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艺术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18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1

一乡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注重不够

不少学校正艺术教育注重不够,缺乏正确的看法,以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意看待,复杂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常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先生不能承受应有的艺术教育,形成大少数的乡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艺,先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员的质量决议着先生的质量,教员的程度决议着先生的程度。艺术课程师资力气严重缺乏是形成现状的缘由之一。乡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零碎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员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员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根本上是由非艺术学科教师兼任,由于教员程度无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开展,使得艺术教育开展不均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完成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充足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慨叹:“在下国有50多万所乡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先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公用教室,由于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基本没有才能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正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粗陋、配置缺乏,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器具就不错了,更不必讲能装备音乐、美术公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运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展开,严重障碍乡村艺术教育的展开,更谈不上展开艺术理论活动。

二乡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乡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在下以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动手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进步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先生的普及教育,学校指导和教员应坚决信心,树立起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看法上到位,充沛看法艺术教育在施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位置,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保护艺术人才,构成良好气氛。

2.保证经费投入,增强教学设备等硬件建立

器材的配置是展开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施行艺术教育的物质根底。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装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任务的展开提供硬件保证。学校可充沛调动艺术教员的积极性,鼓舞他们自制一些合适本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缺乏,为乡村孩子也能走入庸俗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3.健全组织机构,增强师资队伍建立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树立绝对波动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员,增强培训任务,进步教员的教学技艺和程度,使教员尽快顺应学校艺术教育的久远需求;另一方面录用教员时以专业技艺为规范,同时统筹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育方式,壮大艺术教员队伍,建立一支有敬业肉体、有较强业务才能的主干教员队伍。

4.深化变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仍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厉依照国度规则的教学目的与方案要求开足艺术课程,常常反省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员应仔细研究《艺术课程规范》,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白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变革,增强艺术教学研讨,积极展开艺术教研活动,互相交流经历,运用多种方式的教学办法和先进的教学手腕,构建生动生动的艺术课堂教学形式,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进步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5.活泼校园文明活动,为艺术教育营建良好的气氛

进步先生的音乐素质,需求学校为他们营建一个良好的气氛。经过校园文明活动进步先生的音乐素质是无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味小组,鼓舞先生依据本人的相应根底、专长和喜好自愿参与,常常性地展开丰厚多彩的艺术活动;活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展开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造等多种方式的艺术活动,为先生特性化和片面开展提供宽广的天地。此外,组织先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让先生积极参与社会理论,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理论严密结合起来。经过这些活动,丰厚先生的肉体生活,使先生在理论中不时开展专长,先生的音乐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失掉进步。

6.应用资源,量体裁衣地展开乡村艺术教育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3

许昌县小召乡中心小学位于小召乡政府所在地北寨村北部,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公办学校。现有六级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35名;教师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22人,中师学历的10人,小学高级教师9人。青年教师占65%,教师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该校前身是小召区中心小学,创建于1947年,1968年更名为北寨小学,2006年更名为小召乡中心小学。学校校舍几经修缮,后于1997年北寨村各界仁人志士捐资30万建起1栋三层教学楼,2006年北寨村在外工作的有志之士再次捐资30万元,兴建1栋两层办公楼,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北寨小学也从此更名为中心小学,承担小召乡小学教学改革试验任务。学校以德育为中心,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尽管在艺术教育方面较其他学校先行一步,且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研究和突破。根据“管中窥豹”的原理,可推及农村小学艺术教育之现状。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325人)

(二)家长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98人)

二、现状分析

(一)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不同的学校和班级在师资以及软硬件的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镇级中学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很少,乡、村所属的学校专业艺术教师几乎是零。许多学校艺术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其理由是他们比较喜欢音乐和美术。据统计,我国有50多万所中小学,1.4亿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艺术专用教室,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学器材。河南省某县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余所,却只有钢琴一台、脚踏风琴50台、二胡10把、锣、鼓、镲95件、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

(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拥有量以及投入量存在严重的失衡

城市的艺术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以及闲置。由于艺术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投入的偏向性,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导致城市的生源逐渐萎缩,城市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超编现象。其次就是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基于设施以及师资和资金的投入,还包括国家的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资源。

三、改进的建议

(一)拓宽教师人才培养渠道,充实艺术教师队伍

采取“着眼本土,因地制宜,重点充实”的原则,采取归、转、聘、培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充实艺术教师队伍。所谓归,即凡是艺术专业毕业,又因各种原因改教其他课程的教师,一律归队从事艺术教学,尽其所长。所谓转,即对凡具有一定艺术专长且乐意从事艺术教学的人员实行“转岗”,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专业进修,让他们挑起艺术教学的担子。所谓聘,就是面向社会招聘艺术专职人员。一是通过自愿报名、文化考试、专业测试、试教、签订合同等程序,招聘艺术教学人员;二是聘请校外艺术专业人员到校担任课外辅导。所谓培,就是建立艺术师资培训网络,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培训艺术教师,不断提高艺术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专业队伍

培养艺术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重要的是热爱孩子,热爱艺术教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努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愿为它付出所有的心血。

(三)提高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水平

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了扫清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学校有责任提高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水平。创造各种机会,让社会各届朋友和家长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如每学期不定时地向家长开放艺术教学课堂,让他们走进课堂;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参加,展示孩子们的最新艺术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和家长在艺术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广泛发现在艺术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才,请他们到学校来,走进课堂;把身边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让他们参与艺术教育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等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共同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新农村传统艺术传播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传播发展,不仅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对于构建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的环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河南宝丰的新农村艺术文化教育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传承与传播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尤其是魔术、曲艺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近两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当代“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中,农民群众利用自身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教育传播,以艺术致富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新农村的“三农”工作建设及艺术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形成与传播

宝丰位于河南省西部,现人口约48万,有13个乡镇,320个村。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魔术、曲艺音乐的群众基础深厚,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的称号。影响较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形式为马街书会和魔术表演。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1996年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现今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聚集在马街村展示说书音乐艺术,已成为马街、宝丰等农民的重大节日和曲艺盛会。马街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历史,据《宝丰县志》记载:“此会源于元延佑年间(1316年),当时有一老艺人,演技精湛,广收门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农民艺人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负鼓携琴,吹拉弹唱,为其献艺祝寿。以天为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冈上、麦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台台相连,说书献艺。时间仅一天,到会艺人多时达3000人,千余台书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听书群众多时达10多万人。”①在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源远流长。”②马街书会在当今,既是艺人的展示与农村群众的自娱,又是节目演出的交易会。艺人的表演,称之为“亮书”,如被人请到他乡继续演出,称之为“写书”。这种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宝丰魔术表演艺术源于唐宋时期,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宝丰民间剧团和农民表演有着历史的传统,解放前每年遇灾年,常出现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表演戏法,以求得温饱,混口饭吃。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术民间剧团。民间魔术剧团开始在赵庄乡出现,至90年代,民间剧团迅速增加。目前,宝丰县13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2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务、赵庄、肖旗、石桥、大营、张八桥、前营7个乡镇。其中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成比较集中的是在赵庄乡,有魔术专业村6个,民间表演团体600多个,演出专业户2000多户,从艺者2万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国内许多地区,形成了农民魔术表演艺术团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宝丰文化现象”的产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剩余劳动人员的增加和广大基层群众艺术消费的高涨,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则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表演专业致富村达15个,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达500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总收入达2.86亿元,约占全县GDp的5.6%,成为宝丰县经济发展的六个主要产业之一。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了解,全国共有2000多个民间演出团体,10万多人的民间艺人,宝丰县均占了一半。他们走遍了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到过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农民办文化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发展新路子。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团体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小部分团体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集魔术、杂技、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团体;另一类是以武术、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较大的团约有120人,较小的团以家庭成员为主。从经营状况看,有部分的团体演出、管理水平较好,每年的门票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团曾到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演出,另一部分团已与我国香港、澳门等文化演出公司签约演出。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团体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演出地点主要在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时在集贸庙会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车、大盖棚为主,有的在城市剧场。还有200多家团体演员素质较低,装备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远乡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目前,国内文化界和新闻媒体对宝丰文化现象给予了很大关注,外国电视台为马街书会拍摄了电视片,题为《当田野成为舞台》。河南省和宝丰县文化部门也对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提高认识和管理,改变针对个别表演团体在演出中存在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促进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宝丰的民间文化发展,不仅是一种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它对于促进“三农”工作,扩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

(一)开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在城乡巡回演出,并逐步形成艺术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发展民办文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宝丰的赵庄乡文化站统计,在宝丰赵庄、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村,1998年仅魔术一项全乡收入达1000万元,人均800元,2000年上升到4000万元,2004年将近6000万元,早在1996年,赵庄乡就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不少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家庭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走上了富裕之路。

宝丰民间演出艺术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服装、道具、音响、大棚、运输和广告设计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这些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700余万元。现在,宝丰县赵庄乡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初具规模的民间演出服装、道具、灯光音响服务市场,仅加工作坊达20多家。他们生产的魔术道具物美价廉,周边外省等地农民演出团体常到这里采购。

民间演艺团体的负责人赚到钱后,还在家乡投资发展工业、高效农业和服务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地少人多的农村,如何加快发展又不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宝丰农民通过办文化来致富的做法,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专家说,“宝丰文化现象”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以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艺术文化教育产业的文化价值

宝丰县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起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依法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但也有个别表演团体受利益驱动,上演一些格调低下的节目,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变堵为疏,制订管理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搭建行业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表演比赛等,进行正面引导。

特别是2003年5月,为防治“非典”大部分团体返乡,宝丰有关文化部门借这一有利时机,全面摸清了新农村民间演出团体数量和人员的情况,组织了“十大表演才艺标兵”“十大诚信演出标兵”和“十大守法表演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有效树立了新农村农民表演团体的楷模,促进了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作适应新农村农民喜爱的新节目,如:从木偶到小魔术、硬气功,再到现代魔术、综合歌舞等艺术表演形式。

宝丰县民间文化团体的演变发展过程揭示了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真谛,任何演出团体、企业既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又要接受政府的规范管理;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坚持健康有益的教育原则,演好戏。县政府对民间演出团体的管理立足于促进行业发展,既要加强对民间演出团体的规范和引导,又要注重对其关心和帮扶,做好服务,帮助演艺团体做大做强,对推进河南和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的教育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开拓音乐艺术文化产业市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特别是演出业,很多集中于大城市,对农村和中小城镇的低端市场开发不够。宝丰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来源于农村,演出作品来源于传统和民间,又有时尚因素,符合农民喜欢的艺术样式,很适应农村和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对填补低端文化市场的不足发挥了一定作用。

宝丰农民在办音乐艺术文化中,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农民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团经历,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走遍全国各地演出,达到见识开阔、谈吐不俗的水平。有的农民魔术演员技艺已达到国家演员水平。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忙时务农,闲时演出”的形式,又使农民有活干,有钱挣,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家庭和谐,改善了邻里关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现象明显减少,几乎没有上访事件,有的乡镇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民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关心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在赵庄乡周营村、大黄村,依靠表演发家致富的农民自愿出钱修建村里道路,为县文化设施、修建学校捐款捐物。

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科学教育发展观和艺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开发本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5

论文摘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美育,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能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小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当了教师才知道,从教育方针的角度出发,这里所指的“美育”的核心部分,应该就是今天所讲的艺术教育。如今全国中小学都在推行素质教育,艺术修养又被看成评价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前还是现在,艺术教育始终都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甚至个别中小学通过艺术教育的程度来评判学校整体教育程度的高下。然而,在众多城里的中小学在比较哪个学校的音乐教室比较多,哪个学校在书法绘画比赛中获了大奖的同时,有谁关心过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有谁真正了解农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朴实需求和对艺术的无限渴望?

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农村基础艺术教育比较从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仅重视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切实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艺术教育现状,才是对农村孩子的真正关爱。这里,仅凭自身能力,对目前农村艺术教育现状的改善提出如下设想:

一、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的高校招生条件下,国家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中不乏艺术专业学生,相信这些艺术专业毕业生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后,也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农村艺术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将会充实农村艺术教师队伍。高素质的艺术教师也会给正在萌芽的农村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再不是靠“师资救济”与“艺术扶贫”,而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教育师资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和成熟仍需一段时日,解决师资的当务之急仍应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有师资为主。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规模较小,艺术教师较少,学校可以考虑让艺术教师流动起来。让有专业特长的艺术教师不局限在某一村镇、某一学校任课,可在周边各个学校之间轮流上课,充分发挥其艺术特长,实现资源共享。部分省市采用的“走教”方式,就是很好的办法。采取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调配“走教”、非艺术教师培训后改教、鼓励学校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等措施,解决农村艺术教师缺乏问题。

最后,放宽政策,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如:建立艺术类师资培训网络不断提高艺术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部分教师的艺术特长不逊于专业人才,这样也可使暂时没有艺术教师的学校通过培训,得到简单的艺术教育常识。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培训,经考核后从事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聘请高校艺术专业师资给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在教学方法、研究技术等方面以指导,培养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使教师自觉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习惯。

二、转变思想

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致使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学校把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程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副课”,在课时安排和执行中,要么敷衍了事,只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要么干脆不排课。或者课表中有被列出,而在执行过程中又被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占用。艺术课徒有虚名!

很多农村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尽管每年普通高中在逐年扩招一些艺术学生,但学生自愿报名的极少。导致那些认为自己成绩差,考艺术类院校是迫不得已才做的选择。因此学校学艺术的风气也难营造出来。如此循环,只会使人们更加忽视艺术教育。

此时,教育成了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老师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遗憾的艺术变成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艺术教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

三、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资源

农村中小学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发现和珍视他们,要让他们在艺术课堂中呈现自我,在展示自我过程中不断成长。农村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受到的艺术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会唱地方戏曲、有的会剪纸、有的会拉二胡、有的会民间歌舞……这样的家庭本来就有良好的艺术环境,这种地方的、民族的艺术环境下生活、成长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就是这种丰厚的艺术土壤,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会了民间艺术技能。

农村的自然风光与乡土民情同样给孩子们美的熏陶。艺术院校经常带学生下乡采风或体验生活,而这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不正是农村孩子们的先天优势么?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农村中小学生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方艺术资源,大大丰富了学校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

在挖掘学生自身艺术资源的过程中,以优化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为重点,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及合作、进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资源的挖潜、利用,使艺术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成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一个激活点。

柏拉图说:“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好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培养出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于美的心灵……”

我希望,每一个少年,无论生活在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教师,无论工作在高等院校还是支边支教;每一个渴望接近艺术的心灵,无论用树枝画画还是借泉水弹琴;都能在新的农村艺术教育大潮中受到感染、得到力量。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再无殿堂之高,而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普罗大众的真艺术!

参考文献

[1]牟云刚杨家安《关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6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学习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听觉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及促进智力开发等诸方面所显示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实施音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音乐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音、体、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音乐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63的中学和2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音乐教师,在全部音乐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音乐教师总数的26,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有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音乐只是兼教。如此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音乐教学设施的善。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水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置于柜子里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音、美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音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要求感到力不人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

关于美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早有先见:孔子的“六艺”,“乐”居第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开启人类心灵的三把钥匙,音乐为其中之一。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了音乐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所具有独特功能。当今,城市中的许多中小学在业余时间接受歌唱、舞蹈、乐器、美术等艺术训练,同时又有非常出色文化课成绩。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音乐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各极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加强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音、体、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20__年,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的主要工作要点中即包括“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这说明国家已开始将乡村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问题列入工作日程。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学生所不及。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都曾受过乡村音乐的熏陶。

2、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音乐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之美。

:请记住我站域名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7

但是,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阵地,农村孩子怀揣着对艺术的渴望和梦想,一天天长大,一代展。因此,进一步制订策略,是我们中小学实施素质教的当务之急。

一、艺术教育发展状况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粮,从文化的角度、人的社会行为角度,柯达伊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尽管艺术对人类如此重要,但城乡差别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1、城市艺术教育发展状况:现在,大家都形象的说城市孩子没有童年,事实确实如此。城市孩子除了在学校的正常学习之外,在放学后、节假日还参加了各种艺术培训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独特的修养;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接受能力强,协调能力好,这些都与城市孩子参与艺术培训机会多和中小学课程设置规范,注重素质教育,加强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状况: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走上了小康生活。但是,不能否认,艺术教育在农村仍然比较薄弱的现实,学校有的一周让学生唱一两次歌,有的干脆没了音乐课的踪影,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在唱幼儿园时老师教的歌曲。在教学中,侧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学生表现出呆板,老实,思维不活跃,想象力差,做操时把握不住音乐的节拍、节奏,动作不协调等特点。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存在,在偏远落后的山区,情况会更糟糕。

二、造成农村艺术教育滞后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发展。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的留守儿童,情况更糟糕,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爷爷奶奶斗大汉字也不识几个,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是让孩子能多认几个字,多算一些题,有些家长就干脆说:"孩子将来会认识男女厕所,认识自己的名字,会算个帐就行了。"至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可有可无,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种愚昧无知的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艺术发展?

第二,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失衡。城市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专门的体音美老师直接承担,娴熟的专业技巧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就情不自禁的遨游了艺术的太空。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的受到教育,而农村小学,教师基本是包班,一班一个老师,而专业老师几乎为零。这些现象的存在,根本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实施。

第三,中高招考试的"指挥棒",加剧了重文轻艺的局面。中小学尽管开展新课改多年了,除了教材较活,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试评价制度也做了一些变动,但在中招的录取过程中,重头戏还是文化课,素质评定是一把软尺子,只要学习好,综合素质评定不会差的。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音乐、美术等活动的参与和良好的成绩,不足以弥补学习上的缺漏,学习成绩不好,你就升学无望。

第四,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淡化了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农村学校条件差,除了桌椅、课本,基本上没有其它配置,音乐课上没有琴,美术课上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石膏像,"唱歌仅凭一张嘴,画画就靠一支笔"。这就是农村学校的艺术课课,孩子们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在此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三、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平衡师资城乡结合

针对农村艺术教育师资匮乏,城市专业老师富足的现状,可采取下乡支教的形式,让城市的专业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时针对乡村不集中,支教老师有限的特点,可以化成片,让支教老师巡回上课,哪怕是每周给孩子们上一节正规的音乐或美术课,孩子们就会感到很满足,他们潜在的艺术细胞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孩子们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父母和亲人,日久天长,必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策略二:改革考试制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每年一度的升学考试当中,如果将音乐美术也列为其中一项,制订详细的考评方案,哪怕是算作其中的3--5分,学校就会随之制订出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重视体音美教学,家长也会予以支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素质教育就会真正落到实处,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吗?

策略三: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他需要大量的教学器材做基础,没有教学设备,老师无从下手。比如教唱歌曲,没有琴伴奏,学生感知不到音乐旋律,听不到音乐,音乐的美育作用将不复存在。因此,教育部门要想办法为学校解决艺术教育设施,让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同步,只有这样,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整体提高。

策略四:强化专业培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在现有艺术教师匮乏,农村学校分散的情况下,可以把兼职的教师集中进行专业培训,因为这些兼职的教师多半都是师范毕业,接触过音乐美术教育,在原有基础上从教材的把握上,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弹唱画的基本功上进行培训指导,保证他们兼职老师艺术课教学的正常进行,专业教授知识,让农村孩子也能饱尝艺术专业化的大餐。

策略五:加强监管力度敦促艺术课正常化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8

刘育熙是“刘氏三杰”之后,他的大伯父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二伯父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父亲刘北茂也是现代民乐大师。由于秉承“古典音乐是大众的”这一理念,他曾到高校、工地、山区举行公益音乐会。但是,到乡村小学演出对于75岁高龄的刘育熙还是第一次。他说,在演出中他看到了孩子们被音乐激发出来的可爱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今天能这么懂得欣赏,这跟他们已经接受了近一年的艺术熏陶有关系。”

将艺术带进这所学校的是荷风艺术基金会。2013年5月7日,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那天正好是发起人李风58岁生日。李风是“”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现为北京大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自小便受到艺术的熏陶,喜欢戏剧、音乐、美术,在他看来,人们对艺术、美感的理解主要来自小时候的启蒙,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后来的国外生活使他对西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在感叹欧洲艺术之时也想探索欧洲灿烂的艺术瑰宝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为此,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用数年时间自修艺术史,并曾三赴佛罗伦萨。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失衡的现象,物质财富的发展和精神上的缺失、迷茫并存。“所以,我想在艺术教育上做一点事情。”李风在接受采访时说。

两年前,李风看到由德国导演保罗・斯马契尼于2008年以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计划”为蓝本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音乐带来希望》。那时候他对怎么在中国乡村做艺术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委内瑞拉的成功案例给了他更大的动力。该片讲述的是委内瑞拉一个名叫“音乐救助计划”的公立项目,发起于1975年,发起人为曾任委内瑞拉文化部长、国会议员的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20世纪70年代的委内瑞拉,大批生活在贫穷边缘的孩子流落街头,或沾染,或有盗窃的恶习。在阿布莱乌等人的倡议下,委内瑞拉政府成立了委内瑞拉青年与儿童管弦乐团国家基金会,他们走进贫民窟和少年犯监狱,将乐器免费送到这些孩子手中,希望带给贫穷地区的孩子精神的富足,使他们远离犯罪之路。同时,阿布莱乌还成立了委内瑞拉国家交响乐青年乐团,大部分孩子来自贫民窟。现在这些人中,有的出国深造,有的留在委内瑞拉教育下一代,当中不乏古斯塔沃・杜达梅尔这样国际知名的大家。杜达梅尔曾获得德国指挥大赛的头奖,现在是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2013年9月,由李风兄长、国内知名投资银行家方风雷发起捐款修建的端村学校新校舍建成使用,成为荷风艺术基金会开展乡村艺术教育实践的第一个场所。在荷风端村学校艺术中心,这一大约550平方米的教学楼地下室里,相继开设了芭蕾、管弦乐、戏剧、绘画、合唱、电子琴等课程;开课老师们来头不小,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每周末上课。隔三岔五,孩子们还能听到诸如其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爱乐乐团和像刘育熙这样的艺术家们的演奏。这些,被基金会的人称为中国的“音乐救助计划”。

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发起人和志愿者们相信在中国做“音乐救助计划”同样会起到积极成果。李风说,艺术对于帮助战胜贫苦有特别大的帮助,他很赞同特瑞莎修女的一句话,贫穷真正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穷人在精神上没有希望。而中国在城乡艺术教育上的差距更是明显,农村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艺术类场所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城市孩子要少得多。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的大背景下,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更是贫乏,这也坚定了李风从乡村开始做教育的决心。端村,李风的家乡,因此成为第一站。

荷风艺术基金会并非国内第一家从事公益性艺术教育的机构,此前也有企业出资组织志愿者到乡村支教,教授艺术类课程;或是艺术团体针对特定人群的演出,比如农民工、大学生等;还有一些基金会以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致力于艺术教育,但李风表示,荷风艺术基金会是中国首家以艺术的教育、普及与推广为使命的非公募基金会。

荷风艺术基金会200万的注册资金由李风出资,这些钱用来为孩子们买乐器、租车、维持基金会日常运作;请的老师也由他一个一个去谈。艺术教育带来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志愿者老师来说,他们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也要从礼仪文明等最基本的层面教他们,希望带来改变。

当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关於老师第一次坐车来到端村时,家长们非常困惑,问他到端村是来干吗的。关於说,教芭蕾。看到大家没有反应,他接着说道,教舞蹈。家长们继续发问,能不能再讲具体点,孩子学了舞蹈能干吗。关於想了想回答说,通过他的舞蹈课能让他们的闺女变得更漂亮。于是第一节课是教梳头。“一梳,变样了。三节课之后,没有人再质疑我学舞蹈有什么用了。”

关於小时候妈妈被下放到河北农村,他在那里长大,落实政策后才回到城里。在他看来,如果当时没回城里,他也会跟这些孩子们一样,在田里拿着锄头刨地。因此他觉得应该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关於的夫人张萍是一名自由舞蹈编导,现在也是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志愿者。张萍家在云南,两人曾想过退休后到那里开一所学校,免费教边疆的孩子舞蹈。谁曾想,他们遇到了比自己更“理想化”的李风,以艺术回馈社会的想法可以提前实现。

关於加入基金会志愿者之后,很多舞蹈学院的老师们也跟着来到端村。关於说,他们背后还有一大群人:有他的摄影师朋友,每次去之前买灯、买布,拍完照片洗出来送给大家;有他大学时的伴奏老师,告诉他什么时候端村缺人了,他随叫随到。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变化确实在不经意间发生。

马叶是端村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跟着关於学了半年芭蕾。马叶的妈妈邸秋梅说,马叶以前见了人不敢说话,声音特别小。现在见了人不光敢说话,有礼貌了,而且驼背的毛病也改了。当被问到有什么愿望时,马叶说:“我以后想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因为基金会的理事长刘惠杰曾给她看过巴黎的照片,讲过巴黎的故事。刘惠杰现已退休,他曾任职于外交部,在法国和非洲学习工作过很多年。

而这些,正是李风他们推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他们希望艺术能帮助孩子们建立信心,开阔眼界。李风说,小时候的教育对农村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启迪,是让他们的视野飞出他们生活的相对封闭的农村,融入世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个世界上,除了这个村儿,还有德国、波兰,还有贝多芬、莫扎特,他们的视野一下就被打开了。”

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学习艺术把家长也带了进来。邸秋梅说,每当学校有演出她都会过去看。在关於的芭蕾课上,专门给家长们辟出一角,供家长们跟着学习。芭蕾舞班上还有一个75人的微信群,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在群里讨论各家孩子学习的情况,时不时也会讨论起古典艺术,李风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几千年中国农村未有之现状”。

端村之外,基金会今年会在安徽合肥和北京房山两处推广“端村模式”。根据《安徽日报》的报道,安徽省自2011年以来,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722所,其中争取中央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224所,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498所,合肥、淮北、马鞍山、芜湖、铜陵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示范乡村学校少年宫,为此,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近亿元。

中国乡村艺术教育很大的一个障碍是没有老师。因此,荷风艺术基金会的老师们负责对着这700多个学校的老师进行免费的师资培训。这便是基金会的“桃李计划”,他们要做一个中国最大的乡村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关於和张萍夫妇便在4月12日去了一趟合肥,教了一个师资培训班。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有另外两个计划:“雏菊计划”和“风信子计划”。他们准备在全国各省中,每个省建立一个省级样本校,以此推广艺术教育,此为“雏菊计划”。“风信子计划”则是做专门针对乡村孩子的艺术教育网络化教学。关於和其他的志愿者老师们正在制作相关课件。他们的愿望是,建立一个乡村艺术教育系统,这个系统里有教材,有网络,有教师,有样板校。

关于资金的问题,李风介绍说,今年开始做劝募,主要有这么几种途径:通过联系一些大公司来获得赞助,像香港恒生银行已经承诺赞助北京房山这所学校教师的费用;通过各国驻华大使馆来获得赞助,各国大使馆都有一笔钱,作为与当地人民友好交流的基金;另外就是得到国外基金会的支持,国外基金会中有一部分钱是用于艺术教育的,尤其是贫困地方的艺术教育。

李风说,他的愿望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有一批孩子从他们的系统当中走出去,之后能回过头来,教下面的孩子,就如委内瑞拉那样。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苗头,比如高年级的孩子学了芭蕾、圆号开始教低年级的小朋友。

“县城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比较匮乏,素质教育缺失比较严重,艺术、体育缺失的尤为厉害。”河北省安新县副县长任海燕说。她主管全县的教育工作。她认为荷风艺术基金会的行动,给予孩子们的是国内顶级艺术家们的教育和熏陶,这可能会改变很多孩子的一生,对几代人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日下午,结束了一天的授课后,关於夫妇和两位志愿者学生坐上了返京的车。汽车颠簸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我们不是为了教一两支舞蹈”,关於说,学会几支舞蹈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是从社会和文明的角度介入艺术,“我们是看得很远的。”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9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缺乏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缺失现象严重,让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蒙上了阴影。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状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以求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我县地处苏北,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的发展因受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很不均衡。一些乡镇中学,未能贯彻省“五严”精神,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唯分数论。本应开设的美术课,常常被挤在课表之外。在31所农村中学中,仅有不足总数五分之一的学校真正地开设了美术课,且有的仅是初一年级开设,可以说,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已经到严重缺失的地步。所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正常开展起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一、现状调查:农村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情况(一)具有美术专业修养的教师,学校让其充当门面而已。几所农村中学虽有专职美术老师任课,但学校并不关心其授课的实际效果。有时,学校主抓教学之领导,因课程意识淡薄,规范办学意识淡化,美术课程基本不开或者开不全,美术课为“主科”让道,一切为了中考、高考。此时,美术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所教的美术学科没有出息,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或主动要求改教“主科”,美术课则为“副业”。这种不再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导致自我弱化,被学生淡化。当美术教师连自己都对美术课程失去信心时,可想而知,农村美术课堂上会什么样的效果。

情况(二)没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老师兼课。不少学校为了执行省“五严”规定,虽然没有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了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没有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其实,由于兼课老师根本不具备兼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是让学生看一会美术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任学生胡乱地画上一会儿,便成为处理语、数、外的作业课了。

情况(三)美术课程仅反映在课表上,此类情况在农村中学不在少数。在我所熟悉的周边几个乡镇中学中,大多在近二十年来从未配备过毕业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因而干脆没有开设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大多被语、数、外所取代。

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如果作为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严重缺乏,或者教师本身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农村的美术课程将会显得毫无意义,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则完全是一句空谈!

二、农村中学美术课程教育,有独特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中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

(一)美术因具有审美价值、实用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美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该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美术教育制订了标准与要求。

(二).美术课程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主要是美术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1]

②.美术课程的工具性。美术学科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工具。[2]

③.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又亮点,美术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用美术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具体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县局应加强对农村中学美术师资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学之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稳步的提升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具有新的教学观。②.确立新的学生观。③.建立新的教材观。

2.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使农村的美术教师具有:爱岗敬业、艺德健康、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等品质。

3.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外,还须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二)促进城乡及农村校际间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1.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到城区中小学去求教取经,请城区的专家型老师到农村来上示范课、观摩课,让他们到农村来传经送宝。

2.主动与城区学校结对子,实现城乡间的美术教师互动,让农村的美术教师接受城区教师的帮扶。

3.在农村校际间进行美术公开课竞赛活动,并邀请教研室和城区的专家点评与指导,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以学校为单位,以团体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校本美术教材

因为,统一的美术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与学校,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分析校情、教情和学情,才能用适当的教材及教法,来出色地完成美术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篇10

    随着的胜利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了新时代的重要位置。农村文化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必须紧扣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市通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变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一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三县(区)2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活动站,设置率达100%,全部达到国家西部建设标准。站舍面积达到300㎡,单独设置率100%,均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及室外活动场地;全市194个行政村均建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补齐了文化站服务不到的地区,提升了服务半径。二是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我为乡亲送戏来”、“三下乡”、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建立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春节秧歌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赛、全市群众性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全市90%以上的乡镇、村都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活跃在各类舞台,为市民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市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建设较南部地区还有差距。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作了具体要求,即:有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可与党员活动室共用)、1间图书阅览室(藏书不少于1500册,可与农家书屋整合,含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个简易戏台(50平方米左右)、1个文体广场(不少于500平方米)、1套文化活动器材(含1套音响和部分乐器)、1套数字电影放映器材、1套体育健身设施(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2017年,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在南部地区建设了60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完善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设施。目前我市与南部地区相比,全市314个(社区120个,村19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仍然有70%未达到“七个一”标准,差距还很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发展不均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的需要比较迫切。二是阵地建设比较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充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有些地方的文化站还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运行的情况不理想,人气不足,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处于半开放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不但没有较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资金浪费和阵地闲置。三是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队文化设备匮乏。近年来,我市村一级文化艺术团队蓬勃发展,涉及歌舞、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其中每个村都有的1—2支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团体,但是普遍存在活动缺乏服装、音响设备的问题,制约了团体的活动开展和水平提升。四是农村的文化活动供给总量偏少。尽管我市每年开展农村送戏下乡活动近300场次,平均每个乡镇、村一年不到两场次演出,总体服务供给还是偏少。五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一些乡镇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够。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乡镇人员编制限制,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站站长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一些老文化人的逐渐老去,新一代农村文化人又很难涌现,从而导致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关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