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15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1

摘要: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游戏开发专业或游戏开发方向,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讲授“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同时,考虑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游戏设计的实例来进行实践,使得学生能将图形学理论和游戏设计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开始,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面向游戏开发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游戏开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领域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计算机学科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应该跟上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本学科的人才需求。当前,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这一新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校开始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而相当多的高校将“游戏开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个主要方向进行发展。游戏设计以高质量的3D技术来展现游戏画面,从角色建模、灯光、渲染、纹理等,无不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和理论,因此,“计算机图形学”也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如何在讲授“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同时,考虑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游戏设计的实例来进行实践,使得学生不至于因为算法和理论的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又能将图形学理论和游戏设计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在游戏开发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图形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面向游戏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在游戏开发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游戏开发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游戏从策划、设计、开发、测试、运营过程的整个环节,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最先进的主流游戏开发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是游戏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当前的主流图形api是对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实现,因此,对图形学算法和原理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主流的图形api,而这些主流的图形api也是当前游戏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此也可看出,“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讲解清楚图形学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又能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为学生后续学习游戏开发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处理好图形学授课过程中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的关系,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当前的图形学的教学现状与游戏专业的教学目标相比,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计算机图形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二维、三维两部分,其中二维部分即光栅图形学部分,包括:基本图形(直线、圆弧、椭圆等)的生成算法、二维裁剪算法、填充算法、曲线曲面、图形反走样等内容。三维图形学算法则围绕三维物体的建模、运动、三维场景的建立组织,包括:物体建模(物体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模型、几何造型)、三维图形的显示(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三维图形的投影变换、三维裁剪)、真实感图形学(消隐算法、光照模型、光线跟踪技术、阴影、纹理、辐射度算法等),有些图形学教材还增加了计算机动画技术、交互技术、图形处理高级技术等内容。

分析上述内容,其中与游戏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是:基本的图形学数学算法,包括向量部分的内容、图形变换、视图变换、图形渲染、材质、纹理贴图、模型动画等三维图形学的内容;而二维图形学的内容在游戏开发中使用的相对较少。

而在传统的图形学教材中,二维图形学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普遍感到算法较为枯燥,而无法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2)对于当前主流图形库的学习安排

为了更好的开发出具有丰富3D效果的游戏,必须学会使用3D技术,而当前主流的3D图形api为openGL和DirectX,早期的很多游戏的底层引擎是基于openGL开发的,如“3D游戏之父”Carmack的经典游戏“Doom”、“Quake”,在当前的游戏行业中,微软开发的DirectX多媒体引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当前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游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DirectX开发。虽然如此,在其他操作系统的游戏开发和工作站上的图形应用程序开发,openGL仍然是不二的选择。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图形库,是游戏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两种图形库的偏重上,DirectX所占的分量应该更重一些,而当前的图形学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都是基于openGL,缺少合适的基于DirectX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教材。

(3)对于图形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安排

一般图形学课程的安排是先讲授图形学理论,之后进行图形学课程设计,目的是在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弊病: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割裂,学生在学习图形学算法和理论时对枯燥的内容感到较难,缺少实践,而在实践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很难真正掌握开发工具并作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游戏开发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工作,确保“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快课程建设。

4面向游戏开发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思路

(1)针对游戏专业的特色,在内容选择上,应有所取舍,有所补充,不拘泥于某本计算机图形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作为授课内容,而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灵活安排。

首先,重点讲授三维图形学的内容;另外,将一些游戏开发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图形学相关算法和内容补充到图形学的授课内容中,例如以下两种算法:

场景管理及相关算法:场景管理是3D游戏引擎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一个3D场景来说,有很多的物体,最简单的组织方法就是把它们用一个List连接起来,然后在绘制每一帧的时候一次送入渲染器进行处理,这样的方法即使处理一个简单的场景都会显得非常慢。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3D场景中物体之间的相关、从属、互相影响的关系,如何组织这些关系,并将它们与3D引擎的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系起来,就是场景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牵涉到空间排序,有多种算法来实现,基本的方法为:n叉树算法,包括:二叉树算法、四叉树算法和八叉树算法。

现有的各种图形学教材,有些根本没有提到上述算法,有些在图形消隐的章节讲授其中的某种算法。而上述算法是游戏引擎的核心算法,对游戏专业学生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补充进授课内容。

三维模型动画及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游戏开发过程中,有了模型之后,需要为三维模型添加相应的动作,实现游戏效果。对于当前的三维图形库,比如Direct3D,也支持丰富的三维模型动画,包括:关节动画、单一网格模型动画、骨骼动画和morp。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游戏开发人员来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部分,但在现有的《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但也有一些《计算机图形学》课本增加了三维模型动画及动力学的内容,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SteveCunningham所著的《计算机图形学》一书中,就将动力学和动画作为专门的一章内容进行介绍。

(2)理清图形学各部分内容和具体的游戏应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讲述。

游戏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的授课方式,而应该找出相关内容和具体的游戏开发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和算法的时候,应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如何应用该算法或理论以及如何实现该算法和理论进行讲解,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下表对图形学的内容和游戏开发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粗略的总结。

教师在具体讲授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使得授课内容生动起来。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按照构造游戏的流程,从角色建模讲起,用游戏设计这一根主线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游戏开发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貌性的认识。

(3)在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安排上,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的方式,在平时图形学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穿插实验课,在最后安排课程设计,加大实践环节所占比重。

(4)建设与开发面向游戏方向的图形学案例库

欲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生动起来,必须有实际的案例支撑,因此建设面向游戏方向的图形学案例库,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提高图形学课程的授课质量至关重要。

(5)教材建设方面

编制面向游戏开发专业的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以及编制面向游戏开发专业的图形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是非常紧迫和必须的任务。

5总结

本文结合图形学教学的实际以及游戏开发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对于面向游戏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对游戏开发专业的教学和课程建设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15).

[2]博采众家智慧,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孟祥旭院长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15).

[3]徐延宁.计算机游戏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8,(15).

[4]尹义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

[5]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

[6]潘荣江.扬长补短的“2+X”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15).

[7]庞晓溪.游戏引擎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8][美]SteveCunningham著.石教英,潘志庚译.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2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意义出发,解析了当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状况,并给出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

[http://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互联网

一、引言

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两种软件,一种是用来管理计算机整体的系统软件,包括如维护系统的软件,检测和修复系统的软件等等;另外一种是要应用在某一具体的功能上所需要的软件,称为应用软件,包括如办公软件,看视频的软件等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方便客户的使用,其中应用软件更是主要针对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非常具有人性化。总之,计算机软件在开发其技术时,都必须考虑到应用的客户群,以客户的需求为方向,以实现客户的要求为目的,来发展计算机软件新技术,使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能方便舒适。我国在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引入的人才与高科技都与日俱增,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越发顺利,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我国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可以说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简单的程序的设计,再而到了软件的开发使用,使程序的运用更为简便,最后则是更为复杂的软件的开发使用,集中了诸多科学人才的智慧,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性和可能性,现在软件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工作或者玩乐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有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达,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也越来越优异,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并且,现在也是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发展的机遇时期,因为在国际随时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个国际的经济局势不明,动荡的经济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正在尝试转变产业的结构形式,加上我国经济的增长速率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形势都推进了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高技术软件开发人才,甚至是许多国外的高技术的软件开发公司,这些国外的优秀的公司将目标瞄准国内,扩大他们的公司发展以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在此情际下,中国的软件行业如雨后春笋,实力一步步上升。因此,就目前现状来说,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软件新技术的开发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

三、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所具有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都处于极力推动的时期,而软件技术的开发对于信息化以及计算机行业至关重要。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中,软件开发是其最为关键的部分,甚至软件开发的水平能代表计算机开发的水平。软件的开发能促进网络的应用,而网络的存在是软件使用的基础,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并且两者的研发过程还能相互交流刺激,在刺激的过程中甚至能获得更为优异的新技术,为计算机网络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技术的发展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不管是计算机网络还是软件开发,都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和研发。总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还能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便利,方便其进行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娱乐。

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所具备的方式

以何种方式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对于我国计算机行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决策作用。依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第一种叫做结构化系统开发,它的意思是将整个软件研发阶段分成几个阶段逐步研发,这样减少了一次性研发的难度,只要在第一步做好基础,便能依次完成下一步的研发,做到各个突破最终完成目标。但是也存在不好的地方,即花费时间较长,做不到高效率;第二种叫做原型化开发方式,它的意思是从全局出发,依照用户的意见进行开发,再进行细节方面的调整。这种方式相比较来说更适用于软件的开发,节约时间;第三种叫做自动研发技术,意思是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就有设计自动编码的模式,在研发时利用这种专门设计的软件依照该设计的特点,将需要的目的输入到该软件中,则最后次软件会自动按照要求进行编码,得到想要的功能。

五、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越来越膨大,计算机的人才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水平,软件开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软件开发的团体中来,整个软件行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因此,不能只依靠原有的技术来进行软件开发,而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引进新技术关注新动静,把握好方向,来保证软件开发能在充满竞争的时代中继续发展。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主要可以朝以下三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指网络化的方向,进入网络化的时代,通过网络来开发市场引进人才提高技术;第二个方向指智能化的方向,既然我国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以及智能化,如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的软件一直是许多软件开发者的梦想;第三个方向是服务大众的方向,软件的开发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大众,为大众服务,因此用户的满意度决定了软件开发的市场,软件开发应该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作为重要的支撑后盾需要明确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以逐步逐阶段的形式稳步向前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1]刘芳.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向[J].中国新通信,2015,13:89.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分班教学教学改革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65-01

1目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快,目前的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着专业层次单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1],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要由“广而全”改变为“深而精”。

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研究方向众多,教学难于统一的问题。同样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截然不同。有的同学喜欢web应用程序开发;有的对多媒体开发感兴趣,甚至选修了美术专业的一些课程;有的同学倾向于计算机底层开发,研究嵌入式系统;还有一些致力于考研,需要研究每个知识点的细节,并且能够熟练解题。虽然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必修课程却只能“一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对部分必修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分班教学改革。

2分班教学实施方案

2.1分班方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一般以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为基础,自顶向下的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2]。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方向,以嵌入式软硬件设计等计算机底层开发为目标的,称为综合设计方向;以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软件应用为学习目标的统称为软件应用方向。前者“偏硬”,后者“偏软”,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应归为前者。

2.2教学内容

综合设计方向要求熟悉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的总体结构,理解硬件系统设计。不仅要研究具体硬件模块的原理,更要强调对硬件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级的认知。教学组织上要采用“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方法。为满足考研需求的学生,还要练习适当的习题。

软件应用方向的教学,主要把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而不拘泥于具体的电路细节和硬件实现,重点研究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指令系统、控制方式,根据情况也应把“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部分知识纳入到教学中去。

2.3教材选择

综合设计方向推荐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唐朔飞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概念清楚、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总体设计思路清晰,细节描述详尽。同时还是考研推荐书目,书中内容与考研大纲接近。

根据软件应用方向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要注重把握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思路,篇幅不宜太长,同时还可以选择“计算机体系结构”、“汇编语言”等教材作为辅助。为切合教学实际,教师也可以自编讲义供学生使用。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分班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限制,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担任综合设计方向教学的教师,要熟悉模拟和数字电路的设计,具有单片机、DSp、FpGa/CpLD等嵌入式项目的开发经验。担任软件应用方向教学的教师,要精通一门以上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应用程序开发经验,熟悉操作系统内核,掌握驱动程序开发。

3.2注意考核的公平性

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教学大纲学习同一门课程,如果考核难易有别,会造成成绩的不公平,进而影响下一届学生的选班意向。另外成绩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就业等切身利益。

3.3教学安排

与一般的统一授课不同的是,课程分班打破了正常的分班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上课。因此要尽量让两个授课班级的课时相同,利于教学安排。

4结语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逐渐成熟,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某个方向的专长,甚至是项目经验。导致以往的“通才”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校时各科成绩优秀,就业却常常碰钉子;而有技能专长的“专才”,具有某个方向的特长,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改变大学里“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现状,就需要大学改变教育思路,不再出现“听老师话,找工作难”的怪象。让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分班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他们感觉学有所用;有利于改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早日确定研究方向,找到学习的捷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4

关键词:专业方向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5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业界的前辈和亲历者讲述过去,指点未来;晚辈向长辈致敬,分享喜悦,传承使命与责任。

忆往昔硕果累累

从1956年新中国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到今天,我国计算机事业已整整走过了50个春秋。从1956年起步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计算机产业萌芽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初步形成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产业发展壮大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普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

半个世纪中,我国计算机事业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跟踪、自主研制,发展到了改革开放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从面向国防建设延伸到了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化、产业化。

作为我国计算机科研产业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计算机事业拓荒人之一的张效祥院士非常激动。在他的记忆里,中国计算机产业50年来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

50年前,我国计算机事业在总理亲自领导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引导下起步,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已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工业生产与市场体系。在我国20年来的信息化工作和战略决策推动下,计算机应用得到大规模展开,网络化应用迅速推广,数千万台计算机入网,网民逾亿,居全球第二,与计算机相关的标准化、法制建设和安全引起广泛重视。计算机应用渗入一切领域,在石油、气象、金融、海关税务、交通民航、邮电通信、新闻出版等广大领域尤为普及深入。计算机进入家庭,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须品,计算机事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术上,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了全方位研究,述著丰富,计算机人才队伍强大,高等教育培养的后继力量充裕,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众多,在历届青少年国际信息学奥赛中名列前茅。

数字也许更能说明一切,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的首位,计算机产业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10644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31.7%,笔记本电脑占加工微型计算机比重近60%,同比上年增长5%;软件产业增势明显,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005亿元同比增长40.3%,软件出口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已经达到0.11微米;CpU、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成果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50年计算机产业的辉煌巨变,不仅留下了值得骄傲的光辉岁月和令人欣慰的卓越成就,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思考――怎样站在老一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肩膀上看清未来?

技术方向以史为鉴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而计算机产业和it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做到无处不在,把握应用需求将成为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

作为依靠技术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it产业,技术方向的把握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更关系到国家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战略的方向。回顾历史,为什么有的技术能够长盛不衰?而有的技术则昙花一现?为什么有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而有的则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被淘汰?

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提出应该“以史为鉴”。在他看来,在信息化社会当中,芯片好比细胞,计算机好比大脑,网络则是神经,确保信息安全就是免疫系统,这四部分构成了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而真正把营养运输到各方面去靠的是血液,信息资源就是信息社会的血液,也就是开发应用的对象。信息化就是把信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建设过程,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信息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增值作用,凡是有助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就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他指出,回顾计算机产业发展50年的历史,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将有着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第一个是n,即网络技术,因为增强了对信息资源获取的应用能力;第二个是m,即多媒体;第三个是o,既面向对象技术,以此来缩小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和信息处理间的隔阂;第四个是e,就是嵌入技术――通过它扩展信息资源应用和渗透的范围。

在未来,互联网发展要实现信息资源环境的协同化,多媒体发展为信息资源环境的沉浸化,面向对象技术发展为智能化,嵌入技术则发展为普适化。沿着这一趋势朝前发展,才能够实现理想中的人机和谐的理想境界。

自主创新是持久动力

在未来的21世纪中,我国计算机产业正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缩小数字鸿沟、改造传统产业、产业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换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同时也凝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特别是通用CpU这一核心技术的突破,花钱之少,进展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

历史表明,科研必须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必须依靠科技。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计算机产业规模已经很大,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0644亿元,但是利润只有209亿元,利润率低于传统产业,没有体现出高技术产业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基本上是加工产业,处于产业的下游。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向产业上游发展,特别要抓住计算机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

在李国杰的眼里,计算机发展历史证明,开放的技术会繁荣昌盛,计算机技术已经从垂直集成发展到水平集成,产业链的分工十分明确。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世界市场也是中国企业的市场,中国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占上风才能占领国际市场。

创新,依然是未来永恒的主题。

贺词

李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赛迪传媒董事长、中国计算机报报社社长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庆中国计算机事业50华诞。在此,我谨代表赛迪集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50年来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对辛勤耕耘于中国计算机科研、教育、产业及信息化等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同仁,表示最真诚的敬意,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赛迪的支持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50年前,在敬爱的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始了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工作。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广大计算机工作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之路。

50年前,在西苑大旅社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计算技术专业人才,并筹备创建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计算机事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用立业”等精神得以孕育、积淀、传承与发扬;也是从这里开始,中国计算机学科得以完善和发展,科研体系得以建立与建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最坚强的智力支撑。

沐浴着改革春风,赛迪集团所属的《中国电子报》、《软件世界》在1984年创刊,《中国计算机报》、《中国计算机用户》在1985年创刊。伴随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赛迪集团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企业集团,形成了“传媒与网络服务业、咨询与外包服务业、评测与认证服务业、系统集成业”四业并举的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声音已在新时代唱响。国人对计算机事业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加关注,国策的大力支持更使得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前景充满生机。赛迪集团将继续胸怀国计民生,透视时代脉动,了解时代大势,身体力行,与业界同仁一道,携手共进,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建设击鼓呐喊,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对计算机业界的三点愿望

张效祥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建已有50年了,今天隆重召开纪念大会,我作为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经历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感触很多。

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过艰苦奋斗已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开发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工业生产与市场体系,成就巨大。尽管也有不少亟需完善之处,然而这些问题正是世界计算机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反映,我们应把它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计算机发明60年对人类影响空前巨大,特别是最近30年。计算机与通信、微电子融合,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强大渗透力,所到之处莫不引发变革和发展。建立一个强大兴盛的计算机事业,对拥有13亿人民的中国尤为重要。这一历史使命,就在我们肩上。

在这个纪念大会上,我有几点愿望:一是希望计算机业界成为自主创新和大联合的典范。二是希望我国计算机事业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强大支柱。三是希望关注纳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器件要过渡到纳电子,已显见端倪,发达国家莫不为此开展大力研发,我们切勿再步微电子的后尘,应及早联合各方力量,明确目标,强化投入,以占先机。

技术转折是后来居上的机会

李国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全国上下提倡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的今天,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历程,展望令人神往的前程具有格外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等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也不能不钦佩张劲夫、杜润生、罗霈林等老一代科学决策者的果断英明。我们更不会忘记华罗庚、冯康、王选等科学家所做的突出贡献。

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风风雨雨,凝结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坚信自己自主创新的力量;明确科研必须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数字计算机已诞生60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基本理论已经到了面临重大突破的前夜,当计算机技术发展到转折时,也正是我们后来居上的机会。计算机技术和物理甚至社会科学的融合,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国要成为世界计算机产业强国,首先要使中国计算机技术成为世界一流。迄今为止国际上流行的教科书上还鲜有中国人的名字,我们必须为人类文明做出与“中国人”这个响当当名字相称的贡献。

孔子言,50知天命,让我们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求是创新,使我国在2020年以前成为真正的计算机强国!

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汪成为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50年中,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技术有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及嵌入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说,妨碍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也在不断变化。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我们看到来自信息资源建设、系统科学界、互联网以及来自软件等4方面的需求正是动力所在。

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大胆预测一下,处理器方面,我们的关注点将由每秒处理能力转变为每块钱处理能力,再到每瓦功耗下的处理能力;处理器结构上由人围着计算机转将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而网络方面,关注点将由互联互通互操作,转变为提高信息沟通和处理能力,强调的将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应该是传递正确的信息。软件方面,最核心的是提炼出与需求相应的抽象,开发面向应用需求和系统行为的描述语言,同时保证功能更全的编译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形势更加严峻,简单关心密码和纠错、数据存储和交换的正确性已不够用了,还要关心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关心系统维护、内容验证、应急拯救长效机制。

古人在八世纪造词时,“信息”的含义就已分明,我们信息工作者就是要获取信息,提炼知识,从而决策咨询。作句诗总结:“跨越源自识规律,创新根植辨短长”。

软件产业问题的三个对策

杨芙清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了满足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从1980年启动软件工程的实践,至今已经过了26年。而以软件自动化系统、XYZ系统、青鸟工程等研究工作为代表,我国的软件工程在26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

随着计算机平台的转移,软件技术的发展正进入变革阶段。然而我国的软件产业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二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三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怎么办呢?还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模式,来推进软件工程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具体我提三个对策:一是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基础软件,推广构件技术;二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首先要全方位的创新,实精深透做事,为企业提供创新的内部动力;三是建立软件产业的结构模式和组织模式,面向需求培育人才,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

赵伟

美国德克萨斯

a&m大学教授

计算机科学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进一步锤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科学是人类科学的重要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方面应用很多,但从科学角度而言的突破却并不多,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是多年来基础工作大多只局限于单独算法,而全世界的万维网联起来组成的大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算法。因此计算机科学应该分两部分:首先是单独算法的科学,其次是算法之间的交互作用。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但也正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计算机科学还处在早期阶段。中国、美国以及全球的科学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研究计算机科学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同物理学相比,计算机科学的牛顿还没有诞生,在座各位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科学的牛顿。从这个意义来讲,世界是平的,机会也很多。

软件应该以服务为方向

丘锡生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软件越来越重要,信息时代最终的应用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看软件行业的作用不应该只看软件出口多少、生产多少,而应该看软件的推动力,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力。

理论是软件最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贡献很大。而在编程方法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已经非常普遍,更高层的面向层面的设计也已出现。此外,软件工程增强了软件合作的发展以及自动化。

目前,软件科技方面的挑战还有很多,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大家用的电脑性质都不一样,不同牌子的电脑,甚至不同种类的电脑。归根到底我们还是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自动化实验的软件,要有新的计算模型。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软件应该以服务为方向,要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我的结论是,软件的机会很大,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这方法需要新的理论基础,包括软件控制、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等方面。

信息领域是“十一五”863计划部署的第一领域

怀进鹏

原863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组长

按照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布局和“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将重点强调创新能力的培育,尤其是对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信息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技术进行重点支持。主要分为两类方式:一类是按领域划分专题,另一类是组织重大或重点项目。

“十一五”的863计划整体部署共含10个领域,信息领域仍然被列为第一领域,也被定位为推动和引领未来其他产业和技术发展第一重要的领域。信息领域共有4个专题,分别是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信息领域,尤其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投入强度将增大。目标是建立国家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能为具有前瞻性、前沿性、战略性的高技术提供支撑。

频频按下快门,记录珍贵瞬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颖(右)与张效祥(左)院士亲切交谈。

好观点,记下来。

回顾50年,引发多少思考。

“2005-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下图)”、“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上图)”在大会上揭晓。

精彩观点

卢锡城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计算机事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努力奋斗,建设一个自主强大的计算机事业。

杨文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中国计算机事业已经实现从科研型向产业型,从为国家建设服务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从内向型向国际化的转变,并且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陈正清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

计算机事业的50年是我国计算机工作者联合协作的50年。联合协作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组建了一批计算研究所。

杜江凌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业界普遍认识到计算机的架构发展到了转折点,计算机架构从原来只是重视性能优化的时代,发展到现在高性能和低功耗同时并举的时代。

李岚

联想集团副总裁

业界认为pC产业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pC已经成为大众商品;二是认为pC厂商要通过创新不断开发新的应用。联想是创新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李志霄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

多核的时代已经来临。CpU变成多核以后,软件要怎么走?软件要向并行软件的方向走。这是一个新的软件架构潮流。网络一定遵循metcalfe定律,网络用n的成本带来n平方的价值。

陈文琦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节能不仅体现在省电,如果全球6亿台电脑全部用威盛的CpU,就可以少建十几座核电厂。全中国共有8000万台左右的电脑,如果全部用威盛的CpU,大概一年可以省40亿元。

何谦永

宏基公司产品事业部处长

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个人电脑的分工也越发细腻,水平分工的现象转化为今天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新模式。宏基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四名,是得益于专注于品牌事业的发展。

卢振宇

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从中国第一台卫星计算机研制成功开始,长城和中国it产业共同走过20年,已经实现从长城制造到长城创造的跨越,在中国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国家队岗位上健康成长。

刘淮松

华北计算所副所长、太极公司总裁

it服务提供商,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it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服务模式和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具备诊断分析、设计等高端咨询能力,具备非常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能力。

链接

在大会上揭晓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王选奖和海外杰出贡献奖名单:

2005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创新奖

二等奖(3项)

由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阗入侵检测与管理系统”项目;

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tH-mSnS”项目;

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随机petri网和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项目。

2006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王选奖

一等奖(2项)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龙芯2号增强型高性能通用处理器”项目;

由清华大学和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ipv6核心路由器”项目。

二等奖(1项)

由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V5.0”项目。

2006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发展方向趋势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算起,计算机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且其在缩小性、运算速度、开发成本上均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计算机的应用逐渐迈入多元化,无论是在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军事领域,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论述,来对于未来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方向把握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概述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趋于普及,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计算机开始成为一种支柱性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计算机应用的综合化、专门化特点也逐渐凸显,如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某些经济政策的发展。此外,以使用人群不同需求为依据,各种笔记本、台式机不断诞生、更新及改造。可以说,当下的计算机与技术发展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如图1所示,为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结合其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大方向。

2.1更加高效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稳定性和速度必将进一步提升。就英特尔开发研制的微处理器来看,晶体管的集成已超过10亿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一台计算机课使用并处理更多的处理器。具体来讲,即包括:计算机之间的联系更加高效,使处理机间的通信更加高效。计算机管理更加高效,实现其间的协调配合。

2.2更加广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更加广泛,从而逐渐将网络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想象,若干年后,也许学生的书本都被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的价格将十分便宜,甚至会出现一次性的计算机。归结来讲,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使用的便利性和频率上将会不断提高,从而同人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2.3更加深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深入发展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在对人工智能的不断研究中,人机交流将更加快捷、灵活、方便。且同时对于百年储存器研发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说,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将进一步拓宽现有功能领域,来实现更为优秀、全面的现实应用。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分析

3.1出现高性能的新型计算机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不断成熟,硅技术也在开发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国际上,对于量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研究被纷纷提到日程上来。第一,量子计算机。如图2所示是硅芯片上16个量子位的光学图,可以说,硅芯片技术是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量子计算机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的基础上的物理装置,能够进行逻辑运算、高速数学运算及量子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相比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数据存储方面均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且在安全性、安保体系等方面,量子计算机具有着传统计算机难以比拟的优势。第二,纳米计算机。同量子计算机一样,纳米计算机的实现也是以硅芯片技术为支持的。所谓纳米计算机,就是运用纳米技术来制作计算机芯片,从而出体积极小的内存芯片,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该类型计算机在计算时只存在非常小的能量消耗,甚至可以忽略,且相比于现有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的性能要高出许多,总体包括造价低、体积小、性能好、存量大等。第三,光子计算机。其是以光子来进行数据的计算、传输及存储的,是传统计算机基础上光子对电子的更替,即由导线互联向光互联的转变。光子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巨大变革,光硬件将取代电子硬件,且在运算方式上,也成为光运算。就光子计算机原理来看,不同数据用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代表,实现了对计算量大、复杂度高任务的快速处理。

3.2出现智能化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的突出特点就是智能化,其设计结构十分独,通过新平行处理技术的采用,实现了计算机系统中对多个数据、多条指令的同时处理与执行。上述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得超级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要大大高于普通计算机。同时,一般情况来讲,超级计算机中大量处理器的运行时并行的,其能够轻易完成普通服务器或计算机需要大量时间完成或无法完成的计算。在尖端技术领域当中,运用超级计算机可进行模型推演或数据分析,只需通过计算机运行就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模拟。此外,因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同人类大脑十分接近,故在人们生活领域当中,超级计算机能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诸多便利。如在动画制作中,运行超级计算机来达到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等。

3.3网络发展更进一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8年到1986年的aRpanet阶段,这是美国的研究以及试用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5年的nSF网络阶段,该阶段是美国互联网科研应用阶段,计算机联网以及互联标准化问题得以解决,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被提出;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开始至今的计算机网络商业化发展阶段,这也是国际化联网快速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的影响波及全球。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明确网络的分类方式。在此,笔者详细介绍两种网络分类方式:第一种,以网络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其中,局域网和广域网是重点,局域网是其他两种网络类型的基础,广域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internet。第二种,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络、环形网络以及总线型网络,此外的树型网、簇星型网等类型网络都是建立在以上拓扑结构基础之上的。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是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发展趋势,随着具体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必将随之改变。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保持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上升的良好势头,上述内容所提到的具体科学技术必将得以实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钦,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作用研究

0引言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脑”、“计算机”这样的名词对于所有人都已经不再陌生,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就现在的工作环境讲,几乎没有什么行业不在使用计算机,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研制也是从未停止过,计算机软件工程主要涉及应用数学、现代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在上世纪50年代,软件的开发工作还是依赖手工操作,但随着软件的商品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快,对于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也日益规范化起来。

1计算机软工程的概念及特征

1.1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我们所讲的软件工程学主要是指研究如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提供指导服务,以最少的投资来换取高效的回报,以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软件工程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是一门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各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指导,设计出应用更为方便、设计更加人性化的软件。

1.2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功能。我们知道计算机作为一个电子设备,主要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对于计算机的研发和更新既要考虑硬件因素,又必须在软件工程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一般来讲,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软件的功能是监控、维护、管理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各个软件,如人们常见的操作系统和病毒查杀系统;应用软件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如常见的office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自身的逻辑分析和计算功能,指导计算机的正确有效运行,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的操作。

1.3软件工程的研发特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设计、研发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其研发生产过程的每个步骤都是要经过反复论证修改的,以求更加良好的性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一般的工程设计在产品完成生产投入使用后就完成了工作。但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在产品投入市场后,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维护过程,因为一些设计上的漏洞和缺陷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发现,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更新思维,解决问题,使软件产品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

2软件工程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和开发方法

2.1软件工程工作流程管理。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基本驱动力,是工作流的形式化表现,基本手段是执行软件操作系统,需要完成包括工作流定义、管理以及执行等多种任务。通常情况下,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的构建分为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执行阶段三个阶段。在模型建立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在分析了整个企业的工作特点及生产步骤之后,依据工作流程建模工具或是人工操作,实现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模拟,使企业中的各类经营管理行为活动都能实现计算机化;在模型实例化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给每个过程(即pDm工作流程管理系统中所称的节点)来设定其运行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参数,同时给这些过程分配相应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限制各个过程的使用权限;在模型执行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这一阶段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指标,依据整个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强大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应用功能,更好的实现整个流程管理系统的优化整合。

2.2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有parnas方法、SaSa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问题分析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可视化开发方法、iCaSe、软件重用和组件连接等,其中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是现代常用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9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向对象的优点有:和现实世界更接近,更符合我们人类的思维逻辑;开发出的系统容易维护和修改;适用于开发复杂、庞大的系统;开发出的程序更稳定合理;由于继承、类的机制,更容易实现重用,减少冗余;由于实现数据和逻辑的分离,维护和扩展变得更加容易。

面向对象的开发包含Booch、Coad、omt等方法。Booch最先描述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础问题,指出面向对象开发是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分解更接近人对客观事务的理解,而功能分解只通过问题空间的转换来获得。Coad方法是1989年Coad和Yourdon提出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多年来大系统开发的经验与面向对象概念的有机结合,在对象、结构、属性和操作的认定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原则。该方法完成了从需求角度进一步进行类和类层次结构的认定。尽管CoadYY法没有引入类和类层次结构的术语,但事实上已经在分类结构、属性、操作、消息关联等概念中体现了类和类层次结构的特征。omt方法是一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开发工作的基础是对真实世界的对象建模,然后围绕这些对象使用分析模型来进行独立于语言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建模和设计促进了对需求的理解,有利于开发更清晰、更容易维护的软件系统。该方法为大多数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提供了一种实际的、高效的保证,努力寻求一种问题求解的实际方法。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

现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走进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软件凭借其运行高效率、执行命令的精准性和操作使用方便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迅速的被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人类活动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软件了。其具有代表性的功能软件包括:电子邮件、office办公系统、win7/xp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各种网游软件等等。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金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几乎所有部门都需要应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工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加深,以后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将会发展成为一项广义的工程技术,在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上的研发也会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因素,同机械制造业的流水化生产方式不同,软件工程的研发与生产是非常具备个性化特征的,它的设计思维和功能设置都是处于不断更新完善中的,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客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人员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发散思维、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汇集大家的智慧才能设计出一款成功的计算机软件。由于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性,设计人员必须提前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想办法补救,因为一旦软件系统的安全或运行出现故障,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说,要想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工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儿。

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的人性化、功能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计算机软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销售、策划、财务之间通过软件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沟通交流,方便经营策略的时时变动;在商场、金融机构的管理中,需要利用软件系统对消费信息进行确认和统计,消费者使用刷卡消费,通过金融系统的软件就可以支付费用,免去了携带现金的麻烦;保卫人员通过安保系统可以对整个单位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火灾险情报警系统会随时提醒安保人员采取防护措施。隐藏于计算机中的软件系统虽然微小,但却具备了强大的管理能力,从小处着手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工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设计和研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臻成熟、功能的逐步完善,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推动作用。我国拥有巨大的软件应用市场,但是由于在软件开发技术上起步较晚,今后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李万军,曹艳云.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J].才智,2012(03).

[2]田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J].煤炭技术,2011(01).

[3]李建兵.计算机软件工程方法的进展研究[J].新课程(下),2011(08).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技术等。在以上成就之中,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揭开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在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用高、广、快三个词进行概括,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向“高”度发展

计算机性发展趋势的“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指性能越来越高,主频频率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超过100万门,集成电路开始进入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随着RiSC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CpU性能剧烈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8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仅35%,而到9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达到60%。特别是近年来,CpU的发展更为迅速,如amD的FX9590八核处理器,主频已经达到5GHz。②指计算机整体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辅助设计、智能模拟等能力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以我国研制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为例,其拥有14.3万核CpU,存储容量高达200万GB,最高带宽达到69.6tB/s,每秒峰值运算达1.07千万亿次。

1.2向“广”度发展

计算机向“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向各个领域渗透上。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当前,计算机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观点认为,未来计算机的价格可能会向纸张一样偏移,并且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品。

1.3向“深”度发展

计算机向“深”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上。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如何在这些浩瀚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即是要将互联网浩瀚的信息进行分类,优化人机界面,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与人类思维方式相比,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还较为低下。人类同计算机打交道主要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对于一般人而言,计算机应用难度仍然不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正进一步向智能化的道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计算机世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是计算机向“深”度发展的典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智能化亦将飞速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对于管理和处理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致力本国信息化建设。

2.1高速、大容量

在信息技术中,微电子技术与软件技术是其核心。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论是集成度、运算能力还是性能价格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有研究显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每年翻一倍,这带动了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每个芯片上的元件都达到了上亿的数量,构成了系统级芯片(SoC),整机与元器件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这使信息设备的功能大大提高,整机的质量不断变轻,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软件技术也正在以计算机为中心向网络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当前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联系更为密切,芯片正在变为“固化”的软件,软件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硬件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典型的如“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另外,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也使软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加速了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2综合化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另一个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与宽带化。三网分别是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三网的技术走向和业务内容一致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都应向互联网靠拢,三网融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在三网融合中,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是基本特征。三网融合要求要重视业务变革,即由单向传输发展转变为以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的交互式发展。三网融合势必会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促进产业重组和政策调整。

2.3个人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其它智能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上数据流量,尤其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带宽势在必行。在广域网和城域网方面,全光网络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典型的如以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技术,已经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预测,到2016年,平均固定宽带速度至少会比目前宽带速度提升四倍,而且美妙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将达到100万min以上。并且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推动着信息个人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趋势。一方面家用电气和个人信息设备如电视机、手机等都在向网络终端设备方向发展,网络终端设备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往以计算机上网为主的局面被打破,进一步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上娱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对使用者的要求不断降低,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催生了新的网络经济。

3结语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普及,人类亦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亦非信息产业莫属。

参考文献

[1]胡文海.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煤炭技术,2013,06:220~221.

[2]薛军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57.

[3]王剑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197.

[4]杨雄.概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9:185.

[5]潘翔伟,张晓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析和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2:107.

[6]喻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J].通讯世界,2015,05:28.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9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信息化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4-0067-07

1背景

作为我国著名的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政法、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200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计算机本科生,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应该明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作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为了开设好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对国外、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作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原则。

a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学习调研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系成立了学科调研小组,首先对国内外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院)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学校分为三类:著名大学、与我校同性质的大学和该专业办学有特色学校,确定调研重点学校;其次,根据我校特色及所开专业属性,定制调研内容;即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制定调研方案。

b多方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根据调研方案,我系组织部分老师多批次外出调研,具体地域有:北京、华东地区、武汉,具体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等。调研的重点是新专业开设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到一处,尽量与对应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建设、师资结构、毕业生定位、就业、教材建设、实践性环节,今后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以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观考察部分单位的实验室。

c耐心求教,以期得到办学真谛

调研期间,由于诸多原因,调研工作也不顺利。我们就采取“狗仔”战术,跟踪采访求教,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有时有关人员工作很繁忙,我们就一直等候,直到他们开完各种会,再向其讨教有关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

2.1国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Curricula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Curricula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UC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开设了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向;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而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代表了课程设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香港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上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做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中文大学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他们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2.3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中,对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可知:

1)工具性知识基本普及,其中最好的是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方法论、科技协作和科技方法等“软科学”方面还需有所提高。

2)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了普及条件,各校普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4个限选模块突出强化法律类课程。

3)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各校表现出差异不大。数学、物理教学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数量上的差异。

4)工程技术方面,各校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体现出部分学校对该方面教学的差距。传统的工科高校,课程偏“硬”,硬件试验课程比较多;而综合类特别是以社科类为主的高校课程设置偏“软”,以原理课和软件分析设计的课程居多。教学较好地进行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

5)经济管理知识方面,各学校基本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6)工科知识方面,有些学校结合自身背景,开设了有关光电、机械、微电子等工科基础知识课程。

7)各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和条件,专业知识的组织有层次,能够适时更新;同时都努力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的实效。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统计表明,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类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强、前后衔接有序,注重基础,勇于开设新课。但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各有所侧重和不同。课程的命名细节不尽相同,个别课程在归类上不尽相同。

公共基础课的普遍性最强,仅存在少数非普遍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等。专业必修课的普遍性也较强,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普遍设置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差异充分体现在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在计算机学科的纵深层次、实用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各具风采。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向一致,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

3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3.1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

如图1所示:计算机人才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为了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科学型人才;为了大部分it企业的发展:主要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工程型人才;为了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而信息化社会有很大的、长远的对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哪个专业在满足,而“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最靠近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1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科学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型: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型: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我们对于保险、民航、气象、地震、大学等中国大型机构中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所占百分比的调查,信息技术人员占2%~2.5%,同时,在各种企事业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财经类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和管理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特别能理解各种组织机构的需求,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同时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较好的创建信息系统。所以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适合培养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应用型(信息技术型it)人才。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理论上,应理解各种计算技术,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应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3.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表1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集成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信息保障与安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架构与集成,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web系统和技术。

1)信息技术基础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学时)、组织机构的信息化(6学时)、信息技术发展史(3学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学时)、典型应用领域(2学时)、数学与统计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3学时)。

2)人机交互

人的因素(6学时)、应用领域中的人机交互问题(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评价(4学时)、开发有效的人机界面(时)、易用性(1学时)、新兴技术(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5学时)。

3)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识(3学时)、安全机制与对策(5学时)、实施信息安全的相关任务和问题(3学时)、策略(3学时)、攻击(2学时)、安全域(2学时)、计算机取证(1学时)、信息状态(1学时)、安全服务(1学时)、隐患分析模型(1学时)、漏洞(1学时)。

4)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8学时)、数据库查询语言(时)、数据组织和体系结构(7学时)、数据建模(6学时)、数据库环境的管理(3学时)、特殊用途的数据库(1学时)。

5)集成程序设计技术

程序语言概述(1学时)、系统间通信技术(5学时)、数据映射与数据交换(4学时)、集成编码(4学时)、脚本技术(4学时)、软件安全实践(4学时)、其他相关问题(1学时)。

6)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3学时)、路由与交换(8学时)、物理层(6学时)、网络安全(1学时)、网络应用领域(1学时)、网络管理(6学时)

7)程序设计基础

基本数据结构(10学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算法和问题求解(6学时)、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3学时)、递归(1学时)

8)平台技术

操作系统(10学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3学时)、计算基础设施(1学时)、企业级软件、固件、硬件。

9)系统管理和维护

操作系统(4学时)、应用系统(3学时)、与系统管理相关的活动(2学时)、管理域(2学时)

10)系统架构与集成

需求(5学时)、采购(4学时)、集成(3学时)、项目管理(3学时)、测试和质量保证(3学时)、组织机构环境(1学时)、系统架构(2学时)

11)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

信息技术专业写作(5学时)、信息技术行业与教育发展史(3学时)、计算的社会环境(3学时)、团队合作(3学时)、知识产权(2学时)、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法律问题(2学时)、组织机构的环境(2学时)、职业操守规范与责任(2学时)、隐私和公民权利(1学时)。

12)web系统和技术

web技术(10学时)、信息体系结构(4学时)、数字媒体(3学时)、web开发(3学时)、漏洞(1学时)、社会软件。

同时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类是强势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50学分。公共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8学分,实践环节占14学分,只有94学分可用于专业课程,下面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专业基础课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中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课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学习。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对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与校外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共同实现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实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本着“厚基础、强理论、重应用、促交流”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适应性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基础操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最后,要搞好实践教学,需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我们实践教学规划的原则如下:

a)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b)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c)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d)加强实验教材和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出版系列特色实验教材。

4结束语

我们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1)定位和特色。我们认为在中南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法、管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同时将专业课程下放,在第一时间与新生见面,提高专业稳定率。

3)强调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搞好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CC2005.theoverviewReportofComputingCurricula2005./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march06Final.pdf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4,(11)。

[3]2006-2007ComputerSciencethreadsGeneralCatalog,Georgia

tech.catalog.gatech.edu/colleges/coc/ugrad/comsci/

threads.php

[4]黄维通,许忠信,朱小梅,李秀.中外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比较[J].计算机教育,2005,(5).

[5]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骆正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430074

e-mail:

计算机开发方向篇10

关键词: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全面的向我们讲述关于高校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以及在现实中发展的实际方向与趋势。

1当代高校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与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的几率由小变大,频率由少变多。高校相关人员参照国内外知名计算机评测标准与要求,以考察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引入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组织、策划、预测等设计综合报告的实操题型,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加强计算机使用的频率,最终以提升大学生在升学、就业、职场等方面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国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色各个方面。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同时也对高校相关学习进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进程。

2高校增加计算机的使用频率

2.1减少纸质测试,增加计算机使用测试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素养,学院应该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承担此项教学任务的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及课程的无纸化考试,这样做使得高校能取得良好的计算机使用效果。

2.2相关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更新换代快,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少

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比较快。比如在实际的使用情况上,一般更新换代的系数在2—5年,会在计算机硬件、不同种类等方面发生变化。但是高校在技术人人才配备上得不到及时配备。导致不良情况发生,导致教学的事故。

2.3设备使用频率失衡

计算机的实际使用大多数停留在软件上,缺少对硬件的使用。这样会造成机房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发生。而计算机的实际教学上又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使用上需要很高的水平,但是在高校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缺少该项技能,会出现无人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情况发生,导致资源浪费。

2.4管理体制复杂,运行机制复杂

高校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缺少管理体制的控制。很多学校会使用老一套的教育体系,忽视当前发展的趋势,凭借自身感觉对相关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发展使用的实际情况。运行缓慢,不能根据实际发展进展开来,这样会导致计算机使用的问题出现。在实际的本科计算机教学之中,专业的老师应该进行不同种类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去创造不同种类的计算机使用体系。

3计算机使用的趋势

3.1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型计算机使用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及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及相关主流开发平台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完成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调试及测试、维护等工作,并熟练掌握行业项目实战综合经验,培养具有项目团队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3.2网络化

计算机的技术无处不在。在今后的高校使用的情况之下,应该加强其使用的广泛性。不仅使用在教学教育上,还应该使用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向计算机网、便捷、快速的“三合一” 方向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实际效果显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升,使得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的使用更加网络、专业化进一步加深。

3.3互联网

计算在高校使用的最良好表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们凭借计算机的方式,可以就行学习上的信息检索、收发电子邮件、学习、娱乐等服务等,让高校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上都得到收益。

3.4高校使用计算机方式建强学生培养

如今的用人市场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有说服面试官的技能,那就当场录用,因为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向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的走俏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们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以专注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因为职业教育是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3.5加强实现从“课程为导向”变为“应用为导向”

从教学模式、实验设备、教学手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改革,同时开发地缘优势,开拓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辟蹊径。争取实现计算机教学从实现从“课程为导向”变为“应用为导向”行发展。

4结语

计算机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在结合自身以及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创新与改善,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测定,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建设良好的学校计算机使用,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培训做出贡献。同时在良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还要把握当前高校计算机使用的趋势,掌握相关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吴慧琪,刘志艳.浅谈高校计算机使用实际情况的探讨[J].河南省科技大学,2016(19).

[2]王志涵,蒋明君,刘一奇.浅析高校计算机使用现状实质性影响[J].江陕师范学院,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