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26

儿童保健职责篇1

一、基本情况

区面积752平方公里,辖区内共10个乡镇、2个街道、179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约42多万人,其中0-6岁儿童约3万人。全区现有9个区直医疗卫生单位(医院、平民医院、华侨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新农合管理中心、消杀站),10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1个村卫生所。区妇幼保健院编制40人,现有在职人员32人,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妇幼保健人员26人,村级妇幼保健人员215人。

年我区上报总人口数为428698人,出生数为4136人,出生率9.65‰。其中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96.1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69%;6个月母乳喂养率94.15%;5岁以下儿童死亡上报27例,死亡率为6.53‰;婴儿死亡上报20例,死亡率为4.84‰;新生儿死亡上报15例,死亡率为3.63‰;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为0。

通过贯彻实施“一法两纲”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新“两纲”要求,目前我区儿童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妇幼保健人员不足;2、服务意识不够强,儿童保健观念滞后;3、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的目的和指标

通过实施规范儿童系统保健管理项目,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加强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规范化建设,加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0-6岁儿童系统保健服务管理,提高儿童系统保健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完成“两纲”妇幼卫生目标。

具体工作指标:

1、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达95%以上;

2、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

3、高危儿筛查率3%以上;

4、高危儿管理率100%;

5、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9‰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

7、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

8、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降低到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9、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10、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100%;

11、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

12、出生缺陷发生率8‰以下;

1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1‰以下;

14、区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5%以上;

15、区级医疗机构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85%以上。

三、项目的组织领导

成立区规范儿童系统保健管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有关部门安排人员组成,负责项目活动的具体实施。

四、项目的职责分工

(一)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区妇儿工委办职责: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出有关政策及措施,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调研,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级妇联做好相关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区财政局职责:为做好项目执行提供资金保障。区教育局职责: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组织开展师生健康体检、安全防范、疾病防治工作。区民政局职责:把好婚前检查关,开展贫困儿童民政困难救助。区人口计生局职责:重点掌握流动人口对象,及时了解流动人口服务对象的流向。区卫生局职责:(1)管理本辖区内的儿童保健工作,负责制定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2)抓好各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建设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3)组织区围产协作组对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监督评估工作;(4)向广电中心和报刊等新闻媒体提供宣传和公益广告内容。区广电中心职责:每月免费播出一期有关儿童保健知识,结合有关事例,定期开展儿童保健方面的宣传。区公安局职责: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保护权,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分工

1、区直各医院:

(1)按照《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要求,设立高危孕产妇门诊,由主治以上医师负责诊治,接受基层高危孕产妇的转诊,重度高危孕产妇须由副主任以上医师诊治,按规定完成好填写孕产妇系统保健卡,分娩后应及时完整记录孕管卡的分娩情况,并立即将出生信息录入电脑,将孕管卡寄到区妇幼保健院或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便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产后访视。发现危重孕产妇擅自离院,应立即通知区妇幼保健院协助跟踪追访。

(2)建立多学科参与的产、儿科危重病人抢救小组,负责院内外重症孕产妇、儿童的抢救,危急重孕产妇应由医务科上报区卫生局。

(3)协助区卫生局开展围产协作组活动,协助卫生局做好产科质量检查及产儿科人员业务培训学习、业务技术指导等工作。

(4)积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5)区医院要建立孕产妇救治中心和niCn病房,负责接收全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儿童的抢救工作,降低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区妇幼保健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1)按照《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等有关规定,负责全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业务领导。

(2)协助区卫生局组织开展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和助产技术质量检查。

(3)每季度召开妇幼保健工作例会,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学习。

(4)协助区卫生局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做好全区孕产妇系统保健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的督导考评工作。

(5)做好全区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按照《省孕产妇系统管理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免费为孕产妇提供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服务,主动与村(居)、妇联和计生等部门联系,尽早发现辖区内育龄妇女孕情,及时建立孕管卡,督促其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前筛查,负责高危孕产妇筛查、评分及专案管理。

(2)承担辖区内儿童系统保健工作,按照《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的要求,为7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儿童健康体检、生长监测、营养评估和健康教育等保健服务。负责高危儿筛查及专案管理。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详细情况,完成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统计、上报和反馈。

(3)每季度召开一次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会,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学习等。

(4)对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资料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5)区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省《托幼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做好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6)做好本辖区流动人口(包括外地流入和本地外出)0~6儿童的调查、摸底、追踪、随访工作、流动人口迁入迁出的登记、委托管理备案和保健信息交换,做到资源共享。

4、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1)积极主动与村(居)、妇联、计生等部门联系,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孕妇到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承担本村(居)妇幼保健工作,掌握村(居)孕产妇数、出生数、儿童数,协助调查村(居)孕产妇、围产儿、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等有关线索数据收集,按规定上报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协助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3)协助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社区进村入户,做好流动人口儿童健康体检的动员,引导其自觉接受妇幼保健服务,提高流动人口儿童家长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

(4)参加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的妇幼卫生工作例会。

五、工作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按照工作目标要求,落实增加财政投入,改善三级卫生保健机构的儿保基础设施,区妇幼保健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儿保科和儿童保健规范化专用门诊,配齐儿童保健各项基本设备,确保儿童保健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2、加强儿童保健队伍建设。一是配齐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人员,区妇幼保健院配备4名以上儿保医生,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3名儿保医生,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妇幼保健员;二是要加强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举办乡村妇幼保健人员培训班,安排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参加省妇幼保健院举办的儿保医师培训班学习,区妇幼保健院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业务督导,促进儿童保健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3、加大儿童保健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发放宣传手册及上街开展义诊咨询等活动形式,广泛开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和妇幼卫生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4、加强围产协作,加强产儿科建设,加强急救设备、药品配备。要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通道,提高抢救能力,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5、拓展服务项目,转变服务摸式。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以保健促临床,从院内走到院外,进村入户,从疾病预防扩展到儿童生理、心理保健,广泛开展母乳喂养宣传、健康体检、生长监测、营养评估、五官保健、心理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6、加强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管理服务。流动人口儿童保健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各街道、村居委会保健人员要配合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完善流动人口儿童的基本资料,加强流动人口儿童保健宣传,让流动人口儿童得到基本卫生服务,提高保健覆盖面。

7、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儿童保健档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应与村、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员联系,做好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的信息管理工作。掌握流动人口基本资料、服务指标和生命指标。凡常住一年以上非本地户籍人员可列入常住人口统计范畴,按照市儿童保健常规开展保健工作。

8、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儿童保健质量。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对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业务指导,责任到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考核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项目达标。

儿童保健职责篇2

妇女儿童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的健康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保护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此,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__-20__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xx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__-20__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__-20__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__-20__年)》,以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农村妇女儿童和特殊人群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我县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筹资机制,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科学、持续地发展。

(三)建立能够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的三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到20__年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采取"稳步推进、确保重点"的工作原则,在五年时间内,全面提高我县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一是确保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0万、6‰和7‰以内;二是重点保障出生缺陷发生率到20__年控制在2%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控制出生缺陷为主要目的的三级筛查工作,确保救助工作的落实;三是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到20__年我县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行动措施和工作目标

(一)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实行部门领导承诺,逐级落实责任,实施有效评估。

2.加强助产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我县危重孕产妇、婴儿抢救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危重孕产妇和婴儿抢救绿色通道,保障母婴安全,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3.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天津市母儿保健手册",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99%,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8%;加强高危孕妇的专项管理,高危孕妇管理率达100%。

4.加强执法监督,打击和取缔非法开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的行为。

5.加强对外来人口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服务。

(二)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充分利用"孕前检查"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1)做好孕前传染病检查,检查率达到90%。

(2)启动孕前叶酸增补项目,发放率达90%。

(3)启动孕前健康教育项目,普及率达90%。

2.突出重点人群管理,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二级预防。

(1)继续做好产前筛查,筛查率达90%。

(2)启动出生缺陷高危孕妇综合管理项目,干预率达95%。

(3)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扩大儿童先天疾病筛查和干预范围,有效减少儿童智残、听残、视残、肢体残和儿童死亡,提高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功效。

(1)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率达95%;对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患儿救助率达100%。

(2)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筛查率达95%;同时在聋儿佩戴助听器救助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耳蜗手术救助项目,救助感音神经性聋儿,救助率达100%。

(3)启动新生儿白内障筛查干预项目,20__年达到90%,病患儿童干预率达100%。

(4)启动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干预项目,到20__年筛查率力争达90%,干预率达100%。

(5)启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筛查率达90%。

(三)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启动控制剖宫产项目,剖宫产率下降到40%以下。

2.启动育龄人群和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覆盖率达到90%;加强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率达到95%,人工流产后保健服务的覆盖率达到85%,人工流产下降1/4。

3.做好传染病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工作,降低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妊娠妇女乙肝、梅毒、hiv的检测率达90%以上,梅毒检查阳性的妊娠妇女的治疗和随访率达95%,感染梅毒产妇的新生儿治疗和随访率达95%,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小于0.5%。

4.启动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项目,控制妇女生殖道感染,降低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死亡率,到20__年妇科病普查率达80%。

5.启动儿童六龄齿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干预率达90%。

6.启动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健康促进干预项目,将血压列为儿童体检常规项目,对肥胖和高血压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干预率达90%。

7.启动儿童心理行为干预项目。

8.启动儿童视力保护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xx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副县长杨霞同志任组长、县卫生局局长杨百成、县

妇联主席田淑敏、县国动委综合办秘书陈军同志任副组长,宣传部、妇儿工委、卫生、财政、计生委、教育、民政、公安、广电、物价、残联、劳动、工会、红十字会、体育及乡镇主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由卫生局副局长董志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把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明确具体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做好组织实施与绩效评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确保《行动计划》相关工作指标的完成。县政府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和各职能委局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指导新闻媒体,针对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宣传报道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妇女儿童卫生工作的成果、经验及重大活动的相关信息。

2.县妇儿工委负责《行动计划》的社会宣传、组织发动、项目评估工作,研究制定有关宣传教育规划、健康促进和年度计划,负责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协调,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负责有关宣传材料的编制和印发。

3.县卫生局负责实施《行动计划》项目,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协助制定宣传文稿,参与宣传活动。

4.县财政局负责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做好资金保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管理工作。

5.县人口和计生委负责做好出生缺陷高危孕妇综合管理工作,广泛开展育龄人群、青少年的孕期和生殖健康教育,做好孕妇信息搜集和反馈工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叶酸增补工作。

6.县教育局负责在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配合卫生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在校儿童的项目检查,改善儿童健康状况。

7.县民政局负责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孕前保健以及孕前传染病检查工作,对婚姻登记人员开展叶酸增补工作的宣传,并做好相关救助工作。

8.县广播电视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行动计划》的社会宣传和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

9.公安xx分局负责提供我县常住和外来人口资料,维持稳定的医疗及公共卫生环境。

10.县物价局负责对助产技术收费标准严格监管,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涨价。

11.县红十字会负责为妇女儿童健康提供募捐支持,参与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活动。

12.县残联负责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缺陷儿童的救助、相关干预和儿童致残疾病筛查的相关支持。

13.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医疗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有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14.县总工会负责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女职工健康体检工作。在女职工中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15.县体育局负责根据妇女儿童生理和年龄特点,开展适合妇女儿童的健身体育活动,提高、改善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6.乡镇政府要体现政府主导,负责辖区《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实的组织、发动、协调等工作。

(二)技术保障

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妇女儿童保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强医疗及预防保健单位职能科室建设,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功能;三是要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网络建设,形成以妇幼保健所为管理中心,以县医院、中医院为技术支撑,以乡镇医院、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妇女儿童保健网络。

(三)经费保障

县、乡人民政府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制定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政策,逐步加大对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经费投入。

五、建立妇女儿童健康工作联席会制度每半年由妇儿工委组织召开一次由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工作联席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了解各单位工作情况,随时解决存在问题。

儿童保健职责篇3

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任务。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意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

《意见》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国务院将适时专项督查《意见》执行情况。

儿童保健职责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后的妇女和不满6周岁儿童(以下称保健对象)的保健服务。

保健对象超出保健服务范围的疾病医治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青岛市和各市、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机关。其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妇女儿童保健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编制妇女儿童保健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

(三)组织开展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和科研活动;

(四)对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五)实施对节育技术的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质量的监督管理;

(六)处理保健机构与保健对象之间的纠纷;

(七)本规定确定的其他职责。

妇女儿童保健的具体管理工作,由青岛市和各市、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妇幼保健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  计划、民政、计划生育、财政、物价、税务、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须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第五条  开展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为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和婴儿出生缺陷率以及妇女儿童常见病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服务。

第六条  妇女儿童享有的保健权利受法律保护。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鼓励妇女儿童参加保健。

本市对怀孕和产后法定产假期以内的妇女及3周岁以内的儿童(以下称重点保健对象),实施重点保健服务。

第七条  妇女儿童保健事业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领导,把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纳入本级政府领导的岗位责任目标,为开展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妇幼保健科研机构,鼓励、支持开展有关教育科研活动。

第二章  保健机构

第八条  青岛市和各市、区设立的妇幼保健所,是具体实施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

(一)参与妇女儿童保健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二)按照分工,负责保健对象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三)承担有关保健服务任务并指导妇幼保健定点单位开展保健服务活动;

(四)培训有关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保健科研活动;

(六)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及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

(七)本规定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医院、卫生院(所、室)、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含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设立的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为妇幼保健定点单位,承担规定范围内的保健服务任务。

对无医疗机构或虽有医疗机构,但不具备条件认定为妇幼保健定点单位的街道和村,由当地妇幼保健所派设机构或确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其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

第十条  妇幼保健定点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与保健服务需要相适应的场所、设备、仪器等设施;

(二)有与保健服务需要相适应的经过专门培训的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符合保健服务要求的安全、卫生条件和措施;

(四)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条件。

各级妇幼保健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认定为妇幼保健定点单位的,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发给妇幼保健定点单位标牌和证书;其标牌须悬挂在该妇幼保健定点单位入口处的明显位置。

第十二条  从事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要求;

(二)中等以上医护专业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历;

(三)2年以上临床医护实践;

(四)熟悉妇女儿童保健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身体健康;

(六)本规定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对妇女儿童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有关妇女儿童保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考核,考核合格后发给岗位证书。岗位证书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四条  本规定授权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考核认定,不得从事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

第十五条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的技术鉴定工作,由当地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医学技术鉴定组织负责;未设立医学技术鉴定组织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负责。

第三章  保健服务

第十六条  妇女保健对象常规性保健范围包括:青春期、围婚期、孕期、围产期、产褥期、哺乳期、生殖调节期、围绝经期和老年期。其中围婚期保健须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含男方);孕期、围产期保健须与胎儿期(妊娠28周至出生)保健结合进行。

儿童保健对象常规性保健范围包括:新生儿期(出生28天以内)、婴儿期(出生28天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幼童期(3周岁至6周岁)。

儿童的预防接种可与儿童保健结合进行。

第十七条  为保健对象提供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妇女的围产期、产褥期和儿童的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定期常规检查、监测;

(二)妇女生殖器官防癌普查和儿童常见病预防性检查;

(三)季节性或区域性的流行病、多发病的预防、监测和发病后的调查并作出医学意见;

(四)生理、心理、行为健康和营养、卫生方面的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及咨询服务。

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经与保健对象约定,可以开设家庭式保健病房实施保健服务。

第十八条  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发现保健对象患有超出保健服务范围的疾病,须及时建议治疗;需要提出医学意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保健对象(或其监护人,下同)可以选择就近的妇幼保健所办理保健登记;有工作单位的保健对象,可以由其所在的单位办理集体登记。街道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妇幼保健所做好保健对象的保健登记工作。

妇幼保健所须与经登记的保健对象或所在单位签订保健服务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经登记并按规定缴纳保健保偿费的保健对象(含减免费的),由当地妇幼保健所发给《保健手册》。《保健手册》中应注明保健对象参加的保健项目和内容。《保健手册》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一条  持有《保健手册》的保健对象,享有规定项目和内容的保健服务;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必须按规定的项目和内容提供保健服务,每次进行保健服务后,由保健医生在《保健手册》上填写所提供的保健服务内容,并签名后交由保健对象保存。

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每次对保健对象提供保健服务后,须将保健服务内容填入保健服务卡,并经保健对象签名后留存。

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未按规定项目和内容为保健对象提供保健服务的,保健对象有权申请当地妇保健管理机构给予规定标准的保偿费。

第二十二条  持有《保健手册》的保健对象,可以在当地市、区范围内(市南、市北、四方、李沧4区的,在4区范围内)自行选定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接受保健服务;要求跨当地市或4区及崂山、城阳、黄岛区的,由当地妇幼保健所予以安排。

保健对象有权变更所选定的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但须提前30天到当地的妇幼保健所办理变更手续。

属婚前医学检查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妇幼保健所承担。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妇幼保健管理机构,对发生的保健事故或事件,应及时组织调查和处理。保健事故的具体处理办法,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拟定,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  保健经费

第二十四条  妇女儿童保健事业费(含妇幼保健所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修缮投资和科研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用于季节性或区域性的流行病、多发病的预防、监测等费用,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专项申请,同级财政予以核拨。

第二十五条  设立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专项经费。经费来源:

(一)由财政依据分级负担的原则核拨。属青岛市财政负担的,每年按上年度人口人均不低于0.2元的标准核拨;属各市、区财政负担的,比照青岛市财政核拨的标准执行。

(二)本市行政辖区内的企业(含全民、集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每年按上年度该企业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摊入成本。

(三)比照第(二)项提取比例,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从自有资金中列支;属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会商财政部门从相关经费中调剂列支。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按本规定确定给予减、免费部分的保健对象的保健服务开支。

第二十六条  对参加保健服务的保健对象,根据其参加的保健服务项目和内容,由个人一次或按约定分期缴纳保健保偿费。但对所在单位缴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专项经费的妇女保健对象,在其参加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一)项所指保健服务时,减按80%收取保健保偿费;无固定收入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重点保健对象,申请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减收或免收保健保偿费。

保健保偿费收取标准及保偿金额标准,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物价行政管理部门核定。

第二十七条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专项经费和保健对象个人缴纳的保健保偿费,分别由当地市、区和青岛市妇幼保健管理机构收取或委托有关部门代收。

第二十八条  列入生育保险项目的保健服务费,由妇幼保健管理机构从生育保险费用中适当提取。提取的标准由青岛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劳动、物价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制度的,应将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有关经费一并纳入安排。

第三十条  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资捐助,发展妇女儿童保健事业。

捐资捐助者可以同等享有本规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第三十一条  用于妇女儿童保健事业的各项费用,由当地市、区和青岛市妇幼保健管理机构设立专户储存,统筹安排用于妇女儿童保健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青岛市和各市、区妇幼保健管理机构每季度应与各有关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进行一次保健服务费的结算、划拨。

第五章  奖惩

第三十二条  执行本规定,在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十三条  刁难、阻碍保健对象接受保健服务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成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考核认定而从事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处以500元至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逾期不缴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专项经费的,由妇幼保健管理机构责令补缴,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

第三十六条  截留、挪用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妇女儿童保健费用的,由其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妇幼保健所或妇幼保健定点单位降低服务标准,损害保健对象利益,或者造成保健责任事故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轻重,责令停止保健服务,或取消其定点单位资格。对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由其主管部门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妇幼保健管理人员违反本规定,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儿童保健职责篇5

1儿童综合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

儿童综合服务项目(integratedchilddevelopmentservices,缩写为icds)于1975年开始推行,当时政府面对儿童死亡率、营养不良和受教育不足等众多问题,考虑到将营养、健康以及教育等基础儿童保教服务综合起来进行实施,可能会比实施单一服务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经过小范围实验后,icds项目逐步向全国推行。该项目不仅把6岁以下儿童作为服务对象,还将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其他弱势群体如孕妇、哺乳期的母亲、缀学少女、15-45岁妇女等纳入服务范围,通过全方位的干预来促进儿童成长。

icds项目的主要目标有五个:改善6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水平;为儿童心理、身体和社会性的适当发展奠定基础;减少儿童的死亡率、发病率、营养不良和辍学的发生率;实现各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与贯彻以促进儿童的发展;通过适当的保健和营养教育,提高母亲照料儿童正常的健康与营养方面需求的能力。

项目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向怀孕和哺乳的妇女及6岁以下儿童提供营养补充;向所有6岁以下儿童、怀孕和哺乳妇女提供免疫和健康检查服务服务对象与提供者与免疫项目一致;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咨询服务,尽早发现其健康问题及身体和智力上的缺陷,并建议有问题的儿童和妇女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为3-6岁儿童提供幼儿教育;向参加项目的所有15-45岁的妇女提供健康和营养教育。

icds项目服务实施平台主要为安格瓦迪中心(anganwadicentral),这种中心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基本上在每个居民集居地都有覆盖。安格瓦迪中配有一名工作者,大一些的安格瓦迪还有一名助手协助工作者,她们大都是当地接受过教育的妇女,经过申请及职前培训后进入到其中工作。她们是icds项目最基层的服务者,既要负责发放营养补充的食物、开展教育活动,还要协助健康工作人员实施免疫、健康检查服务,同时要记录中心的运营情况、服务对象的成长状况,并定期上交上级检查。①

2保证儿童综合服务项目有效实施的各项措施

2.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icds项目是由印度中央政府支持、各邦区政府管理实施的项目,从纵向看,它是由中央、邦区、地区、片区和村落分级实施,从横向看,由于项目服务的多样性,它又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合作,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妇女和儿童发展司是主要负责部门,同时社会福利部、农村发展部、部落福利部和卫生部等机构也在参与其中。

对于这样一个多级、多部门共同推行的项目,在管理、组织上都存在相当的难度。在项目推行之初,印度政府就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如规定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妇女和儿童发展司是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免疫、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由健康与家庭福利部的公共健康司负责,国家公民合作与儿童发展协会负责全面培训项目工作人员,而安格瓦迪工作者也有更细致的工作职责。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同时在实施中对管理体制不断完善,icds项目在实施中得到了较好的组织保障。②

2.2加大财政投入,推进项目不断扩展

icds自1975年启动以来,作为印度政府发展幼儿保育和教育的重要项目,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在2005-06年度以前,icds项目中除了营养补充投入由各邦政府负责外,其余各项支出均由中央政府投入。中央考虑到一些邦资源不足、发展落后的情况,在营养补充投入中给予邦部分支持,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在历个国家五年发展计划中,都指出国家要对icds项目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提高其财政投入。如十一五计划就指出:“十一五”计划不仅要使icds得以普及,同时还要找到能顾及0-3岁幼儿的方法。在十一五期间,印度政府将在财政预算中对icds项目投入4440亿卢比,相比上一个五年计划的1039亿卢比,增幅不少。③

政府在投入中除了要保障正在运行的具体项目的实施,如物质的正常供给、工作者工资发放等,同时为了项目的普及,还要对新项目给予一定的投入。在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数增加的同时,政府面对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2.3加强项目工作队伍建设,实现项目有质量的实施

安格瓦迪工作者和助手是icds项目中具体服务的实施者,虽然她们不是正式的教职员工,但她们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所在,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工作队伍的建设,在待遇和培训方面加以重视,确保建立一支稳定有质量的工作队伍。

在工资待遇方面,政府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作者的工资做出不断的调整,工作者基本工资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政府还利用奖金、资助等灵活方式,激励工作者的积极性,如根据工作经验、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工作者子女提供教育资助等。在其他方面,政府还通过为工作者提供统一工作制服、保险等福利措施,对工作者的工作给予肯定,保障他们的相应需求。在培训方面,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项目质量,政府也因此积极加强工作者培训。icds项目培训主要由国家公民合作与儿童发展协会负责,为工作者提供服务前的培训及实习,并且定期安排工作者进行继续课程培训。印度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培训财政投入,使尽可能多的工作者接受培训,同时还对培训体系进行监测评估,确保培训的质量。

3儿童发展综合服务项目成效简评

icds项目自1975年启动以来,实施的项目在不断增多,作为项目服务平台的安格瓦迪在农村、偏远的落后地区更加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因此受益。如从2007年至2010年,icds项目下开展的子项目数由5829个增加到7015个,而安格瓦迪中心数则由84.47万个扩展到136.68万个,期间受益人数也有明显的增多,接受营养补充的6岁以下儿童从5818万增加到7510万,而在安格瓦迪中接收学前教育活动的3至6岁儿童也从3008万增长到了3550万。④

200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印度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了1.58亿,占总人口的15.2%,3-6岁的儿童为6000万,其中只有3400万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然而,在政府部门、志愿者组织、宗教团体和私人机构发起和组织的各类早期教育机构中,由政府支持的icds项目提供的保育与教育,为印度儿童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注释

儿童保健职责篇6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全市妇幼卫生工作会议。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对全市妇女儿童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为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各级卫生机构为提高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做出的有益实践表示由衷的感谢!

刚才,金局长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我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两规划”)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并对今后全市卫生系统妇女儿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希望今天参会的各单位,各部门认真贯彻,抓好落实。

市卫生局作为市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之一,是我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妇女儿童健康领域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主体。截止2010年底,全市妇女儿童健康领域的各项目标省级终期目标达标率为100%,市级终期目标除个别指标外也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在《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轮两规划”)实施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妇女儿童与健康领域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一、“两规划”的实施背景

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这对促进性别平等和各国妇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首次颁布了妇女和儿童国家发展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是实施北京《行动纲领》、全面推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在《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1995—2000年)》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中国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l—2010年)》。于201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制定了本部门的纲要实施方案和本地区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为了缩小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期反应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国家高度重视对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工作,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对妇女儿童发展数据建立了监测评估体系,定期进行统计指标分析和评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均建立了妇女儿童状况监测统计制度和评价分析制度。各级统计部门不断改进统计方法,增加分性别统计指标,性别统计体系和监测制度不断完善。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政府负责全国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制定和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开展妇女儿童工作和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工作等。国务院妇儿工委的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33个部门。目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和县(市、区、旗)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机构,由同级政府负责人领导。各级妇儿工委逐步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制度,督促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

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由30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分别承担着“本轮两规划”中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社会保障、妇女与环境、妇女与法律、儿童与福利、儿童与社会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等领域目标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是政府妇儿工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以“两规划”的实施为主线,开展妇女儿童工作。

二、“上轮两规划”达标情况

《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涉及六大领域37项重点指标,已达标28项,未达标9项,达标率为75.7%,其中妇女与健康领域中城市、农村婚检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未达标;《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涉及四大领域,36项重点指标,已达标34项,未达标2项,达标率为94.4%,其中儿童与健康领域中城市、农村婚检率,合格碘盐使用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未达标。

三、“本轮两规划”实施意见

妇女承担着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使命,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是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跟基,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的健康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提高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实施好“本轮两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妇女儿童事业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妇女儿童事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把握妇女儿童工作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精神上来,从全局工作出发,切实把做好妇幼卫生工作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2月25日,“本轮两规划”已由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在“本轮两规划”中,妇女发展规划共有七大领域,儿童发展规划共有五大领域,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本轮两规划”均将健康作为第一领域,分别从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控制妇女儿童疾病、改善妇女儿童营养状况、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5个方面提出了设置的主要目标,策略措施。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妇幼卫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健康工作,切实加大“本轮两规划”实施力度,确保妇女儿童与健康领域中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领导,密切协作,加大妇幼卫生工作力度

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是实施妇女儿童规划的主体,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本生也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一直以来市卫生局主动支持和配合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工作,严格按照规划的目标进度、责任分工开展工作。在“本轮两规划”实施中,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领导,找准妇女儿童工作与卫生部门工作的结合点,全面推进我市妇幼卫生事业与妇女儿童事业的同步发展。

1、要认真贯彻落实袁占亭市长在今年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上的指示。2012年2月15日,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2年)》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上,市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参加了审议。市长袁占亭同志要求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两规划”的必要性。他说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制定实施“两规划”,对保障男女平等发展和儿童优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规划”中的相关指标要注意和全市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应当真正体现为妇女解难事办实事的宗旨;要制定“两规划”实施意见。袁市长指出十年的规划周期太长,要将10年的发展目标分为前5年和后5年两个阶段,制定贯彻落实“两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兼顾当前和长远,按年度对目标进行分解,确保“两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坚持将妇女儿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2、要加大全市妇幼卫生工作力度。多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妇女儿童规划指标监测评估数据对此给予了有力的支撑。今后要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社区和农村妇幼卫生经费和技术力量投入,改善基层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队伍建设,坚持妇幼保健机构的公益性质,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

3、要加大与妇儿工委配合力度。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协调议事机构责任重大,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之一要责无旁贷地履行好职能,把促进妇女儿童与健康领域各项目标的落实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认真研究、解决妇女儿童与健康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年终要向各级政府妇儿工委报送本部门年度实施规划的总结,使妇儿工委及时了解和掌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落实规划的情况。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扩大妇幼卫生工作重要性的社会知晓率

儿童保健职责篇7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部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儿童保健职责篇8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全市实施新两纲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实施纲要的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动员各级、各部门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形成实施纲要的强大合力,确保纲要各项目标的完成,以此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一简要汇报。?一、前段实施新两纲情况的简要回顾?自2001—2010年延州妇女发展纲要和延州儿童发展纲要实施以来,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各成员单位围绕两纲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形成了实施纲要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了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市里及时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乡镇、市直大委也都相应地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围绕市政府颂布的新两纲的全面实施,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制定下发了纲要目标责任分解意见,并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各乡镇和市直各成员单位也根据任务指标和职责分工,及时制定了本单位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把任务指标层层进行分解,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为了切实加大实施力度,最近,我们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纲要监测评估领导小组、检查组和统计监测组,从运行机制上进一步保证了新两纲的顺利实施。?(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作为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两纲的宣传。亠是利用节日宣传。充分利用三八节、六一节、《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纪念日等有利时机,通过举办三八节、六一节庆祝活动、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系列活动,组织儿童才艺大奖赛、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和新两纲的目标、任务等,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二是利用宣传月宣传。把每年的三月和六月作为实施纲要宣传月,通过上街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婚姻法小册子、发放两纲宣传资料等形式,使两纲深入人心。三是通过媒介促宣传。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常年开设《巾帼风采》、《家教园地》、《妇幼保健》等专栏,宣传“九五”纲要取得的巨大成绩及新两纲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今年三八节期间,在电视台、延州日报集中宣传第三届延州巾帼十杰、巾帼岗位明星,宣传她们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的突出成绩,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了两纲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两纲目标的落实。?(三)坚持齐抓共管,推动纲要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重。纲要实施中,我们依靠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实施,重点抓了妇女儿童教育、保健、参与、维权四大系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教育工程。就是多渠道、多层次抓教育,全面提高妇女儿童文化科技素质,从根本上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进步与发展。2002年底,全市3—6周岁学前儿童入园率城市、农村分别达98%和85.2%。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实施,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在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77%。城乡妇女接受实用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89%的城镇职业妇女接受了职业培训,80%以上的农村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有6832名农村妇女获得了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职称,其中276名妇女获得了中级职称,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保健工程。就是抓好妇幼卫生保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全市共有26家爱婴医院、22所乡、镇妇幼保健机构,完成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建设。全市乡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达27所,进一步加强了全市妇产科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壮大了妇幼卫生队伍。充实健全并不断完善了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孕产妇管理得到加强,妇女享有良好的生殖保健服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新法接生率、农村住院分娩率等大幅提高。到目前,全市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1.0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6.73‰,低于(上级市)市平均水平,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已全面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参与工程。就是抓好妇女就业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和参政能力。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加强了对女干部的培养和提拔重用。到目前,全市机关女干部达到341人,市级班子中,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各配备了一名女领导干部,市直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达到45%。市、乡两级人大女代表的比例分别为23.3%和24.4%,政协女委员的比例为24%。女党员、女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有女党员7534人,占党员总数的11.43%,2002年来新发展女党员356人,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21.04%。妇女劳动就业和特殊保护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妇女就业比例稳中有升,就业领域逐步拓宽。到目前,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中女职工23311人,占职工总数的42.3%。加快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制度的步伐,进一步做好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工作。从去年8月份至今,全市共征缴生育保险费280万元,为898名女职工支付了生育保险金230万元。?四是维权工程。就是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市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和规定。各级都围绕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市妇联开展了“优秀妇女维权岗”创建活动。积极落实《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进行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大检查和禁止使用童工大检查,特别是加大了乡镇街道、村办和民营经济企业的检查力度,切实保证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总之,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实施两纲取得了较大成就。这首先得益于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支持,同时也是妇儿工委全体成员密切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各位成员以及所有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形势,两纲实施工作还有不少差距:妇女参政比例偏低,农村妇女进“两委”比例偏低;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教育、人身权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事关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问题,都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以解决。?二、下步实施纲要的主要任务?今年是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动阶段性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下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阶段性监测评估,希望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意义。延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制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按照我市“十五”计划和省、(上级市)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今后10年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战略上、政策上构建了妇女儿童新的发展平台。《延州妇女发展纲要》涉及妇女与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教育、健康、法律、环境6个领域38项目标,《延州儿童发展纲要》涉及儿童与健康、教育、法律、环境等4个领域18项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因此,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妇女儿童的进步与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妇女儿童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二是要广泛深入地抓好两纲宣传。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行动,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继续增加宣传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纲要要坚持面向社会宣传,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面向广大妇女儿童宣传,提高其自觉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面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长期宣传与阶段宣传相结合。市里继续把每年的3月和6月定为两纲宣传月,统一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平时要利用各种会议、培训、活动等大力宣传两纲,形成宣传声势,做到集中宣传有高潮,经常宣传不断线,引导全社会关心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三是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上一个纲要未达标现在仍未达标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妇女参政、农村妇女进“两委”、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儿童阵地建设方面,仍是两纲的重点难点。要对那些未达指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找出原因,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重点,突出难点,推动达标。另一方面是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全市实施两纲情况看,妇女的参政、就业、妇女儿童的教育、卫生保健、人身权利是两纲中的主要指标,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参与国家和社会事业管理是妇女参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还有差距,有些指标低于(上级市)市平均水平,应作为重点认真加以解决。就业权利是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认真解决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不仅关系到妇女的发展,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做好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失业下岗女工的教育培训,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素质。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落实有关妇女就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下岗女工再就业提供服务,使更多的下岗女工重新就业。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既是妇女自身发展的重点指标,也是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训,把系统化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要继续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打牢基础。深入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妇幼保健是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应继续完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确保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要加强各类企业特别是外资和民营经济女职工劳动保护,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切实保障女职工身心健康。继续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杜绝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以上几个问题既是纲要的主要指标,也是实施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需要各级、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纲要中既定的目标,充分履行职责,不折不扣的抓好落实,推动纲要的深入实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四是认真做好两纲阶段性监测评估工作。监测评估是实施两纲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纲要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搞好监测评估,对于了解掌握妇女儿童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措施,进一步推进两纲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监测评估的内容为妇女发展纲要涉及的妇女与经济、参政、教育、健康、法律、环境六大领域,儿童发展纲要涉及的儿童与健康、教育、法律、环境四大领域的实施情况。其中,妇女参政、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妇女在土地承包中的权益、非法使用童工、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校外教育阵地、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等是检查的重点。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首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搞好阶段性监测评估,为下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做好自查自评工作。最近,(上级市)市专门组织了两纲统计监测培训班,我市妇儿委办、统计局、教育局、卫生局的4名同志参加了培训。这次会上,统计局的李东林科长还要给大家具体讲解监测的一些基本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在进行监测评估的基础上,认真搞好定性定量分析,写出监测评估报告,并将统计监测表和监测评估报告一式两份于9月10日前报市统计局和市妇儿工委办,由市监测评估组和监测统计组进行检查汇总后,9月20日前报(上级市)市妇儿委办。第三,全面做好迎查工作。(上级市)和省分别拟于9月底和10月上旬,采取抽查的办法,对各地实施纲要情况以及阶段性监测评估情况进行检查。监测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要按照市妇儿工委的统一部署和分工,保质保量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上级的检查考核,以此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儿童保健职责篇9

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法为例,该州通过《儿童保护(罪犯登记)法》、《儿童保护(禁止雇佣)法》、《儿童和青少年(照顾和保护)法》三部法律确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首先,对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的个人进行登记,其主要对象是已经判决的罪犯。包括实施了谋杀儿童、与儿童等犯罪行为的一级犯罪的罪犯,包括应当被判处12个月以上监禁的针对儿童或与儿童有关的有伤风化等犯罪行为的二级犯罪。这些罪犯有义务向警察署署长报告个人的相关信息,包括:(1)该人的姓名,包括其现在使用或曾经使用过的其他姓名;(2)该人的出生日期;(3)该人通常居住的每个住所的地址,或在该人通常无固定住所时,一般情况下能找到该人的每个居住地点的名称;(4)在该人被雇佣的情况下其工作性质,雇主的姓名以及工作场所的地址,或者在该人通常无固定工作场所时,一般情况下能找到该人的每个工作地点的名称;(5)该人所有的或通常使用的机动车辆的品牌、型号、颜色和登记号码;(6)该人所实施的使其成为可登记人员的犯罪的性质,包括其被判有罪的法院和每次被判决的日期等详情。

报告义务持续的时间也是做出明文规定的,例如,在登记人员被认定实施了一级犯罪的情况下,视情况不同其报告义务持续10年或15年;在登记人员被裁定实施了二级犯罪的情况下,视情况不同其报告义务持续8年或者12年,等等。警察署署长建立罪犯登记簿,将每个登记罪犯的信息记录在案。通过这样一套做法,保证了曾经有过侵害儿童行为的罪犯得到适当的监控,从侵害源头上做到跟踪和监管。

其次,对与儿童有关的职业制定了雇佣方面的限制性要求。这些职业包括:为儿童提供保护服务的职业;有关学前教育,幼儿园和儿童照管中心(包括住宿制儿童照管中心)的职业;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不包括大学)的职业;在感化中心的职业;在儿童庇护场所的职业;在公立或私立医院儿童病房的职业;在有大量儿童会员或有大量儿童参加的俱乐部、协会或其他活动(包括带有文化、娱乐和运动性质的活动)的职业;在宗教组织中的职业;在以儿童为主要顾客的娱乐场所中的职业由商业机构管理的担任保姆或儿童照看者的职业有关儿童寄养和照管方面的职业;为残疾儿童提供日常出租车运输服务的职业;为儿童提供私人辅导的职业;为儿童健康提供直接服务的职业;有关为儿童提供咨询或其他支持服务的职业;在校车上的职业;有关儿童野营方面的职业,等等。

被禁止雇佣的人员包括被判有严重性犯罪的人,以及上述提到的被登记人员。审查的责任首先在雇主,雇主必须确定雇员是否为被禁止人员。最后,由儿童和青少年委员会负责对雇用情况进行管理和审查,监督雇主责任的履行。

英国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儿童保护法》要求政府建立两套人员名单,其中一套是健康名单,记录的是不适宜从事儿童工作的人的名单。所涉及的人范围很广,包括为儿童提供食宿、社会服务、健康照料,以及监管儿童的机构中经常接触儿童的所有工作人员。至于这些人被纳入到名单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不当行为对儿童造成了伤害,或使儿童陷于危险境地。另外一套是教育名单,记录的是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名单。他们被纳入名单的主要原因有疾病或不当行为。该法规定,任何申请到儿童机构中从业的人都必须出具警方证明。警方不仅查阅他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同时,还要查阅以上提到的两套名单中是否有他的不良记录,综合考虑之后,开具是否适合从业的证明。值得一提的是,名单中的记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视每个人的情况决定记录的起止时间,当事人也可以就记录提出异议,甚至可以到法院。

儿童保健职责篇10

【摘要】儿童虐待行为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境下,由于难以认识和界定儿童管教与儿童虐待之间的界限,中国式虐童行为不仅仍存在法律监管盲区,也无法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与干预。文章在对儿童虐待行为作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儿童虐待行为防控现状,提出构建系统化的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儿童保护

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各种类型的虐童恶性案例见诸报端:如2012年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颜艳红虐童案、2013年5月发生的7起教师未成年女童案以及多起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重伤致死的极端案例,件件触目惊心。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虐童行为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仅限于对个案当事人行为的批判与惩处,却不曾反思虐童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境下,由于受到“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仍然盲目迷信师长的权威,很多人甚至存在着“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可以任意处置”、“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等家长式思维,而“虎妈”、“狼爸”的成功育儿范例更使这种“体罚式教育”合理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0个孩子中就有6个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家庭的“棍棒教育”。在“把父母打孩子视为正常现象”的观念模式下,由于难以认识和界定儿童管教与儿童虐待之间的界限,中国式虐童行为不仅仍存在法律监管盲区,也无法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与干预。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模式,在充分尊重儿童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他国经验,构建针对儿童虐待行为的防控机制,才能真正使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儿童基本人权保护落到实处。

一、儿童虐待行为的界定

儿童虐待行为的界定是构建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的基础。2001年12月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可见,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虐待是比家庭暴力更为严重的行为。这种狭义界定不仅将虐待局限于家庭内部范畴,而且导致实践中大量伤害儿童的案例被忽视,这显然有悖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联合国在1959年11月20日的《儿童权利宣言》及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都确立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使之成为关于儿童行动和处理儿童事务的最基本准则,即“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先考虑”)。因此,基于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势地位,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儿童权益的全面保护,笔者认为宜突破法律的现有规定,拓宽儿童虐待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将其界定为“对18周岁以下儿童实施的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伤害或忽视行为”。1981年国际儿童福利联合会将儿童虐待分为:①家庭成员忽视或虐待儿童;②有关机构忽视或虐待儿童;③家庭以外的剥削(童工、等);④其他虐待方式。可见,儿童虐待行为的实施主体既可能是来自家庭内部与受虐儿童存在信任与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也可能是来自家庭外部对儿童负有照管、教育、医疗等特定职责的相关人员(如教师、医生、保姆、儿童托管机构或福利机构职员等),还有可能是来自对儿童有实际操纵权的人(如拐卖、绑架儿童、组织或介绍未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从事涉及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儿童虐待行为的形式主要有:①身体虐待,以殴打、捆绑、烧烫、甩掷、掐扼等方式给儿童造成生理上的损害;②精神虐待,以辱骂、恐吓、孤立、漠视儿童情绪情感需要等方式给儿童造成心理、情感或智力发展方面的损害;③待,以触摸儿童身体、要求儿童进行、将儿童置于性场景或器具下等方式给儿童造成性生理或性心理的损害;④忽视,未给儿童提供足够饮食、衣物、住宿、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以满足其基本需要,以致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健康与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令儿童处于危险情境。

二、我国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儿童虐待行为的严重危害

儿童虐待行为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虐待所造成的身体疤痕也许会愈合,但心理上的创伤却会贯穿一生,尤其当这种虐待来自于具有亲密与信任关系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具体表现为:(1)危害其自我意识。受虐经历给儿童带来恐惧、耻辱、羞愧、无价值感、被毁灭感等核心感受,使其难以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信任,从而严重阻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曾经受虐的儿童成人后,出现行为、身体和心理问题的危险性较他人要高,如施虐或沦为受虐者、抑郁、高危等;(2)危害其人际关系。受虐经历使儿童对他人难以产生信任感,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较少采用沟通手段,这会破坏他们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扮演好自己角色的能力,从而影响其健康人际关系的确立。儿童虐待行为不仅对受虐儿童个体发展及其人生幸福的实现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从个体行为对社会、职业和家庭产生因果性效应的角度来看,最终可能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并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减缓。1990年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活的时代。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和合作之中形成。他们应该在开拓视野、增长新经验的过程中长大成人”。因此,应该通过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的建构,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远离虐待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我国儿童虐待行为防控之现状

1990年我国签署和批准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01年起我国政府陆续了十年一期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并着力推动全社会塑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2007年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权益保护做出较全面的规定,其中有涉及儿童虐待行为的禁止性条款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条);“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八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第十条第二款);“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二十一条);“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害。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虐待、歧视未成年人”(第四十三条)。《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了儿童虐待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第五十三条)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第六十二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及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儿童虐待行为则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三条、第七十条)。综观以上规定,我国已基本形成儿童虐待行为的防控网络,但宏观的原则规定较多,微观的细致规定不足,如未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公检法司及有关社会团体在对儿童虐待行为进行具体干预时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规程,以致于实践中存在着相互间职能协调配合、责任追究等诸多操作难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对儿童虐待行为的及时介入和有效干预。

而且,由于受到不尊重儿童的传统观念影响及对儿童虐待行为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对儿童虐待行为的法律规制尚存明显缺漏:①我国刑法关于“虐待罪”的主体规定仅限于家庭成员,而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实施的儿童虐待行为只有符合其它犯罪构成特征时才能以相应罪名入刑(如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寻衅滋事罪、或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强制儿童乞讨罪等),这有可能使某些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虐待行为逃脱法律制裁;②即使是家庭成员实施的儿童虐待行为,只有达到“情节恶劣”才能入刑,而我国法律对何为“情节恶劣”未有明确规定,法官在审判时考虑到家庭成员的特殊关系又有“轻刑化”倾向,以致于实践中只有把儿童打得遍体鳞伤或饿得半死不活才追究施虐者刑责,否则就被排除于“情节恶劣”的范畴之外得以逍遥法外;③虐待行为无论是在行政法还是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都要求受害人具备“请求处理”或“告诉处理”的主动意识,这对于脆弱且在权利实现上尚存依赖性的儿童而言,追究施虐者的法律责任就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在施虐者即是其监护人的情况下;④虐待行为的法律处置范围过窄,通常仅限于具有明显生理伤害特征的身体虐待,而对难以举证的精神虐待、待、忽视则较少涉及。

以上现状表明,为有效预防、遏止及惩治儿童虐待行为,构建更加完善、配套、系统化的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势在必行。

三、关于我国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制构建的设想

(一)构筑儿童虐待行为防控的法律框架

从国际范围来看,关于儿童虐待行为防控的立法通常有两种趋向:一是将儿童虐待行为作为家庭暴力的一个类别,通过制订《家庭暴力防治法》予以规制,如台湾;二是制订专门的儿童保护相关法令系统防控此类行为,如日本的《儿童虐待防止等的法律》;还有的是双管齐下:如美国1974年《儿童虐待预防与处理法案》(Capta)、《1989年儿童权利法案》及《1996年家庭法》;香港的《家庭暴力条例》、《保护儿童及少年条例》及《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由于《家庭暴力防治法》只涉及家庭内部的儿童虐待行为,且多被附属在配偶暴力的规制范围之下,并未考虑到儿童的特性而给予特殊关注和保护。因此,笔者更趋向于采用后两种方式。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正在对《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进行立项论证,故笔者建议,在该法制定的基础上,通过《儿童虐待防止法》的专门立法,进一步明确儿童虐待的定义、种类、特征和保护原则,建立系统的儿童虐待行为预防、早期发现、强制报告、行政干预、社会救助与服务、惩治与司法保护的工作机制。同时,由于同样的虐待行为,施之成人与施之儿童后果不同,往往会给儿童留下更深的身心创伤,因此,宜根据儿童虐待行为的性质、情节及危害程度,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增设“儿童虐待行为”的相关法条,扩大儿童虐待行为的违法主体(应包括前文所述三类主体),降低入罪门槛,对“情节恶劣”作出严格而细致的界定,并将其列入司法机关主动介入的案件范畴。

(二)建立政府主导、公力干预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儿童虐待行为防控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专门负责儿童权益保护的权威机构,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司法等部门在发现或接到有关儿童虐待行为的报告后,只能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点到即止,而无法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保护。故笔者建议,应当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儿童权益保护中心,主导和协调当地的儿童虐待行为防控工作,其职责包括:提出儿童虐待行为防控的立法建议;在基层设立儿童保护站,负责儿童虐待行为的预防、宣传、咨询与投诉接待;组织儿童虐待行为防控的教育与培训;根据儿童虐待行为的处理程序督促协调各行政部门及时介入和干预个案,以充分保护和救助被虐儿童;定期进行儿童虐待行为的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建立儿童虐待数据库。各行政部门内部应设立相应的儿童虐待行为防控机构与之对接,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与工作规程,任一部门在发现或接到有关儿童虐待行为的报告后,均负有处理、告知或转介义务,以相互配合、构筑起严密的儿童虐待行为公力干预网络。由于儿童虐待行为防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单靠公力干预,难免捉襟见肘,尤其在儿童虐待行为的预防、宣传、咨询、援助与服务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因此,政府还应大力扶持与培育社会团体参与儿童虐待行为的防控,提升人们的儿童保护意识,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幸福的成长氛围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秀平.颜艳红可曾受虐?[J].法律与生活,2012(11).

[2]乔东平.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尚晓援,张雅桦等.建立有效的中国儿童保护制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蒋月,潘峰.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