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29

日常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能力;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在心理上消除患者的依赖心理,增强独立自主精神,争取生活自理,并可进行必要的家务和户外活动等。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的熟悉和生活辅助器的使用等,一般在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可进行,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重返家庭,回归社会[1]。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本科对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

1.2方法32例患者应用内科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从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进行。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和护士的耐心指导。①进食:一般单手可以完成,必要时使用自辅助工具。例如,在用患手进餐时,可用粗柄的勺子以便抓握,用有支架的筷子便于两支筷子分开,用可套在手指上防止筷子滑落的带套圈的筷子。水杯要轻且便于抓握,必要时用吸管饮水。为防止餐具滑动,可在餐具下放防滑垫子。每日三餐都要训练。②整容动作:包括洗脸、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及剪指甲等。病后早期就应鼓励患者用单手进行,当患者可保持坐位后就可以去洗手间。各种用品位置要便于患者取放。毛巾要小,可套在水龙头上用单手拧干;刮胡须可用电动胡须刀。③二便:早期要在床上进行,在患者学会床椅转移后,则使用床边坐式马桶。一旦患者学会操纵轮椅或可步行就可去厕所排便,便器应是坐式的,旁边有扶手,手纸长度应适宜。④更衣:当患者可保持坐位时就开始练习穿脱衣服和鞋袜。衣服要宽松,裤带可改为松紧带或使用尼龙搭扣。鞋要轻便宽大,鞋带改为尼龙搭扣,鞋后部缝上小环,以便于穿脱。穿前开口衣时,先穿患侧至肩部,然后健侧,脱时相反;穿套头衬衣时,先穿患侧袖子,套头再将健手通过袖子,脱时相反。在床上穿裤子时,取叉开腿坐位,先穿上患侧裤腿,再穿健侧,随后躺下用健腿支撑抬臀把裤子提上来,再系腰带。椅子坐位下穿裤子时,先将患腿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放下患腿穿健侧,再站起将裤子提起来系腰带,脱时相反。穿患侧袜子和鞋时也是把患腿放在健腿上进行,必要时使用穿袜器等助具。⑤床椅转移:在患者能保持坐位平稳后开始训练。把椅子或轮椅放在床边健侧,患者坐在床边,用健手先扶住椅子或轮椅扶手,站起后旋转身体坐下。由椅子转移到床上时动作相同。⑥洗澡:坐在椅子上进行较为安全方便。可用长柄刷洗后背,拧毛巾时可把毛巾夹在患侧腋下或缠在患侧前臂上,水温不宜太高,时间宜短。

2结果

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值由训练前平均44.5分增加到85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2]。其中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者20例,生活部分自理者11例,1例仍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3讨论

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新回归社会生活。为了使患者的aDL能力得到切实的改善,笔者选择早期即坐位训练开始的同时即给予正确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把功能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从自我照顾活动开始,使患者的行为与环境交相感应,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原因。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训练,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自主运动的控制与协调,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非麻痹侧的肌萎缩[3],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以争取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成文,慕学荣.运动、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37.

日常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家庭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97-0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尽管康复工作者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做出了很大努力,住院期间患者的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恢复[1],但是患者出院回家后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制定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并定期电话督促,患者定期医院复诊,观察这种家庭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3月~200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并且患者能配合治疗、无训练禁忌症,如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和恶性高血压者等,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康复训练指导组和对照组,康复指导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5±5.5岁;脑梗死36例,脑出血12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7.8±2.3天。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18±5.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发病后开始接受治疗时间6.83±3天。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回家后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出院回家后,在是否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项目、训练时间上完全由自己决定,所需技术由病人住院期间获得。康复指导组则利用家庭现有条件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床(硬木床或炕)上训练:仰卧位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搭桥(双桥或单桥)训练。

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床边静态坐位平衡训练;患者交叉双手前伸或者是方桌放一块毛巾,键手压住患手推毛巾训练;患手绑在木棒的一端,键手握末棒的另一端上举;双手交叉上举过头训练;

转移训练:卧位和坐位的转移;床和椅或轮椅的转移;轮椅和坐便器间的转移;坐位和立位双向转移;患者坐床边左右移动;键手扶床或椅站立;键侧上轮椅的练习。

站立及步行训练:站位平衡;患肢单肢负重;重心前后、左右移动;步行练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进食、如厕、洗漱、更衣等。

康复训练时间为每天2次,每次40分钟,康复训练技术由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康复人员2周电话督导一次,病人每月回医院复诊一次。康复训练的原则是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同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个人兴趣而有所不同。

1.3评价方法

采用Fam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发病后3个月由同一位康复评定师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分别比较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之间Fam积分和aDL积分改善情况,数据值采用X±S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am积分及aDL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意(p>0.05)。患病3个月后,康复指导组患者Fam积分和aDL积分由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对照组Fam积分和aDL积分提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康复指导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2)

3讨论

随着现代康复技术的普及,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及时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其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尽管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了一些康复知识,具备一些康复技能,由于社区康复工作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使患者不能在家继续进行维持性和巩固性康复训练。

在调查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报道[4],约75%患者出院后有进一步接受康复训练的愿望。有42.2%患者实际做了运动训练,训练知识主要来源于住院指导,还有27.87%的患者接受了针灸、按摩、推拿治疗。可见,一方面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有继续康复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有组织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使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

对出院回家后的偏瘫患者,如何延续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是一直困扰患者、家属及广大康复工作者的一个问题。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训练方式是把康复训练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和家庭服务员使他们能帮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尽管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但经过家庭指导康复训练后,康复指导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出院后,通过家属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肢体功能训练是现代康复的主要内容,它区别于正常人的健身运动和单纯的被动按摩、推拿。它是一项患者必须积极参与的主动运动,家庭康复指导不但使患者在康复时间和康复内容上得到系统的指导,而且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由于患者长期住院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压力,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并且能确保患者家庭康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能更适合于目前我国国情,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尚翠侠,李强,刘珊珊,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日常康复训练篇3

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情况外,包括:①生理状况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③心理社会状况评估。④日常生活方式评估。⑤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评估。⑥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评估。⑦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评估。

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康复计划,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康复计划。

脑卒中家庭康复干预措施

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家庭护理组(每组2人),不定期到患者家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疗程为1年。

康复计划的实施

心理康复指导和疾病康复知识的认知教育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这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及预后。心理康复指导是利用首因效应、疏导和支持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状态。通过护理干预,调动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以消除其抑郁情绪,增强康复的信心。

家庭康复环境布置和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安装卫生间扶手,消除地面障碍物,安装床挡和特制专用坐便器等。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①正确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②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③坐位指导: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⑤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困难以口腔为主的训练、吞咽困难以咽部为主的训练、进食训练。⑥语言功能训练:练习发音、练习数数、汉语拼音、日常用语、简单对话等训练。

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活动功能、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进行如饮食、握笔、穿衣、洗脸、刷牙、如厕、轮椅转移,上下楼梯等动作训练。

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加强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宣教。按时服药,控制血压,生活有规律。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多食维生素含量高水果、蔬菜。多食芹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低盐、忌肥甘,戒烟酒,不暴饮暴食,情绪稳定,劳逸结合,预防脑卒中再发。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协助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在访视中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关内容传授于患者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积极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

讨论

日常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超早期康复运动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致死的原因,发病率高,致残率达70%~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oL),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国内外文献报告康复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提出超早期康复治疗的观点较多。本文通过严格随机对照,着重探讨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平衡功能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收集2005~2008年100例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神经病房住院的脑卒中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1]Ct和mRi确诊为首发病例,均不同程度存在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年龄在45~75岁。分为超早期康复组和常规组各50例,患者资料,见表1。

治疗和康复程序:病人入院后随机抽签分成两组即aB两组。a组为康复组进行超早期康复,B组为对照组,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初次评定后开始按照早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训练。1次/日,30分钟/次,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患者训练,直至出院。早期康复程序如下:①良肢位摆放;②床上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站位平衡训练;⑤步行训练;⑥上、下楼梯训练;⑦日常生活活动。

评价方法:所有病人均在意识清醒下评定,采用每1个月、3个月、6个月评定3次。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评价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采用3级平衡训练法。

结果见表2~4。

讨论

关于早期康复疗效研究,国内虽有作者做过一些尝。但由于对早期康复认识不一,开始时间和治疗方法各异,故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疗效至今尚无定论。,日本上田敏于1987年倡导“脑卒中康复应从急救开始”。早期康复的时间和具体方法,目前没有明确结论。本人将脑梗死3~10天,脑出血10~20天定为早期康复时间,进行康复治疗。按照早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训练,同时采用Bobath和Brunustron疗法,同时辅助针灸、电刺激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就是入院后进行训练。

运动功能:见表2。超早期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存有显著差异(上、下肢p<0.0005,手p<0.001),特别是手功能方面恢复为好[1]。这可能与近年来康复医学进步,以及本课题充分注意到手功能的训练有关。步行能力,经过平均35天康复后,康复组步行完全自理者40%,部分扶持步行者30%,两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的改善为下一步继续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平衡功能:脑卒中偏瘫后,平衡功能的改善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还可避免长期卧床、提高aDL自理能力[2,3]。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一般认为aDL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3],而且康复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4]。本文资料表明,疗后康复组aDL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以往研究一致。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南登昆,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

3王新德,谭铭勋,郭玉璞,等主编.脑血管疾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9):202.

4陈仲武,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0-52.

5二木立.脑卒中の早期リハビリテ-ション.これからの考え方と进め方.东京医学书院,1987.

表2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50例)

注:康复组和对照组疗前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可比(p值均>0.05),疗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异,上肢p<0.0005,手p<0.001,下肢p<0.00

表1康复组与对照组的性别、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

表3康复组和对照组的平衡功能(50例)

注:疗前两组坐位和站位平衡均可比(p>0.05),疗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异,坐位平衡p<0.005,站位平衡p<0.0005

日常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家庭;儿童

CaseStudyontheRehabilitationtraininginparticipationofparentsforaChildwithCerebralpalsy

abstract:achildrenwithspasticcerebralpalsyreceivedrehabilitationtraininginparticipationofparents.Basedontheassessmentofhismotorfunction,activitiesofdailylifeabilitiesandspeech,aninpidualizedrehabilitationplanwasmadeforhe,includingmotorability,selfcareskillandspeech,andinterventionparentswasemphasized(insistedintreatingathome).after12monthtraining,hehasimproved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areatodifferentlevel.

Keywords: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Family;Childre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1,2]。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3]。

1 研究对象

患儿小明,男性,2002年7月在母亲26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000g,有脐带绕颈,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有新生儿黄疸史。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2岁时可坐、爬,3岁学说话,至今不能独立行走,腰软、颈软、流口水、只可发“爸爸”单音,发音不清楚。有斜视、斜颈、协调能力差、胆小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大小便不知、智力低下、耸肩膀、肌肉软弱无弹性、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头部mRi显示:脑外积液、尖头畸形、右乳突炎、胼胝体发育不良,患儿于2005年7月3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3 研究过程

3.1 评估诊断 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4],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体位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经沈阳市儿童医院检测,智商为64,属精神发育迟滞。流涎为经常成线地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Ⅳ级[5]。

3.2 康复训练 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2.1 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1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小明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为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交流、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学习的训练指导材料有《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音像制品》、《康复训练普及读物》、《康复指导丛书》,训练场所为康复中心及患儿的家庭。根据小明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3个月为1个疗程。

3.2.2 训练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在抑制了异常的运动后,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以及双上肢、手、双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动作,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min~5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长进行,2次/d,15min/次;作业治疗: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家长应侧重患儿的日常能力训练,游戏、启蒙教育等方法。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擦口水训练,穿脱衣服训练,进食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1次/d,40min~5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言语治疗: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认知训练,2次/d,15min~2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有训练人员的指导,为患儿获得1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训练内容,包括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2次/d,20min~3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心理辅导:针对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让患儿家长认识患儿的运动障碍,使之多理解,给予更多的满足患儿的需要,促进患儿潜能发展[6]。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及游戏,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长讲解,让家长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鼓励,循序渐进,多多表扬,如:运用语言、手势、物质奖励,可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寓训练与教育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让孩子在鼓励中学得更快更好。

4 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进行评定。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识别、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可完成简单的插板拼图,听跟踪、视跟踪达到正常,能完成唇舌操,舌部运动功能功能改善,熟悉常用的手势语交流,可发单音。自发语中有“再见”出现,并可配合手势语使用,流涎为小量,偶尔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Ⅱ级。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能独站2 min,能靠助行器帮助慢速行走。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改善,乐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自信心增强,恐惧被抛弃心理消除,能主动的运用手势语与他人交流,发育商提高10%。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5 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腔、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X线发现,伴流涎的Cp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口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7]。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8],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游戏、玩耍和喜爱音乐的天性,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Cp患儿需要游戏,游戏是儿童正常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离不开游戏。游戏是Cp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家长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与满足他们的其他基本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5.

[2] 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 常俊玲,徐艳杰,孙波.家长参与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8159.

[4]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5] 许世跃,郑路.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2):180181.

[6] GobbiG,pulvirentiL.Longtermtreatmentwithclozapineinanadultwithautisticdisorderaccompaniedbyaggressivebehavior[J].Jpsychiatryneurosci2001;26(4):340341.

[7] HantR,BangmS,LimJY.etal.Riskfactorsofcerebralpalsyinpreterminfants[J].amJphysmedRehabil2002;81(4):297303.

日常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麻痹/治疗;手畸形,后天性/治疗;康复

随着产科技术、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脑瘫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脑瘫各类型中痉挛患者常见,约占脑瘫患者的60%~70%[1],其中,上肢痉挛性瘫痪者以手的掌指、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居多,部分脑外伤患者残留手部畸形与脑瘫患者相同,对脑瘫患者手的治疗,以往普遍采用前臂屈肌止点剥离[2],屈指浅肌腱切断,屈指深肌建延长[3],颈段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4]及康复治疗。本科采用屈指浅肌腱(远端)、屈指深肌腱(近端)切断,交叉吻合并用康复训练的方法,并根据前臂手部伴随的其他畸形而采用相应术式及康复疗法治疗痉挛性麻痹手3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99406~200602辽宁省优抚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及脑外伤患儿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8~17岁,平均14岁;其中脑瘫患者32例,发病最长时间16年,最短时间6.5年。脑外伤患者1例,发病时间8年,所有患者平均发病时间13.5年;畸形情况:屈指屈腕,拇指内收握于拳内21例,屈指屈腕畸形24例;伴有前臂旋前畸形25例,双下肢痉挛性麻痹16例,单侧下肢痉挛性麻痹28例,其中脑瘫患者均为痉挛型,全部患者智力均正常或接近正常。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前臂掌侧中央由远侧腕横纹始向近侧做纵“S”形切口,长约12~14cm,逐层显露屈指浅、屈指深肌腱,将屈指浅肌腱尽量在远侧切断,屈指深肌腱尽量在近侧切断,在腕伸直位下,将屈指浅肌的近端与屈指深肌腱的远端做侧侧缝合。若伴有其他畸形,可采用相应术式,逐层关闭切口,置前臂于中立位,腕背伸20°,掌指关节屈曲20°位石膏固定。

1.2.2康复方法(1)术前:术前做好手的关节活动度、手握力、肌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协调性及日常活活动能力的评价,根据评价确定合理的训练方案,于手术前2周开始进行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康复,每日1~2次,每次45min,训练方法主要以作业疗法为主,集训练、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娱乐活动多种形式来改善痉挛性麻痹手的功能。如捡木钉盘中大木钉放置于略垫高的小盆中,推沙袋、做捶球游戏等来训练腕关节的背伸。通过手指阶梯、弹球、捏皮球等训练掌指、指间关节的背伸。通过抓木棒、抓球、配带手关节辅助器训练拇指的内收、外展,使患儿在手术前对康复有一定认识。(2)术后康复训练:一般手术后3周开始拆除石膏进行手综合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为半个月左右,第3个阶段为3个月,训练应由专门康复治疗师或作业疗法师进行。第1阶段:主动活动阶段:在训练前仍要对手的各功能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各种作业疗法(如术前康复训练中所叙述)练习腕关节背伸,掌屈曲,掌指指间关节屈伸训练,通过套圈和日常生活活动中拧门把手等训练前臂旋前,旋后,通过捡小木钉,玩跳棋、象棋等训练手指,拇指屈伸。第2阶段:术后5周,此时肌腱已牢固愈合,可由康复治疗师行各种被动活动,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提高肌力训练和各种粗大动作训练。第3阶段:主要进行手的灵活性(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手眼协调性)训练。本阶段训练,每次仍由康复治疗师先行被动活动来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肌张力训练10min左右后,进行串珠,铁棍插盘训练;捡木钉盘中小木钉,拧螺丝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中梳头,手工编织,捻线,剪纸等训练,来提高手的灵活性和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性的能力,但以上各种形式的训练,应根据术后手功能恢复,患儿智力、训练配合情况具体确定。另外,在各阶段训练中均使用超声波,电刺激等辅助疗法配合,疗效更佳。

1.3疗效判定标准因患者畸形程度差异较大,功能障碍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手术也不同,故难以用同一标准评定疗效,本文参考文献[2],综合矫形术后患侧的畸形、肌力、手粗大、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性、日常生活活动等多方面情况的改善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可分为优、良、差三级。优:畸形矫正,肌力平衡,肌张力下降,功能部分改善;良:畸形大部分矫正,肌力略有不平衡,可完成大部分手的粗大动作,日常生活活动有所提高,患者基本满意;差:畸形无明显矫正,肌力明显不平衡,各功能有部分改善或无明显改善,患者不满意。

1.4预后及转归本组随访28例,随访时间8个月~5.5年,平均4.5年,优3例,良21例,差4例,优良率86%。

2讨论

痉挛性麻痹手为多关节的复杂畸形,治疗效果与畸形程度,手术方案的设计,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之前,必须先了解患儿病史,通过仔细观察手的外部畸形及手的各种功能,患儿智力,认知水平等对患者手功能做出较准确评价,制定出康复训练-手术-康复训练的系统治疗方案,明确痉挛性麻痹是非进行性的中枢性的脑损伤性疾病,不是单一治疗方法能获得明显疗效的,所以,手术治疗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彻底根治”,而是为改善畸形,解除康复训练障碍,建立肌力平衡而做。但年龄低于7岁,智商低于70%,不能配合训练者,疗效不佳,康复是使手术效果得到巩固,是为进一步提高手粗大、精细动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双手协调能力所必须,故术后康复是至关重要的,应在康复师指导下,加强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同时做好患儿心理,认知能力的教育,指导家长,让患儿及家长均建立起康复概念,掌握一些康复方法,使家庭康复训练与医院训练相结合,解决患儿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长期住院康复的问题,通过共同努力,保住经历手术和其他各种训练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以便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为社会、家庭共同减轻负担,让幸福重新走进每个患儿的家庭。

【参考文献】

[1]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97.

[2]陈鸿辉.前臂屈肌起点剥离术治疗脑性瘫痪手[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73.

日常康复训练篇7

【摘要】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的患者康复治疗较少见。本文对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9年的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起立床训练)、膀胱护理等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9年;综合康复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四川蓬安县人。因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9+年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腹痛伴低烧,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给于抗结核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9+年前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年前(2007-5-31)来我院神经外科就诊,诊断为“腰椎结核”,于2007年6月6日行“t10-t12椎结核摘除术”,术后回当地,没有经过系统康复训练。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2月23日入我科治疗。

入院诊断:①胸椎结核术后;②脊髓损伤(t11-aSia-a);③神经源性膀胱。

1.2康复评定:2000版aSia分级[1]:a,损伤平面:t11[1-2];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3级,小腿三头肌2级;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平衡:长坐位2级,端坐位1级;Bathel指数[2]:50分;双手驱动轮椅5~7m。

2康复方案

2.1康复问题:依据康复评定结果,提出目前存在的康复问题:①上肢肌力不足;②平衡功能障碍;③aDL能力受限;④小便功能障碍;⑤心理问题。

2.2康复目标:根据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出院目标):①轮椅独立;②安全容量膀胱;③KaFo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2.3康复治疗方案

2.3.1肌力训练:①背肌训练:俯卧位手置于背部抬头训练,第1周,30次/组,3-6s,2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治疗强度、持续时间和治疗的难度;②腹肌训练:仰卧位抬头,第1周,20次/组,3-6s,4组/d;第2-3周,坐位下“向心性收缩”,20次/组,4组/d;第2周开始,坐位下“离心性收缩”训练;③上肢肌力训练:采用香港产蓝色弹力带训练。第1周,2根,5~10次/组,维持3s,4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持续时间,适当调整组数。肌力训练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2坐位平衡训练:第1周,坐位下左右拾物,10min/次,2次/d。第2周开始,坐位下抛接球,10min/次,2次/d。治疗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3站立行走架训练:采用波兰产DYnamiCpaRapoDiUmpD-180(动态站立行走架pD-180型),第2周开始,第1天,在站立行走架上进行左右重心转移训练,10min/次,2次/d;第2天,在1人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10min/次,2次/d;第3周,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1周,第4周继续该治疗,在1人辅助下完成20m步行,2次/d;第5周,可独立完成10m步行,出院时可间断独立步行30~40m步行。

2.3.4起立床训练:采用常州产B-ZLC-01型电动起立床,第1周至出院,45min/次,2次/d。

2.3.5下肢肌肉牵张训练:第1周至出院,20min/次,2次/d。

2.4膀胱护理

2.4.1药物治疗:2009年3月8日起服用654-2,5mgtid。

2.4.2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每2小时饮水200ml(每日上午7:00-晚上23:00);②定时排尿训练:每3~4h排尿一次;③膀胱控制训练[3-5]。

2.4.3尿动力学检查: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检查结果:残余尿量:5ml,容量48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42cmH2o,无漏尿。

2009年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残余尿量:200ml,容量10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76cmH2o,无漏尿。(患者于4月9日自行停用654-2)。

3结果

3.1躯体运动能力:平衡:长坐位3级,端坐位3级;双手驱动轮椅15-20m。

3.2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70分。

3.3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

3.4肌张力(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2级,小腿三头肌2级。

3.5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

4讨论

患者入院后,我们进了康复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结合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目标,制定了出院目标:①轮椅出院,生活自理;②安全容量膀胱,③长腿支具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患者入院时,有2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坐位下需要直腿让人抬起才能穿脱鞋袜,aDL能力明显受限;二是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里生活环境,首选:①完成轮椅独立;②达到安全容量膀胱为主要目标。为此,作者根据出院目标制订了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依据治疗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方案包括:

物理治疗:方案重点考虑患者病程长达11年、截瘫9+年的特殊情况,主要进行:①坐位平衡训练:针对背肌、腹肌群进行训练;②针对上肢肌群进行训练;③站立床训练;④床——椅转移训练;⑤aDL能力训练;⑥辅助下站立行走架步行训练。

膀胱护理: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②膀胱控制训练;③定时排尿训练(因患者拒绝间歇清洁导尿,故未能执行,改为定时排尿训练)。

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长坐位、端坐位达3级,可进行床椅间的转移,轮椅驱动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双手驱动轮椅15-20m),轮椅上完全独立,包括座位下独立穿脱鞋袜等,Bathel指数增加了20分,aDL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入院时无法通过站立行走架行走,经过针对性的上肢肌群和躯干肌群的训练及8周的站立行走架指导性训练,可完成独立间断行走30~40m。

患者入院时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偶尔会出现尿失禁,通过药物治疗,嘱其定时定量饮水并予监测,服药后第四天一次自解200ml,1周后,尿量均在200-250ml,20天后,自解尿量均在300-350ml。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尿动力学结果:达安全容量膀胱,无漏尿。患者在4月9日自行停服654-2,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提示目前膀胱状况不容乐观。给予患者康复宣教,告诉患者目前膀胱状况的严重后果,嘱其遵医嘱继续服药,患者表示理解配合。

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本例患者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和8周的站立行走架训练,我们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本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采用规范的、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能使脊髓损伤患者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也是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按康复目标制定出目标进度表,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严格执行康复方案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证[6-8]。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2]戴桂英,何怀,刘跃.外伤性脊髓损伤综合康复治疗27例疗效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649-650

[3]申红梅,张庆民,刘艳玲,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在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937-938

[4]关骅.临床康复学[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110-113

[5]江宏.脊髓损伤的泌尿系统康复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8):511-512

[6]杨敏,燕铁斌,陈月桂,等.综合康复治疗儿童急性外伤性脊髓损伤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70-271

日常康复训练篇8

嘱患者术后6个月内患肢不可做内收和内旋运动,站立时患肢应外展;3个月内睡眠应采取仰卧位,尽量避免患侧卧位,坐位时最好使用扶手椅;术后3周内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可超过45°,以后可逐渐增加髋关节屈曲角度,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患肢不可叠放在另一条腿上;电话随访鼓励、指导患者坚持训练,并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家属监督其训练,康复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术后3个月内患肢不可负重行走,需拄双拐行走,以后逐渐变为单拐,此期间不宜单独活动,应有家属陪同,3个月后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此时外出需使用手杖预防意外;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如穿衣时应遵循“先患侧、后健侧”的原则,穿鞋袜时不可屈髋下蹲,不穿高跟鞋、避免爬山、太极拳及游泳等活动以避免髋关节负荷过大[5-7]。

2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采用Harris评分法从疼痛程度、功能、关节畸形及活动度4方面评价aHR术后1、6和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0分[8]。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从进餐等10个方面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9]。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所有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重复测量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日常康复训练篇9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处理。两组在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入院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早期康复,康复评分60分以上20例(40.00%),对照组60分以上5例(13.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康复科显著提高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日常活动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结果

结果

结果,见表1、2。

结果,见表1、2。

讨论

讨论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1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3何爱敏,曹贤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16-3517.

日常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颅脑损伤;社区;康复护理

近年来,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损伤,经住院期间的手术或急性期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我院进行功能状况及其康复评估,根据评估内容,为其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计划,采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作业、言语等方面康复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使病人通过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受损的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我院自2008年1月设立社区康复科以来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常见的护理问题

1.1心理活动障碍

颅脑损伤根据意识恢复程度不同,常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常出现悲伤、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特点。

1.2语言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累及语言中枢时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语等症状。

1.3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因疼痛、躯体瘫痪或长期卧床而易引起躯体移动障碍和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症状。

1.4常见并发症

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易引起褥疮、便秘、肺部、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由于失语偏瘫等对患者打击很大,病人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社区护士要准确评估病人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在实施各种措施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取得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患者家属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减轻或消除家属的不良心理,并向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意义,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2语言功能的训练

一旦发现失语,应早期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时,先教患者从喉部发音,再从简单音节开始训练发音,由音节、单字、词组、日常简单句子逐渐和循环往复的进行。训练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长期坚持,反复练习;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如听音乐、看电视、接听亲人的电话,增加与患者交谈的机会和时间,并说服患者要有耐心,切忌急躁。

2.3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注意问题等,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肢体功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从而使家属主动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预防肌肉萎缩和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每块肌肉、每个关节都要按摩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被动做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视病情而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去大脑强直病人,足底用一块木板抵住下垂双足,以保持肢体功能位。对恢复期肌力差的患者,则进行应用性动作练习,如步行训练、肩、腕关节训练等。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不仅需要被动运动,更需要主动运动,患者也应加强肌肉锻炼,当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有一定恢复时,就可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进食、排泄、更衣等,训练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收效会更佳。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鼓励患者定时做深呼吸运动,指导家属翻身、叩背、按摩骨突出处,及时清除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补充足够的水分,给以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进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和腹胀的发生。对小便失禁患者,持续保留导尿,要定期做膀胱冲洗及更换导尿管,并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避免发生挛缩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