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20

康复护理能力篇1

【关键词】自护理论;老年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63-02

applicationofnursinginterventionUsingoremtheoryongereologypatients

Jinting1wuChunhua2LiuXin3*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independenceofgereologypatientsandhelpthemchangingrehabilitationconception,activelyparticipateinrehabilitationprocessandimplementself-care.methods:196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controlgrouppatientswereadministratedwithconventionalnursing,andself-careintermsoforemtheorywasaddedintheexperimentalgroup.Results:theincidenceofnursingcomplicationandnosocomialinfectioninofexperimentalgroupdecreasedsignificantlycomparedwithcontrolgroup.butscoreofactivitydailyliving(aDL)washigherascomparedwithcontrolgroup.Conclusion:itcanimprovenursingqualityandactivitydailyliving(aDL)usingoremtheoryinrehabilitationnursingprocess.【Keywords】self-caretheory;gereology;nursing

2005年底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应罹患老年病人数也在增加。久病卧床老年人的增加,不仅是老年社会、也是老年医学的一大难题。老年人久病卧床应立足于预防,有些本来是轻症的疾病由于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导致老年人卧床不起。老年人一般体力较弱,其恢复力意志等各方面都比青年人差而风险也多,故稍有一点小病也有过于谨慎从事的倾向,结果造成不必要的长期卧床废用综合征全身症状恶化、合并症使卧床时间更加延长的恶性循环。因此越是老年人越应及早离床。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自2008年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依据美国护理理论家Dorotheseorem于1959年提出的自理模式[1],以早期离床为原则制定护理计划,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合理运用患者自理能力评估单及时为患者提供护理看顾指导和支持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196名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46名,冠心病患者33名,脑卒中患者56名,糖尿病患者18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2名,帕金森患者21名。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只在室内生活,全天卧床或大部分时间卧床的住院病人。排除标准:①有明显精神病史。②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③临床未诊断为痴呆,但无法交流进行认真沟通的患者。其中男109名,女87名,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3.6岁。

1.2方法

1.2.1临床分组:采用随机双盲分a、B两组每组各98人,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护理,a组实验组以自护理论为依据进行干预,以早期离床为原则制定护理计划,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护理原则进行护理。

1.2.2护理方法:制定a组护理干预计划:①晨间护理:早晨起来要尽量自己完成洗漱、换衣服、吃饭等动作,实在不能完成的可给予帮助。病情允许时,睡觉和吃饭的地方要分开,并且注重修饰边幅,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②日间常规的处置工作完成后,发病后1周的病人就可以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功能训练,病情允许的每天离床60分钟,可1次也可分多次完成(依病情而定),在病情不允许时,有效的康复要早期开始在床上训练,如手指,手臂的活动的自我训练,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等。护理人员要遵循“手莫太伸,眼睛不离”的原则进行护理③午餐时间可提供共同就餐的场所,即提供了锻炼活动的机会,增进食欲,又创造了一个大家交流沟通和认识的机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④丰富患者的视、听、触觉的刺激,如看电视,听音乐,与老人谈话,唤起老人对生活的兴趣;增强老人的动手能力,可以协作老人做一些折纸等手工艺品。

1.2.3记录指标:

(1)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项目数。

(2)选用aDL生活自理能力统计量表测量后进行分析。

1.2.4数据整理和统计:收集整理数据时,及时查漏补缺。数据经过两人核对,确认无疑。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excel20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护理并发症大幅度下降,如压疮发生率由11.22%下降至3.06%,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率由12.24%下降至4.08%,泌尿系院内感染率由9.18%下降至2.04%,经两样本率的比较,Х2检验后p均小于0.05。两者有显著差异。

2.2组患者aDL测评得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每组入院时与出院时aDL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aDL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卧床不起老年人使肌体处于一种失重力的状态,久之,就会导致身体各机能迅速衰退,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以自护理论为依据,把自我护理融入到传统以照顾他人为主的护理模式中,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orem认为,护理活动应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缺陷程度而定,随着个体自理能力的增强,对护理的需要逐渐地减少甚至消失[2]。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宁而创造和采取的行为[1]。orem认为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自理,但在疾病的某一特定时期,会产生自理缺陷,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这就要求护士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系统,来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本研究实验组制定的护理计划有可行性、针对性,护患双方均从过去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显示出护理活动的独立性、专业性,有利于实现护理共同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而对照组是我国长期沿用分级护理制度,由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分级护理的内容标准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对部分患者缺乏针对性。

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orem认为,自理能促进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并强调护士的责任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断为个体提供帮助,而不是替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3]。传统的疾病护理中,对所有病情较重的患者均应限制体力活动,主张卧床休息,提倡护士应全方位地为患者服务。常规护理方法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患者的角色,患者习惯被动接受护理,助长了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不利于功能恢复。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自我护理,增强了患者参与自我护理的意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年人一般身体状态都较差,恢复慢,但通过实施orem自理模式,在不同的患病阶段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性自理需求均得到了满足,获得了部分自理能力,体现了orem自理模式是恢复患者自理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满足患者治疗性自理需要的状态下,使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学会了部分自理,如洗脸、就餐、穿衣、如厕、室内活动及整理无重量的床上用物等,使他们在无人照料的状态下也能生存,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也减轻了家人的负担,增加了社会效益。

明确护理专业的范畴和内容: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护士替患者完成全部的护理活动才是一个好护士,如给患者喂饭、洗脸、剪指甲等,而不考虑患者是否具有自理能力。orem认为护士不应无原则地包揽患者全部的自理活动,而应在其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补偿自理的不足,帮助患者克服自理的局限性,从而恢复和提高其自理能力,明确护理的职责范围和护士与患者的角色与行为[4]。自理是临床上护理患者的理论框架,要求护士有更广泛的知识[5]不仅要具备护理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础。显示出护理活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护理工作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6]。

参考文献

[1]杨新月.护理学导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4.101

[2]王青.orem自护理论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护理杂志[J].2004,21(3):8

[3]张莹,冯正仪,袁浩斌,等.用orem自理模式评估i型糖尿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实用护理杂志[J],2002,18(1):54

[4]鄂慧峰,袁义厘,张红兵.奥瑞姆(orem)自我护理模式与应用.现代护理[J].2003,9(8):291.

康复护理能力篇2

关键词:围术期全期护理;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自护能力;影响

肛肠外科手术为临床常见手术,围术期做好护理工作可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术后康复有益。目前,随着医疗体系改革和护理模式发展,常规护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需求[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7月120例肛肠外科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者,有正常认知能力,可独立完成调查量表,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根据随机原则分成传统组和全期组。传统组患者60例,包括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8岁~78岁,平均年龄(47.41±11.42)岁。文化程度包括本科6例、大专4例、高中16例、初中22例、小学12例。其中,肛瘘、混合痔、直肠癌和肛周脓肿的例数分别为20例、15例、16例和9例。全期组患者60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18岁~77岁,平均年龄(47.86±11.21)岁。文化程度包括本科7例、大专3例、高中16例、初中21例、小学13例。其中,肛瘘、混合痔、直肠癌和肛周脓肿的例数分别为21例、15例、15例和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传统组患者围术期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宣教,术前准备、饮食指导。病情监测、康复指导等。

全期组围术期应用全期护理。①术前护理。术前1d进行访视,对患者介绍自己,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并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说明医院环境、相关责任医护人员等,同时对陪护、探视制度进行说明。并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答疑,说明手术治疗的价值和安全性、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等,并分发健康小册子,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做好术前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训练等准备工作。若患者过度紧张,可适当给予安眠药和镇静药[2]。②手术当天护理。手术当天指导监督患者排空大小便,将发夹、眼镜等去除,对患者进行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和记录,对需要等待手术者,给予耐心陪伴和安慰,缓解其不安心理。进入手术室后,可通过眼神、笑容、手势和温柔的话语、握手、抚触等形式,减轻患者恐惧感。③术中护理。术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理充分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摆放,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操作,做好静脉输液护理和保温工作,术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在传递器械时需快、准、稳,并认真记录器械和手术用品,在手术结束前进行清点,避免遗漏在腹腔中。④术后护理,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指导,并对其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实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术后不良心理。对疼痛者可通过深呼吸指导、注意力转移等形式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其疼痛阈值。必要时给予止痛药[3]。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对比其自护能力评分。其中,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慢性病教育研究中心研制的自我效能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护能力。自我效能量表共有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等2个维度,包括6个条目,以1分表示毫无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得分越高,说明自护能力越高[4]。

1.4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并发症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自护能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

2结果

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全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

2.2临床指标比较全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

3讨论

全期护理是将患者作为独立体,给予其术前、术中和术后持续护理,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和专业性,以满足患者健康需求,促进术后康复的一种护理方式[5]。

对肛肠外科患者实施全期护理,通过术前访视,加深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了解,并明确手术治疗的目的,减轻术前紧张感和焦虑感,提升手术信心;通过手术当天护理,给予临近术前准备工作指导,并再次结合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手术;通过术中配合,做好器械传递、保温和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体温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促进手术顺利完成;通过术后随访护理,给予术后康复指导。整个护理过程连续而完整,可为患者带来全面的、优质的护理服务[6]。

经干预表明:围术期全期护理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大,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可提升患者自护能力,提高其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董现立,李海燕.快速康复方案在肛肠外科围术期应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2(22):92-93.

[2]易淑明,郑晓妮.快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86-288.

[3]吴翠干.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6-7.

[4]汪莉,李意,赵娜,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6):1925-1926.

康复护理能力篇3

脑梗死是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致使脑动脉血管腔狭窄,后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局部形成血栓,最终致动脉闭塞,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不清、言语不清、偏瘫以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性功能损伤。有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致残率高达70%[1],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我院特对2010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门诊收入的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门诊收入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5岁,平均(63.8±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8-79岁,平均(62.7±1.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过程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体位护理;②心理护理干预;③关节按摩及活动护理;④坐位、步态及立位康复训练;⑤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评分,采用自拟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相较之下,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n;分)

注: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非常满意者41例,对照组25例;研究组较满意8例,对照组12例;研究组一般满意1例,对照组7例;研究组不满意0例,对照组6例。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脑梗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基础上,一旦血压偏低或血流缓慢,其血液中有形成分就附着于动脉内膜形成血栓。患者在脑梗死后,局部血流灌注少,大脑细胞受损,氧自由基增多,导致大脑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加之梗塞区域促血栓素、钙离子以及内源性吗啡的内流介导作用等,促使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等,最终导致偏瘫等症状。常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群体中,该症在男性中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康复护理干预作为一种优质且高效的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尤其对于早期介入的有效康复护理,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3]。

康复护理能力篇4

【关键词】分级康复护理;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能力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突然但恢复慢的中老年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常见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该病的四高特征分别是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往往会因为吞咽困难变得危险,病死率、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卒中预后效果都会受到吞咽困难的影响。进而使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加重。为了进一步研究分级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能力的临床效果,尽量找到最切实可行的临床护理措施和路径,我院对收治的90例有吞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护理,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51例是男性患者,女性患者39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为(43.7±3.15)岁。全部患者均不存在感觉性失语症状,无明显意识障碍,精神状态良好。随机将这90位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间、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脑梗死38例,脑出血52例。左侧偏瘫43例,右侧偏瘫47例。首先将脑保护药及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加入到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去,除此之外,观察组的患者还要进行包括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在内的综合的康复治疗。

1.2治疗方法首先对两组进行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止血、针灸、抗凝、理疗等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一般护理。

1.2.1物理护理为使观察组患者可以规律地进行康复训练,为其制订与病情相符的关节功能康复运动计划。首先进行良肢护理,该护理是在病后48小时内开始的,接下来是偏瘫肢体关节功能的被动运动训练,然后运动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进行卧位坐起、站立斜床,坐、站转换,坐位平衡及步行训练等。患者肢体各关节活动度应当循序渐进,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感。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进餐训练、穿脱衣服训练、如厕训练等。腕关节背伸及健侧、患侧翻身练习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也是物理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为了使患者尽早可以保持站立平衡,应当进行相应的练习:患者以Bobarth握手尽力向前伸展,收腹、低头,重心逐渐下移,两腿分开与肩齐,在治疗师的协助下拉患者肩关节使其站起来;正确地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和坐位、卧位抗痉挛姿势训练。每天起床也可作为一种练习方法:在治疗师的协助下患者的上身通过Bobarth握手移动至床边,然后将健侧肘关节撑在床面上最终起床。

1.2.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受到医疗费、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困扰,患者会出现悲观、易怒、暴躁等情绪。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可以做到为人真诚,并能主动解答患者的疑问。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其科学的心理干预对整个治疗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1.3观察指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来进行评价若患者的总分>60分则可认为效果良好;若得分在41-60之间,则认为患者功能有障碍;若得分低于40分为差,则患者自理能力较差。肢体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来评价。96-99分定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是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则有明显运动障碍;若低于50分则为严重运动障碍。

1.4数据分析所有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Kappa统计学软件来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用x2来检验,以p

2结果

经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上升,但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突然但恢复慢的中老年脑血液循环障碍性多发病和常见病,包括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偏瘫、吞咽能力低下等后遗症常会因预后效果不理想而发生,常会打击到患者的机体和精神。老年人因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也衰退。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摆放适当的、进行良好的康复训练等。肢体的功能训练对大脑的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发挥脑组织的修复,促进病灶周围的脑细胞代偿和重组,适当的是下一步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适当的可以使肢体处于动能位置,可以使患者感觉舒适,起到预防肢体痉挛和压疮及肩关节的脱位等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功能再训练,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塑原理是康复治疗的依据。卒中后患者因较少与外界进行交流,会出现意志消沉、信心不足、情绪低落、自责的念头,一直处于压抑的环境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疑会降低。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务人员不断向患者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肢体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肌肉废用性狠琐、关节僵硬,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为取得最佳的疗效,医务人员还要从多方面对患者予以心理安慰与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及时向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这有利于其及时调节病中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护理会增强患者治疗的康复欲望和信心,对治疗充满信心,患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轻易暴躁等。分级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当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参考文献

[1]庞小萍,莫显娇.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1):144-145.

[2]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21-22.

[3]季淑凤,朱慧,何晓葳.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03):226-227.

[4]黄云兰.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2(35):14-15.

康复护理能力篇5

[中图分类号]R7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3(a)-0195-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ontheactivitiesofdailylivinginpatientswithacutemyelitis.methods72patientswithacutemyelitis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october2015tooctober2016astheobjectofstudyand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36casesineachgroups.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care,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earlyrehabilitationcare.Beforeandafternursing,Barthelindexwasusedtoevaluatethelivingactivityandqualityoflifeofthepatients.theabilityofdailylivingactivities,thestrengthofbothlowerlimbsandthequalityoflife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ofpatients.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activityofdailylivingbetweentwogroupsonadmission(p>0.05).theabilityofdailyactivitiesoftwogroupswhenoutofthehospitalwasbetterthanthatonadmission(p

[Keywords]acutemyelitis;earlyrehabilitationcare;activitiesofdailyliving

急性脊髓炎是一?n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为感染后诱发,少数在疫苗接种后发病,高发期为冬春和秋冬相交时,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会出现发热、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症状。急性脊髓炎起病急,在数小时内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以自主神经障碍、运动障碍以及感觉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青壮年,严重影响患者的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急性脊髓炎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较多并发症,因此应予以相应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脊髓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将常规护理作为对照,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特将急性脊髓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7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神经病诊断学》中有关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7~51岁,平均(39.31±3.72)岁;病程26~42d,平均(34.22±2.52)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10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8~50岁,平均(39.45±3.67)岁;病程27~41d,平均(34.26±2.54)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以富含营养、清淡、易消化的新鲜蔬果为主,多饮水和减少进食产气食物。对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定时帮助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2~3次/d,训练患者定时排便和膀胱排尿功能,对于存在便秘情况的患者给予开塞露,定时清洁患者的会阴部和尿道口。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可用温水泡洗手脚。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①心理护理:患者由于活动受限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性,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

②肌力锻炼:由专业医护人员使用双手对患者的患肢从上到下进行推拿,并对肩关节、肘、腕等部位进行揉捏,一只手将患者的腕部托起,另一只手捋其手指,5min/次,下肢肌肉、踝、膝、髋关节等部位使用相同的手法捏拿,20min/次,3次/d。

③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被动屈伸肢体各关节,同时进行内收和外展活动,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速度,避免肌肉和韧带受到损伤,将活动范围逐步扩大,20下/次,4次/d。

④卧位练习: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身体的移动和翻身训练,指导患者通过举杠铃动作锻炼上肢肌肉和背部肌肉。

⑤坐位训练:在患者的肌力恢复至Ⅲ级后,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双手支撑到双手离床,由医护人员全程陪护患者进行训练,并予以保护。在进行平衡能力训练时,指导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放置在平放后的双脚膝部,保持静态平衡动作,之后进行动态平衡训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Barthel指数[1]:对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百分制形式表示,以得分高为优势。

②双下肢肌力[2]:0级为无肌力;Ⅰ级为肌肉可收缩,但关节活动不行;Ⅱ级为肌肉可使关节轻微进行活动;Ⅲ级为可小幅度抬离床面,对地心引力的作用无法对抗;Ⅳ级为肌肉能带动关节进行较大幅度的活动;Ⅴ级为肌力处于正常状态。

③生活质量:应用美国医学院研究所制定的生活质量量表[3]评估急性脊髓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百分制形式表示,包括躯体活动、精力、情绪反应、疼痛、睡眠、社交、健康变化七个维度,每一项的分值为0~100分,以得分高为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后双下肢肌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4],病变常局限于脊髓的数个节段[5],以周围淋巴细胞显著增生、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髓鞘肿胀和脱失、轴索变性等为主要病理改变[6],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急性脊髓炎的早期表现为脊髓休克[7-8],导致患者下肢瘫痪,影响生活自理能力[9],针对此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并予以早期康复护理,避免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

常规护理采取健康教育、饮食护理、排便功能障碍护理、皮肤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急性脊髓炎患者早日康复。

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根据急性脊髓炎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10],以患者的年龄和恢复程度为准选择相应的锻炼量及速度,可防止过分牵拉、损伤肌肉和韧带[11]。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康复信心的建立,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担忧、焦虑等情绪,可提高患者的治疗和康?脱盗芬来有?[12];早期康复训练主要以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锻炼为主,能够使患者的肢体循环和肢体功能得到改善[13-14],避免关节和肌肉出现挛缩的情况,逐步恢复坐、平衡、站立以及行走等方面的能力,防止加重病情和出现新病变[15],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康复护理能力篇6

关键词:脑损伤三级康复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5-01

脑外伤和脑出血是脑损伤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脑损伤的幸存者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而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脑损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要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根据我国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经验,凭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的概念,对35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康复效果满意,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脑损伤患者70例(脑外伤和脑出血)。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康复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5岁~65岁;脑挫裂伤1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0岁;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1例。两组病人随机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高压氧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护理和训练,仅由家人及护工帮助锻炼。

1.2.2康复组。除常规临床治疗外,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及康复疗法。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及时地介入康复疗法,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更是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一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发病后第1个月末,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二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随着病程延长,病人的体能逐渐改善,由神经科病房转入康复病房继续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转换、轮椅转移、坐卧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同时进行进食及穿衣等床上aDL训练、如厕训练、并发症护理、膀胱直肠训练、心理护理。三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第4个月初至第6个月末。康复医院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而患者继续在家庭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士定期上门指导,对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训练给予帮助,教会病人如何自我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适应患者的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家属或护工采取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教,并由他们完成每周其余部分训练活动。两周上门1次,直到6个月末随访结束。各康复阶段具体内容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指导。

2结果

我院对70名患者进行为期7至11个月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index评分)在治疗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虽然在医院在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二级康复,康复组出院后进行三级康复,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变化时,康复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康复护理能力篇7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体位改良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采取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进行研究。140例患者可分为两组,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2.36±12.3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9.96±13.2)分,对照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1.03±9.3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8.59±13.25)分,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腰椎退行性采取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联合体位改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护理能力篇8

【关键词】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34-02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thompsonHJ,weirS,RivaraFp,etaL.Utilizationandcostsofhealthcareaftergeriatrictraumaticbraininjury[J].J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Lindenma,mcClureJ.thecausalattributionsofnursingstudentstowardadolescentsurvivorsofbraininjury[J].nursingResearch,2012,61(1):58.

[17]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康复护理能力篇9

1康复锻炼对骨科病人健康恢复的重要性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3]。护士是医师治疗后病人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病人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病人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人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导致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使病人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的发展状况不均衡,医院的等级差别明显,三级医院的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较好,医院及科室能够定期组织讲座,每年选送护理人员进修,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但是,三级以下医院的骨科护理就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师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师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复锻炼工作[5]。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3.4双向引入,提高素质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较短,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提高素质,让高年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康复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康复护理能力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伤、交通事故、职业病等呈成倍上升趋势。如何提高上述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从事康复医学的我们更要使病伤残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和工作能力,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护士的基本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保存生命、减轻病痛和促进康复。这不但阐明了护理工作在康复中的重要职责,而且清楚地说明了护理工作在康复中的重要地位[1]。

康复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理念,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康复整体护理,是康复护理和整体护理有机结合的产物。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术,来满足病伤残患者在日常生活、心理、躯体、安全、卫生、预防、舒适、运动、学习等方面的需要。现将开展的这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的相关体会简单介绍如下。

转变观念,强化康复护理意识,明确康复护理目标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康复的全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为了适应全院康复事业的发展,全院护理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外,还加强康复医学理论的学习及康复护理技术的培训,更好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延续、完整的康复护理[3]。

另一方面做好康复护士角色的转换。康复护师(士)除具有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康复护理的特殊技能,并协助、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等各种康复训练,执行医嘱,密切配合康复治疗师(士)的工作,帮助和督促患者完成康复治疗计划。康复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护理观念,将一切为患者所做的“替代护理”变为指导患者利用残存的功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即“自我护理”。

为完成此项任务,明确康复护理目标。这些目标包括:①巩固和保持患者现有的功能;②预防进一步的损伤;③帮助患者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④促使患者发挥潜能,鼓励和教育患者进行自我护理;⑤采取有效方法对患者进行帮助;⑥帮助患者家庭正确对待目前的处境,并进行必要的帮助,自始自终注意基础护理。

为了达到以上康复护理目标,必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对康复护士进行康复医学及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

以康复实践为主,采用讲座、技能培训、自学、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进展,提高本院康复护理技术和科研水平。以专业培训为重点,以功能康复为目的,以基础护理为依托,以健康教育为方向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护士必读》基础护理部分、《急救程序》、《人体解剖学》中有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等部分)、18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康复护理理论;康复护理技术及康复护士的各班职责、相关护理工作制度等。平时以抽查、季度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教育护士爱岗敬业,爱院如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加上好的康复护理技术以顺应医院康复事业的发展要求。

开展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

每一项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作为依据,每一种疾病均有一套完整的康复护理方案。在实践中,总结制订了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程序。

康复护理程序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步骤,有计划的、系统的实施康复护理服务,并制定了康复患者住院流程及一套整体康复护理表格:包含入院评估表(一)、入院健康教育表(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三)、康复护理计划表(四)、出院健康教育表(五)。有条不紊地围绕患者的康复内容开展整体护理并贯穿于对患者护理的全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我院护理工作的效应,充分体现我院专科护理的特色,为康复护理向整体性、科学性、创造性发展的迈进打好基础。

加强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

团队的协作精神是康复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目前康复医学处于发展阶段,更应该发扬与加强团队精神建设,改善科研基础机构,开展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科研合作项目,共享资源;加强对康复医疗日常工作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完善统一量化的康复评价标准。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工作在各部门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还可以促进残疾患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因此,护理工作在发扬协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和运动、作业、理疗、心理、言语、职业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掌握沟通的技巧

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除了要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其包括崇高的理想、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坚强的意志和善于沟通的技巧。不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性特征差异如何,都应按照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4]。

掌握沟通的技巧是整体护理实施的重要环节。与患者交谈,应在合适的环境、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多采用开放式谈话,如:“哦,头痛,怎么个痛法,什么时候开始的”,交谈中,不随意插话或打断患者的谈话,集中注意力,及时反馈等。倾听是护理人员对于对方作为整体的人所发出的信息进行整体性接收、感受和理解的过程[5]。

讨论

现代护理工作领域的扩大,内涵的深化,促使了康复护理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护理过程中逐步应用,护理人员与社会、伤、残患者间关系中的新变化,护理模式的新发展给康复护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专科康复医院,应努力提高康复护理人才的素质,抓好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向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教育模式发展,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并将康复知识的考核与护理职务评定、考核结合起来;此外,呼吁专科学校应尽早将康复护理教学搬上讲台,规范康复护理的教育。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自身应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扎实的康复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康复护理专业知识,对病伤残患者进行残余功能训练,预防继发性残疾,并站在专业的前沿及时吸纳国内、外康复护理发展水平的新技术、新知识,为伤残患者的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全面康复作出贡献。康复医学有美好的未来与广阔的前景,对每个康复工作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有责任与其他专业医务人员,甚至是全社会,共同为功能障碍者创造一个优良的康复环境,让躯体功能水平尽最大限度地提高、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用于面对残疾,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使得患者“伤而不残,残而不废”[6]。康复护理人员应不断发展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在康复医学的内涵建设,立足现实、团结奋斗,迎接康复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陈仲武,主编.康复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朱红,孙冰,主编.全科护士实用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蔡文智,刘玉梅.康复护士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7,32(9):541-542.

4胡佩诚,主编.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