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2

科研研究分析篇1

[关键词]社会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发展状况

哲学社会科学自“八五”规划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各学科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学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与1979年得到恢复与重建,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代表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而社会学科研究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1994—2015年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立项情况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规律,把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2015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重大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2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简单整理,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自1994—2015的22年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而在2014年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3,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如1996年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4—2015,2004年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从2004年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过去22年间,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徘徊在5%左右,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其在1996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6.80%、6.76%,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1226项,其后是青年项目,立项数744,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西部项目是2004年,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1.08%,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立项数164,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立项数达到370,占比15.42%,而且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共1858项,占77.4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学研究而言,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占比14.21%,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占8.38%。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含20项)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共立项数740项,占总立项数的30.83%,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位列前三甲,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共立项623项,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这22年间,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占总比为7.23%,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三、结语

科研研究分析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对策;计算机教师;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64-03

theanalysisandResearchofComputerteacher'sScienceCapabilityinVocationalCollege

JianGGuo-cui

(anhuiVocationalCollege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Bengbu233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tatusandthesignificanceofcarryingoutscientificresearchinvocationalcolleges,dissectsthereasonsforthelowlevelscientificresearchcapabilitiesofvocationalcollegecomputerteachersin-depth,exploreshowtoenhancetheirresearchcapabilities,andsummarizesthestrategiestosolvetheproblem.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researchcapacity;strategy;computerteacher;academicleader;researchteam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此,作者对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设想及对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却没有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

高职教师是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全国高职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差不多一半进入高职院校,比如2010年高考本科招生人数339万,高职318万。如此算来,从数量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本科院校似乎不相上下,基本是对半分。然而就科研成果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是不可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恐怕达不到本科院校教师的1%。而其中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电子类教师相比,其科研能力水平显得更低。

高职院校要想使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在这个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计算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是必要比其他的专业教师难度更大。因此研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教科研任务,而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意义相当深远:

1)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其科研素质是由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构成。其中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在科研时,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是对经验、概念和实践领域不断思辩的过程。这种探索和思辩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学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践技能。但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教科研行为,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效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计算机教师只强调和重视模仿,继承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育,则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即强调培养学生关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寻找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除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真正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事实上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条件之一。

3)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走教学、科研、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计算机类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计算机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现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然而这些改革每一项也离不开教师。我们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来实现这种改革。只有当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了,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4)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师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专业。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行机制下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

3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继承了以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近10年来,全国广泛开展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此进行了大量改善,成效应该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培养方面,但是对教师的科研管理体系而言,这方面的改革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进行一些科研项目,但其科研层次和档次普遍偏低,特别是计算机类教师科研能力更差,科研水平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工作技能,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而搞研究是高级职称教师的要做的事或者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才去做。真正希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仅占5%左右。有一些高职教师虽然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科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认为这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在他们看来,教学要比科研更重要。特别是在副教授层面上,高职院校副教授职称中的70%几乎都放弃了科研,因为正教授评审非常困难,副教授退休也不算没有面子,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副教授评下来后,科研就没有太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离不开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实验条件,更离不开做科研的学术氛围,而这一切,在高职院校中是相当缺乏的。以安徽省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很少有开通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科研经费非常缺乏,校级课题一般立项不多,经费一般也就2000元左右,这点钱差不多只能支付版面费,至于调研、参加学术会议那只是到了中层干部后才能享受的特权,普通教师从事科研真是难上加难。至于科研氛围那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在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这么一种现象,80%的教师、80%的时间不从事科研。即使从事科研的,大量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在这种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还急功近利,为应付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目的达到,这种肤浅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这种情况,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

2)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

高职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一名教师往往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身心疲惫,而计算机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更新的积累。显然在这方面,计算机教师是没有多少精力花在科研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度,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3)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高素质的科研梯队来承担大项目,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课题。而且承担的课题大部分是一般项目或面上项目。相比于普通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还有一部分高职教师虽然有过项目经验,但项目选题不够成熟,掌握的学术动态以及学术信息缺乏广度与深度,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大,难以运用于实际生产,社会认可度不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超过70%,而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仅占20左右%。即使他们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但在科研上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搞科研就是发表几篇文章,无需调查研究,无需实验论证。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致使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整体不高。科研骨干培养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搞科研的精英。

4)信息渠道不畅,研究方向不明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大多只是与所在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等建立了联系,被动地按他们的科研计划申报课题。在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纵向课题及经费支持方面还相对较弱。高职科研主要以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为主,特别像我们蚌埠地区,本身软件就不发达,教师要与企业进行开发项目的难度,相比发达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难度更大。再加上很少有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由于经费投人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及获得科研信息的机会极少。而学术交流和参加科研开发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少有教师能参加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各系主任才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阻碍了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

5)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激励措施

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教研,如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的建设,对科研相对轻视。某些教师即使进行了一些科研活动,但其科研行为并非出于自愿,只是迫于压力才进行科研,如科研行为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一旦职称评定结束,教师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了,这种强制性、功利性科研既无质量可谈,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其实,在一些技能型相关的专业中,比如计算机各类专业中,其科研要求比其他专业显得尤其重要。科研除了直接效用以外,它还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间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的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采取一定的机制和措施,让教师对进行科研产生动力和压力,更别说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了。

4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实力的对策

鉴于对上述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1)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氛围

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一批科研实验室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施与设备,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优先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与工具。

学院还要提供科技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同时要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提供各种便利。

学校还要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重视感情投资,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2)强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设立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建立健全科研考核、奖励和档案管理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约束与激励机制。不仅要关注物质激励,还要重视精神激励,把科研的量化成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业务考评、学科评优、专业带头人的评定、科研成果的奖励、进修培训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参与等,都应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挂钩。

3)加强培训交流活动,组建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帮助高职教师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选题技巧、选题方法、研究方法、统计原理、问卷设计、资料收集和利用等问题,重点提高低学历、低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另外,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人才,如研究生、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他们有科研的经验,来学校后,既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也可根据学校的特色重新确立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在高校耳濡目染导师的科研风范,能到得较快的成长。只有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减少教学任务,加大科研力度

为保障教师能有精力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学院可以采取让这部分教师少带课或不带课,以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更好的成果,并将该成果及时的推广应用。

5结束语

相信各高职院校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一定会迎来他们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D].杭州: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12-08.

[2]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郭健.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性思考[J].大学时代,2006(2).

[4]谢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

科研研究分析篇3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2-0114-05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创新力量,进而带动社会的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构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能力方面,这些能力又具体体现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上。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综合来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有研究主要以感性分析为主,而模型化的刻画不够深入,研究的严谨性不足。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拟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研究数据,运用一手数据对假设模型予以检验,从中分析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一、概念定义、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概念定义

文章所研究的主要概念定义如下:(1)学校压力,指学校规定的毕业学术条件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2)导师压力,指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3)同学压力,指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4)政策激励,指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而制定的激励政策;(5)政策公平,指研究生感知学校激励政策的公平性;(6)提升紧迫感,指研究生对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7)课堂提升意愿,指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向;(8)课外提升意愿,指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向;(9)提升行为,指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10)提升效果,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后感受到的成就。

(二)研究假设

学校、导师及同学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所面对的主要存在,他们对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学校是研究生所处的大环境,任何学校都对研究生毕业的学术条件有着具体的规定,这种规定所产生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学校压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其次,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监管人,直接对研究生提出学术要求,导师要求所产生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导师要求越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最后,周边同学的科研业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带给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且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正向的,即周边同学带来的压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此外,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而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公平性也会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带来影响,一般来说,政策的激励力度越大且越公平,则越能够激发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H2、H3、H4、H5。

假设1(H1):学校的毕业条件要求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H2):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H3):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4(H4):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制定的激励政策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5(H5):研究生感知学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公平性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提升和课外提升两种。学校不仅要通过课堂向研究生传播书本知识,更要注意传播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的方式让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学术成果;邀请学校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举办研究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研究生学习科技和创作发明的热情。研究生在具备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之后,就会选择采用相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一般来说,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越强,其采取课堂提升或者课外提升的意愿就会越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6和H7。

假设6(H6):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对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7(H7):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对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需求是最基本的,只有个体(或群体、集团)产生了某种需求,才会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动机,继而有了动机之后,这种动机就会支配相应的行为。研究生通过课堂内外学习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就是一种内在动机,这种动机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8和H9。

假设8(H8):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对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9(H9):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对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特定的效果。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越多,其科研能力提升的就越快,取得的收获也就越多,个人成就感也就越大。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0。

假设10(H10):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后感受到的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概念模型

根据上述10条研究假设,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基于图1所示的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模型,对各构成概念分别设计了3-5个量表问题,量表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共计34个量表问题。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采用了文献研究、研究生访谈、项目小组讨论、小样本测试等质量控制手段。问卷测试地点选在重庆市,共发放测试问卷200份,收回有效测试问卷180份。根据测试情况,对量表问题进行了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主要高校的在校研究生,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3份,回收率为88.6%。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82.39%。

三、数据可靠性检验

(一)鉴别度检验

量表问题鉴别度检验的目的在于,将变异程度不显著的量表问题删除。检验步骤是,首先分别计算每份有效问卷中全部34个量表问题的得分总和,将问卷中得分总和最高的27%划归到高分组,得分总和最低的27%划归到低分组;然后就34个量表问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做独立样本均值比较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34个量表问题中只有第5题为0.125,未通过鉴别度检验。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的目的是对变量的测量项目进行净化,具体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测量项目进行净化。利用SpSS16.0对通过鉴别度检验的33个量表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在提取因子前,首先对样本充分性进行检验,第一次因子分析的Kmo检验测试系数是0.823,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小于0.001,拒绝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零假设,表明样本的相关矩阵有公因子,适于做因子分析。第一次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0个公因子,解释率为67%。其中,政策激励量表第12题被归入政策公平因子中,课外提升意愿量表第27题被归入提升行为因子中,与问卷设计不符,宜删除第12题和第27题。另外,提升行为量表第28题在各个因子中的载荷均小于0.5,宜删除。

在删除了量表第12题、27题和28题②后,对剩下的30个量表问题再作因子分析。第二次因子分析前的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与第一次相同,说明适于做因子分析。第二次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0个公因子,解释率为70%。经方差最大化旋转后,30个量表问题均被很好地归入到10个因子中,量表问题的因子归类与问卷预先设定的变量划分完全一致,且在各自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超过0.50,而交叉因子载荷没有超过0.50,因子结构清晰,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量表题项主要是在借鉴前人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因此需要对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采用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Cronbacha系数检验。在社会科学领域,普遍认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以上为好,在0.70-0.80之间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在0.60-0.70之间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利用SpSS16.0分别作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a信度检验,结果列于表1。总量表的Cronbacha值为0.858;各分量表的信度也满足分析要求,适合于作进一步的结构关系分析。

四、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一)模型拟合

运用经过检验的问卷数据,对概念模型图1进行拟合,由拟合结果可知,模型的单位自由度卡方指标x2/df为2.25,满足小于3的参考标准。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86,接近0.90的理想标准。比较拟合指数CFi和非正态拟合指数nnFi皆为0.93,满足不小于0.90的理想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9,接近0.05的理想标准。据此可以认为,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二)研究假设检验

对模型进行整体拟合度检验后,即可进行路径系数检验,进而验证模型设立的研究假设,见表2。

由表2可知,学校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不存在显著影响,即研究假设H1不成立。剩下的9个研究假设均成立,其中,研究假设H3和H5在10%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研究假设H4和H9在5%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其余5个研究假设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异于零。

五、结论与启示

(一)已验证假设的政策含义

1.导师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0,意味着导师的学术要求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20个单位。同学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1,意味着同学的科研业绩对研究生造成的压力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11个单位。政策激励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2,意味着学校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制定的激励政策提高1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32个单位。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4,意味着研究生感知学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公平性提高1个单位,其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会提高0.14个单位。据此,为加强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导师压力、同学压力、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来驱动。

2.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对课堂提升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72,意味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提高1个单位,其课堂提升意愿会提高0.72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对课外提升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5,意味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内在紧迫感提高1个单位,其课外提升意愿会提高0.65个单位。据此,可以通过强化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在紧迫感,来促进研究生通过课堂内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

3.研究生科研能力课堂提升意愿对提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6,意味着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提高1个单位,其提升行为会提高0.46个单位。研究生科研能力课外提升意愿对提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8,意味着研究生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提高1个单位,其提升行为会提高0.18个单位。据此,可以通过提高研究生课堂内外学习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来促进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动。

4.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行为对其科研能力提升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1,意味着研究生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所采取的行动增加1个单位,其提升效果会提高0.31个单位。

(二)未验证假设的原因分析

关于学校压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研究假设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是调查样本的学校压力不明显,即被调查学校对研究生的毕业条件要求可能偏低,未能带给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紧迫感;二是学校压力可能与政策激励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会带来多重共线性,使本来显著的效应变得不显著。扩大样本调查范围和样本容量,是避免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也是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三)政策启示

1.对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启示。鉴于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的正向作用,提示学校应当制定积极的研究生科研激励政策,并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政策的公平性,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来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进而刺激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诱发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行为,最终使得研究生成长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科研研究分析篇4

【关键词】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波及效应

一、文献综述

本文将投入产出技术应用到科学研究事业分析中,利用投入产出对科学研究事业分析其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关系,常见的方法是:韩振海(2004)、张华初(2008)、李明等(2010)、宋华(2010)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将科学研究事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分析科学研究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

本文基于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产值波及效应模型和价格波及效应模型,将科学研究事业对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新疆科学研究事业部门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科学研究事业的波及效应模型

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波及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这些产业的变化又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

(一)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

1.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γj表示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波及程度。γj大于1,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各部门平均水平。γj越大,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

2.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之上。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该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二)科学研究事业产值波动效应模型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某个产业的生产变化会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产值波及效应。此效应是指当第n部门产品总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n-1个部门产品的变化量的影响,公式为:

(三)科学研究事业价格波动效应模型

价格波及效应是指某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化的程度。假设国民经济中的第n个产业的产品价格要提高,通过列昂惕夫逆矩阵可以计算出该产业的产品价格提高后对其他n-1个产业产品价格的全面影响效果。用公式表示为:

三、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表简表的建立

本文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7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表,通过对产业分类的适当调整和变形,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简表。本文将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将农林牧渔业归为第一产业;将科学研究事业从第三产业分离出来,然后将剩下的第二产业进行合并,构成了只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的投入产出简表,如表1。

四、科学研究事业的波及效应实证分析

(一)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根据上文中调整得到的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简表得到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具体见表2。

表2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科学研究事业

影响力系数0.9656311.2825941.0103390.741436341

感应度系数0.507030.6879640.6560512.1489549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小为0.741436341

2007年科学研究事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为2.14895492>1,显著高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表明科学研究事业所(下转第229页)(上接第227页)受到的感应程度远大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除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所受到的感应程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对2007年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各部门平均水平,其所受到的感应程度大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属于低影响力、高感应度的行业。可将其划分为中间型基础产业。

(二)科学研究事业产值波动效果分析

根据科学研究事业产值波动公式,可以计算科学研究事业产值变化引起的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变化,具体见表3。

表3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值波及效应

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值波及效应(%)1.5023.5521.26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导致的各产业产值增加的量。表中最大的数据是第二产业为23.55%,表明科学研究事业总产出增加100个单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产业总产出增加23.55个单位。表中最小的数据是第一产业,表明电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总产出增加100个单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一产业总产出增加1.5个单位。说明科学研究事业总产出的增加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

(三)科学研究事业价格波动效果分析

根据科学研究事业价格波动公式,可以计算科学研究事业价格变化引起的各产业部门的价格变化,见表4。

表4科学研究事业的价格波及效应

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价格波及效应(%)0.3280441.2974050.367864

从表4中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各产业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根据表4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的价格上升100个单位,对第二产业影响是最大的,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第二产业价格上升1.3个单位。对第三产业影响次之,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弱。这是因为科学研究事业主要为各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第二产业的技术服务成本高于第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

但总的来说对各产业的最终产品定价影响不大,这就赋予了新疆科学研究事业定价的“灵活性”,科学研究事业企业可以灵活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自身发展。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形,分析了科学研究事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用具体系数值说明新疆科学研究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科学研究事业是高感应度、低影响力的行业。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新疆科学研究事业划归于中间产品基础产业。即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越具有基础产业属性的产业,应该得到优先发展。可以判断我们应该优先发展科学研究事业。

2.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值变动对三次产业部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是很大,其中第二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说明科学研究事业的产品在三次产业中运用较少,应该加强科学研究事业产品的研发和运用。

3.科学研究事业的价格变动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定价影响不大。因此,科学研究事业部门可以灵活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初.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科研研究分析篇5

关键词: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纵向绩效;横向绩效

中图分类号:F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6-0086-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强度逐年上升,科学研究对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得以证实。党的十也确定了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科学研究成果并没有跟随科学研究投入强度持续上升,出现了成果数量和质量与投入力度不相匹配的现象。尽管国家在科学研究投入方面花费了较大的力气,但是科学研究投入的方向、行业、领域与潜在的投入效益缺乏显著相关性,科学研究成果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科学研究经费的使用状况和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政府科学研究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厘清当前我国政府科研投入的一般状态,而且为未来的科研投入提供参考依据。

科技投入是衡量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障[1]。科技研发投入作为反映一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未来创新型国家的实现程度。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通常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本文统称为科学研究投入;二是试验发展投入。政府和企业是科技研发投入的两大主体,政府的投入起到了引导、示范和带动企业乃至全社会进行科技研发投入的作用,而且政府投入的重点在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本文将围绕政府科学研究投入产出的绩效展开分析。

二、科学研究投入的一般状态分析

1.时间序列层面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早在1995年,我国政府就提出要大力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到2000年科学研究投入强度要达到占GDp1.50%的目标。因此,1995―2003年我国科学研究投入强度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速为26%,于2005年达到顶点0.32%。之后逐年回落,2006―2010年处于低谷期,直到2011年才回升至0.31%。虽然从1996―2011年间科学研究投入绝对量是逐年增高的,但其投入增速要远远小于GDp的增速,这是造成这期间科学研究投入强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2.区域差异层面

政府科学研究投入经费的主体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成的,每个层级的政府都有一定的自和发展重点。中央政府从全国战略性角度出发,对各个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和侧重领域都是不同的,但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战略布局紧密相关。而地方政府主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负责,重点结合当地已形成的产业特点,同时配合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来投入研究经费。笔者从1997―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获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学研究投入数据,分地区计算我国科研投入强度,如表1所示。

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的支撑单位通常是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近几年的投入配比围绕在1∶1左右。科学研究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正相关关系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更高的科学研究投入强度代表着政府对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力度,预示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典型的经济发达城市,它们的经济实力与地位可以跻身于国际发达城市之列,而四川、陕西的高科学研究投入强度说明我国政府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与重视。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的科学研究投入强度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分别处于28位与19位,表明这些省市并没有在科学研究上进行规模性的投入,以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较低技术含量或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它们在今后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疲软和瓶颈的可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很多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已经与它们持平甚至超越。

3.行业差异层面

行业的科学研究投入强度可以显示政府的重点发展与支持行业。由于计算各行业的投入强度绝对值很小,较难直观地进行分析,所以表2以科学研究投入强度相对值的形式出现,主要说明政府在不同行业的研究投入力度与偏重,笔者以政府对采矿业的科学研究投入强度作为标准(即1.00),计算其他行业的投入强度相对值。从结果中明显观察到政府除了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没有科学研究投入以外,对采矿业的科学研究投入强度最小。我国把绝大部分的科学研究投入经费用于科学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上,这部分投入是采矿业投入的18527.92倍,占全部科学研究投入的88.09%。

表2显示,政府的发展战略布局为保护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维持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大力发展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首的第三产业。虽然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效率角度考虑,第一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再加上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都较低,所以国家从战略层面考虑,一直对农业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投入,因此,国家对它的投入是具有保护性和持续性的,这也可以从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发展的若干问题中可见一斑。制造业是当前维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即使其前景和持续性有限,但还是要适量投入,保持其驱动力。很显然,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政府对其投入强度之大说明了战略上的充分肯定,从国际经济环境上看,当前世界的核心竞争也围绕着这几个产业,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劲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服务。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若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这些产业上有自己的特长和实力,更加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

三、科学研究投入产出的纵向绩效评价分析

科学研究投入会引导和带动试验发展及整个社会的科技研发投入。科学研究投入资金的主体是政府,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战略下对科技投入的总量和机构有着不同的选择。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在科学研究投入上的力度逐年增强,绝对额由1992年的66亿元增加到2011年1440亿元,19年间增长了22倍。但这近二十年中,政府的财政盈余由正转负。显然,单纯通过政府来加大研究投入资金进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视提高科学研究投入绩效,重视科学研究投入的绩效评以此来提高公共财政资金效率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1.研究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综合前面分析的结果,在当下的财政状况下,通过继续加大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力度不是最优策略,关键还是要增强科学研究投入的效率。客观系统的评价我国科技研究投入的使用效率及效率的变化趋势,对我们制定及完善科技研究投入的政策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的特点,选择利用该方法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投入进行评价分析:第一,Dea不需假设权重,最优权重是由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得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第二,Dea方法不必确定投入与产出具体的函数关系。总之,Dea不用事先估计参数,在客观性、简化运算及减少误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Dea方法适合本文的数据特征。

当运用Dea进行效率评价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科学研究投入项和产出项。通常科学研究投入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智力等,但是其中信息、智力等是无法用准确数据确定和表达的。同样,科技活动产出也包括技术、策略、专利和产品等。结合可利用的数据,能够选取的指标有:一是投入指标,用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基础设备投入这三个具体指标来解释。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各类总经费(x1,t-1),该指标反映t-1年研究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具体时间从1995―2011年;科技人员人数(x2,t-1),该指标反映t-1年研究产出中人力资本投入。二是产出指标,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所以科学研究产出可以用技术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进行衡量。以上的数据可以从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经过处理获得。

综合效率是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技术有效是指产出相对投入而言已经达到最大,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偏小,这里的偏大是指当投入成倍增大时,产出会低于投入的同倍数的增长;偏小是指当投入成倍增大时,产出会高于投入的同倍数的增长。所以,规模有效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的状态,即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增大状态。当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时,应该扩大科学研究投入规模;但当科学研究投入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益状态会由规模收益不变转为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当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时,应该采用缩减科学研究投入规模的策略;规模收益不变状态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2]。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2003、2004、2005及2006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而其他年份的科学研究投入都是规模收益有效的。

michaelnorman与BarryStocker根据DmU的Dea效率值将被评价单元分为四类:强效率单位,它们的相对效率值为1.00,松弛变量为零,这些单元组成效率参考组合;边际效率单位,相对效率值为1.00,松弛变量不全为0.00,该集合中的评价单元不曾出现在其他无效率单元集合中;边际非效率单元,其相对效率值在0.90―1.00之间,此类单元中的投入产出项只要稍作调整,即可达到相对效率的境界;明显非效率单位,相对效率值小于0.90的单元组合。根据这种对Dea效率的划分方法,在样本期内,1995、2000年等11个年份的研究投入达到强有效。而其他6个年份的投入都是无效的,其中有1998、2002、2003和2006年4个样本是边际无效率,2004、2005年是明显无效率的。

在这17年中,科学研究投入相对效率的均值为0.98,相对效率最低的年份为2005年,值为0.87。从投入效率变化的角度来看,2006年的增幅最大,达到11.56%,降幅最大的是2004年,相对于2003年下降了6.22%。从纵向序列来看,对科学研究投入的效率可以明显看出有三个发展阶段,1995―2001年,普遍效率较高,7年中,只有1998年没有达到高效率,但其值也大于0.99,在该阶段各年投入相对效率变化不大,平均相对效率为0.99。2002―2005年,投入相对效率逐年下降,到2005年跌至低谷,该阶段的平均相对效率仅有0.91。到了2006年投入相对效率开始回升趋势,2007年重新回到强效率阶段,一直保持到2011年。

四、科学研究投入产出的横向绩效评价分析

区域研发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对科学研究投入的绝对量是逐年增高的,但是在地区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时间顺序上讲,我国不同地区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向上发展趋势,但其构成的变化趋势存在很大的差距,2003―2011年这8年间,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和甘肃的科学研究投入仅增长2倍多,而山东、广东、广西和宁夏的增长达到了10倍以上,具体如图3;从省际和地区角度看,同样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以2011年为例,科学研究投入最多的北京市,是投入最少的自治区的337倍。

1.指标及数据选取

科学研究样本选取2011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关于研究科技投入的数据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具体选取的指标为:第一,投入指标,选取研究投入人员量作为衡量研究活动的人员投入指标,其中投入研究生数量是作为考评人员质量的指标。另外,还会利用各地区研究的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作为衡量研究投入资金的指标。第二,产出指标,专利是衡量创新活动的可靠指标,专利申请数量反映的是研究活动的成果量,代表数量方面的成就,而有效发明专利则表明研究活动的质量方面的成就。数量方面的指标还有研究项目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和出版科技著作数,质量方面的指标则有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具体指标体系见表6。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要素驱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而不是技术进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规模收益上,并没有与投入强度成正比,全国还有16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收益并没有达到高效,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规模收益递减,说明还要在技术层次上有所突破。

1.加大政府科学研究投入规模

我国政府整体研发投入包括科学研究投入在内的规模仍然很小,在规模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而且增速要远小于GDp增速,科学研究投入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还偏低,应增加政府科学研究支出预算[3]。政府应当规定科学研究投入占财政支出与GDp的法定比例,提高科学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2.优化政府科学研究投入结构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它代表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2012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为498.80亿元,占R&D总经费的比重为4.80%,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从国家科技战略的长远发展考虑,政府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比例,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缓解各地区在科学研究投入强度上的不均衡,这是我国当前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保障。

3.拓宽科学研究经费渠道

科学研究经费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拨款,来源渠道单一。地方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力度不够,造成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通过建立全国规范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对科学研究的间接投入。制定各种科技补助政策,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项目和人员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科学研究工作。

4.建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投入资金使用绩效考评体系

应选择适当的绩效考核方法,设计能够体现科研项目特点的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具体制定绩效考核的工作过程,尽量选择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并对政府科学研究投入进行绩效考核,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4]。

5.完善科学研究投入的评价监督体系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对科研投入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监督,我国也制定了《科技进步法》,但还需进一步完善[5]。如对政府科学研究投入进行绩效审计能够揭示科学研究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增强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公开性,调动政府科学研究投入的带动效应,提高政府对科技投入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书玲,王艳,于睿.政府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4-27.

[2]戚,李千目.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4-105.

[3]宋丹.政府研发投入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政研究,2006,(9):76-77.

科研研究分析篇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情、课改要求互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经是抓好教师的教育科研,通过强化教育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领导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全体教师肩负的重任。但是通过对本校和周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情况调查,发现能够主动思考、积极研究、寻求发展的教师数量是相当有限的。

一、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

尽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部门,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都了然于心,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跟着感觉走”,往往凭借以往多年的工作经验,抱着陈旧的教育方法不放,满足于教育工作的循环往复,使得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止步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状态是复杂而多样的,教师的科研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潜心研究,收获成功

少数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好自己,他们不愿意把“教师”演绎为“教书匠”。他们知道只有走教育科研之路,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因此,这类教师纷纷投身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科研型教师,他们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

但是,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了的,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科研型教师不仅善于学习、勤于研究,而且时刻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注重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科研型教师还特别重视反思,在反思中努力寻求改进策略。一般他们都喜欢写反思笔记,喜欢看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也能够阅读一些教育专著。他们听名教师的教学与讲座津津有味,不断追寻成功者的足迹,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但是在农村初中,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入条件更好的市区学校工作。

2被动研究,苦不堪言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还基本停留在用时间和汗水教诲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层面上。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辛勤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自得其乐、不思变革,通常想不到什么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激起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开始尝试开展教育科研,力图改变教育现状,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部分教师还是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他们做科研的目的无非是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要求、评聘职称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创造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条件等。这类教师做科研缺乏的是主动意识,科研过程不科学,当然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也不会多。当他们有朝一日把高级职称、骨干教师称号都拿下了,那么他们将不会再想到要搞科研,以便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所以被动研究不会给教师带来幸福感,只会觉得搞教科研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应付科研,劳而无功

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师是最常见的,也是在教师群体中占大多数的,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面对课题研究,他们有激情,当他们接到学校分配的任务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甚至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坚持。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可以,对于教书与育人,他们是可以胜任的,但是他们做事没有一定的韧性,怕吃苦,没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当他们在进行科研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阻力,他们的热情就开始消退。在需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时,他们更是束手无策。他们会写一些教育随笔,心得体会,但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知道可以这么做,却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教育科研也由最初的满怀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应付,当然,这样状态下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4拒绝科研,止步不前

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的影响很深,固守陈规。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学生的终结性目标。认为平时只要通过苦教,勤勤恳恳地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即可。他们觉得“教育科研都是搞花架子,是领导在抓政绩,是学校领导分给的硬任务”。他们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古板做法,用不说话的分数证明成功得失。这类教师往往是中老年教师居多,事实上,这类教师觉得自己该评聘的职称拿到了,该享受到的待遇都获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不再有任何理想和追求,只求自己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认为能顺利做到退休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教科研了。所以这类教师主观上就拒绝教育科研,客观上教育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培训,以期提高广大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层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些,校内的科研氛围又欠浓厚,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充电、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批选送学校的教科分管校长和教科负责人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合格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然后由学校选送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影响一组、带动一帮。再由比较出色的教科骨干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最终达到强化全体教师科研意识的目的。

2强化激励,营造科研氛围

农村初中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正确导向,将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力、取得的成果等因素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考核挂钩,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其权重,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科管理人员还要引导教师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好教师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搞好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师必须用课改精神武装头脑、树立改革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期待教师通过微行动,实现微变化,只要大多数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3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

教育科研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首先要加强学校教科部门的内部管理。要制定教科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能量,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搞好三种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和为教师服务;具备三种能力,即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示范能力。力争做到教科室集体有课题、个人有微课题,从而构建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研究管理队伍。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强化外部管理,抓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的管理,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平时要指导各教研组、备备课组开展好教研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们按照规定程序申报课题,组织好开题、结题和成果推广等活动。我个人认为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层面上使学校办学中的教研主体和教师教学内在需求的愿望得到满足,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可以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育科研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消除教师对科研的排斥心理。

4因地制宜,开展行动研究

科研研究分析篇7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算法课是必要且是必须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讲授计算领域中不同问题的标准算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算法复杂度,并且在诸多可行算法中选择一种时间或者空间效率最高的方法。美国著名算法大师DonldKnuth认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研究”,他主持设计的teX排版系统被誉为是“不存在Bug的系统”,这是以大师严密的算法设计基础为保证的。前微软高级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认为“计算机科学实质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模拟人类思维的一种算法科学。计算机算法的应用已经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机器学习、电信及互联网、一般制造业、经济与金融业等。算法技术不仅在计算机领域,而且在其它理工及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任何问题的求解,都离不开一般性的算法设计原则,在笔者执教的学校,数学和信息安全两个非计算机专业已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因此,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水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2教材选择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其中的《算法导论》是国际上被引用频率最高而且知名度也最高的专著,但是由于它篇幅过长,在国外多用于两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因此难以将该教材系统地用于学时有限的本科教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iiman等三位大师合著的优秀教材,该书的目的是将算法领域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重点在于对算法思想过程的理解,而不是算法的实现细节和具体的编程技巧。但是该书内容和习题难度都较大,因此更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国内的专家王晓东和周培德所编写的教材也很优秀。这些教材都被我们重点推荐给学生作为参考书。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沙特学者m.H.alsuwaiyel所著的《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作为教材,该书基本覆盖了传统算法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含了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等一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材中并不多见,是一些高端算法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该书不是欧美传统名校教材,但作者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该书吸收了欧美优秀教材的风格,且文笔简洁流畅。该书的内容及习题难度适中,便于课堂教学及自学,是一本适合本科教学的好书。

如果一个本科生能够学好本教材,并在后面的硕士阶段,学好Uiiman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之后再将《算法导论》学习好,则必将打下坚实的算法理论基础,为终身的职业生涯所受用。

3兴趣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理工科三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数学分析、概率及线性代数的基础,而且具备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刚学过数据结构,翻开算法教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中确实有部分章节如数据结构,排序算法,图的遍历等取材于数据结构课程。因此会有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认为是在学习重复的课程。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们会教育学生两课程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数据结构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果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对其信息处理过程建立数据模型;而算法设计课程的重点是算法的效率问题,其主题是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主要论述如何运用算法技术改进已有一些算法的效率,或者对复杂问题进行求解。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迅速,CpU、外存、内存的性能在持续提高,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软件的效率已经不再重要了,只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在第一节的绪论课中引用《算法导论》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算法效率的重要性。设有两个排序算法:其一是插入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1n*n,c1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其二是归并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2nlogn,c2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一般情况下c1

计算得到:

机器a运行时间为2*(100万*100万)/10亿=2000秒

机器B运行时间为50*100万*lg(100万)≈100秒

结果是惊人的,用了快100倍的机器处理相同的数据集,反而慢几乎20倍。如果数据集大10倍为1000万,那么机器a要算2.3天,机器B只要20分钟,这一差距是令人震惊的。

事实上,算法技术的发展没能跟上硬件的发展,其发展空间还很大,盲目崇尚硬件建设而忽视算法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电信应用中,虽然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用户的需求更是呈爆炸式增长。一个国家网内就可能有成百万实时在线用户,每秒几十万次用户交互发生,夜间有成千万的话单记录要处理。当一台内存中存放近百万用户资料,则浪费16个字节就是浪费16m空间。如果记录的数据结构及处理算法设计不合理,则内存很容易不够用,大量工作任务会被抛弃。要在这样的平台软件上构建软件,必须对每个字节空间、每个计算机指令的使用优化到位。否则,即便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的软件技术是无法承受高性能、高容量计算的需要的。算法技术能支持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阶段从理论层面保障系统的效率达到最优。

经首次引论性教学,绝大多数同学认识了算法课程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目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组在教材内容上选择了以下内容:

(1)算法分析基本概念,数学预备知识。这些都是本课程工具性方法。

(2)堆和不相交理论。介绍了能有效实现优先队列的数据结构。

(3)归纳法、分治、动态规划。介绍了计算机技术中十分重要的递归为主题的设计技术,递归要求能够将待解问题抽象为递推表达式,确定初试值和递推终止条件后就能将复杂问题化解为嵌套的简单问题。

(4)贪心算法。介绍了如何求解最优化问题。

(5)np完全问题。介绍不确定性图灵机在p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这类论题对于培养学生将来思考问题复杂度是个导论。

(6)回朔法。介绍有组织的穷尽搜索算法,对一些问题尤其是解空间很大的问题有效。我们介绍了3着色、8皇后等经典问题。

(7)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一般性介绍近20年来算法研究迅猛发展的领域,以扩展学生知识面,但不做考核要求。

其他内容如数据结构、图遍历等是数据结构和图论课的内容,本课程内不做讲解,供学生预习课程时选读;对于域指定问题的迭代改进和计算几何技术等高级课题,推荐学生根据兴趣自学。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主张双语教学。我们也有这样的规划,但是考虑课程有一定深度,三年级本科生英语运用还有限,为此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先采用中文教学。但是我们鼓励学生同步阅读英文版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和国际化软件研发的需要。

5科研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

科研式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二十年前,我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就对高年级学生讲授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导师制研教结合型教学,使得很多学生读研时就能取得优秀的成果。作者所执教的是重点工科院校,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便于我们展开科研式教学:一是有超过60%的学生主观上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二是学校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能全文检索CnKi、硕博士论文、ieee、aCm、eLSeRVieR、SpRinGeR等中外优秀电子数据库。在教学中,作者也将在科研中读到的一些新颖实用且难度适中的论文摘录下来介绍给学生,并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除了阅读教材,我们还鼓励学生读一些高端的杂志,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四大学报,aCm期刊,Softwareexperienceandpractice,informationprocessingLetter等刊物,从其中检索感兴趣的论题。读核心期刊有几点好处:这些刊物审稿严格,文章无论是学术性、前瞻性、理论正确性及写作水平都有保证;减少检索的开销。读者可以先在这些高水平杂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后,再广泛检索与主题相关的其它刊物或会议文章。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读高水平论文并不是过高要求,算法设计及数据结构教材中大部分章节内容其实也都是来源于前二十至五十年的国际知名算法学术期刊,其中选择aCm、ieee及iSam杂志内容的比例最高。现在的一些学术期刊中刊出的优秀算法,过几年就会被大量的引用或实际应用,也许再过十至二十年后就会被引入未来的教材之中。

我们认为,在本科高年级展开研究式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好处。对打算深造的同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思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多成功的学者就是在大学受到某门课程老师的影响而走上科研道路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工科博士生学习到第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一级论文,很多硕士生毕业前才急忙撰写可发表成果。而同时有些博士生入学两年就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培养了研究型思维,为以后深造明确了方向并作好了理论准备。如果本科阶段就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那么在日后深造过程中多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正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论题。

重视理论而实践不足,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上,知名的软件鲜有来自中国人的原创。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环节,我们布置了基本的排序、递归、贪心、回溯等论题的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不仅仅是单纯的算法实现,最好能够编制出实用美观的界面,将算法更友好地呈现出来。无论以后的工作或者深造,目标是可应用或者可发表的成果,都需要研发者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实践与理论教育是并重的。

6结束语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此课程实践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一届好于一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启发引导式教育,很多同学开始萌发研究型思维,课余经常向老师提问,有的问题有较高难度,老师都要回去研究资料才能解答。在来自本校新入学的硕士生中,不少同学反映受益于此课,有些同学读研究生后不久就在一级学报上发表了算法类论文,这也正是我们当初所期待的。我们教师仍然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及方法引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中,还发现一个现象,数学系的学生比计算机系的考试成绩要高一些。最简单的因素,是他们理论思维能力更强,如何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及增强工科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力,是我们课程教学组今后要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H.alsuwaiyel.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科研研究分析篇8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是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她们既要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又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1],特别是介入科护理人员肩负着使介入患者康复(包括肿瘤患者)的重担,而且一些肿瘤患者长期接触剧烈疼痛和频死的患者,以及在患者因为接受放化疗的过程中的严重的毒副反应所产生愤怒情绪;另外,担心放射性暴露,这些都使他们的工作压力要比别的医护人员要大,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压力,使护士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下的护士,不仅会对工作产生抱怨,同时还可能致使医院留不住护理人才,影响医院的服务水平以及护士的护理质量[2]。本文重在探讨介入科护士心理健康有关繁忙的问题,并针对有关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就我院介入科13名护士采取心理干预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介入科13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3~45岁,平均年龄32岁,护龄在1~20年,学历都是本科。

1.2方法对比心理干预前后13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①对25名专业的护理人员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工作压力的大小是否超出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以及压力源、对本职业的满意程度、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等。工作源量表以学者李小妹等[3]修订编制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表:主要涉及到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面对的患者、人际关系五个方面,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这方面的压力越大。问卷前后一共发放25份,收回25份,回收率100%;②对患者开展对护士的满意度调查,并选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护士。干预前发出38份满意度调查表,回收38份,回收率100%。干预后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7份,回收4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13名护理人员心理干预前后,一般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干预后,介入科护士对职业满意度、自我感觉压力、心理疏导的需要、科室的轮转的意愿,患者的满意度都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13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分析,包括护理工作者社会地位低、特殊治疗对机体的伤害、人员编制短缺,超负荷工作量、来自患者方面的压力、一些患者治疗效果差,护理工作没有成就感、工作环境,家人、社会不理解、护士主观意愿与患者要求冲突而产生的压力等。

3讨论

介入科护士工作环境是影响她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介入科护士服务对象是包括肿瘤患者,现代医学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关注已成为肿瘤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多数护士都未曾接受过这方面知识专业的教育及培训,所以在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所需时产生压力;肿瘤患者大多抑郁、情绪焦虑,容易激动,对行为容易失去控制,缺乏耐心,好发脾气,耐受力低,在治疗上常消极及不配合,使护士在工作中易受挫折,产生心理压力。此外,护士经常会目睹患者与病魔抗争时候的痛苦表情以及经常要面对患者的逝去,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这样造成了介入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缺乏,从而导致她们对自己职业不认同、心理压力大,所以较多的护士不愿意进入介入科,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干预措施,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提供防辐射衣服,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请求医院领导资助定期举办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班,定期对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关爱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缓解其压力。从表1可见,由于我们提供干预措施后,我院介入科护士在职业认同上有了明显的上升,而要求科室轮转的人员大大减少。

4结论

心理健康是确保护士能够积极面对工作的重要保障。介入科护士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较大,其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覃爱雯.神经外科护士心理压力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11:8-10.

[2]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25.

[3]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45-649.

科研研究分析篇9

>>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独立学院科研现状分析与服务策略研究松江大学城餐店订单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结构与特征研究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商业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与启示中国科研院校文科科研实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工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的调研及结果分析*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信息化增强科研实力做好科研院所调研信息工作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美国反恐软实力研究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研究及启示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与载体分析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沟通与管理,构建基于大学城空间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分析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分析与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6-01.

[3]Stanton,J.m..Criticalethnography:methods,ethics,andperformance[J].organizationalResearchmethods,2006,9(3):404-407.

[4]Holmstrom,J.,Sawyer,S..Requirementsengineeringblinders:exploring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ersblack-boxingoftheemergentcharacterofrequirements[J].european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2011,20(1):34-47.

[5]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6]王孝宁,崔雷.2001-2006年国际情报学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3):399-406.

[7]noreault,t.,Koll,m.,mcgill,m.J..automaticrankedoutputfrombooleansearchesinSi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77,28(6):333-339.

[8]tessier,J.a.,Crouch,w.w.,atherton,p..newmeasuresofusersatisfactionwithcomputer-basedliteraturesearches[J].SpecialLibraries,1977,68(11):383-389.

[9]eisenberg,m.B..measuringrelevancejudgments[J].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1988,24(4):373-389.

[10]eisenberg,m.,Barry,C..ordereffects-astudyofthepossibleinfluenceofpresentationorderonuserjudgmentsofdocumentrelevanc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88,39(5):293-300.

[11]Schamber,L.,eisenberg,m.B.,nilan,m.S..areexaminationofrelevance-towardadynamic,situationaldefinition[J].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1990,26(6):755-766.

[12]Benjamin,R.,wigand,R..electronicmarketsandvirtualvaluechainsontheinformationsuperhighway[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5,36(2):62-72.

[13]Crowston,K..acoordinationtheoryapproachtoorganizationalprocessdesign[J].organizationScience,1997,8(2):157-175.

[14]Zhang,p.,vonDran,G.m..Satisfiersanddissatisfiers:atwo-factormodelforwebsitedesignandevalu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2000,51(14):1253-1268.

科研研究分析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研究与分析

一、前言

在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信息技术发展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能力,在小学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保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中,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了教学重点,通过采取具体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许多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小学教育目标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分析,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分析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要想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使信息技术学科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有效融合,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放在相同地位。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措施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措施的制定上保证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下功夫

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方法上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保证信息技术学科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点。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开设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并结合小学教学实际,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亚;;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戴玉;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分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