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整体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06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1

加北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地委、区委有关建设新农村具体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立足城郊,强力推进“农业经营生产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化,生态旅游特色化,农村建设城镇化”,全面打造新型乡镇形象,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争取早日跨入全省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

二、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坚持水、田、路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农业产业、人居工程、交通水利、教育、通讯等各项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四是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三、规划范围、预期指标、总体目标和初期目标

1、规划的范围:整个加北乡辖区,包括3个行政村20个村民组,总面积458平方公里。乡址所在地加北村作为试点村,兼于幸福村、五一村和城区接壤,居民城镇户口也比较多,把幸福村、五一村纳入城镇社区管理。

2、加北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项目规划及说明(附后)

3、规划总体目标: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北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是:“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重点是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乡村;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把加北乡建设为一个“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个性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现代小乡镇,使加北乡成为兴安首府一个环境一流的生态旅游观光的亮点,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农村先进行列,实现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

4、初期目标:

根据加北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初步确立为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五通、实施五改、做到五有、达到五化、建设五好、争取五达标”的“六个五”目标任务,不断开创加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1)、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主辅换位”、富余劳动力输出、冬贮和小作坊规模化经营、山产品采集等五个方面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持续在5%以上。以加漠公路为主线,重点建设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符合生态农业要求和城市居民需要的现代化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和一个农贸批发市场(在加北铁路工区南、加漠公路北侧),此农贸批发市场位于加北、幸福两主大产业村、组的交接处,依托通县(加漠)公路,交通便利、货源充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和绿色蔬菜面积,抢前延后夺效益,同时依托丽雪淀粉厂,发展种薯和商品薯基地,以订单农业进一步促进结构优化,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道路,实现以销定产,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畜牧业“主辅换位”:在重点培植幸福村无公害肉、蛋、禽生产小区的基础上,以幸福村扶贫开发项目之一——放母还犊工程为契机,加大无公害肉、蛋、禽和“笨”字号的发展,拉动乡域经济的发展。富余劳动力输出:对富余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行培训,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加就业渠道。冬贮和小作坊规模化经营:以以幸福村冬贮为基地,鼓励农民进行保鲜冬贮,延后销售,避免集中售价不高的问题,瞄准市场价格来增加收入,利用幸福村离城区近的便利条件,统一规范小作坊的规模,打出绿色豆芽、豆腐的品牌,逐步向专业村的目标迈近。山产品采集:继续利用好地委、行署使农民增收的宽松政策,开发林下资源,在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的情况下,有组织地、适时地进行山产品的采集,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2)、“实现五通”就是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通路:即各行政村主路和屯内主巷道建成柏油马路,田间路沙石化,道路硬化率第一年启动达60,二年发展、三年突破道路硬化率达80,五年初现雏形道路硬化率达100,行政村、自然村内外形成交通网络。通电:即要保证生产和生活用电充

足,入户老化线路在两年内更新改造完毕,保证居民安全充足生产和生活用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网线改造,把地上网线改为地下电缆。通邮:即要保证邮件按时送到各家各户。通电话:即要保证每家都装上固定电话。通电视:即要确保电视信号送到每户,有条件的村要逐步实现电脑和宽带网络普及。通讯设备覆盖率达100。

(3)、“实施五改”就是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改水:就是让农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8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排污管道畅通,村内无污水污染。改厕:就是每户室内要有标准化厕所,标准化厕所普及率第一年启动达20、二年发展、三年突破标准化厕所普及率达80、五年初现雏形标准化厕所普及率达100,每个自然村还要设立合乎卫生标准的公厕,改路:就是对村内道路要重新规划布局建设,使户与户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户与公共场所的通道连接科学合理,方便村民交通。改灶:就是改烧柴火为烧沼气或煤气、厨房要清洁卫生通风透光。改房:就是改扳夹泥房为具有乡土民情、独特风格的砖房或楼房,拆除破旧房屋,第一年启动砖瓦化率达60,二年发展、三年突破砖瓦化率达80,五年变样砖瓦化率达100。

(4)、“做到五有”就是有球场、有垃圾处理场、有生态小公园、有饲养栏、有建设规划。有球场:就是每个行政村要有球场。有垃圾处理场:每户要有垃圾桶,每个自然村要有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100。有生态小公园:每个行政村要有小公园,每个自然村要有公共活动场所。有饲养栏:就是凡有饲养禽畜的家庭都要进行圈养,建有饲养栏。有建设规划:就是三个行政村建设要有规划,并要有规划图。

(5)、“达到五化”就是农村软硬环境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净化:即整治农村中存在的脏、乱、差,做到干净整洁,给人以清洁舒适的感觉。绿化:即村道和公共场所种树种草,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有花草、果树,绿化达标,成为绿色乡村、田园风光,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亮化:即村道装上路灯,公共场所装上照明用灯,给人以置身于城镇的感受。美化:即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整体美观,实现草地、风景林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环境优美的感觉。优化:即要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为契机.倡导文明村风,使村民形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助贫济困、和睦相处的道德风尚,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6)、“建设五好”就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好路子、完善一套好制度、健全一个好体制。建设一个好班子:配好配强一个好班子,尤其是选准一个好“班长”,建设好村“两委”领导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教育培训好村党员队伍,发挥党员的作用。发展新党员,发挥青年、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选准一条好路子:要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完善一套好制度: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重点,认真抓好财务、政务、村务三公开,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增强透明度和约束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健全一套好体制:要完善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乡政府一所二办三中心的职能作用。

(7)、“争取五达标”就是农村教育、计生、民政、医保及环保等五项工作都要达标。教育工作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计生工作达标:按照上级计生的要求,健全完善好计生基础设施,继续稳定我乡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生育符合政策率达到95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民政工作达标:要切实解决职工、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坚持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和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两个必保”和“应保尽保”。医保工作达标:加强乡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06年我乡参保率达78.9,08年参保率达90,20__年参保率达100。环保工作达标:要按照区环保局的要求,严格控制污染源,确保环保责任考核达标。

四、具体实施

(一)生产发展

一是农业方面。我们首先在结构上,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压缩秋菜面积,增加春夏菜保护地面积,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针对目前我乡人多地少,人均不到2亩地的现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民和农户采取转包、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脱离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此项工作幸福村作为试点村。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绿色马铃薯、白菜等,增加绿色生态面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日光温室小区袋载木耳、蘑菇的发展带动下使食用菌发展提档升级,继续搞好绿色马铃薯基地建设,保证绿色种植面积每年不少于15000亩。在加漠公路两恻建立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在不断规范马铃薯基地的基础上,在种薯上大做文章,因地制宜的发挥优势产业作用,变优势为效益,不断的使我乡的马铃薯、食用菌、地产绿色无公害鲜菜、经济作物、无公害肉、蛋、禽提档升级,形成明晰的主导产业,此项工作加北村作为试点村。

其次是依靠科技进步为关键,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减农作物面积,而且是要真正地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以效益为核心上来,即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为此,我们要继续采用以科技培训促调整,龙头企业带调整,园区推调整的办法,为农业结构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科技致富的主动性。使他们都掌握1——2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力度发展食用菌业,采取扶持的办法,积极推广食用菌袋料栽培技术,提高效益,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有新突破,乡政府计划在20__年至20__年,将在加北村、幸福、五一修复农田路部,新建大型蓄水池、扩建现有的塘坝,同时,进行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行,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发展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以幸福村扶贫开发项目之一——放母还犊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以此为基础,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要大力发展大牲畜,如牛、羊等,鼓励农民引进优良品种;在家禽饲养上,要向“笨”字号发展。同时,要建立一个畜牧交易市场和一个品种改良基地和一个冷冻品加工厂来拉动我乡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特种养殖的扶持力度,增加经济收入,发展野鸡、珍珠鸡,白羽番鸭等,建一个特种饲养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使其成为畜牧养殖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资金来源:一是向上争取,二是农民股份的形成。做好防疫工作,要加强禽流感等动物疫情防治工作,力争不发生,确保不蔓延。

(二)生活宽裕

一是劳动力转移方面。要借助加区城市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在20__年的基础上,乡、村两级要不断加大力度,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闲置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从多个角度增加农民收入。新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一处,开展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为农民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使农民工能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出去“再就业”的法律意识,懂得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五一村,土地少,离城区近,劳务输出初见规模,我们继续巩固劳务输出协会,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把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好,使劳务输出有规模、有组织、有次序、上档次、创效益,使富余劳动力输出作为该村的一大特点,同时成为我乡经济收入的一大亮点。

二是第三产业方面。加北村要继续扩大原有的小磨房、粉坊的规模,对现有的主导产业——马铃薯种植业进行精深加工,对产品进行包装,增加产业链。同时,幸福村利用离城区近的便利条件,进一步发展酱油厂、豆腐坊,统一规范小作坊的规模,打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依托城郊型的地理位置优势,鼓励农民兴办农家饭店和“农家乐”,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此项工作加北村、幸福村作为重点。

(三)乡风文明

我们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树立崭新的乡镇形象,在做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坚持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清新幽雅、安全文明的生活环境。

一是要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首先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要注重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加大教学投资力度,新建幼儿园。

加北现有小学三所,但幸福、五一均为平房,且室内教学用具十分缺乏。全乡公办幼儿园没有一处,幼儿教育只有靠家教或是进入城区,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在三个村各新建一处100平方米幼儿园,总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其次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再次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全乡范围内深入开展提高村民素质工作。发挥公民文明学校的作用,由传统走向创新,采取灵活多样、适合农村便于农民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各小学为阵地,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今冬明春,与涉农部门联系,组织农民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以“三互”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们在精神文明创建中,要继续把05年提出的“三互”,即互学、互比、互帮活动不断深入。我们要在“五比”的前提下,继续把每户家庭的教育子女情况、厨房卫生状况、被褥干净情况等都进行评比。通过互相学习和评比,使每家每户增强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达到精神文明创建的目的,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效促进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小康农村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开展好各种创建活动。要以农户为基础,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村环境、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移风易俗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创建活动有机构、有方案、有命名、有奖励,80的住户达到六星级以上标准。同时,在机关开展文明职工、文明科室的评比,在广大干部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通过评比,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要继续巩固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力争在地区文明乡镇评比中再创佳绩。要树立优秀典型。要积极宣传,以点带面,树立各行各业的优秀党员、科技带头人等农民典型,树立文明向上的良好形象。

四是要创建平安乡镇。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农村基层的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新生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大局,是关键。要在地区平安乡镇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地各项农村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依法护民,堵住假劣农资流通渠道,严格禁止坑农、害农案件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及时化解矛盾,重视工作,接待处理好农民来信来访,认真解决问题,确保农村大局稳定。

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职工、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坚持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和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两个必保”和“应保尽保”。同时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解决更多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做好乡干部包扶和相关部门接对包扶的具体工作,使扶贫解困的救助工程不断延伸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为我区的十大利民工程之一,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为了使农民能够更大程度的享受医疗保障,我们要继续配合加区合作医疗办成立宣传组,加大宣传、动员的力度,在20__年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合作医疗中来,为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解决农民求医问病难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真正做到解民忧。加北乡现有卫生院一所,但面积狭小,医疗器械不全,医疗人员十分缺少,特计划扩建现加北乡卫生院。

农村低保方面,要继续按照加区的要求,做好贫困户的贫困生的调查摸底工作,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新建加北乡老年公寓一处

计划生育方面,要继续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实行计划生育农村部分奖励扶助政策,解决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成员到60岁后的生活保障。

(四)村容整洁

村屯规划。要在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前提下,搞好在乡政府所在地加北村的整体规划,

鼓励农民向政府所在地集中,对村屯进一步合理规划,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建筑间相互协调;06年初,对白色路面及屯内主道两侧的板夹泥民房改造进行重新设计,建样板房,向新农村迈步。当然,这里有困难和问题,如:由于多年来自然形成的村不规范,要重新规划设计动迁的问题;农民思想认识的问题;农民生活还不富裕,有的不具备自建样板房的问题;乡财政无力、也没有能力集中建设的问题等等,我们结合实际,向农民宣传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方针、政策,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争取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筹到资金的情况下,为鼓励居民进行房屋改造,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第一期按规划要求进行房屋改造的居民,政府投入80、居民个人投入20,第二期按规划要求进行房屋改造的居民,政府投入50、居民个人投入50,第三期按规划要求进行房屋改造的居民,政府投入20、居民个人投入80。用此政策来激励居民进行房屋改造,为向新农村迈步奠定基础。在房屋规划设计中,每一条街都要布局灵活自然、错落有致,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有自己的特点、突出风格,如经济庭院型、农家山庄型、农村别墅型、四合庭院型、乡土风俗型和公寓型等,改变农村房屋建设“千村一面”的状况。在整体规划中有球场、有垃圾处理场、有生态小公园、有饲养栏、有建设规划,屯内道路形成“井”字型,要进一步绿化美化村屯环境。首先是通乡公路白色路面两侧房屋的改造,同时,对加北二、四组村屯路进行集中整治。对民房改造进行了设计,建设新农村样板房,农户住宅实用、美观,向新型农村迈步。

(五)管理民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为农民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打造“民心工程”。

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的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时刻注意把党建工作和班子建设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结合我乡的实际,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巩固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效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开展以“三头”为载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一事一议方面。各村根据实际,结合村情把一事一议开展好,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克服依赖思想,近几年的惠民政策,使农民认为公益事业还是靠集体、靠政府,等、望、靠的思想严重,没有自己当家作主,履行自身建设的义务和职责。村、组筹资筹劳金额有限,小事不愿议,大事难落实。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减轻,要进一步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意识,明确村、组公益事业建设是集体组织内部成员共享的自我建设,每个集体组织成员有义务承担,自己的事自己办。在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村组量力而行,政府支持,社会捐助”的原则,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开展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在顺利开展好村级各项工作的同时保证农民得到最大利益,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提升其在农民中的地位。

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以发展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意识。从先进经济发达地区看,农副产品销售除市场调节外,还有较关键的“服务网”,即农村经纪人队伍庞大,销售“服务网”健全,我乡虽成立了有马铃薯专业协会、蔬菜专业协会、食用菌专业协会、畜牧养殖专业协会等,但我乡农业专业水平低,专业协发挥作用作差的实际情况,要尽快的调优队伍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我们要鼓励那些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有一定经营才能的经商能人、种养殖大户,走上经纪人队伍,如通过协会的建立,形成一种技术服务,资金帮助,统一售价等机制,以及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实际困难,组织农产品销售,占领市场,有效地解决“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五、保证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乡成立“加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乡党政一把手任正、副组长,成员由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乡里具体工作由分管领导负责,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村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由村主要领导挂帅,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乡下设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培训、交流、检查,收集、整理有关示范乡建设的各项技术资料、数据、文件、图表、实物、音像资料等,建立文件档案库,提交规划实施情况年度总结。

2、做好总体方案。制定的总体方案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在规划、内容、时间、空间、点面、检查验收等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部署。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乡三个行政村至少有二个行政村达到加北乡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3、开展宣传讨论。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活动,深入研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讨如何建设好加北乡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讨论活动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主题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三是结合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

4、抓好科学规划。各行政村也要有具体规划。要有近、中、远期规划目标,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村也要适度超前,制订出科学性、现实性、超前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村级规划需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方可组织实施。

5、做到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乡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落实责任,涉及到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

6、资金来源:一是向上积极争取,二是农民筹资。多渠道筹措资金,抓着国家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好机遇,艰苦创业,乘势而上。

六、组织机构

加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______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newruralcommunitiesconstructionoveralldevelopmentlevel,andthecitycommunityconstructionarecompared,stillinastageofexploration.accordingtomyownprofessionalknowledgeaswellasinthenewruralcommunityconstructionplanningprocessin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someownviews,hopetobeabletobetterpromoteChina''snewruralcommunityplanninglevel.

Keywords:Ruralcommunity;constructionplanning;pathselection;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全会精神要求,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充分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统筹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与此结合一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思路,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尊重民意,量力而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分类指导,体现特色。根据各县(市)实际,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加强分类指导,彰显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三、目标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五”期间,以“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的农房改造为重点,采取修缮加固、原址重建或根据农户意愿迁建至集中规划点等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完成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同时,结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整体)推进项目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有序引导更多的农民自行改善住房条件。

(二)稳步实施村庄整治。

“十二五”期间,在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土地整治整村(整体)推进项目、交通干线、河道沿线、重点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产业特色村、农村社区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心村,依据规划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沟渠、清理乱堆放)、“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杆线)、“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杆线优化、水质净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在开展农房改造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全市农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各县(市)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生态和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全市新型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工作。每个乡镇每年要确定2~3个试点。其中,肥西县以合铜黄、合叶高速公路沿线,丰乐河、上派河两岸,三河旅游景区周边为重点;肥东县以合巢芜、合宁、合蚌高速公路沿线,二十埠河、店埠河两岸,巢湖沿岸为重点;长丰县以合淮阜高速公路和合水公路沿线为重点;巢湖市以合巢芜高速公路沿线、滨湖大道沿线、环巢湖风景区周边为重点;庐江县以合界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沿线,滨湖大道沿线,汤池风景区周边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皖中徽派风格的村庄整治示范点。

(三)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和农村清洁工程。

“十二五”期间,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为抓手,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不低于9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治理环境卫生、治理村容村貌、建立保洁队伍、建立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为重点,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四、进度安排

年:完成区域内农村危房的调查和鉴定工作,分户建立档案;结合镇村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完成区域内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沿合巢芜、合铜黄高速公路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整治任务。

年:完成15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沿合宁、合叶、合淮阜、机场高速公路及合水公路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整治任务。

2013年:完成15000户农村危改造任务;完成合六、合安、合马、合淮、合蚌、合店、合白公路及滨湖大道等城市出入口道路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整治任务。

2014年:完成20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市域境内环巢湖沿线、兆河、柘皋河、丰乐河、上派河、二十埠河、店埠河等主要河道岸边、主要旅游景区周边及省级公路沿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村庄。

2015年:完成市域境内全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任务。

各县(市)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推进。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是一项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德政工程,是党和政府增进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努力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按照“市统筹、县(市)负责、乡(镇)组织、村操作、民为主”的原则,市政府成立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城乡建委等部门及各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另文下发。

市直各相关单位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全市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市城乡建委负责做好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整治工作;市环保局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市国土局以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为抓手,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市规划局牵头组织完成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做好资金的统筹、整合、拨付和监管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组织村庄道路建设工作;市农委负责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考评及常态化管理工作;市房产局牵头组织农村危房的调查和鉴定工作,并做好农村房产登记发证工作;市水务局牵头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沟渠、塘坝清淤扩容建设工作;市林园局牵头组织村庄绿化工作;市畜牧水产局牵头组织村庄畜禽圈养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各县(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三)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各县(市)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等因素和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加快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明确乡(镇)、村的区位、规模,确定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规划区内各类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整体特色风貌设计,促进村庄规划与产业、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等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和实用性。

农村所有建设必须在规划的前提下有序实施,坚决杜绝规划之外的违法建设。市及各县(市)规划、建设、城管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要按照市政府《合肥市乡和村庄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合政〔〕59号)的要求,各司其职,认真做好农房新建及整治的规划管理、建设监管、违法建设查处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落实资金。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农民自筹、投工投劳进行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各级财政要对涉农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扩大农户建房小额贷款规模,并在贷款方式、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县(市)级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确定整治范围内村庄中的道路、排水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给予奖补。

(五)强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各乡(镇)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在项目前期阶段,要组织有资质的规划、勘察设计单位进行村庄规划和房屋改造、道路改建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工作;在项目实施阶段,要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项目施工招投标、监理和质量安全监督报建程序,确保村庄整治工程依法建设和质量安全。各县(市)建设部门要切实履行质量和安全监管职责,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市级村庄整治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规划、建设、国土、环保、财政等部门对项目进行抽查和检查,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农村房屋建设改造原则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要求、分户自建的办法组织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由村民理事会监管组织实施。

各县(市)、乡(镇)要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努力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引导和协助各村结合村规民约的制订,建立设施维护、卫生保洁、垃圾和污水处理、绿化养护等管理制度,把阶段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巩固整治成果。

(六)强化督查,严格问责。

市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各县(市)要对各乡(镇)工作进行考核,成效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成效不明显的,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4

新农村示范带项目规划涉等5个村,38个生产组,共有1532户,7829人口,常住人口6428人,房屋11260间,房屋面积281567平方米,耕地6052亩,山林13357亩,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在此地域建设全区新农村示范点有以下优势:

一是地理条件优越。、白沙一带系山间盘地,地势开阔且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通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九宫山风景区和大畈核电站的主干道。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人文积淀深。素有“千桥之乡”的美誉,规划区集中了、白沙桥和万寿桥三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古桥,村民居住和耕地相对集中,民风淳朴,桥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对外展现新农村建设的独特面。三是产业基础初具规模。规划区已实施了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低产田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旅游开发也已初具雏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四是上级大力支持。区委年初已决定把农村建设列入建设南经济强区、打造“四区一带”总体发展规划。3月23日,省委书记同志到视察,对建设新农村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4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到新村视察了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建设新农村示范带的初步构想

新农村示范带初步规划为“一带、四区”。“一带”即沿河两岸景观带;“四区”即以通公路两侧5万亩已列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为依托,打造林业生态区;以金桂湖、景区为依托,打造休闲旅游区;以白沙集镇、村湾和迁村腾地还建点为依托,建设集中居住区;以新村规划区内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依托,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努力使新村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村容镇貌整洁优美、乡风文明道德良好、公共服务基本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示范点。

目前,新村规划区内已开工建设和拟建设的项目有10个:一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位于通公路两侧,批准建设规模为5057亩,总投资1005万元,平整土地14.2万方;新建灌水泵站2座,修建各种水工、道路建筑物501处。二是续建配套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990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配套1822万元,计划对66.1公里主干渠和29公里支渠进行混凝土硬化防渗和沿渠建筑物配套。三是大汉皇族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整合部门资金,对景区环境进行整治,古民居房屋进行修缮,并配套建设沿河景观带。目前,已完成河段河道治理、沿河景观带建设、部分古民居房屋修缮和卫生环境整治。四是通公路改造项目。拟向上争取项目,将通公路白沙段从的北岸迁到南岸,改善新村的交通条件。五是道综合治理和沿岸景观带建设项目。拟整合部门资金,对、万寿桥和白沙桥等5公里河段进行河道疏浚、河堤加固等。目前,已完成了河段的综合治理。六是迁村腾地项目。拟争取迁村腾地,对项目规划区内的散居村民进行搬迁;对迁村腾地的土地,进行复垦,变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七是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拟建设三个居民集中居住点,对集中居住区的民房进行改造,统一风格。同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八是“六改五通”项目。对集中居住进行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垃圾处理,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九是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400万元,在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建设4000亩优质水稻繁育基地。十是桃李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600万元,在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建设2000亩桃李经济林基地。

三、新农村建设近期工作情况

1、组建专班,全面启动。4月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落实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地点,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工作。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印发了《致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民的一封信》3000份,号召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严禁私搭乱建、抢修抢建、抢栽抢种,暂停规划区内所有建房审批手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动员会和群众会、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学习等方式,深入宣传为什么建设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如何建设新农村,宣传“政府牵头、群众参与、招商引资、市场融入”的建设方式,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深入调查,科学规划。印发了《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房屋建筑基本情况表》,启动了规划区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对规划区内的房屋、树林进行了登记锁定。严格控制规划区私搭乱建、抢修抢建、抢栽抢种、滥砍滥伐等问题。按照“规划在先,建设在后;超前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统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文物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绿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整体规划。

4、整治环境,规范管理。进一步抓好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和秩序整顿,开展了“星级农庄”、“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卫生状况和旅游秩序有大的改观。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管理,要求餐具统一标准,菜肴突出特色,服务提高质量,文化提升品位。

5、明确重点,加强督办。印发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月初工作安排》的督办通知,明确了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督促各成员单位上报了项目规划,启动了至金桂湖旅游路的施工建设。拆迁工作和仿古装修工作取得初步进展,4-5月份已拆迁9处,面积319m2;仿古装修6家,面积1850m2。省规划设计院派人到新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整体规划费用问题进行了第一轮商谈。

四、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思想观念守旧,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乡村干部是关键。从调研情况看,农民群众普遍缺乏主动性,思想观念守旧,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许多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要拿一大笔钱,否则就不配合,建设的主体被曲解。部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偏弱,起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作用,能力建设亟需加强,有些村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等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规划编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原来没有明确而系统的村镇建设规划,许多村组新建、改建、搬迁任意选址随处而建,居住、养殖区交错,生产、生活区混杂,“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给整体规划、综合整治带来了很大阻力。农村饮水、通组公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如刘家村1-6组仍存在饮水难的问题。

3、建设资金不足,土地流转难度大。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是政府支持、部门帮扶、社会募集、村民集资等方式进行的,但区政府财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难度大,直接导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同时,因规划区内实施了基本农业田土地整理项目,便于机械耕种,提高了农民种植传统品种水稻的积极性,加之人均仅有0.3亩水田,大多数农户不愿将口粮田,特别是公路边的水田流转给大户经营,对联片发展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定制约。

4、专业技术欠缺,主导产业发展滞后。新农村规划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养殖业、种植业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经营,产品精加工能力低,经济效益差,养殖大户少,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虽然规划内部分农户有种植柑桔、桃、李的传统,但传统品种的观赏性、口感、产量不适应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的需要。农民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传统的种植方式不能适应新品种需要。有的农户对发展观光农业有一定的热情,但存在思想顾虑,有的担心政策变化,人的担心农产品消路,发展信心不足。

五、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的启示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市场是平台,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对全区新农村建设有如下启示: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组织打好总体战。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搞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订重要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乡镇设置分管副乡镇长具体抓,班子其他成员要协同作战,明确分工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各乡镇设立建管专职机构,负责日常工作。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建立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要经常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和理论知识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以进一步转变全民的思想观念,强化意识。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村支部,特别是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新农村建设要践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人文精神。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活动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谈到“三农”问题时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突出强调了新农村建设要从尊重农民意愿入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要切实落实农民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实施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高低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切实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培训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真正为民办实事。要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多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贯彻“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规划思想。规划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加快新农村建设,要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来考虑。规划编制上要形成特色。各乡镇也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重体现地方特色,搞好村镇规划。要科学确定建制镇的性质、发展目标、人口和用地规模,对建制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为农村新村、住宅和旧村改造做好规划,大力推广农村新式住宅。规划实施要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任何单位不能随意更改规划,也不能随意破坏规划。采取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对规划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长期保留“两违”清理专班,强化综合执法,对规划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打击态势,从各个方面确保规划的实施。

第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方筹资,项目带动”的投入理念。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必须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经营方式,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积极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地。采取积极政策盘活城区存量土地,统一收购闲置土地,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民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可采取以地换地、土地入股等方式,解决所需工业用地问题。要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加快建立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扶持力度。按照农民出资为主、政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适当的资金帮扶。对新农村建设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如,区规划设计部门无偿为示范点提供规划设计;国土部门对拆旧建新户只收取工本费,对规划区域内建房的按成本价提供土地;林业部门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自产自用竹木免征规费;金融部门实行贷款倾斜,优先解决困难户信用贷款。对农村特困户,乡(镇)、村还通过帮工、帮钱、帮物的办法进行互助。另一方面,加大干部帮扶力度。根据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组织由科级领导带队、后备干部为成员的工作组深入各示范点驻点帮扶新农村建设。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对重点村建设进行综合示范性投入。

第五,新农村建设要遵循“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由于自然、地域、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差异,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层次。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平面推进,更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有重点,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现阶段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将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重点来抓,按照区委区政府决定,当前重点抓好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将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区。重点抓好“一城一带五区”建设。目前,从我区的实际来看,从以人为本的要求来看,区委的决定非常正确,切合实际,量力而行,突出了重点。新农村建设应从农民迫切需要、受益直接、解决起来最有把握的事情做起。要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基本保障;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培育农村的支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实现农民增收目标;要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下子铺开,更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抓住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和可能,对不同阶段、不同年份,分别确定不同的建设重点,相对集中力量加以攻坚,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短期内得到实惠,这样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就能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主要应在“五个围绕”上做文章。

1、围绕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实现强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我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有利条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来抓,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无公害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湘莲种植基地、精细有机茶基地、以神童牧业和温氏养鸡作为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我区的养殖业。重点搞好生猪的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我区草山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以牛、羊、兔等为主的草食动物发展;充分利用我区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抓好名优鱼类繁育基地建设、山塘水库大水面养殖和种草养鱼技术的推广,促进畜牧水产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企业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至少形成1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6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以上。通过发展试点村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为农民办实事,村级组织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办集体经济的路子可以多样化,如可利用特色农业的优势,划出部分集体经营用地,以股份制创办村集体果园、集体猪场、集体速丰林基地等等,把村民个体的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农村经营性项目,所得收益留出集体流动资金后由村民按股份分红。

2、围绕生活宽裕,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三是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确保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掌握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

3、围绕村容整洁,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试点村。根据试点所处的自然条件、当地民风民俗及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建议村组设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充分利用这一组织的作用,一是要建立责任目标约束机制。各示范点结合本村组实际,普遍制定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同时,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定期检查、户主民主评议等制度来强化督促落实。二是要建立日常管理投入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向农户收取一点,市场化运作筹措一点”的办法,解决理事会成员补贴和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维护管理费用问题,保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三是要建立活动载体推动机制。普遍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农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四是要建立村民权益保障机制。普遍实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通报制度、村民建议办理反馈制度,较好地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证村民的合理化意见建议能得到及时反映、认真落实,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5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按照“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土地整理为动力,以农民安居乐业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村整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中心村的服务功能和人口聚集效应。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农村实际科学制定规划,使中心村整治建设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性。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抓住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开展村寨整治规划建设工作,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积极开展村寨土地整理,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发挥使用效益。整治建设以农村道路、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庭院整治、房屋改造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问题作为重点,根据各地实际有所侧重,整治目标既有超前性,又要符合客观实际。

试点带动,逐步推进。发挥试点效应,选择一批有代表性、不同类型的中心村作示范,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推进。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村寨整治活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村民自愿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一)主要目标

——2007年至2010年,按照“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缩减自然村、保护特色村”的要求,完成县域村庄体系规划,组织编制完成500个中心村(社区)的建设规划,在规划指导下,逐步开展对500个重点中心村的土地整理和整治建设工作,重点抓好50个省、市级新农村试点及特色村寨整治建设工作,推进区(县、市)自建点建设,带动全市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010年至2015年,在村寨撤并的基础上完成全市行政村规划及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全市行政村土地整理工作,全面推开500个重点中心村的整治建设,使中心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进一步完善中心村综合功能,增强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工作任务

1.村寨整治建设达到“十个一”和“四有”:“十个一”即每户农户有一条水泥串户路、有一幢美观的房子、一口沼气池(靠近城市有条件用电热、液化气的示范,可以不建沼气池)、一个优美的庭院、一个清洁的厕所;每个中心村有一幢设施较完善的村级综合楼、一个公共文体娱乐场所、一条水泥串寨路、一个规范的宣传栏、一个优美的环境。“四有”即有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寨整治建设规划、有一套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自愿选择相对统一的房型设计、有一个整治村容村貌的工作计划、有一个经过村民代表会讨论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

2.按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全面开展中心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土地使用集约有序。

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农户饮用水基本达到安全和卫生标准;通行政村和入户道路达到规定标准,整治村进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入户道路通畅平整;试点村建有一个村民活动中心;有垃圾集中堆放点,排水有序。

4.村容村貌整治,达到建房规范化、卫生洁化、村寨绿化、环境美化。村民住宅功能要合理,富有特色,符合“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要求。全面开展对路边及房前屋后的垃圾集中清理,对臭水沟(坑)采取疏(填)方式进行治理;对有碍交通的障碍物进行拆迁,对有碍村容村貌的旧建筑屋、遗弃物进行拆迁;已建设新住宅的农户,原则上拆除旧房退回宅基地;对破旧牛猪栏、露天旱厕以拆、改、建、移的方式进行整治;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畜禽圈养,人畜分离。

四、整治措施

(一)明确目标,规划先行。规划部门要根据促进城乡一体化“三集中”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心村重点整治建设的时序,组织完成县域村寨体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对村寨建设发展和撤并提供依据,明确建设重点和目标。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以人为本、相对集中、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提出土地整理、迁村并点、老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对全市各类村庄规划的编制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

(二)创新机制,全面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工作。重点抓好宅基地整治、中心村整治、农村困置建设用地整理,腾出中心村发展空间,把解决农民集中建房、改善村容村貌、壮大村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面上发动、乡镇实施、村级落实三个步骤,抓好政策制订、部门配合、督查落实三个环节,把农村闲置房、应拆未拆房和违章搭建房三类房屋作为整治重点,以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为主要方式,制定奖励政策,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对地理位置较偏僻、规模较小的村,一方面控制其建设发展,一方面鼓励农民下山脱贫,通过分散落户的办法,使旧村逐步消亡,退宅还林。对部分已经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中将纳入的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以及因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而整体搬迁的村庄,实施集中安置,建设农民新居工程。积极鼓励村民集中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委托建设的方式,选定集居点,让有条件或建房愿望较迫切的农民突破村域界限,向中心村集聚,构筑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格局,为中心村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通力合作,各负其责。村寨整治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业部门要加大对中心村产业的扶持,积极推进农村“四改一气”工程;交通等部门负责村寨间道路建设,并逐步完善中心公共交通服务;林业绿化部门负责村寨内公共绿化及庭院绿化建设;建设部门负责村民集中活动场地、排污沟(管)及房屋整治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村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利部门要从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中心村饮水质量,完善农村饮水设施;广电、电信、供电等部门要统筹安排,加快推进供电、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部门要积极做好全市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实施整治建设。建设部门要依据我市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的用地特征,每年重点抓好10个左右特色精品村寨的整治建设工作,通过特色整治建设,建成一批反映地方民族特色、体现田园山水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农居和农民新社区。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周边、交通干道沿线、风景区、水源保护区、民族聚居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重大项目区村寨整治。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适用工程、设施和建造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农村人畜混居、传统民居延续、农村环境卫生、古村落保护等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积极推广《*市新农村住宅推介图集》的使用,加强宣传,制定奖励政策,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要整合发改、移民、农办、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建房奖补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推进图集的使用推广工作。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对村寨整治规划建设的整体力量。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开展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中心村整治建设投入,市级财政在原有涉农资金中,增设村寨整治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各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00万元用于村寨整治。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在有条件的中心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来投资者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在外的公职人员、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等各类人士捐资助物,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六)强化管理。严格依据村寨规划,对村寨整治建设活动实施控制和管理。规划撤并的村不得扩大建设规模禁止零星改造和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按照法定程序报批,严格按规划实施。要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得随意调整、更改。严格执行村庄建设和农民住宅建设规划选址意见书制度,农民建房和村寨设施建设必须持有规划选址意见书方可申请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凡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寨和没有“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工程,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审批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未编制完成规划的村,暂缓宅基地审批。

加强村寨整治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要把工程建设管理关口前移,对村寨整治建设活动实施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涉农项目各建设部门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与生产安全。各乡(镇)要配齐配好专职管理人员,建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合做好村寨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6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四种模式

江北区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是在结合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依据《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逐步转变农民住房建设方式,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已形成四种模式:

项目带动模式。依托线性工程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带动村庄的拆迁改造,并对夹心村、边角村实施整体拆迁改造。对这些实施整体拆迁的村,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先后建成了姚江花园、宁静家园、慈湖人家、枫湾家园等11个农村新社区,共121.71万平方米,安置农户9590户。农户们按照“拆一赔一”的方式,通过拆迁调产安置的形式,置换了原有面积的农村住房。同时,将这些农村新社区纳入城市住房流转范围,发放产权登记证。

城中村改造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城中村改造,并以城市商品房的建设标准改造为城市新社区,使城中村全面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120万平方米,已实施改造19.19万平方米,主要涉及柏树桥、永红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如目前的湾头城中村改造,正在建设32幢高层安置住宅,可安置3152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此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3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3.6万平方米,绿地率31.2%,总投资约18亿元,将于201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模式。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使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逐步与城市接轨,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之目的。全区已有灵山、西卫桥、国庆3个村列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共涉及农民公寓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2411套,总投资8.58亿元。已开工建设17.4万平方米,首批竣工的5万平方米农民公寓将于2011年底前交付使用,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年启动东邵村的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村庄自我改造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以农民为主体,开展宅基地整理,通过整体拆迁、集中改建、联户批建、统一安置的办法,参照城市小区标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村庄集中居住小区。全区已建村庄集中居住小区(30套以上)18个,2753套,面积36.0万平方米。如庄桥街道上邵村,用了二年时间,实施了村庄整体搬迁改造,盘活宅基地建设用地65亩,建起了370套别墅型农民公寓,面积达5.52万平方米。此外,村庄改建面积在30套以下的达26.2万平方米。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实施的四大举措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城乡建设规划的全覆盖。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也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纲领和管理的依据。在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房无规无序的状态,我们确立了村庄局部规划布局与城乡整体规划布局相一体、建设档次与城市品位相融洽、村庄集聚规划与配套设施规划同步设计、防止二次拆迁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这四项基本原则,在《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全区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江北区农村排污规划》、《江北区农村医疗卫生布局规划》等,形成了以城乡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专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总体规划层面上的全覆盖。同时,以修编后的《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为依据,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4个村的集聚发展类的村庄规划,15个村的保留整治类村庄规划,以及有选择性的对24个属于近期保留远期逐步搬迁的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全覆盖。这些规划的编制将指导农村建设拆零并整,集聚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建房现状,启动了农房通用图设计,并就户型、面积、建筑风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五个户型十套通用图纸。提供农村建房选择使用。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政策保障。在遵循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村一级基层组织自主改造旧村的最大能动性,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集中安置小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为主的新村建设,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基本原则、相关政策、工作措施等,并从统筹安排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用地、规范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管理、加大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完善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等11个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为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供了具有纲领性的实施意见。在政策中我们重点体现:一是坚持推进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确立了“推广多层公寓,适当安排高层公寓,控制多户低层联排,禁止单家独院”的建设方针,通过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等途径,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引导农民居住集聚化,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二是坚持传统村庄向新型社区转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联网与共享,实现农村社区环境从区域性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目标转变。三是坚持公司化运作,既成立区、镇(街道)联合建立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也独立组建镇(街道)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村级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以多元化集资的运作方式。解决农村集中住房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坚持建设资金总体平衡。对实施自主改造的农

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村,其村民安置后的多余住宅,实行政策回购,力求建设资金的总体平衡与农村住房稳步推进。

坚持目标明确,细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各项任务。在2009年,江北区明确了到2012年底,完成拆迁农户1万户,安置农户2万户。整理宅基地3400亩,节约土地600亩,建成390万平方米农民新型住房,50%以上村庄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做到四年有规划、当年有计划、实施有方案,细化镇(街道)、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在每年的年初,下达当年的建设计划,在计划中分别明确项目名称、出资主体、建设主体、建设地块、建筑面积、投资总额、开工时间、交付时间、安置对象和安置户数。在此基础上,一是强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监管。由区建设、规划部门要会同镇(街道),加强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管理。尤其是对农村住房质量的安全,加大了质量安全巡检力度,并组建了农民巡查小组,参与质量监督,以确保农村住房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住房分配和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住房的分配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需要严格把关。为此,我们实行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把好事搞砸。同时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严防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三是强化考核。把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工作列为对有关部门和镇(街道)、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考核一级,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规划,思路分析,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2006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又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2010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又有怎样的问题呢?

2我国农村在规划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

2.1传统居住空间的演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在去年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不少农民工现已返乡定居,对农村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居住空间的局限性。现在农村大部分的住宅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样式落后,居住空间较小,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的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广大农民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居住空间已不再适应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发展。

2.2村庄整体面貌凌乱缺乏特色

我国广大农村人群集中地多分布于道路集中的地段。在上世纪,我国主要推行的是农村公社合作制度,土地承包责任制,房屋建筑更是以当时需要统一建设,且主要以联排式房屋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对房屋的形式与格局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批“建房热”。但是,建房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建房热过后的房屋,与原来的房屋形式严重不一致,与原有村落的格调布局也有一定的差异,造成了村落整体面貌的凌乱,村落文化收到了极大的破坏,缺乏特色。

2.3管理不力,滥用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

现在农村的建房都要经过土地管理局的许可,在原有地基建房不需重新办理建房证,但是如要搬迁到别的地方建房,则要重新办理建房证。重新办理建房证的条件很简单,只要向相关部门交纳一定的金额,并取得了各自村委会的同意即可。管理部门也不对建房者所建地段予以审查,导致了不少的农民新房不符合规划要求。农民为追求短期时间内的方便,纷纷搬迁到路边建房,不仅造成了原有建房地基的荒置浪费,还严重危害了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2.4GDp的销蚀严重,不利于财富的积累

由于农村小户建房没有规范性,安全性,规划性,导致了许多农户建房周期的缩短性。现象之一,一农户两劳动力外出打工,两年后回来建新房,由于常年在外,房屋没人护理,外表装饰已遭到破坏。间隔几年,再回来时,又要将旧房拆除,改建新房,严重浪费了建筑材料、人力、物力,不利于财富的积累。现象之二,农村建房的制度没有规范性,施

工技术没有规范性,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隐患,对于抗震、抗灾毫无安全可言。一旦灾害发生,房屋很容易倒塌,也造成了我国GDp的销蚀和浪费,不利于财富的积累。

2.5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系统不完善

从实践层面看,保护制度的建立是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仍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系统性: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目前均为梳理出较为系统全面的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知识保护规划的编制各有偏颇,存在着不完善性。规划问题的完善与否,严重制约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力度和效果。(2)缺乏整体性:大多数保护规划都未能未能从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出发建立起整体的技术流程,而且有些具体问题没有结合到当地的风俗、人文、地理等因素,致使某些现实问题被忽略。

3农村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村庄及农宅建设也绝不仅是按照施工图纸的样式生搬硬套。农宅建设是村庄的发展、村民生存状态的外化形式,只有效服务于村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才会有生命力。基于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农村的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规划在推动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村貌的改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农村的发展规划关系着我国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

农村在我国是与城市地区同样重要的地区类型。一方面,从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展我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可能顺利实现。我国数千年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奔向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农村的落后面貌,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农村的规划问题。规划是方向,是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农村地区的规划也就关系着我国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3.2农村的发展规划关系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

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和谐社会同样也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人文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环境的和谐,还包括经济收入的和谐,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到2004年是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则达5倍。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矛盾的积累,将严重制约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这一难题,就必须对农村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对农村规划的一点思考和见解

农村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一定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农村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有效利用农村土地,科学布置农村空间,合理安排农村结构和综合部署农村各项建设。

在新农村规划中,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去加以考虑和整合。

4.1定向规划

根据全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农村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确定农村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的远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道路。主要是要建立起区域引导机制和空间引导机制,合理规划好乡村的一下几个区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引导建设区、促进发展区。乡村定向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下一步战略的实施,也对乡村在以后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影响。

4.2定性规划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农村的性质,明确农村主要职能和各种次要职能之间的关系,规定农村的发展方针。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乡村产业对乡村发展的正负效应H1,将乡村分为“经济发展性村落”和“历史文化性村落”。乡村经济的发展必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乡村景观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乡村原有景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乡村原有景观和环境保护。对于“历史文化性”村落,社会文化是其最基本的单元,其街巷、建筑、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状态、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等都要保留传统色彩。在规划时,要定好性质,规划既要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4.3定量规划

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规模的相对限度和绝对限度做出准确分析,提出近期和远期农村合理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规模的具体指标和主要控制措施,提出在自然资源负荷极限内扩大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建筑用地需求规划和生态空间保护规划两个方面来分析预测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的规模及及其界限,即通常所说的“正向规划”和“逆向规划”聆1。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村交通、给排水、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配置。

4.4定位分析

根据农村区域条件,自然条件及现有社会条件,确定农村具体设施的部署,农村各项要素的组合及农村功能的配置,合理安排农村人口流、物质流、信息流。从人口流,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及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转籍等指标;从物质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各个农村地区的发展层次、水平、方向来界定地区的类型,可有效控制与避免村与村差距过大等问题;从信息流,要加强对农村地区信息的疏导与畅通,加强该地区的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8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现状;具体措施

1新农村规划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有关数据和调研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许多乡镇都已经采取具体的建设措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村庄规划有待提高。近年来村庄规划较以往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一直提倡应从农村角度进行农村发展规划,但仍有较多乡镇套用城市化方式来解决农村问题,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以至造成部分新农村就是翻版的城市小区,缺乏结合农村经济、自然等自身特点的特色新农村。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于分散,宅基占地较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投资战线较长,配套设施还不够全面,公共设施用地难以实现集中化配置。

2)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薄弱,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部分新农村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村内污水、垃圾处理不当,这致使村庄的居住环境质量较差。

3)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忽视村落与自然的和谐。规划设计中,缺乏居民理想的日常休憩交往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

4)对农村住宅的简单整合与诠释,兵营式的布局,缺乏合适的规划,形成呆板单调的布局。农村居民住宅区设计暴露出的弊端给在推进城镇化中的农村发展造成一定障碍,未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向城镇化过渡转型中,应以积极方式改造农民的居住形态。

2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具体措施

2.1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布局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合理的进行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不应该照搬城市的经验,应该遵循乡村自身的规律。首先应对村庄的经济发展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通过对当前乡镇的居住现状和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活生产要求以及其本身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资源,注重当地及周边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将“以人为本”、“群众参与”等现代规划理念融入新农村规划中,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对于部分农村以方格网的布局而形成的雷同形式,不利于特色新农村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并推出农村规划的多种模式,并做到多样性和特色性,如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等各类乡村,以满足不同情况乡镇的建设需要,也为以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还有部分新农村建设存在布局过于分散和宅基占地较多的情况,应进行限制,对人均建设用地及建筑面积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并积极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居住,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集中配套。住宅设计也要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总体来说,规划设计应根据各村庄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地理区位,选择适宜的规划布局方式和建筑形式。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可以户为单位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使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2基础设施的完善

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等设施,其设计对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供水方面。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协调,用自备水源的村庄应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要根据村庄地理、人口规模等情况,规划计算用水量,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用水量。同时应根据村庄所在乡镇等级的不同和支、干管的管径差异以及消防需要,同时考虑到污水、雨水分流的体制。

2)供电方面。供电电源地址的选择要以乡镇总体规划中的供电规划为依据,由此确定全村配电线路。村庄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用户”原则。农村低压线路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敷设为主,有特殊保护要求的村庄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一侧架设。

3)道路设施方面。应首先抓好道路的规划建设,根据村庄的不同规模和集聚程度,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道路建设并非仅是一味的大量硬化,应合理设置村庄道路的宽度,并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对道路的宽度和硬化范围进行定位和扩展,为村庄提供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

2.3农村景观环境的整治

农村景观环境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乡村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

在农村规划中景观建设及环境整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乱搭乱建的整治;房屋院墙的整治;人畜分离的整治;闲置空地的整治。

1)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集市、村委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结合村民需求,引导沿村内道路布置连续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形成一处或多处公共空间,提升村庄活力。

2)乱搭乱建的整治。整理规划村庄零散户房屋,对危房进行拆除和新建,对保留建筑进行维修整治。并对对街面上的草垛堆放、自建的厕所进行整治。

3)房屋院墙的整治。在农村房屋的外墙多是颜色混杂,风格不统一,檐口高度也参差不齐,在规划中对村庄内的住宅进行集中整治,规定统一的围墙、屋顶的材质色彩。

4)人畜分离的整治。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5)闲置空地的整治。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2.4农村住宅建筑的建设

建设新农村需延续原有的农民生活习惯和环境。农民之间的联系主要以血缘和邻里关系为主,城市化的建设会使这种模式渐渐淡化。农村是与自然结合较紧密的部分,自然化程度要求更高,在居住氛围上需要更加自然一些。比如在底层可以设置一些开敞式院落空间,增强农民之间的社会活动,也可以作为满足有些农民种植的需要,当做一个私家花园也可以陶冶农民的情操,提高农民生活素质。在自家开敞式的院落中也可以建小型休闲设施,如休闲桌椅,桌等,也非常适合农村农民的生活。

在住宅设计风格上,应尽量保留村落原有的建造设计风格,使改造后的新农村能有原来的社会风貌。新农村建设不适用城市化小区内的花哨外观,也不能使用安置房兵营式的小区,在住宅的外观设计方面应采用简约大方的设计方法,如采用物美价廉的建筑外墙涂料是不错的选择,涂料便于维护和翻新,而且在涂料粉刷时可改变颜色和图案,使村民的建筑变得新鲜有活力,增加社区的趣味性,激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为了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也可以使用清水墙面等形成有特色的建筑风貌,还可以有一种独特的仿古韵味。

3结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广泛开展的大好背景下,要以普遍适用性和相应针对性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运用良好的结构和工程技术营建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经济、节能、环保、生态的新型农村社区。

参考文献:

[1]丁磊,王向华,王鹏飞.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体会与思考[J].北方园艺,2011.

[2]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2010,36.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9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应以农民为本,激发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农民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在新农村建设实际中农民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一些地方的农民不但生活未宽裕,反而背负了债务。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abstract:newruralconstructionistheconstructionoffarmers"ownhomes,shouldiswiththefarmerthis,arouseafarmertobuildtheirownhomesenthusiasm,farmersrelyontheirowneffortsandhardwork,tohaveabetterlife.But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inpracticefarmersoftenbecomepassiverecipients,thefarmerofafewplacesnotonlylifenotbounteous,butsaddledwithdebt.Basedon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problemsofanalysisandreflection,soastobetterpromotethe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

Keywords:new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的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转贴于中国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党和国家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今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障碍和困难。

一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都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不理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农村的土地、资金、补贴、农产品增值等要素和现实利益继续呈流向城市的趋势,导致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缓慢。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和毁坏严重。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导致农村投资严重不足,农村道路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无人管理和养护现象,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大。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例如: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等。虽然当前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兑现了种粮直补,但农资价格不断上扬,农业增收空间变窄。同时,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自然灾害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也不强。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我国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当前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观念落后,重农轻商的意识相当浓厚;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农村中封建迷信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五是村庄建设亟需规划。乡镇面对广大农村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农民建房的管理难以到位,很多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村庄房屋杂乱无章,目前农村违法建筑和违章抢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时规划,将来按新农村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代价将更大,同时也留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杂乱,农民住房独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没有科学规划建设公厕、统一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脏、乱、差,鸡飞狗跳、毛厕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随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现实障碍问题。

四、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新农村整体规划篇10

一、我县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乱。许多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势态。农民根据自己喜好,自行零散建设,建设无序,往往或呈“线性扩张”,公路、村内道路修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沿路临街搭建生产性、经营性用房比较普遍;或呈“环状扩张”,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庄延伸,村庄四周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农民建新不拆旧,农村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配套差。绝大部分村庄内的道路、给水、排污、电力、通信、绿化都缺乏规划布置,配套性与共享性差,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埋等现象,导致了村庄生活环境质量差。

三是违章建筑多。虽然这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农民建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仍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借城镇建设之机违法抢建之风日盛,违法搭建、擅自加层等违反规划现象十分普遍,和平镇袁家营村被调查的312户村民中,有240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建设,竟占调查总户数的77%,他们有的扩大宅基地面积建设,有的抢占集体土地建设,有的擅自在原一层房屋上加层。

四是农房质量差。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下,重城市、轻农村,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上农民建房量大面广,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对农民的住宅建设从规划选址、修建性详规编制、建筑设计到施工管理,都缺乏有组织的指导和帮助。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建筑市场监管的缺位,农民建房施工队伍无资质、无正规设计图纸、无施工合同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农村住宅是由个体工匠拼凑成的小施工队凭经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二、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难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1、需求强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相对比较迫切,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到了结婚高峰期,以致农民建房需求相对比较集中。

2、供给短缺。开展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国家实行“地根”紧缩政策,政府可安排的土地总量大为减少。在此背景下,加上一些地方对农民建房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个人建房土地指标分配不够到位。这样,由于受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指标限制,致使一些村即使有规划,村民建房的审批仍然无法有序进行。

(二)规划布局缺乏衔接

一是“两个规划”不衔接。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不同步,在编制规划时又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建房需求,导致许多村庄周边没有预留相应的建设用地。两个规划不统一、不衔接,使许多农民建房不能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村庄规划审批权在地方政府,调整相对容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调整审批权在省政府,调整较难,如涉及基本农田调整还要报国务院批准,要调整就更难。新村选址涉及基本农田无法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农民又不愿去,农民建房受到很大制约。

二是某些村庄规划过度超前,群众难以接受。大部分村民习惯在房前屋后从事农业和家庭加工业,如果住宅过度集中,势必给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带来不便。同时由于按村庄规划的建设对配套设施要求较高,相应的费用也高,一些农民负担不起。

三是规划和政策的调整导致农民建房无法报批。部分农民建房受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一些重要区块、重大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确定,村民点的选址与规划一时无法落实。目前,**县城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中,除和平、夏官营外,有的镇甚至还没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列入议事日程,严重影响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的正常审批。

(三)农村建房用地困难

一是选址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无法实施。全国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除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征用基本农田外,严格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建设项目,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规划由此就成了一纸空文。

二是宅基地调换难。在村庄规划点集中建造村民住宅,必然涉及队与队之间、户与户之间宅基地调换问题。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基本上没有预留建房用地,而法律规定非经承包权人同意,不得收回或调换承包田,承包人在调换土地时往往要价较高甚至漫天要价,村民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无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难度。同时由于对村民建房用地调节不力,加上农村宗族和派性等历史原因,使得宅基地调换更加困难。这是许多村有规划、有指标,但村民点建设迟迟不能启动的主因。

三是个别村民要求过分。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村庄,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拆迁安置提出过分要求,不给满足就不让征地、不让进场,阻碍建设,也是导致农村建房用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推进农民住宅建设方式的变革

一是解决农民住宅的形式问题。它是一个物质的、外化的问题,它与农民的思想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内在问题密切相关,只有这些内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外在的问题才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最近我县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规划区内农村建房的管理办法,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安置,试图引导农民住宅建设由立式改为套式,由分散的单门独院建房到集中的公寓式住房安置小区安置,北关小区就是环城东路南段建设拆迁农民的安置与商住楼开发结合的一个试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民期望值等的差异,就目前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县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是鼓励统建联建公寓式住宅、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从我县城和几个重点镇规划区人均土地面积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农民的住宅建设,其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化相衔接。在建设规划上,应体现长效性和统一性,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应结合存量灵活调剂,增强村级调控能力;在建筑形式上应尽量统一,实用美观。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和城市化发展需要,调整现行农民住宅建设政策,积极探索农村节地型新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按照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拆旧建新、集聚节约、保护耕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使农村住宅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情,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环保。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立改套”、“散改集”和小区式改造整理等方式,鼓励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力求实行既有利于节省土地、优化人居环境,也能与城镇化高度整合的公寓式建房安置,积极向空中发展,建设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二)建立健全农民住宅建设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鼓励村庄整理,优化资源利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允许以房屋置换土地,获取建房指标,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后增加的农用地属村集体所有。村庄整理指标要全部用于农民建房。农民以“立改套”形式建造住宅的,建房用地先征为国有,首先消除农民住宅产权登记、上市交易等障碍。把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返还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社保和小区配套、物业管理资金以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对通过村庄整理实现自然村缩减的,政府要适当给予补助和奖励。国土资源部门要利用好村庄整理的有关土地政策,切实解决宅基地所需指标。探索市场交易,条件允许的可以进行公开拍卖。

二是科学合理分配建房指标。年度用地指标分配,优先考虑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切实解决农民住宅建设难。土地指标的分配与建房需求量、土地利用效率、宅基地复垦、违法用地查处力度挂钩,对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成效明显的村庄在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促进村民建房与宅基地复垦、违章建筑清理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对土地指标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用于住宅困难户建房。在建房指标分配上要坚持规范操作,采取逐级审核和社会公示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土地指标在镇、村之间的调剂,盘活土地指标,提高土地指标使用效率,让历年积累而没有使用的农转用指标真正落实在农民住宅建设上。对能通过自行调剂解决住宅建设用地的住房困难户,可优先安排住宅建设指标,并作出书面承诺,保证今后不再申请建房的村民,可考虑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三)完善农民住宅建设服务体系

一是统筹协调,突破农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制约。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确保两个规规划对接。妥善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按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打破自然村与自然村、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的界限进行规划。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保证已有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合理用地。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落地专项工作,集中精力加快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和详规修编进度。

二是探索土地置换办法。探索集体土地置换办法,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利用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和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民弃包交回集体的土地,换取规划区内农民的承包地;农民需跨村街道建房的,由相关镇(街道)、村,协商进行土地置换。具备条件的农户可将户口迁到规划点所在地的行政村组,并申请宅基地,原宅基地退还原村组并复垦。

三是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根据我县的规划区农民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民住宅建设的功能需求,为农民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及时完善农房建设通用图,从结构、功能、外观、环保、节能、节材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满足农村住宅建筑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农民群众设计推出一批既符合农民居住习惯又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居民建筑精品。

四是打造平安工程。坚持“凭图施工、内行人建房、凭合同审批”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加强施工队伍和施工环节管理,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从土地使用审批、登记延伸到建筑施工管理。加强农民建房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科学建房,提高农村房屋防灾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安全、工程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培训和资质管理,推行建筑许可证制度,坚持有图施工、持证上岗、按图施工,保证农民住宅建设的安全与质量。

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简化报批程序。积极探索便捷的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审批办法。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农民住宅建设申请,相关部门定期现场办公、联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对因规划调整“转而未供”的土地,农村个人建房因设定的规划在现阶段无法实施的,在规划控制范围内和人均用地总量范围内,可实行“长规划短安排”,在规划要求不变,允许短期有条件的报批使用。同时要设法降低或减免农民住宅建设的各项费用,减轻农民住宅建设负担。

六是加大帮扶力度。加快农村住房困难户解困步伐,对无力建房的困难户、危房户,可结今年全省危旧房改造关于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政策,以村为单位,建造一批临时性“廉租房”,供其暂时安顿过渡;也可通过村集体统一调剂农户新建住宅后闲置的部分旧房,安置一批无力建房的无房户、危房户,确保其居住安全。

七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按照“依法规范、分类指导、有序开发、多予少取、让利于民”的原则,加快村留地开发利用,强化村留地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四)切实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工作

一是认识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解决规划区内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破解农民住宅建设难、土地征收难,有利于增加农民福利、促进农村稳定。因此要从坚持执政为民、集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搞好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