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57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1

创意美术活动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扬弃,吸收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合理成分,又彰显出创意美术的显著特性,这就是具有创新性。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幼儿园创意美术创新

创意美术活动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扬弃,吸收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合理成分,又彰显出创意美术的显著特性,这就是具有创新性。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主角是幼儿,教师只能是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须借助于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去积累活动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体验美术创意的愉悦,使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拓展创意美术活动空间,保护幼儿的创造意识

创意美术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唯有如此,才更有利于幼儿创新、创造意识的萌发。

1.对幼儿成长的作用。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离开了兴趣的支撑,就很难有创意美术、创新灵感的迸发。显然,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前提必须去努力唤起幼儿的手工操作、创意表达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兴趣,可以是直接的兴趣,也可以是间接的兴趣。

比如,在以“服装厂”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们自己练习画衣服,为自己设计或为妈妈、爸爸、同伴等设计合身的衣服,教师鼓励幼儿们使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自主设计或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大胆创新地画出了许许多多、形式新颖别致的颇具特色的衣服。当执教老师发现幼儿们设计的衣服极具个性时便及时给予夸奖,给予鼓励,幼儿们得到老师的点赞后,开展创意活动的热情更高涨,纷纷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美术用具又一次投入到对衣服的设计、制作中,参与创意美术活动的激情再一次被执教老师点燃。在这样的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执教老师让幼儿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2.以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探究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幼儿教育专家们更是呼吁教师解放幼儿,让幼儿自主进行创意美术探究。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应鼓励幼儿积极的自主探究,使之让幼儿真正成为创意美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为幼儿构建创意美术活动的平台,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自主探究,切忌对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过多的干涉。比如,在以“猴子”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到动物园去参观,让幼儿自主观察猴子的活动情形,然后,再通过播放关于猴子有关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细心观察、耐心观察,再让幼儿凭借观察所得以及自己的认知基础进行关于猴子的美术创作。幼儿们由于有了实际的观察,再加上自己的奇特构思,幼儿们创作的关于猴子的美术作品一定会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3.凭借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激活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思路。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视域有限,创意美术活动的思路比较狭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的特征,依据幼儿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构建平台,给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以点拨,以指导,去努力拓展、激活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思维,让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时思维能顺畅,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重视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为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保驾护航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引领者,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的点拨、指导、引领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1.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动作性点拨。教师可对幼儿参与创意美术活动进行相关动作性的点拨,以使创意美术活动持续开展。比如,在以“绝妙的创意”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思路一时难以打开,此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相关性的动作去点拨幼儿,去帮助幼儿打开创作思路。

2.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整体性点拨。教师应对幼儿创意美术活动开展的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等作整体的研究与把握。比如,针对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大小方面、细节方面都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同时更需作整体性的点拨,让幼儿自由探究到创意美术创作的布局的合理性,以激励幼儿去大胆创作、大胆创新。

3.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创作时自然会出现重点与难点,对于创作的重点难点幼儿有时难以去迅速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三、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努力提升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水平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2

一、“我不知道美术教师叫什么名字”

“美术老师叫什么名字?”对于这一提问,能回答出美术老师全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只知道美术老师的姓氏。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美术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确实较少,因而疏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容易造成师生相互了解不够,学生对美术教师认同程度不高的现象。中学学生已经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需求特别强烈。认同感会影响个人认知的选择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和投入程度,很大一部分则取决于他们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和认同程度,所以及早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第一次课,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培养认同感的最佳时机是师生首次见面时。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第一次课时,学生总会从心理上对新接触的老师充满美好的期待和想象。此时便是利用“首因效应”培养学生认同感的最佳时机。而且,美术课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堂学习氛围相对自由和宽松,学生也易于对美术教师产生好感。如果美术教师在首次见面时适当敞开自己,让师生之间多点了解,就可以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认同感的培养。

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次课时,教师可穿着体现美术教师个性特点的服饰。这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结合美术特长,介绍个人信息,让学生明白美术是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交流的方式,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第一次课时,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多给予正面的“标签”。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贴上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便是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通过“贴”正面“标签”,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期待和暗示,为师生今后的情感沟通以及美术教学创设一个极佳的局面。

二、“老师,我不会”

一到美术作业时间,总会有些学生左顾右盼,或坐着发呆,但就是不动笔画画。当问及这些学生不动笔画画的原因时,“我不会”便是常见的理由。即使有的学生愿意画,却用手挡住,不愿让人看到……对进入到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创作过程的愉悦,而开始关注作品最后呈现的面貌,以“像”和“不像”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程度开始加大,由此产生了“写实危机”,但又常常“眼高手低”,因而惧怕失败,不敢动手,不敢将自己的作品示人。

因此,对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由易及难,让学生“得寸进尺”。心理学中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就是当一个任务特别难以完成时,让人们先接受和完成较容易的任务,让其逐渐接受和完成其他较难的任务。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难度和评价标准上进行适当改变,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阶梯性地推进教学。

以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水粉、水彩画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具象写实的水粉、水彩画法来表现山水风景、静物、人物等。而具象写实画法表现难度大、不易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课程改为意象水粉、水彩画,将意象绘画方式引入课堂教学,避开学生对具象作品表现困难的教学难点。教师把教学内容具体分成感受意象、表达意象和评价意象三个部分。通过感受意象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通过表达意象来学习水粉、水彩技法和技巧,再通过评价意象来建立新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技法复杂、追求写实的具象表现方式,改成操作容易、追求意味而相对自由的意象表现方式,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和表现难度,学生的作业也就会变得生动多样起来。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利用“登门槛效应”,从简单到复杂,从绘画到设计,从再现到创意,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逐渐克服“写实危机”的恐惧和表达障碍,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

三、默默无语的学生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怪象,年级越高,主动发言的学生越少。还有一些学生,无论被问任何问题,都默默无语,不作回答。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心理起伏大、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被人理解,一方面他们又开始学会适当地封闭自己,掩饰自己,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因此,对此种现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我手画我心”。心理学认为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和语言相比,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较弱,无论是随意涂鸦还是命题创作,人们会更自然、更真实地在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倾向、习惯爱好和心理需要。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我手画我心”的过程。“我手画我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线条、图像和色彩比语言和行动能更直接、更丰富、更个性地表达自我。学生的自由绘画尤其如此。举例来说,构图大胆、线条粗犷、色调偏暖的学生,性格一般偏向外向、自信,因而绘画不拘小节;而构图整齐、用线拘谨、注重细节、色调偏冷的学生一般性格偏于内向、温和,做事有始有终。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其作品一般构图饱满,色彩明快;而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其作品往往构图简单,色彩混乱。

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敞开心扉,尽情享受创作的乐趣,甚至可以借助美术,让学生增强自信、发现自我、学会表达。

对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结合心理学的某些知识,用美术的方式培养师生情感,疏导情绪,其操作难度并不大。而借助心理学知识解读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学生复杂的心理和个性,以完善其人格,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但一线美术教师仍有必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积极探索将其运用于美术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美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总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也更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素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谢弗,等.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3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课改下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特别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意识理念策略

一、首先需要教师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更新教学观念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做好美术教学,首先要对美术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其次需要教师开放美术课堂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感知

美术作为一项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便能够让学生对于美术课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美术感知。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对于艺术创作,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即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不是一般人所为,我们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殊不知这种认识阻碍了我们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的激情与动力。而创新,首先应该养成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务必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形成创新活动并非局限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少数人身上,创新活动应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的一种活动,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非局限于发明创造新产品、新理论、新定理,发明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

三、再次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创新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意义重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另外需要教师加强美术实践引导,实现学生进步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学也应该从生活实践的角度进行引导教学,以便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一般地,在美术创作中,很少与学生生活发生联系,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感觉不到创作的快乐,也因此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创造的机会。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现状,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了作业应有的效应,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返回到自己生活中去充实、丰富和美化。

所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让他们参与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在家庭、田间和劳动实践中遭遇矛盾时,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并主动参与到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使创新型人格特征得到更好地塑造。

参考文献: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4

现代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已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信息技术成为优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产生色彩绚丽的动态画面,逼真传神,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其身临其境,从而产生联想,提高艺术表现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进步、发展,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媒体就是时尚,时尚就是流行。在大趋势之下,美术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时代意义。在具体的美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这种方法有着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传统的美术教学学生长期照样写生、临摹,有时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一般,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用其鲜明丰富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传递给学生,以增强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很重要,在美术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是信心的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最大限量地激发潜能,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易变抽象为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变抽象为具体也是美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制作美术课件过程中,必须懂业务、通业务,认真分析找出切入点、重点、难点所在。如:在美术教学中对于结构的理解和讲解中就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充分地把立方体的十二个转折体现出来,而传统实际的讲解中却受着条件的限制,而很难直观指出立方体的十二个转折。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就可以让学生最直观的理解到问题的实质,把美术教学中最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直观的解决了。

在进行全因素素描的基础课中,对透视的阐述以及明暗因素对画面的影响教学中,利用软件可以非常容易地演示出透视的规律,利用三维软件烘托灯光效果,利用灯光可变的条件来分析画面效果的处理,进而产生直观、直接、生动的具体画面,从而分析出了光影与结构、光影与空间的变化关系。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这些受着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利用多媒体教学会把美术基础课中最难理解的、最抽象的、难教的课题轻而一举的解决了。

美术多媒体教学能够拓宽美术学习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从设计构图、构思到实施以至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加上手工绘制的时间,如果想达到要求的效果时间会很长,花的精力也就更多,往往学生会身心疲惫,好的构思需要适合的技术表现力,现代设计教学中就需要大量电脑的辅助,如在设计课中对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中,对构成点、线、面的理解,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以及发散构成等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进行设计显示,并且操作简便快捷、易于输出、工作效率极高,摆脱了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学习效果,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了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美术教育应着重其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艺术不是教出来的,应侧重挖倔、唤醒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创造,那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图象消息,包括平面的、立体的、甚至是光影结合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素材来触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大量的感性的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互作用就能激发新思想、新思维,这对于启迪思维形成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审美想象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活跃的联想,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个体创造力,以便学生以后的创作和表现。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教学课堂气氛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很容易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收集到众多美未所需要的图片,影像资料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对其多种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从而唤起其内心对审美的追求和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着美的教育。如在创作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选用多种音乐素材来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用不同的音效来迅速达到特定意境使其身临其境,冥想其境界,进而进入创作思维和状态。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的人,以便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在多媒体教学中高亢的、低沉的、舒缓的旋律,都能召唤心灵的感染力,甚至能够超出时空的界限,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不同的乐曲能影射出不同的创作情绪和思路,促进了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在所有的美术课堂中,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课件讲解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下,很容易便获得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情感体验。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5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6

在美术教学中,依靠视觉形象吸引学生不是目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美术的学科性,重视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高尚人格和较高审美趣味的学生。所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要积极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唤醒学生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产生探究美术形象的兴趣,在丰富的美术想象中积极参与学习和创造。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要从艺术视觉走向艺术审美,就需要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绝不是“技术是技术,教学是教学”的表面文章。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信息技术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忘记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存在,完全徜徉在美术环境中学习,这才是真正的融合。那么现代信息技术怎样才能和小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呢?我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应围绕美术学科思想和学生对艺术的基本感知做文章,要突出“三本”:激发艺术兴趣之本、突破艺术思维之本、鼓励艺术创作之本。

一、激发艺术兴趣之本

信息技术,说到底只是工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尤其如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走向融合的最基本的问题。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把美术形象视觉化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美的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十分有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认知。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导入环节,以往多是靠教师的引导,现在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做得更有效。例如《小树快快长》一课开始的环节,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播放音乐,引领学生们闭上眼睛欣赏,然后就听到的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之后,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课件,向学生出示一组色彩艳丽、风格多样的树木图片,让学生们欣赏。这样,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获得了美的享受,课堂教学也进入审美的情境氛围。在此基础上,揭开本节课的文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剪贴制作这些美丽的小树。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奏响了开篇,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美的情境之中,从而收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此时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就融合了,它已不再是技术媒体,而是艺术媒体。

二、突破艺术思维之本

传统美术课堂虽然偶尔也借助信息技术,但多是停留在视觉上,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学科思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予学生的可以不仅仅是艺术视觉。美术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对学生的视听感染和冲击,以唤起其审美和探知的欲望,进而启发其艺术思维和审美想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再现美术形象,把文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融在一起,帮助学生打开艺术思维和审美想象的大门,这是美术教学亟需深入思考和面对的实际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重难点,如果教师不明白,那么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上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美术教学的学科思维应该扎根在对美术教学重点的处理和难点的突破中,而信息技术对此特别有帮助,可以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生成。例如《走迷宫》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绘制简单的迷宫”,难点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在讲授分解迷宫图的设计方法时,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迷宫图的构成包括起点和终点;复杂曲折的路线(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背景,主题。然后按照设计步骤:确定内容―画出内容,注意岔路、通路、死路、构图等―设置障碍―添画景物,要求每人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为此,笔者依据教材的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情景,内容包括迷宫图的设计方法及大量迷宫图片。当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再现了迷宫图的草图。临近下课时,学生们普遍绘制出了具有个性色彩的迷宫。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

三、鼓励艺术创作之本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7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学生的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美术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修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注意到美术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训练,强调了以艺术观教育为中心线,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美术课教育内容比较广,不论是基础知识课,还是欣赏课、手工制作课,审美教育应是贯穿始终,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审美活动。当然审美离不开德育,离不开双基训练。自然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现的,艺术美是自然美的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创造能力,是美术课的主要任务。只有平日中善于观察,善于辨别美丑与真伪,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优秀作品的欣赏、手工制作艺术品、基础知识的学习与造型训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及对智力开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点为:人类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只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也要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这一美学观点,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课的美育作用,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相信随着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美术课的教学一定会克服临时困难,在实践素质教育中发挥出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点。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绘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在绘画艺术教育中,施教与受教双方都不应该仅仅是理智交流、冷静的对话和枯燥无味的示范与模拟,而应当是动情观照、动情体验、动情制作,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抒发、净化、美化即艺术形式化。"美术教育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生动活泼感染动情的交流形式。

1.给学生的诱导对学生要有发展性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造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地方,就是出佳作的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根据课题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处去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动机与内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有许多制作技法已经面临灭绝的危机,更需要让学生去了解,甚至也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演示,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注重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美就在生活中,美就在你身边。绘画作为一种美的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才是美术课最终的学习目的。

2.给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要有指导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评价,教师对学生要会评价。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单纯的优、良、中、差对学生无大益,可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整合,从外部主观评价转向内部客观自我评价,从离散性的最终评价转向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并以此为评价思想创设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大胆探索创新型的评估和测量方式,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不但要掌握评价的尺度,更要讲究评价的技巧,既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缺憾,又要让学生感知自己创作的发展潜能。"表扬胜于批评",这是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要谨记这一点。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策略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其作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之一,让小学生通过中国画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旧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加上中国画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热情,以致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画教学效率较低。

一、中国画概念、特点及作用的相关概述

1.概念及分类。中国画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雕塑、建筑等多方面领域的元素,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大类[1]。人物画在唐宋时期空前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山水画与花鸟画则在宋元时期达到艺术高峰。此外,中国画也可以根据表现手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2.中国画的特点及作用。中国画将古代的诗、书、画、印等艺术融为一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绘画语言体系。与西画相比,中国画主要采取点、线的形式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笔法、构图、艺术材料等充分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且重视对主观情感的传达。另外,中国画重视气韵生动[2],强调通过绘画营造场景的意境、传达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画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中国画精神内涵的继承和传播。

二、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绘画能力。与西画相比,中国画更加重视造型,即形和象的传达。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中国画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把握物体形象、开展造型训练的机会。另外,中国画多运用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对绘画者的手、眼、心、脑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学生在临摹中国画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2.能够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不同的绘画作品具有不同的画风,在赏析绘画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创作者的性格、思想等。中国画以严谨的结构、多变的笔触,形成了洒脱、简练、大气等多种多样的审美风格[3]。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画的赏析和临摹,了解创作者传达的情感,引发心灵上的共鸣。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创作者的高尚品德、远大抱负,从而发挥中国画德育的功能。3.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国画作为传统艺术之一,其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等特点,对创作者的创造能力要求比较高。将中国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可让学生在临摹和赏析中国画时间接性地传承中国画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展的要求与自身独特的见解实现对中国画的创新。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表现手法等方面创新中国画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画,能够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对中国画理解比较浅显。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等具有一定的深度。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相对有限,其赏析、创作中国画存在一定难度,往往难以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感受中国画在选材、选色、思想传达等方面的特点,这间接降低了部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如,创作者需要有长期绘画的经历,才能形成一定的调色能力。而当前科技发展,使电子绘画软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绘画练习。一些小学生偏向于应用电子绘画软件开展创作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2.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受限制。受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对小学美术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如,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让学生临摹课本中的中国画作品,或者让学生自由赏析课本中的中国画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与美术课程特点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可持续学习。另外,部分教师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缺乏较强的生动性,难以较好地起到启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方式单一。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作品类型,在选色、选材等方面差异比较小,在创作手法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在实际的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单一,难以较好地体现中国画的丰富内涵。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赏析、临摹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难以较好地感悟、传达出作品的意境,其临摹的作品往往失去了原作品的灵气[4]。同时,部分学校对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如,部分教师在“造型•表现”领域设置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或者在教学中倾向于对美术技法的传授,其对技法的讲述比较枯燥、乏味,间接降低了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关于美的赏析、表达能力的培养。4.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自身思维不成熟,难以理性对待、接受外来文化,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间接导致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受到影响。

四、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有效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喜好,激发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主要以个人喜好为动力学习相关课程,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学习中国画相关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国画魅力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美术知识。如,在《彩墨世界》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红荷图》这幅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幅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赏析该作品的热情,让学生用自身积累的美术知识分析作品的绘画技巧,从而透过具体的绘画作品感受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5]。2.采取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在讲解《鱼乐图》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介绍作品,让学生能够认识水墨画、油画各自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绘画技巧[6]。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式将作品的线条勾勒出来,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中国画线条传达的魅力,并且深入分析相关作品,唤起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促进学生绘画技巧、赏析能力的不断提升。3.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等特点选择绘画素材。工笔、写意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借助人物、景物等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比较低,重在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绘画工具、掌握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培养绘画的基本功,为其后期深入学习美术课程做好铺垫。因此,在具体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爱好等因素合理选择相关教学素材。如,在关于中国画组成元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童奕图》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辅以具有通俗性的语言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画面的组成要素。又如,在《鸟语花香》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齐白石的作品,为学生介绍工笔画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同时,教师可以引入语文课文中的相关古诗词,在现场临摹环节启发学生采取扇面、斗方等多种构图形式开展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4.为学生提供中国画创作的空间。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想象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支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美术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外部环境的滋养,激发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潜力。因此,在实际的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中国画创作的空间[7]。如,教师可将传统美术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至课外,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万物生长,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眼睛看到的、内心感受到的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从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使学生美术学习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方法等,促使学生的中国画赏析能力、想象能力得以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借助对中国画的学习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且充分挖掘中国画在德育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创作者的高尚品德,使学生在中国画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晓英.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探究[J].教师,2019(23):78-79.

[2]张敏.如何优化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J].好家长,2018(48):232-232.

[3]张竞尹.中国画在校内美术教学的现状探析[J].明日风尚,2017(15):296.

[4]林道宁.中国画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明日风尚,2019(3):135.

[5]朱天甲,朱文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指导[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63.

[6]李玉桃.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252-252.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范画;合理应用

一、范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在美术课堂中,有些术语、概念、法则很生疏且抽象,有些学习内容难度也较大,这时,单凭教师的讲解,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接受,作画时也仍感茫然失措无从下笔,从而产生为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淡漠,学习信心减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若能将一幅幅美观生动的范画展示或演示给学生看,并辅以一定得讲解,让他们直观感受,一目了然,这样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增强其学习美术的信心,同时也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欣赏范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是《新课程美术标准》中要强调的。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三)范画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效益。每一张范画、每一次教师的示范都是具有指导意义和辅助效应的。在美术教学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不容忽视,因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受过技法的训练,才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缓解表现上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和对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优点而忽略了它的缺点,范画在美术教学中有好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考虑到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弊端。

二、范画选用不当对儿童美术教学的消极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范画选用不当则会造成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在美术课中也存在这种类似的问题,因为范画反映的是具体性与直接性,学生们在教师出示范画后,会有学生生搬硬套教师范画的现象。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是美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的思维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思维作为人的智力核心,是智慧的集中体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我们片面地认为范画教学是限制学生主体性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避免到这些问题,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带给学生错误的影响。我在此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和一些优秀教师的好的范画使用法,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应对措施。

三、合理地、科学地应用范画的具体措施

(一)范画的运用应视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经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离不开范画教学法,而对年龄比较大的学生(四、五、六年级学生)则可减少甚至不运用范画教学法。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对事物及生活的认识能力不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概括事物。加上年龄较小学生特别需要进行一些基础的知识训练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老师的范画就可让他们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绘画的材料、表现方法及设色基础知识,有利于为今后绘画打好基础。就比如一年级课本当中的《威武的狮子》一课,狮子的诠释可以说是非常难的,即使我在前面的导入中让他们看了动画片《狮子王》,也讲解了狮子的特征与习性,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件难事,迟迟难以下手。这时给他们看一看同龄人画的或者是一些名画,那他们就容易多了。毕竟画面变成画面比真实物体变成画面要简单的多。而年龄较大学生却不同,他们对社会生活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创新、想象,就可以组织成一幅好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年龄较大的学生尽量不用范画教学法,而应尽量多地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让儿童自己创作,自由想象,让学生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环境创作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要巧妙使用局部示范。特别是对年龄较小学生,可以把作画的主体物提供给学生作参考,但周围环境、人物的增减、场景的变化,则应由学生自己想象添加,这样就不是那种原封不动照抄范画,而是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及重新再创造提供了条件。比如小学一年级中的一课《大鱼和小鱼》,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各种鱼的种类,在范画中重点突出鱼的绘画方式,教给学生鱼的种类和特点,色彩变化。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能对鱼的表现形式不能很好的诠释,而对除鱼以外的背景的变化,则可以交给小学生自己想象创作,一般我都会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时小朋友们就会浮想出很多的场景。这样既完成了这一课所希望完成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想象及重新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范画时,必须注意辩证引导。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范画作出“正确”与“错误”的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作为一件美术作品,好与不好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的,也很难用“正确”与“错误”来严格界定和区分。学生作为观赏者,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因为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观赏同一作品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修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只能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引导他们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

结语

综上所述,范画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合理应用范画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范画,在使用范画的过程中要客观地分析、讲解、引导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胜任绘画基础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勤于苦练,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范画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幸.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范画的应用[J].在线学科教学,2008年7月

创意美术教学重难点篇10

关键词:美术专业基础色彩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9-01

美术专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色彩教学是美术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在美术中,色彩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色彩,并能充分运用色彩,学生才能在美术这门艺术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想象力比牢固掌握美术知识和相关理论更为重要。目前,美术专业的教学较多地关注对于专业理论的教学,这与美术专业的精神和培养目标都格格不入,针对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高中美术专业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别能力、艺术修养、创作能力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探索美术的魅力,感受美术中作为艺术语言的色彩,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未能针对美术专业的特色和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的培养,轻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思维的培养,且安排给学生的作业限制得过死,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1]。

2色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世界万物汇聚到绘画作品中,不外乎是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个是形状,一个是色彩。这两个因素中,形状往往容易被人们认识,而对色彩的认识似乎较难把握。事实上,色彩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内容,它具有暗示意味,富含情感,通过暗示与情感向人们传达着某些深层性质的东西。作为一个美术学习者,不仅仅需要掌握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把握色彩学习的本质――色彩的运用,如何将色彩表达成美的艺术。色彩之美都是通过主观的情感性想象感受和挖掘出来的。因此色彩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调的运用是色彩学习的重点,想象性色彩运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色调的能力。在色彩学习中,为更好地运用色彩表达抽象观念,要避开真实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避开真实的对象,可以更好的解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其不受事物表象的束缚,自由表达,通过对色彩的本质的关注和诉求,使色彩由不再是表象中的色彩,而变成艺术理念上的抽象性色彩[2]。

风景写生是色彩课程的一个重点,风景比起静物写生难度更大。风景画一般场面大,元素多,易受天气时间的影响。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归纳、提炼能力,在时间的安排上是二周色彩写生实训,通过教师现场示范,讲解,学生作品讲评来提高学生的色彩修养与绘画技巧。风景写生课程的重点色彩的归纳、色调的处理、气氛的渲染、笔触与情绪的表达,而难点是空间关系、色调、用笔、意蕴、氛围等。风景写生要求画面要尽量表达出风景画的地理特征,季节特征,时间特征,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选择早晨与傍晚的色彩气氛进行描绘,画面以小幅练习为主,通过对大自然色彩的领悟,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在进行风景写生教学时,应该抓住重点和难点,并加强对学生理解风景意蕴的能力,在绘制中并充分运用知识营造具有美感的意境。

色彩训练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感到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对色彩的认识不深,基础练习不多,色彩视觉形象积累少。色彩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分阶段地进行。在分阶段进行色彩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运用创意的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色彩训练可分为限色训练、色块对比训练、变调训练三个阶段。限色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限的颜色调出丰富的色彩,加深对色彩的理解。色块对比训练是让学生灵活地配置颜色,抓住各种颜色的特点搭配出能给人舒适感和美感的色彩组合。变调训练是培养学生把握色彩的感性因素的能力,从而挖掘其主观深层次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3色彩教学改革的方法

3.1发扬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课堂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反应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扬民主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参与中找到自信,从成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主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术,并自由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

3.2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陈旧、古板。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因而美术老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将课堂营造的更为活跃。

3.3让色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著名文学家歌德也曾说过,理念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美术正是一门表现生命和生活的艺术。色彩并不存在于灰色的理念中,而存在于鲜活的生命中。美术课程必须摆脱课堂和书本上理念知识的束缚,而应该面向生活。整个世界中无处不存在美术,无处不存在色彩,老师应该让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提高审美能力,走进大自然,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并将这些感受运用于自己的想想活动和创作活动[3]。

4结语

美术是一门感官艺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色彩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美术中基础色彩教学时,要格外关注其他点和要求。让色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史朝阳.从大、中专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所引发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