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58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1

关键词:教师审美素质;人格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6-2一、教师审美素质是沟通教师的“真”、“善”、“爱”的桥梁,是塑造教师完善人格的充分条件

1.“美”与“真”。审美情感作为个体的自觉意识和要求,将抽象的逻辑思维模式和严密刻板的知识体系导向感性直观地联系起来。这是教师完善个体心理结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实现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然趋势。而审美情感的教育过程,即是综合应用各种心理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想象力和思维力也就得到积极提高。这样就使道德感、理智感向审美感的升华成为可能了。这说明,教师教育重视审美情感教育不仅在于它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充分条件,同时因为它是促进主体意志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途径。科学与艺术应该互相渗透。福楼拜说:“科学越来越艺术化;艺术越来越科学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2.“美”与“善”。善是符合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的愿望而达到的一种和谐的状态。作为教育必须具有善恶标准,必须遵循宇宙道德律令,弃恶扬善,不以恶小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承担起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善在精神上铸造人的道德行为,并使之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转化,就必须借助于情感。这不仅是因为情感是思想变成行为,动机产生效果的强大推动力,而且因为情感将美育与德育联结起来。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具有深刻矛盾的,而审美素质则具有化解这种矛盾的作用。它所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某种超越性,即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摆脱个人利己主义。这并不是一种勉为其难的自我强制,而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这就是说,它以个性的自我肯定为前提,然而并不独立于社会关系,特别是道德关系之外。它赖以发生的审美关系,始终用一种无形的纽带把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使人自觉地遵循道德关系和政治关系等所有的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审美情感的深入,包藏着丰富而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正如康德说:“美是道德”。

3.“美”与“爱”。审美素质高的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感言官愉快,精神愉悦的状态,于是教育对他不但没有强迫性,相反还具有诱人的享乐感、亲切感和自由感。这样,人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并使自己的性格和道德变得高尚优美起来。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景,面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觉得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从而兴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感叹和崇高理想。这就是审美所导致的对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超越。

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获得有利于人们在改造现实实践中,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关系时,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和感受世界,使“合规律性”的必然性和“合目的性”的强制性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体验,转化为人们自由自觉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行动,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与满足。这样,科学教育和道德信仰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终于达到统一,融为一体,并升华为人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爱”教育的实现。

二、教师审美素质是联结“教书匠”和教育家的阶梯,是提高教育艺术的必经之路

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脱离了“教书匠”的平庸和乏味。审美素质高的教师能够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激励学生自主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和实现学生自觉成长,这是教育家的必备素质。从教学内容来说,任何知识都是一种和谐,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是因为它的美激起了科学家的热爱。所谓科学美在于各个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把握它。正是这种美使物体也可以说使结构具有让我们感官满意的彩虹一般的外表。科学与艺术应该互相渗透。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学习一种愉悦过程,一种学生学习与科学规律相协调的境界;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会以审美的高度对待学生。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

“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丢脸,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学会了审美的教师,其目光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反过来,被教师审美目光普照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三、教师审美素质是转变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

1.教师的审美素质能够丰富学生心灵,从而克服教育的异化。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就会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审美修养,从而享受教学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而师生在感受教学中的美、陶冶教学中的美的同时,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

素质教育首先应针对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端,致力于学生精神知、情、意之向度平衡发展。有审美素质的教师就能总体把握人类精神发展的整体图景,传播知识的同时陶冶情趣丰富心灵。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是人类精神外向探索的结果而是内部体验及其表达。审美是心灵的镜像。审美艺术更直观、更全面、更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的发展状况,更丰富、更模糊、也更敏锐,更具有前瞻性,表达在最敏感的人群中。有审美素质的教师会改变教育体制中重知识、轻智慧,重现性、轻情感,重知识灌输、轻心灵发育的做法,从而真正理解属人的文明和为人的文化本身。

2.教师的审美素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克服人的异化。教育的目标从现实的层面讲,是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高适宜的人力资源系统,从理想的层面来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工具,也是文明进步的目的。有审美素质的教师可以根据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提出德、智、体、美、劳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满足人的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获得更大的发展。审美教育促进人的情感世界和感觉系统的升华,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德育,以其激发创造力的功能促进智育,以其优美和谐的情趣品味改善体育,以其人本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改变劳育,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内外皆修。这样,个性和才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教师的审美素质能够深化对人性的发展和人类文化体系的理解,克服社会的异化。随着科技的发达,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虚拟情感复制情感,排斥真情、深情,以反映消极情感为主的现代艺术挑战善情、美情。这样,较为系统全面的文艺审美教育展示情感世界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可深化对文化体系的理解,对于人类情感世界的建设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丽.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审美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5).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2

一、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系统理论虽然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审美教育思想却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狭义的审美教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则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的教育,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陶冶人情操、美化人心灵、完善人行为举止的目的。实际上,审美教育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的一种非强制、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且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必须要放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检验和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大学生审美教育就要将对审美教育的考察放到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审美教育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理论。它是运动的美学,注重的是应用和方法,所以从实践上讲,它又属于教育范畴,必须应用于审美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发展审美理论,同时用发展的审美理论指导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使审美教育区别于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体验审美过程,从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创造力和美化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总之,如马克思所言,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审美教育就是要按照审美教育理论来指导审美教育实践。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大学生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审美化,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形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这一学科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超越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审美需求的增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也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当代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缘由

审美教育是区别于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对弱化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有很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考级和考证上,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自我提升,从而导致了自我审美素养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大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地重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等课程上,受众范围较小,而且没有针对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的系统化课程。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上还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大学生审美力的提升,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灵气,直觉和领悟能力较弱,分析问题僵化、模式化,迟钝刻板。目前,很多高校审美教育形式化程度高,实质性内容少,不能起到提升大学生鉴赏力、感受力等审美力的作用。强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标,要实现以人文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

三、应对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的对策措施

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高校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会美、实践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必不可少

高校应当给与审美教育必要的重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赋予审美教育以独立的地位。美育是人类文明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课题,如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教化,孔子提出的“六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音乐作为“城市保卫者”,都是倡导美育的体现。但是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受经济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冲击,对精神文明及艺术方面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美育的削弱,不利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美育的价值必须在当代社会得到充分挖掘。大学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教育上强调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强调为学生就业打基础,没有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素养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用科学的审美教育理论指导审美教学实践,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应以艺术教育为途径和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段虹认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抓住艺术教育也就抓住了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此外,艺术教育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形式表征,大学生审美教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淡化艺术的专业教育,提高普及型艺术审美和艺术体验的教育,通过开展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引导大学生体悟、欣赏的艺术审美目的。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电影、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欣赏课程,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感知度,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完善人格的目的。高校要尽可能营造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条件,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尽可能地通过艺术类知识来充实学科教学,开通一切艺术通道实现对大学生艺术潜质的培育和挖掘,从而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审美力和人格素养的提升。哈尔滨师范大学更是将艺术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中。2016年5月为庆祝中法文化之春,哈尔滨师范大学邀请法国儿童插画家和作家本尼迪克特•嘉提艾到校进行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这实际上体现出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在艺术教育中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涵养,对提高大学生感知力和鉴赏力等审美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教育的一切环节

“美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教育环节都应当融入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创造美的教育境界这一共同追求。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将审美教育的过程贯穿于专业学习之中、贯穿于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要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优化审美教育课程的设置,增加审美教育理论课程,建立起审美教育系统化、长效化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要将审美教育与应付考试挂钩,而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升华,使学生通过学习浸润到人类伟大的艺术成果和思想成果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提高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将美的享受和体验,外化为良好的形态举止,内化为高尚的情操修养,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审美教育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校园,应当进一步扩展审美教育的视野,将审美教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这就要求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安排,如组织大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氛围较浓厚的场所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审美熏陶;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观,赋予美育活动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更深刻、更生动的审美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平台,传播艺术知识、审美理论等内容,使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通”的审美教育模式,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场所、方式、途径有很多,高校应当综合各种渠道,更加广泛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3

一、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所谓“育人”,就是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其终极目标是人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以“育人”为目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与实践,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学校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各种素质发展的要求,对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规划。这里的素质,不是指某种学识、某种业务、某种技术,而是人的身心中内在的品质因素。各种内在品质因素的综合,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或称综合素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拓宽知识,发展智慧,提高智力水平,发扬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更要加强人文教育。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理性的学习转为情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人化教育,它以人的精神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在人文教育中,美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凡有影响的教育都很重视美育。如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居第二位。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标志。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西方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音乐为第六,等等。

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或称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

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美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落脚点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美育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美育,使人的感性和理性交融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谐统一,人性的完美。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这里所说的美育显然不是狭义的美育,而是宽泛的美育,简称为大美育,这种大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鉴赏、创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净化、美化人本身,建立美的情操和理想的观念,发展美的品格,形成完美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美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终极目标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完美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高素质的人”等等,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关系。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只有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协调一致地发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任务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地说,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它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和创美实践,规定着人们审美、创美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修养,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尺度”,才能使审美活动上升到自由、自觉,才能培养人格的完美。

2、提高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们感受、想象、鉴赏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中各种事物、现象、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具备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

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审美感受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两部分。审美感觉是人们通过器官对客观美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美感中最初级的感性印象。审美感觉在审美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客观外界的美发生直接的联系,并为审美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一般的美感却不是审美感觉所能完成的。因为多数美的事物,都不可能以某一种属性或与周围事物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存在着。因此,审美感受一般要进入高一级的审美知觉阶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审美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美,审美知觉则是对美的事物的多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审美想象力是指人们在以往表象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表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客观事物的感性印象。审美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的,而一切记忆表象又都是我们在观察和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下来的。人们头脑中是否储备了丰富和精确的记忆表象,直接关系到审美想象是否活跃。因此。首先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储备丰富而又生动的记忆表象,为活跃的想象力奠定基础。其次,审美想象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理性思维就是“无本之木”,想象就会停滞。因此,要发展审美想象力,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再次。发展审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因为艺术美是审美想象力最集中的表现。艺术美中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和生动的,所以说,欣赏艺术美是培养和发展审美想象力最好的途径。

审美鉴赏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的能力。在审美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两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能欣赏才能鉴别。审美鉴别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和艺术美丑的辨析能力,二是对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特征、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和程度(比较美的、美的、最美的)的识别能力。美与丑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是肯定性价值,丑是否定性价值。自然界中的丑一般表露于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丑主要在于它的内容,有时与伦理道德中的恶相联系。丑作为社会观念,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制约。艺术中的丑是生活丑的反映,它是生活丑典型化的结果。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丑能动地转化为艺术形式。使丑具有了审美价值。它可以使人对丑产生由衷的反感,笑着与丑告别,并从中获得美感享受。美丑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从,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需要加强审美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不断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以免美丑不分或以丑为美、以美为丑。

3、培养创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4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资源;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3-02

引言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美在其中”,把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荀子“乐”教化美育的思想,也指出“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其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个人的美就是其道德的象征。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也曾说:“恰是利用美的媒介,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据此人们也需要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政治问题。”人的内在平衡通过外在的平衡来达成,而这种人的内在自然的美是通过外在来表现,指导人们选择良性的道德、行为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表明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现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艺术审美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陶冶情感、引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艺术审美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在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于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处理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要形成这种好的人文品质,不但需要依靠教育者所具有的较高素质水平,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而艺术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双向地提升两者自身的品质与修养,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的艺术陶冶与熏染,达到完善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进步,让素质和修养在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有着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也是有着各自的特征与规律。然而,在教育学生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育学生手段上可以彼此参照,在教育学生机制上可以彼此补充。艺术审美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精神格局的建立与社会化水平的反映。即是通过艺术审美来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具备厚实人文修养与品格的全人,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备的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品德,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目前,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好地完成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在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不少院校在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艺术审美教育覆盖面偏窄、艺术审美教育方法使用较为单调,审美活动的举办缺乏规划,随意性现象突出,也就失去连续性;还有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审美环境的建设没有深化,使审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等,艺术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相互融合难以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机械化,特别是其工作乐趣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与艺术审美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审美形式的渗透,艺术审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很多高校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艺术审美属于德育、艺术审美等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这就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意识淡薄、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薄弱、教育形式落后等现象的出现,它们没有把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

二、基于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完善艺术审美教育师资队伍

不管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还是选择何种教育方法,最终能够实现何种教育效果,是由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借助艺术审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而后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会主动把握艺术审美内在特征,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实施有意义的艺术审美教育。此外,为了高效实施艺术审美教育,除了拥有实施美育的技巧和手段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素质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其自身具备的美的修养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示范的形象美和内涵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审美渗透实际效果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是由教师自身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力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营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精神品格,并充分利用个人在文化上美的知识与智慧,生活上美的情趣与品格,心理上美的境界,以自然流露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来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时刻饱含着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无限魅力。特别一提的是,较高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领悟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教师才能因时因地地“点化”同学,帮助其形成审美感悟和经验,从而实现熏陶精神的目标。

2.积极开发利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

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化还须收集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审美资源和素材,这也是开展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开发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审美资源库之后,审美教育才得以顺利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提炼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充足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发。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构成,使大学生在领略其中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自身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类艺术资源将有利于受教育者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和获得美感。这类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如《诗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此外,艺术类经典如音乐名曲、名歌、美术类的名画、书法作品等。这些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使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艺术审美实施的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借助地方民族的独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教育品牌。借助大型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审美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知得到提升。利用饱含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达成艺术审美以美育德的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审美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运用的“美”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丰富的兼容并包的美的整体。其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美的内容,还包括像教育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的美的要素。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内容因拥有教育主体精神结构的同构性而成为审美资源,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方法手段理所当然也是发现美与欣赏美的必然范畴。不管是自然界本身事物所拥有的美,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美,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显性构成。除此之外,更要重视教育组织实施中各方面构成的隐性美的调动,特别是深入开发和创造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要素,来提升受教育者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丰富受教育者美的心灵世界,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来观照世界。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

艺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整合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教学高效实施。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首先,在规划课程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建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不同学生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安排时,在防止重复性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人群来安排。

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接地气”,围绕学术调研、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文化宣讲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审美课堂教学与自我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艺术审美教育组织实施中,应该积极发挥大学通识课程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统一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艺术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的通识教育课程,逐渐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依托校园文化拓展艺术审美教育

首先,大学校园在建设时,就应根据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之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建设各种艺术文化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学术社团活动普及校园艺术精神。如举办与艺术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朗诵、歌咏、绘画、艺术节、摄影及书法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行为模式、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升华。

再次,深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要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角度出发。整合传统大学艺术教育活动,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调查、梳理、分析现有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评估活动效果,“砍掉”娱乐性过高、审美价值不高的活动,将有限的活动资源整合到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活动中来,提升活动效果,打造精品,树立“招牌”,以“招牌”吸引人,以精品教育人,从而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品位与效果。

5.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实践

要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利用理论来指导行为实践的,基于教学理论的整体性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提高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紧随时代步伐,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组织大学生实践、参观、调研、讨论、听讲座报告、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举办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活动,利用符合时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形象美的实践活动,切实使审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将内心美的感悟外化为美的行动。

其次,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发挥体验教学的作用,也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体验审美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亲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手工创作、自编自演节目等,在这些实践中去体会,以此加深对审美的认知、引导美的情感、行为。通过“想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认识和思想情感,借助角色饰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自身参与、体会真实情景中的人物心理、酸甜苦辣,借此建构高尚的审美人格。

值得肯定的是,把艺术审美逐步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上,并且把思想政治这一教育理念全部地融入,贯穿和深入到艺术审美的各个细枝末节中去,从而促进我们实现艺术审美以及思想的政治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这必将是今后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彭巧胤张科.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

[3]金连钧.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之维[J].江苏高教,2010(5).

[4]张敏.新媒体条件下以美育手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16).

[5]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14).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人教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价值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以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文学教育,也就是说,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文化技能教育。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能发现,审美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已越来越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文中发表一些陋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其原因为:

1、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不再是仅仅需要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标准已从智商、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考虑了,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娃娃”的养成教育抓起。在这一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了。

2、学生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在熏陶中逐渐净化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其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协调一致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已呈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理解透,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拓展,没有突出文本的时代感。在教学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其原因如下:1、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误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的实际作用,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在教学时,并没有切实结合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切实的好处。2、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意念全盘贯输给学生,而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文本中的审美思想教育,掩盖了文本阅读的审美客观目标。3、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的,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笔者在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1、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美是要通过自己去亲身感受,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实践中体验美的教育。学生只在乐在其中,才能去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在感受时,才能培养自己美德的形成,以达到发展美学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表演――体验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本理念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审美观点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为三:想象、表演以及体验。但是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而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自己的审美观,从而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在教学诗歌《悯农》时,通过网络下载农民在田地里劳动的场景,同时在穿插烈日、汗水等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然后再播放《悯农》的朗诵。最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闭目遐思,在遐思中去体验农民们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所以,在学生全方位体验中,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主旨所在,更体验到诗歌美、画面美、情感美。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的认知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层次与质量。

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所以,教师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对象之一。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则无法组织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素质应从三个方面去进行。1)、观念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2)、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教师如果教学时不能在语言上以辞激情,学生就会因为教师语言的枯燥无味性而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说起了。3、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是要注意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其次是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要把审美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人翁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美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语文学刊.2013(04)

[2]聂秀芳,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35)

[3]贾利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4)

[4]夏群录.言形情境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浅探[J].陕西教育.1998(04)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6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对策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固有的特征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性。语文教学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其从心灵深处感受外界环境的美,发展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就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审美教育问题作出相关分析,同时提出解决对策及发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刻板化、分数化的缺陷,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基础教育素质的重视不够,往往只注重分数,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状态。初中生是培养审美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引领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往往对审美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那只是课程之外的一种事情,在实际课堂教学时不能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讲学中。由于教师不突出审美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审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导致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师生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不够,使得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审美教育的体现,忽视了初中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审美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教材的应用,教师的审美能力应该随之提高,这样才能完整的贯彻新教材审美教育的功能。语文教师本身对审美教育缺乏明晰的认识,使得审美教育过程中单纯突出“美”的一面,而对美学范畴内的其他美学内容如“丑陋”“荒诞”等内容一带而过。这样就让学生形成美学即是“美”的错误观念,忽略了事物的两面性、互动性、变化性。这样的偏面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缺乏自主性美学判断。

3.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计划性

美学教育也是一种系统性教育科学,要想提高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就需要在日常课程讲解中循序渐进的贯彻美学方法论及欣赏论。教师在备课时应针对美学教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当堂课应达到的美学教育目标,让学生在文章学习结束时能够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而不单单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采用“随机性”“启发式”审美教育方式,在文章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处于一种盲目式、自发状态。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扩散审美教育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目标、审美教育方法不完善,往往在课程结束时出现茫然无措、不知所云等现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提高师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审美教育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当中,让学生在领会作者意图的同时,还能够透过文字之外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的教育在升学压力之下,一般被认为对升学无益的东西如审美教育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语文教师本身也对审美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即便有心进行审美教育也不知如何贯彻进课堂教学中。而事实证明,对初中生施行审美教育可以最大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审美观,对于日后步入社会从事各行各业都有好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余多注重审美教育类问题的探讨,多阅读审美教育的相关书籍,多借鉴优秀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自觉的应用审美教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能够自主配合教师进行审美能力的训练。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够使美育的目标得到良好的贯彻,真正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从初中生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标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语言走向成熟的定型阶段,而且目前中学生语言里又存在着很多弊病,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语文教学对初中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迫在眉睫。我们要引导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说正确、文明的话,而且要说新鲜、有生气的话,这是实现语言美的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语言特点及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目标的确定。因为中学语文课本是纠正语言弊病、培养学生语言美能力的最好教材。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讲解课文制定审美教育目标。如初中语文中的《藤野先生》,语言含蓄;《有的人》语言参差错落,寓于节奏;《回忆我的母亲》语言朴素;《多收了三五斗》人物对话语言简洁传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在浩繁的美的世界里,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的特点,那就是“意真语新”。这就是作为中学生实现语言美的努力目标和基本要求。然后再根据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及美学特征进行审美教育目标的选择,让学生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其中,感受作者写作意境带来的美学。

3.注重课文细节的美学讲解

美学不是空洞无物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物”。要想提高学生对美育的兴趣,增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美学内涵的能力,在课文讲解时教师应该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美学内涵的探索。如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讲解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审美注意”这一概念。审美注意开始朝向眼前那一架盛开的紫藤萝花,审美注意促使作家发现这一客体,并使客体的审美特征得以充分显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感知到作者心中的美感,如它的色彩是“深深浅浅的紫”,它的光度是“辉煌的”“泛着点点银光”,并且“最淡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它的形体“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像一条“紫色的大条幅”。作者还感觉到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中的动态形貌。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审美情感萌发时所享受到的极大的自由和欣喜,作家此时的心灵摆脱了长时期以来由个人病痛和社会动乱所造成的忧愁和恐惧,心灵获得了充分的轻松,这其实是美学的最高境界。

三、小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必要的举措,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学教育可以帮助人进行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而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则担负着重要的现代化教育责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美学教育,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思宝宏.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1(10):64-67.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7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1.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意义

审美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情感的抒发提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压力,释放自我,缓解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审美素质的培养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对象。所以,审美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技术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美育和体育教学,在塑造学生个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

2.体育教学对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作用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锻炼和塑造。体育教师要加强对美学规律的认识,提升体育学习发展学生审美素质的针对性,使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审美的技巧。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区别,审美能力更偏向于感性的体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运动技术的不固定性和瞬时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需要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得以把握。

二、体育教学中美的存在形式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器材、运动服饰、运动技术旋律等各个领域,都在展现一定的美学元素,运动员的形体美、力量美、速度美等,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所具有的美育功能是明显的,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两者相互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健壮的体魄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反过来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美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把握审美素质培养的规律。

体育运动中包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这既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也实现了体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运动美是体育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人体运动艺术的展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体能力。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通过运动美来获得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精神风貌。

三、体育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语言美和动作示范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进行动作讲解的是语言、动作示范时是形体。审美能力是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各种行为的必备素质。体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形态的行为意识,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同样需要体育审美能力的发展。体育审美能力也是通过体育美学知识表现出来的。体育美学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需要教师系统地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实践体育美、展现体育美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发的体育美学素质。基本的实施方法是:教师要充分地对体育教学中的美学因素进行挖掘,全面提升教师语言美和动作美的能力,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艺术美和场地设施的布置美等等。

2.强化学生身体美的意识

通过体育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体美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坐、立、行、卧的过程中,保持恰当的身体姿势,从而防止身体脊柱发生弯曲变形等现象,保证人体的各个部分能够匀称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壮的体格。美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帮助学生激活自身的创造能力,高度发达的美学敏感度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运动要克服自身的很多极限,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根据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实践活动是表现健美体魄和美的运动形式的一种能动性,学生只有根据美的规律来作出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才会获得体育学习和精神发展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3.鼓励学生体验运动美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美育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潜能,全面调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意识。美育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各个方面,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系统性。美育的全面性既是美育发展的规律性,也是学生不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发展性。审美素质在提高学生个性审美发展时,内含着对个体心理素质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表现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身体美、协作美。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和优良的意志品质。

4.重视教学艺术美的使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通过有效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大部分女生都喜欢到树荫下面上课,这主要是因为怕皮肤被太阳晒黑的原因造成的。另外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在进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来提升教学情境的目的性,来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借助于听觉和视觉的表象,以身体练习的方式来塑造学生的身体美。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艺术地再现各种体育动作的美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引领学生创造运动美、表现运动美的主观因素之一。在教师艺术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5.发展学生欣赏体育运动美的能力

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地欣赏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对观众来讲这种身体创造的美,是吸引参与到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向学生展示各种运动美,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来有效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并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体育技术展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身体美、力量美、运动美,教师要充分和全面运用体育教学中的美的展现,引导学生向往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中美育既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贯穿于体育技术教学,既能够帮助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体育技术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表现,是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秦秀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9).

[2]林国柱.新课改下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成功(教育),2008(1).

[3]马勇志,沈霞,张成明.浅议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

[4]刘智方.浅谈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培养.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0).

[5]刘振江.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的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8

【关键词】审美意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教师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引导性

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包括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具体问题。

1.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方针中,审美意识同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发挥着各自的教学功能,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正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实施阶段。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在整体教育链中承前启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审美形态的认识与美感的表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影响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的设计艺术教师正努力地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优化自身的审美教育结构与水平,以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来提高和探索新的设计艺术教学的实施途径与发展方向。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模式,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各个设计艺术教育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都体现了学科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设计艺术教育方式。然而,设计艺术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意识就要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播功能与更新,现已经进入了阶段性和急切性的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首要研究问题。

2.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具体问题

是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人才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各个学科领域中。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教育与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在繁华的社会景象背后,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视觉传达信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养成,是当今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审美意识问题。

(二)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专家和学者就曾对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做过深远的理论阐述。柏拉图是最早对审美意识做过理论性探究的学者,他清晰地描述过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所谈及的净化说就是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审美教育要适当地满足人的视觉与愉悦感,而人的本能、情感是人性中所固有的部分。审美教育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诉求,审美意识则是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完善。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意识在教育中作用的著作。著作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并将审美意识与教育直接关联在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责和教育目的。

(三)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重在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审美意识以及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全部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与学生的审美诉求问题是设计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的课题。经过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比照,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艺术教学的方向。教师是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先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审美意识改变审美观念的思想源泉。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过程,则是提升设计艺术教学水平的快速路径,更是教学效果的先行条件。这取决于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作用,也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质量的保证。所以把握和调节好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审美观念的提升过程,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表达处于最佳状态,是每位设计艺术教师都应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

2.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多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二是狭义的“美感”,意指审美感受,即是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是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因此,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们互为促进又互为补充地存在着和发展着。

3.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教师是传播社会意识中的一员。教师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即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者,又是审美意识的接受者。那么,教师将审美意识传播给学生,学生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知识取决于被传播学生去探求,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取决于教师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因此,审美意识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时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表达能力,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思维创意中和审美表达里;所以,教师的审美意识不只是孤立存在的审美意识,而是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诉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意义

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建立健全设计艺术教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实践中对设计艺术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与应用性,为新时代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创新思维、拓展新途径。这是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超越过程,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诉求。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价值

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和建构设计艺术教学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制定出可提供理论的支撑,并为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快速发展途径,包括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与核心、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与模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教师审美意识的引导性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的感受,教师应将正确性、指导性、完善性的教学理念都要融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从而实现最佳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高水平和审美意识健康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将以解决审美观念和审美造型表达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教师的审美意识参与学生审美直觉的实践探索活动,注重教师审美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性和融合性关系研究。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对教与学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创新。然而,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的教学形式,从而出现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互动模式。

2.基本思路与方法

结合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教学改革,对设计艺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审美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整理旧有的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结合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在重新审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同时找出设计艺术教育对教师审美意识的更高要求和当下任务。此外,还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水平来提升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结合国内外教育与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情况、态势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结合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背景,提出解决审美问题的关键;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高来满足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造型与审美能力的诉求,在新时代环境下,提高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地审美造型能力与表达力的基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采取研究比对法、实践研究法等手段。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进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找出影响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的修养,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设计创意水平。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多年来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探索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的审美理念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的新思路,重点集中讨论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及指导性的方案,从而研究和分析完成审美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3.重点与核心

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其中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使学生在审美理论学习和审美造型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造型表达的种种差距。并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审美形态的观察与造型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审美形态的表达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创新思考,从而得到对审美形态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盲目转向主动地学习。当今教师的审美意识的认识视野较有局限性,因此,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可以起到完善和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4.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

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创意思维里,并参与在设计艺术思维中并融合于创意表达的行为中,是当今设计创意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设计艺术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审美意识的实践过程,它重点体现了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引导性作用。因为,教师的审美意识作用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设计审美观念、抽象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的造型能力和表达力。教师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所得出的大量研究论据和理论观点,通过周密的推理和论证,在反复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指导性体系下,去验证每一个研究结论的方向性正确性,并发挥着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性的意义。

结语

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既能指导参与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学生,又能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填补不足,还能提升设计艺术效果的高质量的审美标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也是人一生的审美教育与学习的航船起锚的美好基地。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至关重要途径。教师是审美意识与观念培养的主导者,设计艺术人才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中将审美意识带入到广阔的社会活动与视觉空间中,社会意识环境又反过来推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才是解决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教师审美能力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导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a002)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郁士宽.现代应用美学基础[m].济南: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9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价值措施

“美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有了这种机能,人就能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单纯的自然存在,走向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①审美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教育最具吸引人的趣味性,最具贴近心灵深处的感性。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学习鉴赏自然和生活美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早在1908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就提出了美育问题,多么有远见。他后来著文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教育”,并规划过一幅实施全民美育的蓝图,它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审美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艺术活动中,大学生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这时,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而这正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的迸发和释放提供了最佳时机。同时,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减轻左半脑的负担,刺激右半脑的发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②二是通过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全面思维能力,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的高素质思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实现对思维的解放,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易于启发自觉性,所以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活动又是通过审美感性通向德育理性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美育辅助了德育的实施,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起了催化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③可见,美育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可以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是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身心的协调发展,使大学生变得聪明、文明和高雅,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作为审美的工具,使大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加强修养、锤塑灵魂;电影、电视最富群众性,是群众中影响最大的宣传工具、教育工具,它起着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认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情操、举止、行为、人格和道德,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综合物——一个无意识思维原始的、无理性方面与有意识思维逻辑的、有理性认知的综合体”。④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是否会有创造行为,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动力系统,而这一动力系统是由情感、需要、兴趣、动机等精神力量类的非理性因素提供的。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带来教育上的积极效果,是因为审美是诉诸人的情感、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领域的,能够激活传统教育中学生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资源——非理性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舒展和机敏的良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就是解放大学生情感的过程,解放无意识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的过程,从而减轻对深层次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同时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带来积极的教育,而且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非理性因素被激活,事实上也就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艺术又好像处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求,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⑤可见,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教育通过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考试与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与体育等素质类公共课有较大区别,选修艺术课程学生的数量、师生及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也与其他公共课有较大不同。目前笔者所在的省一些普通高校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与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为学习了艺术,自然接受了美育,这是片面的看法。现在的高校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系统开设美学课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改革。

转贴于

目前河南省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现状是:1.课程设置: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有的学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2.教学内容:高校审美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是从艺术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3.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力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的教学队伍相比。4.第二课堂:这是审美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校比较重视的方面,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比较单一。5.投入:大多高校处于弱势,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6.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审美素质教育与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素质,美育与人文素质培养、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紧密结合,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审美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普通高校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审美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高校的审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

2.以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审美教育课程改革,是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普通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审美课程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普通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普通高校师资水平

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审美实践于一体的双面材料,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审美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正确的审美观,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为重要。

注释:

①蒋孔阳.美学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②许国禄.中国高等教育及其改革[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③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④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审美教育的性质篇10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核心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钢琴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看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钢琴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断得到丰富。所以,钢琴教学已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的钢琴教育提供借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自身情操。

一、钢琴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音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追求精神品质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力度的同时能够传递出一种能够给自身带来幸福美感的精神追求。钢琴,作为音乐生产的一种工具,通过钢琴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音乐。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教学的核心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良好的音乐素养,这种音乐素养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追求美,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因此,钢琴教学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一种课程,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提供,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来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当然,不同的学生对钢琴音乐的体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核心,对提升学生对音乐对美的鉴赏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钢琴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钢琴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基础

进行钢琴演奏,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决定其精彩度的关键内容。掌握正确、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是表现各类钢琴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的前提,是演奏者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的前提。因此,钢琴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开拓自己的思想,突破单纯传授教学知识的限制,重视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美,去感受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能力,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给听众以引发共鸣。

(二)密不可分的钢琴教学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其美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钢琴教学中,始终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的。钢琴教学中对于演奏技巧的训练和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的研究,以及怎样使钢琴教学走出从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从而充分展现其中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意义重大。

(三)钢琴审美教育中的特性

演奏被称之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情感审美是支撑演奏引发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演奏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上的美学感受,包括声音美和情感美两方面,在情感审美的钢琴课堂中,声音的审美和表达出演奏艺术的核心同样重要。演奏艺术是生活美的反映,需要让演奏者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使之得到美化和升华。

学习钢琴演奏的一项重要体验即为审美的愉悦体验。要想使师生的身心愉悦的体验贯穿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将学生的演奏积极性及审美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我表现的兴奋感,给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生活美可以通过演奏艺术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住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将学生美的心灵感受激发出来,将自己的爱憎情感用琴声去表达,进而感染听众。

三、钢琴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有效培养敏锐听觉感知能力

钢琴学习者能准确地审美认知正确规范的演奏声音,对演奏方法和钢琴发声基本原理的正确科学理解,以及能辨别、纠正不规范的发声的意识等就是好的声音概念。教师在教学生时要从手指触键点、演奏姿势等方面来教授学生懂得钢琴发音原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以及规范技巧。学生要想使得演奏具有美感,艺术感染力强,震撼心灵。对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的培养从一开始便要重视,建立良好的音色概念,审美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在演奏时,要结合作品倾注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与琴声相融。

(二)培养兴趣,让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为个体差异,学生在手指条件、演奏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各个学生,在对其自身特点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教学时对钢琴技术发展的逻辑性、钢琴教材的多样性、音乐风格的全面性有整体上的把握,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选择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样性、民族性也要注重。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同时,要准确诊释钢琴佳作,创造出一个钢琴技术、理论和完成作品完美结合的美妙境界,从而使音乐教与学成为享受美的过程。

(三)加强音乐审美中的素质教育

钢琴教学中审美的桥梁是音乐美育。首先,音乐美育能积极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为人师表,在进行钢琴审美教育时,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极高,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建设。在审美教育中,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的丰富的情感,获得情操的陶冶。在加强音乐美育中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促进钢琴教育审美教育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钢琴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时,要充分把握钢琴教学的规律,始终发挥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以提高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为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危圣霞.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