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十篇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十篇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46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药治疗;清血祛风饮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09-02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骤起风团,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应用自拟清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收到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3~59岁,平均(39.0±9.8)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病程(25.5±15.9)个月。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5~58岁,平均(37.3±9.4)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4.8±12.9)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清血祛风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后分2次服。方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蝉衣6g,薄荷6g,白蒺藜15g,白鲜皮10g,丹皮10g,生地15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知母10g,生甘草6g。

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每日10mg,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药物,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风团消退,瘙痒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有效:风团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时间间隔略长,瘙痒减轻;无效:风团和瘙痒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χ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病案举例

患者,女,41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4日。自诉患荨麻疹3年,每次发作时周身出现红色风团,以头部、颈部最为显著,瘙痒剧烈,遇风、遇热或情绪激动时皮肤瘙痒加剧,伴有皮肤灼热感,口干,心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血分蕴热,风邪袭肤。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给予清血祛风饮。治疗4周后,风团消退,瘙痒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4讨论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变态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为多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以时隐时现的风团,伴有瘙痒为特征[2-3]。本病特点是风团发生急骤,消退亦迅速,皮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呈鲜红、淡红或苍白色扁平隆起,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可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常伴有剧烈瘙痒及烧灼感[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特异性抗原进入机体使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形成风团[5]。常见原因有:①食物因素,是急性荨麻疹的常见原因,食入鱼、虾、蟹、蛋、奶等容易诱发本病。②药物因素,青霉素、磺胺、血清、疫苗等均可引起荨麻疹。③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窦炎、肠炎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关。④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接受暗示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此外,局部皮肤受到摩擦、压力、日光照射、冷热刺激等均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荨麻疹反复发作,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风团数目较多,可伴有头昏、头痛、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风团时多时少,缠绵难愈,全身症状较轻微。

因为风团的时隐时现、抓之即起,中医文献称荨麻疹为“隐疹”、“风瘾疹”;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物;加之外感风热、风寒之邪,风邪客于肌表,致营卫不和,邪郁肌腠而发病;或饮食失节,胃肠积热,不得透达,郁于肌肤;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伤阴血,复感风邪而发病。荨麻疹发病与感受“风”邪有密切关系。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起病急骤,时隐时现。病久邪气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或热伤阴液,则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本病初病在气,久病在血[6]。因此,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应以清热凉血、活血养血、祛风止痒为要。方中丹皮、生地清血分之热,当归、白芍补血分之虚,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薄荷、蝉衣清热疏风;白鲜皮、栀子燥湿解毒;生甘草泻火解毒;知母滋阴清热。诸药合用,清血热、散风邪,使风团得消,瘙痒自止。

[参考文献]

[1]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6.

[2]吴瑞兰.中西医结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82,116.

[3]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9.

[4]张剑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60-61.

[5]刘君丽,马景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1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78-79.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喜炎平;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患,其特征为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皮疹①。很多病人往往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气促或其他全身症状.仅口服抗组胺药起效较慢。病人难以忍受,门诊常静脉用药加强疗效,由于加用类固醇激素效果好但有禁忌证和副作用问题.,我科就两组常用的无类固醇激素静脉用药做一疗效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临床确诊的急性荨麻疹②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病人(常州市及周边地区),年龄18-56岁荨麻疹患者,入选条件:⑴病程<6周,可见风团;⑵治疗前未服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药物;⑶无家族遗传过敏性疾病.排除标准:⑴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⑵排除寒冷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和胆碱能性荨麻疹.

1.2病例和分组:观察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32.20)岁,病程3小时-<6周,平均病程(9.8d).对照组有一例失访而剔除,53例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18-60岁,平均(34.52)岁,病程6小时<6周,平均病程(8.7d)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前症状积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商品名:喜炎平,江西青峰医药投资集团生产)150mg,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滴,每日一次,同时口服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杭州澳医保灵药夜有限公司生产)10mg,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维生素C,2.0g,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滴,每日一次同时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每日一次.

1.4观察内容③:⑴瘙痒;⑵风团数量;⑶风团大小;按四级评分标准评定.评分标准:瘙痒程度:0=无瘙痒;1=轻度,不烦躁;2=中度,尚能忍受;3=严重,不能忍受.风团数量:0=无风团;1=1-7个;2=8-14个;3=超过14个.风团大小:0=无风团;1=直径<0.5cm;2=直径0.5-2.0cm;3=直径>2.0cm.。

1.5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治疗前,治疗后三天随访记录并给予评分,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⑴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⑵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70%;;有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且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卡方检验二组疗效.

2结果

2.1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2.2不良反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类固醇激素用于控制急性荨麻疹的风团,瘙痒不适有明显的疗效,但由于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及禁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病人的增加,临床使用受限,因此,探寻非激素药物快速控制急性症状,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急迫需求。

荨麻疹病因考虑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系统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临床均有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局限性水肿的反应.对照组中,钙离子是体内最大量的无机物,对维持细胞膜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也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能防止因胶原蛋白不足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皮下粉膜、骨膜下、肌肉和关节腔内出血。是临床常用的控制急性荨麻疹的方法,观察组中,喜炎平(穿心莲内酯)对多种炎症模型如蛋白、组织胺、二甲笨等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具有不同程序抗炎作用④;另外喜炎平有,抗病毒作用:对腺病毒Ⅲ(aDV3)、流感病毒甲i、流感病毒甲ii、流感减毒甲iii、呼吸道道合胞病毒(RSV)等有灭活作用;抗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对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均有明显的杀菌和抑菌作用⑤;而感染是荨麻疹的一大病因,荨麻疹的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喜炎平不仅能对症,还能部分对因治疗,通过二组疗效对比,也佐证了这一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21

[2]徐素平.咪唑斯汀联合曲尼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2004;26(3):30-31

[3]陈国祥,丁伯平,陈斌,等,穿心莲胶囊的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1004-1005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3

荨麻疹名称的由来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是十分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名荨麻疹的来源和植物大荨麻有关,人类皮肤接触大荨麻后,大荨麻叶片表面的微刺会将植物毒素刺入皮肤,导致类似于被蚊虫叮咬后的丘疹称为“风团”,同时伴有剧烈瘙痒,人类皮肤过敏时可以发生和接触大荨麻类似的症状,这种类型皮肤病就被称作荨麻疹。

荨麻疹多为家族遗传

荨麻疹的本质是过敏,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某种物质后会产生针对该物质的ige型抗体,该抗体会结合在被称作肥大细胞的免疫细胞表面,这个过程称作致敏,以后再次接触该物质后会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炎症物质,这些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皮肤红斑和风团,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瘙痒,于是荨麻疹就发生了。除了ige型抗体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补体、t淋巴细胞等也参与了荨麻疹的致敏和发病过程,因此荨麻疹是涉及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过敏体质本质上就是易于过敏的免疫素质,个体的免疫素质是受基因决定的,所以包括荨麻疹在内的过敏性皮肤病往往有家族遗传特点。

常见的荨麻疹原因

容易诱发荨麻疹的物质包括动物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某些动物蛋白(鸡蛋、鱼虾、蟹等)、感染的细菌、病毒、寄生虫(蛔虫)、动物毛皮、空气中的植物花粉及尘螨、油漆、染料、塑料、药物等,物理因素(冷、热、运动、日光等)、体内某种感染病灶(比如龋齿)、内分泌失调、以及精神因素等均可以成为荨麻疹的病因。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荨麻疹一般发病突然,先有皮肤瘙痒或皮肤发热感,随即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凸起皮肤表面,小如米粒,大如手掌,多呈淡红或苍白色,感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急性者多在数天和数周内痊愈,约有1/3左右患者发作持续6周以上,变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可以多年不愈,少数患者可同时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如同时出现发热、关节疼、蛋白尿及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称为血清病样综合征。

除常见的食物、药物等有形物质过敏导致的普通荨麻疹外,还有物理因素诱发的特殊荨麻疹:

1、人工性荨麻疹:搔抓后沿抓痕出现条索状风团。

2、寒冷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常于幼年开始发病,一般在接触冷水或者吹冷风后数小时出现泛发性风团,可伴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白细胞升高。

3、胆碱能性荨麻疹:比较特别的荨麻疹类型,在剧烈运动、受热、精神紧张、进食热饮后发生,青年人多见,荨麻疹风团较小,多数为2~3mm周围有红晕的细小淡红色丘疹。其发病原因是人在剧烈活动或紧张时神经肌肉连接部位会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有少数人会对自身释放的乙酰胆碱过敏,导致荨麻疹的发生,这种荨麻疹有时伴有乙酰胆碱症状,如腹痛、腹泻、头痛。

4、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受压数小时后受压部位出现风团.持续6~12小时消退。多见于文胸、腰带、臀部及足部等受压部位。

5、日光性荨麻疹: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所致,在日光照射部位发生风团和瘙痒,冬季减轻或消失,春夏阳光变强时复发加重。

荨麻疹的药物治疗

一、抗组织胺药物:通常所谓的抗过敏药物其实就是指抗组胺药,它是一种组胺受体的阻滞剂,这类药物结构上和组织胺类似,可以预先和身体内的组织胺受体(学名称作H1受体)结合,阻断导致荨麻疹发生的组织胺和受体的结合,从而终止和缓解荨麻疹的发生,这类药物依据所能结合的受体类型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H1受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第1代H1受体阻滞剂作用时间短,有嗜睡的不良反应。适用于晚上发生风团,瘙痒重,影响睡眠的荨麻疹患者。常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4~8mg/次(儿童剂量为0.35mg/每公斤体重/每天,对儿童有较弱的镇静作用,但对智能发育没有影响,是一个儿童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或赛庚啶2mg/次,晚上临睡服药(赛庚啶是物理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儿童量0.25mg/每公斤体重/每天,有较明显的镇静作用,其它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急性尿潴留和攻击行为等副作用偶尔发生,故不作为儿童抗过敏药物的首选)。第2代H1受体拮抗剂作用时间长,嗜睡作用轻。常用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氯雷他啶和H1受体的选择性结合能力较强,它只可以和外周H1受体结合,较少渗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H1受体的亲和力弱因此很少有嗜睡的副作用,儿童剂量为2~5岁者5mg/每日,5岁以上和成年人10mg/日,起效快,可维持约24小时。西替利嗪10mg(儿童常用剂量为2~5岁者2~5mg/每天,5岁以上者5~10mg/每日,西替利嗪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它与氯雷他啶是用于儿童较为安全的抗组胺药)。

H2受体主要分布于消化道,H2受体拮抗剂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抑制血管扩张。主要用于消化道溃疡的治疗,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这类药物和H1阻断剂合用有可以加强抗过敏作用,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类抗过敏药物一般不用于儿童。

二、激素类: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最强效的抗过敏药物,但因为其明显的副作用一般不会作为荨麻疹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1、急性重症荨麻疹病情严重,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危机生命时,需立即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来挽救生命。2、以往没有过敏史,初次发作的急性荨麻疹在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禁忌症时,临床上常常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能简便且快速的控制病情,可以作为首次发作的急性荨麻疹的首选治疗方法。

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前所述,除了组织胺外白三烯也是导致荨麻疹的重要炎症介质,孟鲁斯特具有对抗白三烯的作用,它可以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肿胀和红斑),可以用于胆碱能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以及花粉、动物皮毛等引起的荨麻疹的治疗。

四、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本来是保肝药物,在结构上与激素相似,具有抗过敏作用但没有激素的副作用,同时甘草酸苷对t淋巴细胞有调理作用,其抗过敏作用较强且持久,能减轻充血,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化学介质,可作用于细胞膜,抑制花生四烯酸的游离,降低过敏反应介质的生成,可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五、免疫调节剂:慢性荨麻疹难以根治,考虑到荨麻疹的本质是一种免疫异常,临床上有时使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卡介菌多糖核酸,胸腺肽等免疫调节剂治疗顽固的慢性荨麻疹,部分患者能取得持久的缓解效果。

六、维生素C和钙剂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与抗组胺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也是常规的抗过敏辅助用药。

七、感染导致荨麻疹的治疗: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往往伴高热、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白细胞分类增高,应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八、怀孕期使用抗过敏药物:虽然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在动物中有致畸作用,但在人类尚未有使用抗过敏药物致畸的报道。在美国的围产期的调查研究中,共回顾了1959年到1966年的56000多例曾经使用第一代抗过敏药物的孕妇,没有发现致畸现象;所以孕妇发生严重过敏时可以酌情使用第一代抗过敏药物控制病情。

治疗小结: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应用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急性者如有低血压或呼吸困难,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者肾上腺素。对于慢性荨麻疹,如一种抗组胺药无效,可2~3种同时给药,并持续用药较长时间,慢性荨麻疹可能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可逐渐加量或经常换用不同药物。较顽固者可合并使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如仍无效,可考虑换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或利血平、安络血等,顽固发作的慢性荨麻疹还可以配合传统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不得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过敏源难检测,做好记录很重要

首先应设法查找病因,回避发病原因后能获得持久治疗效果,如食物所致者应避免进食该类食物,物理因素引起者应避免相应物理因素等。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有斑贴、点刺、过敏原ige抗体体外检测等方法,一般体内检测较体外检测准确,一旦查出过敏原就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有些存在于空气中的吸入性过敏原,如杨树、柳树花粉,蒿草、豚草花粉、屋尘,尘螨,甲醛等,则很难完全回避。还有一些患者虽然查出了过敏原,并避免食入或吸入,但病情仍然不能缓解,这是因为荨麻疹往往是多原因导致的,医院的过敏原检测只能包括一些常见且种类有限的过敏原,不能涵盖所有的可能过敏物质,因此做好过敏日记显得尤为必要,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往往能锁定一些不常见的、医院无法检测的过敏原,再有针对性的采取回避措施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自血疗法;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皮肤科普遍治疗的皮肤病之一,皮肤薄膜产生大小不一的水肿性风团,红斑、风团产生快、消退也快,消退后没有痕迹。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刺痛、挤拧、灼烧的感觉,其治愈率较低,复发频繁。为了寻求最佳的治疗方式,门诊部主张采用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门诊部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治疗的44例荨麻疹患者(官兵及家属),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2~47岁,平均(24.36±10.2)岁,病程2.3个月~4.4年,平均(1.41±9.7)年。对照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0.33±12.41)岁,病程3.3个月~5.9年,平均(1.16±0.8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提到荨麻疹诊断标准如下:发作突然,皮损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水肿性板块,突兀明显;皮损时起时落,瘙痒难忍,发无定处,愈后不留痕迹;只要病程达到3个月以上不愈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为慢性荨麻疹。

证型分类标准如下:根据《中西医治疗荨麻疹40例》以及《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疗效观察》规定如下:风热型:发作时皮肤上有大小不规则风团或丘疹隆起,时隐时现,缠绵不断,遇热遇风症状加剧,舌苔薄黄,舌质淡红,脉浮或浮数[1]。风寒型:发作时瘙痒,遇风遇冷症状加剧,舌苔薄白,舌质淡,有的舌体胖,舌边有齿印,脉浮或浮紧。血虚受风型:发作时同时伴有腰酸乏力,多梦,舌质淡,苔白,有的舌质红润无苔,脉细或沉。

1.3方法

1.3.1观察组自血穴位注射选穴:肺俞、月高俞,曲池、血海,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方法:先找好穴位,定位并做好标记。常规消毒,用5耐注射器抽取外周静脉血4ml,穴位常规消毒后,注射器针头迅速刺入穴位,抽无回血后将血液快速注入穴位中,每穴位注射1ml,隔日治疗l次,1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治疗结束3w、8w后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

1.3.2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开瑞坦,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98,规格:10mg×6片),1次/d,1片(10mg)/次,1w为1个疗程。

1.4疗效评估按照欧洲mtLoR的理论研究,本文作者以0~3级标准对荨麻疹患者疗效进行具体划分:痊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总积分下降60%~90%;有效:总积分下降20%~59%;无效:总积分下降≤19。

显效率=(痊愈+显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症状前后积分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性较大,然而两组症状差异性较小(见表1)。

2.2两组对尊麻疹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差异性不大(p>0.05),见表2。

2.3治疗4、8w后随访的结果在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4、8w进行随访得知,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较大(#p

3讨论

荨麻疹属于一种普遍出现的皮肤病,整个世界大约有24%的人都有荨麻疹病史,其中荨麻疹比例约为30%,血管性水肿约为20%,两者都具有的比例约为50%。荨麻疹能够按照患者病程、发病机理、过敏原进行分类,大家比较熟悉的分类主要是急性及慢性两大类。急性荨麻疹具有病程短、过敏原易确定等等特征,治疗效果较好。慢性荨麻疹由于病程长,过敏原确定难度较大,发病机理不规律,从而治疗效果不佳。

经过研究证实:针刺艾灸大椎对体液系统神经起到一定的影响,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抽取自身血液注射到穴位之中,不仅能够诱导和激发身体免疫系统起到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出现非特异性的抗炎、脱敏等综合性治疗影响;另外也能够有效减少血管渗漏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进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3]。也能够刺激注射部位局部毛细血管系统,使得电解质浓度和分布发生变化,改善局部渗出和炎症。

通过本文研究结论得知,自血疗法治疗尊麻疹与氯雷他定对于尊麻疹的治疗疗差异性较小,然而其降低复发率方面,观察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血疗法治疗尊麻疹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较佳。

参考文献:

[1]李志坚.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55-1956,1961.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荨麻疹风寒型中药内服加温洗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62例均来自本院,男23例,女39例;年龄14~46岁之间,平均28.4岁;病程1~14个月;均有遇风着凉后周身起风团的病史。临床表现:出汗着风或受寒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瘙痒;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

2.1.1基本方:防风、独活、川芎、薄荷、蝉蜕、甘草各10g,桂枝、白术、茯苓、白芍、黄芪、丹皮、槐花、丹参各15g,白蒺藜、地肤子各20g。

2.1.2加减:阳虚重者加用仙茅、淫羊藿;夜寐难安者加用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各20g;气虚重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各20g。易汗者加用龙骨,牡蛎各20g;

2.1.3用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2次温服。10剂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3疗程。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忌生冷,辛辣、荤腥食品。

2.2外浴温洗

2.2.1基本方:荆芥30g,防风30g,蝉蜕15g苦参25g,白鲜皮2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土茯苓40g。

2.2.2用法:上药加水3000ml,煮沸后温度降至40℃左右,或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度,外浴温洗。日一次,每次加热放温后外洗。注意保暖。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相关标准。痊愈:以用药后风团数量及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直至不发作者,作为临床痊愈;以用药后风团发作数量及频率逐渐减少但有少量风团或间有发作者为显效;以用药后,发作频率减少不多,中断治疗或服用它药者为效果不明。

3.2治疗结果临床观察62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效果不明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

4小结

4.1概述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鬼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主要表现于皮肤粘膜的疾病,以其复发性、迅发速止的风团伴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慢性两种。荨麻疹其病因复杂繁复,中医认为其发生或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或因肝肾不足,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品;或因肠寄生虫,致肠胃湿热;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耗伤气血,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根据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临床上将其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束型、毒热燔营型、肠胃湿热型、卫气不固型、脾失健运型、血瘀阻络型、气血亏虚型、冲任不调型、阴虚血热型等10种症候。风寒型荨麻疹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及时得当,很多可以治愈;部分因治疗失时,调理防护不当等因,可变成慢性,迁延反复。在急、慢性荨麻疹中,风寒型都占有一定比例。

很多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都与自身体质有关。风寒型荨麻疹临床多因出汗受风着凉,或平素体虚、久病气血亏虚不能卫外固表,冒风受寒而起。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致表虚卫外不固,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出汗时,人体皮肤腠理开张,突受风感寒,气血骤然淤滞不通,故多用黄芪、白术补气固表,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桂枝,散表寒、温经络;薄荷、防风、独活疏风散寒;苦参、蝉蜕、地肤子疏风除湿止痒,苦参总碱能抑制环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茯苓、白芍、丹皮、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行血、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中医辨证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体表之间、脏腑之间,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中药温热外浴,除了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还通过药液的温热起到行气血、温经络、消淤阻的作用。外浴的中药,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五脏六腑;内服药液通过经络系统流转到皮肤粘膜。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根据经络的流动性、循经感传现象、低电流阻现象及高振动声的特性,认为中医的经络就是西医学中的组织液,并发现组织液在经络偱行路线上流动快、流量大。而荨麻疹的发病部位为皮肤粘膜,病理为多种因素所致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渗出血管,导致的局限性水肿性损伤。且通过药液的温热作用于皮肤,加快了皮肤气血的运行,使荨麻疹中淤积皮下粘膜的水肿,通过加快血液、组织液的循环达到疏通消散的作用,从而加快疹块的消退,缩短病时。据此,通过中药内服加温热外洗治疗荨麻疹,其机理可明,其疗效确切。

4.2中药治疗优势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者是因致敏因子进入体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引起,故西医临床治疗荨麻疹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因多半抗组胺药均有药后困倦、嗜睡等副作用,导致工作、学习精神不足,许多高空作业,或从事机器运转工作的人因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意外,故不适宜服用,而中药相对无此缺点,且疗效确切。且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到内、外多种致病因子作用而发病,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对减少荨麻疹发生有很大意义。而中药在这点上有很大优势,补气、养血、健脾、益肝肾的药物多具有此功能,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大枣、山萸肉、山药、熟地、白芍等、菟丝子、仙灵脾、黄精、紫河车等都有良好增强机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3治疗难点荨麻疹因病因繁复,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难究,故如何预防荨麻疹的发生及减少其复发是治疗难点。而风寒型荨麻疹在急、慢性荨麻疹中比较常见。尤其北方因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春季风大,外出穿着不够保暖,长期反复温差刺激,导致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较多,故除药物治疗用外,临床护理上,调适寒温,加强保暖,减少不良刺激、增强体质,对减少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也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元文,张丰川.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皮肤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腹型荨麻疹;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4-0007-02

treatmentanalysisof80CaseswithabdominalUrticaria/LoUFang,FenGXiao-qing,QiHuan-ying.//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4):7-8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icacyandprognosisofdifferentmethodsinthetreatmentofabdominalurticaria.method:80caseswithabdominalurticariaweredividedintogroupaandgroupB,40casesineachgroup,groupawasgivenDesloratadine,LevocetirizineHydrochlorideoralcombinedwithCimetidineintravenousdrip,groupBreceivedDexamethasoneintravenouslyonthebasisofgroupaoraldrug,3daysforacourseofthetreatment.Result:theefficiencyofgroupaandgroupBwere22.5%,67.5%,thedifferenceofefficiencybetween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abdominalurticaria;treatment

First-author’saddress:BaoanDistrictShiyan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108,China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是瘙痒性风团反复发作,临床类型较多,腹型荨麻疹患者因胃肠黏膜水肿出现腹痛,剧烈时颇似急腹症,患者痛苦较大。目前有关腹型荨麻疹的治疗研究较少,故将笔者所在科收治的80例腹型荨麻疹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12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80例皮肤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a组及B组。a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7~50岁;B组40例,男23例,女性17例,年龄6~50岁。有明显诱因25例,上呼吸道及胃肠感染后起病15例,其中食鱼虾海鲜起病5例,用药史4例,芒果1例。本研究80例患者均有风团及腹痛。腹痛与风团同时发生30例,腹痛先于风团24例,腹痛后于风团26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52例,嗜酸性细胞增高20例。血沉增高10例,超敏CpR增高23例。59例行大便常规,58例均正常,大便隐血阳性1例。胃镜检查2例,示胃黏膜红斑、风团等损害,腹部B超检查10例,全部正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荨麻疹的诊断标准拟定。(1)皮损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2)突然发生,瘙痒剧烈,风团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一般不超过24h,成批发生,有时1d内反复发作多次,消退后不留痕迹;(3)全部病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其中(1)、(2)、(3)为必备诊断条件。

1.3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拟定的诊断标准;(2)年龄6~50岁;(3)以皮肤症状及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不伴严重全身症状;(4)就诊前1月内未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调节免疫类药物,1周内未使抗组胺药物;(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对本试验所用药物过敏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有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4)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患者。

1.5治疗方法

a组: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mg/d(儿童减半)、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d(儿童减半),静滴西咪替丁0.6g/d[儿童10mg/(kg・d)],合并感染或血白细胞增者加用抗生素;B组:在给予口服a组口服药同时联合静滴地塞米松10mg/d[儿童0.2mg/(kg・d)],3d为一疗程。

1.6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或基本消退,腹痛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腹痛基本消失;好转:皮损消退30%~70%,腹痛缓解;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腹痛未缓解。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7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3d后,a组的有效率为22.5%,B组的有效率为67.5%,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有效率(%)

a组(n=40)0273122.5

B组(n=40)115111367.5*

*与a组比较,字2=16.36,p

2.2不良反应

8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荨麻疹是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因素、精神因素等。腹型荨麻疹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合并有腹部症状,感染是腹型荨麻疹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唐慧等[2]对儿童急性腹型荨麻疹60例分析,发现有71.19%的患儿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并有85.0%的患儿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也合并应用了抗生素。此次临床观察中,有明确感染病史或伴有血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增高的52例(65.0%),在应用抗组胺药或激素治疗时均联合用抗生素治疗。腹型荨麻疹应根据发病诱因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

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真皮水肿是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水肿除发生在皮肤真皮浅层,也发生于消化道黏膜及部分浆膜。受累黏膜血管扩张,血清渗出,黏膜以至浆膜部分发生水肿及平滑肌痉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王建华等[3]对38例有皮肤症状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行胃镜检查:胃黏膜红斑、风团等损害33例,占86.84%;皮肤症状消失后经胃镜检查:6例见胃黏膜红斑、风团损害,占20%。表明胃黏膜也可能出现风团等损害。

本临床观察的结果提示,抗组胺药与H2受体拮抗剂治疗腹型荨麻疹临床疗效不佳,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率明显提高。Kropfl等[4-6]研究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腹型荨麻疹患者的首选用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加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使炎症的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降低,减轻渗出、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的增生。腹型荨麻疹患者胃肠道黏膜的血管扩张及炎症反应明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可以减轻腹型荨麻疹的症状[7-9]。地氯雷他定与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均为新一代高效H1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产生抗过敏和抗炎作用。所以,对腹型荨麻疹患者,应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地氯雷他定等抗胺药治疗,以便迅速缓解腹部症状及全身皮疹。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2-748.

[2]唐慧,周莲宝,钱秋芳,等.儿童急性腹型荨麻疹6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2):164-166.

[3]王建华,胡少鹏,李真,等.慢性荨麻疹胃粘膜损害与皮肤损坏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4(3):150-151.

[4]KropflL,maurerm,Zuberbiert.treatmentstrategiesinurticaria[J].expertopinpharmacother,2010,11(9):1445.

[5]GrattanCe,HumphreysF.Guidelinesfor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urticariainadultsandchildren[J].BrJDermatol,2007,157(6):1116-1123.

[6]Schaeferp.Urticaria:evaluationandtreatment[J].amFamphysician,2011,83(9):1078-1084.

[7]何逾祥.普鲁卡因治疗腹型荨麻疹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2013,7(7):23-14.

[8]戴志琴.荨麻疹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65.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荨麻疹;自身免疫;病因;治疗;现状

慢性荨麻疹指皮肤反复出现一过性(不超过24h)的风团伴瘙痒,病程超过6w以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autoimmuneurticariaaU)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功能性自身抗体通过与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i)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的荨麻疹[1]。现就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数急性荨麻疹可找到病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则很难确定。目前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与炎症介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1免疫学因素

1.1.1抗ige与ige受体的自身抗体Grattan等发现部分CU患者皮内注射自体血清,可引起速发型红斑-风团反应,与自然发生的荨麻疹皮疹相似。一些研究表明50%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FcεRi功能性自身抗体,大约只有10%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ige自身抗体[2]。此外,研究表明在aSSt试验阳性患者血清中,igG1、igG3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而igG2水而增高[3],推测与CU患者th1细胞反映占优势,产生iFn一γ,进而促进抗-FcεRi自身抗体igG2高表达,而igG1、igG3在免疫反应过程中消耗有关。

1.1.2th免疫细胞有研究发现[4],淋巴细胞p21ras信号传导通路存在异常调节,使淋巴细胞的分化异常、功能异常,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目前普遍认为,在CiU的发病机制中,th0细胞、th1/th2细胞共同起主要作用[5]。Caproni等[6]研究发现CiU的早期反应以th2为主,晚期以th1为主。研究发现[7],在变态反应中,th2细胞能促进B细胞产生ige,也可以通过产生iL-4、5、13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引起变态反应。研究发现[8]CiU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数量减少,风团内也没有嗜碱粒细胞聚集。推测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减少是源于皮损中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或细胞破坏,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数量和荨麻疹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性,提示疾病发作时,血液中的嗜碱粒细胞补充到风团损害中。

1.2遗传因素最近的研究显示慢性寻麻疹在其直系亲属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表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9]。o'Donnell等人研究显示,aU患者HLa-DRB1*04(DR4)和其等位基因HLa-DQ8(DQB1*0302)较正常健康对照组出现的频率要高。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携带HLa-DRB1*04(DR4)基因的患者组胺释放的活性增强,而且在自体皮肤血清试验(aSSt)阳性以及血清中无组胺释放的患者中,其组胺释放活性的增强更加显著[10]。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抗原致敏过程中,某种HLa-Ⅱ类等位基因可能是aU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11]。

2临床特征与诊断

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金标准是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功能性释放测定法,实际上,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临床机构是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经行早期诊断。

2.1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活性检测:取健康供体的嗜碱性粒细胞,加入aU患者的血清中培养,检测组胺的释放量。由于从不同个体提取的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反应性具有个体差异,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提取嗜碱性粒细胞过程复杂繁琐,很难广泛推广,所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2.2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应用eLiSa或免疫印记法检测aU患者血清,常可检测到抗-ige或抗-FcεRi的自身抗体,以及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或抗内皮细胞抗体等。

3治疗进展

3.1一般治疗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过热、压力、酒精、阿片制剂、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食物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包括食品添加剂、水杨酸、以及含有芳香族物质的番茄、白酒和草药等。

3.2药物治疗包括连续的3个阶段。开始使用一线治疗药物(抗组织胺药物),特殊情况下可使用二线药物(包括急性期短程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患者可给予免疫调节的三线治疗。免疫治疗包括:血浆置换、-干扰素、环孢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s)和omalizumab单抗(重组人体单克隆ige阻滞性抗体)[12]等。

4展望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该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尽管目前对于它的研究还不透彻,但是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研制出有效的针对抗ige的自身抗体的抗体以利更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荨麻疹[13]。

参考文献: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荨麻疹;中医;辨体调质护理;预后

荨麻疹被中医学称之为“瘾疹”,是一种以风团、瘙痒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1]。临床一般会根据病程长短,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荨麻疹是病程3个月以内者。荨麻疹形成的风团容易反复发作,且整个患病病程较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不便与烦恼。因此,如何有效缩短病程,提高荨麻疹治愈率,减少其复发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本次研究运用中医辨体调质护理作为主体,选择我院接诊的荨麻疹患者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荨麻疹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男5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1.2±3.5)岁;对照组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48.6±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辨证分析:根据荨麻疹的发病特点及伴随症状,主要分为以下几型:①风寒外束型:发病迅速,症见白色风团块,遇冷则加重,一般冬季多发,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止痒。②风热相搏型:发病急,症见红色斑片,瘙痒较甚,遇热加重,一般夏季多发,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③肠胃湿热型:风团色淡红,或接近肤色,形如云团,常伴见胃脘不适,或疼痛,或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缓或沉弱。治宜健脾和胃,除湿止痒,清热除湿,通腑泄热。④气血两虚:症见风团色淡红,或与肤色相同,瘾疹反复发作,或遇劳累后加重,伴见头晕,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濡细。治宜益气养血。护理方法:常规护理:①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积极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有耐心,不厌倦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提升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度。②就诊期间,要和他们反复强调饮食注意事项,饮食护理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要让患者及家属能密切配合治疗。③心理护理:因为许多患者长期在瘙痒及疼痛的刺激下,或多或少地有抑郁情绪,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治疗的信心,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辨体调质护理: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①风寒外束型:主要从调整患者的生活规律入手,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使得作息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并能随着季节变化而相应调整,最终形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在荨麻疹发作阶段,尽量不用凉水洗漱,多用温水,减少皮肤刺激,同时多泡姜枣茶、姜糖水来疏散风寒,禁食油腻过重的食物。②风热相搏型:该型患者主要应做好热邪入侵防护,特别是春、夏季要避免日光直接暴晒,多穿宽松、透气性好的衣物,发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要多关注他,同时进行情绪调控;对这类患者要引导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治疗取曲池、肺俞、风门。③肠胃湿热型:这类患者的饮食要保持清淡、有规律,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还要注意禁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忌油荤,不可暴饮暴食;对瘙痒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叮嘱其修剪指甲,避免出现抓挠,贴身衣物多选棉质柔软材料以减少刺激皮肤、加重瘙痒;发病过程中对持续腹痛患者给予及时处理;治疗取足三里、丰隆及脾俞三穴。④气血两虚型:指导患者多食用大枣、核桃、冰糖、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食物;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可以有效减少发病次数;治疗上取足三里、脾俞、血海三穴。疗效分析:使用我科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护理满意度打分,2个月后分别打电话询问复况,并统计结果。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经穴位埋线治疗均十分顺利,研究组患者在中医护理干预后出现2例复发,对照组出现11例复发,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91.1%,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发病与物质过敏及变态反应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将荨麻疹归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其发生多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或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肌表;或嗜食鱼腥海味,辛辣炙焯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再乘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发于肌表而为斑疹。中医学一向认为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荨麻疹的皮疹时起时消,反复发作,瘙痒难忍。结合荨麻疹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辨证施护的原则,辨证为通过临床资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从而找到某种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决定护理的依据和前提是辨证,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则为施护[2]。国内也有学者报告,对荨麻疹给予干预,并辅以中医护理措施,效果十分显著[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护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这也是一种整体护理,将患者看作一个协调的整体,基于患者整体内部环境及所处外部环境来改善或调节病理[4];其次,这种护理机制具有科学性;再对病症进行辨证分型:主要分为风寒、风热、肠胃湿热、气血两虚四大类型,遵循了循证医学的原则;最后,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分别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这样的护理不仅仅可以对不同个性化病情的患者制定有不同侧重点的护理方案,而且更能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推进患者康复的进程。总之,对荨麻疹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施护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复发率及改善患者症状,这种护理是一种人性化、优质化的护理方法,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开展。

参考文献

[1]袁非.荨麻疹的中医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0):113.

[2]苗桂芬.荨麻疹患者的中医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87-188.

[3]谭剑萍,植翠崧,龚业青.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5,21(13):94-95.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荨麻疹盐酸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092-0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多数病因不明、病程长且治疗困难的皮肤病,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类型,在美国和欧洲患病率为0.1%~3%,40%以上病人超过6个月仍有风团,更有长达10年者。近10年的研究表明,有很大比例的CiU病人被确定为由自身免疫所致[1-2]。当今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目标是迅速、持久缓解症状。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大多不明,往往很难根治。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1-3]。本文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病程均>6周,可见风团;治疗前一周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药物,一个月内未服用长效糖皮质激素,门诊治疗期间检查的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1.2一般资料根据以上标准人选100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6-70岁,病程超过6周:患者按就诊时问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46例,女54例,病程2个月~lo年,平均年龄36.7岁;对照组96例,男40例,女56例。病程2个月~15年,平均年龄33.9岁,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过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治疗组15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qd,复方甘草酸苷75mg,tid。对照组仅用盐酸左西替利嗪5mg,qd。两周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及吸人物。

1.4疗效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时随访,根据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大小、皮肤划痕症情况按4级评分方法记录,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将治疗2周、4周时的症状和体征积分按以下公式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用药前总积分一用药后总积分)/用药前总积分;按四级评定疗效: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1>0.75,显效:0.5≤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2结果

2.1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明显,治疗组开始有效时间为2―8天.对照组开始有效时间为4-10天。2周时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2%(4l/50),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28/48),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于治疗后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治疗组2例出现嗜睡,2例出现头晕头痛现象,1周后消失。对照组有3例出现嗜睡头晕,l例出现口千,上述症状均较轻,未影响治疗,所有治疗者无出现高血压、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大多不明,往往很难根治。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和瘙痒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持续至少6周[2]。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3],治疗较为困难。近十年的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中组胺是主要存在的递质.但它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有相关性,为免疫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不仅有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也有细胞免疫参与[5]。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目前常用的抗组胺药治疗,只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病理过程进行治疗,并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因此只能达到临床控制症状,而不能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我们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与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盐酸左两替利嗪作为盐酸西替利嗪的左旋R一对映异构体,保留了盐酸西替利嗪的主要药效学特征,为高效高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它不仅有拮抗组胺的作用。还能抑制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而起到广泛的抗炎作用。因此复方甘草酸苷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不具有激素的副作用.同时又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补体活性、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对196例患者的疗效观察发现,不论在治疗2周还是在4周,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均明显高于单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组、而且半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美能在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慢性荨麻疹经常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病因复杂,至今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以抗组胺药物抗H1、H2受体拈抗剂为主,但易反复发作,对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以往一直认为体液免疫异常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还可能涉及细胞免疫的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盐酸左西替利嗪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用药起效快,作用时间和缓解时间长,复发率低,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最佳方案之

参考文献

[1]贾冬梅,罗庆录.氯雷他定联合方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354.

[2]谭志建。陈静.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21.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08-02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不同原因所致的皮肤粘膜血管过敏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边缘清楚的、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西医治疗上常用抗组胺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然而慢性发作者病情反复,顽固不愈,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金涛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治内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症。金老师在继承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最新成果对荨麻疹进行了诸多研究,创立了一整套独特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食物、药物、物理化学、感染、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并且容易反复发作。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出现大小不一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并伴有剧烈瘙痒。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风疹块”、“赤白游风”等范畴。中医认为风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金老师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荨麻疹风之所生,多由于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饮食失调而致。病发经久不愈也必耗伤气血而致虚。风邪从外侵袭,或嗜食辛辣、海鲜、膏粱厚味化热动风,或情志不调等因素诱发的荨麻疹多属于实证、急证;病久气血两虚不胜外邪,血虚生风化燥,致风邪久郁不去,羁于腠理之间,病情反复发作,转为虚证、慢证。

2辨证施治

依据病程的不同,荨麻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病程达6周以上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该病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物为主,该药起效较快,多能缓解症状,但需长期服用,停药之后常易复发。

荨麻疹中医中药治法较多,金老师临床常运用当归饮子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当归饮子出自《证治准绳》,其曰:“治疮疥风癣,湿毒燥热。”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白芍、何首乌、黄芪、白蒺藜、荆芥、防风、甘草等。方中生四物养血活血,补中有通,补而不滞;何首乌滋阴养血,润肤止痒;黄芪补脾益气,以助血生;白蒺藜、荆芥、防风祛风散邪,润燥止痒;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金老师指出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临证加减是十分重要的,治疗应不拘一格。风盛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蝉衣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血瘀皮肤紫暗者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气虚乏力者加党参、白术益气扶正;皮肤干燥,肌肤甲错者,加丹皮、赤芍等养血清热;胃燥津亏,加麦冬滋阴养液;纳差者,加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兼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火麻仁通腑泄热;瘙痒脱屑严重者加鸡血藤、天冬、麦冬养血润燥;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宁心安神。

3预防调摄

金老师指出荨麻疹患者多由于食物、药物、理化因素等过敏源导致,所以建议患者做一下过敏源测试和食物不耐受测试,从而做到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不致迁延病情。患者根据测试结果要避免接触这些过敏源和食物。此外,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及油炸肥腻食物。每天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也非常必要。金老师嘱咐患者把每天的一日三餐、水果都记录下来以作指导。

4病案举例

刘某,女,30岁,2011年4月8日就诊。自诉4年前无明显原因周身出现淡红色扁平疙瘩,瘙痒不止,每遇寒冷刺激或进食辛辣即发,辗转各医院医治,效果不显。症见全身遍布淡红色小丘疹,颈项、四肢伸侧尤甚,小如黄豆,大若指腹,高出皮面,奇痒难忍,咽干,口渴,大便干,夜寐欠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数。过敏源测试及食物不耐受提示鸡蛋高度敏感,尘螨中度敏感,虾蟹低度敏感。诊为荨麻疹。治应益气养血,祛风润燥,滋阴通便。处方:当归12g,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2g,赤芍12g,黄芪12g,白蒺藜12g,荆芥12g,防风12g,制首乌15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石斛10g,麦冬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夜交藤15g,合欢皮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同时嘱患者以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虾蟹鸡蛋,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勤洗被褥。7日后复诊,上述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继以此方治疗,1周后再诊,症状基本消除,患者前后来诊3月余。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