉纺企业订单流失,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现象日益明显。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中国纺织工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最为明显的行业,历经风风雨雨,自身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已经大幅提高。但是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棉花原料问题,已非市场问题。纺织行业难以从自身角度化解棉价差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长远来看,棉农和纺织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只有纺织企业蓬勃发展,棉农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根本性的保护,也只有棉农源源不断的为中国纺织工业提供充足的棉花,中国的纺织工业才可以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棉农和纺织的利益诉求。

(一)解决棉花问题的应急措施

1、暂缓放储。棉花收储不仅应作为保护棉农利益的一项制度,也应当是发挥稳定棉价,保障棉花供应的一项长期政策。若目前开始发放储备棉,国际棉价可能继续下跌,国内外棉价将进一步拉大,不利于缩小国内外棉价差。

2、增加并及时向棉纺企业发放棉花进口配额。通过棉纺企业在国际上采购棉花,避免国际棉价进一步下跌,降低企业成本,纾解企业困难。

3、研究放储方案。综合考虑财政预算、棉农利益、棉纺企业利率,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国情,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促进棉花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放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