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23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1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硬件软件开发方法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

1、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硬件

(1)主机

主机的核心部分是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CpU由两部分组成:控制器(CU)和运算器(aLU)。它管理主机所有组成部分的运行,并对数据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2)存储器

在计算机系统中,用以存黜程序和数据的装置,成为存储器。存储器可分为两类:内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内存储器通常设计为计算机的一部分,并直接与中央处理机连接。内存储器可以存贮两类信息:由控制器执行的程序指令和由运算器处理的数据。外存储器是为了弥补内存容量有限的缺点,适应于大量数据的处理与存贮而使用的。它主要用于存放当前不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在需要时再成批地与内存交换。其特点是:存储量大,价格低,存取速度较快。

(3)一般输入/输出设备

这些设备一般包括键盘、显示终端和打印机等。除了上述的设备外,还经常用到其他设备,如:光笔、鼠标器、图形输入板、数字化仪、扫描仪和图形显示设备等。

2、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功能的实现是系统硬件和软件协调作用的结果,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是无法工作的。归纳起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软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最低层次,为用户提供开发图形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软件环境。系统软件是指操作系统及语言语言处理程序等,它着眼于计算机资源的有效管理,用户任务的有效完成以及操作上的方便等,目的在于构成一个良好的软件工作环境,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

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有mS-DoS、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等。其中mS-DoS、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主要是应用于pC机上面,UniX操作系统能在微型机到大型机的各种机器上运行,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多用户操作系统。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软件的开发中,汇编语言的使用已大量减少,目前主要是采用FoRtRan、C、VC、VB、C++Builder等。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较多的LiSp,prolog等。

(2)支撑软件

支撑软件是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为用户自行开发应用软件提供技术支持的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几何图形设计软件;第二类是工程分析与计算软件;第三类是文档处理软件。

(3)应用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功能最终要反映在解决具体产品和工程问题的应用软件上,应用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基础之上的。归纳起来,应用软件应该具有下列特点。

a.功能齐全,能满足具体产品或工程设计要求,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b.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具有较高的效率。

c.应用软件应实现规范化和模块化。

d.移植性强,便于在各种计算机上运行,并易于与有关软件连接。

e.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人机友好程度。

f.使用方便,可靠性强,便于维护。

由于应用软件应用于各个领域,涉及的专业性很强,所以,一般情况下需要用户自行开发。相关学科的技术人员协作研制和开发,可以解决各种工程或产品日益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以满足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要求。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开发方法

1、软件工程方法

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建立,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协调系统内部各独立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期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优良设计能力。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果没有科学的设计方法作指导的话,设计出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应用软件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水平也不断提高,以至于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开发技术难以保证所开发应用软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开发者开始采用工程化的方法从事软件的开发,并逐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软件工程学这一技术学科。

软工程学的诞生和发展使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成为一种工程问题,而不是个人的艺术创作。它主要研究软件结构、软件设计方法论、软件工具、软件工程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关的理论。

从软件生产管理来看,软件工程学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软件的需求定义和分析技术;

(2)软件设计和审查技术;

(3)软件描述技术;

(4)软件调试技术;

(5)软件可靠性技术极其评价方法;

(6)软件扩充和维护;

(7)软件成本估算等。

2、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开发

就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而言,由于真正实用、功能齐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一般都比较复杂,程序在万行以上,不同模块之间关系复杂繁多。因此,必须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从事工程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开发过程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质量高、时间短、费用少,并且便于检查和维护。

基于上述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工程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下列要求:

(1)硬件支持环境;

(2)软件支持环境;

(3)设计要求;

(4)实用化要求;

(5)保证软件质量;

(6)测试验收严格;

(7)文档编制通俗;

在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时,必须很好的参照这些要求,各个行业的设计者可以把这些要求与本行业具体生产情况结合起来,真正使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工程开发方法贯彻到行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中去,务求保证软件的质量,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系统的开发过程如图。

参考文献:

[1]王吉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应用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4(21).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2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的改变。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4.对审计作业手段的影响。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因此,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此外,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6.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计算机审计人员培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因此,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审计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因此,很多问题不易发现,计算机犯罪案件也有所增加,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计算机审计要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和财会软件进行审计,即对其安全、可靠、稳定、合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这样一来,通过计算机审计可以揭露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安全方面的建议,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3

计算机应用系统目前在发展方向方面比较注重的研究方向就是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对其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例如: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工厂生产自动化;信息系统等。在国内乃至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计算机应用系统在系统开发方面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实际上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对计算机技术上的第二次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其开发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规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运行和维护阶段。我们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看出,中间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阶段就是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既是前两个发展阶段的结果又是后两个发展阶段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再应用系统的设计阶段,首先是对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对其硬件、软件技术上的要求的分析。在这一阶段程序繁琐、信息复杂、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结构化系统设计的优势和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在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中,公司企业或者用户最为关心的方面就是系统输出的格式以及内容。我们现在从结构化系统设计的角度和方向来看上去就是输出决定输入,大家可以反过来想,输入决定输出,但输入的具体信息只有根据输出所想要的要求来决定最终确定应该输入的信息。所以,只有在应用系统输出设计中达到及时、精准、实用的要求准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去满足用户们的要求。所以,结构化系统设计更有利于促进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应用系统输入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对信息的收集和录入这两个方面是相当浪费时间的,所以,输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对其输出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输入设计上的出发点就应该是能够确保提高正确的信息到信息系统中去。结构化系统设计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输入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和改进一些方法,它会使其输入方法更加的简单、迅速、经济、方便。

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在不利因素,会使其受到影响甚至遭遇病毒的侵害。结构化系统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或者限制其不利因素的发展,在结构化系统设计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数据更精准,信息更可靠,网络更安全,功能更齐全,运行更快捷,设计更方便。计算机应用开发系统中结构化系统设计可以更方便的帮助企业或用户对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学习,帮助其提高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更容易维护,有更安全的防护措施来防止非法病毒非法用户的侵害。

2总结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4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容错技术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p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量应用程序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使用中各种各样的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系统安装的应用程序的不断增加,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系统容错性能优劣,直接关系着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这对于计算机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正确选择和应用容错技术,是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

1计算机系统容错技术

容错技术是一种能够保证计算机系统在出现错误时仍能够提供有效服务,并通过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错误对于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避免系统失效的重要技术。容错技术的应用在很多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医疗急救、化工生产等重要领域中,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并导致系统失效将极有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这些领域中容错技术的有效应用尤为重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现代计算机系统在社会各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社会生产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主流趋势,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着社会生产的效率,也关系着工业化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容错技术的有效应用为计算机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2计算机硬件错误的容错技术

2.1硬件冗余

硬件冗余可分为部分冗余和完全冗余两种类型。完全冗余技术可以分为冷备、温备、热备以及双工四种工作方式,以双系统为例,可分为双系统冷备、双系统温备、双系统热备和双系统双工。其中双系统双工在对故障导向实时性及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另外三种工作方式在一般性系统中也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硬件冗余技术当前阶段在硬件错误的容错技术中是研究最多,投入最大的一项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同时硬件冗余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实践应用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因此,也成为了计算机系统硬件错误容错技术的首选。

2.2信息冗余

信息冗余的方法是在原始的数据中附加上具有故障检测或者故障恢复的冗余数据信息。这些冗余信息具有错误检测或者错误纠正的能力。主要用于信息传输、存储以及处理的过程之中。目前比较有效的信息冗余编码方式主要有ReD-FeCmechanism、aBFt、check-sumeDaC。

2.3时间冗余

在未采用硬件冗余技术的系统中,时间冗余容错技术也能够有效的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通常方法为让相同硬件基础上的统一数据在不同时间段内执行相同指令,或通过数据延迟设备及表决电路的结合运用,将数据处理结果按延迟时间的不同拷贝不同版本,送至表决器表决判断并进行个版本的对比,并选出最优的结果。这一技术容错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延迟时间的控制,合理设置延迟时间,才能有效的保障系统容错性能的有效提升。

3计算机软件错误的容错技术

计算机软件也是计算机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程序错误的出现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系统的许多功能的发挥都要由软件来完成,因此,对计算机软件错误的容错技术研究与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完善空间,目前研发及应用的大多数软件系统在设计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一定的条件,就有可能会导致系统错误与故障的发生,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对于计算机软件错误的容错技术主要包括n-versionprogramming法、恢复块法、防卫式程序设计法等。除这些方法外,加强对软件开发技术的完善,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也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容错性能的有效途径。

3.1n-versionprogramming软件容错技术

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将软件的不同版本的开发任务交给不同的开发团队来执行,从而使软件的开发语言、开发方法、开发工具、开发环境等都具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避免一些关联性错误导致系统整体故障的情况发生。这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版本的设计开发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包括:总体设计目标要具有一致性;不同模块在接口设计上要具有统一性;不同版本开发要具有独立性。

3.2恢复块容错技术

恢复块容错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若干后备恢复块的配置,当主块运行出现错误时,启用后备块运行,并通过测试检测后备块的是否符合运行要求,当一个后备块测试未通过时,则启用另一个,直至所有后备块全部耗尽或系统恢复正常运行。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后备块的设计与开发是十分关键的,为确保后备块的应用能够有效发挥容错性能,应保证主块开发及各后备块开发设计的独立性,防止可能存在的关联性错误,影响该技术的容错功能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对测试程序的严谨设计,防止测试程序错误的出现。

3.3防卫程序设计容错技术

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容错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于传统容错技术,而主要通过系统备份、检测与恢复功能实现系统的容错。其主要工作原理为,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期的系统状态备份,当发现错误时,及时触发程序自备的检测代码与恢复代码,使系统恢复至上次备份的正确状态,从而降低错误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在大多数计算机系统中都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4结语

计算机容错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帮助计算机提高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减少软硬件错误对计算机系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保障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避免计算机系统故障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目前,计算机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更多先进技术仍有待人们去研发并加以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加安全可靠的容错技术将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中,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楠,张东,刘璧怡.面向高端容错计算机的进程容错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4).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5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人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

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

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

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

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

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

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

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信息系统

(1)存货盘点观察小组应由熟悉客户营运情况的有经验干部领导。风险愈大,要求的经验愈高。对于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督导,并鼓励他们将疑点问题告知现场合伙人员或其他领导。(2)如合伙人或领导无法亲临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助理人员遇到重大问题时联络。审核前预先召开会议,提示重点,可以帮助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注意到写作论文潜在的问题。(3)执行盘点审核时:①抽查的重点应为高价值的项目。②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审核范围,不要事先或太早告知客户前往的地点;如果采用循环盘点的方式,不要轻易让客户熟悉选样的模式。③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客户人员记录核查人员抽查项目、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过度关心等现象,审计人员均应提高专业警觉性。④对于好像很久未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的项目,应保持警惕,弄清是否有受损、过时及过量的存货。⑤盘点时公司及工厂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如不可避免,应做好适当控制。

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企业短期行为为彻底杜绝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除了对企业加大审计力度外,还应以法律对企业进行约束。1.重新修订《会计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明确规定如下内容:首先,企业经营者应承担的短期行为方面的法律责任。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无论其对短期行为的界限是否清楚,也无论是否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均应追究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凡是直接由会计人员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会计行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的相应责任;其次,因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而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后,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特点(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CaiS---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点(1)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无纸化。(2)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人员的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4)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2.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1)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和逻辑判断的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数据处理速度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数据,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及时性。(3)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共享性大大增强,能够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财政税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2)帐薄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帐为文件所代替,明细分类帐采用满页打印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帐薄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帐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程序难以判断。(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的公式到帐薄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的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四)审计技术的改变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五)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即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六)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变化人们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起一整套审计标准,如审计人员标准、审计报告标准等。但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的变化,过去的审计标准的某些部分已不再适用,而与电算化系统有关的准则和标准尚未建立,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审计工作,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学习、研究和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的对策(一)努力抓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试行等所进行的审查和鉴证。系统开发前,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开发过程实施事前审计,根据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点,随时审查系统的开况。审计人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开发质量进行的审计为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电算化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弄清系统是否在可控制下运行,能否保证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方法审查已开发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与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审计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密的审证,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制度控制的责任者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两种,即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审计软件由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程序所组成,处理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审计数据。测试数据技术是用于执行审计程序时将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并将获得的结果同预定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机辅助审计不但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程序、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数据文件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程序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四、对未来审计方式的展望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出现的计算机审计整合法,它将传统审计(财务审计)和计算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结合为一体。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高级审计人员都受到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训练,无须交叉咨询。一般审计人员也接受过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本训练。计算机审计技术小组主要是开发设计审计软件。整个系统的审计报告不再分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系统两种形式,而是一份综合审计报告。应用这一方式,审计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一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体现了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谭浩强主编、inteRnet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216

2、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金光华、李刚等著、网络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38-139

4、易佩富、如何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3):16-18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7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各个行业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它以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作为监督的重点。它是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计算机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正确性以及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监督、协调,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逆查法。它是按记帐程序相反的次序,从审计输出报表入手进行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发现一疑点之后,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帐、查凭证。这是计算机临柜网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4)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

(5)抽查法。是对某一段时期内业务处理过程或某一部分业务进行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抽样法,以重点抽查某一段情况为样本来判断全面情况。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6)审阅法。是通过审查和阅读有关资料,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正确、真实、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用审阅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原始记帐凭证的审阅。

――原始开户凭证的审阅。

――机内流水帐的查阅。

――机内各种查询功能升级和功能审阅。

――总帐、分户帐审阅。

――结帐时的笔数、发生额、余额、积数的查阅。

――各种输出报表和输出传票审阅。

――已归入档案的各种凭证的审阅。

――冻结、挂失申请书审阅。

――解冻、解挂、提前销户申请书审阅。

(7)核对法。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料想对照,以核实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机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资金、融资、管理、会计临柜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对方式:

――记帐凭证与其经济用途,会计要素之间的核对;

――记帐传票与流水帐之间的核对;

――总帐与分户帐的核对;

――利息与积数或期限及利率的核对;

――今天帐务与昨天帐务的核对;

――余额轧帐单与分户帐的核对;满页帐与对帐单或与未满页帐的核对,与手工传票的核对;

――帐实核对,银企核对。

(8)综合打分法。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作法是将审计要求制成打分表,对每一项工作给出满分标准,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算总分。常规性审计或计算机应用的初级审计可以广泛采用此法。

2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1)在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必须考虑这些规章制度,核算法规,内部控制措施,使其控制实施步骤计算机程序化。计算机审计人员熟悉各个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规条法,以及各个行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2)审计人员参与研制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业务及政策情况,及时发现指出问题,使之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因研制成功之后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大工作量的改动。

(3)一个应用系统软件在研制成功之后,必须经过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测试、实验之后才能付诸推广应用。审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提出意见,在技术人员的修改之后再测试,实验,直到基本上符合施加情况之后,作出正确评价,再使用推广。

(4)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开发应用软件也可以表达用户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意见,使得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方便用户,严密可靠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领导部门对该应用系统的要求、意见贯穿到研制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帐务处理上与手工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手工帐务系统是一种已经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帐务处理系统,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行业帐务之间的核算关系。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将这种手工帐务系统通过模拟使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的机器帐务系统。因此,这两种帐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在明确了帐务处理关系之后,为设计方便,以及便于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实现,因而在进行机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中间的过渡系统,来承担应用系统软件在实现业务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核算关系上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不与手工核算关系相一致。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些区别,以便于判断这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各个行业管理制度,并理解这种设计与手工系统相比所作的融通和改变。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对于系统运行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3)在通常的手工系统核算关系上,由于记载帐簿以及处理过程的直观性,往往使得我们忽视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计算机系统在软件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反映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文件、变量之间的核算、过渡关系,这种流程图也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关系比较清楚,便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识别流程图和绘制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来理解软件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时与手工核算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第三,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和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文件体系和变量体系。

(1)在手工帐务系统中,作为记入帐务以及核算关系的载体的帐簿、报表、帐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通常被设计成为各种充当相同、相似、相近功能的文件,这些文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帐务及核算关系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履行计算机审计任务时,必须明确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哪些文件,各个文件中项目的设置及其之间的关系,每个文件承担了哪些(个)手工帐簿的哪些(个)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手工帐簿、报表、帐卡中每个数据项都有明确的称谓及经济意义,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中,这些数据项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变量来承担实际数据项参与核算任务。审计人员为了作好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变量体系,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意义及变换功能。通过理解变量来理解系统是怎样来实现核算关系的。

(3)机器帐务核算处理是通过各种运算符和运算函数对变量的处理来实现的,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运算关系,从而充分评价系统功能,并理解系统核算关系。

第四,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在投运时的数据移植工作。

(1)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要在各个行业业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数据移植工作,即将手工帐卡、帐簿、帐表上的数据移植到机器系统的文件中去,这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的第一步。在移植之前,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机器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并对各项设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审计,从而熟悉布线规律,并便于在今后长期审计中坚持原则。

(2)虽然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设计出来的,但是在推广应用时,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数据移植时,为了使实际数据正确地移入机器,往往要对那些不适合机器程序设计情况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合情况的修改,对帐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整理准备工作,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数据移植工作,一方面熟悉这种准备帐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3)数据移植是手工帐务向机器帐务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手工帐簿数据被直接移入机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楚手工帐簿与机器帐簿即文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强化对机器帐务核算原理的理解,

第五,计算机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会阅读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输出的各种凭证,识别原始手工传票数据,增强鉴别理解帐务核算的能力。

(1)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审计事实上是对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进行审计,如同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手工帐务一样,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各个行业业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审计工作。

(2)各个行业业务使用计算机之后,各种帐、卡一般以计算机输出为主,有些输出结果在形式上与手工帐簿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屏幕信息和打印机打印的信息),并透过各种输出信息来识别和判断手工传票输入过程及机器内部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对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正确审计的目的。

3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控制和检查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责任控制。计算机审计管理,应该根据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范围,确定审计领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个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和责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项目分工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项目中每个细节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列表明确,以便检查。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按照审计任务书对各个审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8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机日益深人地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

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

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管理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

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

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

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

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

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9

相关热搜: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培训

传统的会计工作都是手工式的,然而随着计算机技阔术的不断提高而转化为计算机式的。对于从事会计、审论计工作者而言,既要学习传统会计学的内容,更需要获取信息时代符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研究和发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新任务。如何开展好计算机审计也成了新形势下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审计工作与审计理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新的形势。笔者就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技术的改变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财务账簿的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随着会计电算化趋向普及,只具有传统查账手段的审计人员,面临着不懂计算机技术;不会使用会计软件的困境,从而无法揭露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信息失真问题。审计面临着失去作用的巨大行业风险。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⑴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的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的错误。(2)会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所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

 

(二)对审计线索的改变

 

在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账簿到报表,整个账务处理过程都有不同职责分工的人在进行处理,有文字记录,审计线索清晰,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审计线索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传统审计线索变化了而且计算过程也不直观了;因为电算化会计的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财务处理过程在计算机内自动完成,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了,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电算化系统除凭证输入目前需要有人完成外,其余处理全由计算机完成,人工直接参与越来越少,而且数据的输入、存储和修改都不留痕迹,所以,手工会计使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失去了作用。这一点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三)对审计内容的改变

 

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审计人员对证、账、表的正确性,处理流程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⑴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会计信息,手工会计中常会发生的记账、算账差错几乎不会发生,然而,系统的应用程序若有错误或被人非法修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程序以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有关的会计信息。

 

这样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应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2)计算机操作人员控制着审计对象,其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内容,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因此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

 

(四)对审计人员技能和审计工具的改变

 

手工会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是具备会计、审计知识的专业人员。依据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审计对象作出判断而开展审计。使用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审计人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才是事业的保障。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将随着会计工作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呈现适应性、效率性、超前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对审计准则的改变

 

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线索减少,导致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过去的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已不适用。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是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审计准则的制定也需要向国际准则靠拢。

 

(六)对审计客体的改变

 

审计的客体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和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人进行的,然而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等与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转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揭示越来越高,也逐渐转向对人和计算机的双向审计。(七)对审计方法的改变审计基本方法包括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计算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审计方法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审计工作人员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和决定的保证。在手工会计处理中,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经济业务进行顺查、逆查、详查或抽查,审查可采用审阅、核对、复算、分析、比较、调查和取证等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然很重要,但计算机辅助审计也是不可或缺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计算机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以便对抽出样本进一步审查,还可以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会计资料计算财务比率和进行各种分析比较等。尤其在往来业务中,采购员的购买业务和企业的销售业务中,对这方面的审查,审计方法改变尤为出众。

 

(八)对审计基础的改变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高度集中于计算机,使手工会计系统中原有的相互牵制的控制失效,使审计基础发生了改变。这是使用会计电算化使得审计基础发生变化的明显例子。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人员要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

 

(九)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

 

上面已提到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人员要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审计人员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从而针对其薄弱环节来确定审计的重点或范围。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审查和评价这些新的内部控制,尤其是程序化的内部控制,是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的又一个新问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

 

当然,一种新技术的推广,它将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也将产生一序列弊端。对于这些弊端,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采取的措施:

 

(一)应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需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心应手高地使用电算化审计,那么应该多对审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会计电算化虽很前卫,但终究是人类发明谈的,可以把其操作程序设置简单化和会计工作步骤具体化。如此,1可以避免审计人员操作不了的尴尬,再i阔者,也可以解决审计线索消失等诸多问题。论

 

(二)变更审计准则

 

会计电算化使审计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原有的审计准则已不能适用于改变了的情况,因而需要不断建立、更新1套新的审计准则来指导审计工作实践。新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使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能有规范和指南,也便于考核审计工作的质量,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三)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上述第一点说过,人为可以把电脑程序设置简单化和其会计工作步骤具体化。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能够进行追查,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发展。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机在审计应用中的差距。

 

(四)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形势,面对新的挑战,政府绝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投资。无论是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建立,还是软件和硬件系统的配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更易促进审计工作尽快由原来的手工系统向电算化系统转换,发挥审计的更大成效。

 

(五)加大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力度

计算机系统开发方法篇10

【关键词】冗余;大屏幕显示控制系统

1.引言

在工程应用中,室内外大屏幕显示屏基本由计算机来完成数据接收与显示控制工作。尤其对于要求显示实时数据并且不间断工作的系统,计算机软件故障与通讯故障是整个系统的故障频发点。我们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通讯可靠性通常采用双主机冗余设计来降低系统崩溃、通讯故障的几率。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大屏幕显示系统双主机冗余控制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2.冗余介绍

冗余就是增加备用系统,以保证一个主机在工作中出现致命问题不能恢复时,自动切换由另外一台主机接管,保证两个主机不在同时出现故障时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目前,控制系统冗余通常采用并联结构,如图1所示。并联结构的热备冗余是使若干同样单元并联运行,只有当组成系统的并联单元全部失效时系统才会停止工作。

图1并联系统冗余图

假如一个系统由n个子系统组成,设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分别用R1,R2…Rn表示,则系统的可靠性R=1-(1-R1)×(1-R2)×…×(1-Rn)。

假如所有子系统的失效率均为:λ,则系统的失效率为:µ

3.系统介绍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控制和系统监视部分主要包含有pLC(可编程控制器)和Hmi(人机界面)组成,pLC采集现场传感器等检测设备信号经过计算后发出控制指令到现场执行元件完成设备控制任务。与此同时并将现场采集数据和控制状态数据发送给多个Hmi,由Hmi通过数据显示或图文表达等多种方式表现设备运行状态供操作人员观察设备状和辅助设备操作。大屏幕安装在设备旁比较醒目的位置,显示重要过程数据,指导操作员进行机旁设备操作。因此该系统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系统是基于双主机热备冗余的基本设计思想,即由两台计算机同时运行大屏幕显示数据采集与数据显示控制程序。大屏幕显示系统与Hmi共用计算机,显示数据分别由两台计算机提供的本地DDe接口传送。在同一时刻由一台计算机工作,当出现故障时立即启用备用计算机继续故障,保证整个系统的不间断工作。目前考虑的故障点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故障、网络故障、大屏幕显示控制故障。

系统结构设计如下图2所示结构:两台Hmi计算机、pLC、大屏幕均连接在工业以太网中。Hmi计算机通过工业以太网与pLC通讯读取数据,大屏幕显示系统通过本地DDe获取大屏幕显示数据,然后通过工业以太网将数据发送给大屏幕。

图2系统结构图

3.1设计基本原则

1)具有大屏幕内容显示控制功能。2)具有与数据源(Hmi)自动故障判断,自动故障恢复功能。3)故障在较短时间无法自动恢复时,要求自动冗余切换,不影响大屏幕显示。4)单机网络故障时,自动冗余切换。

3.2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般大屏幕显示控制卡给用户提供了二次开发接口,我们可通过板卡厂家提供的控制函数基于高级开发语言进行数据显示软件开发。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可通过用户自己编程随意附加其他软件功能。

两台Hmi系统分别以DDe数据接口发送实时数据给大屏幕显示系统,同时发送运行状态信号供大屏幕显示系统自动判断Hmi系统故障并且自动完成备用系统启动。当其中出现故障状态,软件再次尝试重新初始化,并再次尝试获取数据,当该过程进行过系统设定次数后仍然无法成功通讯,则认为系统状态故障,并发出故障信号。经过后续步骤处理切换到备用计算机工作后,系统继续进行通讯初始化并获取数据,直到通讯正常建立,并根据冗余结构流程处于待命状态。

两台互为冗余计算机间相互传递心跳数据用于判断对方系统运行状态,当工作计算机出现数据源故障或系统内部故障时停止发送心跳数据,此时对方计算机无法正常接收到心跳数据时,系统进行冗余切换,并开始由切换后计算机发送心跳数据。

软件冗余工作机制为两台计算机同时由Hmi实时采集数据,任一计算机启动时,进入竞争及检测状态,竞争原则是先启动者为主计算机,后启动者为备用计算机。先由主计算机承担大屏幕显示控制任务,主计算机故障时,备用计算机升为主计算机继续进行大屏幕显示控制;此时主机算计机切换为备用计算机,当该计算机故障修复后,继续进入竞争及检测状态。

系统运行及冗余过程如下:

1)主计算机启动,通过自检,如果数据采集正常,并且能够成功控制大屏幕显示系统工作,此时,主计算机开始发送心跳数据。

2)工作过程中如果主计算机自检到系统工作故障并且无法自动恢复,主计算机停止发送心跳数据。主计算机自动转为备用计算机。

3)备用计算机启动,同时进行数据采集,并且监测主计算机心跳数据,如果心跳数据正常,备用计算机保持数据采集状态,时刻准备竞争为主计算机进入工作状态。

4)若主计算机发生故障,备用计算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主计算机发送的心跳数据,备用计算机经核实主计算机已停止工作,此时备用计算机开始启动工作,自动转入主机状态。

5)进入故障状态的计算机给出报警信息,经修复后进入再次竞争状态。

4.开发要点

系统在开发和实际调试应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节性问题需要注意:

1)心跳数据传送传送通道应采用专用通道完成,这样避免由于数据交换繁忙影响心跳数据传送延时而产生系统误判断系统故障。因此,在两台计算机上均采用双网卡设计,一对网卡专用于两台计算机心跳数据传送。

2)由于整个工业以太网中数据交换量比较大,对于故障判断数据应采用滤波处理,减小误判断几率。滤波方法可通过故障保持时间比较的方式来处理,设置时间阈值,当故障保持时间超出阈值范围时认为故障发生。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加长故障时系统切换时间。在不影响系统使用的前提下,阈值时间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来调整。

3)显示控制板卡应选用稳定性好并且利于进行二次开发的产品,不会因为网络故障或数据发送中断等原因产生板卡宕机等问题出现。

5.结论

本系统通过软件方式实现大屏幕显示系统双机冗余功能,不仅提高了系统稳定性而且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使系统故障率极大降低,减少了人员维护几率。

参考文献:

[1]机械电子工业部.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