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37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1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内容

1.1物理学检测。物理学检测是使用物理手段检测农产品的质量,按照标准进行检测农产品中的杂质等,一般物理学检测使用的仪器有电导仪、水分活度测定仪等。物理学检测主要针对的是重金属元素等。1.2化学检测。化学检测作为质量安全检测的日常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极谱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农产品中含有的成分,检测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的残余量。1.3生物检测。生物检测监测的是微生物污染,主要是使用酶标仪、基因扩增仪等仪器检测农产品中的生物毒素和微生物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等都属于生物检测的范畴。这三种检测[1]都包含抽样、检验、推断三个过程,这三种检测方法中,化学检测的使用最为频繁,生物检测结果精准,但应用最少。通过这三种方法可有效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害杂质的含量,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1.险评估的内容。风险是指健康不良效果发生的可能性及效果严重程度的概率,风险评估是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对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一般步骤有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膳食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风险评估的危害识别是通过风险监测识别产品中的物理、化学、生物风险因素;危害特征描述是在危害因素识别情况下进行,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描述效应剂量和反应关系。膳食暴露评估是定性定量地评估农产品或其他渠道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入量,一般采用的是逐步测试筛选的方法。风险特征描述是建立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膳食暴露评估的基础上描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风险,风险描述遵循计量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原则。由于评估过程有着不确定性,对一定的人群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将不同的暴露水平的风险量化,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风险分级。

2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

2.1增加财政投入。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科学管理的要求相差较大,风险监测和评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来看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政府对于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要引起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过程中,争取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财政支持,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大设备资源的投入,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引进专业的检测人才,才能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2.2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农产品的种类丰富,要求监测评估体系具有涵盖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生理生化学、毒理学、分析化学、药物学、统计学等,充分运用已有资源,立足于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联合有关单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全面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按照相关细则进行系统监测,使农产品质量监测更加规范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到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质量,有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风险监测能力,有的实验室不具备毒理学和生物学评估的条件,难以完成全面风险评估工作,这就要求风险评估实验室通过引进设备和人才,或通过对已有人员进行毒理学、生物学培训等方法,使实验室人员具备专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知识,增强实验室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四是建立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核心是发现和解决农产品中潜在和未知的风险,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要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并且提供专项经费,借助科研研究所的技术和人才进行农产品生产相关技术的改造,通过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并在技术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这四个方面手段,可全面推进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的发展,使风险监测评估系统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2.3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各个行业不断被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也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的融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通过全面分析信息化数据,为风险监测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在监测过程中还要实地调查市场上的农产品,比对风险监测结果和实际的农产品质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不能局限在国内,视野要拓宽到国外,与国外的风险监测评估部门开展稳定的合作和交流,使双方的信息能够及时通报,借鉴国际顶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监测评估模式。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相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需要国家重视,加大对实验室设备和人才的投入,逐步建立完整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风险监测评估信息的交流,使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够进一步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王艺霖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检验检测中心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其中,x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y表示各指标(要素)所占的权重,而p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的最大值(为一常数)。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5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a=3B=3C=3D=3e=2F=5G=4H=2i=2

步骤三、运用矩阵技术,得出9个参数的相关重要性(即各自的权重,见表1。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步骤四、计算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公式: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可知,企业经营风险=(1*3+2*3+3*5+3*1+2*1+5*3+4*2+7*2+7*2)(/1*5+2*5+5*5+1*5+1*5+3*5+2*5+7*5+7*5)=80/145=55%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其中,C表示控制风险,p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3

一、质量风险管理在Gmp中的概念

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二.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一)基本原则

1.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2.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二)管理方针

1.在药品研制与生产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办法主动确定并控制潜在的质量风险,消除或者不断降低患者使用药品的风险,实现患者收益的最大化。

2.通过系统的、透明的质量风险沟通,让风险相关方了解、掌握相关质量风险,便于收益与风险的决策。

3.通过实施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标准都建立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参数上。

三.质量风险管理应用

(一)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启动条件

1.新产品或新工艺移交;

2.发生变更;

3.发生投诉或召回;

4.厂房、设备、设施设计;

5.开展验证;

6.发生关键偏差;

7.发生ooS;

8.法规及技术要求更新。

9.当企业的管理层、客户提出对质量管理更高的要求时。

(二)质量风险管理应用范围

应尽可能的将质量风险管理这种方法应用到药品生产的各个方面。

1.质量管理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文件

国内和国外出台新的或者更新相关的Gmp法规及指南后,应评估公司现在的文件状态与法规的符合性,制定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小法规给药品生产带来的风险,确定是否需要编制新的Sop、指南等。

(2)教育与培训

在员工的教育,经验及工作习惯基础上辨识初始的或正在进行的培训,并且对先前的培训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如效果);辨识人员的培训,经验,资格以及实际能力以进行一个可靠的操作并且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质量缺陷

对所怀疑的质量缺陷,投诉,趋势,偏差,调查,ooS结果等提供辨识,评价以及沟通所怀疑的质量缺陷的潜在质量影响,投诉,趋势,偏差,调查以及超标数据结果等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促进与药品管理机构之间的风险沟通及确定解决严重的质量缺陷的适宜措施(如,产品召回)。

(4)审计/检查

为了定义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内部的和外部的都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现有的法规要求;公司或设备全部的现行状态及历史;一个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结果;现场的复杂性;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复杂性及治疗显著性;质量缺陷的数量及显著性(如召回);先前审计/检查的结果;建筑,设备,工艺,关键人员的重大变动;对于某产品制造经验(如频率,体积,批数量);官方控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5)定期评审

在产品质量评审之内,为了选择,评估和解释趋势数据结果。

(6)变更管理/变更控制

在药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与信息基础上进行变更管理;对变更造成可能的最终产品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价;对厂房,设备,物料,制造工艺或执行的技术转移的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在变更之前要采取的措施,如另外的检测,(再)定性,(再)验证。

(7)持续改进

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的公共设施持续改进需进行风险管理。

(8)开发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通过风险评估,选择最佳的工艺设计,在较宽的物料属、操作选项和工艺参数范围内,增强产品的性能;评估原材料,溶剂,活性药物中间体起始原料,活性药物中间体本身、赋形剂或包材的关键性质;建立适当的质量标准,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以减小产品质量属性的变化、减少产品及物料的缺陷、减少生产缺陷。评估与放大和技术转移有关的额外的研究的需要(如生物等效性,稳定性)。

(9)厂房、设备和公用设施的质量风险管理

①厂房/设备的设计

当设计建筑和厂房时,为了确定合适的地方(例如,物料和人的流向;使污染最小化;害虫控制措施;避免混淆;开放与密闭设备;洁净室与隔离技术;专用或隔离的设施/设备)。为了确定与产品接触的合适的设备和包装的物料(如不锈钢级别,垫圈,剂的选择);确定合适的公用设施(如,蒸汽,气体,能源,压缩空气,加热,HVaC[3]系统,水);对于关联的设备确定合适的预防性维修(如所需要的必须的备用部件清单)。

②设施的卫生状况

保护产品免受环境伤害,包括化学的,微生物的,物理伤害(如,确定合适的衣服和长衣,卫生相关的);保护环境(如人员,潜在的交叉污染)免受到所生产的产品造成的相关伤害。

③厂房/设备/设施的确认

确定厂房,建筑,生产设备以及实验室仪器(包括适当的校正方法)的确认的范围和广度。

④设备清洁以及环境控制

在目标使用的基础上区分影响和决策(如:多重目的对单一目的、单批对连续性生产);确定可接受的清洁验证限度。

⑤校正/预防性维修

通过风险管理设立合适的校正及维修时间表。

⑥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设备

通过风险管理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如:模块,结构,故障耐受性);确定验证的广度(如:辨识关键操作参数、要求与设计的选择、代码评审、检测和测试方法的广度、电子记录及信号的可信度)。

(10)物料管理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①对供应商和合同厂家进行评估和评价

对供应商和合同厂家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估(如审计,供应商质量协议)。

②起始物料

对与起始物料变动相关的差异以及可能的质量风险进行估计(如,时长,合成路线)。

③物料使用

确定待验状态下的物料是否适宜使用(如:为了进一步内部加工);确定重处理,返工,使用回收物料的适宜性。贮藏,后勤以及分装条件。评估为确保保持适宜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的安排的正确性(如:温度、湿度、容器设计、冷链管理)。维持基本设施(如,确保正确运输条件的空间,临时贮藏,危险物料和控制物料的处理,海关报关)。提供适当信息以便确保药品有效性(例如,供应链的风险排行)。

2.生产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验证

通过风险管理采用最差状况方法来确定验证以及验证活动(如分析方法,工艺,设备和清洁方法)的范围和程度;测定跟踪措施(如,取样,监控以及再验证)的广度;区别关键的和非关键的工艺步骤以便于设计验证方案。

(2)过程取样检测

评价过程工艺控制实验的频率和广度(如:证明在有效控制条件下减少的检测);对工艺分析技术(pat)及参数和实时放行的联合使用进行估计和证明。

(3)生产策划

测定适当的生产策划(例如:专用的,暂时现行的生产工艺顺序)。

3.实验室控制和稳定性研究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超标数据(ooS)和异常分析(aaR)结果

在调查超标数据和异常分析结果期间,辨识潜在的根本原因以及改正措施。

(2)复验期/失效期

评估中间体、辅料和原料的测试和储存的正确性。

4.包装和标签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包装的设计

设计外包装以保护已经内包装的产品(如:为了确保产品可靠性,标签易读性)。评估包装的合法性。

(2)容器密闭系统的选择

确定容器密闭系统的关键性参数。

(3)标签控制

基于不同的产品标签和同种标签的不同版本混淆的可能性设计标签管理程序。

四.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质量风险项目启动风险管理程序执行质量风险评估制订、执行质量风险控制计划执行质量风险再评估关闭风险管理程序。

【注释】

[1]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4

(一)构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必须明确,统计计算方法规范,指标体系能较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机构理财风险状况。

2.全面性。金融机构理财业务有众多风险点和风险表现,构建的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理财业务的风险状况。

3.发展性。理财业务创新不断出现,随之,风险状况也不断变化,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理财业务最新的风险状况。

4.可比性。各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分类方法、计算公式,要力求规范化、标准化,不同金融机构理财业务风险评估具有可比性。

5.可操作性。指标选择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可靠性和成本,还要保证可以量化评估,特别是指标体系应该注意简单与复杂的平衡统一,应在信息量表达尽量充分的前提下,选取较的指标,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风险评估指标设置理财业务风险定性因素较多,为避免主观因素干扰,本文尝试尽可能用可测的定量指标来反映理财风险状况,构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4个,分别从宏中观和微观角度考查理财业务风险情况。宏中观指标包括对货币政策及行业监管的影响及系统性风险,微观指标涉及该机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产品设计研发、发行销售、投资管理、核算分配和信息披露方面;具体指标见下表:

2.指标解释和定义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制度是否覆盖理财业务全过程(研发、定价、风险管理、销售、资金管理运用、账务处理、收益分配、内外部审核检查、投诉及纠纷处置、应急预案、信息披露等),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执行程度,指日常理财业务操作是否严格按制度执行。独立理财产品研发能力,用独立开发产品/同期销售理财产品总数表示。理财产品定价能力,用1/{∑aBS(各产品实际收益-产品预期平均收效)/产品发行数量}表示。理财人员专业素质,用理财销售人员每人每年平均培训小时数表示。

销售过程规范程度,是指销售过程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误导及诱导客户现象,客户是否是目标客户、是否进行了客户风险承受力测评,是否签订了销售合同、合同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充分说明了产品各项特征及充分进行了风险揭示),是否定期向客户提供账单,账单是否规范(列示资产变动、收入费用、期末资产估值等),不得与储蓄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按合同约定投资产品占比,用严格按合同约定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工具的理财产品数/同期理财产品发行数表示。后续市场风险监测能力,用对相关市场的日常风险监测指标数量表示。应急处置能力,用投资工具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的紧急处置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执行效果来衡量。

第三方托管产品占比=理财资金由第三方托管的理财产品数/同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数。信息披露规范程度,用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实际操作是否符合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信息披露场所和方式,是否最方便客户知晓来衡量。敏感时间点产品占比=募集期在月末、季末的理财产品发行金额/同期理财产品发行总金额。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程度,用理财产品未纳入表内核算的资本充足率-理财产品纳入表内核算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风险扩大倍数=涉及的银证保市场个数*本行理财销售额/本行资本净额*该行系统重要性系数来衡量。其中,该行系统重要性系数可用该机构资本规模占评价区域同类机构资本总额的比重来计量。

3.指标的取值和评价标准理财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5个定性指标和9个定量指标,11个正向指标和3个逆向指标。各定量指标可用该指标的目标值、期望值或行业(或该机构)近几年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定性指标可以采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进行评价。

(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理财业务风险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且理财业务统计制度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数据支持,很难通过计算精确地反映出来,用经典计算方法是不太确切和科学的。为了能合理科学地评价理财业务的整体风险,我们采用软计算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用多个因素对被评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1.确定评价因素集各项需要评价的指标集合称为因素集,通常用字母U来表示,通常U为多级集合。此处即为前面构建的理财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建立评价集本文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的评价分为四个级别:低风险、较低风险、中度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对其中任一指标的风险评价均使用这五个风险级别来衡量。因此,建立的评价集为V={v1,v2,v3,v4,v5}。式中,v1为低风险,v2为较低风险,v3为中度风险,v4为较高风险,v5为高风险。为便于定量计算,对评价分别赋值为;低风险为1,较低风险为2,中度风险为3,较高风险为4,高风

3.建立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表明因素uij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若有n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m个二级指标,共有t个评语等级,则隶属度矩阵R可以表示为:

4.建立权重集一般来说,U中各个风险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对各因素应赋予相应的权数,由各权数组成的集合为权重集,用字母w表示: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按照指标层次,根据九九比率标度法,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权重矩阵w。为保证判断矩阵及特征向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需要通过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5.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在评价时为了综合考虑全部因素影响,需作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即从最底层开始,逐层上移。首先,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由评价因素的权向量wi和隶属度向量Ri可计算得一级指标对V的隶性向量B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评估体系的运用—以某商业银行为例

运用以上确定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某商业银行为例,对其理财业务风险进行评估。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民航地空;宽带系统;记载设备;适航性

中图分类号:V2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71-01

但随着机场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提高航班正常率、降低安全隐患,提升旅客和航空公司对机场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需要,机场的地面保障运行压力也在逐渐加大。为了有效地缓解运行压力,机场必须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和管理工具。一方面,能够及时准确地全面监控运行和保障资源的状态,从而提高通信和生产指挥调度效率,促进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收集数据,为生产运行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机场安全应急信息的、生产调度岗位任务的接受和反馈、应急保障措施的查阅、现场移动视频定位和监控,为高层决策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信息。上述这些专用无线通信的市场需求,促进着目前的窄带集群通信系统向数据高速宽带化、业务多样融合化、终端坚固多模化、系统传输ip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数字集群通信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宽带数字集群通信时代。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1.4GHz(1447―1467mHz)、1.8GHz(1785―1805mHz)频段宽带数字集群专网就正好能彻底解决以上语音、数据、视频同时传输的这些问题。

1、适航性分析

适航性是飞机及机载设备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中所反映出的适宜于空中飞行的特性,这种特性在飞机及机载设备上从设计到运营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考虑和落实。飞机及机载设备在研制阶段要确定适航符合性基础,根据适航符合性基础设计产品方案,策划产品的符合性验证要求,实施产品的符合性验证,开展局方的适航工程资料审查和试验目击审查,通过适航最终批准获得适航认可,运营过程中以维护的方式来保持产品的适航性。航空器型号在向适航当局提出型号合格审定申请并获得适航当局受理之后,配套机载设备研制单位应及时与适航当局协商,确定产品的型号合格审定基础。型号合格定基础确定后,机载设备研制单位接下去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按型号产品的各部分结构和各类系统编制其相应的合格审定计划,综合这些计划即为该产品的型号合格审定计划(Certi-ficationplan。在产品型号合格审定计划中确定产品的适航审定基础和对应的符合性验证方法,明确产品的豁免要求和专用条件的要求。产品型号合格审定计划的编制应及时取得适航当局的指导并将编制完成的型号合格审定计划提交适航当局审查批准。机载设备研制单位应认真实施型号合格审定计划,并使其成为适航当局对型号进行合格审定的重要依据。[1]

2、机载设备改装适航性分析

2.1、电源连接

atG设备所需额定电源为:电压28VDC、正常工作电流6a,最大电流8.5a,设备可接受的输入稳态电压范围为:18VDC~32.2VDC[1]。CeSSna525飞机的电源系统是一个直流电源系统,主要由两台启动发电机提供飞机的直流电源。每台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为30V,额定电流为300a,均可承受超过50%的过载(450a)约2分钟。当一台发电机有故障,另一台发电机也能为飞机整个电气系统提供所需的电力。所以,在电源系统的负载上再增加一个8.5a的设备负载,飞机电源系统是有能力正常提供所需的电力。飞机电源系统内的发电机控制组件及一些飞机继电器、断路器、限流器,除具有辅助飞行员控制电源供给和分配的功能外,还可为整个电源系统提供各种电气保护。发电机控制组件具有过压/过激保护、自动线路接触器控制、反流保护、启动机关断、启动运转过程中的磁场弱化及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接地故障保护等功能。所以当所加装的atG设备有短路或断路故障时,电源系统都会产生自我保护,不会对飞机电源系统的正常工作有任何影响。另外,atG设备的内部电源电路,在设计时具有自保护功能,即过载、短路和欠压保护等。所以当外部电源输入有故障时,atG设备能自动断开与外电源电路的连接。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此次飞机改装所做的电源连接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对飞机的安全运行有影响。[2]

电源导线根据aC43.13-1B中11-68规定,飞机电源导线的线号选用应结合4个参数进行判定,即电源电压、持续电流、瞬时电流、导线长度。atG设备正常工作时的相关性能参数如下:选用供电电源:28VDC最大持续电流:6.5a,最大瞬时电流:8.5a加装导线长度:约8m。

2.2、安装可靠性评估分析

根据CCaR-23-R3规章23.561条的要求,在客舱内安装atG设备,为防止在特殊情况下伤害乘员,其安装的可靠性应经受所规定的极限载荷系数相对应的静惯性载荷。此次飞机改装,是先将atG设备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总重量为33lbs,约15kg)通过6个安装螺栓水平固定在一个自制的安装底座上,然后再利用飞机座舱左后角处的原用于安装座舱行李架的8个自锁螺钉,将安装底座固定安装在飞机地板结构件上。为验证安装结构的可靠性及符合性,需计算的静惯性载荷值。

2.3、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采取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初步判断事件后果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随着事件调查的不断深入,获得信息不断增多,对事件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事件的严重度等级和事件发生频次。常用的定性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Fmea、蝶形图法、风险矩阵法等。传统的定性风险评估方法中评估标准通常采取主观判断方式,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为进一步确定事件发生概率或频次、事件风险对机队的影响,必须对有严重影响的事件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不利于持续适航的信息,精确地判定实际的适航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定量风险分析包括两个层次:单机风险分析和机队风险分析。单机风险分析是对单架飞机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3]由于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单机风险分析可采用基于统计的风险分析方法和概率风险评估(pRa)方法。机队风险分析是评估事件对机队产生的影响,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统计的事件发生概率预测方法和基于元件老化特性的事件发生概率预测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时,应根据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复杂性和结果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3、结语

在本项目中对地面网络和机载设备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和优化,而且也增强了民航局对该系统的适航信任度。项目后期,又陆续在塞斯纳680、波音737nG、空客a318/319/320/321飞机上顺利完成了适航取证。在不同环境、不同空域做了更为深入的飞行测试,特许飞行共计30余次,最终验证了其系统成熟度远超国内外其他空中互联网方案,完成了系统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家庚.民用航空机载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化妆品;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82-03

一、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识别

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它包含两个变量,用公式可表示为:R=f(p,C)。式中,R代表风险值,p代表风险发生的概率,C代表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风险值的大小和它的变量成正比,概率或影响程度越大,风险就越高。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识别,度量风险,并采取有效手段处理这些风险的过程。化妆品的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大致包括几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对策。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来源

风险识别的第一步是要确定风险来自哪些领域。根据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分析表明,导致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因素有:a市场分析不恰当;b成本超出预期值;c产品本身不好;d投放时间不当;e销售阻碍;f销售力量、分销和促销组织的不好。根据以上经验性资料分析,结合营销理论和化妆品开发特点,我们认为其中a,d,e,f属市场风险,b和c分别属于财务和技术风险;即化妆品新产品开发失败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领域:市场、技术、财务。

(二)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指标体系

在确定风险领域之后,需要找到各风险领域内影响新产品开发的具体风险因素,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完成风险识别的目的。化妆品的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估

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估是对化妆品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风险因子进行综合判断、分级、评价等分析过程,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风险估计的对象是单个风险因子,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得到各个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计算出风险值,并按照各个风险因子的风险值对其排序,从而找到关键风险,确定主要风险领域。风险评价针对的是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整体风险,它是在风险估计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方法判断出整体的风险水平,以便做出决策和措施。在对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价中,我们还加入了对主要风险领域的风险水平的计算,为之后合理选择风险对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一)基于主观评分法的风险评估模型

主观评分法的特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用于模型建立的第一步,即确定单个风险。具体是指通过风险识别找到开发流程中的各风险因子之后,利用专家的经验或已知数据给出各风险因子在风险开发各流程中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得到单个风险值。

在得到单个风险值之后,以各风险因子为纵向,开发流程为横向,得到新产品开发的综合评分表,计算出整体风险水平和主要风险领域的风险水平,完成风险评估。

1.确定单个风险值。假设有某个风险因子Ri,在某个开发流程中发生的概率是pi,发生后的影响程度是ci,风险值是ri。

本文用数值定义法来描述各风险因子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根据公式风险值=概率*影响程度来确定各风险值(如下表):

表1单个风险值计算

2.评价整体风险水平。假设某产品开发活动有m个风险因子,必须经过n个开发流程L1,L2……Ln,则其综合风险评分(如下表):

该产品开发活动的整体风险水平t=r/rs,其中rs是该活动的最大风险权重值,它的值等于表中每格的最大风险与风险值个数的乘积。

3.评价主要风险领域的风险水平。通过上表亦可得到各项风险因子按风险值大小的排序,从而找到主要风险领域。并以同样的方法算出主要风险领域的风险水平。

(二)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评估

某化妆品企业,拟开发一个新产品,专家经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得到以下风险评价表:

上表中,每格的最大风险权重是5*5=25,表中无赋值的格子也无权重,因此最大风险权重rs=25*36=900,该活动整体风险总值r=288。所以可得该新产品开发活动整体风险水平t=r/rs=288/900=0.32。

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值的大小,可将该新产品开发活动的风险做出排序(如下表):

表4某化妆品企业风险因子排序

通过对该化妆品新产品开发风险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首位的是来自市场的需求预测风险,其风险值为69,远高于其他风险。因此,对化妆品新产品开发而言,主要风险领域来自市场。根据上文同样的计算方式,可算出市场风险的水平为0.59。

三、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对策

(一)新产品开发风险应对策略的种类

风险应对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估计,在考虑风险的综合因素之后,提出合理的风险处置意见和办法。风险应对策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风险储备、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

1.风险储备。风险储备是指当风险值较小,积极处理风险的支出反而大于风险损失本身时,关注而不采取积极措施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2.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风险应对策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降低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并使风险影响程度降到最小。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或组织。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减轻不利后果,而是通过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给有能力承受或控制局势的个人或组织。

4.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风险值过大时,为了避免损失而选择放弃。虽然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策略,但有时却也是明智的选择。

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应用于不同的风险水平。将风险评价的两个维度,即整体风险水平和主要风险领域的风险水平与风险水平基准进行比较,得到合理的应对策略(如下图所示)。

图2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应对策略图

图中,①代表风险储备;②代表风险缓解;③代表风险转移;④代表风险回避

(二)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根据以往化妆品的新产品申报情况,可将整体风险水平基准t0定为0.6。通过上文计算已得出,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市场风险的水平为0.59,整体风险水平为0.32。故,根据上图,对于化妆品新产品开发,应采取风险缓解和风险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美]加里・阿姆斯特朗,[美]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第6版[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李五四,孟繁荣,雷培莉.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沈建明,郑东良,闫植林.项目风险管理:第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4.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7

按照资产评估理论,目前针对市场交易目的下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下面根据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特点,分析其适用性。

(一)市场法的适用性采用市场法评估农产品品牌价值,应注意市场法的适用前提是否具备,如是否拥有一个活跃且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公开市场上,能否找到参照物使得其与被评估资产可比,且选定参照物的相关指标和数据是否易于获得和处理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评估人员再根据宏观经济、行业和权属变化情况,考虑交易条件、时间因素、交易地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调整确定评估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市场法的应用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交易市场不活跃、交易案例较少,导致交易信息的可利用性较差;参照物及相关参数很难得到,差异因素的确定和估算取决于评估人员的经验等。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市场条件来看,应用市场法评估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条件还不够充分。

(二)成本法的适用性采用成本法评估农产品品牌价值需要用到重置成本,所谓重置成本,就是在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将重新开发一个同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所需的投入作为其评估价值。这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省去了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充分考虑了开发品牌的成本投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重置成本难以界定,而且所有的资料都是基于过去,并未反映品牌的未来盈利能力,更何况有些投入是根本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比如严格的质量控制、战略决策、营销手段等;尤其是对一些驰名品牌,成本费用的计算时期根本就难以确定;同时计算成本费用时需要适当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等。因此,目前成本法的应用也存在很大难题。

(三)收益法的适用性收益法即确定预期收益额、折现率和预计获利年限后,将一定时期的预期收益额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即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是对其获利能力的实现程度进行量化,将获利能力量化为预期收益,并将其作为被评估对象的作价基础,充分体现了农产品品牌的内在价值。收益法使用灵活、适应性强,能够克服市场法和成本法所面临的难题。

综上所述,市场法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状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成本法看重的是被评估资产的历史信息,而收益法评估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预期收益额、折现率和预期获利年限的确定,而这些参数的选取都是基于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对于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而言,其评估值的确定应当关注品牌资产的未来使用状况、获利能力等,以便得出合理的评估结果。因此,本文选取收益法,研究在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二、收益法在农产品品牌应用中参数指标的确定

运用收益法对被评估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数学公式为:

其中,p表示被评估农产品品牌的价值;Ft表示农产品品牌为所有者或拥有者带来的第t年收益;i表示折现率;n表示被评估农产品品牌带来收益的总年数。运用收益法对农产品品牌进行计量时,必然会涉及到三个因素,即预期收益额、折现率、收益年限等。能否准确地预测这三大参数是运用收益法评估农产品品牌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到评估价值的质量水平。

(一)预期收益额的确定预期收益额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未来现金流量法,即将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经营过程中的净现金流量(即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的收益;一种是净收益法,即将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价值金额(即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税金后的税后利润)作为被评估资产的收益。

农产品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商品,农产品品牌作用的发挥往往要借助于具有生命力的农产品来体现,即农产品品牌在使用、创造收益时是物化在有形商品中的,一般情况下是与其他资产一起产生总收益。但影响农产品产生收益的因素有很多,要预测农产品品牌的起来收益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本文所讨论的评估业务是在企业具备持续经营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品牌在最佳使用状态上形成的价值,它可以为利益主体带来合理的、正常的、客观的未来收益。重点在于农产品品牌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突出的是农产品品牌的特点,因此,就要在品牌产生预期收益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调整系数,然后选取适当的折现率,将被评估农产品品牌产生的收益折为现值,作为农产品品牌的评估价值。那么,收益法的公式就演变成这样,即被评估的农产品品牌价值为:

其中:V表示被评估农产品品牌的评估价值;k表示调整系数;i表示折现率;Rt表示品牌第t年的超额收益;n表示收益年限;

对于式中的Rt,可以采用分成率法,即从总体收益中分割出品牌贡献的部分。目前,我国理论界和评估人员通常认为利润分成率在25%-33%之间较为合适,为保证具有可比性,可以选择同行业品牌产生的平均收益水平。假设这一变量是已知的,那可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调整系数,即:调整系数=?蒡影响因素的权重×影响因素的分值。

首先对所有因素进行筛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排除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并对关键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对其赋予权重,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性研究,选择至少十名在相关领域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各项指标打分,汇总对比之后再分发给各位专家,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意见以便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如此反复操作之后,再对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得分值。最后,用各自权重乘以得分值的加权平均即为所要求的调整系数。进而算出预期收益额。

(二)折现率的确定(1)折现率的选择。目前折现率的确定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国际通用计算公式:R=Rf+?茁(Rm-Rf)。其中:R表示投资报酬率;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Rm表示市场报酬率;?茁表示风险报酬系数;

无风险报酬率Rf取决于资金的机会成本,该比例一般以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利率或者银行储蓄利率作为参考依据;市场报酬率Rm可以参考行业加权平均报酬率。可见,投资报酬率的最终确定取决于系数?茁;

另一种是风险报酬率法: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无风险报酬率,也称为安全利率,一般为同期政府国库券利率或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折现率的确定取决于风险报酬率,由于不同的评估对象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应在具体的评估实务中确定。

上述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鉴于方法适用的广泛性,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从风险报酬率入手确定折现率。同时,收益法各个参数的选用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遵循统一的原则,使各个参数的内涵和计算口径一致。

(2)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折现率的确定。风险报酬率是投资风险的额外补偿,需要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来确定。农产品品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来自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随机事件)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也是农产品品牌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对自然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我们可以运用定性的方法,聘请农业专家收集历史数据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进行估计,判断评估期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再计算受灾指数即受灾面积占栽种(养殖)面积的比重,然后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对自然风险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自然风险报酬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r1=i1m2+i2m2+……+inmn。其中:ij表示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j=1,2,…,n);mj表示受灾指数(j=1,2,…,n),n表示收益年限;r1表示自然风险报酬率

二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企业自身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整个行业环境甚至社会环境,评估和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并将市场状况划分为良好、一般、不景气三种情况,估计出受益期内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的概率,并参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运用概率论的原理进行加权平均估算市场风险报酬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r2=a1b2+a2b2+…+anbn。其中:ai表示最有可能出现的市场状况的概率(i=1,2…n);n表示收益年限;bi表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i=1,2…n);r2表示市场风险报酬率。

三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实现与其使用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使用的范围越大,农产品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对于这部分风险报酬率,我们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用公式表示:r3=rf+?茁(rm-rf)

其中: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可以参照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利率;rm表示市场风险报酬率,可以参考农业行业平均报酬率;?茁表示风险系数,可以参照农业行业风险系数确定;r3表示经济风险报酬率

四是政策风险。农产品品牌的研发与培育离不开政府的资金、科技和政策支持,交易市场的完善健全与否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保障。鉴于近年来政府对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这一风险相对稳定,因此,该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折现率:

折现率(r)=无风险报酬率(rf)+自然风险报酬率(r1)+经济风险报酬率(r2)+市场风险报酬率(r3)

同时,适当借鉴同行业特别是同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等情况最终加以确定。

(三)收益年限的确定品牌收益年限是指品牌适于使用或有效地完成其职能的时间跨度。确定品牌收益年限主要有如下根据:首先,评估理论认为,资产能够给所有者提供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经营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称为持续经营价值;一是停止经营,出售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称为清算价值。这两种方式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有着明显的区别。一项资产的公平市场价值应该是持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中较高的一个。根据财务理论中的“自利原则”,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大于清算价值时,投资人会选择持续经营;反之,投资人会选择清算。由于基于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的交易各方都希望在公开市场中进行交易,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确定的评估假设为“持续经营假设”,而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就是持续经营价值大于清算价值。因此,进行的评估是资产的持续经营价值。其次,价值评估的预测期不能超过品牌的受益期间,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对品牌等资产做出受益期间的规定,但许多资产的受益期间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如合同规定年限、法定年限等。有关研究认为品牌的受益期间还与其在市场中存在时间的长短、目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未来可投入的营销资源、品牌受法律保护的程度等有关。因此,在确定品牌的收益期时,应当考虑上述因素或参考相关资产收益期间的法律规定。最后,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交易价格提供参考依据,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应当从品牌能为受让方带来价值的角度评估收益期间。因此,评估收益期间时可以参考剩余经济寿命预测法,即直接依据被评估品牌尚可使用的经济年限进行预测。即可以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依据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的市场竞争状况、消费者的反映情况、受法律保护程度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判断,来估计被评估农产品品牌的剩余经济寿命期限。

不同评估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根据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特点,充分考虑其价值的影响因素,在说明成本法、市场法适用性不足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收益法在基于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参数的确定及应用。在理论上,有助于完善以市场交易为目的的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和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应用体系;在实践上,有利于指导评估人员在该特殊评估目的下的实践活动,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本文系河北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课题编号:201103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8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估;许可;评估方法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质押、转让、许可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不同背景下所关注的主要因素和采用的计算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目前传统评估方法对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传统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和成本法)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形知识产权评估的要求,如许可和企业合并就属不同情形。尽管大量学者对知识产权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评估方法。但评估时,评估人员根据不同的评估客体和要求选择不同评估方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知识产权评估。在这样的背景下,tedhagelin基于知识产权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了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法(competitiveadvantagevaluation简称cav方法)。尽管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但该方法对于评估知识产权束(知识产权的集合)的许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某一产品而言,多个专利或专利与技术秘密的一揽子许可较单一专利或单一技术秘密的许可更为常见。而在进行一揽子许可时,可整体考虑该知识产权束对产品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获得有益的。本文介绍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方法,并对该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1cav方法主要内容

cav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例如专利、商标、商誉、版权等j,尤其适用于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束的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一般的普通许可等不同许可类型的许可使用费的评估。

cav方法将被许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或者服务所得利润逐项分解,充分考虑有形财产、无形财产、商标、专利等对利润的影响。计算企业因被估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将被评估知识产权带来的利润从总的利润中分割出来,进而获得被估知识产权的价值。采用该方法评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时,采用的具体参数有所区别,本文仅以专利许可费评估为例。

1.1主要模型

采用cav方法进行专利许可费评估时,以应用专利的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为载体,即以该载体为对象,利用该载体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参数进行计算。以鼠标专利为例,若进行该专利价值评估,则以采用该专利技术的鼠标为载体,该种鼠标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为参数。运用该方法除了需掌握被估载体的现值(使用专利之前的价值)外,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出被估载体中专利对载体利润贡献的权重和被估专利对载体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见式(1):

pv=pvnxtpg×dcd(1)

式中:pv为被估专利的价值;pvn为该载体的现价值或者利润;g为被估载体中专利这一无形财产对利润的贡献;dcd为采用被估专利技术所增加的市场竞争优势。

为计算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占被估载体利润的权重,tedhagelin在其文章中将知识产权区分为三个集合:技术型、声誉型和运营型知识产权,并列出了相应的区分参数。技术型知识产权中包括实用专利、功能性软件、商技术秘密等具体知识产权形式,但不包括企业自身运营所采用的商业方法专利。声誉型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企业名称、品牌等。运营型知识产权包括商业方法专利和商业过程创新等。主要参数的确定与金融、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有关,缺省情况下专利对利润贡献的权重tpg为:

tpg=r&d/(r&d+ad+bp)xipa(2)

其中,r&d为研发的投入、ad为广告投人、bp为企业商业创新的投入。为该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中所含的全部知识产权对利润的贡献的权重。缺省情况下按式(3)计算:

ipa=(r&d+ad+bp)/(sga+r&d)×(1一ta)(3)

其中,为企业有形财产对被估利润的贡献率,sga为企业运营中的销售开支、一般开支和管理方面的开支。

在式(1)中,竞争优势dcd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以专利为例,可利用专利技术应用导致被估载体技术性能的改变来评价被估载体竞争优势的变化。首先计算出被估载体原有的竞争优势,接下来计算出被许可专利后该被估载体的竞争优势。将两者相减即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由式(4)计算:

dcd=dcd1一dcd2(4)

cav方法在计算dcd1、dcd2时通过专利技术对载体主要性能比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提高的比率来计算竞争优势。见式(5)。

dcd1=(ipaa—sacv)/sacv(5)

其中,ipaa为该载体应用专利技术后的技术性能数值,saev为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具体计算过程中有时需计算被估载体市场占有率的数值,cav方法利用行业内生产该载体的企业数计算平均市场占有率,并且认为载体的竞争优势与该载体市场占有率成正比。

1.2主要参数

cav方法不仅需计算出被许可人因许可所导致的竞争优势增加而获得利润,同时需考虑许可的时间、该预期利润的折现率等,因此涉及了大量的参数。cav方法的参数可以从评估环境中获得,主要包括市场、管理等参数。除此之外,还涉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的风险等参数。cav方法具体包括的输入变量较多,如产品的年销售额、市场的增长、产品的剩余生命、许可的时间、产品利润幅度、折现率、载体的价格、知识产权组成等诸多具体参数。

1.3主要步骤

不同类型的专利许可费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如排他许可不仅需考虑专利被许可人的竞争优势的增加,还需考虑专利许可对专利权人收益的影响。采用cav方法评估不同类型许可时所涉及的参数也有所不同,具体评估过程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最简单的独占许可为例说明cav方法进行专利评估时的主要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在确定应用该专利的载体时,同时确定与该专利所能提高的相关技术性能。如利用专利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灵敏度,则选择灵敏度这技术性能指标作为计算竞争优势的参数。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dcd。根据产品性能描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前的竞争优势dcd2。利用专利许可后产品的性能参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后的竞争优势dcd1,从而得到相对竞争优势dcd。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并计算技术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这部分的计算完全依据许可前的参数给出。具体计算公式见式(2)(3)。

4)根据式(1)计算专利的价值。考虑到专利的许可时间,按收益法中相关折现方法计算专利的现金价值。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专利的价值。根据以上5个步骤计算出专利在许可后能够带给被许可人的净利润。在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分摊计算出的被许可专利产品净利润的基础上评估出专利许可费。

2案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cav方法,本文给出以下假设许可案例。假设a公司在一项关节移植技术方面领先并拥有一项专利。该项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内容是利用生物技术在关节移植用产品表面复合了~层药物膜,从而有效地减少因关节移植导致的感染。为简化许可模型,本案例仅考虑独占许可的情形:即a公司试图将该专利技术独占许可给一个被许可者而其本身并不参与相同产品竞争。a将专利许可给一个非竞争的企业时,许可后产品的专利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竞争。因此,仅需分析被许可人应用该专利的情形,而不必考虑如一般许可情况下产品市场被一般许可的分割而导致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就相同产品的竞争而受到的影响。a公司接触了b公司,b公司生产相关产品。b公司对于a公司的抗感染膜非常感兴趣,a决定对这项技术的许可费展开评估。

根据cav模型,评价专利许可费需要五个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和竞争参数

该案例中,被估的载体非常明确:即产品表面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复合了一层药物膜的移植产品。该设生物膜的性能即专利技术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括4个主要参数:抗感染、抗增生、抗生物降解和价格。在本例中假设行业相同产品的平均感染率为35%,具体假设数据见表1。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

根据定义的性能参数和行业平均性能参数计算出许可前b公司移植产品的竞争优势(见表1所示)。该表中给出了移植产品所在行业的平均性能参数以及许可前后的竞争优势的情况。分别将专利被许可人b公司产品单一性能参数的竞争优势计算出,平均后得到平均竞争优势,分别为12%和73%。

这样可以计算出许可前后b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6l%(73%一l2%)。,不同行业企业间竞争优势和市场分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应用该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或者产品分析计算,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产品的性能、价格并将管理经验和销售数据相结合计算相关系数。cav方法在缺省情况下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问假设为一比一关系。

本例中被许可企业b公司许可前的竞争优势是12%。则认为许可前b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是超过平均值的12%。在这一算例中假设有6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则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6.7%,可以推测出b公司许可前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8.7%(16.7%×1.12),而许可后的市场份额是28.9%(16.7%×1.73)。这样可以计算出b公司增加了10.2%的市场份额(28.9%一18.7%)。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和专利所占权重

利用cav方法进行计‘算必须填入企业的会计损益表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包括了销售、日常和管理费用的支出、企业的市场资金值,企业总的研发投入。此外还需要广告投入的费用、新的商务过程创新中总投入费用。这些复杂的费用分别比较计算后给出专利对利润供献的权重,如式(2)(3)。本例中假设专利对利润的供献占20%。

(4)计算专利的价值

cav方法采用当前时间的信息,产品销售的增加,许可时间、利润幅度和折现率等参数按照收益法计算专利价值。例如,如果b公司在2003年已经有2.5万美元的销售额,销售量年增长为40%。许可时间为5年,营业利润幅度为35%,当前折现率为6%。根据这些假设,利用收益法计算出b公司五年内总利润为10.88万美元。单纯的技术知识产权增长为2.18万美元(10.88×0.2)。则根据式(1),该生物复合膜专利的价值为2.22万美元(2.18×0.102=2.22)。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计算出的专利价值

cav方法在计算出的专利价值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于计算出的价值需结合管理经验和已经计算出的市场、知识产权数据来分析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cav方法计算的技术风险主要考虑技术最终是否可以被成功商业化。通常情况下,处于技术生命周期后期的技术,由于已经被应用或者说已经被测试,技术更成熟,技术风险越小。但对于处于中试阶段的专利技术而言,技术风险要远大于成熟技术。市场风险的计算需要考虑同一个市场内部的竞争、被许可企业的情况等因素。cav方法采用被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平均市场占有率来计算。此外,还需要考虑知识产权风险,如专利可能被因不具备法定的授权条件而被宣布无效。在应用cav方法时需分别将以上风险量化后在总的价值中将风险减去。

最后,在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合理分配该计算出的预期利润,从而获得专利许可费。

3cav方法存在的不足

尽管cav方法对评价知识产权束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知识产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评估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cav方法基于收益法的思想进行知识产权评估,计算评估载体基于知识产权所获得预期利润。尽管cav方法非常容易理解,评估所需的信息相对也容易收集,评估的可重复性也比较好,但是该方法也同样存在缺陷。

cav方法的主要不足在于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间假设为一比一的关系。以案例中的生物技术为例,认为技术性能抗感染、抗增生、降解能力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一般消费者并非本领域的技术专家,并不一定对产品的性能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或者消费者仅按其中个别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产品的选择,如按照价格的高低选择。这就增加了计算时竞争参数选择的难度。一旦选择的性能参数对产品的竞争优势影响较低,则直接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对于尚未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言,主观预测存在巨大的风险,这必然导致应用该方法不能正确地评估出专利价值。

此外,缺省情况下公式(1)中的计算采用专利许可前的参数。若企业的研发投入为0,则该公式将会出现一个非常荒谬的结果,即该载体的利润中不包含专利的贡献。因此利用cav方法计算出被许可的专利价值为0。可见该方法的参数选择过于主观。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9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估;许可;评估方法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质押、转让、许可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不同背景下所关注的主要因素和采用的计算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目前传统评估方法对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传统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和成本法)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形知识产权评估的要求,如许可和企业合并就属不同情形。尽管大量学者对知识产权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评估方法。但评估时,评估人员根据不同的评估客体和要求选择不同评估方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知识产权评估。在这样的背景下,tedHagelin基于知识产权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了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法(Competitiveadvantagevaluation简称CaV方法)。尽管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但该方法对于评估知识产权束(知识产权的集合)的许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某一产品而言,多个专利或专利与技术秘密的一揽子许可较单一专利或单一技术秘密的许可更为常见。而在进行一揽子许可时,可整体考虑该知识产权束对产品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获得有益的参考。本文介绍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方法,并对该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1CaV方法主要内容

CaV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例如专利、商标、商誉、版权等J,尤其适用于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束的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一般的普通许可等不同许可类型的许可使用费的评估。

CaV方法将被许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或者服务所得利润逐项分解,充分考虑有形财产、无形财产、商标、专利等对利润的影响。计算企业因被估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将被评估知识产权带来的利润从总的利润中分割出来,进而获得被估知识产权的价值。采用该方法评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时,采用的具体参数有所区别,本文仅以专利许可费评估为例。

1.1主要模型

采用CaV方法进行专利许可费评估时,以应用专利的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为载体,即以该载体为对象,利用该载体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参数进行计算。以鼠标专利为例,若进行该专利价值评估,则以采用该专利技术的鼠标为载体,该种鼠标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为参数。运用该方法除了需掌握被估载体的现值(使用专利之前的价值)外,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出被估载体中专利对载体利润贡献的权重和被估专利对载体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见式(1):

pV=pVnxtpG×DCD

(1)

式中:pV为被估专利的价值;pVn为该载体的现价值或者利润;G为被估载体中专利这一无形财产对利润的贡献;DCD为采用被估专利技术所增加的市场竞争优势。

为计算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占被估载体利润的权重,tedHagelin在其文章中将知识产权区分为三个集合:技术型、声誉型和运营型知识产权,并列出了相应的区分参数。技术型知识产权中包括实用专利、功能性软件、商技术秘密等具体知识产权形式,但不包括企业自身运营所采用的商业方法专利。声誉型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企业名称、品牌等。运营型知识产权包括商业方法专利和商业过程创新等。主要参数的确定与金融、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有关,缺省情况下专利对利润贡献的权重tpG为:

tpG=R&D/(R&D+aD+Bp)Xipa

(2)

其中,R&D为研发的投入、aD为广告投人、Bp为企业商业创新的投入。为该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中所含的全部知识产权对利润的贡献的权重。缺省情况下按式(3)计算:

ipa=(R&D+aD+Bp)/(SGa+R&D)×(1一ta)(3)

其中,为企业有形财产对被估利润的贡献率,SGa为企业运营中的销售开支、一般开支和管理方面的开支。

在式(1)中,竞争优势DCD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以专利为例,可利用专利技术应用导致被估载体技术性能的改变来评价被估载体竞争优势的变化。首先计算出被估载体原有的竞争优势,接下来计算出被许可专利后该被估载体的竞争优势。将两者相减即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由式(4)计算:

DCD=DCD1一DCD2

(4)

CaV方法在计算DCD1、DCD2时通过专利技术对载体主要性能比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提高的比率来计算竞争优势。见式(5)。

DCD1=(ipaa—Sacv)/Sacv

(5)

其中,ipaa为该载体应用专利技术后的技术性能数值,Saev为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具体计算过程中有时需计算被估载体市场占有率的数值,CaV方法利用行业内生产该载体的企业数计算平均市场占有率,并且认为载体的竞争优势与该载体市场占有率成正比。

1.2主要参数

CaV方法不仅需计算出被许可人因许可所导致的竞争优势增加而获得利润,同时需考虑许可的时间、该预期利润的折现率等,因此涉及了大量的参数。CaV方法的参数可以从评估环境中获得,主要包括市场、管理等参数。除此之外,还涉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的风险等参数。CaV方法具体包括的输入变量较多,如产品的年销售额、市场的增长、产品的剩余生命、许可的时间、产品利润幅度、折现率、载体的价格、知识产权组成等诸多具体参数。

1.3主要步骤

不同类型的专利许可费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如排他许可不仅需考虑专利被许可人的竞争优势的增加,还需考虑专利许可对专利权人收益的影响。采用CaV方法评估不同类型许可时所涉及的参数也有所不同,具体评估过程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最简单的独占许可为例说明CaV方法进行专利评估时的主要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在确定应用该专利的载体时,同时确定与该专利所能提高的相关技术性能。如利用专利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灵敏度,则选择灵敏度这技术性能指标作为计算竞争优势的参数。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DCD。根据产品性能描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前的竞争优势DCD2。利用专利许可后产品的性能参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后的竞争优势DCD1,从而得到相对竞争优势DCD。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并计算技术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这部分的计算完全依据许可前的参数给出。具体计算公式见式(2)(3)。

4)根据式(1)计算专利的价值。考虑到专利的许可时间,按收益法中相关折现方法计算专利的现金价值。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专利的价值。根据以上5个步骤计算出专利在许可后能够带给被许可人的净利润。在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分摊计算出的被许可专利产品净利润的基础上评估出专利许可费。

2案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CaV方法,本文给出以下假设许可案例。假设a公司在一项关节移植技术方面领先并拥有一项专利。该项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内容是利用生物技术在关节移植用产品表面复合了~层药物膜,从而有效地减少因关节移植导致的感染。为简化许可模型,本案例仅考虑独占许可的情形:即a公司试图将该专利技术独占许可给一个被许可者而其本身并不参与相同产品竞争。a将专利许可给一个非竞争的企业时,许可后产品的专利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竞争。因此,仅需分析被许可人应用该专利的情形,而不必考虑如一般许可情况下产品市场被一般许可的分割而导致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就相同产品的竞争而受到的影响。a公司接触了B公司,B公司生产相关产品。B公司对于a公司的抗感染膜非常感兴趣,a决定对这项技术的许可费展开评估。

根据CaV模型,评价专利许可费需要五个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和竞争参数

该案例中,被估的载体非常明确:即产品表面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复合了一层药物膜的移植产品。该设生物膜的性能即专利技术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括4个主要参数:抗感染、抗增生、抗生物降解和价格。在本例中假设行业相同产品的平均感染率为35%,具体假设数据见表1。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

根据定义的性能参数和行业平均性能参数计算出许可前B公司移植产品的竞争优势(见表1所示)。该表中给出了移植产品所在行业的平均性能参数以及许可前后的竞争优势的情况。分别将专利被许可人B公司产品单一性能参数的竞争优势计算出,平均后得到平均竞争优势,分别为12%和73%。

这样可以计算出许可前后B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6l%(73%一l2%)。,不同行业企业间竞争优势和市场分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应用该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或者产品分析计算,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产品的性能、价格并将管理经验和销售数据相结合计算相关系数。CaV方法在缺省情况下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问假设为一比一关系。

本例中被许可企业B公司许可前的竞争优势是12%。则认为许可前B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是超过平均值的12%。在这一算例中假设有6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则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6.7%,可以推测出B公司许可前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8.7%(16.7%×1.12),而许可后的市场份额是28.9%(16.7%×1.73)。这样可以计算出B公司增加了10.2%的市场份额(28.9%一18.7%)。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和专利所占权重

利用CaV方法进行计‘算必须填入企业的会计损益表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包括了销售、日常和管理费用的支出、企业的市场资金值,企业总的研发投入。此外还需要广告投入的费用、新的商务过程创新中总投入费用。这些复杂的费用分别比较计算后给出专利对利润供献的权重,如式(2)(3)。本例中假设专利对利润的供献占20%。

(4)计算专利的价值

CaV方法采用当前时间的信息,产品销售的增加,许可时间、利润幅度和折现率等参数按照收益法计算专利价值。例如,如果B公司在2003年已经有2.5万美元的销售额,销售量年增长为40%。许可时间为5年,营业利润幅度为35%,当前折现率为6%。根据这些假设,利用收益法计算出B公司五年内总利润为10.88万美元。单纯的技术知识产权增长为2.18万美元(10.88×0.2)。则根据式(1),该生物复合膜专利的价值为2.22万美元(2.18×0.102=2.22)。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计算出的专利价值

CaV方法在计算出的专利价值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于计算出的价值需结合管理经验和已经计算出的市场、知识产权数据来分析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CaV方法计算的技术风险主要考虑技术最终是否可以被成功商业化。通常情况下,处于技术生命周期后期的技术,由于已经被应用或者说已经被测试,技术更成熟,技术风险越小。但对于处于中试阶段的专利技术而言,技术风险要远大于成熟技术。市场风险的计算需要考虑同一个市场内部的竞争、被许可企业的情况等因素。CaV方法采用被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平均市场占有率来计算。此外,还需要考虑知识产权风险,如专利可能被因不具备法定的授权条件而被宣布无效。在应用CaV方法时需分别将以上风险量化后在总的价值中将风险减去。

最后,在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合理分配该计算出的预期利润,从而获得专利许可费。

3CaV方法存在的不足

尽管CaV方法对评价知识产权束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知识产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评估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CaV方法基于收益法的思想进行知识产权评估,计算评估载体基于知识产权所获得预期利润。尽管CaV方法非常容易理解,评估所需的信息相对也容易收集,评估的可重复性也比较好,但是该方法也同样存在缺陷。

CaV方法的主要不足在于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间假设为一比一的关系。以案例中的生物技术为例,认为技术性能抗感染、抗增生、降解能力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一般消费者并非本领域的技术专家,并不一定对产品的性能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或者消费者仅按其中个别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产品的选择,如按照价格的高低选择。这就增加了计算时竞争参数选择的难度。一旦选择的性能参数对产品的竞争优势影响较低,则直接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对于尚未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言,主观预测存在巨大的风险,这必然导致应用该方法不能正确地评估出专利价值。

此外,缺省情况下公式(1)中的计算采用专利许可前的参数。若企业的研发投入为0,则该公式将会出现一个非常荒谬的结果,即该载体的利润中不包含专利的贡献。因此利用CaV方法计算出被许可的专利价值为0。可见该方法的参数选择过于主观。

产品设计风险评估篇10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1994—1999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有关审计证据的三方印证理论、经营风险的计量程序等观点。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评估很容易被形式化,忽略报表、认定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过程的不连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程序,难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陈雪梅、石勇(2010)利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元素拆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量化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提出之后,部分事务所不能完全执行2006版准则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依旧按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类别进行认定。郭巧玲(2011)研究了事务所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总结出了注会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操作问题:综合评价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单个因素)比控制和固有风险(两个因素)评价的结果可比性降低,注会的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评价结果客观性降低。

随着风险评估的方法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也被运用到风险量化评价的领域之中,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分析性审核法、风险因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公允、精确。王风华、梁星(2012)根据模糊综

合评价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区分,再进一步判断因素的权重,划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级,解决了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米宁(2014)在研究中总结出,风险导向审计有内容的广泛性、风险性、建设性、客观性、独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作者总结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内部控制评价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据包络分析(Dea)、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董丽虹(2014)指出,根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梳理风险点、类型、环节等,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将标准差作为测量指标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为可靠。作者以概率作为出发点,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根据审计经验进行修正,得出更为贴切的评估结果。三、高新技术审计相关研究

高新企业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扶持会推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研发更多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这良好的社会背景下,财政部发现,高新认定的虚假情况也时有发生。徐勇慧(2010)对收入的专项审计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将改造的传统项目工艺生产的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品,计入高新收入;某些企业对于有混合销售(高新与非高新产品搭配销售)行为,在进行高新收入核算的时候没有扣除非高新产品的收入额。戴立波(2013)在研究高新企业的审计情况的文章中指出,高新收入的技术领域认定比较困难,企业的收入账户未按照申报要求设置明确的明细账,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研发费用的审计不够深入具体等情况。

杨建安(2011)指出,2009年审计署对高新企业税收的抽查结果令人吃惊,116家被抽查的企业有85家不符合要求。有些高新企业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的比例没有符合《办法》的规定,从而造成申请失败或者复核失败。《办法》对于企业侥幸通过认定、逃避缴税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素珍(2012)对高新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研发项目成果有先进性、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市场风险大、同业竞争比较激烈、经费审计流程比较复杂等结论。韩丽娜(2013)总结出,针对高新企业的审计,我们应该有应对措施:审计时要关注宏观政策的侧重点、相关行业情况,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高新产品的规定和要求;获取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查阅研发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是否正确地归入研发费用科目;获取研发人员的分布信息,判断研发人员的工资归集情况是否正确,判断外部单位接受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是否剔除;获取相关批复、记录、资格性文件,以审核研发项目的步骤完整;借助专业人员的意见,核定知识产权的核心程度,规避风险。熊玉婷(2014)研究了在风险投资项目中,高新企业的管理层舞弊的相关问题,概括了舞弊的相关理论、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审计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都比较激烈、风险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存货的保值能力较弱。

乔文畅(2015)对研发项目核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对研发费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相关企业要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要进行联合性的管理,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控,及早发现与预算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