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十篇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十篇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7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高程线

中图分类号:tU973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施工的先导工序,要保证建筑的垂直度、几何形状、截面尺寸符合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需要建立较高精度的、要求形状各异的测量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利用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控制红线及设计提供的控制坐标及水准点,作为工程垂直度、轴线及高程的首级控制网,再由首级控制网点在施工现场布设次级控制点,作为建筑物施工放样校核检验的依据。依据首级控制网点在工程施工至±0.00时,在建筑物内建立控制网,在组成控制网的控制点上进行竖向投测,将控制网传递至施工楼层上,对工程进行垂直控制及施工放样。建筑施工中垂直度、轴线及高程的控制工作涉及面很广,操作难度大,精度要求比较高。“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一大难点和重点。

1测量请的准备

1.1测量的要求

1.1.1所有测量仪器、工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内方可使用。

1.1.2按照甲方书面提供的工程控制平面、控制红线、控制坐标点和水准点,保证场地定位和标高正确。

1.1.3施工控制网和定位测量实行初测、复测、检验验收三级测量制度,其他测量实行初测、复测二级测量制度。

1.2测量准备工作

1.2.1了解工程的总体布局、定位及标高情况。

1.2.2对图纸进行校核。

1.2.3确定放线精度。

1.2.4测量设备、仪器确保在有效期内。

2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

2.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和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测量成果报告书》及工程特点,平面控制网设置精度等级为二级,测角中误差20″,边长相对误差1/5000,依据平面布置与定位原则,设置三横四纵七条主控轴线。主控轴线定位时,均布置引线,横轴东侧以及纵轴北侧投测到围墙上,横轴西侧、纵轴南侧设置定位桩,用红油漆标出三角形,施测完成后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后,加以妥善保护如图1所示。

图1控制桩埋设

2.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高程控制网的水准点埋设有临时点和半永久点,半永久性水准点位处于永久建筑物以外,按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半永久桩的方式埋设。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根据场区内规划给定的高程点Bm4=167.45m布设场区高程控制网,首先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复测检查,复测合格后,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点,即场区半永久性水准点Bm2=168.73m,该点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3基础测量

基础施工完毕后,在±0首层平面上,适当位置设置与轴线平行的辅助轴线,辅助轴线距轴线500~800mm为宜,并在辅助轴线交点或端点处埋设标志,标志点预埋100mm×100mm×5mm钢板作为轴线控制点,内控点布设,如图2所示。

4工程重点部位的测量控制

4.1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结构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成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由轴线关系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根据高程控制线线由钢尺传递弹出,检查门、窗洞口的施工精度。

4.2建筑物大角铅直度的控制

首层墙体施工完成后,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cm处外墙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上层墙支模板的控制线。上层墙体支模板时,以此30cm线校准模板边缘位置,以保证墙角与下一层墙角在同一铅直线上,层层传递,有效保证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

4.3墙、柱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为了使剪力墙、隔墙和柱子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及时进行,放线时首先根据轴线放测出墙、柱位置,弹出墙柱边线,然后测出墙柱30cm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红三角,每个房间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在该层墙、柱施工完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以便用于检查钢筋和墙体偏差情况,以及满足装饰施工测量的需要。

5结论

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有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将林立于城市之中。这就对建筑施工测量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质量目标的实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JB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2]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3]GBR897-19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2

随着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平面布置复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施工测量控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建筑工程施工的测量工作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而且是涉及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测量方案是否合理,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测量人员的专业水平如何,都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1.工程概况

青岛国际贸易中心位于青岛香港中路南侧,山东路西侧,是集办公、酒店、商业一体的综合性大厦。总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地下四层,地上分a塔、B塔、C塔及裙房四部分。a塔50层、B塔60层、C塔47层,裙房为六层,建筑总高度最高237.9米。结构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地下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主体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该工程为超高层建筑,工程垂直度按要求层间不得大于±3mm,全高竖向偏差为3H/10000且不得大于±30mm,测量控制难度大,精度非常高,是该工程难点之一。

2.测量控制措施

针对本工程占地面积大的施工特点,首先建立一级导线施工平面控制网,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对现场进行平面测量控制。首级平面控制网对工程整体进行测量控制,然后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对各塔楼进行平面控制。

考虑现场的通视条件、工期紧迫等原因,不便于一次建立整个场地的建筑方格网。先在整个场区内建立L形附和导线,作为以后建立各局部方格网的依据,根据青岛市测绘研究院提供的建筑物红线控制点作为施工测量的依据,测定出首级控制网的点位。

依据业主提供的建筑物定位图及建筑用地规划控制红线,将轴线桩引入现场。在建筑物开挖线外约1米远位置测设各轴线方向控制点,建立轴线控制网,埋设外控基准点(钢板上刻十字线),埋深0.5米,并浇筑混凝土固定,作为施工轴线的投测点。并将高程由水准点引至现场原始建筑物或固定构筑物进行标识,复核无误后,报请相关部门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作为施工的依据。

平面控制网布设于地坪层(底层),其形式一般为若干个矩形,且布设于建筑物内部,以便逐层向上投影,控制各层的细部(墙、柱、电梯井筒、楼梯等)施工放样。平面控制点一般在埋设于地坪层地面混凝土上面的一块小铁板上划十字线,交点上冲一小孔,代表点位中心。复核时应先检查平面控制点点位的选择是否与建筑物的结构相适应,具体要点为:矩形控制网的各边应与建筑轴线相平行;建筑物内部的细部结构(主要是柱和承重墙)不妨碍控制点之间的通视;在控制点的铅垂方向上应避开各结构层的横粱和楼板中的主钢筋。然后对平面控制网进行检查、复核并测设,精度控制为:平面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测量精度不应低于1/10000,矩形角度测设的误差不应大于±10"。同时注意控制点在结构和外墙(包括幕墙)施工期间的妥善保护。

当根据已有建筑物关系来测设建筑物轴线时,应首先检查核实总平面图上新建筑物的设计位置与已有建筑物位置的关系,检查总平面图上的坐标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根据已有的建筑物,采用延长轴线法、直角坐标法、平行线法来复核施工单位测设的主轴线。建筑物的主轴线测好后,应进一步详细复核测设建筑物各轴线的交点位置(中心桩),同时应检查复核建筑物轴线间的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2000)。

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由于地面施工部分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而高层施工部分因场地较小,测量的工作条件受到限制,并且容易受到施工的干扰,因此,应着重注意审查施工测量的方法是否有针对性且符合规范的要求,所用的仪器是否合适、匹配。

在建筑施工测量中,基础施工测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工作包含基槽挖土的放线和抄平、基础施工的放线和抄平。对于基槽挖土,监理工程师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基槽开挖深度,一般可在基槽挖到一定深度后,用水准仪在基槽(坑)的壁上每隔2~3m和拐角处设置一些水平的小木桩(平水桩的标高误差应控制为±10mm),这些木桩可作为清理槽底和铺设垫层的依据。待土方挖完后,监理再根据控制桩复核基槽宽度和标高,合格后方可允许施工单位进行垫层施工。基础施工在轴线投设时,如建筑物精度要求较高,应用经纬仪投点,再按设计尺寸要求进行复核。标高可直接在模板上定出控制线,再根据水准点进行复核。

本工程属于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及单层面积较大,在基础地下部分施工测量中采用外控法,由基坑周围已建立的轴线控桩直接引测;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在首层按流水断划分设置测控点。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每个施工流水段内设置4个内控点,组成矩形控制方格(纵横主控轴交叉点),并在首层底板相应位置上埋设预埋铁件。

内部控制点的布设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网测角的方法与基准点联测,采用全站仪直角坐标系测设,然后按规范要求进行平差处理,确定改正数,侧设完毕及时闭合校正,检测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根据施工特点内部控制点基本设置在首层楼板(a塔设在负2层顶板),预埋钢板150mm×150mm×10mm,并在交点打洋冲眼,作好永久性标志,然后设500mm×500mm盖板保护,以便重复使用。首层以上各层在测控点的正上方相应位置设置预留洞300×300mm(激光束及吊线垂的通孔),并在留孔四周砌设高50mm的阻水圈,层层引测,等级要求同样二级。

高层建筑施工的高程控制网为建筑场地内的一组水准点。待建筑物的基础和地坪层建造完成后,在首层墙上或柱上通过水准点测设“一米标高线”(标高为十1.000m)或“半米标高线”(标高为十0.500m),作为向上各层测设设计高程之用。应首先检查建筑场地内的一组水准点(数量不少于3个),然后复核测设“一米标高线”或“半米标高线”是否符合要求。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无论是平面控制点的垂直投影,还是高程传递,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有一定要求。垂准仪可以用于各种楼层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点的垂直投影,而将经纬仪(加装直角目镜)用作控制点的垂直投影,一般适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物。高程传递一般可采用钢卷尺垂直丈量法和全站仪天顶测距法进行,对于精度要求高的超高层建筑应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传递。各种仪器的使用技术要求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的规定。

地上结构放线直接依据设在一层楼板上的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从一层楼板控制网引测到各层,平面控制点的传递采用内控传递、外控监测,投点仪器选用垂准仪。

在控制点上方架设仪器,严密对中、整平,在控制点上方,在需要传递控制点的楼面预留孔处水平设置一块有机玻璃做成的光靶接受光点,光靶严格固定。仪器从0°、90°、180°、270°四个方向向光靶投点,再用记号笔定出这4个点。若4点重合则传递无误差;若4点不重合,则找出4点对角线的交点作为传递上来的控制点。

在传递的过程中要看清上方是否有障碍物,必须上下通视因为有障碍的话很可能影响铅锤仪发射的激光点偏离轨迹(避免出现折线),从而影响控制点传递的精度。

控制点传递完成后,立即架设经纬仪在接受光点的玻璃板上,按照规范对该平面控制网进行角度复测及边长量距(精度l/5000)。根据平差结果与理论值相比较,若边长较差ΔS≤±2.0mm,角度较差Δβ≤±12″,则说明4点精度达标,只记录不作归化;若边长较差±2.0mm≤ΔS≤3.0mm,角度较差±12″≤Δβ≤±24″,则说明4点精度不够,必须归化;若边长较差ΔS>±3.1mm,Δβ>±24″,则说明投点精度不够,必须重新投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由于本工程为超高层,塔楼高度237.7米激光垂准仪的有效高度为100米,结构高度自首层向上施工到一定高度,将轴线投测层接力上移,接力投测层选作在11层,投测点投至接力层后,另埋铁件及标注点位,投点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为保证±0.000m以上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先要进行高程控制网点的闭合复测,检查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确认无误后引测标高。±0.00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或沿塔吊节竖直向丈量。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传递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标高基准点的测设必须正确,同一层不少于3点,以便于互相校核,每点校差不得超过3mm,取其平均值作为平面施工中标高基准点。在首层控制点钢板上作为基准点,为高程引测提供依据,在基准点通过正上方的预留洞200mm×200mm(内控点的通孔),严禁覆盖,并严防杂物从洞口坠落。

各层标高的传递均利用首层红“”上顶线为标高基准线,用检定合格的钢尺向上引测,也可位于中间层,加设标高基准点,以此再向上传递。每层标高基准点,用水准仪往返测,测设合格注上标记,并要设在同一个水平标高上。当每一层平面标高抄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复核。

高层建筑的结构细部(外墙、承重墙、立柱、电梯井、梁、楼板、楼梯等及各种预埋件)测设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平面复杂的建筑物。一般对每层建筑结构细部可根据平面控制点用经纬仪和钢卷尺用极坐标法、距离会交法、直角坐标法等复核测设其平面位置,根据“一米标高线”用水准仪复核测设其标高。

3.小结

青岛国际贸易中心作为超高层建筑,其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现场测量施工具有很高的难度。由于测量控制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必须制订详细的测量方案,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措施。该工程采用全站仪对控制点进行精确定位,采用激光铅锤仪进行内控点投测,利用电子经纬仪进行轴线复核,配备专业测量工程师,严格测量复核制度,工程整体垂直度偏差以及其它各项控制偏差,完全在规范允许的控制范围之内,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按业主要求实现了结构按期封顶。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3

【摘要】智能建筑是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传感、多媒体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发展的结晶。综合性强,涉及专业的领域更广。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处理,充分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气技术;智能;建筑

1.电气技术与建筑概述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2.网络与布线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一些地方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存在的问题(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4

关键词:分支电缆、结构、性能、设计要求、规范

一、分支电缆的结构与性能

1、产生与技术标准分支电缆是在普通塑力缆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都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普及,在高层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计中,供电可*性、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越来越重要,采用普通电力电缆供电,三者的矛盾总难完全统一,只能根据不同工程而有所侧重。按传统方法,在楼层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三种:

(1)放射式,由地下配电间分别对各个楼层引电缆直接供电,却需要大量的电缆、桥架和较大的电缆井,造价高,经济性最差。

(2)链接法,由配电间引出电缆至底层配电箱,再由底层逐层向上链接供电,此法经济性最佳,但由于层数越多,安全系数越低(安全系数是逐级相乘)。

(3)分区树干式,把一座高层建筑划分成n个单元区,每个单元采用电缆接从配电室供电,然后再分配至单元区内各个楼层。经济性都比较好,经常被采用。

(4)干线电缆分支法,从配电室引出一根(或数根)主干电缆,每个楼层在干线电缆上供头分支,此法经济性最好,但施工却是最麻烦的,更麻烦的是在主电缆上做楼层分支头时,受电缆的结构和现场施工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的影响,接头质量参差不齐,但这种方法却促使人们想到把接头与电缆一同制造,由此诞生了新一代的建筑配电电缆——分支电缆。

分支电缆是把经过专门工艺处理的单芯电力电缆作为建筑主干电缆,根据各具体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尺寸量体裁衣,预先把分支接头与分支线、主干电缆一同设计制造。是把上面第(4)种方法中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工作由专业制造厂完成,而且工艺一致性也带来了质量一致。

分支电缆较早出现于英国和日本,在技术标准方面,1980年,日本电线工业协会颁布了第一部行业性标准JCS376(1980),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1992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放宽了对产品结构材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成品技术指标,目前,国内正规的分支电缆生产厂的产品标准主要是以该标准为基础。

2、结构分支电缆在结构上,分为单芯型和多芯绞合型两种,每根单芯分支电缆又可分为三部分:

(1)主干电缆;(2)支线电缆;(3)分支连接体。

目前,因单芯型分支电缆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施工,已获得大量应用。按照日本标准的规定,多芯型分支电缆实质上是多个单芯电缆的绞合体,而不是传统概念多芯电缆的结构,多芯型分支电缆的每项导体外面都有单独的绝缘和护套,每根线芯有独立的分支连接体。多芯型分支电缆具备一般多芯电缆的运行性能,国内只有为数极少的大型综合性电缆厂才具备生产能力,目前也已在推广应用中。

3、性能分支电缆是一种新型的电力配送电缆,其关键性能有两项:首先,一根具备良好品质的分支电缆,必须是性能优良的电力电缆,对于国内产品,其导体性能、绝缘性能、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均应符合GB12706-91标准——电缆的性能是分支电缆产品的基础指标。

第二,分支连接体的性能至关重要,这是分支电缆的关键性能。分支连接体把干线电缆与支线电缆的导体连为一体,并作绝缘防潮处理。从外观上看,无法知道内部接头质量,有两项重要的试验能够检测接头性能,即机械拉力试验和电热循环试验。对机械拉力试验而言,分支连接体(含干线与支线导体)的拉断力应保持在连接前的80%以上,对电热循环试验而言,在125次一定时间间隔的额定载荷与空载循环后,分支连接体的温度不得大于电缆表面温度的8℃。决定分支连接体的机械与电气性能的关键在于分支连接体的材料和工艺。对广大用户而言,应充分关心分支电缆的电缆质量、接头的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工装。

我们讲,分支电缆更适合于现代建筑的配电系统,为什么?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相关电气设计规范中对配电线路的要求。

二、相关规范对建筑电气系统中配电线路的设计要求

1、建筑电气相关的设计规范目前与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有关的规范主要有:

(1)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GB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3)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4)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本)

(5)GB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中:《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是两项基础规范,主要内容参照采用了ieC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供电系统和低压配电部分与其规定基本一致,但由于这是一个建筑行业的专业标准,建筑相关的部分规定更具体,如供电系统的负荷简等级,除规定分级原则外,更规定了各类具体建筑名称的负荷级别。

由于上述规范在颁布实施时,分支电缆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应用先例,因此在规范中并未提及分支电缆,但在众多条款中体现了设计指导方向,总的说来,有三种观点:

1、关于配电级数——越少越好;

2、关于配电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放射式>树干式>分区树干式>链接式;

3、关于安装敷设方式,应与环境、建筑特征、机电应力等多种因素相适应。

(一)、关于配电级数:对配电级数而言,GB50052-95第3.07条规定:供电系统应简单可*,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8.14条规定:“自变压器一次侧至用设备之间的低压配电级数不宜超过三级,但对非重要负荷供电时,可超过三级。”上述规范体现了一个要领,那就是配电级数越少越好,越少可*性越高,技术越先进。

(二)、关于配电方式,GB50052-95中第6.02、6.03、6.04、6.05条中提出:“在正常环境的车间或建筑物内,当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但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树干式配电”,“当用电设备为大容量,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的车间、建筑物内,宜采用放射式配电”,“当部分用电设备离供电点较远,而彼此相距很近、容量很少的用电设备,可采用链式配电,但每一回路环链设备不超过5台,其总容量不宜超过10kw”:“在高层建筑物内,当向楼层各配电点供电时,宜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但部分较大容量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应从低压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

(三)、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对配电方式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如:“8.2.15居住小区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放射式配电”“8.2.2.4除多层民用住宅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对于较大的集中负荷或较重要的负荷应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于向多层配电间或配电箱配电,宜采用树干式和分区树干式的方式”“由层间配电间或层配电箱至各分配电箱的配电,宜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结合的方式”,“8.2.3.2对于容量较大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宜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各层配电间的配电宜采用下列方式之一:

(1)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备用电源也采用分区树干式或首层至顶层垂直干线的方式。

(2)工作电源和多用电源都采用由首层到顶层垂直干线方式。

(3)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多用电源取自应急照明等电源干线。

上述规定,是限于制定规范时,分支电缆尚未在国内推广应用,供电线路主要依赖普通电力电缆和母线。笔者认为,在应用分支电缆配电后,上述规定应该可以简化。放射式高于树干式,又高于链接式的观点。

(四)、关于电缆和母线安装敷设方式。

GB50054-94中5.5.1、JGJ/t16-92中9.12.1都规定“封闭母线宜用于干燥和无腐蚀性的屋内场所。”

GB50054-94中5.7.2、JGJ/t16-92中4.13.5规定“竖井垂直布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垂直干线与分支线的连接方法。”

GB50054-94中5.7.3竖井内垂直布线采用大容量单芯电缆大容量线线作干线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载流量要留有一定的裕度;2、安装及维修方便和经济。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10.1.4规定:“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穿管保护。当暗敷时应敷时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明敷时必须穿金属管,并采取防火措施。采用绝缘和护套为非延续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采取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沟内。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消防电源及其配电,9.1.4条也规定了相同内容。

上述规范说明:电缆配电比母线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安装敷设更便利。

在熟悉电气规范的相关规定后,让我们来分析分支电缆配电方法与规范的符合性与技术先进性.

三、分支电缆配电的技术先进性

1、分支电缆的配电方式分支电缆配电系统一般如图所示,在一个n层的大楼中,垂直竖井干线和各楼层供电由一根整预制的分支电缆完成,pG是总配电柜,pX是楼层配电箱,ZJX是转接箱,当pG与ZJX之间距离不远时,(满足载流量与起动运行压降要求)一般不予选用,这样可减少一个连接点,节约投资。

2、分支电缆配电的技术先进性从上述配电系统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分支电缆可以使楼层配电简化成二级配电,每个楼层都可以达到最简单的二级配电,符合规范中配电级数越少越好的原则,这是先进性之一。

分支电缆配电系统的实质是一种放射式配电系统,适用于各种重要场合甚至是特别重要场合的配电,这是先进性之二。

分支电缆是一种经过预制的电力电缆,其外形和结构特征仍然具备电缆特性,而且接头经过密封绝缘处理,在出厂时经受过水中耐压和绝缘电阻试验,因此对环境要求低,能适用于潮湿、盐雾酸碱等环境,而母线在规范中明确不能应用于这些环境,比母线适用范围广。而且,其安装方式简便,施工工期短,工费低,符合规范中设计应注重经济性的观点,这是其技术先进性之三。

四、分支电缆配电设计的注意点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5

【关键词】全站仪,定位放线,测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建筑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建筑的各种形状、平面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从扇形、椭圆、正多边形直至风帆形、鸟巢等,这些建筑在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城市立面天际线的同时,也给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同普通长方形建筑物一样实现对各式各样异形建筑物的快速定位放线,尽可能地不影响工程进度,是否能寻找一种通用方法对各种异形建筑物进行快速定位放线。下面就对全站仪的实用、快速放线法作一阐述。

1、准备工作

1.1建模

无论何种建筑物,设计人员已将其准确的在电脑中绘制完毕,为了加快进度,可将电子版施工图将工程平面信息完整、准确地录入电脑中。

1.2建立独立坐标系

建立独立坐标系主要是在电脑中建立独立的坐标系统,一种是绝对坐标系,设计院的设计图是在城市规划时的总平面图基础上绘制,总平面图包含工程整体的平面绝对坐标信息,将建筑物的几个主要角点和轴线交点的坐标对应即可。另一种是用户坐标系,在总平面图中,在工程的左下角或西南方向找一点作为坐标原点(保证全站仪的坐标数据全部为正值),与工程的南北向平行的一条线作为y轴,与工程的东西向平行的一条线作为X轴,建立用户坐标系。

1.3将坐标控制点引入施工现场

控制点引入主要由城市规划部门完成,控制点做法同常规做法相同,在此要注意三点:1)施工场地内至少需引入3点(能两两相互通视),主要便于相互复核,控制点要设在基坑周边稳定不易被破坏的部位,易于基坑内放线;2)坐标数据需及时记录、保存(绝对坐标和相对坐标);3)要注意保护控制点,不要被施工机械或者人为破坏。

2实施过程

2.1施测程序

施测准备---在电脑中准确提取坐标数据---将坐标数据输入全站仪中---实地定位测量---检查相关尺寸及主要点位坐标---下一阶段测量。

2.2施测准备

1)全站仪的校核与检定。对与工程测量相关的仪器及工具要重新进行校核与检定,仪器要有有效的检定证书,钢尺等工具要校核无误,进行施测的人员必须要取得有关部门认定的测量员上岗证书,在单项工程施测中,必须要定岗、定人、定仪器。

2)了解、熟悉现场情况,基坑是否为深基坑,是放坡还是要进行基坑支护,有无地下水,控制点的布设要放在放坡及支护边线以外,控制点中间影响通视的障碍物要进行排除。

3)编写《工程测量放线专项施工方案》,确定本工程测量放线的总体规划和总体思路,在方案审批后,对所有参测人员进行详细、认真的技术交底。

2.3坐标数据的录入

1)建筑物的坐标数据不仅要提取出建筑物4个大角坐标,而且也要找出各个轴线交点及主要特征点的坐标。

2)从电脑中找相应点的坐标数据时,使用“菜单栏--标注--坐标标注”命令或在底部命令行中直接输入“iD'’简定命令即可找出任意一点的坐标数据。

2.4工程各施工阶段的测量

2.4.1基础施工阶段

1)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将坐标引入施工现场,至少3个可以相互通视的控制点,使用全站仪将场内通视好的控制点作为测站点,后视另一控制点,使用全站仪中的采集或放样命令程序对第3点进行定向检核,检核无误后,即可进行主要特征点的放样。放样时要选择好放样点的坐标,预先计划好放样顺序,尽量降低错误几率。在放样完后,采用抽样法对其中任意两点距离用钢尺进行复核,任意两点间距离可以通过其坐标计算得出[(X2一X1)²+(y2一y1)²]½,也可在电脑中利用“对齐标注”命令得出。

2)将放样好的各点按图相连,即得出纵横轴线网(弧形轴线可采用矢高等分法分段放出),然后对轴线网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将相关资料交由监理单位进行验线,验线合格后,进行具体墙、柱、梁等构件的基础放样。

3)高程控制可采用DS3级自动安平水准仪,按常规方法测量。

2.4.2±0.000以上工程的施工

1)±0.000以上施工时,由于柱钢筋要在顶板上甩出,影响全站仪的通视,故全站仪的使用受到了局限,因此经过研究实践,制定了一套平面控制网的放线方法。

2)在电脑中对内控点进行模拟布设,内控点布置在轴线外1m~2m处,在每一个施工段至少布置4个内控点,相互连通即形成平面控制网,轴线交点及楼层各特征点与平面控制网的位置关系全部在电脑中模拟找出,找出后在现场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绘制《工程内控点布设图》。

3)内控点在±0.000板上相应位置预埋20cm×20cm,1cm厚钢板,在点位上用切割机刻划十字丝,在楼层板上相应位置预留20cm×20cm孔,作为传递孔,在±0.000以上各层施工时,采用激光经纬仪或铅垂仪(较低的也可采用4kg以上线坠)作为向上传递内控点的工具,±0.000以上各层放线依据《工程内控点布设图》放出。

2.4.3检核

1)在基础测设时可以将场内不同的控制点作为测站点对基础内各点位进行检核。2)在±0.000以上测设时,可利用平面控制网中各内控点相互交叉检核。

3安全措施

本项工作主要安全隐患在于基础施工阶段,处于基坑边作业时需系好安全带。另外,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安全操作规范、规程,要遵守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生产规定。

4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要求

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几项要求:

a.控制轴线,轴线问互差大于20m,1/6000(相对误差);

b.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小于±3mm;

c.标高小于±5mm。

2)放样工作按要求进行:a.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b.钢尺量距时,对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倾斜改正.C.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3)细部放样应遵循几项原则:

a.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

b.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c.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

d.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e.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5工程实例及效益分析

5.1工程实例(见表1)

5.2效益分析

1)精度高:抽测了基础、独立柱基础等总共225个轴线点位,均在规范允许偏差内,基础轴线最大偏差仅6mm,墙、柱、梁轴线最大偏差仅5mm。

2)速度快:在完成内业制图及标注、量测、统计后,基础外业测量在l天内完成了,经过第2天复核仅调整两个点轴线位置。

3)经济效益: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工投入,同时也缩短了放线时间,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施工质量;原材料质量

0引言

房屋建筑是人们休息、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房屋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要求施工单位不断创新施工理念和施工方式,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工艺,从而建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房屋建筑工程。利用工程监理,可有效保证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从而提升房屋建筑总体质量和安全等级。基于此,开展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述

某房屋建筑工程,共16层,地下1层,为弱配电室,总建筑面积为4200㎡,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对施工质量、安全等级、使用年限等有较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除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之外,也加强了工程监理作用的发挥,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值得同类工程大力借鉴和参考。

2当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了工程监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但受到技术、管理水平有限的限制,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情况下,房屋建筑的质量管理大多由施工单位来负责,但他们并不会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开展监理工作,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细节性的错误,从而延误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也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1】。在具体施工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工程监理工作的问题,工程监理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无法保证房屋建筑工程后期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施工成本,使得大量资源被无故浪费。

3提升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而原材料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决定了总体施工质量,因此,现场工程监理师必须全面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而且是要充分分析和考量房屋建筑的功能、基本内容、项目监理方案等内容。并积极参与到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现场施工管理中来。在房屋建筑施工前期准备环节,工程监理要结合施工建设单位提供成本预算方案和台账目录,明确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性能、尺寸等参数,为后期施工材料的检验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此外,还要对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的存放和使用进行全面管理,严禁随意堆放,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施工材料的质量对房屋建筑的总体质量和结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因此,工程监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拟定施工材料汇总表格,从而更加清楚直观的掌握各类施工材料的施工情况和储备情况。第二,进一步提升对原材料质量和性能的审查力度,包括原材料出厂合格证、组成成分、性能等,如果发现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严禁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返厂处理。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第三,工程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将监理规范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2】。第四,如果怀疑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则要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全面系统检测,达到要求后才能使用。严禁使用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3.2逐步完成工程放线测量作业水平

在具体施工之前,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放线测量,保证放线测量的精度和准确,为后期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否则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后期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放线测量数据是否真实、来源是否可靠,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对放线测量工作进行跟进,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性【3】。

3.3严格履行房屋建筑工程标准规范

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工程监理方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设计图纸中的各项标准规范。工程设计图纸是否完整、规范,直接决定了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也体现了房屋建筑工程的专业水准及职业素养。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监理师,必须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深入剖析,掌握每个细节工作,并制定紧急预案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应急问题和事故,立即启动预警方案,降低损失,促使后续各道工序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转。

3.4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缺陷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包括: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发生结构裂缝和应力裂缝、没有严格落实地下室防渗工作等,一旦发生这些质量缺陷,不但会影响施工单位的信誉和竞争力,而且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建设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要相互沟通配合,相互探讨制定质量控制测量,并加对房屋建筑工程的验收投入力度【4】。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必须及时上报,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比较多,而且每道工序之间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涉及施工技术选择、施工材料使用、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多个参见工种相互配合等多方面工作。这就提升了监理工作的难度,所以,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监理规范和相关条例全面系统的开展监理工作,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出,要求施工方立即整改,并全面强化自身的职责,对房屋施工采取合理的监督管理策略,促使各道得以顺利开展。

3.5积极开展质量测评

质量测评也是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主要工作,当施工项目落实以后,现场监理工程需要对各道工序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量评定,以确定施工质量。并不是等房屋建筑工程竣工之后,在对施工的总体质量进行测评,而是完成一道工序,都需要进行一次施工质量测评,如果质量不达标,及时处理,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客观衡量分项质量鉴定的方法,提升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工程监理方在开展监理工作时,要做到全面、细致、认真负责【5】。如果发现质量不达标的项目则要立即勒令他们返工修整,修整完成以后再进行质量评定,达到相关标准之后,才能签订验收证明。通过全面落实质量测评,既能严格键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总体施工质量,也可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范围的综合管理水平,促使工程尽快竣工。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测量放线是建筑工程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在工程开工前,首先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要做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在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要做室内外地面标高控制、外墙装饰垂直度控制、内墙装饰平整度、垂直度测量;在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的还要做变形观测。如何把测量放线做得又快又好,是对技术人员的重要考验。本文以北流市某工程为例谈谈怎样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流市一环北路与城西一路的十字交叉路口。整个工程总建筑面积大约78708.2㎡,1#、2#地上31+1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98.05米;5#地上29+1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97.65米;3#地上27+1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91.65米。首层层高5.4米,第二层、第三层高4.8米,第四层层高4.7米,1#、2#标准层2.8米,3#、5#标准层层高3.0米。结构类型为框剪结构。

二、工程测量对防治质量通病的积极意义

建筑工程与测量放线有关的常见质量通病为:钢筋偏位、模板平整度偏差、墙柱垂直度偏差、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偏差、楼地面平整度偏差、外墙门窗工程垂直度偏差等。要预防上述质量通病的发生,除了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之外,还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全面的、详细的测量控制水平线、平面控制线、垂直控制线等。如果测量工作方面出了问题,必然会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在施工中把测量工作做好,对防治质量通病就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精确、详细的测量成果为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现场的检查和整改,能把很多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对防治质量通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基础施工测量

1、测设基坑开挖边线

根据已有的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确定角桩以及建筑物的边线,考虑基础施工所需的宽度,测设出了基坑的开挖边线并撒出灰线的。

2、基坑开挖时的测量工作

基坑深度为18.2m,开挖过程中,使用全站仪将门口门墩±0.000点引测到基坑底;使用水准仪控制开挖深度。

3、基础放线及标高控制

(1)基础放线

基础为桩与箱形的复合基础。基坑开挖完后,先做了各条轴线和桩孔的定位线;之后测设箱形基础的各条边界线、梁轴线。

测设时,为了通视和量距方便,有时测设轴线的平行线,同时在现场标注清楚,以免错用。同时考虑到了建筑轴线与桩、梁、柱、墙的中线不重合的情况,测设时特别注意到了这点。

(2)标高控制基础轴线测设完成后,使用了全站仪将地面经过监理及业主确认的点引测到了坑底,在浇筑砼垫层的时候用水准仪抄平。水平控制桩在基坑边缘设置了一个。

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一方面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受力计算,对建筑物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在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从而能保证垫层及砖胎膜的施工质量,对与采用外防水的工程意义尤为重大。另外垫层及桩头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保证底板钢筋绑扎是否超高,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的最有效措施。

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在这一个环节里面,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发生。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四、建筑轴线的投测

本工程采用垂准仪法来保证各层放线和结构垂直度的控制。楼层施工时在控制点以上同一铅垂线方向每层留300×300mm洞口,作为以后垂直轴线投测观察孔。

操作过程,仪器置中并调平,同时在测站天顶上方放置一块十字划分板,分划板位置放在洞口上,然后将仪器望远镜调焦到目标分划板,十字丝成像清晰,这是用对讲机通知上方把目标分划板十字丝先移到与仪器十字丝重合,然后转动仪器照准架180°,看目标十字分划板是否与仪器中十字丝重合,纵横线取1/2差值。重复上述操作数次,直至完全重合为止,投测完毕。

随着楼层不断上升,垂准仪法操作可能会遇到一定难度,以及考虑到仪器最佳精度范围,因此考虑在16层(标高为+68.300)转换了一次控制点。

五、建筑的高程测量

1、标高控制点布置在LS-t-S电梯井的内墙面上,用红油漆做出倒三角标志,并标明高程数据,作为以后层面高程引测依据。随着标高不断上升,用钢尺每升5层(30m内)为一尺段(并转换一次)分段来做控制各楼层所需标高。每次引测严格从标高控制点引出的原则,避免产生累计误差。

2、楼层上各点标高,采用S3水准仪按照引测出的标高进行测设。

六、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高层建筑物变形情况的一项重要监测。

1、沉降观测基准点为业主及监理确认的±0.00点。

2、在框架结构出±0.000以后,在每根巨型柱上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3、观测点设置稳固、位置醒目、合理、便于观测。观测点的做法要求为:在柱子的外侧预埋100mm×100mm×10mm钢板,钢板的底标高为+0.500,并在钢板上焊接沉降观测头子。

4、观测要求:前后视距差≤2m,视距累计差≤3m,视距最大长度≤30m。观测过程满足要求。

5、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点相对后视点高差的测定容差为±1mm,沉降观测点、测定高程误差≤±1mm。测量下来的结果满足要求。

6、施工期间,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沉降,结构封顶后1个月观测一次。建筑物有良好的稳定情况。沉降观测的记录,记录时有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情况。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技术应用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也称竣工测量,它的含义是对已经竣工的建筑工程进行复核测量,以此获得最终的数据成果。它主要的测量内容包括对建筑工程及相关附属物的外观尺寸、平面方位、建筑物高程和规划边界线关系等。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可以反映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前后变化,对于建设单位是否真正根据规划要求完成项目进行具体化的审查。

1、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技术的理论依据及精度控制

1.1理论依据

从已完成测量的过往经验中分析可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工作相对于普通地形测量要更为复杂。因此,在满足地形测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需参照其他专项要求,笔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技术的理论依据主要归纳如下:

(1)《城市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建设工程面积计算规范》等规范及标准。

(2)需要对各个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进行测定,而建筑面积的测量首先需要测定建筑物的外轮廓线,且熟悉相应的计算标准,然后单个计算建筑全面积、半面积以及不计算部分,最后汇总得出结果,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执行《房产测量规范》和《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3)测量成果需要标示出已竣工单项工程中的建筑物、权属界线类地物和用地红线、道路控制线等,该类建筑单体的测量工作需遵循《地籍测量规范》。

1.2精度控制

(1)建设规模尺寸、建筑平面位置都需要采用钢尺来直接测定,要求钢尺经鉴定且合格,丈量建筑物规模尺寸、平面位置,总长与分长之和的较差不大于±10厘米。而建筑物边长的丈量精度应该要求:

其中,ms和LD的计量单位均为米。

(2)高度测量可用直接丈量或光学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进行。垂直角测量用6秒级以上全站仪施测二测回,边长用光学测距施测一测回,仪高量至厘米。高度测量的中误差≤±5cm。

2、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的工作内容及流程

2.1工作内容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工作包括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两项内容。

2.2工作流程

(1)外业测量。采用全数字化野外测量方法测绘建设工程范围内的1∶500竣工数字化地形图,并转绘用地红线、规划道路和规划涌等;对有退缩要求的用地界桩和规划路(涌)特征点进行现场放样;现场核验建设单位提供的建设工程竣工图与现状的一致性;竣工规划验收要素测量:测量各功能分区范围进行面积计算汇总。根据报建及放线要求形成建筑物平面位置关系图。根据建筑物高度测量形成立面图。建筑物属于公建配套设施独立用地时应测量用地面积。

(2)内业处理:填写《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成果汇总表》;按适当比例尺绘制建筑物平面位置关系图;绘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立面图或剖面图(含地下室覆土层厚)。

3、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量的内业处理

3.1建筑物总高度的计算

(1)坡屋面建筑。坡屋面建筑一般指别墅、顶层为复式的建筑物,这样建筑物总高度由内地台即±0.00算至檐口顶。

(2)平屋面建筑。平屋面建筑比较常见,其总高度由内地台即±0.00算至顶层女儿墙顶。

(3)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水箱间等不算入总建筑高度。

3.2竣工测量图形编制

(1)地形图编制。地形图的地物元素应全部实测所得。地形图上应转绘建筑范围涉及的全部用地界线(红色)、规划道路(红色)和规划涌(蓝色),如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控制线时也应展绘。地形图的实测范围为用地界线范围或建筑范围,并向界线外扩测30m,同时应标注相邻单位名称、地名、路名、门牌号码,通过地形图中便可了解验收工程周边的建设情况和单位信息。应适当增加高程点密度,同时应测量相邻用地的高程,以便于从地形图中判读室外地坪竖向标高关系,以及建筑用地与周边规划道路、相邻用地的竖向标高关系。

(2)平面位置关系图编制。验收测量平面位置关系图是反映建筑物是否按规划审批位置、形状、大小来建设。在绘制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建筑物尺寸的标注应有代表性,简单、明了,原则上首层尺寸应全部标注,对于建筑物塔楼部份比较复杂的可适当取舍,以保证图面线条的清晰、整洁;

B.参考原报建审批的征地红线图、总平面图和放线册,转绘与报建有关的用地界线、规划道路和规划涌;

C.退缩间距标注位置与报建四至图、放线册退缩间距标注位置应一致,退缩的参照物(线)亦应一致,如放线册标注位置与报建四至图标注位置不一致,则以放线册的位置为准。不满足报建四至退缩要求的数据用红色表示,满足的用黑色表示;

D.对于间距较多的群体建筑物可用不同颜色表示并加以说明。

(3)立面图编制。绘制立面图时,首先要选择能全面反映立面变化的立面方向。当一个立面图不能全面反映立面变化时要绘制两个或多个立面图。

3.3面积计算中常理解错误的问题

现在的建筑物比起以前较为单一外形的建筑物来说外观造型更美观、复杂。这对于竣工建筑面积的测量和计算的要求更高,除了测量技术要提高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建筑面积计算的规范,熟悉面积计算的有关规定,才能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资料。

(1)坡屋顶顶层的面积计算。很多别墅和顶层为复式的建筑天面都设计为坡屋顶,当利用坡屋顶空间时,此部分的建筑面积通常的做法是:只要该层的净高度超过2.1m则全部计算面积。但是,这样处理并不恰当。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净高超过2.1m的部分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m~2.10m的部分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0m的部分则不计算面积。平面图中阴影部分应计算全面积,两侧计算半面积。该层的建筑面积应为:

(2)建筑基底的面积计算。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设工程首层平面建筑物外墙边线在地面的投影所围合的面积,如果首层为架空层,则为架空层柱边线在地面上的投影所围合的面积。基底面积包含建筑内部的中空部分面积,对于四周为建筑物围合的天井或庭院。阳台是计算半面积的,但对于首层的阳台,阳台面积应全面积计入建筑基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工作是城市规划批后管理的一项重要程序,是实施城市规划审批后动态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对《城市规划法》贯彻落实的具体表现。竣工测量成果是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一步规划审批提供可靠、详尽的依据。对房地产市场规范化起了推动作用。笔者通过撰写本文旨在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帮助,让他们从文中学习到有关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技术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通.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技术与方法探讨[J].福建建筑,2014,(04).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施工质量管理重要性

【abstract】inactualconstructionprocessmustbefullyawareoftheimportanceofmeasuringwork,scientificmanagement,letthemeasurementworkbetterfor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service,improvetheconstructionquality.thispaperanalyzestheengineeringmeasuretheimportanceofth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putforwardthemeasuretostrengthenprojectsupervision,andtoensuretheprojectconstructionqualityof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engineeringsurvey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测量与工程施工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测量工作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管理,让测量工作更好的为施工质量管理服务,提高施工质量,为业主、为社会建造出优质的精品工程。

一、工程测量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1、工程测量在工程量计量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工程的顺利施工,工程量的计算是重中之重,而施工中大量的工程量都由测量工作人员进行计算,并提供计算依据及原始数据。所以测量工作中测量资料的管理及测量内业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测量设备日益先进和测量自动办公软件的开发,测量成图与工程量计算的效率和精度得到大副度提高。施工区原始地形线是计算开挖工程量的基准线之一,工程开工前应复测业主提供的原始地形图或纵横断面图,在实地用全站仪对原始地形进行测量,由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签字确认。对有异议的部位应及时书面报告业主或测量监理工程师,协商解决补测方案,实测部分的地形图报送测量监理工程师认可。内业成图一般用南方CaSS成图软件。在完成展点、建模之后生成地形图,然后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纵横断面绘制,在同一断面上绘制设计开挖线与验收开挖线后,通过面域求出土石方开挖面积,输入工程量计算表得出相应部位工程量。报送测量监理工程师审核后完成工程量的计量工作,把测量原始数据、成图资料、签证资料按贯标要求归档管理。要做到目录清单清晰,资料完整,方便备查。

2、工程测量在建筑定位及基础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首先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假如在这一环节里面出现了差错,那将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

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一方面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受力计算,对建筑物埋下了质量的隐患。

在土石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底板的土石方开挖一般要开挖到设计标高,因此,测量工作能控制土石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欠挖。从而能保证了施工质量与成本的控制。另外垫层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保证底板钢筋绑扎是否超高,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最有效措施。

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在这一个环节里面,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发生。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3、工程测量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其中墙柱平面放线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总体垂直度,对墙柱钢筋绑扎、模板施工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每次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测量放线。通过测量放线不但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依据,并且能及时发现上一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其他专业的施工人员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避免了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质量事故。

在标高测量控制方面,能为模板施工提供准确的基准点,是模板施工平整度的保证。同时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标高控制线,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平整度。精确的标高控制,是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的前提。对于施工面积较大的工程,如何保证模板施工的总体平整度、混凝土面的平整度,基本的前提就是测定一个准确、详细的标高控制系统面。

二、加强工程测量监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1、工程开工之前

(1)检查审核规划部门提供的建筑红线数据、平面控制坐标和高程控制的准确性。

(2)检查设计总图坐标数据的准确性。

(3)审查测设的施工轴线控制网(或建筑施工方格网)的技术方案。

(4)检查验收施工轴线控制网(或建筑施工方格网)的测量资料。

(5)根据规划红线坐标审核检查施工单位测设的建筑物周边位置是否符合规划部门的要求,协助规划部门验收建筑红线。

(6)检查护坡桩、降水井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7)检查高程引测数据是否正确,高程控制测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结构施工过程中

(1)检查施工轴线的放线,既要依据施工测量规范检查每层轴线控制线位置的准确性,又要抽查墙边线的准确性。

(2)检查每层钢筋上测设的50线标高,检查墙体、墙柱上的一米线或50线是否正确。

(3)根据轴线控制线、墙体模板控制线(30线或50线)检查外墙体是否倾斜。

(4)检查墙体边线的同时也要检查墙体钢筋位置是否正确。

(5)检查每个墙体的大角线(一般是从首层根据轴线设在墙体里边20cm的大角线)。

(6)检查每层楼板浇灌后混凝土面的结构标高。

(7)检查电梯井内壁的垂直度及内口尺寸。

(8)检查并指导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工作。

通过以上检查可以大量发现结构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能及时得到改正。

建筑工程放线规范标准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2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或规划设计条件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气象、水文、堤坝、水利、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还须标明车辆出入口方位或位置。

建设用地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终日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且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绿地等空间可统作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开放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控制指标。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而小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5平方米;

增加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的5%。

第十五条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国家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较批准方案的建筑面积增加幅度不得超过1%。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日照、采光、通风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

第十七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少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6倍,新建区不小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8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在8层建筑间距的基础上对超过8层部分高度旧城改造区按0.3倍计算,新区按0.5倍计算。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不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

(四)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及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间距,特殊地型、地段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通讯、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八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得小于9米;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3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第十九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七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八条确定。

第二十条相邻居住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少于9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区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相邻两栋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4米,新区不小于6米。

第二十二条两栋居住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三条相邻居住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建筑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执行。

第二十四条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距离

(一)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二)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于5米。

第二十五条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不开窗部份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六条建筑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二十八条其他各类建筑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至第二十八条规定确定间距后,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双方承担退让距离,如为非平行布置时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退让距离;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八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条旧城临街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的1/2。

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距离

第三十一条临街建筑物应按以下标准在道路红线的基础上退让:H=a*(B+b)[H为建筑高度;a为系数1.5或2.0,新区1.5,旧城2.0;B为道路宽度;b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特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以下标准执行:

高层建筑计算高度大于50米时,主楼退让道路红线(除满足以上要求外)临支道后退不小于4米;临主、次干道后退不小于6米。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球场、星级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但不得小于8米。

第三十二条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转弯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按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执行外,还须作较多退让。具体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十三条除城市基础设施外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置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准超越道路红线。

第三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地下部分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安全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五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花台、采光井、木厨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二)车道变坡线、工程内部管网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三)雨蓬、挑檐、阳台、招牌等外墙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红线;当净空高度大于、等于3米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三十六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及以下规定执行: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及竖向标高。

(二)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下,特殊地段最大纵坡不得超过9%,并应根据不同的坡度及设计车速控制坡长。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三)城市道路纵坡不得直接插入交叉口,应设有保证安全要求的缓和坡,城市道路平面交通口范围内纵坡不应大于3%。

(四)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高不得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人行天桥、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6.5米。

(五)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六)特殊地形、地段城市道路建设,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七条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规范要求并遵循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

(二)桥梁的设计应考虑管线通过,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得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划分应与道路横断面一致。

(四)新建城市道路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宜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共同沟。

第三十八条城市各类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289-98)的要求控制。

第三十九条沿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预制盖板不得外露,以保证行人通行。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的城市干道、管线可以双侧布线。

第四十条工程管线埋设完毕后,必须作竣工图,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一)公共厕所设置

1、居住小区按5-8平方米/千人。

2、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商场、文化娱乐中心、农贸市场及加油站等按集散人流12-22平方米/千人。

3、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区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700-1000米为宜。

4、公共厕所按2500-3000人设置一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

1、废物箱的设置间隔: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2、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设置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的非临街位置,其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

第四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按每2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

公共建筑按每15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其中地面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位置、节约用地、利用地形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停车场(库)的设计应按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执行。

第四十三条汽车加油(气)站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应必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城市消防

城市消防设施、消防站设置,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四十五条户外广告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宜采用悬挂式广告。

(二)大型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纪念性建筑、党政机关、文物古迹及城市小品,不得影响相邻建筑采光、通风、交通、消防。

(三)不宜在道路中心隔离栏杆及车辆转弯视距范围内设置。

(四)必须符合建设部《大型户外广告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七章城市绿地

第四十六条城市道路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道路绿地布局中,次干道及以下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道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

旧城改建道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上述绿地率的一半。

第四十七条居住区绿化

(一)新建居住区、居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执行。

(二)居住区内绿地按相应规模配置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5%,旧城改造区不宜低于20%。

(四)建设用地大于或等于20000平方米的应设集中绿地,其比例不得小于绿地率的20%。

第四十八条新建工业与其民用建筑的绿化用地按下列控制指数执行:

(一)行政办公绿地率不小于35%;

(二)金融商业绿地率不小于20%;

(三)文化、娱乐、宾馆绿地率不小于35%;

(四)学校、科研绿地率不小于35%;

(五)工业企业绿地率不小于30%。

第四十九条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

第八章特殊规定

第五十条本章所列的特殊规定,指在土地利用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

第五十一条气象观测场、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有关规定;新建高层建筑必须综合从城市交通、区域环境、市容景观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凡对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视景通廊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并报市政府审定。

第五十二条城市传统街区应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该保护。

历史保护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及有影响的近、现代建筑应按《文物保护法》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加以保护。

第五十三条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改、扩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符合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地质灾害禁建区,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

地质灾害慎建区,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凡在慎建区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认可。

第五十五条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并经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批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