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24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特色产品整体形象区域文化个性

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内容。从符号的交互作用出发,文化有一系列竞争的形象组成,它们用重要的标记和符号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不同的区域文化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当区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能动性影响和作用,而这正为区域特产产业的在塑造品牌形象上提供独特的文化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区域文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文化与特产品牌具备依存关系

在如今,虽然设计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增强了,究其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设计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个性文化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较之于一般性企业产品尤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正是基于深厚的区域文化提炼与创新,才能表现出独特的内涵和视觉特征。文化与形象的不断补给提炼出品牌形象,才能使区域下特色产品的个性品牌形象塑造出来并持续发展。创造企业和产品“合身”的个性设计,只有了解了这个地域的文化所赋予产品的深层价值,设计师才可能创造所求的个性品牌。

区域文化与个性设计需要对话,需要融合。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怎样应用这种传统的美,怎样才能在保留的前提下做出更符合现今审美水平的设计,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过于直接、肤浅的继承必然会让设计呈现一种没有活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状态。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不论是过去的中国的香山饭店还是刚刚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赋予现代建筑强烈的中国文化情怀。大师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能量,所挖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情致,使我们感到亲切。

对于今天得现代设计师来说,对区域特色产品品牌的文化性设计要更善于形象思维,更注重微观体现。区域文化在产品品牌的传播媒界中的体现要愉快,这样才能准确体现特色产品及其品牌的文化主调。通过对现代生活环境的理解,适应现代紧张工作之余的轻松需求,使得生活在激烈竞争中、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大众消费者享受自主文化得个性品牌产品的内心深处的愉悦,使区域特色文化的个性产品品牌具备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层次。

二、区域特色产品的个性文化根源

表面上,区域文化是一种流淌于文字底下,散布在街景市集之中的古旧风气。事实上,区域文化也是一个完整的血肉之躯,是传延至今的优秀神经脉络。在大的国际主义设计环境下对区域设计要追寻地域文化,并不是对区域文化的肤浅理解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区域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然后把这些精髓以现代的设计风格传递给受众。我们对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敬仰,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它们需要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对待我们身边被我们漠视的“土特产”。

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根”,人的精神领域事实上都保留这样一块“根”的领地,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在快餐文化的厌倦后,人们又开始寻求物质的精神家园,这恰恰是文化的特色经济、特色产品和品牌重新被追逐,并且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拓宽了招商引资的领域,推进了企业软硬件环境建设步伐,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一大批特色个性地域产品品牌孕生并初放活力。

三、个性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整体创新

个性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很好地结合,也会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单从设计性的个体来分析,其情感与形式的结合处于一个适当的结合点上,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是事物的两面性在起主导作用,如果从事物的统一性来分析,一个具有美感的商业品牌的诞生,可能成为某一地区或全球的亮点,完整的融合到现代消费中去,既具有个性的形式美,同时又是整体环境中一个元素与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整体设计的美感体现如果没有个性的体现,整体也就没了生命力,事实上这种个性最大程度的差异来自特征文化的独到体现,就设计而言,就是利用设计手段、设计方式来表征文化的主体元素。

所有优秀的品牌设计,都是在商业社会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来提炼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现代的社会中,产品同质、个性缺乏的产品多,如缺少的更是设计如何在应用中丰富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现代设计灵活性的完美集合,品牌的整体设计个性化要求把特色文化与品牌的系统设计巧妙的衔接起来。

个性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牌形象的创新。把品牌文化形象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创新设计的整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新设计是建立品牌竞争力的第一步,整合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商品的质量感、品位、形象、周期、市场与经济效益,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的品牌形象创新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品牌设计的发展速度飞快,初期以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风格,进行消化和仿制,是以复制和借鉴的特点方式实现的。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建立企业形象的灵魂。我国地域特产企业应加快自身的创新设计,建立符合地域特产产业发展的品牌形象,用有利的设计表达方式和符合我国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

四、特色品牌形象文化的图形建立

设计的创新,不仅要有新颖的形态,还要有新的理念。品牌的形态是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标志形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营造出特定的形象,使消费者在产生某种心理体验中建立起特定的品牌形象印象,在逐步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理解,以及全面感受产品的品牌特色价值。

标志是品牌信息的载体基础,也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和其他品牌相混淆,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形态的构思上尽量要新颖独特。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强化品牌的差异性优势和特点;重视符合特定文化需求的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图形去表达个性特征。

2.每一个品牌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包括品牌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市场的范围和对象差异等。标志不仅可用显著的地域特征语言去感动特定范围的消费受众,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塑造独特形象的根本。

3.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设计手法。国际的竞争在产品同质化时代,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独特的差异性的文化和地域属性往往是其产生竞争力的重点,在其标志形象上一方面考虑吸取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精华去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利于传播个性区域文化的现代设计手段更好表现其差异化。

在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就是由设计者准确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与企业、产品、文化、地域特征等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把图形符号与文字结合在一起,重新构成新的概念,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企业标志由图形、色彩、字体组成完整的LoGo形象,企业在最初会花很大精力考虑直观、综合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名称,在考虑其综合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目标中,国际设计理念往往会将文化直接表征的文字作首要考虑。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述。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品牌塑造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图形设计能力,依靠文化的魅力,产生强竞争里的个性品牌才有可能。

五、地域品牌形象中文化个性化成为必然

创造地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及企业制胜的法宝和出路。地域产业品牌是一般企业产品的名称,也是产品品质、服务品质的标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品牌成为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标识,体现出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内涵。越是知名度高的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就越大。象贵州的茅台酒、西湖的龙井茶等这些世界著名地域品牌都代表着良好的产品品质,其强烈的地域文化吸引力使得受众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在享受地域产品带来的人文、历史、风俗等附加值。

所谓地域品牌需要个性化就在于打破传统思维的“传统路径”,在理念系统的提炼企业文化方面,对外要立足于传播角度,坚持突出个性,突出特点的原则;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构思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新形象,通过对企业有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通过对企业内外联系沟通,建立一种有社会价值观、文化观、品牌形象观的形象;形成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视觉传达为手段,行为识别为方法的企业整体印象。在整个系统中,用Vi系统形象的统一视觉语言来传播企业文化和理念,通过视觉载体形成企业综合的品牌价值印象,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对现代品牌战略的思考和市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通过品牌的设计,改变企业形象资源分散、无整体系统、无文化感、无地域信息的状况;通过提炼塑造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整体设计规划,明确品牌形象设计对本区域产业有效营销发展的关系意义。

现在看来,一个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对一个企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思考的意义。不同的地域的品牌形象通过一些很细微的构思,站在异样的角度去设计思考整体设计所特有的具体内容形态,通过具体的视觉设计来展示产品的形态、文化及地理情况等等,很形象、生动的展示品牌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很自然的让消费者体会到视觉上的统一感及地域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个性美,如此构建地域品牌更为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查常平主编:《人文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2]艾米莉・斯鲁贝・波茨(美):《品牌设计(以优秀的设计赢得市场)》

[3]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20世纪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4]《实效的Ci》中国Ci发展探索,原文发表于中国Ci论坛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2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11]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4、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2)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5、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3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满足于功能,更加趋向于产品对于自身情感的满足,因此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性融入到设计当中已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能为设计带来新的灵感。而怎样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怎样让产品体现民族文化气息,运用产品设计符号学原理为我们将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结合提供一套系统而清晰地理论方法。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再设计

(一)“符号”的定义

对于“符号”一词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在20世纪初,人们才对符号的认识才慢慢的趋向一致,在这个时候瑞士语言学家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即形式和情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学者德里达在符号学上认为符号存在着无限差异性。且符号具有不稳定性。分析发现在他们各自提出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符号的所指是事物意义或者情感表达的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意”的延续

“意”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符号学中“意”即符号的“所指”。在很多艺术创作作品中,虽看不出元素其“形”但却能心领神会其“意”而这些都与符号的情感表达有关。比如中国的水墨画和毛笔字,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气”“神”的完美诠释。

在国内,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于设计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文化符号的应用大多流于形式。与产品的结合上未能找到其契合点。过于牵强。而很多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的设计都是出现在学生的概念设计或者竞赛专题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成熟度低。其次缺少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支撑,对于文化进行”拿来主义“。再者对于指导设计实践的设计理论观点也缺乏多元性。虽然我们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上的标准却过于单一。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多数设计师和消费群体依旧以现代主义的功能性来衡量设计的好坏。

(三)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体现中国“意”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需要以新的形式存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加工。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在设计中根据自己对其文化意义的感悟结合现代的审美特征进行重新编码,新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被受众者接受。不同的接受者因其文化程度的不同,地域名族特性不同,等等自身因素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在设计表达上也要根据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来进行设计。

对于设计符号的类型,马克斯・本则曾在《符号与设计》一书中将其分为三类:“图像性设计符号、指示性设计符号、象征性设计符号”。书中提出“设计的图像性符号细分为抽象图像性符号、类比图像性符号、再现图像性符号”。图像性符号以物化的形式来传达其意义。设计指示性符号更趋向于让人清楚了解其要表达的意图。象征性符号是所指的事物具有紧密联系。通常传承文化或者文化释义是在象征性符号表达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符号揭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符号学则关注的是符号所传达的意义,而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为设计实践作指导作用,设计者将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给符号接收者。让受众群体通过对新符号的解答了解其表达的情感或者意义。同时作为设计师也可以运用逆向的思维方式去创作设计作品。对于一件表达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产品本身的造型符号即是设计作品的明示意义,而隐含意义则传达了设计中糅杂的设计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目标用户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传达的文化气息与自身对文化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则是设计作品的迷思。对此,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原始的载体将不适用于现代人群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符号的编码过程中,设计者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要考虑到受众人群对新的符号的理解是否能正确解答。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符号学运用

产品语意学作为产品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唤起制码者与解码者的共鸣,情感的激发,也可引起人们的行为反应。作为文化以符号形式在产品中的情感表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对设计对象(生活)描述,对已有事物的特征以及人们对物的认识与了解,更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物的象征品质,同时也要对设计对象的预期干预,要了解象征性的互动如何展开,了解意义如何改变,用户如何形成“界面习惯”,进而对设计对象的创造。因此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产品设计时,除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也要对目标用户人群进行定位,要与目标用户之间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共通性。才能对在产品设计中将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的理解通过隐喻、换喻的认知理论等方式赋予产品设计中,让用户更加流畅的解答新的设计所表达的情感。

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在设计中对原有符号进行解码重构,其中的所要表达文化内涵即产品符号学中的产品语意。即通过经验或者思考推敲出造型形态与意义的关系,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曾将产品语意划分为四项内容:“操作内容、创生内容、社会语言内容、生态内容”。操作内容是产品语意中最基本的内容,即产品的使用方式,是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创生内容是对于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对于产品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传达以及功能的使用,并且包括了设计,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网络。社会语言内容指的是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特殊的人造物使用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赋予传统文化的产品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起了搭桥的作用。生态内容则是为建立物质和文化象征的合理性,物质所支持的生活与文化的神话遗产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是人造物具有意义和活力。

在产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不仅是作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唤起设计者与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四、太极符号的“形与意”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太极文化不仅因为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和”的精神。而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太极文化为元素进行设计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设计上如何避免拿来主义,则需要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支撑。

如图1中所示是一款国外设计的组合沙发,虽然运用了中国文化符号,在设计上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者在文化结合上并未只是简单的讲沙发和太极两者进行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太极符号进行重新的编码,通过对沙发流畅,柔和的线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太极文化以及太极符号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自然的融入设计。隐含意义是这张沙发不仅是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不论从产品语意学,语构学,语用学上都体现出产品的现代气息。迷思则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文化,同时也衍射出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并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造型符号语言来表达出东西方文化上相互交融。

在产品设计中,基于用户记忆和个人经验的物品联想,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目标用户对于产品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用户个体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与知识背景有关。

如图2所示,在坐凳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形体相互穿插的结构,一张凳子既可以分成两张凳子,也可以巧妙的拼成一张凳子,节省了空间。设计中不难发现设计者对于太极文化中的阴阳互生和谐统一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并且从产品符号学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其设计的逻辑性,在产品语意学上设计者运用太极符号互补形式,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在产品设计中构建新的符码。从产品语构学的角度分析图中两款设计利用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体现出太极的阴阳中和之美。在产品语用学角度来看两款设计的功能不仅仅是使用上的便利,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文化气息,是设计者与使用者以产品为媒介在太极文化上的情感交流。

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为切入点,我们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与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揭示了符号学理论与产品情感化之间的关联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符号学博大精深,因此文中所论述的方法未必适合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中。关于它的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等待着我们的积极投入。

参考文献

1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孙晓琳:《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

3李乐山:《工业设计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美)诺曼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概念产品功能技术矩阵创新设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规划公司发展战略,更早地预判市场需求趋势,使设计更具超前性、更具竞争力,概念设计应运而生。“概念设计”最早于1984年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提出,他们认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1]。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类似于生物的基因,从质的层面决定产品的品质[2]。各大知名厂商诸如伊莱克斯、飞利浦、苹果、宝马等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领域的概念设计实验,并定期推出概念产品展示活动,以求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与动向,在产品竞争中立于引领地位,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对概念产品设计理论研究的主体为高校,主要有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主要的理论基础有tRiZ、aD、QFD(质量功能配置理论)理论,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资助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

浙江大学的冯培恩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陈泳基于仿生学对概念产品设计方法学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基于遗传和重组的技术产品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新理论和方法做了探索性工作。

河北工业大学的檀润华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王永山基于QFD及tRiZ理论对概念产品设计进行了研究,将QFD与tRiZ有机的结合,应用QFD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what),应用tRiZ解决设计中如何做的问题(How),提升产品创新性。

以上对概念设计开发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和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未来概念仅仅从技术进化规律层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对未来需求的预测需要从文化、能源、环境等综合大环境角度进行研究;tRiZ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很有效,但对建立丰富的、多元化的概念路线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此外现代产品的需求分析分为显性需求分析和隐性需求分析两个层面,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谷歌公司所创造的极富想象力的新产品显现出对隐性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如何在概念产品研发中进行隐性需求分析。

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并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tRiZ预测技术与未来预测理论相结合,针对隐性需求分析进行相应研究。

功能技术矩阵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格,它将产品所有分功能及其对应的所有可能实现途径罗列其中,设计者可以借助于功能技术矩阵进行各种组合,从中形成实现产品总功能的原理方案。功能技术矩阵为丰富产品开发方案、开拓设计思路、进行方案评价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式。

tRiZ起源于前苏联,是俄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所领导的研究机构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分析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法则,形成了一套tRiZ理论体系(见图1)[3]。此外,阿奇舒勒发现,技术从结构上可以进行进化,并总结出进化的趋势,该进化趋势概括出:技术系统是按照刚体单铰链多铰链柔性体液体/气体场的趋势进化,我们可以据此总结现在的产品技术处于技术进化中的何种阶段,并预测出该技术进化的趋势,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例如,海尔集团等就在积极研发替代机械洗衣的利用水电解与超声波震荡相结合的新型洗衣机,这种新型洗衣机符合tRiZ技术进化趋势,能够实现省水、省电、省洗衣剂的要求。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GB-K-11-05)。

tRiZ有三种工具:①39个通用过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②物质—场模型和76个标准解;③效应原理解[4]。

图1tRiZ理论体系关系

2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

在概念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未来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成功的起点,准确的设计定位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单纯利用现有的科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了,苹果、Google等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产品研发必需具有超前意识,产品开发的模式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此同时,如何将未来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最令消费者满意的形式进行展现也是概念产品开发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

隐性需求是与显性需求相对的,隐性需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过程而表现为显性需求从而被企业和用户认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几大企业甚至提出引导消费者生活习惯的设计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挖掘隐性需求成为设计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概念产品开发的需求分析过程中,引入需求预测概念——即通过tRiZ预测理论及未来环境预测、归纳,发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性。

tRiZ技术进化理论中包含10条定律(或模式)与多条进化路线。这里的10条定律是指技术进化的10个方向。技术进化路线指出了某种技术进化的状态序列,实质是技术如何从一种状态移动到另一种新的状态,新旧状态所完成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性能极限提高,或成本降低,即产品沿进化路线进化的过程是新旧技术更替的过程。基于当前的产品技术所处的状态,按照进化路线,通过设计,可使其移动到新的状态。基于tRiZ中技术进化理论的预测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新产品开发战略机遇。

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通过分析推导得出预期的环境变化、用户使用变化、审美、价值观变化等。这要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咨询、了解相关专家的科研预测成果,并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在后续的概念产品方案评价阶段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于新产品中的提案进行中立环境下分析。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之后,如何将需求转换为结构随之成为概念产品开发的关键,此过程也称为求解过程,并且解的数量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对解进行评价、取舍。在系统论设计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综合产品开发中的单项技术、理论,并融入相关的预测技术,将功能技术矩阵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相结合,以得到新型创新设计解决模式,对概念创新设计提出新思路、指导一般性概念产品设计。

应用于具体的概念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理论的操作流程为:获取需求信息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方案评价。在此过程中,主要基于功能技术矩阵模型进行产品开发,运用tRiZ理论进行开发定位技术性预测、方案具体求解、方案评价。

2.1需求设计

获取需求信息:为获得最充分、最全面的需求信息,产品研发团队应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进行必要的访谈与产品使用观察实验;同时,设计师进行产品试用、专家访谈,以寻求产品缺陷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获取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是指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是设计师本人通过敏锐的感觉能力、训练有素并且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头脑产生出的需求信息。

隐性需求是概念产品赢得未来市场的基础,是概念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获取隐性需求的关键是进行未来预测,这要求我们要洞悉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习惯、科技的动向、人们的审美等等,tRiZ中的技术进化理论为我们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未来预测的可能。

2.2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

按功能论设计方法进行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形成功能技术矩阵。与传统建立功能技术矩阵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模式融合了tRiZ创新理论原理(见图2),可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出尽可能多的、有效的设计方案,正确反映设计提案的成本与设计品质,为设计师及企业决策者提供清晰的选择提案,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设计方案的商业成功率、提升产品品质。

图2tRiZ创新原理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建立功能技术矩阵过程中,先将前期的需求设计结果表述为具体的总体功能和分功能(与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不同,本研发模式为先确定理想的结果,不考虑具体的实现技术),运用tRiZ创新理论原理生成框架式的广义上的解,再把设计知识、制造知识、商业运作知识等诸多方面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更广度范围内的创新设计方案,建立反映成本、设计品质、实现途径技术先进性等选项的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见图3),然后按照设定的权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分(公式参照式(1)),评分最高的选定为设计方案,进行产品量产、推广。

Si=ΣkjCii(i=1,2,…n;j=1,2,…m)式(1)

其中:

Si——第i项方案的综合评分;

j——表示产品研发评价特性的指标个数;

kj——评价指标为j时所对应的权重值;

i——产品分功能项;

i——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

Cii——多维矩阵模型中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i的分值。

图3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

在利用“基于tRiZ、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过程中,进行功能转换时,会遇到各种技术矛盾或物理矛盾,tRiZ技术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融合本多维矩阵模型的方案评价体系,按如下步骤进行:

(1)进行问题分析;

(2)确定理想状态产品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总功能及各个分功能;

(3)查找效应库,解决各功能需求;

(4)对所得出的各个方案选取成本、技术先进性、品质、美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前文提到的方案权重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评分,优选分值最高的方案。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科学素质教育;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教学;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90-04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科学素质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提高科学素质,旨在帮助人们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并在处理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1]。科学素质教育是指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四个层次有机结合的综合培养[2]。为此,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行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科学素质教育。专业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每一专业课程中不但蕴含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3]。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动挖掘科学素质教育素材,打破传统的单纯传授专业科学知识的局限[4]。本文结合《机械产品设计学》的课程教学,开展了专业课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一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熏陶,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说明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因

1.课程说明。《机械产品设计学》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将《机械设计学》[5]作为主要教材,整合了《机械设计方法学》[6]的部分内容,以“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创新设计”为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设计过程中机械制图、力学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启发创造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功能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它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功能”的观点来看待产品,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然而学生对于功能分析比较陌生,他们往往习惯于对机械产品进行结构分析和结构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探索,加强“功能原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功能”观点,改变学生只重视产品“结构”、忽视“功能”和不习惯对产品进行“功能思考”的现状,强化“功能设计”方面的训练。

2.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因。《机械产品设计学》涉及到许多关于机械产品设计的方法,如系统工程方法、产品设计的一般进程、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黑箱法、功能分解、物场分析法、技术矛盾分析法等。学习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性、通用方法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然而,这些方法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中讲述的关于机械产品设计的方法,不仅是指导机械产品设计活动的有效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指导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如果将机械产品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设计方法,映射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类比讲解,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充实和生动,学生也会豁然开朗,促进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机械产品设计的相关科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机械产品设计学》课程为结合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设计的本质是革新和创造。机械产品设计中必须突出“创新”的原则,通过直觉、推理、组合等途径,探求创新的原理方案和结构,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此外,机械产品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需要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教师在《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向学生强调做事、做学问必须本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综上所述,结合《机械产品设计学》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熏陶,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科学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

在《机械产品设计学》这门课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很多有关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一般性、通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机械产品设计方法的相关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科学素质教育,学会学习,并将一些方法自觉用于思考、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下文结合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和功能分解这两个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教师如何通过专业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1.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设计”,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活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学生阐释讲解“设计的基本内涵”。设计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是设计的基本内涵之一。然而对于“系统工程”,机械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于是,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延伸教学:首先,介绍了系统工程的概念,说明它是以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而大规模复杂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密切的子系统所组成。其次,举例说明载人航天工程、登月工程等都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再次,说明系统工程思想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就是要用系统的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协调处理,使系统的总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然后,强调产品设计,尤其是大规模复杂产品设计,需要以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处理好产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配合实现整体最优,并有利于综合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以及人(产品使用者)-机(产品)-环境的大系统关系。接着,说明系统工程方法是一种现代的科学决策方法,也是一门基本的决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也能够有效指导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考研是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加以引导。事实上,考研的准备及其整个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完全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实施,对整个考研活动进行全局规划,对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协调考虑和处理,从而帮助学生顺利、成功地完成考研。最后,借助讲解闪耀着系统工程思想的杰出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2.由“功能分解”学会“任务分解”。“功能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所谓“功能设计”是指“功能原理设计”,包括“功能分析”和“工作原理设计”两个方面。“功能分解”是“功能分析”的重要内容,是指由产品的总功能分解得到各个分功能。“功能树”表示了总功能的分解情况,是描述产品的总功能、分功能以及对总功能进行逐层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它既体现了功能分解的过程,也是功能分解的结果。因此,“功能分解”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学习是围绕“功能树”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功能树”的教学从什么是功能树(what)、为什么要对总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得到功能树(why)以及如何进行功能分解(How)这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对于“功能树”的“what”方面,除了相关定义、概念的讲授外,重点是通过类比,讲解功能树中“上级功能”和“下级功能”之间“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很好地把握“功能树”的概念,在帮助学生学会看懂“功能树”的同时,也启发了功能分解的思路。在讲解“why”的时候,首先从“抽象和具体”、“复杂和简单”的关系出发,向学生说明:功能分解是将产品抽象的总功能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而使得产品的功能易于实现;并且通过功能分解得到的各个分功能,其复杂程度相比总功能小得多,更容易实现。其次,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功能分解的目的和意义,也让学生在直观讲解中更好地理解。最后,说明“功能分解是设计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一种体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和进行产品设计。“功能分解”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How”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和逐步习惯“功能思考”方式,掌握功能分解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我们反复向学生强调掌握分解思路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思路、方法的启发教学,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各种典型功能分解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4条思路,帮助学生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完成分解工作;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功能分解方法。此外,在“how”的教学中,注意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首先,布置开放式作业,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产品对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小家电产品,如减速器、吸尘器、榨汁机、咖啡壶、加湿器等,让学生进行功能分析,画出功能树,并了解和分析产品的工作原理。然后,鼓励学生制作ppt和走上讲台,以ppt的形式对作业进行汇报,并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汇报、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新颖、巧妙的解答方案及时鼓励。设计问题不同于计算问题,具有多解性,没有标准答案。开放式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查阅资料、产品拆装、咨询讨论等多种途径探求解答方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趣味学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方法,提高产品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开放式作业和汇报、讨论的师生互动教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功能分解”是将抽象、复杂的总功能逐层分解得到具体、简单的各个分功能,从而使产品的功能更容易实现,其思想实际上体现了“任务分解”的思想: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直接对它进行求解往往很困难,一个通常的办法是先将原来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得到多个相对简单、具体的子任务,然后对这些子任务进行求解,从而完成对原来复杂问题的求解。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很自然地由“功能分解”联想和引出“任务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任务分解”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例如,考研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重大任务,如果同学们在对考研进行全局规划的基础上,利用“任务分解”的思想,将考研任务逐层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然后各个击破,考研过程将会更加科学、有序。从上述“功能分解”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十分注意思路、方法的分析、归纳和引导,同时也注意将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从而结合专业教学,很好地对学生实施了科学素质教育。

三、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实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合专业教学,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为桥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精神、受到熏陶,是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良好途径。创新是机械产品设计的本质要求,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则是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其二者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下文以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精神为例,介绍本课程教师在《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知识,使学生通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体会和感受科学精神并进行自我提升。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设计”是《机械产品设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启发创造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围绕“创新设计”的相关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融为一体。首先,从设计内涵出发,说明“设计的本质是革新与创造”,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次,讲解考虑产品的不同属性(包括功能、原理方案、结构、外观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强调功能创新、工作原理创新,这是产品创新的根本所在。鉴于学生对“功能原理”以及“功能原理创新”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在对比分析讲解了激光加工机床和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之后,梳理分析讲解了火车和打印机功能原理的演进过程,接着对各种钟表、显示设备的不同功能原理进行发散、分析,从而在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掌握“功能原理”的概念,同时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然后,结合典型创新设计案例的分析,对创新思维特点、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有关知识、原理、方法、思想获得整体、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浅出、虚实结合,让学生对理性的知识、思想、方法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提高讲授效果。最后,补充讲解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历届大赛的主题、内容以及比赛程序,使学生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学生为参加比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此外,选取部分获奖优秀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目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功能及特点、主要创新点,并播放作品演示的视频录像,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机械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活动提供启发思路。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变通性。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发明、发现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感受和学习科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受到鼓舞。在“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分享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结合创新设计专业教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了许多科学家关于创新的故事。例如,分享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面对世界地图,通过奇妙联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帮助学生认识和重视联想、想象等感性思维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分享了富兰克林揭示雷电秘密、发明避雷针的过程以及著名的“费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对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感性地了解到通过联想、推想、假设、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步骤进行发明、创造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过程,强烈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又例如,iphone、ipad等是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于是分享了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这位贴上“创新”标签的传奇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他给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等带来的深刻改变,并通过他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让学生强烈认识到乔布斯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由此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

2.培养严谨求实精神。机械产品设计需要创新精神,也需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则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为了强调产品设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科学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养成优良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给学生讲解了“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通过“蝴蝶效应”这一种混沌现象,学生不仅接触到了新的科学知识、理论,而且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到机械产品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步骤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这个“变数”可能来自一个微小的设计失误而引发的蝴蝶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设计错误,产生严重的后果,造成彻底的设计失败。为了说明设计失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分享了一个关于加拿大魁北克大桥的真实故事。由于计算有误,魁北克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2次倒塌,造成80多人丧生。在大桥竣工后,加拿大的七大工程学院从此每年都给从工程系毕业的学生发一枚戒指,作为对每个工程师的一种警示,这就是在工程界闻名的“工程师之戒”(ironRing)。这个真实的故事,无疑给每一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让他们懂得严谨求实的重要性,从而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科学对待今后的机械产品设计工作。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课程中不但蕴含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机械产品设计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教师积极思考和开展教学改革,主动挖掘素质教育素材,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把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机械产品设计学》专业课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更好地抓住了本课程的本质与精髓,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自己也充分体会了“教书又育人”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白茹.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6,(3):35-37.

[2]顾云华.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及途径[J].文教资料,2008,(29):197-199.

[3]顾沛.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2):12-15.

[4]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6

工业设计在现代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相较于国外的工业设计研究,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劣势,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仍然缺少。由此看来,加强工业设计中产品的概念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赋予产品更为新鲜的元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进行分析,客观阐述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方法,以求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设计;产品概念设计;设计方法;色彩因素;形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先进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对于工业产品设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品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总的说来,工业产品设计主要是人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有意识地构思产品设计流程,其中包括人类活动的众多领域内容。可以说,工业设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市场竞争能力大小,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工业产品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设计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设计经验,能够结合实际设计需求,将更多新鲜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出一个总体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以及加工工艺,赋予工业产品更深次的内涵和性能,以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概述

产品概念设计主要是指在明确任务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抽象化的功能结构,寻求适合的作用原理,寻求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称为概念设计[1]。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是指从产品缺口到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和整合,对模型进行创造性的评价。总的说来,工业设计中一方面包含了大量数值计算性的工作,诸如计算分析、绘图以及填写表格等,另一方面是概念设计工作,主要是创造产品设计具体方案。概念设计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市场缺口、到产品定位的模糊前期再到结构设计以及功能设计。在产品设计早期阶段,根据社会条件形成的市场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确定产品的模糊前期(Set因素),形成产品开发的模糊概念和定性分析,根据前期定位将产品功能需求和设计思路进行细化和求解,将内容展现为大致的设计框架,组成框架的模块和组件,来完成产品的设计方案。而设计师的概念设计贯穿整个过程,并对初步设计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造型构思,最后结合实际条件需求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随后,将设计完成的方案分配到具体设计中,对方案中具体细节进行推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者的创造能力,自身学科知识储备以及设计经验的丰富,以及是否能够结合资料数据进行推理和决策,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符合消费者个性化的设计需求[2]。概念设计并非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方案设计,其内涵更为广泛、有深度,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对产品功能进行创造、分解以及结构设计,是一个设计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验求解过程,从而满足各项设计需求和指标,从多项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概念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能够与时俱进采用更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商用运作知识,才能更为全面地应对消费者个性化的设计需求[3]。

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特性

其一,创新性。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其他产品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创新性,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得到性能优良,更富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吸收其他方案的优点,形成一种创新型设计方案[4]。其二,多样性。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多样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设计结果的多样化,以及设计思路多样化。根据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同一产品因其人、事、物、场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在概念设计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选择的设计方法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诸如在椅子的设计中,室内椅、室外椅、交通工具座椅、咖啡馆椅的设计概念会因椅子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者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解决思路。其三,层次性。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概念设计主要反映在功能、载体结构方面,产品的功能定义和功能分解反映在功能层,结构修改和变异作用在结构层,将两种层面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产品的设计层次[5]。无论是功能层还是结构层,自身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层层递进,不同层次功能对应不同的层次结构。

三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因素

(一)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一般方法产品概念设计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对于设计价值提升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设计师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一般情况下,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联想法,在工业产品开发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产品性能以及技术基础上进行联想,构思新产品的功能和形态,从而完成工业产品设计,同样可以在其他领域产品基础上进行联想,为工业产品设计提供构思基础;其二,仿生学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悟来寻求设计灵感,观察某一种生物的结构和形态,将此类元素融入到工业产品设计中;其三,缩小和扩大法,将工业产品的局部设计点;其四,逆向思维法,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传统设计思维,可以通过对逆向思考产品原有的顺序或者设计方法,来获得设计灵感;其五,类比法,就某种产品而言,一经推出,市场可能会出现众多类似产品,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比较,能够发现其他产品中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完善自身,设计出更为新颖的工业产品[6]。

(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功能因素。工业产品概念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功能,只有功能得到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功能是产品的实质性要求,消费者购买的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所以,在产品设计时以产品功能因素为核心,进行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功能设计方案。构成因素。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构成要素,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组合,取得最为优秀的产品,将其称之为优化过程。设计师在对各种元素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实际工业产品设计需求,形成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由此看来,对产品构成要素进行设计有助于实现产品的优化。形态因素。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理论,涉及层面较广,结合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设计,总的说来,设计师在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形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形态因素和知识,实现产品形态最优。色彩因素[7]。作为产品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色彩因素的合理搭配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客观评价。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时,充分考量色彩因素,结合实际设计需求进行配置,有助于借助色彩来刺激消费者内心感知,感悟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内涵,同设计师产生灵魂的共鸣,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师想要通过工业产品来传递的思想和内容,为产品带来附加值,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产品经济效益。

四、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

(一)概念设计阶段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概念产生阶段、选择阶段以及实现阶段,其中概念的产生阶段主要是指通过分析趋势、创新技术、经济条件等调研获得产品开发方向,形成模糊的产品设计方向,将所有设计思路梳理清楚,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合适的设计方法。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即概念设计方案。其二,概念选择阶段,确立评判标准,从众多概念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主要选择方式有外部决策、多数表决以及辩论等,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切实有效[8]。其三。概念实现阶段,将选择出来的概念设计方案制作出模型或者实际产品,实现概念设计。

(二)概念设计关键点创造性思维。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设计的灵魂关键,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获得创新。所以,应注重强化培养设计人员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计能力和工作经验,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为新颖独特的工业产品[9]。技术创新。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质就是挖掘新鲜事物,提出更为新颖的设计理念,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设计的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技术创新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勃发,单一的技术创新并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将创新技术实际应用在产品设计中,这种技术突破性创新才富有实际意义,提升产品经济效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工业产品概念设计中,有助于概念设计更好而满足市场需求,趋于市场化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工业产品概念设计带来更大优势,当消费者面对一种虚拟的富有故事情境的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直观的互动感受,加强设计师同消费者之间的共鸣,带来别样的感受。此外,这样的产品设计能够大大降低市场风险,为企业决策人提供更好的发展依据,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并非是针对某一种产品的创新和完善,旨在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诉求带给消费者,吸收更多新鲜元素融入其中,促使工业产品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工业产品设计师应敢于创新,借助巧妙的设计方法,更好的迎合市场需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征宇.面向用户感知信息的产品概念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刘艳.产品概念设计研究及其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运用[D].天津大学,2013.

[3]李建平.基于绿色模块化设计方法的产品概念设计分析[D].重庆大学,2012.

[4]曹志鹏.工业设计中概念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应用[D].江南大学,2014.

[5]张军.基于知识的复杂产品工业设计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3.

[6]白雪.新产品开发的工业设计流程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11.

[7]刘国昌,苟秉宸.产品概念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2(05):55-58+76.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7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moKa项目;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8

关键词:家电产品;造型设计;方法

1.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在家电设计中的位置

家电产品的形态承载着所要传递的信息,设计师常常使用独特的造型语言,来设计家电产品的形态,意在借助家电产品的与众不同的形态向消费者传递设计人员的理念,取得消费者认同。消费者在商城选购家电产品时,产品形态首先进入消费者的眼球,家电产品的外在形态所传达信息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使消费产生兴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家电产品要想博得消费者的喜爱,外形就必须符合现在人的审美观念。商场里面的家电产品琳琅满目,如何在同类产品中胜出,首先产品的外形上就要能够打动消费者,刺激消费的购买欲。试想一件家电产品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格格不入,脱离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其市场竞争力可想而知,这种产品显然不会被消费者选中。尤其是同类产品的质量相差无几时,产品的造型就成为产品销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了。例如,商场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收音机难以出售,不得不大降价处理;这些商品之所以难以卖出,不是因为其质量上的问题,原因在于这些商品已经落伍于时代,不符合现在人审美情趣。现代人选择商品与传统不同,更要求时尚,能够代表自己的身份,体现自己的品味。例如:一款高档的瑞士手表,售价数万元,其制作材料昂贵,工艺先进,其功能已经超出了传统计时的需要,更多是为了体现物主的身份、地位已经审美情趣;设计师在在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到手表外形的设计,展现出奢华、高贵的品质,让拥有者感到骄傲与荣耀;而手表的刻度则变得简约,计时符号有意被省略。由此可见,在现代产品的审美价值在某些时候超过了实用价值。

2.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构成规律

家电产品造型的设计符合形态的分割和积聚这两个基本规律[1]。事物形态的形成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有些事物形态形成分割是最为主要的,有些事物形态形成积聚是最为主要的。在某些复杂的形态的变化中,综合分割和积聚两种构成规律。家电产品立体形态大多数是依照几何的形态来构成的。设计人员利用分割与积聚规律,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态来组建新的立体形态,组建出来了新立体形态就是家电产品造型的原始模样。通过调查分析,在原始模型的基础进行细节上的改造,最终成为家电的成品模样。

3.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心理特征

不同人的有不有的审美情趣,看似无规律可循,但经过美学家与心理学家长期的研究发现,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且人们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也证明了这点。探索对人类对物质形态的认识,研究人类是怎么了解一个物质的形态,研究人类认识物质形态的心理过程,研究影响人类物质形态的审美因素;以设计出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家电产品外形。

4.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创新设计

家电产品的造型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其间充分的展现了艺术设计的求新求异性[4]。家电产品的设计理念往往体现了设计师的创新创造智慧,有创新精神的家电产品造型,会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消费者产生视觉冲击。具有创新精神的家电外形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激发人们的想象与求知欲,产生购买动机。

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求新求异是以科学合理为前提的[5]。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家电外形。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追求创新,而不是模仿别人的设计的造型,做到与别人的东西不同,比别人的东西有创意。设计师想要创新产品的造型,就应该树立创新观念,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掌握人的认知规律。有意识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5.产品语意学在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语意涉及的是传达信息[2]。产品语意学在家电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家电产品外部信息与内涵信息的传递,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产品,理解该产品所表达的内涵。家电产品的外形要达到这种效果,设计者熟练的运用语意的产品语的转换形式是关键。产品语的转换是以家电产品为载体,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外形的内涵。产品语意学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人的心理及符号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来达到目标[3]。然而产品语意学的应用与此不同,例如:在设计与水有关的家电产品时,在产品的外形设计上倾向于波浪线曲线的应用,使人们看到产品就想起了水的形态。

6.结语

设计者利用家电产品设计的基本构成规律,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态来组建出来电产品造型的原始形态,再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最终形成家电产品成品造型。家电产品的外形设计,体现了设计者设计思想理念,设计者把现代科技、文化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家电产品的造型上;借助产品语意学促进家电产品的外部信息与内涵信息的传递,让消费者可以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产品,理解产品的内涵。因为家电产品的造型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选择,所以制造商应该加强对产品造型设计的重视,设计师要树立创新观念、加强造型设计方法的学习,这是成功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外形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2]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5).

[3]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4]张明,陈嘉嘉.产品造型设计实务.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6).

[5]赵殿泽.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9

1.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针对模具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根据企业对模具人才技能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针对模具成形工艺特点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结合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产品造型设计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与讲授方式的设置,使其在把握产品造型发展趋势、产品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与运用方面得以提升,能够把握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切实做到所学知识的“必须”与“够用”。

2.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提炼,将模具成形工艺与产品造型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融入造型设计所涉及的模具成形加工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产品造型课程的同时,兼顾考虑产品造型的成形方法、成形工艺,让产品造型设计更加符合模具成形工艺性,做到既懂设计又懂工艺,多课程知识点融入,对产品造型在模具专业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以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产品造型设计概论为例,该部分具体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造型设计概念、要素和造型设计基本发展趋势,在课程设计上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与模具知识点穿插结合,将造型设计要素与模具成形工艺结合,汽车造型发展与金属成形、先进汽车模具制造技术结合。融入具体设计案例贯穿知识主线,配合项目任务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利用将产品设计知识与理论融入具体的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案例的方式教学,通过具体产品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并构成在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时所要用到的提升核心设计能力的完整知识体系,使那些不适于工科类学生知识背景并且难以理解的设计艺术类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结合,将产品设计造型与成形加工制造工艺相结合,基于模具类学生知识体系与专业背景对设计理论进行讲解,注重结构设计与成形工艺性的结合,设计出符合制造加工工艺的产品。注重理论的理解与实际运用,使学生切实合理地运用相关设计知识,具有进行独立的模具成形产品造型设计的相关技能。根据所归纳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到具体模具成形产品的设计案例中,产品案例的选择具有广泛性与针对性,涵盖工业产品的各个门类,所使用案例产品必须时代性强、代表性强。同时考虑某些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建立相关产品库,跟踪该类型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更新融入案例。所融入的案例产品要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设计知识的分析性,可以从设计优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案例产品对比性强,设计创新性强,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在开阔思路的同时接受所融入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方式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注重智力技能的训练。每个教学单元应该设置为:提出本单元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讲授融入具体案例的相关知识—扩展讨论—总结归纳—思维训练—课业。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中突出互动性,对案例产品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析讲授并进行讨论,让同学主动学习,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案例产品中所涵盖的知识点分析完成后,再从产品案例库中拿出其他产品案例让同学对比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其中设计理论与知识点的应用,同时在思维训练环节利用系统知识分析设计教师提出需要设计或改进的产品,提高学习知识点的质量。在理论教学之后,注重相关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在进行造型训练中也是针对具体造型案例进行设计造型,在对比与工程类3D软件(如pro/e、UG)的区别后,在工程类3D软件不擅长的复杂曲面造型领域,采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设计表达,做到软件之间的切换运用与互相补充。

三、结语

产品设计的理解篇10

产品经理(或UX:即用户体验设计师)首先必须融合到开发团队中,成为容易沟通,合作和可信任的一员,同时,我们需要改进工作方法,为开发团队提供即时和恰到好处的用户研究结果和产品设计,有效支持团队的开发。

以下从:1、沟通!2、合作!3、信任!4、即时、恰到好处!展开简述!

1、沟通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的目标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当与团队沟通我们的设计、方法和研究结果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即让团队各个成员,包括对用户体验这个领域理解和不理解的人员能够很快理解我们的设计、设想和结果,并能理解我们的结果对团队工作带来的益处及如何与其所做的工作相衔接。

2、合作

敏捷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团队紧密合作,用户体验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包括邀请团队成员一起走出办公室做用户研究、团队各成员一起撰写用户场景,描述用户画像,为产品设计出主意,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研发人员一起快速调整、修改界面!产品经理和测试人员一起测试界面,以及产品经理邀请团队各个成员都可以来参与内部测试。有效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对产品的目标和服务对象有更多的共识,减少不必要的文档,以及长时间的会议和误解。并且增进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提高工作效率。

3、信任

为了更好的于团队合作,产品经理应不断主要不断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当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信任度时,队员可以无拘束的为设计出主意,设计师可以扩展思路并利用集中的智慧使得设计结果可行并好用,当成员之间对设计有不同意见时,团队成员会相信产品经理的判断力,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差错时,成员们会用最短的时间纠正错误,继续前进,而不是互相指责。取得团队成员们的信任需要我们的努力、时间和相互的磨合。

4、即使、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