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病的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08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1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肝功能;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9(a)-0105-03

effectanalysisofantivirustreatinghepatitisBrelatedchronic-and-acuteliverfailure

XUFeiJianGman-leiZenGJing-keHUJiang-lingLianGBin

DepartmentofLiverDisease,theFifthpeople′sHospitalofGanzhouCityinJiangxiprovince,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antivirustreatinghepatitisBrelatedchronic-and-acuteliverfailure.methods92patientwithhepatitisBrelatedchronic-and-acuteliverfailu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may2011tonovember2013wereselected,and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observationgroup,with46patient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theregulartreatmentofhepatitisBrelatedchronic-and-acuteliverfailure,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treatedwiththeantiviraltherapyoflamivudine.Changesofindicesofliverfunc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observed,andimprovementrateandsurvivalratebetwee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reatment,levelsofalb,ptawasincreased,andlevelsoftBiL,aStwasdecreasedandtheimprovingdegreeoftheabove-mentionedindice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bet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and-acuteliverfailure;antivirus;Liverfunction;Survivalrate

临床上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中乙型肝炎是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应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十分必要[1],其中肝移植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治疗措施,然而因肝脏资源严重缺乏,医疗费用高,在临床上推广难度大。长期的临床实践治疗发现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积极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本研究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5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35~68岁,平均(47.2±8.8)岁;观察组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33~69岁,平均(47.6±9.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指标、病毒复制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输白蛋白和血浆、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内科综合处理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抗病毒治疗,剂量为100mg/次,1次/d,疗程24周。

1.3观察指标

①肝功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②好转率和存活率: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缓解、肝功能指标改善、pta>40%则为好转,反之为无效,并观察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存活率[3]。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alb、pta水平升高,tBiL、aSt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于对照组(p

2.2两组好转率、存活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好转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4.3%、60.9%,高于对照组的39.1%、37.0%(p

表2两组好转率、存活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受损严重,表现为alb、pta水平下降、tBiL、aSt水平升高等生化指标的改变[4],由于临床缺乏特效治疗手段、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受到了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也加强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方面的研究[5]。

研究发现,抗病毒药物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其中拉米夫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其能够影响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抑制病毒Dna的复制,降低病毒量而减轻肝细胞损伤,缓解肝脏炎症[7],进而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改善,促进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好转、提高存活率。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可能与乙肝病毒不断复制而诱发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有关[8],伴随着HBV的持续复制,从而引起剧烈的细胞免疫反应。拉米夫定能影响HBV的复制、抑制HBV有关抗原肽的表达,进而缓解免疫应答反应、保护肝细胞、促进患者的预后[9]。另外,拉米夫定应用方便、起效快且安全可靠,在临床各种肝衰竭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肝功能各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好转率、存活率分别为54.3%、60.9%,对照组仅为39.1%和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常规内科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刘涛,辛艳春.HBV免疫反应自发再激活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6):556-558.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3]刘慧敏,王宪波,曾辉,等.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生存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21-24.

[4]张耿林,高志良.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1(1):5-8.

[5]HuangK,HuJH,wangHF,etal.SurvivalandprognosticfactorsinhepatitisBvirus-related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J].worldJGastroenterol,2011,17(29):3448-3452.

[6]姜立胜,李用国,陈姝,等.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2):110-113.

[7]王香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3):297-298.

[8]肖灿辉,梁赢,黄飞飞,等.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乙肝患者iL-32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2):87-89.

[9]斯崇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2):100-102.

[10]尹胜平,郭堑,蒋茵,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82-183.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2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为肺心病,是指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者胸廓的慢性病变而引发肺血管的阻力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可能会发生右心功能不全、右心衰的一种心脏病。肺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和多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其主要病因,占总病因的80~90%,而动脉高压时其重要的病理改变。在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血管活性因子失衡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环节[1]。肺心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2]。肺心病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而且临床病情较为严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有可能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增加病死率。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134例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为41~74岁,平均年龄为56.1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以及全身疾病患者。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都为67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年龄为53.6岁,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为9~17年,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为22例,Ⅲ级为31例,Ⅳ为14例。治疗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为52.9岁,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为8~17年,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为21例,Ⅲ级为30例,Ⅳ为16例。两组患者在个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止咳化痰、抗感染、利尿、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此外,使用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以及10mg的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泵入,连续使用三天,然后改用20mg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以及50ml的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泵入,连续使用七天。对于治疗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在腹壁皮下注射4000iU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使用5~7d[3]。

1.3评价指标

①显效: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紫绀等体征消失或者明显的减轻,尿量增多,心功能改善达到Ⅱ级以上。②有效: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好转,双下肢水肿、紫绀等体征有所减轻,尿量有所增多,心功能改善达到Ⅲ级以上。③无效:治疗之后以上指标均无好转,甚至加重[4]。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使用SaS6.13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5.1%,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有效率。具体见表1。此外,治疗后治疗组的肺动脉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其Sao2、paCo2、pao2、肺动脉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的优于观察组。

3结论

在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患病率大约为048%,病死率大约为15%。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以及有心衰竭是其疾病的病理。机体的长期缺氧、继发红细胞的增多以及血液粘稠度的上升致使高粘、高聚、高凝状态血液以及微血栓的产生,致使肺动脉升高以及心衰的加重。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缺氧、酸中毒以及感染等原因,使内皮细胞受到损失,从而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引发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又会生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裂解从而形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同时肝细胞受到炎症白细胞介素的刺激而合成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以及肺内的小血栓会导致肺动脉压的进一步的升高,导致肺心病的恶化[5]。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处于一种高危状态,由于血气混乱、气道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被当成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中等危险因素[6]。此外,慢性肺心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1/3~1/2患者会发生进行性体质量下降,肌肉组织减少导致呼吸肌萎缩,最后引发呼吸功能不全[7]。

低分子素钙能够使支气管痉挛得到解除,微循环得到疏通并减轻分泌物的阻塞[8]。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肝素能够是内分泌释放得到抑制。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因子Xa活血,而且药效学的研究也表明在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以及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相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抑制患者体内外的血栓以及动脉和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在进行抗栓时候,基本不会引起出血,同时能够起到抗炎、抗过敏以及促进肾脏排钠储钾和利尿的作用,是心脏前负荷得到减轻,从而使泵功能得到改善。

本研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67例肺心病加重期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相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5.1%,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肺动脉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治疗组患者的Sao2、paCo2、pao2、肺动脉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的优于观察组患者,这一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的降低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纤溶功能得到提高,血液高凝状态得到纠正,抑制血栓的形成,使肺动脉高压得到缓解,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较高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peledn,BendayanD,ShitritD,etalperipheralendothelialdysfunctioninpatientswith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Respirmed,2008,102(12):17911796.

[2]陈永新,吕林前列地尔联合川芎嗪治疗高原地区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观察.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1):910.

[3]王丽梅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大家健康,2011,5(6):57.

[4]霍凤芝硝普钠微量泵入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观察.临床急诊杂志,2007,8(1):2930.

[5]李维前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8082.

[6]杨敬平,李焕章,戚好文,等氧疗联合吸入一氧化氮对肺心功能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0,17(2):186.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3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低分子肝素钙;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0-0050-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俗称肺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40岁以上人群多见,本病急性加重期可因血气紊乱、气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而威胁患者生命[1]。由于肺心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情严重性远超过预期,故有关本病治疗方面的探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2012-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60例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1980年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标准;(2)发病在72h内。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伴有出血或出血倾向,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71岁,平均(65.5±4.7)岁;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病程8~19年,平均(12.0±7.6)年;按照nYii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1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70岁,平均(66.1±5.4)岁;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病程9~18年,平均(11.0±7.9)年;按照nYii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9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改善心肺功能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滴马来酸桂哌齐特(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25)320mg,1次/d,溶媒为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合肥兆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6)5000iU,1次/d。疗程10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持续监测心率、呼吸频率、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及临床体征(包括发绀、双下肢水肿等)变化。疗效评定按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判断:(1)显效: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双下肢水肿、发绀等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尿量明显增多,心功能显著改善。(2)有效: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较前减轻,双下肢水肿、紫绀等体征较前好转,尿量较前增加,心功能有部分改善。(3)无效:经治疗后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双下肢水肿、发绀等体征均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p

3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在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引发肺血管阻力增高,进而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后期可逐渐进展为右心功能不全、右心衰等[2]。由于机体长期缺氧,且继发有红细胞增多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可使血液处在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微血栓发生几率增加,继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及心脏衰竭程度[3]。目前认为,处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其内皮细胞可因机体缺氧、酸中毒及继发感染等因素影响下受损,刺激组织因子释放继而激活凝血机制。凝血反应的出现可造成凝血酶的释放,纤维蛋白在后者作用下裂解为纤维蛋白原,促进微血栓形成;而干细胞在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刺激下可加快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肺内压因血液高凝状态及肺微血栓的存在而持续升高,加重肺心病进程[4]。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由于和伴有血气紊乱、气道感染等并发症,故危险性更高,被普遍认为是诱发静脉血栓栓塞的中等危险因素之一[5]。多数肺心病患者病程进展中伴有营养不良,近半数患者会出现进行性体质量减低,严重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当影响呼吸内外肌正常功能时,可继发呼吸功能不全[6]。

故在肺心病的治疗原则中,纠正高黏血症是关键[7]。本研究中采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与仅常规支持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纤溶功能,纠正血液高凝高黏状态,抑制血栓形成,缓解肺动脉高压,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且治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人立.重新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246-248.

[2]田兆敏,韩毅.慢性肺心病发病机理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1,8(8):118-120.

[3]黄林锋,蔡建生,叶志华,等.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10):1160-1163.

[4]康健.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治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5):266-267.

[5]侯云生,李留,王天轶,等.奥扎格雷钠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36例[J].临床荟萃,2005,20(16):931-932.

[6]张金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体会[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4):333-334.

[7]姚彦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7例综合治疗效果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64-65.

[8]蔡宇星,吴正霞,张春峰,等.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3):433-434.

[9]张振柱,陈永彦.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1,31(5):463-465.

[10]罗黎明,黄飚,陈志和,等.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6例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1):37-39.

[11]吴晓东,江莲,谢伟国.低分子肝素钙雾化吸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69-1270.

[12]马彬,张秋生.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253-3255.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4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5-01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0.9%,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10%~20%演变为慢性乙肝,后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1)。因此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期能够及时清除病毒,对阻止病程的进一步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00年7月~2001年9月用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5例,观察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Dna病毒(HBVDna),转换情况,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本组资料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例急性期乙肝患者为我院住院病人,全部为男性,年龄25~53岁。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标准诊断,急性乙肝初次感染4例,慢性乙肝急性发作1例。治疗前HBsag、HBV-Dna及HBeag均为阳性,5例患者均有腹胀、乏力、纳差及恶心,小便赤黄,大便偶有灰白。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肝剑下及肋下1~2cm处,质地软,脾脏不大,肝区有明显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340~3840U/L,谷草转氨酶(aSt)512~1747.2U/L,总胆红素38.25~101.73umol/L,间接胆红素16.98~24.15umol/L,腹部B超显示有胆囊炎声像图改变,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有脂肪肝的表现。

1.2治疗常规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消炎及利胆,并加用抗乙肝转移因子4m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2结果

治疗1周后5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皮肤及巩膜黄疸开始消退。连续用药20天后,黄疸基本消退,肝脏回缩,肝区叩痛消失,肝功能及胆红素复查在正常范围,腹部B超复查胆囊炎声像图消失;治疗1个月后,3例急性感染者HBsag及HBV-Dna和HBeag转阴,1例慢性乙肝和1例急性期乙肝患者HBeag转换为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HBV―Dna明显下降,分别由治疗前2.33x109拷贝/ml、2.37x107拷贝/ml降至治疗后2.32x104拷贝/ml、1.64x104拷贝/ml。HBeag转阴率达100%(5/5),HBV―Dna转阴率达60%(3/5),HBsag转阴率60%(3/5)。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均无特殊不良反应。疗程3个月和随访6个月~1年,观察其临床症状和HBV―Dna转阴后均稳定。

3讨论

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国内外学者公认用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定为首先药,但是在转氨酶和黄疸指素明显增高的急性期时,上述两种药物均属禁用。而抗乙肝转移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剂对慢性乙肝抗病毒作用一直还未得到肯定,我们在急性期乙型肝炎患者选择抗乙肝转移因子抗病毒治疗显示有效,提示抗乙肝转移因子对治疗急性期乙肝HBVm和HBV―Dna转阴有明显疗效。且价格相对便宜,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探索,以达到早期清楚病毒,防止病程向慢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5

广州番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12年6月—2014年3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护肝退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L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异甘草酸镁;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b)-0009-02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功能疾病,属急性肝炎临床分型之一,判断标准通常为有无黄疸表现[1]。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因较为复杂,且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所以治疗难度较大,临床治疗中,通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调节免疫,提高抗炎作用。该院就2012年6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收并治疗的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9.2±4.3)岁,84例患者中,有41例为甲型肝炎,26例为戊型肝炎,9例为甲型、戊型混合感染,8例为重叠感染,患者均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检查后确诊。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类型及其他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护肝退黄综合治疗,使用药物包括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类及能量合剂,5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剂量为20~50mL/次,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加减,与5%葡萄糖混合静滴,1次/d。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并观察两组患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情况。

1.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不良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患者不良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明显恢复,病原体部分清楚;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出现加重情况。

1.5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3.81%,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aLt、aSt、tBL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对照组共出现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主要为轻微水肿及过敏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病症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研究显示[3],黄疸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充血、肿胀、坏死,从而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障碍,胆汁淤积,胆栓形成;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肝微循环障碍,加剧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黄疸进行性加临床治疗缺乏特效疗法,病情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中,对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通常采用护肝退黄综合治疗方法,但相关资料显示,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且对于肝功能调节作用不明显,复方甘草酸苷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和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文献报道还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的作用[4]。美能可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使得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受到抑制,从而起到抑制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膜、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减轻肝脏的损害、提高肝细胞对化学损害的抵抗力、促进胆红素代谢等作用[5]。相关研究表明,已知的甘草酸有2个差向异构体,即a-甘草酸和B-甘草酸,B-甘草酸对补体经典途径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而对旁路途径无抑制作用,故复方甘草酸苷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从而直接发挥抗炎作用[6]。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L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综上所述,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可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1]冯建德.苦参碱联合异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191.

[2]顾生旺,刘欢,蒋兆荣,等.大剂量异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泼尼松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1例[J].肝脏,2014(2):165-166.

[3]孙经利,张龙跃.异异甘草酸镁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388.

[4]曾珺,郑丹,王萍,等.利巴韦林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2):110-112.

[5]陈曙红,邵剑锋,何灿明,等.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9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86-1687.

[6]赵宇.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附46例报告)[J].临床医学,2011,31(6):50-51.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6

通讯作者:魏青杰

【摘要】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急性药物性肝病的效果。方法将130例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胺治疗,治疗组在应用甘草酸二胺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水飞蓟宾治疗,疗程均为30d,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9%,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急性药物性肝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药物性肝病

急性药物性肝病(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急性药物性肝病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所谓“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中可占20%以上[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飞蓟宾治疗DiLi,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0年8月内科住院患者,共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胆疾病协作会提出的急性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2]。

1.1.1临床表现62例(48%)患者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在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46例(35%)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33例(25%)表现为黄疸;30例(23%)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3例(2%)表现为肝性脑病。

1.1.2急性药物性肝病分型本研究中肝细胞型98例,胆汁淤积型18例,混合型14例,符合重型肝损伤者5例,以肝细胞型最多。

1.1.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程度(1)轻度异常:aLt、aSt≤3倍于正常上限和(或)血清总胆红素(tBiL)<2倍于正常上限,共40例(31%);(2)中度异常:aLt、aSt>正常上限3倍和(或)tBiL≥2~5倍于正常上限,共64例(49%);(3)重度异常:aLt、aSt>正常上限3倍和(或)tBiL≥5倍于正常上限或符合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者,共26例(20%)。

1.1.4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归类分析抗结核药110例(85%),肿瘤化疗药10例(8%),中草药8例(6%),其他药物2例(2%),结核病科是本院重点科室,所以本组抗结核药致急性药物性肝病较多。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4例,应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66例,在应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8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水飞蓟宾(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40mg,3次/d,口服,疗程均为30d。治疗过程中均进行健康宣教、戒酒、饮食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依据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

1.3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均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以全距(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详见表2。

表22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药物性肝病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其中胆汁淤积型者病程较长,可超过1年[3]。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损害复杂多样,大多数药物性肝病不可预测,其发生机制可分为代谢特异体质和过敏特异体质两类[1]。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各文献报道差别很大,可能与疾病的时间变迁及地理分布有关,也可能与用药习惯有关。在我国,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比例远远大于西方国家,有文献报道,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药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三位原因[4]。

治疗药物性肝病最主要的措施仍是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和可疑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并严密观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时发现肝衰竭征象[1]。还原型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广泛存在于机体各器官,在维持细胞生物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并能与有毒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结合起到解毒作用,具有补充内源性谷胱甘肽不足、清除自由基、促进胆酸代谢、保护肝脏的合成与解毒功能等药理作用[5],从而达到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目的。水飞蓟宾是从菊科药用植物水飞蓟种子中提取而来,能够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的酶系统,清除肝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近年研究证实,水飞蓟宾还具有调节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可阻止或减轻脂肪在肝内的沉积和浸润作用。本文结果显示,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飞蓟宾治疗药物性肝病,治疗组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改善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酌情选用。

参考文献

[1]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53-357.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65-767.

[3]nnthwaniRa,Kaplowitzn.Drughepatotoxicity.ClinLiverDis,2006,10(2):207-217.

[4]马博,刘思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79例临床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3):246-248.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7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或因患者特殊体质对药物发生超敏反应或耐受而导致耐受性降低所引起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炎,轻者可在停药后自愈,重者可危及患者性命,据统计DiLi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2]。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目前公认治疗效果较好的几种恶性疾病之一,联合化疗可使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但化疗药物种类及剂量的改变,特别是联合强烈化疗使肝损伤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升高[3-4]。一旦发生肝损伤可影响化疗方案的执行而削弱疗效,同时严重的肝损伤可演变为肝衰竭而危及患儿性命[5]。目前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肝损害的临床分析多以单因素分析为主,但药物性肝损害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肝损害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减少各因素见的相互作用常采用多因素分析,本文开展相关研究旨在明确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独立性影响因素,为该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3例,女性72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16±3.02)岁,根据患儿是否出现肝损害将其分为两组,无肝损害的患儿为对照组175例,DiLi患儿为观察组共31例。共纳入标准:(1)患儿均经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及骨髓细胞染色形态学分析确诊为急性白血病;(2)年龄在15岁及以下;(3)患儿在化疗前肝功能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正常;(4)观察组患儿符合《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治疗专家共识》中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5)临床资料齐全;(6)患儿家属已获知情同意;(7)均参照CCLG-aLL2008方案对患儿进行治疗。排除标准:(1)治疗前肝功能不全的患儿;(2)合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儿;(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儿;(4)合并自身免疫的患儿。

1.2方法

(1)资料收集:对发生DiLi病例数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整理,采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指数、药物过敏史、感染、输血、护肝药物的使用等;(2)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型:参照文献[6]将肝损害分为3种类型:①肝细胞损伤型:aLt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正常值0~40U/L)或R≥5;②胆汁淤积型:aLp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正常值40~160U/L)或R≥5;③混合型:aLt及aLp均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且R在2~5之间(R为aLt或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比值);(3)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①停用肝损害的可疑药物或调整给药方案;②要求患儿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同时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以促进药物的排泄;③对于出现胆汁淤积型肝损害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保肝退黄药物,如:肌苷、门冬氨酸钾镁、硫普罗宁等;④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主要通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热量平衡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同时注意控制出血、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预防继发性感染;(4)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aLt、aLp等肝功能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好转aLt、aLp等肝功能实验室指标明显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实验室指标下降不明显或继续上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均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一般情况

本次临床分析共纳入合格患儿206例,其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31例,发生率为15.05%。患儿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为:乏力18例,腹痛6例,腹泻12例,黄疸4例,肝脏增大22例,纳差13例。根据药物性肝损害分型:肝细胞型15例,胆汁淤积型6例,混合型10例。在停用肝损害药物,并进行降酶、保肝、退黄等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

2.2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与Bmi指数、药物过敏、心血管疾病、感染、输血及护肝药物的使用有关(p<0.05),结果见表1。

2.3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指数、心血管疾病、感染、输血及护肝药物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见表2。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8

目前,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仍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措施,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期尤其是高胆红素血症期,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神威药业)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黄疸形肝炎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并排除重症肝炎患者。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①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有血制品应用史、注射史;②近期内出现持续存在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③查体可见肝脏大,并有压痛,或有肝区叩击痛,或可伴有轻度脾肿大;④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4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3~45岁,平均27.1±10.81岁;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3~41岁,平均26.3±10.04岁,tBiL48.21~208.25μmol/L,平均175.32±61.05μmol/L;aLt61.21~157.20U/L,平均118.65±34.78U/L。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3~45岁,平均28.51±10.01岁,tBiL51.01~203.05μmol/L,平均163.89±60.21μmol/L;aLt61.21~157.20U/L,平均106.33±33.62U/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分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及谷丙转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①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年龄18~65岁的男性或女性;③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西医临床诊断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④病原学诊断符合甲型和(或)乙型和(或)丙型和(或)戊型肝炎病毒诊断标准;⑤tBiL>51.3μmol/L;⑥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⑦血清白蛋白(aLB)≥33g/L;⑧近1周内未使用有明确退黄作用的任何中药或化学药品(如托尼奈酸片、思美泰、熊去氧胆酸等);⑨育龄期妇女必须有有效的避孕措施。

病例排除标准①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代谢等因素所致肝炎;②合并心、肾、肺、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③其他可能妨碍临床试验的严重情况;④肌酐(Cr)>130μmol/L;⑤白细胞计数(wBC)

治疗方法两组给予相同基础治疗及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西药保肝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3.0g+维生素B60.2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还原型谷胱甘肽1.2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开灵注射液(神威药业),其中<18岁患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注射液20ml,≥18岁患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注射液40ml,均2次/日。所有患者以治疗4~6周为1个疗程。

观察项目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tBiL及aLt水平、症状恢复时间(退黄时间、食欲转正常时间及肝脏大小恢复时间)并观察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tBiL及aLt水平完全正常,肝体积恢复正常;②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tBiL及aLt水平完全正常,惟肝体积大于正常;③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BiL及aLt水平降低,肝体积大于正常;④无效:症状无改善,肝体积大于正常,tBiL及aLt水平均无改善甚至升高。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以黄疸消退、食欲转正常时间和肝大、肝功能复常的时间作为比较客观指标(其时间计算均从接受治疗开始到症状消失为止),并分别统计两组病例不同疗程的疗效(疗程是指从接受治疗起到结束治疗止)及治疗4周和6周时的痊愈率。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肝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及aLt水平降低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症状恢复时间两组患者退黄时间、食欲转正常时间及肝脏大小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临床疗效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率及有效率,治疗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少数表现为局部疼痛、皮疹、瘙痒等轻微表现,通过更换输液部位、减慢输液速度等措施,药物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生是由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造成tBiL的升高引起的,西医治疗强调保肝或应用激素抑制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或免疫抑制剂疗法,但其疗效并不确切,甚至对肝脏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侵犯脾胃,郁蒸肝胆所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为胁痛,胆汁瘀阻而逆行血分,外渗肌肤发为黄疸。因此,治疗应以“活血、解毒、化瘀”为三大原则,即“治黄必治血,血行黄亦除”;“治黄需解毒,解毒黄亦除”;“治黄要化痰,痰化黄亦散”。清开灵注射液是由古方安宫牛黄丸改良而来,其主要成分为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胆酸及猪去氧胆酸通过使oddi's括约肌松弛,舒缓总胆管从而起到利胆作用;金银花具有抗炎解毒的功效;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及葡萄糖醛酸等,其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起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同时有抗脂质过氧化以及利胆、保肝的作用,其解毒功能与葡萄糖醛酸有关;栀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护肝,利胆等作用。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9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是现代医学的名称,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以甲型肝炎多见。主要累及肝脏,临床上以腹胀、纳差、恶心、乏力,肝肿大及压痛,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它包括在祖国医学“黄胆”中的“阳黄”之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见效慢,治疗时间长。我们采用中药治疗9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187例患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见表。

采用简单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4例,男56例,女38例,年龄:1岁至10岁12例,10岁至20岁22例,21岁以上63例;对照组93例,男54例,女39例,年龄:1岁至10岁12例,10岁至20岁20例,21岁以上6l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及肝功能检查等一般资料方面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减,重用大黄,量15~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6~8周,用药过程中使病人保持大便每日2~3次,形状变软或稍稀为度。对照组用西药甘利欣、能量合剂分别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口服肝泰乐、联苯双酯等。用药观察及疗程同治疗组。

1.3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有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下降超过治疗前25%,但不足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好转在25%以下。

1.4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

由表可见,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讨论

2.1病因机理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从口侵入体内,首先困扰脾胃,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纳差,乏力,二便失常等证。若湿热不化,郁结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巩膜、肌肤而出现黄疸。肝属木,性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势必使肝气郁闭,肝郁则气滞血瘀,血脉盈积而导致肝肿大之早期积。由此可见,急性传染黄疸型肝炎按中医理论分析,病因是湿热,病理基础在脾胃,即土壅胃家实,而治则以通为宜。

急性肝病的治疗篇10

笔者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3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31例患者均为我院肝病科住院病人,均符合《传染病学》中的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2~70岁,平均35±11.1岁。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或有或无,部分病人有发热、发冷。肝功能损害大部分为轻度,其中1例达到重型肝炎标准。影像学表现:彩超检查大部分患者提示肝超声改变,部分提示有肝肿大或脾肿大。实验室检查:HeV-igm均阳性。

2治疗方法

2.1中医辨证分型施治:①湿热初袭,兼有表证:多见于发病初期,即黄疸前期,治拟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白茅根、茵陈、赤小豆各30g,连翘、藿香各10g,板蓝根15g,白蔻仁6g。②湿热郁结,中焦郁阻:多见于黄疸前期及黄疸期,治拟清热祛湿、调畅枢机,方用茵陈蒿汤合用栀子柏皮汤加减:茵陈、金钱草、蒲公英各30g,赤芍、米仁、川芎各15g,栀子、连翘、茯苓、黄柏各10g,生大黄(后下)5g。加减:呕恶重者加竹茹6g,制半夏10g;胁痛加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0g;若患者身痒明显,肝功能提示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60%,可用赤丹退黄散合用茵陈蒿汤加减:赤芍50g,茵陈30g,连翘、栀子各10g,丹皮12g,大黄(后下)5g。③肝胆湿热,脾胃不和:多见于无黄疸或黄疸轻微、恢复期,治拟清肝和胃、利湿化浊,用茵陈胃苓汤加减:茵陈30g,丹参、茯苓、米仁各15g,猪苓、虎杖、白术、泽泻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2西药治疗:护肝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30ml或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80ml,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2~1.8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结束前适当减量。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退黄药如苦黄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腺苷蛋氨酸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病重者还可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等。

此外,早期卧床休息,床边隔离,以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

3治疗结果

经15~45天,平均32天治疗,31例中30例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0例好转(症状改善,肝功能有改善);1例未愈(症状无改善,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未愈患者发展为重症肝炎转上级医院,后治疗无效而死亡。

4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38岁。干部。2005年8月3日入院。患者近10天来感乏力、厌油,时有恶心感,尿黄,无发热。既往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提示:tBiL78μmol/L,DBiL5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24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23U/L,白蛋白(aLB)40g/L。HeV-igm阳性。B超提示:肝超声改变。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治拟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茵陈蒿汤合赤丹退黄散加减:赤芍50g,茵陈30g,连翘、栀子各10g,丹皮12g,大黄(后下)5g。每日1剂,水煎分服。患者床边隔离,同时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苦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35天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

5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