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04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1

人们感叹,中国的科学作家为什么写不出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和卡尔・萨根(1934-1996)那样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中国的大众科学读物为什么在历年畅销书排行榜上无名?中国大众科学读物的印数为什么那样少,而且书店总把它放在不起眼的地方?

前些年我去巴黎,人们告诉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参观巴黎科学宫(拉维莱特)的人数已经超过卢浮宫,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不亚于对艺术与历史的兴趣。

在巴黎科学宫,我感受到“让科学使人动情”的传播理念,在这里,设计者不是为科学作传,而是为人作传。他们在深厚的人文背景中讲述人类科学智慧产生的过程,讲述科学辅佐人类缔造文明的经历,讲述科学如何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讲述充满人性色彩的科学前沿探索活动,讲述人们关注然而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讲述真实的世界和对未来的思考。设计者着意诠释科学对人类的意义,而不是向公众讲述抽象的自然规律和枯燥的科学道理。科学使世界多姿多彩,然而科学知识本身体系化的内容,远离公众常识,远离公众经验,单调而且乏味。向公众传播科学,如果弄错了对象主体,滔滔不绝讲述科学本身,完全不顾公众的感受,必然事与愿违。在传播科学的时候应该讲人的活动,以情动人。公众首先是关心人,其次才关心自然及自然的道理。因情而入理,理至而情深。这种讲述科学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调侃说“世间最容易的事,莫过于把科学讲得枯燥无味”。我想,如果在深厚的人文背景中讲述科学,视科学为波澜壮阔的人类故事,想把科学讲得枯燥无味,将十分困难。

诠释科学活动的人文涵义,是对科学普及工作者智慧的挑战,它要求人们不仅具备一种知识,还要具备多种知识,要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还要了解人。在深厚的人文背景中传播科学,实际上是与公众分享对人类科学活动深思之后的感悟,是一种人类智慧增值的过程。当我们在读大师们的作品时,可以深切感受这种增值的过程。

传播科学的理性精神

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科学不仅提供人们改变物质世界的智慧,使人类在自然界中拥有尊严,同时能帮助人们在现实中思虑未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由大众文化和市场法则支配的体系,构成这个体系的基础是经验、常识和利益(主要是现实利益)。向这个体系注入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是科学普及工作的终极目标,是科学普及事业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繁荣开始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化石燃料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速度和效率,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财富。经历三个世纪与日俱增的消耗,到今天化石燃料已所剩无几。据学者估计,石油大约还可用40年,天然气大约可用100年,煤大约能用150年。石油是汽车、飞机的动力之源,天然气是现代人主要的热能来源,煤是主要的电力之源(今天,煤产生的电力占世界总发电量的70%)。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支撑现代文明的新技术。

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利益驱使的人类活动,正在不计后果地破坏环境、污染地球。当人们滥用现代技术的时候,地球已经无法自我修复。动物学家早已知道,造成某个物种灭绝最终的原因,总是栖息地的消失。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栖息地具有无限承载能力。人们至今还没有真正明白,地球这颗极为罕见的行星,不允许栖息在这里的人类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传播科学的理性精神,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常识与经验的局限,思索未来,谋划新的生存方式;启迪人们自觉地把未来计入市场经济成本,在更久远的时间尺度上规划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久、和谐地生存;使大众文化对人的思考,拓展为对人类的思考。

科学传播需要清晰的哲学理念

在谈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时候,人们常听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种说法,经常可以见到演绎这一理念的论著。这种乍看似乎在理的比喻,实际上是弄错了责任主体的失当哲学理念。

科学技术是帮助人类理解宇宙、改变物质世界的工具性智慧,本身不具有价值与责任属性。运用科学技术最终出现什么结局、造成什么后果,完全是人的责任。澄清这一哲学概念,有助于人们审慎研究运用科学技术的目的和方法,认真思索人类科学技术活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勉励人们努力提高哲学与人文素养,正确把握运用科学技术的决策智慧。

错误的概念,常常是更多错误的源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一失当的哲学比喻,可能为人类活动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可能为反科学主义提供口实,反科学主义者会说,既然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人类应该选择更加安全的工具,不应该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当人们不当使用科学技术造成恶果时,会用“双刃剑理论”为自己推卸责任,做错了事埋怨科学技术,不反思自己的愚蠢;这个错误的基本理念会像《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一样,衍生出很多定理和推论,会在很多领域损害人类对未来的判断。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科学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科学内涵与鲜明特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解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试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语言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私”性格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实践与认识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3]黄巨臣,朱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8):3-5.

[14]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eB/oL].中国网,2004年9月13日.http://.cn/chinese/zhuanti/tqzggx/658901.htm.

[15]刘凡丰.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0.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科学涵养

一、高中生的科学涵养

对于目前世界各国来讲,其主要的教育目标就是科学涵养,作为小学起步阶段,其课程主要是把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课程。到了初中就是对科学涵养进行升华。对高中生来讲,则主要是对综合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方面、时代民族以及对未来人才方面的发展以及培养的要求。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的教学课程中,由于自然学科具备一定的本质特性,并且这些特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学兴趣进行一定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学兴趣的提高又有极大的裨益。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于科学涵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重要方面,从观念上到对策上都还有待提高。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力和判断力以及能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小树立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其次,有调查显示,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一般的误区是高中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科学涵养主要由一些自然学科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育培养科学涵养

1.培养浓厚兴趣,学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受到空间、教材以及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如果要想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定的提高,必须在校内外树立一定的良好风气,学校可以针对课堂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参观、野外实际考察等具有科技意义的活动,在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中接触社会、感受自然,在师生的学习中营造一个以科技为元素的学习氛围。

2.激发创新思维,勤于思考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突破思维惯性,改善思维方式,锻炼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花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讲一些少年发明创造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创造发明属于每一个肯细观察、勤思考、好动手的普通人,发明创造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一些创造发明非常简单易做,就看你敢不敢去发明而已。只要平时能注意观察一些日常用品的构造、特点,能从日常生活的需要中获得灵感,并大胆创造,从而获得成功。只要你们肯细观察、勤思考、好动手,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发明家。

3.创设活动情境,善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于学习来讲,探究既是主要的学习目标,同样也是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在对于学习活动的亲身经历之后,体验的过程才是对科学方面的学习最为主要的途径。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上,才能被有效地培养出来,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以及动脑思考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是以文本教学的方式给他们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让他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并且逐渐内化,达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的。

对每一个学生来讲,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对他们而言,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形象思维,他们很容易就会被一些离奇的自然现象或是客观事物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奇异现象所吸引,那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仔细地研究,并且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以及方式进行合理地改革,并且将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实际性进行两者间合理的统一,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情趣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探索热情以及参与热情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发。

如,对《熄灭的蜡烛》一文的教学,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要求学生点蜡烛,再试着让学生想“如何把蜡烛熄灭的办法”,而且要符合“最大限度地使蜡烛缓慢熄灭”的要求,这时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最好。这样,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每一次对方法的思考都可以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物理教学人文内涵丰富博大、历史久远,其理论系统的清晰、严谨、良好对称,科学家学习知识、积极探索、执著进取的精神以及勇于突破创新的理念,物理科学的实践应用价值、服务效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呈现出的民主开放性,均显现出其人文内涵精髓。同时,物理学光微粒、波动理论的并存发展,均显现出物理科学的兼容并蓄以及多渠道发展特征。由此证明,物理科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性、范畴的广泛性、方式的实践性、实验的生动性,同数学学科、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性特征,令其基于独特方法促进人文社会的进步与拓展,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工程技术的科学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面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几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开展策略。

一、激励学生树立辩证唯物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激发自身人文内涵优势,注重人文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在认识了解物质核心规律的基础上,良好地改造以及发展自然。物理课程教学之中务必体现出辩证唯物思想。由内容层面来讲,其科学系统自身、各环节内在联系体现出辩证性。物理学由直接生动的物理实验、全面的分析探究获取数据,并利用思维加工探究物理规律,进一步应用实践作出合理检验,呈现出辩证维护思想认识论。探究物理科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哲学在其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核心效用价值。因此,教师实践教学中应持续地探究科学思想源头,明确其同哲学思考的内涵联系,进而令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体现良好的启发性,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意识、探究精神,积极勇敢地开拓进取,实现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参照物理学史对高中生开展爱国教育,介绍物理学家的奋斗史、爱国事迹,取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实现科学发展。

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师应依据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步骤的有效安排,并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研究实验结论。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正确应用可为人类社会造福,相反则会令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基于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能令其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解决矛盾,推进社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三、创建高中物理人文教育环境,应用物理学史优质教学资源

高中物理教学为创建人文教育环境,应令学生科学应用价值化资源,树立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可由心理以及生理层面良好地影响学生,令其受到感染与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积极学习物理知识。人文教育还应进行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教师应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诚地对待学生、诚信地帮助学生,肯定学生主体地位,令其做学习的主人,进而提升自信心、自控力。课堂教学应民主、欢乐,令学生快乐轻松地听讲、实践,活跃学习思维。基于物理学史的宝贵财富,应科学开发应用该类教学资源,例如牛顿微粒说、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等,可令学生明确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开放性、持续发展完善特征,进而真正地热爱物理学习,提升科学学习态度以及人文精神。

四、贴近实际,赋予时代特色

高中人文物理教学应贴近实际,契合学生思维特点与认识特征,激发其积极探索的学习热情。自然界包含较多的物理现象,例如雷声滚滚、彩虹现象等,日常生活之中同样遍布着物理知识的应用。例如,游泳浮力、灯丝发光等。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通过人文教育引导,真正地将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进程中,贴近社会实际,开阔学生思维与视野。教师应选择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研究,掌握物理学原理,夯实学习基础,提升综合学习技能。不应单纯地令学生禁锢于知识城堡内,而应引入开放贴近生活的理念,开展人文教育,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令其获取良好的精神财富,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为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应基于高中物理教学人文内涵,科学开展人文教育,这样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令其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地学习交流,形成严谨治学、认真求实的态度,进而掌握丰富的物理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理念、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所选取的教学案例,都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各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围绕“能力培养”,更好“学习探知”,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习品质的有效形成。但长期以来,学习能力培养发展从属地位,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天性”、能动探究的“潜能”以及自主创新的“动力”。当前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并提出了具体而确切的要求。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科教学工作者也将落实新课标内涵要求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并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探究实践、创新思维等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内涵要求。

一、遵循情感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积极情感渲染下自主能动学习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情感等双重因素的激励和驱使下进行的。其中,内在因素对能动学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情感是行动的基础,是克服困难的“推进器”。加之中学生在情感发展中具有热情,容易冲动,情感不稳定、波动性大等特点。而初中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其自身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生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在情感发展上积极特点,扬长克短,利用数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生活美,为学生创设出具有现实生活特性的问题情境,运用得体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内涵之美、应用之美,树立起主动学习新知,探知新知的强烈“欲望”。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知识时,就先通过出示现实生活中的“瓦工师傅在砌墙时,为了使门能保持固定,总是在门的两边用一根木条进行固定,这是运用了三角形的什么特点?”问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在这一情景中,通过“思”和“说”的形式,情感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激发,从而在积极情绪的驱使下更加主动深入参与学习活动。

二、紧扣教材探究特性,让学生在动手解答问题中提升探究水准

数学学科作为实践应用型知识学科之一,自身展示着探究、发展的自然特性。同时,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新课改下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对如何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的探究特性,引导学生借助解题经验,在观察问题、思考分析、解答问题过程中,开展动手探究活动,实现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涵和定理”时,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出“如果现在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他们的内角和呢?”的探究性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定理知识,开展动手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结合体,得出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最后通过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得出所求问题答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中领悟到解题“要诀”,享受到劳动的“成果”,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探究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三、彰显学科丰富内涵,让学生在辨析综合问题中增强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搭建开放性问题平台,使学生在分析、思维的进程中,知识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对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结构的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教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实际是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数学综合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这一特征的有效佐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综合性问题的解答和辨析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鼓励学生找寻出知识点之间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开拓其他解题渠道,得到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的锻炼,从而在长期训练中实现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题: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过点D作aC的平行线De,交Ba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De・DC=ae・BD。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6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悟胡同门楼建筑艺术,探究物质生活背后蕴含的精神寄托,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实地走访、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优化探究结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感悟胡同门楼建筑艺术,探究物质生活背后蕴含的精神寄托,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引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宏观入手,感知门楼艺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结果:围绕门楼的位置、规模、建筑形式的不同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门楼的建筑位置、规模、建筑形式是宅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通过走访、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整合,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微观切入,品味门楼文化

门楼的装饰图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内涵的体现,从图案内容、寓意探究门楼装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先由学生分享装饰图案,探究装饰图案的寓意,进而探究图案寓意的表现手法――谐音法、借喻法、变形法。

4.课堂总结

门楼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宅主人的身份地位;表现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表现宅主人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是我国民间百姓思维方式的体现。

5.文化传承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孕育了具有浓浓中国味儿的“胡同文化”,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历史古迹,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城市改造中保持它的古朴与深邃,并让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重新焕发夺目的光彩。最后布置作业:写一份保护传承胡同文化的倡议书。

专家点评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7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确对于不同的学科,因学科特点的不同,其课堂教学的方法及策略也存在很大差异。就高中化学而言,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学案探究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对这三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新课改十分倡导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内涵及实施策略分析如下:1.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其要求学生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者团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去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互学习。该种学习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课堂自主性,是对传统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的否定。2.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会运用小组合作法组织课堂教学。但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问题后,总是小组中某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个别同学的意见成为了整个小组的意见。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不愿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造成“学困生”被人为地局外化。对于这种现象,要想真正的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找到各自的存在感,在运用小组合作法时,就应该科学的构建合作小组,明确作为一个组内的成员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有目的地对每个组员进行责任分工。具体可以这样做:(1)了解班级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构成。在班级分组学习中,老师倘若让学生自由组合,则很容易出现化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结合在一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老师应首先对班级中的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化学学习兴趣、化学知识储备情况等,进行一次摸底,然后依据“能力互补”进行组员搭配。(2)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组内讨论,需要对组员的观点、意见进行记录汇总,需要对外发言者等,这系列任务都需具体事先安排到人,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

三、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情境虚拟、再现的过程,作为老师应该积极构建有益情境,促进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下面,对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无论情境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应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情境对人的某些情感的激发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一定的场景,帮助学生去感知,进而增加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具体可以做:(1)巧设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贵在借助学生“不服输”“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借助问题的形式构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意见分歧,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酸性物质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食用的醋有酸味,有的葡萄和橘子有酸味,那么我们化学中的“酸”是不是就是指有酸味的物质呢?这一问题,班级同学常会给出相反的观点,容易引起争论,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老师给予点拨:其实,在化学中所讲的“酸”是指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物质,如CH3CooH、Hno3、H2So4、H2Co3等,化学中的“酸”通常具有酸味,但是有酸味的并不一定是酸。要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是“酸”,通过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2)借助实验,创设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所谓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材料的选用应来源于现实,应是学生能够感触到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积累。通过现实性的化学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的化学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取,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而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所以,通过生活中现实材料的引入,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场景更易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比较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哪个更酸些呢?”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可能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老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给出的答案我也不清楚谁对谁错。下面,我这里带来了“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三种食物,我来用这张pH试纸检测下。在检测中,三种食物中的液体滴在试纸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直观的颜色变化,让学生感到十分好奇,易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也让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四、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学案探究法是比较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让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利于引导学生更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学案探究教学法是指用学案的方式明确教学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成果展示”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既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又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学习技能的提升。2.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探究式学案的制定。学案的制定要紧扣教材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为此,作为化学老师,就应该认真研究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学案问题,使问题更具有概况性、探究性和层次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体验知识、获取知识。(2)学案的实施。很多老师在学案实施时,常是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查找,但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科的均衡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学案应在课上发放,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同伴间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攻破和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李来成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武威铁路中学

参考文献:

[1]蔡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才智,2012(02).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8

(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处、研究生教育处,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学院举办研究生教育就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本文对三年多来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对研究生教育在学院内涵发展和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特色优势;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01—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金花子(1964—),女,吉林龙井人。吉林省教育学院科研处、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影视传媒。

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学院举办研究生教育就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时间飞逝,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学院开展已经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里,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各部门和各位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卓有成效的发展。

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2010年3月,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拉开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序幕。从2010年至2013年已经接收四届共计4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在校生38人。其中产生优秀毕业论文3篇。

2010年,学院聘任了第一批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5人并进行了培训,2011年增加了19人。成立学科组,确定了任课教师。到2013年,共计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14人,形成了一支精良的、高素质的集教研、培训、教学于一体的教师队伍。

在联合培养工作初期,学院开设了六个学术型专业:教育学原理、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数学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论、外语课程教学论。从2013年开始开设了专业硕士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论四门专业。

二、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之路

(一)得天独厚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条件

1.吉林省教育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强强优势联合。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对于提高吉林省教育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吉林省教育学院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平台(可涵盖全省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阶段的学校)及丰富的教育教学实习资源的优势。

2.特色鲜明的培养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院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突出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强有力保证。将教研员的科研和教研与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同时,研究生课程学习将密切结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各类基层学校的教学实例,了解全省基础教育实际和教学改革现状,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和研究目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

3.以学院的国培和全省师训、干训为依托,使研究生教育和课程学习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相结合。结合全省骨干教师的培训者培训、德育工作者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对研究生进行师德养成教育;结合义务教育课改阶段新课程教材培训和高中阶段新课程实验的新教材培训,使学生树立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了解新课程体系及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关学科的具体教材内容,通过参加教学研讨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实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成效显著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成果

1.积极探索特色办学,研究生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抓好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研究生积极参加各学科指导教师的教研活动,多次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国培”、“省培”、校长、骨干教师“职后”培训的各类报告会,并到市内多所学校参加各种观摩课活动。每位学生人均每学期听课、听报告十次左右。在听完课和报告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分析,一个个生动的报告和鲜活的课堂,让学生和教师的分析讨论具有明确的对象、目标和针对性、实效性。这些活动丰富了我院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学院的特色和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为培养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进行了有效探索。

2.毕业论文的现实性、实证性特点突出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论文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基础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依靠指导教师的教研和培训平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突出体现了其毕业论文的现实性、实证性的特点。如:刘洁老师指导的程思明同学的论文《吉林省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李大维老师指导的常乐乐同学的论文《长春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情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张玉新老师指导的李元慧同学的论文《吉林省农村与城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对比研究》、王鹏伟老师指导的那晓辉同学的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宋胜杰老师指导的刘奔同学的论文《校本课程的跨地区研究》等等。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紧密相关,所以,这些论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典型性。

3.研究生科研成果丰富

研究生处积极倡导、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大兴研究之风。今年,2012级研究生魏鸣获得部级奖学金两万元,在与东北师大本部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10、2011、2012届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随笔、杂文35篇。其中,安琪同学、那晓辉同学的论文分别获得吉林省高校学报优秀作品一、二等奖。

4.就业情况喜人

1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与学院独具特色的培养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学院特色培养的成就,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加强学院的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实现教研、培训、教学、科研的内涵式发展,包括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作为成人高校,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科研强学院、科研兴学院”是学院提升教研和培训水平、提高教研和培训层次、扩大学院知名度、提高学院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提高科研实力,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促进学院软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科研来反思教研,通过科研促进教研员队伍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和专家型转变。“教育文化软实力就像一把保护伞,在促进个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教育本身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1]研究生教育就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三年多的研究生教育在学院还是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我们将继续不断努力,探索研究生教育与学院教研、培训、科研有效结合的途径,为学院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弼成,上官晴.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

[2]李洁.推动教学科研内涵式发展,提高专业软实力[J].中国教师,2013(7).

[3]陆连军.论江苏“高教强省”建设及其对高校办学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7(7).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9

论文摘要:概念图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概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历史沿革及其实践模式,能清晰地展示探究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概念图(conceptmap)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的JosephD.novak教授提出的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联系的图表,它是以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又称概念构图(conceptmapping)、概念地图(conceptmaps)或概念网(conceptwebbing)。[1]研究表明,这种视觉图表容易被学习者快速识别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力。[2]本世纪初,概念图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尝试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学科教与学、评估工具、远程教学系统及网络课程的开发、计算机人工智能、企业管理等等。

事实说明,概念图具有信息量大、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延展性强、填补修复容易等特点。[3]近年来,挖掘并利用概念图的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概念图研究的热点。本文拟用概念图解读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LearningHowtoLearn.newYorkand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科学探究的内涵篇10

但很多教师仅是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去开展科探活动,对孩子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却极少思考。现以中班科探活动《搭大棚》为例,来探讨幼儿科学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里播下了种子,天气乍暖还寒,种子迟迟也没有发芽,涵涵说:“我家门前都是蔬菜大棚,妈妈说大棚里温度高,蔬菜宝宝长得快。”给种子宝宝盖房子引发了孩子浓厚的兴趣,今天大家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给种植园地的种子宝宝做大棚”。

乐乐带来的是竹条和透明的塑料薄膜。在介绍自己带来的搭大棚材料时,他向大家展示了材料的用法。“把竹条弯曲,两头插在土里,就能撑住了。”“我一共带了4根。”“奶奶说,厚一点的塑料薄膜能保温,所以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了厚厚的塑料薄膜。”绘制大棚设计图示时,在“我设计的大棚”一栏乐乐画出了4条半圆线,在“需要的材料”一栏则画了4条直线、1个长方形。分享设计时,乐乐指着直线和长方形说。“我搭建的是弧形大棚。这是竹条,这是塑料薄膜。”我发现长方形的四周点了好多小圆点:“那这些圆点代表什么意思呢?”乐乐说:“这个我不知道,是涵涵画的,涵涵你说。”涵涵说:“奶奶说要用泥土盖住,塑料薄膜才不会被风吹跑,大棚才保温的。”

带着准备的工具,小朋友们来到了种植园地,乐乐拿出一根竹条先把竹条一端插在土里,一只手扶住泥土的竹条一端,用另一只手把竹条另一端向下弯,尝试将竹条变成弧形泥土里,可是刚去竹条就弹了出来。怎么回事呢?乐乐拿起竹条喊琪琪一起插,一端去以后,乐乐说:“琪琪,你帮我摁住这头,我去那边插另一头。”这次总算是去了,可是当两个孩子准备合作插第二根竹条时,第一根竹条又弹了出来。“老师,怎么回事呀?我的竹条总是弹出来!”乐乐焦急地向我求助。我知道竹条弹出,一是因为孩子的力量不够,插得太浅,二是因为泥土太硬插不下去。竹条在没有达到足够深度的情况下弯曲成弧形,造成张力太大而不能长久保持。对于孩子抛过来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想起前段时间小朋友们见过幼儿园里新栽了一根旗杆,我对乐乐说:“想想那么高的旗杆怎么能稳稳地站

在地上的呢?”乐乐说:“我看到工人叔叔栽旗杆时,挖下去好深好深,旗杆还有好长一截埋在泥土里呢!”“那你们想想办法,怎么样能让你的竹条插下去更深一些呢?”孩子从我的话语里得到了启发,找来了铲子松土,在不断的摸索中,琪琪还在松过的土上浇了不少水,泥土变松了,两个孩子不费力气地成功去一根竹条,并很快完成了四根竹条的扦插。大棚骨架搭建成功后,两个小朋友又合作完成了塑料薄膜的覆盖和四边覆土。看着自己利用半天时间搭建的有模有样的大棚,乐乐和琪琪开心地笑了。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以自身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有:

一、参与式探究学习

有效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应是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搭大棚》活动中,乐乐全程参与了经验准备、结构设计、实践操作所有环节,孩子通过自身经历,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相互作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终有效掌握了搭建大棚的相关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实现了科学活动的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获得。

二、开放性探究

开放性探究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设疑、解惑等基础上的学习与发现。开放性探究亦重视学习活动的内容、途径和组织形式上的多选择与立异创新。在搭建大棚活动中,种植园地成为孩子的探究乐园,体现了“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的精神;组织形式上有结构性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也有结构性较低的、自主性区域探索活动,还有操作小实验等,这样开放的组织形式使科学活动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幼儿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生活科学

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出发,进行设计,这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让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真正体验到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大棚”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搭建大棚却是孩子首次尝试。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这与大棚是生活中的事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用科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孩子的探究兴趣必会持续不断。

四、保证探究时间

3~6岁幼儿的探究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更具有反复性与困难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更具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与表达对科学的发现,也允许幼儿发生错误,多次失误、寻求答案。大棚的搭建过程不是短短的25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通过2小时的实践探究获得了初步的搭建经验,但还需在后续的活动中进一步调整、修正,我们要充分给予幼儿探究的时间,反复试验,体验成功。

在本次的《搭大棚》活动观察中总结了很多幼河行Э蒲探究的策略,但在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些支持性发展策略。

1.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观摩“谁的大棚最有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2.在延伸活动中,通过实践找到大棚搭建的经验后,可再次设计大棚,进行对比,重新架构幼儿经验体系。

3.在游戏中发现,乐乐有弧形大棚的经验,但搭建行为却是第一次,我们老师在日常活动中可以探讨大棚建构的方法并增加实践的次数,提高大棚的稳固性,增加幼儿游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