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十篇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十篇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01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1

关键词: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abstract:embodyingthecity’s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andreflectingtheurbanviewfeaturesconcretely,historicalbuildingsarepreciousresourcesthatcannotregenerateandconstituteanimportantpartofurban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ith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sanexample,thepapertriestoanalyzetheprotectionofhistoricalbuildingsfromfacetsofhistoricalbuildingconcepts,protectiondoctrines,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ndprotectionmeasures,etc..

Keywords: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68(5)

常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为了保护常州名城风貌,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和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和常州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保护策略研究》。该研究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修缮程序、修缮技术导则、常州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现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出,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1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在使用,根据语境或者阐述目标的不同,被赋予“古建筑”“文物建筑”甚至“近现代建筑”①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建筑似乎等同于建筑遗产,脱离语境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使用“历史建筑”这一词语,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因而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起源进行一些梳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形成是伴随着人们对遗产对象的认识而不断扩展。

1.1历史建筑概念的界定

按照时间、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代表性、保护的参与性与目标而言,历史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伴随着下述观念的变化而获得界定:

1.1.1历史建筑在时间层面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概念反映了遗产观念在时间层面上的拓展,从历史性的建筑的到历史的建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400年以上的建筑方可称之为遗产,但按国际当下通行建筑遗产的判定规律,50年被作为一个量化的界限,在unesco亚太区遗产保护奖项的评定标准中,50年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历史建筑。而杭州市更规定“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1.1.2历史建筑在保护对象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也意味着对遗产的保护对象从选择神圣的、具有政治意味的考虑扩展到地方性建筑,民居、工业建筑和城市肌理的保护,保护管理的监管部门中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在欧洲有着最为严谨的遗产名录登录体制,其负责遗产保护的主要中央部门为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ofCulture,mediaandSports),而相关具体事宜则由英格兰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委员会(HistoricBuildingsandmonumentsCommissionforengland,简称为englishHeritage)负责。但在近年来,出于对历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登录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至1997年有约31%的地方政府有地方名录,至2007年则约有50%,制定和保护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社区及遗产保护部门的共识。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性登录标准,主要是由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保护的工作人员根据地方实际并参考englishHeritage制定的法定名录登录标准进行选评登录并向社会公开,有的则被纳入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维护的历史环境记录(HistoricenvironmentRecords)系统中。同时,与国家法定登录遗产项目不同的是,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规划系统实施保护,通过地方规划部门制定地方规划政策,以常规的规划控制程序实施对这类遗产的保护。

1.1.3历史建筑在保护深度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界定也表明在遗产的保护深度上从单纯的建筑实体的保护到面向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从单纯以博物馆为目的的保存过去时光的努力,扩展为保存城市与过去的联系,适应城市的规划发展,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

2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基于上述的观念界定,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保留适当的灵活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是文物本体有价值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强调在保护前提下持续利用以及对城市历史风貌延续的功用,也就是历史建筑宜采取的方式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模式,尤其是位处城市中心区的适当提高公共性的转变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的历史建筑位于老城区当中,伴随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原有功能形态也在不断的转变,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传统城市的居住功能向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转变,因而在尽可能在延续历史建筑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其公共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历史建筑的分类、修缮模式及修缮程序

由于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较广,因此其保护方式及修缮难度加大,急需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并明确其修缮方法及修缮程序。

3.1国内城市的历史建筑分类情况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并在保护利用的要求上进行差别化得管理。上海则根据重要程度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并在进行荷载复核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级别较低的建筑修缮时的荷载复核适当降低标准。分级的作用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对价值较高和历史意义重要的建筑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使其在保护操作的流程相对简化,对外观和内部结构、平面形式的保护改造存在更多的自主性。

3.2常州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模式

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类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评估分为三个类别,借鉴了非文物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量化的方式确定等级(表1)。

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上进行工程手段强度的区分。对应的修缮工程分为保养维护、修复改善、整治改造三类(表2)。

3.3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程序

在程序上,主要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明确常州地区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实施的具体的操作流程规范及要求。具体通过明确在设计、报批、施工、监督、管理等环节的要求,同时建议设计资质要求为满足民用建筑修缮设计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设计乙级资质;施工单位需满足民用建筑施工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施工乙级资质;加固类工程需要特种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且根据前述价值分类和功能类型对历史建筑保护程序中涉及的测绘、检测鉴定、图纸要求和专家指导提供建议。

4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通过多学科的参与,针对常州地区特点,汇集梳理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具体的保护修缮要求,作为管理的参考和设计、施工的依据。包括:

4.1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修缮要求

包括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街巷、河道及附属构筑物保护,园林景观及古树名木保护,传统庭院的主要形式及保护,增设照明、广告设施的要求和构筑物保护的环境要素要求。

4.2房屋屋面、墙体、楼地面、地基基础的修缮要求

包含常州地区屋面、墙体、楼地面的通常做法和对应的保护修缮程序及技术要求。

4.3房屋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

包括常州历史建筑的通常结构类型,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具体检测、保护设计和修缮标准。

4.4装饰装修的修缮要求

根据装饰装修材料的不同和传统工艺,针对典型的病害情况提出通常的修缮措施与方法。

4.5功能设施改造要求

针对历史建筑周边道路、地面铺装、管线敷设提出规划和改造原则,针对居住类型的历史建筑提出功能设施改造要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历史建筑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新能源及新材料的运用。

4.6抗震、消防改造要求

建议历史建筑进行抗震、消防改造,建议使用针对历史建筑特殊的抗震和消防手段。

4.7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图则

为了避免设计、施工中由于缺乏对常州地区的了解,导致在修缮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根据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从平面组织,结构体系,造型与立面,屋面、墙垣、楼地面,装饰装修等五方面总结整理为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作为对历史建筑使用和日常维护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5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5.1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历史建筑的利用从本质上包含保存的意义,因此,谈及历史建筑的利用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的目标是让历史建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在其功能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开发权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发展是重要的手段,将重要历史建筑基地上没有使用的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基地上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因为通过这样的转移,可以使历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到影响,同时从经济上也解决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困境。

5.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之配套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建筑往往存在产权复杂和多业主使用的状况,为延续历史功能、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与使用状况,降低人口密度是适宜的做法。①鼓励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购买、租用历史建筑;②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修缮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③对外迁住户给予资金补偿或住房面积返还等优惠政策。结合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对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允许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必要功能设施的改造,以满足持续居住使用的基本要求。住户可以选择自愿外迁或结合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进行政府主导的外迁工作,补偿方式有产权调换、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等。

5.3历史建筑修缮资金筹措和产权转让

同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安排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赠;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以捐赠、购买和租用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补贴奖励。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工程,包括搬迁安置、方案设计、整治修缮等,根据历史建筑房屋所有权性质不同及保护整治的程度不同分别在保护资金中列支,从而引导、鼓励民间对历史建筑的自发性保护。

需要建立合理的历史建筑的产权转让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土地政策,历史建筑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往往成为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经腾空搬迁修缮的历史建筑,需转让或出租的,应当采用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让受让人可以依法办理产权或租赁登记;而单位所有或个人私有的历史建筑,产权人在转让、出租后,应当报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

5.4常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建议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利用的功能设置主要有:维持原有功能、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及城市小品等几种模式。

5.4.1维持原有功能

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5.4.2博物馆和展览馆

适用于整体保护的具有较高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体量等符合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可开发为历史博物馆和或展览馆等公益性用途。如老礼和堂等。

5.4.3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

适用于整体保护或局部保护的历史建筑,要求建筑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发展办公、休闲、餐饮、会展交流、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活动。如暂园遗址、洋行旧址、民宅(玉佩弄5号)、吕宅(正素巷3、5、7号)、民宅(鹤园弄22号)等。

5.4.4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

适用于具有休闲、旅游开发价值的局部保护或整体保护的聚集在一起的历史建筑,可结合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申遗形成常州传统特色地段,结合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共开发空间。主要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青果巷西段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包括华宅、段宅、姚宅、何宅、陈宅、曾宅、潘宅、吕宅、刘仙师庙等。

5.4.5城市小品、旅游景点

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可结合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为城市小品和旅游景点。如钱名山墓、山海镇石、古井、袈裟塔、太平兴国讲寺重修之碑、重修忠义祠记(乾隆26年)、重修常州府忠义祠碑记(道光18年)、进士坊残件、会元坊残件、塑像、烈帝码头遗址及古纤道等。

6结语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明确历史建筑的概念、确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明确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要求、合理长效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在这篇对2004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历史建筑就被定义为传承文化内涵的近现代建筑。傅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一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城乡规划,2004.4,p30。

参考文献:

[1]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J].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2):95.

[2]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续)[J].李百浩,

译.华中建筑,2002(2):34.

[3]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2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建筑改造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维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保留价值的古代文物,修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文物保护,尽可能修复后的古代建筑,保持和原来的一样。在维修过程中,必须注意总结古人的经验,从质量、材料、技术等几个方面的严格控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从而确保我国园林古建筑被长期保存下来。

一、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认真遵守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2004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章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原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纵观国际和各个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大多数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根据上面的规定,在进行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已经出现损坏的部分加以修复,使其正常运转,同时不得擅自扩大建筑的修缮范围及随意改变建筑本来的历史信息。

2、古建筑修缮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破损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如果能够通过修补维持正常运转的构件,尽量要避免更换。如果确实无法修补,必须用新材料来弥补,而新材料的选用应注意与原构件的颜色、质地等方面保持一致,切勿破坏整个建筑的感觉和风格。此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建筑的一部分已经缺失,在修缮时未与原构件进行对比,尽管如此,在选用代替材料时,应当切实找到相关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来对材料的外形、色彩乃至质地予以选择,而不能简单的凭借主观的猜测。

3、古建筑修缮的管理具有创新性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并不同于普通构件的修补,应当如同新建工程一样,在修缮之前需要进行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和竣工交付,这些工程必须由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及施工。考虑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是无限的,而修缮关系到其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凡出现任何差错,往往均会造成古建筑的缺陷,导致历史的失真。因此,为了保证古建筑的修缮,其管理要具有创新性。在常规的工程管理方法基础之上,有效结合古建筑修缮的实际特点,进而找到全新的古建筑修缮的管理方法,全方位完成古建筑修缮的工作,以便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二、园林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

1、按照古代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群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古人的思想进行保留,了解并尊重古人的观念和思想,以此来保证恢复古建筑的原貌。比如,在不同的时代,古建筑的摆放和建筑的风格是不同的,在和平年代,讲究的是左养右阴、左雄右雌,在战争年代往往更加注重左右相应、阴阳相合、文武对应,在门口摆放的狮子一定是左雄右雌,对联也讲究的是左前右后、左上右下等,这些东西在修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弄错位置。

另外,在古代建筑过程中,对风水格局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涉及到建筑的规划、选址、营造和设计中的所有方面,不仅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灵魂,风水包含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总结以及易学的理念和观念。但是,当前在对古代园林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淡忘了风水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人对此非常轻视,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因此在对园林的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理念,就需要熟悉风水学,只有这样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建筑思想,对古建筑进行原样修缮

2、按照原样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建筑的原貌进行修缮,所有的古建筑都蕴含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可以让人们看到过去的历史,所以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时期历史留下的痕迹进行保存,而不是根据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历史。不允许出现对古建筑进行大面积的重建和拆迁。文物是一个无法再生的资源,不管是民式建筑还是官式建筑都属于文物,都是我国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老的文化。古建筑可以将当时社会的艺术风格、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情况反映出来。在修复的过程中,如果修缮失败,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要对构造的建设特点、损毁规律进行分析和考虑,要对修复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原状化修缮。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修缮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延长古建筑的使用保存年限。

4、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1.1同现代普通建筑工程相比,古建筑修缮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现代建筑公司建筑工程大多数是为了享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例如:住宅,办公,娱乐,购物等等。而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我们对其进行维修,并非是为了古建筑的价值,而是为了保存这些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进而利于相关学者深入的研究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帮助子孙后代正确的认识历史,全面了解祖先的过去。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最终的衡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来对古建筑的修缮进行评价。

1.2相比于新建的工程来说,古建筑在修缮之前,古建筑本身就是已经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修缮之前,相关的施工队伍就应该对古建筑的整体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同时对于要修缮的部分进行实际的考量,并逐一反映在图纸之上。找到修缮的部分还要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而新建工程,只需相关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现场地质、周边的环境进行勘测,以此大幅度减少工程量。

三、加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古建筑修缮前期的准备工作

古建筑修缮即是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复原,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有着又要意义,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加强修缮前期施工准备。一方面,应当落实原古建筑的原貌记录工作。记录工作的主体是即将修缮的古建筑原貌,在进行记录时可以采用拍照、绘画以及摄影等方式,同时在古建筑原实测图的基础上记录古建筑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同时对古建筑的每个结构环节和相应的建筑元件在图纸的相应位置进行标明,并辅以文字记录,促进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古建筑修缮的相关资料收集。古建筑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可能在不同朝代进行了修缮,因此,应当注重古建筑以往的修缮资料,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参考。

2、保障修缮施工中文物安全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对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文物的安全保护。在古建筑修缮中,现场施工人员文物安全意识淡薄、机械选择、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等因素都能直接威胁到古建筑的文物安全。因此,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规范作业场地的安全施工,注重相关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尽量避免由于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不当而导致文物受到破坏,同时还应当制定古建筑修缮时突况的相关预防和解决方案,降低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的破坏。

3、注重修缮材料质量

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的新工艺相对较少,施工工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施工材料便是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古建筑物修缮时,应当注重修缮材料的质量,保证古建筑修缮使用的石料、木料以及漆料质量,必要时应当对使用材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总之,古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施工工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应当加强古建筑的修缮。

参考文献

[1]俞孝.浅议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7)

[2]吴文琳.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5)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3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对策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许多颇具特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因此,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而对古建筑进行适当的修缮,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确保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保护我国古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以原有的实测图为基础进行考查,将破坏部位、程度绘在图上。对各结构、构造的裂、腐、歪、错、脱、残等认真勘查。对装饰、照墙、地面等破坏情况可进行拍照记录。

(2)在现场认真勘察破坏现状时,还要进一步分析其破坏原因,了解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以便在重修设计时参考。

(3)查阅有关历史档案和历代修理文献,确定修复年代,研究每次修理的增减构件和演变过程等,为复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对破坏程度进行鉴定,鉴定依据主要有:①看破坏速度,确定是动态或相对静态;②看破坏是否到了极限状态,如梁枋的下垂度超过梁跨的1/100、塔的重心偏离大于直径的17%、梁枋的腐朽面积大于1/6、砖石墙体向外倾斜尺寸大于底宽的1/6等均为破坏极限状态;③看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和破坏外因的严重性;④看平面对称的变化程度。

2维修工程的分类

现行进行的古建筑维修工程大体可分为6类:保养工程、抢救工程、修缮工程、修复工程、迁建工程、复建工程。修缮工程又分为大、中、小修3种。中修是指翻修整个屋面,更换部分大木构件。大修指全部落架修理,有时可以局部进行复原。

3维修方案的拟定

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最为重要,如果方案选择不妥,或会产生破坏性修复,或会损失原有的文物价值,或会造成经济和人力的浪费。维修的原则是:①能小、中修的尽可能不大修;②修旧如旧,不要画蛇添足;③以治本为主,不要仅治标,徒求表面焕然一新;④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维修的范围尽量小,附加的东西尽量少。

4关于修缮保护文物建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问题

在修缮保护文物建筑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大多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建造起大型公棚,在工棚内施工修缮,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有的用机械镟制圆形构件(如柱子、椽子等),代替手工制作,改变了原有的工艺技法,是不可取的。还有的用电脑制作板门、枋材和各种平面型木构件,甚至有的用机制砖瓦、石料、栏板、望柱等,代替手工作品。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观感效果和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是有很大差距的。更重要者,在修缮文物建筑时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承重木构件或加固基础,这需要慎重考虑甚至坚决反对的。因为许多现代化材料耐久性很差,水泥100年老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木构件60年老化,用它们修缮保护文物建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损坏的更惨更严重,而文物建筑多要保持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它们相互间的耐久性极不协调。因此,许多新材料代替木构件、砖石构件或加固基础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改变了文物建筑的质地和原状,而且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有的同志用水泥加固原有的夯土或灰土基础,还有的同志用水泥灌注殿顶脊兽内空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保护文物建筑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一劳永逸,短期行为对历史遗产是极为有害的。

5施工组织和工程验收

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应把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说明书和工程预算汇总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才能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5.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审查施工方法、进度计划、人工计划、材料计划、场地布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等。力求切实可行、科学部署,运用新技术,做到好、快、省。

5.2修旧如旧

我国古建筑基本上以土、木、石、砖、瓦、竹、石灰、五金和油漆彩画等为建筑材料,一般修缮时的配料原则是原来是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非因安全问题应不用或少用新型建筑材料。补换材料的质体、强度、尺寸、颜色等应尽可能接近原材料。补换材料可换可不换的尽量不换,非换不可的坚决换。古代工匠修建古建筑时是用刨、锯、凿、墨斗、平尺、规矩等工具手工操作,维修时最好也能体现和保持这些工具和工艺。

5.3对施工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理

要掌握修缮原则,熟悉设计要求,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及时做好施工隐蔽记录、检查验收记录并及时进行报验,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理。

5.4做好施工周边协调

文物和古建筑的维修质量要求很高,部门关系比较复杂,一般都要成立一个能代表各方的维修领导机构,以便协调关系。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4

关键词:古建筑古遗址新策略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48-01

墓地、城墙、庙宇甚至是百姓的住宅,同时构筑了一个城市的骨架,见证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对当地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文化给市民带来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的吸引和认同是整个城市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和根基。

古建筑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一经破坏无法复原。因为人力和自然力的破坏,古建筑遗址正遭受着破坏甚至消失。虽然有关部门花大力气进行翻新工程,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仿古建筑,难觅沧桑的痕迹。

一、古建筑遗址修缮保护的原则

(一)坚持原则

保护文物建筑所处环境,尽可能少干预文物建筑原貌,在对其进行必要修缮工程时,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原则,事先做好勘测调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方才进行设计施工。定期实施日常养护,保护其文物原状,保留历史信息,预防灾害发生。

(二)健全管理机制

国家应将古建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行为,依法严格落实执行,制定安全规章条例,完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尽一切努力保护遗产。规划管理工作提前做,不要等到建筑毁坏在去保护。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策略

由于技术的制约,古建筑遗址的研究保护工作仍然处于原始滞后状态,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其从经验阶段迈入科技层面,新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到保护阶段。

(一)测量认知记录原型

长期以来,古建筑图纸记录使用尺,绳,垂球等工具,虽然操作简单,但无法达到足够的精确度。如一些艺术构件,无法完整表达其色彩画法等原貌。三维激光扫描、高清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将建筑物完整的三维立体数据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形成古建筑精准完善数据,可以使研究者方便的在电脑中观察该建筑物的三维立体影像,并随意测量。

(二)复原再现传统工艺

1.失传工艺实验

古建筑客观反映历史演变,简单用现代构筑技术进行修补加固和原貌相去甚远,“修旧如旧”,还原古建筑的旧貌。但传统工艺及工具很多已经失传,修缮过程中,配置与原材料成分配比一模一样的结构难度极大。现代科技的运用,使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可能。通过提取古建原材料标本,对原材料标本成分分析,并根据文献记载和工匠经验进行科学配比实验与标本对照,经过小面积对比试验,“证明有效,对文物古迹无害才可以使用”。

2.传统工艺技术记录

传统工艺技术是门师承手艺,需要一定的要求和技巧,与现代生产方式脱轨,应用量小,许多工艺面临失传险境。在修复过程中,通过录像、照片、文字等详细记录修复过程,并对工匠的特殊手艺进行档案记录,作为非物质遗产保护下来。

3.制定保护程序

由于现代技术的优势,对保护对象精准认知,古建筑的保护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大限度保护其原貌。可对古建筑中石质建筑、木质构件、彩画等不同对象进行分类,将调查情况用文字图片详细的记录下来,谨慎小心的制定保护标准,制定最佳实施条件,工艺要求,工序顺序,确定保护效果。如使用化学试剂对文物的影响选择强度最低,认定为无害有效的才可以使用。

4.病害机理研究

对于木质建筑,古树木等,容易遭遇病虫害,如白蚁,应对各类病害肌理进行详细记录:几类病害,入侵文物程度、受灾面积等,根据调研结果严格制定保护方案,研究分析原材料成分,研究制定保护措施,完成保护方案。

5.风化破损修缮问题

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容易出现结构倾斜、腐坏现象,大木结构变形,部分艺术构件损坏,彩画风化严重。而完全恢复原貌还是仅保证外观,一直是古建筑修缮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试图采用这样的方式: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尽可能恢复原貌,能够加以利用的改变内部需要,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愿望也传播了文化。

6.安全防灾设施布置

古建筑遗址的不可再生性,安全防护主要以预防为主,对古建筑环境监测是保护的前提,安置防灾设施,避免安全隐患。2014年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失火,千年古城毁于一旦,遗憾的同时,地方经济也受到致命打击。因此,安全保护是前提,有序使用是后续。针对古建筑群布局散,管道大量铺设影响外观的特点,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预警举措。无须布置管线破坏建筑结构,安装方便,提早火灾发现。同时设立消防水源建设消防车道,将火灾损失降到最小。在防雷设施的设置上,可采用暗装笼式避雷网,既保持古建原艺术造型,又兼顾防雷。

7.数字化技术手段数据记录管理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数据资料组织管理,将每次维修记录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录入数据库,建立数据监测系统,为古建筑的监测保护和修缮提供详实记录资料。实现图文一体可视化管理模式,留存古建筑真实历史信息,对古建筑数据统计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合理利用是对古建筑遗址最好的保护

城市建设中,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古建筑大量被拆除破坏,在这场运动中,为数不多古建筑没有遭到破坏。虽然古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无法转化经济价值,与当前机制不相适宜。21世纪旅游业大发展,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物建筑重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价值,一定程度上解决其修缮经费不足问题。与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出土文物等有机结合,形成区域品牌,让其在当下的文化机制中重放光彩。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5

(关键词)房屋修缮前瞻性文化性适应性可行性

xiaozhonggen

(ShanghaibailianRealestatemanagementco.,LtD.Shanghai200080)

abstractinthispaper,houserepairingcaseexpoundedhouserepairingthereareprospective,culture,adaptabilityandfeasibilitydiversity

KeywordsHouserepairingForward-lookingCulturaladaptabilityfeasibility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我国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作为中国改革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持续发展。人们通俗的理解,城镇化就是人为造城,让更多的农民脱离农耕走向城镇,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化生产靠拢。上海作为全国特大型城市,这几年也面临常住人口剧增,城市医疗,教育等资源不足,环境生态恶化等趋势。作为一个人口导入型的大型城市,同样面临着城市发展和老城区旧改的难题。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已建造了近千万平方米的旧式里弄和石库门建筑,还有相当数量的棚户区。此外,黄浦,徐汇、静安等区也大量建造了各式各样的西洋建筑(包括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拜占庭,巴洛克等风格的欧式建筑),其中外滩建筑群以万国建筑而著称。作为一个拥有海派文化的大都市,他汲取了世界和中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经过170年历史的沉淀,上海被文物部门列为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有632处、2138幢、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由于上海特有的区域性,建筑类型繁多,规划要求缜密等各种因素,因此房屋修缮作为城市房地产维护保养,维修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及环节,它理应具有其前瞻性、文化性、适应性和可行性等多元性。

二、房屋修缮的前瞻性

房屋作为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现代社会的摩天大楼,无不存在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诞生了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和科学技术,更带来许多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各民族不同文化及习俗的建筑。

作为百联集团下属的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公司,公司拥有上海各区各类房屋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其中不乏天津路2号(原为广东银行),南京东路627号(原永安百货一期)等优秀历史建筑,也有建筑年代久远的老式房屋。这些房屋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年久失修,资产收益较低。为实现和提高资产附加值,公司组建以来已对10幢,约7万平方米的房屋实施了功能性改造。通过改造,房屋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房屋租金大幅上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在公司整合之前,大规模对房屋实施修缮和改造的风险还存在着估计和认识不足,风险与机遇把握不准等问题。所以,房屋修缮及改造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从已实施并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几个改造项目来看,房屋修缮的前瞻性尤为突出。

我司南苏州路777号地块,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是一幢建于1936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该建筑因企业经营需要,曾做过商场和批发市场。2005年仓库因疏散通道及隔断不符合防火规范被黄浦公安消防支队要求停业整顿。公司成立后,该房屋曾经设想改造成经济型酒店,办公楼,商场等高收益业态,经营定位始终处于研究和讨论之中。直到06年7月,公司才决定对周边房屋租赁市场展开调研,同时对该房屋的建筑、结构、消防疏散,消防系统,电力、电梯,给排水等情况进行改造前评估。通过对不同使用功能的修缮方案进行投资和回报分析,结果显示该房屋修缮好以后做仓库经营,其性价比最高。由于对房屋修缮的前瞻考量和论证,该仓库在修缮改造施工期间,房屋出租率已达到70%。通过房屋修缮及改造,解决了因消防疏散通道不符合要求以及房屋渗漏,电路老化等安全隐患,取得了经营和房屋品质提升的双丰收。

三、房屋修缮的文化性

文化和房屋修缮看似二个不同的术语和概念,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房屋修缮除了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原有的建筑文化。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除了优秀历史建筑外,每幢建筑物的诞生都具有其文化性。因此房屋修缮的文化性应该是将粗俗的建筑文化提升到高雅的建筑文化,先进的建筑文化取代消极落后的建筑文化,理性的建筑文化替代非理性的建筑文化。从我司管理的各类房屋来看,建造最早的房屋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晚的处于二十世纪末,时间跨度较大。从房屋的建筑形式来看,有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及近代建造的商场,办公、仓库等商业建筑。房屋的结构也多种多样,有砖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简易钢结构等多种型式。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房屋已渐渐失去原来的面貌,更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文化。如何恢复和利用,并且将原有的建筑文化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层次,我司对杨树浦路61号老仓库的改造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杨树浦路61号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建造于1933年,房屋建筑、结构为英国设计人员设计,整个平面形似英国英语的首个字母B。房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提高仓库的储存体积,增加仓库的有效高度,设计师采用了八角梅花柱帽的柱子形式。为解决仓库的采光及房屋的抗震能力,采用了共享空间,部分墙体采用了剪力墙。垂直运输安装了当时远东最大的8t货梯,整个建筑呈现出当时西方特有的仓储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房屋的使用功能也多次变更,曾改建成大型超市,化妆品批发市场等,因经营和改造缺乏创新,效果不甚理想。痛定思痛,07年公司充分利用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提篮桥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契机。从建筑文化入手,将该房屋打造成以航运,报关等经营为主的创意文化园区。在改造过程中尤其重视文化对房屋修缮的介入,原有的建筑元素梅花柱被保留并加以升华。同时室内共享空间,每层电梯厅引入了绿化和园林景观小品,使得室内空间层次丰富,且有韵律。作为创意办公,原临黄浦江的钢筋混凝土墙体经过结构加固和装修处理,增设了开启窗,既解决了办公室的自然采光,又解决了原外立面单调乏味的造型。由于在房屋修缮中注重了建筑文化元素的渗入,该房屋成为上海北外滩既有建筑改造最具有文化创意的实例。

四、房屋修缮的适应性

只有适应,才能立足,房屋在其修缮中也有其适应性。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以及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经济水平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原因,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由于冬季寒冷,房屋要保温,要做炕和通暖气等设施,因此房屋建造的简洁,厚实。而南方地区的民居,由于炎热多雨,需要通风,干燥等,因此房屋建造的通透和轻巧。房屋经过若干年的使用,里里外外,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自然损坏和人工损坏,有些可能是功能性的,有些可能是美观上的。为了继续使用和改善室内外环境,我们势必会对其损坏部分加以修缮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上海也造就了许都优秀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风貌的街区和道路。07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道路,即“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政府明确未制定风貌道路保护规划的,不得进行任何建设、修缮和整治活动(文献1)。在永不拓宽的64条道路中,我司在江西中路,北京东路,南京西路,巨鹿路等道路上也拥有独幢或拥有部分产权的房屋。因此在制定房屋修缮方案时,一定要与国家的保护政策和整体规划相适应,在征得政府及文保等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实施。房屋修缮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政府制定得法律法规,而且也要适应房屋周边的整体环境,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能,消防通道的疏散要求,水电线路的合理敷设以及室外空调机的合理布置等。

在我司管辖的房屋中,有些房屋只拥有整幢楼的部分产权,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区。有些房屋楼上,楼下都有居民居住,有些房屋还有其他产权单位使用等。所以制定房屋修缮方案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如我司河南南路32-72号,建造于1929年,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已有八十年的历史。房屋结构系独立柱基础,柱、主梁为钢筋混凝土,次梁和楼板为木格栅和木地板。2008年12月,底层租赁单位工商银行在装修拆除工程中,发现柱、梁钢筋锈蚀,房屋整体出现向北和向西的相对不均匀沉降倾斜,部分框架柱出现向西倾斜,经检测东西向最大相对倾斜值为7.9‰左右。经过我司调查和检查,发现房屋倾斜的原因主要是地铁十号线盾构施工造成引起。由于整幢楼除了我司拥有产权外,楼上还有39户居民居住。按照现行国家《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的规范及房屋质量使用要求,房屋需采取纠偏及结构加固等整改措施,同时楼内居民必须撤离。为此,我们拟定了几套房屋修缮及加固整改的方案,因费用高,房屋修缮技术难度大等原因,修缮加固方案无法实施。但房屋的质量问题最终还得解决,在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黄浦区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地铁十号线等单位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作出了对该房屋实施既不增加房屋恒载,也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并确保该房屋在今后能正常使用的房屋修缮方案,从而解决了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节约了房屋修缮费用。

五、房屋修缮的可行性

房屋修缮不仅涉及到技术,更涉及到经济及修缮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与保护已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如何发展的主流。前一段时期,由于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无情的拆除,同时随着城市高密度开发建设已造成城市功能比例失衡。目前上海老城区见缝插针的旧区改造模式已造成局部地块开发强度过高、地区开发量过大、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同时,高额搬迁费用限制为快速回收成本,往往倾向于开发住宅地产,商务楼及商业设施等,造成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和城市品质下降(文献2)。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上海今后会借鉴国外旧区改造的经验,逐步走一条创意旧区改造和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从而不断增进城市活力和吸引力。

我司在拟定房屋修缮方案时,亦将房屋修缮的可行性列为主要研究和讨论的重要环节。除了项目经济分析以外,公司更注重项目立项后是否能切实可行。小木桥路303号是一幢80年代初建造的六层仓库建筑,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外立面及室外钢楼梯破旧不堪。公司成立时,该楼四~六层因诉讼处于停用状态,一~三层为超市,网吧和室,收益很低。公司对房屋的功能定位一直很纠结,有的主张做经济型酒店,有的主张做办公楼,还有的建议恢复原状做仓库使用等各种方案。哪种方案最结合实际和可行了,经调研,该房屋用电量最大负荷为86Kw,楼板为18厘米厚预应力槽型板。如做经济型酒店,一槽型板的肋因卫生间排水管开孔需打断,会造成槽型板结构受损,二房屋用电量缺口较大,需电力扩容,三房屋屋顶需做20吨重的生活水箱。仅以上三个问题解决就需要投入400万元左右,做酒店不行,做仓库收益低,而且消防也不同意一幢楼内有多种业态。最后公司决定一~三层维持原状经营,四~六层改建成办公楼对外出租并同时申请电力扩容。电力扩容谈何容易,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定,一幢楼用电量超过200Kw,必须高压进户,且需设置高压配电间,费用约200万元。为节省费用,提高房屋利用率,几经周折,最终电力公司同意先扩容150Kw低压临时用电进户,待五年后再协商转为正式用电的方案,使得四~六层改造成办公用房成为可能。

六、结束语

房屋修缮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环境,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2013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在构建和谐人类居住和大城小镇的建设中,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旧区可采取整体保留,整体改造等方式。房屋修缮作为城市保留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工作,其多元性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6

对此,当地文保部门回应称,此次长城修缮工程的申报由省和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工程合乎相关规定。然而,网友在面对“最美野长城”如今的“惨状”时却直呼:“这种修缮不如不修。”并将矛头直指当前并不完备的文物修缮机制。更有网友认为,对于这种“破坏式修缮”行为,必须严查相关责任人,给公众一个交代。

“破坏式修缮”该谁担责

一段原汁原味、野性十足的古长城,被文物保护部门修缮成一条僵硬、呆板的水泥路,拙劣的创意和强烈的反差,让人哭笑不得而不忍复睹。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小河口长城修缮是否按规定办理了申请、报批、立项等手续?修缮过程中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标投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存在腐败交易并因此导致胡乱决策、野蛮作业?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回应,不但矢口否认了上述质疑,而且坚称修缮采用的是“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适合的保护方式”。

即便在小河口长城修缮从报批到施工的全过程中,程序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对此也应有深刻反思。文物保护包括其中的文物修缮工作,应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专业人员和公众无权参与和监督,不意味着公众不能给文物修缮的结果打分。在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开发效率的当下,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破坏文物的新闻不绝于耳,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困难。文物被破坏、损毁于开发商、施工队之手,已让人怒不可遏忍无可忍;而文物如果被破坏、损毁于“自家人”――文物保护部门及专业人员之手,无疑更让人痛心疾首怅恨难平。长城保护不能搞成“破坏性修缮”,“自家人”不能变成“败家子”,这个惨痛的教训必须认真记取。

“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拷问文物修缮机制

文物修复尤其是室外、野外文物建筑、遗迹的修缮,不仅有严格的规定,即业内术语“修旧如旧”,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而且还面临着很多的难点和瓶颈,除了资金之外,还有技术、材料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像长城这样的文物建筑修复,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受到人才、材料等限制,即便是财力充分具备的前提下,都不可能大面积有效修缮与恢复。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7

老房子见证城市沧桑

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青岛,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殖民地正式开埠建城的范例。

说起青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结构,姜岱积如数家珍。他说,青岛“中西合璧”式的城市建筑结构,不仅仅是指整个城市中,老城区有关的“万国建筑”、大学路附近的名人故居,新城区又极具浓郁的现代气息,而且还体现在一个个的建筑单体中,而青岛的这种建筑特色与青岛的历史密不可分。从1897年开始,直到青岛解放,每个历史时期,青岛的建筑都有变化。

德占时代,青岛的城市设计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活泼风格”与如画的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规划,多利用地形勾划城市空间,利用起伏、曲折的道路精心设计建筑物,使之产生造景生趣和移步换景的效果。建筑风格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同时受19世纪初欧洲复古思潮和“新艺术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提倡色彩纷呈、造型迥异的风格:而建筑材料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公共建筑多用石料,如花岗岩、闪绿岩、墨灰色石等青岛地区特有的石料资源,加以严格的建筑施工规范,使建筑质量普遍优良。

同时,房屋设计在格调上保持一致性,这表现在很多建筑采用红瓦、黄墙、石基风格,屋顶富有变化,屋瓦样式多变。建筑细部的装饰明显受当时流行欧洲大陆“新艺术运动”的熏陶,建筑造型新颖别致,加以普遍绿化,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从而产生和谐的建筑艺术效果。

日占时期,青岛的市区规模扩大了,完全向工业性质的城市发展,市区建筑工厂、商店占多数,除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质量较高外,大量的建筑质量较低,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建设的商业性质。在建筑思潮方面,青岛在1914至1922年间的城市建筑除受德国影响之外,基本与日本国内的建筑思潮同步,公共建筑平面布置大都很规整,立面对称,主次关系明确,不同于德占时期建筑的自由活泼风格:在建筑结构方面,公共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的住宅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布局趋于规整实用。

北洋政府时期,青岛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到欧美学成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参加了青岛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侨居青岛的日、德、俄等国的建筑师也空前活跃,这一时期,青岛的建筑式样斑斓多姿。大型公共建筑除仍采用西方折衷主义形式外,开始出现了运用几何形图案构图的装饰艺术风格,同时,也出现了中国传统式建筑的复兴。

青岛解放后,围绕人民生活需要,青岛市进行了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建设,新建了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场所等,工业建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规模均逐年扩大,东部新城区一座座极具现代大都市气息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

经过长期积累,青岛的建筑结合山海景观与人文特色,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丰富多彩的青岛建筑,形象地展示着青岛的历史,构成青岛成长进程的生动记录,构成城市文化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

保护老房子义不容辞

青岛的老房子历经百年沧桑,大多已经到了该修复的时候。作为一名老青岛人,又身为从事着维护修缮历史建筑职能单位的领头人,姜岱积对所有的老房子都充满感情。他说,城市建筑体形、环境风貌是物质文化的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城市格局特点、城市轮廓景观、城市建筑风格、城市环境风貌,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文脉,展示了城市外在的个性特征,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财富,应“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青岛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万国建筑的一本经典,其诸多造型迥异、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是青岛近代历史发展的实证,是青岛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这些特色建筑就是要留住一段历史,传承建筑文明,而保护这些特色建筑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感和这种割舍不断的老房子情结,姜岱积与房产置业集团的领导班子在3年前作出了自筹资金4000万元,对市区70处125栋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国有直管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缮,使其重新焕发历史风采的郑重承诺。

但是,对老房子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的复杂工程,尤其是要做到“修旧如旧”,还原老房子的历史风貌,更是难上加难。在广西路37号(侯爵饭店旧址)与浙江路交界的拐角处原有一座塔楼,但不知何时被拆掉,而且该塔楼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供修缮者参考模仿。修缮前,施工人员多次去青岛市档案馆详细查阅资料,都没有发现有关该建筑的任何图纸。后来,他们又花费大量精力,几经努力,终于找到一张该建筑的老照片,为修缮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

许多老建筑当初建造时使用的材料、工艺都与现在大相径庭,施工中就要费时费力地尽量做到恢复原貌。如施工人员在一座老建筑中发现的牛舌瓦,就早已流失在时光的隧道里。单就这种牛舌瓦的复原,施工人员就先后到淄博、临淄、栖霞、胶州等地考察了6家陶瓷厂、26家砖瓦厂,专门订做,终使失传已久的传统土窑瓦片得到重新制造使用。这种瓦片的使用不仅能使优秀建筑保持原汁原味,而且能够延长建筑寿命。而与牛舌瓦一样,享受“专门订做”待遇的异性材料,还有铁皮落水管、挑水流子等。

在这种严谨认真的施工原则下,青岛房产置业集团负责修缮的市区70处125栋国有直管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一一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保护老房子需要社会总动员

由于产权多元,管理者、使用者错位,青岛市历史风貌建筑的“实体”管理主体至今“缺位”,存在“多头管

理”等弊端,这使得有些老房子在修缮过程中遭到破坏性改造,出现了让文史专家和市民痛心的“变色、变样、变质、变味”现象。因此,对老房子的法制化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姜岱积认为,应进一步加快青岛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专项地方立法,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利用服从保护”的要求,明确青岛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总体思路,从全面普查、划定范围、建立档案、编制规划、资金筹集、实施保护等方面做好工作,将历史风貌建筑和文化街区的规划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针对“多头管理”等弊端,可参照天津等城市的有关做法,进一步明确和发挥青岛市已有专业化国有房产管理公司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负责青岛市保护利用规划和整理计划范围内的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养护、腾迁、收购、租赁、转让等经营活动,确保历史风貌建筑得到持续保护与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本着“谁的房子谁出资谁维修”的总原则,积极探讨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可学习外地关于设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做法,解决历史风貌建筑面临的“无钱可修”的困窘局面。

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还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如可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改善市民住房条件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住房为历史风貌建筑且不需搬迁(独门独院)的家庭,相关部门可帮助其制订修缮方案,安排专家指导修缮工作,并按照修缮所需资金总额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中予以一定额度的补贴。另一方面,对住房为历史风貌建筑且需搬迁的家庭(分割使用),可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通过从宽安置住房面积、给予购房资金补贴、提供限价商品房、安排廉租住房或租金补贴等多种措施,妥善解决其住房问题。

另外,要强化历史风貌建筑的可持续保护理念,坚持整体保护,防止大拆大建,坚持全面保护,既保护有形的历史建筑,又坚持保护无形的文化脉络,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利用为关键,在保护青岛历史风貌建筑、文化街区的同时,通过功能转换,使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相得益彰,使得青岛历史风貌建筑的这张“名片”更加亮丽,在2008年奥帆赛期间向世人展现青岛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风采。

相关链接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1、专项地方立法

制定《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规划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2、成立领导机构

成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机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市长亲任委员会主任),以确保《条例》的贯彻落实。

3、设立办事机构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日常工作。

4、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决定重要事项的咨询机构。

5、明确运营主体

为保护和利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由国有直管房产经营公司人员组建)。这是天津市政府依据《条例》出资(注入1亿元资金并划拨50.6万平方米国有历史风貌建筑房屋产权)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天津市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理的惟一特设公司。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8

abstract:Combiningwithcharacteristicsofthe(fake)ancientbuildings(heritage)project,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theheritagevalue,maintainingthestatusandreinstatementofancientbuildings,theproblemsthatrepairancientbuildingsandmakeitasgoodasneworrepairancientbuildingsandmakeitasgoodasold,andtheproblemsofusingnewmaterialandnewtechnologyintherestorationoftheancientheritage.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

Keywords:ancientarchitecture;repair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68-02

1关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我们保护古建筑,主要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现存的古建筑实体体现出来的。因此,保护古建筑的根本就是要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实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任何一个古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重建,它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

目前,在古建筑维修中往往对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常有任意更换构件,彩绘一新、甚至改变建筑物原有的形制、结构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这种破坏称之为保护性破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①把文物建筑与现代建筑等同看待,认为既然修就应该彻底地修,以求焕然一新和一劳永逸,从而大动干戈,大换构件。这种现象在宗教(庙宇)、旅游、园林等非文物部门使用的古建筑修缮时最容易发生;有时候是地方主管行政领导缺乏文物意识而进行的不合理的干预而造成的。②认为古建筑的修建年代越早越有价值,因此在修缮时往往把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人为地统一到始建年代的状况,从而造成对其后重修的古建筑的破坏。其实,这种“越早越有价值”的认识完全是对古建筑价值的误解。一座经多个时代重修的部分都具有文物价值,只是重要程度有所区别而已。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迷信,滥用新材料、新技术。④修缮设计时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古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式样和不合理的结构加以改动。以上这几点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古建筑文物价值的全面的认识。还有一种是由于有关人员知识贫乏、保护不当造成的,例如建一些保护性的建筑物,从而改变了古建筑原有的环境,造成文物的风化、腐蚀等破坏现象;在古建筑周围植树、种草等环境绿化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现象。

我们在多年的古建筑工作中,对文物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梅花洲景区开发中,对古银杏树、三步两爿桥、冯家大院等文物单位进行了很好的修缮、保护。

总之,我们进行古建筑修缮、保护时,应牢牢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体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一旦这一实体遭到破坏,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而且不可能再生产。

2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建筑“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时各人对“原状”的理解有所不同,归结起来,大致存在有如下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古建筑的原状应该是指它始建时状况,因此在进行修缮时应该把后人改变或增加的部分予以取消,然后再按原来的面貌予以恢复。如果按这种办法进行维修就难免要造成保护性破坏,所幸的是我们浙江省嘉兴市文物部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甚少。第二种看法是古建筑的原状就是现存的状况,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现存的古建筑上保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修建痕迹都是历史记录,都应加以重视,维修时应予以保留。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日常的保养、加固维修等。第三种看法是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要保存现状;如果条件合适,即确实需要和依据充分,也赞成恢复始建时而貌。

对于“古建筑原状就是始建状况,因此维修时必须恢复其始建面貌”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恢复始建原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依据不充分,恢复时仅是按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进行的。这样恢复的建筑物已不是该古建筑本身了,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仿古建筑而已。二是有充分的文字、图件记载作为依据,按这些记载进行复原。我认为,这们恢复的建筑虽然与原建筑很接近,但不管它如何做旧,始终还是现代所修建的建筑实体;这些恢复的部分不能算作文物,因为它被毁坏了仍可按其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加以复原。而复原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倒是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同理,某一古建筑若已完全毁坏,在其原建地点复原重建的建筑物,不管其依据充分与否,都只能是一座仿制品或复制品,而不是文物本身,嘉兴市XX寺院大殿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建的大殿的翘角与原样略有差异,因此,我们不应将此类建筑作为文物加以保护。至于说因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复原,若其意义不太大,应加以限制;若其意义大于古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那么它就超越了我们所讨论的文物保护的范畴。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在进行修缮时对现存建筑实体的保护,应着重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和加固工程;保护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修建应注意与文物和环境风貌相协调,更不能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也就是说,保存现状是古建筑维修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当然,保存现状并不是说一切都不能动。首先,当古建筑的某些构件业已腐朽或损坏,如果不更换将要危及该文物的安全时,应根据原存的建筑特征予以修缮或局部复原,但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是该部分现存的修建年代的状况,如嘉兴市冯家大院的修缮工程的木柱。其次,在古建筑上附加的保护性建筑,如果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或与文物的风格不协调,应予以取消,如嘉兴市冯家大院二层部分窗的封闭。第三,近现代增加的一些非建筑性或艺术性的东西,造成对文物本身或文物环境的破坏,应予以取消。就好似一件雕刻艺术品被人涂上墨水而面目全非,我们就应该将墨水清洗掉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我们在对嘉兴市冯家大院修缮时就碰到了以上困惑,冯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年到民国初年,在经历了的洗礼和社会主义革命粮仓的改造后于2009年11月24日由嘉兴市联众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开始维修,在维修时我们修复了外立面的马头墙、龙脊砖雕、金山石墙基、仪门、木雕,也保留了外墙上的部分语录和部分粮仓时代的小换气窗,很好的反应了时代在这所古宅上所留下的烙印。

总之,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存古建筑的现状;如果古建筑有危险而需要修缮或局部复原时,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

3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需要作旧这一问题,目前还是看法不一。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呢?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3.1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装修,使之焕然一新,这是封建时代修缮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是把古建筑当作文物看待――这种做法也就无可非议了。然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建筑由于某种需要而被装修的“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例如,现在有许多地方为了表示对革命领导人的尊重而将其故居装修一新,甚至加进了现代气息,给人以豪华的感觉;然而,参观者看了之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在那么困难时期还住这样豪华的房子?这不是脱离群众吗?”这样,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岂不是完全变了样?

3.2新更换的构件应该适当作旧,以求得与周围原有建筑的协调。但应当通过建档、立碑等方式加以说明,构件本身也应具有某些不太显眼的标志。作旧时还应注意不可改变构件原有的质地。如嘉兴市冯家大院河边连廊木柱的磉蹬。

3.3油饰彩画不但具有装饰作用,对木质还有保护作用。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自然褪色、脱落,为了保持其所具有的两种作用,就应该予以重新彩绘。在重新彩绘时应严格按其原有的材料、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进行。由于它会自然褪色,一般不需要作旧而顺其自然;且如果作旧,势必改变原有的材料。

3.4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壁画、雕塑、影壁等,我认为不存在作旧问题,因为根本就不应该对其进行修饰。任何形式的修饰都有损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而不是修饰或修复。只有当某些艺术品破裂为数块时可以将其粘接起来,以求得整体的艺术效果。

3.5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建筑或构件,一般不需要作旧;如果作旧,则鱼目混珠,反而不好。不过这些附加建筑或构件应力求与其所保护的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不要造成对古建筑的环境风貌的破坏。至于附加建筑或构件的显露与否,我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我们在对三步两爿桥进行修缮时联合文保单位与当地政府对该桥进行了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在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后开始进行维修施工。对部分影响桥承重结构的植物根系进行清除,对金刚墙进行加固,对原有的石栏板现已缺失的进行补充完缮,并对新增的栏板进行了适当的作旧处理。

4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问题

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保护其文物价值。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补强或加固原材料、原结构。例如,古建筑的某个构件有所损坏时,首先我们不应当用新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来替换原材料,而应考虑用灌注黏合剂,使用金属材料加固等办法将原材料保存下来;用与原材料质地相同的构件更换旧构件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具有可逆性(即可以拆除而不损坏文物)的新材料(如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以提倡,因为它既可起加固作用,又不破坏原材料的质地,在有更好的办法或更优良的材料时,还可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将其拆除。对于一些不具可逆性的材料(如化学物质)的使用,应十分慎重,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经验后才能使用;若不是十分必要时,也不应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大多不会改变文物本身,又能减少劳动量,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速度,应予以提倡。但为了保持原有的工艺效果,部分工序还应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例如,木、石构件表面的处理和油饰彩画等,使用新技术很难达到原有的工艺效果,因此,还是以传统手工做法处理为好。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9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满族儿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业绩,而且广采其他民族之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些民俗保存了下来,而有些民俗已经或正在消失―泯灭,终被当代文明所取代。赫图阿拉故城内尚保留了一处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民居院落,从中可窥视满族民俗之一斑。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2.赫图阿拉故城民居现状介绍

2.1历史沿革

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地处长白山西麓山脉的边缘地带,四周峰峦起伏,林莽苍苍,诸水萦绕。赫图阿拉故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是女真各部“依山作寨”树栅为城的典型实例,也是众多女真山城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城遗址。它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法与建筑发展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研究女真族发展史与居住史都有重要价值。

2.2建筑历史价值评估

赫图阿拉故城,在建城之制与修建施工技术上,不但吸收继承了中国古代建城传统,而且有自己的独创,对清以后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民居的建成离不开社会条件,包括历史、文化、宗法制度、习俗、哲理观念等。

(1)依地而筑,就势建型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上自虎拦哈达南岗,移于祖居苏克浒河,加哈河之间赫图阿拉地,筑城居之”。城坐落于羊鼻山半山腰向北延伸的一块台地上,城墙沿台地突出的边缘而砌筑,内城南依羊鼻山,北对苏子河,东靠白砬山,西向索尔科河,遥对呼兰哈达。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上命于赫图阿拉故城外,更筑大城环之”。外城南越羊鼻山,北临苏子河,东界白砬山,西对索尔科河,可谓背山面水,形成了人工与天然为一体的军事屏障。

(2)特定筑城法的演示

墙体外表面在砌筑手段上,采用自然片石砌筑,墙体内以黄砂土夯筑。夯土内每隔30mm布一层直径5~8mm的硬杂圆木,圆木间距约20mm,布成与墙体垂直成“丁”形。这种采用圆木于夯土内的筑城方法,早在汉代就已广泛的应用。

(3)满族民居院落――与民族习俗的映射

民居正房3间,明间(正中间)开门,为厨房,设灶4处,东西次间分别为2个单独的口袋房,室内砌万字炕,弯道炕上放木板箱柜,西次间为长辈居住,箱柜上摆放供器、掸瓶、帽筒等,山墙正中悬挂祖宗板子与家神案子(挂画)。

口袋房,万字炕、天地龛、索莫杆子(神杆)民居无一不具,至于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民居内皆可觅到踪迹。“烟囱矗墙山,如双塔,然每当炊时,烟气弥漫,远望之,仅剩云中城阙而已”(《沈故》卷二),在民居可再现其佳景。

3.整修措施

3.1修缮指导思想

依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本次维修为现状修整,即保证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本着保护文物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修缮原则,尽可能多的保存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的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为后人保护、研究文物提供可能与方便。使现存的遗构益寿延年,消除其内在隐患。

3.2现状勘察及修缮要点

(1)地面、台基部分

a.原状特征:

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7.54米,东西11.45米,高0.08米,室内外地面为条形青砖铺墁,尺寸规格290×155×50mm。室外地面砖风化、酥碱,碎裂达40%;条砖局部松动、移位、碎裂,西侧台基被遗址部分和杂土掩埋。

b.修缮要点:

加固基础、补砌台基散水,松动、移位碎裂的砖按原制补配归安;清理建筑及西侧遗址周边的杂乱积土。

(2)墙体部分

a.原状特征:

整个建筑为硬山式,墙体有山墙、槛墙、后墙、隔断墙四大部分组成。南面槛墙部分墙体最下一层为毛石,毛石之上用青砖垒砌,青砖规格290×155×50mm,十字缝砌法。山墙下肩墙部分为毛石砌筑,毛石之上用青砖垒砌,砌法为五层顺砖一层丁砖。现室内次间和梢间设隔断墙,室内整个墙体白灰罩面。在建筑东西两侧外,各有一个烟囱。东山墙有一通体裂缝,最大处2公分。

西山墙现共有3条裂缝,左起第一条长约1.5米,最大处2公分;第二条在正中间处,长约3米,最大处5公分;第三条在右边从下肩墙起通至拔檐砖处,长约2米,最大处3公分。现裂缝用水泥或黄土勾缝填补。

外墙各角砖风化严重,约占30%;后维修时毛石墙砌筑后用水泥勾缝。整个室外墙体雨水侵蚀严重,布满青苔。室内墙体白灰罩面空鼓、脱落,墙体雨迹斑斑。

b.修缮要点:

用同规格青砖对墙体风化、酥碱部位进行剔补,统一打点后重新勾缝。对砌体风化、裂缝部位超过3cm的进行适当剔补,剔补时不必将整砖剔出,以免影响结构;3cm以下的剔补风化、裂缝部位后,用青灰修补。铲除墙体水泥罩面和水泥勾缝,按原制重新打点勾缝。铲除室内残损的灰皮,按原制用白灰重新罩面。

(3)大木构架

a.原状特征:

形式为五檩五架梁,五架梁上施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托脊檩,各檩下设枋。现室内梁架下吊棚,梁檩交接部分朽损,局部有劈裂现象。由于中间为厨房,棚顶和梁架被熏成黑色。

b.修缮要点:

对大木构件糟朽的部位进行修补,对开裂部位用干燥木条粘牢补严,劈裂超过2cm处加1~2道铁箍钉牢,拆除檐檩铁线,修补完成后加两道铁箍钉牢。对拔榫的木构件待屋面整修时,按原制归安。

(4)木基层部分

a.原状特征:

由椽子、飞椽、连檐、瓦口、望板组成椽径120mm,飞头100×100mm,连檐80×80mm,瓦口50×40mm,望板3cm。通过勘察、望板、椽子上的雨渍发现,因为渗露,造成望板、椽子局部糟朽,檐部椽头、连檐、瓦口受冰雪浸沤、冻胀、脱漆、褪色,局部朽损、移位,以致正面的望板、椽飞劈裂、塌落严重,木构件朽损达60%。在后维修时后檐仅做圆椽,缺飞椽部分。

b.修缮要点:

按原制修补、更换朽烂的椽飞、连檐、瓦口、望板。按原制补配后檐缺失的飞椽。

(5)瓦顶部分

a.原状特征:

干槎瓦面,两侧各瓦5陇合瓦,用青色布瓦;蝎子尾清水正脊,无垂脊。瓦面植物滋生、松动移位,整个瓦面向正面塌落,多处漏雨,残损60%。

b.修缮要点:

编号拆除瓦顶、苫背。在望板上抹1-2公分白灰护板灰。再用4:6灰土做平均厚8公分的苫泥背,泥背上抹3公分的青灰背,按原制补配缺失瓦件,然后重新瓦瓦。

3.3施工要求

维修所用木材必须是已经干燥的木材,材质必须与所要维修的构件相同,联结加固的铁件必须经过防锈处理。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方案批复及方案组织施工,如实际情况不在设计依据之内,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重新修改和补充完善设计。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文物建筑的形制和构造特点,注意保留原工艺和材料选配。

4.结语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浓缩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其时刻传递出地方民族气息和无穷魅力的传统魅力。关于传统民居建筑项目的保护修缮,我们业已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项目采取迥然不同的方法,同时“修旧如旧”、“可识别性”的历史建筑修复特征被逐步放大。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2004.

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篇10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技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作、瓦作、石作、漆作为主要特点的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它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它是先人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遗存,是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建筑之可贵,是因为它是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因此,我们要把它保护好、管理好。古建筑年代已久,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人为的损坏,对破坏的古建筑我们要及时地进行修缮。

1、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1.1古建筑的修缮,要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和品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物的结构也在变化。

例如,一个特殊的建筑构件——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它是上部的屋顶、屋架与下部的支撑构件的柱子之间的过渡和支持构件。它层层叠起、层层出挑,把上部散布在较宽面上的重量集中到一点,传递到柱子上。斗拱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至唐代已达到极盛;宋代,斗拱的结构形式已经完全成熟,并开始衰落;到了清代,斗拱的体量缩到最小,结构的作用也减到最少,几乎变成纯粹的装饰构件。因此,在修缮中,要考虑每个年代斗拱的不同结构特点、不同形式及体量,而不能随意改变。

1.2古建筑的修缮,应该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不能随意地改革和创新,因为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原状的目的。

例如屋面工程巾的苫背,它的工艺流程为勾抹板缝—苫护板灰—苫泥背,晾泥背—苫月白灰背—苫青灰背—打拐子—粘麻,扎肩—晾灰背—修补。苫背所使用材料的品种、质量、配合比必须符合古建筑传统工艺做法。护板灰要纵向一趟一趟地抹,每趟抹完后,都要紧接着苫抹泥背。较厚的泥背要分层苫抹,每苫完一层泥背后,要把泥背拍打密实,然后须晾晒几天,让水分蒸发,这样可以防止望板及椽子的糟朽。因此,修缮中,一定要按此传统的工艺程序施工,以确保古建筑的安全与坚固。

1.3古建筑修缮要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

每个时代、各个地区及每个名族的建筑风格各异,也就是说其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建筑结构、风格、色彩、布局都不同。如果,在修缮中改变了原来形制,这个古建筑的价值就损失了。不同时代建筑造型各不同,例如:屋顶的坡度,唐代的屋顶坡度比较平缓,宋代屋顶开始变陡,到清代最陡。唐代建筑装饰较简单,没有彩画,基本上就是涂一层单色的油漆,建筑显得简单大方。宋代开始注重建筑的装饰,有了彩画,色彩艳丽。不同地域建筑各有其特征。北方寒冷少雨,因此,北方墙壁厚,屋顶厚,屋檐出挑短浅,庭院宽阔。不需防雨,又可多获得日照。南方炎热多雨,所以屋顶、墙壁薄,利于通风散热,屋檐出挑深远,庭院狭小,既遮阳又避雨。北方建筑屋顶翘角比较平缓,北方的硬山式建筑其山墙造型朴实,种类很少,基本上只有一种人字形山墙。南方建筑的屋顶翘角翘得很高,而且做出各种奇异的形状,南方的硬山式建筑的封火墒造型丰富多彩。

2、古建筑修缮的施工工艺(例举瓦作和大木作简述)

2.1瓦作

(1)除草清陇。拔草时应斩草除根,即应连根拔掉。要用小铲将苔藓和瓦陇中的积土树叶等一概铲除掉,并用水冲净。在拔草过程中,如造成和发现瓦件掀揭、松动或裂缝,应及时整修。

(2)局部挖补。先将瓦面处理干净,然后将需挖补部分的底盖瓦全部拆卸下来,并清除底、盖瓦泥,然后盖瓦。要注意新旧槎子处应用灰塞严接牢,新旧瓦搭接要严密,新旧瓦陇要上下直顺,囊要与整个屋面囊一致。

(3)脊的修复。如果脊毁坏的不甚严重,可以用灰勾抹严实。对于破碎的瓦件一般不要轻易更换或扔掉。如果脊的大部分瓦件已残缺应将脊拆除后重新调脊。

2.2木作

(1)柱子

柱子是大木结构的一个重要构件,主要功能是用来支撑梁架。由于年久,柱子受干湿影响往往有劈裂、糟朽现象。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柱根更容易腐朽,丧失了承载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应做不同处理:

①挖补。柱子轻微的糟朽,往往只是柱子本身表皮的局部糟朽,柱心尚还完好,根本不至于影响柱子的应力,对于这种情况通常采取挖补和包镶两种方法;如果柱子糟朽部分较大。在沿柱身周圈一半以上深度不超过柱子直径的1/4时,可采取包镶的方法。

②劈裂的处理。对于细小轻微的裂缝(在半厘米以内,包括天然小裂缝)。可用环氧树脂腻子堵磨严实就行了,裂缝宽度超过半厘米以上,可用木条粘牢补严。如果裂缝不规则,可用凿铲制作成规则槽缝,以便容易嵌补。裂缝宽度在3厘米以上深达柱心的粘补木条后,还要根据裂缝的长度加铁箍1—4道。

③化学材料浇铸加固法。用化学材料浇铸加固是古代建筑维修采用现代科学的一种新方法。柱子由于生物性破坏。如白蚂蚁蛀蚀等。或者由于原建时选料不慎,也有外皮完好柱心糟空的现象,这种情况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浇铸加固。

大木构架的处理

①裂的处理。对于轻微的裂缝,可直接用铁箍加固;如果裂缝较宽,可用木条嵌补严密,用胶粘牢。如果裂缝较长,糟朽不甚严重的,可在裂缝内浇铸加固。

②包镶梁头。梁头位置在漏雨处,或在天沟下表层有时会腐朽,可采用包镶法处理。

③角梁和加固。加固修补方法是,可将翘起或下窜耷拉头的角梁随整个梁架拨正时,重新归位安好。在老角梁端部底皮加一根柱子来支撑,用圆柱或方柱均可。

3、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管理

3.1及时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

古建筑修缮工程由于具有许多隐蔽工程,使设计与建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脱节,造成施工时变更较多,施工单位应及时和设计单位进行联系,共同查勘,重新制定维修方案,重新编制预算。比如在古建筑修缮工程设计阶段对地基基础的勘察不是很全面,认为有足够的承载力负荷施工荷载和修复后古建筑的自重,而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中发现由于施工活荷载的持续作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基础不均匀沉降,此时施工单位应及时停工并联系设计单位,重新制定维修方案采用对地基基础进行打桩、锚杆等方法进行加固,甚至落架、重新修复基础,并据此重新确定项目费用,将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3.2加强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的进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采取合适的措施和方法合理控制和协调工程进度,是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损失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在施工准备阶段,要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合同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用以指导项目部在各个阶段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若施工进度安排过快则会产生赶工费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而进度计划拖延会增加工地管理费,同样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因此,必须在施工前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财力、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利用网络图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将工程造价合理分配在每一阶段,在施工中采取合适的手段将造价控制在原施工进度投资分配计划中。

3.3服从上级领导的监督

古建筑修缮作为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它必须受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领导和监督。施工单位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监督管理,遵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保留好古建筑的物质和文化特色,努力把修缮工程做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予以足够的重视,精心组织施工,做好质量目标的控制,一定能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

参考文献

[1]尤峰。怎样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2]陈磊,师文丽。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J].价值工程.2011(21)

[3]吕晓峰。如何在建筑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4]李琼,梅云。谈如何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J].商品与质量.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