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技术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06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概念

前言

框架结构在现代的技术中应用非常的普遍,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框架结构、平面框架结构分析系统、计算机网络框架结构等。总的来说,框架在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多,下面着重探讨它在施工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

一、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概念

框架机构施工技术是一种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制成承重梁柱,预制加气混凝土、浮石、蛭石等原料制成轻质隔墙的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主要适用于高层和大面积结构的楼层施工,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高层和大面积楼层施工所用的施工混凝土工程要求具有浇注量大、强度高、配筋量大等特点。其二是其技术是要先浇筑房梁、楼板,然后再做填充墙体的施工,这样就让填充墙的堆砌、拆卸变得简单了,并且这样对于用户来讲也是比较实用的,因为他们可以灵活的支配空间。

二、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过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1、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过程

框架结构施工按照施工程序必须满足各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要求,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严格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严把工序质量关,执行“三检制”隐蔽前的工序内容按照程序检查报验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及按照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施工并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关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包括以下工序:轴线放样定位――柱钢筋对焊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柱模板安装――柱混凝土浇筑――梁板模板安装――梁板钢筋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梁板混凝土――淋水养护拆模――填充墙砌筑。重要步骤如下:轴线定位,即确定整个轴网的控制线.用普通经纬仪定出这些控制轴线,其它轴线以这些主轴线为基准用钢尺量测轴线间距离得出;柱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根据柱边框线校正楼面上柱插筋位置后采取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将柱纵筋接长后再绑扎箍筋。对于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

混凝土施工速度或施工周期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影响极大。混凝土构件只有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即测量放线。技术复核,钢筋绑扎,隐蔽验收,模板安装,模板加固及拚缝处理摸板检查,混凝土浇注,才可能达到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

2、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要求

在上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施工工艺过程中,关键性的重要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施工技术要求是:

(1)轴线定位放线和确定标高,就是用经纬仪确定建筑设计图中框架结构建筑的纵、横轴线网在地面上的控制线,然后,再用水准仪将根据建设地点周围原有建筑和道路的相对标高及与拟建建筑的关系,确定拟建建筑室内地平的相对标高(俗称建筑的正负零标高,用±0.000m表示),其施工技术要求是:轴线定位放线和确定标高时,务必认真、细致、准确读数并记录,施工员放线、定标高后,由质检员或技术负责人复测,再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复核,确保准确无误。

(2)框架柱模板安装。柱模板安装时的技术要求是:不仅要对每个框架柱模从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吊垂线,确保柱模本身垂直,还要在框架柱网纵、横两个方向拉通线,以确保柱网纵、横轴线及柱边线的准确无误。

(3)框架柱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求是:施工员务必向掌控振动棒的操作工人严肃地交待清楚以下事项:柱高大于3m时,必须分两次浇筑和振捣;第一次浇筑时应使用串桶伸入柱模内,振捣至柱底开始出浆即止,不得过振和欠振,第二次浇筑完振捣时,振动棒必须伸入第一层约100mm,以利于层间咬接牢固,振捣时不得过振或欠振,严禁振动棒长时间在柱模内无人掌控,任其无休止的振动,因为那样做极易导致局部严重离析甚至胀爆柱模板等质量事故。

(4)框架梁和楼(屋)面板模板安装,其施工技术要求是: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所浇筑的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立柱应选用ф48×3.5钢管或梢径不小于100mm的笔直圆木(或50mm×100mm方木);支设立柱时,务必保持立柱垂直,立柱下端设垫板、上端有可升降的托架;立柱沿纵、横方向应设水平拉杆拉结,当房间平面尺寸大于6m×6m时,还应按规定设剪刀撑,以确保支撑系统整体稳定;支设框架梁和楼(屋)面板模板时,应按规范规定起拱,板缝拼接要严密、平顺,并用100mm宽胶带贴缝,确保不会漏浆。

(5)框架梁、楼(屋)面板钢筋绑扎及预埋件、管线埋设,其施工技术要求是: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制作和绑扎或机械连接(或焊接)钢筋,以及作预埋件和水暖、电气管线埋设,尤其是在楼(屋)面板上预埋管线时,应尽量避免两根以上管子重叠,当无法避免时,应沿管子上表面铺设宽度为300mm的钢板(丝)网带,以防板面出现裂缝。

(6)梁、板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求是:当梁高大于500mm时,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梁、板时,布料杆应均匀布料浇筑,严禁集中布料、用振捣棒赶料摊铺的错误做法。由于商品混凝土水灰比较大,浇筑后必须采取二次振捣、2~3次抹压;第一次是在浇筑完混凝土、用木杠大致摊平后,用振动棒和平板振捣器分别对梁和板进行振捣,切忌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待表面收水后作第二次振捣,同样要避免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用铁抹子作第一次抹压;约30分钟后第二次用铁抹子抹压,抹压比第一次力度稍大些;初凝后、终凝前(用手指摁时有指印但不会下陷)作第三次抹压,抹压力度比第二次再大些,此时若个别部位有细小裂缝,抹压后即会闭合。第三次抹压后务必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梁、板表面,以防出现干缩裂缝。

(7)浇水养护和拆模。框架柱在浇捣后至少十小时后方可拆侧模,随拆随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作保湿养护;而框架梁和现浇板则必须根据气温条件按规范规定的强度要求拆除底模,严禁为加快模板周转而提早拆模。

(8)填充墙砌筑,其施工技术要求是:砌筑前施工员必须按施工方案向操作工人作技术交底,同时,按《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向操作工人提出具体要求,如:砂浆灰缝应控制在8~12mm,砂浆饱满度不少于80%等。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交接处必须按规定间距在框架柱、剪力墙上打入膨胀螺栓,然后焊接符合规范要求直径和长度的拉结钢筋并埋设在砌体灰缝中;砌至距框架梁或现浇板板底约200mm处时,应静置至少一周,然后用粘土砖或砌块斜砌至梁(或板)底。

结语

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它的抗震强优点是相当明显的,并且以它为技术中心建成的建筑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要求。虽然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施工方加强平时的管理,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用科学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的施工探析[J].福建建材,2010,(03).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2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建筑设备

1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基本特征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与低层和多层房屋建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由于高层建筑高度高,体量大,因而房屋的整体结构要求很高,在施工工艺上,高层建筑施工是高空施工,与低空施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的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建筑高度高,高空作业量大

与低层或多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施工多采用的是垂直作业,需要有垂直作业设备才能完成高空中的施工作业要求,这在技术难度和危险性都会大大的增加。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多在高空中完成的,且作业量非常巨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事先认真做好高空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尤其做好预防高空坠物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免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1.2建筑地基深,主体结构要求高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建筑要维持自身的稳固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而对于建筑地基的开挖深度和埋置深度要求就越加严格。一般来说,基地深度通常控制在在水平面5米以下,而高层建筑则要求地基的埋置深度必须在地下20米以下。这样地基结构的施工难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遇到一些地质条件不佳的地方,比如说土质较软的地区,在基坑的支护工程上施工难度更大,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施工成本来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工艺上的要求也相对于低层建筑差异较大。低层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而高层建筑施工则多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多采用现场浇灌,借助施工模板,用钢筋连接形成强度很高的钢筋混合体。

1.3建筑设备要求高,施工周期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房屋内部使用要求除了实用便捷之外也越来越要求智能化、美观化。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时,注重房屋内部空间和功能智能化的设计。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要求实现平面功能的多样化,建筑空间绿色化以及内部设备智能化,这对于施工的技术要求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特殊性以及现代化的要求,搞成建筑施工一般较之其他建筑施工的周期要长。一般工期在2年以上才能够完成高层房屋整体的施工工程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定制混凝土模板和缩短建筑装饰的时间来缩短高层建筑整体的施工工期,以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

2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分析

2.1钢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多为钢结构,以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固性和建筑质量。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具有施工安全度高,施工高效,适应工业化施工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时,多借助大型塔吊机完成高空的焊接作业,并依赖于高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空焊接作业技术工人。因而塔吊的起重能力越大,施工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越高,钢结构施工的工作效率就越大。

2.2逆作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广泛运用

逆作法施工是指先修剪高层建筑周边区域的地下部分,主要是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轴线以及建筑的支护结构。这样有利于较好的承受住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建筑自重。从地面施工上讲,这样有利于地面的梁与地下支护结构形成良好的连接,对于地下的建筑结构能够形成较好的支撑结构。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物的施工来说,就能够同时进行地下和地上的建筑施工工程,有利于缩短建筑工期,较高效率的完成整个建筑施工项目。

2.3滑模、爬模施工方法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滑模是建筑业的专业术语,其施工方法的机械化程度高,便于统一施工,适用于多工种协作和连续高强度作业,因而具有成本低,质量好、速度快等优点。滑模施工工艺有利于减少高空作业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高空作业风险。整体爬模法是常用于高层筒体结构的施工技术,多应用于大型模板,利用外部支架设备实现高空上升混凝土浇灌作业。当模板下口与上层楼面处于同一水平线时,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水平结构的施工作业。

3改进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建议

3.1推广新技术,提高人员素质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同类型建筑的施工经验,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的学习研究,深挖核心理论,创新拓展出能够适应我国建筑发展需求的先进科研技术。合理的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能够因地制宜的应用到我国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层房屋建筑水平的提高核心在于人。要有计划的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高层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认真执行施工人员日常工作考核机制。对于一些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要做好培训推广工作,使得每一位实际参与施工的作业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熟练使用新设备,从而保证建筑的质量。

3.2应用网络工程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企业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工程技术,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引进先进的建筑施工网络工程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建筑模型的分析计算,判断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建筑功能实现程度,进行优化完善,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可靠性和功能实现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房屋建筑的建设是我国现今乃至今后建筑建设的主要类型。作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代脉搏,结合时展的需求,不断总结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经验。加强自身素养,不断的吸收新思维和理念,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建筑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研究出能够适应我国建筑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只有这样,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层房屋建筑水平也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使我国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水平居于国际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倪传辉.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智能城市,2016,(7):10-11.

[2]王胜.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及价值[J].中华建设,2015,(4):134-135.

[3]吴文平.高层建筑施工中梁柱节点施工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7):142-143.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3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技术工艺;要点

由于建筑钢结构行业属于跨建筑和机械行业的全新的一个行业,并且伴随着建筑钢结构的高速发展,建筑钢结构的技术工艺变得尤为重要。笔者就现在新起的建筑钢结构的技术工艺要点进行浅谈。

一、建筑钢结构安装工艺

1、高空散装工艺

高空散装安装工艺是指小拼单元或散件直接在设计位置进行总拼的工艺。高空散工艺有全支架(即满堂脚手架)法和悬挑法两种。全支架法多用于散件拼装,而悬挑法则多用于小拼单元在高空总拼或者球面网壳三角形网格的拼装。

由于散件在高空拼装、垂直运输等不需要起重机或大型起重机,但需要搭设大规模的拼装支架,耗用大量材料。悬挑法拼装桁架或网架时,需要预先制作好小拼单元,再用起重机将小拼单元吊至设计标高就位拼装。悬挑法拼装桁架或网架可以少搭支架,节省材料。但悬挑部分的分段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而且几何不变。

2、建筑钢结构的涂层防蚀技术工艺

绝大多数的钢结构建筑主要采用涂料覆盖层法,即建筑钢结构的涂层技术。建筑钢结构所采用的涂层技术工艺是以铅系防锈涂料为主的涂层技术以及以富锌涂料为底漆的涂层工艺。在国内外建筑钢结构工艺中具有很长使用历史的以红丹或者氧化亚铅为防锈材料的铅系防锈涂料,对基地表面的处理要求比较低,涂层的施工方便,涂层、涂料以及管理费用都很低。

3、建筑钢结构的加固技术工艺

建筑钢结构的加固工艺主要是对钢结构建筑物进行加固和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建筑物采用钢材行加固。建筑钢结构的加固工艺要求根据加固的对象决定采用钢柱的加固、钢梁的加固、钢层架加固、托架加固、吊车系统加固、裂纹的修复和加固、连接和节点的加固等,根据损害范围选择局部加固或者全面加固。

4、建筑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技术工艺

建筑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把各种防火材料设于建筑钢结构的表面,阻断火灾热流传给建筑钢结构的通路。建筑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有几种类型:在钢柱、钢梁外包钢丝网;在钢柱和钢梁上包混凝土;在建筑钢结构外包矿棉毡。而建筑钢结构防火保护层工艺所用的防火材料一般都采用热绝缘材料、能量吸收材料以及膨胀涂料。

二、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

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吊的选择、布置及装拆;构件进场、验收与堆放;吊装;测量控制;焊接;工期及质量监控;安全施工。

1、吊的选择、布置及装拆工艺

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中最核心的设备是塔吊,塔吊的选择与布置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布置、现场条件以及钢结构的重量等因素来确定,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还要保证装拆的安全、方便、可靠综合因素。选择塔吊时要先考虑内爬式塔吊,钢结构建筑采用内爬式塔吊能够减少对楼层进行加固这一过程,而且在起重机布设位置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建筑钢结构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吊装,吊装的质量和速度往往对整个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时要遵循吊装的原则,吊装的原则是:平面内均从中心核心筒向四周扩展、竖向吊装顺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采取“区域吊装”和“一机多吊”技术能够解决工期紧张与工程量浩大的问题。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各工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在进行建筑钢结构施工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2、焊接工艺

焊接工艺的顺序:(1)在竖向上的焊接顺序:上层框架梁压型钢板支托下层框架梁压型钢板支托中层框架梁压型钢板支托焊接检验。(焊接在梁焊接前进行,也可于之后进行)。(2)在平面内的焊接顺序:应从建筑平面中心向四周扩展,采取结构对称、节点对称和全方位对称的顺序焊接。(3)节头的焊接,一般先焊H型钢的下翼缘板,再焊上翼缘板。一根梁的两个端头应先焊一个端头,待其冷却至常温后,再焊另一端。(4)柱一柱焊接应由两名焊工相对,两面等温、等速对称施焊。

焊接工艺不仅要求焊接工艺的顺序,还要求确定焊接工艺,确定焊接的参数。确定焊接工艺,要求面对焊接施工难度大的工程,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一般为所需要焊接的建筑钢结构钢板厚、建筑钢结构为双曲面、建筑钢结构设计中采用斜撑和斜柱等。这些工程的焊接工艺大多处于结构的重要部位,而且工程的工期紧迫工程量大,因此,这类工程的焊接工艺应该采用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应用于立焊、斜立焊和俯角焊的工艺,因为这类工艺能够很好的从根本上解决手工电弧焊速度慢、工作量大等问题。在确定了焊接工艺后,就要确定焊接参数,要将需要测量的数据和参数都测量完整并且精确。

3、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施工安全问题

安全施工是每一项工程的重要问题,安全施工不仅能够保证施工工程的时间和质量,还保证了工程中的每一个施工者的人身安全,同样能够减少项目工程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同样如此,由于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大多数都是高空、悬空作业,要求施工人员被吊在半空、高空中进行建筑钢结构施工,这就要求人们高度重视安全施工问题。据统计,在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仅仅是高强螺栓就有足足40多万颗,这些高强螺栓零件虽然个头小,但试想,如果从100米以上的高空中不小心掉下去,那么,这些小小的零件伤害现场人员的程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建筑施工单位针对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采取进行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控制相互结合的措施,事先采取完整的安全防护措施。近些年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防护措施主要有防坠板、安全梯、缆风绳以及防坠器等等。在安全防护措施中,仅仅采用这些机械的防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筑钢结构施工单位要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坚持日安全巡视的制度,从根本上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结语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4

从热性能上看,房间内长期(连续)取暖或制冷时,基层墙体本身相对较重,能吸收储存较多的能量,起到了蓄热池作用,能平衡室内温度的(大幅)波动。但在间隙性取暖(制冷)时,为了升高(降低)墙体温度,则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

内保温技术

内保温技术是在建筑物外墙内侧增设保温材料,以提高外墙热阻。但它不能对外墙的某些特定部位,如楼板、横纵墙交接处等结构部位起到保温作用(称为热桥)。与外保温系统不同,内保温系统不用抵抗外界气候的影响,技术性能要求没有外保温系统高。同时也由于保温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内保温系统的建筑造价低于外保温系统。从热性能上看,房间内长期(连续)取暖或制冷时,在应用相同厚度的保温材料时,由于热桥的存在,相同厚度的内保温需比外保温消耗更多的能量。但在间隙性取暖或制冷时,它不用同时升高或降低外墙的温度,能把室内空气温度快速升高或降低。

自保温技术

自保温是外墙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满足当地节能标准的要求,必要时应采取辅助或附加保温措施。自保温系统要求外墙上热桥部位尽量少,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的墙体尽量多,因此,并不是任何结构体系都能适用。它只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低层承重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自系统的难点是应妥善处理结构性热桥部位。从热性能上看,自保温与外保温或内保温不同,它通常是单一材料,而不是复合结构。自保温系统实现了结构和保温的一体化。

夹心保温技术

夹心保温是由两片外墙体和复合在中间的保温材料构成。它有利于保护(有机)保温材料,延长使用其寿命,有利于外墙饰面的多样性。夹心保温的难点是如何固定或拉结外页墙。

夹心保温在国外通常用于低层的砌体结构,在框架填充墙中并不常用。综述,各种建筑节能技术有长处,也有短处,在使用时应给予必要的注意。现小结如下:

①外保温技术:更适合于连续地取暖或制冷的建筑。

②内保温技术:更适合于间隙性取暖或制冷的建筑。

③自保温技术:必须与合适的结构相配合,应妥善处理热桥部位。

④夹心保温技术:必须与合适的结构相配合,应妥善处理热桥部位。

根据建筑物使用特点选用合适的节能技术

1、公共建筑使用特点和节能技术的选用

(1)公共建筑使用特点

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条文说明,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建筑。为更明确和简化,以下以一个高档办公楼或五星级宾馆为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该类建筑为保证热舒适性,无论是春夏秋冬,室内要求保证舒适的温度,即恒温。因此,无论是在北方、南方,还是过渡地区,该建筑均应是连续性取暖或制冷。高档别墅类建筑,采取连续性取暖和制冷时,可归入此类。

(2)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

①北方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北方地区公共建筑主要考虑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建筑内部均是连续取暖,室内温度恒定且高、室外温度很低。在外墙两侧形成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②南方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选用南方地区公共建筑主要考虑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物内部均采用空调制冷,制冷时间相当长(如深圳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制冷),室内温度恒定且低、室外温度很高。在外墙两侧形成恒定的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外向内,也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也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③南北过渡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选用南北过渡地区公共建筑应同时兼顾冬季较冷、但不十分寒冷,夏季较热、但不十分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内部均采用空调制冷,室内温度恒定。在冬季,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在夏季,热流方向是从外向内;均是一种传热过程。考虑到室内的热稳定性和设备工作的连续性,此时选用外保温技术也是合适的。若更多地考虑外饰面的安全性(如粘帖重质石材或瓷砖),也可以选用内保温。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2、居住建筑使用特点和节能技术的选用

(1)居住建筑使用特点

居住建筑在分析中以城市中普通民用住宅作为讨论目标。普通居民早出晚归,早晨上班离家,下午5~6点回家。南北方的气候特征造成南方和过渡地区的居民与北方居民完全不同的热设备使用习惯:南方地区和过渡地区,通常是居民旁晚回家后才使用空调设备制冷或制热;北方地区在冬季则连续采暖。

(2)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

①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虽然北方地区的居民也早出晚归,但由于气候寒冷,通常又是集中供热,因此室内温度仍是恒定的、且在外墙两侧形成较大的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②南方地区居住建筑保温技术的选用南方地区居住建筑白天无人在家,傍晚时才有人回家。相对白天而言,晚上气温已降低许多。启用空调后,则希望室内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调是间隙性开启(应理解为空调使用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很可能是客厅、卧室等交替轮流开启。

此时选用内保温技术可能更合适。建筑结构有利时,则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另外需提到的是,当各房间轮流开启空调时,提高房间之间隔墙保温性能有利于降低实际使用电耗。若居民回家后,比较长时间地、连续开启空调,采用外保温也是合适的。虽然开启空调初期,外墙会消耗较多能量以降低自身的温度,但在关闭空调后,也会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室内较低的温度。

③南北过渡地区居住建筑保温技术的选用南北过渡地区的普通居民也是早出晚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居民一般下班后才会开启空调取暖或制冷,希望室内空气温度迅速升高或降低。空调开启时间比南方地区更短,开关频率可能更多。此时选用内保温技术是合适的。建筑结构有利时,宜选用自保温技术。

3、建筑节能技术选用小结

根据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使用特点,具体分析建筑物是连续的,还是间隙性采暖或制冷,选用合适的建筑节能技术。

(1)连续采暖或制冷,宜采用外保温技术。

(2)间隙性采暖或制冷,宜采用内保温技术。

(3)建筑结构有利时,自保温技术是普遍适用的,但在使用时,应正确处理热桥部位。

建筑结构对保温技术选用的影响

1、国外情况

(1)欧美建筑结构和节能技术

欧洲地广人少,高层建筑集中在少部分城市中,数量不多,大多为公共建筑。居住类高层住宅建筑更少。因此决定了建筑结构类型:公共建筑大多为框架结构,低层和少量多层居住建筑大多为砌体(承重)结构。

欧洲的节能技术也与气候条件有关。欧洲北方寒冷,普通采用外保温技术,相关工业(供应)发达,技术成熟。欧洲南方温暖,也常应用内保温技术。国内较为知名的欧洲外保温的代表是生产外保温核心材料(胶粉)的国民淀粉公司;内保温技术的代表是拉法基石膏板公司(推广石膏内保温)。欧洲低层住宅,也常采用自保温(砌体结构)或夹芯保温技术。

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高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大多为框架结构;低层的住宅采用轻型结构较多,如木结构、轻钢结构等。由于气候寒冷,高层建筑采用外保温较多;而木结构和轻钢结构的住宅,采用复合结构较多(内外侧分别采用水泥/石膏薄板,中间夹岩棉或玻璃棉),通过中间的保温材料来达到节能要求。

(2)日本建筑结构和节能技术

日本人少地多,且平地较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使城市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很多,通常采用复合墙体结构(如外侧为加气板或水泥薄板,中间为岩棉或玻璃棉,内侧为石膏板),一方面墙体自重较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较高的节能要求。郊区或农村则大部分为低层建筑,同样通过复合结构来满足节能要求。

2、国内情况

国内通常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来选择建筑结构。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通常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一般内核心筒为剪力墙,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框架。①多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在24m及以下)的结构体系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②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在24m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2)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通常采用砌体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其建筑结构体系又与建筑高度密切相关:①多层住宅(4~7层)以采用砌体结构体系为主;②高层住宅以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特别是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已成为上海地区8层以上中高层(8~10层)、高层住宅(11层及以上)的主要结构体系;③低层住宅(1~3层,总高度在10m以下)以砌体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为主,由于砌体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大空间的灵活布局,故框架结构往往是中、高档的低层住宅的主要结构体系。

3、建筑结构对节能技术选用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建筑结构对节能技术选用的影响归纳如下:

(1)承重结构:在我国中小城市,多层承重结构仍占有相当多的市场份额,应优先选用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承重墙体材料(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承重型复合保温砌块等),以构成自保温系统。由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粘土多孔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为承重墙体材料,可根据气候特征,分别选用外保温或内保温技术。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增加,多层砌体承重结构会越来越少地使用。

(2)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可优先考虑选用自保温技术,即采用具有保温性能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等墙体材料;根据各地气候要求,对梁柱等部位采用不同的保温措施,来达到和满足各地节能要求。在高档的公共建筑中,若采用幕墙外装饰,则优先采用不燃的岩棉填充在幕墙结构中来达到节能要求。

(3)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由于填充墙体很少或基本没有,不能采用自保温系统。在北方地区,节能要求很高,可采用外保温技术。在南方地区,则可采用内保温技术。

(4)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温技术。在填充墙体面积仍较多时,应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5

文章分析了现代房屋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的一些优化技术及其在建筑结构中进行应用的必要性,并对优化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同行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必要性

新型施工技术持续发展以及迅速推广,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当然也对建筑结构设计产生了一些影响。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优化措施的运用,以便于确保建筑结构的科学月合理。同时,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使现代建筑的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和布局,还能确保建筑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的重要分析

2.1对设计前的分析工作进行严格把关

首先,对建筑进行设计以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一个建筑的特点以及所需要的重点进行设计,以此使设计方案变的多样化。不同的方案下面会拥有多种差异较大的建筑结构,具体选用哪一种设计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用途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选择。房屋建筑结构在设计前所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具有很多种形式的,建筑标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通常有材料、设备、负荷值以及参数等。房主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运算以及预演算,随着现代建筑的日趋复杂,人工计算无论是从精确度还是在计算速度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纯的计算机运用虽然能够满足精度需求和速度需求,但是它并不能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建筑设计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针对性的解决测试,他们也非常清楚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部分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经由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结构通常更加合理。因此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就需要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配合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设计。

2.2关注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因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过程十分复杂以及多变,这些问题对于设计优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设计中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并拥有耐心。房屋建筑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有效把控,在确保建筑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设计和施工成本[1]。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不但和内部的设计有关系,而且还和外界环境拥有者比较紧密的关系。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优化技术,最根本的目标是确保建筑在应对外界环境作用力的冲击式可以不坍塌。近几年,我国地震现象非常严重,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就对我国建筑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我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地震的侦查和预测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无法在地震来临时前进行提前预防。在这种情况下,房屋抗震性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防止更大损失的出现,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设计要重视其抗震性能。一般来讲,房屋建筑的防震结构是由多道防线共同构成的,即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的次要结构能够抵消一部分能量;当更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侵袭时,则由建筑的主要部件进行抵抗。

2.3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

作为结构设计优化的关键步骤,信息优化的优点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技术的合理使用也是保证结构优化完成的关键。实际上,各种不确定的变量条件对房屋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不能仅仅通过一种方法对结构特点进行改善,因此要想对更加复杂的房屋结构进行解决,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如模型是存在的,可以采用CamS软件等进行设计的优化和改善。GameS在建模线性、非线性和混合整数最优化问题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系统处理建模问题时,通过简洁及自然的方式,可让用户迅速更改公式,求解器转换也较为便捷,可迅速从线性转换至非线性。采取GameS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时,数据仅需要一次就能在熟悉的列表和表格形式中输入,可通过简明的代数声明对模型进行描述。又如,CaD软件可将结构设计方案、建模等归纳为成本控制影响因素,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充分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并可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2.4充分发挥设计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并且广泛的应用到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单单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仅仅是对机械数据统计和计算,它无法对其他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时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设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便确保人们对建筑的性能要求都能够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选择相应的设计方案时要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对比,特别是对于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敏感性要素,比如房屋的抗压性能、抗震性能等,要从整体上进行考量,从而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效果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

3房屋建筑结构优化需关注的难点

3.1要注意设计前期对房屋建筑机构优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设计方案对于建筑项目的总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优秀的的设计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建筑成本。然而,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的设计方案在确定时却并未涉及建筑结构优化技术,这就导致设计工作人员在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时忽略了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这样既提升了设计的难度,也增加了建设成本。在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在设计前期对优化技术的运用,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

3.2要重视对细节的优化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时,要重视对细节的设计与优化。可以将矩形板块的现浇板进行充分的划分和设计,以此增强现浇板的受力程度,从而避免拐角处出现裂缝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优化设计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优化设计已经从工程实践问题逐渐向数学问题过渡,工程设计人员还要提升自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优化设计分析能力,使自身的设计更为合理和科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使用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运用能够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并使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满足现代人们对于房屋的居住以及审美需求,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技术工艺;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加快高层建筑工程的合理性开发成为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缓解土地资源供求紧张形势的有效途径。当前建筑施工技术条件下,追求建筑结构多样化服务功能的理念,加剧了建筑领域内对高层建筑结构性能的创新和应用。作为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转换层施工在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特征。当前住房需求愈加紧张的环境形势下,有必要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与施工进行合理分析与研究。

1、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形式特征分析

相对于建筑构造来说,转换层是指采用不同结构类型针对平面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楼层上、下部分进行荷载转换,而将上部荷载向下进行合理传递的缓冲结构层。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主要是为符合现代建筑的多功能设计需求,在整体建筑结构体系施工中,为有效解决建筑平面或竖向结构的突变性变化问题,实现主体建筑不同柱网、开间结构荷载的转换过渡,而特别设计的单元转换结构。

当前建筑施工技术条件下,不同的建筑造型和功能需求,所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各有迥异。常见的转换层方式主要包括梁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斜柱转换层、桁架转换层及箱式转换层等多种结构形式。梁式转换层是采用托梁施工技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布置托梁,用来承托上部各层建筑结构重力的转换层结构,常用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建筑结构。板式转换层结构通常是在高层建筑上下柱网出现不规则工况或轴线错位较大情况下采用板式构造进行设置转换的结构层,其结构布置相对简便。斜柱转换层传力效果直接,转换方式灵活,能有效减小转换梁尺寸,减轻了梁柱所承受的建筑剪切应力负荷。桁架转换层是利用转换桁架针对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通过增减节间跨度来改变内力分布的建筑结构形式,桁架转换层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能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箱式转换层通常采用箱式基础造型由上、下层较厚的楼板与单向托梁、双向托梁共同组成的转换层结构,箱式转换层整体空间刚度大,能够胜任较大跨度、较大空间、较大荷载的转换。

转换层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结构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设置结构转换层已成为高层建筑施工中传递上部结构荷载的重要技术措施。

2、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高层建筑是当前城市化建设开发的重要项目工程,随着当前人们对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追求,不同的空间划分布置以及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当前建筑施工条件下,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通常涉及到如下技术工艺的具体实施:

2.1模板支撑安装施工技术控制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模板工程中通常会运用一次性支模技术、荷载传递法支模技术、叠合梁浇筑法支撑以及埋设型钢法支撑技术等多种模板支撑体系来分别针对转换梁施工进行模板支护。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模板搭设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工况结合工程设计需求,选择适宜的支撑体系来施工,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模板必须支撑在相应位置。梁侧模板安装时应采用适宜长度的扁铁拉片,借助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模板外侧,梁、板支撑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侧向压力。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以防混凝土不漏浆。根据梁、板跨度需要将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布置。板底模板安装时采用竹压板,安装时应设置木拐,模板安装后应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密封模板拼缝以防漏浆。若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应在其模板支撑系统设置后针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2.2钢筋安装施工技术控制

钢筋材料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强化结构刚性强度及抗压性能的重要介质,钢筋布设是高层建筑转换梁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层建筑转换梁结构中的转换梁板含钢量高,主筋较长,梁柱节点区的钢筋布设相对密集,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设计要求准确下料,严格控制钢筋轧制与搭接端头的节点焊接质量,确保钢筋配置的强度性能,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对于梁内同一位置的多层钢筋设置,应采用短节钢筋横向支撑和竖向间隔,确保受力钢筋安放准确,摆放平直。对于梁底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应设置保护层和垫块,对于截面较高、自重较大的框架梁,其钢筋安置必须采用短节钢筋作垫块;对于转换层结构中位于主梁及次梁上层的承重网柱或剪力墙等结构,其钢筋设置时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钢筋相接焊牢固定,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2.3转换层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控制

转换层混凝土结构施工应选择水化热及强度性能适宜的水泥和相关混凝土拌制原料,必须严格按配合比混合拌制,充分均匀搅拌,保障混凝土温度,控制混凝土质量。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浇筑采取从边梁端部开始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至相邻轴线框架柱时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较高的框架梁应采用分层下料浇筑和均匀振捣,以确保混凝土密实性和强度,严禁出现施工冷缝以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浇筑拆模后应加强梁板转换结构的科学养护管理,避免结构损坏。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时可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在强化转换结构下支撑体系基础上,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可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3、结束语:

总之,当前建筑施工技术条件下,采用结构转换层合理地实现荷载转换,是当前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工程体系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高层建筑施工中,基于安全稳固施工基础上,强化转换层结构的模板支护,钢筋布设以及混凝土浇筑等技术施工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解决空间布设与荷载转换问题。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7

关键词:结构美学;建筑审美;力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结构是按照力学规律形成的建筑骨骼,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建筑中,结构作为传力系统除了满足承载要求外,其自身的视觉表现力还成为建筑艺术中的组成部分。建筑结构美学包括结构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内在品质主要涉及结构技术的合理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等。为了达到建造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设计者必须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选择结构形式,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秩序,赋予建筑结构以理性。结构的外在表现是指在审美观念上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个性及想象力,将结构“技术”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带给建筑师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式、新的建筑形态等,还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建筑艺术之美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实现,而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受力的实体,结构表现具有艺术美的内涵。于是,如何善加运用结构,由被动变为主动,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结构所起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结构推动建筑形式美

结构技术一直影响着建筑造型,建筑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结构技术的发展史。传统建筑美学以古典的形式美为中心内容,形成以黄金分割为代表的均衡、稳定、韵律、渐变等原则,这其中,优美与合理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据力学要求,结构必须达到自身的平衡与稳定,才能实现承担荷载传递内力的作用。由于这个事实,使人们在审美上产生了视觉平衡的心理。于是,人们在建造建筑时都力求符合均衡的原则,这样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在视觉效果上也是美的。因此,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与建筑造型中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

在对中国古建筑结构构件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当时人们对结构技术的认识处在经验型阶段,但仍出现众多美学与力学相统一的成功结构构件。“为了使水平与垂直构件结合的更加牢固,檐柱多有侧脚和生起,还可以使建筑物的整体性与重心更加稳定。”其中“侧脚”一词,其含义是将柱头微向建筑内侧倾斜,柱脚微出向外,使柱按正“八”字形预先倾斜。从结构力学的几何稳定性分析,如果所有柱子都垂直于地面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行,这在结构上是不安全的。采用侧脚,使得各柱之间不再平行而形成虚铰,有利于整个建筑物的几何稳定。另外,上部荷重会使柱头间保持自动向内挤紧,以达到稳固整体木构架的作用。同时由于人视觉经验的透视效果,使得建筑产生沉稳挺拔、气势宏大的美感。由此可见,许多熟知的建筑形象中都能找到结构技术的渊源,美的形式必然含有合理的技术内容。

二、隐藏在内部装饰的结构美

这是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之间一种长期存在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建筑技术的落后,建筑形式创作严重依赖结构的生成过程,建筑与结构可以说是难分彼此。虽然结构体系对建筑形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决定着那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但是结构更多的时候是在参与展现建筑的宏大体量,其自身往往被隐匿在装饰元素的覆盖之下。

巴黎圣母院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它的尖拱中,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达到一样的高度。虽然结构上的创新给建筑形式带来了根本变化,几乎一切可见的构件都在发挥着结构作用,然而结构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结构构件的装饰上。因为“尽管建筑师们仍然对结构感兴趣,但只是把它看作是实现建筑形式的一种手段,这种建筑形式是从离技术因素相距甚远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为了视觉上的优美雅致,所有的结构构件都作了调整,柱子的“卷绳”状装饰、柱头的形式,都不是结构的技术要求,而是视觉形式美的要求。结构的力学功能阐释得简单而有效,但其审美与可读性却大打折扣,因为结构基本上是基于技术需求的自发呈现,而非主动参与影响空间形态的塑造,所以纵然装饰工艺精致,却失去了建筑的本色。

三、与建筑相融合的力学之美

从埃菲尔铁塔开始,现代建筑的结构表现在历史舞台上也拉开了序幕。建筑师开始尝试用新颖结构设计意想不到的建筑造型,建筑结构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结构技术以一种神奇的色彩呈现崭新的面貌。建筑师利用结构材料自身的造型潜力,通过结构内力的分析,形成了由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结构,这些结构单元经过组合、变化能够形成复杂的形式,结构的逻辑表达反映了建筑师对于结构力学逻辑的遵循,建筑形态通过具有力学美感及符合内部功能的结构体系整体地表达出来。

现代建筑出现了众多将结构技术与建筑之美融合统一的成功案例。如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他有着工程技术的学习背景,善于“把造型感通过结构解析来进行设计”。他的众多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精致典雅的技术美、震撼人心的力度感以及由材料质感和结构构件所表现出的空间造型魅力。法国里昂机场铁路车站是一座极富表现主义特征的建筑,40米高的车站大厅由4道钢拱组成,跨度达120米,中间的一对拱券形成具有连接挡板的屋脊,两列的拱券象翅膀一样遮蔽着大厅,肋骨般的结构支撑着悬挑的翅膀。巨大的空间尺度,有力的建筑构造语言,秩序化的结构构件,表现了韵律与秩序的美。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不用去借助流派的语汇,建筑结构不像一般工程建筑的呆板,而是着眼于正确表达力学概念与结构原理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其美感源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结构力流传递方式的正确表达,正是这种对结构造型潜能的挖掘和探索给建筑带来深厚的内涵。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8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技术要点

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房地行业的腾飞发展,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问题,高层建筑顺应了时代需求,高层建筑得到了发展。高层建筑的兴建能够有效的缓解土地资源压力,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如住房资源稀缺等。但由于高层建筑不同于低层建筑,与低层建筑相比施工过程更加复杂,施工工序更多、工程量更大,并且对安全性和延续性要求也非常严格。因此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成为了建筑界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和建筑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发展已经是城市化必然产物,是新时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民众人均面积在不断的下降,高层建筑的出现给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改善,高层建筑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综合使用率,但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不同于传统的中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避免不了的要面临大量的高空作业,并且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工作面较大,尤其是立面造型复杂或上部建筑大于下部建筑形体等情况下,施工过程都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如:建筑物上部凸出结构跳出长度较大、垂直运输材料及设备等问题。并且高层建筑对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层建筑施工属于高空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施工的现象,这样做十分危险,并且很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引发安全事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对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重视,往往只做表面功夫,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负起责任,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并且在施工技术方面也与传统低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更加依赖机械设备,如果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也会对高层施工产生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缺乏机械设备,并没有引进先进的大型现代化设备,因此给施工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材料也是高层建筑的关键,高层建筑对材料的质量更高,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材料合格率,避免造成安全事故。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层建筑施工要比低层建筑要求严格的多,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求特点:

(一)高空作业多

很明显高空建筑难以避免高强度的高空作业,这是高空建筑自有的特点,高空建筑不仅仅垂直结构高,并且结构也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大大增加了垂直运输工作量,并且在高空作业中还需要对大量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工作人员进行运输,这对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就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且在很多施工环节中都涉及到了交叉施工,交叉施工危险性较高,施工技术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带来社会不良影响和舆论。

(二)工程量大

高层建筑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其工程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还涉及到众多的“分项工程”,这种情况下会存在较多施工人员进行共同作业的情况。而且在各项工程中,由于总承包人会进行多项的分包,这样施工中就存在着多个施工单位和部门[1]。所以在施工中许多环节都需要互相协作,在施工组织计划和协调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强化集中管理,实现各个单位之间更好的协调合作,确保工程的质量[2]。

(三)基础埋深较深

高层建筑自重特点及建筑自身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一定需要基础深埋,这就对基础施工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正确的施工才能保障整个高层建筑的稳定性[3]。通过数据调查得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埋深为高层实际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另外高层建筑还涉及到地下室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在基础埋深方面有这严格的要求[4]。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钢结构施工技术

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层建筑施工中钢结构施工技术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在钢结构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该施工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中,因为钢结构具施工速度比较快并且工业化强度大。钢金属材料有着突出的导热性能,当发生火灾时,钢结构可能会给整个高层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所以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必须加强防火措施,强化防火设施的设计。另一方面,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测控、焊接也是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二)高层建筑裂缝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建筑裂缝控制技术也是重中之重,如:如何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分隔缝等等,这些技术都会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高层建筑“抗”措施也是施工技术的关键,如: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以及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技术等等,都是“抗”措施技术。

(三)深基础施工技术

基础施工对高层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才能保障高层建筑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高层建筑自身特点决定了基础埋深较深。由于我国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每个地区地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质特点与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必须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具体的勘探,通过勘探结果及分析数据,采取适宜的基础施工技术。高层建筑自重大,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多采用桩基础,桩基础技术已经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具有较好的承载力。

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建设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保障高层建筑质量的关键就是施工技术,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高层建筑楼层数越来越高,想要保障高层建筑的质量,更新改革高层施工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佳玉.浅谈高层建筑施工进度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J].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2,13(11):119-124.

[2]汪苏泷.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研究[J].浙江建筑工程学院,2013,11(14):132-135.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技术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地位。建筑施工技术是关系整个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前,钢结构技术因具备商品化程度高、自重轻、施工周期短、投资回收好、抗震性好、易安装、轻污染、综合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对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进行研究对于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和进步。

一、我国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绿色建筑”。钢结构是一种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发展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建筑钢结构技术在建国前我国钢建筑结构技术相对落后,京张铁路桥的建造,开辟了我国铁路钢桥历史新纪元,为现代钢结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于钢铁工业生产和建筑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大批自主研发型钢铁结构建筑,这使得建筑钢结构技术得以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钢结构技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展开对新型、高效、高性能的建筑结构用钢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热轧钢材,需要发展新型高强度钢、耐火钢、耐候钢、低屈服点钢及抗震性好的钢,同时还突破了对厚度大于6mm的厚壁冷弯型钢的生产技术,已经可以生产20mm甚至更厚的冷弯性钢。之后,建筑钢结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应用于建筑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钢结构技术的完善和改进。

二、建筑钢结构技术在具体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1、轻钢结构的应用

轻钢结构主要指具有轻型屋盖和轻型外墙(也可以有条件地采用砌体外墙)的单层实腹门式刚架结构,这里的轻型主要是指围护是用轻质材料。是一种年轻而极具生命力的钢结构体系,已广泛应用于一般工农业、商业、服务性建筑,如办公楼、别墅、仓库、体育场馆、娱乐、旅游建筑和低、多层住宅建筑等领域,还可用于旧房增层、改造、加固和建材缺乏地区、运输不便地区、工期紧、活动式可拆迁建筑等。

2、钢结构住宅应用

钢结构住宅是指以钢作为建筑承重梁柱的住宅建筑,优点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可以满足住宅大开间的需要,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安全可靠性高,抗震、抗风性能好等优点,而且钢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少。

3、空间钢结构应用

空间钢结构建筑是指空间跨度较大的钢结构建筑,主要有网架结构、悬索结构、壳体结构、管桁架结构、膜结构等类型。目前,在建筑领域主要的结构形式有网架、网壳、桁架、门式刚架、拉索结构及以上几种结构的组合,主要应用于厂房、体育场馆、汽(火)车站、飞机场、大型会议室等需要比较大空间的公共、运动场所。

4、高层钢结构应用

高层钢结构一般是指6层以上(或30m以上),主要采用型钢、钢板连接或焊接成构件,再经连接、焊接而成的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常用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形式。后者在现代高层、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事实上,它属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三、不断推动建筑钢结构技术发展的措施

1、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目标是:所有的高层建筑钢结构中使用的厚板,冷弯型钢用高强度低合金钢、镀铝锌薄板等实现全部国产化;显著提高建筑钢性能所具备的稳定性;完善和齐全建筑型钢材的规格;增加建筑用高强度低合金钢钢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对耐候钢、耐火钢、不锈钢、低倔强比钢的供应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钢结构在各类建筑中应用的新体系,推广其使用范围等。多层钢结构房屋将是发展钢结构产业的重大突破点,使得我国的钢结构建筑登上新的舞台高度,由此来拉动整个钢材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2、逐步建立适用于钢结构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

应根据钢结构构件的生产、施工安装特点的不同,借鉴国外对建筑钢结构生产方式采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管理模式,明确钢结构生产企业的身份,制定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质量验收规范和程序,以保证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得到更快的推广。

3、不断扩大建筑钢结构技术应用的范围

我国传统的建筑多数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相较于钢结构建筑,不仅施工时间长,受季节影响大,而且产生较多的建筑垃圾,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大。但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我国钢产量已满足发展建筑钢结构的物质和技术需求,人们对钢结构建筑的优越性认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以便更多的设计单位和用户了解并使用推广钢结构。

4、加强国内外轻钢结构的学术、技术交流

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对于钢结构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如轻钢结构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而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轻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和方法并有完善的配套规范,我国要迎头赶上,必须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员积极开展有关课题项目,填补国内空白,不断组织和加强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成立有关轻钢结构体系的各种学术、行业协会,以此推动新体系、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轻钢建筑领域内的应用,促进轻钢结构技术发展。

5、加强行业管理,促进钢结构技术的发展

目前,钢结构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克服市场经济盲目发展的弊病,引导钢结构建筑行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于一体化的产业链生产,工程设计的身材制度以及工程报价等环境,都要加强监督,正确引导,实现该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加强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宣传和扶持

建筑钢结构在工业建筑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在民用建筑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大空间,政府要鼓励我国钢结构设计人员不断学习国外成熟的设计经验,引导他们从思想上冲破传统结构形式的限制,不断更新建筑钢结构设计思维,在实际建造中把建筑钢结构的优越性和舒适性体现出来。同时,政府要加强建筑钢结构建筑优越性的宣传,扶持建筑钢结构建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7、提高建筑钢结构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

随着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对其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和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人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会更加注重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未来的局势要求各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提高数字化技术水平,促进建筑钢结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发展必然需要建筑施工技术给予支撑,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而钢结构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中众多技术之一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建筑钢结构技术应用发展的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钢结构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祖炎,李元齐.促进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9,04:15-21.

[2]熊永平.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的战略目标[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7,03:28-32.

[3]曾彤.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武钢技术,2007,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