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25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1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心理意识状态的不完善,会毫无遮掩的表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加上孩子语言表述的匮乏,他们会自然的涂鸦于纸上,就此产生了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于是有人提出了儿童绘画心理。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概述

(一)儿童绘画心理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儿童自身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儿童绘画除了可显示儿童的心智发展年龄,更是人格物质与动作发展的关系指标,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得益于当时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S.弗洛伊德(S.Freud)和荣格(Jung)对艺术作品、象征物和人格之间的内部联系表现出的兴趣。

(二)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状况

儿童绘画心理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的,转为以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

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想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辅导时应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这无疑会中断他们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并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2、中级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

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的。

他们无法解决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绘画的学生此时

热情更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要对这阶段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还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儿童绘画的个案心理分析及建议

据精神科医师研究分析:在儿童游戏与绘画中,可看出他们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如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地画圆或迷宫。心理学家说,儿童绘画可以看出他们的个人物质指标,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警讯。由此可见,儿童绘画中的图象表达正是孩子们的意象,并且画面中的意象比梦境更具有象征性。

通过对儿童绘画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能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还能对绘画者的心理成长与心理整合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日常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涂鸦式”绘画进行分析。

(一)缺乏细微观察型

案例一

作者:默默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流畅自然,层次清晰,出现了绘画区域,同时出现了事物的大致轮廓。

心理分析:作者逻辑思维清晰,对事物观察积极,但缺乏细致,对事物探索的主动性不强,缺少耐心,做事情缺乏毅力和恒心。

建议:多引导孩子对自然界事物细微的观察。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反复性,多给予孩子做事情的时间,表扬孩子要具体到的事情上。

案例二

作者:豪达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流畅,线条连续性强。

心理分析:作者思维自然流畅,心里自然轻松,但对事物缺乏细微的观察。

建议:多和孩子去深层次的关注事物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让孩子多关注丰富的自然事物,刺激孩子探索自然。孩子的抗压能力强,多去挑战新的事件。

(二)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案例

作者:双双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自然,点状线清晰。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做事谨慎,思维清晰、简单、利落,但孩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建议:多给予孩子新奇的自然事物和神奇的自然现象,多刺激孩子去创造和

想象,丰富头脑中的事物印象。

(三)缺乏耐性型

案例

作者:晨晨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线条连续性强,急速的曲线多。

心理分析:作者自控力强,逻辑性思维欠佳,对自然事物的关注和理解缺乏耐性。

建议:多给予孩子自然轻松的交流,和孩子去自然界中快乐的玩耍,减少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限制,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有更多的开始、中间、结尾的过程。

(四)情绪不安,宣泄型

案例

作者:依依

作品描述:作者的画中以射线条为主,辅以几条自然流畅的曲线条。

心理分析:作者精力旺盛,用笔控制力强,有意识的表述内心的情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不能顺利地向外界宣泄,内心烦躁、不安。

建议:给予支持、鼓励,以假装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使之情绪自然地向外界宣泄,让孩子内心得以平静,加强孩子对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所有的真实的课堂生活,都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给上课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乱涂乱画,很多符号都在传达一种信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认真解读、沟通谈话等,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三、通过儿童绘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通过以上一些具体的案例,我们从画中发现了儿童心理上各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绘画来改善孩子,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内心世界呢?

(一)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说过:“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的!他会告诉你这是某人在跑步,一只青蛙或是一团燃烧着的烈火。

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他们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和梦想。教师不能无视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更加不能扼杀了儿童天然冲动的创作,让这种冲动的、富有乐趣的绘画方式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二)让孩子勇敢去画

“我想不出来画什么?”欠欠握着一把彩色笔,看着空白的绘画纸,固执的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

随着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创作了?为什么低年级学生说:“我能画,我想画了!”高年级学生却说:“老师画什么?我不会画,老师能不能给我画个样子。”

孩子在绘画时往往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形象。很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的。在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儿童就可以顺利地开始绘画,有的就会说出:“我不会画”。说的“会”和“不会”主要是指能否顺利地开始绘画活动。“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完成的很好。积极主动、勇敢地接受新授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不会”的孩子也未必就是真的画不出来。

(三)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其实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和孩子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1、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它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需要面对的自我挑战。由于情绪的表达对儿童而言是个抽象概念,无法用口语说明白讲清楚,因此藉助绘画来表露情绪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渠道。

例如:十岁以前的儿童,会用具体的一张脸表达出各式的喜、怒、哀、乐等五官表情;约在十岁以后,才会以身体部份,如手、脚部位的不同位置来表现情绪的互动关系。

以颜色来说:因为颜色的表现和情绪上的表露是互相连结的。但在二至四岁处在涂鸭期的儿童而言,他们是没意识到颜色的选择,拿起手边任何颜色的笔,就开始作起画来了。

以大小尺寸来说:重点是人物的大小比例,这暗示了自我形象的象徵,是自大或自卑,是安全或不安全,是满足或不满足,是接受或逃避等。

以作画过程来说:在绘画过程中突然回忆起过去的心理创伤事件,而停滞下来。这反映了儿童的强烈情绪,教师可从中理解其绝望或害怕的对象,以进行更为有力的介入。

种种儿童情绪的细节对解读儿童作品都是有意义的。儿童绘画给儿童的情绪开了一扇窗,凭藉这个出口,使儿童的心理成长愈加成熟。

2、倾听孩子讲述他的作品

与孩子谈论他的作品,倾听孩子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描述,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堂中,我看见一幅儿童画,描绘一个小朋友在吃水果,一颗颗的牙齿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牙齿被涂上了红红的西瓜颜色。

问孩子:“怎么画上那么多牙齿?”

“不用牙齿能吃水果吗,要吃东西所以必须画牙齿。”孩子答道。

“那为什么牙齿是红色的?”

“西瓜很红,那牙齿当然就是红色的。”孩子肯定的答道。

而后,我陆续的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了表示在吃面包,那个嘴巴就被夸张的描绘下来;踢足球时,一只脚被拉得很长,直接踢进了球门等等。

因为孩子受表现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的画面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最好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讨论。不仅要知道孩子在说些什么,也要观察他如何说这些事情,在语调、情绪是怎样的,以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3、了解孩子绘画的习惯

儿童的绘画习惯往往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例如:画画时,不论你给他们提供什么样规格的画纸,画什么样的内容,他们画在纸上的形象总是特别的小,特别拘谨,也就说放不开。

这一类型的孩子女孩居多,文静、细腻、画面干净,按部就班,没有创新。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我想不能过于急迫地改变他们,对他们首先都以鼓励为主,比如说“你画得很认真,把你的想法加进去,我想要比老师画的还好”“你刻画的很细致,如果你把它画的大一些就更好了!”“把要表现的事物画大了,在里边添加细节的东西,这样画面才会生动,别人才会注意你的画”……逐渐引导他们改变原来的不足,多给予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的画就会逐渐大起来。

我们只有读懂了孩子的画,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才能让绘画心理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只有拥有很好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健康良好的性格,教育者才能很好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由画看人。通过绘画过程,让儿童感到放松,使他们的情感和压力得到宣泄;让他们的心理也由此变得更加健康。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心声。

四、结束语

儿童绘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就像一面镜子传递着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幻想,事实也已经证明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绘画中表露,我们应该细心耐心地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以便从中发现并且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的改善,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儿童绘画;绘画情感;情感表现

一、概念界定

1.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是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通过观察、想象,自由发挥,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就是儿童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2.绘画情感

绘画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亲情、友情、幸福、美感、厌恶等等。

3.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情感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现。

二、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1.儿童绘画的内容可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

儿童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每一个儿童都有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能通过绘画释放出来。想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就要多观察儿童的画,观察分析他们的画面内涵。作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师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读懂儿童的画,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2.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可以表现儿童的性格特点

儿童绘画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涂色,性格开朗的儿童通常喜用鲜艳的色彩,而性格内向或者悲观的儿童则会选用一些暗色调的色彩。因此,通过观察儿童画面色彩可以大致估测出儿童的性格特点。

3.通过绘画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儿童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也没有技巧的约束,只是画自己想画的,对他们来说画画没有目的,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延伸。作为老师,只有读懂儿童的画,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对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笔者走访了6所幼儿园,通过对10位幼儿教师的美术课进行随堂观察,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

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例如,小班儿童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选红、黄、蓝、绿这4种颜色,如果有儿童提出选用其他颜色画画时,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儿童探索的意识,抑制儿童的发展。

2.教师太注重结果,抑制儿童主动性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儿童完成作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儿童则坐着听教师讲,看教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这样儿童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这种形式的教学扼杀了儿童绘画的天性。

3.教师缺少对儿童的情感观察

有时候有些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给儿童一些活动材料、一幅范画,简单讲解一下,然后就让儿童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继续干别的事。教师缺少观察发现儿童画中的一些情感表现,有些儿童可能心情不好,或者心里有黑暗的一面,通过图画表现出来,教师没有及时解决儿童的一些情感问题。

四、ε嘌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的建议

1.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儿童的终身受益上

儿童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这个阶段儿童的一般规律,作为教师,应该从每个儿童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转变成塑造儿童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不顾儿童的身心感受,要为儿童长远的发展考虑,使儿童终身受益。

2.看待儿童的图画要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

只有给儿童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才能让儿童自由地绘画,体验表达的乐趣,克服那些绘画的恐惧感。当儿童绘画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地走进儿童的世界,与他们谈论作品,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有些儿童因为绘画技术的限制,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画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儿童交流,观察他们画画中的情感,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3

【关键词】 传统绘画教育 儿童绘画 绘画临摹 教师素质 家长“望子成龙”

前言

现如今绝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也相应地越来越高,甚至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们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心去培养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的礼拜天、节假日,让他们去参加美术班等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书法、国画、素描、色彩……希望在艺术领域里能够“望子成龙”。然而他们不知道,带着这样受迫的动机或利害关系而进入艺术领地的人,成功者实在是寥若晨星。绘画其实和体育一样,其成就不单单靠“苦练”便能够奏效的。

一、我国当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际情况

我国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种完整的、统一的、适合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成果,如自主参与式教学法、线描造型教学法、诱发式教学法、情感思维教学法等等。但是,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各地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都还是各自为战,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教材或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制定教学内容。现在仍然还有许多地区用传统的儿童绘画教学方式,传统的绘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注重临摹。传统绘画教学一直以传授基础技能为主,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所以绘画教学多是采用简单的临摹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教学生照搬照抄。由于儿童画画不是靠自己的观察、想象去主动创造,而是不动脑筋地记住了教师的画法,这样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影响了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2、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儿童在绘画课上不敢落笔,即使画了,那些人物、房子也都是非常模式化的几何图形,也有人说“我不会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儿童对绘画如此惶恐呢?我们不妨去书店看看,那里到处充斥着描红、仿影、填色图画本。那些儿童真是受了着色图画本的限制后,就很难再享受创作的自由,他们便丧失了独立的创造和表现欲望,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依赖性,失去了感情宣泄的机会。

3、传统的教材内容编排总是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车、古建筑等都是儿童绘画的好题材。

4、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像不像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5、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具有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与特长,几乎成了众多家长的一致愿望。基于对社会的迅速发展的深刻认识,家长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于是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看到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送到美术训练班去学习,希望孩子在绘画方面能有所成就,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不懂少儿美术教育规律的做法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天性,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少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我国当前儿童绘画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实际效果

当前在教学上总括起来,有两条路子,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临摹为主的成人化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脱离了儿童实际,以传授技法为目的;另一种是根据儿童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教儿童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儿童掌握基本的造型方法和规律。

据了解,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属于前一种,这种教学阻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

1、临摹国画。用固定的笔墨程式教儿童背画一两样东西,这种方法儿童比较容易掌握,易见“成效”。因此有不少人被迷惑,误以为能画两笔国画的孩子就是“神童”,其实是误人子弟。首先,在选择内容上,它脱离了儿童生活的实际。儿童时代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所看所想不同于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技法教儿童模仿只能对儿童的观察和想象起抑制作用;其二,技法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儿童也能创造绘画语言去表现去感受,而死背技法程式则会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其三,使儿童易产生依赖性,成人不教就不会画;其四,使儿童误以为自己容易成才,而实际并不具备真正的造型能力。

是不是幼儿不可以学国画呢?不是的,用国画工具表现儿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还是可取的。古人云: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

2、从点、线、面开始的基础训练。教儿童画点、线、面,再画几何素描。点、线、面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但用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枯燥的抽象符号,去训练儿童掌握画线、画形的技巧,也是脱离儿童实际的。儿童在小肌肉还发育不十分完善的时候,握笔的力度、用笔的准确性都比较差,把线和形画准十分困难,画的线歪歪扭扭、哆哆嗦嗦是正常现象。儿童绘画训练不同于儿童器乐演奏训练,绘画一开始就与创作紧密结合,训练更偏重于创作。而儿童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成人的曲子,则更重于技巧。所以,有人问学绘画为什么不能像学器乐那样进行强化训练,根本区别就在这里。一个人技巧技艺再好,不能创作只能模仿,不过是个匠人而已。

3、临画卡通形象。教儿童用铅笔、橡皮,甚至尺子,按一定的比例、形状,临画一种形象,要求画得同范画一模一样。临画卡通画好不好?我觉得不好。但是许多儿童都喜欢画,因为卡通画是成人对实物经过变化的创作,形象简练,逗人喜爱,也易于模仿。但儿童长期临摹卡通画,容易养成画概念化形象的毛病,死临范画也容易使儿童画的形象呆板,妨碍儿童自己去观察和创造。不少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临摹一幅画,画画干净,涂色均匀,就认为孩子学画有成绩,并为之高兴,其实这只是学了些绘画的皮毛,而真正失掉了儿童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气。同时,临画对于儿童造型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好处,因为呆滞、死板都是绘画所忌讳的。过早要求儿童画准比例,用一般的比例概念去替代儿童的观察,只能把儿童引导到死框子、死套路上去。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教育。让儿童画画只是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活动的手段,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

我认为,儿童期绘画不能过早要求他们掌握比例、透视、空间、体积等因素,这些写实绘画的基本因素是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如果硬讲反而会像枷锁一样束缚儿童的创造力。应该等到儿童的智力、情感等能力都成熟以后再进行一定的绘画技能训练,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儿童一旦到了学龄期,就不再能凭靠自己的力量去取得进步了。他们开始力争在绘画中达到一种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如果在这个时候可以在儿童与外界美的接触中,增加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学习、鉴赏,这样的话,自由画法就必然可以获得更强有力的生命。适时的临摹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和发展创造性。

三、儿童绘画教育中开展临摹训练的四个原则

因此,教师或家长在指导过程中,要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协助儿童达到自己画画的目的,促进他们创作能力的增强和心志的健康发展。

1、善于启发和引导,巩固儿童绘画的兴趣。

几乎每一个儿童对画画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总是忘我的创作着,用画笔画着他们眼中的世界,或主张,或夸张,极富有新颖性和独创性,他们的画虽然稚拙,却也妙趣横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儿童的这种绘画兴趣,与儿童一起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尊重他们,以表扬为主,局部矫正为辅。不要以成人的好坏标准刻板地评价儿童的作品,更不要横加指责和随意改动他们的画。而应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看儿童所看,感儿童所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和引导儿童绘画,巩固他们的兴趣,让儿童画画像游戏那样自由发挥,不断地在创作中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

2、以启迪创造意识带动儿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在绘画活动中,儿童用线条、图形、色彩等将自己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明确儿童绘画教育的重点是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不是点、线、面、透视等技能的传授。要以保证儿童绘画的创作性为目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诱导儿童进入创造的过程,丰富他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在启迪创造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不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使儿童从小学会艺术思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有益于智慧的发展。

3、注重求新求异,不要给儿童固定的绘画模式。

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儿童创造新异的作品,不墨守成规,不自我重复和抄袭他人作品。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中却有很多走入了热心教孩子画模仿画和范画的误区。儿童喜欢模仿,示范也是儿童绘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儿童绘画过程中面面俱到,像教儿童写字一样先画哪一笔,后画哪一笔,让儿童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儿童的消极模仿和绘画依赖性,而且会形成画法上的保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示范中教儿童掌握表现的要领,注重把临摹和观察、想象、启发相结合,注重求新求异的能力培养,给儿童动手又动脑的机会。

4、培养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关于学前教育中美术教学逐渐受到关注,这也要求幼儿老师要在儿童美术的教学中要展现出更好的状态和水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可见,国家对于学前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视。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一直是一个重难点,美术的学习能够让儿童提高审美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并且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同时,我国在开展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对此,笔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的公办幼儿园约有22万所,民办幼儿园也有14万所左右。儿童美术教育已经有所发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在教师方面,从当前幼师专业美术教育的大纲中来看,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要有专业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关于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其中,还有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来形成系统、扎实的绘画能力。其次,在家长方面,许多家长逐渐开始重视对孩子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培养,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有的家长则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找到更多提升个人的方法。最后,在学生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许多孩子有了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较为充足的资源,美术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许多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

总的来说,我国的学前教育整体还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教育效果、家长配合度等都有了较好的提升,美术教育已经逐渐成了我国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教育方法、教育重点、教育理念等方面还存在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

2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从教学内涵上来说,美术的教学能够在学前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我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既取得了许多突破,也还存在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升我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一定要寻找根源,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模仿,忽视创作。一直以来,美术的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学习、应用等方法来开展的。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尽力去进行模仿,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了对自我创造力的培养。绘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绘画的技巧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整个绘画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而在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美术教育中也更加追求快速、高效,教学过程中也开始关注一些“特殊技巧”来进行绘画,完全忽略的学习美术的真正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真正体现儿童绘画的特点,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幼师的美术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短,但要学习的科目非常多,要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好儿童画的绘画及教学要点,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就我国目前的高职幼师专业来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需要掌握的技能非常多,涉及声乐、舞蹈、英语、心理健康、教法、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美术、器乐、形体、口语、乐理、计算机等,学习内容非常繁琐,这也影响到幼师专业的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掌握。第三,对于儿童绘画能力的评价“不科学”。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绘画能力进行评价时,多是采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来进行评判,导致儿童也认为只有画得像才是绘画能力优秀的表现,这也从侧面禁锢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影响了儿童对绘画的学习和理解。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改进措施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的程度和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儿童身体的发育情况、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以及认知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绘画发展的能力水平。笔者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3.1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重要的指引。因此,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培养起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观赏画作、接触绘画工具等方面来进行,让儿童在接触到绘画之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整个绘画学习的旅程。让儿童绘画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主动去学习。

3.2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进行绘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要循序渐渐,从简单的开始,让儿童从比较简单的技巧、方法中开始学习,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优美所在,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增加难度和学习的氛围,此时要多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宜跨度过大,但也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地。

3.3鼓励儿童自我进行创作并加以准确的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儿童多创作,开发思维,加深对美术的喜爱,也让儿童一边创作一边提升绘画的技巧。创作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进行中肯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还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儿童更好地了解绘画的意义。

4小结

学龄前儿童美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儿童、家长、社会互相之间的配合。儿童绘画的学习不仅是儿童是对自我身心的修炼和培养,还可以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品德,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摈弃旧的教学理念,尊重不同阶段儿童绘画的特点,尊重儿童在绘画中的主观意识,鼓励儿童想象和创作。

参考文献:

[1]黄爱连.在自然发展理念下学前美术教育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5,02(02):06.

[2]张亚曼,潘仙尧.贵州少数民族装饰图案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美与时代(中),2015,13(05):74-75.

[3]陈雪苗.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究――以长沙师范学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梁玉美.直观教学法――学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活动方法探索[J].大众文艺,2011,13(06):164-165.

[5]臧燕平.浅析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07):128-129.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5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原则

一、儿童绘画的本质

人类真实生命的体验在童年,童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必备的创新素质,所以绘画创新思想的培养在儿童阶段尤为重要。在儿童的眼里,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仅充满好奇而且永远那么美丽。所以通过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使他们认识绘画融入到绘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美的认识。我们通过正确的启发与引导,使孩子们在绘画的世界里展开翅膀,让画面具有生命活力。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经验领域的感受与。我们说的儿童绘画是指孩子们自主完成的画面,他对于整幅画面的理解是和自身成长与自我生活的经验紧密相连的。儿童绘画通过观察、思考结合眼、脑、手的协同,画出具有生活体验、表达内心情感的画面,所以也有人把儿童画称之为儿童生命图像。儿童绘画首先应保护其本性的真实,尊重个性发展,培养纯洁童心,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顺应自然成长规律。生命和情感真实的表达是儿童教育的本质,老师应通过美育活动及其绘画作品来了解儿童的性格、习惯及兴趣爱好。家长应给与孩子更多的鼓励,支持孩子,不要过多干涉儿童的思维,应让孩子在画面中尽情表现,自己细心聆听,耐心欣赏孩子画面中所表现的故事。真正了解儿童所需的一切,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充满自信。儿童绘画相对成人而言,他会更加的纯真及更富想象力及创造力。所以在美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的关爱孩子,关注其童心,孩子们才会感觉绘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才能吸引孩子去画,在绘画中使儿童找到乐趣,对其健康成长也会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效果。对于孩子本身来讲,儿童天生都会有欣赏美、感受美及创造美的一些能力,对外界陌生的东西他们会充满好奇与激情,儿童对天生具有美的欣赏能力,在孩子眼中世界是灿烂美好的、五彩缤纷的。儿童脑海中呈现的所有物象,在其放松状态下他都可以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因为审美是他们的本能,感受美也是天生的。绚丽的颜色能使孩子的童年充满趣味,这是我们很多年通过实践所得出的结果。孩子们的情感及情绪会通过表情表达,也会通过其绘画作品及绘画过程表达出来,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是孩子内心真实的表现,我们抓住这些特点,学会通过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情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更好的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给孩子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更好地关爱孩子。儿童绘画的特点突出体现在表现在造型夸张稚拙,想象大胆新奇,其绘画作品中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在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相对成人绘画儿童的表现形式更加夸张及符号化,能使我们更加明显的感受到对自由活泼,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在儿童美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内心的真实情感,关注孩子们的童心,使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儿童美术教育其实不仅和孩子学习相关,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素质培养,会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让绘画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绘画,使孩子们在绘画中享受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是美术教育本质的一种表现。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兴趣原则

驱使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兴趣,他们在创作中表达对一些物象的兴趣。儿童创造艺术的方式多变和自发的,儿童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自己情感的表达,如过分要求技能的表达,会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愿学习绘画。儿童美术教育也并非不注重技能,只能说技能的掌握只是一小部分,而更多要考虑儿童自身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发展状况,以提高儿童的好奇心及兴趣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最初原则,使儿童对绘画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中内在需求,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所驱使。待培养起其对绘画的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方向学习,逐步掌握绘画技巧。

(二)愉悦性原则

目前教育大的环境整体缺乏宽容性,在其影响之下,儿童美术教育在课堂的管理上也相对过于呆板。本来用于儿童真是情感表达的科目,往往因为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让孩子们感到肃然无味,兴趣锐减。教师与家长过于强调孩子学习的眼前成果,也使得儿童美术教育的功利性过强。从根源上讲,儿童美术教育是要通过绘画增强学习趣味性提升儿童对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本身是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一门学科。所以儿童美术教育要积极把握愉悦性原则。儿童美育愉悦气氛创造的前提是自由度的培养,儿童美术教育要做到管理适度的,尽量减少压制和束缚,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潜能的释放。“当学校教育过度致力于将学生从自由状态转变为控制状态时,全面限制个体的自由范围则使内含于自由之中的智慧也随之被摒弃。”

(三)创新思维原则

21世纪的教学主旋律是创新,创新思维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美育也是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创新,在儿童美术教育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得到鼓励与提倡。

1.给儿童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有利环境

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创造利于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客观环境。在情感心理上给儿童创造宽松环境,儿童在任何活动中都渴望被关注,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心理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我们也需要给孩子创造能够引导儿童创新活动的一些硬件设施,孩子们的想法能够借助硬件设施进行实施。

2.积极引导儿童美术创造活动

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时,要让创造性思维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们的创造过程中给予一些引导,打开儿童的思路使其思路更开阔,要让孩子自己探索答案,敢于创造。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给于启发式引导,让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并且联想大胆,作品在完成后,我们要对孩子以鼓励为主,建议的提出一定要委婉,以便更好的引导儿童。总之,新型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发掘儿童的绘画天分,使绘画除了能培养儿童确的审美观以外也能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得儿童的人格得到塑造,兴趣与创造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审美的素质与情趣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要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因素,使儿童得到整体全面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每一步成长,思维的每一点开阔,都会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因素,促使社会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注释:

1.苏珊•朗格称之为“基本的幻想”.见其所著《艺术问题》,第76页.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6

关键词儿童绘画;评价;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05—02

1前言

儿童绘画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本性的流露,是天性的表现,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内心世界的情感通过绘画释放出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儿童绘画呢?

2评价儿童绘画的前提

2.1尊重和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

儿童心理比较柔弱,教师要尊重和了解儿童的种种需要,这样才能达成美术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天性好动,有动手操作和模仿的欲望;天性好奇,有学习的欲望;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权利;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需要信任与安全感;需要爱与尊重,这样才能关爱与尊敬他人……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绘画就成了另一种“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他们的作品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顺着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思维趋向,尊重他们的感受,评价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顺利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创造的兴趣。

2.2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

熟悉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感官和身体动作常伴随其学习的过程;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出现重复的操作和模仿活动;需要丰富而适度的学习环境,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不适合儿童;学习时需要与人互动、交流……

儿童艺术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它从本质上来讲是儿童自主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在艺术活动中,儿童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还能够整理、整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建构自我。所以,美国格罗姆教授认为儿童艺术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活动。教师理解了儿童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明了了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与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方式,在对儿童绘画进行评价时,就不会把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孩子,盲目地、主观地评价孩子的作品。

2.3了解儿童的绘画语言

儿童绘画都是无师自通的,他们画画凭的是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形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扭曲。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得显著,动作幅度夸大等。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同时,儿童的心纯真无邪、自由浪漫、幼稚可爱,充满想象和创造: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儿童绘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在画面安排上,既不考虑画面中的均衡对称,也不考虑画面的对比和协调。因此,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思维。

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不应以成人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和评判优劣,以成人画的审美观和标准来要求儿童绘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绘画。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要善于保护孩子原生态的自由创造,支持他们的主见和想象,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

3合理评价,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3.1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美术作为一种形象思维形式,它的直观性、愉悦性、启迪性、渗透性、可操作性在教育中有着独特功能。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活动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儿童在作画的时候往往身心很投入,很多时候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强弱,在绘画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儿童绘画的发展实际上体现着儿童自身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

教师要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在绘画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时刻记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在孩子们面前要慎用横向比较,多采用纵向比较,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就感,帮助他们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帮助他们身心快乐地成长。

3.2鼓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在儿童绘画评价时,入情入理地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很必要的。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适时适度地肯定和激励,会使他们学得专注,也画得开心。

谈到鼓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抓住好的方面评价,不好的方面不说或勉强说成好,这才是鼓励。其实,对于儿童来说,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总是一味地表扬也会使孩子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们造成自我感觉太好,反而不利于他们进步。要认识到鼓励不等于表扬,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要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抓住契机,以委婉的否定方式进行激励,这样才能不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时不同情况还需要区别对待。这样做会使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教师此时再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7

   据我了解:有的家长是看孩子在家到处乱涂乱画比较喜欢画画,找个地方让他学学、看看以后有出息(当画家),有的是看到孩子在家光看电视和玩,于是找个方学点东西试试,有的是孩子调皮,多数的时间喜欢在外面打闹,怕出危险,找个地方学习可以约束约束他......无论出于什么动机,目的是想让孩子学画画。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儿童画画,更重视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敞开儿童心灵,提高儿童素质,教会儿童绘画,培养绘画人才。使儿童在绘画中舒展自已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已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

   举一个例子:有个小孩画了幅画,画面是:一个大个子小孩在画的前面很神气,一个小个子小孩在大个子小孩的后面生气,一次一位心理教育家来串门发现这幅画问孩子:“这个大个子小孩是画的谁呀”“是弟弟”这个小个子小孩是谁呢?“是我自已”,“那为什么你要把弟弟画得比哥哥大呢?”“因为弟弟得到都是大的多的,爸爸妈妈总是什么都让弟弟在先。“原来这孩子误会爸爸妈妈对弟弟疼爱多一些,而冷落的自已,心中郁闷不满,把内心的情感用画表现出来。孩子的父母从此改变教育方法,使孩子心理得以平衡。

   从这个例子说明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绘画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培养儿童绘画兴趣是美术教育的先导。儿童绘画有一个心理发生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具有天真、童稚,有的人不理解这些,对儿童的画过份挑剔,常听说:“这孩子尽胡画,哪有把人画的比房子还高的?”“这画的什么呀?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反复擦画,使儿童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限制了儿童的自由想象空间而失去绘画兴趣。因此我们应多注意儿童对画画兴趣的培养,按儿童心理特征采取游戏式的教学。例如:一次写生课教师把多种蔬菜、瓜果等写生模型装在一个袋子里,让孩子们伸手摸,谁摸着一样什么就画什么,在画画过程中进行辅导,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们从形到色都有具像的认识,画画的既快又准确,然后再根据孩子们喜好交换模型再画,有的孩子一幅画上画出三样还要画,兴趣很浓。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对画的好作品奖励评优,选出来办画展,上报纸,当孩子们每经过长达2个小时细心耐心画出一幅画来得到赞扬时,他们的疲劳一扫而光,并且欣喜地表示回家再画一幅来给老师看。其次,我们还要求家长自已保管好孩子的绘画作品,培养他们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陶冶美的情操。

   美术活动培养儿童优秀的个性品质,画外有更大收益。

   现今儿童成熟早,知识面也宽,语言能力强,思维能力发展快,加上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儿童往往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缺陷,只喜欢听表扬,当宠儿,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儿童成才最重要的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同时,绘画是促使儿童智能成长,绘画可以使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116-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树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的艺术教育,还指出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艺术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其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1对学前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1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提高学前儿童的美术素养。儿童的美术素养关系着他们对生活环境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关系着他们对美术作品创作中的想象和展现,关系着他们对美术作品创作的表达和评判,成为他们感知美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开展美术教育非常必要。其次是对儿童进行美术启蒙。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具有启蒙意义,可以使儿童对美术产生兴趣,并通过美术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感情。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决定着儿童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及其以后从事美术专业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基础性的美术教育。再次是为了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目标首先要向教育总目标看齐,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使儿童建立自信,形成合作、友好、团结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另外,还要注重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如感知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认识美术工具并掌握其基本用法。

1.2学前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

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指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可见,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是综合性、全方面的,不仅局限于向幼儿传递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让他们学会欣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发现美和欣赏美,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形成审美观具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具有直观性,虽然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是已经具备了审美感觉。他们喜欢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的事物,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来启发他们对美的欣赏。如带领孩子们到郊外放风筝,教给他们堆雪人,带他们捡落叶做标本等,利用自然界的事物为他们营造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周围事物的美感化学生,让他们对美更感性,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如绘画、拼图等,让他们在快乐中创造美好。

(2)培养幼儿的自然个性。赫伯里德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可以直观展示幼儿的心灵感受,培养幼儿的个性,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艺术让儿童在快乐中感受成功,可以说,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最佳的表现自我的形式。幼儿的思维简单,他们总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绘画内容丰富,虽然绘画的线条不规则,甚至画面凌乱,但却准确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爱憎分明。绘画中倾注了儿童的感情,面对自己的绘画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大人不一定能看懂,但是这是他们内心的直接表达。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美,多鼓励孩子进行创作,不要给他们规定条条框框,深究其画的质量,相反要从他们的创作中发现美,这样,他们才能更自信、更快乐。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9

关键词:“原生态”;儿童绘画;天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画什么和怎么画,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抒发他们的内心世界,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们经常会看一些儿童绘画获奖作品集,有许多人会提出这样的议论:“这张画画的是什么,怎么一点都不像?这样还能获奖呀?我家孩子比他画得像多了,怎么就没得奖呢?”从这个问题中看出,我们应该去了解什么才是儿童画。一幅真正的儿童画应该是儿童非理性地凭着感知在画。儿童的心纯真无邪,没有名利思想,没有世俗观念,完全是儿童心灵的写照,是他们当时思想情感的融合。

儿童总是拥有独特的视觉角度,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原生态”儿童绘画作品就如成人的日记,记录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愿望,宣泄他们的情感。然而,随着美术课堂教育的“加强”,我们发现一些儿童绘画作品中,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稚拙、朴素、天真的美学因子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消失。

一、“原生态”儿童画的界定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推广到艺术领域,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没有经过艺术模式加工的,在自身内在的驱动下,自发进行的美术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让儿童按照内心最原始的想法去涂鸦。

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幼稚的小手,天真的心灵,顺其自然的线条,毫无做作之气,他们的画天真幼稚、夸张变形、自由自在,符合他们的天性。这样的画就称作“原生态”儿童画。

“原生态”儿童画在造型上不注重外表形象的准确,而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他们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来画。儿童的“原生态”,常常被常人所忽视,却不知里面有着惊人的秘密。每个儿童的心里都装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些童心映照的彩色作品里孕育着艺术原创的基因和“原生态”绘画。

二、“原生态”儿童绘画的现状分析

“原生态”儿童绘画的现状并不乐观,它没能得到应有的认同和重视。很多家长会认为“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太幼稚,画法不成熟,没有掌握真正的绘画技巧。于是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学习真正的绘画技法。培训班为了满足家长的这种愿望,让儿童反复临摹大师作品,效果的确是立竿见影,看上去和原作差不多,家长见其效果明显,就显得特别开心,可他们却不知道,儿童学到的只是模仿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绘画能力。

在一个懂得儿童心理的美术教师眼中,这些随笔乱画的画是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幅突出儿童心理个性的作品。

三、“原生态”儿童绘画的特点

夸张的描述是“原生态”儿童绘画的重要特征。儿童所画的往往不是真实的刻板反映,特别是早期的儿童绘画,不是表现他们看到的现象,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的形象,并使用一种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还喜欢用夸张的形象传达所经历的事或感受,用最深刻的感情认识作为创作的基础。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片段或事物的局部,用自己的感情经验转换为一个不受客观实体约束,具有强烈夸张色彩的画面,从而满足他们要说的话。

从绘画表达的内容上来看,“原生态”儿童画是儿童认识的表达。面对这个苍茫的未知世界,第一认识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深的,它往往是表达的首选主题。比如说,每天可以看到的人、太阳、房屋,动物及植物等。

四、“原生态”儿童绘画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如何认识“原生态”儿童绘画和教学呢?根据理论和经验我提出如下观点。

1.回归户外,解读儿童本性

户外教学是教师运用环境资源,让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在环境中认识和观察生态的教学方法。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儿童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儿童的想法,要积极鼓励儿童的独特创造性,让儿童在画面上勇于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

2.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和家长总是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儿童的画进行评判,他们总认为儿童画得不够好,与现实中的事物不相符合等,于是要求儿童重新临摹,这会导致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及信心。其实,教师和家长要给他们一些提示,鼓励他们,激活他们的内在潜力,提供一种良好的愉悦轻松的绘画气氛,让他们放手去画,并在玩乐中体会画画带给他们的乐趣,保持他们的“原生态”现象。

“原生态”儿童绘画中所表现的真和朴不是儿童刻意追求的,而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希望教师和家长不要过早地让他们学习绘画技能,而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相信他们表达的能力。我一直认为,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这种力量使儿童的作品能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的水平,我们要坚信儿童常常是在涂涂抹抹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的。愿“原生态”儿童绘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篇10

关键词:儿童绘画;创造体现;绘画兴趣

美术是一种美学同时也是一门创造的科学,儿童可以从绘画的创造中学到生活的经验,也可以从绘画中学到知识及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于儿童绘画的这种操控性,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及儿童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对于这种承载创造力的科学的研究,也是儿童教育者研究的重点。

一、儿童绘画

1.儿童绘画的概念

儿童绘画,就是在儿童的成长发育阶段,儿童经过对外界的好奇观察之后,通过儿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进行的涂鸦式绘画。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2.儿童绘画的实质

儿童绘画,实质上就是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儿童对于这个世界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身对这个世界的不同感知,由于儿童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所以绘画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儿童的一种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兴趣,所以儿童绘画的实质也是一种兴趣的自然表现,兴趣是指引发儿童创作的潜在动力,动力源于儿童对于世界感知的兴趣。

3.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的时候,往往会把现实的事物与自身的思维和想法进行融合,主观思维与客观事实进行相融,所以往往在绘画当中,创造力极强,给人一种天马行空般的感受。总体来讲儿童绘画具有率直性、求全性、符号性、动态性、稚拙性、夸张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

二、创造体现

1.性别不同,创造体现不同

在成人的世界中,两性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同样在儿童的世界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儿童的绘画当中,女孩子往往画的都是一些小花、漂亮的公主、美丽的彩虹等更具唯美的、细腻的童话色彩。而男孩子的绘画往往是一些外星人、机枪、宝剑之类的更具科幻色彩的事物。

2.色彩不唯一

儿童绘画当中的一个最突出的创造体现,在于儿童对于色彩使用,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是多彩的,所有对于现实的事物颜色的辨别,还没有具体的分辨清晰。所以在儿童的绘画当中,天空可以不是蓝色的,树叶可以不是绿色的,小鸟可以是彩色的,正是这种对于颜色的不做要求,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识,随意的涂色,体现了儿童绘画的创造力。也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大胆创造,才真正体现了儿童绘画的精彩和内涵。

3.抽象的创作

很多的时候,儿童绘画往往让成人看不懂,这体现了儿童绘画创造的抽象化,虽然在儿童的画纸当中,也许只有几条看似随意的线条,但对于儿童来讲,也许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例如,几条弯曲的曲条可以表达出来美丽公主的长发,一个三角形体现了一座山耸立云端。这些例子体现了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处于轮廓的程度,就比如一些小朋友画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虽然看不清脸部,但是爸爸通常戴一副眼镜,妈妈总是有两个辫子。这种简单抽象的涂鸦,体现了儿童的创造内涵和潜在的表现力。

4.故事性、趣味性

对于儿童的绘画创作,往往会展示一段完整的故事,这种故事可能来源于儿童生活过程的某一个片段,也可能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这种创造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儿童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儿童绘画的创造表现。

三、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

儿童是个纯净的个体,他们的世界是个没有尘埃的水晶宫,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所以如何引导儿童保持在绘画中的这种纯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儿童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1.激发儿童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儿童绘画更是如此,只有儿童对于绘画感兴趣,才会激发儿童对于绘画创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扩展儿童思路,拓展儿童的思维,打破儿童对于认知的思维定式,在绘画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强烈的绘画兴趣和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鼓励儿童

在儿童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应当以鼓励为主,因为只有不断地鼓励儿童,才会使得儿童打破心理障碍,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积极推动儿童的创作,而且在主观上也使儿童具有良好的心情,不带着情绪进行绘画,有利于儿童保持对绘画的兴趣。

3.自主绘画

儿童在绘画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儿童的创作,因为这样做不但打扰了儿童创作的思路,还会打破儿童的这种专注力,不利于儿童的思维发展,一旦儿童的专注力下降,就会引起儿童对于绘画的厌倦,绘画作品缺乏了创造力的表现。

四、培养儿童绘画创造力的意义

儿童正处于智力和生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儿童这一时期的智力开发和进一步对事物的认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儿童的绘画进行培养,这样不仅激发了儿童对于事物的全面认知,也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的思维模式。

儿童绘画是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的创造性一般是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独创性和大量不同寻常的细节。儿童绘画创造力的提高应主要依靠激发幼儿内在的潜力。顺应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云.如何提高儿童绘画兴趣[J].艺海,2005(5).

[2]张蕊.如何对儿童画评鉴[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3]于莹,毕亚楠.儿童绘画与当代绘画的情感差异[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4]陈卫和.儿童绘画:美术还是艺术[J].美术,2011(6).

[5]王亦慧,陈平.让孩子画出心中的色彩: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