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然科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03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1

关键词:自然科学知识幼儿园其它领域渗透

黑龙江高等教育厅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C1212037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期、对预期进行检验和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解释几个方面。研究者提出“儿童是通过‘建造’而非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的”。他们一定会对所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一、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观察激发儿童的科学热情

在幼儿的科学课程中应该呼吁:“请亲手触摸!请亲自探索!”我们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问:“如果……会发生什么?”然后给他们相关的材料去发现答案。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定义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如儿童可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最后又产出种子这样一个生长周期。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发现它们在颜色、形状、相对大小和组织等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儿童也可以观察环境元素,例如水、光、温度等所起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婴儿和学步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看到、听到、品尝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适合发展的科学课程通过激发观察、质疑、兴趣和描述来拓展这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情形。

作为教师,也将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提问、预测、实验和验证很多科学事实。这就是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所包括的所有内容。为发现世界创设环境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的环境中都有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做什么样的改变?”态度是在早期形成的,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想要知道“为什么”的需求,这也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当你想方设法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时,你会认识到“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整个课程中正在进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活动和常规中”。当儿童激发起科学热情时,可以自发地和创造性地去改变物理环境(室内的布置),还应该利用户外环境,允许儿童在那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索假设的情况,拓展观点。这可以点燃他们终身热爱科学的火花。

继续展示你对科学和发现的热情。吉尔玛提供给我们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来做到这点:当你在初夏的早上抬头看橡树上最高的树枝时,你可能没有思考树木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传送到树干以及每片新叶和橡树果胚芽的科学原理。但是你有下面那样的意识,并指导你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问一些问题:“我在想,是什么让叶子变得那么绿?我在想,这棵树要长这么高得需要多久……”我们可能没有教授具体知识,但是我们在教授好奇心。

二、鼓励儿童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完成儿童对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过程

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相比教师直接告诉儿童事实是什么这种方式,儿童在自我解释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继续为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鼓励孩子对他们在活动中所做的观察进行加工和总结。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问题提出,并实施进一步的探索。

对于教师来说,与幼儿一起分享自然世界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孩子们渴望主动获得第一手的经历。如果教师希望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自然世界,就需要鼓励孩子与世界的真实接触。从触摸软的泥巴或凹凸不平的树皮,到闻新鲜的干草或腐烂的树叶;从看到盘旋的蜂鸟,到听到蟋蟀重复的叫声;从品尝脆甜的苹果,到酸葡萄的味道一一没有什么能像大自然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嘆觉体验的机会。

儿童可以品尝或看到空气吗?他们可以触摸到它吗?怎样做?在操场上,引导儿童体验风(移动的空气)怎样来自不同的方向。儿童可以用风向带、风向袋、风铃等来进行体验。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过程中有很多进行发现的机会。在去散步之前,鼓励儿童做望远镜。把两个卫生纸筒(或把一个纸巾筒剪成两个)绑在一起。在筒的一端打上洞并穿上一根绳做成颈带。蝴蝶或小鸟飞是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望远镜来观看的很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每个儿童可以做一个户外散步用的“收集袋”,用折叠的建筑纸或标签纸来做并穿上绳子,绳子要留足够长来作为肩带。用结实的纸板做书页并用环扣在一起来做一本课堂书。儿童把他们在户外散步中发现的东西贴在书页上。把书放在图书区给儿童玩。

哈姆弗瑞斯说:“儿童有想把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带回家的倾向。要向他们解释自然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目的(例如,豆荚为来年的生长保留种子,一块树皮可能是很多昆虫的家)。鼓励他们收集一些他们以前没有收集到的东西……”新鲜的树叶可以放在报纸中间,这样很容易被压平,可以夹在两个纸板之间并用橡皮条紧紧地保护好。一周后,树叶可以移动并粘到剪贴簿上或以其他方式在教室中展示。

通过种草,也可以进行一次“自然科学探究”,儿童可以寻找在他们生活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种类的草。在教室中为儿童提供草籽来种植。使草发芽的最快并且最容易的方法是把一块湿海绵放进一个有水的平锅中并把草籽撒在海绵上。这些草籽通常能在任何地方生长,只要给它们定期浇水并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很好玩的是把海绵剪成不同形状,然后看草长成圆、三角形或心形。这是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的一种方法。另一种种草的方法是在塑料杯里面装上泥土或陶土(儿童可以把杯子装饰成一个脸的形状)。把草籽撒在泥土上,然后浇水。不久,儿童会很高兴地看到“头发”长出来。

对幼儿来说,他们计划、种植并照顾植物时,就学会了对他们以后生活都有帮助的、有用的概念和技能。当他们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时他们学习了科学,计算以及把种子分类时学习了数学,读种子袋上的字和种植指导时学习了语言。并且,当儿童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茂盛的植物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儿童可以在沙水台或窗台上的花箱里种植出一个室内花园(花和蔬菜)。这一活动是另外一种鼓励儿童对植物主动负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苏远连.论科学学习策略[J].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吴霞、王蔷.幼儿适宜性教育实践[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张丽波.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4(05)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2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53-01

21世纪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竞争世纪,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因此,要想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主力军,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必将越来越受重视。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幼儿的呼唤。

通过多年在幼儿园调研,我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一些问题。因为幼儿教师科学知识基础不扎实,所以在设计幼儿科学活动的时候就体现出了畏惧心里,设计的活动不合理、不完整,达不到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成了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着力于解决好这些问题,相信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一、提高幼儿教师科学基础知识理论水平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幼儿教师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中就会体现出:1.不敢设计过多幼儿自主观察提出问题的活动,因为幼儿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把老师难倒;2.不敢设计一系列的完整活动,因为太深入的探讨一个自然现象老师可能解答不了。这些情况应该是我们在幼教学习阶段就可以解决的。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有别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了解自然现象,并且能够解释它的成因,并最终运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其次,我们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因为,自然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发展性,科学知识随时都在更新和发展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更新知识。最后,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如:物理学中的光、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二、提高幼儿科学活动设计能力

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1.活动内容的选择: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相关的意义,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应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实操性的原则;2.材料的准备: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让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构自主的知识经验。准备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多样化、严谨性、可对比性;3.灵活调控活动过程: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做到: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称赞幼儿的发现、共同解决幼儿的质疑、分享幼儿的成功。

三、提高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探讨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科学教育孩子在幼儿园主要学习并适应离开父母在学校短暂生活,初步了解最浅显的生活常识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幼儿学习过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亲近自然,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

大自然是孩子们智慧的永恒源泉。它的知识如此丰富,它如此具体地将世界的万事万物展现在幼儿面前,它的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以至于神奇的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促使他们去看、摸、闻、听,甚至品尝,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在大自然中,幼儿认识了自然,认识了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叫做语言的“发源地”。自然界各种景象的变化,各种活动的举行无不吸引着幼儿。幼儿的好奇心,在这些地方得到了最大满足,从而也促进了他们讲话的需要。教师也可以向幼儿提出类似的问题:“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啊?地里的麦苗怎样了?”“你怎么分辨出什么样的是麦苗,什么样的是草?”给幼儿提供较多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他们在自然界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既丰富了词汇,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因语言表达而加深。大自然广阔原野的山川美景,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德育的内容。大自然是美的世界,蓝天、碧水、绿地,它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真实直观的,最容易为幼儿所认识,引起幼儿的美感,这种美感使幼儿更愿意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感受、体验。在大自然中,幼儿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也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丰富的好奇心,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好动、好问上。他们头脑中有无数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小鸭会游泳,小鸡不会?”“为什么哨子会响?”等等,这些“为什么”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探索,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之成为永久的兴趣,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主题。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在自由活动和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及幼儿的疑问,有目的地纳入到有组织的教学中来,如季节变化是幼儿十分敏感的主题,教师让幼儿谈谈四季的变化,“春天怎么样?”“夏天喜欢干什么啊?”“秋天最喜欢吃什么?”“冬天穿什么呀?”使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结合已有的经验作比较、概括,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这种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科学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幼儿吸收。

要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教育内容必须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太难,幼儿不能接受,太简单,幼儿不感兴趣。课程设计要强调幼儿主动参与,强调幼儿在学习中动脑思考,发展智力,而不是要让幼儿背诵深奥的科学原理。如,幼儿在玩磁铁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铁钉、小刀、塑料扣、积木等,让幼儿观察哪些东西被吸起,哪些吸不起,并让幼儿将这些东西分类,如果教师问“为什么铁制品能被吸起来,而塑料制品、木制品不能被吸起来?”就不合适了,道理太深。总之,科学教育要强调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让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三、动手实践,培养幼儿主动探索

对物体的操作,可以刺激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体时,幼儿通过推、拉、拍、拐等操作,幼儿在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的过程中,获得了物理知识;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形成概念时,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操作、探索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印象最深刻;在探索中也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产生新的好奇,从而更乐于动手、动脑。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玩具材料,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教育能否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更新观念,打破“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学”的传统思想,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学习,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人讨论、交谈。同时,教师要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相信幼儿经过努力,在老师帮助下可以“独立”去完成,这样,在活动过程中,能让幼儿体验到力量与信心,产生自主感和胜任感。教师还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故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结尾的活动,即一种活动有多种正确答案,来刺激幼儿动脑思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园科学教育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能否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关系到幼儿能否在科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探究

对于儿童来说,“想要认识世界的欲望与仔细收集、验证及分享信息的方式组织结合在一起,就称之为科学”。科学教育不仅注重对静态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对儿童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儿童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使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科学探究是幼儿时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科学活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幼儿探索的因素

通过深入幼儿园调查,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觉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开展,即使进行科学探究,效果也不够理想。从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因素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素质因素。

1.知识面相对狭窄

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最基本的技能,幼儿教师具备信息搜索和获取的能力有限,导致知识面狭窄。同时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没有通过归纳与提炼,有效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2.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对欠缺

教师组织活动的模式一成不变,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教师没有主动根据社会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改变和教学环境的改善等客观因素,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缺少对活动的探索、询问、研讨、质疑、反思态度。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使组织的幼儿探究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突破。

3.幼儿教师技能培养的偏差

长期文化传统的惯性,以及教育体制包括课程设置的影响,导致人们的教育观念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幼儿教育仍在追求功利和迎合家长的功利需要。特别是对艺术技能训练的需求,使得幼儿教师技能的培养发生偏差,较为注重弹、唱、跳、画等艺术素质的提高,忽视了科学素质的提高。

4.职后培训未得到重视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必然不断调整和重组。但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职后培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个人或者幼儿园都没把学习科学、提升科技能力提上日程。

(二)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我市由于经费紧张或教学用房不足,科学发现室开设率不高,或虽然开设了科学发现室,但并未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调查显示,有的科学发现室的利用率偏低;有的科学发现室里的材料丰富,但缺乏变化,使用周期长,孩子们在重复操作之后逐渐失去兴趣;有的科学发现室活动的目标性差,除了给予幼儿较大的活动自由度外,缺少对幼儿的引导。

(三)安全的心理氛围因素。

幼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兰认为:“心理上安全的氛围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幼儿园探究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探索欲望经常被教师视为“搞破坏”。如:有一幼儿为了绿豆芽快点长出来,迫不及待地将豆壳剥掉了。另一幼儿看到鱼缸里的水混了,赶紧给金鱼换了自来水,导致鱼死了,等等。这些所谓“搞破坏”的行为正是幼儿在探索学习,然而教师要么严厉制止批评,要么中断幼儿的探索行为,从而失去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探索不能得以保持和延续。

二、幼儿科学探究的模式

(一)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现象。

奥妙无穷、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佳场所。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幼儿走出教室,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带领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星辰、察风雨、闻花香、听鸟鸣,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理解简单的自然物体与现象,理解它们简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认知能力。

例如植物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它们的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定期的、有规律的室内外探究活动及观察;动物研究的重点在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功能、它们的行为与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对生物养育箱中的动物及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有规律的探究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断地进行持续的探究和记录,然后组织各种分享活动,让幼儿交流各自的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一些研究的焦点。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使他们对动植物产生好奇。

(二)运用各种感官,探索科学问题。

在自然启蒙教育中,要让幼儿直接感知大量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有各种各样的视觉、嗅觉、触摸觉、听觉和味觉,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尝一尝等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观察方法,比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先观察一部分,再观察一部分;从外向内,从内向外;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观察;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进行多视角观察;对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长期系统性观察等。指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问题时,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否则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

(三)建立自然角,探究生命规律。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种植植物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如芦荟、水仙、蒜、葱等。养殖的动物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养要求不高、不易死亡,对幼儿没有伤害的,且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如鸡、鸭、鸽子、金鱼、小乌龟、兔子、春蚕等,让幼儿经常亲近这些小动物。

在种植与饲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对象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在感受到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后更加自觉地关心身边的动植物。种养殖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当幼儿想把户外发现的小动物带回教室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室内建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的生物养育箱,短时间饲养后,再将动物放回原来发现它的地方,而不是将动物弃之不顾甚至杀害它们,从而让幼儿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还应该追求客观和真实的价值取向,纵使幼儿关注真实生物,对真实状态而非虚幻状态中的生物感兴趣。

(四)开展科学游戏,获得科学知识。

“游戏是加强洞察力、整合知识及发展个人的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复习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游戏时,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幼儿,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得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如“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操作游戏,可以先让幼儿将马铃薯放入水盆中,玩一会儿,然后提出“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让幼儿发散思维。有的说“用小竹筏”,有的说“放个救生圈”,有的说“请小乌龟帮忙背在背上”,有的说“请小船帮忙”……教师应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游戏,之后还可以进行拓展探究,例如改变介质,在水中加盐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这些科学游戏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巩固基本科学知识,增强好奇心,促进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五)接触科技产品,了解科技应用。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日益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息息相关,所以,让幼儿认识并探索现代家用电器、现代浴具及现代厨房用具等,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使他们理解各种机械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空中、陆地、水上的各种交通工具;了解科技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等。初步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六)利用发现室,挖掘探究资源。

要做到真正重视科学发现室,重视幼儿在其中进行的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了解课程的概念,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要让幼儿愿意发现、善于发现,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发现不同的材料蕴含的科学价值,发现材料、工具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发现幼儿操作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确保幼儿持续探究的条件和方法等,否则就无法真正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因此,科学发现室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观察、发现、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教师有了这些发现,不但能不断完善科学发现室,更重要的是能将培养幼儿的发现精神落实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学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科学探究不只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参与,不仅要求幼儿教师与幼儿共同保持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探究欲望,还应该包括家庭与社会,因为家庭成员是唯一能够持续引导和支持儿童科学探究的人,社会则提供大量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科学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天文台、图书馆,组织科学活动、夏令营、科技比赛等活动,这些都能使幼儿在乐趣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郦燕.幼儿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

[3]缪仁贤,黄慧娟,顾瑞红.幼儿启蒙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5

关键词:幼儿;科学素养;培养

今时的幼儿,是明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人才的培育阶段之一,也是最重要阶段的幼儿阶段,教育者一定要重视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培养好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起点抓起,成就未来的科学人才。

1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幼儿需要科学知识引导,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天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的新事物。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我们要辅以科学正确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认识习惯。例如,幼儿看见小鸡吃米以为自己也可以吃,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了解人和动物的差异。

1.2有益于幼儿今后的成长。诸多科学研究及实验表明,幼儿时代对一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极其关键。幼儿时代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科学的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

1.3社会需要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若从幼儿时期抓起,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必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更适应社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

2.1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天生爱动,因而在动手过程中,辅以科学知识的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幼儿说,游戏是快乐的,在游戏中,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若游戏能以认识和运用科学为主旨来开展,在动手过程中领会知识,那么幼儿将会很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沉浮特性中,可提供多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在之前不传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让幼儿先自行尝试操作,看看不同的材料哪些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悬浮在水中,哪些会沉到水底。在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后再告诉他们材料的沉浮性和物体的密度有关。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材料的沉浮状态改变,让沉在水底的浮起来,让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此时必然会有不同方法呈现,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更是活跃了思维,展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2组织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可组织科学类探索主题活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观摩和操作,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使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认识空气的主题活动中,可发放不同的容器、袋子、气球等,让幼儿亲手触摸感觉空气的存在;可使用肥皂泡泡,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空气的知识,激发幼儿自主思考,答案有可能千奇百怪,但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是锻炼幼儿思维方式的过程。

2.3在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广泛的科学知识,教学完全可以练习在日常生活展开。例如,在认识人的影子时,可与实际相结合,让幼儿观察人的影子,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比如影子长短和时间、人的高矮及角度的关系等。幼儿会自己,或与同伴一起摸索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不管结论是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只要是经历了实践所得出来的,教师就应积极鼓励。

2.4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科学。“疑问—答案”是幼儿普遍经历的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细小或与科学无关,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找答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幼儿提问,让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领会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玩气球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气球一放就飘到空中?为什么铅笔向上抛就会摔到地上?幼儿会有个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他们会把不同的东西抛一下进行实验,找出原因。最后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气球比较轻、铅笔长长的等,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幼儿既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稳固地学到了科学知识。

2.5与大自然结合进行教学。幼儿园除了固定的园内教学,还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进行科学教育。如,适时带幼儿进入城市公园,看看公园里的动植物及其他娱乐设施等;让幼儿体会大多数树叶秋天会变黄凋落,而有的却四季常青;鱼儿只能在水中生存,小鸟可以飞翔;摩天轮可以把人带到很高的位置等。孩子们在欣赏游玩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

3结语

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主动扮演和幼儿一起探索学习的角色,切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纠正幼儿不正确和偏移方向的思维方式。只有教师和幼儿一起发掘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吸收和探索科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季红平.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J].知识窗(教师版),2011,(09).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启蒙教育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调动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实验室是发展幼儿科学兴趣的很好的场所,那里有丰富的材料,幼儿可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1.巧妙、灵活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调动主动性。例如:有一次在“踩鸡蛋”的活动中,当老师慢慢跨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此时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接着,老师拎起两桶水,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没有破碎时,一起鼓起掌,说:“哇!老师会气功。”这时,老师却神秘地说:“老师并不会气功,秘密在这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

2.建立自然角,组织种植、饲养活动是幼儿获得饲养、种植知识的重要手段。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我园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各种蔬菜、花、树。孩子们轮流到园地浇水,除草,经常结伴观察,不断报告所发现的新情况。种植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3.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在磁铁能吸什么的实验中,让幼儿用系有磁块的钓鱼竿钓铁片、塑料片、纸片等制作的鱼,结果发现,只有铁片做的鱼全被钓起,其他鱼一条也没有钓起,这是什么道理呢?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幼儿懂得了磁铁能吸铁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想象和思维能力。

4.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三、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在活动中,还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与观点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释。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7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科学素质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开展科学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科学活动中概念的作用。学前儿童虽然缺乏用科学的语言对认知对象进行概括的能力,但已具备了在成人的启发下,对其熟悉的认知对象归纳出共同特征的能力。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概念,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使认知不断地由低段向高段发展。概念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图式。如,开始幼儿对“鱼”的认知图式可能为:在水里生活,能游的动物,显得笼统而又含糊。在感知和比较了虾、海龟、带鱼、金鱼、鲫鱼等水生动物后,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鱼的共同特征:在水里生活,有鳞、有鳍、有鳃呼吸。鱼的概念形成了,孩子原来关于鱼的认知图式通过顺应也得到了改进和变换。接着,孩子又会充满兴趣地对其他水生动物进行感知判断,那些符合鱼类概念的认知对象被同化到这一认知图式中。这时,教师可以让孩子感知蓝鲸、海豚等外型类似于鱼的水生动物。通过观察,幼儿会发现这些类似鱼的动物与鱼的概念内涵不完全相符,从而把它们排除在鱼类的概念之外。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大,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明确了科学活动中概念的作用之后,我们必须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应着重从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

幼儿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特点,环境则为他们的认知提供直观的物质基础和依托。科学教育活动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引发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环境科学现象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以较大的投入营造高水平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氛围,使之对幼儿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并使我们科学教育活动有较高的起点,更从中体现我们贯彻邓小平“科教兴国”教育思想的决心。

1.营造幼儿喜爱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幼儿科学教育,也是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丰富多彩而又新异多变的环境会引导幼儿注意环境,关心环境,对环境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萌生爱科学的情感。因此,我们精心设计,高质量优化幼儿园环境。首先是以户外绿的环境为背景:绿草如茵,绿树成荫,各种花卉、树木、绿篱成行,鸟语花香,让幼儿赏心悦目,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活力,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次是以整体美的环境为核心,包括园舍建筑造型美,活动设施构思美,景点色彩和谐美,让幼儿兴奋无比地关注优美的环境,充分体验幼儿园缤纷的魅力,激起观察探索的积极性;再次是开辟各种科学教育的观察活动场所,如“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种植园”“自然角”等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徜徉于丰富的科学景观中,产生学科学的兴趣。上述营造的这些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都是幼儿所喜爱的,而且都对幼儿富有启迪性,能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情感,能丰富他们“爱科学”的认知,能开拓“知科学”的视野,从而发展他们最基础的科学素质。

2.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环境氛围。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因此,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科学环境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参与活动,成为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取向。我们高质量创办了大面积的科学游戏城,科学小实验室、大面积沙水区、玩具拆装区,还开辟有种植园地种植饲养场所,投入材料多,活动面积宽敞,各种器具齐全而且新颖,科技含量较高,为孩子提供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十分喜欢。各科学活动区内的活动内容还进行了精心设计,让幼儿多思路多形式观察、探索。例如在种植区内,我们让中大班的每班幼儿在种植园地里用不同形式同时种植多种相近的蔬菜、瓜豆,有畦植的、有盆栽的、有棚栽的、还有无土栽培的。让幼儿边学习种植、管理,边观察比较。上述观察与活动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科学教育氛围,培养幼儿的浓烈的科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认知又一特点是活动性。即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他们在学科学过程中,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活动实践中去获取经验,培养探索的能力,从而像邓小平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在智力方面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努力在一日生活中以多形式开展各种科学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参与学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从中发现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知,锻炼各种探索的实践能力。活动不同环节,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1.晨区或户外活动环节的自由观察探索。我园晨区活动采取室内户外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既接触室内包括科学角、自然角在内的各活动角内投放的各种材料,又接触户外包括沙水区、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动、植物饲养与种植园地。户外活动环节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户外活动区玩耍。例如有的幼儿在科学角玩“沉浮”游戏,把角内提供的橡皮泥块、塑片,分别扔到水中,发现泥块会沉,塑片会浮,幼儿把小橡皮泥放在塑片上面放在水中,结果也浮在水上,把塑片用橡皮泥块包住放在水中,结果又沉下去,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有所发现,爱科学的情趣油然而生,发现的现象和操作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集中教育活动环节的科学游戏等主题活动。集中教育活动环节是教师指导下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生动活泼地主动活动的过程。教师结合常识活动、数活动、语言活动等,开展以游戏为主,观察、操作、表述、表演及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的科学主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

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运用现代教育科技媒体录音机来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口哨声、琴声、音乐广播声、幼儿谈话声,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象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自然界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鸟叫声、其它动物的叫声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操作活动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纸盒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小木片、小塑料、小纸团等,然后盖紧盖子,让幼儿自由地用力摇,用小捧敲。采用自由游戏方式来听辨它们发出的各种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土电话”等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还可以让幼儿用这些制作成果和起先玩的各种罐罐作“伴奏”乐器和打击乐器,边唱卡拉oK,边伴奏,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通过手段多样、材料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幼儿的科学观察、探索、操作、发

现、表达能力、听音能力、欣赏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爱科学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也得到培养。

三、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

在开展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按邓小平同志“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育内容”的教导,引导幼儿从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发展到对现代科技现象的兴趣,从小让幼儿萌发科技意识,了解科技“威力”以体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如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一会儿雨儿就下来了。在种植园地上,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在自然界里,幼儿发现种子发芽,等等诸如此类,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各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现的情况,每天指导几个幼儿在安静活动时说“发现”,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幼儿“发现”的兴趣,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

2.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教师要在一日生活各种学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并让幼儿有机会自我表现,从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欲望,以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例如,幼儿玩“竹落千丈蜻蜓”活动,有的幼儿蜻蜓飞得高,这与他们的启动方法有关。教师就可以在活动总结评价阶段让一些幼儿表演,表现他们已“会玩”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发现“飞得高”的启动方法,从而提高其他幼儿玩的能力。这样幼儿学科学的信心就会更强,积极性就会更高。

3.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说发现”活动外,还可以开展“我会了……”的活动,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会什么,例如“我会给兔子喂食”“我会放风筝”“我会玩水车”等。从中激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幼儿初浅的科学素质。

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的现代化发展,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幼儿教育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就应该在幼儿园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幼儿“爱科学”情感,为幼儿提高科学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虞莉莉主编.《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8

一、取消部分文化课的原因分析

从办学单位来说,有就业市场就一定要把幼师教育办下去。由于众所周之的原因,初中毕业进入到幼师或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理科的学习更是感觉非常吃力。尽管教师在教学时一再降低要求,并且改革考核方式,将平时作业、出勤等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但是最终的考试及格率还是较低。笔者一直担任化学课和生物课的教学,连续五届的学生及格率不超过60%。

我们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所掌握的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现在让他们直接学习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就犹如让他们跳级,试一试,不行就干脆放弃了。再加上许多学生对未来职业认识的不足,觉得这些理科知识将来没什么用,学起来还费劲,还不如不学。

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面试时除公办事业单位综合考核各项专业成绩和技能以外,一般的民办幼儿园通常都是让应聘者自弹自唱、即兴创编舞蹈、讲个故事等,更有个别幼儿园由于急缺师资只是看一下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即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幼儿园开设的特色教学多是舞蹈、美术、钢琴、英语、电脑等。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一般会从英语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招聘,而舞蹈、美术、钢琴的教学则直接由招聘的幼儿教师来担任。

由此看来,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是唱歌、跳舞和画画等技能,那我们办学单位就应该投其所好,加强对学生音、体、美、舞等方面的培训,这样即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经综合考虑决定取消或删减部分文化课。

作为幼儿园这个办学机构,到底应该对幼儿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我们选择其中与理科知识有更多相关的“科学”来看,其教育要求包括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等。《纲要》中还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例如,水、空气、各色各样的食物、漂亮的蝴蝶、小小的蚂蚁以及绿叶子怎么变红了、风从哪里来、小车为什么能自己跑、为什么会有四季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其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方面面。据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都是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几个板块或是主题活动中。例如,对于最常见物质“水”的认识,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观察水的三态实验,让学生知道云、雨、雪都是水的存在形态;通过日常生活中洗手、用水煮饭,以及区域活动——给植物浇水等,让学生了解水的作用并初步建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这一切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是由幼儿教师来完成的。

如何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扮演好科学启蒙者的角色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对周围世界的广泛兴趣和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热爱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轻松驾驭和科学指导幼儿的科学活动,才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地回答幼儿永远提不完的问题,才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但是,据有关人士的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多数教师科学素养偏低,尤其在目前推行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先天的不足。这与幼师或职业中学幼师班所学课程主要为专业课、艺体课和语文、数学少数文化课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未来公民高科学素质的基础。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课中的理科课程既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科学素养,使之能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基础,更是其未来职业的需要。所以,作为办学单位直接取消理科课程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面对当前的生源情况,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建议可以将现有的理、化、生课程进行整合。我们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都是分科教学,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一年时间讲授完毕,知识点与高中相当。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学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综合知识和面向幼儿园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教学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等相对缺乏。通过整合理科课程既可以达到减少理科教学的课时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之以往的分科学习模式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会有较大提高。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9

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在于小时候获得了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关键不在于小时候懂多少科学的大道理,而在于他们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事物的热情,激发幼儿不断提出新问题――即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应当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是跨世纪高科技的接班人,如何让这一代孩子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成为创造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提到科学活动,教师就会引发什么发明、火箭、宇宙……,这些是小班幼儿无法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的问题,很容易吓住孩子。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的积累少;注意力不够稳定,易转移,活动中情绪波动大,思维具体形象。如何让小班幼儿对科学感兴趣呢?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是兴趣的先导。小班幼儿教师若能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时时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就能够激发小班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和学科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内心的"我要学科学"的这份愿望,就能培养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情感。

1.把握时机随即教育,引导幼儿观察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教师从自己的经验、兴趣出发选择内容,造成教师费了力,幼儿不感兴趣的现象。小班幼儿活动范围知识、经验相对中大班幼儿要窄和贫乏,但他们对自己身边有趣的内容最有好奇心,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将发生在身边有趣的内容化成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

小班幼儿教师尽可能可利用以一切户外机会,引导幼儿细致入微的观察,鼓励幼儿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如组织幼儿开展踩影子的体育游戏,相信孩子们会玩得很开。这是孩子们突然发现影子没有了,孩子们问:影子不见了,影子哪里去了呢?于是一个新的科学游戏生成了,孩子们在园内四处找影子。他们找到了小花、小草的的影子,他们都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当孩子们发现影子的形状不同、高矮不等时疑惑了:为啥影子不一样?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从光学成像原理加以解释。孩子们会发现:科学对他们来说,竟如些神往。这样在探索科学探索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提出许多问题,这不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也培养了小班纪儿的科学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感悟科学现象,可设计用墨汁在水中作画,用彩色颜料在水中作画,幼儿手持牙签醮墨和颜料在水中轻轻点划,又持牙签在自己头上挠,再轻轻往水中一点,出现了油脂点,好不神奇!幼儿在操作中神态专注、欣喜、惊讶、兴致勃勃,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幼儿园科技教育必须充分研究幼儿的教学实践经验,用以在确定安的水平、类型和有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2.创设环境,形成宽松的科学活动氛围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小班幼儿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充分地把幼儿的潜能挖掘出来。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指出,宽松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无拘无束科学活动的前提。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了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和发展就得到了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和失败就得到了宽容和理解。在这样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或鼓励,为幼儿愉快地逐步引进科学的殿堂。小班幼儿教师要培养好小朋友的科学兴趣,通过参观种植园、饲养园、科学实验室,培养了小班幼儿科学观察技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的技能、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在季节特性较明显的时候,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了解获得科学知识。泥土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物,然而泥土的特性他们却很少感知。可带领幼儿寻找泥土。让孩子们观察,通过摸、压等方法感知土的柔软度,当他们发现泥土是蚯蚓、小蚂蚁的家时,会兴奋不已。

为此,可在自然角种植土豆、大蒜、萝卜等,饲养金鱼、小兔、蝌蚪等。除了让幼儿爱好动物和精心照顾这些植物外,还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植物的变化及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日学生活中为了满足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可在教室一角设立科学角,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如让幼儿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头发、衣服,看看能源能吸住幼小的碎片,通过此举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使他们感知,不断尝试,认识知识。

3.给孩子积极的评价,引导小班幼儿自主操作

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他人。所以说成人的评价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篇10

关键词:科学探索幼儿创新意识

《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越来越重视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只有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其潜能。

一、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物质环境

在幼儿的活动空间里,有意识投放适宜的科学活动材料,给予幼儿操作、摆弄它们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习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现象、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这些也是幼儿创新活动的基础。

可以在活动区域里设置科学角,放上适宜幼儿摆弄的物品。小班可以提供感知轻重、大小、色彩变化的物品;中大班幼儿可以为他们提供感知沉浮、空气、压力、磁性等物品。这些物品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利用废旧物品,让他们参与布置、管理、制定规则。幼儿在这活动过程中会主动思考、设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激发幼儿创新欲望。奇妙和自然世界,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是非常之大。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那朵白云像白马,骑上它我就可以到月亮上看玉兔啦!”“那朵像怪兽,我要变成奥特曼去打败它!”“那朵白云真像爸爸的汽车,我爸爸的汽车要能开到天上该多好!”培根曾说过:类似联想的东西支配发明。我们要小心呵护幼儿这宝贵的好奇心和奇妙的遐想,这正是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科学始于好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所进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孩子们才会积极地探索,认真地思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萌发创造意识。如在教学活动《鸡蛋浮起来了》中,我拿一个鸡蛋放入半杯清水中,看!鸡蛋沉下去了。接着我向水里不断加盐,使盐慢慢溶解在水里,当盐加到一定的时候,看!鸡蛋居然浮起来了。当孩子匀看完这个实验后都对鸡蛋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感到非常好奇,这时我问幼儿: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发生沉浮的现象?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我就让他们各抒己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在生鸡蛋在清水中沉到水底,当放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便漂在水面上的实验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透明塑料杯、鸡蛋、盐、筷子等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尝试,变换材料。在操作、比较、研究、探索中,幼儿不仅了解了鸡蛋在盐水中沉浮的有趣现象,而且增强了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亲历探索过程,学习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

在科学小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幼儿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开放幼儿"全脑"的过程,引导幼儿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指导幼儿实践操作的过程,也是科学小实验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幼儿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还要引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操作体验,对于幼儿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要给予过多的干涉,相反,要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和指导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三、重视幼儿自主的探索过程

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幼儿获得了更多自主探索的开放空间,他们亲自参与科学现象或真理的发现,通过观察、实验接触事实,教师在引导、合作、支持中期待幼儿探究的结果。如果教师不能耐心的等待幼儿自主地发现,而急于帮助他们,那么,探究活动就不成其为探究,幼儿的的自主也是枉然,幼儿仅仅就是一个容器,一个旁观者,在那里乖乖的接受教师的给予,不会发现,也不会思考。所以,教师理智的等待决定着幼儿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在中班科学活动《不漏水的漏瓶》的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水、有漏孔的矿泉水瓶、胶布、毛巾、瓶盖等,让幼儿用漏瓶玩水,发现瓶子是漏的,然后抛出问题“怎么让漏瓶不漏水呢?”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探索――“用手堵上漏孔”,“用胶布贴住漏孔”,“用毛巾堵住漏孔”等,幼儿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着急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在水盆里拧紧瓶盖,然后提起矿泉水瓶,漏瓶就会不漏水。)于是,教师急急忙忙召回幼儿,带领他们一起实验,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此时,教师又急忙帮助那些失败的幼儿。在活动中,幼儿只是照搬教师的方法,缺失了探究带来的惊喜和成功感,从而探究活动失去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