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45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中高职美术生;英语学习策略;年级差异

一、学习策略

oxford(1989)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包括:1.记忆策略,指在大脑中建立信息网络,运用形象和声音,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并运用身体动作加以强化等;2.认知策略,指练习,接受和表达信息,分析和推理,构建信息的输入和输等;3.补偿策略,指通过积极猜测等以克服说写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直接策略包括:1.元认知策略,指确立学习重点,安排、计划和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等;2.情感策略,指有效克服焦虑与紧张,自我鼓励,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控制情绪等;3.社会策略,指询问问题,与他人合作,理解别人等。而且,oxford根据以上分类框架设计了一个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trategyinventoryforLanguageLearning)。

Cohen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识别、区分、组织、接触和识记)和语言使用策略(包括检索、掩盖、排练和交际策略)。

ellis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而使用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o’malley&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为了有效地理解、学习或加工新信息而采用的特殊想法或行为。他们将其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准备、指导、监控或评估等;认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总结等;社会/情感策略指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合作、提问或情感控制。

我国学者文秋芳把学习策略定义为有效学习策略所采取的措施。该定义强调了两点: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也可以是内部活动。并将语言学习策略划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是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语言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后者具有制约作用,而后者即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一所美术学院的附属中、高职的182名美术生,年龄从16岁到20岁不等。其中,中职一年级的40名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升入中职的新生,二年级46名学生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二的学生,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忙于准备高考,怕影响问卷的信度,而选择了96名参加高考后升入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这样,美术生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连贯性,从初中到大学他们经过了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或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2.调查工具。调查工具是信度和效度较高,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的oxford’sSiLL(1990)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共有测量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50道题,采用1-5级量表记分,分别是:1代表“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2代表“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3代表“有时适合我的情况”、4代表“通常适合我的情况”、5代表“完全适合我的情况”,选项无对错之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于2009年10月对182名美术生进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由于个别问卷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或空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73份,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方差分析。

图3.1各年级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条形图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从图3.1中可以看出美术生属于一般使用学习策略者,更多使用补偿策略;不同年级的美术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具体表现为:在记忆、情感和总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一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而中职二年级学生又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在认知、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二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一年级学生,且中职一、二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只有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有稍许例外,中职一年级学生稍微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且中、高职一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

美术生是英语学习相对比较薄弱的群体,他们经常通过猜测、图示等补偿策略来弥补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2

本文所指中美小学母语写作课标分别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语文课标2011年版》”)和以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为代表的美国母语课程标准、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课标等地方政府或学区的母语课程标准的小学写作部分。

一、母语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概述

知识与能力是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中指出:“可以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体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是写作学的一对重要理论范畴。写作知识是关于写作的知识,主要包括写作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个体写作能力在中国当作学看来,是“在个体所参与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他所接受的社会群体文化影响制约下形成的。若干个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形成了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个体写作能力系统是写作能力系统(由写作意志和写作动机构成)和写作运转系统(最基础的是知识、信息,其上是个体的智力、智能,再上是个体对写作文化的感悟、把握,最上面是写作操作技术――立意、采集、选材、结构、运思、表达、修改、清誊等)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狭义的写作能力就是写作操作技术的有效程度,即写作能力=写作技能;广义的写作能力包括前述每个阶梯上的所有层次的因素。

掌握写作知识与发展写作能力存在着辩证的关系。简单地讲,掌握写作知识是发展写作能力的基础,发展写作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写作知识,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掌握写作知识与发展写作能力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二、中美小学母语写作课标关于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内容的比较

中美小学母语写作课标在处理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关系的方面大相径庭。

(一)美国课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较好融合在一起

美国国家层面课标第五项内容主要对写作方面作出规范:“为达到不同目的,为了与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学生写作时会利用不同的策略和写作过程要素。”这里的“写作”“策略”和“写作过程要素”等实际上就是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会利用”这些不同的策略和要素,就表明学生获得了种种不同的具体写作能力。

具体包括哪些写作策略?课标提出了一整套的策略:“有目的意识;能利用已有的写作经验建立任务框架,掌握这种方法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的知识;具有思考写作过程的能力;当内容未展开时,愿意根据读者的需要改变方法。”等等。

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必要、适当的指导、实践和经验。该课标指出:“学生学术写作技能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实践。他们要理解各种不同写作任务的要求,也要知道如何针对当下的写作任务选择适当的语气、风格。学生创造文本的能力通过参与有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在有意义的目标下写作能够更好地完成作文。当学生在写作、编辑和修改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考虑读者的需求来创设写作的目的。”再如《加州》课标一、二年级写作内容标准。

两个年级共同的写作策略有:学生写出明白、通顺的句子,形成主要观点。作品能表现出学生对读者和写作目的的认识。学生能根据需要完成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如预写作、打草稿、修改、编辑)。

在“组织和中心”方面,由一年级的“写作时选定一个中心”并“使用描述性的词语”发展到二年级的“组织相关的观点,并保持中心一致”,后者要求比前者明显提高。

在书写或书法方面,由一年级的“清楚地书写印刷体,合理安排字母、单词、句子的间距”到二年级的“用易认的笔迹写出清楚的文章”,也是随年级升高而提高要求。

一二年级学生还要应用上述策略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共同的写作应用要求是:“学生描述和解释熟悉的物品、事件和经历。学生的写作要遵循美国英语标准。有关草稿、调查和组织策略见写作策略1.0。”不同的是具体写作任务项目。一年级:一是写简短的记叙文(如:虚构的、自传的),描述一种经历。二是运用细节描写,写简短的说明文,描述真实的物体、人物、地方或事件。二年级:一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写简短的记叙文,并做到“按时间的逻辑顺序推进”,“描写背景、人物、物体和事件细节”。二是给朋友写信,要有日期、问候、正文、结尾和签名。由上可见,美国注重写作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既有陈述性知识,更讲求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通过具体的写作任务项目,促进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的有效转化,其间的对应关系清晰,转化渠道通畅,循序渐进往复上升。这生动地体现了美国对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辩证关系的清晰而深刻的把握,也反映出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所具有的卓越水平。

又如《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十分重视写作知识的运用,各年级写作教学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基本的写作知识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如一年级编辑要点:从临时拼写到常规拼写,字间空隙,大写,结束点标点;二年级编辑要点:专有名词大写;三年级编辑要点:引号,表达所有格的撇号;四年级:使用段落等;五年级:段落、冒号、分号等在编辑过程中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由浅入深地分布在各个年级,前后贯通,有条不紊,实质上是强调这些知识在实际表达中的规范运用,计划性、规范性、层递性强。

(二)中国小学母语写作课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方面的处理颇可质疑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总体目标与内容”第8条提到写作能力,完全回避了写作知识。二是“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二、三学段涉及写作知识较少,主要体现的是写作能力及写作展开的过程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写作知识主要是常用标点符号,以及一些写作方面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是“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与评价建议,主要的写作知识是写作过程要素、修改等方面的内容,与其他内容混合在一起。

正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所说,中国《语文课标实验稿》“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间的融合”。这一精神一直延续到中国《语文课标2011年版》。尽管该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开头部分开宗明义:“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是,它给人的实际感受是有意淡化甚至回避写作知识,主要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并从写作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写作能力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要求“能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处理是否科学妥当,可以讨论。但是值得存疑的是:

其一,写作知识是从写作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科学、精要、管用的写作知识指导下进行写作实践,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写作实效。有意淡化或回避写作知识之后形成的写作知识空白,无疑容易导致盲干、苦干,也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低水平的体验层次,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拒绝必要的写作知识的指导,写作能避免走进死胡同吗?

其二,课标将写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使人雾里看花,难识写作知识、写作能力的真面目。作为教材编写者,编不编写作知识?编哪些写作知识?作为教师教学,教不教写作知识?教哪些写作知识?作为评价机构和评价者,要不要考核写作知识?考核哪些?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也需要正视并加以研究解决。离开了写作知识这个重要的基础,多读多写多改,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吗?一味地多写多改,是不是又会跌入加重师生负担的新陷阱?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以问卷数据为主,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提供的数据为辅。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答卷570份,有效率95%。访谈主要是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座谈。

调查对象:处于乡镇地理位置的五所小学,分别是慈溪实验小学、浒山街道中心小学、城北小学、西门小学、白沙小学。调查年级有一、二、三、四、五等五个年级,共计10个班。

调查内容:课外美术活动参与率、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形式、课外美术活动评价等三个方面。

1基本情况

1.1课外美术活动参与率不够高

课外美术活动参与率是反映课外美术活动开展状况的重要方面,对此上级部门有明确的规划和部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共同制定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以下简称《文体工程》)中指出:“以使广大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工作目标,从而达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可见,课外文体活动是以学校的广泛开展、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为此,《文体工程》还进行了总体规划:2001-2005年为第一期工程,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各建立起一个“全国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经常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30%左右;2006-2010年为第二期工程,在校中小学生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总数达到85%左右。作为课外文体活动之一的课外美术活动,同样应做到这一点。

对五所乡镇小学生课外美术活动——美术兴趣组参加人数的统计,慈溪市许多乡镇小学课外美术活动的参与率还不够高,没有达到《文体工程》要求,有的学校与这一要求相去甚远。

对我校一至五年级五个班“是否想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的问卷抽样调查,反映了广大学生参加课外美术活动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所以,课外美术活动参与率不够高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愿意参加。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与这些学校的美术教师谈话与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学校重视不够,一些学校认为一个学校只要有几十个美术尖子生参加美术兴趣组,能够应付一些美术比赛就足够了;第二,美术专职教师欠多,现行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美术专职教师,有的甚至只有美术兼职教师,只能教一、两个美术兴趣组;第三,美术教室不够,许多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美术教室,有的还要与其它学科的兴趣组共用,实在难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参加美术兴趣组学生参加;第四,时间与其它学习冲突,因为中午和傍晚有的班级语数英教师经常要给学生补课,造成许多学生想来却没法来。

1.2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形式较随便

那么,乡镇小学的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形式有哪些呢?美术教师是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形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因此,我们对上面五所学校美术专职教师的访谈,获得三方面的信息:第一,许多学校的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内容以简笔画、中国画为主;第二,教学方法以侧重技能学习为主的临摹方法学习为主;第三,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教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甚至还出现重复教学内容的现象。

以上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这一点可以从学生身上可以得到验证,为此,我们对上面五所学校参加课外美术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谈话,结果显示:第一,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受到学生的欢迎,长期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诸如感知、创造等其它美术能力培养。第二,学生喜欢的是一些能提高自身美术水平及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想象画、写生、卡通画等。第三,因为没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不能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持续发展。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谈话得知了这些执教老师的想法:象简笔画、中国画之类的范本资料最多也最好找,用临摹的方法教学生也方便,只要老师黑板上画,学生跟画,不用动太多的脑筋。可见:由于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只从教师的“教”出发,没有从学生身心特点和美术课程特点出发去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出现这种随便化的现状。

1.3课外美术活动评价单一化

课外美术活动评价方式也是衡量课外美术活动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见,美术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差异性。而《文体工程》对也此提出了类似的评价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那么,乡镇小学生课外美术活动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对课外美术活动指导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不难看出,现行乡镇小学对课外美术活动的评价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化的注重结果评价。学校认为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只要比赛出成绩就可以了,甚至到最后发展到将获奖作为评价教师指导水平和学生美术才能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标准之下,为了在比赛中出好成绩,有些教师或自己画范作让学生照样画,或帮学生改画,甚至,教师在无奈中迷茫失了方向。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影响了部分学生:有的学生获了奖就自以为最好而骄傲自满,有的学生没有获奖就自以为没有美术天赋而情绪低落,最后甚至放弃了课外美术活动。因此,这与《美术课程标准》和《文体工程》的评价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它使开展课外美术活动的意义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甚至给师生的内心世界留下了可怕的阴影,不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出现以上评价现状的原因,无疑是学校和教师对美术课程的评价的认识不够、评价形式的尝试与研究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解决策略

根据以上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我校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试提出解决策略: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应采取“三化”策略,即活动项目灵活化、活动形式合理化、活动评价多样化。

2.1活动项目灵活化

所谓活动项目灵活化是指学校和教师应全面认识课外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灵活设置活动项目。采取这一策略各校可以为课外美术活动提供最大可能的时空,为更多的学生参加成为可能,为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提供基础。

开展好课外美术活动,学校的重视是必须的,但落到实处更是必要的。各校的课外美术活动项目根据现有条件,从如何开发教师资源、提高场地利用率、错开学习时间等方面采取灵活化的策略,从而较好的解决“学生参与率不够高”的问题。

2.2活动形式合理化

活动形式合理化是指课外美术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美术课程特点等方面进行合理化的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同时,安排课外美术活动内容时,最好还要考虑一下教师自身的爱好特长,因为教师有这方面的爱好特长就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合理化的活动形式是提高课外美术活动质量的关键。

通过从学生身心特点、美术课程特点结合教师特点出发,选择合理化的活动形式,才能真正提高课外美术活动的质量。当然,课外美术活动教学内容是没有材,各地、各校和各美术教师可以不一样,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但如果我们将“自由性”等同于“随便化”,那是一种误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2.3活动评价多样化

所谓活动评价多样化,是指评价学生的课外美术成绩不能光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如现状中以获奖为标准),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各方面的点滴进步进行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将不断完善。因此,活动评价多样化能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校对学生课外美术活动成绩的评定,并不仅仅以少数学生的获奖为标准,而采用形式多样的过程化评价。较典型的做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经常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如轮换橱窗内的美术作品、六一画展、校“五月的鲜花艺术节”美术展、学生个人展等,使更多的学生作品获得展示的机会;如第二种是颁发证书,这里的证书并非学生美术竞赛获奖证书,而是每次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展览、留校、参赛等活动后,将印有“展出证”、“收藏证”、“参赛证”等字样的作品彩图颁发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保存;第三种是制作个性画册,在每学期结束之前,经教师的指导,学生将自己一学期来的美术习作进行整理、设计封面,人人一本《我的画册》,个性十足,学生从中探寻自己进步的脚印、成长的痕迹;第四种奖励“美育卡”和评“美术星级学生”,根据我校推行的“阳光卡+星级”评定课程改革方案,对学生参加活动次数、学习态度、课外作业完成量、独创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经常的师生交流,并发放美术“美育卡”进行鼓励,对获得三张“美育卡”的学生直接评为学生的“美术星级学生”,此“星级”与学校评定的其它学科的星级享有同样的地位。

我校采取“活动评价多样化”的策略,使每位学生都看到了进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所以,改变观念,采取活动评价多样化可以避免“活动评价单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4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技术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课程设计中起着完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空间。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服务。合理选择使用各种教育技术,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强化学生的教育接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文件,它要求“中小学教师能够灵活地使用各种教育理论与技术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技术的选择使用必须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要正确评价中学美术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水平、美术能力、知识基础等,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确定教学技术的实现目标,避免缺少思考的美术感官教学与片面的美术视角转化,不断地完善教学技术使用策略。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

在我国,教育技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技术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1]“物化技术”主要指教育中信息技术软件与硬件的使用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智能技术”则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信息技术技能,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与综合素质。

教育技术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的技术,是“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而教学技术则是连接“教”与“学”之间的媒介途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最优教学。教育技术中包含了教学技术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是教师转化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体现,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中学美术教学技术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各个流程中选择应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比如备课中的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幻灯片制作技术等。第二,中学美术教学技术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采用各种媒体手段来体现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由抽象向具象的转化。美术学科具有特殊性,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技术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图1所示,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以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对教学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技术的选择使用是中学美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2]中学美术教学技术分为视听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视听媒体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各种数码技术的熟练应用使中学美术课程变得多姿多彩;教师采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演示技术进行教学,便于教学内容由抽象向具象转化。

网络技术在视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平台。网络技术实现了校园内外以及国内外的同步教学及资源共享,为教师备课、教学演示、师生互动、作业练习、考试评价等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环境。另外,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促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别化教学”的教育平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提高了网络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编程技术与模拟法实现,不断地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它可以完成智能控制、图像与语言理解、自主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等规模庞大的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首先,它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好帮手。它可以满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多种需求;其次,它为个别化教学增添了智能的选择与识别。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上的识别为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作业提供了识别评价的可能。

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为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提高了中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充斥着信息技术的中学美术课程中,各种技术使用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1.缺少思考的美术感官教学

所谓“感官教学”是指中学美术课经常采用“课件教学――课堂练习”这个由多媒体课件进行感官教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普及,由课件直接到练习成为了一些中学美术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缺乏策略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部分中学美术课堂成为了缺少思考的感官教学。一方面,缺少思考课程内容与教学技术契合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缺少思考教学资源与学生特点的辩证关系。

不同的美术领域对教学技术的需求不同,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教学技术契合度的问题。中学美术教学分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领域,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教学技术的选择也应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即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它围绕“装点我的居室”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去装点自己的居室。这个单元让学生初步学习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版画、装饰画、铅笔淡彩画和挂画的形式美要求,最后通过同学之间的展示交流进行总结,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课程内容中,有欣赏环节、有知识技能学习的环节、还有学生的练习与评价环节,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或多或少都需要使用到各种教学技术。教师通常使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写意花鸟画;在知识技能学习环节中,教学课件与网络媒体的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补充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能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比如了解相关的艺术家及其工作室,进一步明确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题材、风格、构图等。也就是在这个重点的教学环节中,教授的知识技能与教学技术的采用契合度尤为重要。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笔墨章法”是教学难点,是否能够完全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呢?答案是否定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动手技能的掌握不能单靠“感官教学”来完成,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教学课件中播放的绘画视频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与绘画技术的交流,感官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的动手技能的培训与学习。“笔墨章法”这个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示范,教师播放的图片与绘画教学视频只能是对这个教学内容的资源补充,教师在学生的实践中针对问题单独指导并示范,这种互动的直观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

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有些课堂教学缺少思考教学资源与学生特点的辩证关系。“教学资源指教学材料可被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所有方式。”[3]从广义上说,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所有支撑教学和为教学服务的各种内容;从狭义上说,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材料、教学软硬件和相关教学系统。在教学中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采用的教学信息材料与教学硬件设施。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必须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采用的教学资源为例:初二的学生处于生理成熟期,个性逐渐形成,对自我社会化发展要求增多,通过以前的美术课程学习有了初步的美术基础,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兴趣点的美术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选择学生文化素养范围内的中国画进行欣赏。只有正确评价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水平、美术能力、知识基础等,才能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

2.缺乏准确的美术视角转化

不同教师对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美术视角,美术视角转化于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转化过程的准确,以偏带全会导致学生认识的片面性。缺乏准确的美术视角转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美术视角审视的准确性问题,一个是美术视角转化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片面性问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主要依靠教学大纲的规范与其个人的教育能力。教学资源的使用需要进一步推敲,学生首次在美术教学中对某一美术门类的体验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对该美术门类的主观经验主义,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同时要思考该资源是否能够准确地带给学生正确的美术视角。比如《装点我的居室》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题材、风格、构图、等,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经典的写意花鸟作品,并明确告诉学生不同时期写意花鸟的特征,树立学生对写意花鸟画的正确认识。

三、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改进策略

中学美术是技能、审美与艺术创造力的结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美术学科能力,还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教育技术,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4]。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围绕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展开,它包括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精简组合策略、“教”与“学”并重的产生激发策略、重视课堂内外的发散拓展策略。

精简组合策略以教学内容为主体、教学技术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在学习上既有潜在的功能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多种教学技术。并不是现代媒体手段使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合理安排教学技术的使用顺序,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产生激发策略强调了在应用教学技术过程中“教”与“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奥苏贝尔与加涅提出以“教”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认知因素,“构建主义教学策略”指出了“学”的重要地位,美术知识技能的认知与掌握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选择互动多样的形式实现。在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中,要使用有效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自主地完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的积极和热情。

发散拓展的媒体选择可以积极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或以多媒体、或以软件、或基于网络、或采用仿真试验模拟等不同的技术支持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由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广泛性,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选择要为学生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发散与相关领域拓展的可能性。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分课内与课外的发散与拓展。课内的发散与拓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认知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它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探究了创新的学习意识;课外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以学生兴趣为依托,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均衡个性地发展。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技术,教师不断地完善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活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保证了能够高效地进行中学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2]张敬涛.教育信息化实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业余爱好;职业选择;鉴赏力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美术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及学生的足够重视。小学低年级,主要指小学一至四年级这一阶段,每周还能正常开设美术课;而到了小学高年级,主要指小学五、六年级这一阶段,一些学校的美术课就成了课程表上的摆设。近Fi,有消息称,河北省将在2018年开始,将美术、音乐成绩也计入中考分数,这无疑是对美术教育的一大利好消息。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将真正发挥其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前提学好美术有什么意义?

(一)美术是一项高尚的业余爱好

美术和音乐一样,都可以培养成自己的、!卜余爱好,并且这种业余爱好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从小就爱问问,喜欢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一些事物通过自己的问笔描绘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家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这一课外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意愿报了美术课外班。如果学生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这一爱好,并且能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的专业指导,使自己的绘问水平有所提高,米来在自己的、!卜余生活中,这一技能将会发挥重大的影响。没事的时候,挥动问笔做一幅问,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二)美术事关未来的职业选择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学生认真学好美术,对于将来的升学就业,也就多了一种选择。比如有一个学生,从小就喜欢问问,后来高考结束时报考志愿,结果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的艺术鉴赏系进行深造。这个系的招生并非专门针对美术考生,所有文科生都可以报考,但要的人数十分少,当达到录取分数线后,还要上交自己的一幅美术作品进行考核。这个学生凭借自己小时候的绘洲!功力,上交了一幅作品,最终被学校录取。这个例子就告诉大家,爱好多一点不是坏事,多一种能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可以派得上用场。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力

世界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如何辨别这变化莫测的世界?很多学生常常感到为难。通过美术教育,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让学生对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有较强的判断力。或许,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追求所在。事实上,从穿衣到戴帽,处处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一个没有经过美术教育掌握判断标准的人,就很难使自己的装束体现自己的修养,这样很可能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自己的工作前途。而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会把自己打扮得很得体,无形中就会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增色不少,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工作中大展身手。

二、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

进行美术教育,需要审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比如,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和对中学生或者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所采取的策略就不一样,这是由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么,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世界上,没有仟何事情能够比喜欢和热爱更能激发人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有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热爱、喜欢的意思。因此,教师进行美术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爱上美术学习。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能过多地强调美术理论,而应该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比如,在学习简笔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教学生问一只小白兔。平时学生们十分喜爱的小白兔,通过教师简单的几笔勾问,就变得栩栩如生,这就引发了学生学习绘问的兴趣和热情。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都有哪些,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爱心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然后教师从中挑选几种,教给学生如何通过简笔问的方式描绘出它们的个性形态来。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绘问的热情。

(二)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学习美术的好奇心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现状解决对策

自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至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化时代,各国之间往来日益频繁,打破国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全球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系统彼此息息相关,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于国际体系之外。因此如何保持经济与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培养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为提升国家和个人在世界舞台的竞争力,培育高级知识分子的摇篮——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的渊源

就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末

大学在创立初期,就已经具有“国际化”的特色。大学起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巴黎、意大利波隆纳等地,由于皆以拉丁语授课、拥有相同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以及学位在欧洲各地都被认可的传统,因此欧洲大学有着不受地域性束缚的特色;此特色也使得大学得以跨域疆域在各地不断地设立发展。

2.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进入二十世纪,国际局势的变迁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国防安全问题成为各国最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成为国家的重要策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促进国际间相互交流,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学术合作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intellectualCo-operation);美国在1919年成立“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法国成立“国际学术联盟”(Confederationinternationaledesetudiants),协助学术旅行和访问;德国在1925年成立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akademischeraustauschDienst);英国则在1934年成立“英国交流学会”(BritishCouncil);这些官方组织皆制定策略让教育的国际流动成为有组织的活动。在此时期,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需要才是扩大国际教育的主要动力。

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

八十年代,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欧洲共同体的加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开始崛起,日本和欧洲都开始投资于“研究与发展计划”,与美国展开竞争。美国面临挑战也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了包括156个成员机构的“高级外语学习和国际事务研究联合会”。九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留学生人数快速成倍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发达国家借由高等教育国家化深耕政经关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则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改善教育与研究的手段。

(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实施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已成为各国展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国际化推动较晚的亚洲国家,也不甘落后于西方国家,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政府均表态争取成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的枢纽,通过各大学区域地位的提升,进而成为国际一流的学府。表1显示自2000年来,全球的国际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各国受此影响,招收国际学生的人数也呈现增长的趋势。

表12000—2009年美、澳、日、韩及中国招收国际学生人数与比例(人,%)

资料来源:研究者整理自australianeducationinternational(2011);JanpanStudentServicesorganization(2011);oeCD(2011);中国教育年鉴(2001-2011)。

1.美国

美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拥有“世界大熔炉”的美称,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联邦政府一如既往地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先后发起国际化措施,制定新策略。发起“国际教育周”,建构国际教育交流新环境;制订吉尔曼奖学金方案,提供有意赴海外进修的美籍低收入家庭、社区学院学生、残疾学生及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为期一年的海外研习机会;改革政策增加奖励,广泛吸引海外国际学生,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综合改革法》给予国际学生临时工作的签证,由每年6500个增加到11500个,另外决定给所有在美国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国际学生免除临时工作签证与绿卡配额的限制。美国是一个极力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不论是在教育国际合作或是人员交流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

2.澳洲

二战后澳洲开始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于1951年开始推行《哥伦布计划》,该计划为澳洲和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协议,内容包含资金和技术援助、教育及培训计划等形式的国际合作。90年代开始,澳洲联邦政府解除了国际学生市场的管制,市场的开放造成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与香港为主要招生目标市场。澳洲联邦政府设立了“澳洲国际教育处”(australianeducationinternational),成立目的在于加强政府与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络与合作关系,提高澳洲在国际教育以及培训领域中的地位。此外,澳洲国际教育设立运作规则,保障教育机构及国际学生权益。但是经济利益也依然成为澳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

3.日本

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力量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开始推动国际化。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开始倡导“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观念,文部省在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别指出:“为增进国际理解,确保世界和平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信赖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日本首先采取强化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的策略。首先在1990年与澳洲、韩国、泰国、新西兰等国联合发起成立了“亚太大学交流会”(Umap),举办了多次政府会议,推动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高等院校于80年代末开始在海外建立分校,到了90年代中期已在7个先进国家开办了26个分校,其中有15所分校设在美国;其次日本努力与海外大学签订国际交流协定;完善发展学分互换制度。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一)我国高等教育留学生策略实施现状

200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调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将标准平均提高44%,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奖学金资助标准提高幅度最大,惠及留学国别最多的一次,也提高了公派留学人员的地位。之后政府于2002年取消了大专以上学历出国留学人员毕业后必须为国家服务五年的限制,亦不再收取“培养费”,并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2002年成立“教育涉外监管机构”扩大政府对各类教育涉外活动的控管程度。我国在2000年宣布《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改革奖励、津贴办法、创造良好环境,逐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2001年,教育部联合各部会下发《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成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

(二)我国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策略实施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于2000年由教育部、外交部与公安部共同颁布实施,其内容强调:“高等学校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应当遵循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品质,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高等学校具体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高等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为了让更多的海外学生、学者到中国进行学习和研究,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规定》,由教育部制订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计划,留学基金委具体负责奖学金生的招生工作及在华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至2012年政府奖学金主要可分为9项:中国政府国别奖学金、长城奖学金、亚洲留学奖学金、中国——东盟(aUn)奖学金专案、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奖学金专案、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高校研究生专案、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省、自治区学生专案、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支持地方奖学金专案、世界气象组织奖学金。以上先由留学生基金委审核资格,然后由各高等院校决定奖学金学生的录取工作。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策略实施问题

(一)高等教育学生留学率仍偏低

学生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的重要指标,要判定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达到国际化,必须考虑高校生人数。表2数据表示,虽然近年留学人数与高校生比例有微幅上升,但其实仍是凤毛麟角而已。这或许与我国当前留学策略主要皆为配合国家发展,首先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有关,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奖励名额太少,2012年仅有500名,难以对推进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表2中国留学人数与高校生人数比率(万)

资料来源:研究者整理自中国教育年鉴(2001-2011)。

(二)对公派留学人员和自费留学人员投入失衡

中国基于自费留学人员的财政支持,与自费留学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高比例及国家GDp快速增长的状况不协调,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始终占留学生总数的90%左右,攻读国外学位的人数远超过公费留学人数。虽然2003年启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但是规模极小。

(三)高等院校软硬设备未达到国际标准

首先我国部分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大学硬件设备过于落后,多媒体教室短缺、科技资源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华留学生受教育的品质。其次,大多数大学教授教学时仍使用中文教材,并缺乏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的原版双语教材,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其教学内容对来华留学生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四)我国国际学生学历学位在国际上认同度低

目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仍以周边邻近国家为主,且他们留学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此现象也说明来华留学生的市场需求有限。我国国际学生的学历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较低,这样便限制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输出。另外,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及金额十分有限,除了对少量公费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外,对自费留学生很少有相应的激励策略,从而限制了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

(五)来华留学生公共服务机能不健全

来华留学生所需的服务市场不完善,大学也缺乏为来华留学生服务的意识,诸如:签证服务、行前咨询、住宿、实习、打工等留学服务机能仍是缺少的。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许打工,不可就业、经商,也一定程度地阻碍了部分想自费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

四、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策略研究

(一)留学策略

放宽返国服务规定。近年来,获得国家奖学金出国的留学生必须回国履行服务义务的观念开始转变,留学生从国外获取的收益主要是观念的更新、外语水平的提高、学术水准的提升、交流能力和资讯获取、鉴别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收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所从事的教学、科研或工作。若强制留学生回国服务,必然能提升国内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但却削弱了文化传播功能。身在海外的留学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他们在世界舞台上游走,使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留学奖助策略不具回国服务这一理念已成为国际趋势,许多先进国家的留学策略目标为鼓励学生至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拓展国际观,因此优秀学生获奖学金后可来去自由,无为国效力的责任。然而我们在推动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之外,更应重视海归留学生人才的利用,西方先进国家虽大力推动留学生出国,但同时也招收大量国际学生,因此高级专业人才不致匮乏。我国也应注重对于海外留学人才的规划利用。

(二)国际学生策略

1.持续引进海外人才,宽松的工作限制

自从教育部提出“扩大招收国外学生计划”,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我国。政府通过计划的推动与法规的修正,将国际学生重新做了诠释,主要意图为扩大生源。我国研究领域注入海外高精尖人才可以补足我国的研究能量,激发出更多的研究潜力,提升大学院校学术研究的国际地位。适当放宽国际学生在我国的工作限制,更有利于招收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2.严格把关国际学生品质

我国在“扩大招收外国学生”计划之初,部分高校滥用高额奖学金压低学费吸引国际学生就读,如此一来偏离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衷,导致高校中国际学生良莠不齐,原预计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降低,更有甚者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负面伤害。2010年开始我国推动以质量和发展并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提升国际学生品质为指导思想。

3.建立健全国际学生在华留学硬软件设施

我国高等院校招收国际学生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内的硬软件设施,使硬软件设备要和国际接轨,增加多媒体教室,科技资源,采用双语授课和双语原版教材。完善来华留学生的公共服务机能,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婧,吴坚.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特点[J].文教资料,2009.

[2]史亚杰.简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

[3]汪霞,钱小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

[4]钟宇平.全球一体化与市场化下的高教发展[J].江苏高教,2000(2).

[5]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学概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6]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7

好的美术导入策略就如同精彩的电视剧的片头曲,一般都以其带有创意的曲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吸引观众,而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当中,我们始终秉承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以符合现代儿童年龄特点的个性化导入方式,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把原先教师强迫“教学”演变成学生的“乐学”和“好学”,达到教学相长的初衷。那么对于现代创新型的美术教师来说,能够有想法、有创造性地抓住美术课堂“导入”的这个引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术真正走近学生,走近生活,也让学生感受美术带给生活的色彩。

一、游戏探究,敲开美术之门

在赣美版一年级教科书《小餐桌》一课中,想让学生在原有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再次感受各种蔬果的造型和颜色,为此我精心制作了一个“百宝箱”,在箱子的上方开了一个适当大小的圆形孔,里面放置了许许多多蔬菜和水果。在这节课教学导入的时候,我就会向学生问道:想知道“百宝箱”里面装了什么吗?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的游戏。通过简单的摸、看、说、猜的连串环节,使现场气氛很轻易就热络起来。

二、教师魅力,推开美术之门

教师极具感染力的生动语言和具指向性的肢体动作都是教师个性魅力的表现。我在这里谈谈两个实例。其一,在低段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的小朋友在刚开始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我们只是说“安静、坐端正”之类直白的语言,往往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是这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这样效果比较明显,有些小朋友还竖起小指头比画一下他竖起的耳朵,童真尽现。这就是语言的直观表现力。其二,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老师用其生动的、煽动性的语言讲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能够快速安静下来,认认真真聆听教师的讲课而获得知识,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正如我执教四年级《年画》这节课上,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门神由来的小典故,即手执钢鞭的尉迟敬德与手执铁锏的秦叔宝的民间传说,使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向老师问这问那,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既欣赏了年画作品,又了解了年画的由来与发展,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联想创作,撞开美术之门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我们的美术课堂,几乎也呈现出了“微时代”。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调侃道:“现在美术老师都不用自己讲课了,让学生直接看视频录像就行了!”而我却不是这么认为,虽然优酷上的视频资料包罗万象,但如果是集自己的智慧创作而成的精美教具,也必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可实际上不是如此。如果像我在《有趣的脸》一课的导入环节中,通过联想与创作,亲手用普通的纸水杯做了四个(喜、怒、哀、乐)表情的娃娃,还用一个自编的小故事将它们串联起来一一亮相。这样精美有趣的教具既简单又奏效,无形中给学生一种惊奇,有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

还有例如我在《神奇的大树》一课中,用事先喷绘好的漂亮森林图片配以自己亲身模仿的声声鸟叫,想那清脆的鸟儿叫声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个个认真抢着回答,进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再接着看一些美丽的花果图片,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快乐,既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

四、书画同源,迈开美术之门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Cm版”小学数学教材;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35-02

《加州数学:概念、技能和问题解决》(Californiamathematics:Concepts,Skills,andproblemSolving)(以下简称“Cm版”)是由machmillian(最知名的国际性出版机构之一,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学类图书产品而闻名于世)和mcGraw-Hill(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两大教育出版机构共同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该教材的出版社是全美基础教育影响最大的教材出版社,而且加州的数学教育在全美数学教育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该版本教材在我国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以该教材的特色模块之一“问题解决”进行文本分析,期望能对我国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一、理论基础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其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联系,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训练。

布鲁纳提出螺旋式课程及螺旋式课程组织。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宽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二、内容分析

重视解决问题是“Cm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每个章节中都几乎包括“问题解决策略(problem-SolvingStrategy)”“问题解决调查(problem-Solvinginvestigation)”“科学(艺术、地理)中的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inScience)”三块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都与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在巩固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问题解决策略

在每一章中都会安排设计两个有关问题解决策略的新授课的课时。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设计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理解(understand)?邛计划(plan)?邛解决(solve)?邛检查(check)即“UpSC”策略。在“理解”阶段,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需要找到什么?我都知道了什么?等自问型语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出回答的能力。在“计划”阶段,通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怎样解决问题?你可以通过(做表格的形式)解决问题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阶段,根据“计划”中的提示,实施计划,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检查”阶段,会问:我的答案讲得通吗?或者是直接通过有理有据的作答来说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合理的,结论是正确、讲得通的。

这样的步骤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能力非常重视。

2.问题解决调查

问题解决调查也是通过“UpSC策略”展开,这个模块的设定是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一种升华。这是因为在调查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策略,而有“问题解决策略”奠定基础之后,学生要根据实际调查选择出最好的一种的策略。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解决{查不仅是对本章重点知识内容的巩固,它自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螺旋上升的特点。例如:虽然Grade3Grade4都突出了找规律的内容,但是Grade4是通过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Grade3中涉及的数字均是整数(学生还未学习分数和小数),而在Grade4中则涉及小数(学生在Grade3chapter12chapter13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两个部分的设置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相连。因此,在难度和形式上较之前都有提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混合问题解决”的设计,这部分设计一页一般10个左右的习题,需要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科学、艺术、地理中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例如:教材Grade4chapter4中设计的“物体高度”条形统计图的特色是将不同种类的物体高度进行比较,横轴分别是门、四年级学生的身高(即学生自己)、长颈鹿、向日葵。这些物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品质。除此之外,教科书还对向日葵做了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教材最后设计的6个问题,正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根据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的特点

1.连贯性与顺序性

“Cm”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设置“问题解决”模块,且主要包括“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调查”“科学中的问题解决”三块内容。这种安排体现了“问题解决”具有明显的连贯性。顺序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选取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同时也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布局。这种安排环环相扣,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能够反映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小贴士”的设计是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的不同,结合本章节所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具有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3.跨学科性

在每一章中都有一个模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艺术、地理等问题。例如Grade5chapter2“艺术中的问题解决―工作艺术”(artwork),一共有两页内容,第一页主要内容是介绍美国的艺术工作者的概况以及提供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艺术工作的类别比例以及平均薪水。第二页设计“真实世界中的数学(Real-worldmath)”,根据上一页给出的资料,结合本章的学习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找出薪水的平均值”等。这样的做法可以沟通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1.形式丰富,种类多样

设置特色模块“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调查”“科学中的问题解决”“艺术中的问题解决”等,将问题解决置于重要地位,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设置,是以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日常实际生活、已有的经验知识以及本章所学知识为基础。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使得问题解决兼具科学性和生活性,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9

初中美术特长生培养策略众所周知,由于受个性差异的影响,个别初中学生对美术学科格外偏爱;美术教师对这些同学总会另眼相看,对他们美其名曰“美术特长生”。对特长生特殊培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张扬个性,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需要。

身为初中美术教师,在多年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初中美术特长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培养,探索出了四条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课外活动进行“相互模仿”培训

日常的初中美术课堂,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接受美术教育教学知识,教师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接受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那些美术特长生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汲取美术知识,一定是难以满足他们的特殊渴求的。对此,初中美术教师可借助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这些初中美术特长生集中起来,带到美术特室里进行单独的培训。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现场演示自己的作画过程。教师的示范,学生是特别乐意模仿的。就连教师握笔的姿势、面部表情、手势以及习惯都特别乐意模仿。教师的“作品”,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代表。学生模仿完毕,还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同教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自觉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想方设法予以改进。另外,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命题,完成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模仿这些特长生的作品,认真地完成和学生同一题材的“高水平”的作品。看看自己的作品;再欣赏欣赏老师的同一题材的作品,美术特长生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用教师发动,学生就会自觉地“反过来”模仿教师的作品,完成“有所进步”的作品。实践证明,这种“相互模仿”的培养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二、夯实根基,打牢基础

对初中美术特长生而言,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应包括“素描基础知识及技法”“水彩、水粉、蜡笔等色彩基础知识及技能技法”“中国画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卡通、剪纸、手工制作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技法”。这四类基础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法,是每一名初中美术特长生应掌握和具备的。

初中美术特长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3年。初中美术教师通过观察、挖掘、比较、考核、选拔等环节,确定美术特长生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学期;九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为了美术特长生全面和谐发展,应引导他们全力应对毕业考核、评价以及中考。这样,留给初中美术教师对美术特长生进行有效培养的时间只有两年。

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加压”的原则,初中美术教师应将上述基础知识和技能技法分为四个学期对美术特长生进行培养。七年级下学期重点培养他们的“卡通、剪纸、手工制作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技法”。由于卡通、剪纸、手工制作简单易学,由此来激发美术特长生的兴趣。八年级上学期对美术特长生重点传授“素描基础知识及技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八年级下学期,对他们重点传授“水彩、水粉、蜡笔等色彩基础知识及技能技法”,让他们逐步步入学习美术的正确轨道。九年级上学期,对他们重点传授“中国画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为他们到高级中学继续发展自己的特长,夯实根基,打牢基础。

三、培养初中美术特长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美术特长生制订自学计划,并督促他们严格按照相应的学习守则完成自学计划,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让他们学的轻松愉快,教师要随时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按时完成自学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者,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励。

其次,在他们自学期间,为避免孤独情绪笼罩他们,教师要根据他们在美术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兴趣,不分班级、年级,将他们划分为若干个自学小组。比如,手工制作小组、剪纸小组、素描小组、水粉小组等等。每个自学小组要有一名教师具体负责、管理、引导、督促,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各个小组自学期间,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自学;学生也可带着学生自学;小组之内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样,学生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自学的效率。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自学的方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由此,学生自学的兴趣愈来愈浓;知识面愈来愈宽;掌握的绘画技巧和能力愈来愈强。

四、多元评价,力促美术特长生持续健康成长

对美术特长生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1.教师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观察美术特长生的课堂学习或课外活动辅导学习及自学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对他们的某些不足要以委婉的口气给予提醒或点拨。比如,在美术特长生习作人物肖像素描时,教师对某一学生的表现可以给予这样的口头评价――“某某同学对人物的肖像观察的非常仔细,连人物面部欢快的表情都画出来了,要是能表现出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更好了。”这样的口头评价,既表扬了学生“优异”的一面,也婉转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

其次,美术特长生的习作作业,主要以有创意的临摹或表现为主。对此,教师可以将此细分为多个细小的评价单元,用量化的方式给予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评

美术特长生之间的互评,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并能在自我反省中学会学习、学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篇10

一、确立“教科研”的引导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只有依托教科研才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创新,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改进程中,教育科研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有效的引导策略,是实施教育科研、实现教育创新的前提,为此我们确立了“四步走”的教科研引导策略: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教学改革上来;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堂改革上来;把课堂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学科改革上来;把学科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教学创新上来。

二、确定“教科研”的管理格局

规范、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教科研”的关键,为此,确立了“123”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体系管理格局。

(1)一个总课题:“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以此统帅学校工作主线,体现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追求每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展,凝聚和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2)两个互动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变革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自信和智慧中形成健全与健康的人格”,其目的是变革教育实践。

(3)三个网络支柱点:①学科与教育网络支柱:其对象是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实体,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课堂教学特色改革模式研究,另一类从实践上解决教育、教学微观矛盾,落实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策略性研究。②行政教育、教学管理网络支柱:其对象是中层以上的教育教学等管理人员,其内容也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另一类是变革评价体系,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操作规范的研究。③品牌课题支柱:从“九五”开始,我校就建立了两支具有品牌效应的课题实验组,先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电教办[96]62号文件“a5”和“C3”实验项目的子课题,同时还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等项目;“十五”—“十二五”期间,分别承担了教育部的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和中美合作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等7项国家和省部级的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96年河北省“作文形象教学法”现场会、99年“四省五市电教专题研讨会”、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科研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校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三、规范“教科研”的实施过程

教科研工作如果只做宏观指导和中观引导,不做微观规范是达不到变革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的,容易出现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为了规范实施过程,成立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来管理和督导此项工作,出台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拟定了25项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研究指南,解决微观教学中具有价值性、时代性、挑战性的前瞻性疑难问题;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施方案的评审制度、中期总结的研讨制度、期末报告的评估制度、教科研的综合考核制度”等,包括论文、课例、个案、数据、课件、教案、成效等一系列评估内容,增加研究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